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3479A - 成像镜头组件、相机模块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组件、相机模块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63479A
CN117063479A CN202180096010.8A CN202180096010A CN117063479A CN 117063479 A CN117063479 A CN 117063479A CN 202180096010 A CN202180096010 A CN 202180096010A CN 117063479 A CN117063479 A CN 117063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focal length
lens
imaging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60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桂木大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063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34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镜头组件(21),包括:第一透镜组(311),用于在第一焦距下拍摄;第二透镜组(312),用于在第二焦距下拍摄;第三透镜组(32),用于在第一焦距和第二焦距下拍摄;反射镜(33),位于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311,312)的成像侧和第三透镜组(32)的物侧;以及棱镜(35),位于第二透镜组(312)的物侧。第一透镜组(311)被配置为在第一拍摄状态与透镜储存状态以及第二拍摄状态与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其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反射镜(33)被配置为形成光学地连接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311,312)的光路,不阻挡光学地连接棱镜(35)、第二透镜组(312)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以及确保用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储存空间。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组件、相机模块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成像镜头组件、相机模块和成像设备,更具体地,涉及小型且能够保证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镜头组件、相机模块和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诸如移动电话和数码相机的便携式成像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成像设备的小型化,安装在成像设备上的成像镜头组件也需要缩小尺寸。为了满足这种小型化的需求,传统的成像镜头组件通过采用位于透镜组的物侧的棱镜来确保成像镜头组件的焦距在有限的空间内。
然而,对于传统成像镜头,很难紧凑地安装具有棱镜和折叠式光学系统的多个光学系统。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解决上述提及的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因此,本公开需要提供一种成像镜头组件、相机模块和成像设备。
根据本公开,成像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反射镜。
第一透镜组用于在第一焦距下拍摄。
第二透镜组用于在第二焦距下拍摄。
第三透镜组用于在所述第一焦距和所述第二焦距下拍摄。
反射镜位于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成像侧和第三透镜组的物侧。
棱镜位于第二透镜组的物侧。
第一透镜组被配置为在第一拍摄状态与透镜储存状态之间以及在第二拍摄状态与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其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在第一拍摄状态下,以第一焦距执行拍摄,在第二拍摄状态下,以第二焦距执行拍摄;。
反射镜被配置为在第一拍摄状态下形成光学地连接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光路,在第二拍摄状态下不阻挡光学地连接棱镜、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光路,以及在透镜储存状态下确保用于第一透镜组的储存空间。
根据本公开,相机模块包括:成像镜头组件;以及包括成像面的图像传感器。
根据本公开,成像设备包括:相机模块;以及用于储存成像镜头组件的壳体。
附图说明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以及优点,将变得明显并更易于理解,在附图中:
图1A是根据本公开的相机模块的图,示出了在第一拍摄状态、第二拍摄状态与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其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一透镜组,以及在第一拍摄状态与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其相对于光轴方向的角度的反射镜;
图1B是根据本公开的相机模块的图,示出了改变第一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的机制,以及改变反射镜相对于光轴方向的角度的机制;
图1C是示出成像设备的示例的前视图;
图1D是图1C的后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修改示例的相机模块的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18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五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
图20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五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
图21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五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像差图;以及
图22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五示例的相机模块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的像差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将在附图中示出实施例的示例。在整个描述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和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本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解释性的,旨在说明本公开,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
<本公开的概要>
首先,将描述本公开的概要。如图1A所示,本公开所应用的相机模块11是具有紧凑配置的折叠式相机模块,其中多个光学系统部分地共享它们的元件。具体来说,如图1A所示,相机模块11的成像镜头21包括在第一焦距下拍摄的第一透镜组311、在第二焦距下拍摄的第二透镜组312、在第一焦距和第二焦距下拍摄的第三透镜组32以及固定在第二透镜组312的物侧的棱镜35。
相机模块11被配置为在第一拍摄状态与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第一透镜组311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其中,在第一拍摄状态下,以第一焦距拍摄对象(物体)(记录为图像),在透镜储存状态下,将成像镜头组件21储存在相机模块11的外壳中。相机模块11还被配置为在第一拍摄状态与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是否形成光学地连接第一透镜组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此外,相机模块11被配置为在第二拍摄状态与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第一透镜组311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其中,在第二拍摄状态下,以第二焦距拍摄对象。相机模块11还被配置为在第二拍摄状态和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是否形成光学地连接棱镜35、第二透镜组312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是否形成光学地连接第一透镜组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取决于反射镜33的角度。是否形成光学地连接棱镜35、第二透镜组312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也取决于反射镜33的角度。反射镜33设置在第一透镜组311和第二透镜组312的成像侧以及第三透镜组32的物侧。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方向垂直于第二透镜组312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方向。第二透镜组312的光轴方向平行于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方向。第二透镜组312和第三透镜组32相对于反射镜33设置在相对侧。反射镜33可绕反射镜33的在第三透镜组32侧的一端33a旋转。在图1A中,虚线表示相机模块11的光轴(下文也适用)。
如图1A所示,相机模块11包括第一光轴OA1和第二光轴OA2。第一光轴OA1是光学系统在第一焦距侧的光轴,第二光轴OA2是光学系统在第二焦距侧的光轴。
第一光轴OA1包括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OA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OA32。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OA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OA32在与反射镜33的交叉点33b处彼此连续。
第二光轴OA2包括第二透镜组312的光轴OA312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OA32。第二透镜组312的光轴OA312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OA32彼此线性连续。
第一透镜组311被配置成在第一拍摄状态、第二拍摄状态和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其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
反射镜33被配置为在第一拍摄状态下,相对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方向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方向两者倾斜。结果,反射镜33被配置为在第一拍摄状态下形成光学地连接第一透镜组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反射镜33被配置为在第二拍摄状态下保持基本上垂直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方向的状态。结果,反射镜33被配置为在第二拍摄状态下不阻挡光学地连接棱镜35、第二透镜组312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其中,棱镜35位于第二透镜组312的物侧。
反射镜33还被配置成在透镜储存状态下基本上垂直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方向。结果,反射镜33被配置为在透镜储存状态下确保用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储存空间。
更具体地,如图1B所示,第一透镜组311以透镜储存状态储存在壳体4中。此外,反射镜33垂直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方向,以确保第一透镜组311的储存空间。第一透镜组311、第二透镜组312和第三透镜组32分别保持在筒261、262、263中。
然后,当执行从透镜储存状态切换到第一拍摄状态的预定用户操作时,相机模块11从透镜储存状态切换到第一拍摄状态。如图1B所示,相机模块11在从透镜储存状态切换到第一拍摄状态期间,通过使用透镜驱动机构24,从壳体4伸出的方向(该方向与反射镜33相反)推出储存在壳体4中的第一透镜组311。驱动机构24可以是诸如音圈电机的致动器。
此外,相机模块11在从透镜储存状态切换到第一拍摄状态期间,通过使用反射镜驱动机构25来驱动反射镜33,从而形成光学地连接第一透镜组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
更具体地,反射镜驱动机构25绕反射镜33的朝向第三透镜组32侧的一端33a旋转反射镜33,并使得反射镜33相对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方向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方向两者倾斜。结果,光学地连接第一透镜组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形成为第一焦距侧的光路。此时,不会形成光学地连接棱镜35、第二透镜组312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
在图1A所示的示例中,反射镜33在第一拍摄状态下的倾斜角度θ为45°。在图1A中,倾斜角度θ为0°的参考方向是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方向。为了抑制相机模块11的厚度并便于第一透镜组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对齐,倾斜角度θ优选地位于42°和48°之间。
反射镜驱动机构25可以是诸如马达的致动器。
当执行从透镜储存状态切换到第二拍摄状态的预定用户操作时,相机模块11从透镜储存状态切换到第二拍摄状态。如图1B所示,相机模块11在从透镜储存状态切换到第二拍摄状态期间,通过使用透镜驱动机构24,从壳体4伸出的方向推出储存在壳体4中的第一透镜组311。
此外,在从透镜储存状态切换到第二拍摄状态期间,相机模块11不使用反射镜驱动机构25来驱动反射镜33。更具体地,反射镜驱动机构25在朝向第三透镜组32侧不旋转反射镜33的情况下,将反射镜33保持在垂直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方向的状态。结果,光学地连接棱镜35、第二透镜组312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即第二焦距侧的光路,不会被反射镜33阻挡。此时,不会形成光学地连接第一透镜组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
另一方面,当执行从第一拍摄状态切换到透镜储存状态的预定用户操作时,相机模块11从第一拍摄状态切换到透镜储存状态。在从第一拍摄状态切换到透镜储存状态期间,透镜驱动机构24缩回前置透镜组311并储存在壳体4中。此时,反射镜驱动机构25驱动反射镜33,使得不会形成光学地连接第一透镜组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更具体地,在从第一拍摄状态切换到透镜储存状态期间,反射镜驱动机构25使反射镜33绕朝向第三透镜组32的相对侧的一端33a旋转,以使反射镜33垂直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方向。垂直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方向的反射镜33能够确保用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储存空间。
当执行从第二拍摄状态切换到透镜储存状态的预定用户操作时,相机模块11从第二拍摄状态切换到透镜储存状态。在从第二拍摄状态切换到透镜储存状态期间,透镜驱动机构24将缩回前置透镜组311并储存在壳体4中。在从透镜储存状态切换到第二拍摄状态期间,相机模块11不使用反射镜驱动机构25来驱动反射镜33。保持垂直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方向的状态的反射镜33能够确保用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储存空间。
相机模块11可以根据用户操作在第一拍摄状态和第二拍摄状态之间切换。
这样的可伸缩相机模块11在不执行拍摄时具有显著的可储存性和便携性,可伸缩相机模块11的第一透镜组311在第一拍摄状态和第二拍摄状态期间从壳体4伸出。此外,通过在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和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之间共享第三透镜组32,可以减小壳体4的厚度和部件的数量。此外,通过在前置透镜组311、312和第三透镜组32之间设置可绕其一端33a旋转的反射镜33,可以在将棱镜35设置在受限的安装空间中时,能够折叠前置透镜组31。
本公开所应用的相机模块11例如如图3、图4、图7、图8、图11、图12、图15、图16、图19和图20所示地进行配置。
相机模块11包括成像镜头组件21、滤光器22和图像传感器23。
如上所述,成像镜头组件21被配置为改变第一透镜组311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成像镜头组件21还被配置为在第一拍摄状态和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是否形成连接第一透镜组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成像镜头组件21还被配置为在第二拍摄状态和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是否形成连接棱镜35、第二透镜组312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成像镜头组件21也被设计为在小尺寸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
图像传感器23例如是诸如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或电荷耦合器件(CCD)的固态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23具有成像面S,成像面S是成像镜头组件21上的成像平面。图像传感器23经由成像镜头组件21和滤光器22接收来自对象(物侧)的入射光,以光电形式转换该光,并将通过光的光电转换获得的图像数据输出到后续阶段。设置在成像镜头组件21和图像传感器23之间的滤光器22可以是例如从入射光中阻断红外光的红外(IR)滤光器。
将更详细地描述成像镜头组件21。成像镜头组件21包括位于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和位于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组311、第三透镜组32和反射镜33,其中,第一透镜组311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至少一个透镜,第三透镜组32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至少一个透镜,反射镜33位于第一透镜组311的成像侧和第三透镜组32的物侧。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包括第二透镜组312、与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共享的第三透镜组32、以及位于第二透镜组312的物侧的棱镜35,其中,第二透镜组312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至少一个透镜。前置透镜组311被配置为例如通过使用上述透镜驱动机构24在第一拍摄状态、第二拍摄状态和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其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反射镜33被配置为在第一拍摄状态下形成光学地连接前置透镜组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在第二拍摄状态下不阻挡光学地连接棱镜35、第二透镜组312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路,并例如通过使用上述反射镜驱动机构25来确保在透镜储存状态下用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储存空间。孔径光阑34设置在第一透镜组311的最靠物体侧设置的透镜与反射镜33之间,以及第二透镜组312的最靠物体侧设置的透镜与反射镜33之间。
通过采用这种前置透镜组可伸缩的成像镜头组件21,其中,使用反射镜33在是否形成光路之间改变,即使在小尺寸下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
第一焦距可以是短焦距,并且第二焦距可以是长焦距。第一拍摄状态可以是广角拍摄状态,并且第二拍摄状态可以是长焦拍摄状态。
结果,通过在短焦距侧的光学系统和长焦距侧的光学系统之间共享第三透镜组32,可以在确保焦距的灵活性的同时减小壳体4的厚度和部件的数量。
此外,成像镜头组件21中的第一焦距可以等于成像镜头组件21中的第二焦距。
进入第一透镜组311的入射光的入射方向可以与进入棱镜的入射光的入射方向相反。也就是说,如图1C和1D所示,根据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的第一拍摄状态可以是使用后置相机101拍摄位于成像设备100的显示器102的相对侧的对象的拍摄状态,根据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的第二拍摄状态可以是使用前置相机103拍摄位于成像设备100的显示器102侧的对象的拍摄状态。后置相机101包括位于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组311、反射镜33和第三透镜组32。前置相机103包括位于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包括棱镜35、第二透镜组312和第三透镜组32。
根据这样的配置,通过在前置相机(具有包括棱镜35的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和后置相机(具有包括第一透镜组311的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之间共享第三透镜组32,即使具有前置相机和后置相机的相机模块的尺寸小,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
入射光进入第一透镜组311的入射方向可以与入射光进入棱镜35的入射方向相同。如图2所示,这种配置对应图1A中的棱镜35反向设置的配置。
相机模块11的上述配置,例如第一焦距和第二焦距、光的入射方向、反射镜33的旋转中心33a,可以选择性地与由公式(1)至公式(7)表示的以下配置相结合。
当相机模块11满足以下公式(1)时,可以微缩成像镜头组件21,并且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其良好的光学性能:
1≤LG2/LG1<2(1)。
在公式(1)中,LG2是所述第二透镜组321的焦距(下文同样适用),LG1是所述第一透镜组311的焦距(下文同样适用)。
如果LG2/LG1的值偏离公式(1)的范围,则难以确保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和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之间的光学性能的平衡,从而难以保持成像镜头组件21的光学性能。
此外,当相机模块11满足以下公式(2)时,可以微缩成像镜头组件21,并且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其良好的光学性能:
5<(Σd1+Σd2)/(Yh_1+Yh_2)<25(2)。
在公式(2)中,Σd1是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一光轴OA1上从第一透镜组311的最靠物侧设置的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高点到成像面S的距离(下文同样适用)。也即,Σd1是成像镜头组件21在第一焦距侧的全长。如上所述,第一光轴OA1包括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OA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OA32,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OA311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OA32在与反射镜33的交点33b处彼此连续。
Σd2是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二光轴OA2上从棱镜35的反射面35a到成像面S的距离(下文同样适用)。也即,Σd2是成像镜头组件21在第二焦距侧的全长。如上所述,第二光轴OA2包括彼此线性连续的第二透镜组312的光轴OA312和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OA32。Yh_1是第一焦距侧的像高(下文同样适用),该相高是成像面S的半对角线长度。Yh_2是第二焦距侧的像高(下文同样适用),该相高是成像面S的半对角线长度。
如果(Σd1+Σd2)/(Yh_1+Yh_2)的值偏离公式(2)的范围,则难以确保用于第一透镜组311的储存空间,难以小型化成像镜头组件21以及保持其光学性能。
此外,当相机模块11满足以下公式(3)时,可以微缩成像镜头组件21,并且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其良好的光学性能:
Σd1/f1<2.0(3)
在公式(3)中,f1是成像镜头组件21在第一焦距侧的焦距(下文同样适用)。也即,f1是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的焦距。
如果Σd1/f1的值超过公式(3)的上限值,则成像镜头组件21的可制造性降低,并且难以保持其光学性能。
此外,当相机模块11满足以下公式(4)时,可以微缩成像镜头组件21,并且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其良好的光学性能:
Σd2/f2<2.0(4)
在公式(4)中,f2是成像镜头组件21在第二焦距侧的焦距(下文同样适用)。也即,f2是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的焦距。
如果Σd2/f2的值超过公式(4)的上限值,则成像镜头组件21的可制造性降低,并且难以保持其光学性能。
此外,当相机模块11满足以下公式(5)时,可以微缩成像镜头组件21,并且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其良好的光学性能:
LG1/f1<2.0(5)。
如果LG1/f1的值超过公式(5)的上限值,则难以确保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和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之间的光学性能的平衡,从而难以保持成像镜头组件21的光学性能。
此外,当相机模块11满足以下公式(6)时,可以微缩成像镜头组件21,并且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其良好的光学性能:
LG1/LG3<0(6)。
在公式(6)中,LG3是第三透镜组32的焦距(下文通用适用)。
如果LG1/LG3的值超过公式(6)的上限值,则难以确保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和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之间的光学性能的平衡,从而难以保持成像镜头组件21的光学性能。
此外,当相机模块11满足以下公式(7)时,可以微缩成像镜头组件21,并且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其良好的光学性能:
LG2/LG3<0(7)。
如果LG2/LG3的值超过公式(7)的上限值,则难以确保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和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之间的光学性能的平衡,从而难以保持成像镜头组件21的光学性能。
此外,考虑到镜头的形成,成像镜头组件21中的非球面镜头,特别是具有拐点的非球面形状的非球面镜头,优选地由塑料材料形成。关于构成成像镜头组件21的透镜,具有等于或小于特定尺寸的镜头优选由塑料材料形成,而大于特定尺寸的镜头优选由玻璃材料形成。这是因为使用塑料材料以外的材料难以形成非球面镜头或相对较小的镜头。
包括成像镜头组件21的这种相机模块11可以用在诸如移动电话、可穿戴式相机和监视相机的紧凑型数字设备(成像设备)中。
<相机模块的配置示例>
接下来,将描述本公开应用的更具体的示例。在下面的示例中,“Si”表示从物侧向成像面S侧顺序增加的第i表面的序列号。相应表面的光学元件由相应的表面号“Si”表示。“第一表面”或“第1表面”表示透镜的物侧的表面,而“第二表面”或“第2表面”表示透镜的成像面S侧的表面。“Pr表面”表示棱镜的反射表面。“Pe表面”表示棱镜的发射表面。“R”表示表面的中心曲率半径值(mm)。“R”,“E+i”表示以10为底的指数表达式,即“10i”。例如,“1.00E+18”表示“1.00×1018”。这种指数表达式也适用于后面描述的非球面系数。“Di”表示光轴上第i个表面和第(i+1)个表面之间的距离值(mm)。“Ndi”表示具有第i个表面的光学元件的材料在d线(波长为587.6nm)处的折射率值。“νdi”表示具有第i个表面的光学元件的材料在d线处的阿贝数的值。
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成像镜头组件21包括具有非球面的镜头。镜头的非球面形状由以下公式(8)定义:
Z=C×h2/{1+(1-K×C2×h2)1/2}+ΣAn×hn (8),
其中,n是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
在公式(8)中,Z是非球面的深度,C是等于1/R的近轴曲率,h是从光轴到镜头表面的距离,K是圆锥常数(二阶非球面系数),An是n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示例]
将描述第一示例,其中,将具体的数值应用于图3和图4所示的相机模块11中。
[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
如图3所示,在第一示例中,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侧到成像面S侧的顺序依次包括:属于第一透镜组311、具有正屈光力且凸面朝向物侧的第一透镜L11、属于第一透镜组311且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二透镜L12、反射镜33、属于第三透镜组32、具有正屈光力且凸面朝向物侧和成像面S侧的第三透镜L3、以及属于第三透镜组32、具有负屈光力且凹面朝向物侧和成像面S侧的第四透镜L4。孔径光阑34设置在第二透镜L12和反射镜33之间。
表1示出了来自第一示例的第一焦距侧的镜头数据。以下各表中示出的长度或距离的单位是mm。表2示出了每个镜头的焦距、第一透镜组311的焦距LG1和第三透镜组32的焦距LG3。表3示出了成像镜头组件21在第一焦距侧的焦距f1、F数Fno、视角2ω、在无限远处拍摄物体点时获得的成像镜头组件21在第一焦距侧的全长Σd1、第一透镜组311的光轴OA311上从第一透镜组311的最靠物侧设置的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高点到反射镜33的距离ΣLd1、第三透镜组32的光轴OA32上从反射镜33到成像面S的距离ΣLd2以及第一焦距侧的像高Yh_1。表4示出了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一焦距侧上的非球面系数。
表1
Si Ri Di Ndi vdi
1(虚拟表面)
2(L11第一表面) 4.411 1.200 1.5439 56.07
3(L11第二表面) 31.615 0.500
4(L12第一表面) -8.973 0.800 1.6349 23.97
5(L12第二表面) -46.188 0.500
6(孔径光阑) 4.873
7(反射镜) 4.063
8(L3第一表面) 7.497 2.600 1.5439 56.07
9(L3第二表面) -27.008 0.856
10(L4第一表面) -7.842 0.400 1.6349 23.97
11(L4第二表面) 11.888 0.500
12(滤光器) 0.210 1.5168 64.17
13(像平面) 0.072
表4
[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
如图4所示,在第一示例中,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侧到成像面S侧的顺序依次包括:具有反射面35a的棱镜35、第一透镜L21、第二透镜L2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该反射面35a将入射光从物侧反射到第二透镜组312,该第一透镜L21属于第二透镜组312并具有正屈光力且凸面朝向物体侧,第二透镜L22属于第二透镜组312且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L3属于第三透镜组32并具有正屈光力且凸面朝向物侧和成像面S侧,第四透镜L4属于第三透镜组32并具有负屈光力且凹面朝向物侧和成像面S侧。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与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相同。孔径光阑34设置在第二透镜L22和第三透镜L3之间。
表5示出了来自第一示例的第二焦距侧的镜头数据。表6示出了每个镜头的焦距、第二透镜组312的焦距LG2和第三透镜组32的焦距LG3。表7示出了在第二焦距侧的成像镜头组件21的焦距f2、F数Fno、视角2ω、在无限远处拍摄物体点时获得的在第二焦距侧的成像镜头组件21的全长∑d2以及第二焦距侧的像高Yh_2。表8示出了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二焦距侧上的非球面系数。
表5
Si Ri Di Ndi vdi
1(虚拟表面)
2(Pr表面) 3.500 1.5168 64.17
3(Pe表面) 0.500
4(L21第一表面) 6.675 1.500 1.5439 56.07
5(L21第二表面) 71.081 0.450
6(L22第一表面) -7.394 0.585 1.6349 23.97
7(L22第二表面) -13.363 0.200
8(孔径光阑) 17.186
9(L3第一表面) 7.497 2.600 1.5439 56.07
10(L3第二表面) -27.008 0.856
11(L4第一表面) -7.842 0.400 1.6349 23.97
12(L4第二表面) 11.888 0.500
13(滤光器) 0.210 1.5168 64.17
14(像平面) 0.072
表6
镜头 焦距
L21 13.45
L22 -27.11
L3 11.10
L4 -7.38
LG2 24.79
LG3 -58.32
表7
f2 20.00
Fno 3.54
13.60
∑d2 28.56
Yh_2 2.35
表8
/>
表9示出了对应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表9
1≤LG2/LG1<2 1.46
5<(∑d1+∑d2)/(Yh_1+Yh_2)<25 19.21
∑d1/f1<2.0 1.21
∑d2/f2<2.0 1.43
LG1/f1<2.0 1.24
LG1/LG3<0 -0.29
LG2/LG3<0 -0.43
第一示例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像差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像差、球面像差、像散(场曲)和畸变的示例。这些像差图中的每一个都显示了以d线(587.56nm)作为参考波长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中,还显示了相对于g线(435.84nm)和C线(656.27nm)的像差。在示出像散的图中,“S”表示矢形图像表面上的像差值,“T”表示切向图像表面上的像差值。“IMG HT”表示像高。这些同样适用于其他示例中的像差图。
第一示例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像差如图6所示。
从图5和图6中的像差图可以看出,显然,第一示例中的相机模块11即使尺寸小,也能令人满意地校正各种像差,以获得优异的光学性能。
[第二示例]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示例,其中,将具体的数值应用于图7和图8所示的相机模块11中。
[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二示例的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如图7所示。与第一示例中的那些镜头参数相对应的镜头参数如表10-表13所示。
表10
Si Ri Di Ndi vdi
1(虚拟表面)
2(L11第一表面) 6.526 2.000 1.5439 56.07
3(L11第二表面) -80.921 0.250
4(L12第一表面) -6.314 1.000 1.6349 23.97
5(L12第二表面) -11.773 0.050
6(孔径光阑) 6.330
7(反射镜) 5.000
8(L3第一表面) 4.742 2.000 1.5439 56.07
9(L3第二表面) 21.321 1.000
10(L4第一表面) -18.592 0.800 1.6349 23.97
11(L4第二表面) 6.647 1.000
12(滤光器) 0.210 1.5168 64.17
13(像平面) 0.202
表11
镜头 焦距
L11 11.21
L12 -23.09
L3 10.77
L4 -7.62
LG1 20.57
LG3 -415.50
表12
f1 15.00
Fno 2.74
18.17
∑d1 19.84
∑Ld1 9.63
∑Ld2 10.21
Yh_1 2.35
表13
/>
[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二示例的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如图8所示。与第一示例中的那些镜头参数相对应的透镜参数如表14-17所示。
表14
Si Ri Di Ndi vdi
1(虚拟表面)
2(Pr表面) 3.500 1.5168 64.17
3(Pe表面) 0.500
4(L21第一表面) 13.789 1.426 1.5439 56.07
5(L21第二表面) -22.564 0.300
6(L22第一表面) -35.328 0.500 1.6349 23.97
7(L22第二表面) 54.398 0.300
8(孔径光阑) 20.000
9(L3第一表面) 4.742 2.000 1.5439 56.07
10(L3第二表面) 21.321 1.000
11(L4第一表面) -18.592 0.800 1.6349 23.97
12(L4第二表面) 6.647 1.000
13(滤光器) 0.210 1.5168 64.17
14(像平面) 0.202
表17
/>
表18示出了对应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表18
1≤LG2/LG1<2 1.40
5<(∑d1+∑d2)/(Yh_1+Yh_2)<25 21.95
∑d1/f1<2.0 1.32
∑d2/f2<2.0 1.51
LG1/f1<2.0 1.37
LG1/LG3<0 -0.05
LG2/LG3<0 -0.07
第二示例中第一焦距侧的像差如图9所示。第二示例中第二焦距侧的像差如图10所示。
根据第二示例,通过使镜头参数不同于第一示例中的镜头参数,在获得与第一示例相同的效果的同时,可以增加设计根据本公开的相机模块11的自由度。
[第三示例]
接下来,将描述第三示例,其中,将具体的数值应用于图11和图12所示的相机模块11中。
[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三示例的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如图11所示。与第一示例中的那些镜头参数相对应的镜头参数如表19-表22所示。
表19
Si Ri Di Ndi vdi
1(虚拟表面)
2(L11第一表面) 4.805 1.520 1.5439 56.07
3(L11第二表面) 50.121 0.250
4(L12第一表面) -5.287 1.000 1.6349 23.97
5(L12第二表面) -9.734 0.050
6(孔径光阑) 3.843
7(反射镜) 5.000
8(L3第一表面) 4.740 2.000 1.5439 56.07
9(L3第二表面) 21.321 1.000
10(L4第一表面) -18.592 0.800 1.6349 23.97
11(L4第二表面) 6.647 1.000
12(滤光器) 0.210 1.5168 64.17
13(像平面) 0.201
表20
镜头 焦距
L11 9.67
L12 -19.97
L3 10.76
L4 -7.62
LG1 17.83
LG3 -429.86
表21
f1 13.00
Fno 2.77
20.95
∑d1 16.87
∑Ld1 6.66
∑Ld2 10.21
Yh_1 2.35
表22
/>
[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三示例的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如图12所示。与第一示例中的那些镜头参数相对应的镜头参数如表23-26所示。
表23
Si Ri Di Ndi vdi
1(虚拟表面)
2(Pr表面) 3.500 1.5168 64.17
3(Pe表面) 0.700
4(L21第一表面) 13.789 1.426 1.5439 56.07
5(L21第二表面) -22.564 0.300
6(L22第一表面) -35.328 0.500 1.6349 23.97
7(L22第二表面) 54.398 0.300
8(孔径光阑) 20.000
9(L3第一表面) 4.740 2.000 1.5439 56.07
10(L3第二表面) 21.321 1.000
11(L4第一表面) -18.592 0.800 1.6349 23.97
12(L4第二表面) 6.647 1.000
13(滤光器) 0.210 1.5168 64.17
14(像平面) 0.201
表26
/>
表27示出了对应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表27
1≤LG2/LG1<2 1.61
5<(∑d1+∑d2)/(Yh_1+Yh_2)<25 20.77
∑d1/f1ζ2.0 1.30
∑d2/f2<2.0 1.52
LG1/f1<2.0 1.37
LG1/LG3<0 -0.04
LG2/LG3<0 -0.07
第三示例中第一焦距侧的像差如图13所示。第三示例中第二焦距侧的像差如图14所示。
根据第三示例,通过使镜头参数不同于第一示例和第二示例中的镜头参数,在获得与第一示例相同的效果的时,可以增加设计根据本公开的相机模块11的自由度。
[第四示例]
接下来,将描述第四示例,其中,将具体的数值应用于图15和图16所示的相机模块11中。
[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四示例的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如图15所示。与第一示例中的那些镜头参数相对应的镜头参数如表28-表31所示。
表28
Si Ri Di Ndi vdi
1(虚拟表面)
2(L11第一表面) 6.526 2.000 1.5439 56.07
3(L11第二表面) -80.921 0.250
4(L12第一表面) -6.314 1.000 1.6349 23.97
5(L12第二表面) -11.773 0.050
6(孔径光阑) 6.330
7(反射镜) 5.000
8(L3第一表面) 4.742 2.000 1.5439 56.07
9(L3第二表面) 21.321 1.000
10(L4第一表面) -18.592 0.800 1.6349 23.97
11(L4第二表面) 6.647 1.000
12(滤光器) 0.210 1.5168 64.17
13(像平面) 0.202
表29
镜头 焦距
L11 11.21
L12 -23.09
L3 10.77
L4 -7.62
LG1 20.57
LG3 -415.50
表30
f1 15.00
Fno 2.74
18.17
∑d1 19.84
∑Ld1 9.63
∑Ld2 10.21
Yh_1 2.35
表31
/>
[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四示例的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如图16所示。与第一示例中的那些镜头参数相对应的镜头参数如表32-35所示。
表32
Si Ri Di Ndi vdi
1(虚拟表面)
2(Pr表面) 3.700 1.5168 64.17
3(Pe表面) 0.700
4(L21第一表面) 6.526 2.000 1.5439 56.07
5(L21第二表面) -80.921 0.250
6(L22第一表面) -6.314 1.000 1.6349 23.97
7(L22第二表面) -11.773 0.050
8(孔径光阑) 11.330
9(L3第一表面) 4.742 2.000 1.5439 56.07
10(L3第二表面) 21.321 1.000
11(L4第一表面) -18.592 0.800 1.6349 23.97
12(L4第二表面) 6.647 1.000
13(滤光器) 0.210 1.5168 64.17
14(像平面 0.202
表35
/>
表36示出了对应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表36
1≤LG2/LG1<2 1.00
5<(∑d1+∑d2)/(Yh_1+Yh_2)<25 18.76
∑d1/f1<2.0 1.32
∑d2/f2<2.0 1.62
LG1/f1<2.0 1.37
LG1/LG3<0 -0.05
LG2/LG3<0 -0.05
第四示例中第一焦距侧的像差如图17所示。第四示例中第二焦距侧的像差如图18所示。
根据第四示例,通过使镜头参数不同于第一示例至第三示例中的镜头参数,在获得与第一示例相同的效果时,可以增加设计根据本公开的相机模块11的自由度。
[第五示例]
接下来,将描述第五示例,其中,将具体的数值应用于图19和图20所示的相机模块11中。
[第一焦距侧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五示例的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一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如图19所示。与第一示例中的那些镜头参数相对应的镜头参数如表37-表40所示。
表37
Si Ri Di Ndi vdi
1(虚似表面)
2(L11第一表面) 4.411 1.200 1.5439 56.07
3(L11第二表面) 31.615 0.500
4(L12第一表面) -8.973 0.800 1.6349 23.97
5(L12第二表面) -46.188 0.500
6(孔径光阑) 4.873
7(反射镜) 4.063
8(L3第一表面) 7.497 2.600 1.544 56.07
9(L3第二表面) -27.008 0.856
10(L4第一表面) -7.842 0.400 1.635 23.97
11(L4第二表面) 11.888 0.500
12(滤光器) 0.210 1.517 64.17
13(像平面) 0.072
表40
/>
[第二焦距侧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五示例的成像镜头组件21的第二焦距侧上的光学系统如图20所示。与第一示例中的那些镜头参数相对应的镜头参数如表41-44所示。
表41
Si Ri Di Ndi vdi
1(虚拟表面)
2(Pr表面) 3.500 1.5168 64.17
3(Pe表面) 0.800
4(L21第一表面) 4.411 1.200 1.5439 56.07
5(L21第二表面) 31.615 0.500
6(L22第一表面) -8.973 0.800 1.6349 23.97
7(L22第二表面) -46.188 0.500
8(孔径光阑) 8.936
9(L3第一表面) 7.497 2.600 1.544 56.07
10(L3第二表面) -27.008 0.856
11(L4第一表面) -7.842 0.400 1.635 23.97
12(L4第二表面) 11.888 0.500
13(滤光器) 0.210 1.517 64.17
14(像平面) 0.072
表44
/>
表45示出了对应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表45
1≤LG2/LG1<2 1.00
5<(∑d1+∑d2)/(Yh_1+Yh_2)<25 8.88
∑d1/f1<2.0 1.52
∑d2/f2<2.0 1.52
LG1/f1<2.0 1.24
LG1/LG3<0 -0.29
LG2/LG3<0 -0.29
第五示例中第一焦距侧的像差如图21所示。第五示例中第二焦距侧的像差如图22所示。
根据第五示例,通过使镜头参数不同于第一示例至第四示例中的镜头参数,在获得与第一示例相同的效果时,可以增加设计根据本公开的相机模块11的自由度。
在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诸如“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面”、“下面”、“前面”、“背部”、“后面”、“左侧”、“右侧”、“垂直”、“水平”、“顶部”、“底部”、“内部”、“外部”、“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术语应该被解释为指代如讨论中的附图中所描述或示出的方向或位置。这些相关术语仅是用于简化本公开的描述,并不指示或暗示所提及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取向,或者必须以特定取向进行构造或操作。因此,这些术语不能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本文使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术语用于描述的目的,并不旨在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或意义,或者暗示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定义为“第一”和“第二”的特征可以包括该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多个”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安装”、“连接”、“耦接”等被广泛使用,除非另外指定或限定,否则可以是例如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气连接,也可以是直接连接或经由中间结构的间接连接,也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特定情况能够理解的两个元件的内部通信。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除非另外指定或限定,否则,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的结构可以包括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的实施例,还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彼此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形成在它们之间的附加特征接触的实施例。此外,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之上”或“顶部”可以包括第一特征正交地或倾斜地在第二特征“上”、“之上”或“顶部”的实施例,或者仅仅意味着第一特征处于高于第二特征的高度;而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下面”、“下方”或“底部”可以包括第一特征正交地或倾斜地在第二特征“下面”、“下方”或“底部”的实施例,或者仅仅意味着第一特征处于低于第二特征的高度。
以上描述中提供了各种实施例和示例来实现本公开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公开,在上文描述了某些元件和设置。然而,这些元件和设置仅作为示例,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此外,在本公开的不同示例中,可以重复附图标记。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性的目的,而不是指不同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公开中提供了不同处理和材料的示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也可以应用其他处理和/或材料。
在整个说明书中,引用“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示例”、“特定示例”或“一些示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因此,贯穿本说明书的上述短语的出现不一定是指本公开的相同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这些实施例是解释性的,且不能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并且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实施例中进行改变、修改、替代和变化。

Claims (20)

1.一种成像镜头组件,包括:
第一透镜组,用于在第一焦距下拍摄;
第二透镜组,用于在第二焦距下拍摄;
第三透镜组,用于在所述第一焦距和所述第二焦距下拍摄;
反射镜,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成像侧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物侧;以及
棱镜,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物侧,其中,
所述第一透镜组被配置为在第一拍摄状态与透镜储存状态之间以及在第二拍摄状态与所述透镜储存状态之间改变其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拍摄状态下以所述第一焦距执行拍摄,在所述第二拍摄状态下以所述第二焦距执行拍摄;
所述反射镜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拍摄状态下形成光学地连接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路,在所述第二拍摄状态下不阻挡光学地连接所述棱镜、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路,以及在所述透镜储存状态下确保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储存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其中,
所述反射镜被配置为通过相对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轴方向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轴方向两者倾斜,来形成光学地连接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路,
所述反射镜被配置为通过保持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轴方向基本上垂直的状态,不阻挡光学地连接所述棱镜、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路,
所述反射镜被配置为通过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轴方向基本上垂直来确保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储存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还被配置为:
1≤LG2/LG1<2,
其中,LG2是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LG1是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还被配置为:
5<(Σd1+Σd2)/(Yh_1+Yh_2)<25,
其中,Σd1是所述成像镜头组件的第一光轴上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物侧设置的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高点到成像面的距离,所述第一光轴包括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轴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轴,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轴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轴在与反射镜的交点处彼此连续,Σd2是所述成像镜头组件的第二光轴上从所述棱镜的反射面到所述成像面的距离,所述第二光轴包括彼此线性连续的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光轴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轴,Yh_1是所述第一焦距侧的像高,Yh_2是所述第二焦距侧的像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还被配置为:
Σd1/f1<2.0,
其中,Σd1是所述成像镜头组件的第一光轴上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物侧设置的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高点到成像面的距离,所述第一光轴包括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轴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轴,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轴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轴在与反射镜的交点处彼此连续,f1是所述成像镜头组件在所述第一焦距侧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还被配置为:
Σd2/f2<2.0,
Σd2是成像镜头组件的第二光轴上从所述棱镜的反射面到成像面的距离,所述第二光轴包括彼此线性连续的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光轴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轴,f2是所述成像镜头组件在所述第二焦距侧的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还被配置为:
LG1/f1<2.0,
其中,LG1是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1是所述成像镜头组件在所述第一焦距侧的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还被配置为:
LG1/LG3<0,
其中,LG1是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LG3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还被配置为:
LG2/LG3<0,
其中,LG2是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LG3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均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至少一个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至少一个透镜。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轴方向基本上垂直于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轴方向;
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相对于所述反射镜设置在相对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焦距是短焦距;
所述第二焦距是长焦距;
所述第一拍摄状态是广角拍摄状态;
所述第二拍摄状态是长焦拍摄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焦距基本上等于所述第二焦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其中,入射到所述第一透镜组上的光的入射方向与入射到所述棱镜上的光的入射方向基本上相反。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其中,入射到所述第一透镜组上的光的入射方向与入射到所述棱镜上的光的入射方向基本上相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其中,所述反射镜可绕所述反射镜的在所述第三透镜组侧的一端旋转。
17.一种相机模块,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组件;以及
包括成像面的图像传感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相机模块,还包括位于所述成像镜头组件和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的IR滤光器。
1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相机模块;以及
用于储存所述成像镜头组件的壳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拍摄状态是拍摄所述成像设备的显示器的相对侧上的对象的拍摄状态,以及
第二拍摄状态是拍摄所述显示器侧上的对象的拍摄状态。
CN202180096010.8A 2021-07-19 2021-07-19 成像镜头组件、相机模块和成像设备 Pending CN1170634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07170 WO2023000142A1 (en) 2021-07-19 2021-07-19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imaging devic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3479A true CN117063479A (zh) 2023-11-14

Family

ID=84979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6010.8A Pending CN117063479A (zh) 2021-07-19 2021-07-19 成像镜头组件、相机模块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63479A (zh)
WO (1) WO202300014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4055A (ja) * 1997-03-10 1998-09-25 Minolta Co Ltd 多焦点カメラ
CN101762865B (zh) * 2008-12-24 2011-05-2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透镜组
CN105527782A (zh) * 2015-02-13 2016-04-27 福州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CN206421098U (zh) * 2016-10-17 2017-08-18 陈松明 一种用于移动电话的超薄单感光芯片变焦双镜头
CN106772908A (zh) * 2017-03-31 2017-05-3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CN113132576A (zh) * 2019-12-31 2021-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方法、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00142A1 (en)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35653B2 (en) Zoom lens, imaging device and camera device and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using the zoom lens
JP4867383B2 (ja) 変倍光学系
US7113346B1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US20060262421A1 (en) Optical unit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720770B1 (ko) 렌즈 광학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지털 카메라 모듈
JP4844012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3864897B2 (ja) 撮像レンズ装置
JP5062734B2 (ja) 光路反射式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KR20160000759A (ko) 소형 망원 렌즈 시스템
JP2006154702A (ja) 変倍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2012027502A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WO2008072466A1 (ja) 変倍光学系、撮像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2007072263A (ja) 変倍光学系
JP2006058840A (ja) 撮像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436606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カメラ
JP2005024969A (ja) 撮像レンズ
JP2013024936A (ja)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552947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281307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及び撮像レンズ装置
TWI401470B (zh) Zoom lens and photography device
JP2006154705A (ja) 撮像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2006323051A (ja) 変倍光学系
JP2006039063A (ja) 変倍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2006227322A (ja) 撮像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4670261B2 (ja) 撮像レン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