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64291A - 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64291A
CN117164291A CN202311345792.1A CN202311345792A CN117164291A CN 117164291 A CN117164291 A CN 117164291A CN 202311345792 A CN202311345792 A CN 202311345792A CN 117164291 A CN117164291 A CN 1171642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concrete material
geopolymer concrete
fly ash
cont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4579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64291B (zh
Inventor
杨瑛
李水生
周泉
李新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4579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642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642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42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64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42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10Production of cement, e.g. improving or optimising the production methods; Cement grinding

Landscapes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3D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混泥土材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350‑650份胶凝材料、600‑1100份粗集料、400‑600份细集料、0‑240份泥土、20‑60份陶瓷粉、180‑320份碱性激发剂、5‑15份植物纤维、1‑5份木质素和0‑80份水;其中,所述粗集料粒径为1‑5mm;细集料粒径为0.25‑0.5mm;本发明通过特定的原料配比,使得到的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在满足3D打印施工要求的同时兼具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火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3D打印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智能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3D打印混凝土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研究和应用的热点。3D打印混凝土技术具有数字成型、免模施工、省工省料、建筑效率高、造型多变等特点。对于3D打印建筑材料来说,低成本、低碳和优良的性能是关键。
目前,3D打印建筑材料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水泥基材料,然而,水泥熟料生产工艺为“两磨一烧”,主要是来自石灰石的分解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据统计,一吨水泥熟料的碳排放量估测在840-860kg左右。此外,水泥基材料的耐高温性能较差,在火灾条件下,材料集体易开裂松散从而失去强度,严重影响建筑在火灾下的安全性。与水泥基材料相比,碱激发地聚物胶凝材料体系是由一种或多种富含铝硅钙的氧化物组成的矿物组分与一种或多种激发剂组成的无机胶凝材料。生产具有更低的CO2排放和更低的能量消耗,同时具有耐腐蚀性、耐高温防火等特点。
现阶段,采用碱激发地聚物胶凝材料体系制备3D打印混凝土的技术存在诸多缺陷,例如:CN113105170A、CN114751768A、CN113277791A胶凝材料体系中均含有矿渣,然而矿渣-X胶凝材料体系在高温下易爆裂导致强度丧失,且凝结时间过快,难以施工;再如CN116023056A采用纳米胶凝材料外加剂,纳米材料价格昂贵,难以大规模应用。此外,由于3D打印技术的工艺要求,需要混凝土材料的凝结时间适中以满足其施工要求。
因此,能否利用工业固废,零成本材料,提供一种低成本、耐高温、强度稳定、可打印性能和凝结时间满足要求的3D打印地聚物建筑材料,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通过特定的原料及其配比使该混泥土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同时兼具优异的机械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原料组分按质量份数计,包括:胶凝材料350-650份、粗集料600-1100份、 细集料400-600份、泥土0-240份、陶瓷粉20-60份、碱性激发剂180-320份、植物纤维5-15份、木质素1-5份和水0-80份;
其中,所述粗集料粒径为1-5mm;细集料粒径为0.25-0.5mm。3D打印混凝土骨料粒径应小于打印头出口内径的1/3,因此选用的粗骨料粒径为1-5mm连续级配细石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胶凝材料包括粉煤灰和硅灰,所述粉煤灰CaO含量>10%,烧矢量<3%,需水量比95%;所述硅灰SiO2含量>85%,烧矢量<3%;按质量份数计,所述粉煤灰和硅灰配比为:
粉煤灰350-500份、硅灰0-150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粉煤灰粒径10-100μm;所述硅灰粒径0.1-0.5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粉煤灰可以为一级或者二级粉煤灰。粉煤灰本身不具备水化硬性,但是在碱性条件下,粉煤灰颗粒中的SiO2和Al2O3与碱性溶液中的OH-发生溶解反应,使Si-O和Al-O等共价键断裂,断裂后的硅、铝组分与碱性溶液中的Na+和OH-作用形成大量-Si-O-Na-、Al(OH)4-、Al(OH)52-和Al(OH)63-等硅铝酸盐低聚体,随着反应的进行,这些低聚体由粉煤灰颗粒表面向颗粒间隙逐渐扩散,由于低聚体的结构不稳定,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新的以硅氧和铝氧四面体相互交联的胶结强度和聚合度较高的三维网状结构的N-A-S-H凝胶,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凝胶物质逐渐脱水凝结硬化成块体。但是,该反应如果养护温度低于60℃,粉煤灰活性激发较慢,导致强度较低。而采用CaO含量>10%的高钙粉煤灰时,硅酸盐阴离子团聚合度较低,活性更高,水化硅酸铝钠N-A-S-H凝胶和硅酸钙C-S-H凝胶共存,而后者在碱性环境下,反应所需温度较低,强度更高,有效的提高了粉煤灰胶凝体系的强度。而细度更小的硅灰可以提高基体的火山灰特性,提高胶凝材料的活性,此外,更细小的颗粒可以填充作用,有效提高基体的致密性,从而提高强度。由于碱激发粉煤灰基胶凝材料水化产物中不存在氢氧化钙,不会发生类似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氧化钙的水化作用,因此粉煤灰基地聚物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粗集料为天然鹅卵石和/或石英石,所述粗集料SiO2含量>90%。天然卵石,石英石熔点在1700℃以上,且主要成分为SiO2,由于上述石子中CaCO3含量较低,在高温下不易发生分解碎裂,因此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细集料包括河沙、机制砂、石英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碱性激发剂为水玻璃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按质量分数配比,所述水玻璃和所述氢氧化钠分别为:
水玻璃190-280份、氢氧化钠20-38份;
通过氢氧化钠调节水玻璃的模数至1.4-1.6;所述水玻璃中,7.5%≤Na2O含量≤8.5%,25%≤SiO2含量≤29%,模数3.41-36,波美度为38-39。使用时,先用氢氧化钠调节水玻璃的模数至1.4-1.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泥土为黏质土、壤土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泥土含砂量≤3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陶瓷粉的粒径为0.07-0.15mm,SiO2含量≥7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植物纤维为竹子表皮纤维。竹子表皮纤维具纵向有横节,粗细分布不均匀,纤维表面有无数微细凹槽,横向为不规则的椭圆形、腰圆形等,内有中腔,其可以很好的提高3D打印材料的抗拉和抗裂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木质素从竹子茎秆秆芯中提取得到。
具体地,所述竹子茎秆秆芯和表皮纤维采用以下方法获得:
采用去皮机将竹子的茎秆和表皮脱离,分离后的表皮经过清洗,挑选和裁剪得到竹子外部表皮纤维;将去表皮后的竹子内部茎秆裁剪成段,通过粉碎机和研磨机进行破碎,筛分得到茎秆秆芯。所述竹子表皮纤维长度为5-13mm,宽度为0.1-0.3mm,厚度为0.53-0.5mm;所述的竹子茎秆秆芯粒径为0.11-0.21mm。
进一步地,从所述竹子茎秆秆芯提取所述木质素的方法为:将竹子茎秆秆芯在NaOH和水玻璃的混合溶液(NaOH:水玻璃质量比为1:5-10)中浸泡,然后升温煮沸,接着降温至60-70℃,加入双氧水,保持温度70-80℃加热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接着加入乙醇浸泡,再调节溶液至中性,最后离心、干燥,得到竹秆木质素粉。
具体地,从竹子茎秆秆芯提取所述木质素的方法为:将竹子茎秆秆芯在浓度为2-5%的NaOH和模数为1.5-1.8的水玻璃的混合溶液中浸泡,然后升温煮沸90min以上,接着降温至60-70℃,加入浓度为5-20%的双氧水,保持温度70-80℃加热进行反应60min以上;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接着加入15-30%乙醇浸泡,再加入3-8%的丙烯酸调节溶液至中性,最后离心、干燥,得到竹秆木质素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地聚物混泥土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部分碱性激发剂和等质量的水混合制成碱性激发剂溶液,然后将所述泥土、木质素和陶瓷粉混合,按固液比为3-5:1加入所述碱性激发剂溶液,混匀,得到第一混合物;
S2、将所述胶凝材料、粗集料、细集料混合,然后加入所述第一混合物,混匀;接着加入余下的碱性激发剂,混匀,得到第二混合物;
S3、边搅拌所述第二混合物边加入所述植物纤维,混合均匀,得到所述地聚物混泥土材料。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等质量的水”具体为与步骤S1中加入的碱性激发剂质量相同的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地聚物混泥土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泥土、木质素和陶瓷粉混合,然后按固液比为3-5:1加入部分碱性激发剂和等质量的水,加入榨汁机中以1000-1500r/min的转速混匀,得到第一混合物;
S2、将所述胶凝材料、粗集料、细集料加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第一混合物,继续搅拌均匀;接着加入余下的碱性激发剂,搅拌至混合物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流动度65-105mm),得到第二混合物;
S3、边搅拌所述第二混合物边加入所述植物纤维,混合均匀,得到所述地聚物混泥土材料。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通过将各特定的原料按特定的配比进行制备地聚物混泥土材料,使得到的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在满足3D打印施工要求的同时兼具优异的抗压性能和抗折性能,并具有优异的耐火性能和在高温条件下较少的质量损失率。其中,胶凝材料包括粉煤灰和硅灰,粉煤灰本身不具备水化硬性,但是在碱性条件下,粉煤灰颗粒中的SiO2和Al2O3与碱性溶液中的OH-发生溶解反应,使Si-O和Al-O等共价键断裂,断裂后的硅、铝组分与碱性溶液中的Na+和OH-作用形成大量-Si-O-Na、Al(OH)4-、Al(OH)52-和Al(OH)63-等硅铝酸盐低聚体,随着反应的进行,这些低聚体由粉煤灰颗粒表面向颗粒间隙逐渐扩散,由于低聚体的结构不稳定,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新的以硅氧和铝氧四面体相互交联的胶结强度和聚合度较高的三维网状结构的N-A-S-H凝胶,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凝胶物质逐渐脱水凝结硬化成块体。但是,该反应如果养护温度低于60℃,粉煤灰活性激发较慢,导致强度较低。而采用CaO含量>10%的高钙粉煤灰时,硅酸盐阴离子团聚合度较低,活性更高,水化硅酸铝钠N-A-S-H凝胶和硅酸钙C-S-H凝胶共存,而后者在碱性环境下,反应所需温度较低,强度更高,有效的提高了粉煤灰胶凝体系的强度。而硅灰可以提高胶凝材料的活性,此外,使用更细小的硅灰颗粒可以填充作用,有效提高基体的致密性,进而提高材料强度。碱激发粉煤灰基胶凝材料水化产物中不存在氢氧化钙,不发生类似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氧化钙的水化作用,因此,粉煤灰基地聚物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而粗集料和细集料结合作为骨架材料,可使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高温性能;而泥土的主要成分为铝酸盐,钙酸盐和氧化铁和其他的金属离子,在碱性溶液中加入泥土,泥土中的金属阳离子与OH-结合,减少了溶液中的自由OH-,此外,某些金属离子与Ca+结合生产的钙盐可以覆盖在粉煤灰玻璃微珠表面,抑制了碱激发反应的进程,从而延长了地聚物混泥土的凝结时间;陶瓷粉的作用在于提高材料的耐高温性能,此外,陶瓷粉可以有效填充粉煤灰和细集料之间的间隙,提高材料基体的致密度,进一步提高混泥土材料的强度;特定含量的木质素和纤维发生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混泥土材料的堆积性、抗拉和抗裂性能。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地聚物混泥土材料,还具有以下优势:
低碳绿色材料:本发明的相比于传统的水泥基3D打印浇筑材料,采用碱激发粉煤灰-硅灰作为胶凝材料,避免了水泥熟料的使用,有效降低了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成本低:本发明原材料胶凝材料为工业固废,还包括几近零成本泥土和竹子,材料来源广泛,就地取材,泥土可替代缓凝剂功能,减少了缓凝剂费用;通过纤维和木质素的协同作用解决了材料的开裂,堆积性不佳等问题,减少了其他外加剂和辅助材料的的费用开支,本发明将工、农业固废综合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耐高温性能好:采用粉煤灰-硅灰为胶凝材料体系,避免使用矿渣-X体系,水泥基体系带来水化氢氧化钙产物而引起的高温爆裂,优选耐高温的粗、细集料,参入陶瓷粉末,竹子表皮纤维的添加一方面提高了混泥土基体的韧性,另一方面在高温环境中,纤维燃烧后在混泥土基体形成细小的毛细通道,成为内部游离水汽蒸发逃逸的通道,从而避免了基体的爆裂,提高了材料高温后的残余强度。
附图说明
图1 为实施例1-4和对比例1-3在不同温度下的抗压强度;
图2为实施例1-4和对比例1-3在不同温度下的抗折强度;
图3为实施例1-4和对比例1-3在不同温度下的质量损失率;
图4为实施例1-4和对比例1-3的初凝时间;
图5为实施例2在900℃高温下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图6为实施例2、5-6和对比例4在不同温度下的抗压强度;
图7为实施例2、5-6和对比例4在不同温度下的抗折强度;
图8为实施例2、5-6和对比例4的流动性;
图9为实施例2中3D打印地聚物混泥土的堆积性能;
图10为实施例2、5-6和对比例4试件表面的开裂情况;其中,A图为实施例2试件表面的开裂情况,B为图实施例5试件表面的开裂情况,C图为实施例6试件表面的开裂情况,D图为对比例4试件表面的开裂情况;
图11为实施例2和对比例5-6在不同温度下的抗压强度;
图12为实施例2和对比例5-6在不同温度下的抗压强度剩余率;
图13为实施例2和对比例5-6在900℃下的抗压应力-应变曲线;
图14为实施例2和对比例5-6在不同温度下的抗折强度;
图15为实施例2和对比例5-6在不同温度下抗折强度剩余率;
图16为实施例2和对比例5-6在高温900℃下的试件形态;其中,A图为实施例2在高温900℃下的试件形态,B图为对比例5在高温900℃下的试件形态,C图为对比例6在高温900℃下的试件形态;
图17为对比例5-6和实施例2在不同温度下的质量损失率;
图18对比例5-6和实施例2的初凝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一、下述实施例和对比例所使用的部分原料具体为:
所用到的粉煤灰为大唐华银株洲发电厂生产的二级粉煤灰,颜色为棕褐色,CaO含量为12.5%;
硅灰为灵寿县二平矿产品加工厂生产的微硅灰,颜色为浅灰色,SiO2含量为89.2%;
水玻璃为长沙凌宏化工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玻璃溶液,模数为3.45,波美度为38.1,SiO2含量为27.02%,Na2O含量为8.07%;
泥土为长沙地铁七号线盾构渣土,含砂量≤30%;
粗集料为粒径为1-5mm连续级配的天然鹅卵石;
细集料为粒径为0.25-0.5mm的机制砂;
竹子为湖南耒阳的产的毛竹,竹子表皮纤维的制备为:采用去皮机将竹子的茎秆和表皮脱离,分离后的表皮经过清洗,挑选和裁剪得到竹子外部表皮纤维,其长度为5-13mm,宽度为0.1-0.3mm,厚度为0.53-0.5mm;木质素的提取方法为:将竹子内部茎秆裁剪成段,通过粉碎机和研磨机进行破碎,筛分得到茎秆秆芯,将竹子茎秆秆芯在2%浓度的NaOH和模数为1.5的水玻璃混合溶液(NaOH:水玻璃质量比为1:7.5)中侵泡180min,将混合物至于100°C条件下煮沸90min,待溶液温度降至60~70°C时,加入浓度为10%的双氧水,保持温度在70~80°C加热60min,冷却后采用浓度为20%的乙醇浸泡30min后,通过浓度为5%的丙烯酸中和至中性,最后离心烘干得到竹秆木质素粉末。
二、各试件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为:
根据《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2009)中的规定进行3D打印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凝结时间的测试;
根据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 GB51249-2017 )采用ISO834标准火灾进行升温加热,加热温度分别为300℃、500℃、700℃、900℃,受火时间为2h;
根据《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GB/T 17671-1999)采用高精度万能试验机设备测试试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
通过电子天平测量试件在高温前后的重量,其差值即为质量损失;
根据《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2419-2005)中的规定进行电动跳桌试验,检查是否符合3D打印的流动性测试标准;养护龄期完成后,观测试件表面是否出现微裂缝。
实施例1
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原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粉煤灰 470份
硅灰 110份
泥土 20份
水玻璃 240份
氢氧化钠 31.6份
粗集料 850份
细集料 530份
陶瓷粉 40份
木质素 3份
竹子表皮纤维 8份
水 45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水玻璃和氢氧化钠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8-12h,将水玻璃的模数调节至1.5,得到碱性激发剂;
S2、将泥土、木质素和陶瓷粉混合,按固液比为5:1加入部分碱性激发剂和等质量的水,然后将混合物加入榨汁机中,以1000r/min的转速搅拌均匀,得到第一混合浆料;
S3、将胶凝材料(粉煤灰和硅灰)、粗集料、细集料倒入搅拌机中,搅拌1-2min后加入第一混合浆料,再搅拌1-2min后加入余下的碱性激发剂,继续搅拌2-3min至拌合物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流动度为90mm),得到第二混合浆料;
S4、边搅拌第二混合浆料边加入竹子表皮纤维,直至混匀,得到地聚物混泥土材料。
将得到的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倒入40mm×40mm×160mm和40mm×40mm×40mm的试模中并刮平,在高频振动台震动40-60s,震动完毕后在试件表面覆盖保鲜膜,室内静置2d后脱模;试件脱模后放入温度为20±2℃、湿度≥95%的标准养护箱养护28d,然后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相关性能测试。
实施例2-4和对比例1-3
实施例2-4和对比例1-3的制备方法和实施例1的相同,其原料配比如下表1所示。
将实施例1-4和对比例1-3进行凝结时间、不同温度下抗压、抗折强度、质量损失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6和图1-5所示。
如表2,地聚物混泥土材料的初凝随着泥土参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泥土中的金属阳离子与OH-离子结合,稀释了溶液中的碱性,降低了聚合反应的速率,使材料的初凝时间满足3D打印工艺的需求。
如表2-6以及图1-4所示,随着温度升高,试件的强度有所下降,但本发明的方案制备的试件,在900℃下抗压强度扔保持24MPa以上,抗折强度达1.7MPa以上,表现出优异的耐火性能的同时兼具较高的机械性能;而对比例1中的试件虽然具有较高强度,但如表1所示,其初凝时间较短,不满足3D打印工艺的需求。在工程施工现场中,3D打印既要求要有足够的打印时间,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印的混泥土可以快速成型保持一定的堆积高度,因此初凝时间控制在100-150min较为适宜。
因此,综合考虑强度和凝结时间等各参数的影响,实施例2为最佳实施例,常温下、300℃、500℃、700℃、900℃下,抗压强度分别为31.35MPa、31.81MPa、30.75MPa、32.45MPa、29.96MPa,抗折强度分别为:5.92MPa、4.83MPa、3.20MPa、2.89MPa、1.79MPa;初凝时间为125min,900℃的质量损失率为8.32%。
此外,由图5可以看出,实施例2的时间在温度低于300℃时,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基本一致,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地聚物混泥土材料的变形性能提高,延续增大,说明在高温下,材料基体内部的孔隙率增大,材料的弹性模量降低,但是峰值抗压强度并未降低。
实施例5-6和对比例4
实施例5-6和对比例4的制备方法和实施例1的相同,其原料配比如下表7所示。
将实施例2、5-6和对比例4进行相关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表8-9和图6-10所示。
如表8-9和图6-10所示,加入特定量的植物纤维和木质素,随着木质素和植物纤维的增加,地聚物混泥土的抗折强度逐渐升高,并结合图10可以明显看出,加入特定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可以显著改善混泥土的抗裂能力。
对比例5
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原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水泥 540份
泥土 60份
粗集料 850份
细集料 530份
陶瓷粉 40份
木质素 3份
竹子表皮纤维 8份
水 192份;
其中,水泥采用南方水泥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比表面积为416m2/kg,烧矢量为3.87%;
本对比例的地聚物混泥土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相同;试件的测试方法和实施例1的相同。
对比例6
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原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矿粉 450份
硅灰 90份
泥土 60份
水玻璃 240份
氢氧化钠 31.6份
粗集料 850份
细集料 530份
陶瓷粉 40份
木质素 3份
竹子表皮纤维 8份
水 45份;
其中,矿粉为灵寿县二平矿产品加工厂生产S95矿粉,颜色为浅灰色,密度为2.85g/cm3,比表面积为411m2/kg,28天活性为96%,烧矢量为1.32%;
本对比例的地聚物混泥土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相同;试件的测试方法和实施例1的相同。
将实施例2和对比例5-6进行相关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0-14和图11-18所示。
由图11-12结合表10-14可以看出,在常温下试件初始强度水泥基体系(对比例5)>碱激发矿粉(对比例6)-硅灰体系>碱激发粉煤灰-硅灰体系(实施例2),但是随着高温的增加,水泥基体系和矿粉-硅灰体系强度降低显著,在900℃高温条件下,对比例5和对比例6强度剩余率分别仅为10.46%和10.32%,而实施例2强度剩余率达到95.57%。
图13为对比例5-6和实施例2在900℃下的抗压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看出,对比例5和对比例6高温后试件的应力值远小于实施例2。表明本发明通过特定原料配比得到的的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泥土耐火性能显著高于水泥基和矿粉基地聚物混泥土的性能。
由图14-15可以看出,在常温下试件初始强度水泥基体系>碱激发矿粉-硅灰体系>碱激发粉煤灰-硅灰体系,但其在高温条件(500℃以上)下,水泥基体系和矿粉-硅灰体系的抗折强度明显低于本发明的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并且其抗折强度剩余率均明显低于本发明的抗折强度剩余率。
图16分别为对比例5、对比例6和实施例2在高温900℃后的试件形态,由图16可以看出,在900℃条件下,水泥基混泥土出现断裂,松散,基本丧失强度;矿粉-硅灰基混泥土出现严重的爆裂现象;而本发明的粉煤灰-硅灰基混泥土试件形态完整无裂缝,结构坚硬。
由图17可以看出,对比例5-6和实施例2在不同温度下,质量损失最大的为矿粉-硅灰体系(对比例6),最小的为粉煤灰-硅灰体系(实施例2),这是因为矿粉中CaO含量大,水化反应生产Ca(OH)2、CaCO3易分解,导致基体爆裂,质量损失。
从图18可以看出,对比例6的矿粉-硅灰体系,初凝时间仅为18min,凝结时间过快,满足不了3D打印的施工要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可以有效解决3D打印建材领用存在的材料低成高、耐火性能差、强度不稳定、可打印性能和凝结时间难以满足施工要求的系列难题,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分按质量份数计,包括:胶凝材料350-650份、粗集料600-1100份、 细集料400-600份、泥土0-240份、陶瓷粉20-60份、碱性激发剂180-320份、植物纤维5-15份、木质素1-5份和水0-80份;
其中,所述粗集料粒径为1-5mm;细集料粒径为0.25-0.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凝材料包括粉煤灰和硅灰,所述粉煤灰CaO含量>10%,烧矢量<3%,需水量比95%;所述硅灰SiO2含量>85%,烧矢量<3%;按质量份数计,所述粉煤灰和硅灰配比为:
粉煤灰350-500份、硅灰0-150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粒径10-100μm;所述硅灰粒径0.1-0.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粗集料为天然鹅卵石和/或石英石,所述粗集料SiO2含量>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集料包括河沙、机制砂、石英砂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性激发剂为水玻璃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按质量分数配比,所述水玻璃和所述氢氧化钠分别为:
水玻璃190-280份、氢氧化钠20-38份;
通过氢氧化钠调节水玻璃的模数至1.4-1.6;所述水玻璃中,7.5%≤Na2O含量≤8.5%,25%≤SiO2含量≤29%,模数3.41-36,波美度为38-3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泥土为黏质土、壤土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泥土含砂量≤3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粉的粒径为0.07-0.15mm,SiO2含量≥7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纤维为竹子表皮纤维。
10.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部分碱性激发剂和等质量的水混合制成碱性激发剂溶液,然后将所述泥土、木质素和陶瓷粉混合,按固液比为3-5:1加入所述碱性激发剂溶液,混匀,得到第一混合物;
S2、将所述胶凝材料、粗集料、细集料混合,然后加入所述第一混合物,混匀;接着加入余下的碱性激发剂,混匀,得到第二混合物;
S3、边搅拌所述第二混合物边加入所述植物纤维,混合均匀,得到所述地聚物混泥土材料。
CN202311345792.1A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71642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45792.1A CN117164291B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45792.1A CN117164291B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4291A true CN117164291A (zh) 2023-12-05
CN117164291B CN117164291B (zh) 2024-04-16

Family

ID=88941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45792.1A Active CN117164291B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64291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23928A (ko) * 2011-08-30 2013-03-08 주식회사 피엠텍 지오폴리머를 이용한 반강성 아스팔트 콘크리트 그라우트 주입재
KR20160011832A (ko) * 2014-07-23 2016-02-02 권은자 상온 경화형 세라믹 발포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지지체 층을 포함하는 복합 발포체의 제조방법
CN108046669A (zh) * 2017-12-19 2018-05-18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质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400031A (zh) * 2018-12-29 2019-03-01 河北工业大学 3d打印赵州桥用植物纤维增强地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37708A (zh) * 2018-12-29 2019-03-08 河北工业大学 3d打印赵州桥用秸秆粉末增强地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42559A (zh) * 2019-10-25 2020-01-03 湖北工业大学 粉煤灰地质聚合物泡沫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CN113105170A (zh) * 2021-04-15 2021-07-13 山东农业大学 一种掺加红麻韧皮纤维作物秸秆的3d打印碱激发地聚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77791A (zh) * 2021-07-01 2021-08-20 深圳市明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3d打印用工业固废地聚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210388609A1 (en) * 2018-11-08 2021-12-16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odular construction of load-bearing structures from reusable load-bearing elements
CN115159943A (zh) * 2022-07-04 2022-10-11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防火型轻质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22265529A1 (en) * 2021-06-14 2022-12-22 INSTITUTO POLITéCNICO DE LEIRIA Powder deposition system configur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objects by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associated process
KR20230024457A (ko) * 2021-08-11 2023-02-21 주식회사 한국산업기술원 이동형 CCTV, 카메라, 박스, 시스템, 영상시스템, IoT시스템, 안전관리시스템, 장비, 작업장비, 공사장비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23928A (ko) * 2011-08-30 2013-03-08 주식회사 피엠텍 지오폴리머를 이용한 반강성 아스팔트 콘크리트 그라우트 주입재
KR20160011832A (ko) * 2014-07-23 2016-02-02 권은자 상온 경화형 세라믹 발포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지지체 층을 포함하는 복합 발포체의 제조방법
CN108046669A (zh) * 2017-12-19 2018-05-18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质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US20210388609A1 (en) * 2018-11-08 2021-12-16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odular construction of load-bearing structures from reusable load-bearing elements
CN109400031A (zh) * 2018-12-29 2019-03-01 河北工业大学 3d打印赵州桥用植物纤维增强地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37708A (zh) * 2018-12-29 2019-03-08 河北工业大学 3d打印赵州桥用秸秆粉末增强地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42559A (zh) * 2019-10-25 2020-01-03 湖北工业大学 粉煤灰地质聚合物泡沫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CN113105170A (zh) * 2021-04-15 2021-07-13 山东农业大学 一种掺加红麻韧皮纤维作物秸秆的3d打印碱激发地聚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265529A1 (en) * 2021-06-14 2022-12-22 INSTITUTO POLITéCNICO DE LEIRIA Powder deposition system configur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objects by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associated process
CN113277791A (zh) * 2021-07-01 2021-08-20 深圳市明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3d打印用工业固废地聚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20230024457A (ko) * 2021-08-11 2023-02-21 주식회사 한국산업기술원 이동형 CCTV, 카메라, 박스, 시스템, 영상시스템, IoT시스템, 안전관리시스템, 장비, 작업장비, 공사장비
CN115159943A (zh) * 2022-07-04 2022-10-11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防火型轻质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翠莲等: ""微硅粉对高钙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新型建筑材料》, pages 221 - 22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4291B (zh) 202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18330A (zh) 一种再生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58485B (zh) 一种水硬性水泥熟料及其制备方法、水硬性水泥及其应用
CN104557107A (zh) 一种轻质蒸压加气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38777B (zh) 一种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37766B (zh) 一种适用于道桥工程的活性粉末混凝土
CN113735512B (zh) 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82346B (zh) 耐火耐磨浇筑料及制备方法
CN110963764A (zh) 一种防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73670A (zh) 玻璃纤维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55338A (zh) 铜渣-矿渣基胶凝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KR101120062B1 (ko) 건축물 폐재의 순환골재를 이용한 지오폴리머 콘크리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3896475B (zh) 一种利用岩棉炉底渣制备高强免烧实心砖的方法
CN110540435A (zh) 一种利用废fcc催化剂制备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86146A (zh) 一种矿山尾矿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CN114180897A (zh) 一种绿色建筑用预拌砂浆及施工方法
CN117164291B (zh) 一种3d打印耐火型地聚物混泥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75191B (zh) 一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制备工艺
CN104129938A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管桩的矿物外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6496034A (zh) 一种再生地聚物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35254A (zh) 一种低成本高强型耐水脱硫石膏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82212B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混凝土
KR101218654B1 (ko) 지오폴리머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2209641B (zh) 一种利用废弃烧结页岩制备水泥的方法
CN110171940B (zh) 一种珊瑚砂掺合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083756B (zh) 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Xinxing

Inventor after: Yang Ying

Inventor after: Li Shuisheng

Inventor before: Yang Ying

Inventor before: Li Shuisheng

Inventor before: Zhou Quan

Inventor before: Li Xinxi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