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88872A - 一种智能锁及锁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锁及锁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88872A
CN117188872A CN202210602960.XA CN202210602960A CN117188872A CN 117188872 A CN117188872 A CN 117188872A CN 202210602960 A CN202210602960 A CN 202210602960A CN 117188872 A CN117188872 A CN 1171888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tongue
piece
module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029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勇
陈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ding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ding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ding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ding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0296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8887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88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88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锁及锁体,当驱动件正向转动时,能够驱动第一拨块动作实现通过联动机构连接的主锁舌模组、副锁舌模组同时处于上锁位置,当驱动件反向转动时,不仅驱动第一拨块实现以上两个模组的解锁,而且同时驱动第二拨块实现斜舌模组的解锁,实现了多锁舌结构的自动上锁和自动解锁,提高了智能锁使用的便利性;锁体还能够通过插芯锁芯和对应的钥匙进行机械解锁,安全性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锁及锁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锁及锁体。
背景技术
锁体的锁舌种类越多,其结构越复杂,上锁解锁通常只能依赖手动操作,便利性和安全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上锁解锁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较高的智能锁及锁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锁体,所述锁体包括斜舌模组、主锁舌模组、副锁舌模组和控制机构,所述主锁舌模组和所述副锁舌模组通过联动机构连接,在所述联动机构的带动下,所述主锁舌模组和所述副锁舌模组能够同时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控制机构包括驱动件、第一拨块和第二拨块,所述驱动件能够控制所述第一拨块和所述第二拨块沿周向转动;当所述第一拨块正向转动时,便能够使所述主锁舌模组和副锁舌模组同时位于所述上锁位置;当所述第一拨块反向转动时,便能够使所述主锁舌模组和所述副锁舌模组同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同时,所述第二拨块带动所述斜舌模组的斜舌向内动作以使所述斜舌模组位于解锁位置;所述锁体还设有插芯锁芯以及可转动的主拨片、斜舌拨片和离合拨片,所述插芯锁芯包括转轴部和突出于所述转轴部侧壁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内设有能够绕所述转轴部转动的拨块;所述拨块绕所述转轴部转动时,能够分别推动所述主拨片和所述斜舌拨片转动,以带动所述主锁舌模组、所述副锁舌模组和所述斜舌模组同时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还能够推动所述离合拨片使所述驱动件解离合。
采用如上结构,当驱动件正向转动时,能够驱动第一拨块动作实现通过联动机构连接的主锁舌模组、副锁舌模组同时处于上锁位置,当驱动件反向转动时,不仅驱动第一拨块实现以上两个模组的解锁,而且同时驱动第二拨块实现斜舌模组的解锁,实现了多锁舌结构的自动上锁和自动解锁,提高了智能锁使用的便利性;锁体还能够通过插芯锁芯和对应的钥匙进行机械解锁,安全性较高。
可选地,还包括天地钩模组,所述天地钩模组通过所述联动机构与所述主锁舌模组、所述副锁舌模组联动,在所述联动机构的带动下,所述主锁舌模组、所述副锁舌模组和所述天地钩模组能够同时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轮组,所述齿轮组的末级齿轮的一齿轮面固定有弧形凸体,所述第一拨块的内端部套设于所述末级齿轮的齿轮轴,所述弧形凸体沿其延伸的两端部与所述第一拨块抵靠以带动所述第一拨块正向和反向转动。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电路板的复位开关,所述弧形凸体具有检测端,所述复位开关通过检测所述检测端的位置以判断所述驱动件是否处于复位位置。
可选地,还包括可转动的离合触发件,所述离合拨片设有离合传动凸块,所述离合触发件的两端侧壁分别抵接所述离合传动凸块和所述驱动件的解离合件;所述拨块推动所述离合拨片转动时,所述离合传动凸块能够推动所述离合触发件转动,以带动所述解离合件使所述驱动件解离合。
可选地,所述离合拨片与所述壳体之间连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能够为所述离合拨片提供复位力;所述离合触发件与所述壳体之间连有第四弹性件,所述第四弹性件能够为所述离合触发件提供复位力。
可选地,所述斜舌模组包括斜舌、动作部件、止挡件;所述斜舌连于所述动作部件,所述动作部件动作带动所述斜舌相对锁体向外伸出或向内缩回;所述止挡件能在止挡位和非止挡位之间切换,所述动作部件带动所述斜舌向外伸出到上锁位置时,所述动作部件的抵触面与止挡位上的所述止挡件的止挡面抵触,以限制所述斜舌进一步向外伸出,所述动作部件的抵触面和/或所述止挡件的止挡面设有缓冲垫。
可选地,所述斜舌组件包括滚动体,所述滚动体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动作部件接触上盖的一侧和/或所述动作部件接触下盖的一侧,使所述动作部件与上盖和/或下盖通过所述滚动体实现滚动摩擦。
可选地,所述斜舌组件包括触发件、斜舌第一检测开关和斜舌第二检测开关,所述触发件与所述动作部件联动,所述斜舌第一检测开关和所述斜舌第二检测开关沿所述动作部件的动作路径依次布置,所述动作部件带动所述斜舌向外伸出到上锁位置时,所述触发部件触发所述斜舌第一检测开关,所述动作部件带动所述斜舌向内缩回到解锁位置时,所述触发件触发所述斜舌第二检测开关。
可选地,还包括磁吸检测机构,所述磁吸检测机构包括固定于门框或者固定适配件的磁铁组件;还包括霍尔开关组件,包括霍尔开关支架和霍尔开关PCB,所述霍尔开关PCB通过所述霍尔开关支架设置在锁体内,以便所述霍尔开关PCB上的霍尔检测元件感应所述磁铁组件产生的磁场。
可选地,还包括反锁舌结构,所述反锁舌结构包括反锁舌体和反锁舌拨块,所述反锁舌体穿出所述锁体,所述反锁舌拨块转动能够推动所述反锁舌体沿轴向移动,以使所述反锁舌结构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还包括反锁舌检测开关,所述反锁舌检测开关与PCB电路板电连接,并具有检测部,所述反锁舌体切换至所述上锁位置时,所述反锁舌结构能够放松所述检测部;所述反锁舌体切换至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反锁舌结构能够压紧所述检测部。
可选地,所述反锁舌拨块具有拨动部,所述反锁舌体面对所述反锁舌拨块的一侧设置有槽口,所述拨动部部分插装于所述槽口内,所述拨动部转动至与所述槽口靠近外端的内侧壁抵接时,能够推动所述反锁舌体向外运动;还包括弹性部件,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反锁舌体连接,所述反锁舌体向外运动时,所述弹性部件逐渐蓄能;所述反锁舌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第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且可相对转动,第二端与所述反锁舌拨块连接,并且可相对转动,在所述反锁舌拨块可转动的角度范围内,从一端位置至另一端位置,所述第二弹性件先逐渐蓄能再逐渐释放。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锁,包括上文所描述的锁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除上盖和下盖以外其他结构的同轴爆炸图;
图3是图1中插芯锁芯和定位座部分的同轴爆炸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的各锁舌均处于上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包括下盖时锁体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背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的各锁舌均处于解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背侧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中斜舌模组一种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爆炸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中斜舌模组另一种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斜舌模组与锁体组装状态下的局部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斜舌模组与锁体组装状态下的局部仰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中磁吸检测机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中磁吸检测机构的另一角度形成的组装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中磁吸检测机构的使用状态剖面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中磁吸检测机构霍尔开关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中磁吸检测机构的仰视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中磁吸检测机构的俯视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中反锁舌模组在上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反锁舌模组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锁体中反锁舌模组在解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检测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1中反锁舌模组的独立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3中反锁舌模组的独立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5和图26中反锁舌压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5和图26中反锁舌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5和图26中反锁舌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5和图26中反锁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0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主锁舌模组、11主锁舌、12主锁舌固定板、13第一连接柱、14第一弹性件、15钥匙拨片、16主锁舌开关触片、17第三连接柱、18主锁舌检测开关、19主拨片;
2斜舌模组、201斜舌、2011外斜舌、2012内斜舌、2013弹性销、 2014安装套、202斜舌杆、2021第一杆段、2022第二杆段、2023第三杆段、2024第四杆段、2025第五杆段、203斜舌推板、204斜舌拨片、2041 斜舌传动突块、205斜舌弹簧、206弹簧抵压件、207斜舌第一检测开关、208斜舌第二检测开关、209挡片、210滚动体、211触发件、212止挡件、213缓冲垫、214导向件、215PCB模组、216斜舌限位件、A动作部件、B凹陷部、C凹槽、D铆接面;
31第一天地钩、32第二天地钩、33固定板、34第一滑槽、35第二滑槽、36第三滑槽、3a钩部、3b杆部;
4第一副舌模组、41副锁舌、42副锁舌固定板、421固定板拨块、 422固定板滑槽、43固定板传动件、431传动件导向块、432传动件滑槽、433第二连接柱;
4’第二副舌模组;
5反锁舌模组、51反锁舌体、511槽口、512条形孔、513挂钩、52 反锁舌拨块、521第一突块、522拨动部、522a插孔、523拨块基体、53 反锁舌压块、531凹陷槽、532第二突块、54弹性部件、55第二弹性件、 56反锁舌支架、561定位孔、562第一安装槽、563第二安装槽、57反锁舌检测开关、571检测部、58安装轴、59导向轴;
6磁吸检测机构、61磁铁组件、62霍尔开关组件、63门框、64扣板、641安装开口、65磁铁、66磁铁支架、67霍尔开关支架、671突部、 672PCB安装凹部、673第一卡钩部、6731钩头本体、674定位凸柱、675 第二卡钩部、676布线槽、68霍尔开关PCB、69霍尔检测元件;
71驱动件、72驱动齿轮、73复位开关、74弧形凸体、741检测端、 75解离合件、76离合拨片、761离合传动突块、762第三弹性件、77离合触发件、771第四弹性件、78第一拨块、781凸柱、782第五弹性件、79 第二拨块;
81锁芯固定框、82锁芯固定杆、83固定孔、84上定位座、85下定位座、851定位座限位件、86定位座固定件、87定位座固定孔;
9锁体、91侧边条、911主锁舌孔、912斜舌孔、913副锁舌孔、914 反锁舌孔、915霍尔开关支架孔、92上盖、93下盖、931霍尔开关定位孔、932霍尔开关卡槽;
10插芯锁芯、101转轴部、102突出部、103主拨块、104钥匙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技术的简洁,而并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和/或功能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者部件,并不表示对于顺序和/或重要性的某种特殊限定。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锁体,其可以应用于智能锁、防盗门、车库门、仓库门、箱柜或者其他产品。不失一般性,本文以锁体应用于智能锁为例,介绍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锁体9可以包括壳体以及与壳体相对固定的部件,锁体9主要是为其他零部件提供安装基础以及保护零部件的作用。具体地,壳体可以进一步包括两个能够可拆卸的盖体,两盖体围合形成其他零部件的容纳腔,锁体的各锁舌可以自容纳腔伸出以及缩回容纳腔内部,当然容纳腔具有供各锁舌伸出的开口,开口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各锁舌的数量和位置而定。
本申请的锁体9可以包括斜舌模组2、主锁舌模组1、副锁舌模组和天地钩模组。斜舌模组2包括斜舌杆202和斜舌201,二者可以为一体结构,当然也可以通过中间连接部件固定形成一体。通常情况下一个斜舌杆202固定有一个斜舌。主锁舌模组1至少包括主锁舌11以及与主锁舌固定的主锁舌固定板12,同理副锁舌模组至少包括副锁舌41以及与副锁舌固定连接的副锁舌固定板42。其中固定连接于同一主锁舌固定板12上的主锁舌11的数量、固定连接于同一副锁舌固定板42上的副锁舌4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天地钩模组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本文示出了天地钩模组包括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每一个天地钩包括杆部3b和钩部3a,杆部3b沿智能锁的长度方向延伸。
本发明以具有一个斜舌模组2、一个主锁舌模组1、两个副锁舌模组和两个天地钩,每一个主锁舌固定板12上固定有两个主锁舌、每一个副锁舌固定板42上固定有两个副锁舌41,为例继续介绍本文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
本发明中的主锁舌模组1、副锁舌模组和天地钩模组中至少主锁舌模组1和副锁舌模组通过联动机构连接,在联动机构的带动下,主锁舌模组 1、副锁舌模组能够同时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也就是说,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主锁舌模组1、副锁舌模组能够同时处于上锁位置,也能够同时处于解锁位置。本发明中的锁体包括驱动件、传动组件、第一拨块78和第二拨块78,第一拨块78和第二拨块78均能够随传动组件的末级传动件沿周向转动。
驱动件可以为驱动件71,传动组件可以为齿轮组,齿轮机构可以具有多级齿轮,当然驱动件和传动组件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电机和齿轮组,还可以为其他能够起到相同功能的部件。本发明以驱动件为驱动件71,传动组件为齿轮组为例继续介绍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并且将最后一级齿轮定义为末级齿轮,即驱动齿轮72,第一拨块78和第二拨块78均能够随齿轮组的末级齿轮周向转动。
当驱动件71驱动末级齿轮正向转动时,第一拨块78能够与主锁舌模组1的主锁舌固定板12抵靠并带动主锁舌固定板12向外运动,以使主锁舌模组1、副锁舌模组同时位于上锁位置;本文将主锁舌向壳体外伸出的方向定义为外,此状态下驱动件71的转动定义为正向转动,相应地,后文中的反向转动是指与正向相反的方向,例如正向为顺时针的话,反向即为逆时针,反之也成立。
当驱动件71驱动末级齿轮反向转动时,第一拨块78能够带动主锁舌固定板12向内运动,以使主锁舌模组1、副锁舌模组同时位于解锁位置;同时,第二拨块78带动斜舌模组2的斜舌杆202向内动作以使斜舌模组2位于解锁位置。
从以上描述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锁体中,当驱动件71正向转动时,能够驱动第一拨块78动作实现通过联动机构连接的主锁舌模组1、副锁舌模组同时处于上锁位置,当驱动件71反向转动时,不仅驱动第一拨块78实现以上两个模组的解锁,而且同时驱动第二拨块78实现斜舌模组2的解锁,实现了多锁舌结构的自动上锁和自动解锁,提高了智能锁使用的便利性。
在一种具体示例中,锁体还包括天地钩模组,天地钩模组通过联动机构与主锁舌模组、副锁舌模组联动,在联动机构的带动下,主锁舌模组、副锁舌模组和天地钩模组能够同时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也就是说,主锁舌模组1、副锁舌模组和天地钩模组三者通过联动机构连接,能够同时处于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
实现主锁舌模组1、副锁舌模组和天地钩模组联动的联动机构可以有多种方式,后文将详细介绍一种联动机构。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锁体下盖固定有转轴,转轴可以铆接固定于锁体下盖,末级齿轮和第一拨块均可绕转轴转动,理想状态下,末级齿轮和第一拨块78同轴,按圆周方向转动。锁体的主锁舌固定板12上开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向孔,末级齿轮的转轴至少部分伸入导向孔内部,附图中示出了导向孔为通孔,末级齿轮的转轴穿出通孔的具体实施方式,该结构方便安装,导向孔和转轴不易脱离。主锁舌固定板12在转轴和导向孔配合导向下往复运动于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主锁舌伸缩方向。
上述实施例中,当主锁舌在伸出和缩回运动过程中,主锁舌固定板 12仅能沿导向孔延伸方向运动,有利于保持主锁舌的运动方向恒定,使主锁舌顺利插入门框的锁孔内部,提高机构灵活性,并且该结构中上锁解锁角度比较小且速度快。
除了使用本发明所述的驱动件71驱动第一拨块78拨动主锁舌固定板 12上锁开锁之外,本发明中的智能锁也能够使用钥匙进行上锁开锁,即设置有钥匙拨片15。
本发明中,第一拨块78的内端部能够与末级齿轮周向限位,例如第一拨块78的内端部安装于末级齿轮的齿轮轴,通过限位部件与末级齿轮限位,后文详细介绍了限位部件的一种具体结构形式。第一拨块78的外端部具有插入主锁舌固定板12的凸柱781,主锁舌模组1的弹性件一端固定于凸柱781,另一端固定于锁体下盖。弹性件用于提供主锁舌模组回复至解锁位置的回复力,弹性件可以为体积小且扭力强的第一弹性件 14,当然也可以为碟簧或者其他弹性元件。
具体地,当传动组件为齿轮组时,齿轮组的末级齿轮的一齿轮面固定有弧形凸体74,第一拨块78的内端部套设于末级齿轮的齿轮轴,弧形凸体74沿其延伸的两端部与第一拨块78抵靠以带动第一拨块78正向和反向转动。当末级齿轮顺时针转动时,弧形凸体74的第一端部与第一拨块 78抵靠并推动第一拨块78转动,进而第一拨块78与主锁舌固定板12抵靠接触推动主锁舌固定板12向右运动,主锁舌固定板12带动主锁舌缩回壳体内部。当末级齿轮逆时针转动时,弧形凸体74的第二端部与第一拨块78抵靠并推动第一拨块78转动,进而第一拨块78与主锁舌固定板12 抵靠接触以推动主锁舌固定板12向左运动,以使主锁舌伸出壳体外部,可以实现上锁。
弧形凸块可以与末级齿轮一体加工成型,当然二者也可以分别加工成型,通过组装形成整体。
当然第一拨块78与末级齿轮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上文描述,还可以为其他方式,例如第一拨块78直接固定于末级齿轮。
在一种实施例中,主锁舌固定板12设置有通孔,凸柱781插入通孔,并且沿转动方向通孔的尺寸大于凸柱781的径向尺寸,凸柱781可以为滚套形式。
为了提高控制精度,本发明的锁体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安装于电路板的复位开关73,锁体内部安装的电路板可以与各检测传感器电连接,并且能够控制锁体中各电器元件进行相关动作,例如控制电机等驱动件动作。弧形凸体74具有检测端741,复位开关通过检测检测端741的位置以判断电机(驱动件)是否处于复位位置。末级齿轮的复位位置位于驱动两端的中点,上锁解锁行程最短,上锁解锁速度一致。复位开关可以为接触式位置开关,当检测端与复位开关接触时,则认为此时末级齿轮处于复位位置。在末级齿轮回转至复位位置过程中,第一拨块78是不回转,其停留在上锁到位或解锁到位位置。
在一种具体示例中,锁体还包括安装于智能锁的锁体9的斜舌推板 203和斜舌拨片204,斜舌推板203沿智能锁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第一拨块78和第二拨块78分居于末级齿轮的两侧,第二拨块78通过推板推动斜舌拨片204相对锁体9转动,斜舌拨片带动斜舌模组2向内运动。
第一拨块78以及与其相连的传动结构、第二拨块78及与其相连的驱动斜舌解锁的传动结构分居于齿轮的两侧,这样可以极大优化智能锁内部结构,在实现各部件运动灵活的基础上,尽量结构紧凑。其中第二拨块 78可以与末级齿轮为一体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二者通过中间部件固定连接。
斜舌模组2还可以包括斜舌弹簧205,提供回复力,其他结构可参考其他资料。
如上文所述,天地钩模组的数量为两个,均包括沿智能锁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的两个天地钩,本文将二者定义为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 32,二者关于主锁舌模块的横向中心面对称,每一天地钩均具有杆部3b 和与杆部3b固定连接的钩部3a。联动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柱13和两个第一滑槽34,其中一者固定于主锁舌固定板12上,另一者固定于两个天地钩的杆部,两个第一连接柱13分别插装并滑动配合于两个天地钩的第一滑槽34内部;本文中以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上均设置第一滑槽34,主锁舌固定板12上设置有与两第一滑槽34分别配合的两个第一连接柱13。
当主锁舌固定板12朝上锁位置运动时,在第一连接柱13和第一滑槽 34的约束下,两个天地钩沿长度方向向外伸出;当主锁舌固定板12朝解锁位置运动时,在第一连接柱13和第一滑槽34的约束下,两个天地钩沿长度方向向内缩回。
本发明中的联动机构还包括固定板传动件43,一端部具有穿过副锁舌模组的副锁舌固定板42的传动件导向块431,固定板传动件43通过第一转轴与锁体9转动连接,传动件导向块431可以为铆接轴体,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的轴体。当然为了不影响副锁舌的伸出和缩回,副锁舌固定板42上可以设置沿伸缩方向延伸的预定长度的固定板滑槽422,副锁舌摆杆的传动件导向块431滑设于该固定板滑槽422内部,即固定板滑槽 422在不影响副锁舌固定板42的往复移动的前提下,其与传动件导向块 431配合也对副锁舌固定板起到运动导向的作用。固定板滑槽422的长度可以根据副锁舌的具体移动距离而定,本文不公开滑槽的长度并不会妨碍本领域内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文所记载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中的固定板传动件43与天地钩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转轴的轴向平行于第一转轴的轴向,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轴向垂直于天地钩运动平面。联动机构还包括配合的滑动柱35和传动件滑槽432,其中一者设置于副锁舌模组的副锁舌固定板,另一者设置于副锁舌摆杆,第二转轴设置于第一转轴和传动件滑槽432之间。其中天地钩的杆部和副锁舌摆杆二者之一可以设置第二连接柱,另一者设置第二滑槽,第二连接柱插装并滑动配合于第二滑槽内部以实现副锁舌摆杆和天地钩之间的转动,只要能够满足天地钩带动副锁舌模组围绕第一转轴转动即可。本文示出了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二者均设置有第二滑槽35,副锁舌摆杆设置有第二连接柱433(相当于上述第二转轴)。当然,两天地钩上设置第二连接柱433,副锁舌摆杆上设置第二滑槽35也是可行的。第二连接柱433可以为铆接的铆柱。
当天地钩沿长度方向向外伸出时,天地钩通过第二转轴带动副锁舌摆杆围绕传动件导向块431转动,同时在滑动柱和滑行槽的约束下副锁舌摆杆带动副锁舌固定板朝上锁位置运动;当天地钩沿长度方向向内回缩时,天地钩通过第二转轴带动副锁舌摆杆围绕传动件导向块431反向转动,同时在滑动柱35和传动件滑槽432的约束下副锁舌摆杆带动副锁舌固定板朝开锁位置运动。
本发明所提供的锁体下盖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连接柱17,图中示出了两个,沿智能锁的长度方向布置,天地钩设置有与相应第三连接柱17 配合的第三滑槽36,第三滑槽36沿智能锁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三滑槽36 与第三连接杆17用于限制天地钩沿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本发明的锁体还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和斜舌第一检测开关 207,斜舌第一检测开关207用于检测斜舌模组2的上锁位置;当门关闭至门框内部后,控制器根据斜舌模组2处于上锁位置控制驱动件71正向转动。也就是说,当门关闭至门框内部后,本发明中驱动件71驱动主锁舌、副锁舌和天地钩处于上锁位置的指令来自斜舌模组2,当斜舌第一检测开关207检测到斜舌模组2处于上锁位置时,控制器则发送上锁指令于驱动件71,驱动件71正向转动驱动主锁舌、副锁舌和天地钩处于上锁位置。上锁成功后,驱动件71开始反向转动,驱动末级齿轮复位,当检测端741触碰到复位开关73后驱动件71停止转动。
当然,当门关闭至门框内部后,触发驱动件71正向转动的条件不局限于斜舌模组2处于上锁位置,还可以增加其他条件。例如可以依据安装于锁体上的霍尔开关所检测的信号判断,当霍尔开关检测到安装于门上的智能锁和或锁体与门扣板之间距离在预定范围时,则开始上锁;又例如可以依据安装于智能锁上的机械锁舌判断,当机械锁舌和门扣板接触被压缩到锁体内部时,则开始上锁。
当然,还可以进一步设置主锁舌检测开关18,用于检测主锁舌是否上锁到位。主锁舌检测开关18可以为非接触传感器,例如霍尔传感器,也可以为接触传感器,例如直接接触式行程接触器。
智能锁通过电力供能以正常运行,当出现断电或电机故障等意外情况时,智能门锁便无法通过密码、指纹识别等方式正常开锁,故需要设置机械解锁方式以防止意外。
本发明实施例中锁体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的主锁舌11、斜舌201和驱动件71,壳体内还设有插芯锁芯10,插芯锁芯10包括转轴部 101和突出于转轴部101侧壁的突出部102,突出部102内设有能够绕转轴部101转动的主拨块103,壳体内还设有可转动的主拨片19、斜舌拨片 204和离合拨片76;主拨块103绕转轴部101转动时,能够推动主拨片 19转动以带动主锁舌11在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还能够推动斜舌拨片204转动以带动斜舌201在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还能够推动离合拨片76使驱动件71解离合。
其中,壳体包括侧边条91,侧边条91设有与主锁舌11和斜舌201 相对应的孔洞,主锁舌11和斜舌201能够通过对应的孔洞穿过侧边条 91,当二者穿出侧边条91时,即为上锁状态,当二者未穿出侧边条91 时,即为解锁状态。
插芯锁芯10的转轴部101为圆柱形结构,其侧壁突出设有拱形的突出部102,主拨块103设置于转轴部101和突出部102的轴向中部,即转轴部101和突出部102轴向中部的部分结构独立设置以形成主拨块103,主拨块103能够绕转轴部101轴向转动,以使其突出于转轴部101侧壁的部分转动并推动主拨片19、斜舌拨片204和离合拨片76,由此可知,主拨片19、斜舌拨片204和离合拨片76的设置位置应与主拨块103的设置位置相对应,以使主拨块103能够抵接并推动三者。
主拨块103的转动由插入插芯锁芯10的钥匙进行控制,具体的,插芯锁芯10的转轴部101顶部设有钥匙孔104,对应的钥匙能够从钥匙孔 104插入转轴部101内部,当钥匙转动时,便能够带动主拨块103转动以推动主拨片19、斜舌拨片204和离合拨片76,进而使驱动件71解离合,使主锁舌11和斜舌201在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当主锁舌11和斜舌201处于上锁状态时,锁体即处于未解锁状态,当主锁舌11 和斜舌201处于解锁状态时,锁体即处于解锁状态。
本实施例中锁体为智能门锁,驱动件71为电机。当出现断电或电机故障等意外情况时,由于电机无法正常运行,其便会卡住锁舌的齿轮等部件,导致锁舌被锁紧,且通常电机的扭矩较大,锁紧力较大,无法通过机械方式进行解锁,故需要将电机与锁舌解离合,使其不再锁紧锁舌,之后即可通过机械方式进行解锁。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可转动的离合触发件77,离合拨片76设有离合传动凸块761,离合触发件77的两端侧壁分别抵接离合传动凸块761和驱动件71的解离合件43;主拨块103推动离合拨片76转动时,离合传动凸块761能够推动离合触发件77转动,以带动解离合件43使驱动件71 解离合。
本实施例中离合拨片76为半圆环状结构,且套设于插芯锁芯10的转轴部101的外侧,当主拨块103转动时,主拨块103突出于转轴部101的部分便能够抵接离合拨片76的一端,并推动离合拨片76共同绕转轴部 101转动,离合拨片76的局部外壁还向径向外侧延伸,延伸出的部分向轴向一侧突出设置有离合传动凸块761,离合传动凸块761能够抵接离合触发件77。
本实施例中离合触发件77为板状条形结构,其中部可转动的固定于壳体,离合触发件77两端的同一侧侧壁分别抵接离合传动凸块761和解离合件43,当离合传动凸块761推动离合触发件77向另一侧转动时,离合触发件77的另一端便能够同步推动解离合件43。
本实施例中解离合件43为设置于驱动件71的滑动块,驱动件71的对应位置设有与之配合的滑动槽,当解离合件43位于滑动槽的第一端时,驱动件71处于锁紧状态,主锁舌11无法通过机械解锁缩回;当解离合件43位于滑动槽中部或第二端时,驱动件71处于解离合状态,主锁舌 11能够通过机械解锁缩回。
主拨块103、离合拨片76、离合触发件77和解离合件43均处于初始位置,即此时主拨块103、离合拨片76和离合触发件77均未转动,解离合件43位于滑动槽的第一端,驱动件71处于锁紧状态。当钥匙带动主拨块103顺时针转动时,主拨块103便能够推动离合拨片76顺时针转动,带动离合传动凸块761共同转动,离合传动凸块761向下移动并推动离合触发件77顺时针旋转,离合触发件77的另一端便能够推动解离合件43 在滑动槽内滑动至中部或第二端,此时驱动件71处于解离合状态。
另外,离合触发件77与离合传动凸块761相抵接的位置包括弧边部和直边部,在初始位置时,离合传动凸块761与直边部抵接,离合拨片 76顺时针转动时,离合传动凸块761便沿直边部相对滑动并推动离合触发件77,而在离合传动凸块761滑动至直边部和弧边部的交界处时,离合触发件77便已经被推动转动至一定角度,从而推动解离合件43对驱动件71解离合,之后离合传动凸块761继续在弧边部滑动时,离合触发件 77的角度不再变化,即弧边部在该位置是与转轴部101圆心相同的圆弧。
如上所述,在驱动件71解离合过程中,插入插芯锁芯10的钥匙仅需旋转较小的角度,进而带动主拨块103推动离合拨片76绕转轴部101旋转较小的角度,即可推动离合触发件77使驱动件71解离合,便捷性较高。
本实施例中离合触发件77的中部设有孔洞,壳体在对应位置设有固定柱,离合触发件77能够通过孔洞套设于对应的固定柱,以绕固定柱转动。
可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离合拨片76、离合触发件77和解离合件 43还可以采用除上述以外的其他结构,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只要主拨块103能够推动离合拨片76转动较小角度,进而推动离合触发件77使解离合件43对驱动件71解离合即可。
本实施例中离合拨片76与壳体之间连有第三弹性件762,第三弹性件762能够为离合拨片76提供复位力;离合触发件77与壳体之间连有第四弹性件771,第四弹性件771能够为离合触发件77提供复位力。
本实施例中第三弹性件762为扭簧,第三弹性件762的两个末端分别固定于壳体和离合传动凸块761,当主拨块103推动离合拨片76转动时,离合传动凸块761转动,使第三弹性件762开始蓄能;当主拨块103 随钥匙反向转动而复位时,第三弹性件762便能够释放弹性势能并对离合传动凸块761施加复位力,使离合传动凸块761带动离合拨片76回到初始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四弹性件771也为扭簧,第四弹性件771的两个末端分别固定于壳体和离合触发件77,当离合传动凸块761推动离合触发件77 转动时,第四弹性件771开始蓄能;当离合传动凸块761受第三弹性件 762作用而复位时,第四弹性件771便能够释放弹性势能并对离合触发件 77施加复位力,使离合触发件77回到初始位置。
当然,第三弹性件762和第四弹性件771还可以是其他弹性结构,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只要二者能够分别带动离合拨片76和离合触发件77 复位即可。
本实施例中主锁舌11设置于主锁舌固定板12的一端,主锁舌固定板 12还设有钥匙拨片15,钥匙拨片15的两侧分别抵接主拨片19和凸柱 781;当驱动件71处于解离合状态时,主拨块103便能够推动主拨片19 转动,主拨片19能够推动钥匙拨片15进而推动凸柱781,凸柱781带动主锁舌固定板12移动,使主锁舌11在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本实施例中主拨片19为板状条形结构,主拨片19的中部设有孔洞,壳体的对应位置设有固定柱,主拨片19通过孔洞套设该固定柱,以转动连接于壳体,主拨片19的第一端位于主拨块103的转动路径之上,另一端抵接钥匙拨片15,且主拨块103和钥匙拨片15均位于主拨片19的同一侧,当主拨块103转动至一定角度时,主拨块103突出于转轴部101的部分便能够抵接位于转动路径上的主拨片19的一端,并推动主拨片19转动,进而使主拨片19推动钥匙拨片15移动。
本实施例中钥匙拨片15为固定于主锁舌固定板12的板状结构,其两侧侧壁分别抵接主拨片19和凸柱781,当主拨片19推动钥匙拨片15向另一侧移动时,钥匙拨片15便能够推动凸柱781并带动主锁舌固定板12 共同移动,主锁舌固定板12即可带动主锁舌11在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本实施例中凸柱781为突出设置于与驱动件71连接的齿轮的滑动块,主锁舌固定板12的对应位置设有与之配合的滑动槽,当齿轮顺时针转动时,凸柱781便被带动向下滑动,直至抵接滑动槽下方的内壁,随齿轮继续转动,凸柱781便会推动主锁舌固定板12向下移动,进而带动主锁舌11缩回至侧边条91内侧。
当锁体出现断电或电机故障等意外情况时,驱动件71便会卡住齿轮,使凸柱781无法移动,导致主锁舌11无法缩回,而在驱动件71被离合拨片76解离合后,驱动件71与齿轮不再干涉,凸柱781便能够自由移动,因此,在主拨块103被钥匙带动而转动时,其应先接触离合拨片 76,待离合拨片76使驱动件71解离合后,主拨块103再接触主拨片 19,便能够使主锁舌11正常缩回,即离合拨片76与主拨块103的接触位置在主拨片19之前,且在离合拨片76推动离合触发件13使驱动件71解离合后,主拨块103才能够与主拨片19接触。
主拨块103、主拨片19、钥匙拨片15、主锁舌固定板12和凸柱781 均处于初始位置,即此时主锁舌11处于上锁状态。当钥匙带动主拨块 103顺时针转动时,主拨块103首先推动离合拨片76使驱动件71解离合,而后主拨块103继续顺时针转动以推动主拨片19,使主拨片19逆时针旋转,主拨片19的另一端便会向下推动钥匙拨片15,钥匙拨片15向下移动的同时能够带动主锁舌固定板12共同移动,同时抵接并推动凸柱 781向下移动,使主锁舌11缩回至侧边条91内侧,此时主锁舌11处于解锁状态。
另外,本实施例中钥匙拨片15与主锁舌固定板12为可转动连接,具体的,主锁舌固定板12设有两个固定柱,钥匙拨片15设有分别对应两个固定柱的固定孔和滑动槽,钥匙拨片15的一端通过固定孔和主锁舌固定板12的一个固定柱相固定,另一端通过滑动槽与主锁舌固定板12的另一个固定柱滑动连接,钥匙拨片15与主拨片19和凸柱781的抵接位置在滑动槽一端的两侧,即钥匙拨片15在向下移动时,先推动凸柱781,再带动主锁舌固定板12共同移动,防止凸柱781被主锁舌固定板12的对应滑动槽卡住。
本实施例中主锁舌固定板12还沿竖直方向设有导向槽,齿轮的中心位置设有与之对应的导向柱,当钥匙拨片15带动主锁舌固定板12向下移动时,导向柱仅能够沿竖直方向在主锁舌固定板12的导向槽内滑动,配合侧边条91的孔洞与主锁舌11,共同对主锁舌固定板12的移动方向进行限位,使主锁舌11仅能沿竖直方向移动,并缩回至侧边条91内;当然,主锁舌11在解锁状态时没有完全移动至侧边条91内部,主锁舌11 的上端部仍有部分在侧边条91的孔洞内部,但未伸出侧边条91,因此,当主锁舌11重新伸出侧边条91时,壳体的导向柱和主锁舌固定板12的导向槽、主锁舌11和侧边条5的孔洞仍能够共同对主锁舌11进行限位,使其仅能沿竖直方向伸出侧边条91。
主拨片19在受主拨块103推动而转动时,仅需主拨块103转动70度左右即可将主锁舌11完全缩回,即插入插芯锁芯10的钥匙仅需旋转较小角度,便能够使主锁舌11缩回,便捷性较高。
可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主拨片19、钥匙拨片15、主锁舌固定板 12和凸柱781以及对应的齿轮还可以采用上述以外的其他结构,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只要各部件能够实现上文所描述的功能即可。
本实施例中凸柱781与壳体之间还连有第五弹性件782,第五弹性件 782能够为凸柱781提供复位力。
本实施例中第五弹性件782为扭簧,第五弹性件782的两个末端分别固定于壳体和凸柱781,为方便描述,将凸柱781相对齿轮轴心的角度定义为第一角度,将凸柱781相对齿轮轴心的角度定义为第二角度,将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的平均值定义为中间角度;
在钥匙拨片15推动凸柱781从第一角度旋转至中间角度的过程中,扭簧的两个末端之间的夹角逐渐缩小,扭簧逐渐蓄能,即在此过程中,凸柱781受到扭簧的阻力;当凸柱781被推动至中间角度时,扭簧的两个末端之间的夹角最小,凸柱781受到的阻力最大;当凸柱781从中间角度向第二角度转动时,扭簧的两个末端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扭簧逐渐释能,即在此过程中,凸柱781受到扭簧的助力,直至凸柱781转动至第二角度。
综上所述,第五弹性件782能够防止凸柱781停留在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之间的位置,只能稳定的处于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进而使主锁舌 11只能稳定的处于上锁状态和收缩状态,即当主锁舌11被钥匙带动而由上锁状态切换至收缩状态后,即便主拨块103随钥匙反向转动复位,主锁舌11仍受第五弹性件782作用而停留在收缩状态,主锁舌传动件24、主锁舌固定板12和主拨片19同样停留在对应位置,第五弹性件782则相对于对应位置整体逆时针旋转至对应位置。采用如上设置方式,当智能门锁通过钥匙进行机械解锁后,主锁舌11便会一直停留于收缩状态,再次开启智能门锁时便无需再次解锁,便捷性较高。
可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第五弹性件782的安装位置不同,凸柱 781受到阻力最大的位置不一定是上文所描述的中间角度,只要在凸柱 781从第一角度转动至第二角度时,第五弹性件782能够先蓄能再释能即可,第五弹性件782也可以是除扭簧以外的其他弹性结构,本发明对此均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第一天地钩31 和第二天地钩32分别连有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主锁舌固定板12还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柱13,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分别设有与第一连接柱13 相对应的第一滑槽34和第一滑槽34;主锁舌11在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时,能够带动两第一连接柱13分别在第一滑槽34和第一滑槽 34内滑动,以使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对应的在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是与主锁舌11共同伸出和缩回的两个锁舌,壳体还包括上盖92和下盖93,上盖92、下盖93和侧边条91共同拼合形成壳体,上盖92和下盖93在除侧边条91以外的其他三个方向均设有侧壁,二者拼合完成后便形成壳体的侧壁,主锁舌11、斜舌201均从侧边条91的一侧即上方伸出壳体,而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则分别从垂直于侧边条91的两侧即左方和右方伸出壳体,壳体在左右两侧与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的对应位置均设有孔洞。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中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均为勾状结构,二者的底部分别固定于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或者第一天地钩31 和第二天地钩32分别与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一体成型,第一天地钩31 和第二天地钩32的勾部均朝向远离侧边条91的方向,当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的部分结构伸出下盖93的侧壁时,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 32即处于上锁状态;当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未伸出下盖93的侧壁时,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即处于解锁状态,与其他锁舌不同的是,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在解锁状态时也是伸出于壳体的。
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均为板状条形结构,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均设有沿横向延伸的两个导向槽,壳体设有四个分别与各导向槽相对应的导向柱,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的导向槽与壳体的导向柱相配合,使二者仅能在横向方向滑动;固定板33还设有沿左下/右上方向倾斜的第一滑槽 34,固定板33还设有沿左上/右下方向倾斜的第一滑槽34,主锁舌固定板 12设有分别与第一滑槽34和第一滑槽34相配合的第一连接柱13,两个第一连接柱13分别卡入第一滑槽34和第一滑槽34内,并能够在二者内滑动。
主锁舌固定板12、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均处于初始位置,此时两个第一连接柱13分别位于第一滑槽34和第一滑槽34的最上端,主锁舌 11、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均处于上锁状态。当主拨片19被主拨块103推动进而推动主锁舌固定板12向下移动时,两个第一连接柱13 与主锁舌固定板12共同向下移动,而主锁舌固定板12在向下移动时横向位置不变,故两第一连接柱13向下移动时横向位置也不变,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也仅能在横向方向移动,因此两第一连接柱13分别在第一滑槽 34和第一滑槽34内滑动时,便能够将固定板33横向向右推动,将固定板33横向向左推动,当主锁舌11完全缩回时,两个第一连接柱13也均移动至第一滑槽34和第一滑槽34的最下端,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分别带动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完全缩回,此时主锁舌11、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均处于解锁状态。
如上所述,当主拨块103推动主拨片19转动,使主锁舌11完全收回时,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便能够对应收回;而当主拨块103随钥匙反向转动而复位时,由于主锁舌固定板12受第五弹性件782作用而停留于对应位置,故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也会停留对应位置,即主锁舌 11、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均保持解锁状态。
可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还可以是除上述以外的其他结构,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只要二者能够实现上文所描述的功能即可。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副锁舌41,其连有副锁舌固定板 42,锁体还包括转动连接于壳体的固定板传动件43,其转动连接于固定板33,副锁舌固定板42和固定板传动件43分别设有对应的固定板拨块 421和传动件滑槽431;当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在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时,能够分别对应带动固定板传动件43转动,以带动固定板拨块421分别在传动件滑槽431滑动,使副锁舌41对应的在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两个副锁舌41分别是与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共同伸出和缩回的两个锁舌,壳体的侧边条91设有与副锁舌41相对应的孔洞,副锁舌41能够通过对应的孔洞穿过侧边条91,当二者穿出侧边条91 时,即为上锁状态,当二者未穿出侧边条91时,即为解锁状态。
固定板传动件43为板状条形结构,其第一端均设有孔洞,壳体在对应位置设有传动件导向块432,固定板传动件43通过第一端的孔洞转动连接于传动件导向块432;固定板传动件43的中部通过紧固件固定于固定板33,当固定板33横向移动时,便能够带动固定板传动件43绕传动件导向块432转动。
本实施例中副锁舌41设置于副锁舌固定板42的一端,副锁舌固定板 42设有固定板拨块421,固定板传动件43设有与之对应的传动件滑槽 431,固定板拨块421能够在传动件滑槽431内滑动。
副锁舌固定板42沿竖直方向设有能够与传动件导向块432相配合的固定板滑槽422,当副锁舌41在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时,传动件导向块432仅能够沿竖直方向在固定板滑槽422内滑动,配合侧边条 91的孔洞与副锁舌41,共同对副锁舌固定板42的移动方向进行限位,使副锁舌41仅能沿竖直方向移动,并缩回至侧边条91内;当然,副锁舌 41处于解锁状态时没有完全移动至侧边条91内部,副锁舌41的上端部仍有部分在侧边条91的孔洞内部,但未伸出侧边条91,故当副锁舌41 重新伸出侧边条91时,传动件导向块432和固定板滑槽422、副锁舌41 和侧边条91的孔洞仍能够共同对副锁舌41的移动方向进行限位,使其技能沿竖直方向伸出侧边条91。
主锁舌固定板12、固定板33、固定板33、副锁舌固定板42、固定板传动件43均处于初始位置,此时固定板拨块421位于传动件滑槽431的上端,主锁舌11、第一天地钩31、第二天地钩32、副锁舌41均处于上锁状态。当主拨块103推动主拨片19转动进而推动主锁舌固定板12向下移动时,主锁舌固定板12带动固定板33横向移动,固定板33便带动固定板传动件43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使传动件滑槽431共同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而副锁舌固定板42仅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因此固定板拨块421在传动件滑槽431中滑动时,便能够将副锁舌固定板42竖向向下推动,当主锁舌11、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完全缩回时,固定板拨块421也移动至传动件滑槽431的下端,副锁舌固定板42分别带动副锁舌41完全缩回,此时主锁舌11、第一天地钩31、第二天地钩32、副锁舌41均处于解锁状态。
如上所述,当主拨块103推动主拨片19转动,使主锁舌11、第一天地钩31和第二天地钩32完全收回时,副锁舌41便能够对应收回;当主拨块103随钥匙反向转动而复位时,由于主锁舌固定板12、固定板33和固定板33均受第五弹性件782作用而停留于对应位置,故副锁舌固定板 42和副锁舌固定板42也会停留于对应位置,即主锁舌11、第一天地钩 31、第二天地钩32、副锁舌41均保持解锁状态。
可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副锁舌固定板42和固定板传动件43还可以是除上文所描述的其他结构,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只要上述各部件能够实现上文所描述的功能即可。
本实施例中斜舌模组2包括斜舌201、动作部件A、止挡件212。图中,动作部件A包括斜舌杆202和斜舌限位件216,斜舌限位件216连于斜舌杆202,斜舌杆202和斜舌限位件216能在外力作用下一起动作,具体通过拨片向斜舌杆202或斜舌限位件216施加外力。
当然,动作部件A的结构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带动斜舌201伸缩且能与止挡件212抵触的结构即可。
具体的,动作部件A的动作方式可以是移动、摆动或者转动等,图中,斜舌杆202和斜舌限位件216的动作方式是沿斜舌杆202的长度方向 (即X向)移动。
斜舌201连于动作部件A,图中,斜舌201和斜舌限位件216均连于斜舌杆202,斜舌杆202和斜舌限位件216在外力作用下动作时,带动斜舌201相对锁体9向外伸出或向内缩回。锁体9设有侧边条91,侧边条 91上设有斜舌孔,斜舌201能穿过该斜舌孔伸出到锁体9外部。开锁时,需要斜舌201向内缩回到开锁位置,斜舌201位于开锁位置时,通常斜舌201整体都位于锁体9内部。关锁时,需要斜舌201向外伸出到关锁位置,斜舌201位于关锁位置时,斜舌201至少部分位于锁体9外部。
止挡件212布置在动作部件A的动作路径的一侧,并且,止挡件212 能在止挡位和非止挡位之间切换。当止挡件212切换到止挡位上时,止挡件212至少部分阻挡在动作部件A的动作路径上,从而能止挡动作部件 A。当止挡件212切换到非止挡位上时,止挡件212不在动作部件A的动作路径上,从而不会影响动作部件A的动作。
在正常开关锁过程中,止挡件212是位于止挡位上的。在需要斜舌 201换向时,止挡件212是位于非止挡位上的。斜舌201换向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开门方向。进行斜舌201换向时,需要让斜舌201向外伸出到比关锁位置更靠外一点的位置(称之为换向位置),也就是说,正常开关锁过程中,斜舌201只需要在关锁位置-开锁位置这一小区间段活动,换向过程中,斜舌201需要在关锁位置-换向位置这一大区间段活动。因此,在进行斜舌201换向时,需要将止挡件212切换到非止挡位上,换向完成后,再将止挡件212切换到止挡位上。
当止挡件212位于止挡位上,且动作部件A带动斜舌201向外伸出到关锁位置时,动作部件A的抵触面会与止挡件212的止挡面相互抵触,使得斜舌201无法再继续向外伸出,从而稳定在关锁位置。
动作部件A的抵触面和止挡件212的止挡面至少一者设有缓冲垫 213,也就是说,可以单动作部件A的抵触面设置缓冲垫213,也可以单止挡件212的止挡面设置缓冲垫213,还可以两者均设置缓冲垫213。缓冲垫213可以选用硅胶、棉垫等具有吸音降噪效果的材质。
通过设置缓冲垫213,每次关锁导致动作部件A的抵触面与止挡件 212的止挡面抵触时,触碰噪声能够被缓冲垫213有效降低,因此能够降低开关锁过程中的噪声,提升锁体的静音效果。
该实施例中,斜舌模组2还包括斜舌弹簧205和弹簧抵压件206。斜舌弹簧205套在斜舌杆202外周且斜舌弹簧205限位在斜舌201和弹簧抵压件206之间。斜舌杆202向内缩回或向外伸出时,弹簧抵压件206的位置保持不变。图示实施例中,弹簧低压件206为环状结构,空套在斜舌杆 202外周,当然弹簧抵压件206的结构不局限于环状结构,只要是能抵压斜舌弹簧205的结构即可。
斜舌杆202和斜舌限位件216在外力作用下动作带动斜舌201向内缩回的过程中,斜舌弹簧205逐渐被压缩,在外力撤除后,斜舌杆202和斜舌限位件216在斜舌弹簧205的弹性力作用下向反方向动作,以带动斜舌 201向外伸出。可见,在设置上述斜舌弹簧205和弹簧抵压件206的情况下,开锁后,锁体能在弹性力作用下自动关锁,使得锁体更智能,使用更方便。当然,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上述斜舌弹簧205和弹簧抵压件 206,而通过向斜舌201或斜舌限位件216施加反方向的外力,带动斜舌 201向外伸出,实现关锁。
该实施例中,斜舌模组2还包括触发件211,触发件211与动作部件 A联动,图中,通过将触发件211集成设置在斜舌限位件216上,实现触发件211与动作部件A的联动。
在设置触发件211情况下,斜舌模组2还设置斜舌第一检测开关207 和斜舌第二检测开关208。具体的,斜舌第一检测开关207和斜舌第二检测开关208可以与安装在锁体9内部的PCB模组215集装在一起,触发件211可以设置在斜舌限位件216靠近PCB模组215的一侧,并且,可以让触发件211比斜舌限位件216更凸向PCB模组215。
具体的,斜舌第一检测开关207和斜舌第二检测开关208沿动作部件 A的动作路径依次布置,图中,斜舌第一检测开关207和斜舌第二检测开关208沿X向依次布置。当斜舌201向外伸出到关锁位置时,触发件211 触发斜舌第一检测开关207,当斜舌201向内缩回到开锁位置时,触发件 211触发斜舌第二检测开关208,斜舌第一检测开关207和斜舌第二检测开关208被触发后向PCB模组215的控制器发送信号,使得控制器能够根据该信号判断斜舌201的当前位置,从而能精准地控制开关锁,提升了锁体的智能化程度和控制精度。
该实施例中,斜舌201与斜舌杆202的一端(以下称为第一端)压铆连接。具体是:
斜舌杆202设有第一杆段2021、第二杆段2022和第三杆段2023,第一杆段2021、第二杆段2022和第三杆段2023自斜舌杆202的第一端沿杆长方向依次布置。第二杆段2022的外径小于第一杆段2021和第二杆段 2022的外径,从而在第二杆段2022外周形成凹槽C。第一杆段2021和第三杆段2023的外周设有滚花,对滚花的形式不作限制。斜舌201设有安装套2014,当斜舌201设有斜舌201内斜舌2012和斜舌201外斜舌 2011时,安装套2014设置于斜舌201外斜舌2011,具体可以与斜舌201 外斜舌2011设置为一体结构。第一杆段2021和所述第三杆段2023与安装套2014的内孔过盈配合。安装套2014设有凹陷部B,凹陷部B是在安装套2014与斜舌杆202组装后通过压制形成的。凹陷部B凹入第二杆段 2022外周的凹槽C中。
这种压铆连接结构,稳定性高,结构紧凑,并且,组装好后斜舌201 和斜舌杆202之间的间隙小,使得开关锁过程中不容易出现间隙噪声。
该实施例中,斜舌限位件216与斜舌杆202的另一端(以下称为第二端)旋铆连接。具体是:
斜舌杆202设有第四杆段2024和第五杆段2025,第四杆段2024和第五杆段2025自斜舌杆202的第二端沿杆长方向依次布置。第四杆段 2024的外径小于第五杆段2025的外径,从而在第五杆段2025和第四杆段2024的交界处形成铆接面D。斜舌限位件216设有通孔,通过该通孔可转动地套装在第四杆段2024外周,第四杆段2024远离第五杆段2025 的一端连有挡片209,以将斜舌限位件216限位在挡片209和所述铆接面 D之间。
这种旋铆连接结构,稳定性高,结构紧凑,并且,组装好后斜舌限位件216能相对斜舌杆202有一定的转动量,这样在开关锁过程中,斜舌限位件216能自适应地进行角度调整,避免与上盖92、下盖93或者其他部件干涉导致开关锁不畅、噪声大的问题。
需说明,斜舌201与斜舌杆202的组装方式不局限上述压铆连接结构,只要能将两者限位连接在一起即可。斜舌限位件216与斜舌杆202的组装方式不局限上述旋铆连接结构,只要能将两者限位在一起即可。
另外,斜舌201的结构不作限制,可以如图示实施例,设置斜舌201 外斜舌2011、斜舌201内斜舌2012,斜舌201内斜舌2012通过弹性销 2013与斜舌201外斜舌2011可转动地组装在一起,也就是说,组装好后,斜舌201内斜舌2012能相对斜舌201外斜舌2011有一定的转动量,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斜舌结构。
该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设置了滚动体210。滚动体210可转动地安装在斜舌限位件216靠近上盖92的一侧和/或斜舌限位件216靠近下盖93的一侧,使动作部件A与上盖92和/或下盖93通过滚动体210 实现滚动摩擦。这样,开关锁过程中,摩擦噪声更小,能进一步提升锁体的静音效果。
具体的,滚动体210可以是滚轴、滚珠等,滚动体210的转动方向可以是单向、双向或者多向。
该实施例中,斜舌模组2还设有导向件214。导向件214固定设置且与动作部件A导向配合,以导引动作部件A按预定路径动作,这样可以避免动作部件A偏离预定路径导致撞击噪声。图中,导向件214为U形块,动作部件A的斜舌杆202穿设在U形块中,U形块的内壁与斜舌杆 202的外周面导向配合,导引斜舌杆202沿X向移动。当然,导向件214 的结构可以根据动作部件A的结构的不同和动作路径的不同等进行灵活调整。
另外,当设有导向件214时,上述弹簧抵压件206的一端可以与导向件214抵接,另一端则与斜舌弹簧205抵接,以此利用导向件214限制弹簧抵压件206的位置,并可以防止斜舌弹簧205卡入导向件214内。
该实施例中,止挡件212通过直线移动实现止挡位和非止挡位的切换,这样,止挡件212能快速地实现止挡位和非止挡位的切换,使得锁体进行斜舌201换向时响应快。图中,止挡件212沿Y向移动,止挡件212 的移动方向垂直于斜舌杆202的移动方向。当然,止挡件212也可以通过其他运动形式实现止挡位和非止挡位的切换,例如转动,摆动等。
具体的,止挡件212靠近上盖92的一侧和/或靠近下盖93的一侧可以设置导向部,导向部与上盖92或下盖93的导向适配部导向配合,以导引止挡件212沿预定直线路径移动,这样可以避免止挡件212偏离预定直线路径导致撞击噪声。导向部和导向适配部,可以一者为凹结构、一者为与之适配的凸结构,也可以一者为滑块结构、一者为与之适配的导轨结构。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于壳体的上定位座84和下定位座85,下定位座85包括半圆柱形结构,斜舌拨片204和离合拨片76套设于半圆柱形结构且能够与其同轴转动,并限位于上定位座84和下定位座85之间。
下定位座85包括中空的半圆柱形结构,插芯锁芯10的转轴部101能够插入下定位座85中心处,下定位座85的内侧侧壁轴向向上延伸形成内圆环结构,外侧侧壁至少两处局部向外延伸并在轴向设有定位座固定件 86,上定位座84设有若干与各定位座固定件86相对应的定位座固定孔 87,上定位座84能够通过各定位座固定孔87套设并固定于各对应的定位座固定件86,且上定位座84的内侧底部能够抵接下定位座85的内圆环结构的顶端,使上定位座84和下定位座85之间在内圆环结构的外侧形成预留空间,斜舌拨片204和离合拨片76即套设于内圆环结构并设置于上述预留空间内,并通过上定位座84和下定位座85限位固定,防止斜舌拨片204和离合拨片76从内圆环结构的上下两端脱出。
可以理解,上定位座84和下定位座85还可以是除上文所描述以外的其他结构,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只要二者能够将斜舌拨片204和离合拨片76限位于预设位置,使二者能够相对转轴部101转动并被主拨块103 推动转动即可。
本实施例中下定位座85的外侧侧壁还有局部向外延伸并在轴向向上延伸形成定位座限位件851,当斜舌拨片204被主拨块103推动旋转至一定角度时,斜舌拨片204的斜舌传动突块2041便能够抵接定位座限位件 851,使其无法被继续推动转动,此时斜舌传动突块2041已经推动斜舌限位块35使斜舌201处于解锁状态,且主拨片21也已经推动钥匙拨片15 使主锁舌11处于解锁状态。
如上所述,当钥匙带动主拨块103转动,使斜舌拨片204的斜舌传动突块2041抵接定位座限位件851时,主锁舌11、斜舌201、第一天地钩 31、第二天地钩32、副锁舌41均为解锁状态,主拨块103无法继续转动,使钥匙无法继续转动,钥匙保持在该角度时锁体即处于完全解锁状态,对应的门体可以自由打开,便捷性较高。
当然,定位座限位件851还可以设置于上定位座84的相同位置,同样能够实现上文所描述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于壳体的锁芯固定框81和锁芯固定杆82,锁芯固定框81和插芯锁芯10的突出部102均设有相对应的固定孔83,锁芯固定杆82能够穿过二者的固定孔83以将二者固定于壳体。
锁芯固定框81固定于壳体的上盖92或下盖93,锁芯固定杆82固定于壳体的侧边条91,当插芯锁芯10设置于锁芯固定框81和下定位座85 的内部,且插芯锁芯10和锁芯定位框81的若干固定孔83同轴时,锁芯固定杆82能够穿过各固定孔83,以将插芯锁芯10固定于壳体内部。此外,第五弹性件782的一端固定于锁芯固定框81以间接固定于壳体,且第五弹性件782能够相对锁芯固定框81滑动。
可以理解,插芯锁芯10还可以通过除上文所描述的其他方式和结构固定于壳体,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只要插芯锁芯10能够固定于壳体的预设位置,并实现上文所描述的功能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磁吸检测机构,磁吸检测机构包括磁铁组件61 和霍尔开关组件62,磁铁组件61通过扣板64固定在门框63上。当然,在其他具体应用情境下,磁铁组件61可固定在其他固定适配件上,只要能够保持相对固定均可。
其中,磁铁组件61包括磁铁65和磁铁支架66,磁铁65嵌装在磁铁支架66上,固定在门框63上扣板64开设有安装开口641,磁铁支架66 插装在该安装开口641内,以便磁铁65趋近于霍尔开关组件62。可以理解的是,磁铁65的安装固定方式可采用不同的结构实现方式,而非局限于嵌装在磁铁支架66上。
其中,霍尔开关组件62包括霍尔开关支架67和霍尔开关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制电路板)5,该霍尔开关PCB68上集成有霍尔检测元件69,通过霍尔开关支架67设置在锁体9内,以便该霍尔开关 PCB68上的霍尔检测元件69感应磁铁组件61产生的磁场。
当关上门时,霍尔检测元件69靠近磁铁65,霍尔检测元件69感应到磁吸,检测到信号;当打开门时,霍尔检测元件69远离磁铁65,霍尔检测元件69不能感应到磁吸,则无法检测到信号。这里,霍尔检测元件 69优选为贴片元件,装配集成度较高。
为了进一步确保检测精度,可以进一步优化霍尔开关支架67与锁体 9的侧边条9之间组装关系。
这里,定义第一方向X与锁体的锁舌伸缩方向一致,定义第二方向 Y与侧边条9的长度方向一致,定义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分别垂直,也即第三方向Z与锁体9的厚度方向一致。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位词的使用仅用于清楚描述相应结构之间相对位置关系,并未构成对本方案理解的限制。
锁体的侧边条9上开设有霍尔开关支架孔915,该霍尔开关支架67 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形成突部671,图中所示,部分霍尔检测元件69 置于该霍尔开关支架67的突部671中;具体来说,突部671与霍尔开关支架孔915的截面形状适配,该突部671可插装于侧边条9上的霍尔开关支架孔915中,霍尔检测元件得以最大限度地趋近于磁铁,确保检测精度。突部671与侧边条9的外表面大致齐平,由此,在良好检测精度的基础上,兼具良好的整体外观。
在与第三方向Z垂直的投影面内,该霍尔开关支架67的本体呈弯折状,以充分利用锁体9内部空间满足相应功能。
霍尔开关支架67的本体具有PCB672,该PCB672位于突部671的相反侧的支架本体上。PCB672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卡钩部673,且两个第一卡钩部673的钩头本体6731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设置,以限制霍尔开关PCB68自该PCB672脱出;组装时,稍施力于霍尔开关PCB68即可安装到位,无需专用工具,即可进行拆装操作。
另外,霍尔开关支架67的本体在第三方向Z上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定位凸柱674,以分别用于与锁体9的上盖和下盖93开设有定位孔适配。
霍尔开关支架67朝向下盖93的侧表面上,设置有三个定位凸柱 674,以分别与下盖93上的三个霍尔开关定位孔931插装适配。同样地,霍尔开关支架67朝向上盖的侧表面上,设置一个定位凸柱674,以与下盖上的相应定位孔插装适配。
可以理解的是,定位凸柱674的设置数量及配置位置可根据不同产品进行选定,应当理解,以相对较少的定位凸柱674满足可靠地定位组装功能,为最实现方式,而非局限图中所示的将定位凸柱674分别设置在其本体的两端部.
霍尔开关支架67的本体具有朝向锁体9的下盖93延伸的第二卡钩部 675,以用于与锁体9下盖93上开设有霍尔开关卡槽932适配。
可利用底座上盖上的突出结构9压住霍尔开关支架67中部位置,协同完成霍尔开关支架67的可靠定位。
此外,霍尔开关支架67的本体上还开设有布线槽676,以便霍尔开关PCB68的信号线卡装在布线槽676,连接至控制器一端(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于锁体9内部的反锁舌模组5,锁体9设置有反锁舌孔914,反锁舌模组5包括反锁舌体51和反锁舌拨块52,反锁舌体51穿过反锁舌孔914,反锁舌拨块52转动能够推动反锁舌体51沿轴向移动,以使反锁舌模组5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切换,在上锁位置时,反锁舌体51伸出锁体9外部预设距离,该位置即为锁体的反锁位;在解锁位置时,反锁舌体51收回锁体9内部,该位置即为锁体的反锁解锁位;
还包括反锁舌检测开关57,反锁舌检测开关57与PCB电路板电连接,实现检测信号的传输,并具有检测部571,反锁舌体51切换至上锁位置时,反锁舌模组5能够放松检测部571;反锁舌体51切换至解锁位置时,反锁舌模组5能够压紧检测部571。
本发明锁体增设反锁舌检测开关57对反锁舌模组5的具体状态进行检测,具体地,当检测部571处于压紧状态时,反锁舌检测开关57将触发信号传输至PCB电路板,判断反锁舌模组5处于上锁状态;当检测部处于放松状态时,反锁舌检测开关57将解除信号传输至PCB电路板,判断反锁舌模组5处于收回状态,便于用户及时了解反锁舌模组5和锁体的具体状态,防止用户误操作,提高安全性和使用便利性。
本实施例中,锁体9内部设置有导向轴59,反锁舌体51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条形孔512,导向轴59插装于条形孔512内,起到导向作用,使得反锁舌体51只能沿轴向移动。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在锁体9内部设置两个导向块,两导向块之间形成导向槽,反锁舌体51位于该导向槽内,使得反锁舌体51只能沿导向槽的延伸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反锁舌模组5还包括套装反锁舌拨块52的反锁舌压块 53,反锁舌拨块52周壁设置有第一凸块521,反锁舌压块53内周壁设置有凹陷槽531,外周壁设置有第二凸块532,第一凸块521插装于凹陷槽 531内,且凹陷槽531的尺寸大于第一凸块521,反锁舌拨块52能够相对反锁舌压块53转动,可转动角度范围即为第一凸块521与凹陷槽531一端内壁抵接至第一凸块521与凹陷槽531另一端内壁抵接,当第一凸块 521转动至与凹陷槽531内壁抵接时,反锁舌拨块52还能够推动反锁舌压块53同步转动,以通过第二凸块532压紧或放松检测部571。
本实施例通过反锁舌拨块52带动反锁舌压块53转动,实现反锁舌检测开关57的触发或解除触发,且反锁舌压块53内周壁具有一段环形凹陷槽531,使得触发或解除触发都有一段空行程,具体地,当反锁舌模组5 从上锁位置切换至解锁位置时,反锁舌拨块52带动反锁舌体51向内运动,但环形凹陷槽531的存在使得初期反锁舌压块53始终处于位置,而不会随反锁舌拨块52同步转动,当反锁舌拨块52转动至接近解锁位置时,第一凸块521与环形凹陷槽531内壁抵接,反锁舌拨块52带动反锁舌压块53同步转动,直至反锁舌模组5处于解锁位置,第二凸块532压紧检测部571,触发反锁舌检测开关57;同理,当反锁舌模组5从解锁位置切换至上锁位置时,反锁舌拨块52带动反锁舌体51向外运动,但环形凹陷槽531的存在使得初期反锁舌压块53始终处于位置,而不会随反锁舌拨块52同步转动,当反锁舌拨块52转动至接近上锁位置时,第一凸块521与环形凹陷槽531另一端内壁抵接,反锁舌拨块52带动反锁舌压块 53同步转动,直至反锁舌模组5处于上锁位置,反锁舌压块53放松检测部571,解除反锁舌检测开关57的触发。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反锁舌压块53的结构设置能够避免反锁舌模组5并未处于解锁位置,而反锁舌检测开关57已经处于触发状态;或反锁舌模组5并未处于上锁位置,而反锁舌检测开关57已经解除触发等问题的产生,使得检测结果的精度更高,更具可靠性。
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触发部件除了上述反锁舌压块53,还可以有其他结构形式,如触发部件设置于反锁舌拨块52的一侧,触发部件周壁一侧设置有两个传动齿,与反锁舌拨块52的第一凸块521传动配合,且两个传动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凸块521的宽度,保证触发或解除触发都有一段空行程,触发部件周壁另一侧设置有触发齿,用于压紧或放松检测部571,该方案同样通过反锁舌拨块52带动反锁舌压块53转动,实现反锁舌检测开关57的触发或解除触发。
此外,实际应用中,除了通过反锁舌拨块52带动触发部件转动,实现反锁舌检测开关57的触发或解除触发,反锁舌检测开关57也可以设置在反锁舌体51的轴向内端,当反锁舌体51切换至上锁位置时,通过反锁舌体51放松反锁舌检测开关57的检测部571;反锁舌体51切换至解锁位置时,反锁舌体51压紧检测部571。
本实施例中,反锁舌拨块52具有拨动部522,反锁舌体51面对反锁舌拨块52的一侧设置有槽口511,拨动部522部分插装于槽口511内,拨动部522转动至与槽口511靠近外端的内侧壁抵接时,能够推动反锁舌体51向外运动;
还包括弹性部件54,一端与锁体9连接,另一端与反锁舌体51连接,反锁舌体51向外运动时,弹性部件54逐渐蓄能。因此,当锁体需要解除反锁时,反锁舌体51会在弹性部件54的恢复力作用下逐渐向内运动,回到完全解锁位,避免反锁舌体51停留在中间状态。
其中,反锁舌体51周壁设置有一个挂钩513,用于与弹性部件54连接,提高弹性部件54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弹性部件54具体采用拉簧的结构形式,当然,实际应用中,弹性部件54还可以采用弹力绳等。
其中,弹性部件54一端与锁体9连接,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弹性部件54直接与锁体9连接;另一种情况是弹性部件54与固定部连接,固定部固定于锁体9,即弹性部件54间接与锁体9连接。本实施例中,弹性部件54间接与锁体9连接,后续会进行详细介绍。
此外,槽口511两端的内侧壁均设置有一个尖角状的缺口,当反锁舌体51切换至上锁位置或解锁位置时,拨动部522的端部正好处于该缺口内,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二者的位置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反锁舌模组5还包括第二弹性件55,第二弹性件55第一端与锁体9连接,并且可相对转动,第二端与反锁舌拨块52连接,并且可相对转动,在反锁舌拨块52可转动的角度范围内,从一端位置至中间位置,第二弹性件55两端之间的夹角逐渐缩小,第二弹性件55逐渐蓄能,即在此过程中,反锁舌拨块52受到第二弹性件55的阻力,当反锁舌拨块52转动至中部位置时,第二弹性件55两端之间的夹角最小,反锁舌拨块52受到阻力最大,当反锁拨块52从中间位置继续转动时,第二弹性件55两端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第二弹性件55逐渐释放,即在此过程中,反锁舌拨块52受到第二弹性件55的助力,直至反锁拨块52处于另一端位置。
如上述可知,第二弹性件55能够起到使反锁舌拨块52始终处于两端位置,同时,在弹性部件54的作用下,避免反锁舌拨块52停留在中间状态,而只能稳定地处于两端位置,进而使得反锁舌模组5只能稳定地处于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提高本实施例锁体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由于第二弹性件55安装位置不同,反锁舌拨块52受到阻力最大的位置不一定恰好处于中间位置,只要保证反锁舌拨块52从一端位置转动至另一端位置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件55先逐渐蓄能再逐渐释放即可。
本实施例中,锁体9内部设置有安装轴58,第二弹性件55第一端套装安装轴58,并且可相对转动;拨动部522设置有插孔522a,第二弹性件55第二端插装于插孔522a内,并且可相对转动。
本发明中,反锁舌模组5还包括反锁舌支架56,反锁舌支架56固定于锁体9,反锁舌拨块52、反锁舌压块53、反锁舌检测开关57均安装于反锁舌支架56;具体地,反锁舌支架56设置有定位孔561,反锁舌拨块 52中第一凸块521和拨动部522沿拨块基体523的轴向分布,反锁舌拨块52穿过定位孔561,拨动部522位于反锁舌支架56和锁体9之间,反锁舌支架56面向反锁舌体5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槽562,第一安装槽 562为弧形,其开口端分别设置有限位部,拨动部522位于第一安装槽 562的开口内,限位部用于限制拨动部522的转动范围,使得拨动部522 只能在第一安装槽562的开口内转动。
反锁舌压块53和反锁舌检测开关57均安装于反锁舌支架56背向反锁舌体51的一侧,其中,反锁舌支架56背向反锁舌体5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槽563,第二安装槽563为弧形,反锁舌压块53安装于第二安装槽563内,第二凸块532位于第二安装槽563的缺口内,使得第二凸块 532只能在第二安装槽563的缺口内转动。
进一步地,安装轴58也穿过该反锁舌支架56,第二弹性件55第一端限位于反锁舌支架56和锁体9之间,防止第二弹性件55与安装轴58 脱离,提高第二弹性件55的安装稳定性,弹性部件54一端为环状,并且可转动地套装反锁舌支架56的固定柱。
本发明所提供的智能锁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锁体,故也具有锁体的上述技术效果。
同样,具有本申请锁体的智能设备也同样具有本申请上述的技术效果。
关于智能锁的其他结构本文不做详细赘述,请参考当前资料。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包括斜舌模组、主锁舌模组、副锁舌模组和控制机构,所述主锁舌模组和所述副锁舌模组通过联动机构连接,在所述联动机构的带动下,所述主锁舌模组和所述副锁舌模组能够同时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驱动件、第一拨块和第二拨块,所述驱动件能够控制所述第一拨块和所述第二拨块沿周向转动;
当所述第一拨块正向转动时,便能够使所述主锁舌模组和副锁舌模组同时位于所述上锁位置;
当所述第一拨块反向转动时,便能够使所述主锁舌模组和所述副锁舌模组同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同时,所述第二拨块带动所述斜舌模组的斜舌向内动作以使所述斜舌模组位于解锁位置;
所述锁体还设有插芯锁芯以及可转动的主拨片、斜舌拨片和离合拨片,所述插芯锁芯包括转轴部和突出于所述转轴部侧壁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内设有能够绕所述转轴部转动的拨块;
所述拨块绕所述转轴部转动时,能够分别推动所述主拨片和所述斜舌拨片转动,以带动所述主锁舌模组、所述副锁舌模组和所述斜舌模组同时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还能够推动所述离合拨片使所述驱动件解离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天地钩模组,所述天地钩模组通过所述联动机构与所述主锁舌模组、所述副锁舌模组联动,在所述联动机构的带动下,所述主锁舌模组、所述副锁舌模组和所述天地钩模组能够同时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轮组,所述齿轮组的末级齿轮的一齿轮面固定有弧形凸体,所述第一拨块的内端部套设于所述末级齿轮的齿轮轴,所述弧形凸体沿其延伸的两端部与所述第一拨块抵靠以带动所述第一拨块正向和反向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电路板的复位开关,所述弧形凸体具有检测端,所述复位开关通过检测所述检测端的位置以判断所述驱动件是否处于复位位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转动的离合触发件,所述离合拨片设有离合传动凸块,所述离合触发件的两端侧壁分别抵接所述离合传动凸块和所述驱动件的解离合件;
所述拨块推动所述离合拨片转动时,所述离合传动凸块能够推动所述离合触发件转动,以带动所述解离合件使所述驱动件解离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拨片与所述壳体之间连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能够为所述离合拨片提供复位力;所述离合触发件与所述壳体之间连有第四弹性件,所述第四弹性件能够为所述离合触发件提供复位力。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舌模组包括斜舌、动作部件、止挡件;所述斜舌连于所述动作部件,所述动作部件动作带动所述斜舌相对锁体向外伸出或向内缩回;所述止挡件能在止挡位和非止挡位之间切换,所述动作部件带动所述斜舌向外伸出到上锁位置时,所述动作部件的抵触面与止挡位上的所述止挡件的止挡面抵触,以限制所述斜舌进一步向外伸出,所述动作部件的抵触面和/或所述止挡件的止挡面设有缓冲垫。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舌组件包括滚动体,所述滚动体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动作部件接触上盖的一侧和/或所述动作部件接触下盖的一侧,使所述动作部件与上盖和/或下盖通过所述滚动体实现滚动摩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舌组件包括触发件、斜舌第一检测开关和斜舌第二检测开关,所述触发件与所述动作部件联动,所述斜舌第一检测开关和所述斜舌第二检测开关沿所述动作部件的动作路径依次布置,所述动作部件带动所述斜舌向外伸出到上锁位置时,所述触发部件触发所述斜舌第一检测开关,所述动作部件带动所述斜舌向内缩回到解锁位置时,所述触发件触发所述斜舌第二检测开关。
10.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吸检测机构,所述磁吸检测机构包括固定于门框或者固定适配件的磁铁组件;还包括霍尔开关组件,包括霍尔开关支架和霍尔开关PCB,所述霍尔开关PCB通过所述霍尔开关支架设置在锁体内,以便所述霍尔开关PCB上的霍尔检测元件感应所述磁铁组件产生的磁场。
11.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锁舌结构,所述反锁舌结构包括反锁舌体和反锁舌拨块,所述反锁舌体穿出所述锁体,所述反锁舌拨块转动能够推动所述反锁舌体沿轴向移动,以使所述反锁舌结构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
还包括反锁舌检测开关,所述反锁舌检测开关与PCB电路板电连接,并具有检测部,所述反锁舌体切换至所述上锁位置时,所述反锁舌结构能够放松所述检测部;所述反锁舌体切换至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反锁舌结构能够压紧所述检测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锁舌拨块具有拨动部,所述反锁舌体面对所述反锁舌拨块的一侧设置有槽口,所述拨动部部分插装于所述槽口内,所述拨动部转动至与所述槽口靠近外端的内侧壁抵接时,能够推动所述反锁舌体向外运动;
还包括弹性部件,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反锁舌体连接,所述反锁舌体向外运动时,所述弹性部件逐渐蓄能;
所述反锁舌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第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且可相对转动,第二端与所述反锁舌拨块连接,并且可相对转动,在所述反锁舌拨块可转动的角度范围内,从一端位置至另一端位置,所述第二弹性件先逐渐蓄能再逐渐释放。
13.一种智能锁,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描述的锁体。
CN202210602960.XA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智能锁及锁体 Pending CN1171888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2960.XA CN117188872A (zh)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智能锁及锁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2960.XA CN117188872A (zh)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智能锁及锁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88872A true CN117188872A (zh) 2023-12-08

Family

ID=88985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02960.XA Pending CN117188872A (zh) 2022-05-30 2022-05-30 一种智能锁及锁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8887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82118A (en) Lockset with motorized system for locking and unlocking
CN108278052B (zh) 开关锁机构和锁具组件以及车辆
KR20100129753A (ko) 캠락
US8302437B2 (en) Locking assembly for a door
JP2004143754A (ja) 電気錠
CN217783181U (zh) 一种智能锁及锁体
JP2004143739A (ja) 電気錠
CN117188872A (zh) 一种智能锁及锁体
CN211396990U (zh) 电动锁体
US6536248B1 (en) Door lock-and-handle assembly
CN110720768B (zh) 用于可相对活动的物件的锁机构
CN209780454U (zh) 感应式锁具
CN109083521B (zh) 车辆用锁具
CN111270909B (zh) 感应式锁具
CN108222698B (zh) 保险柜门锁
CN219931877U (zh) 锁具非启动件开锁机构
CA2709057C (en) Locking assembly for a door
CN219220032U (zh) 一种按键式门锁
CN114550346B (zh) 解锁机构和解锁钥匙
CN213518374U (zh) 解锁机构和解锁钥匙
CN114458097B (zh) 锁体及具有其的锁具
CN219931876U (zh) 多用途锁具
CN215830223U (zh) 一种便于开关锁的锁体
CN218029543U (zh) 一种按钮式的外装锁
CN218234673U (zh) 一种门锁及其快速开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