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56988A - 香味吸取器以及吸烟系统 - Google Patents

香味吸取器以及吸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56988A
CN117156988A CN202180096805.9A CN202180096805A CN117156988A CN 117156988 A CN117156988 A CN 117156988A CN 202180096805 A CN202180096805 A CN 202180096805A CN 117156988 A CN117156988 A CN 1171569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chamber
smoking article
consumabl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680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隅井干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Tobac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Tobac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Tobacco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Tobac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156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569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20Devices using sol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2Cartridges or containers for inhalable precur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24F40/465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duction he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7/00Smokers' requisit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8Fluid transfer means, e.g. pumps
    • A24F40/485Valves; Apertures

Landscapes

  • Packaging Of Annular Or Rod-Shaped Articles, Wearing Apparel, Cassettes, Or The Like (AREA)
  • Cigarettes, Filters, And Manufacturing Of Filters (AREA)
  • Manufacture Of Tobacco Product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香味吸取器,具有:收纳部,其一端形成有能够供吸烟物品插入的开口,并收纳所述吸烟物品;加热部,其沿着所述收纳部的轴向配置,并加热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把持部,其把持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的侧面,所述收纳部的内侧面包含:第一区域,其在与所述收纳部的轴向正交的剖面视角中,与所述加热部重合;第二区域,其为所述第一区域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沿着所述收纳部的轴向,存在于所述收纳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部的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部之间;所述把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

Description

香味吸取器以及吸烟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香味吸取器以及吸烟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在采用杆等的吸烟物品的香味吸取器中,公知的是为了不使插入香味吸取器的腔室的杆脱落而设置把持的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在沿着垂直方向与腔室的内部加热器重合的位置,设置有把持吸烟物品的突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20-516268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在香味吸取器中生成气溶胶,插入腔室的吸烟物品由加热元件进行加热。在该情况下,吸烟物品中的加热元件的附近的被加热区域附近可能因加热而局部变瘦变细。因此,在被加热区域附近把持吸烟物品时,有时不能执行充分的把持。
本公开提供能够确保对插入于腔室的吸烟物品充分的把持力的香味吸取器以及吸烟系统。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式中,一种香味吸取器,具有:收纳部,其一端形成有能够供吸烟物品插入的开口,并收纳所述吸烟物品;加热部,其沿着所述收纳部的轴向配置,并加热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把持部,其把持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的侧面;所述收纳部的内侧面包含:第一区域,其在与所述收纳部的轴向正交的剖面视角中,与所述加热部重合;第二区域,其为所述第一区域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沿着所述收纳部的轴向,存在于所述收纳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部的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部之间;所述把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在收纳部内把持吸烟物品的把持部设置于与沿着收纳部的轴向而配置加热部的第一区域相区分的第二区域。因此,根据上述第一方式,通过在不与加热部接触的非加热区域把持吸烟物品,能够确保对收纳于收纳部的吸烟物品充分的把持力。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中的香味吸取器,在沿着所述收纳部的中心轴沿着切断的剖面、且穿过所述把持部的剖面视角中,满足(1)式以及(2)式,
W1≥W2 …… (1)
W3≥W2 …… (2)
在所述(1)式以及所述(2)式中,W1为所述第一区域的径向长度,W2为所述第二区域的径向长度,W3为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所述吸烟物品的径向长度。
在上述第二方式中,沿着收纳部的中心轴切断的剖面,在穿过所述把持部的剖面视角中,设置有把持部的第二区域的径向长度比第一区域的径向长度更小,所述第一区域为使把持部向径向内侧突出,而不设置把持部。另外,在同剖面视角中,设置有把持部的第二区域的径向长度比不由把持部按压的第一区域的吸烟物品的径向长度更小。因此,根据上述第二方式,通过在不与加热部接触的非加热区域中,收纳部的内部空间向径向内侧压缩,能够确保对收纳于收纳部的吸烟物品充分的把持力。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在上述第二方式中的香味吸取器,所述把持部为在所述第二区域中向所述收纳部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在上述第三方式中,把持吸烟物品的把持部构成为向收纳部的内侧突出的凸部。因此根据上述第三方式,能够对收纳于收纳部的吸烟物品朝向收纳部的内侧发挥充分的把持力。
本公开的第四方式在上述第三方式中的香味吸取器,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上设置有构成所述收纳部的底部的底部件,所述底部件构成为与所述收纳部一体或者分体的部件,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底部附近。
在上述第四方式中,设置有底部件而构成收纳部的底部,把持吸烟物品的把持部设置于该底部附近。因此根据上述第四方式,能够在收纳部的底部附近稳定地把持吸烟物品。另外在上述第四方式中,通过底部件与收纳部一体或者构成为其它部件,增加收纳部的结构的自由度。
本公开的第五方式在上述第四方式中的香味吸取器,所述凸部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底部朝向所述一端延伸。
在上述第五方式中,把持吸烟物品的把持部从收纳部的底部向垂直上方延伸并且构成为朝向收纳部的内侧的凸部。因此根据上述第五方式,能够对收纳于收纳部的吸烟物品在收纳部的底部附近,朝向内侧发挥充分的把持力。
本公开的第六方式在上述第五方式中的香味吸取器,所述凸部具有在所述收纳部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附近以随着接近所述一端而从所述收纳部的中心轴分离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
在上述第六方式中,在从收纳部的底部向垂直上方延伸并且朝向收纳部的内侧的凸部的前端,设置有以从所述收纳部的中心轴分离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因此根据上述第六方式,在将吸烟物品插入于收纳部时,能够防止妨碍插入凸部。
本公开的第七方式在上述第三~第六方式中的香味吸取器,所述凸部具有一对突条部。
在上述第七方式中,从收纳部的底部向垂直上方延伸并且朝向收纳部的内侧的凸部具有一对突条部。因此根据上述第七方式,通过由一对突条部夹持吸烟物品的侧面,能够在收纳部内稳定地把持吸烟物品。
本公开的第八方式在上述第七方式中的香味吸取器,所述凸部以随着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离开而朝向所述收纳部的中心轴的方式倾斜。
在上述第八方式中,包含一对突条部的凸部以朝向收纳部的中心轴的方式倾斜。因此根据上述第八方式,一对突条部被按压于插入收纳部的吸烟物品并向径向外侧扩大时,通过其反作用将吸烟物品按压于径向内侧,在收容部内能够稳定地把持吸烟物品。
本公开的第九方式在上述第一~第八的方式中的香味吸取器,在穿过所述收纳部的中心轴的剖面视角中,所述把持部设置于从所述加热部沿着所述收纳部的轴向向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侧分离的位置。
在上述第九方式中,把持部设置于加热部的垂直下方向,因此根据上述第九方式,在采用能够提高吸烟物品的加热效率的非圆形形状的压缩室作为收纳部时,在通过配置有加热部收纳部的被压缩部位来按压被插入的吸烟物品之后,进一步地通过在垂直下方上由把持部来把持吸烟物品的侧面,在收纳部的内部空间中固定吸烟物品。
本公开的第十方式在上述第一~第九的方式中的香味吸取器,所述吸烟物品具备填充有香味源的香味源填充部,所述把持部把持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的所述香味源填充部。
在上述第十方式中,因为把持部把持由吸烟物品中的香味源填充的香味源填充部,所以相比把持密度更小的其它部位的情况,能够提高保持力。
在本公开的第十一方式中,由吸烟物品和香味吸取器构成的吸烟系统,所述香味吸取器具有:收纳部,其一端形成有能够供所述吸烟物品插入的开口,并收纳所述吸烟物品;加热部,其沿着所述收纳部的轴向配置,并加热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把持部,其把持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的侧面;所述收纳部的内侧面包含:第一区域,其在与所述收纳部的轴向正交的剖面视角中,与所述加热部重合;第二区域,其为所述第一区域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沿着所述收纳部的轴向,存在于所述收纳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部的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部之间;所述把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
在上述第十一方式中,在收纳部内把持吸烟物品的把持部设置于与沿着收纳部的轴向配置有加热部的第一区域相区分的第二区域。因此,根据上述第十一方式,通过在不与加热部接触的非加热区域把持吸烟物品,能够确保对收纳于收纳部的吸烟物品充分的把持力。
本公开的第十二方式在上述第十一方式中的吸烟系统,所述吸烟物品具备填充有香味源的香味源填充部,所述香味吸取器的所述把持部把持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的所述香味源填充部。
在上述第十二方式中,在吸烟系统中,因为把持部把持由吸烟物品中的香味源填充的香味源填充部,所以相比把持密度更小的其它部位的情况,能够提高在香味吸取器内的吸烟物品的保持力。
本公开的第十三方式在上述第十一或者第十二方式中的吸烟系统,所述吸烟物品在所填充的香味源的内部包含导电部件,所述香味吸取器的所述加热部生成随时间变动的磁场,所述吸烟物品的所述导电部件基于所述磁场的变动而发热。
在上述第十三方式中,由于香味吸取器所生成的变动磁场的影响,内置于香味吸取器所填充的香味源的导电部件发热来生成香味。因此根据第十三方式,在吸烟系统中,能够在不使香味吸取器自身发热下,生成香味。
本公开的第十四方式在上述第十三方式中的吸烟系统,所述导电部件包含在所述香味源的内部离散地配置的多个部件。
在上述第十四方式中,吸烟物品的香味源上内置有以互相分离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导电部件。因此根据第十四方式,能够提高被加热部件内置型吸烟物品的结构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的概略主视图。
图1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的概略俯视图。
图1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的概略仰视图。
图2是耗材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3是如图1B所示的向视3-3的香味吸取器的剖视图。
图4A是腔室的立体图。
图4B是如图4A所示的向视4B-4B的腔室的剖视图。
图5A是如图4B所示的向视5A-5A的腔室的剖视图。
图5B是如图4B所示的向视5B-5B的腔室的剖视图。
图6是腔室以及加热部的立体图。
图7是在腔室内的所期望的位置配置有耗材的状态下的图5B所示的剖视图。
图8是底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如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元件和延伸部的相互配置的图5B所示的向视9-9的腔室的剖视图。
图10是从垂直上方看到的腔室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加热元件和延伸部的相互配置的腔室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内部加热器和延伸部的相互配置的腔室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感受器部和延伸部的相互配置的腔室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内置感受器和延伸部的相互配置的腔室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高频发生装置和延伸部的相互配置的腔室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要素,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100的概略主视图。图1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100的概略俯视图。图1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100的概略仰视图。在本说明书所说明的附图中,为了说明的方便,标以X-Y-Z正交坐标系。在该坐标系中,Z轴朝向垂直上方,X-Y平面配置为在水平方向切断香味吸取器100,Y轴配置为从香味吸取器100的正面向里面延伸。Z轴可称为收纳于后述的雾化部30的腔室50的耗材的插入方向,或者筒状的隔热部的轴向。另外,X轴可称为与轴向正交的第一方向,Y轴可称为与轴向以及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进一步地,也可将X轴向称为与耗材的插入方向正交的面中的香味吸取器100的长边方向,也可将Y轴向称为正交于耗材的插入方向的面中的香味吸取器100的短边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100例如构成为,通过加热具有包含气溶胶源的香味源的杆型的耗材,而生成包含香味的气溶胶。
如从图1A到图1C所示,香味吸取器100具有外壳体101、滑动罩102、开关部103。外壳体101构成香味吸取器100的最外的壳体,具有收纳于用户的手的尺寸。用户在使用香味吸取器100时,能够用手保持香味吸取器100而吸取气溶胶。外壳体101也可以通过组装多个部件而构成。外壳体101能够由例如含有聚碳酸酯、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PEEK(聚醚醚酮)或者多种聚合物的聚合物合金、或者铝等金属形成。
外壳体101具有用于接收耗材的未图示的开口,滑动罩102以关闭该开口的方式能够滑动地安装于外壳体101。具体地,滑动罩102构成为能够在关闭外壳体101的上述开口的闭位置(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的位置)和打开上述开口的开位置之间沿着外壳体101的外表面移动。例如,用户能够通过手动操作滑动罩102,使滑动罩102在闭位置和开位置移动。由此,能够允许或者限制耗材向滑动罩102、香味吸取器100的内部接近。
开关部103被用于切换香味吸取器100的工作的开和关。例如后述的,用户通过在将耗材插入香味吸取器100的状态下操作开关部103,从电源21向加热装置40供给电力,能够不燃烧地加热耗材。另外,开关部103也可以为设置于外壳体101的外部的开关,也可以为位于外壳体101的内部的开关。在开关位于外壳体101的内部的情况下,通过按下外壳体101的表面的开关部103,间接地按下开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开关部103的开关位于外壳体101的内部的例子。
香味吸取器100也可以进一步地具有未图示的端子。端子可以为将香味吸取器100与例如外部电源连接的接口。在香味吸取器100所具备的电源为充电式电池的情况下,通过在端子连接外部电源,能够从外部电源向电源流入电流,进而给电源充电。另外,也可以通过在端子连接发送数据线,能够将与香味吸取器100的工作相关的数据向外部装置发送。
接着,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100所使用的耗材进行说明。图2是耗材110的概略侧剖视图。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香味吸取器100和耗材110能够构成吸烟系统。在图2示出的例子中,耗材110具有可吸烟物111、筒状部件114、中空过滤器部116、过滤器部115。可吸烟物111由第一卷纸112卷装。筒状部件114、中空过滤器部116、以及过滤器部115由与第一卷纸112不同的第二卷纸113卷装。第二卷纸113也卷装用于卷装可吸烟物111的第一卷纸112的一部分。由此,筒状部件114、中空过滤器部116、以及过滤器部115和可吸烟物111进行连结。其中,也可以省略第二卷纸113,采用第一卷纸112将筒状部件114、中空过滤器部116、以及过滤器部115和可吸烟物111连结。在第二卷纸113的过滤器部115侧的端部附近的外表面上涂布有用于用户的唇部难以从第二卷纸113粘连的离唇剂117。耗材110的涂布有离唇剂117的部分作为耗材110的吸口发挥功能。耗材110为本公开的吸烟物品的一例。可吸烟物111为本公开的香味源的一例。
可吸烟物111能够包含具有例如丝状、粒状等形状的烟等香味源、气溶胶源。另外,卷取可吸烟物111的第一卷纸112可以为具有通气性的片部件。筒状部件114可以为纸管或者中空过滤器。在如图2所示的例子中,耗材110具备可吸烟物111、筒状部件114、中空过滤器部116、以及过滤器部115,但是耗材110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省略中空过滤器部116,筒状部件114和过滤器部115互相邻接配置。
接着,对于香味吸取器10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如图1B所示的向视3-3的香味吸取器100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香味吸取器100的外壳体101的内侧设置有内壳体10。内壳体10能够由例如含有聚碳酸酯(PC)、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或PEEK或者多种聚合物的聚合物合金等、或者铝等金属形成,但是内壳体10的材料并不特别地限定。在内壳体10的内部空间设置有电源部20、雾化部30。进一步地,在内壳体10的内部空间设置有未图示的电路部。
电路部包含例如微处理器等,能够控制从电源部20向雾化部30供给电力。由此,电路部能够控制雾化部30对耗材110的加热。
电源部20具有与电路部电连接的电源21。电源21可以为例如充电式电池或者非充电式电池。电源21经由电路部与雾化部30电连接。由此,电源21能够以适当地加热耗材110的方式向雾化部30供给电力。
如图3所示,雾化部30具有向耗材110的插入方向(Z轴向)延伸的腔室50、包围腔室50的一部分的加热装置40、隔热部32、大致筒状的插入引导部件34。腔室50构成为收纳耗材110。加热装置40以与腔室50的外周面接触、并加热收纳于腔室50的耗材110的方式构成。如图3所示,在腔室50的底部也可以设置有底部件36。底部件36能够作为对插入腔室50的耗材110进行定位的止动件发挥功能。底部件36在抵接耗材110的面具有凹凸,在抵接耗材110的面和底部件36之间形成空气流路。另外,一对延伸部87从底部件36朝向垂直上方延伸。之后对腔室50、加热装置40、底部件36、延伸部87进行详细地说明。腔室50为本公开的收纳部的一例。
隔热部32整体为大致筒状,以包围腔室50的方式进行配置。隔热部32能够包含例如气溶胶片。插入引导部件34由例如PEEK、PC或者ABS等的树脂材料形成,并设置于位于闭位置的滑动罩102和腔室50之间。在滑动罩102位于开位置时,插入引导部件34与香味吸取器100的外部连通,通过将耗材110插入插入引导部件34,引导耗材110向腔室50插入。
接着,对于腔室5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A是腔室50的立体图。图4B是如图4A所示的向视4B-4B的腔室50的剖视图。图5A是如图4B所示的向视5A-5A的腔室50的剖视图。图5B是如图4B所示的向视5B-5B的腔室50的剖视图。图6是腔室50以及加热装置40的立体图。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腔室50能够为包含供耗材110插入的开口52、收纳耗材110的筒状的侧壁部60的筒状部件。腔室50在其内部具有用于加热耗材110的收纳空间68。划定腔室50的开口52的端部上形成有凸缘部52a。腔室50优选地具有耐热性、且由热膨胀率小的材料形成,例如能够由不锈钢等金属、PEEK等树脂、玻璃、或者陶瓷等形成。由此,能够从腔室50向耗材110进行有效地加热。
如图4B以及图5B所示,侧壁部60包含接触部62、分离部66。耗材110配置于腔室50内的所期望的位置时,接触部62与耗材110的一部分接触或者按压,分离部66从耗材110分离。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腔室50内的所期望的位置”为耗材110被适当地加热的位置,也称为用户吸烟时的耗材110的位置,或者耗材110与后述的底部件36接触的位置。接触部62具有内表面62a、外表面62b。分离部66具有内表面66a、外表面66b。如图6所示,加热装置40配置于接触部62的外表面62b。加热装置40优选地无间隙地配置于接触部62的外表面62b。
如图4A以及图5B所示,接触部62的外表面62b为平面。通过接触部62的外表面62b为平面,在图6所示的配置于接触部62的外表面62b的加热装置40与带状的电极48连接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带状的电极48弯曲。如图4B以及图5B所示,接触部62的内表面62a为平面。另外,如图4B以及图5B所示,接触部62的厚度均匀。
如图4A、图4B、以及图5B所示,腔室50在腔室50的周向上具有两个接触部,两个接触部62以互相平行的方式相对。两个接触部62的内表面62a间的至少一部分的距离优选比配置于插入腔室50的耗材110的接触部62间的部位的宽度更小。
如图5B所示,分离部66的内表面66a在腔室50的与长边方向(Z轴向)正交的面上,能够具有整体地圆弧状的剖面。另外,分离部66配置为与接触部62在周向上邻接。
如图4B所示,腔室50在其底部56具有孔56a,以供图3所示的底部件36贯通并配置于腔室50内部。底部件36能够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腔室50的底部56的内部,构成收纳耗材110的收纳部的底壁部。设置于底部56的底部件36以露出耗材110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支承插入于腔室50的耗材110的一部分。另外,底部56能够以露出的耗材110的端面与后述的空隙67(参照图7)连通的方式来支承耗材110的一部分。底部件36在抵接耗材110的面上具有凹凸,例如能够通过PEEK等树脂材料、金属、玻璃、或者陶瓷等形成,但是不限于此。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腔室50优选地在开口52和侧壁部60之间具有筒状的非保持部54。耗材110在定位于腔室50的所期望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在非保持部54和耗材110之间形成间隙。另外,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腔室50优选地具有具备将非保持部54的内表面和接触部62的内表面62a连接的锥形面58a的第一引导部58。
如图6所示,加热装置40具有加热元件42。加热元件42也可以是例如加热轨道。加热元件42以不与腔室50的分离部66接触而加热接触部62的方式配置。具体地,加热元件42只配置于接触部62的外表面。如图6所示,加热装置40优选地除了加热元件42之外,还具有覆盖加热元件42的至少一面的电绝缘部件4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绝缘部件44配置为覆盖加热元件42的两面。加热元件42为本公开的加热部的一例。
具体地,向图6所示的带状的电极48供给电力时,电流流经加热装置40的加热元件42,加热元件42发热。另一方面,向电极48供给的电力无法到达至加热装置40的电绝缘部件44。因此,只有覆盖腔室50的周围的加热装置40中的加热元件42发热。另外如上所述,加热元件42不与腔室50的分离部66接触,只配置于接触部62的外表面。通过以上的结构,覆盖腔室50的周围的加热装置40只直接加热按压耗材110的一部分的接触部62。
图7是在腔室50内的所期望的位置配置有耗材110的状态下的图5B所示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耗材110配置于腔室50内的所期望的位置时,耗材110能够与腔室50的接触部62接触而被按压。另一方面,在耗材110和分离部66之间形成有空隙67。空隙67能够将腔室50的开口52和位于腔室50内的耗材110的端面和底部件36之间的空气流路连通。由此,从腔室50的开口52流入的空气能够通过空隙67,流入耗材110的内部。换言之,在耗材110和分离部66之间形成有空气流路。
接着,对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底部件36的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图8是底部件36的立体图。底部件36具有轴部36a、平板部36b。如图3所示,轴部36a通过腔室50的孔56a(参照图4B)向腔室50的外部突出。轴部36a的一端与平板部36b的一方的面的大致中央部结合。平板部36b在如图5B所示的腔室50的剖面中具有在俯视视角中与腔室50的侧壁部60的内表面大致一致的形状。具体地,平板部36b具有与轴部36a所结合的面相反侧的平面部81,该平面部81具有一对直线状部81a、连接一对直线状部81a间的圆弧状部81b。
平板部36b配置于腔室50的内部,能够通过例如粘接剂固定于腔室50的底部56的内表面。另外,底部件36也可以与腔室50一体地形成。在底部件36的平板部36b固定于腔室50的底部56的状态下,平面部81以朝向腔室50的开口52的方式配置。底部件36进一步地在平面部81上具有一对突条部83。一对突条部83以分别与平面部81的直线状部81a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互相分离地配置。
在如图8所示的例子中,一对突条部83分别配置于直线状部81a上,其一部分也配置于圆弧状部81b上。一对突条部83具有其延伸方向的端面83a、彼此相对的侧面83b、上表面83c。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一对突条部83的侧面83b为平坦的,在侧面83b间形成有直线状的槽部85。该槽部85朝向腔室50的收纳空间68开口。槽部85划定与配置于腔室50内的所期望的位置的耗材110的端面连通的空气流路。该空气流路沿着由腔室50和底部件36构成的收纳部的底面延伸。槽部85以穿过底部件36的平面部81的中心部的方式形成。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一对延伸部从一对突条部83的各自的上表面83c,朝向垂直上方延伸。延伸部87在腔室50抵接或者邻接于与耗材110接触而按压的接触部62的内表面62a,由腔室50的内部把持耗材110的外周。一对延伸部87为本公开的把持部以及凸部的一例。
接着,参照图9,详细地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腔室50的附近的加热装置40的加热元件42和延伸部87的相互位置关系。
图9是如示出加热元件42和延伸部87的相互配置的图5B所示的向视9-9的腔室的剖视图。具体地,腔室50的中心轴C1向图9的Z轴向延伸,示出腔室50的侧面中与耗材110接触的接触部62。如上所述,因为加热装置40的加热元件42配置于腔室50的接触部62的外表面62b,所以在图9中一对加热元件42显示在腔室50的接触部62的径向外侧。另外,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腔室50的第一引导部58以及非保持部54位于加热元件42的Z轴向上方。
另外,图9的Z轴向下方示出构成腔室50的底部的底部件36。如上所述,因为延伸部87从接触部62的内表面62a相对腔室50的中心轴C1向径向内侧突出,所以在图9中一对延伸部87向Z轴向延伸。这里如图9所示,延伸部87与加热元件42沿着Z轴向不重合。即,延伸部87的Z轴正方向的端部以无法到达加热元件42的Z轴负方向的端部的高度的方式构成。
在腔室50的内部空间,将沿着对应配置有加热元件42的部位的Z轴向的区域作为第一区域50A,与第一区域50A相区别,将由第一区域50A的Z轴负方向端面和底部件36划定的区域作为第二区域50B。第一区域50A为由加热元件42直接加热的部位。在第一实施方式,延伸部87只设置于第二区域50B,并构成诶无法到达第一区域50A。
考虑在腔室50内所期望的位置配置有耗材110的状态下。在该情况下,耗材110的前端与图8示出的底部件36的一对突条部83的上表面83c相接触,通过突条部83的上表面83c从垂直下方(即Z轴负方向)被支承。进一步地,因为延伸部87从突条部83的上表面83c朝向垂直上方延伸并且朝向腔室50的中心轴C1在径向具有厚度,所以耗材110的前端附近的外侧面通过延伸部87向径向内侧被按压。即,通过延伸部87来把持耗材110,耗材被稳定地保持在腔室50内部。
也可以将在图9示出的腔室50的内部空间如以下所述地进行表现。图9示出穿过腔室50的中心轴C1、延伸部87的腔室50的剖面。在图9的剖面中,因为在第二区域50B中,延伸部87朝向腔室50的中心轴C1向径向内侧突出,所以成立以下的(1)式。
W1≥W2 …… (1)
这里的W1为第一区域50A的径向长度,W2为第二区域50B的径向长度。另外,在腔室50内的所期望的位置配置有耗材110的状态下,因为在第二区域50B中,耗材110被延伸部87朝向腔室50的中心轴C1向径向内侧按压,所以成立以下的(2)式。
W3≥W2 …… (2)
这里的W3虽然图示省略了,但是其为图9中耗材110配置于合适的位置的情况下的在第一区域50A的耗材110的径向的长度。在上述(1)式以及(2)式中,等号对于未配置有第二区域50B的延伸部87的部位成立。另外腔室50的内部空间或者耗材110的径向的长度为在穿过腔室50的中心轴C1的剖面视角中与中心轴C1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因为在图9中示出与Y轴垂直的X-Z平面,所以X轴向的距离为径向长度。但是,腔室50的内部空间的径向长度并不限定于X轴向。腔室50的内部空间的径向长度通过穿过腔室50的中心轴C1的剖面的采用方式,在X-Y平面上进行适当地定义。采用图10进行具体地说明。图10为从Z轴正方向(即,垂直方向上方)看腔室50的平面图。虚线S1对应穿过图9示出的腔室50的中心轴C1的剖面视角,虚线S1的长度为在该剖面视角中的径向的长度。另一方面,如虚线S2这样,也可以考虑穿过分离部66的剖面视角,在该情况下,虚线S2的长度为在该剖面视角张红的径向长度。配置于腔室50内的所期望的位置的耗材110的径向长度也和腔室50同样地进行定义。
因为把持耗材110的延伸部87配置于与加热元件42沿着Z轴向不重合的第二区域50B,所以在与通过加热元件42直接加热部位不同的部位中来把持耗材110。配置于腔室50内的所期望的位置的耗材110的外侧面存在在第一区域50A中因基于加热元件42的加热而局部变细的可能性。因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延伸部87在与第一区域50A相区分的第二区域50B中把持耗材110的外侧面,所以能够在不受到基于加热元件42的加热的影响下稳定地保持耗材110。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耗材110的前端附近的部分由第一卷纸112进行卷装并且由可吸烟物111进行填充。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因为延伸部87把持耗材110中由可吸烟物111填充的部位,所以相比把持密度更小的其它部位的情况,能够提高保持力。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把持耗材110的外侧面的延伸部87作为从底部件36的一对突条部83的上表面83c延伸的部件进行说明。但是延伸部87的结构不限于此。延伸部87只要不侵入第一区域50A内,就能够在第二区域50B中适当地配置。作为一例,延伸部87能够设置于从底部件36分离的位置。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延伸部87作为以与腔室50的接触部62的内表面62抵接或者邻接的方式设置的部件进行说明。但是,延伸部87的配置不限于此。在延伸部87只要不侵入第一区域50A内,则可以在腔室50的内周面适当地配置。作为一例,也可以在腔室50的分离部66的内表面66配置延伸部87。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设置有一对延伸部87的结构进行说明。但是,在延伸部87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只要能够充分地把持耗材110的外侧面中,则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可以设置单个延伸部,或者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延伸部。进一步地,也可以设置环状的单个延伸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以下,对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参照图11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香味吸取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100相比较,只有把持耗材110的延伸部187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要素上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延伸部187为本公开的把持部以及凸部的一例。
图11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加热元件42和延伸部187的相互配置的腔室的剖视图。在图11中,省略腔室50的中心轴C1、第一引导部58以及非保持部54、底部件36的图示。另外在图11中,省略底部件36的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延伸部187能够作为从底部件36的一对突条部83的上表面83c延伸的部件构成。另一方面,为了对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只要不使延伸部187侵入第一区域50A内,在可以在第二区域50B中适当地配置。
如图11所示,延伸部187的整体以随着朝向Z轴正方向而相对腔室50的中心轴C1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式倾斜。进一步地,延伸部187的Z轴正方向的端部187A以随着接近前端而相对腔室50的中心轴C1向径向外侧分离的方式倾斜。端部187A为本公开的倾斜部的一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延伸部187中,因为其整体以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式倾斜,所以插入的耗材110被按压而向径向外侧扩大时,能够通过其反作用力将耗材110向径向内侧按压,从而发挥更强的把持力。另外通过延伸部187具备以前端向径向外侧分离的方式倾斜的Z轴正方向的端部187A,由此在将耗材110配置于所期望的位置时,能够避免与耗材110干涉。即,能够防止在将耗材110插入腔室50内时形成妨碍。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延伸部187的两个特征即整体以朝向径向内侧向的方式倾斜和端部187A的构成并非必须互相组合。在本公开的香味吸取器中,也可以只采用这些中的一方。
[第二实施方式:内部加热器]
以下,对于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12进行说明。另外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要素上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100相比较,腔室250的结构不同。即,如图3以及图6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腔室50的外周由包含加热元件42的加热装置40覆盖,第二实施方式的腔室250不由加热装置覆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中,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40,具备如图12所示的配置于腔室250的中心轴的周围的内部加热器202、从垂直下方向支承内部加热器20的加热器支承部204。腔室250为本公开的收纳部的一例。内部加热器202为本公开的加热部的一例。
在腔室250内插入有耗材110时,内部加热器202进入耗材110的内部。耗材110配置于腔室250内的所期望的位置时,内部加热器202位于在耗材110中由第一卷纸112卷装并填充可吸烟物111的部位(参照图2参照)的内部。基于该配置,第二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能够通过内部加热器202从内部加热可吸烟物111,而适当地生成包含香味的气溶胶。
图1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9以及图11相当,图12为第二实施方式的腔室250的剖视图。在图12中,与图11同样地,省略腔室250的中心轴C1、第一引导部58以及非保持部54、底部件36的图示。加热器支承部204例如能够以从构成腔室250的底部的底部件36延伸的方式构成,但是不限于此。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内部加热器202的配置,在腔室250内定义两个区域。在腔室250的内部空间中,将对应配置有内部加热器202的部位的沿着Z轴向的区域作为第一区域250,与第一区域250A相区别,将由第一区域250A的Z轴负方向端面和腔室250的底部划定的区域作为第二区域250B。第一区域250A为通过内部加热器202直接加热耗材110的内部的部位。
第二实施方式的延伸部28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延伸部87同样地构成,把持插入腔室250内的耗材110的外侧面。延伸部287设置于第二区域250B,构成为不到达第一区域250A。延伸部287为本公开的把持部以及凸部的一例。
因为把持耗材110的延伸部287配置于与内部加热器202沿着Z轴向不重合的第二区域250B,所以在与通过内部加热器202从内侧直接加热的部位不同的部位,把持耗材110。配置于腔室250内的所期望的位置的耗材110存在在第一区域250A中因内部加热器202从内部的加热而局部变细的可能性。因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延伸部287在与第一区域250A相区分的第二区域250B把持耗材110的外侧面,所以能够在不受内部加热器202的加热的影响下稳定地保持耗材110。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耗材110的前端附近的部分由第一卷纸112卷装并且填充可吸烟物111。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因为延伸部287把持耗材110中由可吸烟物111填充的部位,所以相比把持密度更小的其它部位的情况,能够提高保持力。
[第三实施方式:基于电磁感应的加热]
以下,对于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13进行说明。另外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要素上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3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9以及图11,图13为第三实施方式的腔室350的剖视图。在图12中,与图11同样地,省略腔室350的中心轴C1、第一引导部58以及非保持部54、底部件36的图示。
第三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100相比较,腔室350的结构不同。即,在图3以及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腔室50的外周由包含加热元件42的加热装置40覆盖,第三实施方式的腔室350不由加热装置覆盖。在第三实施方式香味吸取器中,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40,具备如图12所示的卷绕于腔室350的外周而配置的感应线圈342。腔室350为本公开的收纳部的一例。
第一实施方式的腔室50例如能够由不锈钢等金属、PEEK等树脂、玻璃、或者陶瓷等形成,第三实施方式的腔室350包含由导电体构成的感受器部350a、由绝缘体构成的支承部350b。感受器部350a设置于至少卷绕感应线圈342的部位。在感受器部350a中,作为感应线圈342上流经交流电流的结果而发热,从而加热插入腔室350内的耗材110的外侧面。支承部350b设置于腔室350的底部附近,在感应线圈342流经交流电流的情况下不发热。感受器部350a例如能够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支承部350b例如能够由PEEK等树脂、玻璃、或者陶瓷等形成。感受器部350a以及感应线圈342为本公开的加热部的一例。
对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腔室350的感受器部350a的发热进行说明。在卷绕于感受器部350a的外周的感应线圈342上流经交流电流时,在腔室350附近生成随时间变动的磁场。根据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的法则,磁场的变动生成电力,根据洛伦兹的法则,为了抵消磁场的变动,在与线圈流经的交流电流相反的方向,在感受器部350a流经涡电流。通过基于涡电流的焦耳热,感受器部350a发热。在此时,因为支承部350b由绝缘体形成,所以不产生涡电流,另外也妨碍从感受器部350a的热传导。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感应线圈342的配置,在腔室350内定义两个区域。在腔室350的内部空间中,将沿着对应配置有感应线圈342的部位的Z轴向的区域作为第一区域350A,与第一区域350A相区别,将由第一区域350A的Z轴负方向端面和腔室350的底部划定的区域作为第二区域350B。第一区域350A为通过在感受器部350a产生的焦耳热来直接加热耗材110的外侧面的部位。
第三实施方式的延伸部38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延伸部87同样地构成,把持插入腔室350内的耗材110的外侧面。延伸部387设置于第二区域350B,构成为不到达第一区域350A。延伸部387为本公开的把持部以及凸部的一例。
因为把持耗材110的延伸部387配置于与感应线圈342沿着Z轴向不重合并且设置有由绝缘体形成的支承部350b的第二区域350B,所以在与由在感受器部350a上产生的焦耳热直接加热的部位不同并且难以进行从感受器部350a的热传导的部位把持耗材110。配置于腔室350内的所期望的位置的耗材110在第一区域350A中,存在因在感受器部350a发生的焦耳热从外部的加热而局部变细的可能性。因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延伸部387在与第一区域350A相区分的第二区域350B把持耗材110的外侧面,所以能够在不受到在感受器部350a产生的焦耳热的影响下稳定地保持耗材110。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耗材110的前端附近的部分由第一卷纸112卷装并且由可吸烟物111进行填充。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因为延伸部387把持耗材110中由可吸烟物111填充的部位,所以相比把持密度更小的其它部位的情况,能够提高保持力。
另外在上述中,腔室350作为包含由绝缘体形成的支承部350b的部件进行说明,但是绝缘体部分不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腔室350的必须的构成要素。能够使腔室350的整体包含感受器部350a并由导电体一体成。即使在该情况下,因为由流经感应线圈342的交流电流引起的焦耳热只产生于卷绕感应线圈342的感受器部350a,所以第二区域350B不被焦耳热直接加热。其中,在该结构中,相比设置由绝缘体形成的支承部350b的情况,从第一区域350A向第二区域350B的热传导变大。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感受器内置吸烟物品]
以下,对于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参照图14进行说明。另外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要素上,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4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9以及图11,图14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腔室355的剖视图。在图14中,与图11同样地,省略腔室355的中心轴C1、第一引导部58以及非保持部54、底部件36的图示。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香味吸取器与第三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相比较,腔室355的结构不同。即,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腔室350包含以感受器部350a为首的导电体,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腔室355的整体由绝缘体形成。腔室355例如能够由PEEK等树脂、玻璃、或者陶瓷等形成。腔室355为本公开的收纳部的一例。
另一方面,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耗材4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耗材110相比,包含如图14所示的导电性的内置感受器412。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耗材410对于如图2所示的耗材110,能够通过在可吸烟物111的内部设置导电性的内置感受器412而形成。如图14所示,在耗材410配置于腔室355的所期望的位置的情况下,内置感受器412以配置于与感应线圈342沿着Z轴向对应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内置感受器412以及感应线圈342为本公开的加热部的一例。耗材410为本公开的吸烟物品的一例。内置感受器412为本公开的导电部件的一例。
对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插入腔室355内的耗材410的内置感受器412的发热进行说明。在卷绕于腔室355的规定部位的外周的感应线圈342上流经交流电流时,在腔室355附近生成随时间变动的磁场。根据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的法则,磁场的变动生成电力,根据洛伦兹的法则,为了抵消磁场的变动,在与流经线圈的交流电流相反的方向,在内置感受器412流经涡电流。通过基于涡电流的焦耳热,内置感受器412发热。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通过配置于腔室355的所期望的位置的内置感受器412(或者感应线圈342)的配置,在腔室355内定义两个区域。在腔室355的内部空间中,将对应配置有内置感受器412的部位的沿着Z轴向的区域作为第一区域355A,与第一区域355A相区别,将由第一区域355A的Z轴负方向端面和腔室355的底部划定的区域作为第二区域355B。第一区域355A为通过在内置感受器412发生的焦耳热来直接加热耗材410的内部的部位。
延伸部38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延伸部87同样地构成,把持插入腔室355内的耗材410的外侧面。延伸部387设置于第二区域355B,构成为不到达第一区域355A。延伸部387为本公开的把持部以及凸部的一例。
因为把持耗材410的延伸部387配置于与内置感受器412以及感应线圈342沿着Z轴向不重合的第二区域355B,所以在与由在内置感受器412产生的焦耳热直接加热的部位不同的部位来把持耗材410。配置于腔室355内的所期望的位置的耗材410在第一区域355A中,存在因在内置感受器412产生的焦耳热从内部的加热而局部变细的可能性。因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延伸部387在与第一区域355A相区分的第二区域355B中把持耗材410的外侧面,所以能够在不受到在内置感受器412产生的焦耳热的影响下稳定地保持耗材410。
另一方面,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耗材110,如图2所示,耗材410的前端附近的部分由第一卷纸112卷装并且由可吸烟物111进行填充。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因为延伸部387把持耗材410中由可吸烟物111填充的部位,所以相比把持密度更小的其它部位的情况,能够提高保持力。
在以上中,在耗材410内的规定位置上,对作为单一部件设置有内置感受器412的部件进行说明。但是,耗材410的内置感受器并不限定于单一部件,也可以将由导电物质形成的粒子状或者小片状的多个感受器内置于耗材410的规定位置。即使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将沿着对应实质性地有助于耗材410的加热的粒子或者小片的配置范围的Z轴向的区域作为第一区域,在腔室355的内部空间定义上述的第一区域355A以及第二区域355B。
[第四实施方式:基于高频的感应加热]
以下,对于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15进行说明。另外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要素上,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5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9以及图11,图15为第四实施方式的腔室450的剖视图。在图15中,与图11同样地,省略腔室450的中心轴C1、第一引导部58以及非保持部54、底部件36的图示。
第四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100相比较,腔室450的结构不同。即,在图3以及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腔室50的外周由包含加热元件42的加热装置40覆盖,第四实施方式的腔室450不由加热装置覆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中,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40,具备如图15所示的配置于腔室450的外周的高频发生装置442。腔室450为本公开的收纳部的一例。高频发生装置442为本公开的加热部的一例。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腔室450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腔室355同样地,整体由绝缘体形成。腔室450例如能够由PEEK等的树脂、玻璃、或者陶瓷等形成。
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的插入于腔室355内的耗材110的可吸烟物111的加热进行说明。使高频发生装置442工作时,在腔室450的内部空间,生成随时间高频变动的电场。电场的振动摇动感应体即可吸烟物111的微小的晶格结构,通过微小的晶格振动使可吸烟物111发热,适当地生成气溶胶。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高频发生装置442的配置,在腔室450内定义两个区域。在腔室450的内部空间中,将对应配置有高频发生装置442的部位的沿着Z轴向的区域作为第一区域450A,与第一区域450A相区别,将通过第一区域450A的Z轴负方向端面和腔室450的底部划定的区域作为第二区域450B。第一区域450A为通过高频发生装置442的运作直接加热耗材110的可吸烟物111的部位。
延伸部48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延伸部87同样地构成,把持插入腔室450内的耗材110的外侧面。延伸部487设置于第二区域450B,构成为不到达第一区域450A。延伸部487为本公开的把持部以及凸部的一例。
因为把持耗材110的延伸部487配置于与高频发生装置442沿着Z轴向不重合的第二区域450B,所以在与通过高频发生装置442生成的振动电场直接加热的部位不同的部位,把持耗材110。配置于腔室450内的所期望的位置的耗材110在第一区域450A中,存在因基于高频发生装置442生成的振动电场加热而局部变细的可能性。因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延伸部487在与第一区域450A相区分的第二区域450B中把持耗材110的外侧面,所以能够在不受到基于高频发生装置442生成的振动电场的发热的影响下稳定地保持耗材110。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耗材110的前端附近的部分由第一卷纸112卷装并且由可吸烟物111进行填充。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因为延伸部487把持耗材110中由可吸烟物111填充的部位,所以相比把持密度更小的其它部位的情况,能够提高保持力。
以上说明本公开的各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记载于专利请求的范围、以及说明书和附图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特别地,能够适当地组合各实施例以及各变形例。另外即使是未直接地记载于说明书以及附图的任一形状或材质,既然实现了本公开的作用·效果,也在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例如,在本公开的香味吸取器100中,从腔室50的开口52流入的空气供给给耗材110的端面,换言之具有逆流式的空气流路,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从腔室50的底部56向腔室50内供给空气,换言之具有底部流动式的空气流路。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壳体;20:电源部;21:电源;30:雾化部;32:隔热部;34:插入引导部件;36:底部件;36a:轴部;36b:平板部;40:加热装置;42:加热元件;44:电绝缘部件;48:电极;50:腔室;50A:第一区域;50B:第二区域;52:开口;52a:凸缘部;54:非保持部;56:底部;56a:孔;58:第一引导部;58a:锥形面;60:侧壁部;62:接触部;62a:内表面;62b:外表面;66:分离部;66a:内表面;66b:外表面;67:空隙;68:收纳空间;81:平面部;81a:直线状部;81b:圆弧状部;83:突条部;83a:端面;83b:侧面;83c:上面;85:槽部;87:延伸部;100:香味吸取器;101:外壳体;102:滑动罩;103:开关部;110:耗材;111:可吸烟物;112:第一卷纸;113:第二卷纸;114:筒状部件;115:过滤器部;116:中空过滤器部;117:离唇剂;187:延伸部;187A:端部;202:内部加热器;204:加热器支承部;250:腔室;250A:第一区域;250B:第二区域;287:延伸部;342:感应线圈;350:腔室;350A:第一区域;350B:第二区域;350a:感受器部;350b:支承部;355:腔室;355A:第一区域;355B:第二区域;387:延伸部;410:耗材;412:感受器部;442:高频发生装置;450:腔室;450A:第一区域;450B:第二区域;487:延伸部;C1:中心轴。

Claims (14)

1.一种香味吸取器,其中,具有:
收纳部,其一端形成有能够供吸烟物品插入的开口,并收纳所述吸烟物品;
加热部,其沿着所述收纳部的轴向配置,并加热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
把持部,其把持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的侧面;
所述收纳部的内侧面包含:
第一区域,其在与所述收纳部的轴向正交的剖面视角中,与所述加热部重合;
第二区域,其为所述第一区域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沿着所述收纳部的轴向,存在于所述收纳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部的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部之间;
所述把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中,
在沿着所述收纳部的中心轴切断的剖面、且穿过所述把持部的剖面视角中,
满足(1)式以及(2)式,
W1≥W2 …… (1)
W3≥W2 …… (2)
在所述(1)式以及所述(2)式中,
W1为所述第一区域的径向长度,
W2为所述第二区域的径向长度,
W3为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所述吸烟物品的径向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中,
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把持部为向所述收纳部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中,
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上设置有构成所述收纳部的底部的底部件,
所述底部件构成为与所述收纳部一体或者分体的部件,
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底部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中,
所述凸部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底部朝向所述一端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中,
所述凸部具有在所述收纳部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附近以随着接近所述一端而从所述收纳部的中心轴分离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中,
所述凸部具有一对突条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中,
所述凸部以随着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离开而朝向所述收纳部的中心轴的方式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中,
在穿过所述收纳部的中心轴的剖面视角中,所述把持部设置于从所述加热部沿着所述收纳部的轴向向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另一端部侧分离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中,
所述吸烟物品具备填充有香味源的香味源填充部,
所述把持部把持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的所述香味源填充部。
11.一种吸烟系统,其由吸烟物品和香味吸取器构成,其中,
所述香味吸取器具有:
收纳部,其一端形成有能够供所述吸烟物品插入的开口,并收纳所述吸烟物品;
加热部,其沿着所述收纳部的轴向配置,并加热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
把持部,其把持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的侧面;
所述收纳部的内侧面包含:
第一区域,其在与所述收纳部的轴向正交的剖面视角中,与所述加热部重合;
第二区域,其为所述第一区域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沿着所述收纳部的轴向,存在于所述收纳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部的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部之间;
所述把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烟系统,其中,
所述吸烟物品具备填充有香味源的香味源填充部,
所述香味吸取器的所述把持部把持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吸烟物品的所述香味源填充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吸烟系统,其中,
所述吸烟物品在所填充的香味源的内部包含导电部件,
所述香味吸取器的所述加热部生成随时间变动的磁场,
所述吸烟物品的所述导电部件基于所述磁场的变动而发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烟系统,其中,
所述导电部件包含在所述香味源的内部离散地配置的多个部件。
CN202180096805.9A 2021-04-09 2021-04-09 香味吸取器以及吸烟系统 Pending CN1171569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15031 WO2022215255A1 (ja) 2021-04-09 2021-04-09 香味吸引器及び喫煙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56988A true CN117156988A (zh) 2023-12-01

Family

ID=83545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6805.9A Pending CN117156988A (zh) 2021-04-09 2021-04-09 香味吸取器以及吸烟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08530A1 (zh)
EP (1) EP4321042A1 (zh)
JP (2) JPWO2022215255A1 (zh)
KR (1) KR20230167410A (zh)
CN (1) CN117156988A (zh)
WO (1) WO202221525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2274B (zh) * 2014-05-21 2020-04-21 瑞士商菲利浦莫里斯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加熱氣溶膠形成基材之感應加熱裝置及操作感應加熱系統之方法
US20170055575A1 (en) * 2015-08-31 2017-03-02 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Investments) Limited Material for use with apparatus for heating smokable material
WO2018172389A1 (en) * 2017-03-22 2018-09-27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Tapered aerosol-generating art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tapered rod of aerosol-forming substrate
CN108451028A (zh) * 2018-01-22 2018-08-28 上海新型烟草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 松脱机构、气雾产生装置、松脱方法及发烟制品
RU2765354C1 (ru) * 2018-11-14 2022-01-28 Джапан Тобакко Инк. Курительное изделие с нагревом без горения и курите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с нагревом без горени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61353A (ja) 2023-05-01
JPWO2022215255A1 (zh) 2022-10-13
WO2022215255A1 (ja) 2022-10-13
US20240008530A1 (en) 2024-01-11
KR20230167410A (ko) 2023-12-08
EP4321042A1 (en) 2024-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3204010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CN117156988A (zh) 香味吸取器以及吸烟系统
WO2022215256A1 (ja) 香味吸引器及び喫煙システム
EP4268638A1 (e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EP4233595A2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CN116568163A (zh) 香味吸取器
JP2023554497A (ja)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
KR102667280B1 (ko) 에어로졸 제공 디바이스
US20240122250A1 (en) Apparatus for heating aerosolisable material
US20220183354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US20220191979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EP4327673A1 (en) Flavor inhaler
KR20240076837A (ko) 에어로졸 제공 디바이스
TW202222183A (zh) 香味吸嚐器
WO2023118004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CN117202812A (zh) 香味吸取器以及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