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85663A - 织物带 - Google Patents
织物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385663A CN117385663A CN202310820567.2A CN202310820567A CN117385663A CN 117385663 A CN117385663 A CN 117385663A CN 202310820567 A CN202310820567 A CN 202310820567A CN 117385663 A CN117385663 A CN 1173856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chine direction
- yarns
- direction yarns
- yarn
- fab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4676 Phragmite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91081062 Repeated sequence (DN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1/00—Double or multi-ply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7/00—Other details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7/08—Felts
- D21F7/083—Multi-layer felt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D03D1/0094—Belt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 D03D13/004—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with weave pattern being non-standard or providing special effect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D03D3/04—Endless fabrics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10—Wire-cloths
- D21F1/105—Multi-layer wire-cloth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用来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料幅的机器的织物带、尤其是成形筛,所述织物带包括具有上部纵向纱线(O1‑O5)和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上部横向纱线的上部织物层,以及具有下部纵向纱线(U1‑U4)和与所述下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下部横向纱线的下部织物层,其中,这两个织物层这样相叠地布置,使得在按规定地使用所述织物带时,所述上部织物层面朝所述待制造的纤维料幅,并且所述下部织物层背离所述待制造的纤维料幅,其中,两条直接相邻的下部纵向纱线(U1‑U4)之间的第一间距(A1)大于两条直接相邻的下部纵向纱线(U1‑U4)之间的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一间距(A1)和所述第二间距(A2)之间的差为所述上部纵向纱线(O1‑O5)的直径的20%至175%、优选25%至17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用来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料幅的机器的织物带、尤其是成形筛,该织物带包括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上部织物层具有上部纵向纱线和与上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上部横向纱线,下部织物层具有下部纵向纱线和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下部横向纱线,其中,这两个织物层这样相叠地布置,使得在按规定地使用织物带时,上部织物层面朝待制造的纤维料幅,并且下部织物层背离待制造的纤维料幅。
背景技术
这种织物带例如由专利文献WO2013/160391A1和DE102013218465A1已知。在这两个专利文献中,织物带具有不同数量的上部和下部纵向纱线,其中,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的比例优选不是整数。织物带的多层结构具有的优点为,上部纵向纱线可以设计得比下部纵向纱线细,以便为纤维料幅提供尽可能光滑的表面,而下部纵向纱线可以主要设计用于吸收作用在织物上的拉力,同时尽可能耐磨。第一个专利文献中的织物带具有的上部纵向纱线多于下部纵向纱线,而第二个专利文献中的第二织物带的情况正好相反。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下,上部和下部的纵向纱线都可以分组,这些组在纵向纱线的数量上彼此不同。
尤其是在使用这种织物带作为用于制造纤维料幅的成形筛时,不期望的是,织物带在待制造的纤维料幅中导致明显的标记。在纤维料幅脱水不均匀时产生标记。由于水必须围绕着纵向纱线和横向纱线流动,因此编织样式对织物带的标记特性具有影响。所谓的液力标记主要与下部纵向纱线与下部横向纱线的结合有关。出于该原因,过去始终致力于使下部纵向纱线之间的沿着织物带的横向的间距尽可能保持不变。
然而尽管如此仍然发生的是,这种织物带使纤维料幅中出现不期望的大量标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解决或者至少减少上述问题。
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用于用来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料幅的机器的织物带、尤其是成形筛解决,所述织物带包括具有上部纵向纱线和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上部横向纱线的上部织物层,以及具有下部纵向纱线和与所述下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下部横向纱线的下部织物层,其中,这两个织物层这样相叠地布置,使得在按规定地使用所述织物带时,所述上部织物层面朝待制造的纤维料幅,并且所述下部织物层背离待制造的纤维料幅。按照本发明规定,两条直接相邻的下部纵向纱线之间的第一间距大于两条直接相邻的下部纵向纱线之间的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之间的差为所述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20%至175%、优选25%至175%。
按照本发明,开篇所述的按本发明所述类型的织物带的特征在于,两条直接相邻的下部纵向纱线之间的第一间距大于两条直接相邻的下部纵向纱线之间的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之间的差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20%至175%、优选25%至175%。
发明人出人意料地确定,与针对织物带的液压标记特性的常见的看法相反地有利的是,下部纵向纱线恰恰不是以相对于彼此始终相同的间距布置。发明人对这一观察结果的解释为,很大一部分液力标记特性归因于有规律的液力的斜纹标记,所述液力的斜纹标记由于下部纵向纱线以不规律的间距相对于彼此布置而显著减少。
在此应当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两个相邻的纱线之间的“间距”始终是指平均间距。尤其是对于SSB成形筛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为,尤其是上部纵向纱线沿着织物带的纵向不是完全笔直地延伸,而是以向左和向右、即向织物带的侧边缘进行波动。这种波动由合股线造成,如果所述合股线是横向纱线,则该合股线根据其在上部纵向纱线的哪一侧向下沉而将上部纵向纱线向右推和向左推。出于该原因,两个上部纵向纱线之间的间距沿着织物的纵向观察并非始终一定是恒定的。为了考虑到这一情况,本申请基于两个相邻的纵向纱线之间的“平均间距”。换言之,在织物带沿着纵向的间距变化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存在一种波浪线的情况下,应当假设纵向纱线笔直地延伸,所述纵向纱线布置在波浪线的中心线上。上部纵向纱线的该“平均”间距可以在织物带的制造过程中进行调节。这种织物带大多是平织的,经过热定形并且接着在缝纫机上借助接缝的方式闭合成连续的带。在平织中,纵向纱线对应于经纱并且横向纱线对应于纬纱。经纱之间的间距可以在所谓的筘中进行调节。
正如在已知的按本发明所述类型的织物带中的常见情况那样,在此也优选的是,所有上部纵向纱线具有相同的横截面形状和相同的直径,以避免在待制造的纤维料幅中出现地形标记。横截面形状大多为圆形。然而,如果横截面形状选择为其它形状,则直径应当被视为具有相同的横截面积的相应的圆形的截面形状的直径。
此外,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优选比下部纵向纱线小,其中,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尤其可以是下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40%至75%。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例如可以为0.07mm至0.30mm,并且下部纵向纱线的直径可以为0.15mm至0.50mm。
如已经在上述专利文献WO2013/160391A1和DE102013218465A1中所描述的那样,织物带的编织样式优选以重复图案重复,其中,每个重复图案中的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布置在多个组中,多个组具有第一组和第二组以及至少一个其它的第一组和/或第二组,其中,每个第一组由一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一条布置于该一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并且每个第二组分别由两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一条布置于这两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或者由一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两条布置于该一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
织物带优选仅具有第一组和第二组纵向纱线。此外,每个组中的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在投影到织物层中的垂直投影中观察优选不相对于彼此偏移或者仅略微地相对于彼此偏移地布置,从而针对整个组侧向突出地在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之间最多形成大小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一半的自由空间。上部纵向纱线的数量与下部纵向纱线的数量之比优选不是整数。此外,在织物带的重复图案中可以存在纵向纱线的第一和第二组的一个或者多个重复单元,其中,每个重复单元由第一和第二组的固定序列组成。该组重复序列优选最多为15。例如,在上部纵向纱线少于下部纵向纱线的织物带中,在相应的组中可以产生以下纵向纱线比例:
3:4 1:1–1:2–1:1
5:7 1:2–1:1–1:1–1:2
7:10 1:2–1:2–1:2–1:1–1:1–1:1–1:1
3:5 1:2–1:2–1:1
5:8 1:2–1:2–1:2–1:1–1:1
4:7 1:2–1:2–1:2–1:1
纵向纱线的第一组在此以1:1记录,而第二组则以1:2记录。对于上部纵向纱线多于下部纵向纱线的织物带,第二组的记录为2:1,而不是1:2。在上述示例中,上部和下部纵向纱线的总体比例相应地颠倒,即例如为4:3,而不是3:4。
织物带的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规定,所有第二组分别由两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一条布置在这两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其中,两个直接相邻的第二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相对于彼此具有第一间距,并且其中,第一组和与该第一组直接相邻的第二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具有第二间距。如果重复单元例如由被第二组跟随着的两个第一组组成,则下部纵向纱线例如可以具有由第一间距或者大间距、第二间距或者小间距和第二间距或者小间距构成的连续地重复的顺序。
织物带的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规定,所有第二组分别由两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一条布置在这两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其中,两个直接相邻的第一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相对于彼此具有第二间距,并且其中,第一组和与该第一组直接相邻的第二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具有第一间距。如果重复单元例如由被两个第一组跟随着的第二组组成,则下部纵向纱线例如可以具有由第一间距或者大间距、第二间距或者小间距和第一间距或者大间距构成的连续地重复的顺序。
在织物带的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上部的纵向纱线也可以不均匀地彼此相间隔。在第二组的两条上部纵向纱线之间在此尤其可以存在上部纵向纱线的最小间距。两条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之间的最小间距或者所述最小间距优选至少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50%和/或优选最多相当于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与下部纵向纱线的直径之和。
织物带的按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规定,所有第二组分别由一条上部纵向纱线和布置在该一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组成,其中,第二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相对于彼此具有第二间距,并且其中,第一组和与该第一组直接相邻的第二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和/或两个直接相邻的第一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具有第一间距。如果重复单元例如由被第一组,然后是第二组和其它第一组组成,则下部纵向纱线例如可以具有由第一间距或者大间距、第二间距或者小间距、第一间距或者大间距和第一间距或者大间距构成的连续地重复的顺序。
在按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上部纵向纱线可以布置成,使得其平均间距具有以下沿着织物带的横向连续地重复的顺序:宽间距、宽间距、窄间距,其中,平均的宽间距和平均的窄间距之间的差相当于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至少60%、优选至少120%。发明人惊奇地确定,通过上部纵向纱线的这种不均匀的间隔也使得能够进一步减少织物带的由下部纵向纱线引起的液力的斜纹标记特性。通过上部纵向纱线的所述不均匀的间隔产生了待制造的纤维料幅的非常精细的地形标记,该地形标记沿着织物带的机器方向延伸,并且由此中断或者遮盖液力的斜纹标记。因此,下部纵向纱线和上部纵向纱线的所描述的不同间距的措施协同地配合作用,这导致了织物的极低的液力的斜纹标记特性。
然而原则上有利的是,上部纵向纱线的间距差不太大,从而使由此沿着织物带的机器方向的产生的地形标记不过于明显。通过下部纵向纱线的不均匀的间隔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上部纵向纱线的间隔产生作用。尤其可以规定,两条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的最大间距和两条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的最小间距之间的差最多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250%、优选200%。
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优选通过成对地布置的合股线相互连接。这些合股线可以沿着织物带的横向延伸。此外,相应的合股线对的两条合股线可以相互交换地与上部纵向纱线、下部纵向纱线交织,并且在从与上部纵向纱线交织改变为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时和在从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改变为与上部纵向纱线交织时交叉以形成交叉位置。
此外,上部织物层优选通过上部纵向纱线与上部横向纱线和合股线的交织而构成,其中,下部织物层通过下部纵向纱线与下部横向纱线的交织而构成。这意味着合股线是上部织物层的一体化的组成部分并且对下部织物层没有贡献,而只是将下部织物层与上部织物层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上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形成平纹组织。通过最小可能的重复单元使得该平纹组织特别均匀。与其它编织不同的是,平纹组织尤其不具有沿着对角线方向延伸的脊线。因此,对于上部织物层的平纹组织,不会加强由下部织物层造成的液力的斜纹标记。斜纹标记在此是指沿着织物的对角线方向的标记。该斜纹标记尤其可以通过沿着对角线延伸的脊线造成。
还应当一般性地说明的是,尤其是在织物带应当用作成形筛时,织物带大多是平织的,这意味着在织物带的制造过程中,纵向纱线与经线对应,横向纱线与纬线对应。在制造织物带时,能够通过对经轴和织机的织布筘进行相应的调整来相对容易地调节纵向纱线相对于彼此的间距。术语“纵向纱线”是指基本上沿着织物的纵向延伸的纱线,该织物的纵向即为沿着织物在按规定使用时在机器中行进的方向。术语“横向纱线”相应地是指基本上沿着织物的横向延伸、即与纵向垂直的纱线。
附图说明
根据实施例在参照以下附图的情况下阐述本发明的其它有利的特征。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并且
图3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此仅能看到共同构成重复单元WE的上部纵向纱线O1-O5和下部纵向纱线U1-U3,然而无法看到的是与上部纵向纱线O1-O5交织以形成上部织物层的上部横向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U1-U3交织以形成下部织物层的下部横向纱线,以及将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连接的合股线。合股线在此优选是上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的一体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平纹组织,而合股线对下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没有贡献。
织物带由沿着纵向和横向的重复图案结合而成。针对上部纵向纱线O1-O5和下部纵向纱线U1-U3,重复图案原则上可以确切地由唯一的重复单元WE组成。然而,重复图案通常包括多个这种重复单元WE。在此应当考虑到的是,重复图案不仅由纵向纱线,而是也由横向纱线和合股线定义。如果上部织物层如优选的那样是平纹组织,那么重复图案必须有数量为偶数的上部纵向纱线。由于按照图1的第一实施例中的重复单元WE具有五条上部纵向纱线O1-O5,因此重复图案必须包括整数倍的重复单元WE、即至少两个重复单元WE。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重复单元WE由三组纵向纱线构成,即包括两条上部纵向纱线O1和O2以及一条下部纵向纱线U1的第二组II、包括两条上部纵向纱线O3和O4以及一条下部纵向纱线U2的其它第二组II,以及仅包括一条上部纵向纱线O5和一条下部纵向纱线U3的第一组I。在第一下部纵向纱线U1和第二下部纵向纱线U2之间存在相对较大的第一间距A1,而在第二下部纵向纱线U2和第三下部纵向纱线U3之间存在相对较小的第二间距A2。相同的相对较小的第二间距A2也存在于第三下部纵向纱线U3和直接相邻的重复单元的第一下部纵向纱线U1之间。因此,在所述实施例中,针对下部纵向纱线的间隔产生第一间距、第二间距、第二间距的沿着织物带的横向连续地重复的顺序。
在按照图1的该实施例中,重复单元WE的上部纵向纱线O1-O5也不均匀地相互间隔。分别属于第二组II的两条上部纵向纱线O1-O2和O3-O4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对较小的间距a3。属于第一组I的上部纵向纱线O5与第二组II的直接与该上部纵向纱线O5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O4或者O1之间的间距a1较大。两个第二组的两条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O2和O3之间的间距a2比间距a1小,然而比间距a3大。
在该实施例中,所有上部纵向纱线O1-O5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圆形的横截面,并且所有下部纵向纱线U1-U3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然而较大的圆形截面。
该实施例中的尺寸例如可以如下选择:
由此产生了重复单元WE的1.31mm的延伸尺寸。第一间距A1和第二间距A2之间的差为0.08mm,这相当于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80%。
一般而言还应当说明的是,这些间距、尤其是上部纵向纱线O1-O5之间的间距a1-a3,在织物带的整个纵向延伸尺寸上并非必须是恒定的。所述间距也可以变得更窄并且又变宽。因此必须如上所述地以相应的平均间距为基础。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此仍仅能看到共同构成重复单元WE的上部纵向纱线O1-O4和下部纵向纱线U1-U3,然而无法看到的是与上部纵向纱线O1-O4交织以形成上部织物层的上部横向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U1-U3交织以形成下部织物层的下部横向纱线,以及将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连接的合股线。合股线在此优选是上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的一体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平纹组织,而合股线对下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没有贡献。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重复单元WE由三组纵向纱线构成,即包括两条上部纵向纱线O1和O2以及一条下部纵向纱线U1的第二组II、包括一条上部纵向纱线O3和一条下部纵向纱线U2的第一组I,以及包括一条上部纵向纱线O4和一条下部纵向纱线U3的其它第一组I。在第一下部纵向纱线U1和第二下部纵向纱线U2之间存在相对较大的第一间距A1,而在第二下部纵向纱线U2和第三下部纵向纱线U3之间存在相对较小的第二间距A2。相对较宽的第一间距A1也存在于第三下部纵向纱线U3和直接相邻的重复单元的第一下部纵向纱线U1之间。因此,在所述实施例中,针对下部纵向纱线的间隔产生第一间距、第二间距、第一间距的沿着织物带的横向连续地重复的顺序。
在按照图2的该实施例中,重复单元WE的上部纵向纱线O1-O4也不均匀地相互间隔。分别属于第二组II的两条上部纵向纱线O1-O2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对较小的间距a3。属于第一组I的上部纵向纱线O3与属于其它第一组I的上部纵向纱线O4之间的间距a1较大。第二组II的上部纵向纱线O2与第一组I的与该上部纵向纱线O2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O3之间的间距a2介于间距a1和a3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所有上部纵向纱线O1-O4仍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圆形的横截面,并且所有下部纵向纱线U1-U3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然而较大的圆形截面。
该实施例中的尺寸例如可以如下选择:
由此产生了重复单元WE的1.24mm的延伸尺寸。第一间距A1和第二间距A2之间的差为0.05mm,这相当于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50%。
一般而言还应当说明的是,这些间距、尤其是上部纵向纱线O1-O4之间的间距a1-a3,在织物带的整个纵向延伸尺寸上并非必须是恒定的。所述间距也可以变得更窄并且又变宽。因此,在此也应当以相应的平均间距为基础。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此仍仅能看到共同构成重复单元WE的上部纵向纱线O1-O3和下部纵向纱线U1-U4,然而无法看到的是与上部纵向纱线O1-O3交织以形成上部织物层的上部横向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U1-U4交织以形成下部织物层的下部横向纱线,以及将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连接的合股线。合股线在此优选是上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的一体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平纹组织,而合股线对下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没有贡献。
在所述第三实施例中,重复单元WE由三组纵向纱线构成,即包括一条上部纵向纱线O1以及一条下部纵向纱线U1的第一组I、包括一条上部纵向纱线O2和两条下部纵向纱线U2和U3的第二组II,以及仅包括一条上部纵向纱线O3和一条下部纵向纱线U4的其它第一组I。在第一下部纵向纱线U1和第二下部纵向纱线U2之间以及在第三下部纵向纱线U3和第四下部纵向纱线U4存在相对较大的第一间距A1,而在第二下部纵向纱线U2和第三下部纵向纱线U3之间存在相对较小的第二间距A2。相对较宽的第一间距A1也存在于第四下部纵向纱线U4和直接相邻的重复单元的第一下部纵向纱线U1之间。因此,在该实施例中,针对下部纵向纱线的间隔产生第一间距、第二间距、第一间距、第一间距的沿着织物带的横向连续地重复的顺序。
在按照图3的该实施例中,重复单元WE的上部纵向纱线O1-O3也不均匀地相互间隔。上部纵向纱线O3与下一个重复单元的直接与该上部纵向纱线O3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O1的间距a2相对较小。属于第一组I的上部纵向纱线O1与属于第二组II的上部纵向纱线O2之间的间距a1较大。属于第二组II的上部纵向纱线O2与属于其它第一组I的上部纵向纱线O3之间也存在相同的间距a1。因此,在该第三实施例中针对上部纵向纱线产生沿着织物带的横向连续地重复的以下顺序:大间距、大间距、小间距。
在该实施例中,所有上部纵向纱线O1-O3仍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圆形的横截面,并且所有下部纵向纱线U1-U4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然而较大的圆形截面。
该实施例中的尺寸例如可以如下选择:
由此产生了重复单元WE的1.094mm的延伸尺寸。第一间距A1和第二间距A2之间的差为0.046mm,这相当于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33%。
一般而言还应当说明的是,这些间距、尤其是上部纵向纱线O1-O3之间的间距a1和a2,在织物带的整个纵向延伸尺寸上并非必须是恒定的。所述间距也可以变得更窄并且又变宽。因此,在此也仍应当以相应的平均间距为基础。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用来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料幅的机器的织物带、尤其是成形筛,所述织物带包括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所述上部织物层具有上部纵向纱线(O1-O5)和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上部横向纱线,所述下部织物层具有下部纵向纱线(U1-U4)和与所述下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下部横向纱线,其中,这两个织物层这样相叠地布置,使得在按规定地使用所述织物带时,所述上部织物层面朝所述待制造的纤维料幅,并且所述下部织物层背离所述待制造的纤维料幅。
其特征在于,两条直接相邻的下部纵向纱线(U1-U4)之间的第一间距(A1)大于两条直接相邻的下部纵向纱线(U1-U4)之间的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一间距(A1)和所述第二间距(A2)之间的差为所述上部纵向纱线(O1-O5)的直径的20%至175%、优选25%至17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带的编织样式以重复图案重复,其中,每个重复图案中的上部纵向纱线(O1-O5)和下部纵向纱线(U1-U4)布置在多个组中,所述多个组具有第一组(I)和第二组(II)以及至少一个其它的第一组和/或第二组,其中,每个第一组(I)由一条上部纵向纱线(O1-O5)和一条布置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U1-U4)组成,并且每个第二组(II)分别要么由两条上部纵向纱线(O1-O5)和一条布置于这两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U1-U4)组成,要么由一条上部纵向纱线(O1-O5)和两条布置于这一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U1-U4)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有第二组(II)分别由两条上部纵向纱线(O1-O5)和布置在这两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U1-U4)组成,其中,两个直接相邻的第二组(II)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U1-U4)相对于彼此具有第一间距(A1),并且其中,第一组(I)和与所述第一组(I)直接相邻的第二组(II)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U1-U4)具有第二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有第二组(II)分别由两条上部纵向纱线(O1-O5)和布置在在这两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U1-U4)构成,其中,两个直接相邻的第一组(I)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U1-U4)相对于彼此具有第二间距(A2),并且其中,第一组(I)和与所述第一组直接相邻的第二组(II)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U1-U4)具有第一间距(A1)。
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组(II)的两条上部纵向纱线(O1-O5)之间存在所述上部纵向纱线(O1-O5)的最小间距(a3)。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之一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两条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O1-O5)之间的最小间距(a3)至少相当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O1-O5)的直径的50%和/或最多相当于上部纵向纱线(O1-O5)的直径与下部纵向纱线(U1-U4)的直径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有第二组(II)分别由上部纵向纱线(O1-O5)和布置在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U1-U4)构成,其中,第二组(II)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U1-U4)相对于彼此具有第二间距(A2),并且其中,第一组(I)和与所述第一组(I)直接相邻的第二组(II)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U1-U4)和/或两个直接相邻的第一组(I)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U1-U4)具有第一间距(A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O1-O5)布置成,使得所述上部纵向纱线的平均间距具有沿着所述织物带的横向连续地重复的下述顺序:宽间距(a1)、宽间距(a1)、窄间距(a2),其中,平均的宽间距(a1)和平均的窄间距(a2)之间的差至少相当于上部纵向纱线(O1-O5)的直径的60%、优选至少120%。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两条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O1-O5)的最大间距(a1)和两条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O1-O5)的最小间距(a2;a3)之间的差最多为上部纵向纱线(O1-O5)的直径的200%、优选150%。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通过成对地布置的合股线相互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股线沿着所述织物带的横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相应的合股线对的两条合股线相互交换地与上部纵向纱线、下部纵向纱线交织,并且在从与上部纵向纱线交织改变为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时和在从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改变为与上部纵向纱线交织时交叉以形成交叉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引用权利要求2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每个合股线对在所述重复图案中提供至少两个交叉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之一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织物层通过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与所述上部横向纱线和合股线的交织而构成,并且所述下部织物层通过所述下部纵向纱线与所述下部横向纱线的交织而构成。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织物层构成平纹组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22117300.3 | 2022-07-12 | ||
DE102022117300.3A DE102022117300B3 (de) | 2022-07-12 | 2022-07-12 | Gewebeband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385663A true CN117385663A (zh) | 2024-01-12 |
Family
ID=86852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820567.2A Pending CN117385663A (zh) | 2022-07-12 | 2023-07-05 | 织物带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18717A1 (zh) |
EP (1) | EP4306708A3 (zh) |
CN (1) | CN117385663A (zh) |
DE (1) | DE102022117300B3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E427568B (sv) * | 1980-07-10 | 1983-04-18 | Gusums Bruk Ab | Formeringsvira |
US5025839A (en) * | 1990-03-29 | 1991-06-25 | Asten Group, Inc. | Two-ply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zig-zagging MD yarns |
DE102012207044A1 (de) | 2012-04-27 | 2013-10-31 | Voith Patent Gmbh | Formiersieb |
DE102013218465A1 (de) | 2013-09-16 | 2015-03-19 | Voith Patent Gmbh | Formiersieb |
-
2022
- 2022-07-12 DE DE102022117300.3A patent/DE102022117300B3/de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6-15 EP EP23179390.2A patent/EP4306708A3/de active Pending
- 2023-07-01 US US18/217,562 patent/US2024001871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07-05 CN CN202310820567.2A patent/CN117385663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306708A3 (de) | 2024-09-04 |
US20240018717A1 (en) | 2024-01-18 |
DE102022117300B3 (de) | 2023-10-12 |
EP4306708A2 (de) | 2024-0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729412A (en) | Forming fabric of double-layer type | |
AU769189B2 (en) |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 |
EP1662039B1 (en)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
US4314589A (en) | Duplex forming fabric | |
US6202705B1 (en) | Warp-tied composite forming fabric | |
CA2606639C (en) | Bulk enhancing forming fabrics | |
RU2007103770A (ru) | Трехслойные формующие ткани со спаренной основой и оптимальными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ми создания листа бумаги | |
CA2547179A1 (en)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
JP5306788B2 (ja)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
US11505897B2 (en) | Industrial textile for manufacturing a fibrous web | |
EP1636414A2 (en) | Fabrics with multi-segment, paired, interchanging yarns | |
EP1448849B1 (en) | High support double layer forming fabric | |
US20180347114A1 (en) | High stability stacked warp yarn dryer fabric with long warp floats | |
US8991440B2 (en)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
US4408637A (en) | Double layer forming fabrics for use in paper making machines | |
CA1110953A (en) | Duplex forming fabric | |
US7654289B2 (en) | Warp-tied forming fabric with selective warp pair ordering | |
CN117385663A (zh) | 织物带 | |
CN112041501B (zh) | 工业用双层织物 | |
CN117385662A (zh) | 织物带 | |
CN112513354A (zh) | 工业用双层织物 | |
US11591722B2 (en) | Woven structured fabric with crossing twill lines | |
US20230160110A1 (en) | Industrial fabric | |
WO2014125744A1 (ja)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
KR20050016295A (ko) | 경사 삼중물을 포함하는 복합 성형직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