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46758A - 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46758A
CN117246758A CN202311391926.3A CN202311391926A CN117246758A CN 117246758 A CN117246758 A CN 117246758A CN 202311391926 A CN202311391926 A CN 202311391926A CN 117246758 A CN117246758 A CN 117246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onveying belt
station
board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919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冬冬
刘文彪
马法谟
刘世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ansystem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ansystem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ansystem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Transystem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9192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467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46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467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0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22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series of co-operating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conveyors of the same kind, or of different kinds,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ir application in particular machines or use in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包括从进板输送端至收板输送端依次设置的插框放板机、第一插框飞巴、第二插框飞巴以及与插框放板机对齐设置的插框收板机;插框放板机内设置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均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插框被输送至第一工位进行对接后被移送至第二工位完成插放PCB板操作;第一插框飞巴用于与插框放板机对接以将插框输送至主线;第二插框飞巴用于将插框从主线上运输至插框收板机。这样设计,实现了对PCB板的自动化插板和取板操作,实现了电镀工艺的一个全自动过程,同时,结构稳定,人为干预少,节省工人成本,且不会对PCB板造成损坏,生产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PCB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
背景技术
PCB板(Printed Circuit Board),中文名称为印制电路板,又称印刷线路板,是重要的电子部件,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气相互连接的载体。由于它是采用电子印刷术制作的,故被称为“印刷”电路板。几乎每种电子设备,小到电子手表、计算器,大到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军用武器系统,只要有集成电路等电子元件,为了使各个元件之间的电气互连,都要使用印制板。印制线路板由绝缘底板、连接导线和装配焊接电子元件的焊盘组成,具有导电线路和绝缘底板的双重作用。它可以代替复杂的布线,实现电路中各元件之间的电气连接,不仅简化了电子产品的装配、焊接工作,减少传统方式下的接线工作量,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缩小了整机体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电子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目前,印制线路板已经极其广泛地应用在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中。
随着电子行业飞速发展,线路板作为电子产品的重要组件,其精度及工艺要求越来越高,其生产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线路板存放和转运动作一般有赖于人工操作来完成,由于人工操作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在线路板存放或转运时,容易因为人工操作失误导致板边缘翘曲、出现折痕、路板上的焊点脱落等情况,对提升产量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实现了对PCB板的自动化插板和取板操作,实现了电镀工艺的一个全自动过程,同时,结构稳定,人为干预少,节省工人成本,且不会对PCB板造成损坏,生产效率高。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包括从进板输送端至收板输送端依次设置的插框放板机、第一插框飞巴、第二插框飞巴以及与所述插框放板机对齐设置的插框收板机;
所述插框放板机内设置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所述第一工位和所述第二工位均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插框被输送至所述第一工位进行对接后被移送至所述第二工位完成插放PCB板操作;
所述第一插框飞巴位于所述插框放板机的左侧,所述第一插框飞巴用于与所述插框放板机对接以将所述插框输送至主线;
所述第二插框飞巴和所述第一插框飞巴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插框飞巴用于将所述插框从主线上运输至所述插框收板机;
所述插框放板机和所述第一插框飞巴之间设置有第一自由轮插框输送带,所述第一自由轮插框输送带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插框收板机和所述第二插框飞巴之间设置有第二自由轮插框输送带,所述第二自由轮插框输送带沿着第二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插框放板机包括第一机架、第一治具、第一机械手、第二治具、插板机构和第一插框移载模块;所述第一治具和所述第二治具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架的两侧,所述第一治具用于将所述插框送入所述第一机架内,所述第二治具用于暂存所述插框以作为人工紧急对接口,所述第一机械手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架内,所述第一机械手用于吸起PCB板并将PCB板移送到与所述插板机构对接的位置,所述插板机构用于将PCB板插入位于所述第二工位内的所述插框中,所述第一插框移载模块可将所述插框从所述第二工位移出。
进一步地,所述插框放板机还包括第一输送带、第二输送带、第三输送带、第四输送带和第五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架的一侧,所述第一输送带一端与所述第一治具对接,所述第一输送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送带对接,所述第二输送带呈90°弯折设置,所述第二输送带连接至所述第一工位,所述第三输送带与所述第一工位对接,所述第三输送带用于将PCB板输送至所述第一机械手的抓取范围内;所述第四输送带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架的另一侧,第四输送带用于将所述第一插框移载模块移送过来的所述插框传送至所述第二治具;所述第五输送带设置在所述第二工位和所述第一插框飞巴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框飞巴和所述第二插框飞巴均在其下端设置有勾起部,所述勾起部用于与所述插框相配合以实现挂接。
进一步地,所述插框收板机内设置有第三工位和第四工位,所述第三工位和所述第四工位均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所述插框被输送至所述第四工位完成取板操作后被移送至所述第三工位。
进一步地,所述插框收板机包括第二机架、第三治具、第二机械手、第四治具、取板机构和第二插框移载模块;所述第三治具和所述第四治具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机架的两侧,所述第三治具用于与人工对接以将所述插框送出,所述第四治具用于暂存所述插框以作为人工紧急对接口,所述第二机械手设置在所述第二机架内,所述第二机械手与所述取板机构对接,且所述第二机械手用于吸起PCB板并将PCB板移送到出板输送带上,所述取板机构用于从所述插框内取出PCB板并将PCB板移送到所述第二机械手的抓取范围内;第二插框移载模块可与所述插框对接并将所述插框移送至所述第四工位。
进一步地,所述插框收板机还包括第六输送带、第七输送带、第八输送带、第九输送带和第十输送带,所述第六输送带设置在所述第二机架的一侧,所述第六输送带一端与所述第三治具对接,所述第六输送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输送带对接,所述第七输送带呈90°弯折设置,所述第七输送带连接至所述第三工位,所述第八输送带与所述第三工位对接,且所述第八输送带位于所述第二机械手的一侧,所述第二机械手将PCB板放置在所述第八输送带上,以通过所述第八输送带将PCB板从所述第二机架内运出,所述第九输送带设置在所述第二机架的另一侧,第九输送带用于将所述第二插框移载模块移送过来的所述插框传送至所述第四治具;所述第十输送带设置在所述第四工位和所述第二插框飞巴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机械手和所述第二机械手的自由端均设置有吸盘,所述吸盘用于吸附PCB板。
进一步地,所述插板机构包括固定架以及与所述固定架活动连接的四个夹持部,四个所述夹持部限定出用于放置所述插框的夹持空间,四个所述夹持部分布在所述夹持空间的四个方位上以用于分别抵接在所述插框的四个拐角处。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夹持部均包括自由端以及固定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固定架滑动连接,所述自由端设置有面向所述夹持空间的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插框的拐角抵接。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包括从进板输送端至收板输送端依次设置的插框放板机、第一插框飞巴、第二插框飞巴以及与插框放板机对齐设置的插框收板机;插框放板机内设置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均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插框被输送至第一工位进行对接后被移送至第二工位完成插放PCB板操作;第一插框飞巴位于插框放板机的左侧,第一插框飞巴用于与插框放板机对接以将插框输送至主线;第二插框飞巴和第一插框飞巴沿着第一方向设置,第二插框飞巴用于将插框从主线上运输至插框收板机。这样设计,实现了对PCB板的自动化插板和取板操作,实现了电镀工艺的一个全自动过程,同时,结构稳定,人为干预少,节省工人成本,且不会对PCB板造成损坏,生产效率高。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通过使用第一插框飞巴和第二插框飞巴,可以高效地将插框从主线上运输到插框收板机,从而提高了整个生产流程的效率,其次,可以实现全自动化上下板操作,使得所有操作都通过预设程序进行,可以精确控制每个插框的插板和取板操作,包括在每个工位的对接和插放PCB板等操作,从而减少了人为错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插框放板机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插框放板机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进板输送端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进板输送端的主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插框收板机的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插框收板机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收板输送端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收板输送端的主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固定架和夹持部的安装示意图。
在图中,1a、进板输送端;1b、收板输送端;1、插框放板机;101、第一机架;102、第一治具;103、第一机械手;104、第二治具;105、插板机构;1051、固定架;1052、夹持部;106、第一插框移载模块;107、第一输送带;108、第二输送带;109、第三输送带;110、第四输送带;111、第五输送带;11、第一工位;12、第二工位;2、第一插框飞巴;3、第二插框飞巴;4、插框收板机;401、第二机架;402、第三治具;403、第二机械手;404、第四治具;405、取板机构;406、第二插框移载模块;407、第六输送带;408、第七输送带;409、第八输送带;410、第九输送带;411、第十输送带;41、第三工位;42、第四工位;51、第一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2、第二自由轮插框输送带;A、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即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包括从进板输送端1a至收板输送端1b依次设置的插框放板机1、第一插框飞巴2、第二插框飞巴3以及与插框放板机1对齐设置的插框收板机4。
具体地,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的起始端是进板输送端1a,从起始端开始,插框被陆续地送入插框放板机1内,其中,插框由人工或自动化系统放置在进板输送端1a上,然后由输送带运送至插框放板机1内。
在本实施例中,插框放板机1内设置有第一工位11和第二工位12,第一工位11和第二工位12均沿着第一方向A设置,第一方向A为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的主线方向,这样设计,能够保证插框沿着直线运动,以从第一工位11顺利被移送至第二工位12,提高生产线上的物流效率,减少插框在生产线中的停留时间;其次,通过将不同的操作步骤分布在两个工位进行,可以简化操作流程,具体为,在第一工位11完成对接操作后,只需要将完成对接操作的插框连同固定插框的夹持部1052一起移送至第二工位12,然后执行放板操作,之后通过第一插框飞巴2将插框输送至主线,然后由第二插框飞巴3将插框从主线运输到插框收板机4,这样可以使操作流程更加清晰,便于管理和执行,确保每个操作步骤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插框被输送至第一工位11进行对接后被移送至第二工位12完成插放PCB板操作;沿着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的主线方向,第一插框飞巴2位于插框放板机1的左侧,第一插框飞巴2用于与插框放板机1对接以将插框输送至主线;第二插框飞巴3位于插框放板机1的右侧,第二插框飞巴3和第一插框飞巴2沿着第一方向A设置,第二插框飞巴3用于将插框从主线上运输至插框收板机4;
在本实施例中,插框放板机1和第一插框飞巴2之间设置有第一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1,第一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1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其中,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具体而言,第一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1这样设计,当插框放板机1出现异常时,可以通过人工将插框放置在第一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1上,以通过第一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1将插框输送到主线。
插框收板机4和第二插框飞巴3之间设置有第二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2,第二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2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具体而言,第二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2这样设计,当插框收板机4出现异常时,人工可在第二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2上卸下从主线过来的插框。
参见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插框放板机1包括第一机架101、第一治具102、第一机械手103、第二治具104、插板机构105和第一插框移载模块106。
具体地,第一治具102和第二治具104分别设置在第一机架101的两侧,第一治具102用于将插框送入第一机架101内,通过第一治具102将插框送入第一机架101内,第一机械手103可以快速准确地吸起PCB板并将其移送到与插板机构105对接的位置,插板机构105将PCB板插入插框中,这样设计,能够使得这些操作可以连续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二治具104用于暂存插框以作为人工紧急对接口,即,第二治具104可以暂存插框,作为人工紧急对接口,当自动化生产线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人工操作将插框进行处理,从而保障生产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机械手103设置在第一机架101内,第一机械手103用于吸起PCB板并将PCB板移送到与插板机构105对接的位置,插板机构105用于将PCB板插入位于第二工位12内的插框中,第一插框移载模块106可移动至第二工位12以将插框移出第二工位12。值得一提的是,当第一插框飞巴2出现对接异常时,第一插框移载模块106可将插框移送到第二治具104所在的位置,以暂存该插框,等待人工处理,这样设计,能够保证整个流水线动作的流畅性,以避免第一插框飞巴2对接出现故障时引起插框放板机1内的其他部件相撞导致整机报废的现象。
参见图3~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插框放板机1还包括第一输送带107、第二输送带108、第三输送带109、第四输送带110和第五输送带111。
具体地,第一输送带107设置在第一机架101的一侧,第一输送带107一端与第一治具102对接,第一输送带107的另一端与第二输送带108对接,第二输送带108呈90°弯折设置,第二输送带108连接至第一工位11。其中,第二输送带108呈90°弯折布设,第二输送带108的转折点可以作为一个分流点,从而方便根据实际需要,以将插框送往不同的分支路线,这样可以实现生产线的多元化和高效化,其次,这样设计,可以减少生产线所占用的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将第二输送带108进行90°转向,使得生产线可以更加紧凑,从而节省了生产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送带107和第二输送带108形成了连续的输送路径,从第一治具102一直延伸到第一工位11,使得插框可以连续、顺畅地被运送至生产线中的各个位置,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其次,第一输送带107和第二输送带108均由相应的驱动装置控制,可以自动、精准地运送插框,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和错误率,同时提高了生产安全性和产品质量,保证了生产线的流畅性和连续性。
更为具体地,第三输送带109与第一工位11对接,第三输送带109用于将PCB板输送至第一机械手103的抓取范围内;第四输送带110设置在第一机架101的另一侧,第四输送带110用于将第一插框移载模块106移送过来的插框传送至第二治具104;第五输送带111设置在第二工位12和第一插框飞巴2之间。
参见图2、图3和图7所示,第一插框飞巴2和第二插框飞巴3均在其下端设置有勾起部,勾起部用于与插框相配合以实现挂接。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还提供了插框放板机1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
PCB板从第三输送带109进入第一机架101内,插框经过人工放置在第一治具102上,然后通过第一输送带107、第二输送带108被运送至第一工位11进行对接,然后被移送到第二工位12等待进行插板操作;当PCB板经过第三输送带109运送到指定位置后,第一机械手103转动,通过位于第一机械手103自由端的吸盘将第三输送带109上的PCB板吸附而起,然后第一机械手103将该PCB板移送至与插板机构105实现对接的位置,之后该PCB板通过插板机构105被移送于第二工位12上方,插板机构105将该PCB板插入位于第二工位12的插框内,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工位11和第二工位12均可分为A工位和B工位,A工位放置一个插框,B工位放置一个插框,这样设计,能够同时完成两个插框的插板操作。当插框内插满PCB板之后,第一插框移载模块106移动至第二工位12与这两个插框完成对接,然后分别把A工位和B工位上的插框移送至第五输送带111上,通过第五输送带111将两个插框运送到与第一插框飞巴2对接的位置上,等待与位于主线上的第一插框飞巴2进行对接。当位于主线上的第一插框飞巴2出现对接异常,且位于第二工位12的插框插满PCB板时,第一插框移载模块106移动至第二工位12,以将插满PCB板的插框移送至第二治具104上,等待人工处理。
参见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插板机构105包括固定架1051以及与固定架1051活动连接的四个夹持部1052,四个夹持部1052限定出用于放置插框的夹持空间,四个夹持部1052分布在夹持空间的四个方位上以用于分别抵接在插框的四个拐角处。更为具体地,每个夹持部1052均包括自由端以及固定端,固定端与固定架1051滑动连接,自由端设置有面向夹持空间的缺口,缺口与插框的拐角抵接。
参见图7~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插框收板机4内设置有第三工位41和第四工位42,第三工位41和第四工位42均沿着第一方向A设置,插框被输送至第四工位完成取板操作后被移送至第三工位。
具体地,插框收板机4包括第二机架401、第三治具402、第二机械手403、第四治具404、取板机构405和第二插框移载模块406。
其中,第三治具402和第四治具404分别设置在第二机架401的两侧,第三治具402用于与人工对接以将插框送出,第四治具404用于暂存插框以作为人工紧急对接口,第二机械手403设置在第二机架401内,第二机械手403与取板机构405对接,且第二机械手403用于吸起PCB板并将PCB板移送到出板输送带上,取板机构405用于从插框内取出PCB板并将PCB板移送到第二机械手403的抓取范围内;第二插框移载模块406可与插框对接并将插框移送至第四工位42。
在本实施例中,插框收板机4还包括第六输送带407、第七输送带408、第八输送带409、第九输送带410和第十输送带411,第六输送带407设置在第二机架401的一侧,第六输送带407一端与第三治具402对接,第六输送带407的另一端与第七输送带408对接,第七输送带408呈90°弯折设置,第七输送带408连接至第三工位41,第八输送带409与第三工位41对接,且第八输送带409位于第二机械手403的一侧,第二机械手403将PCB板放置在所述第八输送带409上,以通过第八输送带409将PCB板从第二机架401内运出,第九输送带410设置在第二机架401的另一侧,第九输送带410用于将第二插框移载模块406移送过来的插框传送至第四治具404;第十输送带411设置在第四工位42和第二插框飞巴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机械手403的自由端同样设置有吸盘,吸盘用于吸附PCB板。
为了进一步解释说明,本实施例还提供了插框收板机4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
位于主线上的第二插框飞巴3与插满PCB板的插框对接,然后将这两个插框输送至第十输送带411,经过第十输送带411运送至与第二插框移载模块406对接的位置,之后通过第二插框移载模块406将这两个插框移送至第四工位42,在第四工位42进行取板操作以将插框内的PCB板取出,具体为:取板机构405从插框内将PCB板取出,然后与第二机械手403进行对接,通过第二机械手403的吸盘将PCB板吸附住,之后在转运到第八输送带409上,通过第八输送带409将PCBB板从第二机架401内运出;当插框内的PCB板全部取出后,插框从第四工位42移动到第三工位41,然后插框被放置在第七输送带408上,通过第七输送带408以及第六输送带407将插框输送至第三治具402等待人工收取。
当插框收板机4出现异常的时候,第二插框移载模块406移动至第四工位42与插框对接,然后将插框移送至第九输送带410上,以使得插框能够通过第九输送带410被转运到第四治具404上以等待人工处理。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发明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从进板输送端(1a)至收板输送端(1b)依次设置的插框放板机(1)、第一插框飞巴(2)、第二插框飞巴(3)以及与所述插框放板机(1)对齐设置的插框收板机(4);
所述插框放板机(1)内设置有第一工位(11)和第二工位(12),所述第一工位(11)和所述第二工位(12)均沿着第一方向(A)设置,插框被输送至所述第一工位(11)进行对接后被移送至所述第二工位(12)完成插放PCB板操作;
所述第一插框飞巴(2)位于所述插框放板机(1)的左侧,所述第一插框飞巴(2)用于与所述插框放板机(1)对接以将所述插框输送至主线;
所述第二插框飞巴(3)和所述第一插框飞巴(2)沿着所述第一方向(A)设置,所述第二插框飞巴(3)用于将所述插框从主线上运输至所述插框收板机(4);
所述插框放板机(1)和所述第一插框飞巴(2)之间设置有第一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1),所述第一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1)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A)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插框收板机(4)和所述第二插框飞巴(3)之间设置有第二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2),所述第二自由轮插框输送带(52)沿着第二方向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框放板机(1)包括第一机架(101)、第一治具(102)、第一机械手(103)、第二治具(104)、插板机构(105)和第一插框移载模块(106);所述第一治具(102)和所述第二治具(10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架(101)的两侧,所述第一治具(102)用于将所述插框送入所述第一机架(101)内,所述第二治具(104)用于暂存所述插框以作为人工紧急对接口,所述第一机械手(103)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架(101)内,所述第一机械手(103)用于吸起PCB板并将PCB板移送到与所述插板机构(105)对接的位置,所述插板机构(105)用于将PCB板插入位于所述第二工位(12)内的所述插框中,所述第一插框移载模块(106)可将所述插框从所述第二工位(12)移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框放板机(1)还包括第一输送带(107)、第二输送带(108)、第三输送带(109)、第四输送带(110)和第五输送带(111),所述第一输送带(107)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架(101)的一侧,所述第一输送带(107)一端与所述第一治具(102)对接,所述第一输送带(10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送带(108)对接,所述第二输送带(108)呈90°弯折设置,所述第二输送带(108)连接至所述第一工位(11),所述第三输送带(109)与所述第一工位(11)对接,所述第三输送带(109)用于将PCB板输送至所述第一机械手(103)的抓取范围内;所述第四输送带(110)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架(101)的另一侧,第四输送带(110)用于将所述第一插框移载模块(106)移送过来的所述插框传送至所述第二治具(104);所述第五输送带(111)设置在所述第二工位(12)和所述第一插框飞巴(2)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框飞巴(2)和所述第二插框飞巴(3)均在其下端设置有勾起部,所述勾起部用于与所述插框相配合以实现挂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框收板机(4)内设置有第三工位(41)和第四工位(42),所述第三工位(41)和所述第四工位(42)均沿着第一方向(A)设置,所述插框被输送至所述第四工位(42)完成取板操作后被移送至所述第三工位(4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框收板机(4)包括第二机架(401)、第三治具(402)、第二机械手(403)、第四治具(404)、取板机构(405)和第二插框移载模块(406);所述第三治具(402)和所述第四治具(40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机架(401)的两侧,所述第三治具(402)用于与人工对接以将所述插框送出,所述第四治具(404)用于暂存所述插框以作为人工紧急对接口,所述第二机械手(403)设置在所述第二机架(401)内,所述第二机械手(403)与所述取板机构(405)对接,且所述第二机械手(403)用于吸起PCB板并将PCB板移送到出板输送带上,所述取板机构(405)用于从所述插框内取出PCB板并将PCB板移送到所述第二机械手(403)的抓取范围内;第二插框移载模块(406)可与所述插框对接并将所述插框移送至所述第四工位(4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框收板机(4)还包括第六输送带(407)、第七输送带(408)、第八输送带(409)、第九输送带(410)和第十输送带(411),所述第六输送带(407)设置在所述第二机架(401)的一侧,所述第六输送带(407)一端与所述第三治具(402)对接,所述第六输送带(40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输送带(408)对接,所述第七输送带(408)呈90°弯折设置,所述第七输送带(408)连接至所述第三工位(41),所述第八输送带(409)与所述第三工位(41)对接,且所述第八输送带(409)位于所述第二机械手(403)的一侧,所述第二机械手(403)将PCB板放置在所述第八输送带(409)上,以通过所述第八输送带(409)将PCB板从所述第二机架(401)内运出,所述第九输送带(410)设置在所述第二机架(401)的另一侧,第九输送带(410)用于将所述第二插框移载模块(406)移送过来的所述插框传送至所述第四治具(404);所述第十输送带(411)设置在所述第四工位(42)和所述第二插框飞巴(3)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手(103)和所述第二机械手(403)的自由端均设置有吸盘,所述吸盘用于吸附PCB板。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机构(105)包括固定架(1051)以及与所述固定架(1051)活动连接的四个夹持部(1052),四个所述夹持部(1052)限定出用于放置所述插框的夹持空间,四个所述夹持部(1052)分布在所述夹持空间的四个方位上以用于分别抵接在所述插框的四个拐角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持部(1052)均包括自由端以及固定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固定架(1051)滑动连接,所述自由端设置有面向所述夹持空间的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插框的拐角抵接。
CN202311391926.3A 2023-10-25 2023-10-25 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 Pending CN1172467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91926.3A CN117246758A (zh) 2023-10-25 2023-10-25 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91926.3A CN117246758A (zh) 2023-10-25 2023-10-25 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46758A true CN117246758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36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91926.3A Pending CN117246758A (zh) 2023-10-25 2023-10-25 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4675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3922B2 (en) Component mounting system
EP3128824A1 (en)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US11864324B2 (en) Moving work management device, moving work device, mounting system, and moving work management method
CN110677998B (zh) Pcb板自动拆装设备
JP3560722B2 (ja) 基板搬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16288231A (zh) 一种pvd自动上下料设备、控制系统及使用方法
JPH07297597A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電子部品の実装方法
CN221092728U (zh) 一种pcb板自动上下板设备
CN117246758A (zh) 一种集成式插框上下板机生产线自动化设备
CN110039309B (zh) 适用于采集器的装配系统
CN217546632U (zh) 一种芯片贴装自动化设备
JP5450338B2 (ja) 電子部品実装機
JPH06247512A (ja) 電子部品の自動装着装置におけるトレー供給装置
JP4848627B2 (ja) 表示パネルの組立装置および組立方法
CN114449782A (zh) 一种用于pcb生产制造的自动化生产线及其生产工艺
CN211330305U (zh) 测试线
CN113612016A (zh) 一种5g天线/afu天线智能制造系统和制造方法
JP4591140B2 (ja) 表示パネルの組立装置および組立方法
JP2006202877A (ja) 半導体装置実装装置
CN112296622A (zh) 一种服务器背板装配总成
JP2017152571A (ja) 表面実装システムの吸着ノズル段取り方法、及び、表面実装システム
CN109449719B (zh) 一种pin插装装置
CN111050488B (zh) 一种smt自动生产系统
WO2023203610A1 (ja) 基板生産システム
JP4665471B2 (ja) 基板の搬送装置および搬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