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96037A -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96037A
CN117396037A CN202311605207.7A CN202311605207A CN117396037A CN 117396037 A CN117396037 A CN 117396037A CN 202311605207 A CN202311605207 A CN 202311605207A CN 117396037 A CN117396037 A CN 1173960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pixel
pixels
area
repea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052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磊
金蒙
杨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0520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960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96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960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1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内的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第二子像素的数量与第一显示区内的第一像素重复单元中第一子像素的数量相同,且一第二像素重复单元内任意两第二子像素之间的距离小于一第一像素重复单元内任意两第一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二像素重复单元内的第二子像素聚拢,同层设置阴极层和阴极抑制层,使得阴极抑制块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各第二像素重复单元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以降低阴极层的面积占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不降低感光区域的像素密度的条件下,显著提升显示面板的透过率,使得显示面板感光区的透过率相较现有技术提升86%~90%。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在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面板的设计中,如何实现AMOLED面板全面屏显示和屏下感光,一直是一个难题,其中最主要的难题在于如何提高面板透光率。
目前常用的设计是对面板感光区域进行挖孔处理,这种方式面板透过率会比较高,但是该区域不发光不显示,无法呈现全屏的效果,用户体验不好;近年来兴起的另一种方式是降低感光区域的像素密度来提高透光率,同时保证该感光区域正常发光和显示,这种方式用户体验相对较好,但是,这种方式总体的透过率依然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可以在不降低感光区域的像素密度的同时,显著提升显示面板的透过率,使得显示面板感光区的透过率相较现有技术提升86%~9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基板;
发光层,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
多个第一像素重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一个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
多个第二像素重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量相同,且一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内任意两所述第二子像素之间的距离小于一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内任意两所述第一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以及
阴极抑制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阴极抑制层包括:多个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且设置于相邻的两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之间的阴极抑制块;
阴极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上且位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阴极层对应所述阴极抑制块的位置设置有开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形状、面积相同的区域上的分布密度相同。
可选的,所述第二子像素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形状、面积相同的区域上的分布密度相同。
可选的,单位面积内,所述第一子像素的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分布密度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中的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排布方式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的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排布方式相同。
可选的,在垂直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阴极抑制块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范围为2~10μm。
可选的,在垂直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阴极抑制块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最接近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范围为2~10μm。
可选的,在垂直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开口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范围为2~10μm。
可选的,在垂直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开口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最接近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范围为2~10μm。
可选的,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中,所述阴极抑制层的面积占比为5%~95%。
可选的,所述开口的面积小于对应的所述阴极抑制块的面积,所述阴极层覆盖至少部分所述阴极抑制块的边缘。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发光层之间,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驱动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驱动电路和多个驱动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驱动电路;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之间的过渡区;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子像素电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设置在所述过渡区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像素所属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重叠设置,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同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多个显示相同颜色的第二子像素电连接。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设置。
本发明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通过在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内设置多个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目与一个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目相同,且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任意两所述第二子像素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中任意两所述第一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使得在第二显示区内,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的第二子像素之间排列更紧凑,在不降低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Pixels Per Inch,PPI)的基础上,使得相邻的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之间具有更大的间隙,在两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之间设置阴极抑制层,阴极抑制层通过使阴极层的材料不能够在设置有阴极抑制层的区域沉积以达到减小了显示面板中阴极层的面积占比的效果,有效增大面板的透光率,整体上提高了显示面板中第二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相较现有技术提高了86%-90%,极大了提升了用户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中第一像素重复单元的排布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中第二像素重复单元的排布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中第二像素重复单元的排布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过渡区的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的结构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包括”是指“包括但不限于”。用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作为标示使用,并没有强加数字要求或建立顺序。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可以以一个范围的型式存在;应当理解,以一范围型式的描述仅仅是因为方便及简洁,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硬性限制;因此,应当认为所述的范围描述已经具体公开所有可能的子范围以及该范围内的单一数值。例如,应当认为从1到6的范围描述已经具体公开子范围,例如从1到3,从1到4,从1到5,从2到4,从2到6,从3到6等,以及所数范围内的单一数字,例如1、2、3、4、5及6,此不管范围为何皆适用。另外,每当在本文中指出数值范围,是指包括所指范围内的任何引用的数字(分数或整数)。
目前,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常用的设计是对面板感光区域进行挖孔处理,这种方式面板透过率会比较高,但是该区域不发光不显示,无法呈现全屏的效果,用户体验不好;近年来兴起的另一种方式是降低感光区域的像素密度来提高透光率,同时保证该感光区域正常发光和显示,这种方式用户体验相对较好,但是,这种方式总体的透过率依然较低。
为了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透过率同时保证感光区的正常发光,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DA和第二显示区SA;
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显示区SA包括多个像素聚拢区CA和除像素聚拢区CA外的透光区TA;
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一侧设置有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包括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指纹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其中感光元件对应所述第二显示区SA设置,且所述感光元件位于第二显示区SA的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面一侧。
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可以为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面板。
具体地,本实施例以感光元件为摄像头为例进行说明,常规的摄像头设置于显示面板内,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非显示区NDA,所述非显示区NDA包围第一显示区DA,第一显示区DA可以包围第二显示区SA设置;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显示区SA包括多个像素聚拢区CA以及透光区TA,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显示区DA和所述第二显示区SA之间设置有过渡区TR,所述过渡区TR包围所述第二显示区SA。
具体地,第一显示区DA、第二显示区SA均用于显示,非显示区NDA内不设置发光的子像素。
具体地,如图9所示,第一显示区DA的面积大于第二显示区SA的面积;过渡区TR可以为环形;第二显示区SA在所述基板11上的投影的形状可以圆形,也可以为椭圆形、正方形或者多边形等,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调整。
具体地,一所述像素聚拢区CA内设置一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
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基板11;
发光层,位于所述基板11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
多个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DA,一个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123;
多个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对应设置于多个所述像素聚拢区CA内,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124,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中所述第一子像素123的数量相同,且一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内任意两所述第二子像素124之间的距离小于一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内任意两所述第一子像素123之间的距离;以及
阴极抑制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11的一侧,所述阴极抑制层包括:多个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SA内且设置于相邻的两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的阴极抑制块1302;
阴极层1303,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上且位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11的一侧,所述阴极层1303对应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的位置设置有开口。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显示面板主要包括基板11、设置于基板11上的驱动电路层12、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12背离所述基板11一侧的有机发光器件层13、以及设置于有机发光器件层13背离所述驱动电路层12一侧的薄膜封装层TFE;
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基板11可为三层衬底重叠设置的结构,具体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一有机层、无机层以及第二有机层,第一有机层和第二有机层均为聚酰亚胺层,无机层为氮化硅层或氧化硅层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驱动电路层12包括多层重叠设置的膜层,驱动电路层12包括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T1和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T1于控制所述发光层上的第一子像素123发光,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用于控制所述发光层上的第二子像素124发光;
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T1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DA内;
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DA内或者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SA内,当位于第二显示区SA内时,不能影响透光区TA透光,例如,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像素124所属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重叠;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层13包括阳极层1301、发光层和阴极层1303;
如图6所示,发光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DA的多个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图2)和位于第二显示区SA的多个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图3或图4);
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可以作为重复单元在第一显示区DA内阵列排布,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可以作为重复单元在第二显示区SA内阵列排布;
一个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123,一个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124;
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内的第一子像素123的数量不作限定,可以为3个、4个或5个,可以显示红色、绿色、蓝色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内的第二子像素124的数量不作限定,可以为3个、4个或5个,可以显示红色、绿色、蓝色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在第二显示区SA中的分布密度与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在第一显示区DA中与第二显示区SA形状、面积相同的区域中的分布密度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分布密度是指数目与面积的比值。例如,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在第二显示区SA中的分布密度是指第二显示区SA中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的数目与第二显示区SA的面积的比值。
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内多个第二子像素124的形状与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中第一子像素123的形状相同,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内多个第二子像素124的排布方式与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中第一子像素123的排布方式相同,但是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内多个第二子像素124互相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内多个第一子像素123互相之间的距离。
阳极层1301,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子像素123的一个第一阳极、对应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第二阳极。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子像素123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第一阳极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第二阳极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
具体地,如图9所示,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在所述基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在所述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间隙之间;
具体地,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在所述基板11上正投影的形状包括圆形、方形、多边形其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地,在所述第二显示区SA内,所述阴极抑制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SA中面积占比可以为5%、6%、10%、20%、40%、60%、75%、80%、95%等中的一种,具体数值在5%~95%的范围内即可,阴极抑制层的面积占比越大相对应的显示面板的透过率越高,相应的对生产工艺的要求也越高。
具体地,所述阴极抑制层的制作是在阴极层1303制作之前,在各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使用高精度金属掩模板预先在设定的透光区TA蒸镀一层阴极抑制层,所述阴极抑制层包括多个阴极抑制块1302,然后再同层整面蒸镀阴极层1303,在形成有阴极抑制块1302的位置不会蒸镀上阴极层1303的材料(即阴极层1303上形成对应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的开口),采用该技术手段可以降低阴极层1303的面积占比,从而提高透光区TA的光线透过率。
具体地,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的材料包括BAlq(双(2-甲基-8-羟基喹啉)-4-(对苯基苯酚)合铝)、TAZ(3-(联苯-4-基)-5-(4-叔丁基苯基)-4-苯基-4H-1,2,4-三唑)及OTI(氧化铟)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材料,能够使得阴极层1303的材料在蒸镀时不在阴极抑制块上沉积的材料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地,如图9和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与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相邻的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像素开口(未标识出)与所述阴极抑制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L的范围为2~10μm,以保证阴极抑制层不会落在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的第二子像素124的像素开口内,影响第二子像素124发光。
具体地,如图8、图9所示,在所述第二显示区SA内,所述阴极层1303一体化设置,所述阴极层1303包括多个阴极功能部13031和阴极连接部13032,一所述阴极功能部13031对应覆盖一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内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阳极,所述阴极连接部13032连接各个所述阴极功能部13031,将各个所述阴极功能部13031连接至第一显示区DA的阴极层1303上,以驱动所述第二子像素124发光。
具体地,所述阴极层1303和所述阳极层1301的材料包括钼、铝、钛、锂、钨、铜以及银中的至少一种。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SA内设置多个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124,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的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数目与一个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中的所述第一子像素123的数目相同,且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任意两所述第二子像素124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中任意两所述第一子像素123之间的距离,使得在第二显示区SA内,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的第二子像素124之间排列更紧凑,在不降低第二显示区SA内的显示面板的PPI的基础上,使得多个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的间隙明显大于多个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之间的间隙,在两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设置阴极抑制块1302,阴极抑制块1302能够使得阴极层1303的材料不能在设置有阴极抑制块1302的区域沉积,以达到增大面板的透光率的效果,减小了显示面板中阴极层1303的面积占比,整体上提高了显示面板中第二显示区SA的光线透过率,相较现有技术提高了86%-90%,极大了提升了用户体验感。
与不对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内的多个第二子像素124进行聚拢设置,直接在多个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的缝隙处设置阴极抑制层的技术方案相比较,仅设置阴极抑制层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目前的现有技术显示面板的透过率仅提升了60%,而本申请的实施例在进行第二子像素124像素聚拢的同时在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设置阴极抑制层,使得显示面板的透过率提升了86%~90%,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感。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的面积。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中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包括四个第一子像素123,四个第一子像素123中包括两个显示绿色的绿色第一子像素123c,一个显示红色的红色第一子像素123b,一个显示蓝色的蓝色第一子像素123a,其中,一个显示蓝色的蓝色第一子像素123a、一个显示红色的红色第一子像素123b和两个显示绿色的绿色第一子像素123c形成矩形结构的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
图3中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包括四个第二子像素124,四个第二子像素124中两个显示绿色的绿色第二子像素124c,一个显示红色的红色第二子像素124b,一个显示蓝色的蓝色第二子像素124a,其中,一个显示蓝色的蓝色第二子像素124a、一个显示红色的红色第二子像素124b和两个显示绿色的绿色第二子像素124c形成排列紧凑的类菱形结构的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
通过图2和图3(或图4)可以看出,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中显示不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123的组合和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显示不同颜色的第二子像素124的组合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四个第一子像素123之间的间距相较于四个第二子像素124之间的间距较大,使得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的面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在所述第二显示区SA中的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在所述第一显示区DA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SA形状、面积相同的区域上的分布密度相同。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分布密度是指数目与面积的比值。例如,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在第二显示区SA中的分布密度是指第二显示区SA中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的数目与第二显示区SA的面积的比值。
相应地,在第一显示区DA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SA形状、面积相同的区域上,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的数目与第二显示区SA内的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的数目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像素124在所述第二显示区SA中的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一子像素123在所述第一显示区DA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SA形状、面积相同的区域上的分布密度相同。
具体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在所述第二显示区SA中的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在所述第一显示区DA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SA形状、面积相同的区域上的分布密度相同,而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多个第二子像素124的形状和面积与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中多个第一子像素123的形状和面积都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多个第二子像素124之间的间距小于多个第一子像素123之间的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单位面积内,所述第一子像素123的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分布密度不同。
具体地,由于第一像素重复单元内各第一子像素123之间的间隔较大,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内各第二子像素124之间的间隔较小,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的面积大于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的面积,例如,如图2和图3对比,以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的面积为单位面积时,在该单位面积内,所述第一子像素123的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分布密度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中的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123的排布方式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的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排布方式相同。
具体地,所述排布方式是指在像素重复单元中,显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的数量以及相对应的排列位置关系相同,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中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包括四个第一子像素123,四个第一子像素123中包括两个显示绿色的绿色第一子像素123c,一个显示红色的红色第一子像素123b,一个显示蓝色的蓝色第一子像素123a,其中,一个显示蓝色的蓝色第一子像素123a位于左上角,一个显示红色的红色第一子像素123b位于右下角,两个显示绿色的绿色第一子像素123c分别位于左下角和右上角;
图3中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包括四个第二子像素124,四个第二子像素124中两个显示绿色的绿色第二子像素124c,一个显示红色的红色第二子像素124b,一个显示蓝色的蓝色第二子像素124a,其中,一个显示蓝色的蓝色第二子像素124a位于左上角,一个显示红色的红色第二子像素124b位于右下角,两个显示绿色的绿色第二子像素124c分别位于左下角和右上角;
可以看出,图2中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的四个第一子像素123的排布方式与图3中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的四个第二子像素124的排布方式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显示区DA内与第二显示区SA具有相同形状、相同面积的区域内的第一子像素123的分布密度与第二显示区SA内的第二子像素124的分布密度相同,使得第一显示区DA和第二显示区SA的显示面板具有同样的PPI,保证了第二显示区SA内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不低于第一显示区DA内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时第二显示区SA内的第二子像素124采用了像素聚拢的技术手段增大了相邻的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的间隙,提高了显示面板第二显示区SA的透过率。
在一实施例中,在垂直所述基板11的方向上,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为2~10μm。
具体地,如图9所示,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在所述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以防止阴极抑制块1302在制备过程中,阴极抑制块1302的材料落在第二子像素124的像素开口内。
在一实施例中,在垂直所述基板11的方向上,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最接近的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范围为2~1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最接近”可以理解为,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的正投影与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正投影之间具有多个距离值,多个距离值中最小的距离值所对应的该第二子像素124为最接近的第二子像素124,下述实施中的“最接近”的解释同理。
具体地,由于阴极抑制块1302设置于各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为了防止阴极抑制块1302在制作过程中阴极抑制块1302的材料落入第二子像素124的像素开口内,需要使得阴极抑制块1302与相邻的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限制该距离为2~10μm即可满足要求。
在一实施例中,在垂直所述基板11的方向上,所述开口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范围为2~10μm。
具体地,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对应所述开口设置,阴极层1303为整块结构以保证子像素的正常发光,因此,阴极层1303上的所述开口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的最小距离也需要在2~10μm的范围内,且该范围包括端点值。
在一实施例中,在垂直所述基板11的方向上,所述开口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最接近的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范围为2~10μm。
具体地,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对应所述开口设置,阴极层1303为整块结构以保证子像素的正常发光,因此,阴极层1303上的所述开口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最接近的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也需要在2~10μm的范围内,且该范围包括端点值,以使得在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的制作过程中,阴极抑制块1302的材料不会落在第二子像素124的像素开口内影响第二子像素124的正常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该范围,能够保证在阴极抑制块1302的制备过程中,阴极抑制块1302的材料不会落在第二子像素124的开口内,影响第二子像素124的正常发光。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显示区SA内,所述阴极抑制层的面积占比为5%~95%。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所述阴极抑制层在第二显示区SA中面积占比为5%~95%,能够有效的提高显示面板的透过率,同时防止因阴极抑制层过多占据第二显示区SA内的显示面板的面积导致第二子像素124显示异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开口的面积小于对应的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的面积,所述阴极层1303覆盖至少部分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的边缘。
具体地,由于制备工艺的原因,在本实施例中先形成阴极抑制层,再形成阴极层1303,因此在所述阴极抑制块1302和所述阴极层1303交界的位置会形成阴极层1303与阴极抑制块1302部分搭接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驱动电路层12,设置在所述基板11和所述发光层之间,所述驱动电路层12包括:多个驱动所述第一子像素123的第一驱动电路T1和多个驱动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第二驱动电路T2;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DA和所述第二显示区SA之间的过渡区TR;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T1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DA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子像素123电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T2设置在所述过渡区TR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二驱动电路T2设置在所述第二显示区SA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像素124所属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重叠设置,所述第二驱动电路T2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显示区DA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SA外围,所述第一显示区DA和所述第二显示区SA之间设置有过渡区TR,所述过渡区TR包围所述第二显示区SA设置;所述第一显示区DA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子像素123电性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T1,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可以设置于过渡区TR内与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电性连接,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显示区SA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像素124所属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重叠设置,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与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5和图6中的透光区TA仅示出了透光区TA内的阴极抑制层,并没有示出阴极层1303。
具体地,驱动电路层12包括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T1、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所述驱动电路层12设置于所述发光层靠近基板11的一侧。
第一像素驱动电路T1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像素驱动电路T1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分别选自7T1C电路、6T1C电路、6T2C电路、5T1C电路、4T1C电路、3T1C电路以及2T1C电路中的一者。
具体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T1与第一子像素123之间通过金属走线实现电连接,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通过透明走线1401和金属走线实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与第二子像素124之间的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透明走线1401构成透明走线层14,所述透明走线层14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层13和所述像素驱动单元电路层12之间;
具体地,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位于所述过渡区TR,且设置于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层13和基板11之间,第二显示区SA的多个第二子像素124与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电性连接以驱动多个第二子像素124发光,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T1聚集设置组成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岛。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的第二子像素124对应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设置于过渡区TR内,将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与第二子像素124通过透明走线1401连接,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显示区SA的光线透过率,同时简化透明走线1401的复杂程度,提高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率,防止线路之间短路;如图7所示,将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的第二子像素124对应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设置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靠近基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重叠,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走线复杂程度,提高显示面板的透光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电路T2同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多个显示相同颜色的第二子像素124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8所示,多个同色的所述第二子像素124可以采用同一第二像素驱动电路T2进行驱动,实现同色的第二子像素124的同步开关,提升显示效率,降低走线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124包括:第一颜色子像素、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子像素;
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至少包括一所述第一颜色子像素、一所述第二颜色子像素和一所述第三颜色子像素。
具体地,多个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124显示的颜色包括但不限于红、绿、蓝三种。
具体地,所述第一颜色子像素可以显示蓝色,第二颜色子像素可以显示红色,第三颜色子像素可以显示绿色。
具体地,显示红色的第二颜色子像素的开口面积大于或等于显示绿色的第三颜色子像素的开口面积,显示蓝色的第一颜色子像素的开口面积大于显示红色的第二颜色子像素的开口面积。
例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中包括四个第一子像素123,四个第一子像素123中包括两个显示绿色的绿色第一子像素123c,一个显示红色的红色第一子像素123b,一个显示蓝色的蓝色第一子像素123a。
对应地,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包括四个第二子像素124,四个第二子像素124中两个显示绿色的绿色第二子像素124c,一个显示红色的红色第二子像素124b,一个显示蓝色的蓝色第二子像素124a。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均包括显示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子像素,能够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实现全彩显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包括一第一颜色子像素、一第二颜色子像素和两第三颜色子像素,其中,所述第一颜色子像素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颜色子像素的面积,所述第一颜色子像素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颜色子像素的面积。
具体地,所述第一颜色子像素显示蓝色,所述第二颜色子像素显示红色,所述第三颜色子像素显示绿色。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蓝色的子像素由于材料的限制,在相同开口面积下,其寿命相对于显示红色或者绿色的子像素的寿命要短,为了提升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因此将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的第二子像素124设置为具有不同开口的子像素,将开口大的子像素设置为显示蓝色的子像素以达到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使用寿命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中包括四个第一子像素123,四个第一子像素123中包括两个显示绿色的绿色第一子像素123c,一个显示红色的红色第一子像素123b,一个显示蓝色的蓝色第一子像素123a。
对应地,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包括四个第二子像素124,四个第二子像素124中两个显示绿色的绿色第二子像素124c,一个显示红色的红色第二子像素124b,一个显示蓝色的蓝色第二子像素124a。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均包括显示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子像素,能够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实现全彩显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124在所述基板11上的正投影互相之间相邻接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124在所述基板11上的正投影互相之间相邻接,能够使得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的多个第二子像素124尽可能的聚拢,使得相邻的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的缝隙达到最大,进一步提升阴极抑制层在第二显示区SA内的面积占比,以达到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感光区的透光率的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设置。
具体地,所述感光元件包括但不限于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指纹传感器、距离传感器。
综上,本申请通过在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SA内设置多个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124,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的所述第二子像素124的数目与一个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中的所述第一子像素123的数目相同,且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任意两所述第二子像素124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中任意两所述第一子像素123之间的距离,使得在第二显示区SA内,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中的第二子像素124之间排列更紧凑,在不降低第二显示区SA的PPI的基础上,使得多个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相较多个第一像素重复单元121之间具有更大的间隙,在两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122之间设置阴极抑制块1302,阴极抑制块1302能够使得阴极层1303的材料不能在设置有阴极抑制块1302的区域沉积,以达到减小了显示面板中阴极层1303的面积占比,增大面板的透光率的效果,整体上提高了显示面板中第二显示区SA的光线透过率,相较现有技术提高了86%-90%,极大了提升了用户体验感。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6)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基板;
发光层,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
多个第一像素重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一个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
多个第二像素重复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发光颜色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发光颜色相同,且一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内任意两所述第二子像素之间的距离小于一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内任意两所述第一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以及
阴极抑制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阴极抑制层包括:多个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且设置于相邻的两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之间的阴极抑制块;
阴极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上且位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阴极层对应所述阴极抑制块的位置设置有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单位面积内,所述第一子像素的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分布密度不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中的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排布方式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的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排布方式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阴极抑制块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范围为2~10μ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阴极抑制块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最接近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范围为2~10μm。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开口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范围为2~10μm。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开口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最接近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范围为2~10μm。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中,所述阴极抑制层的面积占比为5%~95%。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面积小于对应的所述阴极抑制块的面积,所述阴极层覆盖至少部分所述阴极抑制块的边缘。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驱动电路层,设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发光层之间,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驱动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驱动电路和多个驱动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驱动电路;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之间的过渡区;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子像素电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设置在所述过渡区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像素所属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重叠设置,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同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多个显示相同颜色的第二子像素电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中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量相同。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像素重复单元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一像素重复单元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形状、面积相同的区域上的分布密度相同。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像素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形状、面积相同的区域上的分布密度相同。
16.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设置。
CN202311605207.7A 2022-02-14 2022-02-14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Pending CN1173960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05207.7A CN117396037A (zh) 2022-02-14 2022-02-14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31806.9A CN114464660B (zh) 2022-02-14 2022-02-14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N202311605207.7A CN117396037A (zh) 2022-02-14 2022-02-14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31806.9A Division CN114464660B (zh) 2022-02-14 2022-02-14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96037A true CN117396037A (zh) 2024-01-12

Family

ID=8141360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31806.9A Active CN114464660B (zh) 2022-02-14 2022-02-14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N202311605207.7A Pending CN117396037A (zh) 2022-02-14 2022-02-14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31806.9A Active CN114464660B (zh) 2022-02-14 2022-02-14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4464660B (zh)
WO (1) WO20231511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2749B (zh) * 2022-06-28 2023-05-0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1102A (en) * 1994-05-02 1998-05-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onochromatic cathode ray tube having scattered electron suppressing layer
US11263968B2 (en) * 2018-06-20 2022-03-01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742122B (zh) * 2019-01-10 2021-08-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CN110767709B (zh) * 2019-02-02 2022-02-0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11258143A (zh) * 2020-03-18 2020-06-09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40774B (zh) * 2020-05-09 2023-09-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212874001U (zh) * 2020-06-24 2021-04-0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03318B (zh) * 2020-09-17 2021-11-12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2382651A (zh) * 2020-11-30 2021-02-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838115A (zh) * 2021-01-25 2021-05-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054133B (zh) * 2021-03-09 2022-09-1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54134B (zh) * 2021-03-09 2022-06-1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3421902A (zh) * 2021-06-18 2021-09-2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3629205B (zh) * 2021-07-19 2023-02-1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51106A1 (zh) 2023-08-17
CN114464660A (zh) 2022-05-10
CN114464660B (zh) 202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51243A1 (en) Display devices, display panels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thereof
US2021040815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203838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893743B (zh) 有机发光器件
US11882743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278664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1129080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EP3327782B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EP4131453A1 (en) Display substrat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673477A (zh) 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464660B (zh)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N11058087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6694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75247B (zh)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3053964B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WO2021227025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452030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771674B (zh) 电子装置基板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装置
CN11324141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06400A1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3206401A1 (zh) 显示基板及其操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80913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06398A1 (zh) 显示基板及其操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3206402A1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US2024013822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