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9982B - 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制备方法及在床垫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制备方法及在床垫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69982B
CN117069982B CN202311301178.5A CN202311301178A CN117069982B CN 117069982 B CN117069982 B CN 117069982B CN 202311301178 A CN202311301178 A CN 202311301178A CN 117069982 B CN117069982 B CN 1170699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target potential
potential pole
liquid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011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69982A (zh
Inventor
赵为芳
王功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Lekang Healt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Shandong Leka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Lekang Healt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Shandong Leka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Lekang Healt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Shandong Leka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Lekang Healt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0117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699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7069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99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699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99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7/00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 A47C27/12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ibrous inlays, e.g. made of wool, of cotton
    • A47C27/122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ibrous inlays, e.g. made of wool, of cotton with special fibres, such as acrylic thread, coconut, horsehai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7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J2361/00 - C08J2377/00
    • C08J2379/04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Polyhydraz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J2379/08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8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polymerisation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8Metals
    • C08K2003/085Copp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1Nanostructured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4Carbon
    • C08K3/041Carbon nanotub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7/00Use of ingredien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08K7/22Expanded, porous or hollow particles
    • C08K7/24Expanded, porous or hollow particles inorga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04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organic substances
    • C08K9/06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organic substances with 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制备方法及在床垫中的应用,属于高分子组合物领域。所述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制备第一组分、制备第二组分、制备聚酰胺酸溶液、制备靶电位极片。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靶电位极片中,柔性材料与导电材料的相容性,能够在改善靶电位极片的柔韧性、导电性、拉伸强度等物理性能的同时,提高靶电位极片的工作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提高靶电位极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的稳定性,以及在长时间拉伸状态下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制备方法及在床垫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组合物领域,尤其是涉及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制备方法及在床垫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一般在8-10h。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是保持精力充沛、减少疲劳和恢复体力的关键,其对于人体健康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床垫在人们的睡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不仅在人的睡眠过程中,长时间与人体近距离接触;还对于人体的颈椎、躯干、腰椎等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其对于保证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作用巨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对于床垫的功能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负电位理疗床垫是采用负电位技术,具有理疗功能的床垫。其原理是采用不高于36V的隔离型交流安全电源,对床垫中的嵌入的电场发生垫(即导电靶电位极片)供电后,形成负电位,进而对躺在床垫上的人体实现理疗作用。如中国专利CN201101813Y具负电位物理疗效的床垫中,公开了设置有电场发射垫、导线和控制器的床垫;其中,电场发射垫包括有具有导电性能的碳纤维层。如美国专利US9691516B2、US9332855B2等也公开了具有类似结构及功能的床垫,其通过向刺激响应织物(即柔性导电靶电位极片)供电,通过形成负电位电场作用于人体。其中,靶电位极片对整个床垫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靶电位极片的柔韧性、导电性、导电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床垫的理疗效果及安全性。
现有技术中,靶电位极片通常是将柔性材料与导电材料等功能性材料复合形成;具体的,是采用静电纺丝、喷涂、热压等工艺,将柔性材料与导电材料结合形成柔性导电材料。但是,现有靶电位极片中,柔性材料与导电材料的相容性不理想,不仅影响现有靶电位极片的柔韧性、导电性、拉伸强度等物理性能;还会影响靶电位极片的工作稳定性,在长期工作过程中,靶电位极片工作稳定性不理想,无法有效实现应有的功能,且还可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存在安全隐患。
进一步的,床垫的工作环境决定了靶电位极片会在长时间拉伸状态下,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工作,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的稳定性,以及在长时间拉伸状态的稳定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制备方法及在床垫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靶电位极片中,柔性材料与导电材料的相容性,能够在改善靶电位极片的柔韧性、导电性、拉伸强度等物理性能的同时,提高靶电位极片的工作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提高靶电位极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的稳定性,以及在长时间拉伸状态下的稳定性。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以下步骤组成:制备第一组分、制备第二组分、制备聚酰胺酸溶液、制备靶电位极片。
所述制备第一组分的方法为,将多壁碳纳米管投入至10-12倍体积的丙酮中,超声清洗30-40min后,滤出并采用去离子水中洗涤2-3次后,干燥,得到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将一水合醋酸铜、四水合醋酸镍投入至去离子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制得第一液体;将对苯二甲酸、洁净多壁碳纳米管投入至N,N-二甲基乙酰胺中,超声分散均匀后,搅拌40-60min,制得第二液体;搅拌条件下,以3-4mL/min的滴加速率,将第一液体滴加至1-1.2倍体积的第二液体中,第一液体滴加完成后,继续搅拌10-20min,然后转入至内衬有聚四氟乙烯的高压反应釜内,密封高压反应釜后,将高压反应釜置于热烘箱内,130-140℃保温反应12-15h后,自然冷却至常温,分离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后,70-80℃干燥至恒重,制得第一组分。
所述制备第一组分中,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40-50nm,长度为8-10μm;
第一液体中,一水合醋酸铜浓度为0.45-0.55wt%,四水合醋酸镍的浓度为0.7-0.8wt%;
第二液体中,对苯二甲酸PTA的浓度为0.5-0.6wt%;
第二液体中,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和N,N-二甲基乙酰胺的重量比为0.9-1.1:1000。
所述制备第二组分,由以下步骤组成:预处理、复合;
所述预处理的方法为,将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和纳米介孔活性炭,按2-2.5: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制得预混物;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将预混物投入至20-25倍体积的双氧水溶液中,搅拌升温至85-95℃,保温回流搅拌2-3h后,滤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干燥,粉碎,获得干燥物;然后按2.5-3:1的重量比,将干燥物和第一组分投入至7-8倍体积的乙醇溶液中,搅拌升温至60-70℃,然后以0.6-0.8mL/min的滴加速率,滴入硅烷偶联剂KH-550;硅烷偶联剂KH-550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回流搅拌8-10h,分离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干燥,粉碎,获得预处理物。
所述预处理中,双氧水溶液的浓度为1.8-2.2wt%;
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为55-60%;
硅烷偶联剂KH-550与乙醇溶液的重量比为5-6:100。
所述复合的方法为,将预处理物投入至16-18倍重量的吸附液中,超声分散均匀后,搅拌升温至40-45℃,保温搅拌1-2h后,滤出固体物并转入至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度为0.08-0.09MPa环境中,70-80℃干燥至恒重,粉碎,制得第二组分。
所述复合中,吸附液为分散有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去离子水。具体制备方法为,将去离子水升温至40-50℃,保温搅拌条件下,投入迷迭香提取物和茶多酚,搅拌溶解后,继续投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分散均匀,制得吸附液。
所述复合中,吸附液中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羧甲基纤维素钠、去离子水的重量份比值为3-4:3-4:0.5-0.6:100-105;
迷迭香提取物的粒径规格为90-100目,提取比例为15-25:1;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含量为70-75wt%。
所述制备聚酰胺酸溶液的方法为,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和4,4'-二氨基二苯醚投入至N-甲基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后,继续投入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控制反应温度为25-28℃,保温搅拌反应4-5h后,调节固含量至10-12wt%,制得聚酰胺酸溶液。
所述制备聚酰胺酸溶液中,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醚、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的摩尔比为2:1:3;
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与N-甲基吡咯烷酮的重量比为1:15-16。
所述制备靶电位极片的方法为,将聚酰胺酸溶液、第一组分、第二组分、铜粉混合均匀后,脱泡制得原液;然后将原液投料至流延机内,流延涂布至洁净玻璃板上,升温至120-130℃,保温2-3h后,继续升温至300-320℃,保温1-2h后,经收卷、分切,制得厚度为0.08-0.125mm的靶电位极片。
所述制备靶电位极片中,聚酰胺酸溶液、第一组分、第二组分、铜粉的重量份比值为1000-1050:16-18:32-35:10-12。
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采用前述的制备方法制得。
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在床垫中的应用,将前述的靶电位极片裁切为直径6-12cm的圆形,然后嵌入至床垫中,靶电位极片通过导电纤维线与控制器、电源连接;电源经控制器向靶电位极片供电后,形成靶电位电场。
优选的,靶电位极片在单人床垫中的排布方式为:沿床垫短边长度方向,设置左右对称的两列;每列中设置有间隔均匀的5-7个靶电位极片;各靶电位极片通过导电纤维线串联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通过将多壁碳纳米管与有机金属框架MOF复合制备第一组分;对洁净多壁碳纳米管与纳米介孔活性炭的预混物进行羟基化及硅烷改性的预处理后,采用预处理物对吸附液中的有效成分(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进行吸附;然后将第一组分、第二组分与聚酰胺酸溶液配合,制得的靶电位极片,能够有效提高靶电位极片中,柔性材料与导电材料的相容性,能够在改善靶电位极片的柔韧性、导电性、拉伸强度等物理性能的同时,提高靶电位极片的工作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提高靶电位极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的稳定性,以及在长时间拉伸状态下的稳定性;
同时,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还具有良好的抗菌功能,在应用于床垫后,在床垫的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抑制细菌滋生,进一步保证自身的工作稳定性;进一步的,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能够有效去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
(2)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拉伸强度为565-572MPa,线性热膨胀系数(10-120℃)为9.3-9.6ppm/℃,表面电阻率为7.3-7.6Ω/cm2
(3)经试验,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弯曲至曲率半径为5mm后,恢复原状,反复弯折6000次后,无破损情况发生;折痕处电阻变化率(绝对值)为4.2-4.3%。
(4)经试验,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拉伸2.5%后,恢复原状,重复拉伸100次后,无破损情况发生;拉伸100次后的表面电阻率7.6-8.0Ω/cm2
(5)经试验,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在温度为40℃,相对湿度为80%环境中静置2000h后,在温度为40℃,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的线性热膨胀系数(10-120℃)为9.4-9.8ppm/℃,表面电阻率为7.4-7.8Ω/cm2
(6)经试验,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5.2-95.7%,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94.1-94.3%。
(7)经试验,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对DPPH自由基的去除率为72.9-73.7%,对ABTS+自由基的去除率为70.5-71.0%。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靶电位极片应用于单人床垫的排布示意图。
图中,1-床垫;2-导电纤维线;3-圆形靶电位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1、制备第一组分
将多壁碳纳米管投入至10倍体积的丙酮中,超声清洗30min后,滤出并采用去离子水中洗涤2次后,干燥,得到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将一水合醋酸铜、四水合醋酸镍投入至去离子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制得第一液体;将对苯二甲酸、洁净多壁碳纳米管投入至N,N-二甲基乙酰胺中,超声分散均匀后,搅拌40min,制得第二液体;搅拌条件下,以3mL/min的滴加速率,将第一液体滴加至1倍体积的第二液体中,第一液体滴加完成后,继续搅拌10min,然后转入至内衬有聚四氟乙烯的高压反应釜内,密封高压反应釜后,将高压反应釜置于热烘箱内,130℃保温反应12h后,自然冷却至常温,分离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后,70℃干燥至恒重,制得第一组分。
其中,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40nm,长度为8μm。
第一液体中,一水合醋酸铜浓度为0.45wt%,四水合醋酸镍的浓度为0.7wt%。
第二液体中,对苯二甲酸PTA的浓度为0.5wt%。
第二液体中,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和N,N-二甲基乙酰胺的重量比为0.9:1000。
2、制备第二组分
1)预处理
将上一步获得的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和纳米介孔活性炭,按2: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制得预混物;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将预混物投入至20倍体积的双氧水溶液中,搅拌升温至85℃,保温回流搅拌2h后,滤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干燥,粉碎,获得干燥物;然后按2.5:1的重量比,将干燥物和第一组分投入至7倍体积的乙醇溶液中,搅拌升温至60℃,然后以0.6mL/min的滴加速率,滴入硅烷偶联剂KH-550;硅烷偶联剂KH-550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回流搅拌8h,分离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干燥,粉碎,获得预处理物。
其中,双氧水溶液的浓度为1.8wt%。
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为55%。
硅烷偶联剂KH-550与乙醇溶液的重量比为5:100。
2)复合
将预处理物投入至16倍重量的吸附液中,超声分散均匀后,搅拌升温至40℃,保温搅拌1h后,滤出固体物并转入至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度为0.08MPa环境中,70℃干燥至恒重,粉碎,制得第二组分。
其中,吸附液为分散有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去离子水。具体制备方法为,将去离子水升温至40℃,保温搅拌条件下,投入迷迭香提取物和茶多酚,搅拌溶解后,继续投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分散均匀,制得吸附液。
吸附液中,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羧甲基纤维素钠、去离子水的重量份比值为3:3:0.5:100。
迷迭香提取物的粒径规格为90目,提取比例为15:1。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含量为70wt%。
3、制备聚酰胺酸溶液
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和4,4'-二氨基二苯醚投入至N-甲基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后,继续投入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控制反应温度为25℃,保温搅拌反应4h后,调节固含量至10wt%,制得聚酰胺酸溶液。
其中,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醚、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的摩尔比为2:1:3。
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与N-甲基吡咯烷酮的重量比为1:15。
4、制备靶电位极片
将聚酰胺酸溶液、第一组分、第二组分、铜粉混合均匀后,脱泡制得原液;然后将原液投料至流延机内,流延涂布至洁净玻璃板上,升温至120℃,保温2h后,继续升温至300℃,保温1h后,经收卷、分切,制得厚度为0.08mm的靶电位极片。
其中,聚酰胺酸溶液、第一组分、第二组分、铜粉的重量份比值为1000:16:32:10。
本实施例还提供由前述方法制得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
本实施例还提供所述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在床垫中的应用,具体为:将前述的靶电位极片裁切为直径10cm的圆形,然后将圆形靶电位极片3嵌入至床垫1中,圆形靶电位极片3通过导电纤维线2与控制器、电源连接。
靶电位极片在单人床垫中的排布方式为:沿床垫1短边长度方向,设置左右对称的两列;每列中设置有间隔均匀的五个圆形靶电位极片3;各圆形靶电位极片3通过导电纤维线2串联设置。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1、制备第一组分
将多壁碳纳米管投入至11倍体积的丙酮中,超声清洗35min后,滤出并采用去离子水中洗涤3次后,干燥,得到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将一水合醋酸铜、四水合醋酸镍投入至去离子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制得第一液体;将对苯二甲酸、洁净多壁碳纳米管投入至N,N-二甲基乙酰胺中,超声分散均匀后,搅拌50min,制得第二液体;搅拌条件下,以3.5mL/min的滴加速率,将第一液体滴加至1.1倍体积的第二液体中,第一液体滴加完成后,继续搅拌15min,然后转入至内衬有聚四氟乙烯的高压反应釜内,密封高压反应釜后,将高压反应釜置于热烘箱内,135℃保温反应14h后,自然冷却至常温,分离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后,75℃干燥至恒重,制得第一组分。
其中,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45nm,长度为9μm。
第一液体中,一水合醋酸铜浓度为0.5wt%,四水合醋酸镍的浓度为0.75wt%。
第二液体中,对苯二甲酸PTA的浓度为0.55wt%。
第二液体中,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和N,N-二甲基乙酰胺的重量比为1:1000。
2、制备第二组分
1)预处理
将上一步获得的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和纳米介孔活性炭,按2.2: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制得预混物;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将预混物投入至23倍体积的双氧水溶液中,搅拌升温至90℃,保温回流搅拌2.5h后,滤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干燥,粉碎,获得干燥物;然后按2.8:1的重量比,将干燥物和第一组分投入至7.5倍体积的乙醇溶液中,搅拌升温至65℃,然后以0.7mL/min的滴加速率,滴入硅烷偶联剂KH-550;硅烷偶联剂KH-550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回流搅拌9h,分离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干燥,粉碎,获得预处理物。
其中,双氧水溶液的浓度为2wt%。
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为58%。
硅烷偶联剂KH-550与乙醇溶液的重量比为5.5:100。
2)复合
将预处理物投入至17倍重量的吸附液中,超声分散均匀后,搅拌升温至42℃,保温搅拌1.5h后,滤出固体物并转入至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度为0.085MPa环境中,75℃干燥至恒重,粉碎,制得第二组分。
其中,吸附液为分散有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去离子水。具体制备方法为,将去离子水升温至45℃,保温搅拌条件下,投入迷迭香提取物和茶多酚,搅拌溶解后,继续投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分散均匀,制得吸附液。
吸附液中,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羧甲基纤维素钠、去离子水的重量份比值为3.5:3.5:0.55:103。
迷迭香提取物的粒径规格为95目,提取比例为20:1。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含量为72wt%。
3、制备聚酰胺酸溶液
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和4,4'-二氨基二苯醚投入至N-甲基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后,继续投入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控制反应温度为26℃,保温搅拌反应4.5h后,调节固含量至11wt%,制得聚酰胺酸溶液。
其中,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醚、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的摩尔比为2:1:3。
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与N-甲基吡咯烷酮的重量比为1:15.5。
4、制备靶电位极片
将聚酰胺酸溶液、第一组分、第二组分、铜粉混合均匀后,脱泡制得原液;然后将原液投料至流延机内,流延涂布至洁净玻璃板上,升温至125℃,保温2.5h后,继续升温至310℃,保温1.5h后,经收卷、分切,制得厚度为0.1mm的靶电位极片。
其中,聚酰胺酸溶液、第一组分、第二组分、铜粉的重量份比值为1020:17:34:11。
本实施例还提供由前述方法制得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
本实施例还提供所述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在床垫中的应用,具体为:将前述的靶电位极片裁切为直径8cm的圆形,然后将圆形靶电位极片3嵌入至床垫1中,圆形靶电位极片3通过导电纤维线2与控制器、电源连接。
靶电位极片在单人床垫中的排布方式为:沿床垫1短边长度方向,设置左右对称的两列;每列中设置有间隔均匀的六个圆形靶电位极片3;各圆形靶电位极片3通过导电纤维线2串联设置。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1、制备第一组分
将多壁碳纳米管投入至12倍体积的丙酮中,超声清洗40min后,滤出并采用去离子水中洗涤3次后,干燥,得到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将一水合醋酸铜、四水合醋酸镍投入至去离子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制得第一液体;将对苯二甲酸、洁净多壁碳纳米管投入至N,N-二甲基乙酰胺中,超声分散均匀后,搅拌60min,制得第二液体;搅拌条件下,以4mL/min的滴加速率,将第一液体滴加至1.2倍体积的第二液体中,第一液体滴加完成后,继续搅拌20min,然后转入至内衬有聚四氟乙烯的高压反应釜内,密封高压反应釜后,将高压反应釜置于热烘箱内,140℃保温反应15h后,自然冷却至常温,分离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后,80℃干燥至恒重,制得第一组分。
其中,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50nm,长度为10μm。
第一液体中,一水合醋酸铜浓度为0.55wt%,四水合醋酸镍的浓度为0.8wt%。
第二液体中,对苯二甲酸PTA的浓度为0.6wt%。
第二液体中,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和N,N-二甲基乙酰胺的重量比为1.1:1000。
2、制备第二组分
1)预处理
将上一步获得的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和纳米介孔活性炭,按2.5: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制得预混物;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将预混物投入至25倍体积的双氧水溶液中,搅拌升温至95℃,保温回流搅拌3h后,滤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干燥,粉碎,获得干燥物;然后按3:1的重量比,将干燥物和第一组分投入至8倍体积的乙醇溶液中,搅拌升温至70℃,然后以0.8mL/min的滴加速率,滴入硅烷偶联剂KH-550;硅烷偶联剂KH-550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回流搅拌10h,分离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干燥,粉碎,获得预处理物。
其中,双氧水溶液的浓度为2.2wt%。
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为60%。
硅烷偶联剂KH-550与乙醇溶液的重量比为6:100。
2)复合
将预处理物投入至18倍重量的吸附液中,超声分散均匀后,搅拌升温至45℃,保温搅拌2h后,滤出固体物并转入至真空干燥箱内,在真空度为0.09MPa环境中,80℃干燥至恒重,粉碎,制得第二组分。
其中,吸附液为分散有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去离子水。具体制备方法为,将去离子水升温至50℃,保温搅拌条件下,投入迷迭香提取物和茶多酚,搅拌溶解后,继续投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分散均匀,制得吸附液。
吸附液中,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羧甲基纤维素钠、去离子水的重量份比值为4:4:0.6:105。
迷迭香提取物的粒径规格为100目,提取比例为25:1。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含量为75wt%。
3、制备聚酰胺酸溶液
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和4,4'-二氨基二苯醚投入至N-甲基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后,继续投入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控制反应温度为28℃,保温搅拌反应5h后,调节固含量至12wt%,制得聚酰胺酸溶液。
其中,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醚、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的摩尔比为2:1:3。
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与N-甲基吡咯烷酮的重量比为1:16。
4、制备靶电位极片
将聚酰胺酸溶液、第一组分、第二组分、铜粉混合均匀后,脱泡制得原液;然后将原液投料至流延机内,流延涂布至洁净玻璃板上,升温至130℃,保温3h后,继续升温至320℃,保温2h后,经收卷、分切,制得厚度为0.125mm的靶电位极片。
其中,聚酰胺酸溶液、第一组分、第二组分、铜粉的重量份比值为1050:18:35:12。
本实施例还提供由前述方法制得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
本实施例还提供所述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在床垫中的应用,具体为:将前述的靶电位极片裁切为直径6cm的圆形,然后将圆形靶电位极片3嵌入至床垫1中,圆形靶电位极片3通过导电纤维线2与控制器、电源连接。
靶电位极片在单人床垫中的排布方式为:沿床垫1短边长度方向,设置左右对称的两列;每列中设置有间隔均匀的七个圆形靶电位极片3;各圆形靶电位极片3通过导电纤维线2串联设置。
对比例1
采用实施例2的技术方案,其不同之处为:1)省略制备第一组分步骤;且在后续步骤中,采用多壁碳纳米管替代第一组分;2)制备第二组分的吸附液中,省略迷迭香提取物。
对比例2
采用实施例2的技术方案,其不同之处为:1)制备第一组分中,省略四水合醋酸镍的添加;2)制备第二组分中,省略预处理步骤,将洁净多壁碳纳米管替代预处理物用于复合步骤中。
对实施例1-3、对比例1-2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拉伸强度、线性热膨胀系数(10-120℃)、表面电阻率进行检测,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进一步的,分别将实施例1-3、对比例1-2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弯曲至曲率半径为5mm后,恢复原状;反复弯折6000次后,观察靶电位极片是否出现有破损情况;同时,检测弯折折痕处电阻,并计算电阻变化率,取绝对值。
其中,电阻变化率的计算方法为:[(弯折折痕处电阻-未进行反复弯折的电阻)/未进行反复弯折的电阻]×100%。
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进一步的,分别将实施例1-3、对比例1-2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拉伸2.5%后,恢复原状;重复拉伸100次后,观察靶电位极片是否出现有破损情况;同时,检测拉伸100次后靶电位极片的表面电阻率。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进一步的,分别将实施例1-3、对比例1-2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置于温度为40℃,相对湿度为80%环境中,持续通电工作2000h后,在温度为40℃,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检测靶电位极片的线性热膨胀系数(10-120℃)和表面电阻率。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中,柔性材料与导电材料的相容性好,结合紧密,能够在改善靶电位极片的柔韧性、导电性、拉伸强度的同时,提高靶电位极片的工作稳定性;特别是靶电位极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的工作稳定性,以及靶电位极片在多次拉伸后的工作稳定性。
进一步的,分别将实施例1-3、对比例1-2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裁切为长5mm×宽5mm的碎片,并准确称取2g作为试样;各试样经灭菌处理后,分别投入至ATCC6538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70mL)、ATCC8739大肠杆菌菌液(70mL)中作为试验组,在25℃恒温条件下,150rpm振荡18h后,检测试验组剩余活菌浓度。同时,采用不添加试样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70mL)、大肠杆菌菌液(70mL)作为对照组,在25℃恒温条件下,150rpm振荡18h后,检测对照组剩余活菌浓度,然后分别计算靶电位极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
其中,抑菌率的计算方法为:[(对照组剩余活菌浓度-试验组剩余活菌浓度)/对照组剩余活菌浓度]×100%。
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进一步的,分别将实施例1-3、对比例1-2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裁切为长2mm×宽2mm的碎片,投入至5倍体积的DPPH溶液(浓度为0.2mg/mL)中,避光条件下,常温搅拌8h后,获得处理后的DPPH溶液;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处理后的DPPH溶液在波长517nm处的吸光值;然后计算DPPH自由基去除率。其中,DPPH自由基去除率的计算方法为:[(DPPH溶液的初始吸光度-处理后的DPPH溶液吸光度)/DPPH溶液的初始吸光度]×100%。
同样的,分别将实施例1-3、对比例1-2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裁切为长2mm×宽2mm的碎片,投入至5倍体积的ABTS+溶液(浓度为0.2mg/mL)中,避光条件下,常温搅拌8h后,获得处理后的ABTS+溶液;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处理后的ABTS+溶液在波长517nm处的吸光值;然后计算ABTS+自由基去除率。其中,ABTS+自由基去除率的计算方法为:[(ABTS+溶液的初始吸光度-处理后的ABTS+溶液吸光度)/ABTS+溶液的初始吸光度]×100%。
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通过将多壁碳纳米管与有机金属框架MOF复合制备第一组分;对洁净多壁碳纳米管与纳米介孔活性炭的预混物进行羟基化及硅烷改性的预处理后,采用预处理物对吸附液中的有效成分(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进行吸附;然后将第一组分、第二组分与聚酰胺酸溶液配合,制得的靶电位极片,能够有效提高靶电位极片中,柔性材料与导电材料的相容性,能够在改善靶电位极片的柔韧性、导电性、拉伸强度等物理性能的同时,提高靶电位极片的工作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提高靶电位极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的稳定性,以及在长时间拉伸状态下的稳定性。
同时,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还具有良好的抗菌功能,在应用于床垫后,在床垫的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抑制细菌滋生,进一步保证自身的工作稳定性。进一步的,本发明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能够有效去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
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中所采用的百分数均为质量百分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制备第一组分、制备第二组分、制备聚酰胺酸溶液、制备靶电位极片;
所述制备第一组分的方法为,多壁碳纳米管经丙酮、去离子水清洗后,得到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将一水合醋酸铜、四水合醋酸镍投入至去离子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制得第一液体;将对苯二甲酸、洁净多壁碳纳米管投入至N,N-二甲基乙酰胺中,分散均匀后,搅拌,制得第二液体;搅拌条件下,将第一液体滴加至第二液体中,第一液体滴加完成后,继续搅拌,然后转入至高压反应釜内,密封高压反应釜后,130-140℃保温反应,自然冷却至常温,分离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制得第一组分;
所述制备第二组分,由以下步骤组成:预处理、复合;
所述预处理的方法为,将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和纳米介孔活性炭,混合均匀,制得预混物;搅拌条件下,将预混物投入至双氧水溶液中,搅拌升温至85-95℃,保温回流搅拌,滤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干燥,粉碎,获得干燥物;将干燥物和第一组分投入至乙醇溶液中,搅拌升温至60-70℃,滴入硅烷偶联剂KH-550;硅烷偶联剂KH-550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回流搅拌,分离出固体物,固体物经去离子水洗涤,干燥,粉碎,获得预处理物;
所述复合的方法为,将预处理物投入至吸附液中,分散均匀后,搅拌升温至40-45℃,保温搅拌,滤出固体物,干燥,粉碎,制得第二组分;
所述复合中,吸附液为分散有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去离子水;
所述制备靶电位极片的方法为,将聚酰胺酸溶液、第一组分、第二组分、铜粉混合均匀后,脱泡制得原液;然后将原液投料至流延机内,流延涂布至洁净玻璃板上,升温至120-130℃,保温2-3h后,继续升温至300-320℃,保温1-2h后,经收卷、分切,制得厚度为0.08-0.125mm的靶电位极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聚酰胺酸溶液的方法为,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和4,4'-二氨基二苯醚投入至N-甲基吡咯烷酮中,搅拌均匀后,继续投入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控制反应温度为25-28℃,保温搅拌反应4-5h后,调节固含量至10-12wt%,制得聚酰胺酸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第一组分中,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40-50nm,长度为8-10μm;
第一液体的滴加速率为3-4mL/min;
第一液体与第二液体的体积比为1:1-1.2;
第一液体中,一水合醋酸铜浓度为0.45-0.55wt%,四水合醋酸镍的浓度为0.7-0.8wt%;
第二液体中,对苯二甲酸的浓度为0.5-0.6wt%;
第二液体中,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和N,N-二甲基乙酰胺的重量比为0.9-1.1:10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中,洁净多壁碳纳米管和纳米介孔活性炭的重量比为2-2.5:1;
预混物与双氧水溶液的体积比为1:20-25;
干燥物和第一组分的重量比为2.5-3:1;
硅烷偶联剂KH-550的滴加速率为0.6-0.8mL/min;
双氧水溶液的浓度为1.8-2.2wt%;
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为55-60%;
硅烷偶联剂KH-550与乙醇溶液的重量比为5-6: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中,预处理物与吸附液的重量比为1:16-18;
吸附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去离子水升温至40-50℃,保温搅拌条件下,投入迷迭香提取物和茶多酚,搅拌溶解后,继续投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分散均匀,制得吸附液;
吸附液中,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羧甲基纤维素钠、去离子水的重量份比值为3-4:3-4:0.5-0.6:100-105;
迷迭香提取物的粒径规格为90-100目,提取比例为15-25:1;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含量为70-75wt%。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聚酰胺酸溶液中,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醚、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的摩尔比为2:1:3;
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与N-甲基吡咯烷酮的重量比为1:15-1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靶电位极片中,聚酰胺酸溶液、第一组分、第二组分、铜粉的重量份比值为1000-1050:16-18:32-35:10-12。
8.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
9.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在床垫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8所述的靶电位极片裁切为直径6-12cm的圆形,然后嵌入至床垫中,靶电位极片通过导电纤维线与控制器、电源连接。
CN202311301178.5A 2023-10-10 2023-10-10 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制备方法及在床垫中的应用 Active CN1170699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01178.5A CN117069982B (zh) 2023-10-10 2023-10-10 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制备方法及在床垫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01178.5A CN117069982B (zh) 2023-10-10 2023-10-10 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制备方法及在床垫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9982A CN117069982A (zh) 2023-11-17
CN117069982B true CN117069982B (zh) 2024-02-09

Family

ID=88706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01178.5A Active CN117069982B (zh) 2023-10-10 2023-10-10 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制备方法及在床垫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6998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01813Y (zh) * 2007-09-26 2008-08-20 林君玲 具负电位物理疗效的床垫
CN104916826A (zh) * 2015-07-03 2015-09-16 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包覆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101829174B1 (ko) * 2017-09-01 2018-02-13 한국과학기술원 금속나노트로프-금속나노튜브 복합 네트워크가 일측 표면에 내장된 고유연, 고투명, 고전도성 무색 투명 폴리이미드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연 투명 전극
CN108444500A (zh) * 2018-03-12 2018-08-24 天津大学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柔性传感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9243855A (zh) * 2018-09-28 2019-01-18 新乡学院 一种碳纳米管/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KR20220000386A (ko) * 2020-06-25 2022-01-03 고려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탄소나노튜브-mof 시트,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황 이차전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73661B2 (en) * 2003-07-02 2007-09-25 Dupont Toray Co., Ltd.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olyimide compositions having a carbon nanotube filler component and methods relating thereto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01813Y (zh) * 2007-09-26 2008-08-20 林君玲 具负电位物理疗效的床垫
CN104916826A (zh) * 2015-07-03 2015-09-16 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包覆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101829174B1 (ko) * 2017-09-01 2018-02-13 한국과학기술원 금속나노트로프-금속나노튜브 복합 네트워크가 일측 표면에 내장된 고유연, 고투명, 고전도성 무색 투명 폴리이미드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연 투명 전극
CN108444500A (zh) * 2018-03-12 2018-08-24 天津大学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柔性传感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9243855A (zh) * 2018-09-28 2019-01-18 新乡学院 一种碳纳米管/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KR20220000386A (ko) * 2020-06-25 2022-01-03 고려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탄소나노튜브-mof 시트,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황 이차전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9982A (zh) 2023-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6183A (zh) 多功能矿物陶瓷热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450635A (zh) 一种多层抗菌纳米纤维空气净化滤膜及其制备工艺
CN117069982B (zh) 释放还原离子的靶电位极片、制备方法及在床垫中的应用
Sharma et al. Polymer substrate-based transition metal modified electrospun nanofibrous materials: current trends in functional 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CN105648652A (zh) 一种高弹性蚕丝复合纤维保暖棉
CN108327359A (zh) 一种石墨烯睡袋
CN103590135B (zh) 一种多用途涤纶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72509A (zh) 一种多功能竹纤维絮片
CN106900089A (zh) 石墨烯纳米远红外负离子复合纤维导电发热膜及制备方法
CN106726133A (zh) 一种石墨烯频谱护眼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36292A (zh) 一种银系抗菌织物品低温热解还原制备方法
CN108882412B (zh) 一种石墨烯负离子发热内暖被
CN109295538B (zh) 一种抗菌消臭纺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39919A (zh) 一种高分子纳米生物滤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480584A (zh) 利用纳米银与活性碳纤维的结合制作抗菌材料的方法
CN102152522A (zh) 一种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
CN107874944A (zh) 一种可调节床垫温度及床板角度的护理医疗床
CN112021893A (zh) 一种钯纳米片/石墨烯基热敷药枕
CN112029118A (zh) 一种木醋液-碳气凝胶复合水凝胶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330764B (zh) 一种氢分子发热消炎贴及其使用方法
CN112175396A (zh) 一种抗菌柔性防滑辅助台面及其制备方法
CN207152703U (zh) 一种石墨烯频谱护眼罩
CN215882866U (zh) 一种天丝床上用品面料
CN108096420A (zh) 一种抗菌活血化瘀药膏及其应用
CN2887167Y (zh) 一种保健电热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