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91980A - 多点离焦接触镜 - Google Patents

多点离焦接触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91980A
CN118091980A CN202211490188.3A CN202211490188A CN118091980A CN 118091980 A CN118091980 A CN 118091980A CN 202211490188 A CN202211490188 A CN 202211490188A CN 118091980 A CN118091980 A CN 118091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lens
refractive
regions
patterns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901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Fitland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Fitland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Fitland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Fitland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9018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91980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91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919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点离焦接触镜,所述接触镜包括第一屈光区域和第二屈光区域,其中第一屈光区域具有基础屈光力并被配置用于为受试者提供最佳矫正视力;第二屈光区域具有不同于所述基础屈光力的第二屈光力,其中所述接触镜包括多个第二屈光区域,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的至少部分被布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上,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距离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距离不超过4.0mm,并且在同一个第一图案上相邻的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等于零。本申请的接触镜能够给予周边视网膜敏感区域更多离焦刺激,从而有效干预眼轴的伸长。

Description

多点离焦接触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眼科镜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点离焦接触镜。
背景技术
微透镜离焦镜片是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近视防控或近视管理镜片。这类镜片主要在表面上分布有多个毫米级微小透镜,各个微透镜或者彼此独立,或者至少部分相接。微透镜通常凸出于镜片表面,具有球面或非球面表面轮廓,由此通过该部分的入射光将聚焦或近似聚焦在视网膜前,不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因此,微透镜离焦镜片通常需要包括中央光学区,在该结构范围内不设置任何微透镜,从而确保实现清晰的最佳矫正视力。在中央光学区以外的范围设置微透镜,使得周边的像不会聚焦在视网膜后,不会促进眼轴增长,从而达到近视防控的效果。
现有技术基本专注于微透镜框架镜片,例如CN104678572A、CN111095083A、CN216434562U、CN113900275A等均描述了多种包含微透镜阵列的眼镜片。CN106461969A描述了一种微透镜接触镜,该接触镜在前表面或镜片中间层中设置有微透镜。
对于配戴舒适、安全有效且加工方便的具有微透镜结构特征的多点离焦的接触镜,仍然存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预防或延缓近视发展或者促进眼球正视化的新型接触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点离焦的接触镜,所述接触镜包括:第一屈光区域以及第二屈光区域,其中第一屈光区域具有基础屈光力并被配置用于为受试者提供最佳矫正视力;第二屈光区域具有不同于所述基础屈光力的第二屈光力,其中所述接触镜包括多个第二屈光区域,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的至少部分被布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上,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距离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距离不超过4.0mm,并且在同一个第一图案上相邻的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等于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的至少部分被布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上,在同一个第二图案上相邻的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大于零,并且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中的至少一者比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中的至少一者更靠近所述接触镜的光学中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和/或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与所述接触镜的中心同中心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屈光力比所述基础屈光力更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分布在以所述接触镜的中心为起点,向所述接触镜的外周发散的多条射线或多条曲线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具有相同的加光度和相同的尺寸,或者沿着远离所述接触镜的中心的方向,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逐渐降低并且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尺寸逐渐增大,或者沿着远离所述接触镜的中心的方向,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逐渐增大并且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尺寸逐渐降低,其中所述加光度是所述第二屈光力相对于所述基础屈光力所具有的正的屈光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相邻的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等于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中的至少一者被设置在以所述接触镜的中心为中心内环直径1.5mm至外环直径7.0mm的环形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中的至少一者距离所述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距离选自1.0-2.5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图案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别被布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图案上的两个最相邻的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0.2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镜的光学区由所述第一屈光区域和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构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镜的前表面S光滑没有凸起,所述接触镜的后表面S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对应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2的边缘相对于所述接触镜的后表面S具有深度H,所述深度H大于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深度H选自0.1μm至110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屈光区域在所述接触镜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选自0.06至2.0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屈光区域是形成在所述接触镜的前表面上的微透镜,或者是形成在所述接触镜的多个层中的一个层的封闭表面上的微透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接触镜层,所述接触镜层包括多个通孔并被配置用于复合至另一接触镜层的后表面,从而将所述另一接触镜层转变为如本发明所述的接触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镜层的厚度选自0.1μm至110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另一接触镜层是成品接触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镜层的前表面的光学区曲率半径大于其后表面的光学区曲率半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如本发明所述的接触镜的模具,所述模具包括阳模,所述阳模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被配置用于形成所述接触镜的后表面S,所述第一表面包括多个凸起,所述多个凸起被配置用于形成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凸起中的每个的边缘具有高度H,所述高度H大于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凸起中的每个的横截面具有选自0.06至2.0mm的最大尺寸。
本发明的接触镜通过在中央光学区附近设置高密度的近视或远视离焦区域,能够对周边视网膜的敏感区域给予更多离焦刺激,从而对眼球的屈光不正形成有效干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接触镜的主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接触镜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示出的接触镜的横截面视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接触镜的制备方法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屈光区域;2:第二屈光区域;3:第一图案;4:第二图案;5:射线;6:通孔;S:接触镜前表面;S:接触镜后表面;S1:第一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2:第二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T1:第二接触镜层的临时前表面;ST2:第一接触镜层的临时后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或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在本申请中结合接触镜或接触镜层来描述时,“前表面”是指配戴时贴近眼睑内表面睑结膜的一面,或者是镜片的凸面;“后表面”是指配戴时朝向角膜的一面,或者是镜片的凹面。
本申请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配戴安全舒适、加工方便且不影响美观的多点离焦的接触镜。所述接触镜可以具有良好的近视预防和控制效果,或者能够促进眼球正视化。与框架镜相比,接触镜配戴方便,不受特定场合限制,而且可以更好的跟随眼球运动,提供稳定的离焦。本申请的多点离焦型接触镜与其他用于近视防控或促进眼球正视化的双焦、多焦或渐变焦型接触镜不同,虽然都是利用没有形成在视网膜上(即视网膜前或视网膜后)的焦点来对视网膜形成刺激并对眼轴生长进行干预,但是多点离焦的接触镜所形成的离焦刺激范围更大,各个刺激点可具有多种排布方式,设计灵活。现有技术已利用框架镜验证了多点离焦在近视防控方面的有效性(Lam C.S.Y.等,Effect of Defocus IncorporatedMultiple Segments Spectacle Lens Wear on Visual Function in Myopic ChineseChildren(配戴多区离焦眼镜片对中国近视儿童视觉功能的影响),Trans.Vis.Sci.Tech.,2020,9(9):11;Bao J.等,One-year myopia control efficacy of spectacle lenseswith aspherical lenslets(具有非球面微透镜的眼镜的一年期近视控制有效性),Br.J.Ophthalmol.,2021),也已有多篇文献对多点离焦的近视防控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CN104678572A、CN113406811A、CN106461969A等)。但目前尚无一款配戴舒适安全且加工方便的多点离焦的接触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点离焦的接触镜,与常规接触镜相似,所述接触镜具有凸形前表面和凹形后表面,并且所述接触镜包括第一屈光区域1,其具有基础屈光力并被配置用于为受试者提供最佳矫正视力。因此,所述第一屈光区域1主要用于为受试者提供清晰的视力,所述基础屈光力可以是基于用于矫正眼睛屈光不正的处方焦度的屈光力,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所述基础屈光力可以是0。所述接触镜还包括第二屈光区域2,其具有不同于所述基础屈光力的第二屈光力。第二屈光区域2被配置为不将透射光聚焦在视网膜上。当在本申请中使用时,“不将透射光聚焦在视网膜上”可以包括将将透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聚焦在视网膜后,或者使透射光在视网膜前形成非聚焦散焦的光束带。
本申请的接触镜包括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彼此独立,也就是说,各个第二屈光区域2可以被单独地设置,例如各个第二屈光区域2的形状、所述形状的最大尺寸、表面面型或者其所具有的第二屈光力均可以被单独地设置。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屈光区域2不是围绕接触镜中心的环状区域或环状光学元件。
第二屈光区域2的形状是指第二屈光区域2在接触镜上所占据面积或投影面积的形状。例如图1示出了具有圆形形状的第二屈光区域2,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所述形状还可以是卵形或任意多边形,例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所述形状的最大尺寸(例如在圆形的情况下,直径;在多边形的情况下,最大对角线)在0.06至2.0mm的范围内,优选0.2至1.5mm,更优选0.3至1.0mm。
第二屈光区域2的表面面型是指第二屈光区域2的表面轮廓(contour)。所述表面轮廓可以是球面或非球面。取决于所需要的屈光力,所述表面轮廓可以是凸形也可以是凹形,或者是平坦平面。
第二屈光区域2具有第二屈光力,第二屈光力不同于基础屈光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屈光力相对于基础屈光力具有增加的正的屈光力或者增加的负的屈光力,在本申请中都简称为加光度。例如基础屈光力为-3.0D,加光度为+0.75D,则第二屈光力为-2.25D。或者基础屈光力为+1.0D,加光度为-0.75D,则第二屈光力为+0.25D。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在用于近视管理的情况下,,第二屈光力相对于基础屈光力更正,第二屈光区域2相对于第一屈光区域1的加光度在+0.25D至+10.0D范围内,例如+0.25D、+0.5D、+0.7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5.5D、+6.0D、+6.5D、+7.0D、+7.5D、+8.0D、+8.5D、+9.0D、+9.5D、+10.0D或其间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屈光区域2相对于第一屈光区域1的加光度在+1.0D至+7.0D范围内,优选+2.0D至+6.0D范围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屈光区域2相对于第一屈光区域1的加光度在+0.25D至+1.0D范围内(低加光度)。目前有理论认为具有低加光度的多焦或双焦镜片可用于在中近距离用眼人群,特别是电脑和手机使用者中降低视疲劳(Koh S.等,Quantification of accommodative response andvisual performance in non-presbyopes wearing low-add contact lenses(配戴低加光接触镜的非老花人群中调节反应和视觉表现的量化评估),Contact Lens and AnteriorEye,43(2020),226-231;Kee C.等,Effects of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 Wear onDigital Work in Pre-presbyopes(渐进加光镜片配戴对老花眼前期人群在使用电子产品工作中的影响),Optom.Vis.Sci.,2018;Vol95(5))。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用于促进眼球正视化的情况下,第二屈光区域2相对于第一屈光区域1的加光度在-0.25D至-5.0D范围内。
本申请通过在中央光学区附近设置高密度的近视或远视离焦区域,能够对周边视网膜的敏感区域给予更多离焦刺激,从而对眼球的屈光不正形成有效干预。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中的至少部分被布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3上,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3距离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距离不超过4.0mm,例如不超过选自3.6-4.0mm之间的一个距离,例如不超过3.9、3.8、3.7、或3.6mm,并且同一个第一图案3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屈光区域2之间的间距等于零。例如,在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中的部分被布置在一个第一图案3上;在图2示出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中的部分被布置在两个第一图案3上。当在本申请中使用时,第一图案3距离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距离是指所述第一图案3上布置的第二屈光区域2的中心距离所述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距离,当布置在第一图案3上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中的至少两个距离所述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距离不相等时,取该第一图案3上所有第二屈光区域2与接触镜光学中心的距离做加权平均。
发明人发现,在接触镜的光学中心附近进行密集加光所形成的近视离焦能够给予周边视网膜敏感区域更多刺激,从而抑制眼轴的伸长。与此相一致的是,有研究表明施加在靠近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竞争性近视离焦信号对减缓眼轴的轴向生长具有更强且更一致的作用(E.L.Smith III等,Eccentricity-dependent effects of simultaneouscompeting defocus on emmetropization in infant rhesus monkeys(同时竞争性离焦对婴儿期恒河猴正视化的视网膜偏心依赖性影响),Vision Research,17(3):32-40,2020)。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第一图案3距离所述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距离选自0.75-3.5mm,优选1.0-2.5mm,更优选1.5-2.0mm。也就是说,至少一个第一图案3被设置在以所述接触镜的中心为中心内环直径1.5mm至外环直径7.0mm的环形区域内。穿过该环形区域的入射光束大致投射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旁10度至20度之间的区域,该区域内的近视离焦更有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在内环直径6.0mm至外环直径7.0mm的环形区域内,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与所述环形区域的总面积之比大于50%,优选大于60%,更优选大于70%,从而形成需要的密集加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在内环直径5.0mm至外环直径7.0mm的环形区域内,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与所述环形区域的总面积之比大于50%,优选大于60%,更优选大于70%,从而形成需要的密集加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中的至少部分被布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4上,同一个第二图案4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屈光区域2之间的间距大于零。例如,在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中的至少部分被布置在三个第二图案4上;在图2示出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中的至少部分被布置在六个第二图案4上。
在至少部分第二屈光区域2之间保留适当的间距是有利。发明人发现,在第二屈光区域2之间保留适当的间距不仅可以提高近视患者的依从性,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不同患者的近视防控效果之间的差异。不希望受限于任何理论,发明人相信,如果全部第二屈光区域2都密集排布,则有可能导致近视离焦范围过大,视网膜上聚焦光线不足,眼睛难以判断该调节视网膜向前还是向后寻找聚焦点,从而导致不同患者之间较大的效果差异,所以需要在至少部分第二屈光区域2之间保留足够的间距。优选地,彼此间隔开的第二屈光区域2被布置在更远离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区域,也就是说,至少一个第一图案3比至少一个第二图案4更靠近接触镜的光学中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图案3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别被布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图案3上的两个最相邻的第二屈光区域2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0.2mm,例如小于0.1mm或者等于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距离接触镜的光学中心更远的第二图案4上布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屈光区域2之间的间距大于距离接触镜的光学中心更近的第二图案4上布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屈光区域2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3和/或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4与所述接触镜的中心同中心地布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图案3和第二图案4各自独立地选自圆形、卵形、椭圆形、心形、多边形(尤其是正多边形)或其他规则形状(例如花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屈光区域2被布置在以接触镜的中心为起点,向所述接触镜的外周发散的多条射线5上(图1和图2)。设置为射线的分布是为了当使用者配戴此接触镜后,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均具有连续的射线状的视物用清晰区域。同一条射线5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屈光区域2可以彼此相接(图2)或间隔开一定距离(图1)。对于不同射线5上所布置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或者同一射线5上所布置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的形状、表面面型、数量、尺寸(即第二屈光区域2在接触镜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例如直径)或加光度均没有特别限制。作为举例,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同一射线5上所布置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具有相同的尺寸(图1);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同一射线5上所布置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的尺寸从所述接触镜的中心径向向外逐渐增大(图2)或降低;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同一射线5上所布置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具有相同的加光度;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同一射线5上所布置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的加光度从所述接触镜的中心径向向外逐渐降低或增大。当在本申请中使用时,“逐渐增大”或“逐渐降低”并不局限于连续性和/或等步进增大或降低(例如1→2→3→4),而是还包括了台阶式和/或非等步进增大或降低(例如1→1→2→4→4)。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同一射线5上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具有相同的加光度和相同的尺寸,或者在同一射线5上所布置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的加光度从所述接触镜的中心径向向外逐渐降低,同时其尺寸逐渐增大,或者在同一射线5上所布置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的加光度从所述接触镜的中心径向向外逐渐增大,同时其尺寸逐渐降低。优选地,同一射线5上所布置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中的每一个的加光度与其半径的乘积基本相同,其中“基本相同”指的是在同一射线5上所布置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的该乘积的变异系数(又称离散系数,英语: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小于30%,优选小于20%,更优选小于15%。这样的排布方式通过光学优化,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在整个镜片范围内维持基本恒定的低强度像跳,结合射线状且连续的远用屈光矫正区域,能够为受试者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图1和图2示出的射线5为直线,但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射线5也可以替换为以任何方式弯曲的曲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接触镜的光学区由第一屈光区域1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构成,也就是说,所述接触镜的光学区在除第二屈光区域2以外的区域都具有基础屈光力。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接触镜还包括第三屈光区域,所述第三屈光区域是与所述第二屈光区域2不同的光学元件。例如,第三屈光区域可以是环绕所述接触镜中心的环形区域,所述环形区域被配置用于提供不同于所述基础屈光力和/或所述第二屈光力的第三屈光力。或者,第三屈光区域可以是包含多个散射中心的区域,所述散射中心使得入射到该区域上的至少一部分光散射。这可以例如通过对该区域的镜片表面进行处理,或者在该区域的镜片内加入散射内含物来实现(例如参见CN113412445A)。或者,第三屈光区域可以是波长选择区域,所述波长选择区域用于增加红色光波(620~760nm)的透过率或者降低蓝色光波(380~505nm,优选380~460nm)的透过率。近期有理论表明,近视的进展可能与感知红绿颜色的视锥细胞的异常突变导致不同颜色的光信息产生或处理异常有关。对进入眼睛的红色或绿色光进行预先处理可能有助于控制近视的进展。还有理论认为人眼视网膜区分近视离焦或远视离焦信号的方式是通过识别色差,即不同颜色的信号强度。当蓝色信号强度高于红绿时视网膜识别为远视离焦,当蓝色信号强度低于红绿时视网膜识别为近视离焦。通过在本申请的接触镜中包含增加红色光波的透过率或者降低蓝色光波的透过率的波长选择区域,有助于增强镜片的近视防控效果。波长选择区域可以通过对镜片进行染色、镀膜或布置适当的衍射结构来实现。第三屈光区域可以设置在本申请接触镜的前表面或后表面,优选地,第三屈光区域与第二屈光区域位于接触镜的不同表面。
为了保证受试者在配戴本申请的接触镜时具有清晰的视力,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所有第二屈光区域2被布置在所述接触镜的中央光学区之外的区域,也就是说,在对应瞳孔的镜片中央区域需要保留一定范围的远用屈光矫正区域,其中不设置第二屈光区域2。所述中央光学区可以是围绕所述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圆形区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央光学区还可以是围绕所述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卵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优选正多边形)区域。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央光学区的最大尺寸在0.5mm以上。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央光学区的最大尺寸小于6.5mm,。所述最大尺寸指的是例如圆形的直径、卵形或椭圆形的最长轴、多边形的最大对角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央光学区的最大尺寸选自0.5~6.5mm,例如,0.5、0.75、1.0、1.25、1.5、1.75、2.0、2.25、2.5、2.75、3.0、3.25、3.5、3.75、4.0、4.25、4.5、4.75、5.0、5.25、5.5、5.75、6.0、6.25、6.5mm或其间任意值。如果需要,第二屈光区域2可以被布置直至所述接触镜的边缘,但在优选情况下,第二屈光区域2仅被布置在所述接触镜的光学区内,并且可以被布置直至所述接触镜的光学区边缘。中央光学区具有基础屈光力,其可以构成第一屈光区域。也就是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屈光区域由中央光学区构成,在中央光学区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以外的接触镜光学区中,所述接触镜可以具有不同于基础屈光力和第二屈光力的屈光力。例如,在除第二屈光区域以外的接触镜光学区中,所述接触镜的屈光力可以随直径从镜片中央至光学区边缘逐渐或阶梯式变化。
本申请的多点离焦接触镜可以是软性接触镜或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也可以是巩膜镜或角膜塑形镜。
在常规微透镜镜片设计中,为了实现局部加光,通常采用的是“加材”设计,也就是在基础镜片的表面上加上往外凸出的微小透镜。因此,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屈光区域是形成在所述接触镜的前表面上的微透镜,或者是形成在所述接触镜的多个层中的一个层的封闭表面上的微透镜,例如CN106461969A中所描述的那样。
然而,在接触镜前表面的凸起不仅可能影响配戴的舒适感,具有潜在的安全性问题(例如引起睑结膜增生性反应、泪膜分布异常等),而且还可能影响美观。在接触镜后表面的凸起更是可能影响配戴的舒适感。因此,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第二屈光区域2采用的是“减材”的设计理念,也就是通过在接触镜后表面S上对应第二屈光区域2的面积内(例如在图4中,直径为D的圆形面积内)除去少量材料,使得该面积内的后表面(S2)成为具有需要的曲率半径或有效曲率半径的预定面型,即可得到一个第二屈光区域2。因此,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接触镜的前表面S光滑没有凸起,所述接触镜的后表面S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对应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2(图3)。在本申请的描述中,为清楚起见,S是不包括S2的接触镜后表面。第二屈光区域2的后表面S2的边缘相对于接触镜的后表面S具有深度H,所述深度H大于0(图4),所述深度H的最小值(Hmin)由该第二屈光区域2的后表面的形状的最大尺寸(也就是该第二屈光区域2在所述接触镜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所需加光度和所述接触镜的基弧曲率半径共同决定。在本申请中,“基弧”指的是镜片光学区后表面的基础球面弧。
具体而言,在接触镜的基础屈光力以及第二屈光区域2所需加光度确定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计算得到该第二屈光区域2后表面需要具有的曲率半径,基于该曲率半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计算出在该镜片条件下(基础屈光力、基弧、加光度)需要除去的材料的最小深度,即Hmin。作为简单举例,假设接触镜基弧曲率半径为r1,第二屈光区域2的后表面的形状为圆形,直径为D,曲率半径为r2,则
如果r1为8.5mm,r2为9.6mm,D为0.9mm,则Hmin等于0.001mm。但是,出于加工精度和加工难易程度等方面的考虑,实际除去的材料的深度可以比计算得到的最小深度Hmin大,例如约为十微米或数十微米,但是该深度也不能太大,否则在第二屈光区域2的边缘处容易产生额外的光学效应或者有沉积物,同时还需考虑镜片厚度和强度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2的边缘所具有的深度H小于110μm,例如小于100μm,小于90μm,小于80μm,小于70μm,小于60μm,小于50μm,小于40μm,小于30μm,小于20μm,或者小于10μ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深度H大于0μm,例如大于0.1μm,大于1μm,大于5μm,大于10μm,或者大于20μ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深度H选自0.1μm至110μm,例如1μm至100μm。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第二屈光区域2的边缘(即图4中虚线圆环所示区域)进行抛光打磨,因此该区域不必然具有直角或锐角,而可以是光滑过渡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图4示出的局部放大图仅仅用于说明本申请接触镜上第二屈光区域的形成原理,其中各部分的尺寸、比例或轮廓仅仅是说明性的而没有任何限制作用。可以使用本领域常规精密加工方法通过切削、模制或激光消融等方式来生产本申请的接触镜。
因此,在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备本申请的后表面多点离焦接触镜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接触镜坯料;在所述接触镜坯料的第一侧上形成凹形表面,即所述接触镜的后表面S;以及在所述凹形表面中形成第二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2,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2不突出于所述凹形表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接触镜坯料的第二侧上形成凸形表面,即所述接触镜的前表面S。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形成第二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2通过切削(例如车床加工、铣加工)或激光消融来进行。在通过这种方法制备得到的多点离焦接触镜中,第一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1的基弧的圆心与第二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2的基弧的圆心可以是同轴的,也可以是非同轴的。
在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备本申请的后表面多点离焦接触镜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具有临时后表面ST2的第一接触镜层的所述临时后表面ST2与具有临时前表面ST1和后表面S的第二接触镜层的所述临时前表面ST1复合(例如通过交联或粘合或其他结合方式),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镜层包括多个通孔6,所述临时后表面ST2与所述临时前表面ST1的轮廓完全互补,由此在复合后所述第一接触镜层与所述第二接触镜层之间无间隙(图5)。在复合后,在第二接触镜层通孔6的位置将暴露出作为底层的第一接触镜层的临时后表面ST2,由此暴露出的临时后表面ST2将作为本申请的后表面多点离焦接触镜的第二屈光区域2的后表面S2,因此,所述通孔6的位置、分布及其形状与本申请前文所详细描述的第二屈光区域的位置、分布及其后表面形状一致。在通过这种方法制备得到的多点离焦接触镜中,第一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1的基弧的圆心与第二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2的基弧的圆心将是同轴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假如目标多点离焦接触镜或待制备的多点离焦接触镜的第一屈光区域具有-3.0D的基础屈光力,并且第二屈光区域具有-0.25D的第二屈光力(即加光度为+2.75D),则需要将第一接触镜层配置为能够提供-0.25D的屈光力,并且将第二接触镜层配置为能够提供-2.75D的屈光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临时后表面ST2的光学区曲率半径(其等于所述临时前表面ST1的光学区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后表面S的光学区曲率半径,即临时后表面ST2更平。在本申请中,“光学区曲率半径”与“基弧曲率半径”可以互换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镜层是具有前表面S和临时后表面ST2的成品接触镜,所述成品接触镜具有第二屈光力。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镜层是具有临时后表面ST2和与之相对的未被加工的表面的接触镜坯料。在这种情况下,本申请的方法还包括在复合后,将所述接触镜坯料的未被加工的表面形成为需要的接触镜前表面S的步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触镜层的厚度由目标多点离焦接触镜的第二屈光区域2的边缘所需具有的目标深度H决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触镜层的厚度小于110μm,例如小于100μm,小于90μm,小于80μm,小于70μm,小于60μm,小于50μm,小于40μm,小于30μm,小于20μm,或者小于10μ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镜层的厚度大于0.1μm,大于1μm,大于5μm,大于10μm,或者大于20μ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镜层的厚度选自0.1μm至110μm,例如1μm至100μm。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表面S、后表面S、临时前表面ST1和临时后表面ST2的面型可以是球面、非球面或环曲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接触镜层(也可称为接触镜子片或贴片),所述接触镜层包括多个通孔6并被配置用于复合至另一接触镜层的后表面,从而将所述另一接触镜层转变为如本申请所述的多点离焦接触镜。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接触镜层的前表面的轮廓与所述另一接触镜层的后表面的轮廓完全互补。所述另一接触镜层具有本申请的多点离焦接触镜所具有的第二屈光力,其对于需要视力矫正的近视患者来说会是欠矫的,但在与带孔的接触镜层复合后,在所述带孔的接触镜层的通孔所对应的区域内,复合后接触镜的屈光力不变,仍然是该另一接触镜层的屈光力;在所述带孔的接触镜层的通孔以外的区域,复合后接触镜的屈光力能够为受试者或配戴者提供用于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基础屈光力。
所述接触镜层的厚度小于110μm,例如小于100μm,小于90μm,小于80μm,小于70μm,小于60μm,小于50μm,小于40μm,小于30μm,小于20μm,或者小于10μ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镜层的厚度大于0μm,例如大于0.1μm,大于1μm,大于5μm,大于10μm,或者大于20μ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镜层的厚度选自0.1μm至110μm,例如1μm至100μ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另一接触镜层可以是成品接触镜,例如可以是选自单焦、多焦(双焦、三焦或甚至更多焦)或渐变多焦接触镜中的任一种,所述成品接触镜也可以是可商购的接触镜。所述带孔接触镜层的前表面的光学区曲率半径大于其后表面的光学区曲率半径。
所述多个通孔6在该接触镜层上的分布与目标多点离焦接触镜上第二屈光区域2的分布一致。
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有通孔6被布置在所述接触镜层的中央光学区之外的区域,所述中央光学区可以是围绕所述接触镜层的光学中心的圆形区域,所述圆形区域的直径d大于等于0.5mm。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央光学区还可以是围绕所述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卵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优选正多边形)区域。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央光学区的最大尺寸在0.5mm以上。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央光学区的最大尺寸小于6.5mm。所述最大尺寸指的是圆形的直径、卵形或椭圆形的最长轴、多边形的最大对角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央光学区的最大尺寸选自0.5~6.5mm,例如,0.5、0.75、1.0、1.25、1.5、1.75、2.0、2.25、2.5、2.75、3.0、3.25、3.5、3.75、4.0、4.25、4.5、4.75、5.0、5.25、5.5、5.75、6.0、6.25、6.5mm或其间任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通孔6中的至少部分被布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3上,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3距离该接触镜层的光学中心的距离不超过4.0mm,例如不超过选自3.6-4.0mm之间的一个距离,例如不超过3.9、3.8、3.7、或3.6mm,并且所述第一图案3上相邻的两个通孔6之间的间距等于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通孔6中的至少部分被布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4上,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4上相邻的两个通孔6之间的间距大于零。在优选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第一图案3比至少一个第二图案4更靠近接触镜的光学中心。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第一图案3距离所述接触镜层的光学中心的距离选自0.75-3.5mm,优选1.0-2.5mm,更优选1.5-2.0mm,也就是说,至少一个第一图案3被设置在以所述接触镜层的中心为中心内环直径1.5mm至外环直径7.0mm的环形区域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图案3和/或第二图案4与所述接触镜的中心同中心地布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孔6被布置在以接触镜层的中心为起点,向所述接触镜的外周发散的多条射线5或曲线上。
在又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本申请的后表面多点离焦接触镜的模具,所述模具包括阳模,所述阳模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被配置用于形成所述多点离焦接触镜的后表面S,由此所述第一表面包括多个凸起。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所述多个凸起被配置用于形成本申请多点离焦接触镜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2,因此所述凸起的表面轮廓与第二屈光区域2的后表面面型互补。所述多个凸起中的每个的边缘具有高度H,所述高度H大于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度H大于0.1μm,大于1μm,大于5μm,大于10μm,或者大于20μ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度H小于110μm,例如小于100μm,小于90μm,小于80μm,小于70μm,小于60μm,小于50μm,小于40μm,小于30μm,小于20μm,或者小于10μ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度H选自0.1μm至110μm,例如1μm至100μ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的横截面(其大致对应于第二屈光区域2的后表面形状)具有选自0.06至2.0mm的最大尺寸,优选0.2至1.5mm,更优选0.3至1.0m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具还包括阴模,所述阴模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被配置用于形成所述多点离焦接触镜的前表面S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本文中描述的发明除了具体描述的内容之外还可以进行变化和修改。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本文中描述和示出的具体构造,而是包括落入其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的此类变化和修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说明书中单独或共同提出的特征、结构或部分中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进行任意组合。

Claims (23)

1.一种多点离焦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镜包括:
第一屈光区域,其具有基础屈光力并被配置用于为受试者提供最佳矫正视力;以及
第二屈光区域,其具有不同于所述基础屈光力的第二屈光力,
其中所述接触镜包括多个第二屈光区域,
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的至少部分被布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上,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距离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距离不超过4.0mm,并且在同一个第一图案上相邻的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等于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的至少部分被布置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上,在同一个第二图案上相邻的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大于零,并且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中的至少一者比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中的至少一者更靠近所述接触镜的光学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和/或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与所述接触镜的中心同中心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屈光力比所述基础屈光力更正。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分布在以所述接触镜的中心为起点,向所述接触镜的外周发散的多条射线或多条曲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具有相同的加光度和相同的尺寸,或者
沿着远离所述接触镜的中心的方向,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逐渐降低并且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尺寸逐渐增大,或者
沿着远离所述接触镜的中心的方向,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逐渐增大并且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尺寸逐渐降低,
其中所述加光度是所述第二屈光力相对于所述基础屈光力所具有的正的屈光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相邻的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等于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中的至少一者被设置在以所述接触镜的中心为中心内环直径1.5mm至外环直径7.0mm的环形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中的至少一者距离所述接触镜的光学中心的距离选自1.0-2.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案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别被布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图案上的两个最相邻的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0.2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镜的光学区由所述第一屈光区域和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镜的前表面S光滑没有凸起,所述接触镜的后表面S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对应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后表面S2的边缘相对于所述接触镜的后表面S具有深度H,所述深度H大于0。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H选自0.1μm至110μm。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屈光区域在所述接触镜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选自0.06至2.0mm。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屈光区域是形成在所述接触镜的前表面上的微透镜,或者是形成在所述接触镜的多个层中的一个层的封闭表面上的微透镜。
17.一种接触镜层,所述接触镜层包括多个通孔并被配置用于复合至另一接触镜层的后表面,从而将所述另一接触镜层转变为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镜。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触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镜层的厚度选自0.1μm至110μm。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接触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接触镜层是成品接触镜。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接触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镜层的前表面的光学区曲率半径大于其后表面的光学区曲率半径。
21.一种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镜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括阳模,所述阳模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被配置用于形成所述接触镜的后表面S,所述第一表面包括多个凸起,所述多个凸起被配置用于形成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起中的每个的边缘具有高度H,所述高度H大于0。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起中的每个的横截面具有选自0.06至2.0mm的最大尺寸。
CN202211490188.3A 2022-11-25 2022-11-25 多点离焦接触镜 Pending CN1180919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0188.3A CN118091980A (zh) 2022-11-25 2022-11-25 多点离焦接触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0188.3A CN118091980A (zh) 2022-11-25 2022-11-25 多点离焦接触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91980A true CN118091980A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44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90188.3A Pending CN118091980A (zh) 2022-11-25 2022-11-25 多点离焦接触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9198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53115B2 (ja) 近視の進行を予防及び/又は鈍化するための、非共軸小型レンズを具備する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CN102119354A (zh) 用于防止或延缓近视发展的透镜设计和方法
US20230296917A1 (en) Spectacle lens desig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pectacle lens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a spectacle lens for at least retarding myopia progression
WO2023065556A1 (zh) 一种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CN114815309B (zh) 一种离焦眼镜片及模具
CN114787694A (zh) 用于减少、最小化和/或消除失焦光对聚焦图像的干扰的眼科镜片
CN216434562U (zh)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CN217425856U (zh) 局部成像对比度降低的眼科镜片以及框架眼镜
CN114994946A (zh) 一种具有环带分布微环曲面透镜阵列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US20230296921A1 (en) Spectacle lens design, spectacle lens kit, data set, computer-implemented method of designing a spectacle len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pectacle lens
CN218630404U (zh) 一种近视控制镜片
CN218332193U (zh) 一种具有仿生复眼结构的离焦眼镜片
CN218524972U (zh)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N115903269A (zh) 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CN217404660U (zh) 一种串联微透镜的抑制近视发展镜片
CN110618541A (zh) 一种双面复合渐进树脂镜片及其制造工艺
CN118091980A (zh) 多点离焦接触镜
CN118091982A (zh) 多点离焦接触镜及其加工方法和模具
TW202109094A (zh) 用於設計邊對邊光致變色軟式隱形眼鏡的方法
TWM595773U (zh) 一種核心變焦遠近視一體鏡
CN220455623U (zh) 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N116027571B (zh) 一种近视离焦镜片及近视离焦眼镜
CN220543225U (zh) 一种可矫正弱视的眼科离焦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N219370156U (zh) 渐变式多点离焦辅助镜片及具有该镜片的眼镜
CN217767087U (zh) 一种复合式远视镜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