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06521A - 加湿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06521A
CN117006521A CN202210471010.8A CN202210471010A CN117006521A CN 117006521 A CN117006521 A CN 117006521A CN 202210471010 A CN202210471010 A CN 202210471010A CN 117006521 A CN117006521 A CN 1170065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fying
water
water tank
fresh air
accommoda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710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鹏垒
毛先友
杨刚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7101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065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06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065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2006/008Air-humidifier with water reservo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湿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其中,加湿组件包括加湿支架,加湿支架内具有容纳槽,加湿支架上具有位于容纳槽的上端的安装开口,加湿支架上还具有位于容纳槽的下端的第一水槽,容纳槽构造为从安装开口到第一水槽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延伸的斜槽,容纳槽适于通过安装开口安装加湿件,安装于容纳槽的加湿件的下端适于伸入第一水槽。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组件,通过将加湿支架内的容纳槽设置成相对水平面倾斜延伸的斜槽,并在斜槽的一端设置安装开口,这样将加湿件安装在容纳槽内,即可实现加湿件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以提高加湿组件的加湿效果并降低加湿组件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同时还可方便用户拆装加湿件,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加湿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湿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丰富空调器的功能,越来越多的厂家选择在空调器上集成加湿组件,例如将加湿组件放置在空调器内部且靠近出风口位置处,以确保从空调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具有一定湿度,从而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湿度,提升用户体验。
但是,现有加湿组件内的加湿件一般都是竖直放置在空调器内,这样就需要设置特定风道来改变气流方向从而确保气流在流动过程中能够经过加湿件,但如此设置就会导致气流在流动过程中风阻变大,增加功耗更加大噪音,同时还会降低加湿组件的加湿效率,导致用户使用体验较为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提出一种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在加湿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小且加湿效率高,从而提升用户体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加湿组件的加湿噪音大且加湿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加湿组件的新风模块。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新风模块的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加湿组件,包括:加湿支架,所述加湿支架内具有容纳槽,所述加湿支架上具有位于所述容纳槽的上端的安装开口,所述加湿支架上还具有位于所述容纳槽的下端的第一水槽,所述容纳槽构造为从所述安装开口到所述第一水槽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延伸的斜槽,其中,所述容纳槽适于通过所述安装开口安装加湿件,安装于所述容纳槽的加湿件的下端适于伸入所述第一水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组件,通过在加湿支架内设置容纳槽,并在容纳槽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安装开口和第一水槽,这样加湿件即可通过安装开口安装在容纳槽内并保证加湿件一端能够位于第一水槽中,以确保加湿件能够稳定且有效地加湿流经加湿组件的气流,同时安装开口还便于用户装拆加湿件,以降低加湿件的拆卸难度,此外,将容纳槽设置为从安装开口到第一水槽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延伸的斜槽,这样将加湿件安装在容纳槽内,即可使得加湿件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也就是本申请的加湿件倾斜设置在加湿支架内,这样气流沿竖直方向从下往上流动的过程中即可充分通过加湿件,无需再单独设置改变气流方向的风道,从而减小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风阻,降低损耗,在降低加湿组件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的同时,还可提高加湿组件的加湿效果,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加湿组件,所述安装开口的开口面积朝着远离所述容纳槽的方向逐渐增大。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加湿组件,所述容纳槽与所述水平面的夹角为a,其中,30°≤a≤60°。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加湿组件,所述加湿支架上还具有第二水槽和至少一个连接通道,所述第二水槽与所述第一水槽间隔开设置,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水槽和所述第二水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槽与所述第二水槽构成连通器,所述第一水槽的最大盛水高度为H1,所述第二水槽的自动水位为H2,其中,H1-H2≥5mm。
可选地,所述安装开口的底边与所述第二水槽的上端相连,所述连接通道位于所述容纳槽的下方,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槽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水槽的下部且与所述第二水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水箱,所述水箱与所述加湿支架配合,且用于向所述第二水槽供水。
可选地,所述水箱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二水槽供水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出水口开关的开关装置。
可选地,所述水箱设于所述第二水槽的上方,所述水箱的底部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二水槽供水的出水口,在所述出水口处于打开状态时,通过所述第二水槽内的水对所述出水口的液封,以使所述第二水槽内的水维持在自动水位。
可选地,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水位检测装置,所述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水槽内的水位。
可选地,所述安装开口的底边平齐于或者高于所述第二水槽的上端,所述水箱可拆卸地设于所述第二水槽的上方,在所述水箱与所述加湿支架分离时,所述加湿件适于从所述安装开口抽出。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加湿组件,所述加湿支架包括多个支撑筋,所述支撑筋限定出所述容纳槽的槽底,相邻两个支撑筋之间形成有通风空间,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筋上形成有顶部敞开的接水槽,所述接水槽适于承接所述加湿件的滴水。
可选地,所述支撑筋沿着从所述安装开口到所述第一水槽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接水槽的下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水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新风模块,包括: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为前述的加湿组件;新风风道件,所述新风风道件内限定出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件上具有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所述新风风道件与所述加湿组件配合,所述进口位于所述容纳槽的上方;以及;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于所述加湿支架的下方,且向上送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模块,通过创造性设置新风风道件以及新风风机相对于加湿组件的位置,并采用前述的加湿组件,这样在新风风机向上送风时,气流即可充分经过加湿组件的加湿件并加湿,无需再设置其他的导流风道,加湿完成后的气流再通过进口进入新风风道件的新风风道内,从而保证经新风模块排出的新风具有一定的湿度,以达到改善室内空间空气质量和空气湿度的目的,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风道件内限定出底部敞开的安装槽,所述新风风道位于所述安装槽的上方,所述加湿组件的至少部分收纳于所述安装槽。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适于所述新风风机的上游,或者设于所述新风风机与所述加湿组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壳体,所述空调壳体内具有换热风道;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设于所述空调壳体内,且包括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换热装置,以及使气流流经所述换热风道的送风装置;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于所述空调壳体内,且为前述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换热风道混合出风或者分别单独出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采用前述的新风模块,在确保空调器具有新风功能的同时,还可确保本申请的空调器具有加湿功能,同时降低空调器在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并提升空调器的加湿质量,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加湿支架与加湿件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加湿支架与加湿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加湿支架与加湿件配合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加湿支架与净化组件配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加湿支架与净化组件配合时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加湿支架与净化组件配合时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加湿支架与净化组件配合时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部分剖视图。
图9为图8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下半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爆炸图。
图12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0、空调器;
100、新风模块;
10、加湿组件;
11、加湿支架;
111、容纳槽;112、安装开口;113、第一水槽;114、第二水槽;
115、连接通道;116、支撑筋;117、通风空间;118、接水槽;
12、加湿件;
13、水箱;131、出水口;
14、开关装置;141、密封件;142、连杆;143、转动杆;144、驱动件;15、水位检测装置;151、浮子;152、霍尔开关;153、限位件;
20、新风风道件;
21、新风风道;211、进口;
22、安装槽;
30、新风风机;40、电控装置;50、净化组件;60、避让空间;
200、换热部件;
300、空调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组件1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组件10包括加湿支架11。
如图1所示,加湿支架11内具有容纳槽111,加湿支架11上具有安装开口112,安装开口112位于容纳槽111的上端,加湿支架11上还具有第一水槽113,第一水槽113位于容纳槽111的下端,容纳槽111构造为从安装开口112到第一水槽113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延伸的斜槽。其中,这里所说的水平面可以理解为是加湿支架11安装到位后沿加湿支架11前后方向延伸的平面。
也就是说,在加湿支架11内设置容纳槽111,其中,容纳槽111的一端形成安装开口112,容纳槽111的另一端形成第一水槽113,也就是安装开口112和第一水槽113形成在容纳槽111的相对两端。
这样将需要在加湿支架11内安装加湿件12时,容纳槽111即可为加湿件12的安装提供避让空间,此时加湿件12即可通过容纳槽111上端的安装开口112安装在容纳槽111内,并使得安装在容纳槽111内的加湿件12的部分结构能够伸入第一水槽113中,也就是,容纳槽111适于通过安装开口112安装加湿件12,安装于容纳槽111的加湿件12的下端适于伸入第一水槽113。第一水槽113能够浸湿加湿件12,从而确保流经加湿件12的气流能够有效被加湿。
具体为,将加湿件12的下端伸入第一水槽113中,这样第一水槽113中的水会被加湿件12吸附并沿着加湿件12的延伸方向进行流动,以使得整个加湿件12均被浸湿,此时当空气气流流经加湿件12时,气流会带动加湿件12上的水分,从而达到加湿气流的效果。
其中,通过将容纳槽111设置成从安装开口112到第一水槽113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延伸,以使容纳槽111形成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斜槽,这样当加湿件12安装在容纳槽111内时,即可使得加湿件1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因此,可以理解为,本申请的加湿支架11内设有倾斜的加湿件12。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组件10,通过在加湿支架11内设置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延伸的容纳槽111,这样当加湿件12安装在容纳槽111内时,即可实现加湿件1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这样当加湿组件10安装完成时,倾斜设置的加湿件12可保证无论空气气流是沿加湿组件10的横向流动还是沿加湿组件10的竖向流动,空气气流能够有效流经加湿件12,也就是保证加湿件12能够有效对空气气流进行加湿。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加湿组件10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用空调器1000的一部分,当加湿组件10作用空调器1000的一部分使用时,基于上述设置,可无需设置单独的风道来适应加湿组件10的设置位置,也可以理解为,无需刻意设置加湿组件10的位置来确保气流能够流经加湿件12,本申请只需将加湿组件10设置在空调器1000的风道内即可实现利用加湿件12对流经风道的气流进行加湿。
此外,通过设置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加湿件12,可降低加湿件12的装拆难度,同时还可确保空气气流能够充分通过加湿件12,从而提高加湿件12的加湿效果,并降低加湿件12在加湿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与此同时,由于上述结构的加湿效果好,这样即可采用小尺寸的加湿件12进行加湿,以降低加湿件12的生产成本,同时提高加湿组件10的空间利用率。
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在加湿支架11内设置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容纳槽111,以使得加湿件1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基于加湿件12的布设方式,不仅可提高加湿效果、降低加湿噪音,还可降低装拆难度、节约生产成本。
还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直接在容纳槽111的上端开设安装开口112,这样在用户需要更换或清洗加湿件12时,无需拆卸加湿支架11,只需通过安装开口112抽出加湿件12即可,降低加湿件12的装拆难度。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相对于水平面垂直设置的加湿结构而言,本申请的加湿组件10将加湿件12安装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延伸的容纳槽111内时,以使得加湿件1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这样当加湿组件10作用空调器1000的一部分使用时,无需开设单独适应加湿件12的风道,简化空调器1000的结构,并降低加湿件12的装配难度,同时可以提高加湿组件10的加湿效率,降低加湿组件10在加湿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加湿件12可选用加湿膜或加湿棉,以确保加湿件12能够有效吸附第一水槽113内的水,从而保证加湿件12能够有效加湿气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9所示,安装开口112的开口面积朝着远离容纳槽111的方向逐渐增大。也就是安装开口112远离容纳槽111一端的开口面积设置地较大,这样当加湿件12需要通过安装开口112安装在容纳槽111内时,一端开口面积较大的安装开口112可保证加湿件12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进入安装开口112,随后再沿着安装开口112的延伸方向推动加湿件12,此时搭配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容纳槽111,可保证加湿件12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安装在容纳槽111内,从而降低加湿件12的安装难度,并提高加湿件12与加湿支架11的装配效率。
此外,将安装开口112远离容纳槽111一端的开口面积设置地较大,还便于用户通过安装开口112拆卸加湿件12,从而便于用户清洗、更换加湿件12。
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将安装开口112的开口面积设置成朝着远离容纳槽111的方向逐渐增大,不仅可降低加湿件12的装配难度,还可降低加湿件12的拆卸难度,从而实现降低加湿件12的装拆难度,便于用户更换加湿件1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容纳槽11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其中,30°≤a≤60°。当容纳槽1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大时,会使得加湿件1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大,使得加湿件12相对于水平面形成为近似竖直设置,这样当空气气流由下至上进行流动时,会减小加湿件12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加湿件12的加湿效果,同时还会增加加湿件12的高度,以增加加湿件12的占用面积;当容纳槽1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小时,会使得加湿件1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小,使得加湿件12相对于水平面形成为近似水平设置,增加加湿件12的宽度,从而增加加湿件12的占用面积,也就是增加加湿组件10的占用面积。
因此,本申请将容纳槽111与水平面的夹角a设置在30°~60°之间,以确保加湿件1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能够位于30°~60°之间,在提高加湿件12加湿效果的同时,还可减小加湿件12的高度和宽度,从而实现降低加湿组件10整体的高度和宽度,减小加湿组件10的占用空间。
在具体的示例中,容纳槽111与水平面的夹角a可以是30°、40°、45°、50°或60°,以使得加湿件1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形成为30°、40°、45°、50°或60°,从而保证加湿件1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加湿支架11上还具有第二水槽114和至少一个连接通道115,第二水槽114与第一水槽113间隔开设置,连接通道115连通第一水槽113和第二水槽114。这里可以理解为,加湿支架11上设置有连接通道115,连接通道115适于将间隔设置的第一水槽113和第二水槽114连通,这样第一水槽113内的部分水即可流入第二水槽114内,或,第二水槽114内的水即可流入第一水槽113内。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加湿组件10还包括水箱13,水箱13与加湿支架11配合,水箱13用于向第二水槽114供水。因第一水槽113和第二水槽114连通,且第一水槽113内的水会常被加湿件12吸附导致第一水槽113内的水越来越少,而因水箱13又向第二水槽114供水导致第二水槽114内的水越来越多,这样相互连通的第二水槽114内的部分水即会通过连接通道115流至第一水槽113内,以达到朝向第一水槽113供水的目的,确保第一水槽113有水,这样加湿件12即可有效吸附第一水槽113内的水,确保整个加湿件12均能被浸湿,便于后续利用加湿件12加湿气流。
可选地,加湿支架11上设有两个连接通道115,两个连接通道115间隔设置在加湿支架11的两端,两个连接通道115配合用于同时连通第二水槽114和第一水槽113,从而确保第二水槽114内的水能够快速且大量的流入第一水槽113内,达到朝向第一水槽113供水的目的,从而确保部分结构位于第一水槽113内的加湿件12能够有效被浸湿。
可选地,第一水槽113与第二水槽114构成连通器。这里可以理解为,第一水槽113内的水位高度和第二水槽114内的水位高度总是保持在同一高度,也就是第一水槽113内的水位高度和第二水槽114内的水位高度一致。
可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水槽113的最大盛水高度为H1,第二水槽114的自动水位为H2,其中,H1-H2≥5mm。因第一水槽113与第二水槽114构成连通器,将第二水槽114的自动水位设置成H2,也就是第一水槽113的自动水位高度为H2,而将第一水槽113的最大盛水高度设置成H1,同时H1-H2≥5mm,以此使得第一水槽113的最大盛水高度大于第一水槽113的自动水位高度,以避免第一水槽113的水溢出,如此设置在避免浪费水资源的同时,还可提高加湿组件10使用的安全性。
可选地,如图4和图6所示,安装开口112的底边与第二水槽114的上端相连。因安装开口112靠近第二水槽114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可避免第二水槽114的侧壁遮挡安装开口112,也就是保证安装开口112能够裸露出,这样用户即可通过安装开口112装拆加湿件12,降低加湿件12的装拆难度。
可选地,连接通道115位于容纳槽111的下方,连接通道115的一端与第一水槽113连通,连接通道115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水槽114的下部且与第二水槽114连通。也就是连接通道115的一端与第一水槽113连通,连接通道115的另一端与第二水槽114连通,从而使得第二水槽114与第一水槽113的连通,确保第二水槽114内的水能够顺利流至第一水槽113内。
此外,将连接通道115设置在容纳槽111的下方,以使得连接通道115的另一端能够靠近第二水槽114的下方设置,这样只要第二水槽114内有水,水流即可沿着连接通道115的延伸方向进行流动,以实现朝向第一水槽113供水,避免第一水槽113无法无水可用的现象。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8所示,水箱13具有出水口131,水箱13适于通过出水口131向第二水槽114供水。这里可以理解为,出水口131用于连通水箱13和第二水槽114,从而确保水箱13内的水能够顺利流至第二水槽114内,以达到朝向第二水槽114供水的目的,从而实现通过第二水槽114朝向第一水槽113供水,便于后续利用加湿件12加湿气流。
可选地,水箱13可拆卸连接在加湿支架11上,在提高水箱13结构稳定性的同时,还可降低水箱13与加湿支架11的装配难度,这样在水箱13内的水用完后,可方便用户拆卸水箱13,从而方便用户朝向水箱13加水或更换水箱13。其中,这里所说的可拆卸连接可以是卡接或扣接等。
同时,上述可拆卸连接还可方便用户拆卸水箱13装拆加湿件12,降低加湿件12的装拆难度。
可选地,出水口131处设有用于控制出水口131开关的开关装置14。通过设置开关装置14,当需要通过出水口131朝向第二水槽114供水时,可利用开关装置14打开出水口131,以实现水箱13与第二水槽114的连通,当不需要通过出水口131朝向第二水槽114供水时(例如,不需要利用加湿组件10进行加湿时或第二水槽114内的水已经处于最高水位时)可利用开关装置14关闭出水口131,避免水箱13与第二水槽114连通,从而避免第二水槽114内的水超出最高水位,也就是避免第一水槽113内的水超出最高水位而出现溢水的现象。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8所示,开关装置14包括密封件141,密封件141可移动的设在第二水槽114内或出水口131处,且并正对出水口131,这样将水箱13连接在加湿支架11上时,即可将密封件141封堵在出水口131处,同时移动的密封件141可实现控制出水口131的开关。
可选地,密封件141可选用橡胶、硅胶等材质制成,以使得密封件141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提升密封件141的密封效果。
在具体的一些示例中,结合图4和图6所示,开关装置14还包括驱动件144、转动杆143和连杆142,驱动件144固定连接在加湿支架11的外侧,以避免加湿支架11内的水喷溅至驱动件144上,从而延长驱动件144的使用寿命,并提高驱动件144使用的安全性。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6所示,驱动件144的输出端连接转动杆143,转动杆143远离驱动件144的一端连接连杆142,连杆142远离转动杆143的一端连接密封件141,当需要利用密封件141开关出水口131时,驱动件144可驱动转动杆143转动,转动杆143的转动以带动连杆142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密封件141的上下移动,以达到利用密封件141开关出水口131的目的。
在另一些示例中,连杆142远离转动杆143的一端也可直接抵接在密封件141上,当驱动件144通过转动杆143带动连杆142向下移动时,会使得连杆142与密封件141间隔设置,此时密封件141利用自身的重力自动向下移动,以关闭出水口131,当驱动件144通过转动杆143带动连杆142向上移动时,会使得连杆142与密封件141接触且连杆142推动密封件141向上移动,以打开出水口131,从而实现利用开关装置14控制出水口131的开关。
其中,上述所说的驱动件144可为驱动电机或驱动气缸等。
可选地,水箱13设于第二水槽114的上方,水箱13的底部具有用于向第二水槽114供水的出水口131,在出水口131处于打开状态时,通过第二水槽114内的水对出水口131的液封,以使第二水槽114内的水维持在自动水位。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水箱13形成为液封原理的水箱13,在利用水箱13朝向第二水槽114补水的过程中,出水口131可一直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利用出水口131朝向第二水槽114补水,当朝向第二水槽114持续补水,使得第二水槽114内的水维持在自动水位后,此时第二水槽114内的水可实现对出水口131的液封,此时水箱13内的水无法朝向第二水槽114流动,避免第二水槽114内的水超出自动水位高度,也就是避免第一水槽113出现溢水的现象。
还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采用上述液封方式封堵出水口131,当加湿件12持续吸收第一水槽113内的水导致第一水槽113内的水位下降时,使得第二水槽114内的水位同步下降并低于第二水槽114的自动水位,此时第二水槽114内的水不会对出水口131进行液封,以使得水箱13内的水能够继续通过出水口131进入第二水槽114内,如此循环,以实现对第二水槽114进行补水,同时还可避免第一水槽113出现溢水的现象。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水箱13可实现自动朝向第二水槽114补水。
此外,通过上述设置还可避免重复开关驱动件144,延长驱动件144的使用寿命。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采用上述液封方式封堵出水口131,本申请即可利用开关装置14控制加湿组件10的工作,例如,当需要利用加湿件12加湿气流时,可利用开关装置14打开出水口131,此时出水口131利用液封原理自动连通水箱13和第二水槽114,以确保加湿件12能够有效被浸湿;当不需要利用加湿件12加湿气流时,可利用开关装置14关闭出水口131,此时水箱13内的水无法朝向第二水槽114流动,也就是第一水槽113内无水可用,加湿件12不会被浸湿,此时即使气流流经加湿件12,气流也不会被加湿,也就是加湿组件10无法进行加湿工作,从而实现利用开关装置14控制加湿组件10的工作。
可选地,如图5所示,加湿组件10还包括水位检测装置15,水位检测装置15用于检测第二水槽114内的水位。从而判断第二水槽114内是否有水或第二水槽114内的水是否超出自动水位。
需要说明的是,当出水口131通过开关装置14实现开关时,水位检测装置15一方面需要检测第二水槽114内是否有水,另一方面还需要检测第二水槽114内的水是否超出自动水位。具体为,水位检测装置15检测第二水槽114内是否有水,当判断第二水槽114内无水或水位低于预设阈值时,开关装置14控制出水口131打开,以确保水箱13内的水能够顺利流至第二水槽114内,且在供水的过程中,水位检测装置15需要一直检测第二水槽114内的水是否超出自动水位,当检测到第二水槽114内的水超出自动水位时,开关装置14控制出水口131关闭,避免第一水槽113出现溢水的现象。
当出水口131通过液封原理实现开关时,水位检测装置15主要用于检测第二水槽114内是否有水,从而判断水箱13内是否有水,当第二水槽114内的水低于预设阈值时,即判断水箱13内无水,此时可通知用户更换水箱13或朝向水箱13加水。
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5所示,水位检测装置15包括浮子151和霍尔开关152,浮子151内设有磁性件,浮子151安装在第二水槽114内并可跟随水位的变化上升或下降,磁性件和霍尔开关152配合即可检测到第二水槽114内的水位。
其中,浮子151和霍尔开关152的配合形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水位检测装置15还包括限位件153,浮子151可移动地设置在限位件153内,限位件153连接在第二水槽114的侧壁上。通过设置限位件153可避免浮子151在第二水槽114中发生左右移动,也就是避免浮子151朝向远离霍尔开关152的方向移动,从而保证浮子151和霍尔开关152能够始终配合,以提高水位检测的精准度。
可选地,限位件153的延伸高度大于浮子151的高度,保证浮子151能够正常沿水位的升降进行移动,以进一步提高水位检测的精准度。
可选地,安装开口112的底边平齐于第二水槽114的上端,水箱13可拆卸地设于第二水槽114的上方,在水箱13与加湿支架11分离时,加湿件12适于从安装开口112抽出。以避免第二水槽114的侧壁遮挡安装开口112,这样在拆卸加湿件12的过程中,只需拆除水箱13,即可将加湿件12通过安装开口112从容纳槽111内拆除,以降低加湿件12的装拆难度,从而方便用户更换或清洗加湿件12。
在另一些示例中,安装开口112的底边高于第二水槽114的上端,以进一步避免第二水槽114的侧壁遮挡安装开口112,降低加湿件12的装拆难度。
在具体的示例中,将容纳槽11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并将容纳槽11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设置成大于30°,可确保安装开口112的底边能够平齐于或高于第二水槽114的上端,方便装拆加湿件12。
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将容纳槽111与水平面的夹角a设置在30°~60°之间,在提高加湿件12加湿效果、减小加湿件12占有空间的同时,还可确保安装开口112的底边能够平齐于或高于第二水槽114的上端,以降低加湿件12的装拆难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加湿支架11包括多个支撑筋116,支撑筋116限定出容纳槽111的槽底。支撑筋116用于加强容纳槽111的结构强度,同时当加湿件12设置在容纳槽111内时,支撑筋116可起到支撑加湿件12的作用,确保加湿件12能够稳定地设置在容纳槽111内,从而保证加湿件12能够有效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加湿。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5所示,相邻两个支撑筋116之间形成有通风空间117。通风空间117用于避让气流,确保风道内的气流能够通过加湿支架11作用在加湿件12上,随后再通过加湿件12进行加湿并继续流动,以达到利用加湿件12加湿风道内的气流的目的。
在具体的示例中,在装配加湿支架11的过程中,可将位于容纳槽111槽底上的多个支撑筋116间隔设置,这样在支撑筋116装配完成后,即可在容纳槽111槽底形成通风空间117,以避让朝向容纳槽111的槽底流动的气流。
需要说明的是,将通风空间117设置在容纳槽111的槽底处,当加湿件12设置在容纳槽111内时,加湿件12能够覆盖通风空间117,此时当空气气流经通风空间117流动时,即会顺利流至加湿件12上,以达到加湿气流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5、图6和图7所示,至少一个支撑筋116上形成有顶部敞开的接水槽118,接水槽118适于承接加湿件12的滴水。以避免加湿件12上的水滴出加湿组件10的外部,提高加湿组件10使用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直接在支撑筋116上开设接水槽118,也就是在加湿支架11原有结构(支撑筋116)上开设接水槽118,这样就无需单独设置形成有接水槽118的结构件,以简化加湿支架11的结构,并降低加湿支架11的生产成本。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支撑筋116沿着从安装开口112到第一水槽113的方向倾斜延伸,接水槽118的下端连通至第一水槽113。这样在重力的作用下,接水槽118内的水即可顺利流至第一水槽113内,一方面避免接水槽118内的水满溢出,以进一步提高加湿组件10使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还可实现水的重复利用,节约水的使用成本。
可选地,如图5所示,多个支撑筋116上均形成有顶部敞开的接水槽118,多个接水槽118配合以承接加湿件12不同位置处向下滴的水,以进一步提高水的利用率。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模块100。
如图8和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模块100包括:加湿组件10、新风风道件20和新风风机30。
其中,加湿组件10为前述的加湿组件10。
如图8所示,新风风道件20内限定出新风风道21,新风风道件20上具有与新风风道21连通的进口211和出口(图中未示出)。这样外部空气即可通过进口211进入新风风道21内,随后再通过出口排出。
其中,出口可设置在新风风道件20正对进口211的一侧壁上,或设置在新风风道件20的左右两侧壁上。
新风风道件20与加湿组件10配合,进口211位于容纳槽111的上方,新风风机30设于加湿支架11的下方,新风风机30向上送风。也可以理解为,新风风机30用于朝向进口211送风,因新风风道件20的进口211位于加湿件12的上方,这样在送风的过程中,气流会首先进入加湿支架11内,并通过加湿支架11内的加湿件12进行加湿,加湿后的气流再通过新风风道件20的进口211进入新风风道21内,随后再通过新风风道21的出口排出,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模块100不仅可引入新风,还可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加湿,以实现加湿功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模块100,通过采用前述的加湿组件10,将加湿组件10直接设置在新风风机30和新风风道件20的进口211之间即可实现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加湿,无需单独设置风道来适应加湿组件10的结构,以降低新风模块100的装配难度,同时还可提高新风模块100的加湿质量以及减小新风模块100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可选地,新风风机30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工作以驱动室外气流朝向进口211的方向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气流会首先流经加湿件12进行加湿,随后再通过进口211进入新风风道21内,最后通过新风风道21的出口排出,在提升新风引入效率的同时,还可使得本申请的新风模块100同时具有新风功能和加湿功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新风风道件20的进口211位于容纳槽111的上方,安装开口112设于进口211的外部,以避免新风风道件20遮蔽安装开口112,保证在装拆加湿件12的过程中,无需调节新风风道件20的位置,也就是新风风道件20不会阻碍加湿件12的拆卸,以进一步降低加湿件12的装拆难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新风风道件20内限定出底部敞开的安装槽22,新风风道21位于安装槽22的上方,加湿组件10的至少部分收纳于安装槽22。通过上述设置,当加湿组件10和新风风道件20安装到位后,即可实现将新风风道21的进口211设置在容纳槽111的上方,这样当新风风机30朝向进口211进风时,即可确保进入新风风道21内的气流能够首先流经加湿件12进行加湿,以使得新风模块100具有加湿功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加湿组件10为前述包括水箱13的加湿组件10,水箱13设于第二水槽114的上方,水箱13与新风风道件20之间设有避让空间60,新风模块100还包括电控装置40,电控装置40设于避让空间60内。通过上述设置可合理化利用新风模块100内的空间,减小新风模块100的占用面积。
此外,通过设置电控装置40可对开关装置14、水位检测装置15、新风风机30等结构进行供电,以确保本申请的新风模块100能够顺利引入新风并对新风进行加湿。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8、图10和图11所示,新风模块100还包括净化组件50,净化组件50设于新风风机30的上游。这里所说的上游是指空气先流经净化组件50再流经新风风机30,净化组件50用于对新风风机30进入的空气进行净化,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模块100具有净化空气的效果,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净化组件50设于新风风机30与加湿组件10之间。也就是说,净化组件50不限于设置在新风风机30与加湿组件10之间,当净化组件50设于新风风机30与加湿组件10之间时,这样也可达到对新风风机30进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目的,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模块100具有净化空气的效果。
可选地,这里所说的净化组件50可保护净化支架和净化件,净化件用于对空气进行净化,净化支架设置在新风风机30的上游或设置在新风风机30与加湿组件10之间,净化件设置在净化支架内,以确保净化组件50能够设置在新风风机30的上游或设置在新风风机30与加湿组件10之间。
可选地,净化件可为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rrestment,高效颗粒过滤)网或活性炭网,以实现对空气进行净化。
可选地,净化件可拆卸地设在净化支架上,以降低净化件的装拆难度,从而方便用户清洗或更换净化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空调壳体300、换热部件200和新风模块100。
其中,空调壳体300内具有换热风道。
换热部件200设于空调壳体300内,换热部件200包括换热装置和送风装置(图中未示出),换热装置设于换热风道内,送风装置使气流流经换热风道。如此设置当使用空调器1000时,送风装置即可驱动外部气流进入换热风道内并与换热风道内的换热装置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再排出至空调器1000的外部,以使得本申请的空调器1000具有调节空气温度的作用。
如图12所示,新风模块100设于空调壳体300内,新风模块100为前述的新风模块100,新风风道21与换热风道混合出风或者分别单独出风。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通过采用前述的新风模块100以使得本申请的空调器1000同时具有加湿、净化及新风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还可提高空调器1000的加湿效率并减小空调器1000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可选地,空调壳体300的上半部分设有第一出风口,换热风道内的气流适于从第一出风口排出;空调壳体300的下半部分设有第二出风口,新风风道21内的气流适于从第二出风口排出,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风道21与换热风道可分别单独出风。
在另一些示例中,空调壳体300的中部设有第三出风口,换热风道内的气流和新风风道21内的气流均通过第三出风口排出,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风道21与换热风道混合出风。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空调器1000,这里的空调器1000可以是挂壁式空调,也可以是落地式空调。
其中,如图12所示,空调器1000包括新风模块100、换热部件200和空调壳体300,新风模块100和换热部件200均设置在空调壳体300内,换热部件200包括换热装置和送风装置,空调壳体300内具有换热风道,换热装置设于换热风道内,送风装置使气流流经换热风道,便于通过换热装置对气流进行换热,以使得空调器1000具有调节空气温度的能力。
如图8和图9所示,新风模块100包括加湿组件10、新风风道件20、新风风机30、电控装置40和净化组件50。
其中,如图1-图7所示,加湿组件10包括加湿支架11、加湿件12、水箱13、开关装置14和水位检测装置15。
加湿支架11内具有容纳槽111,加湿支架11上具有安装开口112、第一水槽113、第二水槽114、连接通道115和支撑筋116,安装开口112位于容纳槽111的上端,安装开口112的开口面积朝着远离容纳槽111的方向逐渐增大。
第一水槽113位于容纳槽111的下端,容纳槽111构造为从安装开口112到第一水槽113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延伸的斜槽,加湿件12适于通过安装开口112安装在容纳槽111内,且加湿件12的下端伸入第一水槽113中。
水箱13设于第二水槽114的上方,水箱13的底部具有用于向第二水槽114供水的出水口131,在出水口131处于打开状态时,通过第二水槽114内的水对出水口131的液封,以使第二水槽114内的水维持在自动水位。
连接通道115连通第一水槽113和第二水槽114,第一水槽113与第二水槽114构成连通器,第一水槽113的最大盛水高度为H1,第二水槽114的自动水位为H2,其中,H1-H2≥5mm。
其中,出水口131处设有用于控制出水口131开关的开关装置14,以控制出水口131开关,水位检测装置15设于第二水槽114内用于检测第二水槽114内的水位。
支撑筋116限定出容纳槽111的槽底,相邻两个支撑筋116之间形成有通风空间117,支撑筋116上形成有顶部敞开的接水槽118,接水槽118适于承接加湿件12的滴水,接水槽118的下端连通至第一水槽113。
如图8所示,新风风道件20内限定出新风风道21,新风风道件20上具有与新风风道21连通的进口211和出口,新风风道件20内还限定出底部敞开的安装槽22,新风风道21位于安装槽22的上方,加湿组件10的至少部分收纳于安装槽22,新风风机30设于加湿支架11的下方,新风风机30向上送风,以使气流流经加湿组件10。
净化组件50设于新风风机30的上游,以对进入新风风机30内的气流进行净化。
水箱13与新风风道件20之间设有避让空间60,电控装置40设于避让空间60内。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组件10、新风模块100及空调器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霍尔开关152、换热部件200等的工作原理以及效果等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湿支架,所述加湿支架内具有容纳槽,所述加湿支架上具有位于所述容纳槽的上端的安装开口,所述加湿支架上还具有位于所述容纳槽的下端的第一水槽,所述容纳槽构造为从所述安装开口到所述第一水槽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延伸的斜槽,其中,所述容纳槽适于通过所述安装开口安装加湿件,安装于所述容纳槽的加湿件的下端适于伸入所述第一水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开口的开口面积朝着远离所述容纳槽的方向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与所述水平面的夹角为a,其中,30°≤a≤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支架上还具有第二水槽和至少一个连接通道,所述第二水槽与所述第一水槽间隔开设置,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水槽和所述第二水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槽与所述第二水槽构成连通器,所述第一水槽的最大盛水高度为H1,所述第二水槽的自动水位为H2,其中,H1-H2≥5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开口的底边与所述第二水槽的上端相连,所述连接通道位于所述容纳槽的下方,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槽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水槽的下部且与所述第二水槽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箱,所述水箱与所述加湿支架配合,且用于向所述第二水槽供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二水槽供水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出水口开关的开关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设于所述第二水槽的上方,所述水箱的底部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二水槽供水的出水口,在所述出水口处于打开状态时,通过所述第二水槽内的水对所述出水口的液封,以使所述第二水槽内的水维持在自动水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位检测装置,所述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水槽内的水位。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开口的底边平齐于或者高于所述第二水槽的上端,所述水箱可拆卸地设于所述第二水槽的上方,在所述水箱与所述加湿支架分离时,所述加湿件适于从所述安装开口抽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支架包括多个支撑筋,所述支撑筋限定出所述容纳槽的槽底,相邻两个支撑筋之间形成有通风空间,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筋上形成有顶部敞开的接水槽,所述接水槽适于承接所述加湿件的滴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沿着从所述安装开口到所述第一水槽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接水槽的下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水槽。
14.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组件;
新风风道件,所述新风风道件内限定出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件上具有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所述新风风道件与所述加湿组件配合,所述进口位于所述容纳槽的上方;以及;
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于所述加湿支架的下方,且向上送风。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件内限定出底部敞开的安装槽,所述新风风道位于所述安装槽的上方,所述加湿组件的至少部分收纳于所述安装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适于所述新风风机的上游,或者设于所述新风风机与所述加湿组件之间。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壳体,所述空调壳体内具有换热风道;
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设于所述空调壳体内,且包括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换热装置,以及使气流流经所述换热风道的送风装置;
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于所述空调壳体内,且为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换热风道混合出风或者分别单独出风。
CN202210471010.8A 2022-04-28 2022-04-28 加湿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Pending CN1170065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1010.8A CN117006521A (zh) 2022-04-28 2022-04-28 加湿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1010.8A CN117006521A (zh) 2022-04-28 2022-04-28 加湿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06521A true CN117006521A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65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71010.8A Pending CN117006521A (zh) 2022-04-28 2022-04-28 加湿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0652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88496U (zh) 湿膜组件、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CN212390494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2319917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278695B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7303004U (zh) 加湿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3883603B (zh)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CN117006521A (zh) 加湿组件、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809625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4501453U (zh) 空调器
CN213747007U (zh) 空气处理装置的加湿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17303003U (zh) 加湿装置、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2390493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3272903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20061997U (zh) 加湿模块及空调器
CN216346694U (zh) 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17303000U (zh) 空调器
CN22003862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951743U (zh) 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
CN114636246B (zh) 用于空调器的分水组件和空调器
CN21829600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597521U (zh) 一种空调
CN217979107U (zh) 加湿净化器
CN214501450U (zh) 出风部件、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217876249U (zh) 一种带吸水帘的上加水式加湿器
CN221122438U (zh) 带滤网的加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