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62756A - 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其车辆 - Google Patents

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其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62756A
CN117162756A CN202311121325.0A CN202311121325A CN117162756A CN 117162756 A CN117162756 A CN 117162756A CN 202311121325 A CN202311121325 A CN 202311121325A CN 117162756 A CN117162756 A CN 117162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ushion
air
vehicle
sunshade
pressure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213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凯
张正萍
唐如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alys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alys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alys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alys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2132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627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62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27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揭示了一种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其车辆,遮阳隔热装置包括气垫、气泵装置和压力传感器,方法包括:当遮阳隔热装置接收到遮阳指令时,控制气垫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以至少遮盖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并控制气泵装置对气垫进行充气;其中,控制气泵装置对气垫进行充气包括:控制压力传感器获取气垫内的压强值;若是气垫内的压强值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则控制气泵装置对气垫进行充气;若是气垫内的压强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则控制气泵装置停止对气垫进行充气。本申请能够在车辆处于停车时,有效的隔绝车辆因暴晒产生的热量传递至车辆的座舱内,进而降低原车辆在暴晒时其座舱内温度的最大值。

Description

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其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遮阳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其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在夏日停车时,若不采取措施很容易因暴晒导致车内温度升高,轻则影响体验,重则由于高温可能会引爆车内易燃物,造成财产损失。其中,若是通过开空调降温将会消耗更多的电量,尤其是在当前仍突破电池需要问题,此举无疑更令续航大大折后;若是通过遮阳帘来避免日晒,则对于降低温度的效果微乎其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其车辆。
本申请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应用于车辆,所述遮阳隔热装置包括气垫、气泵装置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方法包括:当所述遮阳隔热装置接收到遮阳指令时,控制所述气垫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以至少遮盖所述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并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对所述气垫进行充气;其中,
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对所述气垫进行充气包括:
控制所述压力传感器获取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
若是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则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对所述气垫进行充气;
若是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则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停止对所述气垫进行充气。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是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超过所述第一预设压强值,且等于或者大于第二预设压强值时,则控制所述气垫打开其排气口;或者,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对所述气垫进行吸气,以对所述气垫排气。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车辆的温度值;
若是所述车辆的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气垫打开其排气口,以对所述气垫排气。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是所述车辆的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气垫关闭其排气口。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遮阳隔热装置接收到卷收指令,以对所述气垫自所述展开状态切换至所述卷收状态时,则控制所述气垫打开排气口,和/或,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对所述气垫内进行吸气;其中,
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对所述气垫进行吸气包括:
获取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
若是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小于第三预设压强值,则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停止对所述气垫进行吸气;其中,
所述第三预设压强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强值。
本申请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遮阳隔热装置,应用于车辆,包括:
气垫;
气泵装置,连通所述气垫,以能够对所述气垫进行充气或者吸气;
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于所述气垫内,以感应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
所述气垫相对所述车辆的车身主体具有卷收状态和展开状态,且能自所述卷收状态切换至所述展开状态;其中,
所述气垫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气垫至少遮盖所述车身主体的前挡风玻璃。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遮阳隔热装置还包括多个卡扣结构,多个所述卡扣结构相互间隔设置于所述气垫,以用于所述气垫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与所述车身主体的固定结构可拆卸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遮阳隔热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车身主体的驱动装置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所述驱动装置传动连接,并能够相对所述车身主体转动;其中,
所述气垫处于卷收状态时,所述气垫卷绕于所述转动轴上。
本申请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遮阳隔热装置和所述车身主体,所述遮阳隔热装置连接于所述车身主体。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车身主体,并与所述遮阳隔热装置电性连接。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首先,当遮阳隔热装置接收到遮阳指令后,可控制气垫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以至少遮盖车辆的前挡风玻璃,进而可以避免车辆的仪表台等零部件处于暴晒,同时降低了原车辆在暴晒时其座舱内温度的最大值。最后,再控制气泵装置对气垫进行充气,以通过空气隔绝气垫因暴晒产生的热量,降低其热量传递至座舱内的大小,进一步地降低了原车辆在暴晒时其座舱内温度的最大值。其中,在通过气泵装置对气垫进行充气的同时,还通过压力传感器获取气垫内的压强值,以使得气垫内的压强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则控制气泵装置停止对气垫进行充气,进而保证了气垫的空气体积能够精准的维持在所需值。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者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气垫处于展开状态,且与顶棚相贴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气垫处于展开状态时与车身主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遮阳隔热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气垫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气垫内的空气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遮阳隔热装置相对车辆的装配位置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子舱室相对机舱盖的位置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次盖部处于关闭位置时的机舱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次盖部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机舱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次盖部与主盖部的装配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机舱盖的次盖部打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次盖部与主盖部装配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车辆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14是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车辆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附图标记:
10、遮阳隔热装置;11、气垫;101、排气口;12、前挡风玻璃;13、顶棚;14、气泵装置;15、卡扣结构;161、驱动电机;162、齿轮结构;163、转动轴;17、压力传感器;201a、主舱室;201b、子舱室;20、车身主体;21、机舱盖;211、主盖部;212、次盖部;213、铰接件;214、隔板;22、第一定位结构;23、第二定位结构;31、尾箱盖。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执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在本申请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在车辆在夏季停车时,需要对车辆进行遮阳,以免车辆因暴晒导致其座舱内温度升高。应理解的是,当座舱内温度升高后,轻则影响体验;重则由于高温可能会引爆座舱内的易燃物,造成财产损失。
一般地,若是直接设置遮阳帘,通过遮阳帘遮挡挡风玻璃来避免日晒,不仅对于降低温度的效果微乎其微,且内置遮阳帘占用了车内空间,影响车内整体美观和乘坐舒适度;但外置遮阳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则非常危险,并且遮阳帘的滑轨容易损坏,维修成本高。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遮阳隔热装置10,以在车辆处于停车时,有效隔绝车辆因暴晒产生的热量传递至车辆的座舱内,进而降低原车辆在暴晒时其座舱内温度的最大值。
结合图1至图12,下面就关于遮阳隔热装置10的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做详细介绍:
结合图8至图10所示,遮阳隔热装置10包括气垫11。其中,为方便气垫11充气后适配于车辆的前挡风玻璃12和顶棚13,使其与车辆的顶棚13和前挡风玻璃12紧紧贴合,气垫11的形状可根据车辆的前挡风玻璃12和顶棚13的形状设计为弧形结构。
应理解的是,气垫11的尺寸大小可以根据车辆的尺寸大小进行适配设计,以保证气垫11至少能够覆盖车辆的前挡风玻璃12。优选地,气垫11可覆盖整个车身主体20,即包括覆盖车辆的侧挡风玻璃和后挡风玻璃。
在本实施例中,气垫11相对车辆的车身主体20具有卷收状态和展开状态,且能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其中,气垫11处于展开状态时,气垫11至少遮盖车身主体20的前挡风玻璃12;气垫11处于卷收状态时,气垫11可完全收纳于车身主体20内,以避免增加行车时的风阻系数。
结合图3所示,遮阳隔热装置10还包括气泵装置14,气泵装置14连通气垫11,以能够对气垫11进行充气或者吸气。
应理解的是,当气垫11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或者处于展开状态后,可以通过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充气,以在通过气垫11实现遮阳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地通过空气对车身主体20进行隔热,进而降低车辆内的温度。
此外,当气垫11需要收纳时,不仅可以通过气垫11的排气口101进行排气,还可以通过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内进行吸气,以对气垫11进行排气。
在本实施例中,气泵装置14与气垫11可拆卸连接,进而方便气垫11或者气泵装置14单独维修或者更换。
结合图4所示,遮阳隔热装置10还包括多个卡扣结构15,多个卡扣结构15相互间隔设置于气垫11,以用于气垫11处于展开状态时与车身主体20的固定结构可拆卸连接,进而在方便气垫11可拆卸的同时,保证气垫11在处于展开状态时相对车身主体20的稳固性。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卡扣结构15环绕气垫11的边缘设置,车身主体20上一一对应设置有与卡扣结构15相配合的固定结构,以使得气垫11与车身主体20通过固定结构与卡扣结构15相配合实现拆卸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遮阳隔热装置10与车身主体20还可以通过吸盘连接。
结合图3所示,遮阳隔热装置10还包括连接于车身主体20的驱动装置和转动轴163,转动轴163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并能够相对车身主体20转动;其中,气垫11处于卷收状态时,气垫11卷绕于转动轴163上,以便于遮阳隔热装置10整体隐藏式收纳于车身主体20内。
举例而言,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161和齿轮结构162。其中,齿轮结构162包括主动齿轮和与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驱动电机161与主动齿轮传动连接,转动轴163与从动齿轮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163的轴向方向与车辆的轮距方向相平行,且转动轴163在驱动电机161与的驱动下可相对车身主体20沿其轴心进行自转。
应理解的是,当转动轴163在驱动电机161的驱动下沿其轴心进行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自转时,气垫11可陆续缠绕在转动轴163的周侧面上,进而实现自展开状态切换至卷收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5所示,遮阳隔热装置10还包括压力传感器17,压力传感器17连接于气垫11内,以感应气垫11内的压强值,进而获取到气垫11内的气体是否充足。
举例而言,压力传感器17可以设置于气垫11内的排气口101处,以便于更精准地检测到气垫11内的压强值。
应理解的是,当压力传感器17感应到气垫11内的压强值不充足时,可以通过气泵装置14继续对气垫11进行充气,以补足气垫11内的压强值。当压力传感器17感应到气垫11内的压强值即将大于气垫11的安全压强值,可以停止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充气,并对气垫11进行吸气;或者,停止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充气,并打开气垫11的排气口101,直至气垫11内的压强值小于或者等于其安全压强值。
在本实施例中,若车辆需要遮阳,可通过将气垫11相对车辆的车身主体20切换至展开状态,并至少遮盖车身主体20的前挡风玻璃12,以避免车辆的中控台及其车辆内的其他零部件处于暴晒中。同时,在气垫11相对车辆的车身主体20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或者气垫11处于展开状态后,可通过气泵装置14对其充气,以通过空气对车身主体20进行隔热,进一步地降低车辆内的温度。此外,气垫11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7,通过压力传感器17能够随时检查到气垫11内的压强值,进而使得气泵装置14可以根据气垫11内的压强值随时调整气垫11内的气体体积,以使气垫11内的压强值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因此,该遮阳隔热装置10可以在车辆处于停车时,有效的隔绝车辆因暴晒产生的热量传递至车辆的座舱内,进而降低原车辆在暴晒时其座舱内温度的最大值。
此外,遮阳隔热装置10还可以包括导向结构(图未示),以用于在气垫11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进行导向。
举例而言,导向结构包括导向杆、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导向杆连接于气垫11远离转动轴163的一端,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的一端用于与车身主体20连接,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分别沿导向杆的轴向连接于导向杆的两端,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其伸缩。
可选地,导向杆的长度等于或者大于前挡风玻璃12的宽度,气垫11的宽度等于或者大于前挡风玻璃12的宽度。
应理解的是,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与导向杆连接成一个半包围结构,气垫11处于展开状态时,位于半包围结构内,以能够完全覆盖前挡风玻璃12。具体地:气垫11在展开的过程中,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也同步伸出,将导向杆沿着车辆A柱的延伸方向向着前挡风玻璃12的一侧推动,直至导向杆拉着气垫11覆盖前挡风玻璃12。其中,由于导向杆的存在,进而可以将气垫11在其宽度方向几乎完全张开,同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存在,几乎无需手动拉动气垫11覆盖前挡风玻璃12。
进一步地,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遮阳隔热装置10和车身主体20,遮阳隔热装置10连接于车身主体20的发动机舱内或者尾部行李箱内,进而通过遮阳隔热装置10有效隔绝车辆因暴晒产生的热量传递至车辆的座舱内,最终降低了原车辆在暴晒时其座舱内温度的最大值。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车身主体20包括发动机舱,遮阳隔热装置10安装于发动机舱内,气垫11处于卷收状态时,位于发动机舱内;气垫11处于展开状态时,至少部分自发动机舱内伸出,并遮盖车身主体20的前挡风玻璃12。
可选地,气垫11可遮盖车身主体20的前挡风玻璃12、侧挡风玻璃以及后挡风玻璃。
下面就关于遮阳隔热装置10安装于发动机舱内时车身主体20以及车身主体20与遮阳隔热装置10的具体装配做详细介绍:
结合图7所示,车身主体20还包括车架和机舱盖21。其中,发动机舱位于车架内,可用于安装遮阳隔热装置10以及除遮阳隔热装置10以外的发动机或者电机等车辆其他零部件;机舱盖21连接于车架,且能够封盖发动机舱或者打开发动机舱。
进一步地,结合图8至图9所示,机舱盖21包括主盖部211和次盖部212,主盖部211和次盖部212共同封盖发动机舱或者打开发动机舱。
在本实施例中,主盖部211具有封盖位置和打开位置,主盖部211处于打开位置时,至少打开一部分发动机舱,以便于维修或者更换发动机等车辆其他零部件,主盖部211处于关闭位置时,至少关闭一部分发动机舱,以封盖发动机等车辆其他零部件。
相应地,次盖部212也具有封盖位置和打开位置,次盖部212处于打开位置时,至少打开部分发动机舱,以便于遮阳隔热装置10的气垫11自发动机舱内伸出,进而实现气垫11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次盖部212处于关闭位置时,次盖部212与主盖部211共同封盖发动机舱,并将遮阳隔热装置10封盖于发动机舱内,以在提升美观的同时,避免遮阳隔热装置10外置于机舱盖21上方,进而增大行车时的风阻系数。
此外,车身主体20还可包括驱动马达,驱动马达与次盖部212连接,进而可实现一键驱动次盖部212自动在封盖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相互切换。
应理解的是,主盖部211与次盖部212可不同步运动。也就是说,当主盖部211处于封盖位置时,次盖部212可以处于打开位置;当主盖部211处于打开位置时,次盖部212可以处于封盖位置。因此,可以在保证遮阳隔热装置10实现隐藏式收纳的同时,还能够保证遮阳隔热装置10的气垫11在处于展开状态时,不会将整个发动机舱打开,进而避免除遮阳隔热装置10以外的发动机等车辆其他零部件在气垫11在处于展开状态时受到影响。
举例而言,结合图10所示,主盖部211也可以与次盖部212通过铰接件213相互铰接。当然,主盖部211可通过铰接件213与车架铰接,次盖部212也可通过铰接件213与车架铰接,且主盖部211与次盖部212均可以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进行翻转,以打开或者关闭发动机舱。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1所示,车身主体20还包括连接于次盖部212的第一定位结构22,当次盖部212处于打开位置时,可通过第一定位结构22连接于车架与次盖部212之间,以将次盖部212定位于打开位置。
举例而言,第一定位结构22可以是活动挂钩杆,活动挂钩杆活动连接于次盖部212,车架朝向次盖部212的部位上设置有定位环。其中,当次盖部212处于打开位置时,可以改变活动挂钩杆的位置,使活动挂钩杆的挂钩部与车架的定位环相连接,并通过活动挂钩杆的连接杆支撑次盖部212,以使得次盖部212能够一直维持在打开位置。此外,当次盖部212处于封盖位置时,活动挂钩杆也可以再次改变其位置,并卡接于次盖部212朝向发动机舱的内侧面上,最终随着次盖部212封盖发动机舱时,将活动挂钩杆也封盖于发动机舱内。
进一步地,结合图12所示,车身主体20还包括连接于车架的第二定位结构23,当次盖部212处于关闭位置时,可通过第二定位结构23连接于主盖部211之间,以将次盖部212定位。
举例而言,第二定位结构23可以是弹性卡接结构,弹性卡接结构包括卡槽和卡块,两者中的一者分设置于次盖部212上,另一者设置于主盖部211,进而通过两者配合实现次盖部212处于关闭位置时的固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次盖部212处于关闭位置时,也可以直接通过其自身重力将其定位于关闭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遮阳隔热装置10位于次盖部212的正下方,以便于遮阳隔热装置10的气垫11更容易自发动机舱内伸出。
举例而言,主盖部211、次盖部212与前挡风玻璃12沿着车辆的轴距方向依次排布。
应理解的是,次盖部212相较于主盖部211更靠近于前挡风玻璃12。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8和图9所示,发动机舱可通过隔板214将其分隔为主舱室201a和子舱室201b。其中,主舱室201a用于放置除遮阳隔热装置10以外的发动机等车辆其他零部件,子舱室201b用于放置遮阳隔热装置10,进而避免遮阳隔热装置10与发动机等车辆其他零部件相互干涉。
应理解的是,当发动机舱包括主舱室201a和子舱室201b后,主盖部211可用于封盖或者打开主舱室201a,次盖部212可用于封盖或者打开子舱室201b,进而避免子舱室201b在打开后,灰尘、水汽等杂质进入主舱室201a以影响主舱室201a内的发动机等车辆其他零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包括温度传感器(图未示),温度传感器设于车身主体20的座舱内,进而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座舱内的温度。
应理解的是,遮阳隔热装置10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监测到座舱内的温度进行工作。例如:温度传感器监测到座舱内的温度超过一预设值后,控制遮阳隔热装置10的气垫11打开排气口101,并同时对气垫11进行充气,以实现气垫11内的空气流通。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结合图6所示,车身主体20包括尾部行李箱,遮阳隔热装置10安装于尾部行李箱内,气垫11处于卷收状态时,位于尾部行李箱内;气垫11处于展开状态时,至少部分自尾部行李箱内伸出,并遮盖车身主体20的前挡风玻璃12。
可选地,气垫11可遮盖车身主体20的前挡风玻璃12、侧挡风玻璃以及后挡风玻璃。
下面就关于遮阳隔热装置10安装于尾部行李箱内时车身主体20以及车身主体20与遮阳隔热装置10的具体装配做详细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主体20还包括车架和尾箱盖31。其中,尾部行李箱位于车架内,可用于存放遮阳隔热装置10以及除遮阳隔热装置10以外的行李;尾箱盖31连接于车架,且能够封盖尾部行李箱或者打开尾部行李箱。
进一步地,尾箱盖31包括母盖部和子盖部,母盖部和子盖部共同封盖尾部行李箱或者打开尾部行李箱。
在本实施例中,母盖部具有封盖位置和打开位置,母盖部处于打开位置时,至少打开一部分尾部行李箱,以便于存放行李,母盖部处于关闭位置时,至少关闭一部分尾部行李箱,以封盖发动机等车辆其他零部件。
相应地,子盖部也具有封盖位置和打开位置,子盖部处于打开位置时,至少打开部分尾部行李箱,以便于遮阳隔热装置10的气垫11自尾部行李箱内伸出,进而实现气垫11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子盖部处于关闭位置时,子盖部与母盖部共同封盖尾部行李箱,并将遮阳隔热装置10封盖于尾部行李箱内,以在提升美观的同时,避免遮阳隔热装置10外置于尾箱盖31上方,进而增大行车时的风阻系数。
应理解的是,当母盖部处于封盖位置时,母盖部与子盖部可不同步运动。也就是说,母盖部处于封盖位置时,子盖部可以处于打开位置,因此,可以在保证遮阳隔热装置10实现隐藏式收纳的同时,还能够保证遮阳隔热装置10的气垫11在处于展开状态时,不会将整个尾部行李箱打开,进而避免除遮阳隔热装置10以外的行李在气垫11处于展开状态时受到影响。
举例而言,母盖部与车架的尾部可通过铰接件213铰接,子盖部也与车架的尾部可通过铰接件213铰接,且母盖部与子盖部均可以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进行翻转,以打开或者关闭尾部行李箱。当然,子盖部也可以与母盖部通过铰接件213活动铰接,(例如:母盖部上设置有通槽,通槽连通尾部行李箱,子盖部连接母盖部后,可相对母盖部转动,以封盖通槽或者打开通槽)。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主体20还包括连接于子盖部的第一定位结构22,当子盖部处于打开位置时,可通过第一定位结构22连接于车架与子盖部之间,以将子盖部定位于打开位置。
举例而言,第一定位结构22可以是活动挂钩杆,活动挂钩杆活动连接于子盖部,车架朝向子盖部的部位上设置有定位环。其中,当子盖部处于打开位置时,可以改变活动挂钩杆的位置,使活动挂钩杆的挂钩部与车架的定位环相连接,并通过活动挂钩杆的连接杆支撑子盖部,以使得子盖部能够一直维持在打开位置。此外,当子盖部处于封盖位置时,活动挂钩杆也可以再次改变其位置,并卡接于子盖部朝向尾部行李箱的内侧面上,最终随着子盖部封盖尾部行李箱时,将活动挂钩杆也封盖于尾部行李箱内。
进一步地,车身主体20还包括连接于车架的第二定位结构23,当子盖部处于关闭位置时,可通过第二定位结构23连接于车架与子盖部之间,以将子盖部定位于关闭位置时。
举例而言,第二定位结构23可以是弹性卡接结构,弹性卡接结构包括卡槽和卡块,两者中的一者分设置于子盖部上,另一者设置于车架朝向子盖部的部位上,进而通过两者配合实现子盖部处于关闭位置时的固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子盖部处于关闭位置时,也可以直接通过其自身重力将其定位于关闭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遮阳隔热装置10位于子盖部的正下方,以便于遮阳隔热装置10的气垫11更容易自尾部行李箱内伸出。
在本实施例中,尾部行李箱可通过隔板214将其分隔为主箱室和次箱室。其中,主箱室用于放置除遮阳隔热装置10以外的发动机等车辆其他零部件,次箱室用于放置遮阳隔热装置10,进而避免遮阳隔热装置10与发动机等车辆其他零部件相互干涉。
应理解的是,当尾部行李箱包括主箱室和次箱室后,母盖部可用于封盖或者打开主箱室,子盖部可用于封盖或者打开次箱室,进而避免次箱室在打开后,灰尘、水汽等杂质进入主箱室以影响主箱室内的行李。
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包括温度传感器(图未示),温度传感器设于车身主体20的座舱内,进而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座舱内的温度。。
应理解的是,遮阳隔热装置10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监测到座舱内的温度进行工作。例如:温度传感器监测到座舱内的温度超过一预设值后,控制遮阳隔热装置10的气垫11打开排气口101,并同时对气垫11进行充气,以实现气垫11内的空气流通。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遮阳隔热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遮阳隔热装置10通过线路与车辆的中控系统连接,并通过中控系统控制遮阳隔热装置10进行工作。
举例而言,遮阳隔热装置10连接一个集成电路板,该集成电路板负责为遮阳隔热装置10供电,读取驱动电机161、卷轴、气垫11、压力传感器17、排气口101的状态并转换成电信号传输给MCU(微控制单元),同时MCU也会将对遮阳隔热装置10的控制信息传给集成电路板,由集成电路板控制遮阳隔热装置10的运行。MUC与车辆的中控系统连接,负责与中控交互数据。
可选地,在中控台设置实体按键来控制整个遮阳隔热装置10的运转,实体按键可以设置在方向盘或中控屏幕下方,方便用户使用。
可选地,在座舱的中控屏通过车控车设来控制整个装置的运转,当用户按下开关键会将信号传递给MCU,MCU将信号传递给集成电板,由集成电路板控制遮阳隔热装置10的运转。
可选地,通过座舱系统与云端连接,可通过车主app控制整个遮阳隔热装置10的运转,车主通过app将操作指令发送给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接收到指令后,找到目标车辆,将指令转发给目标车辆的座舱系统,座舱系统与MCU连接,座舱系统将指令转发给MCU,MCU将信号传递给集成电板,由集成电路板控制遮阳隔热装置10的运转。
下面就关于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做详细介绍。其中,控制方法包括:
当遮阳隔热装置接收到遮阳指令时,控制气垫11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以至少遮盖前挡风玻璃12;并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充气。
应理解的是,当遮阳隔热装置接收到遮阳指令时,需先通过车辆控制次盖部212切换至打开位置以打开部分发动机舱;或者,需先控制子盖部切换至打开位置以打开部分尾部行李箱后,才能控制气垫11伸出发动机舱或者尾部行李箱,进而使得气垫11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
进一步地,在气垫11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后,再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充气,以便于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充气时的空气流通。
应理解的是,当中控系统监测到气垫11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后,即可自动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充气。
在本实施例中,中控系统可以通过光学传感器获取到座舱内的光照强度值进行判定气垫11是否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
举例而言,可在中控系统内设定气垫11处于展开状态时,座舱内的光照强度值为a,此时,若光学传感器获取到座舱内的光照强度值为a时,中控系统即可判定气垫11已经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若光学传感器获取到座舱内的光照强度值小于a时,中控系统即可判定气垫11还处于卷收状态,或者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气垫11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同时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充气。
此外,当遮阳隔热装置10设有导向结构时,可以在控制驱动装置驱动转动轴163转动的同时,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进行伸长,进而推动导向杆进行运动,以将气垫11拉动至至少覆盖前挡风玻璃12,进而无需用户手动拉动气垫11并覆盖前挡风玻璃12。当然,若遮阳隔热装置10未设有导向结构时,也可以通过用户手动拉动气垫11并覆盖前挡风玻璃12,然后再将气垫11固定于车身主体20上。
结合图13所示,通过压力传感器17获取气垫11内的压强值,以根据气垫11内的压强值判断气垫11是否完成充气,若完成充气,则控制气泵装置14停止对气垫11进行充气,并密封气垫11,使其处于密闭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压力传感器17获取气垫11内的压强值,并将压力传感器17获取到的压强值输送至中控系统,以通过中控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并发出相应的下一指令。
进一步地,若是压力传感器17获取到气垫11内的压强值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则通过中控系统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充气。若是压力传感器17获取到气垫11内的压强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则通过中控系统控制气泵装置14停止对气垫11进行充气。
举例而言,第一预设压强值为气垫11可承受的最大压强值的80%,进而保证气垫11在充气后能够隔热的同时,还保证气垫11不会膨胀产生破裂。
应理解的是,当中控系统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充气至首次超过第一预设压强值后,压力传感器17还会持续获取气垫11内的压强值,并将获取到的气垫11内的压强值输送至中控系统,以通过中控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也就是说,即使是在气垫11进行初次充气完成后,只要气垫11的压强值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后,即可通过中控系统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再次充气,直至气垫11内的压强值不低于第一预设压强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此时,完成对气垫11的充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未保证气垫11内的空气一直处于流通状态,可不关闭气垫11的排气口101,进而使得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充气至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后,先停止充气,待气垫11内的压强值下降至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后,气泵装置14再次对气垫11充气至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压强值,以此循环,保证气垫11内的空气一直处于流通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若是气垫11内的压强值超过第一预设压强值,且等于或者大于第二预设压强值时,则控制气垫11打开其排气口101,以对气垫11排气;或者,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吸气,直至气垫11内的压强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压强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此时,完成对气垫11的充气。
举例而言,第二预设压强值为气垫11可承受的最大压强值,或者为气垫11可承受的最大压强值的98%。
应理解的是,若气垫11在充气的过程中,或者完成充气后,受其他外界因素影响(例如温度、充气精度等),导致气垫11内的压强值超过第一预设压强值,且等于或者大于第二预设压强值时,需要排出一部分空气,直至气垫11内的压强值不低于第一预设压强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后,进而保证气垫11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14所示,当气垫11处于展开状态时,还可获取车辆的温度值,并根据车辆的温度值控制气垫11是否打开排气口101,且对应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是否进行充气。
举例而言,可在车辆的座舱内设置温度传感器,以获取座舱内的温度值,进而将获取到的温度值传输至中控系统,并通过中控系统处理获取到的温度值,以做出相应的指令。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在气垫11内设置温度传感器,以直接获取气垫11内的温度值,进而将获取到的温度值传输值中控系统,并通过中控系统处理获取到的温度值判定车辆的温度,以做出相应的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若是车辆的座舱内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气垫11打开其排气口101,以对气垫11排气。
举例而言,第一预设温度值为40℃。
在本实施例中,当车辆的座舱内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温度值,且控制气垫11打开其排气口101,并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充气,进而实现气垫11内的空气流通;也就是说,无需等待气垫11将原气体排放完,即可对气垫11进行充气。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先等待气垫11将原气体排放完,再对气垫11进行充气,进而避免原气体与新进入气垫11的气体混合后,导致新进入气垫11的气体迅速升温。
应理解的是,在气垫11打开其排气口101后,由于气垫11内的压强值持续下降,当压力传感器17监测到气垫11内的压强值下降至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后,会将此时的压强值反馈于中控系统,并通过中控系统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充气。
在本实施例中,气垫11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排气口101排出的气体的体积可以略大于气泵装置14在单位时间内对气垫11进行充气的体积。
在本实施例中,若是车辆的座舱内的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气垫11关闭其排气口101,并持续获取气垫11内的压强值以及车辆的座舱内的温度值。
在本实施例中,在车辆的座舱内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值之前,可以一直在对气垫11排气的同时,还对气垫11内进行充气,以快速地带走气垫11内的热量,以及车辆周围的热量,进而降低车辆的温度,直至将车辆的温度降低至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然后气垫11关闭其排气口101。当气垫11关闭其排气口101后,气泵装置14继续对气垫11进行充气,直至气垫11内的压强值超过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则控制气泵装置14停止对气垫11进行充气。
应理解的是,气垫11处于展开状态时,温度传感器会持续获取车辆的温度值,只要车辆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气垫11打开其排气口101,以对气垫11排气,且车辆的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气垫11关闭其排气口101。
此外,气垫11内还可以设置有报警装置,报警装置可连接于车辆的车机系统,进而可将警示信息传递至用户的手机等电子设备上。举例而言,当气垫11在处于暴晒环境中时间太长,并根据车辆内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座舱内的温度值判断气垫11自身的温度即将达到气垫11自燃的临界值时,可以通过报警装置向车主发出警示信息以提示车主,以使得车主下达气垫的卷收指令,或者发出警报声引起路人的注意,进而防止火灾。
进一步地,当气垫11处于展开状态,且车辆接收到卷收指令时,则控制气垫11打开排气口101,和/或,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内进行吸气。
应理解的是,当气垫11需要自展开状态切换至卷收指令后,若是仅仅打开气垫11的排气口101,会出现气垫11排气慢,排气不干净的情形。因此,还可以同时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内进行吸气,以快速、干净的排空气垫11内的空气,进而便于气垫11的收纳。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吸气包括:获取气垫11内的压强值,若是气垫11内的压强值小于第三预设压强值,则控制气泵装置14停止对气垫11进行吸气。
进一步地,第三预设压强值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
举例而言,第三预设压强值为气垫11可承受的最大压强值的50%。
应理解的是,气垫11在刚打开排气口101时,排气速率较快,可无需使用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吸气。但是,随着气垫11内的气体越来越少,气压强度值越来越来小后,气垫11的排气速率逐渐降低,此时,可以通过气泵装置14对气垫11进行吸气以辅助气垫11排气。
此外,当遮阳隔热装置接收到遮阳指令,且将气垫11卷收在发动机舱或者尾部行李箱后,需通过车辆先再次控制次盖部212自打开位置切换至关闭位置以关闭部分发动机舱,进而将整个遮阳隔热装置10隐藏式封盖在发动机舱内;或者,需先控制子盖部自打开位置切换至关闭位置,以关闭部分尾部行李箱后,进而将整个遮阳隔热装置10隐藏式封盖在尾部行李箱内。
上述内容,仅为本申请的较佳示例性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应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隔热装置包括气垫、气泵装置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方法包括:当所述遮阳隔热装置接收到遮阳指令时,控制所述气垫自卷收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以至少遮盖所述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并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对所述气垫进行充气;其中,
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对所述气垫进行充气包括:
控制所述压力传感器获取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
若是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则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对所述气垫进行充气;
若是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强值,则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停止对所述气垫进行充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是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超过所述第一预设压强值,且等于或者大于第二预设压强值时,则控制所述气垫打开其排气口;或者,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对所述气垫进行吸气,以对所述气垫排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车辆的温度值;
若是所述车辆的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气垫打开其排气口,以对所述气垫排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是所述车辆的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气垫关闭其排气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遮阳隔热装置接收到卷收指令,以对所述气垫自所述展开状态切换至所述卷收状态时,则控制所述气垫打开排气口,和/或,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对所述气垫内进行吸气;其中,
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对所述气垫进行吸气包括:
获取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
若是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小于第三预设压强值,则控制所述气泵装置停止对所述气垫进行吸气;其中,
所述第三预设压强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强值。
6.一种遮阳隔热装置,应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垫;
气泵装置,连通所述气垫,以能够对所述气垫进行充气或者吸气;
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于所述气垫内,以感应所述气垫内的压强值;
所述气垫相对所述车辆的车身主体具有卷收状态和展开状态,且能自所述卷收状态切换至所述展开状态;其中,
所述气垫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气垫至少遮盖所述车身主体的前挡风玻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遮阳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隔热装置还包括多个卡扣结构,多个所述卡扣结构相互间隔设置于所述气垫,以用于所述气垫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与所述车身主体的固定结构可拆卸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遮阳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隔热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车身主体的驱动装置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所述驱动装置传动连接,并能够相对所述车身主体转动;其中,
所述气垫处于卷收状态时,所述气垫卷绕于所述转动轴上。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遮阳隔热装置和所述车身主体,所述遮阳隔热装置连接于所述车身主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车身主体,并与所述遮阳隔热装置电性连接。
CN202311121325.0A 2023-08-31 2023-08-31 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其车辆 Pending CN1171627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21325.0A CN117162756A (zh) 2023-08-31 2023-08-31 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其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21325.0A CN117162756A (zh) 2023-08-31 2023-08-31 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其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2756A true CN117162756A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36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21325.0A Pending CN117162756A (zh) 2023-08-31 2023-08-31 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其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6275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50025B1 (ko) 태양광 발전이 가능한 루프랙 조립체
WO2013042871A2 (ko) 차량용 자동 커버 장치
CN104847248A (zh) 遮阳帘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系统及遮阳装置
CN106585336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遮阳板系统
BR0309315B1 (pt) cabeçote e sistema de ventilação e sistema e unidade de suprimento de pluralidade de serviços para veìculo estacionado.
US4965432A (en) Portable vehicle heater
CN117162756A (zh) 遮阳隔热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其车辆
CN209756709U (zh) 汽车空调系统、汽车
CN220577031U (zh) 车辆
CN109826125A (zh) 便携式应急指示装置
CN215812973U (zh) 一种户外防雨电表箱
US20060258280A1 (en) Solar powered ventilation system
CN1308173C (zh) 多功能车辆后视镜防雨保洁装置
KR200409405Y1 (ko) 차량의 빗물유입방지용 차단막장치
CN210290043U (zh) 一种遥控式车载充气泵
CN208914931U (zh) 汽车通风装置
CN106740014A (zh) 一种置顶式的智能化小汽车遮阳装置
CN102275489A (zh) 车载遮阳棚
CN204956025U (zh) 车载通风装置
CN216636163U (zh) 用于车辆的充电防水装置
CN221023242U (zh) 汽车用自动收放式车衣装置
CN208469513U (zh) 一种车用制氧系统
CN218805169U (zh) 多功能全自动汽车防护罩
KR20200017264A (ko) 차량 빗물 유입 방지장치
KR100479361B1 (ko) 차량용 차광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