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04891A - 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04891A
CN117104891A CN202311200624.3A CN202311200624A CN117104891A CN 117104891 A CN117104891 A CN 117104891A CN 202311200624 A CN202311200624 A CN 202311200624A CN 117104891 A CN117104891 A CN 117104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ail
side wall
rail
guid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006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红星
徐亮
周兴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Zong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Zong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Zongw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Zong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0062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048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04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048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4/00Non-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G54/02Non-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ostatic, electric, or magne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5/00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52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 B65G47/68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adapted to receive articles arriving in one layer from one conveyor lane and to transfer them in individual layers to more than one conveyor lane or to one broader conveyor lane, or vice versa, e.g. combining the flows of articles conveyed by more than one convey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Mechanical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该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导轨和接驳导轨,输送导轨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输送方向交叉,第一导轨和第三导轨的输送方向重合;接驳导轨设置于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的交汇处,接驳导轨包括第一基座和活动连接于第一基座的转向部、直线部;转向部和直线部择一地凸出设置于第一基座的顶面,转向部能够引导承载件由第一导轨移动至第二导轨,或者转向部引导承载件由第二导轨移动至第一导轨,直线部能够引导承载件由第一导轨移动至第三导轨,或者直线部引导承载件由第三导轨移动至第一导轨。本输送装置结构简单,控制逻辑清晰,能够极大地提升输送效率。

Description

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
背景技术
物流输送线被广泛应用于快递分拣、仓储输送、生产制造等各个领域,传统的物流输送线多采用皮带传送的方式,皮带传动的原理是利用摩擦力输送工件,从而无法急停,这导致其输送速度受限,直接影响输送线的整体效率。
相关技术中,通过磁悬浮技术实现工件的输送,具有输送速度快、维护成本低、灵活性较高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在磁悬浮输送线的应用场景中,常常涉及到单条导轨分流或多条导轨合流的情况。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单独的中转机构,例如转台、横移平台等中转机构首先与输出工件的导轨对接,待工件移动至中转机构上后,中转机构进行转向或移动,从而与输入工件的导轨对接,以将工件从输出导轨转运至输入导轨上。在该过程中,中转机构需要分别与输出导轨和输入导轨对接配合,对接精度要求较高,对接速度较慢,极大的影响了输送线的输送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在进行承载件的分流或合流时,其接驳导轨的第一基座一直保持与各个输送导轨的对接状态,无需分离进行多次对接,各个导轨之间的对接精度较为稳定,结构简单,控制逻辑清晰,能够极大地提升输送效率。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输送装置的物流输送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包括:
输送导轨,所述输送导轨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的输送方向交叉,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的输送方向重合;
接驳导轨,所述接驳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的交汇处,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对接,所述接驳导轨包括第一基座和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的转向部、直线部;
其中,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择一地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所述转向部能够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一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二导轨,或者,所述转向部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二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直线部能够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一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三导轨,或者,所述直线部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三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一导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输送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方案的输送装置在进行承载件的分流或合流时,其接驳导轨的第一基座一直保持与各个输送导轨的对接状态,无需分离进行多次对接,各个导轨之间的对接精度较为稳定。另外,接驳导轨通过可升降设置的转向部和直线部,对移动至接驳导轨上的承载件进行引导,使第一导轨中的承载件择一地移动至第二导轨或第三导轨中,或者,第二导轨中的承载件或第三导轨中的承载件择一地移动至第一导轨中。
另一方面来说,现有技术中的承载件移动至中转机构上时,需要减速至停驻于中转机构上,待中转机构旋转到位后再加速移动至对应的导轨中,本申请的输送装置中的承载件可以直接通过接驳导轨进行分流或合流,无需减速。本申请装置的输送装置与现有技术的中转机构相比,结构简单,控制逻辑清晰,能够极大地提升输送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轨包括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轨包括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导轨包括有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具有以下任一种设置形式;
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
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六侧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
其中,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的边沿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承载件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向部配合的第一导向部和用于与所述直线部配合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设置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槽,所述转向部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轨,所述转向部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转向部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二导向部的设置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所述第二导向部为滑槽,所述直线部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二导向部为滑轨,所述直线部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二导向部为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直线部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轨包括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轨包括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导轨包括有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具有以下任一种设置形式;
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
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六侧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承载件设置有分别用于与所述转向部配合和用于与所述直线部配合的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设置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槽,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均设置有滑轨,所述滑槽与所述转向部的所述滑轨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或者,所述滑槽与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滑轨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轨,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滑轨与所述转向部的所述滑槽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或者,所述滑轨与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滑槽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转向部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或者,所述滑轮与所述直线部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承载件还包括有第三导向部和第四导向部,所述第三导向部用于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中的任一个的内侧壁抵接,所述第四导向部用于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四侧壁和所述第六侧壁中的任一个的内侧壁抵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输送导轨和所述接驳导轨上均设置有线圈,所述承载件的底部设置有磁板,所述磁板与所述线圈配合,以驱动所述承载件移动;
其中,所述接驳导轨上的所述线圈分为直线线圈和曲线线圈,所述直线线圈沿所述第一导轨至所述第三导轨的方向延伸,所述曲线线圈沿所述第一导轨至所述第二导轨的方向延伸,所述直线线圈和所述曲线线圈共用部分所述线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包括:
输送导轨,所述输送导轨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的输送方向交叉,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的输送方向交叉;
接驳导轨,所述接驳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的交汇处,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对接,所述接驳导轨包括第一基座和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转向部、第二转向部;
其中,所述第一转向部和所述第二转向部择一地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所述第一转向部能够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一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二导轨,或者,所述第一转向部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二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转向部能够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一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三导轨,或者,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三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一导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物流输送线,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承载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正视图;
图9为图8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第一导轨100;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一基板130;
第二导轨200;第三侧壁210;第四侧壁220;第二基板230;
第三导轨300;第五侧壁310;第六侧壁320;第三基板330;
接驳导轨400;第一基座410;第一侧板411;第二侧板412;第一驱动件413;第二驱动件414;转向部420;第一转向部421;第二转向部422;直线部430;
承载件500;第一导向部510;第二导向部520;第三导向部530;第四导向部540;磁板550;
线圈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磁悬浮输送线的应用场景中,常常涉及到单条导轨分流或多条导轨合流的情况。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单独的中转机构,例如转台、横移平台等中转机构首先与输出工件的导轨对接,待工件移动至中转机构上后,中转机构进行转向或移动,从而与输入工件的导轨对接,以将工件从输出导轨转运至输入导轨上。在该过程中,中转机构需要分别与输出导轨和输入导轨对接配合,对接精度要求较高,对接速度较慢,极大的影响了输送线的输送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提出了如图1至图3所示的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设置于物流输送线的分流处或合流处。物流输送线上设置有承载件500,承载件500一般为小车结构,能够承载工件在物流输送线上移动。具体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物流输送线采用磁悬浮技术进行物流输送,通过承载件500上的磁板550与物流输送线上的线圈600电磁耦合以驱动承载件500移动;又或者,物流输送线上设置有通电轨道,能够在承载件500的移动的同时进行供能驱动。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物流输送线主要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承载件500上设置有动力源,能够进行自主驱动。
输送装置包括有输送导轨和接驳导轨400,如图1至图3所示,输送导轨包括第一导轨100、第二导轨200和第三导轨300,三个导轨之间相互分离,通过接驳导轨400连接。其中,第一导轨100和第二导轨200的输送方向交叉,也即,承载件500需要在接驳导轨400上调整移动方向后才能进入到第二导轨200中。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轨100和第二导轨200的输送方向相互垂直,承载件500需要向右转动90度后进入到第二导轨200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轨100和第二导轨200也可以是其他角度的交叉。
第一导轨100和第三导轨300的输送方向重合,承载件500沿直线运动经过接驳导轨400后即可进入至第三导轨300中,无需改变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承载件500在输送装置上的移动方向,除了由第一导轨100移动至第二导轨200或第三导轨300进行分流,还可以是由第二导轨200或第三导轨300移动至第一导轨100进行合流。
接驳导轨400设置于第一导轨100、第二导轨200和第三导轨300的交汇处,并且分别与第一导轨100、第二导轨200和第三导轨300对接,如图1和图2所示,接驳导轨400包括第一基座410、转向部420和直线部430,转向部420和直线部430均与第一基座410活动连接,能够相对于第一基座410伸出从而凸出于第一基座410的顶面设置,也能够相对于第一基座410缩回从而平齐于第一基座410的顶面设置或是低于第一基座410的顶面设置。如图3所示,接驳导轨400的第一基座410呈分叉状,一端与第一导轨100的第一基板130平齐连接,另一端分叉为两个轨道,其中一个轨道与第二导轨200的第二基板230平齐连接,另一个轨道与第三导轨300的第三基板330平齐连接。
转向部420和直线部430能够择一地伸出于第一基座410的顶面。如图1所示,转向部420为弧形的板状结构,如图2所示,直线部430为直线形的板状结构。以承载件500从第一导轨100中流入第二导轨200或第三导轨300中为例,当转向部420伸出于第一基座410的顶面时,承载件500移动至接驳导轨400上后,与转向部420抵接,从而受转向部420的引导由第一导轨100移动至第二导轨200处;当直线部430伸出于第一基座410的顶面时,承载件500移动至接驳导轨400上后,与直线部430抵接,从而受直线部430的引导由第一导轨100移动至第三导轨300处。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过程为输送装置对第一导轨100中的承载件500进行分流处理,当承载件500的移动方向相反时,该输送装置也能够对第二导轨200和第三导轨300中的承载件500进行合流处理。具体的,承载件500由第二导轨200或第三导轨300移动至第一导轨100上,当转向部420伸出于第一基座410的顶面时,第二导轨200中的承载件500能够移动至接驳导轨400上与转向部420抵接,从而受转向部420的引导由第二导轨200移动至第一导轨100中;当直线部430伸出于第一基座410的顶面时,第三导轨300中的承载件500能够移动至接驳导轨400上与直线部430抵接,从而受转向部420的引导由第三导轨300移动至第一导轨100中。
基于上述,本申请方案的输送装置在进行承载件500的分流或合流时,其接驳导轨400的第一基座410一直保持与各个输送导轨的对接状态,无需分离进行多次对接,各个导轨之间的对接精度较为稳定。另外,接驳导轨400通过可升降设置的转向部420和直线部430,对移动至接驳导轨400上的承载件500进行引导,使第一导轨100中的承载件500择一地移动至第二导轨200或第三导轨300中,或者,第二导轨200中的承载件500或第三导轨300中的承载件500择一地移动至第一导轨100中。
另一方面来说,现有技术中的承载件500移动至中转机构上时,需要减速至停驻于中转机构上,待中转机构旋转到位后再加速移动至对应的导轨中,本申请的输送装置中的承载件500可以直接通过接驳导轨400进行分流或合流,无需减速。本申请装置的输送装置与现有技术的中转机构相比,结构简单,控制逻辑清晰,能够极大地提升输送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沿承载件500由第一导轨100移动至第二导轨200或第三导轨300的移动方向的两侧,各个输送导轨分别具有两个侧壁。具体的,沿承载件500在各个输送导轨中移动方向的左侧至右侧,第一导轨100包括有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第一导轨100还具有第一基板130,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凸出于第一基板130设置,以对在第一导轨100中移动的承载件500进行移动导向和移动限位。第二导轨200包括有第三侧壁210和第四侧壁220,第二导轨200还包括有第二基板230,第三侧壁210和第四侧壁220凸出于第二基板230设置,以对在第二导轨200中移动的承载件500进行移动导向和移动限位。第三导轨300包括有第五侧壁310和第六侧壁320,第三导轨300还包括有第三基板330,第五侧壁310和第六侧壁320凸出于第三基板330设置,以对在第三导轨300中移动的承载件500进行移动导向和移动限位。
在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直线部430和转向部420均设置于第一基座410的边沿处。转向部420升起后,转向部42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220连接。直线部430升起后,直线部4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110和第五侧壁310连接。在实施例中,转向部420和直线部430均可以活动连接于第一基座410的边沿处,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基座410具有连接第一导轨100的机架和第二导轨200的机架的第一侧板411,第一侧板411呈弧形。转向部420通过第一驱动件413活动连接于第一侧板411上,第一驱动件413能够驱动转向部420上升,以使转向部420从第一基座410的边沿处凸出于第一基座410的顶面设置。
同理,如图2所示,第一基座410还具有连接第一导轨100的机架和第三导轨300的机架的第二侧板412,直线部430通过第二驱动件414活动连接于第二侧板412上,第二驱动件414能够驱动直线部430上升,以使直线部430从第一基座410的边沿处凸出于第一基座410的顶面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直线部430和转向部420设置于第一基座410的边沿处,无需在第一基座410的顶面上开设用于容置直线部430和转向部420的凹槽,结构上较为简单。并且,由于直线部430和转向部420的升降位置处于第一基座410的边沿处,不干涉第一基座410上线圈600的排布。并且,由于直线部430和转向部420不交汇,从而第二导轨200和第三导轨300上的承载件500朝向第一导轨100移动以合流时,直线部430和转向部420可以无需降下。
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基座410的顶面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容置直线部430和转向部420的直线槽和弧形槽,转向部420升起后,转向部4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210连接。直线部430升起后,直线部43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壁120和第六侧壁320连接。
进一步的,承载件500上设置有与转向部420和直线部430对应的导向结构。具体的,在上述的两个实施例中,由于直线部430和转向部420在第一导轨100的一端没有交汇,因此,如图1、图2、图7至图9所示,承载件500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部510和第二导向部520,第一导向部510用于与转向部420配合,第二导向部520用于与直线部430配合。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向部510可以是滑槽,相对应的,转向部420上设置有滑轨,当承载件500需要由第一导轨100移动至第二导轨200中,或由第二导轨200移动至第一导轨100中时,转向部420升起,响应于承载件500进入至接驳导轨400中时,第一导向部510的滑槽与转向部420上的滑轨插接,从而滑槽与滑轨配合以对承载件500进行移动导向。同理,第一导向部510还可以是滑轨,转向部420上设置有滑槽,通过滑轨和滑槽的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另外,如图7至图9所示,第一导向部510还可以是滑轮,转向部420升起后,承载件500进入接驳导轨400后,第一导向部510与转向部420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向部520同样可以设置为滑槽,直线部430设置为滑轨,滑槽能够与滑轨配合以对承载件500进行移动导向。或者,第二导向部520设置为滑轨,直线部430设置为滑槽,滑轨能够与滑槽配合以对承载件500进行移动导向。又或者,第二导向部520设置为滑轮,滑轮能够与直线部430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7至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510和第二导向部520均设置为滑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510和第二导向部520的设置形式也可以不一致,例如,第一导向部510为滑轮,第二导向部520设置有滑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如图6所示,第一基座410上设有用于容置转向部420的弧形槽,直线部430设置于第一基座410的边沿处。转向部420升起后,转向部4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210连接。直线部430升起后,直线部4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110和第五侧壁310连接。
又或者,如图5所示,第一基座410上设有用于容置直线部430的直线槽,转向部420设置于第一基座410的边沿处。转向部420升起后,转向部42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220连接。直线部430升起后,直线部43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壁120和第六侧壁320连接。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由于直线部430和转向部420在第一导轨100的一端交汇,从而,在承载件500上只需设置一个第一导向部510,第一导向部510可以是滑槽,转向部420和直线部430上均设置有滑轨,无论是直线部430还是转向部420升起,第一导向部510均能与其配合以进行导向,从而将承载件500输送至对应的输送导轨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向部510还可以是滑轨,转向部420和直线部430上均设置有滑槽。第一导向部510还可以是滑轮,能够与转向部420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又或者与直线部430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
可以理解的是,当转向部420连接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210时,第一导向部510抵接于转向部420的内侧壁,以提供给承载件500支撑力以使其移动转向;当转向部420连接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220时,第一导向部510抵接于转向部420的外侧壁,以提供给承载件500支撑力以使其移动转向。需解释的是,此处所述的内侧壁和外侧壁是相对于承载件500而定的,当转向部420升起后,靠近于承载件500的侧壁为内侧壁,远离承载件500的侧壁为外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承载件500还包括有第三导向部530和第四导向部540,如图9所示,第三导向部530和第四导向部540为滑轮,第三导向部530和第四导向部540沿输送导轨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第三导向部530用于与第一侧壁110、第三侧壁210和第五侧壁310中的任一个的内侧壁抵接,第四导向部540用于与第二侧壁120、第四侧壁220和第六侧壁320中的任一个的内侧壁抵接。例如,当承载件500在第一导轨100中移动时,第三导向部530和第四导向部540位于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之间,并且,第三导向部530和第一侧壁110抵接,第四导向部540和第二侧壁120抵接。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第二导向部520和第三导向部530分别设置于第一侧壁110的外侧和内侧,第一导向部510和第四导向部540分别设置于第二侧壁120的外侧和内侧,从而对承载件500的移动导向更为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输送装置应用于磁悬浮物流输送线中,输送导轨和接驳导轨400上均设置有线圈600,承载件500的底部设置有磁板550,磁板550和线圈600能够电磁耦合,以驱动承载件500向前移动。如图3所示,接驳导轨400上的线圈600分为直线线圈和曲线线圈,直线线圈沿第一导轨100至第三导轨300的方向延伸,曲线线圈沿第一导轨100至第二导轨200的方向沿曲线延伸,需注意的是,在靠近于第一导轨100的一侧,直线线圈和曲线线圈可以共用部分的线圈600,这样设置一方面可以减少线圈600的排布数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线圈600的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上还设置有散热部,散热部与线圈600贴合设置,从而能够使线圈600通电后产生的热量经由散热部快速散发,避免线圈600过热导致烧坏电路。散热片可以由铝、铜等导热系数较好的材料制成。输送装置还设置有检测部,检测部能够响应于磁场信号以判断承载件500在输送装置上的位置,以便于进行转向部420和直线部430的升降控制,以配合承载件500顺利通过接驳导轨400。
区别于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中的第三导轨300的输送方向与第一导轨100的输送方向重合,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中的输送装置的第三导轨300的输送方向与第一导轨100的输送方向交叉,从而,如图10所示,该输送装置包括有两个弧形的转向部420,分别为第一转向部421和第二转向部422。第一转向部421和第二转向部422择一地凸出设置于第一基座410的顶面,第一转向部421能够引导承载件500由第一导轨100移动至第二导轨200,第二转向部422能够引导承载件500由第一导轨100移动至第三导轨300,以实现第一导轨100上承载件500的分流。又或者,第一转向部421引导承载件500由第二导轨200移动至第一导轨100,第二转向部422引导承载件500由第三导轨300移动至第一导轨100,以实现第二导轨200和第三导轨300上承载件500的合流。
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物流输送线,应用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提及的输送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中转机构实现接驳的物流输送线,应用有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输送装置的物流输送线上的承载件500移动速度更快,面对分流或合流情况时无需停止移动,整体的输送效率较高。并且,该种物流输送线的结构较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10)

1.输送装置,用于输送承载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导轨,所述输送导轨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的输送方向交叉,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的输送方向重合;
接驳导轨,所述接驳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的交汇处,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对接,所述接驳导轨包括第一基座和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的转向部、直线部;
其中,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择一地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所述转向部能够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一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二导轨,或者,所述转向部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二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直线部能够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一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三导轨,或者,所述直线部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三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一导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包括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轨包括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导轨包括有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具有以下任一种设置形式;
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
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六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
其中,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的边沿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向部配合的第一导向部和用于与所述直线部配合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设置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槽,所述转向部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轨,所述转向部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转向部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二导向部的设置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所述第二导向部为滑槽,所述直线部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二导向部为滑轨,所述直线部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二导向部为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直线部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包括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轨包括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导轨包括有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具有以下任一种设置形式;
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
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六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设置有分别用于与所述转向部配合和用于与所述直线部配合的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设置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槽,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均设置有滑轨,所述滑槽与所述转向部的所述滑轨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或者,所述滑槽与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滑轨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轨,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滑轨与所述转向部的所述滑槽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或者,所述滑轨与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滑槽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转向部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或者,所述滑轮与所述直线部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还包括有第三导向部和第四导向部,所述第三导向部用于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中的任一个的内侧壁抵接,所述第四导向部用于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四侧壁和所述第六侧壁中的任一个的内侧壁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导轨和所述接驳导轨上均设置有线圈,所述承载件的底部设置有磁板,所述磁板与所述线圈配合,以驱动所述承载件移动;
其中,所述接驳导轨上的所述线圈分为直线线圈和曲线线圈,所述直线线圈沿所述第一导轨至所述第三导轨的方向延伸,所述曲线线圈沿所述第一导轨至所述第二导轨的方向延伸,所述直线线圈和所述曲线线圈共用部分所述线圈。
9.输送装置,用于输送承载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导轨,所述输送导轨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的输送方向交叉,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的输送方向交叉;
接驳导轨,所述接驳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的交汇处,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对接,所述接驳导轨包括第一基座和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转向部、第二转向部;
其中,所述第一转向部和所述第二转向部择一地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所述第一转向部能够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一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二导轨,或者,所述第一转向部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二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转向部能够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一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三导轨,或者,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三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一导轨。
10.物流输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
CN202311200624.3A 2023-09-18 2023-09-18 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 Pending CN1171048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00624.3A CN117104891A (zh) 2023-09-18 2023-09-18 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00624.3A CN117104891A (zh) 2023-09-18 2023-09-18 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04891A true CN117104891A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00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00624.3A Pending CN117104891A (zh) 2023-09-18 2023-09-18 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0489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36427A (en) Guided vehicle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loads
WO2018201844A1 (zh) 立式分拣机
KR102167822B1 (ko) 숏 블럭 리니어 동기 모터 및 스위칭 메커니즘
KR101943928B1 (ko) 물품 반송 설비
US8733661B2 (en) Precised transport positioning apparatus using a closed loop controlled, non-direct or friction drive system with absolute positioning encoder
CN109434334B (zh) 一种用于输送夹具并实现多车型共用的十字滑台
US20020033319A1 (en) Carrying system
CN108792381B (zh) 分拣小车
KR100637650B1 (ko) 물품 전달 장치
JPH11503297A (ja) エネルギーおよび情報の伝達を伴うトラックガイド形搬送装置
KR20160134508A (ko) 물품 반송 설비
US8607709B2 (en) Intersection navigation system
JP4971326B2 (ja) 自動搬送車とワーク積載台車とによるワーク搬送設備システム
KR100342266B1 (ko) 물품반송차와그안내설비
CN216763528U (zh) 一种用于同磁浮模组配合的传输线和磁浮混合物流线
CN111760802A (zh) 一种用于物流分拣的有轨制导小车、物流分拣系统
CN113401666A (zh) 用于同磁浮模组配合的传输线和磁浮混合物流线
CN219116430U (zh) 回流输送装置
CN212244831U (zh) 窄体式智能四向穿梭搬运车
CN220925646U (zh) 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
CN117104891A (zh) 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
CN211168779U (zh) 自动分拣的智能物流系统
US6997303B2 (en) Carrier conveyor system
CN115027857A (zh) 子母搬运机器人
KR100579305B1 (ko) 도장라인용 대차이송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