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74094A - 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74094A
CN116974094A CN202311219214.3A CN202311219214A CN116974094A CN 116974094 A CN116974094 A CN 116974094A CN 202311219214 A CN202311219214 A CN 202311219214A CN 116974094 A CN116974094 A CN 1169740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odulation
diffuse
optical
micro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192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74094B (zh
Inventor
曾春梅
侯佳玲
余浩墨
陈晓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Mingsh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Mingsh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Mingsh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Mingsh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1921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740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74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740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740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740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包括:母镜,母镜具有调制区,母镜包括位于调制区的第一本体;微结构,微结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一透镜与第一本体连接,第一透镜被配置为与第一本体配合形成离焦;第二透镜与第一本体连接,第二透镜被配置为与第一本体配合形成弥散斑;第二透镜与第一透镜连接,并暴露出部分第一本体,以使调制区能够同时产生清晰视觉信号、离焦信号和弥散斑调制信号。本申请的眼镜片使得瞳孔扫视微结构区域时,可以尽可能地同时覆盖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一本体,从而为戴镜者提供持续、均衡的多种视网膜周边刺激信号,实现抑制眼轴增长的刺激机制。

Description

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眼视光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众多光学干预的手段都存在视网膜周边成像的视觉质量下降的情况,多焦点周边离焦眼镜片会在视网膜中周部形成离焦区域,出现周边视物模糊,以造成配戴初期部分频区对比敏感度下降的问题,因此一定程度内的视觉质量下降与抑制近视进展干预效果成正相关。但实际上,导致离焦的光学方法也和模糊态弥散斑相关,而通过将离焦信号与弥散斑并存的方式以干预近视或远视进展的手段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旨在提供一种弥散斑调制信号与离焦信号并存并且形成视网膜上多重信号竞争的眼镜片。
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包括:
母镜,所述母镜具有调制区,所述母镜包括位于所述调制区的第一本体;
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第一透镜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本体配合形成离焦;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第二透镜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本体配合形成弥散斑;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一透镜连接,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本体,以使所述调制区能够同时产生清晰视觉信号、离焦信号和弥散斑调制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母镜还具有明视区,所述母镜包括位于所述明视区的第二本体;所述调制区环绕所述明视区,且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明视区的中心与所述母镜的光学中心重合,所述明视区位于离所述光学中心3-6mm的区域内,所述调制区位于离光学中心3-35mm的区域内;
其中,所述调制区的面积为S1,所述微结构沿垂直所述第一本体的方向上在所述调制区内的正投影面积为S2,满足:0.5≤S2/S1≤0.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的屈光力为P1D,所述第二透镜的屈光力为P2D,所述第一本体的屈光力为P0D,满足:
2.5≤|P1-P0|≤8.0;和/或
10≤|P2-P0|≤32;和/或
8≤|P2-P1|≤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矢高为H1μm,所述第二透镜的矢高为H2μm,满足:
2≤H2/H1≤20;和/或,
0.5≤H1≤5;和/或,
1≤H2≤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一体成型;
所述母镜包括靠近眼侧的第二光学表面和与所述第二光学表面相背离设置的第一光学表面;
其中,所述微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表面上,或者,所述微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光学表面上,或者所述微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表面和所述第二光学表面之间;
所述第一光学表面和/或第二光学表面的面型选自球面、非球面、自由曲面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的面型选自球面、非球面、环曲面、柱面、自由曲面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第二透镜的面型选自球面、非球面、环曲面、柱面、自由曲面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第一透镜和/或所述第二透镜的直径为0.1-2mm;和/或
所述第一透镜和/或所述第二透镜为圆形凸透镜或圆形凹透镜;和/或
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直径和小于等于瞳孔直径;和/或
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连接方式为边缘相切或相连;和/或
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依次交替连接;和/或
光线通过所述第二透镜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具有第一RMS半径值,光线通过所述第一透镜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具有第二RMS半径值,且第一RMS半径值大于第二RMS半径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微结构眼镜片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母镜,所述母镜具有明视区和调制区,所述调制区环绕所述明视区,所述母镜包括位于所述调制区的第一本体;在调制区中设置阵列排布的网格,所述网格彼此连接;
提供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设于所述网格中且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用于与所述第一本体配合形成离焦;
提供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设置在所述网格中且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用于与所述第一本体配合形成弥散斑;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连接,并暴露出部分第一本体,以使所述调制区能够同时产生清晰视觉信号、离焦信号和弥散斑调制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网格为正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中的至少一种;或者,
所述网格为正六边形,所述第一透镜和/或所述第二透镜设置为所述正六边形的内切圆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母镜的步骤进一步包括:根据配镜处方和母镜材料的折射率,确定所述母镜的面形参数,并建立母镜模型;
提供第一透镜的步骤进一步包括:确定所述第一透镜的面形参数和直径;根据所述网格的排布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调制区的位置,并在母镜模型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透镜;
提供第二透镜的步骤进一步包括:确定所述第二透镜的面形参数和直径;根据所述网格的排布方式,确定所有第二透镜在所述调制区的位置;并在母镜模型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二透镜。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所述第二透镜的面形参数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对表面形成有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母镜模型进行光学仿真,得到所述第二透镜的最大轴外视场光线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大小和形态,以确定弥散斑RMS半径值;
保持所述第二透镜的直径不变,逐步改变所述第二透镜的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与弥散斑RMS半径值的关系式;
根据为戴镜者增加的弥散斑RMS半径值,结合所述关系式,得到所述第二透镜的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以获取所述第二透镜的面形参数。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眼镜片在调制区内同时具有清晰视力信号、离焦信号和弥散斑调制信号,且三种刺激信号的区域面积保持大体平衡,使得瞳孔扫视微结构的区域时,可以尽可能地同时覆盖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一本体,从而为戴镜者提供持续、均衡的多种视网膜周边刺激信号,实现了抑制眼轴增长的刺激机制;弥散斑调制信号致使在视网膜上形成更多模糊的周边成像,通过弥散斑调控来量化降低成像的视觉质量,并通过各刺激信号的相互竞争以达到进一步干预近视或远视进展的效果。
本申请的设计方法,通过网格阵列布局,可以用便捷且分配均匀的方式来调整各种信号在某一区域的占比,可以让瞳孔扫视范围内,各区域接收到的各类信号刺激面积保持大致恒定或按一定比例增加某种信号,此外通过调整一部分微透镜成像的弥散斑大小,同步使用MTF、PSF和点列图的评价方式来评估视网膜周边区域的成像质量影响,从而发现视网膜周边成像质量以弥散斑增大的方式下降,下降多少与干预屈光不正进展存在相关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结构眼镜片的正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结构眼镜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近视形式的镜眼模型光学系统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微结构眼镜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YOZ光轴截面内第一透镜和第一本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为Y轴上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水平方向相邻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非Y轴的第一透镜或第二透镜的基准面在XOZ平面的投影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透镜在不同光焦度下相应的镜眼系统的弥散斑大小和形态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透镜单面平均光焦度与系统弥散斑RMS半径的散点图及拟合直线;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YOZ光轴截面内第二透镜抛物面和第一本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第二透镜在不同矢高下相应的镜眼系统的弥散斑大小和形态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第二透镜抛物面矢高与系统弥散斑RMS半径的散点图与拟合直线;
附图标记:10-母镜,101-第一本体,102-第二本体,103-光学中心,104-第二光学表面,105-第一光学表面,20-微结构,201-第一透镜,202-第二透镜,100-调制区,200-明视区,300-网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一个指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申请人发现,近年来近视患者不断增加,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高度近视会增加近视患者丧失视力的风险,因此进行近视防控这一措施十分重要。目前得到公认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光学干预手段,无论角塑、多焦软镜还是微透镜阵列形式的多点离焦框架眼镜,都存在视网膜周边成像的视觉质量下降的情况,研究表明多焦点周边离焦眼镜会在视网膜中周部形成离焦区域,视力有所下降,出现周边视物模糊,中周部区域视物模糊的干扰可能造成配戴初期部分频区对比敏感度下降,随着配戴时间的延长,周边模糊物像的视觉干扰可能逐渐被大脑所适应,与普通单焦点框架眼镜无明显差异。这证实了一定程度内的视觉质量下降与抑制近视进展干预效果成正相关,之前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表明,清晰视力信号和离焦刺激信号在黄斑中心和视网膜周边形成竞争性存在是干预近视或远视进展的重要因素。而在过往所有实验中,所有导致离焦的光学方法也和模糊态弥散斑相关。目前有关周边离焦和弥散斑独立设计的镜片技术方案已有不少,但还欠缺将周边离焦和弥散斑调控并存,并提供弥散斑调控方法的技术方案。
基于此,需要提供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和设计方法,尤其是提供一种弥散斑与离焦信号并存并且形成视网膜上多重信号竞争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包括母镜10和微结构20;母镜10具有调制区100,母镜10包括位于调制区100的第一本体101;微结构20包括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第一透镜201与第一本体101连接,第一透镜201被配置为与第一本体101配合形成离焦;第二透镜202与第一本体101连接,第二透镜202被配置为与第一本体101配合形成弥散斑;第二透镜202与第一透镜201连接,并暴露出部分第一本体101,以使调制区100能够同时产生清晰视觉信号、离焦信号和弥散斑调制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眼镜片的微结构20以网格阵列形态布局,使得调制区100内同时具有清晰视力信号、离焦信号和弥散斑调制信号,三种刺激信号的区域面积保持大体平衡,使得瞳孔扫视微结构的区域时,可以尽可能地同时覆盖第一透镜201、第二透镜202和第一本体101,从而为戴镜者提供持续、均衡的多种视网膜周边刺激信号,弥散斑调制信号致使在视网膜上形成更多模糊的周边成像,通过弥散斑调控来量化降低成像的视觉质量,并通过各刺激信号的相互竞争以达到进一步干预近视或远视进展的效果。
其中,母镜的第一本体101用于矫正戴镜者屈光不正的症状,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分别给予戴镜者在瞳孔扫视范围内视网膜周边多种非清晰矫正刺激信号,提供了更多形式的干预屈光不正发展的刺激机制。微结构20上的第一透镜201使光线发生会聚或发散,使视网膜周边的成像落在视网膜前方或后方,产生周边离焦,从而起到干预屈光不正发展的作用。微结构20上的第二透镜202使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更大化的弥散斑,该弥散斑大小与干预屈光不正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改变第二透镜202的微透镜结构参数,可以有效地控制弥散斑大小,调节模糊态信号刺激强度。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201与第一本体101配合形成离焦,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光线的聚焦点偏离理想的焦点位置。在特定的位置或状态下,眼镜片的焦点会故意偏离以产生特定的视觉效果。第一透镜201的设置可以改变光线的折射路径,从而使焦点位置发生变化,可以用于模糊或调节眼镜片的焦点,以适应不同的视觉需求。第二透镜202与第一本体101配合形成较大的弥散斑,通过模糊成像降低视觉质量,以形成特定的光学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母镜10还具有明视区200,母镜10包括位于明视区200的第二本体102;调制区100环绕明视区200,且第二本体102与第一本体101连接;明视区200的中心与母镜10的光学中心103重合,明视区200位于离光学中心3-6mm的区域内,调制区100位于离光学中心3-35mm的区域内;其中,调制区100的面积为S1,微结构20沿垂直第一本体101的方向上在调制区100内的正投影面积为S2,满足:0.5≤S2/S1≤0.8。
可以理解的是,当满足0.5≤S2/S1≤0.8的范围时,说明了微结构20在调制区100内具有更高的填充比例,由于微结构20的存在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和折射特性,从而实现了各种不同刺激信号的均衡分布。此外,充足的面积占比配合三种刺激信号的均衡分布使得非清晰视觉刺激信号更多的被视网膜周边感知,同时也可以保证视觉质量的下降在合理范围之内,控制戴镜不适风险。
进一步地,明视区200位于离光学中心3-6mm的区域内时,该范围的设置是为了保证人眼平视或扫视时,视网膜周边视场的光束能通过微结构20区域,使人眼得到非清晰矫正信号的刺激以干预近视和远视的发展。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1的屈光力为P1D,第二透镜202的屈光力为P2D,第一本体101的屈光力为P0D,满足:2.5≤|P1-P0|≤8.0。例如,|P1-P0|的值可以是2.5、3.0、3.5、4.0、4.5、5.0、5.5、6.0、6.5、7.0、7.5、8.0中的至少一值或至少两值之间的范围。当满足2.5≤|P1-P0|≤8.0的范围时,有利于第一透镜201与母镜10配合形成离焦;其中下限值可保证通过第一透镜201的光线能不因裸眼视网膜周边离焦干扰,始终成像于在视网膜前或后,从而形成真正的近视或远视离焦,而上限值则可避免形成深度失焦而破坏周边离焦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202还进一步满足:10≤|P2-P0|≤32。例如,|P2-P0|的值可以是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中的至少一值或至少两值之间的范围。当满足10≤|P2-P0|≤32的范围时,有利于第二透镜202与母镜配合形成弥散斑。其中,上限值可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弥散斑而使佩戴者难以适应,下限值可以保证形成有足够强度的弥散斑刺激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还进一步满足:8≤|P2-P1|≤30。例如,|P2-P1|的值可以是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中的至少一值或至少两值之间的范围。当满足8≤|P2-P1|≤30的范围时,有利于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同步提供周边离焦和模糊态弥散斑两种刺激信号,且保持镜片的美观。其中,上限值可以避免第二透镜202与第一透镜201在外观上差异较大而变得视觉可见,下限值可以保证两种透镜在功能上有效分离,从而产生两种不同的刺激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1的矢高为H1μm,第二透镜202的矢高为H2μm,满足:2≤H2/H1≤20;且0.5≤H1≤5;1≤H2≤10。例如,H2/H1的值可以是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中的至少一值或至少两值之间的范围。可以理解的是,矢高是指透镜表面的顶点相对母镜表面的高度,矢高可以用来间接地描述透镜的形状和曲率,以及透镜对光线的聚焦能力。当满足以上的范围时,可以保证第二透镜202与母镜配合形成的弥散斑明显大于第一透镜201与母镜配合形成的弥散斑,使得第二透镜202与母镜配合主要提供模糊态弥散斑刺激信号,而第一透镜201与母镜配合主要提供周边离焦刺激信号,且两种微透镜矢高的上限值保证两种微透镜在视觉上基本隐形。
其中,第二透镜202的矢高不超过10μm,可使微透镜在视觉上基本隐形,保持镜片的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102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参见图3,母镜10包括靠近眼侧的第二光学表面104和与第二光学表面104相背离设置的第一光学表面105;其中,微结构20位于第一光学表面105上,或者,微结构20位于第二光学表面104上,或者微结构20位于第一光学表面105和第二光学表面104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表面105和/或第二光学表面104的面型选自球面、非球面、自由曲面中的至少一种;包含提供像差矫正或周边远视离焦精确补偿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1的面型选自球面、非球面、环曲面、柱面、自由曲面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202的面型选自球面、非球面、环曲面、柱面、自由曲面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1和/或第二透镜202的直径为0.1-2mm;例如,直径可以是0.1mm、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0mm中的任意一值或任意两值之间的范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的直径优选为相等,一是为了便于微结构的分布均匀,使产生各种刺激信号的区域保持大体平衡;二是为了保证人眼平视或扫视时,视网膜周边视场的全孔径光束能完全覆盖住微结构上的第一本体101,保证人眼有较多的清晰视力信号刺激,使佩戴者更容易适应,且视网膜周边视场的全孔径光束能基本或完全覆盖住一个第一透镜201和相邻的一个第二透镜202,保证人眼可以得到两种非清晰矫正信号的刺激以干预近视和远视的发展。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1和/或第二透镜202为圆形凸透镜或圆形凹透镜。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透镜201和/或第二透镜202为圆形凸透镜或圆形凹透镜且设于第一光学表面105时,第一透镜201和/或第二透镜202相对于第一光学表面105更凸或者更凹;当第一透镜201和/或第二透镜202为圆形凸透镜或圆形凹透镜且设于第二光学表面104时,第一透镜201和/或第二透镜202相对于第一光学表面105更凸或者更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1与第二透镜202的直径和小于等于瞳孔直径;其中,人眼瞳孔直径一般为3-6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1与第二透镜202的连接方式为边缘相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1与第二透镜202依次交替连接,具体参见图2;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1与第二透镜202之间也可以间隔的,具体参见图4。其中,当第一透镜201与第二透镜202依次交替连接时,可以进一步使得产生的三种刺激信号的均衡分布,使得非清晰视觉刺激信号更多的被视网膜周边感知,保证视觉质量的下降在合理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1或第二透镜202的顶点法线朝向母镜表面的曲率中心,可保证通过微透镜的光线与第一本体101的光线具有共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线通过第二透镜202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具有第一RMS半径值,光线通过第一透镜201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具有第二RMS半径值,且第一RMS半径值大于第二RMS半径值。当满足以上的关系时,可产生两种非清晰刺激信号,其中,第二透镜202与母镜配合形成的弥散斑明显大于第一透镜201与母镜配合形成的弥散斑,较大的弥散斑为模糊态弥散斑刺激信号,较小的弥散斑为周边离焦刺激信号,两种非清晰信号同时存在,以不同方式干预屈光不正的发展。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图1和图2为例,该微结构20存在的方式是在调制区100划分正六边形网格,在正六边形网格中以内切圆形式设置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以交互连接的形式存在,并分别具有周边离焦或弥散斑调制功能。第二透镜202与相邻第一透镜201紧密排列并存在边界相切,因此,眼镜片通过该表面微结构同步提供清晰视觉、周边离焦和模糊态弥散斑三种光学刺激信号,且保证每种信号至少相邻并连接另外两种不同的信号单元,从而为戴镜者提供持续、均衡的多种视网膜周边刺激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微结构眼镜片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母镜10,母镜10具有明视区200和调制区100,调制区100环绕明视区200,母镜10包括位于调制区100的第一本体101;在调制区100中设置阵列排布的网格300,网格300彼此连接;
提供第一透镜201,第一透镜201设于网格300中且与第一本体101连接,用于与第一本体101配合形成离焦;
提供第二透镜202,第二透镜202设置在网格300中且与第一本体101连接,用于与第一本体101配合形成弥散斑;
其中,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连接,并暴露出部分第一本体101,以使调制区100能够同时产生清晰视觉信号、离焦信号和弥散斑调制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设计方法通过网格阵列布局,可以用便捷且分配均匀的方式来调整各种信号在某一区域的占比,让瞳孔扫视范围内,各区域接收到的各类信号刺激面积保持大致恒定或按一定比例增加某种信号,所形成的微结构形式可以使框架眼镜完美模拟类似状态,一旦两种不同微结构的弥散斑大小差异到达一定比例,可以达到通过不同微结构的光信号在视网膜上也始终处于竞争性存在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网格300为正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的,网格300为正六边形,第一透镜201和/或第二透镜202设置为正六边形的内切圆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母镜10的步骤进一步包括:根据配镜处方和母镜材料的折射率,确定母镜10的面形参数,并建立母镜模型;
提供第一透镜201的步骤进一步包括:确定第一透镜201的面形参数和直径;根据网格300的排布方式,确定第一透镜201在调制区100的位置,并在母镜模型的表面形成第一透镜201;
提供第二透镜202的步骤进一步包括:确定第二透镜202的面形参数和直径;根据网格300的排布方式,确定第二透镜202在调制区100的位置;并在母镜模型的表面形成第二透镜202。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第二透镜202的面形参数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对表面形成有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的母镜模型进行光学仿真,得到第二透镜202的最大轴外视场光线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大小和形态,以确定弥散斑RMS半径值;
保持第二透镜202的直径不变,逐步改变第二透镜202的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与弥散斑RMS半径值的关系式;
根据为戴镜者增加的弥散斑RMS半径值,结合关系式,得到第二透镜202的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以获取第二透镜的面形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糊态弥散斑的第二透镜202由下列设计方法进行信号调制:配置有视网膜像面弥散斑调制功能的微透镜在设定瞳孔直径、镜眼距和眼轴长度后,使用点列图的评价方法以确认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弥散斑大小和形态,通过改变微透镜结构参数以回归分析方式建立起包括球面、非球面、自由曲面在内的不同微透镜面型的情况下第二透镜的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与弥散斑RMS半径的经验公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结构眼镜片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 根据戴镜者的配镜处方以及所选镜片材料的折射率,计算出母镜的第一光学表面105和第二光学104表面的面形参数,再根据选定的眼镜片直径和中心厚度确定第一光学表面105和第二光学104表面的位置关系,将确定的镜片插入到理想眼模型之前;再以理想眼模型的玻璃体厚度为可变量,优化出对应近视形式的镜眼模型;
S2. 根据周边离焦的需要,计算微结构20中第一透镜201的面形、径向位置和球心坐标。首先,确定明视区200中第二本体102的直径D1;然后,选定第一透镜201的面形,根据第一透镜201的单面平均光焦度与第一本体101的平均光焦度的差值的绝对值为2.5-8屈光度得出第一透镜201的面形参数,并根据第一透镜201的径向直径D2为0.8-2mm选定D2的大小;最后,计算在正六边形网格300的结构参数:具体为以选定的直径D1、第一透镜201径向直径D2、以及第二透镜202与第一透镜201的径向直径相同为约束条件,结合正六边形微结构阵列的几何关系,确定镜片上各处第一透镜201中心到镜片光轴的径向距离h,再结合微透镜的曲率半径r1,以及使第一透镜201的顶点法线朝向该处第一本体101表面的曲率中心的约束条件,确定各处第一透镜201的基准点(比如球心或焦点等建模基准)位置;
S3. 根据步骤S2的计算结果进行三维建模,在镜片模型的前表面添加正六边形内切圆形状的微透镜阵列组成的第一透镜201;将模型插入到近视形式的镜眼模型中,通过光学仿真验证经过第一透镜201的轴外光线在视网膜前的周边离焦功能;
S4. 根据弥散斑调控的需要,计算第二透镜202的结构参数。确定第二透镜202的面形、初始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以及第二透镜202的径向直径D3,以第二透镜202的径向直径和第二透镜202的排布求解各处第二透镜202的中心到第一本体101光轴的径向距离h1,再根据第二透镜202的面形参数,以及使第二透镜202的顶点法线朝向该处第一本体101表面的曲率中心,确定各处第二透镜202的基准点(比如球心或焦点等建模基准)位置;
S5. 根据步骤S4的计算结果,通过三维建模,在步骤S3的镜片模型上添加正六边形内切圆形状的微透镜阵列组成的第二透镜202,将建好的模型插入到近视形式的镜眼模型中,通过光学仿真记录经过第二透镜202的最大轴外视场光线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大小和形态;
S6. 保持第二透镜202的径向直径D3不变,逐步改变第二透镜202的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重复步骤S4和S5,通过建模和光学仿真,记录最大轴外视场下随着第二透镜202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的改变在视网膜上的弥散斑大小以及形态变化;通过直线拟合建立起第二透镜202的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自变量x)与弥散斑RMS半径(因变量y)的经验公式:y=f(x);
S7. 根据为戴镜者增加的弥散斑RMS半径值,依据步骤S6的经验公式,求解第二透镜202的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进而得到第二透镜202的结构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中第二透镜202的径向直径与第一透镜201的径向直径相同,任意第一透镜201与其相邻的第二透镜202的直径和不超过瞳孔直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中,以球面作为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的正六边形内切圆微透镜的初始面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眼镜片可以由金属模具浇筑或注塑成型,或由玻璃模具浇筑成型成所需的处方光度或半成品,半成品再由车房加工半成品内表面得到所需的处方光焦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眼镜片还可以通过金属和玻璃模具利用UV光固化工艺制成所需的处方光度或半成品,半成品后经车房加工毛坯表面制成的佩戴者所需的眼镜镜片或通过贴合工艺制成的眼镜片或眼镜片毛坯。
在一些实施例中,母镜的材质包括高分子材料或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中,高分子材料包括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玻璃等。热塑性树脂包括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热固性树脂包括丙烯酸树脂、环硫树脂、硫代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烯丙基树脂以及聚氨基甲酸酯中的任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母镜至少一侧的表面形成有包覆膜,包覆膜包括增加镜片透光度的透明涂膜,包括增加镜片耐久度的硬质涂膜、包括阻挡有害光线的反射膜、包括实现成像可视性的减反射增透膜、包括具有变色功能的偏光膜或者包括掺杂对紫外线敏感材料的其它变色膜等。包覆膜本身可以具有不同的颜色,在反光情况下目视的颜色可以是绿色、蓝色、黄色、紫色等,也可以是其他颜色。
在一些实施例中,眼镜片直接通过模具制备,模具可以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上模座的工作面为凹面,分别用于成型第一光学表面和第二光学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工艺所得的眼镜片与眼镜框架组合后可以进一步得到眼镜,眼镜片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类椭圆形或其他异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眼镜片的形状大致为上述形状即可,不限于为完美的几何形状。
为使本申请上述实施细节和操作能清楚地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以及本申请实施例的微结构眼镜片及设计方法的进步性能显著的体现,以下通过多个实施例来举例说明上述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假定戴镜者处方为S-3.00D,设定镜片直径为60mm,材料折射率为1.56,镜片中心厚度为1.3mm,形状为弯月球面透镜,前表面对应第一光学表面,后表面对应第二光学表面;提供一种微结构眼镜片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t11:根据戴镜者的配镜处方-3D,设置镜片前表面的平均光焦度为2屈光度(简称D),则后表面的顶点平均光焦度为-5屈光度;再结合镜片材料的折射率,计算出镜片母镜10的球面半径R1和R2,得到的母镜10结构数据见表1。
表1
St12:选用Liou理想眼模型,将镜片插入到理想眼模型之前,设置镜片距离角膜前表面的距离为12mm,理想眼瞳孔直径设置为5mm,系统波长为0.55μm,全视场为±14°;以理想眼模型的玻璃体厚度为可变量,优化出相应的近视形式的镜眼模型,其光学系统如图3所示。
St21:以镜片前表面中央区域至少6毫米直径范围不设置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为约束条件,且前表面中央区域的直径在6-12毫米之间,确定明视区200中第二本体102的直径D1为9.8mm。
St22:确定第一透镜201为面形为球面的凸透镜,在第一透镜201的单面平均光焦度与前表面的平均光焦度的差值的绝对值为2.5-8屈光度中选取3D,则第一透镜201的单面平均光焦度为5D,据此计算出第一透镜201的曲率半径r1。一般人眼的瞳孔直径为3-6mm,为满足视网膜周边视场的全孔径光束能基本或完全覆盖住一个第一透镜201和相邻的一个第二透镜202的要求,选定凸透镜的径向直径D2为1.2mm,第一透镜201的光学结构数据见表2。
表2
St23:计算在前表面中央区域外的由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相互交替分布组成的正六边形微结构阵列的结构参数。第一透镜201和被暴露的第一本体101在YOZ光轴截面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5所示,其中Z轴为光轴,为方便标记第一透镜球心,图上按半径r1画出一个整圆,实际镜片上凸透镜仅有突出第一本体101的部分存在。因第一透镜201径向直径及第二透镜202径向直径相同,与微结构中心暴露的第一本体101的径向直径也相同,故任意第一透镜201与其径向相邻的第二透镜202的中心距约等于3.6mm,由此根据选定的直径D1、第一透镜201径向直径D2可以首先确定YOZ截面内第一透镜201中心到光轴的径向距离h(h为凸透镜顶点法线与第一本体101球面交点到光轴的垂直距离)。根据第一透镜201中心到光轴的径向距离h和微透镜的曲率半径r1,加上第一透镜201顶点法线的方向应朝向该处第一本体101的表面曲率中心的约束条件,可以计算出YOZ截面上各第一透镜201的球心位置(z,y),以上计算数据见表3。
表3
根据正六边形微透镜阵列的排布可得出表3中YOZ光轴截面上序号1的第一透镜201和水平方向最近的第一透镜201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算出这个最近的第一透镜201中心到Y轴的距离m(第一透镜201中心定义为微透镜顶点法线与第一本体101球面的交点),如图6所示;再根据建模的需要,过这个微透镜的顶点法线并垂直于XOZ平面做一个基准面,并将其投影到XOZ平面,如图7所示,图上第一透镜201到Z轴的距离设为n、再根据被暴露的第一本体101的球面半径R1以及m,可以算出该基准面和Z轴的夹角θ,计算公式如下:
用该基准面建立新的坐标系,可以画出类似图5的第一透镜201和被暴露的第一本体的位置关系,根据这个位置关系得到的该基准面上第一透镜201的球心位置(z,y)与表3得到的拥有相同径向距离h的第一透镜201的球心坐标数据相同。重复以上过程,可算出所有拥有相同径向距离h的第一透镜201的基准面和X轴的夹角θ;根据以上方法,依次计算表3中序号为2-6的其它径向距离的所有第一透镜201的基准面的θ角。同样,未在表3列出的其它径向距离的第一透镜201的基准面θ角和基准面上的球心位置也可以用以上方法进行计算。
St3:根据步骤St21-St23的计算结果进行三维建模,在镜片模型的被暴露的第一本体的前表面添加正六边形内切圆形状的微透镜阵列组成的第一透镜。
St4:根据弥散斑调控的需要,计算微结构中第二透镜202的结构参数。选取球面作为第二透镜202正六边形内切圆微透镜的面形;为获得更大的弥散斑,确定第二透镜202的初始单面平均光焦度为15D,第二透镜202与第一透镜201的径向直相同,为1.2mm。以第二透镜202径向直径和排布方式求解各处第二透镜202中心到被暴露的第一本体101的光轴的径向距离,结合第二透镜202的曲率半径,以及使第二透镜202的顶点法线朝向该处第一本体101表面的曲率中心,确定各处第二透镜202在基准面上的球心位置,求解方法与第一透镜201所用方法相同。
St5:根据步骤St4的计算结果,通过三维建模,在步骤St3的镜片模型上添加正六边形内切圆形状的微透镜阵列组成的第二透镜202,将建好的模型重新插入到近视形式的镜眼模型中,通过光学仿真记录经过第二透镜202的最大轴外视场光线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大小和形态。
St6:保持第二透镜202的径向直径不变,以等光焦度间隔4D增加第二透镜202的单面平均光焦度,且以第二透镜202的矢高不超过10微米为约束条件,重复步骤St4和St5,通过建模和光学仿真,记录最大轴外视场下随着第二透镜单面光焦度的增加在视网膜上的弥散斑大小和形态,弥散斑半径的RMS数据见表4,弥散斑形态见图8。
表4
从全部5次结果中,可以得到第二透镜202的单面平均光焦度与镜眼系统的弥散斑的RMS半径的散点图,如图9所示,通过直线拟合建立起第二透镜202的单面平均光焦度(自变量x)与弥散斑的RMS半径(因变量y)的经验公式,经验公式如下:
y=0.8476x+12.005;
从这个经验公式可知:第二透镜202的面形参数会影响视网膜上的弥散斑的大小,当第二透镜202的单面平均光焦度越大,产生的弥散斑的RMS半径值越大,两者呈现出线性正相关的关系。
St7:根据为戴镜者增加的弥散斑的RMS半径值,依据步骤St6的经验公式,求解第二透镜202的单面平均光焦度,进而得到最终的第二透镜202的面形参数。
为了比较第二透镜202相比第一透镜201产生的弥散斑的程度,将第二透镜202换成第一透镜201的结构参数,重新建模和进行光学仿真,得到了最大视场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的RMS半径值,见表5中5D光焦度对应的数值,并将表4中的弥散斑的RMS半径值与之比较计算出增加率。从表5可知,采用第一透镜201的光焦度构建第二透镜202,由于光焦度较小,弥散斑也相对较小;当第二透镜202的光焦度从15D增加到31D,其弥散斑半径的RMS值相比用5D光焦度构建的第二透镜202的结果增加了21%~86.3%,因此,若要显著增加弥散斑大小,需要对第二透镜202的结构参数另行设计。
表5
实施例2
假定戴镜者处方为S-3.00D,设定镜片直径D为60mm,材料折射率为1.56,镜片中心厚度为1.3mm,形状为弯月球面透镜;前表面对应第一光学表面,后表面对应第二光学表面;提供一种微结构眼镜片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t11、St12、St21-23以及St3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St4:根据弥散斑调控的需要,计算微结构中第二透镜202的结构参数。选择非球面作为第二透镜202正六边形内切圆微透镜的面形;为获得更大的弥散斑,选取适当的第二透镜202的初始矢高;且第二透镜202与第一透镜201的径向直径相同;以第二透镜202的径向直径和排布求解各处第二透镜202中心到被暴露的第一本体101的光轴的径向距离,再结合第二透镜202矢高,以及第二透镜202顶点法线的方向朝向该处第一本体101的表面曲率中心,可以计算出各基准面上第二透镜202抛物面微透镜的顶点(z1,y1)和焦点位置(z2,y2);具体流程如下:
St41:选取第二透镜202初始矢高为5微米,选取非球面微透镜的面形为抛物面,且第二透镜202与第一透镜201的径向直径相同,第二透镜202的光学结构数据见表6。
表6
St42:以第二透镜202径向直径和排布方式求解各处第二透镜202中心到被暴露的第一本体101的光轴的径向距离h1(h1为抛物面微透镜顶点法线与第一本体101球面交点到光轴的垂直距离)和微透镜的基准点。首先求解YOZ光轴截面上第二透镜202中心到被暴露的第一本体101光轴的径向距离h1和基准点。因第一透镜201与第二透镜202径向直径,以及被暴露的第一本体101的径向直径均相同,因此在YOZ光轴截面上第二透镜202中心与与其径向相邻的第一透镜201的中心距约等于1.2mm,与其径向相邻的第二透镜202的中心距约等于3.6mm,由此求得YOZ光轴截面上第二透镜202中心到被暴露的第一本体101光轴的径向距离h1;然后再由第二透镜202矢高,以及第二透镜202顶点法线的方向朝向该处第一本体101的表面曲率中心,计算出YOZ光轴截面上各第二透镜202抛物面微透镜的顶点(z1,y1)和抛物面焦点位置(z2,y2)。第二透镜202抛物面微透镜和第一本体101在YOZ光轴截面的位置关系如图10所示。以上得到的YOZ平面上第二透镜202抛物面微透镜的顶点和焦点坐标数据见表7。
表7
其它非Y轴上各处第二透镜202抛物面微透镜的基准面(该基准面过抛物面顶点的法线并垂直于XOZ平面)与YZ平面的夹角θ的求解方法与非Y轴上第一透镜201的求解方法相同;根据该方法可得到其它非Y轴上各处第二透镜202抛物面微透镜在基准面上的顶点(z1,y1)和焦点位置(z2,y2)。
St5:根据步骤St4的计算结果进行三维建模,在步骤St3的镜片模型上添加正六边形内切圆形状的微透镜阵列组成的第二透镜202,将建好的模型重新插入到近视形式的镜眼模型中,通过光学仿真记录经过第二透镜202的最大轴外视场光线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大小和形态。
St6:保持第二透镜202的径向直径不变,且以第二透镜202的矢高不超过10μm为约束条件,以等矢高间隔1.25μm增加第二透镜202微透镜的矢高到10μm,重复步骤St4和St5,通过建模和光学仿真,记录最大轴外视场下随着第二透镜202单面光焦度的增加在视网膜上的弥散斑大小和形态,弥散斑半径的RMS数据见表8,弥散斑形态见图11。
表8
从全部5次结果中,可以得到第二透镜202的矢高与弥散斑的RMS半径的散点图,如图12所示,通过直线拟合建立起第二透镜202的矢高(自变量x)与镜眼系统的弥散斑的RMS半径(因变量y)的经验公式,经验公式如下:
y=2.7636x+12.755;
从这个经验公式可知:第二透镜202面形参数会影响视网膜上的弥散斑的大小,当第二透镜202微透镜的矢高越大,产生的弥散斑的RMS半径值越大,两者呈现出线性正相关的关系。
St7:根据为戴镜者增加的弥散斑的RMS半径值,依据步骤S6的经验公式,求解第二透镜202的矢高,进而得到最终的第二透镜202的面形参数。
为了比较第二透镜202相比第一透镜201产生的弥散斑的程度,将第二透镜202换成第一透镜201的结构参数,并算出微透镜的矢高,其镜眼系统最大视场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的RMS半径值见表5中1.61矢高对应的数值,并将表8中的弥散斑的RMS半径值与之比较计算出增加率。从表9可知,采用第一透镜201的光焦度从5μm增加到10μm,其弥散斑的RMS半径值相比用1.61μm光焦度构建的第二透镜202的结果增加了29.6%~96.2%,因此,若要显著增加弥散斑大小,需要对第二透镜202的结构参数另行设计。
表9
实施例1和实施例2分别用球面和抛物面对第二透镜202进行了结构设计,为了比较球面和抛物面在相同矢高下的弥散斑半径,对实施例1表5中的数据进行插值运算,得出如表8中矢高对应的弥散斑半径,并与表9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如表10所示。从表10中可知,采用了与球面相同矢高的抛物面之后,镜眼系统的弥散斑半径进一步增大,说明采用非球面有助于增加弥散斑调制信号的强度。
表1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结构的眼镜片在保留传统视网膜周边离焦刺激信号的同时,引入了弥散斑调制信号,并通过微透镜阵列结构参数与弥散斑的RMS半径值关联的调制方案,使导入的弥散斑调制信号能够和面形参数之间建立联系,进而在视网膜周边精确设置弥散斑调制信号,实现控制近视发展的目的。该镜片通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交错分布,使得瞳孔扫视微结构区域时,尽可能地覆盖调制区,通过扫视范围内多种刺激信号的并存提供了更多形式的抑制眼轴增长的刺激机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微结构眼镜片及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母镜(10),所述母镜(10)具有调制区(100),所述母镜(10)包括位于所述调制区(100)的第一本体(101);
微结构(20),所述微结构(20)包括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所述第一透镜(201)与所述第一本体(101)连接,所述第一透镜(201)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本体(101)配合形成离焦;所述第二透镜(202)与所述第一本体(101)连接,所述第二透镜(202)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本体(101)配合形成弥散斑;所述第二透镜(202)与所述第一透镜(201)连接,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本体(101),以使所述调制区(100)能够同时产生清晰视觉信号、离焦信号和弥散斑调制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结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母镜(10)还具有明视区(200),所述母镜(10)包括位于所述明视区(200)的第二本体(102);所述调制区(100)环绕所述明视区(200),且所述第二本体(102)与所述第一本体(101)连接;所述明视区(200)的中心与所述母镜(10)的光学中心(103)重合,所述明视区(200)位于离所述光学中心(103)3-6mm的区域内,所述调制区(100)位于离所述光学中心(103)3-35mm的区域内;
其中,所述调制区(100)的面积为S1,所述微结构(20)沿垂直所述第一本体(101)的方向上在所述调制区(100)内的正投影面积为S2,满足:0.5≤S2/S1≤0.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结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201)的屈光力为P1 D,所述第二透镜(202)的屈光力为P2 D,所述第一本体(101)的屈光力为P0 D,满足:
2.5≤|P1-P0|≤8.0;和/或
10≤|P2-P0|≤32;和/或
8≤|P2-P1|≤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结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201)的矢高为H1 μm,所述第二透镜(202)的矢高为H2 μm,满足:
2≤H2/H1≤20;和/或,
0.5≤H1≤5;和/或,
1≤H2≤1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结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101)与所述第二本体(102)一体成型;
所述母镜(10)包括靠近眼侧的第二光学表面(104)和与所述第二光学表面(104)相背离设置的第一光学表面(105);
其中,所述微结构(20)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表面(105)上,或者,所述微结构(20)位于所述第二光学表面(104)上,或者所述微结构(20)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表面(105)和所述第二光学表面(104)之间;
所述第一光学表面(105)和/或第二光学表面(104)的面型选自球面、非球面、自由曲面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结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201)的面型选自球面、非球面、环曲面、柱面、自由曲面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第二透镜(202)的面型选自球面、非球面、环曲面、柱面、自由曲面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第一透镜(201)和/或所述第二透镜(202)的直径为0.1-2mm;和/或
所述第一透镜(201)和/或所述第二透镜(202)为圆形凸透镜或圆形凹透镜;和/或
所述第一透镜(201)与所述第二透镜(202)的直径和小于等于瞳孔直径;和/或
所述第一透镜(201)与所述第二透镜(202)的连接方式为边缘相切或相连;和/或
所述第一透镜(201)与所述第二透镜(202)依次交替连接;和/或
光线通过所述第二透镜(202)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具有第一RMS半径值,光线通过所述第一透镜(201)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具有第二RMS半径值,且第一RMS半径值大于第二RMS半径值。
7.一种微结构眼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母镜(10),所述母镜(10)具有明视区(200)和调制区(100),所述调制区(100)环绕所述明视区(200),所述母镜(10)包括位于所述调制区(100)的第一本体(101);在调制区(100)中设置阵列排布的网格(300),所述网格(300)彼此连接;
提供第一透镜(201),所述第一透镜(201)设于所述网格(300)中且与所述第一本体(101)连接,用于与所述第一本体(101)配合形成离焦;
提供第二透镜(202),所述第二透镜(202)设置在所述网格(300)中且与所述第一本体(101)连接,用于与所述第一本体(101)配合形成弥散斑;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201)和所述第二透镜(202)连接,并暴露出部分第一本体(101),以使所述调制区(100)能够同时产生清晰视觉信号、离焦信号和弥散斑调制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结构眼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300)为正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中的至少一种;或者,
所述网格(300)为正六边形,所述第一透镜(201)和/或所述第二透镜(202)设置为所述正六边形的内切圆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结构眼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母镜(10)的步骤进一步包括:根据配镜处方和母镜材料的折射率,确定所述母镜(10)的面形参数,并建立母镜模型;
提供第一透镜(201)的步骤进一步包括:确定所述第一透镜(201)的面形参数和直径;根据所述网格(300)的排布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透镜(201)在所述调制区(100)的位置,并在母镜模型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透镜(201);
提供第二透镜(202)的步骤进一步包括:确定所述第二透镜(202)的面形参数和直径;根据所述网格(300)的排布方式,确定所有第二透镜(202)在所述调制区(100)的位置;并在母镜模型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二透镜(20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结构眼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第二透镜(202)的面形参数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对表面形成有第一透镜(201)和第二透镜(202)的母镜模型进行光学仿真,得到所述第二透镜(202)的最大轴外视场光线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弥散斑大小和形态,以确定弥散斑RMS半径值;
保持所述第二透镜(202)的直径不变,逐步改变所述第二透镜(202)的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与弥散斑RMS半径值的关系式;
根据为戴镜者增加的弥散斑RMS半径值,结合所述关系式,得到所述第二透镜(202)的单面平均光焦度或矢高,以获取所述第二透镜的面形参数。
CN202311219214.3A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Active CN1169740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19214.3A CN116974094B (zh)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19214.3A CN116974094B (zh)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74094A true CN116974094A (zh) 2023-10-31
CN116974094B CN116974094B (zh) 2023-12-12

Family

ID=88471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19214.3A Active CN116974094B (zh)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7409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42005A (zh) * 2024-02-21 2024-03-22 苏州大学 一种带有微结构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306192A1 (en) * 2015-04-15 2016-10-20 Vision Ease, Lp Ophthalmic Lens With Graded Microlenses
CN113900275A (zh) * 2021-10-22 2022-01-07 温州医科大学 一种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CN114815309A (zh) * 2022-05-26 2022-07-29 苏州明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离焦眼镜片及模具
US20220350169A1 (en) * 2019-06-28 2022-11-03 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 Limited Ophthalmic Lenses and Methods for Correcting, Slowing, Reducing, and/or Controlling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CN218332193U (zh) * 2022-09-06 2023-01-17 苏州明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仿生复眼结构的离焦眼镜片
CN115793282A (zh) * 2023-01-04 2023-03-14 苏州大学 一种高阶像差与近视离焦并存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15903269A (zh) * 2022-10-31 2023-04-04 上海艾思帕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CN219625830U (zh) * 2023-03-06 2023-09-01 河北众视明脑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多点离焦棱镜片及眼镜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306192A1 (en) * 2015-04-15 2016-10-20 Vision Ease, Lp Ophthalmic Lens With Graded Microlenses
US20220350169A1 (en) * 2019-06-28 2022-11-03 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 Limited Ophthalmic Lenses and Methods for Correcting, Slowing, Reducing, and/or Controlling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CN113900275A (zh) * 2021-10-22 2022-01-07 温州医科大学 一种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CN115032815A (zh) * 2021-10-22 2022-09-09 温州医科大学 一种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CN114815309A (zh) * 2022-05-26 2022-07-29 苏州明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离焦眼镜片及模具
CN218332193U (zh) * 2022-09-06 2023-01-17 苏州明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仿生复眼结构的离焦眼镜片
CN115903269A (zh) * 2022-10-31 2023-04-04 上海艾思帕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CN115793282A (zh) * 2023-01-04 2023-03-14 苏州大学 一种高阶像差与近视离焦并存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219625830U (zh) * 2023-03-06 2023-09-01 河北众视明脑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多点离焦棱镜片及眼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42005A (zh) * 2024-02-21 2024-03-22 苏州大学 一种带有微结构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17742005B (zh) * 2024-02-21 2024-05-03 苏州大学 一种带有微结构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74094B (zh) 202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87921B2 (en) Anti-myopia-progression spectacl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12673302B (zh) 抗近视发展眼镜及相关联方法
US20230314840A1 (en) Anti-myopia-progression spectacl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EP4127825B1 (en) Lens element
CN116974094B (zh) 一种微结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KR20220047379A (ko) 정초점 이미지의 초점외 광에 의한 간섭을 감소, 최소화 및/또는 제거하기 위한 안과용 렌즈
EP4006624B1 (en) Spectacle lens desig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pectacle lens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a spectacle lens for at least retarding myopia progression
CN114815309B (zh) 一种离焦眼镜片及模具
CN217386033U (zh) 一种眼镜片及模具
CN105652466A (zh) 渐进环焦或全焦自由曲面镜片的制作方法
CN115793282B (zh) 一种高阶像差与近视离焦并存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217718323U (zh) 一种眼镜片及眼镜
CA3200118C (en) Spectacle lens design, spectacle lens k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pectacle lens
CN117742005B (zh) 一种带有微结构的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13391464A (zh) 一种离焦型眼镜镜片
CN220752443U (zh) 一种眼镜片及眼镜
CN218068482U (zh) 一种散光离焦眼镜片及眼镜
CN220171349U (zh) 一种眼镜片及眼镜
CN218240584U (zh) 点阵扩散型离焦眼镜片及眼镜
CN218240583U (zh) 一种复合环带离焦眼镜片及眼镜
CN218728420U (zh) 一种多向差异化离焦眼镜片及眼镜
WO2024019071A1 (ja) 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及び眼鏡
CN118091980A (zh) 多点离焦接触镜
WO2023227800A1 (en) Stiles-crawford-effect based mechanism, spectacle lens for retinal-region weighted prevention of myopia progression and computer-implemented method for designing a digital twin of a spectacle lens
CN115826266A (zh) 一种离焦眼镜片、设计方法及眼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