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8495A - 防眩目装置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眩目装置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8495A
CN117048495A CN202310875883.XA CN202310875883A CN117048495A CN 117048495 A CN117048495 A CN 117048495A CN 202310875883 A CN202310875883 A CN 202310875883A CN 117048495 A CN117048495 A CN 117048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electrochromic lens
driver
light
light int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7588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学双
林军昌
张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7588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484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48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84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3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3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 B60R1/088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using a cell of electrically changeable optical characteristic, e.g. liquid-crystal or electrochromic mirr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20/00Scenes; Scene-specific elements
    • G06V20/50Context or environment of the image
    • G06V20/59Context or environment of the image inside of a vehicle, e.g. relating to seat occupancy, driver state or inner lighting conditions
    • G06V20/597Recognising the driver's state or behaviour, e.g. attention or drowsi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眩目装置及控制方法。防眩目装置包括:电致变色镜片、信息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电致变色镜片设置在汽车上,电致变色镜片的镜面位于汽车内驾驶员的视线范围内;信息采集模块包括:光强度传感器、红外光源及红外摄像头,光强度传感器用于获取电致变色镜片的镜面侧的光线强度,红外光源用于向驾驶员方向发出红外线,红外摄像头用于获取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控制模块分别与电致变色镜片和信息采集模块连接,当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根据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以使电致变色镜片变色,且当眯眼程度越严重时,电致变色镜片变的越暗。

Description

防眩目装置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眩目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在夜间或隧道等光线较弱的环境行驶的过程中,当后视镜后侧的强光(如:汽车后方的车辆上的前灯)照射后视镜并进入驾驶员的眼睛时,会使驾驶员的眼睛受到强光刺激而产生炫目的感觉,甚至看不清前方道路,进而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为此,将后视镜设置为电致变色镜片,通过光强度传感器来检测车后方的光线强度,当车后方的光线强度较大时,控制电致变色镜片变暗,以能够减少驾驶员的眼睛受到强光刺激的情况。
但是,由于光强度传感器所获取的光线强度是决定电致变色镜片是否变色的唯一依据,且光强度传感器所获取的光线强度是否准确没有进行验证,从而导致电致变色镜片的变色不精准。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眩目装置及控制方法,其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由于光强度传感器所获取的光线强度是决定电致变色镜片是否变色的唯一依据,且光强度传感器所获取的光线强度是否准确没有进行验证,从而导致电致变色镜片的变色不精准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眩目装置,所述防眩目装置包括:电致变色镜片、信息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电致变色镜片设置在汽车上,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的镜面位于所述汽车内驾驶员的视线范围内;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光强度传感器、红外光源及红外摄像头,所述光强度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的镜面侧的光线强度,所述红外光源用于向所述驾驶员方向发出红外线,所述红外摄像头用于获取所述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和所述信息采集模块连接,当所述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以使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变色,且当所述眯眼程度越严重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变的越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信息采集模块还包括:黑白摄像头,所述黑白摄像头用于获取驾驶员面部与临近所述驾驶员面部位置的周侧环境的光比图像;其中,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光比图像确定所述驾驶员面部与所述周侧环境的光比值,并根据所述光比值发出第二变色信号,所述第二变色信号控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的变色速度,且所述光比值越高时,所述变色速度越快。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数据存储单元,所述数据存储单元用于存储眼部不同位置不同状态的微表情特征及所述微表情特征与眯眼程度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时,所述控制模块获取所述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微表情特征,且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获取的人眼的微表情特征从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确定出对应的眯眼程度,并根据所确定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眯眼程度被划分为多个级别,所述眯眼程度的级别越高,所述眯眼程度越严重;所述光比值被划分为多个级别,所述光比值的级别越高,所述驾驶员面部与所述周侧环境的明暗度区别越大;其中,当所述光线强度达到所述预设值时,所述眯眼程度的级别和所述光比值的级别均小于第一阈值,所述电致变色镜片不变色;当所述光线强度未达到所述预设值时,所述眯眼程度的级别和所述光比值的级别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所述控制模块发出第一变色信号和第二变色信号,以使所述电致变色镜片按照所述第二变色信号的变色速度变暗。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光线强度未达到所述预设值,且所述眯眼程度和所述光比值的级别之和越高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的变暗速度越快。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光线强度与所述预设值进行比对,当比对结果为所述光线强度大于所述预设值时,则确定所述汽车当前所处环境为白天且光线充足;当比对结果为所述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值时,则确定所述汽车当前所处环境为夜间或隧道且光线不充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信息采集模块设置在所述汽车内的方向盘和挡风玻璃之间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能够分别为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和所述信息采集模块供电,且当确定所述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控制模块开始为所述信息采集模块中的红外光源和红外摄像头供电。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眩目装置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目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光强度传感器获取电致变色镜片的镜面侧的光线强度;红外光源向驾驶员方向发出红外线;红外摄像头获取所述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当所述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根据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以使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变色,且当所述眯眼程度越严重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变的越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红外摄像头获取所述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之后还包括:黑白摄像头获取所述驾驶员面部与临近所述驾驶员面部位置的周侧环境的光比图像;所述当所述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根据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以使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变色,且当所述眯眼程度越严重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变的越暗还包括: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光比图像确定所述驾驶员面部与所述周侧环境的光比值,并根据所述光比值发出第二变色信号,所述第二变色信号控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的变色速度,且所述光比值越高时,所述变色速度越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防眩目装置及控制方法,防眩目装置设置有红外光源和红外摄像头,红外光源能够向汽车内的驾驶员方向发出红外线,红外摄像头能够获取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如此,当光强度传感器获取的光线强度低以初步确定汽车当前所处环境的光线不充足(如:汽车处于夜间或隧道)时,能够进一步根据红外摄像头所获取的微表情图像中的驾驶员眼睛是否眯眼验证汽车当前所处环境的光线是否确定为不充足,且当眯眼时则确定汽车当前所处环境的光线不充足,并向电致变色镜片发出变暗的第一变色信号,从而能够提升电致变色镜片变色的精准度。而且,当眯眼程度越严重时,电致变色镜片变的越暗,如此,能够进一步使得变色后的电致变色镜片更能适应于驾驶员的眼睛,以能够进一步减少驾驶员眼睛所受到的强光刺激,甚至炫目的情况。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眩目装置设置在汽车上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眩目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防眩目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致变色镜片;2、信息采集模块;21、光强度传感器;22、红外光源;23、红外摄像头;24、黑白摄像头;3、控制模块;4、方向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申请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申请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大于或等于两个;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此外,本申请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
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术语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第一方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眩目装置,参见图1所示,防眩目装置包括:电致变色镜片1、信息采集模块2和控制模块3,电致变色镜片1设置在汽车上,且电致变色镜片1的镜面位于汽车内驾驶员的视线范围内;信息采集模块2包括:光强度传感器21、红外光源22及红外摄像头23,光强度传感器21用于获取电致变色镜片1的镜面侧的光线强度,红外光源22用于向驾驶员方向发出红外线,红外摄像头23用于获取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控制模块3分别与电致变色镜片1和信息采集模块2连接,当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3根据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以使电致变色镜片1变色,且当眯眼程度越严重时,电致变色镜片1变的越暗。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电致变色镜片1设置在汽车上,且电致变色镜片1的镜面位于汽车内驾驶员的视线范围内,这里,电致变色镜片1可以是设置在汽车内并与汽车内的某一结构连接,也可以是设置在汽车外并与汽车外的某一结构连接,但无论是设置在汽车内还是设置在汽车外,汽车内的驾驶员均能够看到电致变色镜片1的镜面,比如:电致变色镜片1是汽车内(或汽车外)的后视镜,且汽车内(或汽车外)的后视镜为电致变色镜片1时,如此能够降低防眩目装置的成本;又比如:电致变色镜片1是独立于汽车上后视镜的镜片,以能够不改变原有的后视镜设置。上述中的电致变色镜片1通电后能够被点亮,且随着通电后电流的变化电致变色镜片1的亮度也发生变化,比如:当通电后电流越来越小时,电致变色镜片1的亮度越来越小,即电致变色镜片1变的越来越暗。
上述中的信息采集模块2可以设置在汽车内,也可以设置在汽车外,比如:参见图1所示,信息采集模块2设置在汽车内并位于挡风玻璃和方向盘4之间,如此,相对于设置在汽车外的情形,能够减少阳光、雨水等的直接接触信息采集模块2而对信息采集模块2造成的损坏。上述中的光强度传感器21用于获取电致变色镜片1的镜面侧的光线强度,这里,光强度传感器21又可以被称为光电传感器,其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能够获取电致变色镜片1的镜面侧的光线强度。上述中的红外摄像头23用于获取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如此,可以通过对微表情图像中人眼每一位置的特征确定驾驶员眼睛的眯眼程度,比如:当眼睛睁开的高度小于1毫米且上眼皮呈非拉伸状态时,则确定驾驶员此刻眯着眼睛,且为第一眯眼程度,而当眼睛睁开的高度大于1毫米并小于2毫米且眼皮呈非拉伸状态时,则确定驾驶员此刻眯着眼睛,且为第二眯眼程度,同时第一眯眼程度大于第二眯眼程度。
上述中的控制模块3分别与电致变色镜片1和信息采集模块2连接,如此,控制模块3可以向电致变色镜片1输出变化的电流以控制电致变色镜片1的变色,且,控制模块3可以自信息采集模块2处获取信息采集模块2所采集的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调整向电致变色镜片1输出的电流大小。上述中的当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3根据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以使电致变色镜片1变色,且当眯眼程度越严重时,电致变色镜片1变的越暗,这里,当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可以表明此刻汽车所处的环境光线不足,如:汽车处于夜间或隧道环境使得汽车所处的环境光线不足,而当突然的强光进入电致变色镜片1,继而驾驶员看向电致变色镜片1时会受到强光刺激,导致眼睛不舒服并出现眯眼动作,而此时,红外摄像头23记录下这一微表情图像并发送至控制模块3,控制模块3从微表情图像中得到驾驶员眯眼这一情况,进而向电致变色镜片1发出变暗的第一变色信号,由此,使得电致变色镜片1的亮度降低,这时,当驾驶员再看向电致变色镜片1时所受到的强光刺激会减小。上述中的控制模块3可以集成在车载智能计算机中,也可以独立于车载智能计算机,当控制模块3集成在车载智能计算机中时,能够与车载智能计算机中的部分元件共用以能够降低防眩目装置的制作成本,同时能够减少对汽车内部空间的占用。
示例性的,设置有防眩目装置的汽车所处环境为隧道且光线不充足,此时,汽车后方的大车因进入隧道而打开前灯,突然的强光进入电致变色镜片1,继而驾驶员看向电致变色镜片1时会受到强光刺激,导致眼睛不舒服并出现眯眼动作,而此时,红外摄像头23记录下这一微表情图像并发送至控制模块3,控制模块3从微表情图像中得到驾驶员眯眼这一情况,进而向电致变色镜片1发出变暗的第一变色信号,由此,使得电致变色镜片1的亮度降低,这时,当驾驶员再看向电致变色镜片1时所受到的强光刺激会减小。
本实施例中,防眩目装置设置有红外光源22和红外摄像头23,红外光源22能够向汽车内的驾驶员方向发出红外线,红外摄像头23能够获取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如此,当光强度传感器21获取的光线强度低以初步确定汽车当前所处环境的光线不充足(如:汽车处于夜间或隧道)时,能够进一步根据红外摄像头23所获取的微表情图像中的驾驶员眼睛是否眯眼验证汽车当前所处环境的光线是否确定为不充足,且当眯眼时则确定汽车当前所处环境的光线不充足,并向电致变色镜片1发出变暗的第一变色信号,从而能够提升电致变色镜片1变色的精准度。而且,当眯眼程度越严重时,电致变色镜片1变的越暗,如此,能够进一步使得变色后的电致变色镜片1更能适应于驾驶员的眼睛,以能够进一步减少驾驶员眼睛所受到的强光刺激,甚至炫目的情况。另外,采用红外摄像头23进行微表情图像的采集,使得在光线强度低的环境中也能够正常进行微表情图像的采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信息采集模块2还包括:黑白摄像头24,黑白摄像头24用于获取驾驶员面部与临近驾驶员面部位置的周侧环境的光比图像;其中,控制模块3还用于根据光比图像确定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的光比值,并根据光比值发出第二变色信号,第二变色信号控制电致变色镜片1的变色速度,且光比值越高时,变色速度越快。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黑白摄像头24所拍摄的图像为黑白图像,如此,黑白摄像头24获取到的是驾驶员面部与临近驾驶员面部位置的周侧环境的黑白两色分布的光比图像。
上述中的控制模块3还用于根据光比图像确定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的光比值,也就是说,控制模块3能够根据光比图像确定出驾驶员面部和周侧环境关于明暗度的比值,倘若比值大于预设光比值,则驾驶员面部的亮度大于周侧环境的亮度,如此驾驶员眼睛正在受强光刺激;相反,倘若比值小于预设光比值,则驾驶员面部的亮度小于周侧环境的亮度,如此驾驶员眼睛未处于正在受强光刺激的状态。
上述中的控制模块3根据光比值发出第二变色信号,第二变色信号控制电致变色镜片1的变色速度,且光比值越高时,变色速度越快,也就是说,在光强度传感器21确定汽车目前处于夜间或隧道等黑暗环境中,且根据红外摄像头23确定驾驶员眼睛眯着的同时,当驾驶员面部的亮度大于周侧环境的亮度使得人眼受强光刺激时,控制模块3发出第二变色信号,第二变色信号使得驾驶员面部的亮度比周侧环境的亮度越大,则电致变色镜片1变暗的速度越快,从而能够快速的降低电致变色镜片1对人眼的刺激。
本实施例中,在防眩目装置上设置黑白摄像头24,黑白摄像头24能够获取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的光比图像,进而能够根据光比图像确定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的光比值,而光比值的高低能够体现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的明暗度,当光比值越高时,驾驶员面部越亮,驾驶员眼睛受到强光的刺激程度越高,基于此,加速电致变色镜片1变暗的速度,以能够减少刺眼程度的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3包括:数据存储单元,数据存储单元用于存储眼部不同位置不同状态的微表情特征及微表情特征与眯眼程度的对应关系;其中,控制模块3根据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时,控制模块3获取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微表情特征,且控制模块3根据所获取的人眼的微表情特征从数据存储单元中确定出对应的眯眼程度,并根据所确定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数据存储单元存储有眼部不同位置不同状态的微表情特征,也就是说,数据存储单元存储有对应人眼不同位置的微表情特征,且每一位置的微表情特征对应有不同状态下的多个,而控制模块3能够从所存储的人眼不同位置不同状态的微表情特征中针对人眼的每一个位置选取一个微表情特征进而将不同位置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眼,而不同的组合形成眯眼程度不同的人眼特征。上述中的数据存储单元用于存储眼部不同位置不同状态的微表情特征及微表情特征与眯眼程度的对应关系,换言之,数据存储单元中存储有能够组成不同眯眼程度的多组人眼特征,且数据存储单元中存储有多个等级的眯眼程度,同时多组人眼特征与多个等级的眯眼程度呈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上述中的控制模块3根据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时,控制模块3获取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微表情特征,且控制模块3根据所获取的人眼的微表情特征从数据存储单元中确定出对应的眯眼程度,并根据所确定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换言之,控制模块3从微表情图像中能够获取到当前驾驶员眼睛的每一位置的微表情特征,进而从数据存储单元中找出对应的微表情特征,并根据数据存储单元中眼部不同位置不同状态的微表情特征及微表情特征与眯眼程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出该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
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3中的数据存储单元存储有眼部不同位置不同状态的微表情特征及微表情特征与眯眼程度的对应关系,如此,当通过红外摄像头23获取到当前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后,能够从数据存储单元中的不同位置不同状态的微表情特征中选择与所获取的当前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对应的微表情特征,进而根据数据存储单元中所存储的眼部不同位置不同状态的微表情特征及微表情特征与眯眼程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驾驶员的眯眼程度。此过程中,不需要另外对所获取的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进行即时计算,而是根据对应关系能够直接确定,从而能够提升电致变色镜片1的反应速度,由此能够缩短电致变色镜片1亮度过大造成人眼受强光刺激的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眯眼程度被划分为多个级别,眯眼程度的级别越高,眯眼程度越严重;光比值被划分为多个级别,光比值的级别越高,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的明暗度区别越大;其中,当光线强度达到预设值时,眯眼程度的级别和光比值的级别均小于第一阈值,电致变色镜片1不变色;当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眯眼程度的级别和光比值的级别均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控制模块3发出第一变色信号和第二变色信号,以使电致变色镜片1按照第二变色信号的变色速度变暗。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眯眼程度被划分为多个级别,眯眼程度的级别越高,眯眼程度越严重,比如:眯眼程度被划分为5个级别,当眯眼程度为1级和2级时,驾驶员未眯眼;当眯眼程度为3级时,驾驶员眯眼;当眯眼程度为5级时,驾驶员眯眼,且眯眼程度大于3级时的眯眼程度。
上述中的光比值被划分为多个级别,光比值的级别越高,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的明暗度区别更大,比如:光比值被划分为5个级别,当光比值为1级和2级时,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之间的比值为或接近1:1;当光比值为3级时,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之间的光比值大于1:1;当光比值为5级时,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之间的光比值大于1:1,且大于光比值为3级时的光比值。
上述中的当光线强度达到预设值时,眯眼程度的级别和光比值的级别均小于第一阈值,电致变色镜片1不变色,也就是说,当光线强度达到预设值时,此时为白天且光线充足,对应的眯眼程度的级别和光比值的级别均小于第一阈值(如上述中的2级),如此,不需要对电致变色镜片1进行变色调整。比如:初始状态时,电致变色镜片1未通电流,如此,当光线强度达到预设值时,继续不对电致变色镜片1通电流使得电致变色镜片1未进行变色调整;又比如:初始状态时,电致变色镜片1通有电流,此时不对电流大小进行调整,从而使电致变色镜片1未进行变色调整。
上述中的当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眯眼程度的级别和光比值的级别均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控制模块3发出第一变色信号和第二变色信号,以使电致变色镜片1按照第二变色信号的变色速度变暗,也就是说,此时为夜间或隧道环境,同时眯眼很严重且驾驶员面部的亮度大于周侧环境的亮度,如此,控制模块3发出第一变色信号和第二变色信号,以使电致变色镜片1按照第二变色信号的变色速度变暗。
本实施例中,对眯眼程度和光比值进行等级划分,并设定在不同的等级下对电致变色镜片1的亮度进行不同的控制,以能够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镜片1变色及变色程度的精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且眯眼程度和光比值的级别之和越高时,电致变色镜片1的变暗速度越快。这里,当眯眼程度和光比值的级别之和越高时,强光对人眼的刺激更强烈,如此,使电致变色镜片1的变暗速度越快时,以能够缩短强光对人眼刺激的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3还用于将光线强度与预设值进行比对,当比对结果为光线强度大于预设值时,则确定汽车当前所处环境为白天且光线充足;当比对结果为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值时,则确定汽车当前所处环境为夜间或隧道环境且光线不充足。也就是说,光强度传感器21获取的光线强度通过控制模块3进行判断,以确定当前汽车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相对于将判断过程设置在外部控制设备上,能够减少将光强度传感器21与外部控制设备连接所耗费的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息采集模块2设置在汽车内的方向盘4和挡风玻璃之间的区域。比如:参见图1所示,光强度传感器21、红外光源22、红外摄像头23及黑白摄像头24均设置在方向盘4和挡风玻璃之间的区域,且红外摄像头23、红外光源22及黑白摄像头24沿直线依次分布并位于方向盘4的前侧。
本实施例中,将信息采集模块2设置在汽车内的方向盘4和挡风玻璃之间的区域,由此,不仅能够实现对所需信息的采集,而且由于该位置与驾驶员相对,从而使得所采集的信息更准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3能够分别为电致变色镜片1和信息采集模块2供电,且当确定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3开始为信息采集模块2中的红外光源22和红外摄像头23供电。如此,当确定光线强度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3不为红外光源22和红外摄像头23供电,以使电致变色镜片1不变色;而当确定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3开始为信息采集模块2中的红外光源22和红外摄像头23供电以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从而能够减少电能的损耗,降低使用成本。
第二方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眩目装置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中任一项的防眩目装置,参见图2所示,控制方法包括:
S101:光强度传感器21获取电致变色镜片1的镜面侧的光线强度;
S102:红外光源22向驾驶员方向发出红外线;
S103:红外摄像头23获取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
S104:当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3根据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以使电致变色镜片1变色,且当眯眼程度越严重时,电致变色镜片1变的越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S103:红外摄像头23获取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之后还可以包括:黑白摄像头24获取驾驶员面部与临近驾驶员面部位置的周侧环境的光比图像;S104:当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3根据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以使电致变色镜片1变色,且当眯眼程度越严重时,电致变色镜片1变的越暗之后还可以包括:控制模块3还用于根据光比图像确定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的光比值,并根据光比值发出第二变色信号,第二变色信号控制电致变色镜片1的变色速度,且光比值越高时,变色速度越快。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眩目装置的控制方法中的防眩目装置与上述中所述的防眩目装置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上述中防眩目装置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防眩目装置的控制方法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中防眩目装置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
参见图1所示,一种防眩目装置包括:
三个电致变色镜片1,三个电致变色镜片1均设置在汽车上,分别为汽车内前方的后视镜和汽车外左右侧的两个后视镜。每个电致变色镜片1的镜面位于汽车内驾驶员的视线范围内。
信息采集模块2,信息采集模块2设置在汽车内的方向盘4和挡风玻璃之间的区域。信息采集模块2包括:光强度传感器21、红外光源22、红外摄像头23及黑白摄像头24,红外摄像头23、红外光源22及黑白摄像头24沿直线依次分布并位于方向盘4的前侧。光强度传感器21用于获取电致变色镜片1的镜面侧的光线强度,红外光源22用于向驾驶员方向发出红外线,红外摄像头23用于获取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黑白摄像头24用于获取驾驶员面部与临近驾驶员面部位置的周侧环境的光比图像。
控制模块3,控制模块3分别与三个电致变色镜片1及信息采集模块2连接。控制模块3将光线强度与预设值进行比对,当比对结果为光线强度大于预设值时,则确定汽车当前所处环境为白天且光线充足;当比对结果为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值时,则确定汽车当前所处环境为夜间或隧道环境且光线不充足。当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3根据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以使电致变色镜片1变色,且当眯眼程度越严重时,电致变色镜片1变的越暗。控制模块3还用于根据光比图像确定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的光比值,并根据光比值发出第二变色信号,第二变色信号控制电致变色镜片1的变色速度,且光比值越高时,变色速度越快。这里,控制模块3能够分别为电致变色镜片1和信息采集模块2供电,且当确定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3开始为信息采集模块2中的红外光源22和红外摄像头23供电。
其中,眯眼程度被划分为5个级别,眯眼程度的级别越高,眯眼程度越严重;光比值被划分为5个级别,光比值的级别越高,驾驶员面部与周侧环境的明暗度区别更大;当光线强度达到预设值时,眯眼程度的级别和光比值的级别均小于3,电致变色镜片1不变色;当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眯眼程度的级别和光比值的级别均大于或等于3,控制模块3发出第一变色信号和第二变色信号,以使电致变色镜片1按照第二变色信号的变色速度变暗。而且,当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且眯眼程度和光比值的级别之和越高时,电致变色镜片1的变暗速度越快。
具体来讲,本申请通过对驾驶员微表情及驾驶舱光环境的计算,来实现精确的后视镜变色控制。控制模块3作为控制中枢,能够承担供电、微表情识别、光比感知、逻辑控制的功能。
首先,通过控制模块3获取光强度传感器21所采集的光线强度,并将光线强度与预设值(参数A)相比来判断当前是白天、夜间还是隧道环境。当根据光强度传感器21所得到的光线强度确定当前为白天光线充足环境时,则不对电致变色镜片1进行变色的控制;当根据光强度传感器21所得到的光线强度确定当前进入夜间或隧道光线昏暗环境时,控制模块3对信息采集模块2供电,以使红外光源22、红外摄像头23及黑白摄像头24开始工作,并将红外摄像头23获取的驾驶员脸部的微表情图像及黑白摄像头24获取的座舱黑白影像传入控制模块3以进行分析。这里,红外摄像头23采集的微表情图像用于眼部微表情识别,黑白摄像头24采集的座舱黑白影像用于驾驶员面部与座舱光比的计算。
其次,控制模块3内置眼部微表情特征识别数据库,当红外摄像头23获取的微表情图像被识别到眯眼(参数B)动作时,条件一达成;当黑白摄像头24获取的光比图像被识别到驾驶员面部与座舱光比达到预设值(参数C),则条件二达成。当上条件一和条件二同时达成时,控制模块3通过线缆分别输出电流(参数D)至三个电致变色镜片1使三个电致变色镜片1变暗。
这里,参数A作为判断当前是白天、夜间还是隧道环境的边界值,该参数为固定值,其可以是由工作人员在实际场地采集数值后确定。参数A可以是预先设置在控制模块3内,也可以是后期写入控制模块3内。参数B的眯眼程度由图像处理算法分为五级,其中1-2级为正常舒展状态,3-5级代表不同的眯眼程度,数值越高,眯眼越强烈。参数C的驾驶员面部与座舱光比也可以由图像处理算法分为5级,其中1-2级为舒适状态,3-5级代表逐渐增高的面部光比值,数值越高,炫目程度越强烈。当参数B与参数C同时大于或等于3,则控制模块3输出电流控制电致变色镜片1变暗;当参数B与参数C值的和越大,则控制的电流越大,变色速度越快。随着电致变色镜片1变暗,参数B和参数C也在逐步降低,当任意一个值小于3,则逐步降低输出电流,即参数D,直至参数B与参数C维持在2级。当参数B与参数C中任意一个值降为1,则代表当前处于舒适环境,控制模块3停止电流输出,电致变色镜片1逐渐变淡。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为了避免遮蔽本申请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

Claims (10)

1.一种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致变色镜片,所述电致变色镜片设置在汽车上,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的镜面位于所述汽车内驾驶员的视线范围内;
信息采集模块,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包括:光强度传感器、红外光源及红外摄像头,所述光强度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的镜面侧的光线强度,所述红外光源用于向所述驾驶员方向发出红外线,所述红外摄像头用于获取所述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和,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和所述信息采集模块连接,当所述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以使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变色,且当所述眯眼程度越严重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变的越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还包括:黑白摄像头,所述黑白摄像头用于获取驾驶员面部与临近所述驾驶员面部位置的周侧环境的光比图像;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光比图像确定所述驾驶员面部与所述周侧环境的光比值,并根据所述光比值发出第二变色信号,所述第二变色信号控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的变色速度,且所述光比值越高时,所述变色速度越快。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数据存储单元,所述数据存储单元用于存储眼部不同位置不同状态的微表情特征及所述微表情特征与眯眼程度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时,所述控制模块获取所述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微表情特征,且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获取的人眼的微表情特征从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确定出对应的眯眼程度,并根据所确定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眯眼程度被划分为多个级别,所述眯眼程度的级别越高,所述眯眼程度越严重;
所述光比值被划分为多个级别,所述光比值的级别越高,所述驾驶员面部与所述周侧环境的明暗度区别越大;
其中,当所述光线强度达到所述预设值时,所述眯眼程度的级别和所述光比值的级别均小于第一阈值,所述电致变色镜片不变色;当所述光线强度未达到所述预设值时,所述眯眼程度的级别和所述光比值的级别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所述控制模块发出第一变色信号和第二变色信号,以使所述电致变色镜片按照所述第二变色信号的变色速度变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光线强度未达到所述预设值,且所述眯眼程度和所述光比值的级别之和越高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的变暗速度越快。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光线强度与所述预设值进行比对,当比对结果为所述光线强度大于所述预设值时,则确定所述汽车当前所处环境为白天且光线充足;当比对结果为所述光线强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值时,则确定所述汽车当前所处环境为夜间或隧道且光线不充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设置在所述汽车内的方向盘和挡风玻璃之间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模块能够分别为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和所述信息采集模块供电,且当确定所述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控制模块开始为所述信息采集模块中的红外光源和红外摄像头供电。
9.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光强度传感器获取电致变色镜片的镜面侧的光线强度;
红外光源向驾驶员方向发出红外线;
红外摄像头获取所述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
当所述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根据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以使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变色,且当所述眯眼程度越严重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变的越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摄像头获取所述驾驶员的微表情图像之后还包括:
黑白摄像头获取所述驾驶员面部与临近所述驾驶员面部位置的周侧环境的光比图像;
所述当所述光线强度未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根据微表情图像中人眼的眯眼程度发出第一变色信号,以使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变色,且当所述眯眼程度越严重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变的越暗还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光比图像确定所述驾驶员面部与所述周侧环境的光比值,并根据所述光比值发出第二变色信号,所述第二变色信号控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的变色速度,且所述光比值越高时,所述变色速度越快。
CN202310875883.XA 2023-07-17 2023-07-17 防眩目装置及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70484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75883.XA CN117048495A (zh) 2023-07-17 2023-07-17 防眩目装置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75883.XA CN117048495A (zh) 2023-07-17 2023-07-17 防眩目装置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8495A true CN117048495A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56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75883.XA Pending CN117048495A (zh) 2023-07-17 2023-07-17 防眩目装置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4849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85640B (zh) 主动防炫目方法及汽车主动防炫目装置
JP6138908B2 (ja) 自動車の運転者または同乗者用の適応型眼鏡
US8450677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a reflectance of mirror in a vehicle
CN106994884B (zh) 基于oled显示技术的主动防炫目方法及装置
US10137830B2 (en) Self-adjusting lighting based on viewing location
US7092007B2 (en) Vehicular forward-vision display system decreasing luminance with decreasing vehicle speed
WO2021253953A1 (zh) 一种车窗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105526B (zh) 用于设置交通工具的照明状况的方法和系统以及交通工具
JP2009292474A (ja) 車両用防眩システム
CN110834523A (zh) 一种自适应的电子遮阳板及其控制方法
JP2006522699A (ja) 車両用防眩システム
CN108162729B (zh) 一种汽车防眩光系统及方法
CN108528343B (zh)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及其控制方法
KR102106180B1 (ko) 주간 자동차 운전을 보조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0171275A (zh) 一种不影响驾驶员视野的汽车挡风玻璃防炫目装置及方法
CN111796445A (zh) 一种汽车挡风玻璃透明度调节系统、方法及汽车
CN112896032B (zh) 用于驾驶员的可变光束模式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RU2369490C2 (ru) Мног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защиты глаз от ослепления
CN117048495A (zh) 防眩目装置及控制方法
GB2562248A (en) Driver anti-blinding system
CN116238448A (zh) 基于照度及瞳孔监测的驾驶舒适性改善设备及方法
CN110803111B (zh) 一种汽车车载智能外后视系统的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746237A (zh)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车辆
CN112776716B (zh)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07496577U (zh) 汽车光线识别系统及包括其的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