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4429A - 有机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有机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4429A
CN117044429A CN202280022978.0A CN202280022978A CN117044429A CN 117044429 A CN117044429 A CN 117044429A CN 202280022978 A CN202280022978 A CN 202280022978A CN 117044429 A CN117044429 A CN 1170444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mol
added
organic layer
stirred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29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旼俊
李东勋
徐尚德
金永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Chem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201506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30071074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22/01786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85881A1/ko
Publication of CN117044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44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内容涉及有机发光器件。

Description

有机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11月15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21-0156945号和于2022年11月11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22-0150688号的权益,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本公开内容涉及有机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通常,有机发光现象是指通过使用有机材料将电能转化成光能的现象。利用有机发光现象的有机发光器件具有诸如宽视角,优异的对比度,快速的响应时间,优异的亮度、驱动电压和响应速度的特性,并因此已进行了许多研究。
有机发光器件通常具有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介于阳极与阴极之间的有机材料层的结构。有机材料层经常具有包含不同材料的多层结构以提高有机发光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例如,有机材料层可以由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形成。在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中,如果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则空穴从阳极注入至有机材料层中,以及电子从阴极注入至有机材料层中,当注入的空穴和电子彼此相遇时形成激子,并且当激子再次落至基态时发光。
持续需要开发用于在有机发光器件中使用的有机材料的新材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0001)韩国未审查专利公开第10-2000-0051826号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内容涉及具有改善的驱动电压、效率和寿命的有机发光器件。
技术方案
在本公开内容中,提供了有机发光器件,其包括:
阳极;阴极;以及设置在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发光层,
其中发光层包含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由以下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
在化学式1中,
Y1至Y7中的任一者为N,以及余者为CR,
各R独立地为氢;氘;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60芳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包含选自N、O和S中的至少一者的C2-60杂芳基,
L1至L3各自独立地为单键;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60亚芳基;或者未经取代的包含选自N、O和S中的至少一者的C2-60亚杂芳基,以及
Ar1和Ar2各自独立地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60芳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包含选自N、O和S中的至少一者的C2-60杂芳基,
[化学式2]
在化学式2中,
A1至A10中的任一者为由以下化学式2-1表示的取代基,以及余者各自独立地为氢或氘,
[化学式2-1]
在化学式2-1中,
L'1至L'3各自独立地为单键;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60亚芳基;或者未经取代的包含选自N、O和S中的至少一者的C2-60亚杂芳基,
Ar'1和Ar'2各自独立地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60芳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包含选自N、O和S中的至少一个杂原子的C2-60杂芳基。
有益效果
上述有机发光器件在驱动电压、效率和寿命方面是优异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包括基底1、阳极2、发光层3和阴极4的有机发光器件的一个实例。
图2示出了包括基底1、阳极2、空穴注入层5、空穴传输层6、发光层3、电子传输层7、电子注入层8和阴极4的有机发光器件的一个实例。
图3示出了包括基底1、阳极2、空穴注入层5、空穴传输层6、电子阻挡层9、发光层3、空穴阻挡层10、电子注入和传输层11以及阴极4的有机发光器件的一个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案以促进对本发明的理解。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符号或/>意指与另外的取代基连接的键。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意指未经取代或者经选自以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取代基取代:氘;卤素基团;腈基;硝基;羟基;羰基;酯基;酰亚胺基;氨基;氧化膦基;烷氧基;芳氧基;烷基硫基;芳基硫基;烷基磺酰基;芳基磺酰基;甲硅烷基;硼基;烷基;环烷基;烯基;芳基;芳烷基;芳烯基;烷基芳基;烷基胺基;芳烷基胺基;杂芳基胺基;芳基胺基;芳基膦基;以及包含N、O和S原子中的至少一者的杂环基,或者未经取代或经以上例示的取代基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取代基相连接的取代基取代。例如,“两个或更多个取代基相连接的取代基”可以为联苯基。即,联苯基可以为芳基,或者其也可以被解释为两个苯基相连接的取代基。
在本公开内容中,羰基的碳数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1至40。具体地,羰基可以为具有以下结构式的化合物,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内容中,酯基可以具有其中酯基的氧被具有1至25个碳原子的直链、支链、或环状烷基或者具有6至25个碳原子的芳基取代的结构。具体地,酯基可以为具有以下结构式的化合物,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内容中,酰亚胺基的碳数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1至25。
具体地,酰亚胺基可以为具有以下结构式的化合物,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内容中,甲硅烷基具体包括三甲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乙烯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丙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二苯基甲硅烷基、苯基甲硅烷基等,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内容中,硼基具体包括三甲基硼基、三乙基硼基、叔丁基二甲基硼基、三苯基硼基、苯基硼基等,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内容中,卤素基团的实例包括氟、氯、溴或碘。
在本公开内容中,烷基可以为直链或支链,并且其碳数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1至40。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烷基的碳数为1至20。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烷基的碳数为1至10。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烷基的碳数为1至6。烷基的具体实例包括甲基、乙基、丙基、正丙基、异丙基、丁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仲丁基、1-甲基-丁基、1-乙基-丁基、戊基、正戊基、异戊基、新戊基、叔戊基、己基、正己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4-甲基-2-戊基、3,3-二甲基丁基、2-乙基丁基、庚基、正庚基、1-甲基己基、环戊基甲基、环己基甲基、辛基、正辛基、叔辛基、1-甲基庚基、2-乙基己基、2-丙基戊基、正壬基、2,2-二甲基庚基、1-乙基-丙基、1,1-二甲基-丙基、异己基、2-甲基戊基、4-甲基己基、5-甲基己基等,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内容中,烯基可以为直链或支链,并且其碳数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2至40。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烯基的碳数为2至20。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烯基的碳数为2至10。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烯基的碳数为2至6。其具体实例包括乙烯基、1-丙烯基、异丙烯基、1-丁烯基、2-丁烯基、3-丁烯基、1-戊烯基、2-戊烯基、3-戊烯基、3-甲基-1-丁烯基、1,3-丁二烯基、烯丙基、1-苯基乙烯基-1-基、2-苯基乙烯基-1-基、2,2-二苯基乙烯基-1-基、2-苯基-2-(萘基-1-基)乙烯基-1-基、2,2-双(二苯基-1-基)乙烯基-1-基、茋基、苯乙烯基等,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内容中,环烷基没有特别限制,但其碳数优选为3至60。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环烷基的碳数为3至30。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环烷基的碳数为3至20。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环烷基的碳数为3至6。其具体实例包括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3-甲基环戊基、2,3-二甲基环戊基、环己基、3-甲基环己基、4-甲基环己基、2,3-二甲基环己基、3,4,5-三甲基环己基、4-叔丁基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等,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内容中,芳基没有特别限制,但其碳数优选为6至60,并且其可以为单环芳基或多环芳基。根据一个实施方案,芳基的碳数为6至30。根据一个实施方案,芳基的碳数为6至20。单环芳基包括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等,但不限于此。多环芳基包括萘基、蒽基、菲基、芘基、苝基、基、芴基等,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内容中,芴基可以为经取代的,并且两个取代基可以彼此键合以形成螺环结构。在芴基为经取代的情况下,可以形成
等。然而,结构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内容中,杂环基为包含O、N、Si和S中的至少一个杂原子作为杂元素的杂环基,并且其碳数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2至60。杂环基的实例包括噻吩基、呋喃基、吡咯基、咪唑基、噻唑基、唑基、/>二唑基、三唑基、吡啶基、联吡啶基、嘧啶基、三嗪基、吖啶基、哒嗪基、吡嗪基、喹啉基、喹唑啉基、喹喔啉基、酞嗪基、吡啶并嘧啶基、吡啶并吡嗪基、吡嗪并吡嗪基、异喹啉基、吲哚基、咔唑基、苯并/>唑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咔唑基、苯并噻吩基、二苯并噻吩基、苯并呋喃基、菲咯啉基、异/>唑基、噻二唑基、吩噻嗪基、二苯并呋喃基等,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内容中,芳烷基、芳烯基、烷基芳基和芳基胺基中的芳基与芳基的前述实例相同。在本公开内容中,芳烷基、烷基芳基和烷基胺基中的烷基与烷基的前述实例相同。在本公开内容中,杂芳基胺中的杂芳基可以应用杂环基的前述描述。在本公开内容中,芳烯基中的烯基与烯基的前述实例相同。在本公开内容中,可以应用芳基的前述描述,不同之处在于亚芳基为二价基团。在本公开内容中,可以应用杂环基的前述描述,不同之处在于亚杂芳基为二价基团。在本公开内容中,可以应用芳基或环烷基的前述描述,不同之处在于烃环不是一价基团而是通过使两个取代基结合而形成的。在本公开内容中,可以应用杂环基的前述描述,不同之处在于杂环不是一价基团而是通过使两个取代基结合而形成的。
将针对各配置详细地描述本公开内容。
阳极和阴极
本公开内容中使用的阳极和阴极是指有机发光器件中使用的电极。
作为阳极材料,通常优选使用具有大的功函数的材料,使得空穴可以顺利地注入至有机材料层中。阳极材料的具体实例包括:金属,例如钒、铬、铜、锌和金,或其合金;金属氧化物,例如锌氧化物、铟氧化物、铟锡氧化物(ITO)和铟锌氧化物(IZO);金属和氧化物的组合,例如ZnO:Al或SnO2:Sb;导电聚合物,例如聚(3-甲基噻吩)、聚[3,4-(亚乙基-1,2-二氧)噻吩](PEDOT)、聚吡咯和聚苯胺;等等,但不限于此。
作为阴极材料,通常优选使用具有小的功函数的材料,使得电子可以容易地注入至有机材料层中。阴极材料的具体实例包括:金属,例如镁、钙、钠、钾、钛、铟、钇、锂、钆、铝、银、锡和铅,或其合金;多层结构材料,例如LiF/Al或LiO2/Al;等等,但不限于此。
发光层
本公开内容中使用的发光层是指能够通过使从阳极和阴极转移的空穴和电子结合而发出可见光区域中的光的层。通常,发光层包含主体材料和掺杂剂材料,以及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由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在本公开内容中作为主体包含在内。
化学式1的化合物包含苯并呋喃并吡啶环和与其键合的三嗪取代基。在化学式1中,一个或更多个氢可以经氘取代。
优选地,各R独立地为氢;氘;苯基;联苯基;萘基;(苯基)萘基;(萘基)苯基;菲基;基;苯并菲基;三亚苯基;咔唑基;荧蒽基;苯并咔唑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苯并萘并呋喃基;或者苯并萘并噻吩基。当R为除了氢或氘之外的取代基时,其可以经至少一个氘取代。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Y1至Y7中的任一者为N,以及余者可以各自独立地为CH或CD。
或者,Y1至Y7中的任一者为N,以及余者为CR,其中六个R中的任一者为苯基;联苯基;萘基;(苯基)萘基;(萘基)苯基;菲基;基;苯并菲基;三亚苯基;咔唑基;荧蒽基;苯并咔唑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苯并萘并呋喃基;或者苯并萘并噻吩基;以及剩余的五个R可以全部为氢或氘。不为氢或氘的R可以经至少一个氘取代。
优选地,L1至L3各自独立地为单键;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20亚芳基。
优选地,L1至L3各自独立地为单键;或者选自以下中的任一者:
在以上中,一个或更多个氢可以经氘取代。
优选地,Ar1和Ar2各自独立地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20芳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包含选自N、O和S中的至少一者的C2-20杂芳基。
优选地,Ar1和Ar2各自独立地为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菲基;荧蒽基;基;苯并菲基;二苯并呋喃基;或者二苯并噻吩基。在本文中,Ar1和Ar2可以各自独立地经至少一个氘取代。
化学式1的化合物可以不包含氘或者可以包含至少一个氘。
例如,当化学式1的化合物包含氘时,所述化合物的氘取代率可以为1%至100%。具体地,所述化合物的氘取代率可以为5%或更大、10%或更大、20%或更大、30%或更大、40%或更大、50%或更大、60%或更大、70%或更大、75%或更大、80%或更大、或者90%或更大且100%或更小。所述化合物的氘取代率可以通过将取代的氘的数目与化合物中可以存在的氢的总数相比来确定。取代的氘的数目可以通过MALDI-TOF 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Mass Spectrometer)分析来获得。
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代表性实例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外,提供了用于制备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例如,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可以通过如下反应方案1中的制备方法来制备。
[反应方案1]
在以上中,除了X之外的其他取代基的限定与化学式1中限定的相同,以及X为卤素,优选为氯或溴。
反应方案1为Suzuki偶联反应,并且优选在钯催化剂和碱的存在下进行。此外,用于Suzuki偶联反应的反应性基团可以如本领域已知的适当改变。
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可以在以下描述的合成例中更具体地描述。
化学式2包含苯并萘并呋喃核心以及与其键合的芳基胺取代基。
优选地,L'1至L'3各自独立地为单键;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20亚芳基。
优选地,L'1至L'3各自独立地为单键;亚苯基;或者亚萘基。L'1至L'3可以各自独立地未经取代或经至少一个氘取代。
优选地,Ar'1和Ar'2各自独立地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20芳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包含选自N、O和S中的至少一者的C2-20杂芳基。
优选地,Ar'1和Ar'2各自独立地为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菲基;9,9-二甲基芴基;经一个苯基取代的9,9-二甲基芴基;9,9-二苯基芴基;经一个苯基取代的9,9-二苯基芴基;9,9'-螺二芴基;9-苯基咔唑基;二苯并呋喃基;或者二苯并噻吩基。在以上中,“经一个苯基取代”意指取代基的氢中的任一者经苯基取代。Ar'1和Ar'2可以各自独立地未经取代或经至少一个氘取代。
化学式2的化合物可以不包含氘或者可以包含至少一个氘。
例如,当化学式2的化合物包含氘时,所述化合物的氘取代率可以为1%至100%。具体地,所述化合物的氘取代率可以为5%或更大、10%或更大、20%或更大、30%或更大、40%或更大、50%或更大、60%或更大、70%或更大、75%或更大、80%或更大、或者90%或更大且100%或更小。
由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代表性实例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外,提供了用于制备由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具体地,将其中化学式2中的A5为化学式2-1的情况看作一个实例,式2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以下方案2-1中示出的制备方法来制备。
[反应方案2-1]
在以上中,除了X'之外的其他取代基的限定与化学式2中限定的相同,以及X'为卤素,优选为氯或溴。
反应方案2-1为Suzuki偶联反应,并且优选在钯催化剂和碱的存在下进行。此外,用于Suzuki偶联反应的反应性基团可以如本领域已知的适当改变。
或者,当L'1为单键时,化学式2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以下反应方案2-2中示出的制备方法来制备。
[反应方案2-2]
在以上中,除了X'之外的其他取代基的限定与化学式2中限定的相同,以及X'为卤素,优选为氯或溴。
反应方案2-2为胺取代反应,并且优选在钯催化剂和碱的存在下进行。此外,用于胺取代反应的反应性基团可以如本领域已知的适当改变。
由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可以在以下描述的合成例中更具体地描述。
在发光层中,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由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以1:99至99:1、5:95至95:5、或者10:90至90:10的重量比包含在内。
掺杂剂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其为用于有机发光器件的材料即可。例如,掺杂剂材料包括芳族胺衍生物、苯乙烯胺化合物、硼配合物、荧蒽化合物、金属配合物等。具体地,芳族胺衍生物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具有芳基氨基的稠合芳族环衍生物,并且其实例包括具有芳基氨基的芘、蒽、二茚并芘等。苯乙烯胺化合物为其中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胺中取代有至少一个芳基乙烯基的化合物,其中选自芳基、甲硅烷基、烷基、环烷基和芳基氨基中的一个或两个或更多个取代基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其具体实例包括苯乙烯胺、苯乙烯二胺、苯乙烯三胺、苯乙烯四胺等,但不限于此。此外,金属配合物包括铱配合物、铂配合物等,但不限于此。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以使用以下化合物中的一者或更多者作为掺杂剂材料,但本公开内容不限于此:
/>
/>
/>
空穴传输层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有机发光器件可以包括在发光层与阳极之间的空穴传输层。
空穴传输层是接收来自阳极或空穴注入层的空穴并将空穴传输至发光层的层。空穴传输材料合适地为可以接收来自阳极或空穴注入层的空穴并将空穴转移至发光层的具有大的空穴迁移率的材料。
空穴传输材料的具体实例包括基于芳基胺的有机材料、导电聚合物、同时存在共轭部分和非共轭部分的嵌段共聚物等,但不限于此。
空穴注入层
如有必要,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有机发光器件还可以包括在阳极与空穴传输层之间的空穴注入层。
空穴注入层是用于注入来自电极的空穴的层,并且空穴注入材料优选为这样的化合物:其可以传输空穴,因此具有注入阳极中的空穴的效应并且对发光层或发光材料具有优异的空穴注入效应,防止发光层中产生的激子移动至电子注入层或电子注入材料,并且在形成薄膜的能力方面也是优异的。优选的是,空穴注入材料的HOMO(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在阳极材料的功函数与周围有机材料层的HOMO之间。
空穴注入材料的具体实例包括金属卟啉、低聚噻吩、基于芳基胺的有机材料、基于六腈六氮杂苯并菲的有机材料、基于喹吖啶酮的有机材料、基于苝的有机材料、蒽醌、基于聚苯胺和基于聚噻吩的导电聚合物等,但不限于此。
电子阻挡层
如有必要,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有机发光器件可以包括在空穴传输层与发光层之间的电子阻挡层。
电子阻挡层防止从阴极注入的电子转移至空穴传输层而不在发光层中再结合,并且也被称为电子抑制层。电子亲和势低于电子传输层的电子亲和势的材料对于电子阻挡层是优选的。
电子传输层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有机发光器件可以包括在发光层与阴极之间的电子传输层。
电子传输层接收来自阴极或形成在阴极上的电子注入层的电子并将电子传输至发光层,并且还抑制发光层中空穴的传输。电子传输材料合适地为这样的材料:其可以很好地接收来自阴极的电子并将电子转移至发光层,并且具有大的电子迁移率。
具体地,其实例可以包括:8-羟基喹啉的Al配合物;包含Alq3的配合物;有机自由基化合物;羟基黄酮-金属配合物;等等,但不限于此。电子传输层可以与如根据相关领域所使用的任何期望的阴极材料使用。特别地,阴极材料的合适实例为具有低功函数,后接铝层或银层的典型材料。其具体实例包括铯、钡、钙、镱和钐,在每种情况下都后接铝层或银层。
电子注入层
如有必要,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有机发光器件还可以包括在电子传输层与阴极之间的电子注入层。
电子注入层是注入来自电极的电子的层,并且优选为这样的化合物:其具有传输电子的能力,具有注入来自阴极的电子的效应,并且具有将电子注入至发光层或发光材料中的优异效应,防止由发光层产生的激子移动至空穴注入层,并且在形成薄膜的能力方面也是优异的。
可以用于电子注入层的材料的具体实例包括芴酮、蒽醌二甲烷、联苯醌、噻喃二氧化物、唑、/>二唑、三唑、咪唑、苝四羧酸、亚芴基甲烷、蒽酮等、及其衍生物;金属配合物化合物;含氮5元环衍生物;等等,但不限于此。
金属配合物化合物的实例包括8-羟基喹啉锂、双(8-羟基喹啉)锌、双(8-羟基喹啉)铜、双(8-羟基喹啉)锰、三(8-羟基喹啉)铝、三(2-甲基-8-羟基喹啉)铝、三(8-羟基喹啉)镓、双(10-羟基苯并[h]喹啉)铍、双(10-羟基苯并[h]喹啉)锌、双(2-甲基-8-喹啉)氯镓、双(2-甲基-8-喹啉)(邻甲酚)镓、双(2-甲基-8-喹啉)(1-萘酚)铝、双(2-甲基-8-喹啉)(2-萘酚)镓等,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可以通过同时沉积电子传输材料和电子注入材料形成电子注入和传输层作为单个层。
空穴阻挡层
如有必要,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有机发光器件可以包括在电子传输层与发光层之间的空穴阻挡层。
空穴阻挡层防止从阳极注入的空穴转移至电子传输层而不在发光层中再结合,并且具有高电离能的材料对于空穴阻挡层是优选的。
有机发光器件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示于图1中。图1示出了包括基底1、阳极2、发光层3和阴极4的有机发光器件的一个实例。图2示出了包括基底1、阳极2、空穴注入层5、空穴传输层6、发光层3、电子传输层7、电子注入层8和阴极4的有机发光器件的一个实例。图3示出了包括基底1、阳极2、空穴注入层5、空穴传输层6、电子阻挡层9、发光层3、空穴阻挡层10、电子注入和传输层11以及阴极4的有机发光器件的一个实例。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有机发光器件可以通过顺序地层合上述组件来制造。在这种情况下,有机发光器件可以通过如下来制造:使用PVD(物理气相沉积)法例如溅射法或电子束蒸镀法在基底上沉积金属、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氧化物、或其合金以形成阳极,在阳极上形成上述各个层,然后在其上沉积可以用作阴极的材料。
除了这样的方法之外,有机发光器件还可以通过在基底上以相反的顺序从阴极材料到阳极材料顺序地沉积上述组件来制造(WO 2003/012890)。此外,发光层可以使用主体和掺杂剂通过溶液涂覆法以及真空沉积法来形成。在本文中,溶液涂覆法意指旋涂、浸涂、刮刀、喷墨印刷、丝网印刷、喷洒法、辊涂等,但不限于此。
同时,根据所使用的材料,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有机发光器件可以为顶部发射器件、底部发射器件或双侧发射器件。
将在以下实施例中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有机发光器件的制备。然而,这些实施例仅出于说明性目的而给出,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内容的范围。
<合成例1:由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
合成例1-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A(15g,45.5mmol)和Trz1(15.2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9g subA-1(产率63%,MS:[M+H]+=48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A-1(15g,30.9mmol)和sub1(7.2g,32.5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2.8g,92.8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1.6g化合物1-1(产率60%,MS:[M+H]+=627)。
合成例1-2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B(15g,45.5mmol)和Trz2(12.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6g subB-1(产率69%,MS:[M+H]+=4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B-1(15g,34.5mmol)和sub2(9.9g,36.2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4.3g,103.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4.5g化合物1-2(产率67%,MS:[M+H]+=627)。
合成例1-3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C(15g,45.5mmol)和Trz2(12.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2.6g subC-1(产率64%,MS:[M+H]+=4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C-1(15g,34.5mmol)和sub3(8.9g,36.2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4.3g,103.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5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4.1g化合物1-3(产率68%,MS:[M+H]+=601)。
合成例1-4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D(15g,45.5mmol)和Trz3(21.2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1.1g subD-1(产率76%,MS:[M+H]+=61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D-1(15g,24.5mmol)和sub4(3.1g,25.8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0.2g,73.6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2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2.8g化合物1-4(产率80%,MS:[M+H]+=653)。
合成例1-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E(15g,50.8mmol)和Trz4(25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0.4g化合物1-5(产率67%,MS:[M+H]+=601)。
合成例1-6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E(15g,50.8mmol)和Trz5(25.8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0.4g化合物1-6(产率65%,MS:[M+H]+=617)。
合成例1-7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E(15g,50.8mmol)和Trz6(28.5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0.7g化合物1-7(产率61%,MS:[M+H]+=667)。
合成例1-8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E(15g,50.8mmol)和Trz7(26.4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4.2g化合物1-8(产率76%,MS:[M+H]+=627)。
合成例1-9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F(15g,45.5mmol)和Trz8(19.5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7g subF-1(产率65%,MS:[M+H]+=57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F-1(15g,26.1mmol)和sub4(3.3g,27.4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0.8g,78.3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2.9g化合物1-9(产率80%,MS:[M+H]+=617)。
合成例1-10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G(15g,45.5mmol)和Trz9(20.7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1.9g subG-1(产率80%,MS:[M+H]+=60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G-1(15g,25mmol)和sub5(4.5g,26.2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0.3g,74.9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2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g化合物1-10(产率75%,MS:[M+H]+=693)。
合成例1-1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G(15g,45.5mmol)和Trz2(12.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8g subG-2(产率70%,MS:[M+H]+=4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G-2(15g,34.5mmol)和sub6(17.5g,36.2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4.3g,103.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5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4g化合物1-11(产率65%,MS:[M+H]+=627)。
合成例1-12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G(15g,45.5mmol)和Trz10(16.4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4.2g subG-3(产率61%,MS:[M+H]+=51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G-3(10g,19.6mmol)、sub7(4.3g,20mmol)和叔丁醇钠(2.4g,25.4mmol)添加至2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向其中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2mmol)。在5小时之后,反应完成,进行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然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9.5g化合物1-12(产率70%,MS:[M+H]+=692)。
合成例1-13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H(15g,45.5mmol)和Trz11(17.1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6.2g subH-1(产率68%,MS:[M+H]+=52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H-1(15g,28.6mmol)和sub5(5.2g,30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1.8g,85.7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0.9g化合物1-13(产率62%,MS:[M+H]+=617)。
合成例1-14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I(15g,50.8mmol)和Trz12(23.7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7.6g化合物1-14(产率60%,MS:[M+H]+=577)。
合成例1-1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I(15g,50.8mmol)和Trz13(25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1.7g化合物1-15(产率71%,MS:[M+H]+=601)。
合成例1-16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I(15g,50.8mmol)和Trz14(25.1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1.4g化合物1-16(产率70%,MS:[M+H]+=603)。
合成例1-17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J(15g,45.5mmol)和Trz15(17.6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5.6g subJ-1(产率64%,MS:[M+H]+=5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J-1(15g,28mmol)和sub5(5.1g,29.4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1.6g,84.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7g化合物1-17(产率78%,MS:[M+H]+=627)。
合成例1-18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K(15g,45.5mmol)和Trz1(15.2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9g subK-1(产率63%,MS:[M+H]+=48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K-1(15g,30.9mmol)和sub8(6.9g,32.5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2.8g,92.8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2.4g化合物1-18(产率65%,MS:[M+H]+=617)。
合成例1-19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L(15g,45.5mmol)和Trz2(12.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6g subL-1(产率69%,MS:[M+H]+=4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L-1(15g,34.5mmol)和sub9(8.9g,36.2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4.3g,103.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5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2g化合物1-19(产率64%,MS:[M+H]+=601)。
合成例1-20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L-1(15g,34.5mmol)和sub10(10.1g,36.2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4.3g,103.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4.4g化合物1-20(产率66%,MS:[M+H]+=633)。
合成例1-2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K(15g,45.5mmol)和Trz16(17.9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6.7g subK-2(产率68%,MS:[M+H]+=54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K-2(10g,18.5mmol)、sub11(3.2g,18.9mmol)和叔丁醇钠(2.3g,24mmol)添加至2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向其中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2mmol)。在5小时之后,反应完成,进行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然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7.8g化合物1-21(产率63%,MS:[M+H]+=672)。
合成例1-22
/>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K(15g,45.5mmol)和Trz17(16.4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5.3g subK-3(产率66%,MS:[M+H]+=51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K-3(15g,29.4mmol)和sub5(5.3g,30.8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2.2g,88.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8g化合物1-22(产率78%,MS:[M+H]+=603)。
合成例1-23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M(15g,50.8mmol)和Trz18(25.1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9.9g化合物1-23(产率65%,MS:[M+H]+=603)。
合成例1-24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M(15g,50.8mmol)和Trz19(25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0.4g化合物1-24(产率67%,MS:[M+H]+=601)。
合成例1-2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M(15g,50.8mmol)和Trz20(25.8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9.7g化合物1-25(产率63%,MS:[M+H]+=617)。
合成例1-26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N(15g,45.5mmol)和Trz1(15.2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5.9g subN-1(产率72%,MS:[M+H]+=48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N-1(15g,30.9mmol)和sub5(5.6g,32.5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2.8g,92.8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2.7g化合物1-26(产率71%,MS:[M+H]+=577)。
合成例1-27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O(15g,45.5mmol)和Trz2(12.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5g subO-1(产率76%,MS:[M+H]+=4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O-1(15g,34.5mmol)和sub12(9.9g,36.2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4.3g,103.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5.8g化合物1-27(产率73%,MS:[M+H]+=627)。
合成例1-28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N(15g,45.5mmol)和Trz8(12.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0.4g subN-2(产率78%,MS:[M+H]+=57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N-2(15g,26.1mmol)和sub13(5.4g,27.4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0.8g,78.3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0.8g化合物1-28(产率60%,MS:[M+H]+=693)。
合成例1-29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P(15g,45.5mmol)和Trz1(15.2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7g subP-1(产率62%,MS:[M+H]+=48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P-1(10g,20.6mmol)、sub11(3.5g,21mmol)和叔丁醇钠(2.6g,26.8mmol)添加至2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向其中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2mmol)。在4小时之后,反应完成,进行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然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6.5g化合物1-29(产率51%,MS:[M+H]+=616)。
合成例1-30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Q(15g,45.5mmol)和Trz21(17.1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6.5g subQ-1(产率69%,MS:[M+H]+=52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Q-1(15g,28.6mmol)和sub14(5.9g,30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1.8g,85.7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3mmol)。在反应5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4.7g化合物1-30(产率80%,MS:[M+H]+=643)。
合成例1-3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R(15g,50.8mmol)和Trz22(23.7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8.7g化合物1-31(产率64%,MS:[M+H]+=577)。
合成例1-32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R(15g,50.8mmol)和Trz23(23.6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3.1g化合物1-32(产率79%,MS:[M+H]+=575)。
合成例1-33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R(15g,50.8mmol)和Trz24(29.9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6g化合物1-33(产率74%,MS:[M+H]+=693)。
合成例1-34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15g,45.5mmol)和Trz15(17.6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9g subS-1(产率78%,MS:[M+H]+=5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S-1(15g,28mmol)和sub15(6.5g,29.4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1.6g,84.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3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3g化合物1-34(产率70%,MS:[M+H]+=677)。
合成例1-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T(15g,45.5mmol)和Trz2(12.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4.4g subT-1(产率73%,MS:[M+H]+=4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T-1(15g,34.5mmol)和sub16(9.5g,36.2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4.3g,103.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5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7g化合物1-35(产率80%,MS:[M+H]+=617)。
合成例1-36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15g,45.5mmol)和Trz25(18.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9.6g subS-2(产率77%,MS:[M+H]+=56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S-2(10g,17.8mmol)、sub17(4g,18.2mmol)和叔丁醇钠(2.2g,23.2mmol)添加至2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向其中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2mmol)。在5小时之后,反应完成,进行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然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7.3g化合物1-36(产率55%,MS:[M+H]+=742)。
合成例1-37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U(15g,45.5mmol)和Trz26(17.9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8.7g subU-1(产率76%,MS:[M+H]+=54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U-1(15g,27.7mmol)和sub18(6.6g,29.1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1.5g,83.2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5g化合物1-37(产率71%,MS:[M+H]+=689)。
合成例1-38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V(15g,50.8mmol)和Trz27(22.3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6.8g化合物1-38(产率60%,MS:[M+H]+=551)。
合成例1-39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V(15g,50.8mmol)和Trz28(23.2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0.1g化合物1-39(产率70%,MS:[M+H]+=567)。
合成例1-40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V(15g,50.8mmol)和Trz29(30.4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4.6g化合物1-40(产率69%,MS:[M+H]+=703)。
合成例1-4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V(15g,50.8mmol)和Trz30(25.8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3.8g化合物1-41(产率76%,MS:[M+H]+=617)。
合成例1-42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W(15g,45.5mmol)和Trz2(12.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g subW-1(产率66%,MS:[M+H]+=4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W-1(15g,34.5mmol)和sub19(9.9g,36.2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4.3g,103.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6.4g化合物1-42(产率76%,MS:[M+H]+=627)。
合成例1-43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X(15g,45.5mmol)和Trz2(12.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4g subX-1(产率71%,MS:[M+H]+=4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X-1(15g,34.5mmol)和sub20(10.1g,36.2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4.3g,103.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4g化合物1-43(产率64%,MS:[M+H]+=633)。
合成例1-44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Y(15g,45.5mmol)和Trz2(12.6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5.8g subY-1(产率80%,MS:[M+H]+=4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Y-1(15g,34.5mmol)和sub21(9.5g,36.2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4.3g,103.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5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4.9g化合物1-44(产率70%,MS:[M+H]+=617)。
合成例1-4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X(15g,45.5mmol)和Trz31(18.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8.1g subX-2(产率71%,MS:[M+H]+=56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X-2(15g,26.7mmol)和sub22(7.6g,28.1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1.1g,80.2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5.7g化合物1-45(产率78%,MS:[M+H]+=753)。
合成例1-46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Z(15g,50.8mmol)和Trz32(21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6.6g化合物1-46(产率62%,MS:[M+H]+=527)。
合成例1-47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Z(15g,50.8mmol)和Trz33(22.3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9.3g化合物1-47(产率69%,MS:[M+H]+=551)。
合成例1-48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Z(15g,50.8mmol)和Trz34(25.7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3.1g化合物1-48(产率74%,MS:[M+H]+=615)。
合成例1-49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Z(15g,50.8mmol)和Trz35(25.8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2.9g化合物1-49(产率73%,MS:[M+H]+=617)。
合成例1-50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Z(15g,50.8mmol)和Trz36(25.8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9.4g化合物1-50(产率62%,MS:[M+H]+=617)。
合成例1-51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Z(15g,50.8mmol)和Trz37(27.8g,53.4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9.9g化合物1-51(产率60%,MS:[M+H]+=653)。
合成例1-52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AA(15g,45.5mmol)和Trz1(15.2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7.2gsubAA-1(产率78%,MS:[M+H]+=48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AA-1(15g,30.9mmol)和sub23(7.4g,32.5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2.8g,92.8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9g化合物1-52(产率71%,MS:[M+H]+=633)。
合成例1-53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AB(15g,45.5mmol)和Trz2(12.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4g subAB-1(产率71%,MS:[M+H]+=4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AB-1(14g,32mmol)和sub24(8.9g,33.8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3.3g,96.6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5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2.5g化合物1-53(产率62%,MS:[M+H]+=617)
合成例1-54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AA(15g,45.5mmol)和Trz2(12.8g,47.8mmol)添加至300ml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2.6gsubAA-2(产率64%,MS:[M+H]+=43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AA-2(15g,34.5mmol)和sub25(10.1g,36.2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4.3g,103.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3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3g化合物1-54(产率61%,MS:[M+H]+=633)。
合成例1-5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AB(15g,45.5mmol)和Trz21(17.1g,47.8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5.5g subAB-2(产率65%,MS:[M+H]+=525)。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AB-2(15g,28.6mmol)和sub26(7.4g,30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1.8g,85.7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2.5g化合物1-55(产率63%,MS:[M+H]+=693)。
合成例1-56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AB(15g,45.5mmol)和Trz38(20.1g,47.8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8.9g,136.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2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8.4g subAB-3(产率69%,MS:[M+H]+=587)。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subAB-3(15g,25.6mmol)和sub27(5.7g,26.8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10.6g,76.7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1g,0.3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3.4g化合物1-56(产率73%,MS:[M+H]+=719)。
合成例1-57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AC(15g,50.8mmol)和Trz39(22.3g,53.4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2.1g化合物1-57(产率79%,MS:[M+H]+=551)。
合成例1-58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AC(15g,50.8mmol)和Trz40(23.7g,53.4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9.3g化合物1-58(产率66%,MS:[M+H]+=577)。
合成例1-59
在氮气气氛下将化合物AC(15g,50.8mmol)和Trz41(28.5g,53.4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1.1g,152.5mmol)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添加至混合物中。此后,将其充分搅拌,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5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进行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然后将有机层蒸馏。然后,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用水洗涤两次。此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搅拌,然后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4.7g化合物1-59(产率73%,MS:[M+H]+=667)。
<合成例2:由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
合成例2-1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1(15g,59.4mmol)、胺1(20.5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4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1.3g化合物2-1。(产率64%,MS:[M+H]+=562)
合成例2-2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1(15g,59.4mmol)、胺2(28.7g,59.4mmol)、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5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6.1g化合物2-2。(产率63%,MS:[M+H]+=700)
合成例2-3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1(15g,59.4mmol)、胺3(25.4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3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8.3g化合物2-3。(产率74%,MS:[M+H]+=644)
合成例2-4
将sub1(15g,59.4mmol)和胺4(27.9g,62.3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4.6g,178.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并且在充分搅拌之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反应5小时之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且在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之后,将有机层蒸馏。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且在用水洗涤两次之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搅拌,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19.5g化合物2-4。(产率61%,MS:[M+H]+=538)
合成例2-5
/>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2(15g,59.4mmol)、胺5(19.1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3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1.7g化合物2-5。(产率68%,MS:[M+H]+=538)
合成例2-6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2(15g,59.4mmol)、胺6(21.7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3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5.2g化合物2-6。(产率73%,MS:[M+H]+=582)
合成例2-7
将sub2(15g,59.4mmol)和胺7(35.7g,62.3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4.6g,178.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并且在充分搅拌之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反应5小时之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且在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之后,将有机层蒸馏。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且在用水洗涤两次之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搅拌,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8.3g化合物2-7。(产率72%,MS:[M+H]+=664)
合成例2-8
/>
将sub2(15g,59.4mmol)和胺8(37.4g,62.3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4.6g,178.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并且在充分搅拌之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且在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之后,将有机层蒸馏。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且在用水洗涤两次之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搅拌,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8.2g化合物2-8。(产率69%,MS:[M+H]+=690)
合成例2-9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3(15g,59.4mmol)、胺9(26g,59.4mmol)、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4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5.6g化合物2-9。(产率66%,MS:[M+H]+=654)
合成例2-10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3(15g,59.4mmol)、胺10(19.9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3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3.6g化合物2-10。(产率72%,MS:[M+H]+=552)
合成例2-11
将sub3(15g,59.4mmol)和胺11(34.1g,62.3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4.6g,178.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并且在充分搅拌之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且在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之后,将有机层蒸馏。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且在用水洗涤两次之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搅拌,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3.5g化合物2-11。(产率62%,MS:[M+H]+=638)
合成例2-12
将sub3(15g,59.4mmol)和胺12(32.6g,62.3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4.6g,178.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并且在充分搅拌之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且在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之后,将有机层蒸馏。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且在用水洗涤两次之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搅拌,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5.8g化合物2-12。(产率71%,MS:[M+H]+=614)
合成例2-13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4(15g,59.4mmol)、胺13(23.6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5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4.8g化合物2-13。(产率68%,MS:[M+H]+=614)
合成例2-14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4(15g,59.4mmol)、胺14(21.5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5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1.9g化合物2-14。(产率64%,MS:[M+H]+=578)
合成例2-15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4(15g,59.4mmol)、胺15(20.7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2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3.8g化合物2-15。(产率71%,MS:[M+H]+=566)
合成例2-16
将sub4(15g,59.4mmol)和胺16(34.5g,62.3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4.6g,178.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并且在充分搅拌之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反应5小时之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且在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之后,将有机层蒸馏。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且在用水洗涤两次之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搅拌,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3.7g化合物2-16。(产率62%,MS:[M+H]+=644)
合成例2-17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5(15g,59.4mmol)、胺17(22.1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2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4.4g化合物2-17。(产率70%,MS:[M+H]+=588)
合成例2-18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5(15g,59.4mmol)、胺18(24.4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3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4.9g化合物2-18。(产率67%,MS:[M+H]+=627)
合成例2-19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5(15g,59.4mmol)、胺19(21.5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5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4.3g化合物2-19。(产率71%,MS:[M+H]+=578)
合成例2-20
将sub5(15g,59.4mmol)和胺20(34.5g,62.3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4.6g,178.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并且在充分搅拌之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且在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之后,将有机层蒸馏。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且在用水洗涤两次之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搅拌,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9.4g化合物2-20。(产率77%,MS:[M+H]+=644)
合成例2-21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6(15g,59.4mmol)、胺21(17.5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5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0.6g化合物2-21。(产率68%,MS:[M+H]+=512)
合成例2-22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6(15g,59.4mmol)、胺22(24.4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3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5.6g化合物2-22。(产率69%,MS:[M+H]+=627)
合成例2-23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6(15g,59.4mmol)、胺23(23.6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2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2.6g化合物2-23。(产率62%,MS:[M+H]+=614)
合成例2-24
将sub6(15g,59.4mmol)和胺24(33.5g,62.3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4.6g,178.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并且在充分搅拌之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且在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之后,将有机层蒸馏。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且在用水洗涤两次之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搅拌,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6.4g化合物2-24。(产率71%,MS:[M+H]+=628)
合成例2-25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7(15g,59.4mmol)、胺25(23.6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5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2.2g化合物2-25。(产率61%,MS:[M+H]+=614)
合成例2-26
在氮气气氛下将sub7(15g,59.4mmol)、胺10(19.9g,59.4mmol)和叔丁醇钠(8.6g,89mmol)添加至300ml二甲苯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4小时之后,反应完成,冷却至室温,并在减压下除去溶剂。此后,将化合物再完全溶解在氯仿中,用水洗涤两次,并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处理,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3.2g化合物2-26。(产率71%,MS:[M+H]+=552)
合成例2-27
将sub7(15g,59.4mmol)和胺26(31g,62.3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4.6g,178.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并且在充分搅拌之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且在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之后,将有机层蒸馏。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且在用水洗涤两次之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搅拌,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5.8g化合物2-27。(产率74%,MS:[M+H]+=588)
合成例2-28
将sub7(15g,59.4mmol)和胺27(34.1g,62.3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4.6g,178.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并且在充分搅拌之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反应3小时之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且在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之后,将有机层蒸馏。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且在用水洗涤两次之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搅拌,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30.3g化合物2-28。(产率80%,MS:[M+H]+=638)
合成例2-29
将sub7(15g,59.4mmol)和胺28(37.4g,62.3mmol)添加至300ml THF中,并将混合物搅拌并回流。然后,将碳酸钾(24.6g,178.1mmol)溶解在100ml水中,并且在充分搅拌之后,添加双(三叔丁基膦)钯(0)(0.3g,0.6mmol)。在反应4小时之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且在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之后,将有机层蒸馏。将其再溶解在氯仿中,并且在用水洗涤两次之后,将有机层分离,用无水硫酸镁搅拌,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蒸馏。将浓缩的化合物通过硅胶柱色谱法纯化以制备29.9g化合物2-29。(产率73%,MS:[M+H]+=690)
<实施例和比较例>
实施例1
将其上涂覆有厚度为的ITO(氧化铟锡)作为薄膜的玻璃基底放入其中溶解有清洁剂的蒸馏水中,并进行超声清洗。此时,使用由Fischer Co.制造的产品作为清洁剂,并且使用利用由Millipore Co.制造的过滤器过滤两次的蒸馏水作为蒸馏水。在将ITO清洗30分钟之后,使用蒸馏水重复超声清洗两次10分钟。在用蒸馏水清洗完成之后,用异丙醇、丙酮和甲醇溶剂对基底进行超声清洗,干燥,然后转移至等离子体清洗器。此外,使用氧等离子体将基底清洗5分钟,然后转移至真空沉积器。
在所准备的ITO透明电极上,将以下化合物HI-1形成至的厚度,同时以1.5%的浓度p掺杂以下化合物A-1以形成空穴注入层。在空穴注入层上,真空沉积以下化合物HT-1以形成厚度为/>的空穴传输层。然后,在空穴传输层上,真空沉积以下化合物EB-1以形成厚度为/> 的电子阻挡层。然后,在EB-1沉积层上,以49:49:2的重量比真空沉积以下化合物1-1、化合物2-1和化合物Dp-7作为主体以形成厚度为/>的红色发光层。在发光层上,真空沉积以下化合物HB-1以形成厚度为/> 的空穴阻挡层。在空穴阻挡层上,以2:1的重量比真空沉积以下化合物ET-1和以下化合物LiQ以形成厚度为/>的电子注入和传输层。在电子注入和传输层上,顺序地沉积氟化锂(LiF)和铝分别至/>的厚度以形成阴极。
在以上过程中,将有机材料的沉积速率保持在/秒至/>/秒,将阴极的氟化锂的沉积速率保持在/>/秒,并将铝的沉积速率保持在/> /秒。此外,将沉积期间的真空度保持在2×10-7托至5×10-6托,从而制造有机发光器件。
实施例2至210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有机发光器件,不同之处在于通过以1:1的重量比共沉积来使用表1中列出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
比较例1至65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有机发光器件,不同之处在于通过以1:1的重量比共沉积来使用表2中列出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
用作第一主体的化合物B-1至B-13如下。
<实验例>
对于实施例1至210和比较例1至60中制备的有机发光器件,通过施加电流(15mA/cm2)来测量电压和效率,并且结果示于以下表1和表2中。寿命T95意指直至初始亮度(6,000尼特)降低至95%所花费的时间。
[表1]
/>
/>
/>
/>
/>
[表2]
/>
参照表1和表2,可以确定,与比较例1至65相比,在使用化学式1的化合物和化学式2的化合物作为共主体的实施例1至210中,驱动电压低并且效率和寿命得到改善。由此,可以确定,化学式1的化合物和化学式2的化合物的组合在将能量转移至发光层中的掺杂剂方面是有效的。
[附图标记说明]
1:基底 2:阳极
3:发光层 4:阴极
5:空穴注入层 6:空穴传输层
7:电子传输层 8:电子注入层
9:电子阻挡层 10:空穴阻挡层
11:电子注入和传输层

Claims (8)

1.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包括:
阳极;阴极;以及设置在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的发光层,
其中所述发光层包含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由以下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
在所述化学式1中,
Y1至Y7中的任一者为N,以及余者为CR,
各R独立地为氢;氘;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60芳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包含选自N、O和S中的至少一者的C2-60杂芳基,
L1至L3各自独立地为单键;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60亚芳基;或者未经取代的包含选自N、O和S中的至少一者的C2-60亚杂芳基,以及
Ar1和Ar2各自独立地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60芳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包含选自N、O和S中的至少一者的C2-60杂芳基,
[化学式2]
在所述化学式2中,
A1至A10中的任一者为由以下化学式2-1表示的取代基,以及余者各自独立地为氢或氘,
[化学式2-1]
在所述化学式2-1中,
L'1至L'3各自独立地为单键;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60亚芳基;或者未经取代的包含选自N、O和S中的至少一者的C2-60亚杂芳基,
Ar'1和Ar'2各自独立地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60芳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包含选自N、O和S中的至少一个杂原子的C2-60杂芳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
其中各R独立地为氢;氘;苯基;联苯基;萘基;(苯基)萘基;(萘基)苯基;菲基;基;苯并菲基;三亚苯基;咔唑基;荧蒽基;苯并咔唑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苯并萘并呋喃基;或者苯并萘并噻吩基;以及
不为氢或氘的R未经取代或经至少一个氘取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
其中L1至L3各自独立地为单键;或者选自以下中的任一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
其中Ar1和Ar2各自独立地为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菲基;荧蒽基;基;苯并菲基;二苯并呋喃基;或者二苯并噻吩基;以及
Ar1和Ar2各自独立地未经取代或经至少一个氘取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
其中由所述化学式1表示的所述化合物为选自以下中的任一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
其中L'1至L'3各自独立地为单键;未经取代或经至少一个氘取代的亚苯基;或者未经取代或经至少一个氘取代的亚萘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
其中Ar'1和Ar'2各自独立地为苯基;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菲基;9,9-二甲基芴基;经一个苯基取代的9,9-二甲基芴基;9,9-二苯基芴基;经一个苯基取代的9,9-二苯基芴基;9,9'-螺二芴基;9-苯基咔唑基;二苯并呋喃基;或者二苯并噻吩基;以及
Ar'1和Ar'2各自独立地未经取代或经至少一个氘取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
其中由所述化学式2表示的所述化合物为选自以下中的任一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N202280022978.0A 2021-11-15 2022-11-14 有机发光器件 Pending CN1170444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156945 2021-11-15
KR10-2022-0150688 2022-11-11
KR1020220150688A KR20230071074A (ko) 2021-11-15 2022-11-11 유기 발광 소자
PCT/KR2022/017864 WO2023085881A1 (ko) 2021-11-15 2022-11-14 유기 발광 소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4429A true CN117044429A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24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2978.0A Pending CN117044429A (zh) 2021-11-15 2022-11-14 有机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4442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55705B (zh) 新的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2771033B (zh) 新的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3519073B (zh) 有机发光器件
CN113423705B (zh) 化合物及利用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2888683B (zh) 新的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3474341B (zh) 新的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5244057A (zh) 新的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5190879B (zh) 新的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3227081B (zh) 化合物及利用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5066761A (zh) 有机发光器件
CN112739704B (zh) 新的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1971281B (zh) 新的杂环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7999260A (zh) 新的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3260608B (zh) 新型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3015729B (zh) 化合物及利用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6508410A (zh) 有机发光器件
CN113015728B (zh) 化合物及利用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4341140A (zh) 新的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3228336A (zh) 有机发光器件
CN117044429A (zh) 有机发光器件
CN115605464B (zh) 新的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4401961B (zh) 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7044430A (zh) 有机发光器件
CN111868053B (zh) 新的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18020405A (zh) 有机发光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