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68499B - 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68499B
CN117168499B CN202311134007.8A CN202311134007A CN117168499B CN 117168499 B CN117168499 B CN 117168499B CN 202311134007 A CN202311134007 A CN 202311134007A CN 117168499 B CN117168499 B CN 1171684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bservation
kth
satellite
representing
observation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340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68499A (zh
Inventor
李洋洋
唐卫明
邓辰龙
邹璇
张永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WHU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WHU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to CN20231113400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684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68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8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68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8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Fixing By Use Of Radio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本发明通过INS辅助解算得到位置变化量和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对应残差,确定周跳整数值,修复载波相位观测值;根据位置变化量和当前时刻的动态位置,递推下一时刻的动态位置,结合INS动态位置信息进行松组合解算;利用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和INS预测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进行紧组合解算;根据卫星可见数以及空间位置精度因子,进行松组合或紧组合的最优解算,得到实时高频的动态基准位置结果。本发明根据不同观测条件,兼顾松组合和紧组合两者优势,实现高频动态基准位置最优解,为相对定位提供高频稳定的基准位置,时效性高,适用于复杂时变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北斗/INS融合定位已经广泛应用到机器人、移动测图、车载导航等多个领域,在环境复杂、高频动态定位、运动无规律的动态应用中,北斗与INS是绝佳组合。动动相对定位技术选定动态基准站作为基准,实时更新自身位置并以此作为位置基准,通过相对定位解算动态位置结果,为动态目标间协同作业提供安全有效保障。动动相对定位中基站处于运动状态,现有方法通常是利用北斗/GNSS SPP计算3-10m精度的绝对位置,把绝对位置结果作为相对定位位置基准,存在以下问题:无法保证复杂时变环境下动态位置基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没有融合INS,得不到高频的动态位置基准,进而无法解算高频的相对位置结果;基于相对定位的无人机动态位置结果也会随移动平台的位置基准随机抖动,无法完成对无人机降落的精确控制。虽然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实时PPP解算来削弱,但实时PPP初始化时间较长,实时解算需要额外的北斗SSR改正数,对互联网通信要求较高。
针对以上问题,Tang等提出了北斗/INS融合的动态基准位置解算TDCP/INS方法,利用SPP和TDCP分别解算得到初始动态位置和高精度的位置变化量,并融合INS获得高频稳定的动态基准位置结果,虽然与“真实”动态位置存在固定偏移量,但不影响动态基准位置结果与实际运动状态的一致性。然而该方法采用松组合的模式,组合性能严重依赖于北斗/TDCP精度,在城市街道、树木遮挡等相对复杂观测环境下,难以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紧组合能够克服松组合的缺陷,可用卫星数不足4颗也能进行组合解算,但是计算压力大,数据处理要求高。因此,如何保证复杂时变环境下动态基准位置的稳定性是动动相对定位首要解决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复杂时变环境下,动态目标的基准位置结果与实际运动状态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本发明方法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每颗卫星多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得到动态目标相邻两个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和每颗卫星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对应残差,通过卡方检验残差确定周跳类型卫星对周跳数进行参数估计,通过LAMBDA整数固定周跳整数值,修复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得到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高精度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
根据当前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结合当前观测时刻与下一观测时刻之间的高精度位置变化量递推得到第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利用卫星和INS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信息构建松组合观测方程,利用INS动态位置预测当前和下一观测时刻的伪距观测值计算其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伪距差分观测值,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和INS预测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构建紧组合观测方程;
根据下一观测时刻动态目标的卫星可见数以及空间位置精度因子,利用中文描述进行动态基准位置最优解算,结合INS机械编排得到的动态位置,获得动态目标当观测时刻与下一观测时刻之间间实时高频的动态基准位置结果。
本发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获取每颗卫星多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计算每颗卫星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获取INS多个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计算INS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高精度位置变化量,联合每颗卫星的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得到动态目标相邻两个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和每颗卫星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对应残差,通过卡方检验残差确定周跳类型卫星,对周跳数进行参数估计,通过LAMBDA整数固定周跳整数值,修复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得到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高精度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
步骤2:根据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高精度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计算卫星之间的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高精度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得到位置变化量,根据当前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结合当前观测时刻与下一观测时刻之间的高精度位置变化量递推得到第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利用卫星和INS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信息构建松组合观测方程,利用INS动态位置预测当前和下一观测时刻的伪距观测值计算其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伪距差分观测值,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和INS预测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构建紧组合观测方程;
步骤3:根据下一观测时刻动态目标的卫星可见数以及空间位置精度因子,利用前述步骤2的中文描述进行动态基准位置最优解算,结合INS机械编排得到的动态位置,获得动态目标当观测时刻与下一观测时刻之间间实时高频的动态基准位置结果。
作为优选,步骤1所述通过INS辅助修复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具体如下:
步骤1.1:对每颗卫星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对应残差进行卡方检验,若卡方检验不通过时,残差最大值对应的卫星观测值标记为周跳类型,在状态向量中增加新的周跳参数,解算得到周跳类型卫星的周跳浮点值。
步骤1.2:重复步骤1.1解算直到每颗卫星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对应残差通过卡方检验,根据步骤1.2标记的结果,对发生周跳卫星的周跳浮点值进行LAMBDA整数固定获得周跳的整数值,修复相应卫星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得到高精度的载波相位观测值。
作为优选,步骤2所述计算卫星之间的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高精度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具体如下:
计算卫星i和卫星j的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高精度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将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进行作差,表示为:
其中,NT表示观测时刻的数量,λ表示波长,i表示第i颗卫星,j表示第j颗卫星,i∈[1,N],j∈[1,M],i≠j,N和M分别表示卫星数量,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与j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
其中,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载波相位观测值。
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方向余弦之差;
其中,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方向余弦之差,/>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与卫星i间的距离;
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与卫星i间的距离;
其中,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方向余弦之差,/>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与卫星j间的距离。/>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与卫星j间的距离;
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与j的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残差之差,k表示第k个观测时刻,k+1表示第k+1个观测时刻;
其中,xk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x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yk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y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zk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z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
其中,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残差,/>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残差,/>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残差,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残差。
步骤2所述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得到位置变化量,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Δxk,k+1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X轴坐标,Δyk,k+1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Y轴坐标,Δzk,k+1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Z轴坐标,k表示第k个观测时刻,k+1表示第k+1个观测时刻;
步骤2所述根据当前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结合当前观测时刻与下一观测时刻之间的高精度位置变化量递推得到第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的动态位置,(xk+1,yk+1,z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x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y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z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Δxk,k+1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X轴坐标,Δyk,k+1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Y轴坐标,Δzk,k+1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Z轴坐标,(xk,yk,zk)表示第k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xk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yk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zk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k表示第k个观测时刻,k+1表示第k+1个观测时刻。
根据k+1观测时刻的状态向量Xk+1,具体如下:
其中,X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状态向量,δr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位置参数,δv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速度参数,δφ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姿态参数,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陀螺零偏参数,/>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加计零偏参数,k+1表示第k+1个观测时刻。
步骤2所述利用卫星和INS第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信息构建松组合观测方程,具体如下:
其中,Z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松组合观测向量,和/>分别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INS动态位置,根据状态向量和松组合观测方程,利用Zk+1观测向量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解算得到位置结果;
步骤2所述利用INS动态位置预测当前和下一观测时刻的伪距观测值计算其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伪距差分观测值,具体如下:
卫星i与j分别利用INS动态位置预测第k和k+1观测时刻的伪距观测值,计算其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伪距差分观测值,卫星i与j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表示为:
其中,i表示第i颗卫星,j表示第j颗卫星,i∈[1,N],j∈[1,M],i≠j,N和M表示卫星数量,N≤60,M≤60,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与j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
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方向余弦之差,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与卫星i间的距离。/>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与卫星i间的距离;
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方向余弦之差,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与卫星j间的距离。/>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目标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与卫星j间的距离。
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与j的伪距差分观测值残差之差,具体计算如下:
其中,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伪距观测值残差,/>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伪距观测值残差,/>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伪距观测值残差,/>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伪距观测值残差,k表示第k个观测时刻,k+1表示第k+1个观测时刻;
步骤2所述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和INS预测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构建紧组合观测方程,具体为:
其中,Z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观测向量,根据状态向量和紧组合观测方程,利用Zk+1观测向量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解算得到位置结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电子设备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执行所述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北斗/INS半紧组合实时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解算方案,相比于传统动态基准位置解算,确保动态基准位置与实际运动轨迹一致,为相对定位提供高频稳定动态基准。
本发明根据不同观测条件,兼顾北斗/INS松组合和紧组合两者优势,实现高频动态基准位置最优解,时效性高,适用于复杂时变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具体实施时,本发明技术方案提出的方法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实现自动运行流程,实现方法的系统装置例如存储本发明技术方案相应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包括运行相应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设备,也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在城市峡谷、树木高楼遮挡等复杂环境下,利用北斗卫星和INS观测值,实施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
下面结合图1介绍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为一种所述北斗/INS半紧组合实时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每颗卫星多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计算每颗卫星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获取INS多个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计算INS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高精度位置变化量,联合每颗卫星的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得到动态目标相邻两个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和每颗卫星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对应残差,通过卡方检验残差确定周跳类型卫星,对周跳数进行参数估计,通过LAMBDA整数固定周跳整数值,修复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得到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高精度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
步骤1所述通过INS辅助修复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具体如下:
步骤1.1:对每颗卫星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对应残差进行卡方检验,若卡方检验不通过时,残差最大值对应的卫星观测值标记为周跳类型,在状态向量中增加新的周跳参数,解算得到周跳类型卫星的周跳浮点值。
步骤1.2:重复步骤1.1解算直到每颗卫星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对应残差通过卡方检验,根据步骤1.2标记的结果,对发生周跳卫星的周跳浮点值进行LAMBDA整数固定获得周跳的整数值,修复相应卫星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得到高精度的载波相位观测值。
步骤2:根据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高精度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计算卫星之间的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高精度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得到位置变化量,根据当前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结合当前观测时刻与下一观测时刻之间的高精度位置变化量递推得到第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利用卫星和INS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信息构建松组合观测方程,利用INS动态位置预测当前和下一观测时刻的伪距观测值计算其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伪距差分观测值,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和INS预测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构建紧组合观测方程;
步骤2所述计算卫星之间的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高精度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具体如下:
计算卫星i和卫星j的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高精度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将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进行作差,表示为:
其中,NT=1024表示观测时刻的数量,λ表示波长,i表示第i颗卫星,j表示第j颗卫星,i∈[1,N],j∈[1,M],i≠j,N和M分别表示卫星数量,N=60,M=60,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卫星i与j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
其中,表示第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表示第2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表示第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表示第2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载波相位观测值。
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方向余弦之差;
其中,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方向余弦之差,/>表示第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与卫星i间的距离;
表示第2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动态位置与卫星i间的距离;
其中,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方向余弦之差,/>表示第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与卫星j间的距离。/>表示第2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动态位置与卫星j间的距离;
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卫星i与j的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残差之差,1表示第1个观测时刻,2表示第2个观测时刻;
其中,x1表示第1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x2表示第2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y1表示第1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y2表示第2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z1表示第1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z2表示第2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
其中,表示第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残差,/>表示第2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残差,/>表示第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残差,/>表示第2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残差。
步骤2所述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得到位置变化量,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Δx1,2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X轴坐标,Δy1,2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Y轴坐标,Δz1,2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Z轴坐标,1表示第1个观测时刻,2表示第2个观测时刻;
步骤2所述根据当前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结合当前观测时刻与下一观测时刻之间的高精度位置变化量递推得到第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第2观测时刻间的动态位置,(x2,y2,z2)表示第2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x2表示第2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y2表示第2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z2表示第2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Δx1,2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X轴坐标,Δy1,2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Y轴坐标,Δz1,2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Z轴坐标,(x1,y1,z1)表示第1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x1表示第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y1表示第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z1表示第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1表示第1个观测时刻,2表示第2个观测时刻。
根据第2观测时刻的状态向量X2,具体如下:
其中,X2表示第2观测时刻的状态向量,δr2表示第2观测时刻的位置参数,δv2表示第2观测时刻的速度参数,δφ2表示第2观测时刻的姿态参数,表示第2观测时刻的陀螺零偏参数,/>表示第2观测时刻的加计零偏参数,2表示第2个观测时刻。
步骤2所述利用卫星和INS第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信息构建松组合观测方程,具体如下:
其中,Z2表示第2观测时刻的松组合观测向量,和/>分别表示第2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INS动态位置,根据状态向量和松组合观测方程,利用Z2观测向量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解算得到位置结果;
步骤2所述利用INS动态位置预测当前和下一观测时刻的伪距观测值计算其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伪距差分观测值,具体如下:
卫星i与j分别利用INS动态位置预测第1和2观测时刻的伪距观测值,计算其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伪距差分观测值,卫星i与j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表示为:
其中,i表示第i颗卫星,j表示第j颗卫星,i∈[1,N],j∈[1,M],i≠j,N和M表示卫星数量,N=60,M=60,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卫星i与j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
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方向余弦之差,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第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与卫星i间的距离。/>表示第2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与卫星i间的距离;
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方向余弦之差,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第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与卫星j间的距离。/>表示第2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目标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2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与卫星j间的距离。
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表示第1与2观测时刻间卫星i与j的伪距差分观测值残差之差,具体计算如下:
/>
其中,表示第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伪距观测值残差,/>表示第2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伪距观测值残差,/>表示第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伪距观测值残差,/>表示第2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伪距观测值残差,1表示第1个观测时刻,2表示第2个观测时刻;
步骤2所述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和INS预测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构建紧组合观测方程,具体为:
其中,Z2表示第2观测时刻的观测向量,根据状态向量和紧组合观测方程,利用Z2观测向量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解算得到位置结果;
步骤3:根据第2观测时刻动态目标的卫星可见数以及空间位置精度因子,利用前述步骤2的中文描述进行动态基准位置最优解算,结合INS机械编排得到的动态位置,获得动态目标第1与2观测时刻间实时高频的动态基准位置结果。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得出了表1中北斗/INS半紧组合基准位置解算测试统计结果,其中MAX表示位置变化量误差在E/N/U方向上的最大值。表1中的结果表明北斗/INS半紧组合基准位置解算具有更高的位置变化量精度,位置变化量误差异常值更小,位置结果与实际运动状态一致性更好。
表1:北斗/INS半紧组合基准位置解算测试统计结果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
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为服务器工作站;
所述服务器工作站存储电子设备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的步骤。
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未详细阐述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针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较为详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替换或变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请求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每颗卫星多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计算每颗卫星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获取INS多个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计算INS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高精度位置变化量,联合每颗卫星的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得到动态目标相邻两个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和每颗卫星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对应残差,通过卡方检验残差确定周跳类型卫星,对周跳数进行参数估计,通过LAMBDA整数固定周跳整数值,修复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得到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高精度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
步骤2:根据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高精度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计算卫星之间的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高精度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得到位置变化量,根据当前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结合步骤2中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得到的位置变化量递推得到第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利用卫星和INS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信息构建松组合观测方程,利用INS动态位置预测当前和下一观测时刻的伪距观测值计算其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伪距差分观测值,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和INS预测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构建紧组合观测方程;
步骤3:根据下一观测时刻动态目标的卫星可见数以及空间位置精度因子,利用前述步骤2的中文描述进行动态基准位置最优解算,结合INS机械编排得到的动态位置,获得动态目标当前观测时刻与下一观测时刻之间实时高频的动态基准位置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所述修复每颗卫星每个观测时刻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具体如下:
步骤1.1:对每颗卫星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对应残差进行卡方检验,若卡方检验不通过时,残差最大值对应的卫星观测值标记为周跳类型,在状态向量中增加新的周跳参数,解算得到周跳类型卫星的周跳浮点值;
步骤1.2:重复步骤1.1解算直到每颗卫星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对应残差通过卡方检验,根据步骤1.2标记的结果,对发生周跳卫星的周跳浮点值进行LAMBDA整数固定获得周跳的整数值,修复相应卫星的北斗载波相位观测值,得到高精度的载波相位观测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所述计算卫星之间的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高精度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具体如下:
计算卫星i和卫星j的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高精度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将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进行作差,表示为:
k∈[1,NT]
其中,NT表示观测时刻的数量,λ表示波长,i表示第i颗卫星,j表示第j颗卫星,i∈[1,N],j∈[1,M],i≠j,N和M分别表示卫星数量,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与j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
其中,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载波相位观测值;
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方向余弦之差;
其中,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方向余弦之差,/>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与卫星i间的距离;
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与卫星i间的距离;
其中,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方向余弦之差,/>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与卫星j间的距离;/>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与卫星j间的距离;
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与j的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残差之差,k表示第k个观测时刻,k+1表示第k+1个观测时刻;
其中,xk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x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yk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y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zk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z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
其中,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残差,/>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残差,/>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残差,/>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残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所述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得到位置变化量,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Δxk,k+1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X轴坐标,Δyk,k+1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Y轴坐标,Δzk,k+1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Z轴坐标,k表示第k个观测时刻,k+1表示第k+1个观测时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所述根据当前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结合步骤2中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得到的位置变化量递推得到第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的动态位置,(xk+1,yk+1,z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x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y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z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Δxk,k+1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X轴坐标,Δyk,k+1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Y轴坐标,Δzk,k+1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位置变化量的Z轴坐标,(xk,yk,zk)表示第k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xk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yk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zk表示第k观测时刻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k表示第k个观测时刻,k+1表示第k+1个观测时刻;
根据k+1观测时刻的状态向量Xk+1,具体如下:
其中,X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状态向量,δr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位置参数,δv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速度参数,δφ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姿态参数,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陀螺零偏参数,/>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加计零偏参数,k+1表示第k+1个观测时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所述利用卫星和INS第下一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信息构建松组合观测方程,具体如下:
其中,Z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松组合观测向量,和/>分别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动态位置、INS动态位置,根据状态向量和松组合观测方程,利用Zk+1观测向量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解算得到位置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所述利用INS动态位置预测当前和下一观测时刻的伪距观测值计算其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伪距差分观测值,具体如下:
卫星i与j分别利用INS动态位置预测第k和k+1观测时刻的伪距观测值,计算其相邻两个观测时刻的伪距差分观测值,卫星i与j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表示为:
其中,i表示第i颗卫星,j表示第j颗卫星,i∈[1,N],j∈[1,M],i≠j,N和M表示卫星数量,N≤60,M≤60,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与j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
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方向余弦之差,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与卫星i间的距离;/>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i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与卫星i间的距离;
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方向余弦之差,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与卫星j间的距离;/>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目标动态位置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X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Y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卫星j轨道的Z轴坐标,/>表示第k+1观测时刻INS动态位置与卫星j间的距离;
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的位置变化量,/>表示第k与k+1观测时刻间卫星i与j的伪距差分观测值残差之差,具体计算如下:
其中,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伪距观测值残差,/>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卫星i的伪距观测值残差,/>表示第k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伪距观测值残差,/>表示第k+1观测时刻间卫星j的伪距观测值残差,k表示第k个观测时刻,k+1表示第k+1个观测时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所述利用卫星间北斗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值之差和INS预测伪距差分观测值之差作为输入观测量构建紧组合观测方程,具体为:
其中,Zk+1表示第k+1观测时刻的观测向量,根据状态向量和紧组合观测方程,利用Zk+1观测向量作为输入观测量,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解算得到位置结果。
9.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存储电子设备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311134007.8A 2023-09-04 2023-09-04 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Active CN1171684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34007.8A CN117168499B (zh) 2023-09-04 2023-09-04 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34007.8A CN117168499B (zh) 2023-09-04 2023-09-04 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8499A CN117168499A (zh) 2023-12-05
CN117168499B true CN117168499B (zh) 2024-04-05

Family

ID=88929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34007.8A Active CN117168499B (zh) 2023-09-04 2023-09-04 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6849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32804A (zh) * 2017-03-17 2017-07-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文辅助的惯性/北斗紧组合导航系统及其导航方法
CN108761512A (zh) * 2018-07-28 2018-11-06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弹载bds/sins深组合自适应ckf滤波方法
JP2019045499A (ja) * 2017-09-01 2019-03-22 末雄 杉本 測位装置、測位方法、測位プログラム、測位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アプリケーション装置、および、測位システム
CN111856536A (zh) * 2020-07-30 2020-10-30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系统间差分宽巷观测的gnss/ins紧组合定位方法
CN112147663A (zh) * 2020-11-24 2020-12-29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卫星和惯性组合动对动实时精密相对定位方法
CN113359170A (zh) * 2021-06-04 2021-09-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惯导辅助北斗单频动对动高精度相对定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32804A (zh) * 2017-03-17 2017-07-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文辅助的惯性/北斗紧组合导航系统及其导航方法
JP2019045499A (ja) * 2017-09-01 2019-03-22 末雄 杉本 測位装置、測位方法、測位プログラム、測位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アプリケーション装置、および、測位システム
CN108761512A (zh) * 2018-07-28 2018-11-06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弹载bds/sins深组合自适应ckf滤波方法
CN111856536A (zh) * 2020-07-30 2020-10-30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系统间差分宽巷观测的gnss/ins紧组合定位方法
CN112147663A (zh) * 2020-11-24 2020-12-29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卫星和惯性组合动对动实时精密相对定位方法
CN113359170A (zh) * 2021-06-04 2021-09-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惯导辅助北斗单频动对动高精度相对定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ightly Coupled RTK/MIMU using Single Frequency BDS/GPS/QZSS Receiver for Automatic Driving Vehicle;Li Qifen 等;2018 IEEE/ION Position, Location and Navigation Symposium (PLANS);20180607;全文 *
基于惯性信息辅助的北斗动动定位方法的研究;徐冠楠 等;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0225;第24卷(第2期);全文 *
惯导辅助的动对动整周模糊度快速解算方法;朱楚江 等;探测与控制学报;20190626;第41卷(第3期);全文 *
面向复杂环境GNSS观测质量的车载深组合技术研究;冯鑫;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20230115(第1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8499A (zh) 202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02978B (zh) 一种车辆运动状态确定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721289B (zh) 自动驾驶中车辆定位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车辆
CN111123304B (zh) 一种视觉导航完好性监测计算方法
CN110442831B (zh) 基于非线性偏差演化的空间非合作目标天基搜索方法
CN115507849B (zh) 一种基于ins/gnss组合导航辅助的磁传感器校正方法和系统
Ma et al. A precise visual localisation method for the Chinese Chang’e‐4 Yutu‐2 rover
Shi et al. Omnidirectional angle constraint based dynamic six-degree-of-freedom measurement for spacecraft rendezvous and docking simulation
Yayla et al. Accuracy benchmark of Galileo and EGNOS for Inland Waterways
CN109855652B (zh) 星载激光测高仪指向角误差为非常数时的在轨标定方法
Lu et al. Improved calibration of IMU biases in analytic coarse alignment for AHRS
Chu et al.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tight and loose INS-Camera integration
CN117168499B (zh) 一种高频动态目标基准位置估测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3760582B (zh) 一种遮挡环境下卫星双差观测结构的优化方法
Wang et al. GIVE: A tightly coupled RTK-inertial–visual state estimator for robust and precise positioning
CN112762925A (zh) 一种基于地磁计和陀螺仪的低轨卫星定姿方法
CN116753953A (zh) 一种基于视觉的无人机组合导航方法
CN104330092B (zh) 一种基于双模型切换的二次传递对准方法
CN116482735A (zh) 一种受限空间内外高精度定位方法
Won et al. Improving mobile robot navigation performance using vision based SLAM and distributed filters
Kim et al. An Integrated Navigation System Using GPS Carrier Phase for Real‐Time Airborne/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RU2617147C1 (ru) Способ начального ориентирования гироскопической навигационной системы для наземных подвижных объектов
CN111473786A (zh) 一种基于局部反馈的两层分布式多传感器组合导航滤波方法
Lu et al. Self-calibration of gyro asymmetry for single-axis forward–reverse rotating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under arbitrary attitude
Papazoglou et al. Integrated SAR/GPS/INS for target geolocation improvement
Kiraci et al.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ositional uncertainty in direct georeferenc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