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60630A - 用于商用车辆车轮的轮胎 - Google Patents
用于商用车辆车轮的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460630A CN117460630A CN202280041253.6A CN202280041253A CN117460630A CN 117460630 A CN117460630 A CN 117460630A CN 202280041253 A CN202280041253 A CN 202280041253A CN 117460630 A CN117460630 A CN 1174606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groove
- grooves
- main
- groove
- block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4—Circumferential groove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74—Slant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about 5 to 35 degr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特别适合商用车辆应用的轮胎(1),所述轮胎包括胎面带(2),所述胎面带具有多个成对彼此面向的块体(7,8),并且所述块体在周向方向和/或轴向方向上由第一多个主凹槽(10,20)和第二多个主凹槽(30,40)界定,所述第一多个主凹槽从中央区域(6)开始连续延伸直至相对的胎肩区域(4,5),在所述中央区域中所述第一多个主凹槽彼此连接,所述第二多个主凹槽也从中央区域(6)朝向胎肩区域(4,5)延伸并且通过优选地在宽度上渐缩直到其成为细连接胎纹沟(30c,40c)的部分(30b,40b)连接到第一主凹槽(10,2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商用车辆车轮的轮胎,特别是一种“全季节”轮胎。
背景技术
所谓“全季节”轮胎在冬季和夏季都适合使用,并且由于这一特定特征使得不需要用户拥有两套专用轮胎,而每套专用轮胎适合特定季节,因此受到用户高度评价和追捧。
以下文献描述了“全季节”轮胎的一些示例:EP3157764、US7814951、EP2156968、US6892775、EP2504179、EP3261857。
发明内容
全季节轮胎通常需要很大的灵活性,这样才使得可以在夏季提供与夏季轮胎相当的性能,而在冬季提供与冬季轮胎相当的性能。
本申请人已经注意到,为了在潮湿路面上的特性与所谓的冬季轮胎相当,与普通夏季轮胎相比,“全季节”轮胎应设置这样的胎面,所述胎面的特征在于具有大量的凹槽。
本申请人还已经观察到,与冬季轮胎类似,“全季节”轮胎的特征可以在于存在或多或少密集的胎纹沟,特别是在轮胎在积雪覆盖的道路上滚动期间,由于胎纹沟内吸附了少量积雪并且因雪与雪之间的接触而产生了更大的摩擦力,因此所述胎纹沟使轮胎在此类路面上具有更好的抓地力。
轻型车辆,例如货车或商用车辆通常是中等尺寸车辆,比汽车重和/或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运输高负荷。
此类车辆所需的轮胎尽管尺寸与客车轮胎的尺寸相似,但特征在于结构强度更大,负荷指数更高。
一般来说,这些特性赋予这些轮胎优异的承受重负荷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负荷作用下使用这些轮胎需要特别注意控制磨损的均匀性。
除此之外,这些轮胎还需要在干燥路面上以中高速行驶时的驾驶性能以及对噪音控制日益严格这两方面的性能。
在这方面,本申请人已经观察到,通常情况下,为了试图影响轮胎的性能,在轮胎与地面接触的区域(胎印区域)中提供尽可能最大量的橡胶在地面上:这一要求显然与具有大量凹槽、凹口和/或胎纹沟的全季节型轮胎的要求相反。
鉴于上述情况,清楚的是,全季节轮胎,尤其是用于轻型车辆(例如货车或商用车辆)的全季节轮胎必须满足数项相互冲突的要求,以为了在所有各种道路和天气条件下提供良好的性能。
因此,本申请人已经解决了生产全季节轮胎,特别是用于货车或商用车辆的全季节轮胎的问题,所述全季节轮胎能够保证低噪音、规则磨损、高性能水平、制动和牵引力,而同时又不会降低在潮湿和积雪路面上的排水质量和驾驶安全性。
具体而言,本申请人从胎面花纹的定向型构造出发,即,为这样的轮胎配置花纹,所述轮胎以这种方式装配在车辆上,使其沿着优选行驶方向旋转,诸如像在专利申请WO2020/012277中所述。在所述构造中,设想存在从胎面的中央区域延伸至胎肩区域的两种类型的凹槽,其中在中央区域中形成成对的相互面向的块体。
尽管这种胎面花纹构造对于装配在普通汽车上的轮胎而言无论是纯粹的冬季应用还是“全季节”应用都非常平衡,但本申请人已经证实,在需要适合更高负荷指数的轮胎结构以及更深的凹槽深度的轻型车辆应用中,胎面的中央区域的纵向刚度过大,以致不利于规则磨损。
经过各种研究和模拟之后,本申请人已经发现,通过保持这样的构造,获得在不同路面上性能方面平衡的胎面花纹,所述胎面花纹特别适合轻型车辆的应用,在所述构造中,胎面带的中央区域具有多个块体,所述块体成对彼此面向并且由第一多对主凹槽在周向方向和/或轴向方向上界定,所述第一多对主凹槽从中央区域开始连续延伸到相对的胎肩区域,在所述中央区域中,所述第一多对主凹槽彼此连接,此外提供了第二多对主凹槽,所述第二多对主凹槽同样从中央区域朝向胎肩区域延伸,所述第二多对主凹槽通过优选地在宽度上渐缩以成细连接胎纹沟的部分而连接到第一主凹槽。
具体地,在其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所述轮胎包括胎面带,在所述胎面带上限定有第一胎肩区域和轴向相对的第二胎肩区域以及介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和所述第二胎肩区域之间的中央区域。
优选地,胎面带包括多对成对的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所述多对成对的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沿着所述中央区域的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所述多对中的每一对中的每个第一块体和每个第二块体优选地沿着限定在所述胎面带上的轴向方向至少部分地彼此对准。
优选地,胎面带包括多对第一对主凹槽,所述多对第一对主凹槽沿着所述胎面带的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以部分地界定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每对第一对主凹槽优选地由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朝向所述中央区域延伸的第一主凹槽和从所述第二胎肩区域朝向所述中央区域延伸的第二主凹槽形成。
优选地,胎面带包括多对第二对主凹槽,所述多对第二对主凹槽沿着所述胎面带的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在与所述第一对主凹槽交替的位置中。每对第二对主凹槽优选地由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朝向所述中央区域延伸的第三主凹槽和从所述第二胎肩区域朝向所述中央区域延伸的第四主凹槽形成。
优选地,在每对第一对主凹槽中,所述第二主凹槽包括与所述第一主凹槽连接的轴向内端部。
优选地,在每对第一对主凹槽中,所述第一主凹槽包括终端节段,所述终端节段位于轴向内部并且与沿着周向位于所述第二主凹槽之后的第二主凹槽连接,以便将多对成对的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中的一对中的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轴向地分开。
优选地,在每对第二对主凹槽中,所述第三主凹槽和所述第四主凹槽包括相应的轴向内端部,所述轴向内端部通过连接到所述第一主凹槽的所述终端节段的相应的第一胎纹沟延伸,以便将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周向地分成相应块体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优选地,多对第一对辅助凹槽形成在所述胎面带上并且沿着所述胎面带的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以从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的轴向外侧至少部分地界定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每对第一对辅助凹槽优选地包括从第一主凹槽延伸的第一辅助凹槽和从第二主凹槽延伸的第二辅助凹槽。
本申请人已经证实,装配在轻型车辆上的根据本发明的轮胎在不同路面上均具有非常好的性能以及期望的磨损规则性。
在潮湿的路面上,轮胎的行为在牵引力和转弯两方面均得到平衡,并且保证了胎面带中的水很好且快速地排出。事实上,主凹槽的设置允许水从中央区域朝向相对的胎肩区域快速流出。具体地,这一作用由第一对主凹槽完成,所述第一对主凹槽在其轴向内端部处彼此连接并且连接到第一对接续的横向凹槽。以这种方式,形成了通道网络,水可以被收集在所述通道网络中并且将所述水传送至胎肩区域。
此外,第一对主凹槽与第二对主凹槽交错分布,第二对主凹槽也负责将水排向胎肩区域,其中仅通过胎纹沟进行连接,从而避免了中央区域的过度弱化。
以这种方式,主凹槽在中央区域中就不会过于密集,所述中央区域仍然主要涉及第一对主凹槽,使得在该区域中获得的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具有足够大的尺寸,以提供对切向应力的良好的抵抗性。这允许在干燥路面上行驶时获得非常好的性能以及胎面刚度非常规则的分布,从而获得规则磨损的优势,即使在轮胎承受高负荷的情况下也是。
最后,提供胎纹沟来细分中央块体,允许改善在积雪路面上行驶时中央部分的牵引和制动特性。
这些特性有利地允许使用胎面花纹作为制造不同类型的轮胎,特别是全季节轮胎的基础。
本发明还可以表现出以下附加优选特征中的一项或多项。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凹槽和所述第二主凹槽包括相应的第一节段,所述第一节段具有这样的曲线走向,所述曲线走向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和所述第二胎肩区域开始朝向所述胎面带的赤道面延伸并且具有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和所述第二胎肩区域开始朝向所述中央区域大致逐渐减小的倾斜度。这种构造有利于在潮湿地面上行驶时排水。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凹槽的终端节段包括作为所述第一主凹槽的第一节段的延续部朝向所述第一胎肩区域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作为所述第一部分的延续部朝向所述第二胎肩区域延伸的第二部分。更具体地,所述终端节段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可以优选地延伸穿过所述胎面带的赤道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凹槽的所述终端节段的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四主凹槽的延伸部之上延伸。优选地,所述终端节段的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三主凹槽的延伸部之上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三主凹槽和所述第四主凹槽具有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和所述第二胎肩区域开始朝向所述胎面带的赤道面的曲线走向,所述曲线走向具有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和所述第二胎肩区域开始朝向所述中央区域大致逐渐减小的倾斜度。这种构造有利于在潮湿路面上行驶时排水。优选地,所述第三主凹槽和所述第四主凹槽具有相对于周向方向基本对称的走向,以便保持胎面花纹的定向构造。
优选地,所述第三主凹槽和所述第四主凹槽的端部在宽度上渐缩,以形成连接到所述第一主凹槽的所述终端节段的胎纹沟。宽度的逐渐减小有利地允许减少胎面带的中央区域中所存在的刚度突然变化部,这种刚度突然变化部可能引发不规则的磨损现象。
优选地,每对中的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具有相互面向的凹形部。
优选地,每对中的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轴向偏移。以这种方式,在存在于胎面带的中央区域中的块体之间形成互锁,以便为牵引和制动性能提供足够刚度。
优选地,块体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基本四边形的形状。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对辅助凹槽中的每一对中,所述第一辅助凹槽与第三主凹槽相交。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对辅助凹槽中的每一对中,所述第二辅助凹槽与第四主凹槽相交。
优选地,多对第二对辅助凹槽形成在所述胎面带中并且沿着所述胎面带的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每对第二对辅助凹槽由第三辅助凹槽和第四辅助凹槽形成,所述第三辅助凹槽由第一主凹槽在所述第一胎肩区域中延伸,所述第四辅助凹槽从第二主凹槽在所述第二胎肩区域中延伸。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对辅助凹槽中的每一对中,所述第三辅助凹槽与第三主凹槽相交。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对辅助凹槽中的每一对中,所述第四辅助凹槽与第四主凹槽相交。
优选地,所述第一对主凹槽和所述第二对主凹槽以及所述第一对辅助凹槽和所述第二对辅助凹槽轴向地界定多个胎肩块体。
优选地,第二胎纹沟形成在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上,所述第二胎纹沟具有与所述第一主凹槽、第二主凹槽、第三主凹槽或第四主凹槽基本平行的走向。
优选地,第三胎纹沟形成在所述胎肩块体上,所述第三胎纹沟具有与所述第一主凹槽、第二主凹槽、第三主凹槽或第四主凹槽基本平行的走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中的至少一些和/或所述胎肩块体中的至少一些具有至少一个倒角横向边缘。
定义
术语轮胎的“赤道面”是指垂直于轮胎的旋转轴线并且将轮胎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的平面。
“周向”方向是指大致按照轮胎的旋转方向布置的方向,或者至多相对于轮胎的旋转方向略微倾斜的方向。
“轴向”方向是指基本平行于轮胎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或者至多相对于轮胎的该旋转轴线略微倾斜的方向。轴向方向大致垂直于周向方向。
术语“凹槽”是指在胎面带的一部分中形成的凹陷部,其具有大于或等于1.5mm的宽度并且优选地具有大于3mm的深度。
术语“胎纹沟”是指在胎面带的一部分中形成的凹陷部,其宽度小于1.5mm,优选地小于或等于1mm。
横向凹槽相对于在胎面带上确定的周向方向的倾斜度由凹槽与周向方向形成的锐角限定。作为特定情况,平行于轮胎轴线延伸的横向凹槽将相对于周向方向具有90°的倾斜度。
当在位于胎面带上(与其相切)且纵轴平行于轮胎的周向方向而横轴平行于轮胎轴线的笛卡尔平面上考虑时,如果两条(或更多条)横向凹槽的趋势都是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小,则所述两条(或更多条)横向凹槽“以一致的方式”倾斜。
因此,在该笛卡尔平面中考虑时,如果两条横向凹槽的趋势为其中一条凹槽逐渐增加而另一条凹槽逐渐减小,则所述两条横向凹槽“以不一致的方式”倾斜。
考虑到轮胎在任一旋转方向上的旋转,当两条凹槽一个接一个地布置在胎面表面上时,两条凹槽彼此“接续”。特别地,当同一类型的两条凹槽之间没有设置该类型的其他凹槽时,所述两条凹槽是彼此接续的。
术语“胎面花纹”是指由一组凹槽和由所述一组凹槽界定的块体所限定的胎面带的整体构造。
胎面花纹的“模块”由胎面带的最小部分限定,所述最小部分的构造沿着胎面花纹的周向发展部接续地重复以形成所述胎面花纹。此外,在保持相同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模块可以具有彼此略微不同的周向尺寸(称为“节距”);例如,在胎面带上,可以使用具有两个、三个或四个不同节距的模块,这些节距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组合。
模块可以由两个或更多个初级部分(或子模块)形成,所述初级部分在胎面带的两个轴向端部之间延伸并且以相同的顺序布置在每个模块内。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想在不同的模块中,每个初级部分都可以具有相同的基本构造,但周向尺寸(即,“节距”)彼此略微不同,使得每个模块均可以由具有不同节距的初级部分形成。具有两个初级部分的模块也被称为“双节距模块”,而不包括至少两个初级部分的模块(或者,换言之,包括与该模块相重合的单个子模块的模块)也被称为“单节距模块”。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将从通过参考附图以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示出的优选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些的详细描述中更好地体现出来,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制造的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第一示例的前透视图;
图2是图1的轮胎的胎面带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比例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单个模块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3,附图标记1总体上表示根据本发明制造的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
轮胎(1)包括本身为常规的轮胎结构(在附图中未示出)以及胎面带(2),在所述胎面带上限定有胎面表面(3),所述胎面表面布置在胎面带(2)径向外部的位置中并且旨在与路面接触。轮胎(1)具有围绕旋转轴线发展的常规大致环面形状,所述常规大致环面形状在胎面表面3上限定与旋转轴线平行并且与垂直于旋转轴线的赤道面(X)交叉的轴向方向,并且在胎面表面3上限定与所述赤道面平行的周向方向。
在胎面带(2)上,确定了有效宽度(L),其被定义为在标准使用条件下(即,在标称压力和负荷下)旨在与地面接触的胎面带的最大宽度。
轮胎(1)是定向型轮胎,其中限定了轮胎的优选滚动方向,如图中箭头(F)所示。
在胎面带(2)上还限定有:第一胎肩区域(4),所述第一胎肩区域由胎面带(2)的第一侧向边缘从轴向外侧界定;第二胎肩区域(5),所述第二胎肩区域与第一胎肩区域(4)轴向相对并且由胎面带(2)的第二侧向边缘从轴向外侧界定;以及中央区域(6),所述中央区域介于第一胎肩区域(4)和第二胎肩区域(5)之间并且延伸穿过赤道面(X)。
多对第一对主凹槽限定在胎面带(2)上并且沿着胎面带(2)的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
每对第一对主凹槽由从第一胎肩区域4朝向中央区域6延伸的第一主凹槽(10)以及从第二胎肩区域(5)朝向中央区域(6)延伸的第二主凹槽(20)形成。每对第一对主凹槽中的第一主凹槽(10)和第二主凹槽(20)相对于赤道面(X)基本彼此相对并且至少部分地彼此轴向并排设置(即,至少有一条平行于轴向方向的直线与两个凹槽相交)。
每个第一主凹槽(10)包括第一节段(11)和终端节段(12),所述第一节段从在第一胎肩区域4中敞开的相应轴向外端部朝向中央区域(6)延伸,所述终端节段位于轴向内部并且作为第一节段(11)的延续部延伸,直至将所述第一主凹槽的轴向内端部10b中的一个引向随后的第一对主凹槽中的第二主凹槽(20)中。
第一节段(11)具有没有拐点的曲线走向,其中相对于周向方向的倾斜度从第一胎肩区域(4)开始朝向中央区域(6)大致逐渐减小。
优选地,第一主凹槽(10)的与第一胎肩区域(4)相对应的第一节段(11)相对于周向方向的倾斜度在70°至90°之间。
优选地,第一主凹槽(10)的与中央区域(6)相对应的第一节段(11)相对于周向方向的倾斜度在30°和60°之间。
每个第一主凹槽(10)的终端节段(12)具有折线构造并且包括作为第一节段(11)的延续部朝向第一胎肩区域(4)延伸的第一部分(13)和作为第一部分(13)的延续部朝向第二胎肩区域(5)延伸的第二部分(14)。
终端节段(12)的第一部分(13)和第二部分(14)延伸穿过胎面带(2)的赤道面(X)并且相对于周向方向以彼此不一致的方式倾斜。
每个第二主凹槽(20)都包括第一节段(21),所述第一节段从在第二胎肩区域(5)中敞开的相应轴向外端部朝向中央区域(6)延伸。与第一主凹槽(10)的第一节段(11)类似,第二主凹槽(20)的第一节段(21)也具有没有拐点的曲线走向,其中相对于周向方向的倾斜度从第二胎肩区域(5)开始朝向中央区域(6)大致逐渐减小。
优选地,第二主凹槽(20)的与第二胎肩区域(5)相对应的第一节段(21)相对于周向方向的倾斜度在70°和90°之间。
优选地,第二主凹槽(20)的与中央区域(6)相对应的第一节段(21)相对于周向方向的倾斜度在30°和60°之间。
第一节段(21)从第二主凹槽(20)的在第二胎肩区域(5)中敞开的轴向外端部延伸直到第二主凹槽(20)的在第一主凹槽(10)的第一节段(11)上敞开的轴向内端部(20b)。
具体地,第二主凹槽(20)紧接在穿过赤道面(X)之后接合第一主凹槽(10)。
在每个第一主凹槽(10)的第一节段(11)上,内端部部分(15)因此保持限定,其由第二主凹槽(20)的端部(20b)和由终端节段(12)的起点界定。
此外,在每个第二主凹槽(20)的第一节段(21)上,内端部部分(22)保持限定,其由第二主凹槽(20)的端部(20b)和由第一主凹槽(10)的端部(10b)界定。
因此,以这种方式,形成成折线的锯齿线,其由第二主凹槽(20)的内端部部分(22)、由第一主凹槽(10)的内端部部分(15)、由终端节段(12)的第一部分(13)、由终端节段(12)的第二部分(14)限定。该折线沿着赤道面(X)的整个周向延伸部连续地发展,并且优选地在其随后区段中的每一个中与所述赤道面交叉。
每对第一对主凹槽中的第一主凹槽(10)和第二主凹槽(20)具有大致相似的趋势,其中相应的第一节段(11)和(21)的大部分相对于赤道面(X)基本对称并且具有面向胎面带的同一侧的凹形部。
然而,第二主凹槽(20)相对于第一横向凹槽(10)轴向偏移。例如,沿着周向方向测量,第一主凹槽(10)和第二主凹槽(20)的相应轴向外端部可以偏移5mm和20mm,优选地10mm和20mm之间的测量值。
通过第一主凹槽(10)和第二主凹槽(20)的轴向外端部之间的不对准,可以有助于降低轮胎(1)滚动期间发出的噪音,从而优化相关边缘进入胎印。
在胎面带(2)上,还限定有多对第二对主凹槽,所述多对第二对主凹槽沿着胎面带(2)的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在与第一对主凹槽(10)和(20)交替的位置中。
每对第二对由从第一胎肩区域(4)朝向中央区域(6)延伸的第三主凹槽(30)和从第二胎肩区域(5)朝向中央区域(6)延伸的第四主凹槽(40)形成。每对第二对主凹槽中的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相对于赤道面(X)彼此相对并且至少部分地彼此轴向并排设置(即,存在至少一条平行于轴向方向的直线与两个凹槽相交)。
优选地,与第一胎肩区域(4)/第二胎肩区域(5)相对应的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相对于周向方向的倾斜度在70°和90°之间。
优选地,与中央区域6相对应的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相对于周向方向的倾斜度在30°和60°之间。
具体地,每个第三主凹槽(30)在在第一胎肩区域(4)中敞开的轴向外端部和轴向内端部(30b)之间延伸。
类似地,每个第四主凹槽(40)在在第二胎肩区域(5)中敞开的轴向外端部和轴向内端部(40b)之间延伸。
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分别具有与第一主凹槽(10)和第二主凹槽(20)类似且基本平行的曲线趋势。
此外,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具有相对于赤道面(X)基本对称的走向,即使它们彼此轴向偏移。特别地,沿着周向方向测量,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的相应轴向端部可以偏移5mm和20mm之间,优选地10mm和20mm之间的测量值。通过使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的轴向外端部不对准,可以有助于降低在轮胎(1)滚动期间发出的噪音,优化相关边缘进入胎印。
有利地,第一主凹槽(10)的终端节段(12)的第一部分(13)位于第四主凹槽(40)的理论延伸部上。更具体地,第四主凹槽(40)的轴向内端部(40b)通过相应的胎纹沟(40c)延伸,所述胎纹沟将端部(40b)连接到第一主凹槽(10)的终端节段(12)的第一部分(13)。优选地,胎纹沟(40c)的宽度小于或等于1mm。第四主凹槽(40)的轴向内端部(40b)在相应胎纹沟(40c)中的延伸可以通过在宽度上渐缩的凹槽部分来实现,以便以渐进的方式进行。
类似地,第一主凹槽(10)的终端节段(12)的第二部分(14)位于第三主凹槽(30)的理论延伸部上。更具体地,第三主凹槽(30)的轴向内端部(30b)通过相应的胎纹沟(30c)延伸,所述胎纹沟将端部(30b)连接到第三主凹槽(30)的终端节段(12)的第二部分(14)。优选地,胎纹沟(30c)的宽度小于或等于1mm。第三主凹槽(30)的轴向内端部(30b)在相应胎纹沟(30c)中的延伸可以通过在宽度上渐缩的凹槽部分来实现,以便以渐进的方式进行。
所有第一主凹槽(10)、第二主凹槽(20)、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的最大深度可以为至少7mm,优选地至少8mm。优选地,胎纹沟(30c)、(40c)的最大深度小于第一主凹槽(10)、第二主凹槽(20)、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的最大深度。
所有第一主凹槽(10)、第二主凹槽(20)、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都可以具有可变的宽度,所述宽度从胎肩区域(4)、(5)开始朝向中央区域(6)逐渐减小。
例如,所述主凹槽的宽度可以从对应于相应胎肩区域(4)、(5)的大约9mm至12mm变化直到对应于中央区域(6)的大约2.5mm至5mm。
此外,在胎面带(2)上,存在沿着胎面带(2)的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的多对第一对辅助凹槽(50)、(60)。
每对第一对辅助凹槽由第一辅助凹槽(50)和第二辅助凹槽(60)形成,所述第一辅助凹槽从相应的第一主凹槽(10)延伸,优选地在彼此接续的两个第一主凹槽(10)之间延伸,所述第二辅助凹槽从第二主凹槽(20)延伸,优选地在一个在另一个之后的两个第二主凹槽(20)之间延伸。
更具体地,每个第一辅助凹槽(50)对应于第三主凹槽(30)的轴向内端部区域在靠近第三主凹槽的端部(30b)处与第三主凹槽(30)相交。以这种方式,每个第一辅助凹槽50可以分成在第一主凹槽(10)和第三主凹槽(30)之间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在第三主凹槽(30)和随后的第一主凹槽(10)之间延伸的第二部分。
每个第一辅助凹槽(50)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沿着基本直线方向相互对准(尽管不是必须的)。
每个第一辅助凹槽(50)优选地按照相对于周向方向倾斜小于或等于30°的角度的方向延伸,这和所述第一辅助凹槽与其相交的第一主凹槽(10)的第一节段(11)的倾斜方式不一致。
优选地,每个第一辅助凹槽50的最大宽度小于第一主凹槽(10)的最大宽度。例如,每个第一辅助凹槽(50)可以具有包括在2mm和5mm之间的宽度(该宽度可能沿着其延伸部变化)。
第二辅助凹槽(60)相对于赤道面(X)与第一辅助凹槽(50)基本成镜像。
更具体地,每个第二辅助凹槽(60)在第四主凹槽的轴向内端部区域中在靠近第四主凹槽的端部(40b)处与第四主凹槽(40)相交。以这种方式,每个第二辅助凹槽(60)可以被细分成在第二主凹槽(20)和第四主凹槽(40)之间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在第四主凹槽(40)和随后的第二主凹槽(20)之间延伸的第二部分。每个第二辅助凹槽(60)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沿着基本直线的方向相互对准(尽管不是必须的)。
每个第二辅助凹槽(60)优选地按照相对于周向方向倾斜小于或等于30°的角度的方向延伸,这和第二辅助凹槽与其相交的第二主凹槽(20)的第一节段(21)的倾斜方式不一致。
优选地,每个第二辅助凹槽(60)的最大宽度小于第二主凹槽(20)的最大宽度。例如,每个第二辅助凹槽60的宽度可以介于2mm和5mm之间(该宽度可能沿着其延伸部变化)。
第一对辅助凹槽(50)、(60)可以轴向地界定胎面带(2)的中央区域(6)。
沿着中央区域(6)的周向发展部,第一主凹槽(10)、第二主凹槽(20)、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以及第一对辅助凹槽(50)、(60)形成有规律地接续布置的多对成对的第一块体(7)和第二块体(8)。对于每一对而言,第一块体(7)和第二块体(8)沿轴向方向至少部分地彼此对准。换言之,每对块体中的第一块体(7)和第二块体(8)的沿轴向方向的相应投影部分地重叠。
具体地,第一块体(7)和第二块体(8)具有彼此面向的相应凹形部,所述凹形部通过由第二主凹槽(20)的内端部部分(22)、由第一主凹槽(10)的内端部部分(15)、由第一主凹槽(10)的终端节段(12)的第一部分(13)、由第一主凹槽(10)的终端节段(12)的第二部分(14)限定的锯齿形折线形成。
第一块体(7)和第二块体(8)也轴向偏移,使得第一块体(7)的一部分可以至少部分地被接收在对应的第二块体(8)的凹形部中,并且第二块体8的一部分可以至少部分地被接收在对应的第一块体(7)的凹形部中。
以这种方式,每对中的第一块体(7)和第二块体(8)彼此部分地互锁。
更具体地,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以它们的轴向内端部(30b)、(40b)终止于第一块体(7)和第二块体(8)内。此外,通过凭借相应的第一胎纹沟(30c)、(40c)延伸端部(30b)、(40b),与每个第一主凹槽(10)的终端节段(12)形成连接,以便将所述第一块体(7)和所述第二块体(8)周向地分成相应的块体的第一部分(7a)、(8a)和块体的第二部分(7b)、(8b)。块体的第一部分(7a)、(8a)优选地具有基本四边形的形状。此外,块体的第二部分(7b)、(8b)可以具有基本四边形的形状,但其突出部分由在宽度上渐缩的端部(30b)、(40b)形成。
此外,在胎面带(2)上,多对第二对辅助凹槽(70)、(80)沿着胎面带(2)的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
每对第二对辅助凹槽由从相应第一主凹槽(10)延伸到第一胎肩区域(4)中的第三辅助凹槽(70)和由从相应第二主凹槽(20)延伸到第二胎肩区域(5)中的第四辅助凹槽(80)形成。
优选地,两个第三辅助凹槽(70)从一个在另一个之后的两个第一主凹槽(10)开始延伸到第一胎肩区域(4)中。优选地(尽管不是必须的),这两个第三辅助凹槽(70)可以以彼此不对准的方式布置,例如沿着基本彼此平行的方向布置。
更具体地,每个第三辅助凹槽(70)在第三主凹槽的中间部分处与第三主凹槽(30)相交。
每个第三辅助凹槽(70)优选地按照相对于周向方向倾斜小于或等于40°的角度的方向延伸,这和所述第三辅助凹槽从其出发的第一主凹槽(10)的第一节段(11)的倾斜方式不一致。
优选地,每个第三辅助凹槽(70)的最大宽度小于第一主凹槽(10)的最大宽度。优选地,每个第三辅助凹槽(70)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一辅助凹槽(50)的最大宽度。例如,每个第三辅助凹槽(70)可以具有包括在3mm和5mm之间的宽度(该宽度可能沿着其延伸部变化)。
第四辅助凹槽(80)相对于赤道面(X)与第三辅助凹槽(70)基本成镜像。
优选地,两个第四辅助凹槽(80)从一个在另一个之后的两个第二主凹槽(20)开始延伸到第二胎肩区域(5)中。优选地(尽管不是必须的),这两个第四辅助凹槽(80)可以以彼此不对准的方式布置,例如沿着基本彼此平行的方向布置。
更具体地,每个第四辅助凹槽80在第四主凹槽的中间部分处与第四主凹槽(40)相交。
每个第四辅助凹槽(80)优选地沿着相对于周向方向倾斜小于或等于40°的角度的方向延伸,这和所述第四辅助凹槽从其出发的第二主凹槽(80)的第一节段(21)的倾斜方式不一致。
优选地,每个第四辅助凹槽(80)的最大宽度小于第二主凹槽(20)的最大宽度。优选地,每个第四辅助凹槽(80)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二辅助凹槽(60)的最大宽度。例如,每个第四辅助凹槽(80)可以具有包括在3mm和5mm之间的宽度(该宽度可能沿着其延伸部变化)。
除了第一块体(7)和第二块体(8)之外,凭借胎面带(2)的胎肩区域(4)、(5)上的多对第二对辅助凹槽(70)、(80),胎肩块体9a和9b保持限定。
胎肩块体(9a)由第一对主凹槽和第二对主凹槽(10、30或20、40)以及由第一对辅助凹槽和第二对辅助凹槽(50、70或60、80)界定。
胎肩块体(9b)由第一对主凹槽和第二对主凹槽(10、30或20和40)、由第二对辅助凹槽(70或80)以及由胎面带的侧向边缘界定。
在上述块体上优选地形成有胎纹沟,这有利于轮胎在积雪条件下的性能。
具体地,在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7和8)上(优选地在块体部分(7a、7b、8a、8b)中的每一个上)形成有第二胎纹沟(90),所述第二胎纹沟具有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主凹槽(10)、第二主凹槽(20)、第三主凹槽(30)或第四主凹槽(40)的走向。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块体的第一部分(7a)、(8a)上,第二胎纹沟(90)具有基本平行于第一主凹槽(10)和第二主凹槽(20)的走向,而在块体的第二部分(7a)、(8a)上,第二胎纹沟(90)具有基本平行于第三主凹槽(30)和第四主凹槽(40)的趋势,其中相应的偏差遵循端部(30b)、(40b)的渐缩部分。
第三胎纹沟(91)也形成在胎肩块体(9a)、(9b)上,所述第三胎纹沟具有基本平行于第一主凹槽(10)、第二主凹槽(20)、第三主凹槽(30)或第四主凹槽(40)的趋势。
第二胎纹沟(90)和/或第三胎纹沟(91)可以沿着它们的延伸部具有可变的深度。此外,所述胎纹沟可以具有三维构型,即,所述胎纹沟致使在它们形成于其上的块体的壁中形成突起和对应的凹陷。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二胎纹沟(90)和/或第三胎纹沟(91)形成具有基本金字塔形构型的突起(和对应的凹陷),所述基本金字塔构型包括通过基本平坦的连接表面连接到相应胎纹沟的延伸平面的顶点,例如,在所述申请人名下的专利申请WO2017/212399中所述。甚至更优选地,在每个第二胎纹沟(90)和/或第三胎纹沟(91)中,这些突起全部面向与轮胎(1)的优选滚动方向(F)相反的方向。
优选地,第一块体(7)和第二块体(8)中的至少一些和/或所述胎肩块体(9a)、(9b)中的至少一些具有至少一个倒角横向边缘。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块体部分(7a)、(8a)、(7b)、(8b)以及胎肩块体(9a)、(9b)在它们相应的布置在与箭头(F)所示的轮胎(1)的优选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边缘上具有倒角部分。优选地,第二胎纹沟(90)和/或第三胎纹沟(91)也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倒角横向边缘。
胎面花纹是通过连续不断地重复单个模块(M)而形成,所述单个模块由包括在两个接续的第一对主凹槽(10)和(20)之间的胎面带的部分形成,如图3中更好地示出。
进而,每个模块(M)由从第一对主凹槽(10)和(20)延伸直到第二对主凹槽(30)和(40)的第一初级部分和由从第二对主凹槽(30)和(40)延伸直到随后的第一对主凹槽(10)和(20)的第二初级部分形成。
每个第一初级部分和每个第二初级部分可以具有对应于长节距的周向尺寸,或者具有对应于小于长节距的短节距的测量值。
每个模块(M)都可以由具有以不同方式彼此组合的短节距或长节距的第一初级部分和第二初级部分形成,使得在胎面花纹上提供拥有都具有长节距的第一初级部分和第二初级部分的模块、或者拥有都具有短节距的第一初级部分和第二初级部分的模块、或者拥有具有短节距的第一初级部分和具有长节距的第二初级部分的模块、或者最后拥有具有长节距的第一初级部分和具有短节距的第二初级部分的模块。
Claims (19)
1.一种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所述轮胎包括胎面带(2),在所述胎面带上限定有:
彼此轴向相对的第一胎肩区域(4)和第二胎肩区域(5);
介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和所述第二胎肩区域之间的中央区域(6);
多对成对的第一块体(7)和第二块体(8),所述多对成对的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沿着所述中央区域(6)的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所述多对中的每一对中的每个第一块体(7)和每个第二块体(8)沿着限定在所述胎面带上的轴向方向至少部分地彼此对准;
多对第一对主凹槽(10,20),所述多对第一对主凹槽沿着所述胎面带(2)的所述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以部分地界定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7,8),每对第一对主凹槽由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4)朝向所述中央区域(6)延伸的第一主凹槽(10)和从所述第二胎肩区域(5)朝向所述中央区域(6)延伸的第二主凹槽(20)形成;
多对第二对主凹槽(30,40),所述多对第二对主凹槽沿着所述胎面带的所述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在与所述第一对主凹槽(10,20)交替的位置中,每对第二对主凹槽由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4)朝向所述中央区域(6)延伸的第三主凹槽(30)和从所述第二胎肩区域(5)朝向所述中央区域(6)延伸的第四主凹槽(40)形成,其中在每对第一对主凹槽中,所述第二主凹槽(20)包括与所述第一主凹槽(10)连接的轴向内端部(20b),
其中在每对第一对主凹槽中,所述第一主凹槽(10)包括位于轴向内部的终端节段(12),所述终端节段与沿着周向在所述第二主凹槽之后的第二主凹槽(20)连接,以便将所述多对成对的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中的一对中的第一块体(7)和第二块体(8)轴向地分开,其中在每对第二对主凹槽中,所述第三主凹槽(30)和所述第四主凹槽(40)包括相应的轴向内端部(30b,40b),所述轴向内端部通过连接到所述第一主凹槽(10)的所述终端节段(12)的相应的第一胎纹沟(30c,40c)延伸,以便将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7,8)周向地分成相应块体的第一部分(7a,8a)和第二部分(7b,8b),并且其中多对第一对辅助凹槽(50,60)形成在所述胎面带上并且沿着所述胎面带(2)的所述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以从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的轴向外侧至少部分地界定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7,8),每对第一对辅助凹槽包括从第一主凹槽(10)延伸的第一辅助凹槽(50)和从第二主凹槽(20)延伸的第二辅助凹槽(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第一主凹槽和所述第二主凹槽(10,20)包括具有曲线走向的相应的第一节段(11,21),所述曲线走向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和所述第二胎肩区域(4,5)开始朝向所述胎面带的赤道面(X)延伸并且具有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和所述第二胎肩区域(4,5)开始朝向所述中央区域(6)大致逐渐减小的倾斜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第一主凹槽(10)的所述终端节段(12)包括作为所述第一主凹槽的所述第一节段(11)的延续部朝向所述第一胎肩区域(4)延伸的第一部分(13)以及作为所述第一部分(13)的延续部朝向所述第二胎肩区域(5)延伸的第二部分(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终端节段(12)的所述第一部分(13)和所述第二部分(14)延伸穿过所述胎面带的赤道面(X)。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终端节段(12)的所述第一部分(13)在所述第四主凹槽(40)的延伸部之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终端节段(12)的所述第二部分(14)在所述第三主凹槽(30)的延伸部之上延伸。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第三主凹槽和所述第四主凹槽(30,40)具有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和所述第二胎肩区域(4,5)开始朝向所述胎面带的赤道面(X)的曲线走向,所述曲线走向具有从所述第一胎肩区域和所述第二胎肩区域(4,5)开始朝向所述中央区域(6)大致逐渐减小的倾斜度。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第三主凹槽和所述第四主凹槽(30,40)具有相对于周向方向基本对称的走向。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第三主凹槽和所述第四主凹槽(30,40)的所述端部(30b,40b)在宽度上渐缩,以形成连接到所述第一主凹槽(10)的所述终端节段(12)的所述胎纹沟(30c,40c)。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每对中的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7,8)具有相互面向的凹形部。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每对中的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7,8)轴向偏移。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块体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7a,8a)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基本四边形的形状。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在所述第一对辅助凹槽中的每一对中,所述第一辅助凹槽(50)与第三主凹槽(30)相交,并且所述第二辅助凹槽(60)与第四主凹槽(40)相交。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多对第二对辅助凹槽(70,80)形成在所述胎面带中并且沿着所述胎面带的所述周向发展部有规律地接续布置,每对第二对辅助凹槽由从第一主凹槽(10)在所述第一胎肩区域(4)中延伸的第三辅助凹槽(70)和从第二主凹槽(20)在所述第二胎肩区域(5)中延伸的第四辅助凹槽(80)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轮胎,其中在所述第二对辅助凹槽中的每一对中,所述第三辅助凹槽(70)与第三主凹槽(30)相交,并且所述第四辅助凹槽(80)与第四主凹槽(40)相交。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第一对主凹槽和所述第二对主凹槽(10,20,30,40)以及所述第一对辅助凹槽和所述第二对辅助凹槽(50,60,70,80)轴向地界定多个胎肩块体(9a,9b)。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第二胎纹沟(90)形成在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7,8)上,所述第二胎纹沟具有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主凹槽、第二主凹槽、第三主凹槽或第四主凹槽(10,20,30,40)的走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轮胎,其中第三胎纹沟(91)形成在所述胎肩块体(9a,9b)上,所述第三胎纹沟具有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主凹槽、第二主凹槽、第三主凹槽或第四主凹槽(10,20,30,40)的走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7,8)中的至少一些和/或所述胎肩块体(9a,9b)中的至少一些具有至少一个倒角横向边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IT102021000014642 | 2021-06-08 | ||
IT102021000014642A IT202100014642A1 (it) | 2021-06-08 | 2021-06-08 | Pneumatico per ruote di veicoli per trasporto leggero |
PCT/IB2022/055047 WO2022259085A1 (en) | 2021-06-08 | 2022-05-30 | Tyre for commercial vehicle wheels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460630A true CN117460630A (zh) | 2024-01-26 |
Family
ID=77412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41253.6A Pending CN117460630A (zh) | 2021-06-08 | 2022-05-30 | 用于商用车辆车轮的轮胎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351887A1 (zh) |
CN (1) | CN117460630A (zh) |
IT (1) | IT202100014642A1 (zh) |
MX (1) | MX2023013706A (zh) |
WO (1) | WO202225908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3200378A1 (de) * | 2023-01-18 | 2024-07-18 |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 Laufstreifen für einen Fahrzeugreife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27172B2 (ja) * | 1992-05-14 | 2001-01-22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AT400425B (de) * | 1993-01-28 | 1995-12-27 | Semperit Ag | Fahrzeugreifen |
JP3718021B2 (ja) | 1997-02-21 | 2005-11-16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オール・シーズン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WO2005023564A1 (ja) | 2003-09-05 | 2005-03-17 | Bridgest0Ne Corporation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20060185776A1 (en) * | 2005-02-24 | 2006-08-24 | Kun Lu | Pneumatic tire tread |
US8261790B2 (en) | 2008-08-18 | 2012-09-11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Directional tread for a tire |
CN102666135B (zh) | 2009-11-23 | 2015-12-16 |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 具有带有用于改善雪地性能的倒角的侧凹槽的轮胎 |
CN104918796B (zh) * | 2013-01-29 | 2017-12-19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车轮用轮胎 |
EP3157764B1 (en) | 2014-06-19 | 2019-08-28 | Pirelli Tyre S.p.A. | Car tyre |
FR3033145B1 (fr) | 2015-02-27 | 2017-02-24 | Michelin & Cie | Pneumatique avec bande de roulement directionnelle comportant des blocs incurves pourvus de chanfreins |
DE102015224288A1 (de) * | 2015-12-04 | 2017-06-08 |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 Fahrzeugluftreifen |
US20200317004A1 (en) | 2016-06-10 | 2020-10-08 | Pirelli Tyre S.P.A. | Winter tyre |
JP6737112B2 (ja) * | 2016-09-30 | 2020-08-0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DE102017203225A1 (de) * | 2017-02-28 | 2018-08-30 |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 Fahrzeugluftreifen |
JP7091702B2 (ja) * | 2018-02-23 | 2022-06-2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冬用タイヤ |
IT201800007188A1 (it) | 2018-07-13 | 2020-01-13 | Pneumatico per ruote di veicoli | |
WO2020012279A1 (en) * | 2018-07-13 | 2020-01-16 | Pirelli Tyre S.P.A. |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
JP7159968B2 (ja) * | 2019-04-26 | 2022-10-2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21
- 2021-06-08 IT IT102021000014642A patent/IT202100014642A1/it unknown
-
2022
- 2022-05-30 EP EP22733477.8A patent/EP435188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5-30 CN CN202280041253.6A patent/CN117460630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5-30 MX MX2023013706A patent/MX2023013706A/es unknown
- 2022-05-30 WO PCT/IB2022/055047 patent/WO2022259085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351887A1 (en) | 2024-04-17 |
IT202100014642A1 (it) | 2022-12-08 |
MX2023013706A (es) | 2023-12-11 |
WO2022259085A1 (en) | 2022-1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514608B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2163405B1 (en) | Pneumatic tire | |
RU2462367C2 (ru) |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 |
EP1872973B1 (en) | Pneumatic tire | |
RU2427476C1 (ru) |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 |
EP2108531B1 (en) | Pneumatic tire | |
KR100791867B1 (ko) | 공기 타이어 | |
EP2193935B1 (en) | Pneumatic tire with asymetric tread pattern | |
KR101296700B1 (ko) | 대형차량 타이어용 트레드 | |
US8267133B2 (en) | Pneumatic tire | |
EP2570271B1 (en) | High mileage tire tread | |
US8813800B2 (en) | Pneumatic tire | |
EP0688685B1 (en) | Pneumatic Tires | |
US10118445B2 (en) | Pneumatic tire | |
KR20110020176A (ko) | 공기 타이어 | |
US20140238563A1 (en) | Pneumatic tire | |
JPS62214004A (ja) | 高速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KR20100132907A (ko) | 공기 타이어 | |
EP1270271B1 (en) | Studless tire | |
CN104816595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6515316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2399923B (zh) | 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 | |
US5529101A (en) | High performance radial tire | |
WO2014054225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7460630A (zh) | 用于商用车辆车轮的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