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5931A - 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 - Google Patents

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5931A
CN117045931A CN202310870640.7A CN202310870640A CN117045931A CN 117045931 A CN117045931 A CN 117045931A CN 202310870640 A CN202310870640 A CN 202310870640A CN 117045931 A CN117045931 A CN 1170459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blood
side wall
liquid feed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706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端卿
余顺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7064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459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45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59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68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e.g. shape, atraumatic tip, curved tip or tip structure
    • A61M25/007Side holes, e.g. their profiles or arrangements; Provisions to keep side holes unblock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60/00Blood pumps; Devices for mechanical circulatory actuation; Balloon pumps for circulatory assistance
    • A61M6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ther than related to driving
    • A61M60/8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ther than related to driving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blood pu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68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e.g. shape, atraumatic tip, curved tip or tip structure
    • A61M2025/0073Tip designed for influencing the flow or the flow velocity of the fluid, e.g. inserts for twisted or vortex flow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所述送液管呈中空设置,所述送液管具有内壁面、外壁面及血液过孔,所述血液过孔贯穿所述内壁面和所述外壁面;所述送液管还具有界定所述血液过孔的孔壁,所述孔壁的内边缘连接所述内壁面,所述孔壁的外边缘连接所述外壁面;至少部分所述孔壁自其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并且,呈圆弧形设置的至少部分所述孔壁所在圆的圆心,处在所述内壁面和所述外壁面之间。本申请的送液管,不仅能够降低血液流经送液管各个区域处时受到的损伤,以减少血泵在使用时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还能够提高泵送效率。

Description

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血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
背景技术
血泵又被称为心内血泵或血管内血泵,其可以插入血管内并前探入患者的心脏中以作为左心室辅助设备或右心室辅助设备起作用。传统的血泵使用时,血液流入及流出血泵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血液细胞受损伤的情况,亟需改善。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血泵驱动血液流动过程中血液细胞受损的问题,提供一种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送液管,所述送液管呈中空设置,所述送液管具有内壁面、外壁面及血液过孔,所述血液过孔贯穿所述内壁面和所述外壁面;所述送液管还具有界定所述血液过孔的孔壁,所述孔壁的内边缘连接所述内壁面,所述孔壁的外边缘连接所述外壁面;至少部分所述孔壁自其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并且,呈圆弧形设置的至少部分所述孔壁所在圆的圆心,处在所述内壁面和所述外壁面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孔壁包括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沿所述送液管的周向相对,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自其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孔壁还包括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沿所述送液管的轴向相对,所述第三侧壁及所述第四侧壁均自其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及所述第四侧壁中的至少一者所在圆具有半径R,所述送液管具有自所述内壁面到所述外壁面的管壁厚度S;其中,0.1mm≤S≤0.25mm,且S≤2R≤S+0.05mm。
在一实施例中,呈圆弧形设置的所述孔壁的内边缘与外边缘的连接线,平行于所述送液管的管壁厚度的方向,且该孔壁所在圆的圆心处在所述送液管的管壁厚度的等分线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送液管还包括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沿所述送液管的轴向相对;其中,
所述第三侧壁包括沿所述送液管的径向排布的第一内弧面和第一外弧面,所述第一内弧面和第一外弧面均沿所述径向呈圆弧形设置并圆滑衔接,所述第一外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内弧面所在圆的半径;
和/或,所述第四侧壁包括沿所述送液管的径向排布的第二内弧面和第二外弧面,所述第二内弧面和第二外弧面均沿所述径向呈圆弧形设置并圆滑衔接,所述第二内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外弧面所在圆的半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弧面的内边缘和所述内壁面连接而形成有第一连接处,所述第一外弧面的外边缘和所述外壁面连接而形成有第二连接处,在所述第三侧壁的截面上,所述第二连接处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处更远离所述第四侧壁;
所述第二内弧面的内边缘和所述内壁面连接而形成有第三连接处,所述第二外弧面的外边缘和所述外壁面连接而形成有第四连接处,在所述第四侧壁的截面上,所述第四连接处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处更远离所述第三侧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内弧面所在圆的半径;所述第一外弧面与所述第二外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均和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在圆的半径相等。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弧面沿所述送液管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所述送液管的径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内弧面的宽度自其中间区域向其两端呈逐渐减小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内弧面呈月牙形;
和/或,所述第二内弧面沿所述送液管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所述送液管的径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二内弧面的宽度自其中间区域向其两端区域呈逐渐减小设置,以使所述第二内弧面呈月牙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送液管作为出口管,所述送液管的靠近所述第三侧壁的一端为入口端,以供血液从所述入口端进入所述送液管,并从所述血液过孔向所述送液管的外侧流出;
或者,所述送液管作为入口管,所述送液管的靠近所述第三侧壁的一端为出口端,以供血液从所述血液过孔进入所述送液管,并从所述出口端流出。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套管组件,所述套管组件包括套管以及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送液管,所述送液管与所述套管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血泵,所述血泵包括叶轮以及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套管组件,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套管组件连接;所述叶轮设置在所述套管组件内,所述叶轮由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旋转。
本申请的送液管中,通过将该送液管的血液过孔的至少部分孔壁设置为自其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使得血液过孔的至少部分孔壁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光滑圆润,并且,由于这部分孔壁呈圆弧形设置,从而这部分孔壁的内边缘将会与内壁面圆滑过渡衔接,且这部分孔壁的外边缘亦会与外壁面自然圆滑过渡衔接,进而能够减小血液从血液过孔通过时孔壁对血液细胞的损伤,降低血液受锐利结构损伤的风险。由此,本申请的送液管,能够降低血液流经送液管的血液过孔时受到的损伤,以减少血泵在使用时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
此外,相对于在孔壁和内壁面、外壁面的连接处设置倒圆或倒角的传统技术而言,本申请将孔壁设置为圆弧形,还可以使得孔壁整体从内边缘到外边缘圆滑过渡,孔壁的曲率更为均匀,使得血液在流经孔壁的整体过程中阻力更小,从而有利于引导血液快速得从血液过孔通过,提高泵血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血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送液管的侧视图。
图3为图2所示送液管沿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送液管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2所示送液管沿中C-C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送液管中部分结构的轴侧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送液管的部分结构另一视角的轴侧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送液管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5所示送液管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2所示送液管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送液管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2所示送液管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2所示送液管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2所示送液管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2所示送液管另一部分结构的轴侧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送液管部分结构另一视角的轴侧示意图。
图17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血泵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血泵;20、套管组件;21、血液入口;22、血液出口;100、送液管;101、血液过孔;102、孔壁;103、内壁面;104、外壁面;110、第一侧壁;120、第二侧壁;130、第三侧壁;131、第一内弧面;132、第一外弧面;140、第四侧壁;141、第二内弧面;142、第二外弧面;200、套管;300、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一种送液管及血泵。所述血泵可以为介入式血泵,能够适用于左心室辅助、右心室辅助、增加肾脏灌注等。在此需说明,在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中,通常称医疗器械靠近医师或操作者的一端为近端,远离医师或操作者的一端为远端。
血泵通常包括驱动装置、叶轮及套管组件;其中,送液管与套管连接,叶轮布置在套管组件内,并与驱动装置连接。送液管具有供血液通过的血液过孔。然而,传统技术中的血液过孔的孔壁通常会形成有锐利的边角,血液细胞在流经血液过孔的过程时容易被锐利的边角损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发明人提出了一种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所述送液管设有连通其内部与外部的血液过孔,使得所述送液管能够作为出口管或入口管使用;并且,所述送液管具有用于界定形成血液过孔的孔壁,至少部分所述孔壁呈圆弧形设置,使得至少部分所述孔壁由内到外光滑圆润,从而能够降低血液流经送液管时孔壁对血液细胞的损伤。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的血泵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血泵10包括套管组件20、叶轮(图未示出)及驱动装置300;其中,叶轮设置在套管组件20内,叶轮由驱动装置驱动旋转,叶轮旋转时能够使血液流经套管组件20,套管组件20具有血液入口21和血液出口22。套管组件20包括套管200和送液管100,送液管100与套管200连接。
其中,结合图1和图2参阅,在图示实施例中,所述血泵10适用于左心室辅助,此时,所述血泵10的送液管100连接于套管200的近端,该送液管100用作出口管,此时,送液管100的血液过孔101形成所述血液出口22,血液入口21则可以形成在套管200的远端或者另外连接于套管200的远端的入口管上。所述血泵10介入患者左心室之后,该血泵10的血液入口11位于左心室内,血泵10的血液出口22位于主动脉内,左心室内的血液(如图1中J1所示)可以从血液入口21进入血泵10,并经血液出口22排出到主动脉内。
结合图2和图17参阅,在图示实施例中,所述血泵10适用于右心室辅助,此时,所述血泵10的送液管100连接于套管200的近端,该送液管100用作入口管,此时,送液管100的血液过孔101形成所述血液入口21,血液出口22则可以形成在套管200的远端或者另外连接于套管200的远端的出口管上。所述血泵10介入患者右心室之后,该血泵10的血液入口21位于右心室内,血泵10的血液出口22位于肺动脉内,右心室内的血液(如图17中J2所示)可以从血液入口21进入血泵10,并经血液出口22排出到肺动脉内。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所述血泵10中,所述套管组件20也可以包括两个送液管100,其中一个送液管100连接于套管200的一端,以用作出口管,该送液管100的血液过孔101形成血液出口22;另一个送液管100连接于套管200的另一端,以用作入口管,该送液管100的血液过孔101形成血液入口21。
请参阅图2至图4,所述送液管100的一实施例中,送液管100呈中空设置,送液管100具有内壁面103、外壁面104及血液过孔101,血液过孔101贯穿内壁面103和所述外壁面104。送液管100还具有界定血液过孔101的孔壁102,孔壁102的内边缘连接内壁面103,孔壁102的外边缘连接外壁面104。至少部分孔壁102自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并且,呈圆弧形设置的所述至少部分孔壁102所在圆的圆心,处在内壁面103和外壁面104之间。
具体说来,送液管100呈圆柱形设置。送液管100设有多个血液过孔101,多个血液过孔101沿送液管100的周向间隔排布。血液过孔101可以是圆形孔、方形孔、椭圆形孔及圆角矩形孔中的任意一者。血液过孔101的全部孔壁102可以均自其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或者,其中一部分孔壁102自其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其中,孔壁102的内边缘的分布位置如图4中P1所示,孔壁102的外边缘的分布位置如图4中P2所示。
本申请的送液管100中,通过将该送液管100的血液过孔101的至少部分孔壁102设置为自其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使得血液过孔101的至少部分孔壁102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光滑圆润,并且,由于这部分孔壁102呈圆弧形设置,从而这部分孔壁102的内边缘将会与内壁面103圆滑过渡衔接,且这部分孔壁102的外边缘亦会与外壁面103圆滑过渡衔接,进而能够减小血液从血液过孔101通过时孔壁102对血液细胞的损伤,降低血液受锐利结构损伤的风险。由此,本申请的送液管100,能够降低血液流经送液管100的血液过孔101时受到的损伤,以减少血泵10在使用时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
此外,相对于传统技术在孔壁和内壁面、外壁面的连接处设置倒圆或倒角这种方式而言,本申请将孔壁102设置为圆弧形,还可以使得孔壁102整体从内边缘到外边缘圆滑过渡,孔壁102的曲率更为均匀,使得血液在流经孔壁102的整体过程中阻力更小。并且,由于孔壁102呈圆弧面设置,故孔壁102的内边缘附近的部分区域和孔壁102的外边缘附近的部分区域具有大致对称的外形。以血液从血液过孔101向外排出为例,部分血液顺沿孔壁102的内边缘经孔壁102附壁流向孔壁102的外边缘,在此过程中血液受到类似漏斗的内收导流作用,从而有利于引导血液快速得从血液过孔101通过,提高泵血效率。可见,本申请不仅能够降低血液流经送液管100的血液过孔101时受到的损伤,还能够提高泵血效率。
请参阅图2及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孔壁102包括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沿送液管100的周向相对,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自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如此设置,能够降低血液在第一侧壁110与第二侧壁120的区域处自内边缘流向外边缘时血液细胞所受的损伤,以及降低血液自外边缘流向内边缘时血液细胞所受的损伤,同时也能够便于引导血液在第一侧壁110与第二侧壁120上的流动。
请参阅图6至图9,在一个实施例中,孔壁102还包括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第三侧壁130和第四侧壁140沿送液管100的轴向相对。所述轴向指的是送液管100的管长方向。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均自其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同理如此设置,能够降低血液在第三侧壁130与第四侧壁140的区域处自内边缘流向外边缘时血液细胞所受的损伤,以及降低自外边缘流向内边缘时血液细胞所受的损伤,同时也能够便于引导血液在第三侧壁130与第四侧壁140上的流动。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依次首尾连接,以界定上述血液过孔101,使得血液过孔101呈矩形或圆角矩形。
请参阅图3及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中的至少一者所在圆具有半径R,送液管100具有自内壁面103到外壁面104的管壁厚度S。其中,0.1mm≤S≤0.25mm,且S≤2R≤S+0.05mm。S的取值可以是但不局限于0.12mm、0.15mm、0.18mmmm、0.20mm、0.23mm等。
当然,R可以等于S。也就是说,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中的至少一者所在圆为半圆,由此无需作额外的圆滑过渡处理即可使得孔壁102的内边缘和外边缘分别与内壁面103、外壁面104相切,以减少送液管100上锐利的区域,减少对孔壁102加工的工序。
请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呈圆弧形设置的孔壁102的内边缘与外边缘的连接线,平行于送液管100的管壁厚度S的方向,亦即所述连接线沿送液管100的径向延伸。该孔壁102所在圆的圆心位于送液管100的管壁厚度S的等分线上。如此设置,孔壁102位于该等分线靠近送液管100内部一侧的部分圆弧面,与孔壁102位于该等分线靠近送液管100外部一侧的部分圆弧面所占区域跨度相同或几乎相同,即该呈圆弧形设置的孔壁102的横截面呈半圆形。
具体在此,以第一侧壁110为例,在如图4所示的截面中,第一侧壁110与内壁面103的连接处为P1;第一侧壁110与外壁面104的连接处为P2;第一侧壁110所在圆的圆心为O;P3为该截面处管壁厚度的等分线与孔壁102的交点,亦即第一侧壁110的位于P1和P2之间且距离线段P1P2最远的最高点。可以理解的是,管壁厚度S的方向即为送液管100的径向,则线段P1P2平行于管壁厚度方向,即是P1、P2位于同一径向上。又由于第一侧壁110所在圆的圆心位于送液管100管壁厚度的等分线上,也就是说弧线P3P1的弧度等于弧线P3P2的弧度。如此,当送液管100作为出口管时,第一侧壁110的对应弧线P3P1的圆弧面对血液的引导效果,和第一侧壁110的对应弧线P3P2的圆弧面对血液的引导效果基本相同,从而能够均衡孔壁102的导引效果。
以送液管100作为出口管为例,此时血液在血液过孔101处由内而外流动。以P3为界,沿血流方向,弧线P3P1所在的圆弧面大致呈漏斗状,对血液能够起到漏斗的导引作用,以引导送液管100内的血液进入血液过孔101。沿血流方向,弧线P3P2所在的圆弧面大致呈喇叭状,对血液能够起到外扩散的导引作用,便于血液快速流出至血液过孔101外。本实施例中如此设置,使弧线P3P1所在的圆弧面与弧线P3P2所在的圆弧面的对血液的导引效果在程度上大致相同,能够均衡血液在流经血液过孔101使收到孔壁102的不同的导引作用,提高血液流入及流出血液过孔101的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送液管100作为入口管时,孔壁102的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第四侧壁140对血液的导引效果与上述同理,故不再一一赘述。
请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送液管100整体的管壁厚度均匀,即送液管100各处的管壁厚度均为S。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设置送液管100具有凸出或凹陷的部位。各实施例中仅讨论内壁面103与内边缘连接处至外壁面104与外边缘连接处的管壁厚度,送液管100其他部位的管壁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设置,故不再赘述。管壁厚度S可以为0.10mm至0.25mm之间,即0.1mm≤S≤0.25mm。
请参阅图4并结合图8及图9,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所在圆的弧度、半径均与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所在圆的弧度、半径相同。
请参阅图12,在一个实施例中,送液管100作为出口管,送液管100的靠近第三侧壁130一端为入口端(即远端)。血液能够从送液管100的入口端进入送液管100,然后从送液管100的血液过孔101向其外侧流出,即第三侧壁130能够先于第四侧壁140对血液进行导流。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下述实施例中均以第三面壁比第四侧壁140更靠近出口管的远端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第三侧壁130与第四侧壁140大致为对称布置,故设置第四侧壁140比第三侧壁130更靠近出口管的远端也是同理,故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侧壁130和第四侧壁140与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的形状结构及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相同或至少部分不相同。
请参阅图10至图14,在一实施例中,与前述将第三侧壁130设置为规则的圆弧形不同,本实施例中的第三侧壁130包括沿送液管100的径向排布的第一内弧面131和第一外弧面132;第一内弧面131和第一外弧面132均沿所述管壁厚度S方向呈圆弧形设置并圆滑衔接。
具体地,第一内弧面131的内边缘与内壁面103连接而形成有第一连接处Q1,第一内弧面131的外边缘与第一外弧面132的内边缘圆滑衔接形成有衔接处QA,第一外弧面132的外边缘与外壁面104连接而形成有第二连接处Q2。其中,衔接处QA为第三侧壁130上距离Q1或Q2最大的最高点。第一内弧面131自第一连接处Q1到该第一内弧面与所述第一外弧面的衔接处QA呈圆弧形设置,第一外弧面132自所述衔接处QA到第二连接处Q2呈圆弧形设置,以便于引导血液流动及减小血液细胞受损。
以送液管100用作出口管为例,送液管100内部的血液从血液过孔101通过时,先经第一内弧面131流向第一外弧面132。第三侧壁130作为界定形成血液过孔101的结构之一,血液流经第三侧壁130时分为流入及流出。如图11至图14所示K1及K2方向为血液流动方向,K1为血液流出血液过孔101的方向;K2为血液在送液管100内的流动方向,也即由远端指向近端的方向。
可选地,将第一内弧面131所在圆的半径R1设置为大于第一外弧面132所在圆的半径R2,即R1>R2。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圆弧面而言,其所对应圆的径向尺寸越小,则其表面的陡峭程度越陡。即第一内弧面131的陡峭程度相对第一外弧面132更缓,而第一外弧面132则较陡,如此更便于血液自第一内弧面131向第一外弧面132流动,而流出送液管100。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处Q2在送液管100的轴向上比第一连接处Q1更远离第四侧壁140,即第二连接处Q2相对第一连接处Q1位于远端。即线段Q1Q2非平行于送液管100的管壁厚度的方向。当血液被第三侧壁130向外导出时,可以延长第三侧壁130将血液向外导出的导流距离,进而提高第三侧壁130对流出的血液的扩散作用,使血液快速流出。参阅图13,第一连接处Q1与第二连接处Q2在送液管100的轴向上间隔的距离为T1,其中,0.02mm≤T1≤0.05mm。可以根据送液管100的实际各项参数而相应调整T1的尺寸。
在一实施例中,与前述第三侧壁130的形状相类似地,第四侧壁140包括沿送液管100的径向排布的第二内弧面141及第二外弧面142;第二内弧面141和第二外弧面142均沿所述径向呈圆弧形设置并圆滑衔接。
具体地,第二内弧面141的内边缘与内壁面103连接而形成有第三连接处Q3,第二内弧面141的外边缘与第二外弧面142的内边缘圆滑衔接形成有衔接处QB,第二外弧面142的外边缘与外壁面104连接而形成有第四连接处Q4。其中,衔接处QB为第四侧壁140上距离Q1或Q2最大的最高点。第二内弧面141自第三连接处Q3到所述衔接处QB呈圆弧形设置,第二外弧面142自所述衔接处QB到第四连接处Q4呈圆弧形设置,以便于引导血液流动及减小血液细胞受损。
可选地,将第二内弧面141所在圆的半径R3设置为大于第二外弧面142所在圆的半径R4,即R3>R4。同理,如此设置能够使第二内弧面141的陡峭程度相对第二外弧面142更缓,而第二外弧面142则较陡,如此更便于血液自第二内弧面141向第二外弧面142流动,而流出送液管100。
进一步地,第四连接处Q4在送液管100的轴向上比第三连接处Q3更远离第三侧壁130,即第四连接处Q4相对第三连接处Q3位于近端。如此设置,可以相对提高第二外弧面142对流出的血液的扩散作用,使血液能够快速流出。参阅图14,第三连接处Q3和第四连接处Q4在送液管100的轴向上间隔的距离为T2,其中,0.02mm≤T2≤0.05mm。可以根据送液管100的实际各项参数而相应调整T2的尺寸。T2可以等于T1
请参阅图13,送液管100作为出口管时,第三侧壁130可以相对第四侧壁140位于送液管100的远端,即血液先经过第三侧壁130再经过第四侧壁140。在此,为了使更多的血液量尽早从血液过孔101排出,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将第一内弧面131所在圆的半径R1设置为小于第二内弧面141所在圆的半径R3,即R1<R3。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圆弧面,半径越小,则曲率越大。第一内弧面131作为送液管100上血液由轴向到径向拐向的最先接触的拐点,设置第一内弧面131曲率大,则其对血液拐向的阻力越小,从而能够提高血液在第一内弧面131处拐入血液过孔101的顺畅性,即提高血流顺畅性。
请参阅图13及图14,在一个实施例中,孔壁102中的同一侧壁上的内弧面所在圆的半径总是大于该侧壁上的外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即内弧面的陡峭程度总是较缓,以便于血液流入。关于各实施例中各个侧壁所在圆的半径的关系,第一侧壁110和/或第二侧壁120所在圆的半径为R;第一内弧面131所在圆的半径为R1,第一外弧面132所在圆的半径R2;第二内弧面141所在圆的半径为R3,第二外弧面142所在圆的半径R4。第一外弧面132所在圆的半径R2、第二外弧面142所在圆的半径R4,与第一侧壁110或第二侧壁120所在圆的半径R相等,即R2=R4=R。也就是说,各实施例中,R3>R1>R2=R4=R。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设置各侧壁具有其他的结构尺寸。
请参阅图1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内弧面131沿送液管100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送液管100的径向上的宽度,第一内弧面131的宽度自其中间区域向其两端区域呈逐渐减小设置,以使第一内弧面131呈月牙形。即是说,第一内弧面131的中间区域的宽度最大,两端区域的宽度最小。如此,可以减小第一内弧面131两端在血液过孔101的拐角处(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分别与第三侧壁130两端的连接处的拐角)的应力,并增大第一内弧面131的中间区域的导流面面积,从而提高第三侧壁130的导流效果,使得血液更顺畅地流出。各实施例中所述的管壁的环周方向参见图15及图16中M。
请参阅图16,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内弧面141沿送液管100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送液管100的径向上的宽度,第二内弧面141的宽度自其中间区域向其两端区域呈逐渐减小设置,以使第二内弧面141呈月牙形。如此,可以减小第二内弧面141两端在血液过孔101的拐角处(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分别与第四侧壁140两端的连接处的拐角)的应力,并增大第二内弧面141的中间区域的导流面面积,使得血液可以从第二内弧面141两端向其中间区域汇集流出,从而提高第四侧壁1340的导流效果,使得血液更顺畅地流出。
在一实施例中,送液管100可以用作出口管,送液管100的靠近血液过孔101的第三侧壁130的一端为入口端,以供血液从所述入口端进入送液管100,并从血液过孔101向送液管100的外侧流出。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送液管100也可以用作入口管,送液管100的靠近血液过孔101的第三侧壁130的一端为出口端,以供血液从所血液过孔101进入送液管100,并从所述出口端流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送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液管呈中空设置,所述送液管具有内壁面、外壁面及血液过孔,所述血液过孔贯穿所述内壁面和所述外壁面;
所述送液管还具有界定所述血液过孔的孔壁,所述孔壁的内边缘连接所述内壁面,所述孔壁的外边缘连接所述外壁面;
至少部分所述孔壁自其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并且,呈圆弧形设置的至少部分所述孔壁所在圆的圆心,处在所述内壁面和所述外壁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壁包括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沿所述送液管的周向相对,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自其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壁还包括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沿所述送液管的轴向相对,所述第三侧壁及所述第四侧壁均自其内边缘到外边缘呈圆弧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及所述第四侧壁中的至少一者所在圆具有半径R,所述送液管具有自所述内壁面到所述外壁面的管壁厚度S;
其中,0.1mm≤S≤0.25mm,且S≤2R≤S+0.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送液管,其特征在于,呈圆弧形设置的所述孔壁的内边缘与外边缘的连接线,平行于所述送液管的管壁厚度的方向,且该孔壁所在圆的圆心处在所述送液管的管壁厚度的等分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液管还包括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沿所述送液管的轴向相对;其中,
所述第三侧壁包括沿所述送液管的径向排布的第一内弧面和第一外弧面,所述第一内弧面和第一外弧面均沿所述径向呈圆弧形设置并圆滑衔接,所述第一外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内弧面所在圆的半径;
和/或,所述第四侧壁包括沿所述送液管的径向排布的第二内弧面和第二外弧面,所述第二内弧面和第二外弧面均沿所述径向呈圆弧形设置并圆滑衔接,所述第二内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外弧面所在圆的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弧面的内边缘和所述内壁面连接而形成有第一连接处,所述第一外弧面的外边缘和所述外壁面连接而形成有第二连接处,在所述第三侧壁的截面上,所述第二连接处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处更远离所述第四侧壁;
所述第二内弧面的内边缘和所述内壁面连接而形成有第三连接处,所述第二外弧面的外边缘和所述外壁面连接而形成有第四连接处,在所述第四侧壁的截面上,所述第四连接处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处更远离所述第三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内弧面所在圆的半径;所述第一外弧面与所述第二外弧面所在圆的半径均和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在圆的半径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弧面沿所述送液管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所述送液管的径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内弧面的宽度自其中间区域向其两端呈逐渐减小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内弧面呈月牙形;
和/或,所述第二内弧面沿所述送液管的周向延伸,并具有沿所述送液管的径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二内弧面的宽度自其中间区域向其两端区域呈逐渐减小设置,以使所述第二内弧面呈月牙形。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4、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液管作为出口管,所述送液管的靠近所述第三侧壁的一端为入口端,以供血液从所述入口端进入所述送液管,并从所述血液过孔向所述送液管的外侧流出;
或者,所述送液管作为入口管,所述送液管的靠近所述第三侧壁的一端为出口端,以供血液从所述血液过孔进入所述送液管,并从所述出口端流出。
11.一种套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组件包括:
套管;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送液管,所述送液管与所述套管连接。
12.一种血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泵包括:
驱动装置;
叶轮;以及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套管组件,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套管组件连接;所述叶轮设置在所述套管组件内,所述叶轮由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旋转。
CN202310870640.7A 2023-07-14 2023-07-14 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 Pending CN1170459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70640.7A CN117045931A (zh) 2023-07-14 2023-07-14 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70640.7A CN117045931A (zh) 2023-07-14 2023-07-14 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5931A true CN117045931A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59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70640.7A Pending CN117045931A (zh) 2023-07-14 2023-07-14 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4593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50418B2 (en) Cannula tip for use with a VAD
JP5675786B2 (ja) マルチルーメンカニューレ
JP4571630B2 (ja) 閉塞防止先端を備えたカテーテル
US7776005B2 (en) Triple lumen catheter with occlusion resistant tip
US7090654B2 (en) Catheter with occlusion resistant tip
JP2007524452A5 (zh)
JP4343851B2 (ja) 閉塞防止先端を備えたカテーテル
JP7246328B2 (ja) 体外循環用のカテーテル
JP4414925B2 (ja) 医療用横流式送液ポンプ及び横流式送液ポンプ付医療機器
PT2228090E (pt) Cateter de duplo lúmen
CN117045931A (zh) 送液管、套管组件及血泵
CN209596281U (zh) 一种易于快速粘贴的螺旋盘绕式引流管套装
CN110559541A (zh) 一种用于左心辅助的单通道动脉插管
US10709868B2 (en) Curved split-tip catheter
CN117398597A (zh) 血泵
CN117398599A (zh) 血泵
WO2022150346A1 (en) Coaxial cannula for use with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systems
CN117159915A (zh) 一种血液流入笼及其导管泵
CN116747427A (zh) 血泵
CN117398600A (zh) 血泵
CN118161689A (zh) 双腔动脉插管和辅助循环系统
CN118161690A (zh) 具有双腔动脉插管的ecmo系统
WO2021032281A1 (en) Cannula system comprising two cannula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CN116262159A (zh) 具有出口导流结构的介入式血泵
ZA200508692B (en) Catheter with occlusion resistant ti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