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33189A - 一种折叠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33189A
CN117133189A CN202310090933.3A CN202310090933A CN117133189A CN 117133189 A CN117133189 A CN 117133189A CN 202310090933 A CN202310090933 A CN 202310090933A CN 117133189 A CN117133189 A CN 117133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s
heat
conductive material
heat conducting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093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占豪
刘方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9093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331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33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331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954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display pan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设备,涉及折叠显示技术领域,能够提高折叠显示设备内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效率,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折叠显示设备包括支撑装置和显示模组。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轴机构。显示模组包括支撑板和显示面板,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部分、第二支撑部分和第三支撑部分,第一支撑部分支撑于第一壳体上,第二支撑部分支撑于第二壳体上,第三支撑部分支撑于转轴机构上;支撑板的至少第一支撑部分阵列设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内填充有导热材料,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的导热系数;显示面板位于支撑板的背对支撑装置的一侧并与支撑板层叠设置。折叠显示设备用于显示视频、图像。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折叠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诸如折叠屏手机等折叠显示设备,在展开状态,能够实现大屏显示,以给用户提供更优质的视觉体验;在折叠状态下,尺寸减小,方便携带,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随着折叠显示设备性能的提升,内部电子元器件的数量越来越多,集成度越来越高,发热量也越来越大,这些热量若不及时有效地散出,将影响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性能,同时这些热量的局部积累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设备,能够提高折叠显示设备内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效率,保证器件的性能和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显示设备,该折叠显示设备包括支撑装置和显示模组。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转轴机构。显示模组包括支撑板和显示面板,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部分、第二支撑部分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之间的第三支撑部分,第一支撑部分支撑于第一壳体上,第二支撑部分支撑于第二壳体上,第三支撑部分支撑于转轴机构上。支撑板的至少第一支撑部分阵列设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内填充有导热材料,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的导热系数。显示面板位于支撑板的背对支撑装置的一侧并与支撑板层叠设置。
这样一来,当热量传导至支撑板的至少第一支撑部分时,在导热材料的高导热作用下,可以提高热量沿支撑板的至少第一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凹槽为长槽。也即是,凹槽的长度大于宽度。这样一来,凹槽在第一支撑部分内的占用空间较小,对第一支撑部分的支撑性能影响较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长槽沿曲线延伸。本实施例所述的“曲线”可以为圆弧线,也可以由多个依次连接的圆弧线组成,相邻两个圆弧线相切,还可以由至少一个直线和至少一个圆弧线组成,直线与相邻的圆弧线相切,相邻两个圆弧线相切。这样一来,凹槽的延伸路径平滑,能够避免导热材料与第一支撑部分接触部位产生应力集中,能够保证导热材料与支撑板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一定的抗冲击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长槽沿波浪线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热材料为导热凝胶与石墨烯的混合物,或者导热凝胶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其中,金属粉末包括但不限于铜粉、铁粉、铝粉。这样一来,导热材料可以以膏状的形态设置于多个凹槽内,然后再固化,方便导热材料在多个凹槽内的填充操作。具体的,可以采用印刷或者喷墨打印工艺将膏状的导热材料设置在多个凹槽内,印刷或者喷墨打印工艺可以连续定点定量工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热材料也可以为铜、铁、铝等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这些金属可以采用电镀、热喷涂、3D打印、气相沉积等工艺设置于多个凹槽内,金属的导热系数较高,能够进一步提升热量沿第一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热材料还可以为石墨烯。石墨烯的导热系数较高,能够提升热量沿第一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部分包括第一表面,第一表面朝向显示面板。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一凹槽,多个第一凹槽阵列设置于第一表面,多个第一凹槽内填充有导热材料。这样一来,热量至少在第一支撑部分的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重点提高传导至显示面板的热量的均匀性,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表面设有第一导热材料层,第一导热材料层位于第一支撑部分与显示面板之间。第一导热材料层与第一支撑部分接触热导通,第一导热材料层覆盖多个第一凹槽内的导热材料并与多个第一凹槽内的导热材料接触热导通。第一导热材料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的导热系数。这样一来,借助第一导热材料层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一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热材料层为导热凝胶与石墨烯的混合物、导热凝胶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金属或者石墨烯胶带。这些材料便于在第一表面设置。具体的,当第一导热材料层为导热凝胶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或者导热凝胶与石墨烯的混合物时,第一导热材料层可以采用印刷或者喷墨打印工艺设置于第一表面,印刷或者喷墨打印工艺可以连续定点定量工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当第一导热材料层为铜、铁、铝等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时,第一导热材料层可以采用电镀、热喷涂、3D打印、气相沉积等工艺设置于第一表面。当第一导热材料层为石墨烯胶带时,石墨烯胶带借助胶材层粘接于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可以粘接一层石墨烯胶带,也可以依次层叠粘接多层石墨烯胶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支撑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第五表面朝向显示面板,第六表面朝向转轴机构。当支撑板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表面与第六表面之间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五表面与第六表面之间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这样一来,第一表面形成台阶面,相比于第一表面与第五表面平齐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一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保证显示面板平整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五表面平齐。这样一来,可以保证第一导热材料层与支撑板组成的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部分还包括第二表面,第二表面朝向第一壳体。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二凹槽,多个第二凹槽阵列设置于第二表面,多个第二凹槽内填充有导热材料。这样一来,热量不仅在第一支撑部分的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均匀散开,还在第一支撑部分的朝向第一壳体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提高传导至显示面板的热量的均匀性,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同时避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表面设有第二导热材料层,第二导热材料层位于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一壳体之间。第二导热材料层与第一支撑部分接触热导通,第二导热材料层覆盖多个第二凹槽内的导热材料并与多个第二凹槽内的导热材料接触热导通。第二导热材料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的导热系数。这样一来,借助第二导热材料层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一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支撑板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二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三距离小于第二距离。这样一来,第二表面形成台阶面,相比于第二表面与第六表面平齐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二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六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六表面平齐。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撑部分包括第三表面,第三表面朝向显示面板。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三凹槽,多个第三凹槽阵列设置于第三表面,多个第三凹槽内填充有导热材料。这样一来,热量还在第二支撑部分的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重点提高传导至显示面板的热量的均匀性,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表面设有第三导热材料层,第三导热材料层位于第二支撑部分与显示面板之间。第三导热材料层与第二支撑部分接触热导通,第三导热材料层覆盖多个第三凹槽内的导热材料并与多个第三凹槽内的导热材料接触热导通。第三导热材料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的导热系数。这样一来,借助第三导热材料层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二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支撑板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三表面与第六表面之间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四距离小于第二距离。这样一来,第三表面形成台阶面,相比于第三表面与第五表面平齐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三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二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保证支撑板与第三导热材料层组成的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二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五表面平齐。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撑部分还包括第四表面,第四表面朝向第二壳体。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四凹槽,多个第四凹槽阵列设置于所述第四表面,多个第四凹槽内填充有所述导热材料。这样一来,热量还在第二支撑部分的朝向第二壳体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重点避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表面设有第四导热材料层,第四导热材料层位于第二支撑部分与第二壳体之间。第四导热材料层与第二支撑部分接触热导通,第四导热材料层覆盖多个第四凹槽内的导热材料并与多个第四凹槽内的导热材料接触热导通。第四导热材料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的导热系数。这样一来,借助第四导热材料层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二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支撑板处于展平状态时,第四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五距离,第五距离小于第二距离。这样一来,第四表面形成台阶面,相比于第四表面与第六表面平齐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四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二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六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二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六表面平齐。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凹槽的深度小于或者等于30微米。具体的,凹槽的深度可以为5μm、10μm、15μm、20μm、22μm、24μm、26μm、28μm或者30μm。这样一来,凹槽在第一支撑部分内的占用空间较小,对第一支撑部分的支撑性能影响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设备在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折叠显示设备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折叠显示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折叠显示设备在A-A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7为图6所示支撑板的立体图;
图8为图6所示支撑板沿B-B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支撑板在C-C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14为图13所示支撑板的立体图;
图15为图13所示支撑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设备,该折叠显示设备可以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或者终端设备(terminal)等,例如,折叠显示设备可以为平板电脑(portable android device,PAD)、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移动终端或固定终端。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设备100在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折叠显示设备100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以及下文各实施例是以折叠显示设备100为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进行示例性说明,该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例如可以是手机。折叠显示设备100在展开状态下近似呈矩形平板状。为了方便后文各实施例的描述,针对处于展开状态下的折叠显示设备100,建立XYZ坐标系,定义折叠显示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折叠显示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折叠显示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折叠显示设备100的坐标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折叠显示设备100在展开状态下的形状也可以为方形平板状、圆形平板状、椭圆形平板状等等。
折叠显示设备100包括显示模组10和支撑装置20。
显示模组10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信息。具体的,显示模组10为柔性显示模组,能够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弯曲变形。
支撑装置20用于承载显示模组10。支撑装置20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以及连接于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之间的转轴机构23。显示模组10支撑于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和转轴机构23上。转轴机构23用于实现第二壳体22与第一壳体21之间的相对转动,以支持折叠显示设备100在图1所示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折叠显示设备100在处于图1所示展开状态时,能够实现大屏显示,以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折叠显示设备100在处于折叠状态时,请参阅图3,图3为图1所示折叠显示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折叠显示设备100的尺寸减小,方便携带。
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折叠显示设备100为内折显示设备,也即,当折叠显示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支撑装置20保护于显示模组10外,显示模组10对用户不可见,可以防止显示模组10被硬物刮伤。在其他实施例中,本申请所述折叠显示设备100也可以为外折显示设备,也即是,当折叠显示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模组10位于支撑装置20的外侧,显示模组10对用户可见,可以在折叠状态下实现视频和图像的显示。下文各实施例是在折叠显示设备100为内折显示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明,这不能认为是对折叠显示设备100的结构形态构成的特殊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4为图1所示折叠显示设备100在A-A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第一壳体21可以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前壳211和第一后盖212。第二壳体22可以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二前壳221和第二后盖222。转轴机构23连接于第一前壳211与第二前壳221之间。显示模组10的一部分承载于第一前壳211上,一部分承载于第二前壳221上,其他部分承载于转轴机构23上。第一后盖212位于第一前壳211的远离显示模组10的一侧,第一后盖212与第一前壳211之间形成第一容置空间C1。第二后盖222位于第二前壳221的远离显示模组10的一侧,第二后盖222与第二前壳221之间形成第二容置空间C2。第一容置空间C1和第二容置空间C2用于容置主板、副板、扬声器模组、摄像头模组、电池等电子元器件。此外,请继续参阅图4,第一前壳211的朝向显示模组10的表面还设有驱动芯片213,驱动芯片213用于驱动显示模组10显示。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芯片213还可以设置于第二前壳221的朝向显示模组10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后盖212和第二后盖222还可以替换为显示屏(比如液晶显示屏),以使折叠显示设备100在折叠状态下仍具有视频和图像显示的功能。
随着折叠显示设备100性能的提升,内部电子元器件的数量越来越多,集成度也越来越高,发热量也越来越大,这些热量若不及时有效地散出,将影响这些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性能,同时这些热量在传递至显示模组内的显示面板时,还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其中,导致电子元器件的热量不能及时有效散出的至少一部分原因为:显示模组10内支撑板的导热性能较差,导致电子元器件的热量产生局部积累,影响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性能。同时,电子元器件的热量在传导至支撑板时,不能沿支撑板所处的面均匀散开,导致显示面板局部受热较大,影响显示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上述问题。
请继续参阅图4,显示模组10包括层叠设置的透光盖板11、显示面板12和支撑板13。
可以理解的是,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显示模组10包括的一些膜层,这些膜层的尺寸及结构不受图4的限制,且显示模组10除了包括这些膜层之外,还可以包括其他膜层,比如偏光片、缓冲层、屏蔽层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透光盖板11用于对显示面板12起到防水、防尘、防刮伤保护作用。透光盖板1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料。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也可以不设置透光盖板11。
显示面板12为显示图像、视频的主要部件。具体的,显示面板12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面板或者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QLED)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2具有显示侧以及与显示侧相背对的背侧。显示面板12的显示侧是指显示面板12显示图像或者视频的一侧,用户由该显示侧可以观看到显示面板12显示的图像或者视频。透光盖板11位于显示侧。
支撑板13也称为“竹书”,位于显示面板12的背侧。支撑装置20位于支撑板13的远离显示面板12的一侧,显示模组10借助支撑板13支撑于支撑装置20上。在此基础上,支撑板13的材质通常为不锈钢、钛合金等金属,这些金属具有一定的硬度且弹性模量较大,能够提升显示模组10的硬度及弯曲回弹性能。但是,这些金属的导热系数往往较低,导致支撑装置20内部或者支撑装置20上的电子元器件的热量产生局部积累,影响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性能。同时,电子元器件的热量在传导至支撑板13时,不能沿支撑板13所处的平面均匀散开,导致显示面板12局部受热较大,影响显示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13的俯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3包括第一支撑部分131、第二支撑部分132和第三支撑部分133。
第一支撑部分131支撑于第一壳体21上。换句话说,也即是,第一支撑部分131是指在支撑板13应用于折叠显示设备100时,支撑板13中支撑于第一壳体21上的部分。
第二支撑部分132支撑于第二壳体22上。换句话说,也即是,第二支撑部分132是指在支撑板13应用于折叠显示设备100时,支撑板13中支撑于第二壳体22上的部分。
第三支撑部分133连接于第一支撑部分131与第二支撑部分132之间,且第三支撑部分133支撑于转轴机构23上。换句话说,也即是,第三支撑部分133是指在支撑板13应用于折叠显示设备100时,支撑板13中支撑于转轴机构23上的部分。第三支撑部分133上可以设有镂空结构以增大第三支撑部分133的可弯折性。其中,镂空结构包括但不限于镂空孔133a,镂空孔133a沿Z轴方向贯穿第三支撑部分133。镂空孔133a的加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化学蚀刻和激光切割。
第一支撑部分131、第二支撑部分132与第三支撑部分13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别成型并焊接固定在一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上述基础上,请继续参阅图5,支撑板13的至少第一支撑部分131阵列设有多个凹槽14,该多个凹槽14内填充有导热材料15,导热材料15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13的导热系数。
这样一来,当热量传导至支撑板13的至少第一支撑部分131时,在导热材料15的高导热作用下,可以提高热量沿支撑板13的至少第一支撑部分131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12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4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方形、三角形、棱形等等。可选的,请重点参阅图5,凹槽14为长槽,也即是,凹槽14的长度大于宽度。这样一来,凹槽14在第一支撑部分131内的占用空间较小,对第一支撑部分131的支撑性能影响较小。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5,长槽沿曲线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曲线”可以为圆弧线,也可以由多个依次连接的圆弧线组成,相邻两个圆弧线相切,还可以由至少一个直线和至少一个圆弧线组成,直线与相邻的圆弧线相切,相邻两个圆弧线相切。这样一来,凹槽14的延伸路径平滑,能够避免导热材料15与第一支撑部分131接触部位产生应力集中,能够保证导热材料15与支撑板13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一定的抗冲击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重点参阅图5,长槽可以沿波浪线延伸。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该长槽包括依次交替设置的凸弧槽段141和凹弧槽段142,且长槽沿Y轴方向由支撑板13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13的俯视图。本实施例中,长槽包括沿Y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波浪线段,每个波浪线段包括两个凸弧槽段141和一个凹弧槽段142。在其他实施例中,波浪线段也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凸弧槽段141或者其他数量的凹弧槽段142,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4的深度h可以小于或者等于30微米(μm)。具体的,凹槽14的深度可以为5μm、10μm、15μm、20μm、22μm、24μm、26μm、28μm或者30μm。这样一来,凹槽14在第一支撑部分131内的占用空间较小,对第一支撑部分131的支撑性能影响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4的加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化学蚀刻和激光切割。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材料15可以为导热凝胶与石墨烯的混合物,或者导热凝胶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其中,金属粉末包括但不限于铜粉、铁粉、铝粉。这样一来,导热材料15可以以膏状的形态设置于多个凹槽14内,然后再固化,方便导热材料15在多个凹槽14内的填充操作。具体的,可以采用印刷或者喷墨打印工艺将膏状的导热材料15设置在多个凹槽14内,印刷或者喷墨打印工艺可以连续定点定量工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热材料15也可以为铜、铁、铝等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这些金属可以采用电镀、热喷涂、3D打印、气相沉积等工艺设置于多个凹槽14内,金属的导热系数较高,能够进一步提升热量沿第一支撑部分131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
在其他又一些实施例中,导热材料15还可以为石墨烯。石墨烯的导热系数较高,能够提升热量沿第一支撑部分131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图8,图7为图6所示支撑板13的立体图,图8为图6所示支撑板13沿B-B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中未示意出镂空孔133a。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分131包括第一表面S1,在支撑板13应用于折叠显示设备100时,第一表面S1朝向显示面板12。上述多个凹槽14包括多个第一凹槽14a,多个第一凹槽14a阵列设置于第一表面S1,多个第一凹槽14a内填充有上述导热材料15。这样一来,热量至少在第一支撑部分131的朝向显示面板12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重点提高传导至显示面板12的热量的均匀性,降低对显示面板12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6-图8,第二支撑部分132包括第三表面S3,在支撑板13应用于折叠显示设备100时,第三表面S3朝向显示面板12。上述多个凹槽14还包括多个第三凹槽14c,多个第三凹槽14c阵列设置于第三表面S3,多个第三凹槽14c内填充有上述导热材料15。这样一来,热量还在第二支撑部分132的朝向显示面板12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重点提高传导至显示面板12的热量的均匀性,降低对显示面板12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重点参阅图7和图8,第三支撑部分133包括第五表面S5,第五表面S5朝向显示面板12。当支撑板13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五表面S5与第一表面S1、第三表面S3平齐设置。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对显示面板12的支撑平整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13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分131还包括第二表面S2,在支撑板13应用于折叠显示设备100时,第二表面S2朝向第一壳体21。上述多个凹槽14还包括多个第二凹槽14b,多个第二凹槽14b阵列设置于第二表面S2,多个第二凹槽14b内填充有上述导热材料15。这样一来,热量至少在第一支撑部分131的朝向第一壳体21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重点避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9,第二支撑部分132还包括第四表面S4,在支撑板13应用于折叠显示设备100时,第四表面S4朝向第二壳体22。上述多个凹槽14还包括多个第四凹槽14d,多个第四凹槽14d阵列设置于第四表面S4,多个第四凹槽14d内填充有上述导热材料15。这样一来,热量还在第二支撑部分132的朝向第二壳体22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重点避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重点参阅图9,第三支撑部分133还包括第六表面S6,第六表面S6朝向转轴机构23。当支撑板13处于展平状态时,第六表面S6与第二表面S2、第四表面S4平齐设置。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支撑板13的表面平整性。
在其他又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13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多个凹槽14包括多个第一凹槽14a和多个第二凹槽14b。多个第一凹槽14a设置于第一表面S1,多个第二凹槽14b设置于第二表面S2。多个第一凹槽14a和多个第二凹槽14b内均填充有上述导热材料15。这样一来,热量不仅在第一支撑部分131的朝向显示面板12的表面均匀散开,还在第一支撑部分131的朝向第一壳体21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提高传导至显示面板12的热量的均匀性,降低对显示面板12的显示效果的影响,同时避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0,上述多个凹槽14包括多个第三凹槽14c和多个第四凹槽14d。多个第三凹槽14c设置于第三表面S3,多个第四凹槽14d设置于第四表面S4。多个第三凹槽14c和多个第四凹槽14d内均填充有上述导热材料15。这样一来,热量不仅在第二支撑部分132的朝向显示面板12的表面均匀散开,还在第二支撑部分132的朝向第二壳体22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提高传导至显示面板12的热量的均匀性,降低对显示面板12的显示效果的影响,同时避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13的俯视图,图12为图11所示支撑板13沿C-C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或者,请参阅图13-图15,图13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13的俯视图,图14为图13所示支撑板13的立体图,图15为图13所示支撑板1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4和图15中未示意出镂空孔133a。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S1设有第一导热材料层16,在支撑板13应用于折叠显示设备100时,第一导热材料层16位于第一支撑部分131与显示面板12之间。第一导热材料层16与第一支撑部分131接触热导通,第一导热材料层16覆盖多个第一凹槽14a内的导热材料15并与该多个第一凹槽14a内的导热材料15接触热导通。第一导热材料层16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13的导热系数。这样一来,借助第一导热材料层16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一支撑部分131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12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热材料层16可以为导热凝胶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也可以为导热凝胶与石墨烯的混合物,还可以为铜、铁、铝等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或者石墨烯胶带。这些材料便于在第一表面S1设置。具体的,当第一导热材料层16为导热凝胶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或者导热凝胶与石墨烯的混合物时,第一导热材料层16可以采用印刷或者喷墨打印工艺设置于第一表面S1,印刷或者喷墨打印工艺可以连续定点定量工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当第一导热材料层16为铜、铁、铝等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时,第一导热材料层16可以采用电镀、热喷涂、3D打印、气相沉积等工艺设置于第一表面S1。石墨烯胶带包括层叠设置的石墨烯层和胶材层。当第一导热材料层16为石墨烯胶带时,石墨烯胶带借助胶材层粘接于第一表面S1。第一表面S1可以粘接一层石墨烯胶带,也可以依次层叠粘接多层石墨烯胶带,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请重点参阅图12,当支撑板13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表面S1与第六表面S6之间在支撑板13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五表面S5与第六表面S6之间在支撑板13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小于第二距离D2。这样一来,第一表面S1形成台阶面,相比于第一表面S1与第五表面S5平齐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一导热材料层16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131的表面与第五表面S5之间的高度差,保证显示面板12平整性。
在上述基础上,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12,第一导热材料层16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131的表面与第五表面S5平齐。这样一来,可以保证第一导热材料层16与支撑板13组成的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当第一导热材料层16为导热凝胶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或者导热凝胶与石墨烯的混合物时,为了保证第一导热材料层16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131的表面与第五表面S5平齐,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刮胶工艺保证两个面平齐。当第一导热材料层16为铜、铁、铝等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时,可以采用激光切割、抛光等工艺保证两个面平齐。
同理的,请继续参阅图11-图15,第三表面S3设有第三导热材料层18,在支撑板13应用于折叠显示设备100时,第三导热材料层18位于第二支撑部分132与显示面板12之间。第三导热材料层18与第二支撑部分132接触热导通,第三导热材料层18覆盖多个第三凹槽14c内的导热材料15并与该多个第三凹槽14c内的导热材料15接触热导通。第三导热材料层18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13的导热系数。这样一来,借助第三导热材料层18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二支撑部分132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12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其中,第三导热材料层18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导热材料层16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请继续重点参阅图12,当支撑板13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三表面S3与第六表面S6之间在支撑板13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四距离D4,第四距离D4小于第二距离D2。这样一来,第三表面S3形成台阶面,相比于第三表面S3与第五表面S5平齐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三导热材料层18的背对第二支撑部分132的表面与第五表面S5之间的高度差,保证支撑板13与第三导热材料层18组成的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在上述基础上,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12,第三导热材料层18的背对第二支撑部分132的表面与第五表面S5平齐。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同理的,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13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表面S2设有第二导热材料层17,在支撑板13应用于折叠显示设备100时,第二导热材料层17位于第一支撑部分131与第一壳体21之间。第二导热材料层17与第一支撑部分131接触热导通,第二导热材料层17覆盖多个第二凹槽14b内的导热材料15并与该多个第二凹槽14b内的导热材料15接触热导通。第二导热材料层17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13的导热系数。这样一来,借助第二导热材料层17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一支撑部分131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12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其中,第二导热材料层17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导热材料层16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16,当支撑板13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二表面S2与第五表面S5之间在支撑板13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三距离D3,第三距离D3小于第二距离D2。这样一来,第二表面S2形成台阶面,相比于第二表面S2与第六表面S6平齐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二导热材料层17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131的表面与第六表面S6之间的高度差,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在上述基础上,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16,第二导热材料层17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131的表面与第六表面S6平齐。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还同理的,请继续参阅图16,第四表面S4设有第四导热材料层19,在支撑板13应用于折叠显示设备100时,第四导热材料层19位于第二支撑部分132与第二壳体22之间。第四导热材料层19与第二支撑部分132接触热导通,第四导热材料层19覆盖多个第四凹槽14d内的导热材料15并与该多个第四凹槽14d内的导热材料15接触热导通。第四导热材料层19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13的导热系数。这样一来,借助第四导热材料层19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二支撑部分132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12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其中,第四导热材料层19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导热材料层16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16,当支撑板13处于展平状态时,第四表面S4与第五表面S5之间在支撑板13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五距离D5,第五距离D5小于第二距离D2。这样一来,第四表面S4形成台阶面,相比于第四表面S4与第六表面S6平齐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四导热材料层19的背对第二支撑部分132的表面与第六表面S6之间的高度差,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在上述基础上,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16,第四导热材料层19的背对第二支撑部分132的表面与第六表面S6平齐。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13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S1设有第一导热材料层16,第二表面S2设有第二导热材料层17,第三表面S3设有第三导热材料层18,第四表面S4设有第四导热材料层19。这样一来,借助第一导热材料层16、第二导热材料层17、第三导热材料层18和第四导热材料层19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分132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12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100内,支撑装置20包括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在此基础上,支撑装置20还可以包括另外至少一个壳体。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该另外至少一个壳体依次可转动连接,以实现三折、四折或者五折等等。在此基础上,支撑板13还可以包括另外至少一个支撑部分,该另外至少一个支撑部分分别支撑于上述另外至少一个壳体上。基于此,上述多个凹槽14还可以阵列设置于该另外至少一个支撑部分上,且凹槽14内设有导热材料15。由此,当热量传导至上述另外至少一个支撑部分时,在导热材料15的高导热作用下,可以提高热量沿上述另外至少一个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12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转轴机构;
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支撑板和显示面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部分、第二支撑部分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之间的第三支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支撑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三支撑部分支撑于所述转轴机构上;所述支撑板的至少所述第一支撑部分阵列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内填充有导热材料,所述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支撑板的导热系数;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支撑板的背对所述支撑装置的一侧并与所述支撑板层叠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长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槽沿曲线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槽沿波浪线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材料为导热凝胶与石墨烯的混合物,或者导热凝胶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一凹槽,所述多个第一凹槽阵列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多个第一凹槽内填充有所述导热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设有第一导热材料层,所述第一导热材料层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所述第一导热材料层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接触热导通,所述第一导热材料层覆盖所述多个第一凹槽内的导热材料并与所述多个第一凹槽内的导热材料接触热导通;
所述第一导热材料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支撑板的导热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材料层为导热凝胶与石墨烯的混合物、导热凝胶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金属或者石墨烯胶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五表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第六表面朝向所述转轴机构;
当所述支撑板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六表面之间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六表面之间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材料层的背对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的表面与所述第五表面平齐。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还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壳体;
所述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二凹槽,所述多个第二凹槽阵列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多个第二凹槽内填充有所述导热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二导热材料层,所述第二导热材料层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
所述第二导热材料层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接触热导通,所述第二导热材料层覆盖所述多个第二凹槽内的导热材料并与所述多个第二凹槽内的导热材料接触热导通;
所述第二导热材料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支撑板的导热系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包括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三凹槽,所述多个第三凹槽阵列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所述多个第三凹槽内填充有所述导热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设有第三导热材料层,所述第三导热材料层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所述第三导热材料层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接触热导通,所述第三导热材料层覆盖所述多个第三凹槽内的导热材料并与所述多个第三凹槽内的导热材料接触热导通;
所述第三导热材料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支撑板的导热系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还包括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壳体;
所述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四凹槽,所述多个第四凹槽阵列设置于所述第四表面,所述多个第四凹槽内填充有所述导热材料。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表面设有第四导热材料层,所述第四导热材料层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所述第四导热材料层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接触热导通,所述第四导热材料层覆盖所述多个第四凹槽内的导热材料并与所述多个第四凹槽内的导热材料接触热导通;
所述第四导热材料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支撑板的导热系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或者等于30微米。
CN202310090933.3A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折叠显示设备 Pending CN1171331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0933.3A CN117133189A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折叠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0933.3A CN117133189A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折叠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33189A true CN117133189A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57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0933.3A Pending CN117133189A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折叠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33189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64772A (ko) * 2014-11-28 2016-06-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방열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7623084A (zh) * 2017-10-13 2018-0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盖板及其制作方法
KR20180062271A (ko) * 2016-11-30 2018-06-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CN210324970U (zh) * 2019-10-29 2020-04-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409694A (zh) * 2021-06-25 2021-09-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3454564A (zh) * 2018-12-21 2021-09-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可折叠电子装置
CN113539111A (zh) * 2021-07-28 2021-10-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39096A (zh) * 2021-07-15 2021-10-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664187A (zh) * 2020-12-22 2022-06-2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KR20220158200A (ko) * 2021-05-21 2022-11-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64772A (ko) * 2014-11-28 2016-06-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방열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80062271A (ko) * 2016-11-30 2018-06-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CN107623084A (zh) * 2017-10-13 2018-0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盖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454564A (zh) * 2018-12-21 2021-09-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可折叠电子装置
CN210324970U (zh) * 2019-10-29 2020-04-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4664187A (zh) * 2020-12-22 2022-06-2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KR20220158200A (ko) * 2021-05-21 2022-11-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3409694A (zh) * 2021-06-25 2021-09-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3539096A (zh) * 2021-07-15 2021-10-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539111A (zh) * 2021-07-28 2021-10-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209985A1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US11672139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612065B2 (en) Foldable display module and form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US12007812B2 (en) Flexible display panel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07250879B (zh) 窗口盖和具有其的显示装置以及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US12078778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bendable area
US10788863B1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12002257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30114290A1 (en) Display module
JP2014048362A (ja)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および電子機器
CN209199498U (zh)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2365798A (zh) 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1369897A (zh) 可折叠显示屏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5482737A (zh) 显示装置
CN117133189A (zh) 一种折叠显示设备
CN218332030U (zh) 保护膜和显示设备
US20230058372A1 (en) Touch module and terminal device
KR20230101074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2700728A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613254A (zh) 柔性显示屏和电子装置
CN116129741B (zh) 显示装置
CN219497258U (zh) 一种柔性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218568306U (zh) 显示装置
US11999147B2 (en)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WO2022143076A1 (zh) 折叠显示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