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85662A - 织物带 - Google Patents

织物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85662A
CN117385662A CN202310820097.XA CN202310820097A CN117385662A CN 117385662 A CN117385662 A CN 117385662A CN 202310820097 A CN202310820097 A CN 202310820097A CN 117385662 A CN117385662 A CN 1173856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s
machine direction
yarn
fabric
spa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200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伯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ith Patent GmbH
Original Assignee
Voith Patent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ith Patent GmbH filed Critical Voith Patent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7385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856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1/00Double or multi-ply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D03D1/0094Belt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 D03D13/004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with weave pattern being non-standard or providing special effect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D03D3/04Endless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10Wire-cloths
    • D21F1/105Multi-layer wire-cloth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7/00Other details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7/08Felts
    • D21F7/083Multi-layer fe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用来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料幅的机器的织物带、尤其是成形筛,所述织物带包括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上部织物层具有上部纵向纱线和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上部横向纱线,下部织物层具有下部纵向纱线和与所述下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下部横向纱线,其中,这两个织物层这样相叠地布置,使得在按规定地使用所述织物带时,所述上部织物层面朝所述纤维料幅,并且所述下部织物层背离所述纤维料幅,其中,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不均匀地彼此间隔,其中,所述上部纵向纱线布置成,使得其平均间距具有沿着所述织物带的横向连续地重复的下述顺序:宽间距、宽间距、窄间距,其中,平均的宽间距和平均的窄间距之间的差相当于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至少50%。

Description

织物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用来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料幅的机器的织物带、尤其是成形筛,该织物带包括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上部织物层具有上部纵向纱线和与上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上部横向纱线,下部织物层具有下部纵向纱线和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下部横向纱线,其中,这两个织物层这样相叠地布置,使得在按规定地使用织物带时,上部织物层面朝纤维料幅,并且下部织物层背离纤维料幅,其中,上部纵向纱线不均匀地彼此间隔。
背景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织物带就已经作为所谓的SSB(sheetsupportbinding,薄片支撑绑定)成形筛在纸张-和纸板制造业中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应用。织物带的多层结构在此提供的优点为,上部纵向纱线和上部横向纱线可以设计得比下部纵向纱线和下部横向纱线细。因此,上部纵向纱线和上部横向纱线可以为纤维料幅提供尽可能精细并且光滑的表面,而较粗的下部纵向纱线和下部横向纱线可以分别吸收沿着纵向和横向作用在织物上的拉力,并且能够承受织物带在机器中被导引经过固定的脱水元件、如吸水箱时所受到的磨损。
如果织物带具有包括相同数量的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的编织样式,则通常在每条下部纵向纱线的上方布置有上部纵向纱线。在这种情况下所提及的是“开式堆叠(on-stacking)”。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在此基本上全部相同地彼此间隔。这种编织样式提供的优点为,使得由于纵向纱线产生的排水阻力最小化,并且由此使得特别好地形成纤维料幅。然而,如果脱水速度变得太高,则存在过多填充材料被冲洗掉的风险。
在已知的、备选的织造样式中规定,上部纵向纱线分别确切地布置在两个相邻的下部纵向线之间的间隙上方。这就是所谓的“闭式堆叠(off-stacking)”。尽管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分别基本上相同地彼此间隔,然而从纤维料幅中逸出的水无法再那样直线地通过织物带排出。这降低了脱水速度,使得更少的填料被冲洗掉。然而,脱水速度的降低会导致制造速度的不期望地降低。
此外,长久以来也已知织物带、尤其形式为SSB成形筛的织物带,其中,上部纵向纱线的数量与下部纵向纱线的数量不同、尤其是更大。这使得上部纵向纱线和上部横向纱线可以比下部纵向纱线和下部横向纱线设计得更精细,以便为纤维料幅提供更光滑的接触面。这种按本发明所述类型的织物带例如在专利文献WO2013/160391A1的图1d中示出。在这种情况下,纵向纱线相邻地布置在不同的组中,即分别由下部纵向纱线和布置在该下部纵向纱线上方的上部纵向纱线构成的第一组,和分别由下部纵向纱线和布置在该下部纵向纱线上方的两条上部纵向纱线构成的第二组。为了使主要由于下部纵向纱线造成的不期望的液力标记特性保持得尽可能小,下部纵向纱线基本上相同地彼此间隔。然而,这导致上部纵向纱线彼此不同地间隔,这对于织物带的地形标记特性而言不是最佳的。此外,“开式堆叠”和“闭式堆叠”的优点可以相互结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使得所描述的按本发明所述类型的织物带在其标记特性方面进一步得到改进。尤其应当如下改进按本发明所述类型的织物带,使该织物带尽可能地保持其较低的液力标记特性,以及结合开式堆叠和闭式堆叠的优点,同时优化其地形标记特性。
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用于用来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料幅的机器的织物带、尤其是成形筛解决,所述织物带包括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上部织物层具有上部纵向纱线和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上部横向纱线,下部织物层具有下部纵向纱线和与所述下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下部横向纱线,其中,这两个织物层这样相叠地布置,使得在按规定地使用所述织物带时,所述上部织物层面朝所述纤维料幅,并且所述下部织物层背离所述纤维料幅,其中,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不均匀地彼此间隔,按照本发明规定,所述上部纵向纱线布置成,使得所述上部纵向纱线的平均间距具有沿着所述织物带的横向连续地重复的下述顺序:宽间距、宽间距、窄间距,其中,平均的宽间距和平均的窄间距之间的差相当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至少50%。
按照本发明,开篇所述的按本发明类型的织物带的特征在于,上部纵向纱线布置成,使得其平均间距具有以下沿着织物带的横向连续地重复的顺序:宽间距、宽间距、窄间距,其中,平均的宽间距和平均的窄间距之间的差相当于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至少50%。
令人惊讶地得到证实的是,上部纵向纱线的间距的这种顺序对纤维料幅中的标记产生非常有利的作用。尽管上部纵向纱线不是完全相同地彼此间隔,然而纤维料幅中的地形标记却因此无法辨认或几乎无法辨认。而是上部纵向纱线的不同的间距似乎有助于遮盖由下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造成的液力斜纹标记。在任何情况下,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均能够用于产生在均匀的形成方面质量非常好的纤维料幅。
尤其是对于SSB成形筛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为,上部纵向纱线沿着织物带的纵向不是完全笔直地延伸,而是以向左和向右、即向织物带的侧边缘进行波动。这种波动由合股线造成,如果所述合股线是横向纱线,则该合股线根据其在上部纵向纱线的哪一侧向下沉而将上部纵向纱线向右推和向左推。出于该原因,两个上部纵向纱线之间的间距沿着织物的纵向观察并非始终一定是恒定的。为了考虑到这一情况,本申请基于两个相邻的纵向纱线之间的“平均间距”。换言之,在织物带沿着纵向的间距变化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存在一种波浪线的情况下,应当假设纵向纱线笔直地延伸,所述纵向纱线布置在波浪线的中心线上。上部纵向纱线的该“平均”间距可以在织物带的制造过程中进行调节。这种织物带大多是平织的,经过热定形并且接着在缝纫机上借助接缝的方式闭合成连续的带。在平织中,纵向纱线对应于经纱并且横向纱线对应于纬纱。经纱之间的间距可以在所谓的筘中进行调节。
此外也可能的是,两个宽间距的平均距离值并不完全相同。上述宽间距、宽间距、窄间距的顺序中的第一宽间距的平均值可以比第二宽间距的平均值略小或者略大。如果是这种情况,则至少对于具有较大的平均间距值的宽间距而言应当适用的是,该平均的宽间距和平均的窄间距之间的差相当于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至少50%。而对于具有较小的平均间距值的其它宽间距优选应当适用的是,该平均的宽间距和平均的窄间距之间的差相当于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至少20%。
正如在大多数这种织物带中所常见的那样,优选所有的上部纵向纱线都具有相同直径的相同的横截面形状。如果该横截面形状例外地不呈圆形,而是例如呈扁平状,则应选择具有相同的横截面积的圆形横截面形状的直径作为直径。这类似地也适用于下部纵向纱线。
每个用于成形筛应用的平织的织物带都必须经过热定形过程,以实现随后的接缝,在该热定形过程中,在提高的温度和拉伸应力的作用下实现原先作为沿着纵向拉伸的、笔直的单丝使用的经线在与纬线的交叉点上的变形成型、尤其是塑性变形,所述纬线同样原先作为沿着横向拉伸的笔直的单丝使用。由于在热定型过程中专门对经线施加拉伸应力,因此经线在温度和拉伸应力的作用下略微扁平化。如果在本发明的范畴中提及经线的圆形的横截面形状,则不考虑这种扁平化和随之产生的与圆形形状的偏差。取而代之的是假设具有等效的横截面积的圆形的横截面形状。
为了给纤维料幅提供尽可能光滑的表面,上部纵向纱线优选具有比下部纵向纱线小的直径。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尤其可以仅为下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40%至60%。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例如可以为0.07mm至0.30mm,和/或下部纵向纱线的直径可以为0.15mm至0.50mm。
宽间距优选可以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100%至300%,和/或窄间距优选可以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30%至125%。由此使得在试验中可以在纤维料幅的形成方面实现非常满意的结果。即使在两个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之间的间距沿着织物带的纵向不是恒定的,而是上部纵向纱线例如遵循波浪线时,第一和/或第二间距优选仍始终在上述范围中移动。
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第一实施方式规定,织物带中的上部经线与下部经线的比例为1:1,其中,下部经线优选相同地彼此间隔。由下部纵向纱线和确切地布置于该下部纵向纱线上方的上部纵向纱线组成的(开式堆叠的)纵向纱线的组例如可以与纵向纱线的下述组相邻,该组由下部纵向纱线和不是确切地布置于该下部纵向纱线上方的上部纵向纱线组成(闭式堆叠的)。
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备选的第二实施方式规定,织物带的织造样式以重复图案重复,其中,每个重复图案中的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布置在多个组中,该多个组具有第一组和第二组以及至少一个其它的第一组和/或第二组,其中,每个第一组由一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一条布置于这一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并且每个第二组分别由一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两条布置于该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织物带优选在其纵向纱线方面仅由这种第一组和第二组组成。此外优选的是,每个组中的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在投影到织物层中的垂直投影中观察不相对于彼此偏移或者仅略微地相对于彼此偏移地布置,从而在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之间最多形成大小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一半的自由空间。上部纵向纱线的数量与下部纵向纱线的数量之比优选不是整数。在重复图案中在此可以存在一个或者多个重复单元、即第一组和第二组纵向纱线的固定的顺序,其中,组的重复序列优选最多为15。
除了按照本发明的上部纵向纱线的不均匀的间隔之外,下部纵向纱线的不均匀的间隔也可以是有利的。尤其可以规定,两条直接相邻的下部纵向纱线之间的第一间距大于两条直接相邻的下部纵向纱线之间的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之间的差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25%至200%。发明人出人意料地确定,与在织物带的液压标记特性方面的常见的看法相反地可能有利的是,下部纵向纱线恰恰不是以相对于彼此始终相同的间距布置。发明人对这一观察结果的解释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液力标记特性归因于有规律的液力斜纹标记,所述液力斜纹标记可以由于下部纵向纱线以不规律的间距相对于彼此布置而显著减少。下部纵向纱线的不均匀的间距与上部纵向纱线的按照本发明不均匀的间距协同地配合作用,以遮盖或者避免主要由下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造成的有规律的液力斜纹标记。
在此可以规定,第二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彼此之间具有第二间距,而第一组和与该第一组直接相邻的第二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和/或两个直接相邻的第一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具有第一间距。
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备选的第三实施方式规定,织物带的织造样式以重复图案重复,其中,每个重复图案中的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布置在多个组中,该多个组具有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第一组由一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一条布置于这一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并且第二组由两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一条布置于这两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织物带优选在其纵向纱线方面仅由这种第一组和第二组组成。重复图案进一步优选包括同样多的第一组和第二组。此外优选的是,每个组中的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在投影到织物层中的垂直投影中观察不相对于彼此偏移或者仅略微地相对于彼此偏移地布置,从而在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之间最多形成大小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一半的自由空间。上部纵向纱线的数量与下部纵向纱线的数量之比优选不是整数。在重复图案中在此可以存在一个或者多个重复单元、即第一组和第二组纵向纱线的固定的顺序,其中,组的重复序列优选最多为15。
此外被证实为有利的是,两条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的平均的宽间距和两条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的平均的窄间距之间的差最多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200%、优选150%。否则,在差异过大时可能导致在纤维料幅中出现在视觉上能够感知的地形标记。
正如在开篇针对已知的SSB成形筛所描述的那样,在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中也优选规定,第一和第二织物层通过成对地布置的合股线相互连接。这些合股线可以沿着织物带的横向延伸。此外,相应的合股线对的两条合股线可以相互交换地与上部纵向纱线、下部纵向纱线交织,并且在从与上部纵向纱线交织改变为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时和在从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改变为与上部纵向纱线交织时交叉以形成优选至少两个交叉位置。
上部织物层优选通过上部纵向纱线与上部横向纱线和合股线的交织而构成,其中,下部织物层通过下部纵向纱线与下部横向纱线的交织而构成。这意味着合股线是上部织物层的一体化的组成部分并且对下部织物层没有贡献,而只是将下部织物层与上部织物层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上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形成平纹组织。通过最小可能的重复单元使得该平纹组织特别均匀。与其它编织不同的是,平纹组织尤其不具有沿着对角线方向延伸的连接脊线。因此,对于上部织物层的平纹组织,不加强由下部织物层造成的液力的斜纹标记。
附图说明
根据实施例在参照以下附图的情况下阐述本发明的其它有利的特征。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并且
图3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此仅能看到共同构成重复单元WE的上部纵向纱线O1-O3和下部纵向纱线U1-U3,然而无法看到的是与上部纵向纱线O1-O5交织以形成上部织物层的上部横向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U1-U3交织以形成下部织物层的下部横向纱线,以及将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连接的合股线。合股线在此优选线是上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的一体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平纹组织,而合股线对下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没有贡献。
织物带是由重复性重复图案组成。针对上部纵向纱线O1-O3和下部纵向纱线U1-U3,重复图案原则上可以确切地由唯一的重复单元WE组成。然而,重复图案通常包括多个这种重复单元WE。在此应当考虑到的是,重复图案不仅由纵向纱线,而是也由横向纱线和合股线定义。如果上部织物层如优选的那样是平纹组织,那么重复图案必须有数量为偶数的上部纵向纱线。由于按照图1的第一实施例中的重复单元WE具有三条上部纵向纱线O1-O3,因此重复图案必须包括整数倍的重复单元WE、即至少两个重复单元WE。
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重复单元WE由三组纵向纱线组成,即三个第一组I,其分别仅包括上层纵向纱线O1-O3和下部纵向纱线U1-U3。在第一上部纵向纱线O1和第二上部纵向纱线O2之间存在相对较宽的第一间距a1。在第二上部纵向纱线O2和与其相邻的第三上部纵向纱线O3之间也存在相同的相对较宽的间距a1。而第三上部纵向纱线O3和下一个重复单元的与所述第三上部纵向纱线O3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O1之间的间距a2明显更窄。由此产生上部纵向纱线O1-O3沿着织物带的横向的间距的下述顺序,即宽间距a1、宽间距a1、窄间距a2,其中,该顺序沿着横向连续地重复。按照本发明,平均的宽间距a1和平均的窄间距a2之间的差为上部纵向纱线O1-O3的直径的至少50%。在所述施例中,所有上部纵向纱线具有相同的圆形的第一横截面,而所有下部纵向纱线具有相同的圆形的第二横截面。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出于简略描述的需要,两个宽间距a1具有相同的平均值。但这不是强制性的。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下部纵向纱线U1-U3彼此间基本上全部具有相同的间距A1。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此仍仅能看到构成重复单元WE的上部纵向纱线O1-O3和下部纵向纱线U1-U4,然而无法看到的是与上部纵向纱线O1-O3交织以形成上部织物层的上部横向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U1-U4交织以形成下部织物层的下部横向纱线,以及将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连接的合股线。合股线在此优选仍是上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的一体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平纹组织,而合股线对下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没有贡献。
该织物带也是由重复的重复图案组成的。针对上部纵向纱线O1-O3和下部纵向纱线U1-U4,重复图案原则上可以确切地由唯一的重复单元WE组成。然而,重复图案通常包括多个这种重复单元WE。在此应当考虑到的是,重复图案不仅由纵向纱线,而是也由横向纱线和合股线定义。如果上部织物层如优选的那样是平纹组织,那么重复图案必须有数量为偶数的上部纵向纱线。由于按照图2的第二实施例中的重复单元WE也具有三条上部纵向纱线O1-O3,因此重复图案必须包括整数倍的重复单元WE、即至少两个重复单元WE。
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重复单元WE由三组纵向纱线构成,即仅包括一条上部纵向纱线O1和一条下部纵向纱线U1的第一组I、包括一条上部纵向纱线O2和两条下部纵向纱线U2和U3的第二组,以及仅包括一条上部纵向纱线O3和一条下部纵向纱线U4的其它第一组I。在第一上部纵向纱线O1和第二上部纵向纱线O2之间存在相对较宽的第一间距a1。在第二上部纵向纱线O2和与其相邻的第三上部纵向纱线O3之间也存在相同的相对较宽的间距a1。而第三上部纵向纱线O3和下一个重复单元的与所述第三上部纵向纱线O3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O1之间的间距a2明显更窄。由此产生上部纵向纱线O1-O3沿着织物带的横向的间距的下述顺序,即宽间距a1、宽间距a1、窄间距a2,其中,该顺序沿着横向连续地重复。按照本发明,平均的宽间距a1和平均的窄间距a2之间的差为上部纵向纱线O1-O3的直径的至少50%。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下部纵向纱线U1-U4彼此间有不同的间距。在第一下部纵向纱线U1和第二下部纵向纱线U2之间以及在第三下部纵向纱线U3和第四下部纵向纱线U4存在相对较大的第一间距A1,而在第二下部纵向纱线U2和第三下部纵向纱线U3之间存在相对较小的第二间距A2。相对较宽的第一间距A1也存在于第四下部纵向纱线U4和直接相邻的重复单元的第一下部纵向纱线U1之间。因此,在该实施例中,针对下部纵向纱线的间隔产生第一间距、第二间距、第一间距、第一间距的沿着织物带的横向连续地重复的顺序。
在该实施例中,所有上部纵向纱线O1-O3仍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圆形的横截面,并且所有下部纵向纱线U1-U4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然而较大的圆形截面。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出于简略描述的需要,两个宽间距a1具有相同的平均值。但这不是强制性的。
该实施例中的尺寸例如可以如下选择:
由此产生了重复单元WE的1.094mm的延伸尺寸。第一间距A1和第二间距A2之间的差为0.046mm,这相当于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33%。
一般而言还应当说明的是,这些间距、尤其是上部纵向纱线O1-O3之间的间距a1和a2,在织物带的整个纵向延伸尺寸上并非必须是恒定的。所述间距也可以变得更窄并且又变宽。因此应当基于相应的平均间距。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织物带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此仍仅能看到共同构成重复单元WE的上部纵向纱线O1-O3和下部纵向纱线U1-U2,然而无法看到的是与上部纵向纱线O1-O3交织以形成上部织物层的上部横向纱线、与下部纵向纱线U1-U2交织以形成下部织物层的下部横向纱线,以及将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连接的合股线。合股线在此优选仍是上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的一体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平纹组织,而合股线对下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没有贡献。
该织物带也是由重复的重复图案组成的。针对上部纵向纱线O1-O3和下部纵向纱线U1-U2,重复图案原则上可以确切地由唯一的重复单元WE组成。然而,重复图案通常包括多个这种重复单元WE。在此应当考虑到的是,重复图案不仅由纵向纱线,而是也由横向纱线和合股线定义。如果上部织物层如优选的那样是平纹组织,那么重复图案必须有数量为偶数的上部纵向纱线。由于按照图3的第三实施例中的重复单元WE也具有三条上部纵向纱线O1-O3,因此重复图案必须包括整数倍的重复单元WE、即至少两个重复单元WE。
在所述第三实施例中,重复单元WE由两组纵向纱线构成,即仅包括一条上部纵向纱线O1和一条下部纵向纱线U1的第一组I和包括两条上部纵向纱线O2和O3以及一条下部纵向纱线U2第二组。在第一上部纵向纱线O1和第二上部纵向纱线O2之间存在相对较宽的第一间距a1。在第三上部纵向纱线O3和相邻的重复单元WE的与该第三上部纵向纱线O3相邻的第一上部纵向纱线O3之间也存在相同的相对较宽的间距a1。而第二上部纵向纱线O2和与其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O3之间的间距a2明显较窄。由此产生上部纵向纱线O1-O3沿着织物带的横向的间距的下述顺序,即宽间距a1、宽间距a1、窄间距a2,其中,该顺序沿着横向连续地重复。按照本发明,平均的宽间距a1和平均的窄间距a2之间的差为上部纵向纱线O1-O3的直径的至少50%。
在该第三实施例中,下部纵向纱线U1和U2彼此间有不同的间距。在第二下部纵向纱线U1和相邻的重复单元WE的第一下部纵向纱线U2之间存在相对较大的第一间距A1,而在第一下部纵向纱线U1和该重复单元WE内的第二下部纵向纱线U2之间存在相对较小的第二间距A2。
在该实施例中,所有上部纵向纱线O1-O3仍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圆形的横截面,并且所有下部纵向纱线U1和U2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然而较大的圆形截面。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出于简略描述的需要,两个宽间距a1具有相同的平均值。但这不是强制性的。

Claims (14)

1.一种用于用来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料幅的机器的织物带、尤其是成形筛,所述织物带包括具有上部纵向纱线和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上部横向纱线的上部织物层,以及具有下部纵向纱线和与所述下部纵向纱线交织的下部横向纱线的下部织物层,其中,这两个织物层这样相叠地布置,使得在按规定地使用所述织物带时,所述上部织物层面朝所述纤维料幅,并且所述下部织物层背离所述纤维料幅,其中,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不均匀地彼此间隔,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布置成,使得所述上部纵向纱线的平均间距具有沿着所述织物带的横向连续地重复的下述顺序:宽间距、宽间距、窄间距,其中,平均的宽间距和平均的窄间距之间的差相当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至少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宽间距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100%至300%,和/或所述窄间距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30%至1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带中的上部经线与下部经线的比例为1:1,其中,所述下部经线优选相同地彼此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带的织造样式以重复图案重复,其中,每个重复图案中的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布置在多个组中,所述多个组具有第一组和第二组以及至少一个其它的第一组和/或第二组,其中,每个第一组由一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一条布置于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并且每个第二组分别由一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两条布置于这一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第二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彼此之间具有第二间距,而第一组和与该第一组直接相邻的第二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和/或两个直接相邻的第一组的两条下部纵向纱线具有第一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带的织造样式优选以重复图案重复,其中,每个重复图案中的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布置在多个组中,所述多个组具有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所述第一组由一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一条布置于这一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并且所述第二组由两条上部纵向纱线和一条布置于这两条上部纵向纱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纱线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之一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两条直接相邻的下部纵向纱线之间的第一间距大于两条直接相邻的下部纵向纱线之间的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之间的差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25%至200%。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两条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的平均的宽间距和两条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纱线的平均的窄间距之间的差最多为上部纵向纱线的直径的200%、优选150%。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织物层通过成对地布置的合股线相互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股线沿着横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相应的合股线对的两条合股线相互交换地与上部纵向纱线和下部纵向纱线交织,并且在从与上部纵向纱线交织改变为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时和在从与下部纵向纱线交织改变为与上部纵向纱线交织时交叉以形成交叉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每个合股线对为每个重复图案提供至少两个交叉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之一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织物层通过所述上部纵向纱线与所述上部横向纱线和合股线的交织而构成,并且所述下部织物层通过所述下部纵向纱线与所述下部横向纱线的交织而构成。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织物层构成平纹组织。
CN202310820097.XA 2022-07-12 2023-07-05 织物带 Pending CN1173856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2117305.4A DE102022117305B3 (de) 2022-07-12 2022-07-12 Gewebeband
DE102022117305.4 2022-07-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85662A true CN117385662A (zh) 2024-01-12

Family

ID=86861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20097.XA Pending CN117385662A (zh) 2022-07-12 2023-07-05 织物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18718A1 (zh)
EP (1) EP4306709A2 (zh)
CN (1) CN117385662A (zh)
DE (1) DE102022117305B3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207044A1 (de) 2012-04-27 2013-10-31 Voith Patent Gmbh Formiersieb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17305B3 (de) 2023-10-12
EP4306709A2 (de) 2024-01-17
US20240018718A1 (en) 2024-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01866A (en) Double layer papermakers fabric having extra support yarns
US4815499A (en) Composite forming fabric
KR101189204B1 (ko) 최적의 시트 형성 특성을 갖는 날실쌍 삼중층 형성 천
CA2606639C (en) Bulk enhancing forming fabrics
EP1662039B1 (en)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US7426943B2 (en)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JP4762513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US11286588B2 (en)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JP5306788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US11505897B2 (en) Industrial textile for manufacturing a fibrous web
US8147653B2 (en) High fiber support intrinsic warp-tied composite forming fabric
JP5711946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US7703481B2 (en) Paper machine fabric
CA1110953A (en) Duplex forming fabric
US4408637A (en) Double layer forming fabrics for use in paper making machines
CN117385662A (zh) 织物带
US20210148015A1 (en)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MX2009000877A (es) Tela para secadora.
US7654289B2 (en) Warp-tied forming fabric with selective warp pair ordering
CN112041501B (zh) 工业用双层织物
CN117385663A (zh) 织物带
CA2733526C (en) Papermaking fabric, in particular for use in the forming section of a papermaking machine
CN112534096B (zh) 用于幅材生产机器的织物及具有相应织物的机器
KR20050016295A (ko) 경사 삼중물을 포함하는 복합 성형직물
JPS6350471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