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0742B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250742B CN117250742B CN202311498932.9A CN202311498932A CN117250742B CN 117250742 B CN117250742 B CN 117250742B CN 202311498932 A CN202311498932 A CN 202311498932A CN 117250742 B CN117250742 B CN 11725074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 lens group
- group
- posi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4 visual acu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02B15/17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并提供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其中,该光学镜头包括沿同一光轴上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在光学镜头从远景切换至近景的变焦过程中,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第二透镜组能够沿光轴向远离像面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手机等终端的摄像模组,大部分是通过马达等驱动机构带动整个镜头组来实现不同物距下成像面和感光元件的接收面重合,来实现清晰成像。然而,该方案需要马达的对焦行程更长、承重能力更高,且对于单镜组的长焦镜头而言,近焦的成像效果难以达到和远焦相同的成像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镜头。该光学镜头包括沿同一光轴上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在光学镜头从远景切换至近景的变焦过程中,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第二透镜组能够沿光轴向远离像面的方向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为内对焦镜头,其通过合理的分配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这三个镜组的光焦度,在对焦时仅需移动第二透镜组,利于实现远焦和近焦接近的成像效果,同时具有更短的对焦行程。而且,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在对焦过程中,无需带动其他镜组移动,仅需要带动一组镜片移动,利于实现马达等驱动机构的轻量化设计,有利于提升对焦速度和降低摄像模组的尺寸。此外,相对于单镜组对焦的方式或者双镜组对焦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为三镜组对焦的方式,其利于实现更短的行程和更好的成像质量,维持远焦和近焦性能的一致性。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通过移动三个镜组中的第二透镜组进行内对焦,利于减小光学镜头的尺寸,对马达等驱动机构的行程和尺寸需求更低,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由正透镜构成。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通过在第一透镜组中设置负透镜,利于降低光束入射至第二透镜组的入射角,降低第二透镜组的设计难度,实现更好的成像效果。而且,第一透镜组中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的配合结构,进一步还利于解决像差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中透镜的数量为1,2或3。第二透镜组中透镜数量为1时,第二透镜组由正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中的透镜的数量大于1时,第二透镜组中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利于解决像差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组中透镜的数量为1,2或3。第三透镜组中透镜数量为1时,第三透镜组由负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中的透镜的数量大于1时,第三透镜组中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利于解决像差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三透镜组包括负的第六透镜。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为正透镜,第二透镜为负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为正透镜及至少一个为负透镜。如此,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均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的组合,利于解决像差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组包括正的第三透镜;第三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为正透镜,第二透镜为负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为正透镜及至少一个为负透镜。如此,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中均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的组合,利于解决像差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第三透镜组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为正透镜,第二透镜为负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中一个为正透镜,另一个为负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一个为正透镜,另一个为负透镜。如此,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中均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的组合,利于解决像差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光阑,光阑位于第一透镜组靠近物侧的一侧,以利于减小光学镜头的尺寸。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1满足:N1<1.6;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满足:N2>1.58。具体地,若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1大于上限,则第一透镜的光焦度过大,第一透镜组引入较大的位置色差;而若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小于下限,则第二透镜的光焦度过小,第一透镜组对畸变的校正能力不足,导致远离成像中心的位置的成像质量低下。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FL满足:0.5<F2/EFL<2。具体地,通过将F2/EFL设置为上述范围,利于兼顾光学镜头的对焦能力和成像质量。若F2/EFL小于下限,则第二透镜组的焦距过小,不利于控制经过第二透镜组的光束的像差,最终导致成像质量下降;而若F2/EFL大于上限,则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不足,调焦时的场曲校正能力不足而使调焦性能变差,同时导致第二透镜组在对焦时的行程过长,增加马达的设计难度。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FL满足:1<F1/EFL<20。具体地,通过将F1/EFL设置为大于光学镜头的焦距,且小于光学镜头的焦距的二十倍以内,能够优化成像质量并利于透镜的小型化。其中,若F1/EFL小于下限,则第一透镜组的焦距过小,光焦度过大,第一透镜组产生的球差等诸像差靠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校正,因此会使得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结构更加复杂、透镜元件更多,最终导致成像质量下降和透镜结构过于复杂笨重。而若F1/EFL大于上限,则光学镜头的总长度过长,结构笨重,不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3与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FL满足:-10<F3/EFL<-0.5。具体地,若F3/EFL高于上限,则导致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大,其结果是第三透镜组会产生过大的负球面像差,造成镜头的负球差过大无法校正;反之若F3/EFL低于下限,则负透镜的光焦度过小,产生负球面像差过小,造成正球差过剩。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圈Fno满足:1.8<Fno<3.0。若Fno小于下限,会导致拍摄景深变浅,系统的加工难度也会增加;若Fno大于上限,会导致进光量不足,暗光解析力下降。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视场角FOV满足:19°<FOV<39°。若FOV小于下限,导致光学镜头拍摄取景范围过小,若FOV大于上限会导致光学镜头放大倍率不足。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包括:
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光学镜头;以及
感光元件,位于光学镜头的像侧。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摄像模组至少具有与第一方面的光学镜头相同的优点,不再赘述。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
壳体;以及
本申请第二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本申请第三方面的终端至少具有与第二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相同的优点,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中的(a)图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终端的示意图,图1中的(b)图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模块框图。
图2中的(a)图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无限远的物体对焦(远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的(b)图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10cm处的物体对焦(近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中的(a)图、(b)图、(c)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无限远的物体对焦时的场曲示意图、畸变示意图、轴向色差示意图。
图4中的(a)图、(b)图、(c)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10cm处的物体对焦时的场曲示意图、畸变示意图、轴向色差示意图。
图5中的(a)图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对无限远的物体对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中的(b)图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对10cm处的物体对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中的(a)图、(b)图、(c)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无限远的物体对焦时的场曲示意图、畸变示意图、轴向色差示意图。
图7中的(a)图、(b)图、(c)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10cm处的物体对焦时的场曲示意图、畸变示意图、轴向色差示意图。
图8中的(a)图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无限远的物体对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中的(b)图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对10cm处的物体对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中的(a)图、(b)图、(c)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无限远的物体对焦时的场曲示意图、畸变示意图、轴向色差示意图。
图10中的(a)图、(b)图、(c)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10cm处的物体对焦时的场曲示意图、畸变示意图、轴向色差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终端 100
壳体 10
摄像模组 20、20a、20b、20c
光学镜头 21、21a、21b、21c
滤光片 22
感光元件 23
图像处理器 30
第一透镜 L1
第二透镜 L2
第三透镜 L3
第四透镜 L4
第五透镜 L5
第六透镜 L6
光轴 O
第一透镜组 G1
第二透镜组 G2
第三透镜组 G3
光阑 ST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理解,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部分技术术语进行解释。
光轴,为光学系统传导光线的方向,参考中心视场的主光线。
物距(object distance),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焦距(focal length),也称为焦长,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式,指平行光入射时从透镜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或者说,指无限远的景物通过透镜或透镜组在焦平面结成清晰影像时,透镜或透镜组的光学中心至焦点的距离,也可以理解为透镜或透镜组的光学中心至焦平面的垂直距离。从实用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镜头中心至成像平面的距离。对于定焦镜头来说,其光学中心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焦距固定;对于变焦镜头来说,镜头的光学中心的变化带来镜头焦距的变化,因此焦距可以调节。
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EFL),是指镜头中心到焦点的距离。
球面,指从透镜的中心至边缘具有恒定的曲率的光学面。
非球面,指具有曲率且曲率随透镜的中心至边缘发生变化的旋转对称的光学面。
球面镜片,其镜片呈球面的弧度,其横切面亦呈弧状。
非球面镜片,其镜片并非呈球面的弧度,而是镜片边缘部份被削去少许,其横切面呈平面状。
物侧,指以透镜为界,被摄物体所在的一侧,透镜靠近物侧的表面可称为物侧面。
像侧,指以透镜为界,被摄物体的图像所在的一侧,透镜靠近像侧的表面可称为像侧面。
光焦度(focal power)等于像方光束会聚度与物方光束会聚度之差,它表征光学系统偏折光线的能力。光焦度的绝对值越大,对光线的弯折能力越强,光焦度的绝对值越小,对光线的弯折能力越弱。光焦度为正数时,光线的屈折是汇聚性的;光焦度为负数时,光线的屈折是发散性的。一般光焦度表示为像方焦距的倒数(近似认为空气的折射率为1)。
场曲(curvature of field),用于表示非中心视场光线经过光学镜头组后的最清晰像点位置与中心视场最清晰像点位置在光轴向的差异。当透镜存在场曲时,整个光束的交点不与理想像点重合,虽然在每个特定点都能得到清晰的像点,但整个像平面则是一个曲面。
轴向色差(axial color aberration),也称为位置色差或纵向色差,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在经过镜头后会聚于在不同的焦点上,这种像差称为位置色差或轴向色差。这是由于镜头对各个波长的光所成像的位置不同,使得最后成像时不同色的光的像其焦平面不能重合,复色光散开形成色散。
倍率色差(lateral chromatic aberration),由于透镜的放大倍数也随光的波长而变化,因此不同的波长也可能会聚焦在像平面的不同点上。该横向色差导致在图像的高对比度区域中出现色带。倍率色差指的是轴外物点成像放大率随波长(折射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也称为横向色差。
畸变(distortion),也称为失真,光学系统对物体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本身而言的失真程度。畸变是由于光阑球差的影响,不同视场的主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与高斯像面的交点高度不等于理想像高,两者之差就是畸变。因此畸变只改变轴外物点在理想面上的成像位置,使像的形状产生失真,但不影响像的清晰度。
光圈值(aperture value),是指镜头的焦距与镜头通光直径的比值的相对值,光圈值常表示为Fno值。
光学总长(total track length,TTL),指镜头第一片镜片表面到像平面的距离。
阿贝数(Abbe),即色散系数,用以表示透明介质色散能力的指数,是光学材料在不同波长下的折射率的差值比,代表材料色散程度大小。一般来说,介质的折射率越大,阿贝数越小,色散越严重;反之,介质的折射率越小,阿贝数越大,色散越轻微。
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在光学仪器中,以光学仪器的镜头为顶点,以被测目标的物像可通过镜头的最大范围的两条边缘构成的夹角,称为视场角。视场角的大小决定了光学仪器的视野范围,视场角越大,视野就越大,光学倍率就越小。
光阑(diaphragm),指用来限制成像光束大小或成像空间单位的光学系统中光学元件的边缘、框架或特别设置的带孔屏障。
内对焦(Internal Focusing,IF),是指镜头在对焦时,通过后镜组移动来完成对焦,对焦时镜头长度保持不变。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无特殊说明,数值范围包含端点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及包括该摄像模组的终端。光学镜头包括沿同一光轴上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在光学镜头从远景切换至近景的变焦过程中,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第二透镜组沿光轴向远离像面的方向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为内对焦镜头,其通过合理的分配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这三个镜组的光焦度,在对焦时仅需移动第二透镜组,利于实现远焦和近焦接近的成像效果;同时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具有更短的对焦行程。
而且,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在对焦过程中,无需带动其他镜组移动,仅需要带动一组镜片移动,利于实现马达等驱动机构的轻量化设计,有利于提升对焦速度和降低摄像模组的尺寸。
此外,相对于单镜组对焦的方式或者双镜组对焦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为三镜组对焦的方式,其利于实现更短的行程和更好的成像质量,维持远焦和近焦性能的一致性。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通过移动第二透镜组进行内对焦,利于减小光学镜头的尺寸,对马达等驱动机构的行程和尺寸需求更低,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中的(a)图,终端100包括壳体10、摄像模组20以及图像处理器30。摄像模组20和图像处理器30安装于壳体10上。图像处理器30与摄像模组20通信连接。图像处理器30用于从摄像模组20获取图像数据,并处理图像数据。
终端100可以为具有摄像及拍照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摄像机、录像机、照相机或其他形态的具有拍照或摄像功能的设备。终端100的正面和背面均可以设置摄像模组,或者只在正面或背面设置摄像模组。以下以终端100为手机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1中的(a)图所示,终端100的背面的上部安装有摄像模组20。其他的实施例中,摄像模组20可以安装于终端100的上部中间位置,或者安装于终端100的正面的上部中间或左上角。摄像模组20还可以不设置在终端100的主体上,而设置在相对终端100的可转动的部件上,例如该部件可以从手机主体上外伸、收回或旋转等。
摄像模组20的安装个数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甚至更多,例如终端100可以在背面安装两个摄像模组20。
摄像模组20可以用于拍摄外部视频或照片,可以用于拍摄不同距离的景象。例如摄像模组可以用于拍摄远处景象,可以用于拍摄近处景象,也可以用于拍摄微距景象。
图1中示出的终端100上还可以设置有其他的元件,例如听筒、按键等。
如图1中的(b)图所示,摄像模组20包括光学镜头21、滤光片22、感光元件23等。
光学镜头21可以是由不同的透镜经系统组合而成的整体,其组成可以是透镜结构,例如由几片透镜组成。透镜可以为塑料(plastic)透镜,也可以为玻璃(glass)透镜。透镜可以是球面的镜片或非球面的镜片。光学镜头21可以为直立式镜头,或潜望式镜头,以下实施例中以光学镜头21为直立式镜头进行说明。光学镜头21为潜望式镜头时,利于实现终端的小型化和轻薄化。
光学镜头21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图未示)。驱动机构例如为自动对焦驱动组件,其可以包括音圈马达、驱动集成电路等。驱动机构能够驱动光学镜头21中的一个或多个透镜沿光轴移动,以进行对焦。
滤光片22可以为红外滤光片。红外滤光片可以消除投射到感光元件23上的不必要的光线,防止感光元件23产生伪色或波纹,以提高其有效分辨率和彩色还原性。
感光元件23是一种半导体芯片,用于将光学图像转化电信号。感光元件23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也可以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感光元件23可为一个或多个,例如,可通过单个感光元件23实现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或,多个感光元件23协同实现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
以终端100为手机为例,摄像模组20的工作原理可以为,被摄景物的光线通过光学镜头21、滤光片22后,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23表面上,感光元件23将光学图像转为电信号。终端100的图像处理器30处理电信号,并将处理后的电信号传到终端100的显示屏上,最终通过显示屏即可以看到图像。
摄像模组20还可以包括固定器、线路板、连接器以及周边电子元件等元件中部分或全部元件。固定器可以来固定光学镜头21和滤光片22。线路板可以是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或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用于传输电信号。对于摄像模组20的其他元件不再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镜头”在一些情况下也表述为“镜头”或“光学系统”。
图2中的(a)图和(b)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无限远的物体对焦时的结构示意图和对10cm处的物体对焦时的结构示意图。或者说,图2中的(a)图的摄像模组处于远景拍摄模式,图2中的(b)图处于近景拍摄模式。
如图2中的(a)图和(b)图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20a包括光学镜头21a、滤光片22以及感光元件23。感光元件23位于光学镜头21a的像侧。滤光片22位于光学镜头21a和感光元件23之间。
具体地,光学镜头21a包括沿同一光轴O上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均保留安全距离,防止各透镜组中的镜片碰撞及温漂影响。此外,光学镜头21a中,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以及第三透镜组G3沿同一光轴O排列,而无反射件等光学元件对光路进行偏折,如此光路无需反射件进行转折,利于降低光学镜头的组装难度。而且,由于光学镜头中透镜之间未设置反射件,利于减小设计限制,提升光学镜头的性能。
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组G3具有负光焦度。在光学镜头21a从远景切换至近景的变焦过程中,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固定,第二透镜组G2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沿光轴O向远离像面的方向移动。
根据应用光学理论,两个焦距分别为Fa、Fb的透镜组,以间隔d排布时,组合系统的焦距F满足:1/F=1/Fa+1/Fb-d/(Fa×Fb)。由于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为正,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为正,第二透镜组G2向物侧移动时,第一透镜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的间隔减小,因此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组合焦距减小。由于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为正,第三透镜组G3的焦距为负,第二透镜组G2向物侧移动时,第二透镜组G2与第三透镜组G3的间隔增大,因此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的组合焦距减小。因此,第二透镜组G2向物侧移动时,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组合焦距以及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的组合焦距都呈减小的趋势,第二透镜组G2移动较小的位移即可实现对焦,使得光学镜头具有较强的对焦能力,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高,具有较强的微距能力。同时,由于光学镜头对焦所需要的对焦行程较小,有利于减小用于驱动第二透镜组G2移动的马达的体积,使得摄像模组20更易实现小型化。
一些实施例中,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至少一个正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至少一个正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包括至少一个负透镜。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G1包括至少一个正透镜和至少一个负透镜,且该至少一个负透镜位于该至少一个正透镜的像侧。通过在第一透镜组G1中设置负透镜,利于降低光束入射至第二透镜组G2的入射角,降低第二透镜组G2的设计难度,实现更好的成像效果。而且,第一透镜组G1中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的配合结构,进一步还利于解决像差问题。如此,相较于第一透镜组G1由一片透镜构成的方案,第一透镜组G1至少由两片透镜构成的方案利于降低第一透镜组G1的像差,同时矫正光线角度,降低第一透镜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敏感度,便于提升可制造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G2包括一至三片透镜。即,第二透镜组G2可为一片正透镜构成,或者两片透镜构成,或三片透镜构成。其中,第二透镜组G2中透镜数量大于1时,第二透镜组G2可为正透镜和负透镜的组合,以利于解决像差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组G3包括一至三片透镜。即,第三透镜组G3可为一片负透镜构成,或者两片透镜构成,或三片透镜构成。其中,第三透镜组G3中透镜数量大于1时,第三透镜组G3可为正透镜和负透镜的组合,以利于解决像差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21还包括光阑ST。光阑ST位于第一透镜组G1靠近物侧的一侧,以利于减小摄像模组20的尺寸。其他实施例中,光阑ST的位置不限于上述,例如,光阑ST还可安装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或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或者光学镜头21的其他位置。光阑ST可以是隔圈结构或者可变扇叶结构;或者,光阑ST可以通过表面喷涂工艺实现,例如通过在透镜上喷涂遮光材料形成。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G1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即第一透镜组G1包括两片透镜。第一透镜L1的折射率N1满足:N1<1.6。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N2满足:N2>1.58。具体地,若第一透镜L1的折射率N1大于上限,则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过大,第一透镜组G1引入较大的位置色差;而若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N2小于下限,则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过小,第一透镜组G1对畸变的校正能力不足,导致远离成像中心的位置的成像质量低下。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21的有效焦距EFL满足:0.5<F2/EFL<2。具体地,通过将F2/EFL设置为上述范围,利于兼顾光学镜头的对焦能力和成像质量。若F2/EFL小于下限,则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过小,不利于控制经过第二透镜组G2的光束的像差,最终导致成像质量下降;而若F2/EFL大于上限,则第二透镜组G2的光焦度不足,调焦时的场曲校正能力不足而使调焦性能变差,同时导致第二透镜组在对焦时的行程过长,增加马达的设计难度。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21的有效焦距EFL满足:1<F1/EFL<20。具体地,通过将F1/EFL设置为大于光学镜头的焦距,且小于光学镜头的焦距的二十倍以内,能够优化成像质量并利于透镜的小型化。其中,若F1/EFL小于下限,则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过小,光焦度过大,第一透镜组G1产生的球差等诸像差靠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校正,因此会使得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的结构更加复杂、透镜元件更多,最终导致成像质量下降和透镜结构过于复杂笨重。而若F1/EFL大于上限,则光学镜头的总长度过长,结构笨重,不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组G3的焦距F3与光学镜头21的有效焦距EFL满足:-10<F3/EFL<-0.5。具体地,若F3/EFL高于上限,则导致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过大,其结果是第三透镜组G3会产生过大的负球面像差,造成镜头的负球差过大无法校正;反之若F3/EFL低于下限,则负透镜的光焦度过小,产生负球面像差过小,造成正球差过剩。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光学镜头21的成像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F1与光学镜头21的有效焦距EFL的比值范围、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F2与光学镜头21的有效焦距EFL的比值范围、第三透镜组G3的焦距F3与光学镜头21的有效焦距EFL的比值范围的限定可以是彼此独立的,也可以相互结合。当上述三个比值范围彼此结合时,光学镜头21能够获得更佳的光圈值、对焦能力、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20通过光学镜头21既可以实现远景拍摄,又可以实现10cm以内的微距拍摄。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21的光圈Fno满足:1.8<Fno<3.0。更具体地,光学镜头21的光圈Fno满足:2.0<Fno<2.7。光学镜头21的长焦倍率为2.7X至3.5X。光学镜头21具有大光圈和长焦微距的特点。若Fno小于下限,会导致拍摄景深变浅,系统的加工难度也会增加;若Fno大于上限,会导致进光量不足,暗光解析力下降。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21的视场角FOV满足:19°<FOV<39°。若FOV小于下限,导致光学镜头拍摄取景范围过小,若FOV大于上限会导致光学镜头放大倍率不足。
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21包括六片透镜,该六片透镜分别为沿同一光轴自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均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第一透镜组G1包括两片透镜(即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组G2包括一至三片透镜,其余的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G3。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相对像面位置固定,第二透镜组G2可以移动。在拍摄距离由远及近的过程中,第二透镜组G2能够在驱动机构(如马达)带动下向远离像面方向移动。第一透镜组G1的组合光焦度和第二透镜组G2的组合光焦度均为正,第三透镜组G3的组合光焦度为负。
即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三透镜L3,第三透镜组G3包括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第三透镜组G3包括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组G3包括第六透镜L6。相较于光学镜头21由五片透镜构成的方案,光学镜头21至少由六片透镜构成的方案,能够进一步提升光学镜头的设计光圈、提升解析力、降低色差,提升远景和近景的解析力一致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均为偶次非球面,其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
上述非球面公式中,Z为非球面的矢高,c为非球面顶点球曲率,K为非球面的圆锥系数,r为非球面的径向坐标,A4、A6、A8、A10、A12、A14、A16分别为四阶项、六阶项、十阶项、十二阶项、十四阶项、十六阶项的系数。
可以理解地,光学镜头中的各个透镜的非球面也可以使用其他非球面公式。如此,通过调节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和非球面系数,有效减小光学镜头的整体尺寸,占用空间较小,且能够有效地修正像差,提高成像质量。
以下结合光学参数具体说明。
请再次参阅图2,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21a包括六片透镜。第一透镜组G1包括两片透镜,第二透镜组G2包括三片透镜,第三透镜组G3包括一片透镜,光阑ST位于第一透镜组G1的靠近物侧的一侧。具体地,第一透镜组G1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一透镜L1为正透镜,第二透镜L2为负透镜。第二透镜组G2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组G3包括负的第六透镜L6。
表1
表2
请一并参考表1、表2和表3。表1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21a中各个透镜的表面类型、Y半径、厚度、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及透镜组之间的焦距等。表2为光学镜头21a中,各个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在近光轴处的凹凸情况。表3为光学镜头21a中各个透镜中对应光学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1、表2和表3中的各个符号含义如下:f为光学镜头21a的有效焦距,Fno为光学镜头21a的光圈值,FOV为光学镜头21a的视场角,TTL为光学镜头21a的光学总长。E11和E12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21和E22分别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31和E32分别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41和E42分别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51和E52分别为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61和E62分别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IR1和IR2分别为滤光片2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Y半径表示为光学面的曲率半径;正负表示光学面向物侧或像侧凸,正表示光学面靠近光轴处向物侧面凸,负表示光学面靠近光轴处向像侧面凸。厚度表示透镜的轴上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
表3
更具体地,光学镜头21a中,各个透镜的光学面均为非球面。在利用近轴的面形状观察各透镜的情况下,光学镜头21a中,第一透镜L1为向物侧凸的正弯月透镜,第二透镜L2为向像侧凹的负弯月透镜,第三透镜L3为向物侧凸的正弯月透镜,第四透镜L4为向物侧凹的负弯月透镜,第五透镜L5为双凸的正透镜,第六透镜L6为向像侧凹的负弯月透镜。由于第一透镜组G1为正透镜和负透镜的组合,因此利于像差的校正。此外,第三透镜组G3中,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为在光轴O以外的位置具有拐点的非球面,利于抑制向像面入射的大视场角的光线角度,并且能够抑制色彩暗和周边光量减少。
图2中的(a)图和(b)图分别为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在无穷远物距和10cm物距的场景。结合参阅图2中的(a)图和(b)图可知,当摄像模组20中的光学镜头21a从无穷远物距切换至10cm物距(或者说从远景切换至近景)的变焦过程中,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相对像面固定,而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O向远离像面的方向移动(如箭头所示)。
图3中的(a)图、(b)图、(c)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无限远的物体对焦时的场曲示意图、畸变示意图、轴向色差示意图。
具体地,图3中的(a)图所示的场曲示意图用于示意不同视场细光束汇聚点与理想成像面的偏离,其横坐标为沿光轴方向的偏离值,单位为毫米,纵坐标为视场,单位为度。曲线T(实线)及曲线S(虚线)分别为子午场曲(tangential fieldcurvature)特性曲线及弧矢场曲(sagittal field curvature)特性曲线。曲线T表示中心波长为546nm的光在子午像面的弯曲程度。曲线S表示中心波长为546nm的光在弧矢像面的弯曲程度。由图3中的(a)图的曲线T可看出,该光学镜头21a的子午场曲值被大致控制在0.08mm范围内;由图3中的(a)图的曲线S可看出,弧矢场曲值被大致控制在0.04mm范围内,说明光学镜头21a对场曲有较好的校正效果。
图3中的(b)图所示的畸变示意图中,实曲线表示中心波长为546nm经过光学镜头21a的畸变值,其表示不同视场情况下的畸变大小,横坐标为畸变值,单位为百分比,纵坐标为视场,单位为度。由图3中的(b)图可看出,畸变量被控制在0至0.3506%之间,说明光学镜头21a对畸变有较好的校正效果。
图3中的(c)图所示的轴向色差示意图中,五条曲线分别表示波长为435mm、486mm、546mm、587mm及656mm的光线经过光学镜头21a的轴向色差值,横坐标为偏移量,单位为毫米,纵坐标为归一化入瞳坐标。由图3中的(c)图可看出,光学镜头21a在各个状态下的轴向色差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0.05mm至0.06mm)内。
图4中的(a)图、(b)图、(c)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10cm处的物体对焦时的场曲示意图、畸变示意图、轴向色差示意图。由图4中的(a)图可看出,该光学镜头21a的子午场曲值被大致控制在0.0259mm范围内,弧矢场曲值被大致控制在0.0722mm范围内,说明光学镜头21a对场曲有较好的校正效果。由图4中的(b)图可看出,畸变量被大致控制在0至0.4182%之间,说明光学镜头21a对畸变有较好的校正效果。由图4中的(c)图可看出,光学镜头21a在各个状态下的轴向色差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大致-0.04mm至0.06mm)内。
请参阅图5中的(a)图、(b)图,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21b包括六片透镜。第一透镜组G1包括两片透镜,第二透镜组G2包括一片透镜,第三透镜组G3包括三片透镜,光阑ST位于第一透镜组G1的靠近物侧的一侧。具体地,第一透镜组G1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一透镜L1为正透镜,第二透镜L2为负透镜。第二透镜组G2包括正的第三透镜L3。第三透镜组G3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
请一并参考表4、表5和表6。表4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21b中各个透镜的表面类型、Y半径、厚度、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及透镜组之间的焦距等。表5为光学镜头21b中,各个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在近光轴处的凹凸情况。表6为光学镜头21b中各个透镜中对应光学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4
表4、表5和表6中的各个符号含义如下:f为光学镜头21b的有效焦距,Fno为光学镜头21b的光圈值,FOV为光学镜头21b的视场角,TTL为光学镜头21b的光学总长。E11和E12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21和E22分别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31和E32分别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41和E42分别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51和E52分别为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61和E62分别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IR1和IR2分别为滤光片2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Y半径表示为光学面的曲率半径;正负表示光学面向物侧或像侧凸,正表示光学面靠近光轴处向物侧面凸,负表示光学面靠近光轴处向像侧面凸。厚度表示透镜的轴上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
表5
表6
更具体地,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21b中,各个透镜的光学面均为非球面。在利用近轴的面形状观察各透镜的情况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21b中,第一透镜L1为双凸的正透镜,第二透镜L2为向像侧凹的负弯月透镜,第三透镜L3为双凸的正透镜,第四透镜L4为向物侧凹的负弯月透镜,第五透镜L5为向物侧凸的正弯月透镜,第六透镜L6为向像侧凹的负弯月透镜。由于第一透镜组G1为正透镜和负透镜的组合,因此利于像差的校正。此外,第三透镜组G3中,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为在光轴O以外的位置具有拐点的非球面,利于抑制向像面入射的大视场角的光线角度,并且能够抑制色彩暗和周边光量减少。
图5中的(a)图和(b)图分别为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摄像模组20b在无穷远物距和10cm物距的场景。结合参阅图5中的(a)图和(b)图可知,当摄像模组20b中的光学镜头21b从无穷远物距切换至10cm物距(或者说从远景切换至近景)的变焦过程中,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相对像面固定,而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O向远离像面的方向移动(如箭头所示)。
图6中的(a)图、(b)图、(c)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无限远的物体对焦时的场曲示意图、畸变示意图、轴向色差示意图。
具体地,图6中的(a)图所示的场曲示意图用于示意不同视场细光束汇聚点与理想成像面的偏离,其横坐标为沿光轴方向的偏离值,单位为微米,纵坐标为视场,单位为度。曲线T(实线)及曲线S(虚线)分别为子午场曲特性曲线及弧矢场曲特性曲线。曲线T表示中心波长为546nm的光在子午像面的弯曲程度。曲线S表示中心波长为546nm的光在弧矢像面的弯曲程度。由图6中的(a)图的曲线T可看出,该光学镜头21b的子午场曲值被大致控制在-16μm至8μm范围内。由图6中的(a)图的曲线S可看出,弧矢场曲值被大致控制在-20μm至-8μm范围内,说明光学镜头21b对场曲有较好的校正效果。
图6中的(b)图所示的畸变示意图中,实曲线表示中心波长为546nm经过光学镜头21b的畸变值,其表示不同视场情况下的畸变大小,横坐标为畸变值,单位为百分比,纵坐标为视场,单位为度。由图6中的(b)图可看出,畸变量被大致控制在0至3%之间。
图6中的(c)图所示的轴向色差示意图中,五条曲线分别表示波长为435mm、486mm、546mm、587mm及656mm的光线经过光学镜头21b的轴向色差值,横坐标为偏移量,单位为毫米,纵坐标为归一化入瞳坐标。由图6中的(c)图可看出,光学镜头21b在各个状态下的轴向色差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大致-0.016mm至0.016mm)内。
图7中的(a)图、(b)图、(c)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10cm处的物体对焦时的场曲示意图、畸变示意图、轴向色差示意图。由图7中的(a)图的曲线T可看出,可看出,该光学镜头21b的子午场曲值被大致控制在-0.01mm至0.02mm范围内;由图7中的(a)图的曲线S可看出,弧矢场曲值被大致控制在0至0.02mm范围内,说明光学镜头21b对场曲有较好的校正效果。由图7中的(b)图可看出,畸变量被控制在0至5%之间。由图7中的(c)图可看出,光学镜头21b在各个状态下的轴向色差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大致-0.01mm至0.05mm)内。
请参阅图8,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21c包括六片透镜。第一透镜组G1包括两片透镜,第二透镜组G2包括两片透镜,第三透镜组G3包括两片透镜,光阑ST位于第一透镜组G1的靠近物侧的一侧。具体地,第一透镜组G1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一透镜L1为正透镜,第二透镜L2为负透镜。第二透镜组G2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第三透镜组G3包括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
表7
请一并参考表7、表8和表9。表7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21c中各个透镜的表面类型、Y半径、厚度、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及透镜组之间的焦距等。表8为光学镜头21c中,各个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在近光轴处的凹凸情况。表9为光学镜头21c中各个透镜中对应光学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8
表9
表7、表8和表9中的各个符号含义如下:f为光学镜头21c的有效焦距,Fno为光学镜头21c的光圈值,FOV为光学镜头21c的视场角,TTL为光学镜头21c的光学总长。E11和E12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21和E22分别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31和E32分别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41和E42分别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51和E52分别为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E61和E62分别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IR1和IR2分别为滤光片2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Y半径表示为光学面的曲率半径;正负表示光学面向物侧或像侧凸,正表示光学面靠近光轴处向物侧面凸,负表示光学面靠近光轴处向像侧面凸。厚度表示透镜的轴上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
更具体地,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21c中,各个透镜的光学面均为非球面。在利用近轴的面形状观察各透镜的情况下,光学镜头21c中,第一透镜L1为双凸的正透镜,第二透镜L2为向像侧凹的负弯月透镜,第三透镜L3为双凸的正透镜,第四透镜L4为向物侧凹的负弯月透镜,第五透镜L5为向物侧凸的正弯月透镜,第六透镜L6为向像侧凹的负弯月透镜。由于第一透镜组G1为正透镜和负透镜的组合,因此利于像差的校正。由于第二透镜组G2为正透镜和负透镜的组合,同样利于像差的校正。此外,第三透镜组G3中,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为在光轴O以外的位置具有拐点的非球面,利于抑制向像面入射的大视场角的光线角度,并且能够抑制色彩暗和周边光量减少。
图8中的(a)图和(b)图分别为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摄像模组20c在无穷远物距和10cm物距的场景。结合参阅图5中的(a)图和(b)图可知,当摄像模组20c中的光学镜头21c从无穷远物距切换至10cm物距(或者说从远景切换至近景)的变焦过程中,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相对像面固定,而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O向远离像面的方向移动(如箭头所示)。
图9中的(a)图、(b)图、(c)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无限远的物体对焦时的场曲示意图、畸变示意图、轴向色差示意图。
具体地,图9中的(a)图所示的场曲示意图用于示意不同视场细光束汇聚点与理想成像面的偏离,其横坐标为沿光轴方向的偏离值,单位为毫米,纵坐标为视场,单位为度。曲线T(实线)及曲线S(虚线)分别为子午场曲特性曲线及弧矢场曲特性曲线。曲线T表示中心波长为546nm的光在子午像面的弯曲程度。曲线S表示中心波长为546nm的光在弧矢像面的弯曲程度,其横坐标为沿光轴方向的偏离值,单位为毫米,纵坐标为视场,单位为度。由图9中的(a)图的曲线T可看出,该光学镜头21c的子午场曲值被大致控制在-0.04mm至0.03mm范围内。由图9中的(a)图的曲线S可看出,弧矢场曲值被大致控制在-0.05mm至0.01mm范围内,说明光学镜头21c对场曲有较好的校正效果。
图9中的(b)图所示的畸变示意图中,实曲线表示中心波长为546nm经过光学镜头21c的畸变值,其表示不同视场情况下的畸变大小,横坐标为畸变值,单位为百分比,纵坐标为视场,单位为度。由图9中的(b)图可看出,畸变量被控制在0至2%之间。
图9中的(c)图所示的轴向色差示意图中,五条曲线分别表示波长为435mm、486mm、546mm、587mm及656mm的光线经过光学镜头21c的轴向色差值,横坐标为偏移量,单位为毫米,纵坐标为归一化入瞳坐标。由图9中的(c)图可看出,光学镜头21c在各个状态下的轴向色差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大致-0.05mm至0.02mm)内。
图10中的(a)图、(b)图、(c)图分别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对10cm处的物体对焦时的场曲示意图、畸变示意图、轴向色差示意图。由图10中的(a)图的曲线T可看出,该光学镜头21c的子午场曲值被大致控制在-0.02mm至0.04mm范围内;由图10中的(a)图的曲线S可看出,弧矢场曲值被控制在-0.01mm至0.02mm范围内。由图10中的(b)图可看出,畸变量被大致控制在0至3%之间。由图10中的(c)图可看出,光学镜头21c在各个状态下的轴向色差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大致-0.01mm至0.04mm)内。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由六片透镜构成,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同一光轴上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在所述光学镜头从远景切换至近景的变焦过程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第二透镜组能够沿所述光轴向远离所述像面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透镜组由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构成,所述第一透镜为正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负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组中最靠近所述像侧的一片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组中最靠近所述物侧的一片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组中最靠近所述像侧的一片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中最靠近所述物侧的一片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值为0.61、0.38或0.35;
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由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排列的正的第三透镜、负的第四透镜和正的第五透镜构成,所述第三透镜组由负的第六透镜构成;
或者,所述第二透镜组由正的第三透镜构成,所述第三透镜组由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排列的负的第四透镜、正的第五透镜和负的第六透镜构成;
或者,所述第二透镜组由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排列的正的第三透镜和负的第四透镜构成,所述第三透镜组由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排列的正的第五透镜和负的第六透镜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组靠近所述物侧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1满足:N1<1.6;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满足:N2>1.5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2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FL满足:0.5<F2/EFL<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1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FL满足:1<F1/EFL<2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3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FL满足:-10<F3/EFL<-0.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光圈Fno满足:1.8<Fno<3.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的视场角FOV满足:19°<FOV<39°。
9.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以及
感光元件,位于所述光学镜头的所述像侧。
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498932.9A CN117250742B (zh) | 2023-11-13 | 2023-11-13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498932.9A CN117250742B (zh) | 2023-11-13 | 2023-11-13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50742A CN117250742A (zh) | 2023-12-19 |
CN117250742B true CN117250742B (zh) | 2024-04-16 |
Family
ID=89133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498932.9A Active CN117250742B (zh) | 2023-11-13 | 2023-11-13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250742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017978A (ja) * | 2009-07-10 | 2011-01-27 | Nikon Corp | 接眼ズーム光学系 |
KR20110056104A (ko) * | 2009-11-20 | 2011-05-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소형 줌 렌즈 |
JP2014081485A (ja) * | 2012-10-16 | 2014-05-08 | Ricoh Co Ltd | 撮影レンズ、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及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
CN204705759U (zh) * | 2015-06-26 | 2015-10-14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透镜系统和镜头 |
WO2022179632A1 (zh) * | 2021-02-27 | 2022-09-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长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2023
- 2023-11-13 CN CN202311498932.9A patent/CN11725074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017978A (ja) * | 2009-07-10 | 2011-01-27 | Nikon Corp | 接眼ズーム光学系 |
KR20110056104A (ko) * | 2009-11-20 | 2011-05-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소형 줌 렌즈 |
JP2014081485A (ja) * | 2012-10-16 | 2014-05-08 | Ricoh Co Ltd | 撮影レンズ、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及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
CN204705759U (zh) * | 2015-06-26 | 2015-10-14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透镜系统和镜头 |
WO2022179632A1 (zh) * | 2021-02-27 | 2022-09-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长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50742A (zh) | 2023-1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36201B2 (en) | Zoom lens and camera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US8526115B2 (en) | Imaging lens system | |
JP2007212877A (ja) | 単焦点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
JP2004245982A (ja) | 撮像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
JP2007212878A (ja) | 単焦点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
CN113406779B (zh) | 变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 |
US11092785B2 (en) |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comprising five lenses of +−−+−, +−0+−, +−++−, +−+−−, or +−−−− refractive powers,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5561881B (zh) |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2505897A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1786312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2379507A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
JP4579796B2 (ja) | 撮像レンズ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モジュール | |
JP5270267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ズーム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 |
CN113467048A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406778B (zh) | 变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 |
WO2023174212A1 (zh) | 长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4578515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4509862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4474193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7250742B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 | |
CN116088154A (zh) | 变焦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KR20210088187A (ko) | 촬상 렌즈 | |
CN113093366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4265188B (zh) |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 |
JP7553617B2 (ja) | 撮像レンズモジュール、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