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00041U -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00041U
CN219700041U CN202320602929.6U CN202320602929U CN219700041U CN 219700041 U CN219700041 U CN 219700041U CN 202320602929 U CN202320602929 U CN 202320602929U CN 219700041 U CN219700041 U CN 2197000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wire
inner electrode
sheath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0292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雍婷婷
钱林权
陆立荣
蔡园园
陈艾骎
刘广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hengk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Runmaid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Runmaid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Runmaid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0292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000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000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000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包括导管、密封围绕在导管外周的球囊、设置在导管外周且位于球囊内的电极组件和用于向电极组件传输电压的导线;球囊内可填充液体;当通过导线向电极组件传输电压时,电极组件可在球囊内的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电极组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接线通孔;接线通孔的内壁、电极组件的外周壁、电极组件的近端端面与电极组件的内周壁构成绕线部;导线缠绕连接在绕线部上。本实施例中,电极组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接线通孔;接线通孔的内壁、电极组件的外周壁、电极组件的近端端面与电极组件的内周壁构成绕线部;导线缠绕连接在绕线部上,使得导线与电极组件的连接牢固,不易脱落。

Description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心脏病患者年龄的增长和疾病的进展,外周血管及冠状动脉中的斑块会逐渐钙化。这种骨状结构类似物会造成脉管狭窄,降低脉管血流量,最终可能导致脉管完全闭塞。
针对脉管钙化病灶,提供了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在治疗时,导管上的球囊被推进至脉管钙化区域;然后用液体对球囊膨胀加压;脉冲发生器通过导线向球囊中的电极对施加高压脉冲,使电极对放电在液体中产生冲击波;冲击波撞击球囊壁,使钙化斑块破裂;钙化斑块破裂后,球囊可以进一步膨胀以打通脉管。
在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线被压接在电极内侧。该实施例中,存在着生产时所述导线与所述电极内侧之间的作用力较小,或者因产品使用过程中电极变形等原因造成所述导线与所述电极内侧之间的作用力变小的问题,上述问题皆会造成导线与电极的连接不牢固,易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导线与电极的连接牢固,不易脱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包括导管、密封围绕在导管外周的球囊、设置在所述导管外周且位于所述球囊内的电极组件和用于向所述电极组件传输电压的导线;所述球囊内可填充液体;当通过所述导线向所述电极组件传输电压时,所述电极组件可在球囊内的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接线通孔;所述接线通孔的内壁、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壁、所述电极组件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电极组件的内周壁构成绕线部;所述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绕线部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接线通孔;所述接线通孔的内壁、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壁、所述电极组件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电极组件的内周壁构成绕线部;所述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绕线部上,使得所述导线与所述电极组件的连接牢固,不易脱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力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与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纵截面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导线缠绕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电极与第二内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外电极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申请中的“近端”指的是靠近操作者的一侧,“远端”指的是远离操作者的一侧。
随着心脏病患者年龄的增长和疾病的进展,外周血管及冠状动脉中的斑块会逐渐钙化。这种骨状结构类似物会造成脉管狭窄,降低脉管血流量,最终可能导致脉管完全闭塞。
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适应症包括介入治疗血管钙化病变。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包括导管、密封围绕在导管外周的球囊和设置在球囊内的至少一个电极对;所述球囊内能填充液体;每个所述电极对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当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在所述球囊内的流体形成电弧,从而在流体内生成气泡,该气泡会膨胀和崩塌,继而在所述球囊中形成机械冲击波,该机械冲击波通过液体及所述球囊机械地传导以施加机械力或压力以使脉管系统壁上或脉管系统壁中的任何钙化斑块分裂开。
该实施例中,通过位于体外的脉冲电压发生器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具体的,所述脉冲电压发生器的正极通过第一导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脉冲电压发生器的负极通过第二导线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导线及所述第二导线均铺设在所述导管上。一个导线与电极的可选连接方案中,所述第一导线被压接在所述第一电极内侧与所述导管外壁之间。该方案中,存在着生产时所述导线与所述电极内侧之间的作用力较小,或者因产品使用过程中电极变形等原因造成所述导线与所述电极内侧之间的作用力变小的问题,上述问题皆会造成导线与电极的连接不牢固,易脱落。
本申请提出了一个实施例,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包括导管、密封围绕在导管外周的球囊、设置在导管外周且位于球囊内的电极组件和用于向所述电极组件传输电压的导线;所述球囊内可填充液体;当通过所述导线向所述电极组件传输电压时,所述电极组件可在球囊内的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接线通孔;所述接线通孔的内壁、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壁、所述电极组件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电极组件的内周壁构成绕线部;所述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绕线部上,使得所述导线与所述电极组件的连接牢固,不易脱落。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绕线部上构成导线匝,导线匝的匝数可选一匝或者多匝,匝数越多,所述导线与所述绕线部的缠绕连接越牢固。所述导线与所述绕线部的缠绕方式可任意选择,例如,环向缠绕、平面缠绕或螺旋缠绕等;可选的,多匝导线匝之间相互交叉或者覆盖,能使得所述导线与所述绕线部的缠绕连接更加牢固。
一个可选缠绕方案中,所述导线与所述绕线部可以仅通过缠绕连接,通过多匝导线匝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所述导线与所述绕线部牢固连接。
另一个可选缠绕方案中,所述导线缠绕并通过绳结或绞丝连接在所述绕线部上,例如所述导线匝的导线末端与所述导线的其他部份之间设置绳结。
另一个可选缠绕方案中,所述导线缠绕并通过粘接或者焊接连接在所述绕线部上,可选的,粘接或者焊接位置位于所述接线通孔内;可选的,所述导线在所述绕线部上缠绕的圈数为半匝,即所述导线仅铺设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壁或者内周壁,在所述接线通孔处通过粘接或者焊接将所述导线固定连接在所述绕线部上。
还有一种可选缠绕方案,治疗状态下,球囊进入人体并到达病变位置,所述导线的两端均位于体外,即所述导线的一端缠绕所述绕线部后,折返延伸至体外;所述导线的两端均可固定在体外,例如所述导线的两端共同固定在脉冲电压发生器上,该方式使得所述导线形成闭合环状并与所述绕线部连接,避免了所述导线从所述电极组件上脱落。
所述导线中,所述导线匝部分没有绝缘外层以电连接所述绕线部,其他部分导线可以具有绝缘外层。
所述绕线部上缠绕的所述导线匝,会造成所述电极组件局部的径向尺寸增大;因此,可选的,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壁和/或内周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导线匝的第一槽。所述导线匝沿着所述第一槽缠绕,避免了导线匝造成所述电极组件局部的径向尺寸增大,从而避免了所述导线匝对所述导管在血管内的通过性造成影响。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13对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进行解释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而为了简洁,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且相同部件的说明可互相参照和引用。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如图1,包括导管101、密封围绕在导管101外周的球囊102、设置在导管101外周且位于球囊102内的电极组件103和用于向所述电极组件103传输电压的导线;所述球囊102内可填充液体;当通过所述导线向所述电极组件103传输电压时,所述电极组件103可在球囊102内的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所述电极组件103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接线通孔;所述接线通孔的内壁、所述电极组件103的外周壁、所述电极组件103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电极组件103的内周壁构成绕线部;所述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绕线部上,使得所述导线与所述电极组件103的连接牢固,不易脱落。
图2提供了所述电极组件103的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电极组件103包括内电极104和外电极护套105;所述装置还包括绝缘层106;所述内电极104铺设在所述导管101外壁;所述绝缘层106位于所述内电极104外周,用于绝缘分隔所述内电极104与所述外电极护套105;所述外电极护套105围绕在所述绝缘层106的外周。
图2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线包括第一导线107和第二导线108,所述第一导线107与所述第二导线108,其中一个电连接脉冲电压发生器的正极,另一个电连接脉冲电压发生器的负极;所述第一导线107电连接所述内电极104以向所述内电极104传输电压,所述第二导线108电连接所述外电极护套105以向所述外电极护套105传输电压;当所述第一导线107向所述内电极104传输电压,且所述第二导线108向所述外电极护套105传输电压时,所述外电极护套105与所述内电极104之间可在球囊102内的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
所述内电极104的数量可选一个;也可选多个,多个所述内电极104绝缘间隔分布,且多个所述内电极104通过所述第一导线107传输的电压极性相同。
可选的,所述内电极104和所述外电极护套105中,可以仅有其中之一设置有接线通孔,也可以两者皆设置有接线通孔。
图2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接线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内电极104上的第一接线通孔104a;所述第一接线通孔104a的内壁、所述内电极104的外周壁、所述内电极104的近端端面与所述内电极104的内周壁构成第一绕线部104b,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导线107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一绕线部104b上;所述第一导线107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一绕线部104b上构成第一导线匝107a;可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内电极104的外周壁和/或内周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导线匝107a的第三槽104c。
所述接线通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电极护套105上的第二接线通孔105a;所述第二接线通孔的内壁、所述外电极护套105的外周壁、所述外电极护套105的近端端面与所述外电极护套105的内周壁构成第二绕线部105b,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导线108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二绕线部105b上。所述第二导线108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二绕线部105b上构成第二导线匝108a;可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外电极护套105的外周壁和/或内周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导线匝108a的第四槽105c。
图2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电极组件103中,图5提供了一种可选的导线缠绕方式,治疗状态下,所述球囊102进入人体并到达病变位置,所述第一导线107的两端均位于体外,即所述第一导线107的一端缠绕所述第一绕线部104b后,折返延伸至体外;所述第一导线107的两端均可固定在体外,例如所述第一导线107的两端共同固定在脉冲电压发生器上,该方式使得所述第一导线107形成闭合环状并与所述第一绕线部104b连接,避免了所述第一导线107从所述内电极104上脱落。同理,所述第二导线108的两端均位于体外,即所述第二导线108的一端缠绕所述第二绕线部105b后,折返延伸至体外;所述第二导线108的两端均可固定在体外,例如所述第二导线108的两端共同固定在脉冲电压发生器上,该方式使得所述第二导线108形成闭合环状并与所述第二绕线部105b连接,避免了所述第二导线108从所述外电极护套105上脱落。
所述第一导线107的一部分及所述第二导线108的一部分铺设在所述绝缘层106的内表面或者外表面,会造成所述绝缘层106处局部的径向尺寸增大;因此,可选的,所述绝缘层106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导线107和/或所述第二导线108的第二槽。所述第一导线107的一部分和/或所述第二导线108的一部分铺设在所述第二槽,避免了所述导线造成所述绝缘层106局部的径向尺寸增大,从而避免了所述导线对所述导管101在血管内的通过性造成影响。另外,可选的,所述第二槽还可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导线匝107a和/或所述第二导线匝108a;即所述第二槽与所述第三槽104c配合容纳所述第一导线匝107a,所述第二槽与所述第四槽105c配合容纳所述第二导线匝108a。
对于所述外电极护套105与所述内电极104之间的放电位置,图2的提供了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外电极护套105上设置有第一放电孔,所述绝缘层106上设置有第二放电孔;所述第一放电孔与所述第二放电孔使得所述内电极104的部份露出并可接触所述球囊102内的所述液体;当所述第一导线107向所述内电极104传输电压,且所述第二导线108向所述外电极护套105传输电压时,所述外电极护套105与所述内电极露出部份104d之间可在球囊102内的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所述第一放电孔与所述第二放电孔的数量可以为多对,每一对所述第一放电孔与所述第二放电孔形成一个放电位置,使得所述电极组件103具有多个位置可产生放电冲击波。对于具有多个内电极104的情况,每个内电极104处至少具有一对所述第一放电孔与所述第二放电孔。另外,可选的,所述第一接线通孔104a与所述第二放电孔错位布置,避免所述内电极露出部份104d具有所述第一接线通孔104a而影响电极放电。可选的,所述第一放电孔与所述第二接线通孔可以共用一个。
对于所述外电极护套与所述内电极之间的放电位置,本申请提供了图6至图8所示的另一种可选方案,内电极201上设置有第一接线通孔201a,外电极护套202上设置有第二接线通孔202a;第一导线与所述内电极201的连接关系,第二导线与所述外电极护套202的连接关系,可参考上述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所述内电极201包括放电部201b;所述放电部201b位于所述外电极护套202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并且所述放电部201b能与球囊内的液体接触;当在所述内电极201与所述外电极护套202之间施加电压时,所述放电部201b与所述外电极护套202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
图6所示的可选方案中,当在所述内电极201与所述外电极护套202之间施加电压时,位于所述外电极护套202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的所述放电部201b与所述外电极护套202之间产生放电电弧;因此不需要在外电极护套202上开设放电孔,降低了加工成本;另外不开设放电孔的外电极护套202相比于开设放电孔的外电极护套202,具有更好的整体性,机械性能更优,使用寿命得到了提高。
图6所示的可选方案中,可选的,所述内电极201为套筒状或者所述内电极201横截面为圆弧状,围绕在所述导管的外周;相应的所述绝缘层203是套筒状,围绕在所述内电极201的外周。图6中,所述内电极201为套筒状。
图6所示的可选方案中,可选的,所述内电极201的一部分被所述绝缘层203覆盖,与球囊内的液体隔离;所述内电极201的近端和/或远端延伸至所述绝缘层203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所述内电极201的部分外周壁位于所述绝缘层203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构成所述放电部201b。在本可选方案中,所述放电部201b为圆环状,因此放电部201b表面积较大,且发生放电电弧的位置具有一定随机性,避免了电极在相同或相近位置的放电次数过多而造成电极损伤,提高了内电极201和外电极护套202的使用寿命。由图和图3可知,所述内电极201近端的部分外周壁位于所述绝缘层203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构成所述放电部201b;所述内电极201远端的外周壁及远端端面均被所述绝缘层203覆盖,不能接触液体。
图6所示的可选方案中,可选的,所述内电极201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绝缘层203的近端端面齐平;所述内电极201的近端端面构成所述放电部201b;在该可选方案中,所述外电极护套202位于所述绝缘层203的轴向区间之内,或者所述外电极护套202的近端端面与所述内电极201的近端端面齐平;本申请中,所述外电极护套202的近端端面与所述内电极201的近端端面齐平时,将所述内电极201的近端端面定义为位于所述外电极护套202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
图6所示的可选方案中,可选的,所述内电极201的远端端面与所述绝缘层203的远端端面齐平;所述内电极201的远端端面构成所述放电部201b;在该可选方案中,所述外电极护套202位于所述绝缘层203的轴向区间之内,或者所述外电极护套202的远端端面与所述内电极201的远端端面齐平;本申请中,所述外电极护套202的远端端面与所述内电极201的远端端面齐平时,将所述内电极201的远端端面定义为位于所述外电极护套202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
图7所示的可选方案中,可选的,所述绝缘层203上设置有放电开口203a;所述放电开口203a位于所述外电极护套202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所述放电开口203a被配置为使得所述内电极201的部分露出;所述内电极201的露出部分构成所述放电部201b。通过设置在绝缘层203上的放电开口203a,一方面能够调整所述放电部201b与所述外电极护套202之间的放电间隙的大小,另一方面能够根据需要配置发生放电电弧的位置。
图8所示的可选方案中,可选的,所述内电极201包括主体和放电部201b;所述主体为套筒状,并围绕在所述导管的外周;所述放电部201b包括至少一个凸台;所述凸台连接在所述主体沿所述导管轴向一端的端面上,且沿轴向延伸;所述绝缘层203为套筒状,围绕在所述主体的外周。本实施例通过凸台构成放电部201b,从而能够根据需要配置凸台的数量及位置,调整发生放电电弧的位置。可选的,所述主体的近端端面和远端端面均设置有两个所述凸台。可选的,所述凸台仅设置在近端端面,数量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四个,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图9提供了所述电极组件103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内电极301、第二内电极302和外电极护套303;所述装置还包括绝缘层304;
如图10,所述第一内电极301与所述第二内电极302铺设在所述导管外壁;所述绝缘层304位于所述第一内电极301及所述第二内电极302外周,用于绝缘分隔所述第一内电极301与所述外电极护套303,以及用于绝缘分隔所述第二内电极302与所述外电极护套303;所述外电极护套303围绕在所述绝缘层304的外周;
所述导线包括第三导线305和第四导线306;所述第三导线305电连接所述第一内电极301以向所述第一内电极301传输电压,所述第四导线306电连接所述第二内电极302以向所述第二内电极302传输电压;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其中一个电连接脉冲电压发生器的正极,另一个电连接脉冲电压发生器的负极;当所述第三导线305向所述第一内电极301传输电压,且所述第四导线306向所述第二内电极302传输电压时,所述第一内电极301与所述外电极护套303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所述外电极护套303与所述第二内电极302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以使得电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内电极301、所述外电极护套303、所述第二内电极302。
可选的,所述第一内电极301和所述第二内电极302中,可以仅有其中之一设置有接线通孔,也可以两者皆设置有接线通孔。
所述接线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内电极301上的第三接线通孔;所述第三接线通孔的内壁、所述第一内电极301的外周壁、所述第一内电极301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第一内电极301的内周壁构成第三绕线部;所述第三导线305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三绕线部上;所述第三导线305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三绕线部上构成第三导线305匝;可选的,所述第一内电极301的外周壁和/或内周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三导线305匝的第六槽。
所述接线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内电极302上的第四接线通孔;所述第四接线通孔的内壁、所述第二内电极302的外周壁、所述第二内电极302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第二内电极302的内周壁构成第四绕线部;所述第四导线306缠绕连接在所述第四绕线部上。所述第四导线306缠绕连接在所述第四绕线部上构成第四导线306匝;可选的,所述第二内电极302的外周壁和/或内周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四导线306匝的第七槽。
所述第三导线305的一部分及所述第四导线306的一部分铺设在所述绝缘层304的内表面或者外表面,会造成所述绝缘层304处局部的径向尺寸增大;因此,可选的,所述绝缘层304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三导线305和/或所述第四导线306的第五槽。所述第三导线305的一部分和/或所述第四导线306的一部分铺设在所述第五槽,避免了所述导线造成所述绝缘层304局部的径向尺寸增大,从而避免了所述导线对所述导管在血管内的通过性造成影响。另外,可选的,所述第五槽还可用于容纳所述第三导线305匝和/或所述第四导线306匝;即所述第五槽与所述第六槽配合容纳所述第三导线305匝,所述第五槽与所述第七槽配合容纳所述第四导线306匝。
图9所示的所述电极组件的可选实施例中,对于所述外电极护套303与所述第一内电极301以及所述第二内电极302之间的放电位置,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方案,如图9和图1所述外电极护套303上设置有第三放电孔303a和第四放电孔303b,所述绝缘层304上设置有第五放电孔和第六放电孔;所述第三放电孔303a与所述第五放电孔使得所述第一内电极301的部份露出并可接触所述球囊内的所述液体;所述第四放电孔303b与所述第六放电孔使得所述第二内电极302的部份露出并可接触所述球囊内的所述液体;
当所述第三导线305向所述第一内电极301传输电压,且所述第四导线306向所述第二内电极302传输电压时,所述第一内电极301的露出部分与所述外电极护套303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所述外电极护套303与所述第二内电极302的露出部分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以使得电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内电极301、所述外电极护套303、所述第二内电极302。
对于所述外电极护套与所述第一内电极以及所述第二内电极之间的放电位置,本申请提供了另一种可选方案,如图12和图13,第一内电极401上设置有第三接线通孔401a,第二内电极402上设置有第四接线通孔402a;第三导线与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连接关系,第四导线与所述第二内电极402的连接关系,可参考上述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所述第一内电极401包括第一放电部401b,所述第二内电极402包括第二放电部402b;所述第一放电部401b与所述第二放电部402b均位于所述外电极护套403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并且所述第一放电部401b与所述第二放电部402b均能与球囊内的液体接触;
当所述第三导线向所述第一内电极401传输电压,且所述第四导线向所述第二内电极402传输电压时,所述第一放电部401b与所述外电极护套403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所述外电极护套403与所述第二放电部402b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以使得电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内电极401、所述外电极护套403、所述第二内电极402。
该方案中,当在所述第一内电极401与所述第二内电极402之间施加电压时,位于所述外电极护套403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的所述第一放电部401b与所述外电极护套403之间产生放电电弧,所述外电极护套403与所述第二放电部402b之间产生放电电弧;因此不需要在外电极护套403上开设放电孔,降低了加工成本;另外不开设放电孔的外电极护套403相比于开设放电孔的外电极护套403,具有更好的整体性,机械性能更优,使用寿命得到了提高。
图12和图13的可选方案中,所述第一内电极401与所述第二内电极402绝缘间隔分布,两者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者的位置可以互换。以下以所述第一内电极401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二内电极402同理。
图12和图13的可选方案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一部分被所述绝缘层404覆盖,与球囊内的液体隔离;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近端和/或远端延伸至所述绝缘层404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部分外周壁位于所述绝缘层404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构成所述第一放电部401b。在本可选方案中,所述第一放电部401b为圆环状,因此第一放电部401b表面积较大,且发生放电电弧的位置具有一定随机性,避免了电极在相同或相近位置的放电次数过多而造成电极损伤,提高了第一内电极401和外电极护套403的使用寿命。由图和图3可知,所述第一内电极401近端的部分外周壁位于所述绝缘层404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构成所述第一放电部401b;所述第一内电极401远端的外周壁及远端端面均被所述绝缘层404覆盖,不能接触液体。
图12和图13的可选方案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绝缘层404的近端端面齐平;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近端端面构成所述第一放电部401b;在该可选方案中,所述外电极护套403位于所述绝缘层404的轴向区间之内,或者所述外电极护套403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近端端面齐平;本申请中,所述外电极护套403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近端端面齐平时,将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近端端面定义为位于所述外电极护套403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
图12和图13的可选方案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远端端面与所述绝缘层404的远端端面齐平;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远端端面构成所述第一放电部401b;在该可选方案中,所述外电极护套403位于所述绝缘层404的轴向区间之内,或者所述外电极护套403的远端端面与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远端端面齐平;本申请中,所述外电极护套403的远端端面与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远端端面齐平时,将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远端端面定义为位于所述外电极护套403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
图12和图13的可选方案中,可选的,所述外电极护套403位于所述绝缘层404的轴向区间之内;所述绝缘层404上设置有放电开口;所述放电开口位于所述外电极护套403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所述放电开口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一内电极401的露出部分构成所述第一放电部401b。通过设置在绝缘层404上的放电开口,一方面能够调整所述第一放电部401b与所述外电极护套403之间的放电间隙的大小,另一方面能够根据需要配置发生放电电弧的位置。
本申请提供的关于所述电极组件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理解本申请的内容,而不应作为对于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其他形式的电极组件,其与导线的连接方式与本申请相同或等同,则应当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申请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申请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

Claims (16)

1.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包括导管、密封围绕在导管外周的球囊、设置在所述导管外周且位于所述球囊内的电极组件和用于向所述电极组件传输电压的导线;所述球囊内可填充液体;当通过所述导线向所述电极组件传输电压时,所述电极组件可在球囊内的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接线通孔;所述接线通孔的内壁、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壁、所述电极组件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电极组件的内周壁构成绕线部;所述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绕线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绕线部上构成导线匝;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壁和/或内周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导线匝的第一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内电极和外电极护套;所述装置还包括绝缘层;
所述内电极铺设在所述导管外壁;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内电极外周,用于绝缘分隔所述内电极与所述外电极护套;所述外电极护套围绕在所述绝缘层的外周;
所述导线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电连接所述内电极以向所述内电极传输电压,所述第二导线电连接所述外电极护套以向所述外电极护套传输电压;当所述第一导线向所述内电极传输电压,且所述第二导线向所述外电极护套传输电压时,所述外电极护套与所述内电极之间可在球囊内的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
所述接线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内电极上的第一接线通孔;所述第一接线通孔的内壁、所述内电极的外周壁、所述内电极的近端端面与所述内电极的内周壁构成第一绕线部;所述第一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一绕线部上;
和/或,
所述接线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电极护套上的第二接线通孔;所述第二接线通孔的内壁、所述外电极护套的外周壁、所述外电极护套的近端端面与所述外电极护套的内周壁构成第二绕线部;所述第二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二绕线部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接线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内电极上的第一接线通孔,所述第一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一绕线部上构成第一导线匝;所述内电极的外周壁和/或内周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导线匝的第三槽。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接线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电极护套上的第二接线通孔,所述第二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二绕线部上构成第二导线匝;所述外电极护套的外周壁和/或内周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导线匝的第四槽。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导线和/或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二槽。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电极护套上设置有第一放电孔,所述绝缘层上设置有第二放电孔;所述第一放电孔与所述第二放电孔使得所述内电极的部份露出并可接触所述球囊内的所述液体;当所述第一导线向所述内电极传输电压,且所述第二导线向所述外电极护套传输电压时,所述外电极护套与所述内电极露出部份之间可在球囊内的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包括放电部;所述放电部位于所述外电极护套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并且所述放电部能与球囊内的液体接触;
当在所述内电极与所述外电极护套之间施加电压时,所述放电部与所述外电极护套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内电极、第二内电极和外电极护套;所述装置还包括绝缘层;
所述第一内电极与所述第二内电极铺设在所述导管外壁;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及所述第二内电极外周,用于绝缘分隔所述第一内电极与所述外电极护套,以及用于绝缘分隔所述第二内电极与所述外电极护套;所述外电极护套围绕在所述绝缘层的外周;
所述导线包括第三导线和第四导线;所述第三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一内电极以向所述第一内电极传输电压,所述第四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内电极以向所述第二内电极传输电压;当所述第三导线向所述第一内电极传输电压,且所述第四导线向所述第二内电极传输电压时,所述第一内电极与所述外电极护套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所述外电极护套与所述第二内电极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以使得电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内电极、所述外电极护套、所述第二内电极;
所述接线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内电极上的第三接线通孔;所述第三接线通孔的内壁、所述第一内电极的外周壁、所述第一内电极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第一内电极的内周壁构成第三绕线部;所述第三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三绕线部上;
和/或,
所述接线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内电极上的第四接线通孔;所述第四接线通孔的内壁、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外周壁、所述第二内电极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内周壁构成第四绕线部;所述第四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第四绕线部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接线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内电极上的第三接线通孔;所述第三导线缠绕连接在所述第三绕线部上构成第三导线匝;所述第一内电极的外周壁和/或内周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三导线匝的第六槽。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三导线和/或所述第四导线的第五槽。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电极护套上设置有第三放电孔和第四放电孔,所述绝缘层上设置有第五放电孔和第六放电孔;所述第三放电孔与所述第五放电孔使得所述第一内电极的部份露出并可接触所述球囊内的所述液体;所述第四放电孔与所述第六放电孔使得所述第二内电极的部份露出并可接触所述球囊内的所述液体;
当所述第三导线向所述第一内电极传输电压,且所述第四导线向所述第二内电极传输电压时,所述第一内电极的露出部分与所述外电极护套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所述外电极护套与所述第二内电极的露出部分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以使得电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内电极、所述外电极护套、所述第二内电极。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包括第一放电部,所述第二内电极包括第二放电部;所述第一放电部与所述第二放电部均位于所述外电极护套的轴向覆盖区间之外,并且所述第一放电部与所述第二放电部均能与球囊内的液体接触;
当所述第三导线向所述第一内电极传输电压,且所述第四导线向所述第二内电极传输电压时,所述第一放电部与所述外电极护套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所述外电极护套与所述第二放电部之间可在液体中产生放电电弧,以使得电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内电极、所述外电极护套、所述第二内电极。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缠绕连接在所述绕线部上的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导线的其他部份通过绳结或者绞丝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缠绕连接在所述绕线部上的所述导线焊接或者粘接在所述绕线部上;所述焊接或者所述粘接的位置位于所述接线通孔内。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治疗状态下,所述导线的两端均位于体外。
CN202320602929.6U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Active CN2197000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2929.6U CN219700041U (zh)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2929.6U CN219700041U (zh)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00041U true CN219700041U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81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02929.6U Active CN219700041U (zh)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000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81580A (zh) * 2023-11-27 2023-12-26 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81580A (zh) * 2023-11-27 2023-12-26 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
CN117281580B (zh) * 2023-11-27 2024-03-15 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处理组织钙化的电极装置及冲击波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82597B (zh) 具有多个冲击波源的冲击波球囊导管
CN219700041U (zh)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US8403868B2 (en) Sensor and guide wire assembly
US9399129B2 (en) MRI compatible implantable medical lea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13877044A (zh) 医疗装置
US20210186540A1 (en) Tubular Thrombectomy Devices
US748699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upporting or strengthening a portion of a lead
JP2005342535A (ja) 超音波カテーテル・プローブ
JPH08322941A (ja) 電気分解的に離脱可能なインプラントのための送達カテーテル
CN111184553B (zh) 用于血管成形术冲击波导管的高覆盖率低剖面电极组件
JPH09253063A (ja) 電極カテーテル
CN114366237B (zh) 一种电极结构及球囊
WO2011053625A1 (en) Delivery wire assembly for occlusive device delivery system
US20210212759A1 (en) Medical device
CN114504361B (zh) 一种冲击波装置及球囊导管
CN102223912A (zh) 心腔内除颤导管
CN218832829U (zh)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CN115463317B (zh)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
CN116392200A (zh) 冲击波电极组件、球囊导管及医疗设备
CN216319437U (zh) 医疗装置
US20220008128A1 (en) Medical device
CN219517513U (zh) 一种用于血管介入的球囊导管装置
CN219166540U (zh)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WO2024130853A1 (zh)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CN219397451U (zh) 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801, Building 4, No. 169 Changhong North Road, Luzhi Town,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000

Patentee after: Suzhou Shengk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801, Building 4, No. 169 Changhong North Road, Luzhi Town,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000

Patentee before: Suzhou Runmaid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