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40918A - 树脂制双重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树脂制双重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40918A
CN117440918A CN202280038676.2A CN202280038676A CN117440918A CN 117440918 A CN117440918 A CN 117440918A CN 202280038676 A CN202280038676 A CN 202280038676A CN 117440918 A CN117440918 A CN 1174409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outer container
resin
inner container
pre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86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学史
荻原学
长崎淳
宇佐美畅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440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409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04Articles or materials enclosed in two or more containers disposed one within an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1/0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 B65D81/38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with thermal in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树脂制双重容器具备:树脂制的外侧容器,其上表面开口而底面封闭,并且呈从上表面侧直到底面侧缩径的锥形形状;以及树脂制的内侧容器,其从外侧容器的上表面侧内插于外侧容器,在外侧容器与内侧容器的间隙具有隔热空间。外侧容器和内侧容器分别通过双轴拉伸吹塑法成型。

Description

树脂制双重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制双重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树脂制容器之一,已知有使外侧容器与内侧容器嵌合而构成的双重容器。这种树脂制双重容器中,外侧容器与内侧容器之间的空气层作为隔热材料发挥功能,能够延长内容物的保温时间或保冷时间。另外,在内容物为低温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外侧容器产生结露的情况,在内容物为高温的情况下,也不会给容器的手持带来障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0774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0774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9-1195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目前,树脂制双重容器主要通过片材成型法(真空成型法、压缩空气成型法、冲压成型法)制造。但是,在利用片材成型法时,深底的杯状容器的容器的外观、容器的物性容易恶化,成型非常困难。而且,在利用片材成型法的情况下,还需要从片材修剪出容器的作业,在这一点上也存在改善的余地。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树脂制双重容器具备:树脂制的外侧容器,其上表面开口而底面封闭,并且呈从上表面侧直到底面侧缩径的锥形形状;以及树脂制的内侧容器,其从外侧容器的上表面侧内插于外侧容器,在外侧容器与内侧容器的间隙具有隔热空间。外侧容器和内侧容器分别通过双轴拉伸吹塑法成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容器的外观、物性为良好且在成本方面有利的树脂制双重容器。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的正视图,图1的(b)是图1的(a)的A-A截面图。
图2的(a)是外侧容器的正视图,图2的(b)是内侧容器的正视图。
图3的(a)是外侧容器的上端部分的放大图,图3的(b)是内侧容器的上端部分的放大图。
图4的(a)是双重容器的上端近旁的局部截面图,图4的(b)是双重容器的底部近旁的局部截面图。
图5的(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的堆叠状态的正视图,图5的(b)是堆叠状态下的双重容器的上端近旁的局部截面图,图5的(c)是堆叠状态下的双重容器的底部近旁的局部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制造中所应用的吹塑成型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对于本发明的主要部分以外的结构、要素,进行简化或省略来说明。另外,在附图中,对于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应予说明,附图中所示的各要素的形状、尺寸等是示意性表示的,并不表示实际的形状、尺寸等。
图1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1的正视图,图1的(b)是图1的(a)的A-A截面图。如图1的(a)所示,双重容器1是上表面开口、底面封闭的广口的杯状容器,呈从上表面侧直到底面侧缩径的锥形形状(倒立圆锥台形状)。另外,双重容器1中,容器的轴向的长度(深度)相比于容器的内径以及外径足够长,形成为深底。双重容器1(后述的内侧容器3)形成为能够收容例如350ml至900ml的内容物(液体)。
另外,双重容器1具有:外侧容器2、以及内侧容器3。图2的(a)是外侧容器2的正视图,图2的(b)是内侧容器3的正视图。
外侧容器2是在双重容器1的外侧露出的容器,其整体形状与上述双重容器1的整体形状大致相同。外侧容器2具有:开口部10a、连结部10b、主干部10、以及封闭主干部10的下侧的底部11。
图3的(a)是外侧容器2的上端部分的放大图。在外侧容器2的上端侧(开口部10a)形成有构成外侧容器2的最大外径部的环状的台阶部12。另外,在台阶部12的下侧(开口部10a与主干部10之间)形成有连结部10b,在连结部10b,在外侧容器2的内周形成有卡合槽13。台阶部12和卡合槽13在外侧容器2的轴向上相邻地并列形成。
卡合槽13沿着外侧容器2的周向形成为环状,如后述的图4的(a)所示,卡合槽13的轴向截面呈圆弧状。另外,从外侧容器2的外周侧观察时的卡合槽13表现为轴向形状为圆弧状且向外周侧突出的环状的突起13a。
外侧容器2的材料是热塑性的合成树脂,能够根据外侧容器2的规格适当选择。作为具体的材料的种类,例如可举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CTA(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Tritan(TRITAN(注册商标):Eastman Chemical公司制造的共聚酯)、PP(聚丙烯)、PE(聚乙烯)、PC(聚碳酸酯)、PES(聚醚砜)、PPSU(聚苯基砜)、PS(聚苯乙烯)、COP/COC(环状烯烃系聚合物)、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PLA(聚乳酸)等。外侧容器2在双重容器1的外侧露出,物性和外观变得重要,因此作为一例,优选应用作为应变硬化特性大、成型性良好且具备透光性(透明性)的材料的PET。
内侧容器3是内插于外侧容器2的容器,在其内侧注入饮料等内容物。关于内侧容器3,其整体形状为与外侧容器2大致相似形状的锥形形状,具有开口部20a、连结部20b、主干部20、以及封闭主干部20下侧的底部21。为了能够向外侧容器2内插,内侧容器3的最大外径D2以及长度L2设定为分别相对于外侧容器的最大内径D1以及长度L1稍小的尺寸(D1>D2、L1>L2)。
图3的(b)是内侧容器3的上端部分的放大图。在内侧容器3的上端侧形成有比主干部20扩径的开口部20a,在开口部20a形成有进行了扩径的环状的台阶部22。另外,在台阶部22的下侧(开口部20a与主干部20之间)形成有连结部20b,在连结部20b形成有向内侧容器3的外周侧突出的卡合突起23。台阶部22和卡合突起23在内侧容器3的轴向上相邻地并列形成。
如后述的图4的(a)所示,卡合突起23与形成于外侧容器2的内周的卡合槽13卡合,担负将内侧容器3卡止并固定于外侧容器2的功能。卡合突起23的轴向截面形状是与卡合槽13的曲面对应的圆弧状。卡合突起23可以沿着内侧容器3的周向延长,也可以在内侧容器3的外周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图2的(b)所示的卡合突起23例如呈在周向上局部切除的环状。通过在内侧容器3的周向上设置不形成卡合突起23的部位,从而卡合突起23容易弹性变形,外侧容器2与内侧容器3的卡合及其解除分别变得容易。
如图2的(b)、图3的(b)所示,在内侧容器3的台阶部22(开口部20a)的上端形成有环状的凸缘部24,该凸缘部24向径向外侧伸出并且在周向上连续。凸缘部24的径向的宽度设定为在将内侧容器3内插于外侧容器2时凸缘部24超过外侧容器2的外径而向外侧伸出的尺寸。凸缘部24构成内侧容器3以及双重容器1的最大外径部。
另外,在内侧容器3中,在比卡合突起23靠下方的主干部20形成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突起状的间隔部(间隙形成部)25。间隔部25在内侧容器3内插于外侧容器2时与外侧容器2的内周面抵接,担负形成外侧容器2与内侧容器3的间隙S的功能。间隔部25的高度(向径向的突出量)设定为与双重容器1的主干部中的外侧容器2与内侧容器3的间隙S的尺寸相等。间隔部25将外侧容器2与内侧容器3的间隙S保持为给定的值,防止外侧容器2的主干部10与内侧容器3的主干部20的接触。双重容器1的间隙S优选为在轴向(上下方向)上恒定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轴向上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大的结构。径向上的间隙S的宽度例如在3mm至6mm之间适当设定。
如图2的(b)所示,间隔部25例如形成为沿内侧容器3的周向延伸的环状的突起。在图2的(b)的例子中,间隔部25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上下形成有至少两处。上侧的间隔部25形成于卡合突起23的近旁,下侧的间隔部25形成于内侧容器3的主干部20的底部近旁。优选上侧的间隔部25和下侧的间隔部25的高度相同,但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上侧的间隔部25比下侧的间隔部25高等任一方较高或者较低。
内侧容器3的底部21形成为直径比主干部20的锥形部分缩径的有底圆筒状。如图4的(b)所示,在内侧容器3的内侧,在主干部20的锥形部分与底部21之间形成有台阶面(第二台阶部)26。在此,在内侧容器3中,面向台阶面26的锥形部分的下端的内径D4例如为了能够如后述那样堆叠双重容器1,是与外侧容器2的底部11的外径D3对应的尺寸。另外,从内侧容器3的凸缘部24到台阶面26的轴向长度L4例如为了能够如后述那样堆叠双重容器1,与从外侧容器2的卡合槽13的下端到外侧容器2的底部11的轴向长度L3对应。
图4的(a)是双重容器1的上端近旁的局部截面图,图4的(b)是双重容器1的底部近旁的局部截面图。
当将内侧容器3内插于外侧容器2时,如图4的(a)、图4的(b)所示,内侧容器3的间隔部25与外侧容器2的内周面接触。由此,在外侧容器2与内侧容器3之间保持有与间隔部25的高度相应的间隙S,在外侧容器2与内侧容器3之间形成基于空气的隔热空间。
另外,在将内侧容器3内插于外侧容器2的状态下,如图4的(a)所示,内侧容器3的卡合突起23与外侧容器2的卡合槽13卡合而将内侧容器3固定于外侧容器2。应予说明,在废弃双重容器1时,通过解除卡合槽13与卡合突起23的卡合,能够容易地将外侧容器2与内侧容器3分离而按材料分类。
另外,在将内侧容器3内插于外侧容器2的状态下,如图4的(a)所示,内侧容器3的凸缘部24的下表面与外侧容器2的主干部10的上端接触(或接近),并且内侧容器3的凸缘部24比外侧容器2向径向外侧伸出。由此,在双重容器1的上端,外侧容器2与内侧容器3的间隙S被凸缘部24堵塞(或者间隙S被最小化)。因此,通过凸缘部24能够抑制外部气体进入外侧容器2与内侧容器3的间隙S,且双重容器1的隔热性能不易降低。另外,在饮用注入于双重容器1中的内容物时,能够利用凸缘部24防止内容物流入外侧容器2与内侧容器3的间隙S。
应予说明,也可以不使内侧容器3的凸缘部24的下表面与外侧容器2的主干部10的上端接触而设置给定的间隙(例如1~4mm),形成双重容器1的间隙S与外部空气的开放部(空气通气部)。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内容物为高温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位于间隙S的隔热层(空气)的高温化而抑制由PET等成型的外侧容器2的变形,在内容物为低温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位于间隙S的隔热层(空气)的低温化而减少在外层容器2产生的结露。
内侧容器3的材料是热塑性的合成树脂,具体的材料的种类与外侧容器2的材料的说明相同。内侧容器3的材料可以与外侧容器2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内侧容器3被注入饮料等内容物,因此作为一例,优选应用耐热性较高的材料即PP。
图5的(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1、1A、1B的堆叠状态的正视图。图5的(b)是堆叠状态下的双重容器1、1A的上端近旁的局部截面图,图5的(c)是堆叠状态下的双重容器1、1A的底部近旁的局部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1是上侧开放且朝向底部缩径的锥形形状,因此能够上下重叠地堆叠。如上所述,内侧容器3的台阶面26的下端的内径D4与外侧容器2的底部11的外径D3对应。因此,在双重容器1的堆叠时,成为上侧的双重容器1A的底面与下侧的双重容器1的底部侧的台阶面26接触的状态。另外,下侧的双重容器1的内侧容器3与上侧的双重容器1A的外侧容器2面接触。
另外,如上所述,从内侧容器3的凸缘部24到台阶面26的尺寸L4与从外侧容器2的卡合槽13的下端到外侧容器2的底部11的长度L3对应。因此,在双重容器1的堆叠时,从上侧的双重容器1A的卡合槽13的下端到容器的底部11的范围被收容于下侧的双重容器1,如图5的(a)、图5的(b)所示,从上侧的双重容器1A的凸缘部24到卡合槽13的范围露出于外侧。由此,能够使堆叠状态的双重容器1的高度变得紧凑。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1的内侧容器3通过间隔部25保持与外侧容器2的间隔,尽管存在间隙,内侧容器3也难以相对于外侧容器2在轴向上倾斜。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内侧容器3在轴向上挠曲而致使堆积的双重容器1在轴向上摇晃的情况,能够提高堆叠时的双重容器1的稳定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片材成型法的情况下,将厚度均匀的片材夹在模具中并抽真空,成型为容器的形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深底的杯状容器的成型时,主干部处的片材的拉伸率变高。因此,难以控制作为高拉伸部位的主干部的形状、主干部的壁厚,所以容器的物性(刚度、最大负荷)容易降低。另外,在作为高拉伸部位的主干部容易产生容器的白化,容器的外观也容易恶化。而且,在容器的成型后也需要从片材修剪出容器的作业。
与此相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1的外侧容器2和内侧容器3均通过双轴拉伸吹塑法成型。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的制造工序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容器2、内侧容器3分别由树脂制的预塑型坯利用双轴拉伸吹塑法来制造(S1、S2)。例如,预塑型坯的整体形状是一端侧开口而另一端侧封闭的有底圆筒形状。之后,从所制造的外侧容器2的上表面侧分别内插内侧容器3,由此组装双重容器1(S3)。应予说明,外侧容器2、内侧容器3的制造可以使用两台吹塑成型装置并行地进行,也可以通过更换一台吹塑成型装置的模具来进行。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制造中所应用的吹塑成型装置30的结构例的图。图7所示的吹塑成型装置30是不将预塑型坯冷却至室温而有效利用注射成型时的保有热(内部热量)对容器进行吹塑成型的热型坯方式(也称为1阶段方式)的装置。应予说明,吹塑成型装置30在一次容器成型循环中制造外侧容器2或内侧容器3中的任一个。
吹塑成型装置30具备:注射成型部31、温度调整部32、吹塑成型部33、取出部34、以及输送机构36。注射成型部31、温度调整部32、吹塑成型部33、以及取出部34配置于以输送机构36为中心每次旋转给定角度(例如90度)的位置。
输送机构36具备移送板(未图示),该移送板以将图7的纸面垂直方向的轴作为中心旋转的方式移动。在移送板上,每隔给定角度分别配置有一个以上的颈模(未图示),该颈模保持形成于预塑型坯或容器(外侧容器2或内侧容器3)的开口侧的端部的颈部。输送机构36通过使移送板每次移动90度,将颈部由颈模保持的预塑型坯(或容器)按照注射成型部31、温度调整部32、吹塑成型部33、取出部34的顺序输送。应予说明,输送机构36还具备升降机构(纵向的模具开闭机构)、颈模的开模机构,还进行使移送板升降的动作、注射成型部31等的闭模、开模(脱模)所涉及的动作。
注射成型部31具备分别省略图示的注射腔模、注射芯模,制造预塑型坯。在注射成型部31连接有供给作为预塑型坯的原材料的树脂材料的注射装置35。
在注射成型部31中,将上述的注射腔模、注射芯模和输送机构36的颈模闭模而形成预塑型坯形状的模空间。然后,通过从注射装置35向这样的预塑型坯形状的模空间内流入树脂材料,从而在注射成型部31制造预塑型坯。
应予说明,即使在进行了注射成型部31的开模时,输送机构36的颈模也不开放而维持原样不变地保持并输送预塑型坯。在注射成型部31同时成型的预塑型坯的数量(即,由吹塑成型装置能够同时成型的容器的数量)能够适当地设定。
温度调整部32对在注射成型部31制造出的预塑型坯进行均温化、偏温去除,将预塑型坯的温度调整为适于吹塑成型的温度(例如约90~105℃)且适于所赋形的容器形状的温度分布。另外,温度调整部32还担负对注射成型后的高温状态的预塑型坯进行冷却的功能。
温度调整部32例如具备能够收容预塑型坯的腔模(温度调整罐模、加热罐模)和插入于预塑型坯的内侧的模具构件即温度调整杆(均未图示),以非接触的方式对预塑型坯进行加热。或者,温度调整部32也可以是将向预塑型坯内吹入压缩空气的冷却芯与腔模组合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温度调整部32向预塑型坯内吹入压缩空气,由此能够通过基于压缩空气的冷却和基于与腔模的接触的热交换来冷却预塑型坯。
吹塑成型部33对由温度调整部32进行了温度调整后的预塑型坯进行双轴拉伸吹塑成型,制造容器。吹塑成型部33具备作为与容器的形状对应的一对分型模的吹塑腔模、底模、拉伸杆、以及空气导入构件(吹塑芯模,均未图示)。吹塑成型部33一边对预塑型坯进行拉伸一边进行吹塑成型。由此,能够将预塑型坯赋形为吹塑腔模的形状而制造容器。
取出部34构成为将由吹塑成型部33制造出的容器的颈部从颈模开放,将容器向吹塑成型装置30的外部取出。
接着,对吹塑成型装置30的容器成型循环进行说明。容器成型循环具有:注射成型工序(S101)、温度调整工序(S102)、吹塑成型工序(S103)、以及容器取出工序(S104)。应予说明,外侧容器2的容器成型循环(S1)与内侧容器3的容器成型循环(S2)均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注射成型工序(S101)中,在注射成型部31中,从注射装置35向由注射腔模、注射芯模以及输送机构36的颈模形成的预塑型坯形状的模空间注射树脂,制造预塑型坯。
当预塑型坯的注射成型完成时,注射成型部31开模,预塑型坯从注射腔模、注射芯模脱模。接着,输送机构36的移送板以旋转给定角度的方式移动,保持于颈模的预塑型坯被输送到温度调整部32。
接着,作为温度调整工序(S102),在温度调整部32中进行用于使预塑型坯的温度接近适于最终吹塑的温度的温度调整。
在温度调整工序(S102)中,通过移送板的下降,将保持于颈模的预塑型坯收容于腔模。另外,通过温度调整杆下降,温度调整杆插入预塑型坯内。
在温度调整部32中,利用腔模以及温度调整杆对预塑型坯进行加热。由此,将预塑型坯温度调整为不会成为适于吹塑成型的温度以下,进而还降低在注射成型时产生的偏温。应予说明,在温度调整工序中,也可以代替温度调整杆而插入喷出压缩空气的冷却芯,向预塑型坯内吹入压缩空气(吹出压缩空气)来进行温度调整。
在温度调整工序之后,输送机构36的移送板以旋转给定角度的方式移动,保持于颈模的温度调整后的预塑型坯被输送到吹塑成型部33。
接着,在吹塑成型工序(S103)中,在吹塑成型部23中进行容器的吹塑成型。
首先,使吹塑腔模闭模而将预塑型坯收容于模空间中,使空气导入构件(吹塑芯)下降,由此使空气导入构件与预塑型坯的颈部抵接。然后,使拉伸杆(纵轴拉伸构件)下降对预塑型坯的底部从内表面进行按压而进行纵轴拉伸的同时,从空气导入构件供给吹塑空气,由此对预塑型坯进行横轴拉伸(双轴拉伸吹塑法)。由此,预塑型坯以与吹塑腔模的模空间紧贴的方式鼓出而被赋形,被吹塑成型为容器。应予说明,底模在吹塑腔模的闭模前在不与预塑型坯的底部接触的下方的位置待机,在闭模前或闭模后迅速上升到成型位置。
如上所述,在双轴拉伸吹塑法中,在吹塑模具内利用拉伸杆对塑化后的树脂制的预塑型坯进行纵轴拉伸的同时,利用导入到预塑型坯内的吹塑空气对预塑型坯进行横轴拉伸,由此制造被赋形为吹塑模具的形状的容器。
在双轴拉伸吹塑法中,通过应用与容器对应的形状的预塑型坯,能够调整包括作为高拉伸部位的主干部的壁厚在内的容器的壁厚分布。由此,易于使所赋形的容器的壁厚接近恒定。另外,通过应用与容器对应的形状的预塑型坯,在高拉伸部位的主干部不会产生材料的过度拉伸,因此也不易产生容器的白化。
另外,在双轴拉伸吹塑法中,根据容器的深度利用拉伸杆对预塑型坯进行纵轴拉伸的同时利用空气进行吹塑成型,因此与片材成型法相比,能够使容器的形状稳定,能够提高形状的精度(赋形性)。例如,在双轴拉伸吹塑法中,能够使容器的横截面形状为大致正圆。另外,在形成与其他容器抵接而保持容器间的间隙的间隔部25、卡合槽13、卡合突起23等容器间的卡合构造的情况下,外侧容器2以及内侧容器3的尺寸精度均要求高水准,而在双轴拉伸吹塑法中能够满足该尺寸精度的要求。
另外,在双轴拉伸吹塑法中,对配置于由能够开闭的一对分型模构成的吹塑模具中的预塑型坯进行吹塑成型而赋形为容器。因此,例如如内侧容器3的间隔部25等那样,在不是片材成型法中所应用的分型模的模具的情况下难以成型的成为倒钩(Undercut)的构造也能够形成于容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也是有利的。
另外,在双轴拉伸吹塑法中,由于注射成型与容器对应的形状的预塑型坯,因此不需要如片材成型法那样从片材修剪出容器的作业,也不会产生由修剪引起的废料。进而,在双轴拉伸吹塑法中,与片材成型法相比,不易产生白化、形状不良等的容器,因此容器制造时的成品率也高。因此,根据双轴拉伸吹塑法,与片材成型法相比,能够抑制容器的制造成本。
应予说明,在双轴拉伸吹塑法中使用预塑型坯制造容器,因此在通过双轴拉伸吹塑法制造出的容器的底部残留有预塑型坯的浇口痕。另外,在容器的主干部、开口部(台阶部)残留有由一对分型模构成的颈模、吹塑模的分型线。因此,通过确认容器底部的浇口痕、容器主干部的分型线,能够容易地确定由双轴拉伸吹塑法制造出的外侧容器2和内侧容器3。
当吹塑成型结束时,吹塑腔模和底模开模。由此,容器能够从吹塑成型部33移动。
接着,作为容器取出工序(S104),输送机构36的移送板以旋转给定角度的方式移动,容器被输送到取出部34。在取出部34中,容器的颈部从颈模开放,容器向吹塑成型装置30的外部被取出。
以上,容器成型循环的一系列工序结束。之后,通过使输送机构36的移送板以旋转给定角度的方式移动,重复上述的S101至S104的各工序。在吹塑成型装置30运转时,并行地执行各具有一个工序的时间差的4组容器的制造。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容器2和内侧容器3的制造中,可以应用注射拉伸吹塑成型法(ISBM)、拉伸吹塑成型法(SBM)中的任一种。在注射拉伸吹塑法中,通过一系列的工艺执行预塑型坯的注射成型和吹塑成型,对具有注射成型时的保有热的预塑型坯进行双轴拉伸吹塑。另外,在拉伸吹塑成型法中,在将预先准备的预塑型坯加热而塑化后进行双轴拉伸吹塑。这些方法本身是公知的,因此均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进行各种改良以及设计的变更。
双重容器1的卡合突起23与卡合槽13的关系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外侧容器2形成向内周侧突出的卡合突起,在内侧容器3的外周形成卡合槽。
双重容器1的间隔部25也可以形成于外侧容器2的内周侧。另外,间隔部25的形状、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间隔部25也可以在容器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沿轴向(或者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多个突起。
此外,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示出,并且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符号说明
1、1A、1B:双重容器;2:外侧容器;3:内侧容器;10:主干部;11:底部;12:台阶部;13:卡合槽;20:主干部;21:底部;22:台阶部;23:卡合突起;24:凸缘部;25:止动部;26:台阶面。

Claims (5)

1.一种树脂制双重容器,其具备:
树脂制的外侧容器,其上表面开口而底面封闭,并且呈从上表面侧直到底面侧缩径的锥形形状;以及
树脂制的内侧容器,其从所述外侧容器的上表面侧内插于所述外侧容器,
在所述外侧容器与所述内侧容器的间隙具有隔热空间,
所述外侧容器和所述内侧容器分别通过双轴拉伸吹塑法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制双重容器,其中,
所述外侧容器和所述内侧容器中的一方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卡合突起,
所述外侧容器和所述内侧容器中的另一方具有沿周向延伸并且与所述卡合突起卡合的卡合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制双重容器,其中,
所述外侧容器或所述内侧容器的至少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的容器突出并保持所述隔热空间的间隔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制双重容器,其中,
所述内侧容器在上端具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环状的凸缘部,
所述外侧容器的上端与所述凸缘部的下表面接触。
5.一种树脂制双重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树脂制双重容器通过分别使树脂制的外侧容器与内侧容器重叠而形成,且在外侧容器与内侧容器的间隙具有隔热空间,
所述制造方法具有:
利用双轴拉伸吹塑法由树脂制的预塑型坯成型上表面开口而底面封闭的外侧容器的工序,所述外侧容器呈从上表面侧直到底面侧缩径的锥形形状;
利用双轴拉伸吹塑法由树脂制的预塑型坯成型内侧容器的工序;以及
从所述外侧容器的上表面侧内插所述内侧容器,组装树脂制双重容器的工序。
CN202280038676.2A 2021-04-16 2022-04-14 树脂制双重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74409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9673 2021-04-16
JP2021069673 2021-04-16
PCT/JP2022/017765 WO2022220274A1 (ja) 2021-04-16 2022-04-14 樹脂製二重容器および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40918A true CN117440918A (zh) 2024-01-23

Family

ID=83640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8676.2A Pending CN117440918A (zh) 2021-04-16 2022-04-14 树脂制双重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20274A1 (zh)
CN (1) CN117440918A (zh)
WO (1) WO202222027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2981A (ja) * 1988-07-14 1990-02-02 Chuo Shikan Kogyo Kk 飲食料品用容器
JP3119916B2 (ja) * 1991-04-13 2000-12-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断熱容器
JP2002166465A (ja) * 2000-11-29 2002-06-11 Aoki Technical Laboratory Inc 広口容器の延伸ブロー成形方法及びブロー金型
JP4276823B2 (ja) * 2002-07-31 2009-06-10 株式会社フロンティア 耐熱性を有するプラスチック製のカップ状容器およびその一次成形品
US20070154665A1 (en) * 2005-12-29 2007-07-05 Benjamin Cheng Double-walled beverage container with design
JP5122110B2 (ja) * 2006-06-01 2013-01-16 光工業株式会社 フルオープン型密封断熱二重缶及び保存用即席食品
JP2010188711A (ja) * 2009-02-20 2010-09-02 Frontier:Kk 底付き筒状容器の製造方法
WO2010146878A1 (ja) * 2009-06-19 2010-12-23 日清食品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二重容器
JP2019119516A (ja) * 2018-01-11 2019-07-22 東罐興業株式会社 二重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220274A1 (zh) 2022-10-20
WO2022220274A1 (ja) 2022-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72091B2 (en) Two step blow molding unit, apparatus and method
US11883997B2 (en) Off-center containe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temperature adjustment mold
CN108284581A (zh) 流体吹塑的预制坯设计
US20230158728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delamination container
WO2019146701A1 (ja) 樹脂製の容器部品の製造方法、金型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ブロー成形機
CN112088081A (zh) 吹塑方法、吹塑模具以及吹塑设备
CN117440918A (zh) 树脂制双重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4007843B (zh) 树脂制成形品的制造装置、树脂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及树脂制成形品
JP5789556B2 (ja) 二重容器の製造方法
US20230150182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delamination container
US11858194B2 (en) Container mol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ntainer
US20230150710A1 (en) Peeling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eeling container
WO2024101420A1 (ja) 剥離容器、プリフォーム、剥離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WO2023282292A1 (ja) 樹脂製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温度調整装置
US20240123670A1 (en) Temperature adjustment mold, and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sin container
EP425733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resin container
US20240116236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sin container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7120241A (zh) 温度调整用模具、树脂制容器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US20230321889A1 (en) Resin container manufacturing method, die unit, and blow molding device
JPH06134850A (ja) プラグアシスト成形方法
KR20220124755A (ko) 수지제 용기의 제조 방법, 제조 장치 및 금형 유닛
WO2020017505A1 (ja) ブロー成形用金型、これを用いた樹脂製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樹脂製の容器
KR20220124754A (ko) 수지제 용기의 제조 방법, 제조 장치 및 금형 유닛
CN117425555A (zh) 树脂制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14901453A (zh) 树脂制容器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