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8281A - 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38281A CN116938281A CN202210343502.9A CN202210343502A CN116938281A CN 116938281 A CN116938281 A CN 116938281A CN 202210343502 A CN202210343502 A CN 202210343502A CN 116938281 A CN116938281 A CN 1169382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ion device
- dpd
- resource
- information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6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8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8010076504 Protein Sorting Signal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94 diacetyl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08000037855 acute anterior uveit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022 nonline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0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transmitter or component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38—Synchronous or start-stop systems, e.g. for Baudot code
- H04L25/40—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 H04L25/49—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用于补偿第二通信装置的数字通道对应的功率放大器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问题。提升第二通信装置输出的信号的线性度。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资源的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资源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第一数字预失真DPD参数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一DPD参数信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PA)可以将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产生的低功率信号方法至可进行远距离传输的功率水平,从而实现远距离通信。因此,PA是无线通信设备的核心器件。PA对信号进行功率放大时,PA会引入非线性失真,导致发送信号的性能指标发生恶化。例如,PA引起的非线性失真可导致发生信号的误差向量幅度与邻道泄露功率比性能下降。
因此,如何对PA引入的非线性失真进行补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用于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数字预失真(digital predistortion,DPD)参数信息。从而便于第二通信装置基于该第一DPD参数信息补偿第二通信装置的数字通道对应的PA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问题。提升第二通信装置输出的信号的线性度。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资源的信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至少一个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DPD参数信息。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通信装置配置至少一个资源。第一通信装置通过至少一个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并测量该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得到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该第一DPD参数信息给第二通信装置。从而便于第二通信装置基于该第一DPD参数信息补偿第二通信装置的数字通道对应的多个PA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问题。提升第二通信装置输出的信号的线性度。另外,上述第一方面中第二通信装置为第一通信装置配置至少一个资源。从而便于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以实现第二通信装置对第一DPD参数信息的获取。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的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配置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等DPD相关信息。从而保证收发端采用的DPD相关信息统一,提高了DPD参数训练的效率,使得空口数字预失真(over the air digital predistortion,OTA DPD)更契合实际应用场景。另外,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配置DPD参数上报格式。这样第一通信装置可以结合该DPD参数上报格式上报部分DPD参数,从而节省系统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交叉项长度。
在该实现方式中,提供了DPD模型阶数包含的一些内容,方便第一通信装置通过该DPD模型阶数确定其采用的DPD模型,以便于收发端采用的DPD模型统一,提升DPD参数训练的效率。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一个资源包括第一资源,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也就是说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从而便于第一通信装置测量该第一信号得到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并反馈该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给第二通信装置。实现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补偿第一天线端口的非线性特性,提升第二通信装置输出的信号的线性度。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DPD参数信息包括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第一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也就是说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从而便于第一通信装置测量该第一信号得到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并反馈该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给第二通信装置。实现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这样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信号时,可以通过该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进行DPD处理。从而实现对数据信号进行提前补偿,提升输出的数据信号的线性度。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资源还包括第二资源,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也就是说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二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从而便于第一通信装置测量该第一信号得到第二天线端口的DPD参数,并反馈该第二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给第二通信装置。实现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二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补偿第二天线端口的非线性特性,提升第二通信装置输出的信号的线性度。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DPD参数信息还包括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第二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二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也就是说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二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从而便于第一通信装置测量该第一信号得到第二天线端口的DPD参数,并反馈该第二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给第二通信装置。实现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二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确定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这样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信号时,可以通过该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进行DPD处理。从而实现对数据信号进行提前补偿,提升输出的数据信号的线性度。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与第二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与第二资源分别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也就是第二通信装置采用分时发送方式发送不同天线端口的第一信号,从而避免不同天线端口对应的数字通道之间的干扰,避免DPD参数训练性能恶化。提升DPD参数的训练效果。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一波束方向。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还对应第一波束方向。每个数字通道所连接的天线子阵会形成不同方向的波束。每个波束方向上的等效PA的模型系数也不同。因此,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一资源的配置关联第一通信装置所在的波束方向。从而便于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波束方向上的DPD参数的信息。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方法包括:
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资源的信息;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至少一个资源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一DPD参数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的。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资源的信息。然后,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至少一个资源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一DPD参数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的。从而便于第二通信装置基于该第一DPD参数信息补偿第二通信装置的数字通道对应的多个PA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问题。提升第二通信装置输出的信号的线性度。另外,上述第二方面中第二通信装置为第一通信装置配置至少一个资源。从而便于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以实现第二通信装置对第一DPD参数信息的获取。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
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的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配置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等DPD相关信息。从而保证收发端采用的DPD相关信息统一,提高了DPD参数训练的效率,使得OTA-DPD更契合实际应用场景。另外,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配置DPD参数上报格式。这样第一通信装置可以结合该DPD参数上报格式上报部分DPD参数的信息,从而节省系统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交叉项长度。
在该实现方式中,提供了DPD模型阶数包含的一些内容,方便第一通信装置通过该DPD模型阶数确定其采用的DPD模型,以便于收发端采用的DPD模型统一,提升DPD参数训练的效率。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一个资源包括第一资源,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也就是说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从而便于第一通信装置测量该第一信号得到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并反馈该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给第二通信装置。实现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补偿第一天线端口的非线性特性,提升第二通信装置输出的信号的线性度。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DPD参数信息包括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第一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也就是说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从而便于第一通信装置测量该第一信号得到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并反馈该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给第二通信装置。实现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这样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信号时,可以通过该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进行DPD处理。从而实现对数据信号进行提前补偿,提升输出的数据信号的线性度。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资源还包括第二资源,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也就是说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二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从而便于第一通信装置测量该第一信号得到第二天线端口的DPD参数,并反馈该第二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给第二通信装置。实现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二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补偿第二天线端口的非线性特性,提升第二通信装置输出的信号的线性度。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DPD参数信息还包括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第二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二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也就是说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二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从而便于第一通信装置测量该第一信号得到第二天线端口的DPD参数,并反馈该第二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给第二通信装置。实现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二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确定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这样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信号时,可以通过该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进行DPD处理。从而实现对数据信号进行提前补偿,提升输出的数据信号的线性度。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与第二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与第二资源分别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也就是第二通信装置采用分时发送方式发送不同天线端口的第一信号,从而避免不同天线端口对应的数字通道之间的干扰,避免DPD参数训练性能恶化。提升DPD参数的训练效果。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一波束方向。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还对应第一波束方向。每个数字通道所连接的天线子阵会形成不同方向的波束。每个波束方向上的等效PA的模型系数也不同。因此,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一资源的配置关联第一通信装置所在的波束方向。从而便于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波束方向上的DPD参数。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
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一DPD参数信息确定用于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一DPD参数信息确定用于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这样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信号时,可以通过该用于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进行DPD处理。从而实现对数据信号进行提前补偿,提升输出的数据信号的线性度。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的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二配置信息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DPD参数信息。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通信装置配置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等DPD相关信息。从而保证收发端采用的DPD相关信息统一。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第一DPD参数信息。提高了DPD参数训练的效率,使得OTA DPD更契合实际应用场景。另外,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配置DPD参数上报格式,有利于节省系统开销。例如,DPD参数上报格式指示第一通信装置上报部分DPD参数的信息,那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只上报部分DPD参数的信息。从而节省系统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交叉项长度。
在该实现方式中,提供了DPD模型阶数包含的一些内容,方便第一通信装置通过该DPD模型阶数确定其采用的DPD模型,以便于收发端采用的DPD模型统一,提升DPD参数训练的效率。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的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一DPD参数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和第一DPD参数信息确定的。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通信装置配置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等DPD相关信息。第一DPD参数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和第一DPD参数信息确定的。从而保证收发端采用的DPD相关信息统一。提高了DPD参数训练的效率,使得OTA DPD更契合实际应用场景。另外,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配置DPD参数上报格式,有利于节省系统开销。例如,DPD参数上报格式指示第一通信装置上报部分DPD参数的信息,那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只上报部分DPD参数的信息。从而节省系统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交叉项长度。
在该实现方式中,提供了DPD模型阶数包含的一些内容,方便第一通信装置通过该DPD模型阶数确定其采用的DPD模型,以便于收发端采用的DPD模型统一,提升DPD参数训练的效率。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第一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资源的信息;通过至少一个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第一DPD参数信息;
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DPD参数信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
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的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交叉项长度。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一个资源包括第一资源,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DPD参数信息包括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第一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资源还包括第二资源,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DPD参数信息还包括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第二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二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与第二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一波束方向。
本申请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第二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资源的信息;通过至少一个资源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一DPD参数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
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的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交叉项长度。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一个资源包括第一资源,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DPD参数信息包括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第一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资源还包括第二资源,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DPD参数信息还包括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第二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二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与第二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一波束方向。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一DPD参数信息确定用于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本申请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第一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的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第一DPD参数信息;
收发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二配置信息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DPD参数信息。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交叉项长度。
本申请第八方面提供一种第二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的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一DPD参数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和第一DPD参数信息确定的。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交叉项长度。
本申请第九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使得处理器实现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
可选的,该通信装置还包括收发器;该处理器还用于控制该收发器收发信号。
可选的,该通信装置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本申请第十方面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种的实现方式。
本申请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
本申请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相连,调用该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使得该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
本申请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五方面的第一通信装置和如第六方面的第二通信装置;或者,该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七方面的第一通信装置和如第八方面的第二通信装置。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经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配置的至少一个资源;然后,第一通信装置通过至少一个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第一通信装置测量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得到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DPD参数信息。由此可知,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通信装置配置至少一个资源。第一通信装置通过至少一个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并测量该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得到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该第一DPD参数信息给第二通信装置,便于第二通信装置基于该第一DPD参数补偿第二通信装置侧发送信号采用一个或多个功率放大器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问题,提升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的信号的线性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系统的一个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系统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DPD处理补偿PA所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的一个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经过DPD处理的信号的函数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经过PA处理的信号的函数示意图;
图4c为本申请实施例经过DPD处理和PA处理得到的信号的函数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混合波束成型(hybrid beamforming,HBF)系统架构的一个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通信装置辅助第二通信装置获取数字通道1的DPD参数的信息的一个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OTA DPD中数字通道的等效架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并行测量资源的一个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串行测量资源的一个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通信装置对多个波束区域的DPD参数的信息获取的一个示意图;
图12a为本申请实施例DPD模型带宽的频谱展宽的一个示意图;
图12b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通信装置测量第一信号的一个示意图;
图13a为本申请实施例DPD参数上报格式的一个示意图;
图13b为本申请实施例DPD参数上报格式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3c为本申请实施例DPD参数上报格式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3d为本申请实施例DPD参数上报格式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触发资源、并行测量资源和上报资源的一个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触发资源、串行测量资源和上报资源的一个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DPD参数估计的一个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用于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DPD参数信息。从而便于第二通信装置基于该第一DPD参数信息补偿第二通信装置的数字通道对应的多个PA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问题。提升第二通信装置输出的信号的线性度。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此外,“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第五代(5th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5G网络之后的移动通信系统(例如,6G移动通信系统)、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系统等。
本申请适用的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都为网络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都为终端设备,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后文主要以第一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为例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下面对本申请的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进行介绍。
终端设备可以是能够接收网络设备调度和指示信息的无线终端设备。无线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或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
终端设备,又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是包括无线通信功能(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为: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车联网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或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例如,车联网中的无线终端可以为车载设备、整车设备、车载模块、车辆等。工业控制中的无线终端可以为摄像头、机器人等。智慧家庭中的无线终端可以为电视、空调、扫地机、音箱、机顶盒等。
网络设备可以无线网络中的设备。例如,网络设备是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例如,网络设备可以为将终端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节点,又可以称为接入网设备。
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网络中的基站收发信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节点B(Node B,NB);还可以是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者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reception point,TRP)等,还可以为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例如,新空口(newradio,NR)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gN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者,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网络设备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例如,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
比如,CU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AAU实现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射频处理及有源天线的相关功能。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此在该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和AA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包括CU节点、DU节点、AAU节点中一个或多个的设备。此外,可以将CU划分为接入网(radio accessnetwork,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ore network,CN)中的网络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首先对本申请中涉及的几个术语做简单介绍。
波束:在NR协议中的体现可以是空域滤波器(spatial domain filter),或者称为空间滤波器(spatial filter),或者称为空域参数(spatial domain parameter),空间参数(spatial parameter),空域设置(spatial domain setting),空间设置(spatialsetting),或准共址(quasi-colocation,QCL)信息,QCL假设,QCL指示等。波束可以通过传输配置指示状态(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or state,TCI-state)参数来指示,或者通过空间关系(spatial relation)参数来指示。因此,本申请中,波束可以替换为空域滤波器,空间滤波器,空域参数,空间参数,空域设置,空间设置,QCL信息,QCL假设,QCL指示,TCI-state(包括上行TCI-state,下行TCI-state),空间关系等。上述术语之间也相互等效。波束也可以替换为其他表示波束的术语,本申请在此不作限定。
用于发送信号的波束可以称为发送波束(transmission beam,Tx beam),也可以称为空域发送滤波器(spatial domain transmission filter),空间发送滤波器(spatialtransmission filter),空域发送参数(spatial domain transmission parameter)或者空间发送参数(spatial transmission parameter),空域发送设置(spatial domaintransmission setting)或者空间发送设置(spatial transmission setting)。下行发送波束可以通过TCI-state来指示。
用于接收信号的波束可以称为接收波束(reception beam,Rx beam),也可以称为空域接收滤波器(spatial domain reception filter),空间接收滤波器(spatialreception filter),空域接收参数(spatial domain reception parameter)或者空间接收参数(spatial reception parameter),空域接收设置(spatial domain receptionsetting)或者空间接收设置(spatial reception setting)。上行发送波束可以通过空间关系,或者上行TCI-state,或者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资源(表示使用该SRS的发送波束)来指示。因此,上行波束还可以替换为SRS资源。
发送波束可以是指信号经天线发射出去后在空间不同方向上形成的信号强度的分布,接收波束可以是指从天线上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在空间不同方向上的信号强度分布。
此外,波束可以是宽波束,或者窄波束,或者其他类型的波束。形成波束的技术可以是波束赋形技术或者其他技术。波束赋形技术具体可以为数字波束赋形技术、模拟波束赋形技术、混合数字波束赋形技术、或者混合模拟波束赋形技术等。
波束与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对应。例如,在进行波束测量时,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不同参考信号的质量来确定不同的波束的质量。终端设备测量参考信号,并向网络设备反馈该参考信号的质量,网络设备通过该参考信号的质量可以确定该波束的质量。关于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可以参阅后文的相关介绍。当数据传输时,波束信息也是通过其对应的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来进行指示的。例如,网络设备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中的TCI字段指示终端设备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sharing channel,PDSCH)波束的信息。在可能实现的一种方式中,将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通信特征的多个波束视为是一个波束。
本申请中,资源可以理解为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中配置的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下面介绍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
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该参考信号的相关参数。例如,该参考信号的发送周期、采用的时频资源等。参考信号可以为上行参考信号,也可以是下行参考信号。上行参考信号包括但不限于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下行参考信号包括但不限于: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ell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CS-RS)、UE专用参考信号(user equipment specificreference signal,US-RS)、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以及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synchronization system/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block,SS/PBCH block)。其中,SS/PBCH block可以简称为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signal block,SSB)。
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可以通过RRC信令配置。在配置结构上,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对应一个数据结构,包括其对应的上行参考信号的相关参数或下行参考信号的相关参数。例如,对于上行参考信号来说,该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上行参考信号的类型、承载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粒(也可以称为时频资源),上行信道的发送时间和周期、发送上行参考信号所采用的天线端口等。对于下行参考信号来说,该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下行参考信号的类型,承载下行参考信号的资源粒(也可以称为时频资源),下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时间和周期,发送下行参考信号所采用的天线端口等。本申请中,资源可以理解为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中配置的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每个资源都对应相应的天线端口,具体该天线端口通过该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体现。
下面介绍本申请适用的两种可能的通信系统。对于其他通信系统本申请仍适用,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系统的一个示意图。请参阅图1,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如图1所示,网络设备100、终端设备101和终端设备102。网络设备100可以分别与终端设备101和终端设备102进行通信传输。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系统的另一个示意图。请参阅图2,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201、网络设备202、网络设备203、和网络设备204。终端设备201可以与多个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传输,实现多个网络设备为一个终端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PA可以将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产生的低功率信号放大至可进行远距离传输的功率水平,从而实现远距离通信。因此,功率放大器是无线通信设备的核心器件。功率放大器对信号进行功率放大时,功率放大器会引入非线性失真,导致发送信号的性能指标发生恶化。例如,功率放大器引起的非线性失真可导致发生信号的误差向量幅度与邻道泄露功率比性能下降。
DPD技术是提升功率放大器输出信号的线性度的有效手段。具体原理包括:如图3所示,在功率放大器之前,先对信号进行DPD处理,再经过功率放大器,使得输出的信号的线性度得到提升。输入信号经过DPD处理得到的信号可以通过图4a所示的函数表示,而输入信号经过PA处理的信号可以通过图4b所示的函数表示。因此,输入信号经过上述图3所示的DPD处理和功率放大器处理得到的信号可以通过图4c所示的函数表示。
在高频或毫米波等频段,第二通信装置会采用更多的天线来获得阵列增益,用以对抗高频率信号的更大传播损耗。例如,在26GHz(吉赫兹)至28GHz频段中,第二通信装置包含的阵子数目可达到数百或数千。为了避免大规模阵列导致过高的成本与功耗,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采用模拟波束成型(analog beamforming,ABF)系统架构或HBF系统架构,当然第二通信装置也可以采用其他系统架构,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下面介绍HBF系统架构。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HBF系统架构的一个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二通信装置中存在一个或多个数字通道,每个数字通道对应一个或多个PA,每个PA都连接一个天线阵子。第一通信装置可以辅助第二通信装置获取各个数字通道对应的DPD参数的信息。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主要针对空口数字预失真(over the air digital predistortion,OTADPD)场景,实现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通过空口传输信号实现对数字通道对应的DPD参数的获取。
本申请适用于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海量物联网通信(massive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mMTC)等覆盖能力强、发送端能耗低的场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适用的通信系统不限于基于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cyclicprefix-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P-OFDM)或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正交频分复用(DFT-spread-OFDM,DFT-s-OFDM)的系统。本申请中,时域符号可以为OFDM符号或DFT-s-OFDM符号。
图6为第一通信装置辅助第二通信装置获取数字通道1的DPD参数的信息的一个示意图。请参阅图6,第二通信装置的数字通道1对应DPD模块、数模转换器(digital toanalog converter,DAC)、移相器、多个PA和多个发送天线阵子(也可以称为发射天线)。DPD模块用于对信号进行DPD处理。DAC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第一通信装置包括接收天线、进程模块、信号重构模块和模型提取模块。进程模块用于信道估计、均衡以及测量信号合并等。信号重构模块用于重构PA前信号。模型提取模块用于确定数字通道1对应的DPD参数的信息,该DPD参数的信息可以用于补偿该数字通道1对应的一个或多个PA所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测量信号的过程中,测量信号不经过DPD处理。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第一DPD参数信息之后,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反馈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二通信装置在发送数据信号时,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根据该第一DPD参数信息对数据信号进行DPD处理,实现对数据信号的提前补偿。然后,补偿后的数据信号经过移相器、PA的处理,并通过发送天线发送给第一通信装置。
如前文所述,在HBF系统架构下,发射机的一个数字通道对应于一个或多个PA,通常对应数百至上千个PA。并且,每个PA可能具有不同的非线性特性。由于PA数目过多,HBF系统架构的发射机一般无法实现逐个PA的非线性校正。OTA-DPD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研究发现,多路PA合成信号的非线性效应可以等效为单个PA的非线性效应。
例如,如图7所示的OTA-DPD中数字通道的等效架构示意图。若进入DAC前的信号表示为x[n],进入DAC前的信号可以称为PA前信号。模拟波束赋形权重向量w=[w1,w2,.......]T,模拟波束赋形权重向量包括数字通道1对应的移相器采用的权重。例如,接收端设备可以采用记忆多项式(memory polynomial,MP)对PA进行建模。第i路PA的系数表示为则第i路PA输出信号yi[n]可以表示为如下公式1:
其中,k为PA建模采用的非线性阶数,m为PA建模采用的记忆深度,n为对PA前信号进行采样的样点时域位置。
考虑接收端设备的一根接收天线,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的r[n]可以写成公式2:
其中,hi为发送端设备中第i根天线至接收端设备的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假设上述权值wi的幅值为1。
由上述公式1和上述公式2可以看出,在接收端设备处,发送端设备的一个数字通道对应的多个PA可以等效为一个PA,等效PA的模型系数为γk,m。
根据上述介绍可知,发送端设备可以在单个数字通道对所有PA的非线性效应进行补偿。具体的,接收端设备可以向发送端设备反馈该数字通道对应的DPD参数的信息。具体的,接收端设备在空口接收信号,并根据接收的信号确定该数字通道对应的DPD参数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设备接收的信号是该数字通道对应的多路PA放大信号的合成,具体如上述公式2所示,因此该接收端设备接收的信号包含了该数字通道对应的多个PA的非线性效应的叠加。因此,接收端设备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得到该数字通道对应的DPD参数的信息,并反馈给发送端设备。这样发送端设备可以通过该数字通道对应的DPD参数的信息补偿该数字通道对应的多个PA所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
本申请中,下文实施例中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可以称为至少一个测量信号,该至少一个第一信号不经过DPD处理。至少一个资源可以称为至少一个测量资源,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请参阅图8,方法包括:
801、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相应的,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配置信息。
第一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资源的信息。该至少一个资源中每个资源对应一个天线端口,不同资源对应的天线端口不同。每个天线端口对应一个数字通道,每个数字通道对应一个或多个PA。下面以第一资源为例进行介绍。
可选的,该至少一个资源包括第一资源,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或者说,第一资源对应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天线端口。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数字通道,第一数字通道对应一个或多个PA。
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数字通道为数字通道1,该数字通道1对应的多个PA。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一资源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该第一资源包括该第一资源对应的第一天线端口,意味着该第一信号是经过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的,也可以理解为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数字通道1对应的DAC、多个移相器和多个PA对第一信号进行处理,并通过数字通道1对应的多个发射天线发送处理后的第一信号。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号不经过数字通道1对应的DPD处理。
可选的,第一资源可以是周期资源或半静态资源,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可选的,第一资源可以包括多个测量资源。该多个测量资源中每个测量资源在时域上可以占用一个或多个时域符号。该多个测量资源中每个测量资源在频域上都占用待传输数据信号的信道带宽。
例如,图9所示,第一资源包括图9所示的数字通道1的测量资源,每个数字通道1的测量资源占用一个或多个时域符号。
每个测量资源在频域上都占用待传输数据信号的信道带宽。有利于第二通信装置在整个信道带宽发送第一信号,便于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第一数字通道在整个信道带宽的DPD参数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测量资源占用的时域符号的数目可以考虑以下至少一项因素确定:第一通信装置进行信号采样时所采用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点数、第一通信装置训练DPD参数的复杂度和DPD参数补偿性能的需求设定。
例如,FFT点数较多时,每个测量资源可以占用一个时域符号。FFT点数较少时,每个测量资源可以占用多个时域符号,以保证DPD参数的训练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测量资源占用的多个时域符号时,该多个时域符号之间可以连续或不连续,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对于多个时域符号连续的场景,方便第一通信装置进行信号的采样和DPD参数的获取。
可选的,该至少一个资源还包括第二资源,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或者说,第二资源对应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天线端口。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数字通道,第二数字通道对应一个或多个PA。
例如,如图5所示,第二数字通道为数字通道n,该数字通道n对应多个PA。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二资源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该第二资源包括该第二资源对应的第二天线端口,意味着该第二信号是经过第二天线端口发送的,也可以理解为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数字通道n对应的DAC、多个移相器和多个PA对第一信号进行处理,并通过数字通道n对应的多个发射天线发送处理后的第一信号。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号经过数字通道n对应的DPD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是第二通信装置通过同一配置信息配置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的实现方式。实际应用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不同配置信息配置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可选的,第二资源可以是周期资源或半静态资源。第二资源可以包括多个测量资源,每个测量资源在时域上可以占用一个或多个时域符号,每个测量资源在频域上都占用待传输数据信号的信道带宽。
例如,如图9所示,第二资源包括图9所示的数字通道2的测量资源,每个数字通道2的测量资源占用一个或多个时域符号。关于第二资源中每个测量资源占用的时域符号的数目与前述第一资源每个测量资源占用的时域符号的数目类似,具体可以参阅前述的相关介绍。
可选的,第一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与第二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
例如,如图9所示,第一资源包括图9所示的数字通道1的测量资源,第二资源包括图9所示的数字通道2的测量资源。由图9可知,第一资源与第二资源分别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
例如,如图5所示,第二通信装置包括n条数字通道。第二通信装置为每个数字通道配置相应的资源,每个资源包含一个天线端口,该天线端口对应于该数字通道。可选的,不同数字通道的PA前信号可以相同或不相同。其中,PA前信号没有经过DPD处理。对于不同数字通道的PA前信号相同的情况,由于不同数字通道对应的等效PA的非线性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经过不同数字通道对应的模块(即数字通道对应的DAC、多个移相器、多个PA等)处理得到的PA后信号也会存在区别。第二通信装置为每个数字通道配置的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之间不同。从而实现第二通信装置采用分时发送方式发送不同天线端口的第一信号。从而避免不同天线端口对应的数字通道之间的干扰,避免DPD参数训练性能恶化。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每个天线端口的信号之后,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每个天线端口的信号确定每个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然后,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每个天线端口的DPD参数的信息。该每个天线端口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该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也就是后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该发送参数对数据信号进行DPD处理。从而提前补偿该天线端口对应的数字通道所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即该数字通道对应的多个PA所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
第二通信装置为第一通信装置配置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该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可以是并行测量资源,也可以是串行测量资源,下面结合图9和图10进行介绍。
1、第一资源与第二资源是并行测量资源。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通信装置在预设的一段时间内通过第一资源在第一天线端口以及通过第二资源在第二天线端口之间发送第一信号。或者说,第二通信装置在预设的一段时间内在多个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或者说,第二通信装置在预设的一段时间内发送多个数字通道对应的测量资源,这些测量资源可以称为并行测量资源。
例如,如图9所示,第一资源包括数字通道1的测量资源。第二资源包括数字通道2的测量资源。RS1表示数字通道1的测量资源,RS2表示数字通道2的测量资源。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个RS1资源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个RS2资源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然后,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个RS1资源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再次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个RS2资源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再次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能够区分不同天线端口的测量资源。每个测量资源占用单时隙中的一个或多个时域符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9所示的示例中是以第一资源包括两个测量资源以及第二资源包括两个测量资源为例进行介绍。实际应用中,第一资源包括至少一个测量资源,第二资源包括至少一个测量资源,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上述示例不属于对本申请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9的示例中示出了第二通信装置在预设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两个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的过程。实际应用中,第二通信装置在预设的一段时间内通过至少两个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9示出了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二天线端口交叉发送第一信号的示例。实际应用中,第二通信装置也可以先连续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在发送完第一天线端口的第一信号之后,第二通信装置再连续通过第二天线端口发送第一信号,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也就是说,在该实现方式,第二通信装置在预设的一段时间内发送多个天线端口的第一信号,对于该多个天线端口的第一信号之间的发送顺序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设的一段时间可以理解为第二通信装置触发第一通信装置测量第一信号并上报DPD参数的信息的一次测量上报过程所对应的时间。例如,如图14所示,触发测量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至上报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之间的时间为该预设的一段时间。
2、第一资源与第二资源是串行测量资源。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第一天线端口与第二天线端口为同一天线端口。也就是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对应同一天线端口。对于第一通信装置来说,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是相同的资源。为了描述方便,以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都对应第一天线端口介绍该实现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资源上,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第一数字通道,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在第一天线端口发送该第一信号。也就是该第一信号是经过第一数字通道对应的模块处理得到的信号。或者说,第二通信装置在预设的一段时间内通过第一数字通道发送第一信号。又或者说,第二通信装置在预设的一段时间内发送第一数字通道对应的测量资源。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资源上,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第二数字通道,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资源在第一天线端口发送该第一信号。也就是该第一信号是经过第二数字通道对应的模块处理得到的信号。或者说,第二通信装置在预设的另一段时间内在第二数字通道发送第一信号。又或者说,第二通信装置在预设的另一段时间内发送第二数字通道对应的测量资源。
例如,如图10所示,第一资源包括数字通道1的测量资源,第二资源包括数字通道2的测量资源。第二通信装置在预设的一段时间内只发送一个数字通道的测量资源。这些测量资源可以称为串行测量资源。如图10所示,同一数字通道的多个测量资源必定是相邻的。如图10所示,第一资源包括第一个RS1资源和第二个RS1资源,第一个RS1资源和第二个RS1资源相邻。第二资源包括第三个RS1资源和第四RS1资源,第三个RS1资源和第四RS1资源相邻。每个测量资源占用单时隙中的一个或多个时域符号。
例如,如图15所示,该预设的一段时间可以理解为:触发测量资源1占用的时域位置至上报资源1占用的时域位置之间的时间。该预设的另一段时间可以理解为:触发测量资源2占用的时域位置至上报资源2占用的时域位置之间的时间。
可选的,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一波束方向。基于前面的相关介绍可知,第一波束方向对应某个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而第一资源是该参考信号的配置信息配置的时频资源,因此可知,第一资源与第一波束方向对应。
具体的,每个数字通道所连接的天线子阵会形成不同方向的波束。每个波束方向上的等效PA的模型系数也不同。因此,第二通信装置需要在不同波束方向上的第一通信装置提供相应波束方向上的DPD参数的信息。从而实现第二通信装置获得各个波束方向上的DPD参数的信息,以便于后续第二通信装置为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一通信装置提供服务时,可使用该波束方向上的DPD参数的信息生成PA前信号。从而提升等效PA的线性化程度,提高输出的信号的线性度,增强波束覆盖能力。
例如,如图11所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数字通道上获取逐个波束方向对应的DPD参数的信息。如图11所示,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划分三个波束区域,分别为波束区域1、波束区域2和波束区域3,每个波束区域内可细化为更窄的波束,并由该波束区域内的终端设备反馈多种角度波束的DPD系数。第二通信装置可以获得多个第一通信装置反馈的相应的波束区域的DPD参数的信息。因此,第一通信装置位于波束区域1,该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波束方向上。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一资源接收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波束方向上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的第一信号。然后,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该第一信号确定第一波束方向对应的DPD参数的信息,并反馈给第二通信装置。
由此可知,本申请提供了不同数字通道对应的测量资源的配置过程,使得在OTA-DPD场景下的DPD训练流程能快速调度和有序开展,尽可能地避免第一通信装置训练不同数字通道对应的DPD参数时不同数字通道或不同波束方向之间的相互干扰。提升DPD训练性能。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第二通信装置为逐个数字通道、逐个波束方向配置测量资源。不同测量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从而避免不同数字通道对应的子阵或波束方向之间的干扰。DPD参数的训练效果更好。从而保证了DPD训练和DPD应用之间的高度匹配。
可选的,图8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801a。需要说明的是,步骤801a可以在步骤803之前执行。步骤801a与步骤801和步骤802之间没有固定的执行顺序。可以先执行步骤801a,再执行步骤801和步骤802;或者,可以先执行步骤801和步骤802,再执行步骤801a;或者,依据情况同时执行步骤801a与步骤801和步骤802,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801a、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相应的,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配置信息。
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
可选的,DPD参数模型类型包括多项式模型、记忆多项式模型和广义记忆多项式(generalized memory polynomial,GMP)模型。
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和交叉项长度。
其中,每种DPD参数模型对应的DPD模型阶数不同,下面采用模型参数modelParameters={K M G}表示,K代表最高非线性阶数,M代表记忆深度,G代表交叉项长度。模型阶数应与模型类型相匹配。对于多项式模型,M=G=0。对于记忆多项式模型,G=0。对于广义记忆多项式模型,K,M和G均非零。
下面从第一数字通道对应的DPD模块的角度介绍多种模型的表达式。
多项式模型可以如下公式3表示:
其中,x(n)表示DPD模块输出的信号,ck为多项式模型的模型系数,r(n)表示输入DPD模块的信号。
记忆多项式模型可以如下公式4表示:
其中,x(n)表示DPD模块输出的信号,ckm为多项式模型的模型系数,r(n-m)表示输入DPD模块的信号。
广义记忆多项式模型可以如下公式5表示:
其中,x(n)表示DPD模块输出的信号,ckm、akmg和bkmg为广义记忆多项式模型的模型系数,r(n-m)表示输入DPD模块的信号。
可选的,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向第一通信装置直接指示DPD模型类型。或者,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向第一通信装置指示DPD模型阶数,并通过DPD模型阶数间接指示该DPD模型类型。
例如,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的DPD模型阶数中,M=G=0,那么第二通信装置可以确定DPD模型为多项式模型。例如,第二通信装置项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的DPD模型阶数中,G=0,那么第二通信装置可以确定DPD模型为记忆多项式模型。例如,第二通信装置项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的DPD模型阶数中,K,M和G均非零,那么第二通信装置可以确定DPD模型为广义记忆多项式模型。
DPD模型带宽可以理解为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带宽。对于第一通信装置进行DPD参数的训练来说,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带宽是一个重要信息。由于第一信号通过数字通道对应的PA后会发生频谱展宽,通常频谱展宽3至5倍。为了提供DPD参数的训练效果,第一通信装置需要充分获取每个测量资源的带外信息。因此,第一通信装置的采样率和采样带宽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但是为了算法和成本可控,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一通信装置之间可以约定DPD模型带宽,具体可以由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配置信息向第一通信装置指示。例如,DPD模型带宽的取值为30.72e6×[1,2,4,8,16,32,64]sps(每秒采样数(sample per second,sps))。第二通信装置结合该DPD模型带宽以及第一通信装置的采样带宽可以发送多次第一信号,也就是说第一资源中包括多个测量资源,第二通信装置通过多个测量资源都发送该第一信号。从而便于第一通信装置通过多次测量第一信号,得到测量资源的带内信息以及测量资源的带外信息,便于第一通信装置结合该带内信息和该带外信息确定DPD参数。
例如,如图12a所示,DPD模型带宽为800MHz(兆赫兹),由于第一信号通过数字通道对应的PA后会发生三倍至五倍频谱展宽,这里以第一信号经过数字通道对应的PA后发生三倍频谱展宽为例进行介绍。因此第一信号占用2400MHz的带宽。第一通信装置的采样带宽为983.04MHz。因此,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在该800MHz的DPD模型带宽上发送多次该第一信号。第一通信装置可以调节采样的中心频点,使得第一通信装置采用不同的中心频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样以得到2400MHz内该第一信号的信息。例如,如图12b所示,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中的一个测量资源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将中心频点设置为491.51MHz。第一通信装置以该中心频点491.51MHz对接收的第一信号进行采样,得到第一采样信号。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中的另一个测量资源向第一通信装置再次发送第一信号。第一通信装置将中心频点调节为-491.51MHz。第一通信装置以该中心频点-491.51MHz对接收的第一信号进行采样,得到第二采样信号。然后,第一通信装置将第一采样信号和第二采样信号在频域上合并,得到第二信号。第一通信装置基于该第二信号确定该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
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
具体的,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根据数字通道对应的一个或多个PA的非线性强度和记忆强度向第一通信装置指示对应的DPD参数上报格式。例如,数字通道对应的一个或多个PA的非线性强度越大,记忆强度越强,则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配置第一通信装置上报更多DPD参数中的非线性强度和记忆强度共同对应的项。如果数字通道对应的一个或多个PA的非线性强度越小,记忆强度越弱,则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配置第一通信装置上报较少DPD参数的非线性强度和记忆强度共同对应的项。
下面以记忆多项式模型中,k等于3,m等于3为例进行介绍几种可能的DPD参数上报格式。具体如图13a至如图13d所示的四种可能的DPD参数上报图样。其中,ckm表示非线性阶数为k,记忆深度为m对应的DPD训练系数。
首先,以图13a为例介绍图13a中的第一列至第四分别代表的含义以及图13a中的第一行至第四行分别代表的含义。第一列表示第0阶的记忆深度,即记忆深度0。第二列表示第一阶的记忆深度,即记忆深度1。第三列表示第二阶的记忆深度,即记忆深度2。第四列表示第四阶的记忆深度,即记忆深度3。第一行表示第一阶的非线性强度,即非线性强度1。第二行表示第二阶的非线性强度,即非线性强度2。第三行表示第三阶的非线性强度,即非线性强度3。第四行表示第四阶的非线性强度,即非线性强度4。对于图13b至图13d同样类似,这里不一一说明。
当数字通道对应的PA无记忆或记忆性很弱时,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配置如图13a或如图13b所示的DPD参数上报格式。另外,如图13a所示的DPD参数上报格式中,表示该数字通道对应的PA的非线性强度较强,需求配置全阶数的非线性强度的上报格式。如图13b所示的DPD参数上报格式中,表示该数字通道对应的PA的非线性强度较低,仅需配置两阶数的非线性强度的上报格式。
当数字通道对应的PA有记忆性时,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配置如图13c或如图13d所示的DPD参数上报格式。另外,如图13c所示的DPD参数上报格式中,表示上报记忆深度0和记忆深度1的全部系数。如图13d所示的DPD参数上报格式中,表示上报记忆深度0和记忆深度1的非全部系数。图13d可以理解为是数字通道对应的PA的非线性强度较弱的场景可以采用的DPD参数上报格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为每个数字通道配置对应的DPD参数上报格式,不同的数字通道可以对应不同的DPD参数上报格式,或不同的数字通道对应相同的DPD参数上报格式,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实际应用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结合数字通道对应的PA的非线性强度和记忆深度确定每个数字通道对应的DPD参数上报格式。
由此可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配置DPD参数上报格式,从而便于第一通信装置结合该DPD参数上报格式上报部分DPD参数,从而节省系统开销。
可选的,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DPD参数上报格式指示第一通信装置上报奇数阶的非线性强度和记忆深度;或者,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DPD参数上报格式指示第一通信装置上报奇偶阶的非线性强度和记忆深度。
通常情况下,奇数阶的非线性强度和记忆深度可以反映数字通道对应的等效PA的大部分非线性特性。因此,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指示该第一通信装置上报奇数阶的非线性强度和记忆深度,从而降低系统上报开销。
可选的,第二通信装置根据数字通道对应的一个或多个PA的非线性特性、通信传输的性能需求、DPD参数训练所需资源开销、上报DPD参数的开销中至少一项因素生成第二配置信息。由此可知,第二通信装置为每个数字通道配置的DPD参数上报格式、DPD模型类型和DPD模型阶数之间是相互关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801a示出了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配置信息配置上报DPD相关信息的实现方式。实际应用中,第二配置信息所配置的信息也可以是通信协议预定义的,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通信装置为每个数字通道配置对应的DPD相关信息(DPD参数上报格式、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和DPD模型带宽),不同数字通道可以采用不同的DPD相关信息。或者,第二通信装置为每个数字通道配置相同的DPD相关信息,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实际应用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结合每个数字通道对应的一个或多个PA的非线性特性以及实际需求为每个数字通道配置DPD相关信息。
由此可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为数字通道定义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等DPD相关信息。从而保证收发端采用的DPD相关信息统一,提高了DPD参数训练的效率,使得OTA-DPD更契合实际应用场景。
802、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至少一个资源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相应的,第一通信装置通过至少一个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可选的,该至少一个第一信号是该至少一个资源配置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关于参考信号可以参阅前述资源配置的参考信号的相关介绍。
可选的,该至少一个资源包括第一资源,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第一信号是经过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的。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第一数字通道,第一数字通道对应一个或多个PA。也就是说第一信号是经过该第一数字通道对应的一个或多个PA处理得到的。
可选的,该至少一个资源包括第二资源,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资源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第一信号是经过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天线端口发送的。该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第二数字通道,第二数字通道对应一个或多个PA。也就是说第一信号是经过该第二数字通道对应的一个或多个PA处理得到的。
例如,如图14所示,基于上述并行测量资源的配置方式下,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触发测量资源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触发信息,该第一触发信息用于触发该第一通信装置开启测量信号并进行DPD参数的训练。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个RS1资源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个RS2资源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然后,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个RS1资源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再次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个RS2资源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再次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
例如,如图15所示,基于上述串行测量资源的配置方式下,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触发测量资源1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二触发信息,该第二触发信息用于触发该第一通信装置开启测量信号并进行DPD参数的训练。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个RS1资源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个RS1资源在第一天线端口上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其中,第一个RS1资源和第二个RS1资源为第一资源包括的资源,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在第一资源上,该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第一天线端口。
第二通信装置发送完第一资源上承载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触发资源2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三触发信息。该第三触发信息用于触发该第一通信装置开启测量信号并进行DPD参数的训练。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三个RS1资源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四个RS1资源在第二天线端口上再次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其中,第三个RS1资源和第四个RS1资源为第二资源包括的资源,第二资源与第一资源对应同一天线端口,即第一天线端口,在第二资源上,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第二数字通道。
803、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第一DPD参数信息。
例如,如图14所示,基于上述并行测量资源的配置方式下,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触发信息。该第一触发信息用于触发该第一通信装置开启测量信号并进行DPD参数的训练。第一通信装置开启测量信号并进行DPD参数的训练。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个RS1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个RS2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个RS1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个RS2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可以确定第一个RS1资源和第二个RS1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第一数字通道。因此,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个RS1资源和第二个RS1资源上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DPD参数。也就是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第一数字通道的DPD参数。第二通信装置可以确定第一个RS2资源和第二个RS2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因此,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个RS2资源和第二个RS2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第二数字通道。因此,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个RS2资源和第二个RS2资源上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的DPD参数。也就是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的第二数字通道的DPD参数。然后,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上报资源将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DPD参数的信息和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的DPD参数的信息一起上报给第二通信装置。
由此可知,第一通信装置将对应第一天线端口的资源上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一套DPD参数,将对应第二天线端口的资源上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另外一套DPD参数。从而实现在一段时间内训练得到多套DPD参数,并上报给第二通信装置。有利于提高DPD参数的训练效率。
例如,如图15所示,基于上述串行测量资源的配置方式下,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触发信息,该第二触发信息用于触发第一通信装置开启测量信号并进行DPD参数的训练。第一通信装置开启测量信号并进行DPD参数的训练。具体由第二通信装置决定不同数字通道对应的DPD参数的训练顺序。如图15所示,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个RS1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个RS1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也就是第二通信装置先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在第一资源包括的RS1资源发送第一信号。然后,第一通信装置根据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DPD参数。其中,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在第一资源上,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第一数字通道。第一通信装置通过上报资源1上报该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DPD参数的信息。
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到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DPD参数之后,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触发测量资源2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三触发信息。该第三触发信息用于触发第一通信装置和再次开启测量信号并进行DPD参数的训练。第一通信装置开启测量信号并进行DPD参数的训练。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三个RS1资源和通过第四个RS1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二资源上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DPD参数。其中,第二资源也对应第一天线端口。在第二资源上,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第二数字通道。第一通信装置通过上报资源2上报该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DPD参数的信息。
由此可知,第一通信装置无需确定测量资源对应天线端口,在一段时间内训练一套对应的DPD参数并上报。避免同时训练多套DPD参数带来的数字通道定位误差的问题,使得训练规则更加简单。
可选的,基于上述步骤801a,上述步骤803具体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和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第一DPD参数信息。
例如,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二配置信息确定DPD模型阶数、DPD模型类型和DPD模型带宽。然后,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该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第二配置信息配置的DPD模型阶数、DPD模型类型和DPD模型带宽确定第一DPD参数信息。
下面以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DPD参数(即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第一数字通道的DPD参数)为例介绍步骤803。具体的,如图7所示,第一通信装置重构PA前信号x(n)。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接收到合并后的测量信号r(n)(也称为PA后信号)。该测量信号的采样点个数为N。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二配置信息确定该第二通信装置为第一数字通道配置:记忆多项式模型、以及DPD模型阶数(具体包括最高非线性阶数k和记忆深度m)。根据上述关于图7的相关介绍可知,第一数字通道对应的一个或多个PA的非线性特性可以认为是等效PA的非线性特性,具体如图16所示。因此,x(n)可以表示为:
其中,K是最高非线性阶数,M是记忆深度。ck,m为待估计的DPD参数。ck,m可以通过向量表示,具体为c=[c1,0,c2,0,…,cK,(M-1)]T,多项式核函数φkm(r)=|r(n-m)|k-1r(n-m),将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资源的不同时刻接收到的信号通过矩阵R表示,R=[φ10(r),φ20(r),…,φK(M-1)(r)]。PA前信号可以表示为x=[x(n),x(n+1),…x(n+N-1)]T。PA后信号r=[r(n),r(n+1),…r(n+N-1)]T。第一通信装置通过使用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LS)估计DPD参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信装置也可以通过最小均方(least mean square,LMS)、递归最小二乘法(recursive least squares,RLS等迭代算法估计该DPD参数,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第一通信装置估计得到的DPD参数通过c′表示:
其中,表示求/>的最小值,/>表示(x-Rc)的二范数的平方,RH表示矩阵R的共轭转置。
下面介绍第一通信装置重构PA前信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具体的,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第一通信装置重构PA前信号。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信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根据预定的信号序列和第一信息重构PA前信号。预定的信号序列可以是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预先约定的,或者是,通信协议定义的,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一信息确定重构PA前信号。具体的,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用于生成第一信号的采用的信号序列的类型、长度等信息。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该第一配置信息确定信号序列,再根据该信号序列和第一信息重构PA前信号。
可选的,第一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第二通信装置生成PA前信号采用的滤波器类型、滤波器系数、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是第一通信装置重构PA前信号的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实际应用中,第一通信装置也可以根据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到的第一信号重构PA前信号,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的,第二通信装置生成PA前信号,该PA前信号是不经过波峰因子降低(crest factor reduction,CFR)操作处理的。
例如,如图5所示,第二通信装置对基带信号进行IFFT处理,再经过滤波器处理,得到PA前信号。第二通信装置生成PA前信号不进行CFR操作和DPD处理。通常滤波后得到的信号往往会经过CFR操作来降低信号的峰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但是这样也会引起信号失真,导致PA前信号难以重构。因此,第二通信装置不对基带信号进一步进行CFR操作。那么,第一通信装置通过上述第一信息和预定的信号序列可以重构PA前信号。例如,第一通信装置生成该信号序列。然后,第一通信装置将该信号序列放置于第一资源对应的频域位置上,并经过IFFT处理后得到时域符号。然后,第一通信装置对该时域符号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处理。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滤波器对该离散傅里叶变换处理的信号进行滤波,得到PA前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过图5介绍第二通信装置生成PA前信号的过程。图5仅仅是一种示例。实际应用中,第二通信装置除了图5所示的处理操作之外,第二通信装置还可以结合其他处理操作得到PA前信号,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804、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DPD参数信息。相应的,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DPD参数信息。
可选的,第一DPD参数信息包括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第一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第一DPD参数。然后,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该第一DPD参数的信息。
可选的,第一DPD参数信息包括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第二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二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该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DPD参数信息中包括的DPD参数的信息可以同时上报,也可以分开上报,具体应当结合上报配置来决定。
例如,如图14所示,第二通信装置配置第一通信装置一起上报第一DPD参数的信息和第二DPD参数的信息,因此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将第一DPD参数的信息和第二DPD参数的信息一起上报给第二通信装置。
例如,如图15所示,第二通信装置配置第一通信装置先测量第一天线端口上发送的第一信号并上报第一DPD参数的信息,再测量第二天线端口上发送的第一信号并上报第一DPD参数的信息。那么第一通信装置分开上报该第一DPD参数的信息和第二DPD参数的信息。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二天线端口是同一天线端口。
基于上述步骤801a,可选的,上述步骤804具体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二配置信息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DPD参数信息。
例如,第一DPD参数信息包括第一DPD参数的信息和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第一通信装置采用图13a所示的DPD参数上报格式。那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按照图13a所示的DPD参数上报格式上报第一DPD参数的信息和第二DPD参数的信息。
可选的,图8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805,步骤805可以在步骤804之后执行。
805、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DPD参数信息确定用于发送该至少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例如,第一DPD参数信息包括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第一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上接收的第一信号确定的。该第一资源上的第一信号是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的。那么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一DPD参数的信息可以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后续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发送数据信号时,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对数据信号进行DPD处理。从而提前对该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第一数字通道对应的PA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进行补偿,提升第二通信装置输出的数据信号的线性度。
可选的,第一DPD参数信息还包括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第二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二资源上接收的第一信号确定的。该第二资源上的第一信号是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天线端口发送的。那么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二DPD参数的信息可以确定该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后续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天线端口发送数据信号时,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对数据信号进行DPD处理。从而提前对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的第二数字通道对应的PA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进行补偿,提升第二通信装置输出的数据信号的线性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配置的至少一个资源;然后,第一通信装置通过至少一个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第一通信装置测量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得到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DPD参数信息。由此可知,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通信装置配置至少一个资源。第一通信装置通过至少一个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并测量该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得到第一DPD参数信息。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该第一DPD参数信息给第二通信装置,便于第二通信装置基于该第一DPD参数信息补偿第二通信装置侧发送信号采用一个或多个功率放大器带来的信号非线性失真问题,提升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的信号的线性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是以第一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为例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若第一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则上述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801和步骤801a应当是由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也就是由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
本申请还提供另外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与上述图8所示的实施例类似,不同的地方在于:上述步骤801为可选步骤,而上述步骤801a为必选步骤。对应的,上述步骤803替换为: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二配置信息和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第一DPD参数信息。上述步骤804替换为: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二配置信息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DPD参数信息。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进行描述。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具体请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
通信装置1700包括收发模块1701和处理模块1702。
收发模块1701可以实现相应的通信功能,收发模块1701还可以称为通信接口或通信单元。处理模块1702用于执行处理操作。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170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该存储模块可以用于存储指令和/或数据,处理模块1702可以读取存储模块中的指令和/或数据,以使得通信装置实现前图8所示的方法实施例。
该通信装置1700可以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所执行的动作。该通信装置1700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或者可配置于第一通信装置的部件。收发模块1701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侧的接收相关的操作,处理模块1702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侧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可选的,收发模块1701可以包括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发送模块用于执行上述图8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的发送操作。接收模块用于执行上述图8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的接收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装置1700可以包括发送模块,而不包括接收模块。或者,通信装置1700可以包括接收模块,而不包括发送模块。具体可以视通信装置1700执行的上述方案中是否包括发送动作和接收动作。
例如,通信装置1700用于执行如下方案:
收发模块1701,用于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资源的信息;通过至少一个资源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处理模块1702,用于根据通信装置1700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第一DPD参数信息;
收发模块1701,用于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DPD参数信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1701还用于:
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的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交叉项长度。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一个资源包括第一资源,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DPD参数信息包括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第一DPD参数的信息是通信装置1700通过第一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一个资源还包括第二资源,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DPD参数信息还包括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第二DPD参数的信息是通信装置1700通过第二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与第二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进行描述。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具体请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
通信装置1800包括收发模块1801。可选的,通信装置1800处理模块1802。
收发模块1801可以实现相应的通信功能,收发模块1801还可以称为通信接口或通信单元。处理模块1802用于执行处理操作。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180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该存储模块可以用于存储指令和/或数据,处理模块1802可以读取存储模块中的指令和/或数据,以使得通信装置实现前图8所示的方法实施例。
该通信装置1800可以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所执行的动作。该通信装置1800可以为第二通信装置或者可配置于第二通信装置的部件。收发模块1801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侧的接收相关的操作,处理模块1802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侧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可选的,收发模块1801可以包括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发送模块用于执行上述图8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的发送操作。接收模块用于执行上述图8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的接收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装置1800可以包括发送模块,而不包括接收模块。或者,通信装置1800可以包括接收模块,而不包括发送模块。具体可以视通信装置1800执行的上述方案中是否包括发送动作和接收动作。
例如,通信装置1800可以用于执行如下方案:
收发模块1801,用于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资源的信息;通过至少一个资源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数字预失真DPD参数信息,第一DPD参数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1801还用于:
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的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交叉项长度。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一个资源包括第一资源,所述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DPD参数信息包括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第一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一个资源还包括第二资源,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DPD参数信息还包括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第二DPD参数的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二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与第二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模块1802用于:
根据第一DPD参数信息确定用于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下面通过图19示出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一种简化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和图示方式,图19中,终端设备以手机作为例子。如图19所示,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及输入输出装置。
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等。
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
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
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
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种类的终端设备可以不具有输入输出装置。
当需要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为便于说明,图19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产品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设置,也可以是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终端设备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的处理单元。如图19所示,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单元1910和处理单元1920。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
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19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9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9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收发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应理解,收发单元191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的发送操作和接收操作,处理单元192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上除了收发操作之外的其他操作。
当该终端设备为芯片时,该芯片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该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或通信接口;处理单元为该芯片上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或者逻辑电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请参阅图20,本申请实施例通信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2001。可选的,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2002和收发器2003。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器2001、存储器2002和收发器2003分别通过总线相连,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
可选的,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前述实施例中的处理模块1702具体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器2001,因此该处理器2001的具体实现不再赘述。前述实施例中的收发模块1701则具体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收发器2003,因此收发器2003的具体实现不再赘述。
可选的,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前述实施例中的处理模块1802具体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器2001,因此该处理器2001的具体实现不再赘述。前述实施例中的收发模块1801则具体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收发器2003,因此收发器2003的具体实现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用于执行上述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全部或部分步骤。第二通信装置用于执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图8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图8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相连,调用该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使得该处理器执行上述图8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方法。
其中,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上述图8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存储器可以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3)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资源的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资源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第一数字预失真DPD参数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一DPD参数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所述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的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交叉项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资源包括第一资源,所述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PD参数信息包括第一DPD参数的信息,所述第一DPD参数的信息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所述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资源还包括第二资源,所述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PD参数信息还包括第二DPD参数的信息,所述第二DPD参数的信息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所述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与所述第二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
9.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资源的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资源向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数字预失真DPD参数信息,所述第一DPD参数信息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以下至少一项: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计算DPD参数采用的DPD模型类型、DPD模型阶数、DPD模型带宽,所述DPD参数上报格式用于指示对DPD参数中的非线性阶数以及记忆深度的上报需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PD模型阶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交叉项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资源包括第一资源,所述第一资源对应第一天线端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PD参数信息包括第一DPD参数的信息,所述第一DPD参数的信息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所述第一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资源还包括第二资源,所述第二资源对应第二天线端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PD参数信息还包括第二DPD参数的信息,所述第二DPD参数的信息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资源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的,所述第二DPD参数的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二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与所述第二资源占用的时域位置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9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一DPD参数信息确定用于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的发送参数。
18.一种第一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包括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所述收发模块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发操作,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操作。
19.一种第二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包括收发模块,所述收发模块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9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发操作。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第二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还包括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9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操作。
2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以执行如权利要求9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所述存储器。
2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通信装置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9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43502.9A CN116938281A (zh) | 2022-04-02 | 2022-04-02 | 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PCT/CN2023/084945 WO2023185974A1 (zh) | 2022-04-02 | 2023-03-30 | 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43502.9A CN116938281A (zh) | 2022-04-02 | 2022-04-02 | 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38281A true CN116938281A (zh) | 2023-10-24 |
Family
ID=88199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43502.9A Pending CN116938281A (zh) | 2022-04-02 | 2022-04-02 | 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938281A (zh) |
WO (1) | WO2023185974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208938B1 (en) * | 2014-11-19 | 2019-08-2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re-distor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
WO2018098629A1 (zh) * | 2016-11-29 | 2018-06-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字预失真处理方法和装置 |
EP3743998A1 (en) * | 2018-01-24 | 2020-12-0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Linearization of non-linear amplifiers |
US11502708B2 (en) * | 2020-04-15 | 2022-11-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igital pre-distorter training |
-
2022
- 2022-04-02 CN CN202210343502.9A patent/CN116938281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3-30 WO PCT/CN2023/084945 patent/WO2023185974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85974A1 (zh) | 2023-10-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90169B2 (en) | Methods, systems and units of a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system for handling of downlink communication | |
US11139845B2 (en) | Wireless devices and systems including examples of mismatch correction scheme | |
CN111901263B (zh) | 无线信号补偿方法、数值确定方法及装置、设备、介质 | |
US10355896B2 (en) | Optimized channel estimation field for enhanced directional multi-gigabit network | |
US11121734B2 (en) |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PIM elimin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base station | |
KR20190123442A (ko)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기 간섭 신호의 제거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8463952B (zh) | 方法、系统和装置 | |
CN103428125A (zh) | 远端射频单元间的通道校正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 |
CN102845006A (zh) | 用于ofdm系统的延迟校准的方法和装置 | |
EP4191901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fault point | |
US12035251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hase noise reduction in very high frequency spectrum | |
CA2606163A1 (en) | Antenna array calibr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CN116938281A (zh) | 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
KR102298431B1 (ko) | 전치왜곡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7692916A (zh) | 一种信号处理系统、射频拉远单元和天线单元 | |
CN102474381B (zh)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2491768B (zh) | 序列生成方法及装置 | |
WO2024045885A1 (zh) | 信息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24104213A1 (zh) | 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
CN109150255B (zh) | 一种波束匹配方法及通信设备 | |
CN116938354A (zh) | 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
CN107925452B (zh) | 用于进行mu-mimo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24061208A1 (zh)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
WO2023082775A1 (zh) | 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
US11050495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ransceiver for calibrating I/Q imbalance in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