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95666B - 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95666B
CN117495666B CN202311844420.3A CN202311844420A CN117495666B CN 117495666 B CN117495666 B CN 117495666B CN 202311844420 A CN202311844420 A CN 202311844420A CN 117495666 B CN117495666 B CN 1174956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judgment
primary
reference point
model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444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95666A (zh
Inventor
李文君
张继东
徐珊珊
刘亦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ej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Jiej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Jiej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Jiej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4442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956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95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56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956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56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60Analysis of geometric attributes
    • G06T7/62Analysis of geometric attributes of area, perimeter, diameter or volum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在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选定待放置区域,根据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进行一次判断、二次判断和三次判断,根据判断结果确定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待放置物体。本发明通过使用多次判断来提供高度准确的评估,以确保可靠地确定是否可以将待放置物体放置在目标街景中的待放置区域,为放置决策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街景3D建模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更好地规划城市和公共空间。通过将待放置物品的3D数据与街景模型结合,他们可以确定最佳的放置位置、朝向和布局,以确保最佳的空间利用和美观性。
而基于3D模型图纸的放置决策通常需要手动测量和估计,这可能导致误差和不确定性,对于复杂的、非结构化的环境,3D模型图纸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决策。
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何通过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为放置决策提供准确数据支持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何通过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为放置决策提供准确数据支持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
在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选定待放置区域,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进行一次判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并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二次判断,当确定进行二次判断时,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根据所述二维直角坐标系对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进行二次判断,根据二次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三次判断;
其中,所述二维直角坐标系平行于地面;
当确定进行三次判断时,根据三次判断结果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的最终结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选定待放置区域,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进行一次判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时,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3D模型数据获取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数据,根据所述俯视图数据获取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
在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选取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将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周围的空白区域作为待放置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为预设放置点;
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获取所述第一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距所述第一参照点的第一最短距离A1和所述第二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距所述第二参照点的第二最短距离A2;
根据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判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一次放置条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判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一次放置条件时,包括:
获取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一最短距离A1;
当B0>A1时,一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B0≤A1时,一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进行一次辅助判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一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进行一次辅助判断时,包括:
获取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二最短距离A2;
当B0>A2时,一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B0≤A2时,一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进行二次判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一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进行二次判断时,包括:
当所述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后,以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的连线为X轴,将X轴上与所述第一参照点的距离等于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的一点作为原点;
以经过所述原点并垂直于X轴方向的直线作为Y轴,根据X轴和Y轴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
根据所述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二维直角坐标系中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二次判断,根据所述二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二次判断条件;
获取所述第一3D模型数据在以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的Z轴和直角坐标系中的Y轴形成的平面上进行投影获得的侧视图数据;
根据所述侧视图数据获取侧视图在直角坐标系Y轴方向上的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1和在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Z轴方向上的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2;
其中,所述二次判断条件为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是否均大于等于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1,且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是否均大于等于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2。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二维直角坐标系中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二次判断,根据所述二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二次判断条件时,包括:
当B1>A1或B2>A1时,二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B1≤A1且B2≤A1时,二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进行二次辅助判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二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进行二次辅助判断时,包括:
当B1>A2或B2>A2时,二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B1≤A2且B2≤A2时,二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进行三次判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二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进行三次判断时,包括:
根据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数据获取俯视图面积C1;
根据所述第一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距所述第一参照点的第一最短距离A1获取第一参照点的平面空白区域面积A11,A11=A1*A1;
根据所述第二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的距所述第二参照点的第二最短距离A2获取第二参照点的平面空白区域面积A21,A21=A2*A2;
当C1>A11或C1>A21,三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C1>A11且C1>A21,三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并进行三次辅助判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三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并进行三次辅助判断时,包括:
根据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侧视图数据获取侧视图面积C2;
当C1>A11或C1>A21,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C1>A11且C1>A21,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在得到三次辅助判断结果后将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作为最终结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得到三次辅助判断结果后将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作为最终结果后,还包括:
当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时,判断需要调整所述第一3D模型数据,将调整后的第一3D模型数据作为第二3D模型数据,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二3D模型数据重新进行一次判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首先通过根据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进行一次判断,以确定待放置区域是否足够大以容纳这个待放置物体,如果第一次判断结果不足以确定是否可以容纳待放置物体,那么就进行二次判断,二次判断过程中在目标街景3D模型上建立一个二维直角坐标系,根据二维直角坐标系对待放置区域和待放置物体再次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可以放置待放置物体,如果第二次判断仍然不足以确定结果,那么会进行第三次判断,以最终确定是否可以容纳待放置物体,通过提供多个判断阶段,以为确定是否可以将待放置物体放置在目标街景中的待放置区域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的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移动式商业平台,例如街景售卖小车,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以及配备交互式显示、支付设施等,为消费者提供在街景中购物、了解信息或体验虚拟服务的机会。街景售卖小车可以用于出售各种商品,如小吃、饮料、纪念品等。消费者可以通过小车轻松购物,无需前往固定商店。
确定街景售卖小车的放置位置前,了解目标受众和待放置区域的需求是关键的。选择繁忙的商业区、旅游景点、公园或办公区域,以确保有足够的潜在客户。同时,确保放置位置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小车,且可以方便地被顾客访问。
因此,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何通过模拟将街景售卖小车放置于目标待放置区域,并3D数据转换为2D数据进而简化判断过程,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问题。
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S101:获取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
S102:在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选定待放置区域,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进行一次判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S103:并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二次判断,当确定进行二次判断时,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根据所述二维直角坐标系对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进行二次判断,根据二次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三次判断;
其中,所述二维直角坐标系平行于地面;
S104:当确定进行三次判断时,根据三次判断结果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的最终结果。
具体而言,3D模型数据通常包含大量的细节和信息,而在某些场景下,这些细节可能并不是决策的关键因素。将3D数据转换为2D数据可以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从而简化计算复杂度,提高处理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情况下,对于待放置物体是否适应待放置区域,二维数据可能已经足够。本实施例中通过将3D数据映射到二维直角坐标系,可以更方便地进行这样的判断,减少了计算的复杂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将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转换为二维数据,在进行一次判断时,使用转换后的2D数据进行初步判断。通过剔除某些不必要的信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出初步结论。如果初步判断需要进一步确认,利用二次判断步骤,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对待放置区域进行更详细的判断。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利用2D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结合三次判断结果,确定最终的放置结果。这个结果可以作为是否容纳待放置物体的最终结论,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判断步骤。通过将3D数据转换为2D数据,可以在保持判断精确性的同时提高整个处理流程的效率,使得对于待放置物体是否适应待放置区域的判断更具可行性。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选定待放置区域,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进行一次判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时,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3D模型数据获取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数据,根据所述俯视图数据获取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
即,根据所述第一3D模型数据,在X轴与Y轴构成的平面上,对所述待放置物体进行投影,获得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并根据所述俯视图获得俯视图数据;
根据所述俯视图数据获取所述俯视图的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
在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选取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将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周围的空白区域作为待放置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为预设放置点;
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获取所述第一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距所述第一参照点的第一最短距离A1和所述第二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距所述第二参照点的第二最短距离A2;
根据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判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一次放置条件。
具体而言,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不为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之间的最小直线距离。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还需要获取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之间的最小直线距离A3,所述最小直线距离A3分别与所述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进行比对,当A3<A1时,重新选取所述第一最短距离A1,当A3<A2时,重新选取所述第二最短距离A2。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获取该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数据,俯视图数据是从Z轴上方看待放置物体的视图,使用俯视图数据,计算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可用于确定待放置物体的最大尺寸,在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选择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这些参照点通常是用来确定待放置区域的参考位置,可以为获取的用户预设放置点,根据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测量第一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距离第一参照点的第一最短距离A1,以及第二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距离第二参照点的第二最短距离A2,用于确定可用空间,比较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待放置区域是否足够大以容纳待放置物体。
本实施例通过利用俯视图数据和参照点距离的测量,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但有效的方式来评估是否可以在目标街景3D模型中放置待放置物体,通过比较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与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的距离,可以在不进行复杂的3D分析的情况下,快速确定放置条件是否满足,有助于提高放置待放置物体的效率,尤其在虚拟现实、建筑规划和游戏开发等领域,可以减少试错的机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在根据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判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一次放置条件时,包括:
获取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一最短距离A1;
当B0>A1时,一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B0≤A1时,一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进行一次辅助判断。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当所述一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进行一次辅助判断时,包括:
获取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二最短距离A2;
当B0>A2时,一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B0≤A2时,一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进行二次判断。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比较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一最短距离A1,如果B0>A1,那么一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一次放置条件,这意味着待放置物体无法放置在待放置区域,因此,最终结果也是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待放置物体,如果一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那么需要进行一次辅助判断,确保更详细的分析,在一次辅助判断中,获取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二最短距离A2,再次比较B0与A2的大小,如果B0>A2,一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即使一次判断通过,由于一次辅助判断未通过,最终结果仍然是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待放置物体,通过使用多个阶段的判断,提供了更精确的方式来评估是否可以将待放置物体放置在目标街景中的待放置区域,引入一次辅助判断,可以考虑更多因素,以便更全面地评估待放置区域的适用性,有助于确保只有在所有必要条件都满足时,才允许放置待放置物体,从而减少错误,并提高放置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当所述一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进行二次判断时,包括:
当所述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后,以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的连线为X轴,将X轴上与所述第一参照点的距离等于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的一点作为原点;
以经过所述原点并垂直于X轴方向的直线作为Y轴,根据X轴和Y轴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
根据所述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二维直角坐标系中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二次判断,根据所述二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二次判断条件。
获取所述第一3D模型数据在以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的Z轴和直角坐标系中的Y轴形成的平面上进行投影获得的侧视图数据;
根据所述侧视图数据获取侧视图在直角坐标系Y轴方向上的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1和在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Z轴方向上的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2。
即,在与所述二维直角坐标系相垂直的方向建立Z轴;
根据所述第一3D模型数据,在Z轴与Y轴构成的平面上,对所述待放置物体进行投影,获得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侧视图,并根据所述侧视图获得侧视图数据;
根据所述侧视图数据获取侧视图在二维直角坐标系Y轴方向上的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1;
同时根据所述侧视图数据获取侧视图在Z轴方向上的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2。
其中,所述二次判断条件为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是否均大于等于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1,且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是否均大于等于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2。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二维直角坐标系中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二次判断,根据所述二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二次判断条件时,包括:
当B1>A1或B2>A1时,二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B1≤A1且B2≤A1时,二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进行二次辅助判断。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当所述二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进行二次辅助判断时,包括:
当B1>A2或B2>A2时,二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B1≤A2且B2≤A2时,二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进行三次判断。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后,建立一个二维直角坐标系,其中以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的连线为X轴,并以垂直于X轴方向的直线作为Y轴,在这个坐标系中,根据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二维直角坐标系中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二次判断,用来确定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二次判断条件,通过获取第一3D模型数据在以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的Z轴和二维直角坐标系中的Y轴形成的平面上进行投影,以获得侧视图数据,根据侧视图数据,计算侧视图在二维直角坐标系Y轴方向上的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1和在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Z轴方向上的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2,如果B1>A1或B2>A1,二次判断结果为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二次判断条件,这意味着待放置物体不能放置在该待放置区域,此时,最终结果是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待放置物体,如果二次判断通过,那么需要进行二次辅助判断,继续比较B1与A2和B2与A2的大小关系,以确定是否可以进行三次判断。本实施例的方法结合了俯视图和侧视图数据,以及多个判断阶段,提供了高度精确的方式来评估是否可以将待放置物体放置在目标街景中的待放置区域,通过引入多次判断和辅助判断,该方法可以考虑更多因素,以确保待放置区域的适用性,有助于提高放置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当所述二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进行三次判断时,包括:
根据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数据获取俯视图面积C1;
根据所述第一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距所述第一参照点的第一最短距离A1获取第一参照点的平面空白区域面积A11,A11=A1*A1;
根据所述第二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的距所述第二参照点的第二最短距离A2获取第二参照点的平面空白区域面积A21,A21=A2*A2;
当C1>A11或C1>A21,三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C1>A11且C1>A21,三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并进行三次辅助判断。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当所述三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并进行三次辅助判断时,包括:
根据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侧视图数据获取侧视图面积C2;
当C1>A11或C1>A21,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C1>A11且C1>A21,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在得到三次辅助判断结果后将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作为最终结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根据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数据,计算俯视图面积C1,俯视图面积是待放置物体在俯视图中所占的面积,如果三次判断结果为待放置区域能容纳待放置物体,则进行三次辅助判断,根据待放置物体的侧视图数据,计算侧视图面积C2,侧视图面积表示待放置物体在侧视图中所占的面积,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为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待放置物体,最终结果也是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待放置物体。最终结果将根据三次辅助判断的结果确定,结合俯视图和侧视图数据,并使用多次判断来提供高度准确的评估,以确定待放置物体是否可以容纳在目标街景中的待放置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在得到三次辅助判断结果后将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作为最终结果后,还包括:
当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时,判断需要调整所述第一3D模型数据,将调整后的第一3D模型数据作为第二3D模型数据,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二3D模型数据重新进行一次判断。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当最终结果为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待放置物体时,这表明原始的第一3D模型数据无法满足放置条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原始的第一3D模型数据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可以包括修改待放置物体的尺寸、形状或者其他属性,以使其适应目标街景中的待放置区域,当第一3D模型数据经过调整,生成调整后的第二3D模型数据,这将成为新的待放置物体的描述,根据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新的第二3D模型数据,重新进行一次判断。这个判断将根据新的调整后的数据来评估是否可以将待放置物体放置在待放置区域,允许在初始尝试中失败后进行调整和重新尝试,以找到满足放置条件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提高放置的成功率,进而适应不同的放置需求和约束,从而提高适用性。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
在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选定待放置区域,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进行一次判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并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二次判断,当确定进行二次判断时,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根据所述二维直角坐标系对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进行二次判断,根据二次判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三次判断;
当确定进行三次判断时,根据三次判断结果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的最终结果;
在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选定待放置区域,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一3D模型数据进行一次判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否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时,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3D模型数据获取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数据,根据所述俯视图数据获取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
在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选取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将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周围的空白区域作为待放置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为预设放置点;
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获取所述第一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距所述第一参照点的第一最短距离A1和所述第二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距所述第二参照点的第二最短距离A2;
根据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判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一次放置条件;
在根据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判断,根据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一次放置条件时,包括:
获取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一最短距离A1;
当B0>A1时,一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B0≤A1时,一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进行一次辅助判断;
当所述一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进行一次辅助判断时,包括:
获取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第二最短距离A2;
当B0>A2时,一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B0≤A2时,一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进行二次判断;
当所述一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并进行二次判断时,包括:
当所述一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一次放置条件后,以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的连线为X轴,将X轴上与所述第一参照点的距离等于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的一点作为原点;
以经过所述原点并垂直于X轴方向的直线作为Y轴,根据X轴和Y轴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
根据所述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二维直角坐标系中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二次判断,根据所述二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二次判断条件;
获取所述第一3D模型数据在以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中的Z轴和直角坐标系中的Y轴形成的平面上进行投影获得的侧视图数据;
根据所述侧视图数据获取侧视图在直角坐标系Y轴方向上的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1和在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Z轴方向上的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2;
其中,所述二次判断条件为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是否均大于等于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1,且第一最短距离A1和第二最短距离A2是否均大于等于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2;
在根据所述俯视图最长直线覆盖距离B0与二维直角坐标系中所述第一参照点和第二参照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二次判断,根据所述二次判断结果确定所述待放置区域是否满足二次判断条件时,包括:
当B1>A1或B2>A1时,二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B1≤A1且B2≤A1时,二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进行二次辅助判断;
当所述二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进行二次辅助判断时,包括:
当B1>A2或B2>A2时,二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B1≤A2且B2≤A2时,二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进行三次判断;
当所述二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满足二次判断条件,并进行三次判断时,包括:
根据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俯视图数据获取俯视图面积C1;
根据所述第一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距所述第一参照点的第一最短距离A1获取第一参照点的平面空白区域面积A11,A11=A1*A1;
根据所述第二参照点周围空白区域距所述第二参照点的第二最短距离A2获取第二参照点的平面空白区域面积A21,A21=A2*A2;
当C1>A11或C1>A21,三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C1>A11且C1>A21,三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并进行三次辅助判断;
当所述三次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并进行三次辅助判断时,包括:
根据所述待放置物体的侧视图数据获取侧视图面积C2;
当C1>A11或C1>A21,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并判断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当C1>A11且C1>A21,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
在得到三次辅助判断结果后将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作为最终结果;
在得到三次辅助判断结果后将三次辅助判断结果作为最终结果后,还包括:
当最终结果为所述待放置区域不能容纳所述待放置物体时,判断需要调整所述第一3D模型数据,将调整后的第一3D模型数据作为第二3D模型数据,根据所述目标街景3D模型数据和待放置物体的第二3D模型数据重新进行一次判断。
CN202311844420.3A 2023-12-29 2023-12-29 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 Active CN1174956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44420.3A CN117495666B (zh) 2023-12-29 2023-12-29 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44420.3A CN117495666B (zh) 2023-12-29 2023-12-29 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5666A CN117495666A (zh) 2024-02-02
CN117495666B true CN117495666B (zh) 2024-03-19

Family

ID=89685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44420.3A Active CN117495666B (zh) 2023-12-29 2023-12-29 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9566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5914A (zh) * 2018-05-31 2019-12-10 西安海平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模型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2396688A (zh) * 2019-08-14 2021-02-2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虚拟场景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3436346A (zh) * 2020-03-07 2021-09-24 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三维空间内的测距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064745A (zh) * 2021-11-18 2022-02-18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交通提示距离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2126806A1 (zh) * 2020-12-18 2022-06-23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控规地块城市设计多方案生成方法
KR102553567B1 (ko) * 2022-03-02 2023-07-10 주식회사 에스360브이알 실측 기반의 평면도를 사용하는 실내 지도와 그 작성 방법
CN117152424A (zh) * 2022-05-24 2023-12-0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城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5914A (zh) * 2018-05-31 2019-12-10 西安海平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模型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2396688A (zh) * 2019-08-14 2021-02-2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虚拟场景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3436346A (zh) * 2020-03-07 2021-09-24 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三维空间内的测距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126806A1 (zh) * 2020-12-18 2022-06-23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控规地块城市设计多方案生成方法
CN114064745A (zh) * 2021-11-18 2022-02-18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交通提示距离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2553567B1 (ko) * 2022-03-02 2023-07-10 주식회사 에스360브이알 실측 기반의 평면도를 사용하는 실내 지도와 그 작성 방법
CN117152424A (zh) * 2022-05-24 2023-12-0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城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可量测立体全景的构建方法;孙敏;董娜;余京蕾;郑晖;;测绘通报;20121010(第S1期);301-303+344 *
城市街道立面自动重建关键技术研究;李畅;测绘学报;20110415;40(02);268 *
基于保形变换和横轴切平面投影的街景影像纠正方法;张蜜儿;朱庆;胡翰;王峰;;地理信息世界;20200225(第01期);34-40 *
用于街景重现的平行拼图技术研究;高辉;《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20120715(2012/07);I138-8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5666A (zh) 2024-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6830B (zh) 在三维场景中设计连接第一点到第二点的路径
US20220292543A1 (en) Pop-up retial franchising and complex econmic system
CN104598675B (zh) 一种基于实测数据的航天器部组件的装配仿真方法
Irizarry et al. Optimizing location of tower cranes on construction sites through GIS and BIM integration
JP5714107B2 (ja) 電波伝搬環境計測装置、無線ネットワーク構築システムおよび電波伝搬環計測方法
JP5522054B2 (ja) 電波環境データ補正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8052703A (zh) 基于混合层次包围盒的快速碰撞检测方法
US20080246758A1 (en) Terrain modeling based on curved surface area
CN105264566A (zh) 建模装置、三维模型生成装置、建模方法、程序和布局模拟器
CN107316344A (zh) 一种虚实融合场景中漫游路径规划的方法
CN110263713A (zh) 车道线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5931298A (zh) 一种基于视觉显著性的浅浮雕位置自动选择方法
Rohil et al. Visualiz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3D layout plans with augmented reality
JP5081304B2 (ja) 地図情報処理装置、地図情報処理方法、地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N110232368A (zh) 车道线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495666B (zh) 一种基于3d图纸生成2d数据的处理方法
US7116341B2 (en)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space and computer program therefor
CN105203994A (zh) 一种电子标签定位方法、装置、服务器及系统
CN117592158A (zh) 一种餐饮店铺平面图自动布置方法和服务器
CN108364348A (zh) 一种城市设计的控规验证方法、系统及平台
US8274528B2 (en) Support system, method and program
Ishikawa et al. Interactive 3-D indoor modeler for virtualizing service fields
CN115311419B (zh) 基于坐标映射降维和参数化配置的三维场景动态组态方法
JP2002044034A (ja) 電波伝搬シミュレータ
KR20000050372A (ko) 실시간 일조환경 시뮬레이션 방법 및 기록매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