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77608A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77608A
CN117177608A CN202311129720.3A CN202311129720A CN117177608A CN 117177608 A CN117177608 A CN 117177608A CN 202311129720 A CN202311129720 A CN 202311129720A CN 117177608 A CN117177608 A CN 1171776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groove
light shielding
layer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297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伟
杨金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2972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776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776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776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位于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盖板,在盖板超出显示面板的第一区,盖板朝向显示面板的一侧包括遮光部,遮光部远离盖板的一侧包括凹槽,凹槽至少贯穿部分遮光部,凹槽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沿平行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侧边位于第一侧边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显示模组还包括封胶,封胶至少覆盖显示面板的侧边缘和部分遮光部,至少部分封胶填充于凹槽内,封胶的截止处位于第二侧边。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本发明既可以提升侧边封胶的胶水涂布精度,保证模组的窄边框设计和封胶密封效果,又可以降低对涂胶设备和涂胶工艺的要求,降低制程难度。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采用自发光的有机发光材料,当有电流通过时,有机发光材料进行发光,从而进行显示画面。OLED显示因其具备自发光、可弯曲、高色域、高对比度、轻薄等优势,正逐渐应用于中大尺寸的产品中。
目前在全面屏需求下,要求缩小模组边框。边框缩小后,整机防护性能下降,但是仍然要求显示模组有足够高的防汗碱、耐油脂等性能。现有技术中,通常对显示模组四周进行涂胶以阻挡水汽、汗碱、油脂等入侵模组内部,避免影响模组本身的性能。但目前显示模组的结构不利于对涂胶工艺的管控,常规胶水涂布精度,一般通过控制涂胶设备的出胶量、涂布路径等方式控制,对涂胶设备和工艺要求较高。因而目前显示模组的结构在模组侧边进行封胶时,容易出现模组四周侧边封胶的胶水涂布精度差、波动大,进而出现溢胶、缺胶等涂胶问题;其中,无法精准控制涂胶的宽度和高度,易发生溢胶、漏胶等缺陷,进而导致密封效果较差,而涂胶的宽度波动大则又会造成对窄边框设计的影响。
因此,提供一种既可以提升侧边封胶的胶水涂布精度,保证模组的窄边框设计和封胶密封效果,又可以降低对涂胶设备和涂胶工艺的要求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结构中侧边封胶精度无法有效管控,容易出现溢胶、漏胶,造成窄边框设计受到影响、模组封胶密封性无法保证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位于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盖板,盖板超出显示面板的区域为第一区;在第一区,盖板朝向显示面板的一侧包括遮光部,遮光部与盖板固定;遮光部远离盖板的一侧包括凹槽,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凹槽至少贯穿部分遮光部,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遮光部的厚度;凹槽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沿平行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侧边位于第一侧边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显示模组还包括封胶,封胶至少覆盖显示面板的侧边缘和部分遮光部,至少部分封胶填充于凹槽内,封胶的截止处位于第二侧边。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至少包括显示面板和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的盖板,盖板一般比显示面板的尺寸大,通过设置盖板超出显示面板,充分起到保护其下方的整个显示面板的作用。在盖板超出显示面板的第一区,盖板朝向显示面板的一侧包括遮光部,遮光部可以遮挡显示面板的边框走线、贴合偏位,防止显示面板侧边缘的漏光。显示模组还包括封胶,封胶至少覆盖显示面板的侧边缘和部分遮光部,能够阻隔水汽等外界干扰因素入侵至模组内部,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整体的可靠性。本发明在遮光部开设凹槽,制程工艺简单快捷,仅需在第一区的遮光部一侧开设一定深度和一定宽度的凹槽,即可有效提升在模组侧边封胶的涂布精度,在凹槽的阻挡作用下,未固化前的封胶可以在凹槽的第二侧边位置停止横向外扩,保证胶宽的尺寸稳定,即使封胶的胶量在最大胶量和最小胶量之间变化,因凹槽的设置,胶宽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可以提升涂胶精度。即使为了保证封胶在模组边缘的密封效果,在最大胶量范围内出现些许误差,胶量增加,胶水也只会在凹槽处累积,仅会在纵向加厚,横向胶宽不会增加,可以避免发生溢胶风险,有利于保证模组的窄边框设计。由于凹槽的设置,可以在胶量增加时仅在纵向增加胶厚,进而可以保证足够的涂胶厚度,避免缺胶风险,有利于提高模组的封胶可靠性。并且通过遮光部的凹槽的设置,可以使得封胶的胶量在最大胶量和最小胶量之间的胶量差较大,因此无需通过精密设备精准控制胶量和涂布路径,涂胶工艺余量大,对涂胶设备和工艺要求也就可以大大降低,有利于降低制程难度,提高制程效率。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本发明中能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本发明意在覆盖落入所对应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及其等同物范围内的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结合参考图1-图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B-B’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1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包括:显示面板10和位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10E一侧的盖板20(图中未填充),盖板20超出显示面板10的区域为第一区00A;
在第一区00A,盖板20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包括遮光部30,遮光部30与盖板20固定;
遮光部30远离盖板20的一侧包括凹槽30K,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凹槽30K至少贯穿部分遮光部30,凹槽30K的深度D1小于或等于遮光部30的厚度D0;
凹槽30K包括第一侧边30K1和第二侧边30K2,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二侧边30K2位于第一侧边30K1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
显示模组000还包括封胶40(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1中未示意封胶40,具体可参考图2和图3的封胶40结构),封胶40至少覆盖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和部分遮光部30,至少部分封胶40填充于凹槽30K内,封胶40的截止处位于第二侧边30K2。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至少包括显示面板10和位于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10E一侧的盖板20;可选的,显示模组000可以为柔性显示模组,显示面板10可以为曲面显示面板,如在显示模组000的四周边缘位置为曲面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的图中以显示模组000为平面显示模组为例进行示意说明。盖板20位于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10E一侧,盖板20一般比显示面板10的尺寸大,以通过盖板20超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区00A,充分起到保护其下方的整个显示面板10的作用。在盖板20超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区00A,盖板20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包括遮光部30,遮光部30与盖板20固定。遮光部30可以为油墨等具有遮光性能的结构。遮光部30可以通过在盖板20四周的第一区00A内进行丝印或喷涂形成,遮光部30可以遮挡显示面板10的边框走线、贴合偏位,防止显示面板10侧边缘10L的漏光。
显示模组000还包括封胶40,封胶40至少覆盖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和部分遮光部30。由于显示模组000的结构中,通常还包括与显示面板10绑定的驱动集成电路,驱动集成电路可以是柔性电路板。目前常见的设计结构是COF(Chip On Flex或Chip On Film,覆晶薄膜)结构,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的弯折区WA朝显示面板10的背光面一侧弯折,柔性电路板50的一端绑定于显示面板10弯折后的背光面一侧的绑定区BA,从而通过将显示面板10的部分非显示区弯折至显示面板10的背光面一侧,可以减小显示面板10的下边框(border)尺寸,提升屏占比,能够实现窄边框的设计目的。因此当封胶40涂覆于模组的各个侧边时,如图3所示,包括柔性电路板50的显示模组的一侧,由于需要留出柔性电路板50向显示面板10的背光面一侧弯折的空间,因此该侧的封胶40仅需要覆盖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和部分区域的遮光部30;而如图2所示,不包括柔性电路板的其他侧边由于无需留出柔性电路板的弯折空间,因此封胶40不仅可以覆盖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和部分区域遮光部30,还可以进一步覆盖显示面板10背光面一侧的部分区域。如图2所示可选的,显示面板10的背光面一侧设置复合泡棉层80,复合泡棉层80位于显示面板10远离盖板20的一侧,复合泡棉层80包括远离盖板20一侧的第一表面80A,封胶40覆盖部分区域的第一表面80A,使得则封胶40进一步覆盖住部分区域的复合泡棉层80,以增强封胶40对显示模组000周围的密封效果。本实施例的封胶40可以是采用液态胶固化形成,液态胶可以为丙烯酸胶水、聚氨酯-丙烯酸酯胶水或是有机硅胶水等,可以通过紫外(UV)固化、热固化以及水汽固化等的胶水类型,本实施例不作限定。封胶40在显示模组000的侧边缘设置,能够阻隔水汽等外界干扰因素入侵至模组内部,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000整体的可靠性。
现有技术中,封胶的涂布精度难以管控,如果通过控制涂胶设备的出胶量、涂布路径等方式控制,对涂胶设备和工艺要求较高。并且在无法精准控制涂胶的宽度和高度时,涂胶宽度的波动则会较大,容易出现模组四周侧边封胶的胶水涂布精度差、波动大,进而在出现溢胶问题时导致对窄边框设计的影响,在出现漏胶、缺胶问题时导致密封效果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设置遮光部30远离盖板20的一侧包括凹槽30K,即在遮光部30的远离盖板20的一侧表面开设凹槽30K,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凹槽30K至少贯穿部分遮光部30,凹槽30K可以仅贯穿遮光部30的部分厚度,使得凹槽30K的深度D1小于遮光部30的厚度D0;凹槽30K也可以贯穿遮光部30的全部厚度,使得凹槽30K的深度D1等于遮光部30的厚度D0,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可根据凹槽30K的实际深度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的图中以凹槽30K仅贯穿遮光部30的部分厚度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是,当凹槽30K贯穿遮光部30的全部厚度时,还可以通过改变封胶40的透光性质来保证凹槽30K区域的遮光性能,具体可参考后续实施例进行理解,本实施例在此仅以遮光部30未被全部贯穿,仍然保证其具有遮光性能为例进行示例。
遮光部30远离盖板20的一侧表面开设的凹槽30K,可以定义其包括第一侧边30K1和第二侧边30K2,其中,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二侧边30K2位于第一侧边30K1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第一侧边30K1可以理解为凹槽30K中更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的一侧,第二侧边30K2可以理解为凹槽30K中更远离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的一侧。
本实施例在显示模组000的周围侧边设置封胶40时,由于存在遮光部30开设的凹槽30K,可以使得至少部分封胶40填充于凹槽30K内,封胶40的截止处位于第二侧边30K2,即具有一定深度的凹槽30K可以起到阻挡作用,未固化前的具有流动性的封胶40至少覆盖住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和部分区域的遮光部30,到达凹槽30K的靠近显示面板10侧边缘10L的第一侧边30K1位置,然后继续填充在凹槽30K内,最后可以在凹槽30K的远离显示面板10侧边缘10L的第二侧边30K2位置截止,即封胶40的截止处位于第二侧边30K2。由于遮光部30开设的凹槽30K的设置,可以使得封胶40在凹槽30K的第二侧边30K2处截止流动,不会继续向第二侧边30K2外流动(即不会继续向第二侧边30K2远离显示面板10侧边缘10L的一侧流动),进而可以通过凹槽30K的阻挡,使得封胶40在凹槽30K内累积,有效控制封胶40固化后的胶宽A如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封胶的胶宽A指的是封胶40在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与封胶40的截止处即第二侧边30K2之间的宽度),并且可以通过凹槽30K的深度和宽度的控制,使得封胶40固化后的胶宽A达到符合窄边框设计的要求,避免胶宽波动太大造成的对窄边框的影响。
本实施例的制程工艺简单快捷,仅需在第一区00A的遮光部30一侧开设一定深度和一定宽度的凹槽30K,即可有效提升在模组侧边封胶40的涂布精度,在凹槽30K的阻挡作用下,未固化前的封胶40可以在凹槽30K的第二侧边30K2位置停止横向(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外扩,保证胶宽A的尺寸稳定,即使封胶40的胶量在最大胶量和最小胶量之间变化,因凹槽30K的设置,胶宽A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可以提升涂胶精度。即使为了保证封胶40在模组边缘的密封效果,在最大胶量范围内出现些许误差,胶量增加,胶水也只会在凹槽30K处累积,仅会在纵向(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加厚,横向胶宽A不会增加,可以避免发生溢胶风险,有利于保证模组的窄边框设计。由于凹槽30K的设置,可以在胶量增加时仅在纵向增加胶厚,进而可以保证足够的涂胶厚度,避免缺胶风险,有利于提高模组的封胶可靠性。并且通过遮光部30的凹槽30K的设置,可以使得封胶40的胶量在最大胶量(如图2中示意的实线示意的最大量封胶40max)和最小胶量(如图2中示意的虚线示意的最小量封胶40min)之间的胶量差较大(经申请人研究发现,本实施例可以允许最大胶量和最小胶量之间的胶量差至少达到20~30%,甚至达到50%),因此无需通过精密设备精准控制胶量和涂布路径,涂胶工艺余量(Margin)大,对涂胶设备和工艺要求也就可以大大降低,有利于降低制程难度,提高制程效率。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二侧边30K2到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的最小距离为0.1-0.3微米,优选的,第二侧边30K2到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的最小距离为0.2-0.3微米。本实施例的设计结构,可以有效控制封胶40固化后的胶宽A,即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二侧边30K2到与其最靠近的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的距离即为封胶40的胶宽A,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二侧边30K2到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的最小距离为0.1-0.3微米,相当于可以将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中的封胶40的胶宽A控制在0.1-0.3微米,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未设置凹槽30K时胶宽一般在0.05-0.5微米之间的大波动,本实施例的遮光部30带凹槽30K的结构,可以有效保证胶宽A的尺寸稳定,即使封胶40的胶量在最大胶量和最小胶量之间变化,因凹槽30K的设置,胶宽A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可以提升涂胶精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中仅是示例性画出显示模组000的结构,具体实施时,显示模组000的结构包括但不仅限于此,还可以包括位于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10E与盖板20之间的偏光片60、位于显示面板10远离盖板20一侧的支撑层70、复合泡棉层80等结构,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显示模组的结构进行理解。本实施例设置封胶40至少覆盖住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此时封胶40至少覆盖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偏光片的侧边缘、支撑层的侧边缘、复合泡棉层的侧边缘,即封胶40需要覆盖住盖板20下方的所有膜层结构的边缘,以保证模组的整体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有机电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和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等;另外,显示面板10可以为刚性的面板结构,也可以为能够弯折的柔性面板结构,本实施例以显示面板10采用OLED显示面板,且为刚性的平面型面板为例进行描述说明,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显示面板,仅需满足模组边缘需要封胶即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3,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凹槽30K仅贯穿部分遮光部30,凹槽30K的深度D1小于遮光部30的厚度D0。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在遮光部30远离盖板20的一侧表面开设凹槽30K,以控制封胶40的涂布精度,稳定封胶40的胶宽尺寸时,可以设置凹槽30K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仅贯穿部分厚度的遮光部30,即最终形成的凹槽30K的深度D1小于遮光部30的厚度D0,进而可以保证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有利于保证显示模组000的一体黑效果,即遮光部30的黑色遮光性可以使得显示模组在息屏状态下,显示区与第一区00A无明显的色差界限,视觉上为较好的一体黑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和图4,图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凹槽30K贯穿遮光部30的厚度,凹槽30K的深度D1等于遮光部30的厚度D0;封胶40包括黑色封胶。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在遮光部30远离盖板20的一侧表面开设凹槽30K,以控制封胶40的涂布精度,稳定封胶40的胶宽尺寸时,可以设置凹槽30K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贯穿遮光部30的全部厚度,即最终形成的凹槽30K的深度D1等于遮光部30的厚度D0,制程时可以直接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贯穿遮光部30的凹槽30K即可,有利于降低凹槽30K的制程难度。由于凹槽30K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贯穿遮光部30的全部厚度,因此凹槽30K区域的遮光部30暴露了部分盖板20,因此此时的封胶40填充时,封胶40需要采用黑色封胶(图4中以不同的填充图案表示黑色的封胶40,以区别于图2的封胶材料),如黑色的环氧树脂材料,进而有利于在封胶40填充于凹槽30K内后保证凹槽30K区域的遮光性能,进而保证显示模组000的一体黑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区00A包括第一边缘00A1和第二边缘00A2,第一边缘00A1为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
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二边缘00A2为盖板20远离显示面板10侧边缘10L一侧的边缘;第一侧边30K1位于第一边缘00A1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
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一侧边30K1到第一边缘00A1之间的距离L1为0.1-0.2微米。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遮光部30远离盖板20一侧开设的凹槽30K可以是遮光部30中间区域的一部分,可以是在原本制作完的遮光部30的部分区域开设的凹槽30K,具体为,盖板20超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区00A包括第一边缘00A1和第二边缘00A2,第一边缘00A1可以理解为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而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一区00A的第二边缘00A2可以理解为盖板20远离显示面板10侧边缘10L一侧的盖板边缘20L,以此定义出第一区00A两侧的第一边缘00A1和第二边缘00A2。本实施例凹槽30K开设的位置,可以使得凹槽30K的第一侧边30K1位于第一边缘00A1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即凹槽30K开设在离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远一些的位置。此时,本实施例设置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凹槽30K的第一侧边30K1到第一区00A的第一边缘00A1之间的距离L1的范围为0.1-0.2微米,即凹槽20K的第一侧边30K1远离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至少0.1微米,进而有利于保证遮光部30的尺寸精度及盖板20与显示面板10的贴附精度,有利于提升整个显示模组000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图1和图2实施例示意的凹槽30K可以通过以下实施方式形成。
可选的,如图1-图2、图5,图5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遮光部30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第二子层302位于第一子层301远离盖板20的一侧;第二子层302开设凹槽30K。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盖板20超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区00A内,通常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遮光部30,为了保证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需要遮光部30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在第一区00A范围内,盖板20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依次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即两个子层共同形成遮光部30,第二子层302位于第一子层301远离盖板20的一侧,进而在开设遮光部30的凹槽30K时,可以仅图案化第二子层302,即在第二子层302图案化形成贯穿第二子层302的镂空作为遮光部30的凹槽30K,由于第一子层301还是保留为完整的整面结构,且第一区00A的部分区域还是保留了第二子层302,因此仍然可以保证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遮光部30为油墨材料时,一般均会在第一区00A设置至少两层油墨层以保证最终的油墨区即第一区00A具有足够的厚度,保证遮光性。因此本实施例在显示模组的制程过程中,仅需在现有的第一区00A的油墨层完成后,对整个油墨层即遮光部30的上层油墨(即第二子层302)进行镂空处理即可,相当于仅增加了镂空第二子层302的制程步骤,进而还可以有效提高制程效率。
可选的,如图1-图2、图6,图6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遮光部30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子层301、第二子层302和第三子层303,第二子层302位于第一子层301远离盖板20的一侧,第三子层303位于第二子层302远离盖板20的一侧;第三子层303开设第一凹槽303K,至少第一凹槽303K作为凹槽30K。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盖板20超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区00A内,通常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遮光部30,为了保证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需要遮光部30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可以理解的是,遮光部30为油墨材料时,相关技术中一般均会在第一区00A设置至少两层油墨层(即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以保证最终的油墨区即第一区00A具有足够的厚度,保证遮光性。本实施例在第一区00A范围内,盖板20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依次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后,继续再增设一个第三子层303,使得第二子层302位于第一子层301远离盖板20的一侧,第三子层303位于第二子层302远离盖板20的一侧,然后通过图案化工艺,在第三子层303镂空形成第一凹槽303K,第三子层303形成的该第一凹槽303K即可作为遮光部30的凹槽30K。本实施例的结构可以使得在开设遮光部30的凹槽30K时,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可以按照相关技术中油墨层的结构制作,然后仅需增设第三子层303,然后仅图案化该第三子层303,即在第三子层303图案化形成贯穿第三子层303的镂空作为遮光部30的凹槽30K,由于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还是保留为完整的整面结构,且第一区00A的部分区域还是保留了第三子层303,因此可以进一步提升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
进一步可选的,如图1-图2、图7,图7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遮光部30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子层301、第二子层302和第三子层303,第三子层303开设第一凹槽303K,第二子层302开设第二凹槽302K,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第二凹槽302K与第一凹槽303K至少部分交叠;第一凹槽303K和第二凹槽302K共同作为凹槽30K。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盖板20超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区00A内,通常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遮光部30,为了保证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需要遮光部30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可以理解的是,遮光部30为油墨材料时,相关技术中一般均会在第一区00A设置至少两层油墨层(即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以保证最终的油墨区即第一区00A具有足够的厚度,保证遮光性。本实施例在第一区00A范围内,盖板20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依次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后,继续再增设一个第三子层303,使得第二子层302位于第一子层301远离盖板20的一侧,第三子层303位于第二子层302远离盖板20的一侧,然后通过图案化工艺,在第三子层303镂空形成第一凹槽303K,在第二子层302镂空形成第二凹槽302K,第二凹槽302K与第一凹槽303K至少部分交叠,第三子层303形成的该第一凹槽303K和第二子层302形成的第二凹槽302K可以共同作为遮光部30的凹槽30K。本实施例的结构可以使得在开设遮光部30的凹槽30K时,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可以按照相关技术中油墨层的结构制作,然后仅需增设第三子层303,然后图案化该第三子层303和原本的第二子层302,即在第三子层303和第二子层302图案化形成贯穿第三子层303和第二子层302的镂空作为遮光部30的凹槽30K,由于第一子层301还是保留为完整的整面结构,遮光性一般也满足要求,且第一区00A的部分区域还是保留了第三子层303和第二子层302。因此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凹槽303K和第二凹槽302K的叠加共同形成深度更大的凹槽30K,可以通过加深遮光部30的凹槽30K的深度,为封胶40提供更大的填充空间,降低封胶40的波动性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保证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丝印或者喷涂工艺依次形成第一子层301、第二子层302、第三子层303,因此第一子层301、第二子层302、第三子层303各层的厚度基本可以保持一致,因而当在第三子层303和第二子层302图案化形成贯穿第三子层303和第二子层302的镂空作为遮光部30的凹槽30K时,凹槽30K的深度相比于仅镂空第三子层303有了进一步加深,因此可以为封胶40提供更大的填充空间。
可选的,如图1-图2、图8,图8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二凹槽302K的宽度W1小于第一凹槽303K的宽度W2。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第二子层302的第二凹槽302K、第三子层303的第一凹槽303K叠加共同作为遮光部30的凹槽30K时,可以设置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二凹槽302K的宽度W1小于第一凹槽303K的宽度W2,即第三子层303的第一凹槽303K在盖板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层302的第二凹槽302K在盖板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范围内,以使得遮光部30的凹槽30的第一侧边30K1和第二侧边30K2形成阶梯状,当封胶40填充于该凹槽30K内时,可以通过凹槽30K的第一侧边30K1和第二侧边30K2为阶梯状来减缓封胶40的流动速度,进而便于封胶30在第二侧边30K2处截止,保证封胶40的涂布精度,稳定封胶40的胶宽尺寸。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9,图9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区00A包括第一边缘00A1和第二边缘00A2,第一边缘00A1为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
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二边缘00A2为盖板20远离显示面板10侧边缘10L一侧的盖板边缘20L;第一侧边30K1与第一边缘00A1重合。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遮光部30远离盖板20一侧开设的凹槽30K可以是遮光部30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部分,可以是在原本制作完的遮光部30的部分区域开设的凹槽30K,具体为,盖板20超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区00A包括第一边缘00A1和第二边缘00A2,第一边缘00A1可以理解为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而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一区00A的第二边缘00A2可以理解为盖板20远离显示面板10侧边缘10L一侧的盖板边缘20L,以此定义出第一区00A两侧的第一边缘00A1和第二边缘00A2。本实施例凹槽30K开设的位置,可以使得凹槽30K的第一侧边30K1与第一区00A的第一边缘00A1重合,即凹槽30K开设在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的位置。此时,本实施例设置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凹槽30K的第一侧边30K1与第一区00A的第一边缘00A1重合,进而有利于保证凹槽30K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上的宽度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封胶40,进而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封胶30可以更好的在第二侧边30K2处截止,保证封胶40的涂布精度,稳定封胶40的胶宽尺寸。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遮光部30开设的凹槽30K的存在,从而可以使得遮光部30形成厚度不同的第一遮光区30A和第二遮光区30B,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一遮光区30A位于第二侧边30K2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第二遮光区30B位于第二侧边30K2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即第一遮光区30A可以理解为遮光部30的厚度大的区域,第二遮光区30B可以理解为遮光部30的厚度小的区域,第一遮光区30A的遮光部30的厚度D0A大于第二遮光区30B的遮光部30的厚度D0B,厚度较薄的第二遮光区30B更靠近显示面板10,从而满足遮光部30形成凹槽30K以阻止封胶40的进一步流动的同时,还可以避免靠近显示面板10的区域的遮光部30过厚影响该区域出光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图1和图9实施例示意的凹槽30K可以通过以下实施方式形成。
可选的,如图1、图9、图10,图10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遮光部30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第二子层302位于第一子层301远离盖板20的一侧;第二子层302开设凹槽30K,凹槽30K的第一侧边30K1与第一区00A的第一边缘00A1重合。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盖板20超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区00A内,通常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遮光部30,为了保证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需要遮光部30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在第一区00A范围内,盖板20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依次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即两个子层共同形成遮光部30,第二子层302位于第一子层301远离盖板20的一侧,进而在开设遮光部30的凹槽30K时,可以仅图案化第二子层302,即在第二子层302图案化形成贯穿第二子层302的镂空作为遮光部30的凹槽30K,凹槽30K的第一侧边30K1与第一区00A的第一边缘00A1重合。由于第一子层301还是保留为完整的整面结构,且第一区00A的部分区域还是保留了第二子层302,因此仍然可以保证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可以理解的是,遮光部30为油墨材料时,一般均会在第一区00A设置至少两层油墨层以保证最终的油墨区即第一区00A具有足够的厚度,保证遮光性。因此本实施例在显示模组的制程过程中,仅需在现有的第一区00A的油墨层完成后,对整个油墨层即遮光部30的上层油墨(即第二子层302)进行镂空处理即可,相当于仅增加了镂空第二子层302的制程步骤,进而还可以有效提高制程效率。
可选的,如图1、图9、图11,图11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遮光部30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子层301、第二子层302和第三子层303,第二子层302位于第一子层301远离盖板20的一侧,第三子层303位于第二子层302远离盖板20的一侧;第三子层303开设第一凹槽303K,至少第一凹槽303K作为凹槽30K,凹槽30K的第一侧边30K1与第一区00A的第一边缘00A1重合。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盖板20超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区00A内,通常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遮光部30,为了保证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需要遮光部30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可以理解的是,遮光部30为油墨材料时,相关技术中一般均会在第一区00A设置至少两层油墨层(即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以保证最终的油墨区即第一区00A具有足够的厚度,保证遮光性。本实施例在第一区00A范围内,盖板20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依次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后,继续再增设一个第三子层303,使得第二子层302位于第一子层301远离盖板20的一侧,第三子层303位于第二子层302远离盖板20的一侧,由于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还是保留为完整的整面结构,且第一区00A的部分区域还是保留了第三子层303,因此可以进一步提升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并且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第三子层303时,可以仅在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形成,在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不作丝印和喷涂,即可在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一侧形成第三子层303的第一凹槽303K。本实施例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时,可以在第一区00A整面制作,而继续再增设第三子层303时,可以仅在第一区00A的靠近盖板边缘20L的区域制作,以在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一侧形成第一凹槽303K直接作为遮光部30的凹槽30K,进而有利于节省凹槽30K的镂空工艺,有利于提高制程效率。
可选的,如图1、图9、图12,图1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遮光部30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子层301、第二子层302和第三子层303,第三子层303开设第一凹槽303K,第二子层302开设第二凹槽302K,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Z,第二凹槽302K与第一凹槽303K至少部分交叠;第一凹槽303K和第二凹槽302K共同作为凹槽30K,凹槽30K的第一侧边30K1与第一区00A的第一边缘00A1重合。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盖板20超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区00A内,通常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遮光部30,为了保证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需要遮光部30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可以理解的是,遮光部30为油墨材料时,相关技术中一般均会在第一区00A设置至少两层油墨层(即第一子层301和第二子层302)以保证最终的油墨区即第一区00A具有足够的厚度,保证遮光性。本实施例在第一区00A范围内,盖板20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依次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第一子层301后,第二子层302可以直接仅在靠近盖板边缘20L的一侧形成,以在第二子层302完成后直接在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一侧形成第二凹槽302K;然后继续再增设一个第三子层303,使得第二子层302位于第一子层301远离盖板20的一侧,第三子层303位于第二子层302远离盖板20的一侧,并且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第三子层303时,也可以仅在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形成,在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不作丝印和喷涂,即可在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一侧形成第三子层303的第一凹槽303K。本实施例通过丝印或喷涂形成第一子层301时,可以在第一区00A整面制作,由于第一子层301还是保留为完整的整面结构,且第一区00A的部分区域还是保留了第三子层303和第二子层302,遮光性一般也满足要求。而继续再增设第二子层302和第三子层303时,可以仅在第一区00A的靠近盖板边缘20L的区域制作,以在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一侧形成第一凹槽303K和第二凹槽302K共同作为遮光部30的凹槽30K,进而有利于节省凹槽30K的镂空工艺,有利于提高制程效率。并且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凹槽303K和第二凹槽302K的叠加共同形成深度更大的凹槽30K,可以通过加深遮光部30的凹槽30K的深度,为封胶40提供更大的填充空间,降低封胶40的波动性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保证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丝印或者喷涂工艺依次形成第一子层301、第二子层302、第三子层303,因此第一子层301、第二子层302、第三子层303各层的厚度基本可以保持一致,因而当在第三子层303和第二子层302图案化形成贯穿第三子层303和第二子层302的镂空作为遮光部30的凹槽30K时,凹槽30K的深度相比于仅镂空第三子层303有了进一步加深,因此可以为封胶40提供更大的填充空间。
进一步可选的,如图1、图9、图13,图1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二凹槽302K的宽度W1小于第一凹槽303K的宽度W2。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第二子层302的第二凹槽302K、第三子层303的第一凹槽303K叠加共同作为遮光部30的凹槽30K时,可以设置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二凹槽302K的宽度W1小于第一凹槽303K的宽度W2,即第三子层303的第一凹槽303K在盖板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层302的第二凹槽302K在盖板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范围内,以使得遮光部30的凹槽30的第二侧边30K2形成阶梯状,当封胶40填充于该凹槽30K内时,可以通过凹槽30K的第二侧边30K2为阶梯状来减缓封胶40的流动速度,进而便于封胶30在第二侧边30K2处截止,保证封胶40的涂布精度,稳定封胶40的胶宽尺寸。
可选的,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子层302开设第二凹槽302K,第三子层303开设第一凹槽303K时,第一凹槽303K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第二凹槽302K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可以共同作为凹槽30K的第一侧边30K1,与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1重合。
可选的,如图1、图9、图14,图1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二子层302开设第二凹槽302K,第三子层303开设第一凹槽303K时,第一凹槽303K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第二凹槽302K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可以共同作为凹槽30K的第一侧边30K1,第一凹槽303K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可以与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1重合,而第二凹槽302K靠近显示面板10的侧边可以位于第二侧边30K2和显示面板10的侧边缘10L之间,从而可以使得第二子层302开设的第二凹槽302K的宽度减小,有利于通过提升第二子层302的遮光区域来进一步提升整个遮光部30的遮光性能。并且还可以增加遮光部30开设的凹槽30K的阶梯状,有利于通过封胶40的爬坡减缓封胶未固化前的流动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2,本实施例中,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一侧边30K1与第二侧边30K2之间的距离L为0.1-0.3微米。可以理解的是,当遮光部30开设的凹槽30K的第一侧边30K1或者第二侧边30K2为阶梯状时,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一侧边30K1与第二侧边30K2之间的距离L可以理解为第一侧边30K1与第二侧边30K2之间的最小距离。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当在遮光部30远离盖板20的一侧开设凹槽30K时,可以设置凹槽30K的尺寸满足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X,第一侧边30K1与第二侧边30K2之间的距离L为0.1-0.3微米,从而可以避免第一侧边30K1与第二侧边30K2之间的距离L过大影响遮光部30对第一区00A的遮光效果,还可以避免第一侧边30K1与第二侧边30K2之间的距离L过小,影响封胶40在凹槽30K内的填充容量。本实施例将第一侧边30K1与第二侧边30K2之间的距离L设置为0.1-0.3微米,既可以保证开设凹槽30K后的遮光部30在第一区00A的遮光效果,又可以使得遮光部30的凹槽30K具有足够容纳封胶40的空间,保证封胶40在第二侧边30K2的截止效果,进而有利于保证封胶40的涂布精度可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5,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图15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11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11,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模组0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至少包括显示面板和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的盖板,盖板一般比显示面板的尺寸大,通过设置盖板超出显示面板,充分起到保护其下方的整个显示面板的作用。在盖板超出显示面板的第一区,盖板朝向显示面板的一侧包括遮光部,遮光部可以遮挡显示面板的边框走线、贴合偏位,防止显示面板侧边缘的漏光。显示模组还包括封胶,封胶至少覆盖显示面板的侧边缘和部分遮光部,能够阻隔水汽等外界干扰因素入侵至模组内部,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整体的可靠性。本发明在遮光部开设凹槽,制程工艺简单快捷,仅需在第一区的遮光部一侧开设一定深度和一定宽度的凹槽,即可有效提升在模组侧边封胶的涂布精度,在凹槽的阻挡作用下,未固化前的封胶可以在凹槽的第二侧边位置停止横向外扩,保证胶宽的尺寸稳定,即使封胶的胶量在最大胶量和最小胶量之间变化,因凹槽的设置,胶宽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可以提升涂胶精度。即使为了保证封胶在模组边缘的密封效果,在最大胶量范围内出现些许误差,胶量增加,胶水也只会在凹槽处累积,仅会在纵向加厚,横向胶宽不会增加,可以避免发生溢胶风险,有利于保证模组的窄边框设计。由于凹槽的设置,可以在胶量增加时仅在纵向增加胶厚,进而可以保证足够的涂胶厚度,避免缺胶风险,有利于提高模组的封胶可靠性。并且通过遮光部的凹槽的设置,可以使得封胶的胶量在最大胶量和最小胶量之间的胶量差较大,因此无需通过精密设备精准控制胶量和涂布路径,涂胶工艺余量大,对涂胶设备和工艺要求也就可以大大降低,有利于降低制程难度,提高制程效率。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4)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盖板,所述盖板超出所述显示面板的区域为第一区;
在所述第一区,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包括遮光部,所述遮光部与所述盖板固定;
所述遮光部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包括凹槽,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凹槽至少贯穿部分所述遮光部,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遮光部的厚度;
所述凹槽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侧边位于所述第一侧边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封胶,所述封胶至少覆盖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缘和部分所述遮光部,至少部分所述封胶填充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封胶的截止处位于所述第二侧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凹槽仅贯穿部分所述遮光部,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遮光部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凹槽贯穿所述遮光部的厚度,所述凹槽的深度等于所述遮光部的厚度;
所述封胶包括黑色封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包括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为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缘;
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边缘为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侧边缘一侧的边缘;所述第一侧边位于所述第一边缘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侧边到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1-0.2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包括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为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缘;
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边缘为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侧边缘一侧的边缘;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边缘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包括第一遮光区和第二遮光区,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遮光区位于所述第二侧边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遮光区位于所述第二侧边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遮光区的所述遮光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所述遮光部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遮光部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二子层位于所述第一子层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子层开设所述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遮光部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子层、第二子层和第三子层,所述第二子层位于所述第一子层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子层位于所述第二子层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
所述第三子层开设第一凹槽,至少所述第一凹槽作为所述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子层开设第二凹槽,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共同作为所述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距离为0.1-0.3微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侧边到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1-0.3微米。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复合泡棉层,所述复合泡棉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
所述复合泡棉层包括远离所述盖板一侧的第一表面,所述封胶覆盖部分区域的所述第一表面。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311129720.3A 2023-09-04 2023-09-04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1776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29720.3A CN117177608A (zh) 2023-09-04 2023-09-04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29720.3A CN117177608A (zh) 2023-09-04 2023-09-04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77608A true CN117177608A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42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29720.3A Pending CN117177608A (zh) 2023-09-04 2023-09-04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7760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00799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805667B2 (en) Encapsulation structur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encapsulation method
KR102582161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9637373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TWI485846B (zh) 具可撓性基板之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6425877B2 (ja) 表示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162194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7623080B (zh) 显示装置
KR10176510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4218184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19288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EP252525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2150914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9285625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14182163A (ja) 表示装置
CN109994524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340652B (zh) 封装胶、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KR20200145268A (ko) 마이크로 렌즈 층을 구비한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WO2020014923A1 (zh) 基于类舞台结构的整体封装式行单元
CN117177608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KR20160140074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09917598B (zh) 挠性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00171919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14270554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12540969U (zh) 一种微米窄边框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