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02812A - 香味吸取器以及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香味吸取器以及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02812A
CN117202812A CN202180097572.4A CN202180097572A CN117202812A CN 117202812 A CN117202812 A CN 117202812A CN 202180097572 A CN202180097572 A CN 202180097572A CN 117202812 A CN117202812 A CN 1172028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ing
temperature sensing
wiring
housing
fragrance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75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康信
中合弘树
山田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Tobac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Tobac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Tobacco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Tobac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202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28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A24F40/51Arrangement of sen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A24F40/53Monitoring, e.g. fault dete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A24F40/57Temperature contr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70Manufact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20Devices using sol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24F40/465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duction heating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香味吸取器,其具备框体、收容于框体且发热的雾化部、配置于所述雾化部的附近的温度感测部、及与所述温度感测部电连接的布线部,所述布线部以与所述雾化部分离的方式从所述温度感测部延伸。

Description

香味吸取器以及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香味吸取器以及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香味吸取器的领域中,设置温度传感器而进行温度监测。例如专利文献1在香味吸取器的内部的远离加热线圈的位置配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内置发热装置的香味吸取器中,要求高精度地测定装置的框体的温度,以避免用户在使用装置的过程中感到不适感。特别是,优选在来自发热装置的热量的影响较大的发热装置的附近监测框体的温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6335251号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本公开提供能够高精度地感测发热装置附近的框体的温度的香味吸取器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为一种香味吸取器,具备:框体;雾化部,其收容于框体且发热;温度感测部,其配置于所述雾化部的附近;以及布线部,其与所述温度感测部电连接,所述布线部以与所述雾化部分离的方式从所述温度感测部延伸。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在发热的雾化部的附近设置温度感测部,并且连接于温度感测部的布线部与雾化部分离地延伸。由此,根据第一方式,能够测定容易被传递雾化部的发热的雾化部附近的框体的温度,并且通过抑制雾化部的发热对于布线部的影响而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温度测定。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为,根据上述第一方式的香味吸取器,所述雾化部的所述附近是所述温度感测部受到所述雾化部的温度变动带来的影响的区域。
在上述第二方式中,测定框体的温度的温度感测部配置于受到雾化部的温度变动带来的影响的区域。由此,根据第二方式,能够进行适当地反映了雾化部的温度变动的温度测定。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为,根据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方式的香味吸取器,所述布线部延伸的区域是温度比所述温度感测部感测的温度低的区域。
在上述第三方式中,连接于温度感测部的布线部朝向温度比配置于雾化部的附近的温度感测部感测的温度低的区域延伸。由此,根据第三方式,能够可靠地抑制雾化部的发热对于布线部的影响。
本公开的第四方式为,根据上述第一~第三方式的香味吸取器,所述布线部从所述温度感测部向与所述雾化部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在上述第四方式中,布线部与发热的雾化部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地从温度感测部延伸。由此,根据第四方式,能够使布线部可靠地与雾化部分离,能够减少对于温度测定的噪声。
本公开的第五方式为,根据上述第一~第四方式的香味吸取器,还具有收容于所述框体的追加部件,利用所述框体的第一内壁和与所述第一内壁对置的所述追加部件的表面夹住并保持所述布线部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第五方式,在框体内部配置追加部件,利用与框体的第一内壁对置的追加部件的表面与第一内壁夹住并保持布线部。由此,根据第五方式,从温度感测部延伸的布线部保持于追加部件的表面且延伸,因此能够使布线部更可靠地与雾化部分离,能够进一步减少对于温度测定的噪声。
本公开的第六方式为,根据上述第五方式的香味吸取器,在所述追加部件的与所述第一内壁对置的所述表面设置有包含粘接层的第一布线支承部,所述布线部的至少一部分粘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布线支承部。
在上述第六方式中,在追加部件的表面设置具有粘接层的第一布线支承部,布线部粘接于第一布线支承部。由此,根据第六方式,能够固定布线部的一部分的延伸方向,且使布线部可靠地与雾化部分离。
本公开的第七方式为,根据上述第一~第六方式的香味吸取器,所述温度感测部抵接配置于所述框体的第一内壁。
在上述第七方式中,测定框体的温度的温度感测部抵接配置于框体的第一内壁。由此,根据第七方式,能够直接测定框体内表面的温度,并且能够将温度感测部保持在适当的位置。
本公开的第八方式为,根据上述第七方式的香味吸取器,还具有收容于所述框体且支承所述雾化部的支承部件,所述温度感测部由所述框体的第一内壁与所述支承部件夹住并保持。
在上述第八方式中,在框体内配置支承雾化部的支承部件,温度感测部被框体的第一内壁与支承部件夹住并保持。由此,根据上述第八方式,能够将温度感测部保持在雾化部的附近,且能够稳定地测定雾化部附近的框体的温度。
本公开的第九方式为,根据上述第八方式的香味吸取器,所述温度感测部经由隔热部件接触所述支承部件。
在上述第九方式中,温度感测部经由隔热部件接触所述支承部件。由此,根据第九方式,能够抑制雾化部的发热的影响经由支承部件波及到温度感测部。
本公开的第十方式为,根据上述第九方式的香味吸取器,所述隔热部件具有粘接层,所述温度感测部粘接固定于所述隔热部件。
在上述第十方式中,接触温度感测部的隔热部件具有粘接层。由此,根据上述第十方式,能够将温度感测部保持在雾化部的附近,并且能够稳定地测定雾化部附近的框体的温度。
本公开的第十一方式为,根据上述第八~第十方式的香味吸取器,在所述支承部件设有对延伸的所述布线部进行支承的第二布线支承部。
在上述第十一方式中,在收容于框体内的支承部件设有支承从温度感测部延伸的布线部的第二布线支承部。由此,根据上述第十一方式,能够将布线部的延伸方向向规定的方向引导,且使布线部可靠地与雾化部分离。
本公开的第十二方式为,根据上述第一~第十一方式的香味吸取器,在所述框体的第一内壁设有第三布线支承部,该第三布线支承部支承所述布线部以使其与所述雾化部分离地延伸。
在上述第十二方式中,在与温度感测部抵接的框体的第一内壁设有第三布线支承部,该第三布线支承部支承从温度感测部延伸的布线部以使其与雾化部分离地延伸。由此,根据上述第十二方式,能够将布线部的延伸方向向规定的方向引导,且使布线部与雾化部可靠地分离。
本公开的第十三方式为一种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准备通过以相互对置的方式对位而构成框体的第一框体元件与第二框体元件,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框体元件的规定位置配置发热的雾化部、温度感测部、及与所述温度感测部电连接的布线部,使所述布线部以与所述雾化部分离的方式从所述温度感测部延伸,以所述温度感测部位于所述雾化部的附近的方式将所述第一框体元件向所述第二框体元件对位而构成框体。
在上述第十三方式中,以使布线部与发热的雾化部分离地从温度感测部延伸、且温度感测部位于雾化部的附近的方式将第一框体元件向第二框体元件对位而构成框体。由此,根据第十三方式,可提供如下香味吸取器,其能够测定容易被传递雾化部的发热的雾化部附近的框体的温度,并且通过抑制雾化部的发热对于布线部的影响而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温度测定。
本公开的第十四方式为,根据上述第十三方式的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所述雾化部的所述附近是所述温度感测部因所述雾化部的温度变动而受到影响的区域。
在上述第十四方式中,测定框体的温度的温度感测部配置于受到雾化部的温度变动带来的影响的区域。由此,根据第十四方式,可提供能够进行适当地反映了雾化部的温度变动的温度测定的香味吸取器。
本公开的第十五方式为,根据上述第十三以及第十四方式的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还包含如下步骤: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框体元件的规定位置还配置追加部件,通过将所述第一框体元件向所述第二框体元件对位,利用所述第一框体元件的内壁与所述追加部件夹住并保持所述布线部。
在上述第十五方式中,在框体内部配置追加部件,利用第一框体元件的第一内壁与追加部件夹住并保持布线部。由此,根据第十五方式,从温度感测部延伸的布线部保持于追加部件的表面且延伸,因此可提供使布线部更可靠地与雾化部分离且进一步减少了对于温度测定的噪声的香味吸取器。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的概略主视图。
图1B是香味吸取器的概略俯视图。
图1C是香味吸取器的概略仰视图。
图2是消耗材料的概略侧剖面图。
图3A是取下了外护罩的香味吸取器的主视图。
图3B是取下了外护罩的香味吸取器的侧视图。
图3C是内护罩的前框体元件的内表面的立体图的
图4是图1B所示的向视4-4的香味吸取器的剖面图。
图5A是腔室的立体图。
图5B是图5A所示的向视5B-5B的腔室的剖面图。
图6A是图5B所示的向视6A-6A的腔室的剖面图。
图6B是图5B所示的向视6B-6B的腔室的剖面图。
图7是腔室以及加热部的立体图。
图8是在腔室内的所希望的位置配置有消耗材料的状态的图6B所示的剖面图。
图9是图1B所示的向视9-9的香味吸取器的局部剖面图。
图10是取下了前罩与前框体元件的香味吸取器的概略主视图。
图11是热敏电阻的立体图。
图12是底座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保持热敏电阻的隔热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在底座配置有热敏电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在前框体元件的内表面配置有热敏电阻的状态的前框体元件的内表面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的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A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香味吸取器100的概略主视图。图1B是香味吸取器100的概略俯视图。图1C是香味吸取器100的概略仰视图。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附图中,为了方便说明,有时标注X-Y-Z正交坐标系。在该坐标系中,Z轴朝向铅垂上方向,X-Y平面配置成沿水平方向剖切香味吸取器100,Y轴配置成从香味吸取器100的正面向背面延伸。Z轴也可以是后述的雾化部30的腔室50所收容的消耗材料的插入方向。另外,Y轴也可以是与消耗材料的插入方向正交且后述的前框体元件10A与后框体元件10B对置的方向。另外,X轴方向也可以是与消耗材料的插入方向正交的面之中的设备长度方向。Y轴方向也可以是与消耗材料的插入方向正交的面之中的设备短边方向。
香味吸取器100例如构成为,通过加热具有包含气溶胶源的香味源的棒状的消耗材料,生成包含香味的气溶胶。
如图1A至图1C所示,香味吸取器100具有由前罩101A与后罩101B构成的外护罩101、滑动罩102、及开关部103。外护罩101构成香味吸取器100的最外侧的护罩,具有收纳在用户的手中那样的尺寸。用户使用香味吸取器100时,能够用手保持香味吸取器100而吸取气溶胶。另外,关于外护罩101,例如能够用聚碳酸酯等树脂形成前罩101A,例如能够用铝等金属形成后罩101B。但是,外护罩101的材质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如可以由树脂制形成,特别是可以由聚碳酸酯(PC)、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树脂、PEEK(聚醚醚酮)、或者含有多种聚合物的聚合物合金等、或者铝等金属形成,可以适当地任意选择。
外护罩101具有用于接收消耗材料的未图示的第一贯通孔,滑动罩102能够滑动地安装于外护罩101以关闭第一贯通孔。具体而言,滑动罩102构成为能够在关闭外护罩的上述第一贯通孔的闭合位置(图1A以及图1B所示的位置)与使上述第一贯通孔开放的打开位置之间沿外护罩101的外表面移动。例如用户通过手动操作滑动罩102,由此能够使滑动罩102移动到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由此,能够允许或者限制消耗材料向滑动罩102、香味吸取器100的内部的进入。
虽然图1B以及图1C图示出了在香味吸取器100中后罩101B比前罩101A厚,但外护罩101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前罩101A与后罩101B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
开关部103用于切换香味吸取器100的工作的开启和关闭。例如如后述那样,用户以将消耗材料插入香味吸取器100的状态操作开关部103,从而能够从电源21向加热部40供给电力,使消耗材料不燃烧地加热。另外,开关部103既可以是设于外护罩101的外部的开关,也可以是位于外护罩101的内部的开关。在开关位于外护罩101的内部的情况下,通过按下外护罩101的表面的开关部103,间接地按下开关。在本公开中,对开关部103的开关位于外护罩101的内部的例子进行说明。
香味吸取器100也可以还具有未图示的端子。端子是将香味吸取器100例如与外部电源连接的接口。香味吸取器100所具备的电源是充电式电池的情况下,通过在端子连接外部电源,使得从外部电源向电源流入电流,能够将电源充电。另外,香味吸取器100可以构成为通过在端子连接数据发送线缆,能够将与香味吸取器100的工作相关的数据向外部装置发送。
接下来,对在香味吸取器100中使用的消耗材料进行说明。图2是消耗材料110的概略侧剖面图。在本公开中,可以由香味吸取器100与消耗材料110构成吸烟系统。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消耗材料110具有可吸烟物111、筒状部件114、中空过滤嘴部116、及过滤嘴部115。可吸烟物111由第一卷纸112卷装。筒状部件114、中空过滤嘴部116以及过滤嘴部115由与第一卷纸112不同的第二卷纸113卷装。第二卷纸113也将卷装可吸烟物111的第一卷纸112的一部分进行卷装。由此,筒状部件114、中空过滤嘴部116以及过滤嘴部115与可吸烟物111相连结。但是,也可以省略第二卷纸113,而是使用第一卷纸112将筒状部件114、中空过滤嘴部116以及过滤嘴部115与可吸烟物111相连结。在第二卷纸113的过滤嘴部115侧的端部附近的外表面涂敷有用于使用户的嘴唇难以从第二卷纸113粘贴的唇部释放剂117。消耗材料110的涂敷唇部释放剂117的部分作为消耗材料110的吸口发挥功能。
可吸烟物111例如可包含烟草等香味源与气溶胶源。另外,卷绕可吸烟物111的第一卷纸112可以是具有通气性的片材部件。筒状部件114可以是纸管或者中空过滤嘴。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消耗材料110具备可吸烟物111、筒状部件114、中空过滤嘴部116以及过滤嘴部115,但消耗材料110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省略中空过滤嘴部116,而将筒状部件114与过滤嘴部115相互邻接地配置。
图3A是取下了外护罩101的香味吸取器100的主视图。图3B是取下了外护罩101的香味吸取器100的侧视图。图3C是构成内护罩10的前面的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的主视图。
如图3A所示,若外护罩101被取下,则内护罩10露出。内护罩10收容后述的雾化部30、电源部20等,例如为树脂制,特别是可以由聚碳酸酯(PC)、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树脂、PEEK(聚醚醚酮)或者含有多种聚合物的聚合物合金等、或者铝等金属形成。出于耐热性、强度的观点,内护罩10优选的是由PEEK形成。但是,内护罩10的材质并不限定于此。内护罩10是本公开的框体的一个例子。
图3B是从X轴正方向侧观察取下了图3A所示的外护罩101的香味吸取器100的侧视图。如图3B所示,内护罩10包括配置于香味吸取器100的正面侧(Y轴负方向侧)的前框体元件10A与配置于香味吸取器100的内表面侧(Y轴正方向侧)的后框体元件10B。内护罩10的前框体元件10A是本公开的第一框体元件的一个例子,内护罩10的后框体元件10B是本公开的第二框体元件的一个例子。
图3C是图示了前框体元件10A单体的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的主视图。图3B以及图3C图示了在内护罩10中前框体元件10A相对于后框体元件10B构成得更薄,但内护罩10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前框体元件10A与后框体元件10B具备大致相同的厚度。
接下来,对香味吸取器100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图4是图1B所示的向视4-4的香味吸取器100的剖面图。
如图4所示,在香味吸取器100的内护罩10的内部空间设置电源部20与雾化部30。而且,在内护罩10的内部空间设置未图示的电路部。
电路部例如包含微处理器等,能够控制从电源部20向雾化部30的电力供给。由此,电路部能够控制雾化部30对消耗材料110的加热。
电源部20具有与未图示的电路部电连接的电源21。电源21例如可以是充电式电池或者非充电式的电池。电源21经由电路部与雾化部30电连接。由此,电源21能够向雾化部30供给电力,以便适当地加热消耗材料110。电源部20是本公开的追加部件的一个例子。
雾化部30如图4所示,具有沿消耗材料1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腔室50、包围腔室50的一部分的加热部40、隔热部32、及大致筒状的插入引导部件34。腔室50构成为收容消耗材料110。加热部40构成为与腔室50的外周面接触,将收容于腔室50的消耗材料110加热。关于腔室50以及加热部40的详细情况,之后进行叙述。
隔热部32配置成包围腔室50以及加热部40。隔热部32例如可包含气凝胶片材。插入引导部件34例如由PEEK、PC、或者ABS等树脂材料形成,设于位于闭合位置的滑动罩102与腔室50之间。插入引导部件34在滑动罩102处于打开位置时,与香味吸取器100的外部连通,通过将消耗材料110插入到插入引导部件34,引导消耗材料110向腔室50的插入。
香味吸取器100还具有支承腔室50以及隔热部32的两端的第一支承部35与第二支承部38。第一支承部35配置成支承腔室50以及隔热部32的滑动罩102侧(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而且,在第一支承部35设置有支承插入引导部件34的O(圆)型环37。第二支承部38配置成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腔室50以及隔热部32的Z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另外,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腔室50的底部设有底部件36。底部件36可以作为将插入于腔室50的消耗材料110定位的止挡件发挥功能。底部件36可以在消耗材料110抵接的面上划分能够供给空气的空间。底部件36在消耗材料110抵接的面上具有凹凸,例如可以由PEEK等树脂材料、金属、玻璃、或者陶瓷等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第一支承部35以及第二支承部38例如可以由硅酮橡胶等弹性体形成。另外,在将底部件36接合于腔室50的底部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可由环氧树脂等树脂材料、无机材料构成的粘接剂。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腔室50以及加热部40。图5A是腔室50的立体图。图5B是图5A所示的向视5B-5B的腔室50的剖面图。图6A是图5B所示的向视6A-6A的腔室50的剖面图。图6B是图5B所示的向视6B-6B的腔室50的剖面图。图7是腔室50以及加热部40的立体图。图8是在腔室50内的所希望的位置配置有消耗材料110的状态的图6B所示的剖面图。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腔室50可以是如下筒状部件,其包含插入消耗材料110的开口52与收容消耗材料110的筒状的侧壁部60。在腔室50的开口52的周围形成有凸缘部52A。腔室50优选的是由具有耐热性且热膨胀率较小的材料形成,例如可以由不锈钢等金属、PEEK等树脂、玻璃、或者陶瓷等形成。由此,能够从腔室50向消耗材料110进行有效的加热。
如图5B以及图6B所示,侧壁部60包含接触部62与分离部66。消耗材料110配置于腔室50内的所希望的位置时,接触部62接触或者按压消耗材料110的一部分,分离部66与消耗材料110分离。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腔室50内的所希望的位置”是指消耗材料110被适当地加热的位置、或者用户吸烟时的消耗材料110的位置。接触部62具有内表面62a与外表面62b。分离部66具有内表面66a与外表面66b。如图7所示,加热部40配置于接触部62的外表面62b。加热部40优选的是无间隙地配置于接触部62的外表面62b。另外,加热部40也可以包含粘接层。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包含粘接层的加热部40无间隙地配置于接触部62的外表面62b。
如图5A以及图6B所示,接触部62的外表面62b为平面。通过使接触部62的外表面62b平面,如图7所示那样在配置于接触部62的外表面62b的加热部40连接有带状的电极48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带状的电极48挠曲。如图5B以及图6B所示,接触部62的内表面62a为平面。另外,如图5B以及图6B所示,接触部62的厚度均匀。
如图5A、图5B以及图6B所示,腔室50在腔室50的周向上具有两个接触部62,两个接触部62相互平行地对置。两个接触部62的内表面62a间的至少一部分的距离优选的是比插入于腔室50的消耗材料110的配置于接触部62间的部位的宽度小。
如图6B所示,分离部66的内表面66a可以在与腔室50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面上具有整体上为圆弧状的剖面。另外,分离部66配置成在周向上与接触部62邻接。
如图5B所示,腔室50可以在其底部56具有孔56a,以便图4所示的底部件36贯通而配置于腔室50内部。设于底部56的底部件36可以以使消耗材料110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方式支承插入于腔室50的消耗材料110的一部分。另外,底部56可以以使露出的消耗材料110的端面与后述的第二空隙67B(参照图8)连通的方式支承消耗材料110的一部分。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腔室50优选的是在开口52与侧壁部60之间具有筒状的非保持部54。在消耗材料110被定位于腔室50的所希望的位置的状态下,可以在非保持部54与消耗材料110之间形成间隙。另外,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腔室50优选的是具有第一引导部58,该第一引导部58具备将非保持部54的内表面与接触部62的内表面62a连接的锥面58a。
如图7所示,加热部40具有加热元件42。加热元件42例如也可以是加热轨道。加热元件42优选的是配置成不与腔室50的分离部66接触地将接触部62加热。换言之,加热元件42优选的是仅配置于接触部62的外表面。加热元件42也可以在将腔室50的分离部66加热的部分与将接触部62加热的部分之间具有加热能力的差异。具体而言,加热元件42也可以构成为相比于分离部66将接触部62加热到更高的温度。例如可以调整加热元件42在接触部62与分离部66中的加热轨道的配置密度。另外,加热元件42也可以在腔室50的整周上具有大致相同的加热能力地卷绕于腔室50的外周。如图7所示,加热部40优选的是除了加热元件42之外还具有将加热元件42的至少一面覆盖的电绝缘部件44。电绝缘部件44配置成将加热元件42的两面覆盖。
如图8所示,若消耗材料110配置于腔室50内的所希望的位置,则消耗材料110可以与腔室50的接触部62接触并被按压。另一方面,在消耗材料110与分离部66之间形成第二空隙67B。第二空隙67B可以与腔室50的开口52和定位于腔室50内的消耗材料110的端面连通。由此,从腔室50的开口52流入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二空隙67B流入消耗材料110的内部。换言之,在消耗材料110与分离部66之间形成空气流路(第二空隙67B)。
接下来,对内护罩10内的雾化部30的配置位置以及配置方式进行说明。图9是图1B所示的向视9-9的香味吸取器100的局部剖面图,示出了在插入引导部件34以及腔室50插入有消耗材料110的状态。
插入引导部件34具有第二贯通孔34A与形成于外周的第一卡合爪34B。插入引导部件34通过设于外护罩101的用于接收消耗材料的第一贯通孔从外护罩101的外侧被插入,第一卡合爪34B与内护罩10的未图示的卡合部卡合,从而使第二贯通孔34A的周围在香味吸取器的外侧露出并且不会从香味吸取器100偏离。插入引导部件34的第二贯通孔34A形成为在消耗材料110插入第二贯通孔34A时在与消耗材料110的外周之间形成第一空隙67A的大小。
第一支承部35具有第三贯通孔35A、圆环状的第一肋35B、及圆周部35C。第一支承部35的第三贯通孔35A以形成于腔室50的前端的凸缘部52A(参照图5A以及图5B)不能通过的大小形成,因此若从腔室50的底部侧通过第三贯通孔,则由第一支承部35保持凸缘部52A。通过使插入引导部件34的前端抵接腔室50的凸缘部52A,相对于插入引导部件34将腔室50定位。第一肋压入O型环37的凹部而保持O型环37。第一支承部35的圆周部保持筒状的隔热部32的内径侧。
如上述那样,腔室50在其底部56具有孔56a,以便图4所示的底部件36贯通而配置于腔室50内部(参照图5B)。设于底部56的底部件36以使消耗材料110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方式支承插入于腔室50的消耗材料110的一部分。另外,腔室50的底部56在露出的消耗材料110的前端面与底部件36之间形成第三空隙67C,以第三空隙67C与后述的第二空隙67B(参照图8)连通的方式支承消耗材料110的一部分。另外,在图9中,为了方便说明,底部件36与图4相比改变凹凸的形状来图示。
隔件39A形成为环状,在设于中央的孔中插入底部件36,进而在从该中央的孔突出的底部件36上嵌合第二支承部38,从而不动地安装于底部件36与第二支承部38之间。隔件39A的外形与隔热部32的内表面相对,进行隔热部32的定位。
第二支承部38具有嵌入设于内护罩10的孔的未图示的突起39B,该突起39B嵌入孔,从而进行相对于内护罩10的定位。另外,突起39B的周围压缩且抵接于内护罩10。即,第二支承部38压缩地配设,该反作用力经由隔件39A、底部件36对插入引导部件34施力。因此,插入引导部件34的Z轴正方向侧端部与腔室50的凸缘部52A构成为紧贴。作为以上构成的结果,第一空隙67A、第二空隙67B、第三空隙67C形成连结空间。
如上述那样,在分离部66与消耗材料110之间形成空气流路(第二空隙67B),因此通过空气流路的空气能够吸收分离部66的热量且冷却分离部66。
如上述那样,加热部40的加热元件42配置成不与腔室50的侧壁部60的分离部66接触地加热接触部62。即,分离部66不被加热部40直接地加热,因此能够抑制分离部66被加热部40加热。
如图9所示,外护罩101将内护罩10收容于其内部。外护罩101的前罩101A的内表面(Y轴正方向侧的面)与内护罩10的前框体元件10A的外表面(Y轴负方向侧的面)对置。内护罩10的前框体元件10A被外护罩101的前罩101A覆盖,因此能够抑制传递到内护罩10的前框体元件10A的来自雾化部30的热量传递到香味吸取器100的外部。其结果,在用户把持香味吸取器100时,能够抑制用户感到不适感。
以下,详细地说明内护罩10的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Y轴正方向侧的面)处的温度感测。在雾化部30在香味吸取器100的内部动作的情况下,雾化部30因加热部40的动作而发热,热量在内护罩10内传递到接近雾化部30的部位。在本公开的香味吸取器100中,在雾化部30的附近抵接于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地配置热敏电阻72,监测从雾化部30传递到前框体元件10A的热量。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是本公开的框体的第一内壁以及第一框体元件的内壁的一个例子。
图10是取下了前罩101A与前框体元件10A的香味吸取器100的概略主视图。图11是热敏电阻72的立体图。图12是底座80的立体图。图13是用于保持热敏电阻72的隔热部件90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在底座80配置有热敏电阻72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在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配置有热敏电阻72的状态的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的主视图。
如图10所示,若从香味吸取器100取下前罩101A与前框体元件10A,则上述详细描述的香味吸取器100的内部构成露出。具体而言,收容于后罩101B与后框体元件10B的雾化部30、电源部20、及底座80露出。底座80是在香味吸取器100的内部划分雾化部30与电源部20并且分别保持它们的部件。而且,在底座80经由隔热部件90安装有热敏电阻72。另外,如关于图4说明那样,雾化部30的腔室50以及加热部40被隔热部32包围。底座80是本公开的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
如图11所示,热敏电阻72具备检测部72A与将检测部72A向上述的未图示的电路部连接的布线部72B。检测部72A是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72的布线部72B具有被绝缘覆盖件覆盖的两条导线。此外,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由电阻伴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元件与覆盖该元件的玻璃形成。布线部72B的两条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检测部72A,从而构成热敏电阻72。另外,布线部72B的两条导线的另一端(省略图示)连接于未图示的电路部。从电源部20的电源21经由电路部向热敏电阻72供给一定的微弱电流。若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的元件抵接的部位的温度变化,则元件的电阻变化,热敏电阻72的电压变化。向热敏电阻72供给的电流的大小一定,因此根据欧姆定律,可以由测定出的电压计算元件的电阻的值。另一方面,关于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的元件,温度与阻力值的关系为已知。因而,通过测定热敏电阻72的电压的值,能够计算检测部72A的元件的温度。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是本公开的温度感测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10所示,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经由隔热部件90安装于底座80的前面的雾化部30的附近。而且,热敏电阻72的布线部72B从检测部72A与X轴正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雾化部30沿Z轴方向延伸,因此热敏电阻72的布线部72B沿与雾化部30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与雾化部30分离地、即远离雾化部30地从检测部72A延伸。布线部72B所延伸的区域与雾化部30分离,因此是温度比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检测的雾化部30的附近的温度低的区域。从检测部72A延伸的布线部72B在弯曲部72C中弯曲,朝向铅垂下方延伸。检测部72A不直接与底座80接触,而是在之间夹设有隔热部件90,由此抑制雾化部30的发热的影响经由底座80波及到检测部72A。另外,本公开中的雾化部30的“附近”是指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受雾化部30的温度变动的影响的区域,并且是靠近雾化部30的区域。例如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附近,优选的是为了抑制雾化部30与检测部72A之间的对流而不形成2mm以上的空气层的区域、或者在雾化部30与检测部72A之间夹设树脂部件等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感测温度变动而使雾化部30与检测部72A的距离为10mm以下的区域。但是,并非必须仅限定于上述条件,检测部72A配置于能够与雾化部30的温度变动连动地测定框体温度的雾化部30附近的区域即可,可以根据设计任意地适当配置。
热敏电阻72的布线部72B所含的两条导线由至少在检测部72A的附近具有较强刚性的材质构成。因此,设定为规定的形状的布线部72B能够无关于以地球的重力为首的外力的作用地持续保持初始的形状。具体而言,设定为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形状的布线部72B不会向铅垂下方(Z轴负方向)被牵引地变形为直线状,而是保持初始的形状。
如图10所示,在电源部20的前面(Y轴负方向侧表面)设有布线支承部24。在布线支承部24设有粘接层。布线部72B在弯曲部72C与后述的底座80的引导部84之间经由电源部20的前面的正上方。布线部72B的规定的部位被粘接固定于布线支承部24。布线部72B的一部分固定于布线支承部24而延伸,使得布线部72B可靠地与雾化部30分离。布线支承部24是本公开的第一布线支承部的一个例子。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底座80具备保持雾化部30的第一保持部80A与保持雾化部30的下方(Z轴负方向)的部件的第二保持部80B。另外,底座80在第一保持部80A以及第二保持部80B的背侧具备保持电源部20的第三保持部80C。另外,在底座80的前面设有安装隔热部件90的安装部82。而且,在底座80设有引导热敏电阻72的布线部72B的引导部84。引导部84是本公开的第二布线支承部的一个例子。
图13示出插入于底座80的安装部82与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之间的隔热部件90。隔热部件90构成为大致立方体形状,具有与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接触的第一面90A和与第一面90A对置并且安装于底座80的安装部82的第二面90B。在隔热部件90的第一面90A以及第二面90B分别设有粘接层。将隔热部件90的第二面90B向底座80的安装部82粘接,将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向隔热部件90的第一面90A粘接,从而能够在内护罩10内部将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容易地配置于希望的位置。隔热部件90的材质不被特别限定,但优选的是弹性部件。通过在底座80的安装部82与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之间插入具备弹性的隔热部件90,能够将检测部72A不损伤地稳定保持。
图14示出安装有热敏电阻72的底座80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热敏电阻72的布线部72B从经由隔热部件90安装于底座80的安装部82的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向与安装雾化部30的底座80的第一保持部80A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从检测部72A延伸的布线部72B在弯曲部72C向下方弯曲,通过底座80的引导部84地延伸。引导部84以支承延伸的布线部72B的方式发挥功能。
利用前框体元件10A密封图10所示的构成,进而安装前罩101A,由此构成本公开的香味吸取器100。在该情况下,图10以及图14所示的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抵接于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的规定部位。而且,检测部72A被粘接有隔热部件90的底座80的安装部82与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夹住而保持。通过该构成,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稳定地保持于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的规定部位。另外,热敏电阻72的布线部72B被包含布线支承部24的电源部20的表面与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的规定部位夹住而保持。通过该构成,热敏电阻72的布线部72B稳定地保持于与雾化部30分离的位置。
图15是对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香味吸取器100省略了抵接于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的热敏电阻72与隔热部件90以外的部件的图。在图15中,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隐藏在隔热部件90之下。此外,在图15中,示出了隔热部件90的第二面90B。如图15所示,也可以在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设置突起12、14。突起12以及14以引导热敏电阻72的布线部72B且辅助保持为希望的形状的方式发挥功能。特别是,突起14内接于布线部72B的弯曲部72C。具体而言,突起12以及14支承布线部72B以使其与雾化部30分离地延伸。突起12以及14是本公开的第三布线支承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10所示,热敏电阻72的检测部72A配置于雾化部30的附近,而且抵接于前框体元件10A的内表面,因此能够测定来自发热的雾化部30的热量的传递较大的部位的内护罩10的温度。此外,如图10所示,热敏电阻72的布线部72B配置成在内护罩10内与雾化部30分离。具体而言,布线部72B从检测部72A向X轴正方向延伸,在弯曲部72C弯曲,通过利用底座80而与雾化部30分离的电源部20的前面并向Z轴负方向延伸。在布线部72B与雾化部30接触或者接近的情况下,有布线部72B受到雾化部30的发热的影响而检测部72A的温度测定的精度降低的可能性。在本公开的香味吸取器100中,布线部72B配置成与雾化部30分离,因此能够抑制向布线部72B的噪声而执行检测部72A的高精度的温度测定。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与附图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另外,即使是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没有直接记载的任何形状、材质,只要起到本公开的作用,就落入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例如本公开的香味吸取器100具有供从腔室50的开口52流入的空气向消耗材料110的端面供给的所谓的逆流式的空气流路,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从腔室50的底部56向腔室50内供给空气的所谓的底流式的空气流路。另外,加热元件42并不局限于电阻加热型,也可以是感应加热型。在该情况下,加热元件42能够通过感应加热将腔室50加热。另外,消耗材料110具有感热体的情况下,加热元件42可以通过感应加热将消耗材料110的感热体加热。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护罩
10A…前框体元件
10B…后框体元件
10a…第一壁
10b…第二壁
10c…侧壁
12…突起
14…突起
20…电源部
21…电源
24…布线支承部
30…雾化部
32…隔热部
34…插入引导部件
34A…第二贯通孔
34B…第一卡合爪
35…第一支承部
35A…第三贯通孔
35B…第一肋
35C…圆周部
36…底部件
37…O型环
37A…主体部
37B…延伸部
38…第二支承部
39A…隔件
39B…突起
40…加热部
42…加热元件
44…电绝缘部件
48…电极
50…腔室
52…开口
52A…凸缘部
54…非保持部
56…底部
56a…孔
58…第一引导部
58a…锥面
60…侧壁部
62…接触部
62a…内表面
62b…外表面
66…分离部
66a…内表面
66b…外表面
67A…第一空隙
67B…第二空隙
67C…第三空隙
72…热敏电阻
72A…检测部
72B…布线部
72C…弯曲部
80…底座
80A…第一保持部
80B…第二保持部
80C…第三保持部
82…安装部
84…引导部
90…隔热部件
90A…第一面
90B…第二面
100…香味吸取器
101…外护罩
101A…前罩
101B…后罩
102…滑动罩
103…开关部
110…消耗材料
111…可吸烟物
112…第一卷纸
113…第二卷纸
114…筒状部件
115…过滤嘴部
116…中空过滤嘴部
117…唇部释放剂

Claims (15)

1.一种香味吸取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框体;
雾化部,其收容于框体且发热;
温度感测部,其配置于所述雾化部的附近;以及
布线部,其与所述温度感测部电连接;
所述布线部以与所述雾化部分离的方式从所述温度感测部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化部的所述附近是所述温度感测部受到所述雾化部的温度变动带来的影响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线部延伸的区域是温度比所述温度感测部感测的温度低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线部从所述温度感测部向与所述雾化部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收容于所述框体的追加部件,
利用所述框体的第一内壁和与所述第一内壁对置的所述追加部件的表面夹住并保持所述布线部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追加部件的与所述第一内壁对置的所述表面设置有包含粘接层的第一布线支承部,
所述布线部的至少一部分粘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布线支承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感测部抵接配置于所述框体的第一内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收容于所述框体且支承所述雾化部的支承部件,
所述温度感测部由所述框体的第一内壁与所述支承部件夹住并保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感测部经由隔热部件接触所述支承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部件具有粘接层,
所述温度感测部粘接固定于所述隔热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部件设有对延伸的所述布线部进行支承的第二布线支承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香味吸取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的第一内壁设有第三布线支承部,该第三布线支承部支承所述布线部以使其与所述雾化部分离地延伸。
13.一种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
准备通过以相互对置的方式对位而构成框体的第一框体元件与第二框体元件,
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框体元件的规定位置配置发热的雾化部、温度感测部、及与所述温度感测部电连接的布线部,
使所述布线部以与所述雾化部分离的方式从所述温度感测部延伸,
以所述温度感测部位于所述雾化部的附近的方式将所述第一框体元件向所述第二框体元件对位而构成框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化部的所述附近是所述温度感测部因所述雾化部的温度变动而受到影响的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如下步骤:
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框体元件的规定位置还配置追加部件,
通过将所述第一框体元件向所述第二框体元件对位,利用所述第一框体元件的内壁与所述追加部件夹住并保持所述布线部。
CN202180097572.4A 2021-04-28 2021-04-28 香味吸取器以及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72028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17038 WO2022230127A1 (ja) 2021-04-28 2021-04-28 香味吸引器及び香味吸引器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2812A true CN117202812A (zh) 2023-12-08

Family

ID=83848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7572.4A Pending CN117202812A (zh) 2021-04-28 2021-04-28 香味吸取器以及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41130A1 (zh)
EP (1) EP4331411A1 (zh)
JP (1) JPWO2022230127A1 (zh)
CN (1) CN117202812A (zh)
TW (1) TW202241291A (zh)
WO (1) WO202223012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6097B2 (ja) * 1985-09-28 1994-07-27 日本電装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微粒子捕集浄化装置
JP2009048867A (ja) * 2007-08-20 2009-03-05 Toshiba Corp 加熱調理器
JP5467589B2 (ja) * 2009-01-05 2014-04-09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部品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097943A (ja) * 2011-10-31 2013-05-20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Inc ヒ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71695B2 (ja) * 2012-03-30 2016-03-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冷却装置
GB2507102B (en) 2012-10-19 2015-12-30 Nicoventures Holdings Ltd Electronic inhalation device
JP2014138103A (ja) * 2013-01-17 2014-07-28 Yamaha Corp 熱電発電ユニット
JP2015054499A (ja) * 2013-09-13 2015-03-23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記録ヘッド用基体、記録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6326873B2 (ja) * 2014-03-10 2018-05-2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冷気循環式ショーケース
US11583008B2 (en) * 2017-01-18 2023-02-21 Kt&G Corporation Fine particle generating device
JP7269475B2 (ja) * 2019-05-28 2023-05-09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炊飯器
CN211423020U (zh) * 2019-11-07 2020-09-04 三花亚威科电器设备(芜湖)有限公司 泵及洗碗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230127A1 (zh) 2022-11-03
EP4331411A1 (en) 2024-03-06
US20240041130A1 (en) 2024-02-08
TW202241291A (zh) 2022-11-01
WO2022230127A1 (ja) 2022-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78502B1 (en) Vapour provision systems
CA3095711C (en) Vapour provision systems, liquid transport elements and vaporisers for vapour provis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ssembly
CN114269178A (zh) 外围加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温度检测
TW202222185A (zh) 香味吸嚐器
CN117202812A (zh) 香味吸取器以及香味吸取器的制造方法
WO2022123766A1 (ja) 香味吸引器及び香味吸引器の製造方法
CN219353062U (zh) 加热组件、红外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EP4260725A1 (en) Flavor inhaler
CN116568163A (zh) 香味吸取器
EP4260724A1 (en) Flavor inhal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lavor inhaler
CN117255629A (zh) 香味吸取器
CA3119008A1 (en) Vapour provision systems
WO2022230086A1 (ja) 香味吸引器および香味吸引器の製造方法
EP4260728A1 (en) Flavor inhal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flavor inhaler
WO2022215153A1 (ja) 香味吸引器
EP4321042A1 (en) Flavor inhaler and smoking system
EP4371430A1 (en) Flavour inhaler, and heater manufacturing method
WO2023286194A1 (ja) 香味吸引器及びヒ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7202803A (zh) 香味吸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