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04717A - 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04717A
CN117204717A CN202210625025.5A CN202210625025A CN117204717A CN 117204717 A CN117204717 A CN 117204717A CN 202210625025 A CN202210625025 A CN 202210625025A CN 117204717 A CN117204717 A CN 117204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mboo
layer
layers
container
cup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250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学财
王波
姜应军
林远春
范金仁
徐根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g Bamboo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g Bamboo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g Bamboo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ng Bamboo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2502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0471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04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47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W90/10Bio-packaging, e.g. packing containers made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or bio-plastics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竹制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容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容器包括至少一端为开口的杯壁,所述杯壁由至少两层竹层形成;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公共螺旋轴但旋向相反。本发明所提供的容器或容器具有较好的圆度或锥度,并可有效提高其抗扭强度。

Description

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竹制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一次性塑料杯因环保问题已逐渐退出消费市场,而纸杯由于其材质自身的原因导致其耐水、耐温性较差,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配合杯套进行使用,消费者体验差。现有市场中也存在采用竹木片制作杯体的产品,但是由于竹木片的回弹性和粘接处受力,因此易造成杯体圆度不足,杯子易形变、一致性不好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圆度佳,不易变形的容器,以及该容器的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容器,包括至少一端为开口的杯壁,所述杯壁由至少两层竹层形成;
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公共螺旋轴但旋向相反。
以及一种容器,具有:
外杯体,呈两端为开口的圆柱状或圆台状结构;
内杯体,包括至少一端为开口的杯壁,所述杯壁由至少两层竹层形成;
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公共螺旋轴但旋向相反;所述内杯体被套接在所述外杯体内;
底座,用于封闭所述外杯体的下端开口。
以及另一种容器,包括可轴向对接以形成密封结构的上杯体和下杯体;
所述上杯体和下杯体均为具有一封端的柱形结构;
所述上杯体和下杯体中至少一侧壁为复合结构;
所述复合结构由至少两层呈柱状的竹层形成;
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公共螺旋轴但旋向相反。
进一步提供上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公共螺旋轴分别卷绕竹带以形成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或在所述内层竹层的表面卷绕所述竹带形成外层竹层,并以旋向相反的方式形成所述容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将容器的杯壁、容器的内杯体和/或外杯体、以及容器的上杯体和/或下杯体设置为由至少两层呈圆柱状或圆台状的竹层形成,并进一步限定两层所述竹层由竹带绕公共螺旋轴并以相反旋向卷绕成型,以通过此种设计保证容器圆度(锥度)的同时,提高其抗扭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容器的爆炸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容器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正向剖视图;
图3所示为图2中的B部放大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容器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正向剖视图;
图5所示为图4中的C部放大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容器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容器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正向剖视图。
标号说明:1、内杯体;11、外层竹层;111、第一接缝;12、内层竹层;121、第二接缝;2、外杯体;21、杯体凸缘;3、底盖;4、底座;41、第一部分;42、第二部分;5、上杯体;51、配合部;6、下杯体;61、插接部;7、封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容器,包括至少一端为开口的杯壁,所述杯壁由至少两层竹层形成;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公共螺旋轴A但旋向相反。
其中,由竹带卷绕成型的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可以为直接接合设置或间隔设置,即在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设置额外的功能层,比如复合层,以提高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的连接性的同时,提高杯壁整体的密封性和防水性。其中,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以绕公共螺旋轴A但以相反的旋向卷绕成型的,比如内层竹层为左旋,而外层竹层为右旋,当然也包括内层竹层为右旋,而外层竹层为左旋的情况。优选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螺旋角可以相同或不同,优选为相同。在此种设计下,由于两层竹层的旋向不同,因此可有效保证杯壁圆度(锥度)的同时,提高杯壁的抗扭强度。
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按一定螺旋线卷绕成型的。因此,在本文中,所述导程为所述螺旋线上相邻对应点的轴向距离;所述螺旋角为所述螺旋线的切线与通过切点的圆柱面或圆锥面直母线之间的夹角(锐角);所述旋向为所述螺旋线的螺旋方向。
为了提高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的连接性和密封性,二者优选采用胶粘的方式进行接合。同时至少部分的所述外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内层竹层所压盖,或至少部分的所述内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外层竹层所压盖。其中,所述接缝为外层竹层或内层竹层以导程不大于其竹带宽度的方式卷绕时产生的。具体而言,相邻圈的竹带之间用于粘合的重叠部分(导程小于竹带宽度的情况),或为相邻圈的竹带对接面之间的缝隙(导程等于竹带宽度的情况)。而通过内层竹层或外层竹层将该接缝进行压盖,以加固或密封该接缝,并通过与底盖相配合,以形成密封性佳的容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图4显示外层竹层11所形成的第一接缝111(导程等于竹带宽度的情况下)和内层竹层12所形成的第二接缝121(导程等于竹带宽度的情况下)相互交错,以及大部分的第一接缝111被内层竹层12的竹带所遮盖。同时,由于竹制品的特性以及前述的连接方式,可免与在内层竹层12与外层竹层11之间增设防水层,提高环保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杯壁还包括复合层,所述复合层设置在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所述复合层可以为单层或多层,优选为无纺布或纸。通过在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设置复合层,以提高二者之间连接性和连接密封性的同时,可有效提高杯壁的强度,进一步避免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形变。当然,为了提高底盖与杯壁之间的连接性和密封性,通过在底盖与杯壁端面,或底盖的外圆周面和杯壁的内圆周面之间设置复合层也是允许的。
所述竹带的螺旋角或导程应当以竹带的具体尺寸进行考量,比如当竹带厚度为0.1~0.3mm,宽度为10~30mm时,应以螺旋角为55°~85°的方式进行卷绕成型或以不大于其宽度的导程进行卷绕成型,以获得密封性佳且厚度较薄的杯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柱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螺旋角和导程相同。在此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杯壁的两端均为开口,因此需要在其至少一个开口上设置底盖以封闭该开口,从而使所述容器具有容纳液态、固态产品的能力。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台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导程相同。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杯壁的两端均为开口,因此需要在其至少一个开口上设置底盖以封闭该开口,从而使所述容器具有容纳液态、固态产品的能力。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锥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导程相同。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杯壁仅有一端为开口,因此此容器本身便具有存储液态、固态产品的能力。当然,为了使容器内腔封闭,在其为开口的一端增设封盖也是允许的。
参见图1至图5,容器,具有:外杯体2,呈两端为开口的圆柱状或圆台状结构;内杯体1,包括至少一端为开口的杯壁,所述杯壁由至少两层竹层形成;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12和外层竹层11,所述内层竹层12和外层竹层11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12和外层竹层11具有公共螺旋轴A但旋向相反;所述内杯体1被套接在所述外杯体2内;底座4,用于封闭所述外杯体2的下端开口。
其中,所述外杯体作为隔热层,用于套在所述内杯体的外侧,从而降低用户握持容器时容器表面的温度。所述外杯体可以以其内圆周面与内杯体的外圆周面相互贴合的方式进行连接,比如外杯体和内杯体均采用圆柱状或圆台状结构时。当然,二者之间也可以采用间隔连接的方式,比如当外杯体采用圆柱状时内杯体采用圆台状或圆锥状,或外杯体采用圆台状时内杯体采用圆柱状或圆锥状,而两者之间通过两端直接接合或向内弯折的方式进行接合,此时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可有效延缓从内杯体中释放的热量传递到外杯体的时间。
而内杯体由至少两层呈圆柱状或圆台状的竹层形成;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公共螺旋轴A但旋向相反。由竹带卷绕成型的至少两层竹层可以为直接接合设置或间隔设置,即在两层竹层之间设置额外的功能层,比如复合层,以提高两层竹层之间的连接性的同时,提高内杯体整体的密封性和防水性。其中,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以绕公共螺旋轴A但以相反的旋向卷绕成型的,比如内层竹层为左旋,而外层竹层为右旋,当然也包括内层竹层为右旋,而外层竹层为左旋的情况。优选地,二者的螺旋角可以相同或不同,优选为相同。在此种设计下,由于两层竹层的旋向不同,因此可有效保证内杯体圆度(锥度)的同时,提高内杯体抗扭强度。当然,所述外杯体也可以采用如内杯体的结构设计,以进一步提高前述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为了便于绘图在图1至图5中均将复合层略去。
为了提高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的连接性和密封性,二者优选采用胶粘的方式进行接合。同时至少部分的所述外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内层竹层所压盖,或至少部分的所述内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外层竹层所压盖。其中,所述接缝为外层竹层或内层竹层以导程不大于其竹带宽度的方式卷绕时产生的。具体而言,相邻圈的竹带之间用于粘合的重叠部分(导程小于竹带宽度的情况),或为相邻圈的竹带对接面之间的缝隙(导程等于竹带宽度的情况)。而通过内层竹层或外层竹层将该接缝进行压盖,以加固或密封该接缝,并通过与底盖相配合,以形成密封性佳的容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图4显示外层竹层11所形成的第一接缝111(导程等于竹带宽度的情况下)和内层竹层12所形成的第二接缝121(导程等于竹带宽度的情况下)相互交错,以及大部分的第一接缝111被内层竹层12的竹带所遮盖。同时,由于竹制品的特性以及前述的连接方式,可免与在内层竹层12与外层竹层11之间增设防水层,提高环保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柱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螺旋角和导程相同。在此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杯壁的两端均为开口,因此需要在其至少一个开口上设置底盖以封闭该开口,从而使所述容器具有容纳液态、固态产品的能力。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台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导程相同。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杯壁的两端均为开口,因此需要在其至少一个开口上设置底盖以封闭该开口,从而使所述容器具有容纳液态、固态产品的能力。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锥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导程相同。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杯壁仅有一端为开口,因此此容器本身便具有存储液态、固态产品的能力。当然,为了使容器内腔封闭,在其为开口的一端增设封盖也是允许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杯壁还包括复合层,所述复合层设置在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所述复合层可以为单层或多层,优选为无纺布或纸。通过在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设置复合层,以提高二者之间连接性和连接密封性的同时,可有效提高杯壁的强度,进一步避免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形变。当然,为了提高底盖与杯壁之间的连接性和密封性,通过在底盖与杯壁端面,或底盖的外圆周面和杯壁的内圆周面之间设置复合层也是允许的。
所述竹带的螺旋角或导程应当以竹带的具体尺寸进行考量,比如当竹带厚度为0.1~0.3mm,宽度为10~30mm时,应以螺旋角为55°~85°的方式进行卷绕成型或以不大于其宽度的导程进行卷绕成型,以获得密封性佳且厚度较薄的杯壁。
在此方案中,所述外杯体的材料可以为与内杯体相同的竹制材料,也可以为由纸或无纺布通过胶粘卷绕成型。
其中,参见图2至图5,所述容器还包括用于封闭所述杯壁一端开口的底盖3,所述底盖3呈圆片状,所述底座4呈环状、圆片状或两者的复合结构,所述底盖3的两侧端面分别与内杯体1的下端面和底座4的上端面相抵接,所述底座4的外圆周面与所述外杯体2的内圆周面相连接。当底座4呈环状时,参见图4和图5所示,所述底座4的上端面抵接在底盖3的下端面上,而内杯体1的下端面抵接在底盖3的上端面上,即内杯体1和底座4将底盖3紧密地夹紧在两者之间,以通过底座4促使底盖3与内杯体1紧密贴合以形成杯状密封结构的同时,底座4的外圆周面与外杯体2的内圆周面相贴合,具体可以为胶粘,以提高外杯体2底部作为杯底凸缘21的强度。而当底座4为圆片状时,底座4仅作为保持底盖3与内杯体1密封连接的结构件。当然,底座4也可以为环状和圆片状所结合的组合结构,参见图2和图3所示,即底座4具有呈圆片状的第一部分41,以及将所述第一部分41的边缘部分向下弯折以形成环状的第二部分42。
参见图6和图7,容器,包括可轴向对接以形成密封结构的上杯体5和下杯体6;所述上杯体5和下杯体6均为具有一封端7的柱形结构;所述上杯体和下杯体中至少一侧壁为复合结构;所述复合结构由至少两层呈柱状的竹层形成;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公共螺旋轴A但旋向相反。
其中,所述上杯体和下杯体均可以独立使用,当二者以轴向相互对接时,可形成至少一个密封空间,从而作为存储固体或液体的存储容器使用。所述上杯体和下杯体中的侧壁中至少一侧壁为复合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杯体和下杯体的侧壁均为双层结构,两者的内层侧壁均为所述复合结构。所述复合结构由至少两层呈柱状的竹层相互套接成型。其中,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和外层组成,二者具有公共螺旋轴A但旋向相反,以通过该设计保证下杯体和下杯体的的圆度的同时,提高下杯体和下杯体抗扭强度。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组成的旋向相反,比如内层竹层为右螺旋而外层竹层为左螺旋,当然也包括内层竹层为左螺旋而外层竹层为右螺旋的情况。
在此实施方式中,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螺旋角可以相同或不同,优选为相同。更优选地,所述外层竹层和内层竹层的螺旋角和导程均相同。同时,所述外层竹层可以直接与内层竹层所接触,或在两者之间插入功能层,比如无纺布或纸等,从而提高二者之间连接性的同时,提高所述容器的密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的连接性和密封性,二者优选采用胶粘的方式进行接合。同时至少部分的所述外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内层竹层所压盖,或至少部分的所述内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外层竹层所压盖。其中,所述接缝为外层竹层或内层竹层以导程不大于其竹带宽度的方式卷绕时产生的。具体而言,相邻圈的竹带之间用于粘合的重叠部分(导程小于竹带宽度的情况),或为相邻圈的竹带对接面之间的缝隙(导程等于竹带宽度的情况)。而通过内层竹层或外层竹层将该接缝进行压盖,以加固或密封该接缝,并通过上杯体与下杯体的封端,以形成气密性佳的容器。为了更好地展示二者之间的压盖方式,举例而言,参见图4,图4显示外层竹层11所形成的第一接缝111和内层竹层12所形成的第二接缝121相互交错,以及大部分的第一接缝111被内层竹层12的竹带所遮盖。同时,由于竹制品的特性以及前述的连接方式,可免与在内层竹层12与外层竹层11之间增设或涂敷防水层,提高环保性。
对于上杯体与下杯体之间所采用的对接方式,可以采用现有任一种对接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和图7,上杯体和下杯体的侧壁均为双层结构,即由内杯体1和外杯体2相互套接形成,所述内杯体和外杯体中至少一个为所述复合结构。内杯体和外杯体的轴向长度不同,以分别在下杯体的上边沿和上杯体的下边沿分别形成插接部51和用于容纳所述插接部的配合部51。举例而言,下杯体的外杯体轴向长度短于内杯体的轴向长度,即内杯体的上部突出于所述外杯体,以形成插接部。而上杯体的外杯体的轴向长度长于所述内杯体的轴向长度,即外杯体的下部突出于所述内杯体,以通过二者所形成的类似台阶结构构成用于容纳所述插接部的配合物。
为了使二者更好地连接,以提高容器的密封性,上杯体中内杯体的外径应当等于下杯体中内杯体的外径,对于内杯体和外杯体的厚度、以及插接部和配合部的轴向长度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方式并不对此进行限定。当然,从提高容器密封性、抗扭强度和美观性的角度出发,优选地,所述插接部和配合部的轴向长度相等。
所述封端可以为现有任一种结构,比如前述的底盖和底座的组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结构还包括复合层,所述复合层设置在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所述复合层可以为单层或多层,优选为无纺布或纸。通过在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设置复合层,以提高二者之间连接性和连接密封性的同时,可有效提高上杯体和/或下杯体的强度,进一步避免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形变。当然,所述复合层也可以设置在内杯体和外杯体之间,以提高二者的连接性和密封性。
所述竹带的螺旋角或导程应当以竹带的具体尺寸进行考量,比如当竹带厚度为0.1~0.3mm,宽度为10~30mm时,应以螺旋角为55°~85°的方式进行卷绕成型或以不大于其宽度的导程进行卷绕成型,以获得密封性佳且厚度较薄的复合结构。
在此方案中,所述外杯体的材料可以为与内杯体相同的竹制材料,也可以为由纸或无纺布通过胶粘卷绕成型。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杯体为复合结构,所述外杯体由竹带直接对接成型。
在一种替代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杯体和外杯体均为复合结构。优选地,所述内杯体的外层竹层和外杯体的内层竹层旋向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画图已略去图6外杯体和内杯体上由竹带卷绕所形成的螺旋纹路及接缝。
进一步地,一种前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包括以公共螺旋轴A分别卷绕竹带以形成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或在所述内层竹层的表面卷绕所述竹带形成外层竹层,并以旋向相反的方式形成所述容器。
具体的,所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以公共的螺旋轴,预设的旋向和预设的螺旋角或导程卷绕所述竹带并裁切,以形成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
S2、以旋向相反的方式将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相套接,以获得所述容器。
其中,所述外层竹层可以在内层竹层上直接卷绕成型,也可以通过在另一模芯上同时卷绕成型后再套接在内层竹层上,在此实施方式中,外层竹层也应当以与内层竹层相反的旋向进行卷绕。
同时,当采用圆柱形的模芯制备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时,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可以以相反旋向进行卷绕,卷绕时二者可以以预设的螺旋角或预设的导程进行卷绕,但是当采用圆台形的模芯制备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时,二者应当以预设的导程进行卷绕,而不应当以预设的螺旋角进行卷绕,以避免由于固定的螺旋角导致竹带在圆台形模芯上卷绕时其导程不断增大,即相邻圈竹带对接面间的间隙增大,从而无法保证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当然,也可以通过不断缩小螺旋角的方式以避免前述问题的发生。因此,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一竹带放置在圆柱形的模芯上,以预设的旋向并以预设的螺旋角或导程进行卷绕并裁切,形成内层竹层;
或,将一竹带放置在圆台形或锥形的模芯上,以预设的旋向并以预设的导程进行卷绕并裁切,形成内层竹层;
S2、将另一竹带放置在内层竹层上,以与内层竹层相反的旋向在内层竹层上卷绕并裁切,以在内层竹层的表面形成外层竹层。
具体的,一种前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得竹板,利用所述竹板裁切获得竹带、底盖和底座;
S2、在竹带、底盖和底座的胶合面上涂胶;
S3、将第一竹带以胶合面朝外的方式布置在圆柱形的模芯上,以预设旋向并以预设的螺旋角或导程进行卷绕并裁切,形成内层竹层;
或,将第一竹带以胶合面朝外的方式布置在圆台形的模芯上,以预设旋向并以预设的导程进行卷绕并裁切,形成内层竹层;
S4、在内层竹层上,将第二竹带的胶合面以对准第一竹带的胶合面的方式布置在内层竹层上,并以与内层竹层相同的螺旋角或导程并以相反的旋向在内层竹层上卷绕并裁切,以在内层竹层的表面形成外层竹层;
S5、将第三竹带的胶合面以对准外层竹层的外侧面布置,并在外层竹层的表面卷绕第三竹带,以在外层竹层上形成外杯体;
S6、将底盖和底座压制在外杯体内,获得容器。
当然,为了提高竹带、底盖和底座的质量,以减少竹制品自带的气味、颜色以及提高竹带的柔韧性,可以在竹板获得的步骤前对竹板进行水煮脱色,具体为将竹板浸没在纯净水中,以水温50~90℃,处理时间45~60min的条件进行处理。而对于第三竹带的卷绕方式可以为多种,如沿水平方向对接呈圆柱、圆台状或锥状,也可以采用与内层竹层或外层竹层相同的螺旋卷绕方式,其螺旋角、导程和旋向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选择,因此在本方案中并不对此进行限定。优选地,所述外杯体的选项与外层竹层的旋向相反,即上杯体和/或下杯体由外至内的杯壁的旋向为左-右-左或右-左-右,当外杯体也为与内杯体相似的复合结构时,下杯体和/或上杯体由外至内的杯壁的旋向为左-右-左-右或右-左-右-左。
在卷绕的过程中应保持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导程不大于竹带的宽度的形式进行卷绕。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柱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螺旋角和导程相同。同时至少部分的所述外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内层竹层所压盖,或至少部分的所述内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外层竹层所压盖,以通过此设计形成密封性佳、抗扭强度高的容器。
同时,当需要在竹带之间复合复合层时,可以在涂胶步骤时同时进行,如在竹带的胶合面上涂胶,并将复合层复合在胶面,并在复合层表面进一步涂胶。优选的,所述涂胶的涂胶量为20~40g/m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竹带厚度为0.1~0.3mm,所述竹带的宽度为10~30mm,所述螺旋角为55°~85°。
为了进一步提高内杯体及外杯体的结构强度,可采用竹板沿其纤维方向裁切以获得竹带。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容器的使用感,还可以包括在形成容器后对容器的杯身(外杯体表面)和杯口(外杯体的上端开口)进行倒角。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该制备方法同样适用于制备其他具有类似结构的容器,根据该容器的结构进行适应性步骤删减。示例性地,一种其它容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竹板浸没在纯净水中,以水温50℃处理60min,获得竹板,沿竹板纤维方向裁切所述竹板获得竹带和底盖;
S2、在竹带(第一竹带和第二竹带)和底盖的胶合面上涂胶,可选地,在胶合面上覆盖复合层后在复合层表面继续涂胶以形成第一竹带和第二竹带新的胶合面;
S3、将第一竹带以胶合面朝外的方式布置在圆柱形或锥形的模芯上,以预设的螺旋角进行卷绕并裁切,形成内层竹层;
S4、在内层竹层上,将第二竹带的胶合面以对准第一竹带的胶合面的方式布置在内层竹层上,并以与第一竹带相同的螺旋角但相反的旋向在内层竹层上卷绕并裁切,以在内层竹层的表面形成外层竹层,裁切外层竹层和内层竹层,获得杯壁;
S5、将底盖压制在杯壁的下端开口处,获得容器。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3,容器,包括两端为开口的杯壁以及用于封闭所述杯壁下端开口的底盖3,所述杯壁由两层呈圆柱状、圆台状或圆锥状的竹层套接成型;
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12和外层竹层11,所述内层竹层12和外层竹层11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12和外层竹层11具有公共螺旋轴A但旋向相反。
其中,所述外层竹层11卷绕的接缝被内层竹层12所压盖;
所述竹带厚度为0.1~0.3mm,所述竹带的宽度为10~30mm,所述螺旋角为55°~85°。
实施例2
容器,包括两端为开口的杯壁以及用于封闭所述杯壁下端开口的底盖3,所述杯壁由两层呈圆柱状、圆台状或圆锥状的竹层和设置在两层所述竹层之间的复合层相互套接成型;
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12和外层竹层11,所述内层竹层12和外层竹层11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12和外层竹层11具有公共螺旋轴A但旋向相反。
其中,所述外层竹层11卷绕的接缝被内层竹层12所压盖;
所述竹带厚度为0.1~0.3mm,所述竹带的宽度为10~30mm,所述螺旋角为55°~85°,所述复合层为纸或无纺布。
实施例3
参见图4和图5,容器,具有:
外杯体2,呈两端为开口的圆柱状或圆台状结构;
内杯体1,包括两端为开口的杯壁以及用于封闭所述杯壁下端开口的底盖3,所述杯壁由至少两层呈圆柱状、圆台状或圆锥状的竹层套接成型;
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12和外层竹层11,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公共螺旋轴A但旋向相反;所述内杯体被套接在所述外杯体内;
底座4,用于封闭所述外杯体的下端开口。
其中,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柱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螺旋角和导程相同;
或,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台状或圆锥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导程相同;
所述外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内层竹层所压盖;
所述底盖呈圆片状,所述底盖的两侧端面分别与内杯体的下端面和底座的上端面相抵接,所述底座的外圆周面与所述外杯体的内圆周面相连接;
所述竹带厚度为0.1~0.3mm,所述竹带的宽度为10~30mm,所述螺旋角为55°~85°。
实施例4
容器,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所述底盖呈环状。
实施例5
容器,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所述底盖为由前述所定义的组合结构。
实施例6
参见图6和图7,容器,包括可轴向对接以形成密封结构的上杯体5和下杯体6;
所述上杯体和下杯体均为具有一封端的柱形结构;
所述上杯体和下杯体中至少一侧壁为复合结构;
所述复合结构由至少两层呈柱状的竹层套接成型;
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公共螺旋轴A但旋向相反;
其中,所述上杯体和外杯体均由内杯体和外杯体相互套接成型;
所述内杯体为所述复合结构,所述外杯体由竹带对接成型;
所述内杯体和外杯体的轴向长度不同,以在所述下杯体的上边沿上形成插接部61,以及在所述上杯体的下边沿上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插接部的配合部51;
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螺旋角和导程相同;
所述外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内层竹层所压盖;
所述竹带厚度为0.1~0.3mm,所述竹带的宽度为10~30mm,所述螺旋角为55°~85°。
实施例7
容器,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所述所述复合结构还包括复合层,所述复合层设置在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所述复合层为纸或无纺布。
制备例1
容器,通过如下步骤制备得到:
S1、将竹板浸没在纯净水中,以水温50℃处理60min;
S2、将经处理的竹板进行裁切,获得竹带(包括第一竹带、第二竹带和第三竹带)、底盖3和底座4;
S2、在竹带、底盖3和底座4的胶合面上涂胶,并在所述胶合面上复合复合层(无纺布),并在所述复合层的表面进行涂胶,以形成新的胶合面;
S3、将第一竹带以胶合面朝外的方式布置在圆柱形的模芯上,以预设的螺旋角和旋向进行卷绕并裁切,形成内层竹层12;
S4、在内层竹层12上,将第二竹带的胶合面以对准第一竹带的胶合面的方式布置在内层竹层12上,并以与第一竹带相同的螺旋角但相反的旋向在内层竹层12上卷绕并裁切,以在内层竹层12的表面形成外层竹层11;
S5、将第三竹带的胶合面以对准外层竹层11的外侧面布置,并在外层竹层11的表面卷绕第三竹带,所述第三竹带绕公共螺旋轴A,以与第二竹带相同的螺旋角但旋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卷绕,以在外层竹层11上形成外杯体2;
S6、将底盖3和底座4压制在外杯体2内,获得容器。
其中,所述涂胶的涂胶量为20g/m2,所述竹带厚度为0.3mm,所述竹带的宽度为30mm,所述螺旋角为85°,所述底盖3呈圆片状,所述底座4呈环形。
制备例2
容器,通过如下步骤制备得到:
S1、将竹板浸没在纯净水中,以水温90℃处理45min;
S2、将经处理的竹板进行裁切,获得竹带(包括第一竹带、第二竹带和第三竹带)、底盖3和底座4;
S2、在竹带、底盖3和底座4的胶合面上涂胶,并在所述胶合面上复合复合层(纸),并在所述复合层的表面进行涂胶,以形成新的胶合面;
S3、将第一竹带以胶合面朝外的方式布置在锥形的模芯上,以预设的导程和旋向进行卷绕并裁切,形成内层竹层12;
S4、在内层竹层12上,将第二竹带的胶合面以对准第一竹带的胶合面的方式布置在内层竹层12上,并以与第一竹带相同的导程但相反的旋向在内层竹层12上卷绕并裁切,以在内层竹层12的表面形成外层竹层11;
S5、将第三竹带的胶合面以对准外层竹层11的外侧面布置,并在外层竹层11的表面卷绕第三竹带,所述第三竹带绕公共螺旋轴A,以与第二竹带相同的导程但旋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卷绕,以在外层竹层11上形成外杯体2;
S6、将底盖3和底座4压制在外杯体2内,获得容器。
其中,所述涂胶的涂胶量为40g/m2,所述竹带厚度为0.1mm,所述竹带的宽度为10mm,所述导程为9.5mm,所述底盖3呈圆片状,所述底座4呈圆片状。
检测例
以同批毛竹生产厚度均为0.25mm、宽度为30mm的竹带为原料,分别制作实验竹杯(双层圆柱状结构,内层与外层旋向相反)和对比竹杯(双层圆柱状结构,内层与外层旋向相同),实验竹杯和对比竹杯的双层结构的螺旋角均为81°且外层结构的旋向相同,三组平行,分别记为实验1-3和对比1-3,并分别利用扭力测试仪(HP-100,购于优闻)对竹杯的抗扭强度进行测试。测试方法为:将竹杯两端用圆环形夹具夹紧,下端固定在扭力测试仪上,上端沿竹杯外层结构的螺旋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直至抗扭力急剧下降,记录扭力测试仪的抗扭力矩最大值,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交叉缠绕方式所制备的竹杯的平均最大承受扭矩可达到9.32N·m,相较于采用同向缠绕方式所制备的竹杯,其平均最大承受扭矩提升约40%,即表明本申请所提供的竹杯具有更大的抗扭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31)

1.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端为开口的杯壁,所述杯壁由至少两层竹层形成;
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公共螺旋轴但旋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导程均不大于所述竹带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柱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螺旋角和导程相同;
或,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台状或圆锥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导程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的所述外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内层竹层所压盖,或至少部分的所述内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外层竹层所压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杯壁还包括复合层,所述复合层设置在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竹带厚度为0.1~0.3mm,所述竹带的宽度为10~30mm,所述螺旋角为55°~85°。
7.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外杯体,呈两端为开口的圆柱状或圆台状结构;
内杯体,包括至少一端为开口的杯壁,所述杯壁由至少两层竹层形成;
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公共螺旋轴但旋向相反;所述内杯体被套接在所述外杯体内;
底座,用于封闭所述外杯体的下端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导程均不大于所述竹带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柱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螺旋角和导程相同;
或,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台状或圆锥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导程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的所述外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内层竹层所压盖,或至少部分的所述内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外层竹层所压盖。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杯壁还包括复合层,所述复合层设置在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封闭所述杯壁一端开口的底盖,所述底盖呈圆片状,所述底座呈环状、圆片状或环状和圆片状的组合结构,所述底盖的两侧端面分别与内杯体的下端面和底座的上端面相抵接,所述底座的外圆周面与所述外杯体的内圆周面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任一项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竹带厚度为0.1~0.3mm,所述竹带的宽度为10~30mm,所述螺旋角为55°~85°。
14.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轴向对接以形成密封结构的上杯体和下杯体;
所述上杯体和下杯体均为具有一封端的柱形结构;
所述上杯体和下杯体中至少一侧壁为复合结构;
所述复合结构由至少两层呈柱状的竹层形成;
两层所述竹层分别为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由竹带绕制成型,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具有公共螺旋轴但旋向相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杯体和外杯体均由内杯体和外杯体相互套接成型;
所述内杯体和外杯体中至少一个为所述复合结构;
所述内杯体和外杯体的轴向长度不同,以在所述下杯体的上边沿上形成插接部,以及在所述上杯体的下边沿上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插接部的配合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导程均不大于所述竹带的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螺旋角和导程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的所述外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内层竹层所压盖,或至少部分的所述内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外层竹层所压盖。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结构还包括复合层,所述复合层设置在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4至19任一项所述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竹带厚度为0.1~0.3mm,所述竹带的宽度为10~30mm,所述螺旋角为55°~85°。
21.一种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公共螺旋轴分别卷绕竹带以形成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或在所述内层竹层的表面卷绕所述竹带形成外层竹层,并以旋向相反的方式形成所述容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以公共的螺旋轴,预设的旋向和预设的螺旋角或导程卷绕所述竹带并裁切,以形成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
S2、以旋向相反的方式将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相套接,以获得所述容器。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一竹带放置在圆柱形的模芯上,以预设的旋向并以预设的螺旋角或导程进行卷绕并裁切,形成内层竹层;
或,将一竹带放置在圆台形或锥形的模芯上,以预设的旋向并以预设的导程进行卷绕并裁切,形成内层竹层;
S2、将另一竹带放置在内层竹层上,以与内层竹层相反的旋向在内层竹层上卷绕并裁切,以在内层竹层的表面形成外层竹层。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得竹板,利用所述竹板裁切获得竹带、底盖和底座;
S2、在竹带、底盖和底座的胶合面上涂胶;
S3、将第一竹带以胶合面朝外的方式布置在圆柱形的模芯上,以预设旋向并以预设的螺旋角或导程进行卷绕并裁切,形成内层竹层;
或,将第一竹带以胶合面朝外的方式布置在圆台形的模芯上,以预设旋向并以预设的导程进行卷绕并裁切,形成内层竹层;
S4、在内层竹层上,将第二竹带的胶合面以对准第一竹带的胶合面的方式布置在内层竹层上,并以与内层竹层相同的螺旋角或导程并以相反的旋向在内层竹层上卷绕并裁切,以在内层竹层的表面形成外层竹层;
S5、将第三竹带的胶合面以对准外层竹层的外侧面布置,并在外层竹层的表面卷绕第三竹带,以在外层竹层上形成外杯体;
S6、将底盖和底座压制在外杯体内,获得容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杯体的旋向与外层竹层的旋向相反。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导程均不大于所述竹带的宽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均为圆柱状,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的螺旋角和导程相同。
28.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的所述外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内层竹层所压盖,或至少部分的所述内层竹层卷绕的接缝被外层竹层所压盖。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设置有复合层,所述复合层设置在所述内层竹层和外层竹层之间。
30.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竹带厚度为0.1~0.3mm,所述竹带的宽度为10~30mm,所述螺旋角为55°~85°。
31.根据权利要求21至30任一项所述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竹带由竹板沿其纤维方向裁切形成。
CN202210625025.5A 2022-06-02 2022-06-02 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72047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5025.5A CN117204717A (zh) 2022-06-02 2022-06-02 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5025.5A CN117204717A (zh) 2022-06-02 2022-06-02 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4717A true CN117204717A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35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25025.5A Pending CN117204717A (zh) 2022-06-02 2022-06-02 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0471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87857B2 (en) Outer sleeve for a double walled cup and a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same
RU2689212C1 (ru) Обернутый контейнер,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JPS6050655B2 (ja) 容器
CN110697196B (zh) 杯状容器及杯状容器用层叠体
US20130001286A1 (en) Cup of paper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cup of paper material
CN210930728U (zh) 秸秆吸管
US10835066B2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overwrap container using clamping and reforming
CN117204717A (zh) 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CN217524522U (zh) 容器
CN113146778A (zh) 一种缠绕式竹吸管加工工艺
US3058642A (en) Paper cans
CA3077852A1 (en) Container and bottom end construction therefor
JP5515470B2 (ja) 紙製カップ容器
WO2022161044A1 (zh) 一种纸容器制造设备
CN106660674B (zh) 用于糖果产品的密封包装
JP5961141B2 (ja) 紙コップの製造方法
JP5889024B2 (ja) 容器及び容器の製造方法
KR102681123B1 (ko) 품질이 개선된 종이컵
CN218907944U (zh) 一次性杯
TWM275170U (en) Improved container
TWI839663B (zh) 過濾袋與包含其之過濾組件及萃取裝置
US1147421A (en) Rigid conveyer for liquids.
US1532210A (en) Container
CN213733700U (zh) 一种防边渗的纸容器坯料及其纸容器
WO2022246671A1 (zh) 纸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