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40502A - 一种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40502A
CN117340502A CN202210741335.3A CN202210741335A CN117340502A CN 117340502 A CN117340502 A CN 117340502A CN 202210741335 A CN202210741335 A CN 202210741335A CN 117340502 A CN117340502 A CN 1173405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ding
outer frame
longitudinal
frame
transver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413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伟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Vichne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Vich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Vichn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Vich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4133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405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40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405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7/00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 B23K37/04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work
    • B23K37/0426Fixtures for other work
    • B23K37/0435C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7/00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sistance Wel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包括上料步骤、定位步骤、焊接步骤以及卸料步骤。通过上料步骤、定位步骤、焊接步骤以及卸料步骤即可实现对围栏网板的自动焊接加工,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即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避免了需要人工近距离进行操作,得以避免对操作人员的眼睛造成伤害,安全性更高。

Description

一种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围栏网板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围栏系统一般包括围栏网板以及围栏立柱,围栏立柱设置于围栏网板的侧边,以对围栏网板起到支撑作用。现有的围栏网板包括外框以及网面,外框包括横向护边、纵向护边;横向护边与纵向护边相互拼接形成矩形结构,用来围在网面的外侧,以保护网面;另外,为了提高强度,通常还需要在外框上的两个纵向护边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横向护边。
现有技术中,在加工围栏网板时,需要通过人工先将横向护边与纵向护边焊接在一起,再通过人工将网面焊接在横向护边与纵向护边上。但是,这种加工方式存在以下缺陷:(1)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大,加工效率低;(2)自动化程度低,需要人工近距离进行操作,容易伤害操作人员的眼睛,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加工效率高,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少,且安全性高的焊接装置的焊接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上料步骤:将外框放置于第一轨道本体上,并控制第一上料组件夹紧所述外框;接着将网面放置于所述外框的上侧,并通过定位机构将所述网面定位在所述外框上;
定位步骤:控制所述第一上料组件牵引所述外框向靠近第二轨道本体的方向运动,待所述外框上靠近所述第二轨道本体的一个纵向护边运动至焊接定位组件位置时,控制所述外框停止运动,并控制所述焊接定位组件进行焊接操作,以将所述网面焊接定位在该所述纵向护边上;接着控制所述外框继续运动,待所述外框运动至第二轨道本体上时,控制第二上料组件夹紧所述外框,并控制所述第一上料组件和所述定位机构分别与所述外框和所述网面分离;
焊接步骤:控制所述第二上料组件牵引所述外框向靠近卸料轨道的方向运动,待所述外框上靠近所述卸料轨道的一个所述纵向护边运动至多个纵向焊接组件位置时,控制所述外框停止运动,并控制多个所述纵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以将所述网面上各个横向筋的一端焊接固定在该所述纵向护边上;接着控制所述外框继续运动,待所述外框上远离所述第二轨道本体的一端运动至所述卸料轨道上时,控制所述卸料机构夹紧所述外框,并控制所述第二上料组件与所述外框分离;紧接着控制至少两个横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且至少两个所述横向焊接组件各焊接一次后,即控制所述外框向靠近所述卸料轨道的方向运动一个工位的距离;当所述外框上远离所述卸料轨道的一个所述纵向护边运动至所述纵向焊接组件位置时,所述横向焊接组件暂时停止焊接操作,待多个所述纵向焊接组件将所述网面上各个所述横向筋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该所述纵向护边上时,所述横向焊接组件再继续进行焊接操作,以将所述网面上的各个所述纵向筋全部焊接固定在所述外框上的各个横向护边上,即可制得围栏网板;
卸料步骤:控制所述卸料机构牵引所述外框继续运动,待所述围栏网板完全运动至所述卸料轨道上时,再控制所述卸料机构与所述外框分离,并从所述卸料轨道上取下围栏网板。
优选的,在所述定位步骤中,当所述外框从所述第一轨道本体上运动至所述第二轨道本体的过程中,控制第一引导架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导架上的第一引导辊得以将所述外框向上顶起一段距离,以避免所述外框碰到所述焊接定位组件上的下焊接定位块;当所述焊接定位组件进行焊接操作时,控制所述第一引导架和第一压紧架向下运动一段距离,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紧架上的第一压紧辊得以将所述网面与所述外框压紧在所述下焊接定位块上;当所述焊接定位组件完成焊接操作后,控制所述第一压紧架向上运动,以使所述第一压紧辊与所述网面分离。
在所述焊接步骤中,当所述纵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时,所述纵向焊接组件对所述横向筋的端部施加压力,以将所述横向筋上与所述纵向护边接触的部位压扁并形成扁平部。
在所述焊接步骤中,当多个所述纵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时,多个所述纵向焊接组件由中间向两侧依次完全焊接操作。
在所述焊接步骤中,当至少两个所述横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时,至少两个所述横向焊接组件由两侧向中间依次完全焊接操作。
在所述焊接步骤中,当所述外框从所述第二轨道本体上运动至所述卸料轨道的过程中,控制第二引导架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可转动设置在第二引导架上的第二引导辊得以将所述外框向上顶起一端距离,以避免所述外框碰到所述纵向焊接组件上的下纵向焊接块以及所述横向焊接组件上的下横向焊接块;当所述纵向焊接组件或所述横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时,控制所述第二引导架和第二压紧架向下运动一段距离,可转动设置在第二压紧架上的第二压紧辊得以将所述网面与所述外框压紧在所述下纵向焊接块或所述下横向焊接块上;当所述纵向焊接组件或所述横向焊接组件完成焊接操作后,控制所述第二压紧架向上运动,以使所述第二压紧辊与所述网面分离。
在所述焊接步骤中,当所述横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时,通过所述横向护边上设置的凹槽,得以提高所述纵向筋与所述横向护边之间的接触面积。
所述焊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制作步骤:将用于制作所述外框的纵向护边以及横向护边定位在定位组件上,并控制所述定位组件纵向滑动,待所述横向护边的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外框焊接组件位置时,再控制所述定位组件停止滑动,并控制两个所述外框焊接组件分别将该所述横向护边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个所述纵向护边上;接着控制所述定位组件继续滑动,待下一个所述横向护边的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所述外框焊接组件位置时,再控制所述定位组件停止滑动,并控制两个所述外框焊接组件分别将该所述横向护边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个所述纵向护边上;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所述横向护边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个所述纵向护边上时,即可制得所述外框;
转移步骤:控制所述定位组件继续滑动,以将制作好的所述外框输送至转移装置的正下方,再通过所述转移装置将制作好的所述外框自动转移到所述第一轨道本体上。
在所述制作步骤中,当所述横向护边的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所述外框焊接组件位置时,所述外框焊接组件上的上焊接座先与所述横向护边的上侧面接触,接着所述外框焊接组件上的下焊接座再与所述横向护边的下侧面接触,紧接着所述外框焊接组件上的水平焊接座再与所述纵向护边上远离所述横向护边的一侧接触。
在所述制作步骤中,当所述上焊接座与所述横向护边的上侧面接触时,设置在所述上焊接座上的压块将所述纵向护边的上侧面压至与所述横向护边的上侧面平齐,且所述压块与所述纵向护边之间绝缘隔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所述上料步骤、所述定位步骤、所述焊接步骤以及所述卸料步骤即可实现对围栏网板的自动焊接加工,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即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避免了需要人工近距离进行操作,得以避免对操作人员的眼睛造成伤害,安全性更高。
(2)在配合所述制作步骤以及所述转移步骤的前提下,得以自动实现对所述外框的加工制作,且能够将制作好的所述外框自动进行上料,进一步提高了整个工艺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加工效率,进一步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即进一步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在所述外框的加工制作过程中,也避免了需要人工近距离进行操作,故也避免了对操作人员的眼睛造成伤害,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焊接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外框焊接装置的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中外框焊接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图5中取出纵向护边以及横向护边后的状态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中外框焊接装置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图7中I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转移装置的放大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第一轨道本体以及第一上料组件的放大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0中IV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0中第一上料组件的放大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焊接定位机构的放大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3中V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第二轨道本体以及第二上料组件的放大图。
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5中第二上料组件的放大图。
图17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焊接机构的放大图。
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7中V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7中焊接机构的另一视角图。
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7中焊接机构的工作原理图。
图21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0中沿A-A的局部剖视图。
图22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卸料轨道的放大图。
图23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2中卸料机构的放大图。
图2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围栏网板在经过纵向焊接组件焊接后的立体图。
图25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4中围栏网板沿纵向筋的剖视图。
图中:1、上料轨道;11、第一轨道本体;12、第二轨道本体;2、卸料轨道;3、焊接定位机构;31、第一机架;32、焊接定位组件;321、上焊接定位块;322、下焊接定位块;33、第一引导辊;34、第一引导架;35、第一压紧辊;36、第一压紧架;4、焊接机构;41、第二机架;42、纵向焊接组件;421、上纵向焊接块;422、下纵向焊接块;43、横向焊接组件;431、上横向焊接块;432、下横向焊接块;44、第二引导辊;45、第二引导架;46、第二压紧辊;47、第二压紧架;5、上料机构;51、第一上料组件;511、第一支撑架;512、第一固定架;513、第一夹紧件;5131、夹紧气缸;5132、第一夹臂;5133、第二夹臂;52、第二上料组件;521、第二支撑架;522、第二固定架;523、第二夹紧件;524、第三支撑架;525、第三固定架;526、第三夹紧件;6、卸料机构;61、卸料支撑架;62、卸料固定架;63、卸料夹紧件;7、定位机构;71、定位板;711、定位卡槽;8、外框焊接装置;81、支架;82、定位组件;821、立架;822、定位架;8221、横向槽;8222、纵向槽;823、限位板;83、外框焊接组件;831、安装架;832、第一电极;833、第二电极;834、上焊接座;835、下焊接座;836、水平焊接座;837、压块;838、伸缩气缸;839、导电体;9、转移装置;91、转移架;92、滑动架;93、升降架;94、夹持件;941、夹持气缸;942、夹持板;9421、夹持槽;100、外框;101、纵向护边;102、横向护边;1021、凹槽;200、网面;201、纵向筋;202、横向筋;2021、扁平部;300、驱动气缸;400、升降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参照图1-23,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焊接设备,包括外框焊接装置8、网板焊接装置以及设置于外框焊接装置8与网板焊接装置之间的转移装置9。外框焊接装置8包括支架81、定位组件82以及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横向对称地安装于支架81的两侧,定位组件82可纵向滑动地安装于支架81,且定位组件82用于定位横向护边102以及纵向护边101。网板焊接装置包括上料轨道1、卸料轨道2、焊接机构4、上料机构5、卸料机构6以及定位机构7;焊接机构4位于上料轨道1与卸料轨道2之间,上料机构5设置于上料轨道1,定位机构7设置于上料机构5,卸料机构6设置于卸料轨道2。当定位组件82纵向滑动,直至横向护边102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位置时,定位组件82停止滑动,且外框焊接组件83用于将横向护边102的端部焊接在纵向护边101上;当外框100上的各个横向护边102的端部均被焊接在纵向护边101上时,定位组件82纵向滑动至转移装置9的正下方,转移装置9用于将外框100转移至上料轨道1上;上料机构5用于牵引上料轨道1上的外框100向靠近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定位机构7用于将网面200定位于外框100,以使网面200跟随外框100同步运动;当外框100与网面200经过焊接机构4运动至卸料轨道2的过程中,焊接机构4用于将网面200焊接于外框100;卸料机构6用于牵引卸料轨道2上的外框100向远离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采用该焊接设备加工围栏网板时,首先,将纵向护边101以及横向护边102装配到定位组件82上,通过定位组件82对纵向护边101以及横向护边102进行定位固定;再驱动定位组件82沿纵向滑动,以带动纵向护边101以及横向护边102同步运动,使得最靠近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的一个横向护边102的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位置,再通过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分别将横向护边102的两端分别焊接到两个纵向护边101上;继续驱动定位组件82沿纵向滑动,以便将下一个横向护边102的两端分别焊接到两个纵向护边101上,以此类推,直至将各个横向护边102的两端分别焊接到两个纵向护边101上,即可完成外框100的加工制作。然后,通过转移装置9将制作好的外框100转移到上料轨道1上,并通过定位机构7将网面200定位到外框100的上侧,以保证网面200与外框100之间的焊接精度,并使得网面200能够跟随外框100同步运动。接着,通过上料机构5驱动外框100向靠近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该过程中由于定位机构7被设置在上料机构5,故定位机构7以及被定位的网面200也会跟随上料机构5(即外框100)同步运动,使得运动过程中能够始终保证网面200与外框100之间的定位。最后,当外框100以及网面200经过焊接机构4时,焊接机构4得以将网面200自动焊接在外框100上,直至外框100以及被焊接在外框100上的网面200运动至卸料轨道2上时,再通过卸料机构6牵引外框100(即外框100和网面200)向远离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以实现自动卸料。也就是说,通过该焊接设备能够实现外框100的自动焊接加工以及网面200与外框100之间的自动焊接加工,整个加工过程的自动化程度高,加工效率高,既有利于降低人工操作的工作量,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够避免需要人工近距离操作,故不会伤害操作人员的眼睛,安全性更高。
参照图2-8,本实施例中,外框焊接组件83包括安装架831、第一电极832、第二电极833、上焊接座834、下焊接座835以及水平焊接座836;第一电极832以及第二电极833间隔地安装于安装架831;上焊接座834以及下焊接座835均可上下滑动地安装于安装架831,上焊接座834以及下焊接座835均电性连接于第一电极832;水平焊接座836可横向滑动地安装于安装架831,水平焊接座836电性连接于第二电极833;当上焊接座834以及下焊接座835分别滑动至与横向护边102的上下两侧接触,且水平焊接座836滑动至与纵向护边101上远离横向护边102的一侧接触时,第一电极832以及第二电极833通电,以将横向护边102的端部焊接在纵向护边101上。如图7-8所示,当横向护边102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位置时,控制上焊接座834以及下焊接座835分别滑动至与横向护边102的上下两侧接触,并控制水平焊接座836滑动至与纵向护边101上远离横向护边102的一侧接触,再通过第一电极832以及第二电极833通电(即通入低电压高电流的直流电或交流电),此时,水平焊接座836、纵向护边101、横向护边102以及上焊接座834之间形成回路,且水平焊接座836、纵向护边101、横向护边102以及下焊接座835之间形成回路,从而使得纵向护边101与横向护边102之间的接触面瞬间发热至熔化并融合,即可实现纵向护边101与横向护边102之间的焊接。另外,在焊接过程中,通过上焊接座834以及下焊接座835能够将横向护边102夹紧,以限制横向护边102在焊接过程中发生位移;通过水平焊接座836能够横向挤压纵向护边101,以使得纵向护边101能够稳定地与横向护边102的端部接触,从而使得纵向护边101能够稳定地焊接座在横向护边102的端部。如图3所示,本申请对上焊接座834与下焊接座835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以及水平焊接座836的可横向滑动安装方式不进行限定,例如,直接通过伸缩气缸838进行驱动。另外,第一电极832与上焊接座834之间、上焊接座834与下焊接座835之间以及第二电极833与水平焊接座836之间通过可弯曲的导电体839(如导线)实现导通,以避免对上焊接座834、下焊接座835和水平焊接座836的滑动产生干涉。
参照图4以及图8,本实施例中,外框焊接组件83还包括压块837,压块837设置于上焊接座834;当上焊接座834与横向护边102接触时,压块837压紧于纵向护边101的上侧面,且压块837与纵向护边101之间绝缘隔开。由于纵向护边101的长度一般较长,因此,在操作人员将纵向护边101放入纵向槽8222时,纵向护边101容易出现没有放平或放不平的现象;此时,在压块837的作用下,当上焊接座834与横向护边102接触时,压块837也能够压紧在纵向护边101的上侧面,以迫使纵向护边101与横向护边102保持平齐,防止纵向护边101与横向护边102之间出现上下错位,从而能够保证外框100的加工精度;与此同时,压块837与纵向护边101之间绝缘隔开(如在压块837上喷涂绝缘漆),即水平焊接座836、纵向护边101、压块837以及上焊接座834之间就不会形成回路,故不会对焊接过程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而且,由于压块837设置带上焊接座834,即压块837能够跟随上焊接座834同步上下运动,故无需设置单独的驱动结构。
参照图2以及图4-6,本实施例中,定位组件82包括立架821以及两个定位架822,立架821可纵向滑动地设置于支架81;两个定位架822横向间隔地设置于立架821,两个定位架822上均沿纵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纵向槽8222以及沿纵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横向槽8221,横向槽8221与纵向护边101之间设有空隙;位于外侧的两个纵向槽8222均连接有L形的限位板823,两个限位板823分别抵挡于纵向护边101的两端。通过纵向槽8222以及两个限位板823能够对纵向护边101进行定位,通过横向槽8221以及定位好的两个纵向护边101能够对横向护边102进行定位;通过控制立架821的纵向滑动,即可驱动横向槽8221内的横向护边102以及纵向槽8222内的纵向护边101同步运动。立架821的可纵向滑动安装方式可以采用滑槽滑轨进行限位,并配合丝杠进行驱动。
参照图9,本实施例中,转移装置9包括转移架91、滑动架92、升降架93以及夹持件94;滑动架92可横向滑动地设置于转移架91,升降架93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滑动架92,夹持件94设置于升降架93;当夹持件94跟随升降架93以及滑动架92运动至用于夹紧定位组件82上的外框100时,外框100得以跟随升降架93以及滑动架92运动至上料轨道1上。也就是说,当外框100加工制作好后,控制立架821继续滑动,使得外框100运动至夹持件94的正下方;再控制升降架93向下运动,使得夹持件94向下运动,直至夹持件94能够夹持在外框100上时,升降架93再向上运动,且滑动架92向上料轨道1(或第一轨道本体11)方向滑动,直至外框100运动至上料轨道1(或第一轨道本体11)上时,升降架93再向下运动,且夹持件94放开外框100,以将外框100从定位架822上自动转移到上料轨道1(或第一轨道本体11)上。需要说明的是,滑动架92的可横向滑动安装方式可以采用滑槽滑轨进行限位,并采用丝杠进行驱动;升降架93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可以采用升降气缸400直接进行驱动。另外,本申请对夹持件94的具体结构不进行限定,例如,夹持件94包括至少两个夹持气缸941以及至少两个夹持板942,两个夹持板942横向滑动连接于升降架93,两个夹持板942上相互靠近的一侧设有夹持槽9421;夹持气缸941固定于升降架93,且夹持气缸941用于驱动相向的两个夹持板942相向滑动或背向滑动;当相向的两个夹持板942相向运动时,相向的两个夹持槽9421得以夹持住外框100;当相向的两个夹持板942背向运动时,得以放开外框100。
参照图1、图10、图13以及图15,本实施例中,上料轨道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轨道本体11以及第二轨道本体12,焊接机构4位于第二轨道本体12与卸料轨道2之间;网板焊接装置还包括焊接定位机构3,焊接定位机构3位于第一轨道本体11与第二轨道本体12之间;上料机构5包括第一上料组件51以及第二上料组件52,第一上料组件51以及第二上料组件52分别设置于第一轨道本体11以及第二轨道本体12,定位机构7设置于第一上料组件51;当第一上料组件51牵引外框100向靠近焊接定位机构3的方向运动,直至外框100上靠近焊接定位机构3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焊接定位机构3位置时,焊接定位机构3用于将网面200焊接定位在该纵向护边101上;当第一上料组件51牵引外框100经过焊接定位机构3运动至第二轨道本体12上时,第一上料组件51与外框100分离,定位机构7与网面200分离,且第二上料组件52用于牵引外框100向靠近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由于网面200在储存以及运输过程中,通常会将多个网面200叠加在一起,以降低网面200的占用空间;但在重力作用下,尤其是下层的网面200,非常容易发生形变,从而容易使得网面200不够平整。这种不平整的网面200若直接通过定位机构7定位在外框100上,并直接通过焊接机构4进行焊接时,定位机构7会限制网面200发生位移,以限制网面200上的应力释放,从而导致焊接过后的网面200不规整,影响销售。但是通过将上料轨道1设置成第一轨道本体11以及第二轨道本体12,此时,转移装置9用于将制作好的外框100转移到第一轨道本体11上;通过在第一轨道本体11以及第二轨道本体12之间设置焊接定位机构3,并通过在第一轨道本体11设置第一上料组件51,使得第一上料组件51牵引外框100沿第一轨道本体11向靠近焊接定位机构3的方向运动;通过将定位机构7设置在第一上料组件51上,使得定位机构7以及网面200能够跟随第一上料组件51(即外框100)同步运动,直至外框100上靠近焊接定位机构3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焊接定位机构3位置时,焊接定位机构3会将网面200焊接定位在该纵向护边101上,以便实现网面200与外框100之间的刚性定位;此后,通过第一上料组件51将外框100推送至第二轨道本体12上,即可解除定位机构7对网面200的定位作用下,并通过设置在第二轨道本体12上的第二上料组件52继续牵引外框100(以及被刚性定位在外框100上的网面200)沿第二轨道本体12向靠近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则在焊接机构4进行焊接时,定位机构7不会限制网面200移动,使得网面200处于自由状态,从而有利于网面200上的应力得到释放,进而使得焊接过后的网面200更加规整。需要说明的是,焊接定位机构3仅对网面200进行简单的焊接,例如焊接1~3个点位即可。
参照图13-14,本实施例中,焊接定位机构3包括第一机架31以及至少一个焊接定位组件32,至少一个焊接定位组件32沿纵向间隔设置于第一机架31;每个焊接定位组件32包括上焊接定位块321以及下焊接定位块322,下焊接定位块322固定于第一机架31,上焊接定位块321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下焊接定位块322的正上方;当外框100上靠近第一机架31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下焊接定位块322的正上方时,上焊接定位块321向下运动,使得上焊接定位块321、网面200、纵向护边101和下焊接定位块322之间形成回路,在该回路中通入低电压高电流的直流电或交流电,使得网面200(即横向筋202)与外框100(即纵向护边101)之间的接触面发热至熔化并融合,即可将网面200焊接定位在纵向护边101上。其中,下焊接定位块322优选的与负电极相连,上焊接定位块321优选的与正电极相连,即在上焊接定位块321未接触网面200之前,即使下焊接定位块322与外框100接触,外框100与网面200也不会带电。另外,本申请对上焊接定位块321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不进行限定,如采用驱动气缸300或液压缸驱动上焊接定位块321上下滑动。
参照图13-14,本实施例中,焊接定位机构3还包括第一引导辊33、第一引导架34、第一压紧辊35以及第一压紧架36;第一引导辊33沿纵向布置于第一轨道本体11与下焊接定位块322之间,第一引导辊33的端部可转动安装于第一引导架34,第一引导架34可上下滑动安装于第一机架31;当外框100从第一轨道本体11的末端向靠近第二轨道本体12的方向运动时,第一引导辊33用于向上顶起外框100,以避免外框100与下焊接定位块322接触;第一压紧辊35沿纵向布置于第一引导辊33的上方,第一压紧辊35的端部可转动安装于第一压紧架36,第一压紧架36可上下滑动安装于第一机架31;当上焊接定位块321向下运动时,第一引导架34以及第一压紧架36向下运动,且第一压紧辊35用于将网面200以及外框100压紧在下焊接定位块322上。也就是说,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引导辊33位于第一轨道本体11上外框100的下方,且第一压紧辊35位于第一轨道本体11上网面200的上方,使得外框100以及网面200能够进入第一引导辊33与第一压紧辊35之间的空隙;待外框100运动至第一引导辊33正上方时,第一引导架34向上运动一段距离,使得第一引导辊33将外框100向上顶起一段距离,从而使得外框100在继续向第二轨道本体12的方向运动时,不会误碰到下焊接定位块322,安全性与稳定性更高;待外框100上靠近第二轨道本体12一端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下焊接定位块322的正上方时,第一引导架34以及第一压紧架36向下运动,使得第一压紧辊35能够将网面200以及外框100压紧在下焊接定位块322上,以使得上焊接定位块321、网面200、纵向护边101和下焊接定位块322之间形成稳定的回路;另外,第一压紧辊35也可以初步地将网面200压平,以提高网面200的焊接精度以及平整度。此外,由于第一引导辊33与第一压紧辊35均可以发生转动,得以充分降低外框100与第一引导辊33之间以及网面200与第一压紧辊35之间的运动阻力;而且,在外框100以及网面200向第二轨道本体12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压紧辊35适于跟随第一压紧架36向上运动一段距离,从而使得第一压紧辊35与网面200分离,进一步降低网面200与第一压紧辊35之间的运动阻力。本申请对第一引导架34与第一压紧架36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不进行限定,例如通过滑槽滑块进行滑动限位,并配合驱动气缸300进行驱动。
参照图10-12,本实施例中,第一上料组件51包括第一支撑架511、第一固定架512以及第一夹紧件513;第一支撑架511可横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一轨道本体11的下方,第一固定架512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撑架511;第一夹紧件513设置于第一固定架512,当第一夹紧件513跟随第一支撑架511以及第一固定架512运动至用于夹紧外框100上远离第一机架31的一个纵向护边101时,外框100得以跟随第一支撑架511向靠近焊接定位机构3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通过控制第一支撑架511的横向滑动以及控制第一固定架512的上下滑动,能够调整第一夹紧件513的位置,使得第一夹紧件513能够运动至夹紧外框100上远离第一机架31的一个纵向护边101上,从而使得外框100能够跟随第一支撑架511向靠近焊接定位机构3的方向运动;当然,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夹紧件513向下运动至与纵向护边101分离,以解除第一夹紧件513与外框100之间的干涉,使得外框100以及网面200能够完全运动至第二轨道本体12上。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第一支撑架511的横向滑动安装方式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采用滑槽与滑块进行滑动限位,并配合丝杠进行驱动。另外,本申请对第一固定架512的上下滑动安装方式不进行限定,例如,直接通过升降气缸400驱动第一固定架512上下滑动。此外,本申请对第一夹紧件513的具体结构不进行限定,例如,如图11-12所示,第一夹紧件513包括夹紧气缸5131、第一夹臂5132以及第二夹臂5133,第一夹臂5132为L形结构,第一夹臂5132的一端安装于第一固定架512,第一夹臂5132的另一端朝上布置;第二夹臂5133水平滑动连接于第一夹臂5132,夹紧气缸5131安装于第一固定架512或第一夹臂5132,且夹紧气缸5131用于驱动第二夹臂5133水平滑动,并使得第二夹臂5133与第一夹臂5132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纵向护边101的夹紧槽。
参照图11-12,本实施例中,定位机构7包括定位板71,定位板71固定于第一固定架512,定位板71的上端设有定位卡槽711;当第一夹紧件513夹紧纵向护边101,且网面200上的至少一个横向筋202或至少一个纵向筋201容纳于定位卡槽711时,得以实现网面200与外框100之间的定位;当定位板71跟随第一固定架512向下运动时,横向筋202或纵向筋201脱离定位卡槽711。通过定位卡槽711即可实现网面200与外框100之间的定位,且当第一固定架512向下运动时,即可使得网面200与定位卡槽711分离,操控更加方便。
参照图15-16,本实施例中,第二上料组件52包括第二支撑架521、第二固定架522以及第二夹紧件523;第二支撑架521可横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二轨道本体12的下方,第二固定架522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撑架521,第二夹紧件523设置于第二固定架522;当外框100上靠近焊接机构4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第二轨道本体12上时,第二夹紧件523跟随第二支撑架521以及第二固定架522运动至用于夹紧外框100上靠近焊接机构4的一个纵向护边101,外框100得以跟随第二支撑架521向远离焊接定位机构3的方向运动;当外框100完全运动至第二轨道本体12上,且第二夹紧件523跟随第二固定架522以及第二支撑架521运动至用于夹紧外框100上远离焊接机构4的一个纵向护边101时,外框100得以跟随第二支撑架521向靠近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通过控制第二支撑架521的横向滑动以及控制第二固定架522的上下滑动,能够调整第二夹紧件523的位置,使得第二夹紧件523能够运动至夹紧在外框100上的任一个纵向护边101上,从而使得外框100能够跟随第二支撑架521向靠近焊接定位机构3的方向运动;当然,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夹紧件523向下运动至与纵向护边101分离,以解除第二夹紧件523与外框100之间的干涉,使外框100以及网面200能够完全运动至卸料轨道2上。第二支撑架521的可横向滑动安装方式可与第一支撑的可横向滑动安装方式相同,第二固定架522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可与第一固定架512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相同,第二夹紧件523的具体结构可与第一夹紧件513的具体结构相同。
参照图15-16,本实施例中,第二上料组件52还包括第三支撑架524、第三固定架525以及第三夹紧件526;第三支撑架524可横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二轨道本体12的下方,第三固定架525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第三支撑架524,第三夹紧件526设置于第三固定架525;当第二夹紧件523夹紧外框100上远离焊接机构4的一个纵向护边101时,第三夹紧件526跟随第三支撑架524以及第三固定架525运动至用于夹紧外框100上靠近焊接机构4的一个纵向护边101,外框100得以跟随第二支撑架521以及第三支撑架524同步向靠近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当外框100向靠近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时,第三固定架525向上运动,以将外框100上靠近焊接机构4的一端向上抬起,直至外框100上靠近焊接机构4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第二轨道本体12的末端时,第二夹紧件523与外框100上远离焊接机构4的一个纵向护边101分离,第三夹紧件526与外框100上靠近焊接机构4的一个纵向护边101分离,直至第三夹紧件526跟随第三支撑架524以及第三固定架525运动至用于夹紧外框100上远离焊接机构4的一个纵向护边101时,外框100得以跟随第三支撑架524向靠近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当外框100以及被定位焊接在外框100上的网面200在第二轨道本体12上运动时,通过控制第二夹紧件523夹紧外框100上远离焊接机构4的一个纵向护边101,通过控制第三夹紧件526夹紧外框100上靠近焊接机构4的一个纵向护边101,并通过控制第三固定架525向上运动一段距离,使第三夹紧件526夹紧外框100上靠近焊接机构4的一端向上运动一段距离,既降低了外框100在第二轨道本体12上的滑动阻力,又降低了外框100与第二轨道本体12之间的磨损。当外框100上靠近焊接机构4的一端运动至第二轨道本体12的末端时,第二夹紧件523和第三夹紧件526分别与两个纵向护边101分离,且第三夹紧件526跟随第三固定架525以及第三支撑架524运动至夹紧在外框100上远离焊接机构4的一个纵向护边101上,以使得外框100与网面200能够跟随第三支撑架524向靠近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否则,若直接通过第二夹紧件523驱动外框100继续移动,第三支撑架524、第三固定架525以及第三夹紧件526会与焊接机构4之间产生干涉。第三支撑架524的可横向滑动安装方式可与第一支撑的可横向滑动安装方式相同,第三固定架525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可与第一固定架512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相同,第三夹紧件526的具体结构可与第一夹紧件513的具体结构相同。
参照图17以及图19,本实施例中,焊接机构4包括第二机架41、多个纵向焊接组件42以及至少两个横向焊接组件43,第二机架41位于上料轨道1与卸料轨道2之间;多个纵向焊接组件42沿纵向间隔设置于第二机架41,至少两个横向焊接组件43沿纵向间隔设置于第二机架41,且横向焊接组件43位于纵向焊接组件42与卸料轨道2之间;每个纵向焊接组件42包括上纵向焊接块421以及下纵向焊接块422,下纵向焊接块422固定于第二机架41,上纵向焊接块421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下纵向焊接块422的正上方;当外框100上的纵向护边101运动至下纵向焊接块422的正上方时,上纵向焊接块421向下运动,使得上纵向焊接块421、网面200、纵向护边101以及下纵向焊接块422之间形成回路,在该回路中通入低电压高电流的直流电或交流电,使得网面200(即横向筋202)与外框100(即纵向护边101)之间的接触面发热至熔化并融合,即可将网面200(即横向筋202)焊接固定在纵向护边101上。每个横向焊接组件43包括上横向焊接块431以及下横向焊接块432,下横向焊接块432固定于第二机架41,上横向焊接块431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下横向焊接块432的正上方;当外壳上的横向护边102运动至下横向焊接块432的正上方时,上横向焊接块431向下运动,使得上横向焊接块431、网面200、横向护边102和下横向焊接块432之间形成回路,在该回路中通入低电压高电流的直流电或交流电,使得网面200(即纵向筋201)与外框100(即横向护边102)之间的接触面发热至熔化并融合,即可将网面200(即纵向筋201)焊接固定在横向护边102上。需要说明的是,下纵向焊接块422以及下横向焊接块432优选的与负电极相连,上纵向焊接块421以及上横向焊接块431优选的与正电极相连,即在上纵向焊接块421(或上横向焊接块431)未接触网面200之前,即使下纵向焊接块422(或下横向焊接块432)与外框100接触,外框100与网面200也不会带电。另外,上纵向焊接块421以及上横向焊接块431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与上焊接定位块321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相同。
参照图21,本实施例中,当外框100上的纵向护边101运动至下纵向焊接块422的正上方时,多个上纵向焊接块421由中间向两侧方向依次间隔地完成焊接。具体地说,当多个上纵向焊接块421为奇数个时,中间的一个上纵向焊接块421最先向下运动(即最先完成焊接操作),接着与该上纵向焊接块421左右相邻的两个上纵向焊接块421同时向下运动(即同时完成焊接操作),以此类推,多个上纵向焊接块421由中间向两侧依次完成焊接;同理,当多个上纵向焊接块421为偶数个时,中间的两个上纵向焊接块421先完成焊接,接着与该两个上纵向焊接块421左右相邻的两个上纵向焊接块421同时向下运动,以此类推,多个上纵向焊接块421由中间向两侧依次完成焊接。也就是说,越靠近网面200中间的横向筋202越先被焊接在纵向护边101上,这样即使网面200不够平整,在经过这种焊接之后,能够充分释放网面200上的应力,从而将网面200压得更加平整,其作用原理类似于波浪,即从网面200的中间沿纵向分别向两侧将网面200推平。如图18-21所示,当外壳上的横向护边102运动至下横向焊接块432的正上方时,多个上横向焊接块431由两侧向中间依次间隔地完成焊接。当外框100上靠近焊接机构4的一端与网面200之间完全焊接后,外框100与网面200继续向卸料轨道2方向移动,各个横向护边102得以分别运动至各个下横向焊接块432上方,此时,各个上横向焊接块431由两侧向中间依次完成焊接,以三个为例,外侧的两个上横向焊接块431先向下运动(即先完成焊接操作),中间的一个上横向焊接块431后向下运动,(即后完成焊接操作),从而能够使得焊接过后的网面200更加平整;这是由于网面200上靠近焊接机构4的一端已经被多个纵向焊接组件42平整的焊接在外框100上,此时,再通过两侧的两个上横向焊接块431同时向下运动(即同时完成焊接操作),从而能够沿网面200的纵向上的两侧同时将网面200向远离焊接机构4方向推平;当网面200的纵向两侧被焊接固定后,中间的上横向焊接块431再完成焊接操作;否则,若中间的上横向焊接块431与两侧的上横向焊接块431先完成焊接操作,网面200容易被中间的上横向焊接块431压偏,从而使得纵向筋201的两端不能同时与外侧的两个横向护边102对齐。
参照图17-18以及图20,本实施例中,焊接机构4还包括第二引导辊44、第二引导架45、第二压紧辊46以及第二压紧架47;第二引导辊44沿纵向布置于上料轨道1与下纵向焊接块422之间,第二引导辊44的端部可转动安装于第二引导架45,第二引导架45可上下滑动安装于第二机架41;当外框100从上料轨道1的末端向靠近卸料轨道2的方向运动时,第二引导辊44用于向上顶起外框100,以避免外框100与下纵向焊接块422接触;第二压紧辊46沿纵向布置于第二引导辊44的上方,第二压紧辊46的端部可转动安装于第二压紧架47,第二压紧架47可上下滑动安装于第二机架41;当上纵向焊接块421或上横向焊接块431向下运动时,第二引导架45以及第二压紧架47向下运动,且第二压紧辊46用于将网面200以及外框100压紧在下纵向焊接块422或下横向焊接块432上。也就是说,初始状态下,第二引导辊44位于第二轨道本体12上外框100的下方,且第二压紧辊46位于第二轨道本体12上网面200的上方,使得外框100以及网面200能够进入第二引导辊44与第二压紧辊46之间的空隙;待外框100运动至第二引导辊44正上方时,第二引导架45向上运动一段距离,使得第二引导辊44将外框100向上顶起一段距离,从而使得外框100在继续向卸料轨道2方向运动时,不会误碰到下纵向焊接块422以及下横向焊接块432,安全性与稳定性更高;待外框100上的纵向护边101运动至下纵向焊接块422上方(或外框100上横向护边102运动至下横向焊接块432上方)时,第二引导架45以及第二压紧架47向下运动,使得第二压紧辊46能够将网面200以及外框100压紧在下纵向焊接块422(或下横向焊接块432)上,以使得它们之间形成的回路更加稳定;另外,第二压紧辊46也可以初步地将网面200压平,以提高网面200的焊接精度以及平整度。此外,由于第二引导辊44与第二压紧辊46均可以发生转动,得以充分降低外框100与第二引导辊44之间以及网面200与第二压紧辊46之间的运动阻力;而且,在外框100以及网面200向卸料轨道2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压紧辊46适于跟随第二压紧架47向上运动一段距离,从而使得第二压紧辊46与网面200分离,进一步降低网面200与第二压紧辊46之间的运动阻力。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第二引导架45与第二压紧架47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不进行限定,例如,通过滑槽滑块进行滑动限位,并配合驱动气缸300进行驱动。
参照图22-23,卸料机构6包括卸料支撑架61、卸料固定架62以及卸料夹紧件63;卸料支撑架61可横向滑动地设置于卸料轨道2的下方,卸料固定架62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卸料支撑架61;卸料夹紧件63设置于卸料固定架62,当外框100上靠近卸料轨道2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卸料轨道2上时,卸料夹紧件63跟随卸料支撑架61以及卸料固定架62运动至用于夹紧外框100上靠近卸料轨道2的一个纵向护边101,外框100得以跟随卸料支撑架61向远离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卸料支撑架61的横向滑动以及控制卸料固定架62的上下滑动,能够调整卸料夹紧件63的位置,使得卸料夹紧件63能够运动至夹紧在外框100上靠近卸料轨道2的一个纵向护边101上,从而使得外框100能够跟随卸料支撑架61向远离焊接机构4的方向运动,直至完成卸料;另外,在通过多个纵向焊接组件42将网面200上远离卸料轨道2一端焊接在外框100上时,也可以通过卸料夹紧件63将外框100夹紧,并解除第三夹紧件526对外框100夹紧作用,以防止第三夹紧件526与纵向焊接组件42之间产生相互干涉。需要说明的是,卸料支撑架61的可横向滑动安装方式可与第一支撑架511可横向滑动安装方式相同,卸料固定架62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可与第一固定架512的可上下滑动安装方式相同,卸料夹紧件63的具体结构可与第一夹紧件513的具体结构相同。
参照图20-21以及图24-25,本实施例中,上纵向焊接块421在向下运动时,适于对横向筋202的端部施加一定的压力,以使得横向筋202在焊接时受热软化后被压扁,从而形成扁平部2021,既能够提高横向筋202与纵向护边101之间的焊接强度,又能够降低纵向筋201与横向护边102之间的间距,以便提高纵向筋201与横向护边102之间的焊接质量。另外,由于横向筋202的存在,会使得纵向筋201的端部与横向护边10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值等于横向筋202的直径),当上横向焊接块431下压纵向筋201时,纵向筋201会发生形变,从而使得纵向筋201的端头与横向护边102的上侧面接触,而不是纵向筋201的外环面与横向护边102的上侧面接触,故容易造成纵向筋201与横向护边102之间焊接不牢固,纵向筋201容易出现脱落;为此,可以在横向护边102上设置凹槽1021,当上横向焊接块431下压纵向筋201时,纵向筋201发生形变后,纵向筋201的外环面能够充分地接触凹槽1021的内壁,从而能够提高纵向筋201与横向护边102之间的焊接强度,使得纵向筋201不易发生脱落;同时,纵向筋201发生形变后,使得纵向筋201的端头朝向凹槽1021内侧,即焊接固定后,纵向筋201的端头弯向凹槽1021内侧,从而有利于对纵向筋201的端头进行防护。
上述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包括制作步骤、转移步骤、上料步骤、定位步骤、焊接步骤以及卸料步骤。
制作步骤:将用于制作外框100的纵向护边101以及横向护边102定位在定位组件82上,并控制定位组件82纵向滑动,待横向护边102的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位置时,再控制定位组件82停止滑动,并控制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分别将该横向护边102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个纵向护边101上;接着控制定位组件82继续滑动,待下一个横向护边102的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位置时,再控制定位组件82停止滑动,并控制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分别将该横向护边102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个纵向护边101上;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横向护边102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个纵向护边101上时,即可制得外框100。具体地说,如图4和图5所示,将纵向护边101放入定位架822上的纵向槽8222内,以对纵向护边101进行横向限位,并通过两个限位板823对纵向护边101进行纵向限位;将横向护边102放入定位架822上的横向槽8221内,以对横向护边102进行纵向限位,并通过位于横向护边102两侧的两个纵向护边101对横向护边102进行横向限位,即可完成对制作外框100所需要的纵向护边101以及横向护边102的定位;再驱动立架821纵向滑动,即可使得横向护边102的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位置,以通过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将横向护边102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个纵向护边101上,直至完成外框100的制作。
转移步骤:控制定位组件82继续滑动,以将制作好的外框100输送至转移装置9的正下方,再通过转移装置9将制作好的外框100自动转移到第一轨道本体11上。具体地说,如图9所示,当外框100制作好后,驱动立架821继续滑动,使得外框100运动至夹持件94的正下方,再控制升降架93向下运动,使得夹持件94向下运动至夹紧在外框100上;接着控制升降架93向上运动,并控制滑动架92横向滑动,使得外框100运动至第一轨道本体11的正上方,控制升降架93向下运动,并控制夹持件94放开外框100,即可将制作好的外框100从定位架822上自动转移到第一轨道本体11上(如图10所示)。
上料步骤:当外框100放置在第一轨道本体11上时,控制第一上料组件51夹紧外框100;接着将网面200放置于外框100的上侧,并通过定位机构7将网面200定位在外框100上。具体地说,如图10、图11以及图12所示,当外框100放置在第一轨道本体11上后,控制第一支撑架511横向滑动,使得第一夹紧件513运动至纵向护边101的正下方,再控制第一固定架512向上运动,使得第一夹紧件513运动至夹紧在纵向护边101上,即可对外框100进行定位;接着再将网面200放置在外框100的上侧,并通过网面200上的纵向筋201卡入定位卡槽711内,即可将网面200定位在外框100上,使得网面200能够跟随外框100同步运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设置准备步骤以及转移步骤时,也可以通过人工或者机器人将外框100放置在第一轨道本体11上。
定位步骤:控制第一上料组件51牵引外框100向靠近第二轨道本体12的方向运动,待外框100上靠近第二轨道本体12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焊接定位组件32位置时,控制外框100停止运动,并控制焊接定位组件32进行焊接操作,以将网面200焊接定位在该纵向护边101上;接着控制外框100继续运动,待外框100运动至第二轨道本体12上时,控制第二上料组件52夹紧外框100,并控制第一上料组件51和定位机构7分别与外框100和网面200分离。具体地说,结合图10和图13,控制第一支撑架511横向滑动,即可通过第一固定架512以及第一夹紧件513带动外框100向靠近第二轨道本体12的方向运动;当外框100上靠近第二轨道本体12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下焊接定位块322的正上方时,控制外框100第一支撑架511停止滑动,即外框100也会停止运动,并控制上焊接定位块321向下滑动,使得上焊接定位块321、网面200、外框100以及下焊接定位块322之间形成回路,在该回路中通入低电压高电流的直流电或者交流电,使得网面200(即横向筋202)与外框100之间的接触面发热至熔化并融合,即可完成网面200与外框100之间的焊接定位(焊接定位是指,在网面200与外框100之间焊接较少的点位,如焊接1-3点位,以实现网面200与外框100之间的刚性定位)。完成焊接定位后,继续控制外框100向靠近第二轨道本体12的方向运动,当外框100运动至第二轨道本体12上时,再通过第二上料组件52夹紧外框100(第二上料组件52的具体工作方式参见第0063-0064段,在此不做详细赘述,下同),控制第一夹紧件513放开纵向护边101,并控制第一固定架512向下滑动,即可实现第一上料组件51与外框100分离以及定位机构7与网面200分离,从而使得经过焊接定位后的外框100以及网面200能够跟随第二上料组件52在第二轨道本体12上运动。
焊接步骤:控制第二上料组件52牵引外框100向靠近卸料轨道2的方向运动,待外框100上靠近卸料轨道2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多个纵向焊接组件42位置时,控制外框100停止运动,并控制多个纵向焊接组件42进行焊接操作,以将网面200上各个横向筋202的一端焊接固定在该纵向护边101上;接着控制外框100继续运动,待外框100上远离第二轨道本体12的一端运动至卸料轨道2上时,控制卸料机构6夹紧外框100,并控制第二上料组件52与外框100分离;紧接着控制至少两个横向焊接组件43进行焊接操作,且至少两个横向焊接组件43各焊接一次后,即控制外框100向靠近卸料轨道2的方向运动一个工位的距离;当外框100上远离卸料轨道2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纵向焊接组件42位置时,横向焊接组件43暂时停止焊接操作,待多个纵向焊接组件42将网面200上各个横向筋202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该纵向护边101上时,横向焊接组件43再继续进行焊接操作,以将网面200上的各个纵向筋201全部焊接固定在外框100上的各个横向护边102上,即可制得围栏网板。具体地说,如图20所示,当外框100上靠近卸料轨道2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多个下纵向焊接块422的正上方时,多个上纵向焊接块421向下滑动,使得上纵向焊接块421、网面200、外框100以及下纵向焊接块422之间形成回路,在该回路中通入低电压高电流的交流电或直流电,使得网面200(即横向筋202)与外框100(即纵向护边101)之间的接触面发热至熔化并熔合,即可完成横向筋202的一端与一个纵向护边101之间焊接固定。接着控制外框100继续运动,待外框100上靠近卸料轨道2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卸料轨道2上时,控制卸料机构6夹紧该纵向护边101(卸料机构6的具体工作原理参见第0068段,在此不做详细赘述),并控制第二上料组件52与外框100分离(分离方式与第一上料组件51的分离方式相同),以通过卸料机构6牵引外框100继续运动;同时,外框100上的至少两个横向护边102分别与至少两个横向焊接组件43对齐,即至少两个横向护边102一一对应地运动至至少两个下横向焊接块432的正上方;接着再控制各个上横向焊接块431向下滑动,即可将网面200(即纵向筋201)焊接固定在外框100(即横向护边102)上,且各个上横向焊接块431各运动一次后,控制外框100继续运动一个工位的距离(例如一个工位的距离等于下横向焊接块432的横向长度),以便将网面200上的各个纵向筋201依次焊接在横向护边102上。在横向焊接组件43进行焊接操作的过程中,当外框100上远离卸料轨道2的一个纵向护边101运动至各个下纵向焊接块422的正上方时,横向焊接组件43先暂时停止焊接操作,各个上纵向焊接块421向下滑动,以将横向筋202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该纵向护边101后,横向焊接组件43再继续进行焊接操作,直至完成各个纵向筋201的焊接固定后,即可制得围栏网板。
卸料步骤:控制卸料机构6牵引外框100继续运动,待围栏网板完全运动至卸料轨道2上时,再控制卸料机构6与外框100分离,并从卸料轨道2上取下围栏网板,即可完成围栏网板的卸料操作。
在定位步骤中,如图图13和图14所示,当外框100从第一轨道本体11上运动至第二轨道本体12的过程中,控制第一引导架34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可转动设置在第一引导架34上的第一引导辊33得以将外框100向上顶起一段距离,以避免外框100碰到焊接定位组件32上的下焊接定位块322;当焊接定位组件32进行焊接操作时,控制第一引导架34和第一压紧架36向下运动一段距离,可转动设置在第一压紧架36上的第一压紧辊35得以将网面200与外框100压紧在下焊接定位块322上;当焊接定位组件32完成焊接操作后,控制第一压紧架36向上运动,以使第一压紧辊35与网面200分离。
在焊接步骤中,如图24和图25所示,当纵向焊接组件42进行焊接操作时,纵向焊接组件42对横向筋202的端部施加压力,以将横向筋202上与纵向护边101接触的部位压扁并形成扁平部2021(扁平部2021的作用参见第0069段,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在焊接步骤中,如图24和图25所示,当横向焊接组件43进行焊接操作时,通过横向护边102上设置的凹槽1021,得以提高纵向筋201与横向护边102之间的接触面积(具体作用原理参见第0069段,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在焊接步骤中,当多个纵向焊接组件42进行焊接操作时,多个纵向焊接组件42由中间向两侧依次完全焊接操作。具体地说,如图21所示,多个上纵向焊接块421由中间向两侧依次完成焊接操作(具体作用原理参见第0066段,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在焊接步骤中,当至少两个横向焊接组件43进行焊接操作时,至少两个横向焊接组件43由两侧向中间依次完全焊接操作。具体地说,如图19所示,以三个横向焊接组件43为例,位于外侧两个上横向焊接块431同时完成焊接操作后,位于中间的一个上横向焊接再进行焊接操作(具体作用原理参见第0066段,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在焊接步骤中,如图20所示,当外框100从第二轨道本体12上运动至卸料轨道2的过程中,控制第二引导架45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可转动设置在第二引导架45上的第二引导辊44得以将外框100向上顶起一端距离,以避免外框100碰到纵向焊接组件42上的下纵向焊接块422以及横向焊接组件43上的下横向焊接块432;当纵向焊接组件42或横向焊接组件43进行焊接操作时,控制第二引导架45和第二压紧架47向下运动一段距离,可转动设置在第二压紧架47上的第二压紧辊46得以将网面200与外框100压紧在下纵向焊接块422或下横向焊接块432上;当纵向焊接组件42或横向焊接组件43完成焊接操作后,控制第二压紧架47向上运动,以使第二压紧辊46与网面200分离。
在制作步骤中,当横向护边102的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外框焊接组件83位置时,外框焊接组件83上的上焊接座834先与横向护边102的上侧面接触,接着外框焊接组件83上的下焊接座835再与横向护边102的下侧面接触,紧接着外框焊接组件83上的水平焊接座836再与纵向护边101上远离横向护边102的一侧接触。具体地说,如图4和图8所示,先通过上焊接座834将横向护边102压紧在横向槽8221内,再控制下焊接座835与横向护边102的下侧面接触,以防止下焊接座835将横向护边102顶起;最后,水平焊接座836再与纵向护边101上远离横向护边102的一侧接触,以迫使纵向护边101紧密接触横向护边102。其中,如图8所示,纵向槽8222的横向宽度略大于纵向护边101的横向宽度(例如纵向槽8222的横向宽度比纵向护边101的横向宽度大0mm-5mm),既方便将纵向护边101放入纵向槽8222,又方便将横向护边102放入横向槽8221,还可以通过水平焊接座836将纵向护边101顶至与横向护边102的端部接触。
在制作步骤中,当上焊接座834与横向护边102的上侧面接触时,设置在上焊接座834上的压块837将纵向护边101的上侧面压至与横向护边102的上侧面平齐,且压块837与纵向护边101之间绝缘隔开。如图8所示,由于纵向护边101的长度一般较长,在将纵向护边101放入纵向槽8222内时,纵向护边101可能没有放平,此时,在上焊接座834向下运动的同时,压块837也会向下运动,即可保证纵向护边101的上侧面始终与横向护边102的上侧面平齐,得以提高外框100的焊接精度。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申请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申请的原理,在不脱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申请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上料步骤:将外框放置于第一轨道本体上,并控制第一上料组件夹紧所述外框;接着将网面放置于所述外框的上侧,并通过定位机构将所述网面定位在所述外框上;
定位步骤:控制所述第一上料组件牵引所述外框向靠近第二轨道本体的方向运动,待所述外框上靠近所述第二轨道本体的一个纵向护边运动至焊接定位组件位置时,控制所述外框停止运动,并控制所述焊接定位组件进行焊接操作,以将所述网面焊接定位在该所述纵向护边上;接着控制所述外框继续运动,待所述外框运动至第二轨道本体上时,控制第二上料组件夹紧所述外框,并控制所述第一上料组件和所述定位机构分别与所述外框和所述网面分离;
焊接步骤:控制所述第二上料组件牵引所述外框向靠近卸料轨道的方向运动,待所述外框上靠近所述卸料轨道的一个所述纵向护边运动至多个纵向焊接组件位置时,控制所述外框停止运动,并控制多个所述纵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以将所述网面上各个横向筋的一端焊接固定在该所述纵向护边上;接着控制所述外框继续运动,待所述外框上远离所述第二轨道本体的一端运动至所述卸料轨道上时,控制所述卸料机构夹紧所述外框,并控制所述第二上料组件与所述外框分离;紧接着控制至少两个横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且至少两个所述横向焊接组件各焊接一次后,即控制所述外框向靠近所述卸料轨道的方向运动一个工位的距离;当所述外框上远离所述卸料轨道的一个所述纵向护边运动至所述纵向焊接组件位置时,所述横向焊接组件暂时停止焊接操作,待多个所述纵向焊接组件将所述网面上各个所述横向筋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该所述纵向护边上时,所述横向焊接组件再继续进行焊接操作,以将所述网面上的各个所述纵向筋全部焊接固定在所述外框上的各个横向护边上,即可制得围栏网板;
卸料步骤:控制所述卸料机构牵引所述外框继续运动,待所述围栏网板完全运动至所述卸料轨道上时,再控制所述卸料机构与所述外框分离,即可从所述卸料轨道上取下所述围栏网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位步骤中,当所述外框从所述第一轨道本体上运动至所述第二轨道本体的过程中,控制第一引导架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导架上的第一引导辊得以将所述外框向上顶起一段距离,以避免所述外框碰到所述焊接定位组件上的下焊接定位块;
当所述焊接定位组件进行焊接操作时,控制所述第一引导架和第一压紧架向下运动一段距离,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紧架上的第一压紧辊得以将所述网面与所述外框压紧在所述下焊接定位块上;当所述焊接定位组件完成焊接操作后,控制所述第一压紧架向上运动,以使所述第一压紧辊与所述网面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焊接步骤中,当所述纵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时,所述纵向焊接组件对所述横向筋的端部施加压力,以将所述横向筋上与所述纵向护边接触的部位压扁并形成扁平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焊接步骤中,当多个所述纵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时,多个所述纵向焊接组件由中间向两侧依次完全焊接操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焊接步骤中,当至少两个所述横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时,至少两个所述横向焊接组件由两侧向中间依次完全焊接操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焊接步骤中,当所述外框从所述第二轨道本体上运动至所述卸料轨道的过程中,控制第二引导架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可转动设置在第二引导架上的第二引导辊得以将所述外框向上顶起一端距离,以避免所述外框碰到所述纵向焊接组件上的下纵向焊接块以及所述横向焊接组件上的下横向焊接块;
当所述纵向焊接组件或所述横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时,控制所述第二引导架和第二压紧架向下运动一段距离,可转动设置在第二压紧架上的第二压紧辊得以将所述网面与所述外框压紧在所述下纵向焊接块或所述下横向焊接块上;当所述纵向焊接组件或所述横向焊接组件完成焊接操作后,控制所述第二压紧架向上运动,以使所述第二压紧辊与所述网面分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焊接步骤中,当所述横向焊接组件进行焊接操作时,通过所述横向护边上设置的凹槽,得以提高所述纵向筋与所述横向护边之间的接触面积。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制作步骤:将用于制作所述外框的纵向护边以及横向护边定位在定位组件上,并控制所述定位组件纵向滑动,待所述横向护边的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外框焊接组件位置时,再控制所述定位组件停止滑动,并控制两个所述外框焊接组件分别将该所述横向护边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个所述纵向护边上;接着控制所述定位组件继续滑动,待下一个所述横向护边的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所述外框焊接组件位置时,再控制所述定位组件停止滑动,并控制两个所述外框焊接组件分别将该所述横向护边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个所述纵向护边上;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所述横向护边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个所述纵向护边上时,即可制得所述外框;
转移步骤:控制所述定位组件继续滑动,以将制作好的所述外框输送至转移装置的正下方,再通过所述转移装置将制作好的所述外框自动转移到所述第一轨道本体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作步骤中,当所述横向护边的两端分别运动至两个所述外框焊接组件位置时,所述外框焊接组件上的上焊接座先与所述横向护边的上侧面接触,接着所述外框焊接组件上的下焊接座再与所述横向护边的下侧面接触,紧接着所述外框焊接组件上的水平焊接座再与所述纵向护边上远离所述横向护边的一侧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作步骤中,当所述上焊接座与所述横向护边的上侧面接触时,设置在所述上焊接座上的压块将所述纵向护边的上侧面压至与所述横向护边的上侧面平齐,且所述压块与所述纵向护边之间绝缘隔开。
CN202210741335.3A 2022-06-27 2022-06-27 一种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 Pending CN1173405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41335.3A CN117340502A (zh) 2022-06-27 2022-06-27 一种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41335.3A CN117340502A (zh) 2022-06-27 2022-06-27 一种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40502A true CN117340502A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63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41335.3A Pending CN117340502A (zh) 2022-06-27 2022-06-27 一种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4050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58774B (zh) 全自动电子变压器生产设备
CN107833739B (zh) 包胶装置
CN111531238A (zh) 一种变压器焊接组装一体化生产线
CN115548412B (zh) 一种锂电池贴胶装置及其贴胶方法
CN117340502A (zh) 一种焊接设备的焊接方法
CN113410337A (zh) 汇流条组件生产设备及汇流条组件生产方法
CN117340503A (zh) 一种焊接设备
CN211614852U (zh) 夹子自动组装设备
CN110014251B (zh) 一种串焊机及方法
CN215143522U (zh) 一种极耳整形装置
CN113470966B (zh) 一种电感成型系统及成型工艺
CN215073234U (zh) 一种多层线路板压合装置
CN210064391U (zh) 一种下料装置及下料预压设备
CN110294315B (zh) 电芯加工装置及电芯移载机构
CN117324852A (zh) 一种焊接装置
CN111694173A (zh) 一种液晶显示屏acf压贴设备的排线预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7020499B (zh) 一种光伏接地装置加工用焊接装置
CN218016556U (zh) 一种双工站电芯焊接装置
CN107931910B (zh) 隔热条设置机构和汇流条焊接设备
CN114361073B (zh) 一种用于大电流场效应管的自动封装设备
CN215451449U (zh) 汇流条组件生产设备
CN115603149B (zh) 一种连接器制造用组装设备
CN219906355U (zh) 一种焊带夹持机构及焊带传递装置
CN217776175U (zh) 光源板插件机
CN219203224U (zh) 一种圆柱电芯立式包胶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