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83965A - 护板结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护板结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83965A
CN117183965A CN202310507457.0A CN202310507457A CN117183965A CN 117183965 A CN117183965 A CN 117183965A CN 202310507457 A CN202310507457 A CN 202310507457A CN 117183965 A CN117183965 A CN 1171839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collision
guard plate
impact beam
plat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074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0745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8396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83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39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护板结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总成及车辆,护板结构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连接防撞梁,第二表面用于连接吸能盒;其中,护板结构具有沿第二方向凸出于吸能盒设置的凸出区域,凸出区域设置有第一安装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从而在利用护板结构起到传递车辆碰撞力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将散热器总成或者其他待安装件通过第一安装部固定于护板结构上,以充分利用车辆副防撞梁总成处的空间,减少散热器总成等待安装件对车辆机舱空间的占用,增加机舱的布置空间。

Description

护板结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设置一种护板结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车辆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为了保证汽车的散热器冷却性能,汽车的散热器总成高度又比较大,占用的高度方向就很大,导致发罩造型无法变低,影响整车的高度及造型美观性。
相关技术中,为了达到较好散热效果,前端框架往往设置有散热器组件的安装点,散热器组件通过橡胶衬套连接到前端框架上,前端框架再固接于车身或副车架处,但散热器组件所占空间较大,其会占用机舱内的空间,而减少机舱的结构。并且,散热器总成重量较大,需要较强前端框架结构来支撑其振动能量,使得前端框架的结构复杂,重量大,成本高,对于整车的重量、成本达成均不利。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护板结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总成及车辆,能够减少散热器总成等待安装件对车辆机舱空间的占用,增加机舱布置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护板结构,护板结构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连接防撞梁,第二表面用于连接吸能盒;其中,护板结构具有沿第二方向凸出于吸能盒设置的凸出区域,凸出区域设置有第一安装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护板结构包括围合形成空腔的多个侧板,多个侧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安装部设置于第一板体上,第二板体上开设有操作孔,操作孔暴露出第一板体上的第一安装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护板结构还包括加强部,加强部位于空腔并与侧板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吸能盒,设置于防撞梁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并远离防撞梁延伸设置;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护板结构,护板结构的第二表面覆盖吸能盒的端部,吸能盒通过护板结构与防撞梁相连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在第三方向上,防撞梁具有中间区域以及两侧的边缘区域,防撞梁的边缘区域相对中间区域沿朝向吸能盒的一侧弯曲设置,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设置;吸能盒成对设置于防撞梁两侧的边缘区域,护板结构与吸能盒一一对应,护板结构与防撞梁的边缘区域的弯曲轨迹相适配,并沿远离中间区域的一侧渐缩成型。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成对设置的两个吸能盒远离中间区域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导向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护板结构的第一表面与防撞梁沿第二方向的两侧边缘相焊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防撞梁沿第三方向的截面呈轴对称结构,且轴对称结构的对称面与第二方向相垂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还包括挡板结构,挡板结构覆盖于吸能盒远离防撞梁的一端,吸能盒设置为空心结构,挡板结构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吸能盒壁厚的三倍。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副车架总成,用于与车身相连,副车架总成包括:防撞梁总成,为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与防撞梁总成相连,副车架包括两个横梁以及两个纵梁,两个纵梁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两个横梁围合形成框架结构,横梁和/或纵梁上设置有第一车身连接部;加强梁,连接于副车架远离防撞梁总成的一侧,加强梁设置有第二车身连接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纵梁设置有弯折部,弯折部沿第二方向弯折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第一车身连接部的连接面设置为防滑面。
本申请实施例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副车架总成。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护板结构,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连接防撞梁,第二表面用于连接吸能盒,护板结构具有沿第二方向凸出于吸能盒设置的凸出区域,凸出区域设置有第一安装部,从而在利用护板结构起到传递车辆碰撞力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将散热器总成或者其他待安装件通过第一安装部固定于护板结构上,以充分利用车辆副防撞梁总成处的空间,减少散热器总成等待安装件对车辆机舱空间的占用,增加机舱的布置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待安装件固定于防撞梁总成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护板结构的断面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的断面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与护板结构对接处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与护板结构对接处的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与挡板结构对接处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总成与车身连接的侧视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车身连接部的放大图。
附图中:
10-防撞梁总成;20-副车架总成;30-散热器;310-衬套;320-螺栓;40-车身;
1-防撞梁;11-防撞梁本体;12-第一拉铆螺母;2-吸能盒;21-导向槽;22-第二拉铆螺母;23-定位孔;3-护板结构;31-第一板体;311-第一安装部;32-第二板体;321-操作孔;33-加强部;4-挡板结构;5-副车架;51-横梁;511-第二加强肋;52-纵梁;521-弯折部;53-第一车身连接部;6-加强梁;61-第二车身连接部;62-第一加强肋;63-焊接螺母;
X-第一方向;Y-第三方向;Z-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1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护板结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总成及车辆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护板结构3,具有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连接防撞梁1,第二表面用于连接吸能盒2,其中,护板结构3具有沿第二方向Z凸出于吸能盒2设置的凸出区域,凸出区域设置有第一安装部311,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护板结构,护板结构3具有沿第二方向Z凸出于吸能盒2设置的凸出区域,从而在利用护板结构起到传递车辆碰撞力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将散热器总成或者其他待安装件通过第一安装部311固定于护板结构3上,以充分利用车辆副防撞梁总成处的空间,减少待安装件对车辆机舱空间的占用,增加机舱的布置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待安装件可设置为散热器30总成中的压缩机、散热器30或者风扇等,也可设置为其他功能零件,护板结构3上的安装部具体结构也可根据待安装件的接口结构进行调整,其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可选地,护板结构3可仅设置为一个侧板,侧板具有预设厚度且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侧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与防撞梁和吸能盒相连,第一安装部设置于该侧板上,以简化护板结构3的结构。
为提高护板结构3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护板结构3包括围合形成空腔的多个侧板,多个侧板包括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第一安装部311设置于第一板体31上,第二板体32上开设有操作孔321,操作孔321暴露出第一板体31上的第一安装部311。即通过将护板结构3设置为多个侧板围合形成的空心结构,能够增加护板结构3的强度和稳定性,也能够降低护板结构3的重量,降低成本。其中,侧板的第一板体31设置第一安装部311,第二板体32上设置操作孔321,在实际安装时,即可在待安装件安装于第一板体31的第一安装部311上时,通过第二板体32上的操作孔321对待安装件进行安装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当护板结构3包括多个侧板时,其任意两个侧板可作为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来实现待安装件的安装。
以待安装件设置为散热器30,散热器30的两侧设置有衬套310以及压铆于衬套310内的螺栓320为例,第一安装部311可设置为开设于第一板体31端部的凹槽,凹槽可沿第二方向Z延伸设置,从而在安装时更便于使散热器30的螺栓320落入凹槽中,第二板体32上的操作孔321可设置为暴露凹槽的豁口,以便于通过操作孔321对螺栓320进行装配。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他地实施例中,安装部可以设置为安装支座或是安装套管等,其具体设置结构可根据待安装件进行调整。
可选地,侧板还包括第三板体,通过第一板体31、第二板体32和第三板体围合形成三角空间,以使得护板结构3更加稳定,以保证安装于护板结构3上的待安装件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护板结构3还包括加强部33,加强部33位于空腔并与侧板相连,即当护板结构3包括空腔时,可以在空腔内设置加强部33,以进一步增加护板结构3的刚度,从而保证安装于护板结构3上的待安装件的可靠性。
其中,加强部33可以设置于沿护板结构3的周向延伸的加强筋,也可以设置为加强板。当护板结构3设置为加强板时,加强板的一端可抵接于护板结构3的第一表面上,另一端可抵接于护板结构3的第二表面上,从而更便于护板结构3的承力。其中,加强部33的厚度可等于侧板的厚度。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防撞梁总成10,包括防撞梁1、吸能盒2以及护板结构3,吸能盒2设置于防撞梁总成10沿自身第一方向X的一侧,并向远离防撞梁1的方向延伸设置,护板结构3覆盖吸能盒2的端部,并沿防撞梁总成10的第二方向Z凸出于吸能盒2设置,吸能盒2通过护板结构3与防撞梁1相连,护板结构3相对吸能盒2的凸出区域设置有第一安装部311。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防撞梁总成10,其包括防撞梁1、吸能盒2以及护板结构3,吸能盒2沿第一方向设置于防撞梁1的一侧,并向远离防撞梁1的方向延伸设置,护板结构3的第二表面覆盖吸能盒2的端部,吸能盒2通过护板结构3与防撞梁1相连设置,从而在防撞梁1受到碰撞时,通过护板结构3将碰撞力向后均匀传递至吸能盒2,保证吸能盒2整体受力溃缩。并且,由于护板结构3沿防撞梁总成10的第二方向Z凸出于吸能盒2设置有第一安装部311,故可将待安装件固定于防撞梁总成10的护板结构3上,由于防撞梁总成10能够提供比前端框架更大的刚性,故能够在保证待安装件的安装刚性的同时,减少待安装件对车辆机舱空间的占用,降低车辆发动机罩的高度,提升对行人碰撞时的保护。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吸能盒2和防撞梁1之间设置护板结构3,相较于吸能盒2直接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于防撞梁1的方式,当防撞梁1受到正碰或偏置碰撞时,防撞梁1所承受的撞击力会先作用于护板结构3,进而由护板结构3传递给吸能盒2,并且由于所述护板结构3覆盖吸能盒2的端部,从而能够保证吸能盒2受力的均匀性,以使得吸能盒2整体受力溃缩,避免吸能盒2从中间撕开,进而通过吸能盒2均匀分担车身40受力,减少对车身侵入量,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在第三方向Y上,防撞梁1具有中间区域以及两侧的边缘区域,防撞梁1的边缘区域相对中间区域沿朝向吸能盒2的一侧弯曲设置,第三方向Y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Z相交设置,吸能盒2成对设置于防撞梁1两侧的边缘区域,护板结构3与吸能盒2一一对应,护板结构3与防撞梁1的边缘区域的弯曲轨迹相适配,并沿远离中间区域的一侧渐缩成型。
为提高防撞梁总成10偏置碰撞的性能,防撞梁1的边缘区域相对中间区域弯曲设置,即防撞梁1沿弧形轨迹延伸,故可将护板结构3与边缘区域的弯曲轨迹相适配,从而更好地适应防撞梁1的角度,同时通过使护板结构3沿远离中间区域的方向渐缩成型,即使得护板结构3沿第二方向Z的横截面呈类三角形,相较于将护板结构3设置为矩形体,能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保证在防撞梁总成10受到碰撞时,护板结构3不变形,故不会影响吸能盒2的受力方向,进一步保证吸能盒2的效能。并且,也能够增加护板结构3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保证安装于护板结构3上的待安装件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第三方向Y上,防撞梁1的跨度大于或者等于车身40尺寸的80%,成对设置的两个吸能盒2的跨度大于或者等于车身40尺寸的50%,防撞梁1沿第二方向Z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40mm,以保证有效的覆盖正碰以及各类偏置碰,使得碰撞过程中,防撞梁1能够整体向后移动,成对设置的两个吸能盒2均能进行溃缩,同时避免了碰撞过程中出现尖锐物伤害行人。
其中,由于防撞梁1的边缘区域相对中间区域弯曲设置,且护板结构3不会影响吸能盒2的受力方向,故在防撞梁总成10受到碰撞时,成对的两个吸能盒2靠近中间区域的一侧表面,即吸能盒2的内侧表面容易先发生变形,而导致吸能盒2向内折断。
为防止吸能盒2折断,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成对设置的两个吸能盒2远离中间区域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导向槽21。通过在吸能盒2远离中间区域的一侧表面设置导向槽21,即在吸能盒2的外侧增加弱化设计,保证防撞梁总成10受到碰撞时,能够引导吸能盒2整体向后溃缩,从而能够均匀的分担车身受力,减少对车身侵入量,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可选地,导向槽21可设置于吸能盒2靠近防撞梁1的一侧,且沿第二方向Z延伸设置,从而更便于吸能盒2的溃缩导向。
请参阅图3和图5,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在第三方向Y上,防撞梁1的截面呈轴对称结构,且轴对称结构的对称面与第二方向Z相垂直。通过将防撞梁1设置为沿第二方向Z对称的轴对称结构,能够保证在拉弯时防撞梁1沿第二方向Z的两侧变形一致,避免防撞梁1沿一侧偏置,保证更好的精度。其中,防撞梁1可设置空心结构,以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并实现防撞梁1的轻量化。
进一步的,在防撞梁总成10的长度方向Y上,防撞梁1的截面可设置为等腰梯形。其中,等腰梯形的两侧斜边沿第二方向Z对称设置,且等腰梯形的长边与护板结构3相接。通过将防撞梁1沿第二方向Z的两侧表面设置为斜面,能够在保证防撞梁1的碰撞强度的同时,更适应车身布置,例如当在护板结构3上安装散热器30时,能够通过防撞梁1的一侧斜面保证散热器30的进风面积,同时,通过防撞梁1的另一侧斜面与车身其他结构相连,提高适用性。
可选地,防撞梁1可包括防撞梁1本体以及设置于防撞梁1本体上的第一拉铆螺母12,第一拉铆螺母1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并沿长度方向Y间隔设置于防撞梁1本体上,第一拉铆螺母12可设置为铝材,以提供10Nm的防转能力。可选地,第一拉铆螺母12可以同时与车身其他结构,例如前保险杠和底护板相连。
请参阅图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护板结构3与防撞梁1沿第二方向Z的两侧边缘相焊接,以提升护板结构3与防撞梁1连接强度。同时,因四驱和后驱的车型轮胎大小、离地间隙的不同,故可以通过使护板结构3与防撞梁1沿第二方向Z的两侧边缘相焊接,能够根据防撞梁1的高度,调整护板结构3与防撞梁1的焊接位置,从而在第二方向Z上,满足各车型能够覆盖到离地140mm的位置,以满足不同车型的设置需要,实现模块化设计。
可选地,护板结构3与防撞梁1可采用TIG(Tungsten Inert Gas,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方法,焊接品质好,可靠性高,焊接成形好,不必清除熔渣,无飞溅,烟尘少,适用于薄板。
请参阅图1和图7,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护板结构3与吸能盒2的外边缘相焊接。例如,当吸能盒2设置为立方体时,护板结构3可与吸能盒2的四周焊接,并形成四道焊缝。护板结构3与吸能盒2可采用TIG焊接方法,一方面保证焊接强度,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焊接时某条焊缝因受力不均开裂。
可选地,吸能盒2上还设置有第二拉铆螺母22,第二拉铆螺母22可用于装配行人警示器,其中,吸能盒2上还可设置有定位孔23,以辅助第二拉铆螺母22的装配。
请参阅图1和图8,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防撞梁总成10还包括挡板结构4,挡板结构4覆盖吸能盒2远离防撞梁1的一端,吸能盒2设置为空心结构,挡板结构4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吸能盒2壁厚的三倍,以有效的起到支撑作用,保证吸能盒2溃缩。
可选地,挡板结构4与吸能盒2的外边缘相焊接。例如,当吸能盒2设置为立方体时,挡板结构4可与吸能盒2的四周焊接,并形成四道焊缝。挡板结构4与吸能盒2可采用TIG焊接方法,一方面保证焊接强度,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焊接时某条焊缝因受力不均开裂。
请参阅图9至图1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副车架总成20,用于与车身40相连,副车架总成20包括防撞梁总成10、副车架5以及加强梁6,防撞梁总成10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防撞梁总成10,副车架5与防撞梁总成10相连,副车架5包括两个横梁51以及两个纵梁52,两个纵梁52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与两个横梁51围合形成框架结构,横梁51和/或纵梁52上设置有第一车身连接部53,加强梁6连接于副车架5远离防撞梁总成10的一端,加强梁6设置有第二车身连接部61。
为便于描述,将副车架总成20中防撞梁总成10所在的一端定义为前端,将加强梁6所在的一端定义为后端,当副车架总成20受到碰撞时,防撞梁总成10所承受的碰撞力将先由吸能盒2吸收,进而向后传递至副车架5上。通过将防撞梁总成10设置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防撞梁总成10,即能够有效的引导碰撞溃缩,增加碰撞吸能通道,并且能够实现更好的吸能,从而减少或者避免对车辆乘员舱的撞击,保证乘员舱的完整性。
具体的,副车架5的前端与防撞梁总成10的挡板结构4相连,挡板结构4上可设置有第一开孔,副车架5上对应各第一开孔可设置有第二开孔,通过将螺栓依次穿设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来实现副车架5与防撞梁总成10的连接。可选地,第二开孔可设置为螺纹孔,此外,第一开孔的数量可设置为三个,且三个第一开孔中,两个第一开孔设置于内侧,一个第一开孔设置于外侧。
同时,为避免在副车架总成20受到碰撞时,车身40的后端先于车身40的前端发生溃缩变形甚至折断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副车架5的后端设置有加强梁6,加强梁6的第二车身连接部61与车身40的后端相连,故能够通过加强梁6起到支撑作用,提高车身40后端的刚性,从而保证了车身40的溃缩顺序及方向,进一步保证车辆乘员舱的侵入量满足法规要求。
可选地,加强梁6可与纵梁52一一对应设置,加强梁6的一端与纵梁52相连,另一端与车身40相连。加强梁6上可设置有第一加强肋62,以提高加强梁6的刚性,从而间接增加了车身40后端的刚性。加强梁6上还可设置有焊接螺母63,以通过焊接螺母63与车身40底护板相连,增加底护板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副车架5靠近防撞梁总成10的一侧的横梁51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以与防撞梁总成10上的第一安装部311相配合,将市面车型连接在前端框架上的压缩机、散热器、风扇等待安装件固定于副车架总成20上,以进一步增加机舱布置空间。此外,副车架5的两个横梁51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加强肋511,从而显著的提升副车架5整体模态。
可选地,副车架5可设置为一体铸造框架式铝副车架5,铝合金的应用以及壁厚优化使副车架总成20整体减重约30~40%。副车架5设置有控制臂安装点、车身安装点、后悬置安装点、稳定杆安装点以及无线充电安装点等,以保证副车架5的功能实现。其中,控制臂安装点可靠近第一车身连接部53设置,增加控制臂安装点动刚度。
请参阅图11和图12,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纵梁52设置有弯折部521,弯折部521沿防撞梁总成10的第二方向Z弯折设置。通过在纵梁52上设置弯折部521,即在纵梁52上形成薄弱点,从而在保证副车架总成20的强度的同时,兼顾碰撞的弱化,以避免副车架5过强无法变形,而导致纵梁52溃缩过程中受力变化而失去吸能作用的情况,从而减少驾驶舱侵入量,提高碰撞安全性。
请参阅图13,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车身连接部53的连接面设置为防滑面,以提高副车架5与车身连接点的摩擦系数,且有防松作用,提高可靠性。可选地,可通过对第一车身连接部53的连接面滚花处理,来增加摩擦系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副车架总成20。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副车架总成20的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本申请中的车辆可以包括各公交车辆、家用车辆、越野车辆、军用车辆及新能源车辆等,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13)

1.一种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板结构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连接防撞梁,所述第二表面用于连接吸能盒;
其中,所述护板结构具有沿第二方向凸出于所述吸能盒设置的凸出区域,所述凸出区域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结构包括围合形成空腔的多个侧板,多个所述侧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二板体上开设有操作孔,所述操作孔暴露出所述第一板体上的所述第一安装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结构还包括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空腔并与所述侧板相连。
4.一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撞梁;
吸能盒,设置于所述防撞梁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并远离所述防撞梁延伸设置;
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护板结构,所述护板结构的第二表面覆盖所述吸能盒的端部,所述吸能盒通过所述护板结构与所述防撞梁相连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向上,所述防撞梁具有中间区域以及两侧的边缘区域,所述防撞梁的边缘区域相对所述中间区域沿朝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弯曲设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设置;
所述吸能盒成对设置于所述防撞梁两侧的边缘区域,所述护板结构与所述吸能盒一一对应,所述护板结构与所述防撞梁的边缘区域的弯曲轨迹相适配,并沿远离所述中间区域的一侧渐缩成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成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吸能盒远离中间区域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导向槽。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结构的第一表面与所述防撞梁沿第二方向的两侧边缘相焊接。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沿第三方向的截面呈轴对称结构,且所述轴对称结构的对称面与第二方向相垂直。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板结构,所述挡板结构覆盖于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所述吸能盒设置为空心结构,所述挡板结构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吸能盒壁厚的三倍。
10.一种副车架总成,用于与车身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包括:
防撞梁总成,为权利要求4至9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
副车架,与所述防撞梁总成相连,所述副车架包括两个横梁以及两个纵梁,两个所述纵梁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两个所述横梁围合形成框架结构,所述横梁和/或所述纵梁上设置有第一车身连接部;
加强梁,连接于所述副车架远离所述防撞梁总成的一侧,所述加强梁设置有第二车身连接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设置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沿第二方向弯折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身连接部的连接面设置为防滑面。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总成。
CN202310507457.0A 2023-05-06 2023-05-06 护板结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Pending CN1171839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07457.0A CN117183965A (zh) 2023-05-06 2023-05-06 护板结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07457.0A CN117183965A (zh) 2023-05-06 2023-05-06 护板结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83965A true CN117183965A (zh) 2023-12-08

Family

ID=89002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07457.0A Pending CN117183965A (zh) 2023-05-06 2023-05-06 护板结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8396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82709B1 (en) Vehicle front part structure
JP382832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4919474A (en) Automobile front body structure
US7762619B2 (en) Sequential crash hinges in automotive frame rails
JP3329445B2 (ja) バンパービームの取付け構造
JP5012949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US6554176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vehicle body and frame assembly including a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JP4617681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GB2441626A (en) A double cell crushable joint for an automotive front end.
KR101518925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4601837B2 (ja) バッテリブラケット構造
US4424986A (en) Impact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F-F type motor vehicle
CN111791819B (zh) 一件式载荷分配装置
CN206734403U (zh) 一种乘用车的前副车架后段碰撞吸能结构
JP361317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547931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KR20190016692A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KR101399334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117183965A (zh) 护板结构、防撞梁总成、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US20240227708A1 (en) Front end module frame of vehicle
CN215752668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风窗横梁结构、前围板组件和车辆
JP7473878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17778768U (zh) 一种汽车前端模块
CN218258378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5155033U (zh) 一种汽车a柱结构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