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3096A - 物品升降用的升降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物品升降用的升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3096A
CN117043096A CN202280021595.1A CN202280021595A CN117043096A CN 117043096 A CN117043096 A CN 117043096A CN 202280021595 A CN202280021595 A CN 202280021595A CN 117043096 A CN117043096 A CN 1170430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unit
elevating
article
li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15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角田胜
田近基孝
木村荣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den Retai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den Retai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den Retai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den Retai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043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30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6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means for presenting articles for removal at predetermined position or lev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7/00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 B66F7/02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with platforms suspended from ropes, cables, or chains or screws and movable along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7/00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 B66F7/06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with platforms supported by levers for vertical movement
    • B66F7/065Scissor linkages, i.e. X-configuration
    • B66F7/0666Multiple scissor linkages vertically arrang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搬运性优异的升降装置。物品升降用的升降装置(8)具有第一升降单元(6)和配置于第一升降单元(6)上方的第二升降单元(7)。第一升降单元(6)具有:基台(61);位于基台(61)上方的第一升降台(62);以及设置于基台(61)与第一升降台(62)之间并使第一升降台(62)升降的第一升降机构(63)。第二升降单元(7)具有:位于第一升降台(62)上方的第二升降台(72);以及使第二升降台(72)升降的第二升降机构(73)。

Description

物品升降用的升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品升降用的升降装置,设置于保管库等,并使装设于自身的物品升降。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公开有一种保管装置(以下,称为“保管库”)。所述保管库具有:两个收纳架,两个所述收纳架具有分别收纳物品的多个收纳部并相互隔开间隔地相对;物品搬出搬入用的作业部,所述物品搬出搬入用的作业部设置于一个收纳架的一部分;以及物品搬运装置(以下,称为“升降装置”),所述物品搬运装置在两个收纳架之间的区域中使物品(详细而言,装设有物品的容器)升降。此外,所述保管库中的升降装置还具有使物品左右以及前后移动的功能,并在指定的收纳部与作业部之间搬运物品。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升降装置具有:升降台,所述升降台升降自由地设置于两个收纳架之间的区域;以及导线驱动式的升降机构,所述导线驱动式的升降机构使升降台升降。所述升降机构具有升降引导部,所述升降引导部使升降台以能沿着升降方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引导。此外,所述升降引导部具有与收纳架整体的高度相同程度的高度,并形成为能使升降台在收纳架的整体高度的大致整个区域内升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856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优选的是,升降装置在工厂等中预组装成完成品,随后,安置于设置场所。然而,由于工厂等与设置场所之间的搬运用的车辆中的堆积物的货物姿态尺寸的限制等,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升降装置难以以完成品的状态搬运到设置场所,要求花费功夫。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搬运性优异的升降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物品升降用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升降单元;以及第二单元,所述第二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一升降单元的上方。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具有:基台;第一升降台,所述第一升降台位于所述基台的上方;以及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台与所述第一升降台之间并使所述第一升降台升降;以及所述第二升降单元具有:第二升降台,所述第二升降台位于所述第一升降台的上方;以及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使所述第二升降台升降。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所述升降装置具有第一升降单元和第二升降单元,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具有:基台;第一升降台,所述第一升降台位于所述基台的上方;以及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台与所述第一升降台之间并使所述第一升降台升降,所述第二升降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一升降单元的上方,并具有:第二升降台,所述第二升降台位于所述第一升降台的上方;以及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使所述第二升降台升降。因而,在所述升降装置中,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和所述第二升降单元能相互上下分割。此外,这些单元是以分别包括升降台(第一升降台、第二升降台)及升降机构(第一升降机构、第二升降机构)的单位来区分的单元,因此,各自的组装性优异,容易在工厂等中单独地组装而获得。因此,在所述升降装置中,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和所述第二升降单元能相互上下分割,通过以这些单元的状态单独地搬运,能将搬运时的货物姿态尺寸中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抑制得较低,从而能更容易地提高搬运性。这样,能提供搬运性优异的升降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保管库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对所述保管库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供所述物品载置的可搬式的托盘(托盘)的立体图。
图4是所述托盘的侧视图。
图5是用于对所述保管库的门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所述升降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一升降单元的主视图。
图8是所述第一升降单元的侧视图。
图9是所述第一升降单元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二升降单元的主视图。
图11是所述第二升降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12是所述第二升降单元的保持体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所述保持体的使用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4是所述升降单元的纵框的横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所述保管库的控制系统的概要结构的框图。
图16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进行说明的主视图。
图17是用于对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主视图。
图18是包括图17所示的升降装置的保管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物品升降用的升降装置8的保管库1的立体图,图2是用于对物品的保管库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概念图。另外,图2的大半部分图示了图1所示的A-A线处的概要纵剖视图,但为了使图更清楚,将升降装置8的下侧部分(后述的第一升降单元6)作为侧视图来图示。
保管库1构成为将多个物品P搬入并保管,并且将保管后的多个物品P搬出。作为保管对象的物品P,能采用医药品、电子部件、机械部件、书籍、文具、工具、装入容器的饮料、食品等适当种类的物品。在本实施方式中,保管库1例如用作设置于药房的建筑物内,并对将要贩卖的医药品等商品(物品P)的库存管理用的保管库。例如,店员是保管库1的使用者,使用者进行将物品P入库到保管库1或是从保管库1出库这样的物品P的出入作业。然而,保管库1的设置场所或用途并不局限于此,保管库1设置于与保管对象的物品种类对应的适当场所,并能在与设置场所或物品的种类对应的适当用途(使用方式)中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者从保管库1的前后方向的前侧进入保管库1。另外,为了便于说明,适当地图示出前后、左右以及上下各个方向,左右方向是从位于保管库1前方的使用者一侧观察到的方向示出的。
在保管库1中,物品P例如在载置于可搬式的托盘T上的状态下保管。此外,物品P在保管库1内载置于托盘T上的状态下被搬运。
图3是托盘T的立体图,图4是托盘T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托盘T具有供物品P载置的板状的主体部Ta。主体部Ta例如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在主体部Ta的下表面中的前后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Tb。
保管库1具有:箱体2;保管架3,所述保管架3用于对物品P进行保管;作业工作台4,所述作业工作台4设置于保管架3的一部分;门机构5,所述门机构5设置于作业工作台4;物品升降用的升降装置8,所述升降装置8由第一升降单元6和第二升降单元7构成并在箱体2内使物品P升降;以及控制部9,所述控制部9对装置整体的动作等进行综合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装置8是除了具有使物品P升降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使物品P左右以及前后地移动的功能,并用作在箱体2内搬运(移送)物品P的装置。
箱体2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并构成装置的框体。在箱体2的内部配置有构成装置的各个设备类。箱体2具有外装面板,所述外装面板由前侧的正面面板2a、后侧的背面面板2b、左面板2c、右面板2d、上面板2e和底面板2f构成。在所述外装面板的内侧例如设置有框架件(省略图示),箱体2由所述外装面板和所述框架构件构成。
保管架3是配置成沿着升降装置8,并通过升降装置8而升降的物品P载置的架子。保管架3以将物品P载置于托盘T上的状态保管,并构成为能对多个物品P(详细而言,分别载置有物品P的多个托盘T)进行收纳。在本实施方式中,保管架3配置于箱体2内的正面面板2a一侧和背面面板2b一侧各自的区域,两个保管架3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升降装置8配置于两个保管架3之间的区域。
各个保管架3具有:多个(在图中是12层)架板31,多个架板31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分别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以及多个隔板32,多个所述隔板32在各个架板31中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分别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此外,通过构成保管架3的部件(架板31及隔板32等)形成有上下以及左右并排的多个物品载置室3a,从而能将物品P(托盘P)载置于各个物品载置室3a。各个物品载置室3a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方筒状。此外,托盘T例如以包括其突起部Tb的一端部比保管架3中的升降装置8一侧的端面更向升降装置8一侧伸出的方式搬运到物品载置室3a。另外,虽然并不特别限定,但在保管架3的各层中设置有六个物品载置室3a。
作业工作台4用于使用者进行将物品P入库到保管库1和将物品从保管库1出库之类的物品P的出入作业。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工作台4是使用前侧(正面面板2a一侧、使用者一侧)的保管架3的一部分构成的。
作业工作台4例如位于前侧的保管架3的多个物品载置室3a中的从下数第三层至第六层的部分。在所述作业工作台4中,第四层的架板31位于考虑到使用者(作业者)的作业性而设定的规定高度(例如,成人距地面的平均腰高程度的高度,即1.3m左右的高度)处。在作业工作台4中,在第四层以及第五层中的上下两层左右排列成六列的多个物品载置室3a被用于物品P的出入作业中。在正面面板2a中的与第四层以及第五次的物品载置室3a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开口成矩形的面板开口部2a1。此外,能从使用者以及升降装置8这两方进入第四层以及第五层的各个物品载置室3a。然而,这些物品载置室3a中的作为升降装置8一侧的开口的第一开口部W1以及作为使用者一侧的开口的第二开口部W2如后文所述构成为被门机构5打开或关闭。此外,作为前侧的保管架3中的第三层以及第六层的物品载置室3a并未用于物品的载置,而是用作用于构成作业工作台4或门机构5的空间。
在作业工作台4中,在需要将第四层以及第五层的多个物品载置室3a中的左半部分一侧的物品载置室和右半部分一侧的物品载置室区分的情况下,将第四层以及第五层中的左半部分一侧的物品载置室分别称为第一物品载置室3a1(参照图1以及后述的图5),将第四层以及第五层中的右半部分一侧的物品载置室分别称为第二物品载置室3a2(参照图5)。
门机构5将第一物品载置室3a1以及第二物品载置室3a2中的第一开口部W1以及第二开口部W2打开或关闭。门机构5构成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是将各第一物品载置室3a1的第一开口部W1关闭并且将各第二物品载置室3a2的第二开口部W2关闭(参照图1以及图5),所述第二状态是将各第二物品载置室3a2的第一开口部W1关闭并且将各第一物品载置室3a1的第二开口部W2关闭。因此,在作业工作台4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升降装置8能进入右半部分一侧的各第二物品载置室3a2,使用者能进入左半部分一侧的各第一物品载置室3a1,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升降装置8能进入左半部分一侧的各第一物品载置室3a1,使用者能进入右半部分一侧的各第二物品载置室3a2。
图5是用于对门机构5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念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门机构5包括:第一门体51,所述第一门体51将第一开口部W1打开、关闭;第二门体52,所述第二门体52将第二开口部W2打开、关闭;以及门驱动部53,所述门驱动部53驱动第一门体51以及第二门体5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门体51以及第二门体5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离的位置处被支承成能分别沿着左右方向移动。第一门体51位于前侧的保管架3与升降装置8之间,第二门体52位于正面面板2a与前侧的保管架3之间。门机构5构成为,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第一门体51将各第一物品载置室3a1中的第一开口部W1关闭,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门体51将各第二物品载置室3a2中的第一开口部W1关闭。此外,门机构5构成为分别在所述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状态下,第二门体52进行与第一门体51相反的动作。
门驱动部53构成为使第一门体51以及第二门体52相互同步地移动的齿轮齿条系统的驱动部,例如配置于第七层的架板31与第六层的架板31之间的空间。具体而言,门驱动部53具有:第一齿条部531,所述第一齿条部531安装于第一门体51;第二齿条部532,所述第二齿条部532安装于第二门体52;一个齿轮部533,一个所述齿条部533配置在第一齿条部531与第二齿条部532之间并具有分别与第一齿条部531的齿轮和第二齿条部532的齿轮啮合的齿轮;门驱动马达M5,所述门驱动马达M5使齿轮部533旋转;以及未图示的齿轮锁定部,所述齿轮锁定部将齿轮部533的旋转阻止。为了确保齿轮部533以及门驱动马达M5的配置空间,隔板32并未设置于作业工作台4中的第六层的架板3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门驱动部53通过利用门驱动马达M5驱动齿轮部533旋转,以使固定于第一门体51的第一齿条部531以及固定于第二门体52的第二齿条部532沿着左右方向移动。其结果是,第一门体51以及第二门体52在左右方向上相互朝向相反一侧移动。
升降装置8是用于使载置于自身的物品P(在此,载置有物品P的托盘T)升降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装置8是配置于两个保管架3之间,并用作在箱体2内搬运(移送)物品P的装置。因此,升降装置8除了具有使物品P升降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使物品P左右以及前后移动的功能。升降装置8构成为,通过在作业工作台4的物品载置室3a(3a1、3a2)与剩余的物品载置室3a之间移送物品P(托盘T)以进行物品P的搬运。
图6是升降装置8的主视图。升降装置8由第一升降单元6、配置于第一升降单元6上方的第二升降单元7构成,并构成为能以这些单元的单位上下分割。另外,与第一升降单元6以及第二升降单元7的分割对应,箱体2以及各个保管架3也构成为分别能上下分割。箱体2以及各个保管架3中的分割位置并不特别限定,但设定于保管架3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例如,保管架3中的与第七层的架板31的上表面对应的高度位置)处。
图7是第一升降单元6的主视图,图8是第一升降单元6的右侧视图,图9的(a)至图9的(d)是图7所示的B-B线、C-C线、D-D线、E-E线处的第一升降单元6的局部剖视图。
第一升降单元6具有基台61、第一升降台62和第一升降机构63。第二升降单元7具有底板71、第二升降台72和第二升降机构73。也就是说,能上下分割的各个单元(6、7)分别具有升降台(第一升降台62、第二升降台72)和使升降台升降的升降机构(第一升降机构63、第二升降机构73)。
基台61形成整个升降装置8的底部。基台61在此形成为从上方观察的俯视观察时在保管架3的左右方向上长的矩形。基台61以其长边沿着保管架3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沿着前侧的保管架3的后端面以及后侧的保管架3的前端面配置,且具有与保管架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同程度的左右方向(即,长边)的长度。
第一升降台62位于基台61上方,并形成第一升降单元6的最上部。第一升降台62形成为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观察时具有与基台61相同程度的外形的矩形。
第一升降机构63配置于基台61与第一升降台62之间,并使第一升降台62升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机构63是受电弓式的升降机构,从下方对第一升降台62进行支承,并且在使第一升降台62维持相对于基台61平行的姿态的状态下上下升降移动。
具体而言,第一升降机构63具有:至少一个受电弓臂单元63A,所述受电弓臂单元63A构成将基台61与第一升降台62连结的X字状的连杆机构;以及臂驱动部63B,所述臂驱动部63B驱动受电弓臂单元63A。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机构63具有上下两层受电弓臂单元63A,上侧的受电弓单元臂63A的下端部连结于下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的上端部。
各个受电弓臂单元63A例如由在基台61的一个长边侧和另一个长边侧相互隔离的两个受电弓臂631构成。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两个受电弓臂631在保管库1内配置成相互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此外,各个受电弓臂631构成外侧臂632和内侧臂633能相互转动地连结成X字状的X字状的连杆构件。受电弓臂单元63A以通过利用臂驱动部63B使自身的外侧臂632与内侧臂633之间的交叉角度变化而在上下方向上伸缩的方式配置于基台61与第一升降台62之间。
在各个受电弓臂单元63A中,一方的受电弓臂631与另一方的受电弓臂631通过中间连结轴634而被连结。中间连结轴634的一个端部连接于一个受电弓臂631中的外侧臂632与内侧臂633的交叉部分(各自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处,中间连结轴634的另一个端部连接于另一个受电弓臂631中的外侧臂632与内侧臂633的交叉部分。此外,下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各个外侧臂632的上端部分别能转动地连结于上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对应的内侧臂633的下端部,下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各个内侧臂633的上端部分别能转动地连结于上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对应的外侧臂632的下端部。此外,下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两个内侧臂633的上端部彼此通过右连结轴635连结,上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两个内侧臂633的下端部彼此通过左连结轴636连结。
在下侧的受电弓单元63A中,各个外侧臂632的下端部能转动地支承于下侧支承部片611,所述下侧支承部片611设置成从基台61中的一方(在图中是右侧)的短边部的内侧伸出。此外,下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两个内侧臂633的下端部彼此通过下滑动轴部637连结,下滑动轴部637的各个端部分别贯穿内侧臂633并比内侧臂633更向外侧突出。此外,在基台61中的长边部的内侧壁遍及长边部的整体形成有呈凹状凹陷的下引导槽612,下滑动轴部637的端部插入到下引导槽612并被引导成能沿着基台61的长边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说,保管架3的左右方向)移动。因此,下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的各个内侧臂633的下端部在能经由下滑动轴部637以及下引导槽612沿着基台61的长边的延伸方向被引导的状态下连结于基台61。
在上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中,各个内侧臂633的上端部能转动地支承于上侧支承部片621,所述上侧支承部片621设置成从第一升降台62中的一方(在图中是右侧)的短边部的内侧伸出。此外,上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两个外侧臂632的上端部彼此通过上滑动轴部638连结,上滑动轴部638的各个端部贯穿与他们连结的外侧臂632并比外侧臂632更向外侧突出。此外,在第一升降台62中的长边部的内侧壁遍及长边部的整体形成有呈凹状凹陷的上引导槽622,上滑动轴部638的端部插入到上引导槽622并以能沿着第一升降台62的长边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说,保管架3的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引导。因此,上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的各个外侧臂632的上端部在以能经由上滑动轴部638以及上引导槽622沿着第一升降台62的长边的延伸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引导的状态下连结于第一升降台62。
臂驱动部63B通过以使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外侧臂632与内侧臂633之间的交叉角度变化的方式使外侧臂632以及内侧臂633移动(转动),以使受电弓臂单元63A在上下方向上伸缩。臂驱动部63B具有:固定部63B1,所述固定部63B1具有能转动地连结于基台61的端部;以及可动部63B2,所述可动部63B2具有能转动地连结于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规定部位的端部,并能相对于固定部63B1相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臂驱动部63B构成为液压驱动式的驱动部,由能通过液压来伸缩的液压气缸构成。固定部63B1在基台61的一方(图中的右侧)的短边部中由具有能转动地连结于固定侧支承片613的一个端部的筒状的气缸部构成,其中,所述固定侧支承片613以位于两个下侧支承部片611之间的方式突出。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63B1位于下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两个外侧臂632的下端部之间。可动部63B2由杆部构成,所述杆部以能在固定部63B1内滑动的方式被引导,并通过液压相对于固定部63B1相对移动。此外,所述杆部的一个端部支承成能在固定部63B1内滑动,所述杆部的另一个端部能转动地连结于驱动用连结轴639,所述驱动用连结轴639设置于下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两个臂633之间。所述驱动用连结轴639例如在下侧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中的中间连结轴634与右连结轴635之间的靠近中间连结轴634一侧的位置处与这些轴(634、635)平行地延伸,并将两个内侧臂633彼此连结。
在第一升降单元6中,当臂驱动部63B沿着延伸方向驱动时,外侧臂632与内侧臂633之间的交叉角度发生变化,各个受电弓臂单元63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接着,当臂驱动部63B沿着收缩方向驱动时,所述交叉角度发生变化,各个受电弓臂单元63A在上下方向上收缩。接着,在所述受电弓臂单元63A的伸缩动作中,第一升降台62在维持相对于基台61平行的姿势的状态下通过受电弓臂单元63A在上下方向上升降。
图10是第二升降单元7的主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F-F线处的第二升降单元7的纵剖视图。第二升降单元7如前所述具有:底板71;第二升降台72,所述第二升降台72位于第一升降台62上方;以及第二升降机构73,所述第二升降机构73使第二升降台72升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升降单元7安装于第一升降单元6的第一升降台62上(参照图6)。因此,第二升降单元7构成为通过第一升降单元6使第二升降单元7整体升降。
底板71构成第二升降单元7的底部。底板71在此形成为从上方观察的俯视观察时与第一升降单元6中的基台61以及第一升降台62相同的形状,其固定于第一升降台6的上表面。
第二升降台72位于底板71的上方,供物品P(详细而言,载置有物品P的托盘T)载置,且被支承成能在上下方向上升降。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升降装置8中的前述的物品P左右以及前后移动的功能设置于第二升降台72。
第二升降台72具有具备使物品P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功能的保持体74、固定板75、第二升降台主体76和横向移动机构77。另外,保持体74在图2、图6、图10以及图11中简化示出。
图12是保持体74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保持体74的使用状态的一例的立体图。保持体74具有供物品P(托盘T)载置且使所载置的物品P(托盘T)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功能。保持体74具有:保持体主体741;左保持部742,所述左保持部742设置于保持体主体741的上部中的左端部;右保持部743,所述右保持部743设置于保持体主体741的上部中的右端部;以及主体支承部744,所述主体支承部744从下方对保持体主体741进行支承。
保持体主体741具有左框体741a和右框体741b。在左框体741a的上部和右框体741b的上部之间设置有环形带745。环形带745在左框体741a与右框体741b之间架设于分别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滚筒746、746。在保持体主体741内设置有用于驱动一方的滚筒746以使其旋转的带驱动马达M1(参照图15)。在环形带745设置有多个突条部745a。
左保持部742以及右保持部743分别设置成在保持体主体741的上端部处向外侧伸出,并具有与托盘T的下表面抵接的面。在左保持部742以及右保持部743上载置有托盘T的状态下,环形带745的上侧行进部对应一方的滚筒746的旋转方向朝前方或后方行进。对应所述行进,当突条部745a朝前方或后方移动时,多个突条部745a中的任一个与托盘T的前侧的突起部Tb或后侧的突起部Tb抵接。由此,托盘T在保持体74上朝前方或后方移动。
在主体支承部74的下部形成有嵌合槽部744a,所述嵌合槽部744a沿着供固定板75嵌入的左右方向(第二升降台72的长边的延伸方向)延伸。在主体支承部744的上部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第二升降台2的短边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保持体引导槽部744b。保持体主体741通过保持体引导槽部744b引导成能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在保持体74设置有前后驱动机构,所述前后驱动机构使保持体主体741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具体而言,所述前后驱动机构具有:Z驱动马达M4(参照图15),所述Z驱动马达M4设置于保持体主体741内;齿轮部747,所述齿轮部747被Z驱动马达M4驱动而旋转;所述齿条部,所述齿条部在主体支承部744的保持体引导槽部744b的内侧壁处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具有与齿轮部747啮合的齿轮。
保持体主体741通过利用Z驱动马达M4使齿轮部747旋转,以朝前方或后方移动。由此,在通过带驱动马达M1使环形带745的上侧行进部行进的情况下,环形带745的突条部745a与载置于保管架3的物品载置室3a的托盘T的突起部Tb的背面抵接,以将托盘T向保持体主体741一侧拉靠。此外,被拉靠向保持体主体741一侧的托盘T载置于左保持部742以及右保持部7743的上方,由此,物品P从物品载置室3a向保持体74移送。此外,在物品P从保持体74向物品载置室3a移送时,在驱动Z驱动马达M4以使保持体主体741靠近保管架3的状态下,通过驱动带驱动马达M1以将托盘T移送到物品载置室3a。
返回至图10以及图11,固定板75是供保持体74固定的板。固定板75由呈朝下方开口的コ字状截面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构件构成,在其上部固定有保持体74。在固定板75中的比保持体74的底面更靠下方突出的部分中的前侧的侧壁的前表面与后侧的侧壁的后表面,相互左右隔离的两个第一辊751安装成能绕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转动。
第二升降台主体76是与固定板75平行地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构成第二升降台72的主要结构体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升降台主体76由底壁部761和侧壁部762构成,其中,所述底壁部761与固定板75相对,所述侧壁部762分别设置于底壁部761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在各个侧壁部762中的内侧壁形成有横向引导槽763,所述横向引导槽763能使安装于固定板75的两个第一辊751以沿着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引导。
横向移动机构77是使保持体74沿着左右方向移动的机构。横向移动机构77例如配置于第二升降台主体76内,并具有:X驱动用带772,所述X驱动用带772架设于左右一对的带轮771、771之间;以及X驱动用马达M2,所述X驱动用马达M2驱动左右一对的带轮771、771中的一方的带轮771旋转。此外,在X驱动用带772的周向上的规定位置固定有从固定板75突出的带固定片752。在横向移动机构77中,通过驱动X驱动马达M2,以使固定于X驱动用带772的固定板75沿着第二升降台主体76的横向引导槽763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由此,固定板75上的保持体74,换言之,物品P(托盘T)沿着左右方向移动。
第二升降机构73是使第二升降台72升降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升降机构73具有:支承板731,所述支承板731对第二升降台72进行支承;以及一对纵框732、732,一对所述纵框732、732在与第二升降台72的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图中是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第二升降机构73是在一对纵框732、732之间使第二升降台72沿着一对纵框732、732升降的升降机构。
支承板731安装于第二升降台72(详细而言,第二升降台主体76)的左右(长边方向)的各个端部。通过左右的支承板731将第二升降台72(第二升降台主体76)支承成与底板71平行的姿态。支承板731例如形成为L字状,其安装成将第二升降台主体76的左右的各个端部覆盖。在各个支承板731,相互前后左右隔离的四个第二辊733能绕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中心轴线转动地安装。
各个纵框732相对于底板71的上表面垂直地延伸,其下端部固定于底板71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端部。
图14是图10所示的G-G线处的纵框732的剖视图。在左侧的纵框732的右侧部和右侧的纵框732的左侧部遍及纵框732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的整体形成有两个纵向引导槽732a和带收纳槽732b,两个所述纵向引导槽732a相互在前后方向上隔离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带收纳槽732b在两个纵向引导槽732a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此外,左侧的纵框732的上部和右侧的纵框732的上部通过加强框734连结(参照图10以及图11)。另外,第二升降单元7也可以不具有底板71。在上述情况下,纵框732的下端部固定于第一升降台62的上表面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
在各个纵框732中的带收纳槽732b内,上下一对带轮735、735设置成绕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转动。此外,在这些带轮735架设有Y驱动用带736。此外,设置于左侧的纵框732的Y驱动用带736在周向上的第一规定位置固定有左侧的支承板731,在设置于右侧的纵框732的Y驱动用带736在周向上的第二规定位置固定有右侧的支承板731。此外,设置于左侧的纵框732的上侧的带轮735和设置于右侧的纵框732的上侧的带轮735经由驱动传递轴737相互连结。此外,在左侧的纵框732的上部安装有驱动上侧的带轮735旋转的Y驱动马达M3。
换言之,第二升降机构73是带驱动式的升降机构,具体而言,具有支承板731、一对纵框732、732、四个第二辊733、加强框734、上下一对带轮735、735、Y驱动用带736、驱动传递轴737以及Y驱动马达M3。
此外,第二升降单元7通过利用Y驱动马达M3驱动设置于左侧的纵框732的上侧的带轮735以及设置于右侧的纵框732的上侧的带轮735旋转以在箱体2内使包括保持体74的第二升降台72上下移动(升降),通过利用X驱动马达M2驱动左右一对的带轮771、771中的所述一方的带轮771旋转以在箱体2内使保持体74左右移动。另外,在此说明的第二升降单元7仅是一例,可使用能使保持体74上下以及左右移动的各种结构的移动机构。
在此,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箱体2的正面面板2a设置有触摸面板的显示部21,所述显示部21具有显示各种信息的功能和作为输入部的功能。显示部21能显示与保管在保管库1的各个物品P相关的信息(物品名称或型号等),并能提供各种指令等输入的输入画面。例如,显示部21构成为通过在显示在保管架3中保管的各个物品P的物品名称时使用者触摸操作显示任一个物品名称的部位,以输入搬出物品选择指令,所述搬出物品选择指令选择通过升降装置8从保管架3中搬出到作业工作台4的物品P。通过控制部9控制显示部21的显示动作。此外,通过相对于显示部21的触摸操作而输入的指令等输出给控制部9。
图15是示出保管库1的控制系统的概要结构的框图。如图15所示,保管库1具有存储器M以及控制部9。
在存储器M中存储有各种程序、数据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存储器M中相关联地存储有与各个物品载置室3a以及配置于各个物品载置室3a的物品P相关的信息(例如,所述搬入物品信息)。
控制部9由CPU、I/O、ROM、RAM等构成,其对保管库1中的门机构5、升降装置8的动作进行综合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9构成为,执行(1)用于将保管在保管架3的物品P搬出到作业工作台4的处理(物品搬出处理)、(2)用于对作业工作台4中的使用者用的进入区域与搬运机构用的进入区域进行切换的处理(进入区域切换处理)、(3)用于将新的物品P搬入到保管架3的处理(物品搬入处理),并在各个处理中对门机构5、升降装置8的动作进行控制。
接着,参照图2对保管库1中的升降装置8中的升降动作及其升降行程等进行说明。
在升降装置8中,第一升降单元6通过基于来自控制部9的指令来驱动臂驱动部63B,以使第一升降台62在第一下位置与第一上位置之间上下升降。此时,第二升降单元7通过第一升降单元6的升降动作使其整体上下升降。此外,第二升降单元7通过基于来自控制部9的指令来驱动Y驱动马达M3,以使第二升降台72在第二下位置与第二上位置之间上下升降。因此,升降装置8能使物品P以将第一升降单元6的升降行程与第二升降单元7的升降行程相加所得的全部行程的量上下升降。
所述第一下位置以及所述第一上位置例如是从基台61的下表面至第一升降台62的上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一下位置与所述第一上位置的差值是第一升降单元6的升降行程。此外,所述第二下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上位置例如是从底板71的下表面(也就是说,第一升降台62的上表面)至第二升降台72的上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二下位置与所述第二上位置的差值是第二升降单元7的升降行程。
在此,例如,在第一升降台62位于所述第一下位置且第二升降台72位于所述第二下位置的状态下,以能实现保持体74与保管架3中的最下层(第一层)的物品载置室3a之间的物品P的移送的方式设定第一层的架板31的高度。此外,在第一升降台62位于所述第一上位置且第二升降台72位于所述第二下位置的状态下,以能实现保持体74与作业工作台4中的下层的物品载置室3a(也就是说,保管架3中的第四层的物品载置室3a)之间的物品P的移送的方式,设定构成作业工作台4中的下层的物品载置室3a的架板31(也就是说,第四层的架板31)的高度。此外,在第一升降台62位于所述第一上位置且第二升降台72位于所述第二上位置的状态下,以能实现保持体74与保管架3中的最上层(第十二层)的物品载置室3a之间的物品P的移送的方式,设定最上层的架板31的高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装置8的整体的高度根据第一升降台62的升降动作而变化,在第一升降台62位于所述第一上位置的状态下最大。此时,以第二升降单元7的上表面与箱体2的上面板2e不碰撞的方式设定第二升降单元7的整体的高度。
升降装置8构成为,在待机状态下,例如第一升降台62位于所述第一上位置,且第二升降台72位于所述第二下位置。此外,在与第一层的物品载置室3a至第四层的物品载置室3a(作业工作台4中的下层的物品载置室3a)对应的升降范围内使保持体74升降的情况下,升降装置8例如仅使第一升降台62升降,在与第四层的物品载置室3a至第十二层的物品载置室3a对应的升降范围内使保持体74升降的情况下,升降装置8例如仅使第二升降台72升降。
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8具有第一升降单元6和配置于第一升降单元6上方的第二升降单元7。因此,在升降装置8中,第一升降单元6和第二升降单元7能相互上下分割。此外,这些单元(6、7)是以分别包括升降台(第一升降台62、第二升降台72)及升降机构(第一升降机构63、第二升降机构73)的单位来区分的单元,因此,各自的组装性优异,容易在工厂等中单独地组装而获得。因此,在升降装置8中,第一升降单元6和第二升降单元7能相互上下分割,通过以这些单元(6、7)的状态单独地搬运,能将搬运时的货物姿态尺寸中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抑制得较低,从而能更容易地提高搬运性。这样,能提供搬运性优异的升降装置8。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单元6的第一升降机构63是受电弓式的升降机构。由此,容易地构筑第一升降单元6,所述第一升降单元6具有从第一升降台62的下方稳定地支承第一升降台62且能承受相对较高的载荷的结构,并且能产生高上举力。此外,还能在收缩至最小高度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一升降台62位于所述第一下位置的状态)下搬运第一升降单元6,能进一步提高搬运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升降单元7的第二升降机构73是使第二升降台72在一对纵框732、732之间沿着一对纵框732、732升降的升降机构。也就是说,第二升降机构73中的大半部分的构成要素按第二升降台72的左右划分来配置,从而容易在两个保管架3之间确保第二升降台72的升降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升降单元7安装于第一升降单元6的第一升降台62的上方。因此,提供一种在设置场所中只要在第一升降单元6上方安装第二升降单元7就完成升降装置8的组装,组装性优异的升降装置8。此外,通过使第一升降台62升降,以使第二升降台72升降。其结果是,针对无法通过第二升降单元7单独的升降动作来处理的升降范围等,能通过使第一升降台62升降来对应。此外,在第一升降台62位于所述第一下位置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一升降单元6收缩至最小高度的状态)处的升降装置8的整体的高度比搬运用的车辆中的堆积物的货物姿态尺寸的上限低的情况下,升降装置8在工厂等中被组装成完成品,升降装置8能从工厂直接搬运到设置场所。
此外,作为受电弓式的升降机构的第一升降机构63能容易地产生相对高刚性且高的上举力,因此,能容易地使第二升降单元7的整体升降。此外,第二升降机构73换言之是带驱动式的升降机构,其在低载荷的物品P的升降中是相对理想的。
另外,例如,在升降装置仅由上下两层的第二升降单元7构成的情况下,在下侧的第二升降单元7中的所述第二上位置的第二升降台72与上侧的第二升降单元7中的所述第二下位置的第二升降台72之间可能产生无法使物品P(托盘T)升降的区域(死区)。也就是说,在所述升降装置中的上下的升降单元之间可能会产生死区。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8中,第二升降单元7的整体能通过第一升降单元6升降,因此,不会产生上述那样的死区,从而能有效地活用升降装置8中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区域。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8进行说明。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16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8进行说明的图,其示出升降装置8的主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8中,第二升降单元7安装于箱体2,其并不使第二升降单元7的整体升降。具体而言,第二升降单元7的左侧的纵框732固定于箱体2的所述外装面板中的左面板2c或箱体2的所述框架构件中的左面板2c一侧的部分,第二升降单元7的右侧的纵框732固定于箱体2的所述外装面板中的右面板2d或箱体2的所述框架构件中的左面板2c一侧的部分。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升降单元7不具有底板71。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单元6在从上方观察第二升降单元7的俯视观察时配置于一对纵框732、732的内侧的区域内。由此,能在由位于所述第二下位置的第二升降台72的下表面与该下表面的下方的纵框732的部分围成的区域中提高第一升降台62的升降区域的上限位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一上位置),从而能有效地活用第一升降单元6与第二升降单元7之间的区域。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单元6的受电弓式的第一升降机构63具有如下的升降行程,即在最大伸长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一升降台62位于所述第一上位置的状态)下,至少能到达与由第二升降机构73实现的第二升降台72的升降区域相关的下限区域。由此,即使在第二升降单元7的整体不升降的情况下,在第一升降台62与第二升降台72之间也不会产生无法使物品P(托盘T)升降的区域(死区),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有效地活用升降装置8中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区域。
具体而言,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单元6例如具有与第二升降单元7的第二升降台72(保持体74、固定板75、第二升降台主体76以及横向移动机构77)相同结构的台62’,所述台62’安装于第一升降台62上方。由此,第一升降单元6和第二升降单元7的每一个能单独地移送物品P,从而能实现搬运效率的提高。此外,第一升降机构63能容易地产生比第二升降机构73高的上举力,因此,例如,第一升降单元6最好用于搬运相对较重的物品P,第二升降单元7最好用于搬运相对较轻的物品P。
另外,在图16中,第一升降单元61设为一台,但也可以如图17所示是多台。图17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8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升降装置8的主视图。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第一升降单元6以在第二升降单元7的下方区域中的与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多台(图中的两台)。在这种情况下,升降装置8例如构成为使第一升降单元6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图16所示的第一升降单元6的宽度更窄,并收纳于一对纵框732、732之间。由此,能实现物品P的搬运效率进一步提高。另外,在这种情况(图17所示的升降装置8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门机构5构成为,设置于每个第一升降单元6,且第一门体51以及第二门体52沿着上下方向移动(也就是说,由上下打开的结构构成)。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能扩大保管库1(保管架3)的宽度等情况下,升降装置8也可以构成为,扩大第二升降单元7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图16所示的第一升降单元6相同宽度的多台第一升降单元6收纳于一对纵框732、732之间。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升降装置8通过由第一升降单元6和第二升降单元7构成的一套装置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多个所述一套装置而成的装置。在这种情况下,门机构5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参照图18)同样地构成为,设置于每个第一升降单元6,且第一门体51以及第二门体52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机构63中的受电弓臂单元63A上下设置两层,但并不局限于此,既可以设置一层,也可以设置三层以上。此外,第一升降机构63中的臂驱动部63B由液压气缸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电动驱动式的驱动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臂驱动部63B,例如能使用电动螺杆缸单元。具体而言,虽然省略图示,但所述电动螺杆缸单元具有:臂驱动用的马达;滚珠丝杠,所述滚珠丝杠被所述马达驱动而旋转;滚珠丝杠支承部,所述滚珠丝杠支承部具有能转动地连结于基台61(固定侧支承片613)的端部,并将所述滚珠丝杠的一个端部支承成能旋转;以及螺母部,所述螺母部具有形成有与所述滚珠丝杠的另一端侧的部分螺合的阴螺纹的一个端部和能转动地连结于受电弓单元63A中的驱动用连结轴639的另一个端部,且通过所述滚珠丝杠旋转以相对于所述滚珠丝杠支承部相对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滚珠丝杠支承部相当于固定部63B1,所述螺母部相当于可动部63B2。
此外,在各个实施方式中,保管库1配置于工厂内,并用作所制造的产品所需的电子部件的库存管理用的保管库,但并不局限于此。保管库1例如也可以用作自动售货机。在这种情况下,在保管库1的正面面板2a例如设置有金钱投入口(纸币投入口以及硬币投入口)和投入金钱等的返还口。此外,在显示部21显示有购入物品选择画面以供使用者能触摸操作,并构成为当适当地投入金钱等时,与触摸操作对应的物品P(即商品)将被搬出到作业工作台4的物品载置室3a中的任一个。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进行进一步的变形和变更。
(符号说明)
6第一升降单元;61基台;62第一升降台;63第一升降机构;7第二升降单元;72第二升降台;73第二升降机构;732、732一对纵框;8升降装置;P物品。

Claims (7)

1.一种升降装置,其是物品升降用的升降装置,包括第一升降单元和第二升降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具有:基台;第一升降台,所述第一升降台位于所述基台的上方;以及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台与所述第一升降台之间并使所述第一升降台升降,
所述第二升降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一升降单元的上方,具有:第二升降台,所述第二升降台位于所述第一升降台的上方;以及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使所述第二升降台升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是受电弓式的升降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升降机构是具有在与所述第二升降台的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的一对纵框,并在一对所述纵框之间使所述第二升降台沿着一对所述纵框升降的升降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方观察所述第二升降单元的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升降单元配置于一对所述纵框的内侧的区域内。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升降单元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具有如下的升降行程,即在最大伸长的状态下至少能到达与由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实现的所述第二升降台的升降区域相关的下限区域。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分别设置于在所述第二升降单元的下方的区域中的与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多个部位。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升降单元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单元的所述第一升降台上方。
CN202280021595.1A 2021-03-26 2022-03-04 物品升降用的升降装置 Pending CN1170430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2887A JP2022150324A (ja) 2021-03-26 2021-03-26 物品昇降用の昇降装置
JP2021-052887 2021-03-26
PCT/JP2022/009355 WO2022202212A1 (ja) 2021-03-26 2022-03-04 物品昇降用の昇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3096A true CN117043096A (zh) 2023-11-10

Family

ID=83396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1595.1A Pending CN117043096A (zh) 2021-03-26 2022-03-04 物品升降用的升降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50119A1 (zh)
JP (1) JP2022150324A (zh)
CN (1) CN117043096A (zh)
DE (1) DE112022000752T5 (zh)
WO (1) WO202220221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15750Y1 (zh) * 1971-08-26 1973-05-02
JPS52163871U (zh) * 1976-06-07 1977-12-12
JPH0885606A (ja) 1994-09-20 1996-04-02 Daifuku Co Ltd 保管装置
GB201310125D0 (en) * 2013-06-06 2013-07-24 Ocado Lt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US20160016731A1 (en) * 2014-07-16 2016-01-21 Sergey N. Razumov Loading desired container sequence onto board of container carriage in storage system
CN211594885U (zh) * 2020-01-03 2020-09-29 苏州市斯美特升降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自动化机械升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2000752T5 (de) 2023-11-23
US20240150119A1 (en) 2024-05-09
WO2022202212A1 (ja) 2022-09-29
JP2022150324A (ja) 2022-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348646B1 (en) An automatic store
US20230211949A1 (en) Transfer robot, box retrieval method, cargo box loading method and warehouse logistics system
JP7366123B2 (ja) 可動式密集保管及びピッキング装置、複合型倉庫保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WO1990000507A1 (en) Mechanised storage system
WO2009150684A1 (en) Device and method used to pick up handle and store packages in an automated warehouse
CN111703798A (zh) 一种搬运机器人、取箱方法、货箱上货方法及仓储物流系统
CN109801454B (zh) 智能物流柜
JPH07187330A (ja) 自動倉庫における双方向移載装置
KR20200025646A (ko) 리프트를 구비하는 자판기
JP6942198B2 (ja) 工業製品を保管するためのモジュール式自動倉庫
KR102443254B1 (ko) 물품 수납 및 인출 장치를 구비한 물품 저장 장치
CN117043096A (zh) 物品升降用的升降装置
KR100245114B1 (ko) 입체 제단 장치
CN111217069B (zh) 一种支撑竖直伸缩的搬运机器人
CN213621674U (zh) 自动化散件拣选仓储系统
WO2022136423A1 (en) 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comprising an access station compartment
JP5781772B2 (ja) 自動倉庫
EP0623537A2 (en) Goods coll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173522A (zh) 一种自动化立体仓储设备
JPH09240809A (ja) 物品保管設備
JP2011241070A (ja) 自動倉庫装置
JP2022144990A (ja) 物品の保管装置
JP2906310B2 (ja) 多段式回転棚用荷の移載機
JP2010150750A (ja) 自動貸金庫装置
JP2017171434A (ja) 物品収納設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