CN117504370A - 自动冲洗系统和高密度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自动冲洗系统和高密度沉淀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4370A
CN117504370A CN202311482702.3A CN202311482702A CN117504370A CN 117504370 A CN117504370 A CN 117504370A CN 202311482702 A CN202311482702 A CN 202311482702A CN 117504370 A CN117504370 A CN 1175043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flushing system
pipe
holes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827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翠霞
汪晨光
刘吉辉
李黎
李明明
刘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ez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ez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ez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ez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8270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043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04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43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1/00Separation of suspended solid particles from liquids by sedimentation
    • B01D21/02Settling tanks with single outlets for the separated liq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1/00Separation of suspended solid particles from liquids by sedimentation
    • B01D21/24Feed or discharge mechanisms for settling ta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1/00Separation of suspended solid particles from liquids by sedimentation
    • B01D21/30Control equipm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高密度沉淀池的自动冲洗系统以及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所述自动冲洗系统包括:空气气源;以及第一冲洗系统,与所述空气气源连通且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沉淀区内。所述第一冲洗系统包括:主区冲洗系统,配置为在运行时覆盖所述沉淀区的中央主要区域且对所述中央主要区域的斜管或斜板进行冲洗;以及次区冲洗系统,设置在所述沉淀区的边角区域处且配置为对所述边角区域的斜管或斜板进行冲洗,其中,所述主区冲洗系统与所述次区冲洗系统相互独立,并且所述主区冲洗系统设置于所述沉淀区的刮泥装置上。

Description

自动冲洗系统和高密度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自动冲洗系统和高密度沉淀池。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的提高,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出水水质大多需要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一级A标准或更高的地表水标准。为保证污水处理厂出水胶体悬浮物浓度、总磷浓度及有机物浓度满足排放要求,高密度沉淀池作为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而被广泛的应用到污水处理和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中。
由于高密度沉淀池本身的设计结构,除了具有去除固体悬浮物和总磷功能外,高密度沉淀池还同时具备除硬,除硅,除氟化物等多种功能,因此高密度沉淀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应用的扩展,高密度沉淀池运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问题之一是,用于深度处理工艺的高密度沉淀池的澄清区斜管或斜板上会大量沉淀污泥,当沉淀污泥达到一定厚度时,会造成斜管或斜板过水断面减小且沉积污泥不能有效地沉淀到池底和泥斗,进而影响出水水质。另外一个问题是,具有除硬,除硅,除氟化物的功能的高密度沉淀池使用大量化学药剂或者混凝剂来去除目标污染物,生成的沉淀物质质量极大,并且大多数沉淀物都具有结垢倾向,此时斜管或斜板和池体各边角区域的堵塞问题尤为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目前常用的解决途径是对高密度沉淀池池体定期进行放空,然后利用高压水枪对池体各部分进行冲洗,此种冲洗操作需要池体停产,组织人工进行操作,过程复杂,影响正常生产,同时操作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冲洗系统和高密度沉淀池,所述自动冲洗系统可以在沉淀池正常工作时实现对整个沉淀池的冲洗,而不影响正常的污水处理过程和出水质量,既改善了冲洗效果,又提高了冲洗的效率。
通过下文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和高密度沉淀池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高密度沉淀池的自动冲洗系统,所述自动冲洗系统包括:空气气源;以及第一冲洗系统,与所述空气气源连通且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沉淀区内。所述第一冲洗系统包括:主区冲洗系统,配置为在运行时覆盖所述沉淀区的中央主要区域且对所述中央主要区域的斜管或斜板进行冲洗;以及次区冲洗系统,设置在所述沉淀区的边角区域处且配置为对所述边角区域的斜管或斜板进行冲洗,其中,所述主区冲洗系统与所述次区冲洗系统相互独立,并且所述主区冲洗系统设置于所述沉淀区的刮泥装置上。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主区冲洗系统包括:第一主区管道,与所述空气气源连通且延伸穿过所述刮泥装置的驱动轴;以及第二主区管道,与所述第一主区管道连通,设置在所述刮泥装置的刮泥板上,且具有朝向所述中央主要区域的斜管或斜板敞开的孔,其中,所述第一主区管道和所述第二主区管道随所述驱动轴转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主区管道设置在所述中央主要区域的斜管或斜板与所述刮泥装置的刮泥板之间。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次区冲洗系统包括:次区主管道,与所述空气气源连通且延伸至所述沉淀区内;以及两个次区冲洗子系统,分别设置于所述沉淀区的远离所述沉淀区的污水入口的两个边角区域处。所述两个次区冲洗子系统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次区管道,与所述次区主管道连通且延伸至相应边角区域;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与所述第一次区管道连通,相对于所述第一次区管道倾斜延伸,且具有朝向相应边角区域的斜管或斜板敞开的孔。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包括分离的两个第二次区管道,其中所述两个第二次区管道彼此平行。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主区冲洗系统和所述次区冲洗系统满足以下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主区管道的孔的布置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的孔的布置相同;以及所述第二主区管道、所述第一次区管道和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位于同一平面中。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孔的布置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孔的数量、孔的直径、孔的朝向。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孔的布置为:所述孔包括沿着相应管道的中心轴线排列的第一排孔和第二排孔,所述第一排孔与所述第二排孔错开。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自动冲洗系统还包括第二冲洗系统,所述第二冲洗系统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絮凝区内。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冲洗系统包括:絮凝区主管道,与所述空气气源连通且延伸至所述絮凝区内;第一絮凝区管道,与所述絮凝区主管道连通,至少部分地沿着所述絮凝区的周边设置,且具有朝向所述絮凝区的底部敞开的孔;以及第二絮凝区管道,与所述第一絮凝区管道连通,设置于所述絮凝区的边角处,且具有朝向所述絮凝区的底部敞开的孔。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自动冲洗系统还包括第三冲洗系统,所述第三冲洗系统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絮凝区的输送通道内。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冲洗系统包括:第一输送管道,与所述空气气源连通且延伸至所述输送通道中;以及第二输送管道,与所述第一输送管道连通,沿着所述输送通道的延伸轴线延伸,且具有朝向所述输送通道的上部敞开的孔。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自动冲洗系统还包括第四冲洗系统,所述第四冲洗系统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过渡区内。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冲洗系统包括:第一过渡区管道,与所述空气气源连通且延伸至所述过渡区的斜坡附近;以及第二过渡区管道,与所述第一过渡区管道连通,沿着所述过渡区的斜坡延伸,且具有朝向所述斜坡敞开的孔。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冲洗系统、所述第二冲洗系统、所述第三冲洗系统和所述第四冲洗系统具有各自的阀门,并且所述阀门能够被单独控制。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所述高密度沉淀池包括如上文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
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优势在于:通过将固定式压缩空气穿孔管和移动式压缩空气穿孔管与高密度沉淀池池体结构和相关设备进行结合,节约了冲洗气量,因此既能有效的控制整体成本,又很好的保证了池体各部分的冲洗效果;不需要停产即可对高密度沉淀池进行污泥清理,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自动冲洗系统全部使用自动控制,冲洗时间、冲洗频率可以自主设定,整套系统控制便捷,既提高了冲洗效率,同时简化了人工劳动强度;自动冲洗系统可以非常充分清洗整个高密度沉淀池,避免了由于池体部分死角堵塞带来的整个高密度沉淀池的停工停产问题,确保整体污水处理装置稳定运行;自动冲洗系统配置简单,操作方便,系统整体投资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优点和目的可以得到更好地理解。为了在附图中更好地显示各部件的关系,附图并非按比例绘制。附图中:
图1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自动冲洗系统的高密度沉淀池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高密度沉淀池的沉淀区的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第一冲洗系统的主区冲洗系统;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高密度沉淀池的沉淀区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第一冲洗系统的次区冲洗系统;
图4示出了根据图3的高密度沉淀池的沉淀区的局部侧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高密度沉淀池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第二冲洗系统;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高密度沉淀池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第三冲洗系统;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高密度沉淀池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第四冲洗系统;
图8示出了根据图7的高密度沉淀池的过渡区的局部侧视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自动冲洗系统的管道的截面图;以及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自动冲洗系统的另一管道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公开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包含”或者“具有”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连通”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附图中所示的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或连通,而是可以包括与其等效的连接或连通,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下面,参见图1至图10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高密度沉淀池包括沉淀区1、絮凝区2、絮凝区2与沉淀区1之间的过渡区4(如图7所示)、絮凝区2的输送通道3(如图6所示)、第一混凝区5和第二混凝区6。来自于提升泵池的污水首先流入第一混凝区5和第二混凝区6,然后经由输送通道3流入絮凝区2,之后经由过渡区4流入沉淀区1。在沉淀区1内经过处理之后的污水被输送至除硬高密池,即除硬高密度沉淀池,而处理之后的污泥经沉淀区1底部被输送至污泥处理系统。此外,高密度沉淀池还可以包括连接至服务水的用于输送水的管道、泵等部件,以用于冲洗高密度沉淀池。应注意,上述各个部件或组成的功能可以与常规的高密度沉淀池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所示沉淀区1可以为沉淀池,其内设置有斜管或斜板7和刮泥装置9,如图2所示。所述斜管或斜板7位于沉淀池的上部,且其上容易积聚沉淀物质,造成堵塞。所述刮泥装置9例如为刮泥桥,具有驱动轴8和绕所述驱动轴8旋转的刮泥板。所述刮泥装置9在运行时将所述沉淀池底部沉积的污泥刮至沉淀池底部的漏斗中。
再次参见图1,根据本公开的高密度沉淀池还包括自动冲洗系统,用于将高密度沉淀池内的沉淀物质冲洗掉。所述自动冲洗系统可以包括空气气源100以及第一冲洗系统200。例如,空气气源100包括三叶罗茨鼓风机和鼓风机相关配件。第一冲洗系统200与空气气源100连通且至少部分地设置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沉淀区1内。例如,第一冲洗系统200通过管道与空气气源100连通,所述管道上可以设置阀门以控制压缩空气的流动。
如图2和3所示,所述第一冲洗系统200包括主区冲洗系统201和次区冲洗系统202。主区冲洗系统201配置为在运行时覆盖沉淀区1的中央主要区域203且对中央主要区域203的斜管或斜板7进行冲洗。次区冲洗系统202设置在沉淀区1的边角区域204处且配置为对边角区域204的斜管或斜板7进行冲洗。中央主要区域203为由刮泥装置9运行时能够覆盖的区域,例如为图3中的圆形区域。边角区域为沉淀区1中不能由刮泥装置9覆盖的区域。主区冲洗系统201与次区冲洗系统202相互独立,其含义是这两个冲洗系统可以相互独立地进行冲洗。如图2所示,主区冲洗系统201设置于沉淀区1内的刮泥装置9上。具体地,主区冲洗系统201可以通过支架支撑在刮泥装置9上,例如刮泥装置9的刮泥板上。
如图2所示,主区冲洗系统201包括第一主区管道11和第二主区管道12。第一主区管道11与空气气源100连通且延伸穿过刮泥装置9的驱动轴8。具体地,驱动轴8为空心轴,第一主区管道11在驱动轴8内延伸。第二主区管道12与第一主区管道11连通,设置在刮泥装置9的刮泥板上,且具有朝向中央主要区域203的斜管或斜板7敞开的孔。第一主区管道11和第二主区管道12随驱动轴8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实现对覆盖区域的扫洗。第二主区管道12设置在中央主要区域203的斜管或斜板7与刮泥装置9的刮泥板之间。第二主区管道12横向穿过驱动轴的壁与第一主区管道11连通。
具体地,第二主区管道12可以具有穿孔管的形式。例如,第二主区管道12的延伸长度可以大致等于刮泥装置9的刮泥半径,或者说是刮泥桥的直径的一半。第二主区管道12上的孔的过孔流速为30至100m/s。第二主区管道12上的孔的开孔直径(即,孔径)φ为3至8mm,具体数值取决于高密度沉淀池的功能。例如,深度处理高密度沉淀池选择的孔径为3mm,除硅、除硬、除氟化物等沉淀化学物质的高密度沉淀池可以选择的孔径为6至8mm。第二主区管道12可以具有图10示出的横截面,图10中的穿孔管道31上设置有朝向上方敞开的多个孔33。所述孔33布置为使得孔包括沿着管道31的中心轴线(也可以说是管道的延伸轴线)排列的第一排孔和第二排孔,所述第一排孔与所述第二排孔错开。此外,孔33布置为与图10中竖直虚线所在的竖直中心面形成大约45度的角度,第一排孔与第二排孔可以形成90度的夹角。第二主区管道12上的孔的数量与第二主区管道12的长度和开孔间距相关,具体是相邻孔之间的距离(即,开孔间距)为110至120mm。第二主区管道12的管径可以采用三种规格,分别是DN50、DN65和DN80,实际使用的规格与冲洗用压缩空气需求量相关,具体是控制管径使得管道中压缩空气流速为5至7m/s。第二主区管道12设置为距离中央主要区域203的斜管或斜板7的底部一距离H,H例如大约为600mm。
如图2所示,主区冲洗系统201还包括第一主区管道11上设置的一台开关型自动阀门10,其可以自动控制进入第一主区管道11的压缩空气的流动,从而对中央主要区域203的压缩空气冲洗进行自动控制。
上述主区冲洗系统201可以在高密度沉淀池正常运行时对斜管或斜板进行自动冲洗,冲洗时间,冲洗频率可以自主设定,在不需要停产的情况下确保高密度沉淀池的正常产水量。
如图3所述,次区冲洗系统202包括次区主管道13以及两个次区冲洗子系统。次区主管道13与空气气源100连通且延伸至沉淀区1内。两个次区冲洗子系统分别设置于沉淀区1的远离沉淀区的污水入口14的两个边角区域204处,图3中仅用附图标记标出了其中一个边角区域。两个次区冲洗子系统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次区管道17和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18。第一次区管道17与次区主管道13连通且延伸至相应边角区域。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18与第一次区管道17连通,相对于第一次区管道17倾斜延伸,且具有朝向相应边角区域204的斜管或斜板敞开的孔。例如,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18包括分离的两个第二次区管道,其中所述两个第二次区管道彼此平行。当然,相应边角区域处其他数量的第二次区管道18也是可能的。
此外,两个次区冲洗子系统还包括各自的开关型自动阀门15和16。具体地,开关型自动阀门15设置在右侧的第一次区管道17上,开关型自动阀门16设置在左侧的第一次区管道17上,它们分别控制各自的管道中压缩空气的流动,从而对各自边角区域的压缩空气冲洗进行自动控制。
一个次区冲洗子系统的分离的两个第二次区管道18与沉淀池的池壁形成45度角,如图3中左侧所示。第一次区管道17和第二次区管道18的具体布置可以如下文所述。第一次区管道17距离池壁的距离为L1,其可以具有100mm的值。两个第二次区管道18中的一条管道与相应第一次区管道17的接合处距离池壁的距离为L2,两个第二次区管道18中的另一条管道与相应第一次区管道17的接合处距离池壁的距离为L3。L2和L3的设置值与高密度沉淀池的沉淀区尺寸相关,并且在L1=100mm时满足以下关系:L2/A=0.084,(L2+L3)/A=0.21,其中A为高密度沉淀池的沉淀区的尺寸(即,刮泥桥的直径)。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高两个次区冲洗子系统202和主区冲洗系统201对沉淀区内的斜管或斜板7的覆盖率,从而提高冲洗效率。
主区冲洗系统201和次区冲洗系统202可以满足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第二主区管道12的孔的布置与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18的孔的布置相同;以及第二主区管道12、第一次区管道17和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18位于同一平面中。
孔的布置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孔的数量、孔的直径、孔的朝向。例如,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18的孔的数量可以与第二主区管道12的孔的数量相同。例如,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的孔18的直径可以与第二主区管道12的孔的直径相同。
具体来说,次区冲洗系统202的两个第二次区管道18可以具有穿孔管的形式。第二次区管道18上的孔的过孔流速为30至100m/s。第二次区管道18上的孔的开孔直径(即,孔径或孔的直径)φ为3至8mm,具体数值取决于高密度沉淀池的功能。例如,深度处理高密度沉淀池选择的孔径为3mm,除硅、除硬、除氟化物等沉淀化学物质的高密度沉淀池可以选择的孔径为6至8mm。第二次区管道18可以具有图10示出的横截面,图10中的穿孔管道31上设置有朝向上方敞开的多个孔33。所述孔33布置为使得孔包括沿着管道31的中心轴线(也可以说是管道的延伸轴线)排列的第一排孔和第二排孔,所述第一排孔与所述第二排孔错开。此外,孔33布置为与图10中竖直虚线所在的竖直中心面形成大约45度的角度,第一排孔与第二排孔形成90度的夹角。第二次区管道18上的孔的数量与第二次区管道18的长度和开孔间距相关,第二次区管道18上相邻孔之间的距离(即,开孔间距)例如为85至100mm。第二次区管道18的管径可以采用三种规格,分别是DN50、DN65和DN80,实际使用的规格与冲洗用压缩空气需求量相关,具体是控制管径使得管道中压缩空气流速为5至7m/s。
如图4所示,第二次区管道18设置为距离相应的边角区域的斜管或斜板7的底部一距离H,H例如大约为600mm。第二主区管道12、所述第一次区管道17和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18距离斜管或斜板7的底部相同距离,位于同一平面中。
考虑到高密度沉淀池的沉淀区是泥水分离的关键单元,如上所述,主区冲洗系统201的管道上的孔数量与次区冲洗系统202的管道上的孔数量是相等的,并且主区冲洗系统201的管道上的孔的直径与次区冲洗系统202的管道上的孔的直径是相等的,同时主区冲洗系统201的管道与次区冲洗系统202的管道安装在同一水平位置,因此沉淀区的中央主要区域和边角区域的冲洗气量和冲洗压力都是相等的。这样的设计使得:在冲洗过程中,沉淀区的中央主要区域和边角区域的冲洗气量和冲洗压力完全相同,对沉降污泥层的搅动程度完全一致,一方面便于空气气源(气源鼓风机)的调速和调压,另一方面避免冲洗过程中对沉降污泥的吹扫不均衡导致的出水悬浮物超标。总之,上文所述的设计不仅使得可以在不停产的情况下进行冲洗,而且可以将对污泥沉降的影响降至最低,确保高密度沉淀池正常的产水量。
应注意的是,本文所述的“主区”、“次区”、“主要区域”只用于区分不同的部分或部件,对具体部分或部件的优先级没有限制。
如图1所示,自动冲洗系统还包括第二冲洗系统300,所述第二冲洗系统300至少部分地设置于高密度沉淀池的絮凝区2内。
如图5所示,第二冲洗系统300包括絮凝区主管道19、第一絮凝区管道20和第二絮凝区管道21。絮凝区主管道19与空气气源100连通且延伸至絮凝区2内,其所遵循的路径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此不作限制。第一絮凝区管道20与絮凝区主管道19连通,至少部分地沿着絮凝区2的周边设置,且具有朝向絮凝区2的底部敞开的孔。第二絮凝区管道21与第一絮凝区管道20连通,设置于絮凝区2的边角处,且具有朝向絮凝区2的底部敞开的孔。如图5和7所示,第一絮凝区管道20沿着絮凝区2的除了过渡区外的周边设置,即沿着为四边形的絮凝区2的三个边设置。第二絮凝区管道21在絮凝区2的除了过渡区外的两个边角处,且为从第一絮凝区管道20中延伸出来的管道。具体地,第一絮凝区管道20和第二絮凝区管道21设置在絮凝区2的斜坡(图中阴影表示的区域)之上。
此外,第二冲洗系统300还包括设置在絮凝区主管道19上的开关型自动阀门22,其可以自动控制进入絮凝区主管道19的压缩空气的流动,从而对絮凝区2的压缩空气冲洗进行自动控制。
具体来说,第一絮凝区管道20和第二絮凝区管道21可以具有穿孔管的形式。第一絮凝区管道20和第二絮凝区管道21上的孔的过孔流速为30至100m/s。第一絮凝区管道20和第二絮凝区管道21上的孔的开孔直径φ为6至8mm。第一絮凝区管道20和第二絮凝区管道21可以具有图9示出的横截面,图9中的穿孔管道30上设置有朝向下方敞开的多个孔32。所述孔32布置为使得孔包括沿着管道30的中心轴线(也可以说是管道的延伸轴线)排列的第一排孔和第二排孔,所述第一排孔与所述第二排孔错开。此外,孔32布置为与图9中竖直虚线所在的竖直中心面形成大约45度的角度,第一排孔与第二排孔形成90度的夹角。第一絮凝区管道20和第二絮凝区管道21上的孔的数量与相应管道长度和开孔间距相关,具体是相邻孔之间的距离(即,开孔间距)为120至150mm,第一絮凝区管道20和第二絮凝区管道21的长度与絮凝区2的具体尺寸相关。第一絮凝区管道20和第二絮凝区管道21的管径与冲洗压缩空气量和压缩空气控制流速相关,具体是控制管径使得管道中压缩空气流速为5至7m/s,而管道的冲洗压缩空气量由过孔流速,孔径和孔数量计算得出。第一絮凝区管道20和第二絮凝区管道21设置为距离被冲洗面50至100mm。
通过上述设置在絮凝区内的冲洗系统,可以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实现对高密度沉淀池的絮凝区底部沉淀物质的清理,并且冲洗的控制是自动化的,冲洗时间,冲洗频率可以自主设定。
如图1所示,自动冲洗系统还包括第三冲洗系统400,所述第三冲洗系统400至少部分地设置于高密度沉淀池的絮凝区2的输送通道3内,如图6所示。输送通道3可以为絮凝区进水管,其从絮凝区2左侧的混凝区延伸至絮凝区2,以将混凝区内的污水供应至絮凝区2。应注意的是,图中所示的混凝区是示意性的,并不代表实际的位置。
如图6所示,第三冲洗系统400包括第一输送管道23和第二输送管道24。第一输送管道23与空气气源100连通且延伸至输送通道3中。第二输送管道24与第一输送管道23连通,沿着输送通道3的延伸轴线延伸,且具有朝向输送通道3的上部敞开的孔。第二输送管道24具有与输送通道3一致的长度,以完全覆盖整个输送通道3,并且邻近输送通道3的底部布置。
此外,第三冲洗系统4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输送管道23上的开关型自动阀门25,其可以自动控制进入第一输送管道23的压缩空气的流动,从而对输送通道3的压缩空气冲洗进行自动控制。
具体来说,第二输送管道24可以具有穿孔管的形式。第二输送管道24上的孔的过孔流速为30至100m/s。第二输送管道24上的孔的开孔直径φ为6至8mm。第二输送管道24可以具有图10示出的横截面,图10中的穿孔管道31上设置有朝向上方敞开的多个孔33。所述孔33布置为使得孔包括沿着管道31的中心轴线(也可以说是管道的延伸轴线)排列的第一排孔和第二排孔,所述第一排孔与所述第二排孔错开。此外,孔33布置为与图10中竖直虚线所在的竖直中心面形成大约45度的角度,第一排孔与第二排孔形成90度的夹角。第二输送管道24上的孔的数量与相应管道长度和开孔间距相关,具体是相邻孔之间的距离(即,开孔间距)为120至150mm,第二输送管道24的长度与絮凝区进水管的具体尺寸相关。第二输送管道24的管径与冲洗压缩空气量和压缩空气控制流速相关,具体是控制管径使得管道中压缩空气流速为5至7m/s,而管道的冲洗压缩空气量由过孔流速,孔径和孔数量计算得出。
通过上述设置在絮凝区的输送通道内的冲洗系统,可以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实现对高密度沉淀池的絮凝区的输送通道的壁上沉淀物质的清理,并且冲洗的控制是自动化的,冲洗时间,冲洗频率可以自主设定。
如图1所示,自动冲洗系统还包括第四冲洗系统500,所述第四冲洗系统500至少部分地设置于高密度沉淀池的过渡区4内。
如图7和8所示,第四冲洗系统500包括第一过渡区管道26和第二过渡区管道27。第一过渡区管道26与空气气源100连通且延伸至过渡区4的斜坡28附近。第二过渡区管道27与第一过渡区管道26连通,沿着过渡区4的斜坡28延伸,且具有朝向斜坡28敞开的孔。
此外,第四冲洗系统5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过渡区管道26上的开关型自动阀门34,其可以自动控制进入第一过渡区管道26的压缩空气的流动,从而对过渡区4的压缩空气冲洗进行自动控制。
具体来说,第二过渡区管道27可以具有穿孔管的形式。第二过渡区管道27的孔的过孔流速为30至100m/s。第二过渡区管道27上的孔的开孔直径φ为6至8mm。第二过渡区管道27可以具有图9示出的横截面,图9中的穿孔管道30上设置有朝向下方敞开的多个孔32。所述孔32布置为使得孔包括沿着管道30的中心轴线(也可以说是管道的延伸轴线)排列的第一排孔和第二排孔,所述第一排孔与所述第二排孔错开。此外,孔32布置为与图9中竖直虚线所在的竖直中心面形成大约45度的角度,第一排孔与第二排孔形成90度的夹角。第二过渡区管道27上的孔的数量与相应管道长度和开孔间距相关,具体是相邻孔之间的距离(即,开孔间距)为120至150mm,第二过渡区管道27的长度与过渡区的尺寸相关。第二过渡区管道27的管径与冲洗压缩空气量和压缩空气控制流速相关,具体是控制管径使得管道中压缩空气流速为5至7m/s,而管道的冲洗压缩空气量由过孔流速,孔径和孔数量计算得出。第二过渡区管道27设置为距离被冲洗面50至100mm,如图8所示,第二过渡区管道27距离斜坡28的距离为50至100mm,并且位于过渡区挡墙29的下方。
通过上述设置在过渡区内的冲洗系统,可以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实现对高密度沉淀池的过渡区的斜坡上沉积污泥的清理,并且冲洗的控制是自动化的,冲洗时间,冲洗频率可以自主设定。
上文所述的第一冲洗系统200、第二冲洗系统300、第三冲洗系统400和第四冲洗系统500具有各自的阀门,并且这些阀门能够被单独控制。各个冲洗系统的开关型自动控制阀门按照控制系统设定的序列和设定的冲洗持续时间开启,以保证不同冲洗区域的控制阀门不会同时开启。确切地说,第一冲洗系统200的主区冲洗系统201的开关型自动阀门10、次区冲洗系统202的开关型自动阀门15和16、第二冲洗系统300的开关型自动阀门22、第三冲洗系统400的开关型自动阀门25、第四冲洗系统500的开关型自动阀门34可被单独控制,不会同时开启。每个开关型自动阀门的开启频率和开启持续时间可以按照实际运行情况酌情设定。所述开关型自动阀门也可以现场手动操作,便于根据具体运行情况人工强制进行压缩空气冲洗操作。上述自动控制既提高了冲洗效率,又简化了人工劳动强度,极大的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
如上文所述,本公开的自动冲洗系统将固定式压缩空气穿孔管和移动式压缩空气穿孔管与高密度沉淀池池体结构和相关设备进行结合,节约了冲洗气量,因此既能有效的控制整体成本,又很好的保证了池体各部分的冲洗效果;本公开的自动冲洗系统不需要停产即可对高密度沉淀池进行污泥清理,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本公开的自动冲洗系统全部使用自动控制,冲洗时间、冲洗频率可以自主设定,整套系统控制便捷,既提高了冲洗效率,同时简化了人工劳动强度;本公开的自动冲洗系统可以非常充分清洗整个高密度沉淀池,避免了由于池体部分死角堵塞带来的整个高密度沉淀池的停工停产问题,确保整体污水处理装置稳定运行;本公开的自动冲洗系统配置简单,操作方便,系统整体投资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较低。
本公开提供的高密度沉淀池包括如上文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因此具有上文关于自动冲洗系统所述的各种优势。
此外,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公开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公开之目的为准。

Claims (16)

1.一种高密度沉淀池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冲洗系统包括:
空气气源(100);以及
第一冲洗系统(200),与所述空气气源连通且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沉淀区(1)内,
其中,所述第一冲洗系统(200)包括:
主区冲洗系统(201),配置为在运行时覆盖所述沉淀区的中央主要区域(203)且对所述中央主要区域的斜管或斜板(7)进行冲洗;以及
次区冲洗系统(202),设置在所述沉淀区(1)的边角区域(204)处且配置为对所述边角区域的斜管或斜板(7)进行冲洗,
其中,所述主区冲洗系统(201)与所述次区冲洗系统(202)相互独立,并且所述主区冲洗系统(201)设置于所述沉淀区(1)的刮泥装置(9)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区冲洗系统(201)包括:
第一主区管道(11),与所述空气气源(100)连通且延伸穿过所述刮泥装置(9)的驱动轴(8);以及
第二主区管道(12),与所述第一主区管道(11)连通,设置在所述刮泥装置(9)的刮泥板上,且具有朝向所述中央主要区域的斜管或斜板敞开的孔,
其中,所述第一主区管道(11)和所述第二主区管道(12)随所述驱动轴(8)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区管道(12)设置在所述中央主要区域的斜管或斜板与所述刮泥装置(9)的刮泥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区冲洗系统(202)包括:
次区主管道(13),与所述空气气源(100)连通且延伸至所述沉淀区(1)内;以及
两个次区冲洗子系统,分别设置于所述沉淀区(1)的远离所述沉淀区的污水入口(14)的两个边角区域处,
其中,所述两个次区冲洗子系统中的每一个包括:
第一次区管道(17),与所述次区主管道(13)连通且延伸至相应边角区域;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18),与所述第一次区管道(17)连通,相对于所述第一次区管道(17)倾斜延伸,且具有朝向相应边角区域(204)的斜管或斜板敞开的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18)包括分离的两个第二次区管道,其中所述两个第二次区管道彼此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区冲洗系统(201)和所述次区冲洗系统(202)满足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第二主区管道(12)的孔的布置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18)的孔的布置相同;以及
所述第二主区管道(12)、所述第一次区管道(17)和至少一个第二次区管道(18)位于同一平面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的布置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孔的数量、孔的直径、孔的朝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的布置为:所述孔包括沿着相应管道的中心轴线排列的第一排孔和第二排孔,所述第一排孔与所述第二排孔错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冲洗系统还包括第二冲洗系统(300),所述第二冲洗系统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絮凝区(2)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冲洗系统(300)包括:
絮凝区主管道(19),与所述空气气源(100)连通且延伸至所述絮凝区(2)内;
第一絮凝区管道(20),与所述絮凝区主管道(19)连通,至少部分地沿着所述絮凝区(2)的周边设置,且具有朝向所述絮凝区(2)的底部敞开的孔;以及
第二絮凝区管道(21),与所述第一絮凝区管道(20)连通,设置于所述絮凝区(2)的边角处,且具有朝向所述絮凝区(2)的底部敞开的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冲洗系统还包括第三冲洗系统(400),所述第三冲洗系统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絮凝区的输送通道(3)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冲洗系统(400)包括:
第一输送管道(23),与所述空气气源(100)连通且延伸至所述输送通道(3)中;以及
第二输送管道(24),与所述第一输送管道(23)连通,沿着所述输送通道的延伸轴线延伸,且具有朝向所述输送通道(3)的上部敞开的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冲洗系统还包括第四冲洗系统(500),所述第四冲洗系统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过渡区(4)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冲洗系统(500)包括:
第一过渡区管道(26),与所述空气气源(100)连通且延伸至所述过渡区(4)的斜坡(28)附近;以及
第二过渡区管道(27),与所述第一过渡区管道(26)连通,沿着所述过渡区(4)的斜坡(28)延伸,且具有朝向所述斜坡(28)敞开的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洗系统(200)、所述第二冲洗系统(300)、所述第三冲洗系统(400)和所述第四冲洗系统(500)具有各自的阀门,并且所述阀门能够被单独控制。
16.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冲洗系统。
CN202311482702.3A 2023-11-08 2023-11-08 自动冲洗系统和高密度沉淀池 Pending CN1175043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82702.3A CN117504370A (zh) 2023-11-08 2023-11-08 自动冲洗系统和高密度沉淀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82702.3A CN117504370A (zh) 2023-11-08 2023-11-08 自动冲洗系统和高密度沉淀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4370A true CN117504370A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52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82702.3A Pending CN117504370A (zh) 2023-11-08 2023-11-08 自动冲洗系统和高密度沉淀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437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32216A (zh) 煤矿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CN211972058U (zh) 一种能量自给型组合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04291530B (zh) 一种序批式生化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沉淀排水的方法
CN108889002B (zh) 排污设备、排污系统及排污方法
CN220918238U (zh) 自动冲洗系统和高密度沉淀池
CN111013207B (zh) 一种反冲洗清淤的斜板平流沉淀池
CN117504370A (zh) 自动冲洗系统和高密度沉淀池
CN207918577U (zh) 一种圆形结构水处理装置
KR101328635B1 (ko) 플랜트 취수로 혹은 배수로의 침전물 제거 장치
CN114751479A (zh) 一种吸渣刮泥一体圆形高效气浮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CN214181919U (zh) 一种斜管沉淀池在线清洗系统
KR101452850B1 (ko) 자연 유입식 슬러지 수집장치
CN106552445A (zh)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及其使用方法
CN219983979U (zh) 一种斜管沉淀池积泥复合清理装置
CN220328015U (zh) 一种二沉池排泥系统
CN206342981U (zh) 一种具有排泥结构的fa型一体化净水器
CN219952200U (zh) 一种增设斜板沉淀装置的排渍泵站
CN207877378U (zh) 一种新型布水器
CN218174697U (zh) 一种吸渣刮泥一体圆形高效气浮装置
CN213994930U (zh) 一种高效沉淀池用冲洗系统
KR101508935B1 (ko) 슬러지 배출장치
CN214181925U (zh) 矩形沉淀池和污水处理系统
CN216604164U (zh) 一种给水沉砂除砂设施
CN219922157U (zh) 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装置及固液分离系统
CN212770153U (zh) 煤矿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