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81580B - 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81580B
CN117281580B CN202311588218.9A CN202311588218A CN117281580B CN 117281580 B CN117281580 B CN 117281580B CN 202311588218 A CN202311588218 A CN 202311588218A CN 117281580 B CN117281580 B CN 1172815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charge
gap
assembly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882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81580A (zh
Inventor
马平川
丁上上
陈剑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iji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iji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iji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iji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8821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815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81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15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815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15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17/22004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shock waves
    • A61B17/2201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shock waves in direct contact with, or very close to, the obstruction or concrement
    • A61B17/220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shock waves in direct contact with, or very close to, the obstruction or concrement using electric discharg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2017/22098Decalcification of valv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isintegrating Or M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设置于冲击波装置的管件上,包括至少一个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绝缘件与第三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分别套设于绝缘件外壁,绝缘件套设于第三电极外壁,第三电极套设于管件外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沿管件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布,形成第一放电间隙;绝缘件开设有径向贯通的通孔,用于暴露第三电极,通过通孔形成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的第二放电间隙。本发明将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绝缘件和第三电极在管件外壁形成复合嵌套结构,径向的冲击波由三个电极分散吸收,增强电极装置的抗冲击波能力,延长使用寿命;且结构简单,降低加工难度,节省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
背景技术
冲击波装置作为处理心脏瓣膜和血管钙化病变的最新手段,不仅对浅表钙化有作用,对深层钙化也有治疗作用,因其效果明显、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特点,冲击波装置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冲击波装置中,通过电极结构的液电效应形成冲击波发挥作用;现有的一些电极结构需要分区进行绝缘处理,以使得电极结构在特定导电区域放电,受限于冲击波装置自身的尺寸,电极结构的放电间隙控制难度以及加工难度都很大,很难实现分区绝缘;还有一些电极结构的部分电极呈片状单纯依靠粘接固定在冲击波装置的内管上,加工难度大,不利于电极结构的结构精度,也很难承受多次冲击波作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能够有效增强电极装置的抗冲击波能力,提升耐用性,同时结构简单,降低加工难度。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设置于冲击波装置的管件上,包括至少一个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绝缘件与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分别套设于所述绝缘件的外壁,所述绝缘件套设于所述第三电极的外壁,所述第三电极套设于所述管件的外壁;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管件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最小间隔形成第一放电间隙;
所述绝缘件开设有径向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暴露所述第三电极,通过所述通孔,形成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第二放电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绝缘件与所述第三电极中的至少其一为环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放电间隙与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相对于所述管件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的间隙长度与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的间隙长度之间的预设长度偏差绝对值小于等于0.05mm;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的间隙长度为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第一放电路径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的间隙长度为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第二放电路径的最短直线距离,所述第二放电路径穿过所述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的间隙长度与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的间隙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的间隙长度和/或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的间隙长度为0.02mm~0.5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设有第一轴向放电部,所述第二电极设有第二轴向放电部,所述第一轴向放电部与所述第二轴向放电部在所述管件的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轴向放电部与所述第二轴向放电部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第一放电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极设有第一径向放电部,所述第一径向放电部与所述通孔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径向放电部与所述通孔暴露的所述第三电极间形成所述第二放电间隙,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用于导通所述第一径向放电部与所述第三电极,以形成电流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内径相等,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外径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绝缘件过盈配合,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绝缘件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装置包括接线结构,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三电极通过所述接线结构与电源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电极组件,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电极组件之间通过串联和/或并联进行电连接,电连接的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中,一个所述电极组件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中的其一与另一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中的其一电连接。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冲击波装置,包括管件、球囊组件与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电极装置,所述电极装置设置于所述管件外壁上,所述电极装置位于所述球囊组件内。
进一步地,所述球囊组件近端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径,所述球囊组件的远端与所述管件密封连接。
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绝缘件内侧嵌设第三电极,并在绝缘件外侧套设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使得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绝缘件和第三电极在冲击波装置的管件外壁形成复合嵌套结构,径向的冲击波作用力能够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分散吸收,有效地增强了整个电极装置的抗冲击波能力,极大地延长了电极装置的使用寿命,提升耐用性;同时,该电极装置形成的复合嵌套结构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能够降低电极装置的加工难度,有利于提升电极装置的结构精准度,也有利于提升加工便捷性,节省生产成本,兼顾了电极装置以及冲击波装置的抗冲击波能力和加工便利性。
2、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绝缘件和第三电极中的至少其一为环形结构,能够直接套在内管外壁上进行组装,进一步降低加工难度,提升加工便捷性,有利于缩短整个加工周期,提升整体加工效率。
3、第一放电间隙与第二放电间隙对称设置,两者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间的位置偏差小,以及两者之间的间隙长度偏差小,都有利于提升电极组件形成的冲击波的平衡性,降低冲击波分布不均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提升电极装置以及冲击波装置的使用安全性与可靠性。
4、本发明采用相对设置的第一轴向放电部和第二轴向放电部,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仅在第一放电间隙进行放电,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其他区域相对绝缘,能够防止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异常击穿,也有利于降低冲击波作用力的控制难度,提升冲击波强度的控制精度,提升电极装置以及冲击波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极装置中一个电极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图1中电极组件沿轴向转动180°后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极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电极组件的主视图;
图5为图3中电极组件的右视图;
图6为图5中电极组件沿中心轴线方向的纵截面图;
图7为图5中电极组件在通孔处沿A-A方向的截面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电极组件的爆炸图;
图9为图8中电极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电极装置中多个电极组件串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电极装置的主视图;
图12为图10中电极装置的右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多个电极组件的串联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多个电极组件的串联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冲击波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冲击波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电极组件,11-第一电极,110-第一轴向放电部,111-第一环形部,12-第二电极,120-第二轴向放电部,121-第一径向放电部,122-第二环形部,13-绝缘件,130-通孔,14-第三电极,140-第二径向放电部,15-第一放电间隙,16-第二放电间隙,17-接线部,2-管件,3-接线结构,4-球囊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并且,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冲击波装置中的电极无法兼顾抗冲击波能力和加工便利性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能够用于处理血管组织钙化,该电极装置设置于管件2上,电极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极组件1,如图1~2所示,电极组件1包括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绝缘件13与第三电极14,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分别套设于绝缘件13的外壁,绝缘件13套设于第三电极14的外壁,第三电极14套设于管件2的外壁,通过内外复合嵌套结构,使得电极组件1能够直接套在管件2上进行组装,极大地缓解了加工工艺上的困难,提升加工便捷性,也有利于提升电极组件1中各个部件的定位准确性以及电极组件1形成冲击波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的轴向长度在2mm以内,该轴向长度指的是电极组件1中各个部件在轴向方向上的最远端与最近端之间的最远距离,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该电极组件1在轴向方向上的两端端面分别为绝缘件13的两端端面,则该轴向长度与绝缘件13的长度相等,该轴向长度为绝缘件13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
具体地,如图3~4所示,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沿管件2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布,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的最小间隔形成第一放电间隙15,当电极组件1接通电源后,电能能够击穿处于第一放电间隙15的液体介质,从而导通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
具体地,如图5所示,绝缘件13用于将第三电极14分别与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绝缘,绝缘件13开设有径向贯通的通孔130,通孔130用于暴露第三电极14,通过该通孔130形成第二电极12与第三电极14之间的第二放电间隙16,当电极组件1接通电源后,电能能够击穿处于第二放电间隙16的液体介质,穿过通孔130导通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4,实现径向放电,形成冲击波作用力;其中,电极组件1的复合嵌套结构使得第二放电间隙16产生的在径向方向的冲击波作用力能够传递到三个电极中,从而被三个电极分散吸收,其中内部的第三电极14在径向上受到绝缘件13的约束,外部的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受到环形结构的约束,能够有效降低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4受到冲击波作用力产生的位移,有利于增强整个电极装置的抗冲击波能力,进而延长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整体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电极11设有第一轴向放电部110,第二电极12设有第二轴向放电部120,第一轴向放电部110与第二轴向放电部120在管件2的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轴向放电部110与第二轴向放电部120间的间隔形成第一放电间隙15;即第一轴向放电部110由第一电极11朝向第二电极12的方向沿轴向方向延伸,第二轴向放电部120由第二电极12朝向第一电极11的方向沿轴向方向延伸,该第一轴向放电部110是第一电极11中与第二电极12相距最近的一端,第二轴向放电部120是第二电极12中与第一电极11相距最近的一端;在接通电源时,电能击穿处于第一放电间隙15的液体介质,使得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导通形成第一放电路径;如图6所示,该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为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第一放电路径的最短距离,使得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的液体介质在该第一放电间隙15处最容易击穿。
具体地,如图1与图7所示,第二电极12设有第一径向放电部121,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与通孔130在轴向方向上相邻设置,以缩短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与通孔130之间的距离,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与通孔130暴露的第三电极14间形成第二放电间隙16,第二放电间隙16用于导通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与第三电极14,以形成电流回路;接通电源时,电能击穿处于第二放电间隙16的液体介质,使得第二电极12与第三电极14之间导通形成第二放电路径,第二放电路径穿过通孔130,提升放电有效性与可靠性,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为第二电极12与第三电极14之间第二放电路径的最短直线距离。
具体地,如图8所示,第三电极14设有第二径向放电部140,该第二径向放电部140位于所述第三电极14的外表面,并凸出所述第三电极14的外表面;如图9所示,在装配完成后,该第二径向放电部140卡接于通孔130中,能够缩短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与第三电极14之间的距离;一方面,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与通孔130中容纳的第二径向放电部140之间形成第二放电间隙16,能够有效导通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4,形成电流回路,提升放电稳定性;另一方面,该第二径向放电部140能够起到定位作用,提升装配便利性,还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降低使用过程中第三电极14在轴向方向上出现错位移动的风险,进一步提升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该第二径向放电部121在径向方向上的延伸厚度可选为小于等于通孔130在径向方向上的深度,即第二径向放电部121容纳于通孔130中;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径向放电部121在径向方向上的延伸厚度也可选为大于通孔130在径向方向上的深度,即第二径向放电部121凸出通孔130,设置灵活方便。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放电间隙15与第二放电间隙16相对于管件2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平面上,第一放电间隙15与第二放电间隙16以及管件1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有利于提升冲击波作用力在径向方向上的平衡性与均匀性,提升安全性。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放电间隙15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放电间隙16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间的位置偏差小于等于预设偏差,预设偏差为0.15mm-0.25mm;可以理解地,预设偏差可以为0.15mm-0.25mm中的任意点值,示例性地,可以为0.15mm,0.17mm,0.20mm,0.23mm,0.25mm等。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放电间隙15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放电间隙16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间的位置偏差为0~0.2mm,此处的位置偏差指的是位置偏差的绝对值,第一放电间隙15与第二放电间隙16在轴向方向上大致位于同一位置,使得冲击波作用力分布均衡,避免一侧冲击波强另一侧冲击波弱的情况,有利于形成均匀的冲击波作用力,提升使用安全性;可以理解地,该位置偏差可以为0~0.2mm中的任意点值,在此不做枚举;优选地,该位置偏差为0.1mm;更为优选地,该位置偏差为0。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与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之间的预设长度偏差绝对值小于等于0.05mm,两者间隙长度之间的预设长度偏差小,使得在施加电压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放电间隙15释放的冲击波与第二放电间隙16释放的冲击波的强度相近,有利于冲击波作用力的均衡分布,进而提升使用安全性,也使得内层的第三电极14能够承受较多次数的冲击波作用力,延长使用寿命;可以理解地,该预设长度偏差绝对值可以为-0mm~0.05mm中的任意点值,示例性地,可以为0mm,0.02mm,0.03mm,0.05mm等。
优选地,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与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相等,进一步提升冲击波作用力的均匀性,极大地降低安全隐患。
具体地,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和/或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为0.02mm~0.5mm,使得处于第一放电间隙15和第二放电间隙16的液体介质被有效击穿,将第二电极12的第二轴向放电部120和第一径向放电部121分别与第一电极11的第一轴向放电部110和第三电极14导通,以形成电流回路,同时使得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4的非放电区域不被击穿,有利于延长电极组件1及整个电极装置的使用寿命,控制精度好,可靠性好,安全性好;优选地,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和/或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为0.05mm~0.2mm。
具体地,如图1与图7所示,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绝缘件13与第三电极14中的至少其一为环形结构,嵌套方便,有利于降低组装难度,提升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优选地,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绝缘件13与第三电极14均为环形结构,嵌套方便快速,加工工艺简单便捷。
可选地,环形结构为开口环,该开口环的圆心角大于180°,组装时能够在径向方向上卡住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绝缘件13以及第三电极14,起到限位作用,套设或嵌设时定位方便,防止电极组件1的各部件异常脱落,稳定可靠。
优选地,如图1所示,环形结构为闭口环,闭口环加工时以及组装时更加简单方便,降低电极组件1中各个部件的成型难度,也降低电极组件1的结构复杂度,提升电极组件1的组装便捷性。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包括第一环形部111,该第一环形部111用于将第一电极11整体套接于绝缘件13外壁上,套接方便省力,定位准确,提升第一电极11的组装便捷性。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2包括第二环形部122,该第二环形部122用于将第二电极12整体套接于绝缘件13外壁上,套接方便省力,定位准确,提升第二电极12的组装便捷性。
具体地,第一环形部111与第二环形部122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的最短间距大于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使得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的放电区域集中于第一轴向放电部110和第二轴向放电部120之间的第一放电间隙15,进行集中放电,有利于精确控制放电位置以及冲击波作用力的强度,提升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并且,在除了第一轴向放电部110和第二轴向放电部120以及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以外的区域,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之间的液体介质均不能被放电击穿,使得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之间自动形成绝缘区域,能够有效避免第一环形部111与第二环形部122之间以及其他非放电区域放电击穿液体介质,防止第一环形部111与第二环形部122被击穿损坏,防止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的液体介质被异常击穿,安全可靠,耐用性好。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的内径相等,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的外径相等,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固定于绝缘件13外壁的固定可靠性,另一方面便于第一轴向放电部110和第二轴向放电部120相对式设置,对位方便,组装便捷。
具体地,第三电极14与绝缘件13过盈配合,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分别与绝缘件13过盈配合,使得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绝缘件13和第三电极14的位置相对固定,有利于提升固定可靠性,组装和定位都方便准确,降低加工难度;优选地,绝缘件13的内径小于等于第三电极14的外径,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的内径小于等于绝缘件13的外径;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绝缘件13的材料为具有一定柔韧性的高分子材料,降低过盈配合组装的难度,提升电极组件1的韧性以及耐用性。
具体地,电极组件1与内管2胶接;胶接区域位于绝缘件13在轴向方向上的两端,以使得其中一端的第一电极11、绝缘件13、第三电极14和内管2胶接,另一端的第二电极12、绝缘件13、第三电极14和内管2胶接,固定可靠,不易脱落。
具体地,如图6所示,电极装置包括接线结构3,第一电极11和/或第三电极14通过接线结构3与电源电连接,以导通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4,形成电流回路;优选地,接线结构3为电极线,材料易得,装配简单方便,大大提升电极装置的加工便利性。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电极11和第三电极14分别设有接线部17,该接线部17与接线结构3对应连接,以有效导通电极组件1;可选地,该接线部17为接线槽,对第一电极11和第三电极14的结构影响小,且加工难度低;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极14设有至少两个接线部17,至少两个接线部17的至少其一可选地闲置或者通过接线结构3与相邻的电极组件1电连接;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接线部17的位置仅做示例,并不限定该接线部17的位置。
具体地,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电极装置包括一个电极组件1,则第一电极11通过一条接线结构3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三电极13通过另一条接线结构3与电源的负极连接;或者,第一电极11通过一条接线结构3与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三电极13通过另一条接线结构3与电源的正极连接,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电极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电极组件1,至少两个电极组件1之间通过串联和/或并联进行电连接,电连接的相邻两个电极组件1中,一个电极组件1通过第一电极11和第三电极14中的其一与另一相邻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和第三电极14中的其一电连接;其中,可选地,一个电极组件1通过第一电极11与相邻的另一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电连接;还可选地,一个电极组件1通过第三电极14与相邻的另一电极组件1的第三电极14中电连接;还可选地,一个电极组件1通过第一电极11与相邻的另一电极组件1的第三电极14电连接,电连接方式灵活,只要使得至少两个电极组件1均导通即可。
可选地,接线结构3包括正极接线结构、负极接线结构和过渡接线结构,正极接线结构与电源正极连接,负极接线结构与电源负极连接,过渡接线结构用于将至少两个电极组件1之间连接;在串联结构中,该过渡接线结构一端与一个电极组件1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电极组件1连接,以使得电极组件1之间导通,即过渡接线结构与正极接线结构以及负极接线结构均不会直接连接,而是通过电极组件1间接连接。
在并联结构中,电极装置中设有多条正极接线结构,还设有多条负极接线结构,此时电极装置中不存在过渡接线结构,每个电极组件1分别并联于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之间;优选地,在并联结构中,电极装置中可选地设有一条正极接线结构和多条过渡接线结构,此时多条过渡接线结构的一端均直接连接于正极接线结构,多条过渡接线结构的另一端与多个电极组件1分别连接,以使得多个电极组件1均与电源正极导通,以便于形成并联回路,降低电源处接线的复杂度;同样地,在并联结构中,电极装置中可选地设有一条负极接线结构和多条过渡接线结构,此时多条过渡接线结构的一端均直接连接于负极接线结构,多条过渡接线结构的另一端与多个电极组件1分别连接,以使得多个电极组件1均与电源负极导通,以便于形成并联回路,降低电源处接线的复杂度。
示例性地,如图10~11所示,两个电极组件1之间串联,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通过一根接线结构3与电源连接,如图12所示,该电极组件1的第三电极14通过一根接线结构3与另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三电极14连接,另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通过一根接线结构3与电源连接,形成电流回路;当电极装置中存在至少三个电极组件1时,可以将串联的两个电极组件1作为一组,将一组串联的电极组件1与其他电极组件1串联或者并联,或者多组串联的电极组件1之间相互串联或者并联,灵活性好。
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电极装置包括多个电极组件1;如图13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电极装置包括三个电极组件1,第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与电源连接,中间的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与第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三电极14串联,中间的电极组件1的第三电极14与第三个电极组件1的第三电极14串联,第三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与电源连接;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电极装置包括四个电极组件1,四个电极组件1之间相互串联,设置灵活方便,安装便捷,能够满足多种不同的生产要求,其中,接线结构3连接灵活,只要能够使得多个电极组件1之间导通即可,适用范围广泛;需要说明的是,接线结构3位于电极装置的非放电区域,即接线结构3避开第一放电间隙15和第二放电间隙16布置,以有效保护接线结构3,延长电极装置的使用寿命;如图13中虚线所示的接线结构3由远端向近端延伸,但该接线结构仅通过绝缘件13和第三电极14之间反向接回近端,或者仅通过第三电极14和管件2之间反向接回近端,与第三电极14并无接线关系,以避开放电区域,顺利外接电源。
可选地,多个电极组件1可以相对设置;还可选地,如图13所示,多个电极组件1也可以错位设置,即不同电极组件1中的第一电极11在周向方向上相互错位,在周向方向上无需布置在同一直线上,以灵活调整冲击波作用力的位置和方向,也有利于提升冲击波作用力的均衡分布,提升使用安全性。
可选地,多个电极组件1中的至少两个电极组件1同向设置或者反向设置,设置灵活,在将电极组件1套设于管件2上时无需区分电极组件1的正反,装配快速方便;如图13所示,多个电极组件1中的至少两个电极组件1同向设置,在管件2的轴向方向上,同向设置的至少两个电极组件1中,每个第一电极11均位于同一电极组件1中第二电极12的同一侧。
多个电极组件1中的至少两个电极组件1反向设置,其中一个电极组件1中第一电极11位于第二电极12的一侧,则其他电极组件1中,至少存在一个电极组件1中第一电极11位于第二电极12的另一侧;以图14为例,其中,左侧第一个电极组件1中第一电极11位于第二电极12的左侧,而左侧第三个电极组件1中第一电极11位于第二电极12的右侧。
可选地,不同电极组件1中的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不相等,以在电极装置的不同位置形成不同强度的冲击波作用力,满足多种不同的使用需求;优选地,不同电极组件1中的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相等,以进一步提升电极装置整体的冲击波作用力的均匀性,安全性好,也避免部分电极组件1被击穿,延长电极装置整体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单个电极组件1上施加的预设电压为3kV~7kV,该预设电压与间隙长度相配合,能够有效击穿处于第一放电间隙15和第二放电间隙16的液体介质,形成冲击波,安全可靠;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多个电极组件1并联时,电极装置的总预设电压为3kV~7kV;在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当多个电极组件1之间存在串联关系时,电极装置的总预设电压相应增加,以使得分压后单个电极组件1两端的电压在3kV~7kV范围内,实现有效击穿。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冲击波装置,主要用于处理血管组织钙化,如图15所示,包括管件2、球囊组件4与如上所述的电极装置,电极装置连接于管件2外壁上,电极装置位于球囊组件4内;其中,管件2为中空管状结构,其内部空腔用于穿过引导件,以使得电极装置和冲击波装置以及相关导管组件能够顺利到达待治疗区域;该球囊组件4内部为腔体结构,该腔体结构用于容纳电极装置、管件2以及液体介质,液体介质是可被放电击穿并产生冲击波的液体,优选为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及造影剂混合溶液、硅油等。
具体地,如图15所示,球囊组件4的远端与管件2密封连接,避免液体介质泄露,球囊组件4近端的内径大于等于电极组件1的外径,便于电极组件1组装入球囊组件4中,接线结构3由球囊组件4的近端引出并与电源连接。
当冲击波装置接通电源时,通过接线结构3将多个串联和/或并联的电极组件1导通;在电极组件1内部,工作电流由接线结构3经过第一电极11,电能击穿位于第一放电间隙15的液体介质后,通过第二轴向放电部120导入第二电极12,并经过第一径向放电部121击穿位于第二放电间隙16的液体介质,使得工作电流通过第三电极13及接在其上的接线结构3流出至下一电极组件1或者电源负极,或者工作电流反向传输,导通多个电极组件1,使得冲击波装置有效形成均衡的冲击波作用力,安全性好,并且该冲击波装置的内外符合嵌套结构的加工工艺难度低,结构连接紧密可靠,使用寿命长。
以下结合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介绍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击波装置包括管件2、球囊组件4和电极装置,该电极装置包括一个电极组件1,该电极组件1套设于管件2外壁上,且电极组件1位于充盈液体介质的球囊组件4内,液体介质为生理盐水;电极组件1包括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绝缘件13与第三电极14,电极组件1中的第三电极14套设于管件2外壁,绝缘件12套设于第三电极14,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分别套设于绝缘件13,以形成内外复合嵌套结构,加工方便,安装定位便捷省力;其中,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沿管件2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布,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在轴向方向上的最小间隔形成第一放电间隙15,该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为0.1mm,施加给电极组件1的电压为3.5kV,以有效击穿位于第一放电间隙15的液体介质,导通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同时,绝缘件13上开设有内外贯通的通孔130,从而暴露第三电极14,则通过该通孔130形成第二电极12与第三电极14之间的第二放电间隙16,该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也为0.1mm,以使得电能能够有效击穿位于第二放电间隙16的液体介质,导通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4,实现径向放电,形成冲击波作用力,该复合嵌套结构使得第二放电间隙16产生的冲击波作用力能够被三个电极分散吸收,有利于增强整个电极装置的抗冲击波能力,进而延长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整体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如图3所示,箭头所指方向为轴向方向,第一电极11的最上端与第二电极12的最下端之间的轴向距离为1.5mm。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电极11设有第一轴向放电部110,第二电极12设有第二轴向放电部120,第一轴向放电部110位于第一电极11的最下端,第二轴向放电部120位于第二电极12的最上端,两者相对设置,是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之间相距最短的距离,且两者间的间隔形成第一放电间隙15,即在施加的电压条件下,只有两者之间的第一放电间隙15形成放电区域,而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的其他区域不放电,保持自动绝缘,避免意外击穿降低电极组件1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二电极12设有第一径向放电部121,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与通孔130在轴向方向上相邻设置,以缩短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与通孔130之间的距离,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与通孔130暴露的第三电极14间形成第二放电间隙16,该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为第二电极12与第三电极14之间第二放电路径的最短直线距离,最易被击穿,从而导通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与第三电极14,形成电流回路。
具体地,在水平方向上,第一放电间隙15与第二放电间隙16相对于管件2的中心轴线对称,在轴向方向上,第一放电间隙15与第二放电间隙16位于同等高度处,且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与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相等,从而有效提升冲击波作用力的均匀性,极大地降低安全隐患。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绝缘件13与第三电极14均为闭口环形结构,套接方便省力,定位准确;其中,第一电极11包括第一环形部111,第二电极12包括第二环形部122,该第一环形部111与第二环形部122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的最短距离必须大于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以使第一环形部111与第二环形部122绝缘,避免第一环形部111与第二环形部122被击穿,安全性好。
具体地,绝缘件13为高分子绝缘管,具有柔韧性,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的内外径分别相等,且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的内径略小于高分子绝缘管的外径,第三电极14的外径略大于高分子绝缘管的内径,以使得高分子绝缘管与三个电极之间均形成过盈配合,安装定位方便。
具体地,该电极装置还包括接线结构3,接线结构3为电极线,第一电极11设有一个接线槽,其接线槽与正电极线连接,该正电极线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三电极14的下端设有一个接线槽,该接线槽通过负电极线与电源的负极连接,以使得该电极组件1内形成电流回路,形成冲击波作用力。
工作时,工作电流从电源正极经过正极线导入第一电极11,在第一轴向放电部110处击穿处于第一放电间隙15的生理盐水,通过第二轴向放电部120导入第二电极12,再经过第一径向放电部121击穿处于第二放电间隙16的生理盐水,工作电流导入第三电极14,并经过第三电极14的接线槽连接的负电极线流回电源负极,在该电流回路中,第一放电间隙15和第二放电间隙16放电产生冲击波作用力,作用于待治疗区域进行治疗,冲击波作用力均匀性好,安全性好。
实施例2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冲击波装置包括两个相互串联的电极组件1,第一放电间隙15与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均为0.2mm;如图11所示,将一根外接电源的接线结构3与其中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连接,将另一根外接电源的接线结构3与另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连接,两个电极组件1的第三电极14之间通过一根接线结构3连接,以使得两个电极组件1串联,形成回路,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形成平衡稳定的冲击波,且冲击波作用力能够被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3分散吸收,极大地提升电极装置以及冲击波装置的抗冲击性能,延长使用寿命,且各个部件结构简单,加工和组装便捷省力,有利于节省成本。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2,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3所示,该冲击波装置包括三个串联的电极组件1,每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放电间隙15与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为0.08mm;接线结构3为电极线,电极线包括正电极线、负电极线和过渡电极线,第三电极14设有两个接线槽,两个接线槽分别位于第三电极14的上端和下端,用于与电极线连接以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极组件1串联,正电极线与冲击波装置近端的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连接,在该电极组件1内部,工作电流经过第一电极11的第一轴向放电部110击穿位于第一放电间隙15的液体介质,经第二轴向放电部120导入第二电极12,并经过第一径向放电部121击穿位于第二放电间隙16的液体介质,工作电流经过第三电极14流出该电极组件1;近端的电极组件1的第三电极14通过一根过渡电极线与中间的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连接,将工作电流导入中间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重复上述放电过程;中间电极组件1的第三电极14又通过另一根过渡电极线与远端的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三电极14连接,在该远端电极组件1内部,工作电流经过第三电极14击穿位于第二放电间隙16的液体介质,经第一径向放电部121导入第二电极12,再经过第二轴向放电部120击穿位于第一放电间隙15的液体介质,经过第一轴向放电部110导入第一电极11,该第一电极11与负电极线连接,以使得工作电流流出;并且,如图13中虚线所示,负电极线由远端向近端延伸,以使得负电极线由近端引出,在由远端的第一电极11引出过程中,该负电极线避开第一放电间隙15和第二放电间隙16等放电结构布置,以保护电极线线体,延长使用寿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该冲击波装置包括两组电极组件组合体,每组电极组件组合体包括两个串联的电极组件1,两组电极组件组合体之间并联,即电源连接有两条正极线和两条负极线,每条正极线与每组电极组件组合体内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连接,每条负极线与每组电极组件组合体内另一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电极11连接,其余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8所示,该冲击波装置中第三电极14设有第二径向放电部140,该第二径向放电部140卡接于通孔130并凸出通孔130,便于该第二径向放电部140与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之间形成第二放电间隙16,提升放电稳定性,也进一步提升装配便利性,限制第三电极14与绝缘件13之间在使用过程中的相对位移,可靠性好;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
通过以上实施例可知,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绝缘件内侧嵌设第三电极,并在绝缘件外侧套设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使得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绝缘件和第三电极在冲击波装置的管件外壁形成复合嵌套结构,径向的冲击波作用力能够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分散吸收,有效地增强了整个电极装置的抗冲击波能力,极大地延长了电极装置的使用寿命,提升耐用性;同时,该电极装置形成的复合嵌套结构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能够降低电极装置的加工难度,有利于提升电极装置的结构精准度,也有利于提升加工便捷性,节省生产成本,兼顾了电极装置以及冲击波装置的抗冲击波能力和加工便利性。
2、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绝缘件和第三电极中的至少其一为环形结构,能够直接套在内管外壁上进行组装,进一步降低加工难度,提升加工便捷性,有利于缩短整个加工周期,提升整体加工效率。
3、第一放电间隙与第二放电间隙对称设置,两者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间的位置偏差小,以及两者之间的间隙长度偏差小,都有利于提升电极组件形成的冲击波的平衡性,降低冲击波分布不均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提升电极装置以及冲击波装置的使用安全性与可靠性。
4、本发明采用相对设置的第一轴向放电部和第二轴向放电部,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仅在第一放电间隙进行放电,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其他区域相对绝缘,能够防止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异常击穿,也有利于降低冲击波作用力的控制难度,提升冲击波强度的控制精度,提升电极装置以及冲击波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本发明的绝缘件可以为具有柔韧性的高分子材料,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分别于该绝缘件能够过盈配合,进一步提升装配便捷性,且该过盈配合配合粘接也能够协同增强三个电极的固定可靠性,进一步提升该电极装置的耐用性。
6、本发明的接线结构设置灵活便利,加工方便,并且接线结构均避开第一轴向放电部、第一放电间隙、第二轴向放电部、第一径向放电部和第二放电间隙这些放电区域,有利于保护接线结构,进一步提升冲击波装置的耐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任何依照本发明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都落入本发明所要求的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设置于冲击波装置的管件(2)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电极组件(1),所述电极组件(1)包括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绝缘件(13)与第三电极(14),所述第一电极(11)、所述第二电极(12)、所述绝缘件(13)与所述第三电极(14)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电极(11)与所述第二电极(12)分别套设于所述绝缘件(13)的外壁,所述绝缘件(13)套设于所述第三电极(14)的外壁,所述第三电极(14)套设于所述管件(2)的外壁,以形成复合嵌套结构;
所述第一电极(11)与所述第二电极(12)沿所述管件(2)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电极(11)设有第一轴向放电部(110),所述第一轴向放电部(110)是所述第一电极(11)中与所述第二电极(12)相距最近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极(12)设有第二轴向放电部(120),所述第二轴向放电部(120)是所述第二电极(12)中与所述第一电极(11)相距最近的一端;所述第一轴向放电部(110)与所述第二轴向放电部(120)在所述管件(2)的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轴向放电部(110)与所述第二轴向放电部(120)间的间隔形成第一放电间隙(15);
所述绝缘件(13)开设有径向贯通的通孔(130),所述通孔(130)用于暴露所述第三电极(14),所述第二电极(12)设有第一径向放电部(121),所述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与所述通孔(130)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径向放电部(121)与所述通孔(130)暴露的所述第三电极(14)间形成第二放电间隙(16);
所述第一放电间隙(15)与所述第二放电间隙(16)相对于所述管件(2)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与所述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之间的预设长度偏差绝对值小于等于0.05mm;所述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为所述第一电极(11)与所述第二电极(12)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第一放电路径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为所述第二电极(12)与所述第三电极(14)之间第二放电路径的最短直线距离,所述第二放电路径穿过所述通孔(1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与所述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间隙(15)的间隙长度和/或所述第二放电间隙(16)的间隙长度为0.02mm~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11)与所述第二电极(12)的内径相等,所述第一电极(11)与所述第二电极(12)的外径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14)与所述绝缘件(13)过盈配合,所述第一电极(11)与所述第二电极(12)分别与所述绝缘件(13)过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装置包括接线结构(3),所述第一电极(11)和/或所述第三电极(14)通过所述接线结构(3)与电源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电极组件(1),至少两个所述电极组件(1)之间通过串联和/或并联进行电连接,电连接的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1)中,一个所述电极组件(1)通过所述第一电极(11)和所述第三电极(14)中的其一与另一所述电极组件(1)的所述第一电极(11)和所述第三电极(14)中的其一电连接。
9.一种冲击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件(2)、球囊组件(4)与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极装置,所述电极装置设置于所述管件(2)外壁上,所述电极装置位于所述球囊组件(4)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冲击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组件(4)近端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电极组件(1)的外径,所述球囊组件(4)的远端与所述管件(2)密封连接。
CN202311588218.9A 2023-11-27 2023-11-27 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 Active CN1172815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88218.9A CN117281580B (zh) 2023-11-27 2023-11-27 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88218.9A CN117281580B (zh) 2023-11-27 2023-11-27 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1580A CN117281580A (zh) 2023-12-26
CN117281580B true CN117281580B (zh) 2024-03-15

Family

ID=89253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88218.9A Active CN117281580B (zh) 2023-11-27 2023-11-27 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81580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11761A (zh) * 2019-05-17 2020-02-21 谱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于血管成形术的冲击波发生系统
US11020135B1 (en) * 2017-04-25 2021-06-01 Shockwave Medical, Inc. Shock wave device for treating vascular plaques
CN113855163A (zh) * 2021-11-09 2021-12-31 上海蓝帆博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波电极组件、球囊导管装置以及医疗设备
WO2022166884A1 (zh) * 2021-02-05 2022-08-11 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治疗心脏瓣膜或血管钙化的冲击波装置用电极和冲击波装置
CN114886503A (zh) * 2022-05-27 2022-08-12 深圳英美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尖端放电的冲击波球囊导管
WO2023029191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苏州中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装置及冲击波发生系统
CN115919408A (zh) * 2022-12-09 2023-04-07 深圳北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冲击波发生装置及球囊导管
WO2023087198A1 (zh) * 2021-11-18 2023-05-25 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球囊导管
CN116392200A (zh) * 2023-04-10 2023-07-07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冲击波电极组件、球囊导管及医疗设备
CN219700041U (zh) * 2023-03-24 2023-09-19 苏州润迈德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42673B2 (en) * 2012-06-27 2017-05-09 Shockwave Medical, Inc. Shock wave balloon catheter with multiple shock wave sources
WO2017087195A1 (en) * 2015-11-18 2017-05-26 Shockwave Medical, Inc. Shock wave electrodes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20135B1 (en) * 2017-04-25 2021-06-01 Shockwave Medical, Inc. Shock wave device for treating vascular plaques
CN110811761A (zh) * 2019-05-17 2020-02-21 谱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于血管成形术的冲击波发生系统
WO2022166884A1 (zh) * 2021-02-05 2022-08-11 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治疗心脏瓣膜或血管钙化的冲击波装置用电极和冲击波装置
WO2023029191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苏州中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装置及冲击波发生系统
CN113855163A (zh) * 2021-11-09 2021-12-31 上海蓝帆博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波电极组件、球囊导管装置以及医疗设备
WO2023087198A1 (zh) * 2021-11-18 2023-05-25 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球囊导管
CN114886503A (zh) * 2022-05-27 2022-08-12 深圳英美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尖端放电的冲击波球囊导管
CN219782677U (zh) * 2022-05-27 2023-10-03 深圳英美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尖端放电的冲击波球囊导管
CN115919408A (zh) * 2022-12-09 2023-04-07 深圳北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冲击波发生装置及球囊导管
CN219700041U (zh) * 2023-03-24 2023-09-19 苏州润迈德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CN116392200A (zh) * 2023-04-10 2023-07-07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冲击波电极组件、球囊导管及医疗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1580A (zh) 202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71562B2 (en) High impedance drug eluting cardiac lead
CN113633346B (zh) 一种电极装置及冲击波发生系统
WO2010029842A1 (ja) 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WO2003072165A3 (en) Ultrasound assembly for use with a catheter
US7680544B1 (en) Fatigue resistant design for leads employing multi-strand cables as primary conductors
JP6788744B2 (ja) 高濃度低温一酸化窒素を製造する装置
JP2017153633A (ja) 心腔内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EP2908906B1 (en) Terminal ring configuration to prevent improper is4 lead connector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df4 connector port
JP2016140871A5 (zh)
CN114366237B (zh) 一种电极结构及球囊
US20210038859A1 (en) Cathet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7281580B (zh) 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
JP2017221681A (ja) 電気外科的プラズマ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JP5146324B2 (ja) 神経刺激用カテーテル
KR20120033505A (ko) 플라즈마 장치
CN215688241U (zh) 一种电极装置及冲击波发生系统
US20070043348A1 (en) Instrument for the unipolar ablation of heart tissue
CN116392200A (zh) 冲击波电极组件、球囊导管及医疗设备
CN219147884U (zh) 医疗系统、医疗导管及其插座结构和操作手柄
JP5049007B2 (ja) 外科用のゾンデ
JP4346110B1 (ja) 除細動カテーテル
WO2023087198A1 (zh) 球囊导管
US6181972B1 (en) High impedance lead fo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US20220117657A1 (en) Multi-lumen Probe
CN219166541U (zh) 液电碎石用电极导线及液电碎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