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99466A - 一种环件冷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件冷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99466A
CN117399466A CN202311474472.6A CN202311474472A CN117399466A CN 117399466 A CN117399466 A CN 117399466A CN 202311474472 A CN202311474472 A CN 202311474472A CN 117399466 A CN117399466 A CN 1173994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correction
positioning
roller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744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胜
潘成福
邱宇
王腾强
李洪滔
徐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7447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9946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99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994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00Straightening or restoring form of metal rods, metal tubes, metal profiles, or specific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whether or not in combination with sheet metal parts
    • B21D3/10Straightening or restoring form of metal rods, metal tubes, metal profiles, or specific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whether or not in combination with sheet metal parts between rams and anvils or abu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51/00Measuring, gauging, indicating, counting, or mar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the production or manipulation of material in accordance with subclasses B21B - B21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 Measuring Device Byusing Mechanical Method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环件冷校装置,属于零部件校正设备,其包括底座、定位组件、校正组件和测量组件,测量组件用于检测环件的轮廓形状,定位组件包括驱动辊轮和定位辊轮,驱动辊轮和定位辊轮均可转动的设置在底座上,驱动辊轮的轴线与定位辊轮的轴线垂直,定位辊轮设有至少三个且不共线设置;校正组件包括第一校正头、第二校正头和驱动器,第一校正头和第二校正头间隔设置在底座上,并形成用于放置部分环件的校正空腔,第一校正头和第二校正头之中的至少一者与驱动器连接,驱动器驱动第一校正头和第二校正头之中的至少一者向校正空腔的方向移动。本申请提供的环件冷校装置对环件的定位精度较高,提高了对环件的校正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环件冷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零部件校正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环件冷校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环件生产的过程中,冷加工工序和热加工工序均会对环件产生内应力,导致环件加工后产生一定的椭圆变形,若环件的变形量超出加工工艺的要求时,就需要对环件进行校正,将环件的变形量校正至工艺要求的范围内。目前,对环件的校正可采用热处理工艺或冷处理校正工艺,热处理校正工艺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对环件的热加工区域的硬度、淬硬层深度和组织结构等产生影响。冷处理校正工艺是采用冷校设备对环件的变形区域施加载荷以达到对环件的校正目的。
在现有技术中,环件的冷校设备包括加载辊和两个驱动辊,加载辊和两个驱动辊呈等腰三角形分布,使环件可置于加载辊和两个驱动辊之间,两个驱动辊可通过转动带动环件绕自身轴线转动,且加载辊可通过液压或机械结构向下对环件施加压力,以令环件在转动过程中被校正。
然而,环件被定位在加载辊和两个驱动辊之间,在校正过程中加载辊是移动的,导致加载辊和两个驱动辊的相对位置产生变化,因此对环件的定位精度较低,导致校正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环件冷校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的冷校设备对环件的定位精度较低,且校正效果较差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环件冷校装置,包括底座、定位组件、校正组件和测量组件,所述测量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测量组件用于检测所述环件的轮廓形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驱动辊轮和定位辊轮,所述驱动辊轮和所述定位辊轮均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驱动辊轮的轴线与所述定位辊轮的轴线垂直,所述定位辊轮设有至少三个并沿所述环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定位辊轮用于抵接所述环件径向的侧面,所述驱动辊轮用于抵接所述环件轴向的端面,使所述环件可在所述底座上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校正组件包括第一校正头、第二校正头和驱动器,所述第一校正头和所述第二校正头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形成用于放置部分所述环件的校正空腔,所述第一校正头和所述第二校正头之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驱动器连接,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一校正头和所述第二校正头之中的至少一者向所述校正空腔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定位辊轮的轴线平行,所述驱动辊轮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有可沿所述驱动辊轮的轴线方向滑动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所述定位辊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座设有至少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座分别设置在所述校正组件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可滑动的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定位辊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校正头朝向所述校正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一校正弧面,所述第二校正头朝向所述校正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二校正弧面,所述第一校正弧面和所述第二校正弧面之中的一者的直径与所述环件的外径相同,另一者的直径与所述环件的内径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校正头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校正头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驱动器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校正头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校正头沿垂直于所述第二校正头移动的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校正头朝向两个所述第一校正头之间的空隙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第三安装座、立柱和测量器,所述第三安装座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立柱固定在所述第三安装座上,所述立柱上设有滑块,所述滑块可在所述立柱上沿所述定位辊轮的轴线方向移动,所述测量器设置在所述滑块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连接杆、固定座和支撑辊轮;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连接杆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定位辊轮的轴线平行,所述固定座连接在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所述支撑辊轮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支撑辊轮的轴线与所述定位辊轮的轴线垂直,且所述支撑辊轮与所述驱动辊轮处于同一平面上。
本申请提供的环件冷校装置,通过至少三个不共线设置的定位辊轮,可准确的将环件定位在底座上,并通过驱动辊轮的转动带动环件在底座上绕自身轴线转动,在环件转动过程中通过测量组件测量环境的轮廓形状,以获取环件各部位的变形量。
再令环件的变形部位移动至校正空腔内,由驱动器带动第一校正头和\或第二校正头朝向校正空腔处移动,并对环件处于校正空腔的部位施加压力,以对环件的变形部位进行校正,在对环件校正后继续令环件转动并通过测量组件测量环件校正后的外轮廓形状,若仍有变形量超出工艺要求范围内的部位可继续移动至校正空腔内进行校正操作,直至环件满足工艺要求。
在校正过程中,定位辊轮的位置是固定的,可保证对环件的定位精度,第一校正头和第二校正头对环件产生变形的部位进行校正,相比于对环件整体施压校正,提高了对环件的校正效果,并且无需将环件取下即可对环件进行反复测量和校正操作,还加快了对环件校正的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环件冷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环件冷校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环件冷校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底座;110-第一基座;120-第二基座;121-轨道;130-第一固定支架;140-第二固定支架;
200-定位组件;210-驱动辊轮;220-定位辊轮;220a-第一定位辊轮;220b-第二定位辊轮;230-第一安装座;231-滑轨;240-安装支架;250-第二安装座;
300-校正组件;301-校正空腔;310-第一校正头;311-第一校正弧面;320-第二校正头;321-第二校正弧面;330-驱动器;
400-测量组件;410-第三安装座;420-立柱;421-滑块;430-测量器;
500-支撑组件;510-连接杆;520-固定座;530-支撑辊轮;
600-环件。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环件的冷校设备包括加载辊和两个驱动辊,两个驱动辊并排设置,加载辊位于两个驱动辊上方,并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在对环件进行校正时,将环件放置在加载辊与两个驱动辊之间,使环件的外侧壁与加载辊和驱动辊表面抵接,对环件进行定位。可通过驱动辊的转动令环件绕自身的轴线转动,同时利用加载辊向下对环件施加压力,减小环件的椭圆变形,实现校正环件的目的。但由于在校正过程中驱动辊和加载辊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导致对环件的定位位置也产生变化,对环件的定位精度较低,导致校正效果较差。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环件冷校装置,可提高在校正过程中对环件的定位精度,以提高对环件的校正效果。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结合图1-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环件冷校装置,包括底座100以及设置在底座100上的定位组件200、校正组件300和测量组件400,测量组件400用于检测环件600的轮廓形状。
定位组件200包括驱动辊轮210和定位辊轮220,驱动辊轮210和定位辊轮220均可转动的设置在底座100上,驱动辊轮210的轴线与定位辊轮220的轴线垂直,定位辊轮220设有至少三个且沿环件600的周向间隔设置,定位辊轮220用于抵接环件600径向的侧面,驱动辊轮210用于抵接环件600轴向的端面,使环件600可在底座100上绕自身轴线转动。
校正组件300包括第一校正头310、第二校正头320和驱动器330,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间隔设置在底座100上,并形成用于放置部分环件600的校正空腔301,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之中的至少一者与驱动器330连接,驱动器330驱动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之中的至少一者向校正空腔301的方向移动。
在对环件600进行校正时,先将环件600放置在驱动辊轮210上,使驱动辊轮210与环件600轴向的端面抵接,并使至少三个定位辊轮220同时抵接在环件600的内壁或外壁上,以利用至少三个定位辊轮220对环件600的位置进行定位,且环件600的部分处于校正工期内。通过驱动辊轮210的转动科带动环件600在底座100上绕自身轴线转动,并在环件600转动过程中,利用测量组件400对环件600的轮廓形状进行检测,以获取环件600变形量较大的部分。然后将该环件600变形量大的部分移动至校正空腔301中,使用驱动器330带动第一校正头310和\或第二校正头320向校正空腔301的方向移动,利用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同时对环件600处于校正空腔301内的部位施加压力,以实现对环件600变形部位校正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在对环件600校正的过程中,至少三个定位辊轮220保持对环件600进行精准的定位,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对环件600的部分进行校正,以提高对环件600的校正效果。并且,在对环件600进行校正完成后,可继续使环件600转动,并使用测量组件400再次对环件600校正后的尺寸进行测量,若仍存在变形量较大的部位,可继续对环件600进行校正操作,无需反复将环件600从冷校装置中拆下,提高了对环件600的校正效率。
具体的,底座100可采用钢型材焊接支撑,为定位组件200、校正组件300和测量组件400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底座100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定位组件200、校正组件300和测量组件400的结构而适应设置即可。示例性的,底座100包括第一基座110和第二基座120,第一基座110和第二基座120均为矩形结构,第二基座120固定在第一基座110的一端。
驱动辊轮210的轴线可以是沿水平方向设置的,驱动辊轮21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座110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基座120上,驱动辊轮210的数量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且当驱动辊轮210设有多个时,驱动辊轮210应在底座100上呈圆形排列。示例性的,驱动辊轮210设有两个,两个驱动辊轮210间隔设置在第一基座110上,校正组件300也设置在第一基座110上,并位于两个驱动辊轮210之间。
在校正环件600时,环件600以轴线竖直的状态放置在驱动辊轮210上,环件600的下端面与驱动辊轮210表面接触,从而可利用驱动辊轮210的转动带动环件600绕自身轴线转动。值得一提的是,环件600的转动可以是手动控制,即操作人员手动控制驱动辊轮210转动或直接手动控制环件600转动,环件600的转动也可以是自动操作的,例如,可以在底座100上安装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驱动辊轮210连接,利用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辊轮210自动转动,以实现自动控制环件600转动的目的。
定位辊轮220的轴线是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定位辊轮220数量为至少三个,且定位辊轮220的轴线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的投影点不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以能够通过至少三个定位辊轮220对环件600进行定位。在使用时,定位辊轮220可以均处于环件600的内侧,即定位辊轮220与环件600径向的内侧面抵接,也可以均设置在环件600的外侧,即定位辊轮220与环件600径向的外侧面抵接,均能实现对环件600的定位目的。
定位辊轮220的具体数量以及在底座100上的分布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应设置,示例性的,定位辊轮220设有三个,包括两个第一定位辊轮220a和一个第二定位辊轮220b,两个第一定位辊轮220a间隔设置在第一基座110上,且两个第一定位辊轮220a分别位于两个驱动辊轮210处,第二定位辊轮220b设置在第二基座120上,且第二定位辊轮220b位于两个第一定位辊轮220a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组件200还包括转动连接在底座100上的第一安装座230,第一安装座230的转动轴线与定位辊轮220的轴线平行,驱动辊轮210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座230上。
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安装座230可以是圆形的,第一安装座230位于第一基座110的顶面,且第一安装座230的底部可设有转轴(图中未示出),转轴的轴线与定位辊轮220的轴线平行,转轴转动连接在第一基座110上,使第一安装座230可绕转轴的轴线转动,驱动辊轮210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座230上,且驱动辊轮210的轴线可沿第一安装座230的径向设置。
当然,第一安装座230也可以是椭圆形、矩形或其他非规则形状的,第一安装座230与底座100的转动连接还可以采用嵌套连接、滑轨231或滑槽连接等方式实现,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通过第一安装座230在底座100上的转动,可调节驱动辊轮210的轴线方向,在对不同尺寸的环件600进行校正时,可通过转动第一安装座230的方式令驱动辊轮210的轴线与环件600被定位辊轮220定位后的轴心相交,使驱动辊轮210转动时对环件600产生切向的驱动力,避免环件600转动方向偏移,提高环件600在转动时的平稳性和准确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230上设有可沿驱动辊轮210的轴线方向滑动的安装支架240,安装支架240上设置定位辊轮220。
具体的,第一安装座230上可设有两个平行的滑轨231,滑轨231与驱动辊轮210的轴线方向平行,两个滑轨231分别位于驱动辊轮210的两侧。安装支架240可包括横杆和连接在横杆两端的竖杆,横杆位于驱动辊轮210的上方,两个竖杆分别位于驱动辊轮210的两侧,且两个竖杆的底端分别与两个滑轨231连接,使安装支架240能够在第一安装座230上沿驱动辊轮210的轴向滑动,并不干涉驱动辊轮210的转动以及与环件600的接触配合。横杆的顶部可设置第一定位辊轮220a,横杆和竖杆的厚度应均小于第一定位辊轮220a的直径,避免干涉第一定位辊轮220a与环件600的接触。
当然,安装支架240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结构,且安装支架240与第一安装座230的滑动连接还可以通过滑槽结构或滑轮结构实现,本实施例中不再做一一赘述。
通过安装支架240在第一安装座230上的滑动,可调节第一定位辊轮220a与驱动辊轮210的相对位置。在对不同尺寸的环件600进行校正时,可改变第一定位辊轮220a的位置,是环件600的内壁与第一定位辊轮220a抵接后,部分环件600可准确的置于校正空腔301内,再配合驱动辊轮210轴线朝向的调节,能够针对不同尺寸的环件600进行更准确的位置调节,提高对环件600定位的精准程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座230的数量与驱动辊轮210的数量应当是一致的,例如,当驱动辊轮210设有两个事,第一安装座230也设有两个,两个第一安装座230分别设置在校正组件300的两侧,使两个驱动辊轮210和两个第一定位辊轮220a可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安装座23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组件200还包括第二安装座250,第二安装座250可滑动的连接在底座100上,第二安装座250上设置至少一个定位辊轮220。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二安装座250可以设置为矩形结构,第二安装座250可设置在第二基座120上,第二基座120上可设有两个平行的轨道121,轨道121的方向可以垂直于两个第一定位辊轮220a连线的方向设置,第二安装座250的底部连接在两个轨道121上,使第二安装座250可在第二基座120上滑动。
当然,第二安装座250也可以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或其他非规则形状的,第二安装座250与第二基座120之间的滑动连接也可以是采用滑槽结构或滑轮等结构实现,本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列举赘述。
第二定位辊轮220b可设置在第二安装座250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定位辊轮220b处于两个第一定位辊轮220a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当第二安装座250在移动时,第二定位辊轮220b会沿着两个第一定位辊轮220a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移动,以改变三个定位辊轮220的相对位置,进而可改变三个定位辊轮220所能够定位的环件600的直径,以能够对更多尺寸的环件600进行定位和校正,提高冷校装置的适用性。
并且,在固定环件600时,可先令第二安装座250向第一安装座230的方向移动,将环件600的内壁抵接在两个第一定位辊轮220a上后,再令第二安装座250带动第二定位辊轮220b向背离第一安装座230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定位辊轮220b也抵接在环件600的内壁上,即可通过三个定位辊轮220将环件600定位在底座100上,以便于对环件600的固定和取放。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安装座250的滑动可以是手动控制的,即由操作人员手动控制第二安装座250和第二定位辊轮220b移动;第二安装座250的滑块421也可以是自动控制的,例如第二基座120上还可设有驱动组件(图中未示出),驱动组件可以是丝杠滑块421机构、液压机构或气压机构,驱动组件与第二安装座250连接,可利用驱动组件控制第二安装座250自动滑动。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具体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而适应设置。
当环件600被三个定位辊轮220定位在底座100上后,环件600的部分是出于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之间形成的校正空腔301内的,通过驱动器330带动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相对移动对环件600处于校正空腔301内的部分施加压力,降低环件600的变形量。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应分别位于环体的内外两侧,示例性的,当环件600被定位后,第二校正头320处于环件600的内侧,第一校正头310处于环件600的外侧。
驱动器330可以是液压缸、气压缸或丝杠滑块421机构等,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驱动器330可以仅带动第一校正头310或第二校正头320移动,或驱动器330带动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同时移动,均可实现对环件600施加压力进行校正的目的。示例性的,底座100还包括第一固定支架130和第二固定支架140均采用钢板焊接制作,第一固定支架130和第二固定支架140间隔设置在第一基座110上,第一校正头310连接在第一固定支架130上,驱动器330连接在第二固定支架140上,且第二校正头320连接在驱动器330上。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校正头310朝向校正空腔301的一端设有第一校正弧面311,第二校正头320朝向校正空腔301的一端设有第二校正弧面321,第一校正弧面311和第二校正弧面321之中一者的直径与环件600的外径相同,另一者的直径与环件600的内径相同。
如图5所示,当第一校正头310处于环件600的外侧时,第一校正弧面311的直径应与环件600的外径一致,第二校正头320处于环件600的内侧时,第二校正弧面321的直径应与环件600的内径一致,使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能够与环件600的外壁和内壁充分贴合接触,限制环件600在校正中的校正变形量,避免环件600在校正中的校正变形量过大而导致环件600校正失效。
当然,当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分别处于环件600的内侧和外侧时,第一校正弧面311和第二校正弧面321则分别对应环件600内壁和外壁尺寸,本实施例中不再做一一列举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校正不同尺寸的环件600时,第一校正弧面311和第二校正弧面321的尺寸应与不同尺寸的环件600相适配。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校正头310与第一固定支架130可拆卸连接,第二校正头320与驱动器330可拆卸连接,以能够针对不尺寸的环件600更换应尺寸的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提高冷校装置的适用性。
其中,第一校正头310与第一固定支架130之间、第二校正头320与驱动器330之间均可采用卡接、插接或螺栓紧固件连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可根据实际结构而适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5所示,第一校正头310可设有两个,两个第一校正头310沿垂直于第二校正头320移动的方向间隔分布,第二校正头320朝向两个第一校正头310之间的空隙设置。
即,两个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交错设置,以能够为环件600在校正时的变形提供空间,并使环件600受到的压力较大,进一步提高对环件600的校正效果。
当然,第二校正头320也可以设有两个并间隔设置,并使第一校正头310设置一个并朝向两个第二校正头320之间的空隙处,驱动器330与两个第二校正头320连接,带动两个第二校正头320同时向第一校正头310的方向移动,同样能够实现对环体较好校正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测量组件400包括第三安装座410、立柱420和测量器430,第三安装座410连接在底座100上,立柱420固定在第三安装座410上,立柱420上设有滑块421,滑块421可在立柱420上沿定位辊轮220的轴线方向移动,测量器430设置在滑块421上。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三安装座410可以是矩形的,立柱420竖直设置在第三安装座410的顶面上,滑块421与立柱420之间可采用滑槽或滑轮等结构连接,使滑块421可在立柱420上沿竖直方向滑动。测量器430可以是激光传感器或距离传感器,当环件600被定位在底座100上后,测量组件400位于环件600的外侧,即测量器430朝向环件600的外侧面,在环体转动的过程中,测量器430获取自身距离环体外侧面的间距,以通过间距的变化量判断环体各部位的变形量。并且,可通过滑块421在立柱420上的滑动调节测量器430的高度,可针对不同轴向厚度的环件600,调节测量器430的高度,使测量器430能够准确的朝向环件600表面。
当然,第三安装座410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且测量组件400也可以设置在环件600的内侧,是测量器430朝向环件600的内侧面,同样能够通过测量距离内侧面的间距变化判断环体各部位的变形量。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安装座410可以固定在第二基座120上,也可以与设置在第二基座120上的轨道121连接使第三安装也能够在第二基座120上滑动,以能够调节测量器430与环件600的初始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件600冷校装置还可包括支撑组件500,支撑组件500包括连接杆510、固定座520和支撑辊轮530,连接杆510的一端活动连接在底座100上,连接杆510的转动轴线与定位辊轮220的轴线平行,固定座520连接在连接杆510的另一端,支撑辊轮530转动连接在固定座520上,支撑辊轮530的轴线与定位辊轮220的轴线垂直,且支撑辊轮530与驱动辊轮210处于同一平面上。
具体的,连接杆510采用钢板焊接制作或直接使用对应长度的钢型材,连接杆510的一端可与第一基座110或第二基座120连接,例如,第一基座110的侧边设有连接轴,连接轴的轴线竖直设置,连接杆510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连接轴上,使连接杆510可相对于第一基座110转动。固定座520可以为矩形的,并可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在连接杆510背离转轴的一端,支撑辊轮530的轴线也是水平设置的,且支撑辊轮530的顶部高度应与驱动辊轮210的顶部高度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使环件600的底部端面可同时与驱动辊轮210和支撑辊轮530抵接,以能够通过支撑辊轮530增加对环件600底部的支撑点,提高环件600在底座100上的稳定性,并且,可通过连接杆510与底座100的相对转动,调节支撑辊轮530的位置,使支撑辊轮530能够适用于多种尺寸的环件600。
当然,连接杆510与底座100之间也可以是通过卡接或插接等结构可拆卸连接的,可通过将连接杆510固定在底座100的不同位置处,实现调节支撑辊轮530位置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再做一一列举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支撑组件500的数量可以设有多个,如图1和图2所示,设有四个支撑组件500并分别设置在底座100的四周,以能够利用四个支撑组件500同时支撑在环件600的各部位,进一步提高环件600在转动或校正中的位置稳定。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环件600冷校装置,通过至少三个定位辊轮220能够将环件600精准的定位在底座100上,并使环件600与驱动辊轮210抵接,可通过驱动辊轮210带动环件600绕自身轴线转动,以便于通过测量组件400测量环件600的轮廓形状,获取环件600各部位的变形量。再通过令环件600变形量较大的部位移动至校正空腔301内,使用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的相对移动对环件600变形量较大的部位施加压力,实现对环件600校正的目的。
并且,可通过第一安装座230的转动调节驱动辊轮210的轴线朝向,可通过安装支架240在第一安装座230上的滑动,调节第一定位辊轮220a与驱动辊轮210的相对位置,以及可通过第二安装座250的滑动调节第二定位辊轮220b的位置,且第一校正头310和第二校正头320可根据环件600尺寸不同进行更换,测量组件400中的测量器430还能够根据环件600厚度的不同调节高度,从而使环件600冷校装置能够适用于多种尺寸的环件600中,应用范围较大,实用性较高。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环件冷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0)、定位组件(200)、校正组件(300)和测量组件(400),所述测量组件(400)设置在所述底座(100)上,所述测量组件(400)用于检测所述环件(600)的轮廓形状;
所述定位组件(200)包括驱动辊轮(210)和定位辊轮(220),所述驱动辊轮(210)和所述定位辊轮(220)均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底座(100)上,所述驱动辊轮(210)的轴线与所述定位辊轮(220)的轴线垂直,所述定位辊轮(220)设有至少三个并沿所述环件(600)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定位辊轮(220)用于抵接所述环件(600)径向的侧面,所述驱动辊轮(210)用于抵接所述环件(600)轴向的端面,使所述环件(600)可在所述底座(100)上绕自身轴线转动;
所述校正组件(300)包括第一校正头(310)、第二校正头(320)和驱动器(330),所述第一校正头(310)和所述第二校正头(320)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100)上,并形成用于放置部分所述环件(600)的校正空腔(301),所述第一校正头(310)和所述第二校正头(320)之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驱动器(330)连接,所述驱动器(330)驱动所述第一校正头(310)和所述第二校正头(320)之中的至少一者向所述校正空腔(301)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件冷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200)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100)上的第一安装座(230),所述第一安装座(230)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定位辊轮(220)的轴线平行,所述驱动辊轮(210)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座(23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件冷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230)上设有可沿所述驱动辊轮(210)的轴线方向滑动的安装支架(240),所述安装支架(240)上设置所述定位辊轮(2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件冷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230)设有至少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座(230)分别设置在所述校正组件(300)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件冷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200)还包括第二安装座(250),所述第二安装座(250)可滑动的连接在所述底座(100)上,所述第二安装座(250)上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定位辊轮(22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环件冷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正头(310)朝向所述校正空腔(301)的一端设有第一校正弧面(311),所述第二校正头(320)朝向所述校正空腔(301)的一端设有第二校正弧面(321),所述第一校正弧面(311)和所述第二校正弧面(321)之中的一者的直径与所述环件(600)的外径相同,另一者的直径与所述环件(600)的内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环件冷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正头(31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座(100)上,所述第二校正头(32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驱动器(330)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环件冷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正头(310)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校正头(310)沿垂直于所述第二校正头(320)移动的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校正头(320)朝向两个所述第一校正头(310)之间的空隙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环件冷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组件(400)包括第三安装座(410)、立柱(420)和测量器(430),所述第三安装座(410)连接在所述底座(100)上,所述立柱(420)固定在所述第三安装座(410)上,所述立柱(420)上设有滑块(421),所述滑块(421)可在所述立柱(420)上沿所述定位辊轮(220)的轴线方向移动,所述测量器(430)设置在所述滑块(42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环件冷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组件(500),所述支撑组件(500)包括连接杆(510)、固定座(520)和支撑辊轮(530);所述连接杆(510)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100)上,所述连接杆(510)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定位辊轮(220)的轴线平行,所述固定座(520)连接在所述连接杆(510)的另一端,所述支撑辊轮(530)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座(520)上,所述支撑辊轮(530)的轴线与所述定位辊轮(220)的轴线垂直,且所述支撑辊轮(530)与所述驱动辊轮(210)处于同一平面上。
CN202311474472.6A 2023-11-07 2023-11-07 一种环件冷校装置 Pending CN1173994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74472.6A CN117399466A (zh) 2023-11-07 2023-11-07 一种环件冷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74472.6A CN117399466A (zh) 2023-11-07 2023-11-07 一种环件冷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99466A true CN117399466A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86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74472.6A Pending CN117399466A (zh) 2023-11-07 2023-11-07 一种环件冷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9946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27788B1 (en) Surface form measurement
US6568096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shape deviations of a cylindrical workpiece and correcting steadying element and correcting follower for use therewith
US5117081A (en) Roll roundness measuring and machi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880097B2 (ja) 内径測定装置
US417462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forming and straightening vehicles
CN110231009B (zh) 一种车轮螺栓孔位置度自动检测装置及方法
JP2006194739A (ja) 被測定物の振れ測定装置及び方法
US419320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forming and straightening vehicles
JP2019157919A (ja) 軸受調整支援装置及び軸受調整支援方法
JP4376545B2 (ja) 円すいころ軸受の円すい面形状測定方法
CN215747565U (zh) 风电塔筒点焊对准调校装置
JP6782161B2 (ja) 工作機械
CN117399466A (zh) 一种环件冷校装置
KR101462345B1 (ko) 런 아웃 테이블 롤러의 수평정열 진단장치 및 진단방법
JPH07146128A (ja) 環状領域計測装置
CN107671140A (zh) 一种楔横轧件加工装置及其方法
JP3216952B2 (ja)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機のランナウト装置
JPH0544915B1 (zh)
USRE31000E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forming and straightening vehicles
JP5550529B2 (ja) タイヤ成型用金型の内面形状測定方法
JPH06159942A (ja) 横置回転円筒体の通芯方法
JP2023172564A (ja) ベンディングロール
CN219881667U (zh) 一种精准定位型焊接治具
CN219914355U (zh) 一种轮辋端径跳检测工装
CN220532663U (zh) 一种长轴校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