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63437A - 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63437A
CN117163437A CN202210589144.XA CN202210589144A CN117163437A CN 117163437 A CN117163437 A CN 117163437A CN 202210589144 A CN202210589144 A CN 202210589144A CN 117163437 A CN117163437 A CN 1171634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container
auxiliary
folding line
f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8914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龙
袁浩洋
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gmeibao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gmeibao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gmeibao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ngmeibao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8914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6343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5731 priority patent/WO2023226968A1/zh
Priority to TW112119288A priority patent/TW2024132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63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34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00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of polygonal cross-section, e.g. boxes, cartons or trays, formed by folding or erecting one or more blanks made of paper
    • B65D5/02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of polygonal cross-section, e.g. boxes, cartons or trays, formed by folding or erecting one or more blanks made of paper by folding or erecting a single blank to form a tubular body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folding operations, or the addition of separate elements, to close the ends of the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00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of polygonal cross-section, e.g. boxes, cartons or trays, formed by folding or erecting one or more blanks made of paper
    • B65D5/02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of polygonal cross-section, e.g. boxes, cartons or trays, formed by folding or erecting one or more blanks made of paper by folding or erecting a single blank to form a tubular body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folding operations, or the addition of separate elements, to close the ends of the body
    • B65D5/06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of polygonal cross-section, e.g. boxes, cartons or trays, formed by folding or erecting one or more blanks made of paper by folding or erecting a single blank to form a tubular body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folding operations, or the addition of separate elements, to close the ends of the body with end-closing or contents-supporting elements formed by folding inwardly a wall extending from, and continuously around, an end of the tubular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ckages (AREA)
  • Cart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及其制作方法。复合片材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主折线,其将复合片材分成主体区域和周边区域,并且沿着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主体区域连接周边区域。周边区域包括第一折叠图案区,包括:第一折线和第二折线,沿第二方向延伸,且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第一辅助折线,位于第一折线的朝向第二折线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沿第二方向延伸;以及第二辅助折线,位于第二折线的远离第一折线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沿第二方向延伸。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折线与第一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二折线与第二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第一折线与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的20%。

Description

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涉及一种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家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商品贸易交流非常频繁,为了便于储存、运输和售卖,通常都需要对商品进行包装。例如,许多食品需要被密封放置在包装盒、包装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容器里。例如,用于对商品进行包装的容器通过对片状的复合片材进行切割、折叠并封合而形成,因此复合片材的质量优劣以及结构特性直接决定了容器的各项性能是否能达到使用者的要求。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包装用复合片材,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主折线,其中,所述主折线将所述复合片材分成主体区域和周边区域,并且沿着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所述主体区域连接所述周边区域。所述周边区域包括第一折叠图案区,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包括:第一折线和第二折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第一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一折线的朝向所述第二折线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以及第二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二折线的远离所述第一折线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折线与所述第一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所述第二折线与所述第二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折线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的20%。
例如,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周边区域具有远离所述主体区域的边缘;所述第一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一辅助折线从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折线延伸所述第一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所述第二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二辅助折线从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折线延伸所述第二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
例如,所述周边区域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多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当中,一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的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和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负方向弯曲,而另一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的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和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方向弯曲。
例如,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当中,一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的第一辅助折线和第二辅助折线与另一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的第一辅助折线和第二辅助折线相对于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对称轴成轴对称图形。
例如,包装用复合片材还包括封条区,其中,所述封条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连接至所述主体区域和所述周边区域。所述周边区域还包括第二折叠图案区,所述第二折叠图案区包括:第三折线和第四折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其中所述第四折线是所述封条区和所述周边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第三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三折线的朝向所述第四折线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周边区域还包括第四辅助折线,位于所述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处,且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折线与所述第三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所述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与所述第四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所述第三折线与所述第四折线之间的距离的20%。
例如,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三辅助折线从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折线延伸所述第三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三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所述第四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四辅助折线从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折线延伸所述第四辅助折线与所述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减小;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和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负方向弯曲,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弧线段和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弧线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方向弯曲;或者,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和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方向弯曲,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弧线段和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弧线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负方向弯曲。
例如,所述第一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一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主折线间隔开;所述第二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二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主折线间隔开;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三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主折线间隔开;所述第四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的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主折线间隔开。
例如,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一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三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3.0mm;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24.5mm;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一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三折线之间距离、以及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6.0mm。
例如,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一折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三折线之间的距离,而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而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一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三折线之间距离、以及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
例如,所述第一辅助折线、所述第二辅助折线、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辅助折线为压槽;所述第一辅助折线、所述第二辅助折线、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深度分别为0.1-2.5mm。
例如,所述第一辅助折线、所述第二辅助折线、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辅助折线为压槽;所述第一辅助折线、所述第二辅助折线、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每个的深度从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折线变浅。
例如,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还包括第一子辅助折线和第二子辅助折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折线和所述第二折线之间,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折线与所述第一子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所述第二折线与所述第二子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折线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的20%;所述第二折叠图案区还包括第三子辅助折线和第四子辅助折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折线和所述第四折线之间,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折线与所述第三子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所述第四折线与所述第四子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折线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的20%。
例如,所述第一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子辅助折线部分重合或者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三辅助折线与第三子辅助折线部分重合或者彼此间隔开。
例如,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还包括第一倾斜折线和第二倾斜折线,所述第一折线和所述主折线的交点与所述第一倾斜折线或其延长线连接,所述第二折线和所述主折线的交点与所述第二倾斜折线或其延长线连接;所述第二折叠图案区还包括第三倾斜折线和第四倾斜折线,所述第三折线和所述主折线的交点与所述第三倾斜折线或其延长线连接,所述第四折线和所述主折线的交点与所述第四倾斜折线或其延长线连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子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一折线和所述第一倾斜折线之间,所述第二子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二折线和所述第二倾斜折线之间,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和所述第三子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三折线和所述第三倾斜折线之间,所述第四子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四折线和所述第四倾斜折线之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倾斜折线间隔开,所述第一子辅助折线不超过所述第一倾斜折线,所述第二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二倾斜折线间隔开,所述第二子辅助折线不超过所述第二倾斜折线,所述第三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三倾斜折线间隔开,所述第三子辅助折线不超过所述第三倾斜折线,所述第四子辅助折线不超过所述第四倾斜折线;通过所述封条区将所述复合片材连接为套筒之后所述第四折线与所述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重合,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四辅助折线与所述第四倾斜折线间隔开。
例如,所述包装用复合片材包括两条所述主折线,所述两条主折线将所述复合片材分成所述主体区域和两个所述周边区域;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所述主体区域连接在所述两个周边区域之间;两个周边区域的每个均包括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或者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和所述第二折叠图案区二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包装用套筒,包括如上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容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容器,包括容器主体以及与所述容器主体连接的第一耳翼,其中,所述容器主体包括由容器主折线围绕的第一容器表面,所述第一耳翼具有与所述第一容器表面连接的第一翼表面;所述容器还具有用于密封所述容器的封合脊,所述封合脊沿第三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容器表面和所述第一翼表面,将所述第一容器表面划分成第一容器子表面和第二容器子表面且将所述第一翼表面划分成第一翼子表面和第二翼子表面;在与所述第三方向相交的第四方向上,所述封合脊构造为朝向所述第一容器子表面和第一翼子表面弯折;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翼子表面与第一容器子表面连接且以沿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一容器折线作为其间的边界线,所述第二翼子表面与第二容器子表面连接且以沿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二容器折线作为其间的边界线,所述第一容器折线远离所述封合脊的端点为第一端点,所述第二容器折线远离所述封合脊的端点为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翼子表面具有第一容器辅助折线,至少部分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容器子表面具有第二容器辅助折线,至少部分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与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与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所述容器主折线的位于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20%。
例如,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从所述封合脊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点延伸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并且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从所述封合脊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二端点延伸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
例如,所述第二耳翼具有与所述第一容器表面连接的第二翼表面;所述封合脊还沿第三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翼表面,并将所述第二翼表面划分成第三翼子表面和第四翼子表面;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三翼子表面与第一容器子表面连接且以第三容器折线作为其间的边界线,所述第四翼子表面与第二容器子表面连接且以第四容器折线作为其间的边界线,所述第三容器折线远离所述封合脊的端点为第三端点,所述第四容器折线远离所述封合脊的端点为第四端点;所述第三翼子表面具有第三容器辅助折线,至少部分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容器子表面具有第四容器辅助折线,至少部分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与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与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所述容器主折线的位于所述第三端点和所述第四端点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20%。
例如,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从所述封合脊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三端点延伸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并且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从所述封合脊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四端点延伸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与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
例如,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封合脊,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第一端点间隔开;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封合脊,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第二端点间隔开;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封合脊,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第三端点间隔开;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的且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封合脊,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四容器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第三端点间隔开。
例如,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3.0mm;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一端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三端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24.5mm;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之间距离、以及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6.0mm。
例如,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而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一端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距离,而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三端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之间距离、以及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
例如,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为压槽;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深度分别为0.1-2.5mm。
例如,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为压槽;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深度从所述封合脊朝向所述第一端点变浅,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深度从所述封合脊朝向所述第二端点变浅,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深度从所述封合脊朝向所述第三端点变浅,并且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的深度从所述封合脊朝向所述第四端点变浅。
例如,所述第一耳翼具有第一翼辅助折线,沿所述第四方向从第二翼子表面经弯折向所述第一翼子表面的所述封合脊延伸至所述第一翼子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和/或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容器主折线的位于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距离的20%;所述第二耳翼具有第二翼辅助折线,沿所述第四方向从第四翼子表面经弯折向所述第三翼子表面的所述封合脊延伸至所述第三翼子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和/或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容器主折线的位于所述第三端点和所述第四端点之间的距离的20%。
例如,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
例如,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部分重合或者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部分重合或者彼此间隔开。
例如,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和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为压槽;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和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的每个的曲率半径为0.2-2.5mm。
例如,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和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为压槽;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和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的每个的深度为0.1-2.5mm。
例如,所述第一耳翼具有第三翼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一耳翼的与所述第一翼表面相反的背面且对应于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所述第二耳翼具有第四翼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二耳翼的与所述第二翼表面相反的背面且对应于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容器的制作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耳翼形成第一翼辅助折线,其中,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沿所述第四方向从第二翼子表面经弯折向所述第一翼子表面的所述封合脊延伸至所述第一翼子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和/或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容器主折线的位于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距离的20%;在所述第二耳翼形成第二翼辅助折线,其中,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沿所述第四方向从第四翼子表面经弯折向所述第三翼子表面的所述封合脊延伸至所述第三翼子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和/或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容器主折线的位于所述第三端点和所述第四端点之间的距离的20%。
例如,在形成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和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进行加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容器子表面、所述第一翼子表面和所述封合脊三者相交的位置处,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容器子表面、所述第三翼子表面和所述封合脊三者相交的位置处;弯折所述封合脊贴附至所述第一容器表面;并且弯折所述第一耳翼和所述第二耳翼贴附至所述第一容器表面。
例如,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被加热至150℃-210℃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A至图1C示出了采用复合片材形成容器的部分过程的示意图。
图1D是图1A至1C中形成的容器的缺陷位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一;
图3A是图2所示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第一折叠图案区的放大示意图一;
图3B是图2所示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第一折叠图案区的放大示意图二;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二;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三;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四;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五;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六;
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七;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套筒的示意图;
图11A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的示意图一;
图11B是图11A所示的容器的第一容器表面的示意图;
图12A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的示意图二;
图12B是图12A所示的容器的第一容器表面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在第一耳翼和第二耳翼弯折之前的示意图一;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在第一耳翼和第二耳翼弯折之前的示意图二;以及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封合脊未贴附至第一容器表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内”、“外”、“上”、“下”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公开中的附图并不是严格按实际比例绘制,各个结构的具体地尺寸和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本公开中所描述的附图仅是结构示意图。
除了玻璃瓶子、金属罐子等传统容器之外,目前还广泛使用一种容器,其通过对片状的复合片材进行切割、折叠并封合而形成,复合片材包括层叠在一起的多个层,这多个层例如包括载体层以及层叠在载体层上的封合层以及阻隔层等等。图1A至图1C示出了采用复合片材形成容器的部分过程的示意图。采用复合片材形成容器的过程大体如下:(1)在图1A之前,将复合片材进行折叠、纵向封合以及端部封合以形成容器主体1、耳翼2和封合脊3,容器主体1内例如容纳有诸如食品的内容物;(2)参见图1A,封合脊3被弯折以贴附至容器主体1的端表面(例如,端表面为容器主体1的顶表面或者底表面);(3)参见图1B,将耳翼2进行第一次90度弯折;(4)参见图1C,将耳翼2进行第二次90度弯折,通过第一次90度弯折和第二次90度弯折耳翼2贴附至主体1的端表面,至此容器制作完毕。由于需要将封合脊3弯折贴附至主体1的表面并且需要将耳翼2进行两次90度弯折(即,总计180度弯折)以使其也贴附至主体1的端表面,因此形成容器的复合片材的局部区域会经历多次弯折过程,导致应力集中,进而应力集中会使得容器的局部区域厚度变薄、结构强度减弱甚至出现撕裂,最终使得容器的透气率和透水率不期望地增加而导致容纳在容器内的内容物劣化变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容纳在容器中的内容物出现泄漏,这些现象都是容器制造者和使用者不希望看到的。图1D是图1A至1C中形成的容器的缺陷位置示意图。本公开的发明人发现,在如图1D所示的位置P1和位置P2处,容器极易由于如上所述的应力集中出现厚度变薄、结构强度减弱甚至撕裂的情况。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包装容器及其制作方法,能够在采用复合片材形成容器的过程中缓解甚至消除如上所述的应力集中,从而避免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容器的局部区域厚度变薄、结构强度减弱或撕裂并进而导致容器的透气率和透水率增加以及容纳在容器内的内容物泄露等等。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一,图3A是图2所示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第一折叠图案区的放大示意图一。参见图2和图3A,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主折线100;主折线100将复合片材分成主体区域200和周边区域300,并且沿着与第一方向D1相交的第二方向D2,主体区域200连接周边区域300。周边区域300包括第一折叠图案区310,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包括: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在第一方向D1上彼此间隔开;第一辅助折线101A,位于第一折线101的朝向第二折线102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沿第二方向D2延伸;以及第二辅助折线102A,位于第二折线102的远离第一折线101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沿第二方向D2延伸;其中,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折线101与第一辅助折线101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二折线102与第二辅助折线102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第一折线101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的20%。例如,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在采用复合片材形成容器的过程用于沿其将容器的耳翼(例如,后面描述的第一耳翼)弯折贴附向容器的端表面(例如,容器的端表面为容器的底表面或者顶表面)。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针对第一折线101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一辅助折线101A且针对第二折线102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二辅助折线102A,这样在形成容器的过程中沿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弯折复合片材时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可以提供缓冲效果,减少甚至避免应力集中,从而避免了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容器的局部区域厚度变薄、结构强度减弱或撕裂并进而导致容器的透气率和透水率增加以及容纳在容器内的内容物泄露等等。尤其是,针对第一折线101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一辅助折线101A且针对第二折线102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二辅助折线102A,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在图1D的位置P1和位置P2中的一者处产生应力集中。
参见图3A,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折线101与第一辅助折线101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d1标示,在第一方向D1上第二折线102与第二辅助折线102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d1’标示,而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折线101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以d2标示。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d1和d1’中的每个小于等于d2的20%。例如,进一步地,d1和d1’中的每个为d2的0.5%-12%,以使得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折线101与第一辅助折线101A之间的最大距离d1和第二折线102与第二辅助折线102A之间的最大距离d1’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相等,只要它们的每个均小于等于第一折线101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d2的20%即可。例如,第一折线101与第一辅助折线101A之间的最大距离d1和第二折线102与第二辅助折线102A之间的最大距离d1’彼此相等,以使得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可以提供均匀的缓冲效果。
继续参见图2和图3A,例如,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折线101与第一辅助折线101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二折线102与第二辅助折线102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第一折线101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的20%;进一步地,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一折线101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第二辅助折线102A和第二折线102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例如,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一折线101以及第二辅助折线102A和第二折线102均为通过向复合片材施加压力形成的压槽,通过使针对第一折线101设置的第一辅助折线101A与第一折线101间隔开并使针对第二折线102设置的第二辅助折线102A与第二折线102间隔开,除了缓冲效果更佳之外,还可以避免对复合片材的同一区域多次施加压力而不利地影响其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继续参见图2和图3A,例如,对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片材,在第二方向D2方向上,周边区域300具有远离主体区域200的边缘330;第一辅助折线101A包括弧线段AS,以使得随着第一辅助折线101A从周边区域300的边缘330朝向主折线100延伸第一辅助折线101A与第一折线101之间的距离减小;第二辅助折线102A包括弧线段AS,以使得随着第二辅助折线102A从周边区域300的边缘330朝向主折线100延伸第二辅助折线102A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减小。这样一来,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减少甚至避免应力集中。
继续参见图2和图3A,例如,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的弯曲方向与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AS弯曲方向相同;作为示例,图中示出了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与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AS均朝向第一方向的负方向弯曲。
继续参见图2和图3A,例如,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在第二方向D2上均位于周边区域的边缘330和主折线100之间;也就是,在第二方向D2上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不会延伸超出主折线100,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均仅位于周边区域300中而不会进入主体区域200。
参见图2和图3A,例如,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会继续延伸超过主折线100而进入主体区域100;进一步地,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自周边区域300的边缘330一直沿第二方向D2延伸到达复合片材的与边缘330相对设置的边缘。
继续参见图2,例如,周边区域300包括多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该多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在第一方向D1上彼此间隔开;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当中,一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的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AS朝向第一方向D1的负方向弯曲,而另一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的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AS朝向第一方向D1的正方向弯曲;也就是,前两者的弧线段AS的弯曲方向相同,后两者的弧线段AS的弯曲方向相同,但是前两者的弧线段AS的弯曲方向与后两者的弧线段AS的弯曲方向相反。例如,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当中,一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在采用复合片材形成容器的过程用于将容器的第一耳翼弯折贴附向容器的端表面,而另一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在采用复合片材形成容器的过程中用于将容器的第二耳翼弯折贴附向容器的所述端表面,该第一耳翼与该第二耳翼相对设置。通过将相邻的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进行上述设置,可以使得在将容器的每个耳翼进行弯折的过程中对应于每个耳翼的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均可以提供好的缓冲效果,减少甚至避免应力集中。从而,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在图1D的位置P1和位置P2的二者处产生应力集中。
继续参见图2,例如,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当中,一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的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与另一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的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相对于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对称轴成轴对称图形。这样一来,除了对应于每个耳翼的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均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之外,还可以更好地保证容器的结构对称性,从而有利于容器的结构稳定性和美观。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是指在该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之间不再具有任何第一折叠图案区310,但是不排除该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之间具有不同于第一折叠图案区310的其他图案或者其他图案区。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二,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三。例如,参见图4和图5,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还包括封条区SS。将复合片材对折使其相对的两个边缘彼此重叠,然后通过封条区SS将已经重叠的两个边缘进行接合,即可将所述复合片材连接为套筒;该形成套筒的过程也称为纵向封合。例如,封条区SS沿第二方向D2延伸,并在第一方向D1上连接至主体区域200和周边区域300。例如,周边区域300还包括第二折叠图案区320,第二折叠图案区320包括:第三折线103和第四折线104,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在第一方向D1上彼此间隔开,其中第四折线104是封条区SS和周边区域300之间的边界线;第三辅助折线103A,位于第三折线103的朝向第四折线104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沿第二方向D2延伸。例如,周边区域300还包括第四辅助折线104A,位于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处,且至少部分沿第二方向D2延伸;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三折线103与第三辅助折线103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与第四辅助折线104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第三折线103与第四折线104之间的距离的20%。例如,对于图2所示的复合片材,可以在复合片材的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两个边缘的至少一个处示出封条区(未示出),以用于将复合片材封合为套筒;在图2中无论第一折线101还是第二折线102均不用作封条区和周边区域300之间的边界线。图4和图5与图2之间的区别在于:在图4和图5中,周边区域300中的一条折线(即,第四折线104)用作封条区与周边区域300之间的边界线,从而使得图4和图5除了需要设置第一折叠图案区310之外还需要设置第二折叠图案区320并在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设置第四辅助折线104A。例如,通过封条区SS将复合片材连接为套筒之后第四折线104与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重合。例如,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在采用复合片材形成容器的过程用于沿其将容器的第一耳翼弯折贴附向容器的端表面(例如,容器的端表面为容器的底表面或者顶表面);第三折线103和第四折线104在采用复合片材形成容器的过程用于沿其将容器的第二耳翼弯折贴附向容器的所述端表面,该第二耳翼与该第二耳翼相对设置。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针对第一折线101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一辅助折线101A,针对第二折线102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二辅助折线102A,针对第三折线103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三辅助折线103A且针对第四折线104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四辅助折线104A,这样在形成容器的过程中沿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弯折复合片材时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可以提供缓冲效果,沿第三折线103和第四折线104A弯折复合片材时第三辅助折线103A和第四辅助折线104A可以提供缓冲效果,减少甚至避免了应力集中,从而避免了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容器的局部区域厚度变薄、结构强度减弱或撕裂并进而导致容器的透气率和透水率增加以及容纳在容器内的内容物泄露等等。更具体地,针对第一折线101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一辅助折线101A且针对第二折线102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二辅助折线102A,针对第三折线103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三辅助折线103A且针对第四折线104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四辅助折线104A,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在图1D的位置P1和位置P2的二者处产生应力集中。
例如,第三折线103与第三辅助折线103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与第四辅助折线104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为第三折线103与第四折线104之间的距离的0.5%-12%,以使得第三辅助折线103A和第二辅助折线104A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三折线103与第三辅助折线103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与第四辅助折线104A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相等,只要它们的每个均小于等于第三折线103与第四折线104之间的距离d2的20%即可。例如,第三折线103与第三辅助折线103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与第四辅助折线104A之间的最大距离彼此相等,以使得第三辅助折线103A和第四辅助折线104A可以提供均匀的缓冲效果。例如,第一折线101与第一辅助折线101A之间的最大距离、第二折线102与第二辅助折线102A之间的最大距离、第三折线103与第三辅助折线103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与第四辅助折线104A之间的最大距离均彼此相等。
继续参见图4和图5,例如,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三折线103与第三辅助折线103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与第四辅助折线104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第三折线103与第四折线104之间的距离的20%;进一步地,第三辅助折线103A和第三折线103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第四辅助折线104A和边缘EE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这样一来,除了缓冲效果更佳之外,还可以避免对复合片材的同一区域多次施加压力而不利地影响其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4和图5的区别仅在于:在图4中封条区SS位于主体区域200和周边区域300的左侧,而在图5中封条区SS位于主体区域200和周边区域300的右侧。
例如,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三折线103和第四折线104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容器的结构对称性。
继续参见图4和图5,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中,第三辅助折线103A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第三辅助折线103A从周边区域300的边缘330朝向主折线100延伸第三辅助折线103A与第三折线103之间的距离减小;第四辅助折线104A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第四辅助折线104A从周边区域300的边缘330朝向主折线100延伸第四辅助折线104A与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之间的距离减小;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AS朝向第一方向D1的负方向弯曲,第三辅助折线103A的弧线段和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弧线段朝向第一方向D1的正方向弯曲;或者,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朝向第一方向D1的正方向弯曲,第三辅助折线103A的弧线段AS和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弧线段朝向第一方向D1的负方向弯曲。也就是,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的弯曲方向和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AS的弯曲方向相同,第三辅助折线103A的弧线段的弯曲方向和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弧线段的弯曲方向相同,但前二者的弧线段的弯曲方向与后二者的弧线段的弯曲方向相反。这样一来,第一辅助折线101A、第二辅助折线102A、第三辅助折线103A和第四辅助折线104A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减少甚至避免应力集中;尤其是,减少设置避免在图1D所示的位置P1和位置P2二者处的应力集中。
例如,参见图2和图3A以及图4和图5,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中,第一辅助折线101A包括与弧线段AS连接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直线段LS,直线段LS比弧线段AS靠近周边区域300的边缘330,直线段LS和弧线段AS均与第一折线101间隔开,弧线段AS还与主折线100间隔开;第二辅助折线102A包括与弧线段AS连接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直线段LS,直线段LS比弧线段AS靠近周边区域300的边缘,直线段LS和弧线段AS均与第二折线102间隔开,弧线段AS还与主折线100间隔开;第三辅助折线103A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直线段,直线段比弧线段靠近周边区域300的边缘,直线段和弧线段均与第三折线103间隔开,弧线段还与主折线100间隔开;第四辅助折线104A包括与弧线段连接的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直线段,直线段比弧线段靠近周边区域300的边缘,直线段和弧线段均与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间隔开,弧线段还与主折线100间隔开。通过为每条辅助折线设置弧线段和直线段二者,可以使得每条辅助折线为与其对应的折线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通过将每条辅助折线设置为和与其对应的折线以及主折线100间隔开,除了缓冲效果更好之外,还可以避免对复合片材的同一区域多次施加压力而不利地影响复合片材的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简化附图,在图4和图5中未对第三辅助折线103A的弧线段和直线段以及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直线段和弧线段进行标示;但是,基于图2对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和直线段LS以及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AS和直线段LS的标示,第三辅助折线103A的弧线段和直线段以及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弧线段和直线段是容易理解的。
例如,参见图2和图3A以及图4和图5,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中,为了使得在将每个耳翼弯折向容器的端表面的过程中缓冲效果均更佳,可以进行如下设置: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一折线101之间的距离、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d3、第三辅助折线103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三折线103之间的距离、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3.0mm;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主折线100之间的距离、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主折线100之间的距离d4、第三辅助折线103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主折线100之间的距离、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主折线100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24.5mm;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直线段LS与第一折线101之间距离d1、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直线段LS与第二折线102之间距离d1’、第三辅助折线103A的直线段LS与第三折线103之间距离、以及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直线段LS与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6.0mm。
例如,参见图2和图3A以及图4和图5,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中,为了使得在将每个耳翼弯折向容器的端表面的过程中缓冲效果均更佳且为了保证容器的结构对称性,可以进行如下设置: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一折线101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三辅助折线103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三折线103之间的距离,而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d3等于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主折线100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三辅助折线103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主折线100之间的距离,而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主折线100之间的距离d4等于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主折线100之间的距离;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直线段LS与第一折线101之间距离d1、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直线段LS与第二折线102之间距离d1’、第三辅助折线103A的直线段LS与第三折线103之间距离、以及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直线段LS与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
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中,第一辅助折线101A、第二辅助折线102A、第三辅助折线103A和第四辅助折线104A为通过向复合片材施加压力而形成的压槽;在此情形下,例如,第一辅助折线101A、第二辅助折线102A、第三辅助折线103A和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深度分别为0.1-2.5mm,以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提供缓冲效果。
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中,第一辅助折线101A、第二辅助折线102A、第三辅助折线103A和第四辅助折线104A为通过向复合片材施加压力而形成压槽;第一辅助折线101A、第二辅助折线102A、第三辅助折线103A和第四辅助折线104A的每个的深度从周边区域300的边缘朝向主折线100变浅。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缓冲效果,还可以避免第一辅助折线101A、第二辅助折线102A、第三辅助折线103A和第四辅助折线104A不利地影响通过折叠复合片材得到的耳翼的边缘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例如,参见图2和图3A以及图4和图5,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中,第一折叠图案区310还包括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子辅助折线102A’,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在第一方向D1上位于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之间,其中,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折线101与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二折线102与第二子辅助折线102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第一折线101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的20%;第二折叠图案区320还包括第三子辅助折线103A’和第四子辅助折线104A’,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在第一方向D1上位于第三折线103和第四折线104之间,其中,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三折线103与第三子辅助折线103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四折线104与第四子辅助折线104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第一折线101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的20%。针对每条折线,除了设置如上描述的辅助折线之外还设置了子辅助折线,可以更好地提供缓冲效果,减少甚至避免应力集中,从而更好地保证避免由应力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继续参见图2和图3A以及图4和图5,例如,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第二子辅助折线102A’、第三子辅助折线103A’和第四子辅助折线104A’在第二方向D2上均位于周边区域的边缘330和主折线100之间;也就是,在第二方向D2上上述各个子辅助折线不会延伸超出主折线100,它们均仅位于周边区域300中而不会进入主体区域200。
例如,第一折线101与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二折线102与第二子辅助折线102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为第一折线101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的0.5%-12%。例如,第三折线103与第三子辅助折线103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四折线104与第四子辅助折线104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为第一折线101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的0.5%-12%。从而,各个子辅助折线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
例如,第一折线101与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第二折线102与第二子辅助折线102A’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例如,第三折线103与第三子辅助折线103A’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第四折线104与第四子辅助折线104A’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这样一来,除了保证缓冲效果之外,还可以避免对复合片材的同一区域多次施加压力而不利地影响其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图3B是图2所示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第一折叠图案区的放大示意图二。例如,第一辅助折线101A与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如图3B所示;这样一来,除了保证缓冲效果之外,还可以避免对复合片材的同一区域多次施加压力而不利地影响其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例如,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第一辅助折线101A与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部分重合,如图3A所示;由于第一辅助折线101A与第一折线101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第一折线101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的20%而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与第一折线101之间的最大距离也分别小于等于第一折线101与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的20%,因此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子辅助折线101A’可能会不可避免地部分重合;在此情形下,缓冲效果依然可以得到保证,而且还可以降低制作第一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子辅助折线101A’的难度而不用专门将它们间隔开。相似地,第三辅助折线103A与第三子辅助折线103A’部分重合或者彼此间隔开,如图3A和3B所示。
例如,参见图2和图3A以及图4和图5,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中,第一折叠图案区310还包括第一倾斜折线111和第二倾斜折线112,第一折线101和主折线100的交点与第一倾斜折线111或其延长线连接,第二折线102和主折线100的交点与第二倾斜折线112或其延长线连接;第二折叠图案区320还包括第三倾斜折线113和第四倾斜折线114,第三折线103和主折线100的交点与第三倾斜折线113或其延长线连接,第四折线104和主折线100的交点与第四倾斜折线114或其延长线连接;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辅助折线101A与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位于第一折线101和第一倾斜折线111之间,第二子辅助折线102A’位于第二折线102和第二倾斜折线112之间,第三辅助折线103A和第三子辅助折线103A’位于第三折线103和第三倾斜折线113之间,第四子辅助折线104A’位于第四折线104和第四倾斜折线114之间;在第二方向D2上,第一辅助折线101A与第一倾斜折线111间隔开,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不超过第一倾斜折线111,第二辅助折线102A与第二倾斜折线112间隔开,第二子辅助折线102A’不超过第二倾斜折线112,第三辅助折线103A与第三倾斜折线113间隔开,第三子辅助折线103A’不超过第三倾斜折线113,第四子辅助折线104A’不超过第四倾斜折线114;通过封条区SS将复合片材连接为套筒之后第四折线104与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SS相对的边缘EE重合,且在第二方向D2上第四辅助折线104A与第四倾斜折线114间隔开。在采用复合片材形成容器的过程中,第一倾斜折线111和第二倾斜折线112用作第一耳翼的两个边缘,而第三倾斜折线113和第四倾斜折线114用作第二耳翼的两个边缘,该第一耳翼和该第二耳翼相对设置。通过上述设置,除了保证缓冲效果之外,还可以避免各个辅助折线以及各个子辅助折线不利地影响每个耳翼的边缘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例如,参见图2和图3A以及图4和图5,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中,第一折叠图案区310还包括第五子辅助折线105A’,沿第一方向D1延伸,位于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子辅助折线102A’之间,且在第二方向D2比第一辅助折线101靠近主折线100;第二折叠图案区320还包括第六子辅助折线106A’,沿第一方向D1延伸,位于第三子辅助折线103A和第四子辅助折线104A之间,且在第二方向D2上比第三辅助折线103A靠近主折线100。对于通过折叠、封合复合片材而形成的容器,容器的耳翼通常为两层,第一至第四辅助折线以及第一至第四子辅助折线位于耳翼的上层,而第五子辅助折线105A’和第六子辅助折线106A’位于耳翼的下层;这进一步为沿着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弯折第一耳翼提供了缓冲,也进一步为沿着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弯折第二耳翼提供了缓冲,从而更好地减少和避免了应力集中。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也可以不具有第一至第四子辅助折线101A’至104A’以及第五子辅助折线105A’和第六子辅助折线106A’,可以留待后续在容器的第一耳翼和第二耳翼上在相应于第一至第四子辅助折线101A’至104A’以及第五子辅助折线105A’和第六子辅助折线106A’的位置再形成合适的辅助折线。
例如,参见图2和图3A以及图4和图5,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还包括:对置主折线400,大体沿第一方向D1延伸;对置周边区域500,在第二方向D2上隔着主体区域200与周边区域300相对设置。对置周边区域500的图案与周边区域300的图案不同。例如,图2和图3A以及图4和图5的复合片材用于形成图11A和图11B所示的容器。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四。例如,参见图6,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包括两条主折线100,两条主折线100将复合片材分成主体区域200和两个周边区域300;沿着第二方向D2,主体区域200连接在两个周边区域300之间;两个周边区域300的每个均包括第一折叠图案区310或者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和第二折叠图案区320二者。与图2和图3A以及图4和图5不同,图6中的复合片材相对于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对称轴成轴对称图形,从而可以形成不同于图11A和图11B所示的容器。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五,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六,并且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的平面示意图七。复合片材是用于制作容器的坯料;作为示例,图2以及图4-6分别仅示出了用于制作一个容器的复合片材,可以称之为复合片材单元U。参见图7至图9,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可以包括多个复合片材单元U;作为示例,图7至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可以包括多个如图2所示的复合片材单元U。在图7中,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复合片材单元U,该多个复合片材单元U仅沿第一方向D1排列。在图8中,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复合片材单元U,该多个复合片材单元U仅沿第二方向D2排列。在图9中,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复合片材单元U,该多个复合片材单元U分别沿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排列。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可以以图2以及图4-6的每个所示的形式呈现,也可以以图7或者图8或者图9所示的形式呈现,本公开实施例不进行限制。当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以图7或者图8或者图9所示的形式呈现时,需要先对复合片材进行切割得到用于制作一个包装容器的复合片材单元U,之后再进行折叠、封合。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套筒的示意图。参见图10,根据本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装用套筒600,包括如上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也就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套筒600通过对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进行纵向封合而形成。由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套筒600包括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因此在后续将包装套筒600封合、折叠形成容器的过程中能够缓解甚至消除应力集中,从而避免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容器的局部区域厚度变薄、结构强度减弱或撕裂并进而导致容器的透气率和透水率增加以及容纳在容器内的内容物泄露等等。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容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也就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通过对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进行纵向封合、端部封合以及多次折叠而形成。由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容器采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形成,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能够避免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容器的局部区域厚度变薄、结构强度减弱或撕裂并进而导致容器的透气率和透水率增加以及容纳在容器内的内容物泄露等等。图11A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的示意图一,图12A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的示意图二。作为示例,图11A和图12A示出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容器;然而,本公开实施例不局限于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还可以具有其他形状。
上面结合图2至图9描述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及设置在其上各折线、各辅助折线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下面,将从容器的角度来描述耳翼弯折过程中涉及到的各折线及各辅助折线;在描述的过程中,将一并解释容器上各折线和各辅助折线与之前描述的复合片材的各折线和各辅助折线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明确地理解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在形成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之后各折线及各辅助线的位置变化。
图11B是图11A所示的容器的第一容器表面的示意图,图12B是图12A所示的容器的第一容器表面的示意图。在图11B和图12B中,容器的第一耳翼31和第二耳翼32已经被弯折贴附至容器的第一容器表面20S。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在第一耳翼和第二耳翼弯折之前的示意图一;也就是,在图13中,第一耳翼31和第二耳翼32还未弯折贴附至容器的第一容器表面20S。
参见图11B、图12B以及图1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容器,该容器包括容器主体20(参见图11A以及图12A)以及与容器主体20连接的第一耳翼31。容器主体20包括由容器主折线10围绕的第一容器表面20S,第一耳翼31具有与第一容器表面20S连接的第一翼表面31S;容器还具有用于密封容器的封合脊33,封合脊33沿第三方向D3设置于第一容器表面20S和第一翼表面31S,将第一容器表面20S划分成第一容器子表面20S-1和第二容器子表面20S-2且将第一翼表面31S划分成第一翼子表面31S-1和第二翼子表面31S-2;在与第三方向D3相交的第四方向D4上,封合脊33构造为朝向第一容器子表面20S-1和第一翼子表面31S-1弯折;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一翼子表面31S-1与第一容器子表面20S-1连接且以沿第四方向D4延伸的第一容器折线11作为其间的边界线,第二翼子表面31S-2与第二容器子表面20S-2连接且以沿第四方向D4延伸的第二容器折线12作为其间的边界线,第一容器折线11远离封合脊33的端点为第一端点11E,第二容器折线12远离封合脊33的端点为第二端点12E;第一翼子表面31S-1具有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至少部分沿第四方向D4延伸;第二容器子表面20S-2具有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至少部分沿第四方向D4延伸;并且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一容器折线11与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二容器折线12与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20%。
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容器主体20即由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主体区域200形成,第一容器表面20S和封合脊33即由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周边区域300形成,容器主折线10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主折线100,第一容器折线11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一折线101,第二容器折线12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二折线102,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一辅助折线101A,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二辅助折线102A,而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容器主折线10围绕第一容器表面20S,也就是,容器主折线10是个封闭的环形。在图13中,为了简化视图,仅标示了容器主折线10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实际上,容器主折线10还具有与第一容器折线11和第二容器折线12基本上重合的上侧部分以及与第三容器折线13和第四容器折线14(后面描述)基本上重合的下侧部分。相应地,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即为容器主折线10的上侧部分的长度,即容器主折线10的与第一容器折线11和第二容器折线12基本上重合的部分的长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例如,第一容器折线11和第二容器折线12用于沿其将第一耳翼31弯折贴附向容器的第一容器表面20S;例如,第一容器表面20S为容器的底表面或者顶表面;作为示例,图11B和图12B均示出第一容器表面20S为容器的底表面。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针对第一容器折线11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且针对第二容器折线12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这样在沿第一容器折线11和第二容器折线12将第一耳翼31弯折贴附至第一容器表面20S时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和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可以提供缓冲效果,减少甚至避免应力集中,从而避免了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容器的局部区域厚度变薄、结构强度减弱或撕裂并进而导致容器的透气率和透水率增加以及容纳在容器内的内容物泄露等等。尤其是,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在图1D的位置P1和位置P2中的一者处产生应力集中。
如上所述,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一容器折线11与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二容器折线12与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20%;进一步地,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一容器折线11与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二容器折线12与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为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0.5%-12%,以使得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和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0A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一容器折线11与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之间的最大距离和第二容器折线12与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相等,只要它们的每个均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20%即可。例如,第一容器折线11与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之间的最大距离和第二容器折线12与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之间的最大距离彼此相等,以使得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和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0A可以提供均匀的缓冲效果。
例如,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和第一容器折线11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和第二容器折线12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这样一来,除了缓冲效果更佳之外,还可以避免对复合片材的同一区域多次施加压力而不利地影响其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例如,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仅位于第一翼子表面31S-1内而不会延伸进入第一容器子表面20S-1,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仅位于第二容器子表面20S-2内而不会延伸进入第二翼子表面31S-2。
继续参见图11B、图12B以及图13,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包括弧线段AS,以使得随着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从封合脊33的自由端朝向第一端点11E延伸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与第一容器折线11之间的距离减小;并且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包括弧线段AS,以使得随着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从封合脊33的自由端朝向第二端点12E延伸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与第二容器折线12之间的距离减小。这样一来,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和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减少甚至避免应力集中。
继续参见图11B、图12B以及图13,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的弧线段AS的弯曲方向与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的弧线段AS弯曲方向相反;例如,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的弧线段AS朝向第三方向D3的负方向弯折而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的弧线段AS朝向第三方向D3的正方向弯曲。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经多次折叠并封合之后形成的。由于多次折叠的原因,“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的弧线段AS的弯曲方向与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的弧线段AS弯曲方向相反”与如上所述的“第一辅助折线101A的弧线段AS的弯曲方向与第二辅助折线102A的弧线段AS弯曲方向相同”并不相互矛盾,而是彼此自洽的。
继续参见图11B、图12B以及图13,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还包括与容器主体20连接的第二耳翼32。其中,第二耳翼32具有与第一容器表面20S连接的第二翼表面32S;封合脊33还沿第三方向D3设置于第二翼表面32S,并将第二翼表面32S划分成第三翼子表面32S-1和第四翼子表面32S-2;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三翼子表面32S-1与第一容器子表面20S-1连接且以第三容器折线13作为其间的边界线,第四翼子表面32S-2与第二容器子表面20S-2连接且以第四容器折线14作为其间的边界线,第三容器折线13远离封合脊33的端点为第三端点13E,第四容器折线14远离封合脊33的端点为第四端点14E;第三翼子表面32S-1具有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至少部分沿第四方向D4延伸;第二容器子表面20S-2具有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至少部分沿第四方向D4延伸;并且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三容器折线13与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四容器折线14与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三端点13E和第四端点14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20%。
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第三容器折线13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三折线103(参见图4和图5)或相邻的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当中另一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的第一折线101(参见图2),第四容器折线14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四折线104(参见图4和图5)或相邻的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当中另一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的第二折线102(参见图2),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三辅助折线103A(参见图4和图5)或相邻的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当中另一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的第一辅助折线101A(参见图2),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四辅助折线104A(参见图4和图5)或相邻的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当中另一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的第二辅助折线102(参见图2),而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三端点13E和第四端点14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三折线103和第四折线104之间的距离(参见图4和图5)或相邻的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当中另一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的第一折线101和第二折线102之间的距离(参见图2)。
需要说明的是,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三端点13E和第四端点14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即为容器主折线10的下侧部分的长度,即容器主折线10的与第三容器折线13和第四容器折线14基本上重合的部分的长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例如,第三容器折线13和第四容器折线14用于沿其将第二耳翼32弯折贴附向容器的第一容器表面20S;例如,第一容器表面20S为容器的底表面或者顶表面;作为示例,图11B和图12B均示出第一容器表面20S为容器的底表面。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针对第三容器折线13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且针对第四容器折线14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这样在沿第三容器折线13和第四容器折线14将第二耳翼32弯折贴附至第一容器表面20S时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和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可以提供缓冲效果,减少甚至避免应力集中,从而避免了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容器的局部区域厚度变薄、结构强度减弱或撕裂并进而导致容器的透气率和透水率增加以及容纳在容器内的内容物泄露等等。尤其是,由于分别在合适的位置设置了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和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在图1D的位置P1和位置P2的二者处产生应力集中。
如上所述,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三容器折线13与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四容器折线14与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三端点13E和第四端点14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20%;进一步地,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三容器折线13与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四容器折线14与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为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三端点13E和第四端点14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0.5%-12%,以使得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和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三容器折线13与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之间的最大距离和第四容器折线14与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相等,只要它们的每个均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三端点13E和第四端点14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20%即可。例如,第三容器折线13与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之间的最大距离和第四容器折线14与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之间的最大距离彼此相等,以使得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和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可以提供均匀的缓冲效果。
例如,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和第三容器折线13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和第四容器折线14彼此间隔开(即二者没有交叉点)。这样一来,除了缓冲效果更佳之外,还可以避免对复合片材的同一区域多次施加压力而不利地影响其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例如,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仅位于第三翼子表面32S-1内而不会延伸进入第一容器子表面20S-1,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仅位于第二容器子表面20S-2内而不会延伸进入第四翼子表面32S-2。
例如,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三端点13E和第四端点14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以使得容器具备更好的结构对称性,以利于容器的结构稳定。
例如,第一容器折线11与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之间的最大距离、第二容器折线12与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之间的最大距离、第三容器折线13与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第四容器折线14与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之间的最大距离均彼此相等。
继续参见图11B、图12B以及图13,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从封合脊33的自由端朝向第三端点13E延伸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与第三容器折线13之间的距离减小;并且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从封合脊33的自由端朝向第四端点14E延伸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与第四容器折线14之间的距离减小。这样一来,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和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减少甚至避免应力集中。
继续参见图11B、图12B以及图13,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的弧线段的弯曲方向与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弧线段弯曲方向相反;例如,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的弧线段朝向第三方向D3的正方向弯折而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弧线段朝向第三方向D3的负方向弯曲。
继续参见图11B、图12B以及图13,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的弧线段的弯曲方向与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的弧线段AS弯曲方向相同,均朝向第一方向D3的正方向;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弧线段的弯曲方向与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的弧线段AS弯曲方向相同,均朝向第一方向D3的负方向。
继续参见图11B、图12B以及图13,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包括与弧线段AS连接且沿第四方向D4延伸的直线段LS,直线段LS比弧线段AS靠近封合脊33,直线段LS和弧线段AS均与第一容器折线11间隔开,弧线段AS还与第一端点11E间隔开;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包括与弧线段AS连接且沿第四方向D4延伸的直线段LS,直线段LS比弧线段AS靠近封合脊33,直线段LS和弧线段AS均与第二容器折线12间隔开,弧线段AS还与第二端点12E间隔开;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第四方向D4延伸的直线段,直线段比弧线段靠近封合脊33,直线段和弧线段均与第三容器折线13间隔开,弧线段还与第三端点13E间隔开;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包括与弧线段连接的且沿第四方向D4延伸直线段,直线段比弧线段靠近封合脊33,直线段LS和弧线段AS均与第四容器折线14间隔开,弧线段AS还与第三端点13E间隔开。通过为每条容器辅助折线设置弧线段和直线段二者,可以使得每条容器辅助折线为与其对应的容器折线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通过将每条容器辅助折线设置为和与其对应的容器折线间隔开,除了缓冲效果更好之外,还可以避免对复合片材的同一区域多次施加压力而不利地影响复合片材的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简化附图,在图13中未对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的弧线段和直线段以及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直线段和弧线段进行标示;但是,基于图13对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的弧线段AS和直线段LS以及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的弧线段AS和直线段LS的标示,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的弧线段和直线段以及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直线段和弧线段是容易理解的。
继续参见图11B、图12B以及图13,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为了使得在将第一耳翼31和第二耳翼32弯折贴附至第一容器表面20S的过程中缓冲效果均更佳,可以进行如下设置: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一容器折线11之间的距离、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二容器折线12之间的距离、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的弧线段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三容器折线13之间的距离、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弧线段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四容器折线14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3.0mm;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一端点11E之间的距离、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二端点12E之间的距离、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的弧线段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三端点13E之间的距离、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弧线段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四端点14E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24.5mm;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的直线段LS与第一容器折线11之间距离、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的直线段LS与第二容器折线12之间距离、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的直线段与第三容器折线13之间距离、以及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直线段与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6.0mm。
继续参见图11B、图12B以及图13,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为了使得在将第一耳翼31和第二耳翼32弯折贴附至第一容器表面20S的过程中缓冲效果均更佳且为了保证容器的结构对称性,可以进行如下设置: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一容器折线11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的弧线段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三容器折线13之间的距离,而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的弧线段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二容器折线12之间的距离等于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弧线段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四容器折线14之间的距离;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一端点11E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的弧线段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二端点12E之间的距离,而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的弧线段AS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三端点13E之间的距离等于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弧线段的远离直线段LS的端点与第四端点14E之间的距离;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的直线段LS与第一容器折线11之间距离、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的直线段LS与第二容器折线12之间距离、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的直线段与第三容器折线13之间距离、以及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直线段与第四容器折线14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为了保证缓冲效果,各辅助折线的设置位置与封合脊33的弯折方向紧密相关。如上所述,封合脊33构造为朝向第一容器子表面20S-1和第一翼子表面31S-1弯折;在此情形下,需要将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设置在第一翼子表面31S-1而不设置在第一容器子表面20S-1,需要将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设置在第二容器子表面20S-2而不设置在第二翼子表面31S-2,需要将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设置在第三翼子表面32S-1而不设置在第一容器子表面20S-1,需要将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设置在第二容器子表面20S-2而不设置在第四翼子表面32S-2。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和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为压槽;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和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深度分别为0.1-2.5mm,以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提供缓冲效果。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和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为压槽;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的深度从封合脊33朝向第一端点11E变浅,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的深度从封合脊33朝向第二端点12E变浅,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的深度从封合脊33朝向第三端点13E变浅,并且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的的深度从封合脊33朝向第四端点14E变浅。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缓冲效果,还可以避免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和第二容器辅助折线12A不利地影响第一耳翼31的边缘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并避免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和第四容器辅助折线14A不利地影响第二耳翼32的边缘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耳翼31的边缘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一倾斜折线111和第二倾斜折线112;第二耳翼的边缘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三倾斜折线113和第四倾斜折线114(参见图4和图5)或者相邻的两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中另一个第一折叠图案区310的第一倾斜折线111和第二倾斜折线112(参见图2)。
继续参见图11B、图12B以及图13,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第一耳翼31具有第一翼辅助折线31A’,沿第四方向D4从第二翼子表面31S-2经弯折向第一翼子表面31S-1的封合脊33延伸至第一翼子表面31S-1,并且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与第一容器折线11和/或第二容器折线12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距离的20%;第二耳翼32具有第二翼辅助折线32A’,沿第四方向D4从第四翼子表面32S-2经弯折向第三翼子表面32S-1的封合脊33延伸至第三翼子表面32S-1,并且在第三方向D3上,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与第三容器折线13和/或第四容器折线14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三端点13E和第四端点14E之间的距离的20%。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针对弯折第一耳翼31的第一容器折线11和第二容器折线12以及弯折第二耳翼32的第三容器折线13和第四容器折线14,除了设置如上描述的各容器辅助折线之外还在合适的位置设置了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可以更好地提供缓冲效果,减少甚至避免应力集中,从而更好地保证避免由应力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可以更好地减少甚至避免在图1D的位置P1和位置P2的二者处产生应力集中。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例如,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上具有对应的部分。更具体地,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子辅助折线102A’的组合,第二翼辅助折线32A’即为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的第三子辅助折线103A’和第四子辅助折线104A’的组合(参见图4和图5)或者相邻的两个第一图案折叠区310当中另一个第一图案折叠区310的第一子辅助折线101A’和第二子辅助折线102A’的组合。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也可以不具有第一至第四子辅助折线101A’至104A’以及第五子辅助折线105A’和第六子辅助折线106A’,可以留待后续在容器的第一耳翼和第二耳翼上在相应于第一至第四子辅助折线101A’至104A’以及第五子辅助折线105A’和第六子辅助折线106A’的位置再形成合适的辅助折线。在此情形下,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合片材上将不具有对应的部分;例如,通过向第一耳翼31施加压力而形成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且通过向第二耳翼32施加压力而形成第二翼辅助折线32A’。在形成第一耳翼31和第二耳翼32之后再形成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的情形相较于在复合片材上就形成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的对应部分的情形,可以更好地控制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的形成位置,并且由于第二耳翼31和第二耳翼32是双层结构而强度稳定性更好且承受压力的能力更强。
如上所述,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与第一容器折线11和/或第二容器折线12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距离的20%。进一步地,例如,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与第一容器折线11和/或第二容器折线12之间的距离为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距离的0.5%-12%,以使得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可以在弯折第一耳翼31时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
如上所述,在第三方向D3上,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与第三容器折线13和/或第四容器折线14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三端点13E和第四端点14E之间的距离的20%。进一步地,例如,在第三方向D3上,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与第三容器折线13和/或第四容器折线14之间的距离为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三端点13E和第四端点14E之间的距离的0.5%-12%,以使得第二翼辅助折线32A’可以在弯折第二耳翼32时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与第一容器折线11和/或第二容器折线12之间的距离与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与第三容器折线13和/或第四容器折线14之间的距离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相等。例如,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与第一容器折线11之间的距离、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与第二容器折线12之间的距离、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与第三容器折线13之间的距离、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与第四容器折线14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以使得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可以提供更加均匀的缓冲效果。
例如,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与第一容器折线11和/或第二容器折线12彼此间隔开,且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与第三容器折线13和/或第四容器折线14。这样一来,除了缓冲效果更佳之外,还可以避免对容器的同一区域多次施加压力而不利地影响其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例如,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仅位于第一翼表面31S内而不会延伸进入第一容器表面20S,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仅位于第二翼表面32S内而不会延伸进入第一容器表面20S。
例如,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与第一耳翼31的边缘均相交。例如,例如,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与第二耳翼32的边缘均相交。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在第一耳翼和第二耳翼弯折之前的示意图二。例如,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与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彼此间隔开,如图14所示;这样一来,除了保证缓冲效果之外,还可以避免对容器的同一区域多次施加压力而不利地影响其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与第一翼辅助折线31A’部分重合,如图13所示;由于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与第一容器折线11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20%而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与第一容器折线11和/或第二容器折线12之间的距离也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距离的20%,因此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与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可能会不可避免地部分重合;在此情形下,缓冲效果依然可以得到保证,而且还可以降低制作第一容器辅助折线11A和第一翼辅助折线31A’的难度而不用专门将它们间隔开。相似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13A与第二翼辅助折线32A’部分重合或者彼此间隔开,如图13和图14所示。
例如,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为压槽;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的每个的曲率半径为0.2-2.5mm,以使得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能够更好地提供缓冲效果。例如,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的每个的曲率半径为0.8-1.2mm。
例如,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为压槽;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的每个的深度为0.1-2.5mm,以使得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能够更好地提供缓冲效果。例如,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的每个的深度为1.0-2.0mm。
继续参见图11B、图12B以及图13,例如,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第一耳翼31具有第三翼辅助折线31A”,位于第一耳翼31的与第一翼表面31S相反的背面且对应于第一翼辅助折线31A’,第二耳翼32具有第四翼辅助折线32A”,位于第二耳翼32的与第二翼表面32S相反的背面且对应于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以在沿第一容器折线11和第二容器折线12弯折第一耳翼31的过程中以及沿第三容器折线13和第四容器折线14弯折第二耳翼32的过程中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可以通过向第一耳翼31施加压力而形成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且通过向第二耳翼32施加压力而形成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例如,向第一耳翼31施加压力在形成第一翼辅助折线31A’的同时形成第三翼辅助折线31A”,以及向第二耳翼32施加压力在形成第二翼辅助折线32A’的同时形成第四翼辅助折线32A”。例如,形成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三翼辅助折线31A”的压力是直接作用于第一翼表面31S,因此,第三翼辅助折线31A”的深度小于等于第一翼辅助折线31A’的深度。例如,形成第二翼辅助折线32A’和第四翼辅助折线32A”的压力是直接作用于第二翼表面32S,因此,第四翼辅助折线32A”的深度小于等于第二翼辅助折线32A’的深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容器的制作方法。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容器的制作方法包括:在第一耳翼31形成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其中,第一翼辅助折线31A’沿第四方向D4从第二翼子表面31S-2经弯折向第一翼子表面31S-1的封合脊33延伸至第一翼子表面31S-1,并且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与第一容器折线11和/或第二容器折线12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一端点11E和第二端点12E之间的距离的20%;在第二耳翼32形成第二翼辅助折线32A’,其中,第二翼辅助折线32A’沿第四方向D4从第四翼子表面32S-2经弯折向第三翼子表面32S-1的封合脊33延伸至第三翼子表面32S-1,并且在第三方向D3上,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与第三容器折线13和/或第四容器折线14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容器主折线10的位于第三端点13E和第四端点14E之间的距离的20%。例如,通过向第一耳翼31施加压力而形成第一翼辅助折线31A’。例如,通过向第二耳翼32施加压力而形成第二翼辅助折线32A’。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容器中封合脊未贴附至第一容器表面的示意图。参见图15,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形成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之后,容器的制作方法还包括:对第一位置C1和第二位置C2进行加热,第一位置C1位于第一容器子表面20S-1、第一翼子表面31S-1和封合脊33三者相交的位置处,第二位置C2位于第一容器子表面20S-1、第三翼子表面32S-1和封合脊33三者相交的位置处;弯折封合脊33贴附至第一容器表面20S;并且弯折第一耳翼31和第二耳翼32贴附至第一容器表面20S。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形成第一翼辅助折线31A’和第二翼辅助折线32A’之后且在弯折第一耳翼31和第二耳翼32贴附至第一容器表面20S之前,对第一位置C1和第二位置C2进行加热,可以使得第一位置C1和第二位置C及它们附近的区域变软而韧性提高,使得在沿第一容器折线11和第二容器折线12弯折第一耳翼31的过程中以及沿第三容器折线13和第四容器折线14弯折第二耳翼32的过程中复合片材可以承受更大的应力而不会破损或者撕裂;换言之,对第一位置C1和第二位置C2进行加热也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应力集中。例如,第一位置C1和第二位置C2分别对应于图1D的位置P1和P2;因此,对第一位置C1和第二位置C2进行加热也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图1D的位置P1和P2二者处的应力集中。
例如,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第一位置C1和第二位置C2被加热至150℃-210℃,以更好地使得第一位置C1和第二位置C及它们附近的区域变软而韧性提高。更进一步地,例如,第一位置C1和第二位置C2被加热至180℃。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复合片材中的各折线、各辅助折线和各子辅助折线以及容器中的各容器折线、各容器辅助折线和各翼辅助折线可以分别是连续的线或者断续的线,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35)

1.一种包装用复合片材,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主折线,其中,
所述主折线将所述复合片材分成主体区域和周边区域,并且沿着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所述主体区域连接所述周边区域;
所述周边区域包括第一折叠图案区,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包括:
第一折线和第二折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第一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一折线的朝向所述第二折线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二折线的远离所述第一折线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折线与所述第一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所述第二折线与所述第二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折线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的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周边区域具有远离所述主体区域的边缘;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一辅助折线从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折线延伸所述第一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
所述第二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二辅助折线从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折线延伸所述第二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周边区域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多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当中,一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的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和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负方向弯曲,而另一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的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和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方向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当中,一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的第一辅助折线和第二辅助折线与另一个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的第一辅助折线和第二辅助折线相对于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对称轴成轴对称图形。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还包括封条区,其中,
所述封条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连接至所述主体区域和所述周边区域;
所述周边区域还包括第二折叠图案区,所述第二折叠图案区包括:
第三折线和第四折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其中所述第四折线是所述封条区和所述周边区域之间的边界线;
第三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三折线的朝向所述第四折线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且
所述周边区域还包括第四辅助折线,位于所述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处,且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折线与所述第三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所述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与所述第四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所述第三折线与所述第四折线之间的距离的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三辅助折线从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折线延伸所述第三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三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
所述第四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四辅助折线从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折线延伸所述第四辅助折线与所述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减小;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和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负方向弯曲,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弧线段和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弧线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方向弯曲;或者,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和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方向弯曲,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弧线段和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弧线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负方向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一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主折线间隔开;
所述第二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二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主折线间隔开;
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三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主折线间隔开;
所述第四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的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主折线间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一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三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3.0mm;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24.5mm;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一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三折线之间距离、以及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6.0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一折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三折线之间的距离,而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而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主折线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一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二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三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三折线之间距离、以及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所述第二辅助折线、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辅助折线为压槽;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所述第二辅助折线、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深度分别为0.1-2.5mm。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所述第二辅助折线、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辅助折线为压槽;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所述第二辅助折线、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辅助折线的每个的深度从所述周边区域的边缘朝向所述主折线变浅。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还包括第一子辅助折线和第二子辅助折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折线和所述第二折线之间,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折线与所述第一子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所述第二折线与所述第二子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折线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的20%;
所述第二折叠图案区还包括第三子辅助折线和第四子辅助折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折线和所述第四折线之间,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折线与所述第三子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所述第四折线与所述第四子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折线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的距离的2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第一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子辅助折线部分重合或者彼此间隔开;
所述第三辅助折线与第三子辅助折线部分重合或者彼此间隔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还包括第一倾斜折线和第二倾斜折线,所述第一折线和所述主折线的交点与所述第一倾斜折线或其延长线连接,所述第二折线和所述主折线的交点与所述第二倾斜折线或其延长线连接;
所述第二折叠图案区还包括第三倾斜折线和第四倾斜折线,所述第三折线和所述主折线的交点与所述第三倾斜折线或其延长线连接,所述第四折线和所述主折线的交点与所述第四倾斜折线或其延长线连接;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子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一折线和所述第一倾斜折线之间,所述第二子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二折线和所述第二倾斜折线之间,所述第三辅助折线和所述第三子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三折线和所述第三倾斜折线之间,所述第四子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四折线和所述第四倾斜折线之间;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倾斜折线间隔开,所述第一子辅助折线不超过所述第一倾斜折线,所述第二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二倾斜折线间隔开,所述第二子辅助折线不超过所述第二倾斜折线,所述第三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三倾斜折线间隔开,所述第三子辅助折线不超过所述第三倾斜折线,所述第四子辅助折线不超过所述第四倾斜折线;
通过所述封条区将所述复合片材连接为套筒之后所述第四折线与所述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重合,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四辅助折线与所述第四倾斜折线间隔开。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包装用复合片材包括两条所述主折线,所述两条主折线将所述复合片材分成所述主体区域和两个所述周边区域;
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所述主体区域连接在所述两个周边区域之间;
两个周边区域的每个均包括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或者所述第一折叠图案区和所述第二折叠图案区二者。
16.一种包装用套筒,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
17.一种容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
18.一种容器,包括容器主体以及与所述容器主体连接的第一耳翼,其中,
所述容器主体包括由容器主折线围绕的第一容器表面,所述第一耳翼具有与所述第一容器表面连接的第一翼表面;
所述容器还具有用于密封所述容器的封合脊,所述封合脊沿第三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容器表面和所述第一翼表面,将所述第一容器表面划分成第一容器子表面和第二容器子表面且将所述第一翼表面划分成第一翼子表面和第二翼子表面;
在与所述第三方向相交的第四方向上,所述封合脊构造为朝向所述第一容器子表面和第一翼子表面弯折;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翼子表面与第一容器子表面连接且以沿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一容器折线作为其间的边界线,所述第二翼子表面与第二容器子表面连接且以沿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二容器折线作为其间的边界线,所述第一容器折线远离所述封合脊的端点为第一端点,所述第二容器折线远离所述封合脊的端点为第二端点;
所述第一翼子表面具有第一容器辅助折线,至少部分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容器子表面具有第二容器辅助折线,至少部分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并且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与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与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所述容器主折线的位于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20%。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从所述封合脊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点延伸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并且
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从所述封合脊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二端点延伸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容器,还包括与所述容器主体连接的第二耳翼,其中,
所述第二耳翼具有与所述第一容器表面连接的第二翼表面;
所述封合脊还沿第三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翼表面,并将所述第二翼表面划分成第三翼子表面和第四翼子表面;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三翼子表面与第一容器子表面连接且以第三容器折线作为其间的边界线,所述第四翼子表面与第二容器子表面连接且以第四容器折线作为其间的边界线,所述第三容器折线远离所述封合脊的端点为第三端点,所述第四容器折线远离所述封合脊的端点为第四端点;
所述第三翼子表面具有第三容器辅助折线,至少部分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容器子表面具有第四容器辅助折线,至少部分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并且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与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与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分别小于等于所述容器主折线的位于所述第三端点和所述第四端点之间的部分的长度的20%。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从所述封合脊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三端点延伸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并且
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包括弧线段,以使得随着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从所述封合脊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四端点延伸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与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减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封合脊,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第一端点间隔开;
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封合脊,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第二端点间隔开;
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且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的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封合脊,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第三端点间隔开;
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包括与弧线段连接的且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直线段,所述直线段比所述弧线段靠近所述封合脊,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均与所述第四容器折线间隔开,所述弧线段还与所述第三端点间隔开。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3.0mm;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一端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三端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24.5mm;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之间距离、以及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包装用复合片材的与所述封条区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0.5-6.0mm。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而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一端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距离,而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三端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弧线段的远离所述直线段的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距离、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之间距离、以及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直线段与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为压槽;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深度分别为0.1-2.5mm。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包装用复合片材,其中,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和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为压槽;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的深度从所述封合脊朝向所述第一端点变浅,所述第二容器辅助折线的深度从所述封合脊朝向所述第二端点变浅,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的深度从所述封合脊朝向所述第三端点变浅,并且所述第四容器辅助折线的的深度从所述封合脊朝向所述第四端点变浅。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耳翼具有第一翼辅助折线,沿所述第四方向从第二翼子表面经弯折向所述第一翼子表面的所述封合脊延伸至所述第一翼子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和/或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容器主折线的位于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距离的20%;
所述第二耳翼具有第二翼辅助折线,沿所述第四方向从第四翼子表面经弯折向所述第三翼子表面的所述封合脊延伸至所述第三翼子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和/或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容器主折线的位于所述第三端点和所述第四端点之间的距离的20%。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容器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部分重合或者彼此间隔开;
所述第三容器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部分重合或者彼此间隔开。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和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为压槽;
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和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的每个的曲率半径为0.2-2.5mm。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和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为压槽;
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和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的每个的深度为0.1-2.5mm。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耳翼具有第三翼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一耳翼的与所述第一翼表面相反的背面且对应于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
所述第二耳翼具有第四翼辅助折线,位于所述第二耳翼的与所述第二翼表面相反的背面且对应于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
33.一种如权利要求20-32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的制作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耳翼形成第一翼辅助折线,其中,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沿所述第四方向从第二翼子表面经弯折向所述第一翼子表面的所述封合脊延伸至所述第一翼子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一容器折线和/或所述第二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容器主折线的位于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距离的20%;
在所述第二耳翼形成第二翼辅助折线,其中,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沿所述第四方向从第四翼子表面经弯折向所述第三翼子表面的所述封合脊延伸至所述第三翼子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与所述第三容器折线和/或所述第四容器折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容器主折线的位于所述第三端点和所述第四端点之间的距离的20%。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在形成所述第一翼辅助折线和所述第二翼辅助折线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进行加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容器子表面、所述第一翼子表面和所述封合脊三者相交的位置处,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容器子表面、所述第三翼子表面和所述封合脊三者相交的位置处;
弯折所述封合脊贴附至所述第一容器表面;并且
弯折所述第一耳翼和所述第二耳翼贴附至所述第一容器表面。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被加热至150℃-210℃温度。
CN202210589144.XA 2022-05-26 2022-05-26 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71634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89144.XA CN117163437A (zh) 2022-05-26 2022-05-26 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PCT/CN2023/095731 WO2023226968A1 (zh) 2022-05-26 2023-05-23 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TW112119288A TW202413213A (zh) 2022-05-26 2023-05-24 包裝用複合片材、包裝用套筒、容器及其製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89144.XA CN117163437A (zh) 2022-05-26 2022-05-26 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3437A true CN117163437A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18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89144.XA Pending CN117163437A (zh) 2022-05-26 2022-05-26 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63437A (zh)
WO (1) WO202322696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621116C (en) * 2005-08-29 2011-10-18 International Paper Company Octagonal bulk bin with self-locking webbed bottom flaps
DE102011105695A1 (de) * 2011-05-05 2012-11-08 Focke & Co. (Gmbh & Co. Kg) Packung für Zigaretten sowie Zuschnitt, Materialbahn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rselben
DE102016003827A1 (de) * 2016-04-04 2017-10-05 Sig Technology Ag Zuschnitt, Packungsmantel, Verpack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Zuschnitts, eines Packungsmantels und einer Verpackung
DE102016003826A1 (de) * 2016-04-04 2017-10-05 Sig Technology Ag Packungsmantel, Verpack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Verpackung
WO2020104203A1 (en) * 2018-11-20 2020-05-28 Tetra Laval Holdings & Finance S.A. A sheet packaging material for producing a sealed package containing a pourable product and a package obtained therefrom
DE102019132426A1 (de) * 2019-11-29 2021-06-02 Sig Technology Ag Flächenförmiges Verbundmaterial, Packungsmantel und Packung mit trapezförmigem Giebel
BR112022021078A2 (pt) * 2020-05-22 2022-12-06 Graphic Packaging Int Llc Caixa de papelão para conter uma pluralidade de recipientes em um arranjo aninhado, peça em bruto para formar uma caixa de papelão para conter uma pluralidade de recipientes em um arranjo aninhado, método para formar uma caixa de papelão para conter uma pluralidade de recipientes em um arranjo aninhado, e embalagem
CN216103217U (zh) * 2021-11-18 2022-03-22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包装箱
CN218343964U (zh) * 2022-05-26 2023-01-20 康美包(苏州)有限公司 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26968A1 (zh) 2023-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55917B2 (en) Packaging container and blank for a packaging container
CN107264910B (zh) 复合材料包装件、包装件层压制品和复合材料包装件的包装套筒坯料
CN107264911A (zh) 包装套筒、包装件以及包装件的制造方法
US20230219714A1 (en) Container assembly having a heat-sealed metal end, a metal end therefor, and a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218343964U (zh) 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
US3495507A (en) Method of making side seam sealed container
JPS63138945A (ja) 液状内容物用包装容器
JPS6311141B2 (zh)
US4362245A (en) Liquid tight pouring carton
JPS6169544A (ja) 液体用厚紙容器のブランク
JP3644544B2 (ja) 包囲スリーブ形搬送体
US5056707A (en) Packaging
US20160325533A1 (en) Package material blank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CN107264914A (zh) 包装套筒、包装件以及包装件的制造方法
EP3862286B1 (en) Square-bottomed packaging bag, packaging bod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quare-bottomed packaging bag
CN117163437A (zh) 包装用复合片材、包装用套筒、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US3749300A (en) Carton and blank for forming carton
CN108357749A (zh) 一种包装材料
JP5380850B2 (ja) 紙容器
JPS61109255A (ja) 液体容器の為の平頂端蓋
EP0190218B1 (en) In-folded fin seal end closure
US3815484A (en) Method for forming carton
US4546915A (en) In-folded fin seal end closure
US4341340A (en) Container with infolded bottom closure
TW202413213A (zh) 包裝用複合片材、包裝用套筒、容器及其製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