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19828A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119828A CN117119828A CN202310152946.9A CN202310152946A CN117119828A CN 117119828 A CN117119828 A CN 117119828A CN 202310152946 A CN202310152946 A CN 202310152946A CN 117119828 A CN117119828 A CN 1171198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display screen
- layer
- shielding
- pix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28161 membrane de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888 film coatin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501 film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999 depola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07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621 AMOLE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438 stratum basa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及电子设备。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和偏光层。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透光部、基底层、像素部和遮挡部,基底层环绕第一透光部的外周,并与第一透光部固定连接,像素部和遮挡部设于基底层的同一侧,且像素部在基底层的正投影完全位于基底层内。遮挡部设有开孔,遮挡部在基底层的正投影部分覆盖基底层,部分覆盖第一透光部,且开孔正对第一透光部。偏光层的偏光部环绕第二透光部的外周,并与第二透光部固定连接;偏光层层叠于像素部和遮挡部背向基底层的一侧,第二透光部正对开孔,且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在遮挡部上的正投影位于遮挡部内。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屏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显示屏摄像孔区的黑边宽,屏占比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对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面屏的迅猛发展,常规屏幕方案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屏幕的精致外观和大屏占比的要求。为了提高屏幕的屏占比,现有技术中采用了窄边框、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等屏幕结构方案。然而,现有技术的屏幕仍然存在摄像孔区的黑边较宽,屏占比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显示屏摄像孔区的黑边宽,屏占比低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和偏光层。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透光部、基底层、像素部和遮挡部,所述基底层环绕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一透光部固定连接,所述像素部和所述遮挡部设于所述基底层的同一侧,且所述像素部在所述基底层的正投影完全位于所述基底层内。所述遮挡部设有开孔,所述遮挡部在所述基底层的正投影部分覆盖所述基底层,部分覆盖所述第一透光部,且所述开孔正对所述第一透光部。所述偏光层包括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偏光部环绕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二透光部固定连接;所述偏光层层叠于所述像素部和所述遮挡部背向所述基底层的一侧,所述第二透光部正对所述开孔,且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在所述遮挡部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遮挡部内。
显示屏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摄像头。摄像头设于显示屏的内侧。位于显示屏外侧的光线可穿过第二透光部、开孔和第一透光部进入摄像头内,并在摄像头内成像。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显示面板设置遮挡部,且偏光层和显示面板均通过设置透光部实现透光,无需设置通孔,使得偏光层在贴合时无段差,从而可以增加偏光层的贴合精度,减小遮挡部与偏光层的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的交叠量和避让量,从而可以减小摄像孔区的黑边的宽度,并增加摄像孔的孔区的可靠性。并且,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遮挡部设于显示面板内,使得遮挡部距离摄像头的入光侧的距离更近,从而可以增加摄像头的视场角。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像素部和所述遮挡部设于所述基底层的同一表面,所述像素部环绕所述遮挡部的外周,且所述遮挡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像素部的内周面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使遮挡部和像素部设于基底层的同一表面,且遮挡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像素部的内周面连接,可以避免遮挡部与像素部重叠而影响显示屏的显示效果,并且,可以减小遮挡部的宽度尺寸,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摄像孔区的黑边宽度,提升显示屏的屏占比,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非像素部,所述非像素部连接于所述像素部的内周,所述遮挡部设于所述非像素部背向所述基底层的表面,且所述遮挡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像素部的内周面平齐。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遮挡部设于像素层的表面,即可对非像素部及第一透光部和基底层的边界进行遮挡,而无需对像素层进行特殊处理,可以在使遮挡部发挥遮挡作用的同时,简化遮挡部的形成工艺,简化显示屏的制作工艺。同时,遮挡部与像素部的内周面平齐,可以避免遮挡部与像素部重叠而影响显示屏的显示效果,并且,可以减小遮挡部的宽度尺寸,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摄像孔区的黑边宽度,提升显示屏的屏占比,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遮挡部通过镀膜工艺形成。
本实施例中,采用镀膜工艺形成的遮挡部尺寸精度更高,可以使遮挡部的边缘与像素部的内边缘贴合,无需在遮挡部与像素部之间设置间隙以避让像素部,从而可以减小遮挡部的宽度尺寸,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摄像孔区的黑边宽度,提升显示屏的屏占比,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遮挡部为黑色像素定义层或黑矩阵。黑色像素定义层与传统像素定义层的区别在于,黑色像素定义层采用黑色系列材料取代了传统像素定义层中的橙色系列光感应聚酰亚胺(PSPI)。本实施例中,采用黑色像素定义层作为遮挡部,一方面可以满足遮光性能,另一方面,使得遮挡部可以通过镀膜工艺形成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正面,从而可以提升遮挡部的尺寸精度。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与所述遮挡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0.05mm~0.10mm。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到遮挡部的外周面的距离设置为0.05mm~0.10mm,使得偏光层的偏光部可以完全覆盖显示面板的像素部,从而可以保证像素部的正常显示,保证显示屏的显示效果,同时,还可以尽可能减小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与遮挡部的交叠量,减小遮挡部的宽度,从而减小显示屏摄像孔区的黑边的尺寸。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与所述遮挡部的内周面的距离为0.05mm~0.10mm。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到遮挡部的内周面的距离设置为0.05mm~0.10mm,使得第二透光部可以完全覆盖开孔,避免偏光部遮挡开孔,对开孔的透光效率造成影响,同时,还可以尽可能减小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与遮挡部的避让量,减小遮挡部的宽度,从而减小显示屏摄像孔区的黑边的尺寸。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均为透明材质。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均设置透明材质,可以增加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的透光性,从而可以提升摄像头的成像质量。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透光部由偏振光片去偏化形成。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偏振光片去偏化得到第二透光部,可以在不开孔的情况下实现第二透光部的透光性能,从而可以简化显示屏的制作工艺,节约成本。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屏还包括支撑层,所述支撑层设于所述显示面板背向所述偏光层的表面,并与所述显示面板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撑层对显示面板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可以避免显示面板发生变形,还可以防止外部杂质进入显示面板,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层设有通孔,沿所述支撑层的厚度方向,所述通孔贯穿所述支撑层;所述通孔正对所述第一透光部。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层设置通孔,使得外界的光线可以穿过通孔进入摄像头内,从而可以增加光线在摄像孔区域的透过率,改善支撑层的色散问题,提升摄像头的成像质量。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屏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层叠于所述偏光层背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偏光层固定连接。
盖板由透明材料制备。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盖板,可以对偏光层和显示面板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偏光层和显示面板发生损坏。同时,采用透明材料制备盖板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显示面板显示的图像、画面或视频等,可以透过盖板被用户观看到。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屏还包括粘接层,所述粘接层设于所述偏光层和所述盖板之间,并与所述偏光层和所述盖板粘接。
本实施例中,采用粘接层实现盖板和偏光层的固定连接,可以在不影响显示屏的透光性能的同时,简化盖板和偏光层的连接方式,简化显示屏的制作工艺,节约成本。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摄像头和上述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和所述摄像头均安装于所述壳体,且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显示屏的内侧,位于所述显示屏外侧的光线可穿过所述第二透光部、所述开孔和所述第一透光部进入所述摄像头。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得到的电子设备,具有摄像孔区黑边窄,屏占比大,视场角大的优点,可以极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综合上述,本申请通过在显示面板设置遮挡部,且偏光层和显示面板均通过设置透光部实现透光,无需设置通孔,使得偏光层在贴合时无段差,从而可以增加偏光层的贴合精度,减小遮挡部与偏光层的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的交叠量和避让量,从而可以减小摄像孔区的黑边的宽度,并增加摄像孔的孔区的可靠性。并且,本申请中,通过将遮挡部设于显示面板内,使得遮挡部距离摄像头的入光侧的距离更近,从而可以增加摄像头的视场角。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中的显示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显示屏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显示屏中的显示面板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显示屏中的显示面板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现有技术中显示屏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a是图7所示显示屏与图3所示显示屏在遮挡部的开孔内径相同时,视场角的对比结构示意图;
图8b是图7所示显示屏与图3所示显示屏在视场角相同时,遮挡部的开孔内径的对比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制作图9所示显示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200的结构示意图。
电子设备200括但不限于手机(cellphone)、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或车载设备(mobiledevice)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电子设备200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便于描述,将电子设备2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电子设备2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方向。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请一并参阅图2,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20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电子设备200包括显示屏100、壳体110和摄像头120。显示屏100和摄像头120均安装于壳体110,且摄像头120位于显示屏100和壳体110之间。显示屏100设有摄像孔1,摄像头120的入光侧1201对准摄像孔1。外界光线可通过摄像孔1进入摄像头120,以在摄像头120上成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摄像孔1是指可以透光的窗口。显示屏100用于显示文字、图像和视频等。本实施例中,显示屏100为柔性显示屏。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其他实施例中,显示屏100也可以用刚性显示屏,例如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200中的显示屏1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显示屏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显示屏100包括支撑层60、显示面板10、偏光层30和盖板40。支撑层60、显示面板10、偏光层30和盖板40依次层叠设置。支撑层60设于显示屏100靠近摄像头120的一侧,盖板40设于显示屏100背向摄像头120的一侧,外界的光线可穿过盖板40、偏光层30、显示面板10和支撑层60进入摄像头120,并在摄像头120内成像。
其中,显示面板10包括正面101和背面102。正面101和背面102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显示面板10在Z方向的相对两侧。正面101朝向盖板40,背面102朝向摄像头120。也就是,正面101朝向用户可观察到的一侧。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部11和第一透光部12。
第一透光部12包括第二背面121和第二正面122。第二背面121和第二正面122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显示面板10在Z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二正面122与正面101的朝向相同,第二背面121与背面102朝向相同。第一透光部12还包括第一周面103。第一周面103为第一透光部12在YZ方向的外周面。第一周面103连接第二背面121和第二正面122。
第一透光部12为透明区域,位于第二正面122一侧的光线可穿过第一透光部12传输至第二背面121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部12内未设置走线及像素,以实现第一透光部12的透明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第一透光部12的透明化。
显示部11包括第一背面111和第一正面112。第一背面111和第一正面112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显示面板10在Z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背面111与第二背面121与连接。第二背面121与第一背面111共同组成显示面板10的背面102。第一正面112与第二正面122的朝向相同。显示部11内设有走线、显示器件、集成电路、背光源和结构件等。电子设备200的文字、图像和视频等信息在显示部11形成,并在第一正面112显示。也就是说,用户可在第一正面112一侧观看到电子设备200显示的文字、图像和视频等信息。
显示部11包括基底层113和像素层114。像素层114设于基底层113的表面,并与基底层113固定连接。其中,基底层113包括基材和薄膜晶体管(TFT)。基底层113环绕于第一透光部12的外周,并与第一透光部12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周面103与显示面板10的X方向相交,第一周面103即为基底层113和第一透光部12连接的边界的面。
请一并参阅图5,图5是图4所示显示屏中的显示面板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像素层114包括像素部115和遮挡部20。像素部115由RGB像素点和黑色像素定义层(Pixel Define Layer)共同组成。显示部11形成文字、图像和视频等信息可通过显示面板10设有像素部115的区域显示。也就是说,用户可在第一正面112设有像素部115的区域观看到电子设备200显示的文字、图像和视频等信息。
遮挡部20由黑色像素定义层(Pixel Define Layer)形成。黑色像素定义层与传统像素定义层的区别在于,黑色像素定义层采用黑色系列材料取代了传统像素定义层中的橙色系列光感应聚酰亚胺(PSPI)。黑色像素定义层具有遮光作用,并且,可以通过镀膜工艺形成。遮挡部20为环形薄片状。本实施例中,遮挡部20为圆环形。在其他实施例中,遮挡部20也可以是椭圆环,方环,或者其他环形结构。遮挡部20设有开孔21。开孔21在厚度方向贯穿遮挡部20。遮挡部20还包括内周面201和外周面202。内周面201和外周面202均为遮挡部20在YZ方向的周面,且外周面202环绕内周面201的外周。可以理解的是,内周面201和外周面202均与X方向相交,内周面201即为开孔21的内壁。遮挡部20连接于像素部115的内周,外周面202与像素部115的内周面固定连接,内周面201朝向第一透光部12方向延伸。其中,外周面202沿Z方向的正投影位于基底层113内,内周面201沿Z方向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透光部12内,开孔21正对第一透光部12。也就是,遮挡部20部分覆盖基底层113,并部分覆盖第一透光部12。开孔21的内径小于第一透光部12直径。开孔2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完全位于第一透光部12内。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周面103在遮挡部20上的正投影完全位于遮挡部20内。遮挡部20对第一周面103及基底层113靠近第一透光部12的部分走线区起到遮挡作用,用户从显示屏100的正面101无法看到第一周面103和基底层113靠近第一透光部12的部分走线区,也就是,用户从显示屏100的正面101无法看到基底层113和第一透光部12的边界,从而可以避免用户观测到基底层113和第一透光部12边界处显示不清晰的现象,提升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遮挡部20通过镀膜工艺形成于显示面板10的正面101。采用镀膜工艺形成的遮挡部20尺寸精度更高,可以使遮挡部20的外周面202与像素部115的内周面平齐,无需在遮挡部20与像素部115之间设置间隙以避让像素部115,避免遮挡部20遮挡像素部115,从而可以提升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减小遮挡部20的宽度尺寸,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100的摄像孔区的黑边宽度,提升显示屏100的屏占比,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同时,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遮挡部20设于显示面板10,使得遮挡部20位于摄像头120的入光侧1201,并且与摄像头120的入光侧1201的距离更近,从而可以增加摄像头120的视场角。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还包括封装层(TFE)和液晶玻璃层(OC)(图未示)。封装层层叠于像素层114背向基底层113的表面,液晶玻璃层层叠于封装层背向像素层114的表面。
请参阅图6,图6是图4所示显示屏100中的显示面板1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与图5所示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方式中,像素层114包括像素部115和非像素部116。非像素部116环绕像素部115的外周,并与像素部115连接。像素部115为RGB像素点,非像素部116为PDL。其中,非像素部116可以为黑色PDL,也可以是其他颜色的PDL。非像素部116设有第二开孔117。像素层114设于基底层113的表面,第二开孔117正对第一透光部12,且非像素部116的内周面与第一周面103平齐。
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0还包括遮挡部20。遮挡部20为黑矩阵(BM)。遮挡部20设有开孔21。开孔21在厚度方向贯穿遮挡部20。遮挡部20还包括内周面201和外周面202。内周面201和外周面202均为遮挡部20在YZ方向的周面,且外周面202环绕内周面201的外周。遮挡部20设于像素层114背向基底层113的表面。其中,外周面202与像素部115的内周面平齐,内周面201沿Z方向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透光部12内,开孔21正对第一透光部12。也就是,遮挡部20外周面202与像素部115的内周面平齐,遮挡部20完全覆盖非像素部116,并部分覆盖第一透光部12。开孔21的内径小于第一透光部12直径。开孔2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完全位于第一透光部12内。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遮挡部20设于像素层114的表面,即可对像素层114的非像素部116和第一周面103进行遮挡,而无需对像素层114进行特殊处理,可以在使遮挡部20发挥遮挡作用的同时,简化遮挡部20的形成工艺,简化显示屏100的制作工艺。同时,遮挡部20与像素部115的内周面平齐,可以避免遮挡部20与像素部115重叠而影响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并且,可以减小遮挡部20的宽度尺寸,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100摄像孔区的黑边宽度,提升显示屏100的屏占比,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请参阅图3和图4,偏光层30为偏振光片。偏光层30包括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偏光层30在Z方向的相对两侧。偏光层30包括偏光部31和第二透光部32。偏光部31环绕于第二透光部32的外周,并与第二透光部32固定连接。第二透光部32包括第二周面303。第二周面303为第二透光部32的在YZ方向的外周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周面303与偏光层30的X方向相交,第二周面303即为偏光部31和第二透光部32连接的边界的面。
偏光部31由具有偏光功能的薄膜材料制备得到。偏光部31的作用是让光线单方向通过,以实现显示屏100的正常显示。第二透光部32为透明材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部32由偏振光片去偏化后形成。第二透光部32具有高透光性,光线可由偏光层30的第一表面301穿过第二透光部32传输至第二表面302,或者从第二表面302穿过第二透光部32传输至第一表面301。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二透光部32进行去偏化处理可以提升第二透光部32的透光率,从而可以提升摄像孔1的透光性。
偏光层30层叠于显示面板10的正面101,且第一表面301朝向显示面板10的正面101。本实施例中,偏光层30通过背胶粘接在显示面板10的正面101。在其他实施例中,偏光层3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显示面板10的固定连接。第二周面303在遮挡部20上的正投影位于遮挡部20内。也就是,第二透光部32的直径大于开孔21的内径,开孔21在偏光层30上的正投影完全位于第二透光部32内。其中,第二周面303到遮挡部20的外周面202的距离为0.05mm~0.10mm。第二周面303到遮挡部20的内周面201的距离为0.05mm~0.10mm。本实施例中,第二周面303到遮挡部20的外周面202的距离为0.10mm,第二周面303到遮挡部20的内周面201的距离为0.10mm。也就是说,第二周面303与遮挡部20的交叠量和避让量均为0.10mm。需要解释的是,“第二周面303与遮挡部20的交叠量”是指沿X方向和Y方向所在平面,第二周面303到遮挡部20的内周面201的距离;“第二周面303与遮挡部20的避让量”是指沿X方向和Y方向所在平面,第二周面303到遮挡部20的外周面202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周面303到遮挡部20的外周面202的距离设置为0.05mm~0.10mm,使得偏光层30的偏光部31可以完全覆盖显示面板10的像素部115,从而可以保证像素部115的正常显示,保证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同时,通过将第二周面303到遮挡部20的内周面201的距离为0.05mm~0.10mm,使得第二透光部32可以完全覆盖开孔21,避免偏光部31遮挡开孔21,对开孔21的透光效率造成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遮挡部20的宽度尺寸为0.20mm。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显示面板10设置遮挡部20,且偏光层30和显示面板10均通过设置透光部实现透光性能,使得偏光层30在贴合时无段差,从而可以增加偏光层30的贴合精度,减小偏光层30的第二周面303与遮挡部20的交叠量和避让量,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100摄像孔区的黑边的尺寸,增大显示屏100的屏占比,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需要解释的是,本实施例中,遮挡部20形成于显示面板10的镀膜层中,可以将遮挡部20看做是显示面板10的一部分。当偏光层30贴合于显示面板10时,可以看做为平面与平面之间的贴合,其贴合公差小,贴合精度更高,因此,第二周面303与遮挡部20的交叠量和避让量可以更小,从而可以起到减小显示屏100的摄像孔区的黑边的尺寸的作用。需要解释的是,这里的镀膜层是指显示面板10中的像素层114。
支撑层60为透明膜材。本实施例中,支撑层60为透明PI(聚酰亚胺)膜。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层60也可以是由其它材料制备得到的膜材,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支撑层60包括第三表面61和第四表面62。第三表面61和第四表面62相对设置。支撑层60层叠于显示面板10的背面102,第三表面61朝向背面102,并与显示面板10的背面102固定连接。支撑层60对显示面板10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可以避免显示面板10发生变形,还可以防止外部杂质进入显示面板10,影响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
盖板40由透明材料制备。本实施例中,盖板40为玻璃材质。在其它实施例中,盖板40也可以是透明的塑料材质。盖板40包括外表面41和内表面42。外表面41和内表面42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盖板40在Z方向的相对两侧。盖板40安装于偏光层30的第一表面301,并与偏光层30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盖板40,可以对偏光层30和显示面板1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偏光层30和显示面板10发生损坏。同时,采用透明材料制备盖板40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0的显示,显示面板10显示的图像、画面或视频等,可以透过盖板40被用户观看到。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显示屏100还包括粘接层50。粘接层50包括第一粘接面51和第二粘接面52。第一粘接面51和第二粘接面52相对设置。粘接层50设于盖板40和偏光层30之间,第一粘接面51粘接于盖板40的内表面42,第二粘接面52粘接于偏光层30的第二表面302,从而使盖板40与偏光层30及显示面板10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粘接层50为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需要说明的是,OCA光学胶是指由光学丙烯酸胶水做成的无基材的双面贴合胶带,OCA光学胶具有高透光率和高粘接力的优点。采用OCA光学胶作为粘接层50,起到固定盖板40的作用,使得盖板40与偏光层30及显示面板10固定连接。同时,OCA光学胶为无色透明,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0的显示作用,显示面板10显示的图像、画面或视频等,可以透过粘接层50和盖板40被用户观看到。在其它实施例中,粘接层50也可以为OCR(Optical clear Resin)光学胶。OCR光学胶为液态光学胶。OCR光学胶固化后无色透明,且透光率在98%以上。OCR光学胶具有更强的流动性,能够使得盖板40和偏光层30贴合更加紧密,从而增加了盖板40与偏光层30及显示面板10连接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摄像孔1由遮挡部20的开孔21、第一透光部12、第二透光部32,以及支撑层60、粘接层50和盖板40与开孔21相对的部分共同组成。外界光线穿过盖板40、粘接层50、第二透光部32、开孔21、第一透光部12和支撑层60进入位于显示屏100内侧的摄像头120,并在摄像头120内成像。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在显示面板10设置遮挡部20,且偏光层30和显示面板10均通过设置透光部实现摄像孔1的透光性能,无需在偏光层30和显示面板10设置通孔,使得偏光层30在贴合时无段差,从而可以增加偏光层30的贴合精度,减小遮挡部20与偏光层30的第二透光部32的外周面之间的边界的交叠量和避让量,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100的摄像孔区的黑边的宽度,并且,显示面板10无需开通孔可以增加摄像孔1的孔区的可靠性。同时,遮挡部20通过镀膜的方式形成与显示面板10的镀膜层中,形成遮挡部20的尺寸精度更高,无需在遮挡部20与像素部115之间设置间隙以避让像素部115,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显示屏100的摄像孔区的黑边的尺寸,增大显示屏100的屏占比,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遮挡部20形成于显示面板10内,使得遮挡部20距离摄像头120的入光侧1201的距离更近,从而可以增加摄像头120的视场角。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实施例,请一并参阅图7,图7是现有技术中显示屏50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显示屏500包括支撑层510、显示面板520、偏光层530、粘接层540、盖板560和遮挡部550。支撑层510设有第一通孔,显示面板520设有第二通孔,偏光层530设有第三通孔,粘接层540设有第四通孔。支撑层510、显示面板520、偏光层530和粘接层540依次层叠设置形成显示组件2,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互相连通形成通孔3。
遮挡部550的材质为油墨。遮挡部550通过印刷的方式设于盖板560朝向偏光层530的表面。带有遮挡部550的盖板560贴合在显示组件2,遮挡部550与粘接层540贴合。遮挡部550与显示组件2交叠,且遮挡部550的内周面超出通孔3的边缘,并朝向通孔3内延伸,遮挡部550的外周面与显示面板520的显示区沿X方向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通孔与显示组件2的主体之间具有高度差,其贴合精度相较于图3所示实施例平面与平面之间的贴合更低,因此,遮挡部550与显示组件2的交叠量更大,且遮挡部550需要超出通孔3的边缘的距离更大,才能保证遮挡部550能够完全起到遮光作用。例如,图7所示现有技术中,遮挡部550与显示组件2的交叠量为0.30mm,遮挡部550的内周面超出通孔3的边缘0.20mm。同时,为了避免遮挡部550对显示面板520的显示区570的显示功能造成影响,遮挡部550的外周面与显示面板520的显示区570需要沿X方向间隔设置。例如,图7所示现有技术中,遮挡部550的外周面与显示区570的避让量为0.15mm,未显示区域的宽度和遮挡部550的宽度和为0.65mm。
现有技术中,摄像孔为通孔,且遮挡部550通过印刷的方式形成于盖板40的表面,这使得遮挡部550的宽度尺寸更大,摄像孔区的黑边更宽,显示屏500的屏占比更小。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遮挡部20与偏光层30的第二周面303的交叠量和避让量均为0.10mm,且遮挡部20的外周面202与像素部115的内边缘平齐,显示屏100的摄像孔区的黑边的宽度尺寸为0.20mm。相比于图7所示实施例,黑边的宽度减小了0.45mm。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遮挡部20通过镀膜的方式形成于显示面板10的镀膜层,并且,偏光层30和显示面板10均通过设置透光部实现摄像孔1的透光性能,无需在显示面板10和偏光层30设置通孔,使得偏光层30在贴合时无段差,从而可以增加偏光层30的贴合精度,减小遮挡部20与偏光层30的第二周面303之间的交叠量和避让量,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100的摄像孔区的黑边的宽度。并且,遮挡部20通过镀膜的方式形成于显示面板10的镀膜层中,遮挡部20的尺寸精度更高,无需在遮挡部20与像素部115之间设置间隙以避让像素部115,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显示屏100的摄像孔区的黑边的尺寸,增大显示屏100的屏占比,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8a和图8b,图8a是图7所示显示屏500与图3所示显示屏100在遮挡部的开孔内径相同时,视场角的对比结构示意图;图8b是图7所示显示屏500与图3所示显示屏100在视场角相同时,遮挡部的开孔内径的对比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现有技术中,遮挡部550设于盖板560朝向偏光层530的表面,图3所示实施例中,遮挡部20设于显示面板10的表面,本申请中的遮挡部20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遮挡部20距离摄像头120的入光侧1201的距离更近。
如图8a所示,在遮挡部550和遮挡部20的开孔的内径相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100具有更大的视场角。例如,图3所示显示屏100的视场角相较于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显示屏500的视场角大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图3所示显示屏100的视场角与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显示屏500的视场角也可以大于10°。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遮挡部20设于显示面板10内,减小了遮挡部20与摄像头120的入光侧1201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加了显示屏100的视场角。
如图8b所示,当图3所示显示屏100的视场角和图7所示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屏500的需要达到的视场角大小相同时,图3所示显示屏100需要的遮挡部20的开孔21内径小于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显示屏500需要的遮挡部550的开孔内径。例如,图3所示显示屏100的遮挡部20的开孔21内径相较于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显示屏500的遮挡部550的开孔内径小0.20mm。当然,图3所示显示屏100的遮挡部20的开孔21内径与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显示屏500的遮挡部550的开孔内径的差值也可以大于0.20mm。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遮挡部20设于显示面板10内,通过设置更小内径的开孔即可达到所需的视场角,从而可以减小摄像孔1的尺寸,从而可以提升显示屏100的屏占比,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10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图2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支撑层60设有通孔63。通孔63贯穿第三表面61和第四表面62。支撑层60层叠于显示面板10的背面102,第三表面61朝向背面102,并与显示面板10的背面102固定连接。通孔63正对显示面板10的第一透光部12。外界光线经过盖板40、第二透光部32、开孔21和第一透光部12后,再穿过通孔63进入摄像头120的入光侧1201,从而在摄像头120内成像。本实施例中,通孔63的直径大于第一透光部12的直径,并且,通孔63的内壁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透光部12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层60设置通孔63,使得外界的光线可以穿过通孔63进入摄像头120内,从而可以增加光线在摄像孔1区域的透过率,改善支撑层60的色散问题,提升摄像头120的成像质量。同时,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通孔63的直径设置为大于第一透光部12的直径,使得透过第一透光部12的光线可以完全穿过通孔63进入摄像头120内,避免支撑层60对光线造成遮挡,进一步提升摄像头120的成像质量。
请一并参阅图10,图10是制作图9所示显示屏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显示屏100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可以先采用过程膜70填充于通孔63内。过程膜70包括第一上表面71和第一下表面72。第一上表面71和第一下表面72相对设置。过程膜70填充于通孔63内后,第一上表面71和第三表面61大致在同一平面内,第一下表面72与第四表面62大致在同一平面内。然后在第一下表面72和第四表面62贴合重膜80,第一上表面71和第三表面61上贴合显示面板10;接着依次贴合偏光层30、粘接层50和盖板40;最后,撕离重膜80,并使重膜80带离过程膜70,形成显示屏100。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通孔63内先填充过程膜70,然后再贴合显示面板10,可以提升显示面板10的贴合精度和平整度,从而可以提高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可以理解的是,通孔63内填充过程膜70后,可以弥补第一上表面71与通孔63之间的高度差,使得显示面板10与支撑层60和过程膜70形成的整体之间的贴合为平面与平面之间的贴合,其贴合公差小,贴合精度更高,因此,可以提升显示面板10的贴合精度和平整度。并且,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过程膜70背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贴合重膜80,并通过撕除重膜80带离过程膜70,可以简化显示屏100的制作工艺。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和偏光层,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透光部、基底层、像素部和遮挡部,所述基底层环绕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一透光部固定连接,所述像素部和所述遮挡部设于所述基底层的同一侧,且所述像素部在所述基底层的正投影完全位于所述基底层内;
所述遮挡部设有开孔,所述遮挡部在所述基底层的正投影部分覆盖所述基底层,部分覆盖所述第一透光部,且所述开孔正对所述第一透光部;
所述偏光层包括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偏光部环绕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二透光部固定连接;所述偏光层层叠于所述像素部和所述遮挡部背向所述基底层的一侧,所述第二透光部正对所述开孔,且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在所述遮挡部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遮挡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部和所述遮挡部设于所述基底层的同一表面,所述像素部环绕所述遮挡部的外周,且所述遮挡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像素部的内周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非像素部,所述非像素部连接于所述像素部的内周,所述遮挡部设于所述非像素部背向所述基底层的表面,且所述遮挡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像素部的内周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通过镀膜工艺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为黑色像素定义层或黑矩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与所述遮挡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0.05mm~0.10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外周面与所述遮挡部的内周面的距离为0.05mm~0.10mm。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均为透明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部由偏振光片去偏化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支撑层,所述支撑层设于所述显示面板背向所述偏光层的表面,并与所述显示面板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设有通孔,沿所述支撑层的厚度方向,所述通孔贯穿所述支撑层;所述通孔正对所述第一透光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层叠于所述偏光层背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偏光层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粘接层,所述粘接层设于所述偏光层和所述盖板之间,并与所述偏光层和所述盖板粘接。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摄像头和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和所述摄像头均安装于所述壳体,且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显示屏的内侧,位于所述显示屏外侧的光线可穿过所述第二透光部、所述开孔和所述第一透光部进入所述摄像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152946.9A CN117119828A (zh) | 2023-02-16 | 2023-02-16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152946.9A CN117119828A (zh) | 2023-02-16 | 2023-02-16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119828A true CN117119828A (zh) | 2023-11-24 |
Family
ID=88795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152946.9A Pending CN117119828A (zh) | 2023-02-16 | 2023-02-16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119828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63868A (zh) * | 2019-04-25 | 2020-10-30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屏下摄像组件及相应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
WO2021227775A1 (zh) * | 2020-05-09 | 2021-11-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显示屏 |
CN113746958A (zh) * | 2020-05-29 | 2021-12-03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装配方法 |
CN114333600A (zh) * | 2022-01-11 | 2022-04-12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和显示模组 |
CN114497419A (zh) * | 2022-01-28 | 2022-05-1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
-
2023
- 2023-02-16 CN CN202310152946.9A patent/CN11711982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63868A (zh) * | 2019-04-25 | 2020-10-30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屏下摄像组件及相应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和终端设备 |
WO2021227775A1 (zh) * | 2020-05-09 | 2021-11-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显示屏 |
CN113746958A (zh) * | 2020-05-29 | 2021-12-03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装配方法 |
CN114333600A (zh) * | 2022-01-11 | 2022-04-12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和显示模组 |
CN114497419A (zh) * | 2022-01-28 | 2022-05-1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180477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8628043B (zh) | 屏幕组件及电子装置 | |
KR102677960B1 (ko) | 보호 필름 제조 방법 및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 |
CN108990336B (zh) | 电子装置 | |
JP5235769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WO2021017753A1 (zh) | 终端设备 | |
WO2021018192A1 (zh) | 终端设备 | |
US20200174307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high screen ratio | |
CN111308784B (zh) |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 |
WO2021227775A1 (zh) | 电子设备及显示屏 | |
KR102501537B1 (ko) | 전자 기기용 커버 윈도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기기 | |
US20220386491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waterproof structure | |
US8654300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KR102065031B1 (ko) | 카메라 모듈을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17119828A (zh)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
CN113419376B (zh) | 一种偏光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 |
JP2008026584A (ja) |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JP5385475B2 (ja) | 携帯電話装置 | |
US11588086B2 (en) | Micro-LED display | |
TWI564154B (zh) | 顯示模組 | |
US12052903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20240107858A1 (en) | Display device | |
US11320922B1 (en) | Electronic product and touch-sensing display module thereof including slot in bending portion of film sensing structure | |
US9140925B2 (en) | Display with reduced border | |
KR102622426B1 (ko) | 표시장치용 윈도우,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