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6473A - 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终端 - Google Patents

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36473A
CN116936473A CN202210355856.5A CN202210355856A CN116936473A CN 116936473 A CN116936473 A CN 116936473A CN 202210355856 A CN202210355856 A CN 202210355856A CN 116936473 A CN116936473 A CN 116936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r layer
layer
dummy gate
spacer
d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558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光星
高健
陈尚志
刘燕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5585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3647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4804 priority patent/WO202319351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936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64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31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ransistors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68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gate sidewall spacers, e.g. double spacers, particular spacer material o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7/088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including transistors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K10/40Organic transistors
    • H10K10/46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OT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终端,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可以通过降低第一间隔层和第二间隔层的综合介电常数,来降低边缘寄生电容,以提高FinFET的性能。该芯片包括鳍式场效应晶体管,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包括:在衬底上依次形成假栅极和第一间隔层;第一间隔层设置于假栅极的相对两侧。接着,形成源极和漏极;沿第一间隔层指向假栅极的方向,源极和漏极分设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相对两侧。在第一间隔层背离假栅极侧,形成第二间隔层;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间隔层的介电常数。接着,去除假栅极。

Description

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终端。
背景技术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FinFET)是一种新的晶体管。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持续演进,FinFET的性能与集成电路的中段制程(the middle end ofline,MEOL)中产生的寄生电容有关,中段制程产生的寄生电容越小,FinFET的性能越好。
边缘寄生电容(fringe capacitance)是指FinFET的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的寄生电容,是中段制程产生的寄生电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降低边缘寄生电容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终端,可以通过降低第一间隔层和第二间隔层的综合介电常数,来降低边缘寄生电容,以提高FinFET的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的制备方法,该芯片包括鳍式场效应晶体管,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包括:在衬底上依次形成假栅极和第一间隔层;第一间隔层设置于假栅极的相对两侧。接着,形成源极和漏极;沿第一间隔层指向假栅极的方向,源极和漏极分设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相对两侧。在第一间隔层背离假栅极侧,形成第二间隔层;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间隔层的介电常数。接着,去除假栅极。
本申请中,边缘寄生电容是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而假栅极的设置位置与待形成的栅极的设置位置相同,源极用于形成源极,漏极用于形成漏极。因此,假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结构,关系着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的寄生电容。在本申请中,假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层和第二间隔层,且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间隔层的介电常数,从而降低假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结构的平均介电常数,以降低边缘寄生电容,改善FinFET的交流性能。并且,由于本申请是在形成源极和漏极之后,才形成第二间隔层,因此,第二间隔层不会影响源极和漏极到沟道区域的距离,进而不会影响FinFET的直流参数。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形成源极和漏极之后,形成第二间隔层之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还包括:沿第一间隔层指向假栅极的方向,去除部分第一间隔层。由于本申请的FinFET增加了第二间隔层,因此,还可以去除第一间隔层中的一部分,避免因增加第二间隔层影响FinFET的整体尺寸。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去除部分第一间隔层的情况下,第二间隔层背离假栅极的边沿,可以与源极和漏极朝向假栅极的边沿齐平。
在另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去除部分第一间隔层,或者不去除部分第一间隔层的情况下,第二间隔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与源极和漏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依次形成第二间隔层之后,方法还包括:在第二间隔层背离假栅极侧形成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位于源极和漏极背离衬底一侧;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的介电常数。
相关技术中,在FinFET不包括第二间隔层的情况下,待形成的栅极与源极和漏极构成电容时,二者之间间隔有第一间隔层和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
而本申请中,由于在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与第一间隔层之间设置了第二间隔层,待形成的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结构,从第一间隔层和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变为第一间隔层、第二间隔层、以及部分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并且,由于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和第一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因此,待形成的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综合介电常数减小,待形成的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的边缘寄生电容减小。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衬底上形成假栅极和第一间隔层之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衬底上形成鳍。之后,形成源极和漏极,可以包括:采用干法刻蚀对鳍中位于沟道区域相对两侧的部分进行刻蚀,得到沟道层。接着,在沟道层中被刻蚀的位置处形成源极和漏极。由于在形成第二间隔层之前形成源极和漏极,因此,第二间隔层不会影响源极和漏极到沟道区域的距离,进而不会影响FinFET的直流参数。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间隔层与假栅极的刻蚀选择比,大于第二间隔层与假栅极的刻蚀选择比;去除假栅极,包括:采用湿法刻蚀对假栅极进行刻蚀,以去除假栅极。去除假栅极之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第一间隔层背离第二间隔层侧形成栅极。
在采用湿法刻蚀去除假栅极和氧化时,由于湿法刻蚀具有各向同性,因此,在刻蚀假栅极和氧化层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位于假栅极和氧化层两侧的第一间隔层造成损伤。因此,可以选取与假栅极和氧化层的材料具有较大的刻蚀选择比的材料,作为第一间隔层的材料,以避免刻蚀假栅极的第一间隔层时,导致第一间隔层被刻蚀液损伤。并且,由于第一间隔层不会被刻蚀液损伤,因此,第一间隔层还可以更好地保护第二间隔层。
并且,若第一间隔层的材料包括介电常数较小的SiOCN,由于SiOCN的刻蚀选择比与假栅极(材料例如可以包括多晶硅)的刻蚀选择比较小,则还需要特殊机台,来保护第一间隔层不被刻蚀液损伤。而本申请通过使第一间隔层与假栅极的刻蚀选择比,大于第二间隔层与假栅极的刻蚀选择比,例如,第一间隔层的材料包括与假栅极具有较大刻蚀选择比的SiN,第二间隔层的材料包括与假栅极具有较小刻蚀选择比、且介电常数较小的SiOCN,则可以利用第一间隔层对第二间隔层起到保护作用,不需要特殊机台对第一间隔层和第二间隔层进行保护,节省制备成本。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或等于5.5。例如,第一间隔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硅碳氮中的至少一种;第二间隔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氧碳氮化硅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芯片包括鳍式场效应晶体管,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间隔层、第二间隔层、源极和漏极;第一间隔层设置于栅极相对两侧,第二间隔层设置于第一间隔层背离栅极的相对两侧;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间隔层的介电常数;沿第一间隔层指向第二间隔层的方向,源极和漏极分设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去除部分第一间隔层的情况下,第二间隔层背离假栅极的边沿,可以与源极和漏极朝向假栅极的边沿齐平。
在另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去除部分第一间隔层,或者不去除部分第一间隔层的情况下,第二间隔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可以与源极和漏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鳍式场效应晶体管还包括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设置于第二间隔层背离栅极侧,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的介电常数。
相关技术中,在FinFET不包括第二间隔层的情况下,待形成的栅极与源极和漏极构成电容时,二者之间间隔有第一间隔层和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
而本申请中,由于在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与第一间隔层之间设置了第二间隔层,待形成的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结构,从第一间隔层和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变为第一间隔层、第二间隔层、以及部分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并且,由于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和第一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因此,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综合介电常数减小,待形成的栅极与源极和漏极之间的边缘寄生电容减小。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或等于5.5。例如,第一间隔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硅碳氮中的至少一种;第二间隔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氧碳氮化硅中的至少一种。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电路板和第二方面所述的芯片,所述芯片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中各结构的连接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俯视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FinFET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A1-A2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备FinFET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鳍的一个制备过程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鳍的另一制备过程图;
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鳍的又一制备过程图;
图5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鳍的又一制备过程图;
图5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鳍的又一制备过程图;
图5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鳍的又一制备过程图;
图5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鳍的又一制备过程图;
图5h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鳍的又一制备过程图;
图5i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鳍的又一制备过程图;
图5j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鳍的又一制备过程图;
图5k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鳍的又一制备过程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假栅极的制备过程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间隔层的制备过程图;
图6c为图6b中A1-A2向的剖视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源极和漏极的一个制备过程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源极和漏极的另一制备过程图;
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源极和漏极的又一制备过程图;
图7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源极和漏极的又一制备过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间隔层的一种制备过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18的一种制备过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19和连接电极的一种制备过程图;
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去除假栅极的一种示意图;
图1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栅极的一种制备过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备FinFET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去除部分第一间隔层的示意图;
图1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形成第二间隔层的另一种制备过程图;
图1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形成第二间隔层的又一种制备过程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18的一种制备过程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19和连接电极的一种制备过程图;
图1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去除假栅极的一种示意图;
图1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栅极的一种制备过程图。
附图标记:
1-芯片;10-晶体管;11-栅极;111-假栅极;12-源极;13-漏极;141-第一间隔层;142-第二间隔层;15-沟道层;151-第一膜层;152-鳍图案;153-鳍;16-浅槽隔离层;161-第二膜层;17-氧化层;18-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9-接触层介质;20-连接电极;31-第一掩模层;311-第一掩模图案;32-光刻胶;321-光刻胶图案;33-第二掩模层;331-第二掩模图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实施例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安装”、“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上”、“下”、“左”、“右”等仅用于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的方位而言的,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的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还可以是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智能穿戴式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包括芯片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为了方便说明,下文以手机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1所示,手机可以包括电路板、显示屏、电池、摄像头等。其中,电路板上可以集成有处理器、内部存储器、充电电路等。当然,手机还可以包括其他组成器件,电路板上还可以集成其他电路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处理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从而使手机通过GPU、显示屏、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
手机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源管理电路和充电管理电路。电源管理电路连接电池、充电管理电路、以及处理器。充电管理电路可以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为电池充电。充电管理电路为电池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电路为手机供电。电源管理电路接收电池和/或充电管理模块的输入,为处理器、内部存储器、显示屏、摄像头等供电。
手机还可以通过摄像头、GPU、显示屏、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手机中的内部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的指令,从而执行手机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上述集成在电路板上的处理器、内部存储器、充电电路等,均包括一个或多个芯片。芯片可以通过引脚与电路板耦合。芯片可以通过电路板与外部电路耦合,例如,芯片可以通过电路板与电源电路耦合,电源电路可以通过电路板为芯片提供直流电压,以实现为芯片供电。或者,以多个芯片为例,多个芯片中的部分芯片之间可以通过电路板中的走线耦合,以共同协作实现特定功能。
如图2所示,芯片1中设置有多个晶体管10,晶体管10可以包括FinFET。芯片1的制备工艺可以分为前道制程(the front end of line,FEOL)、中道制程、后道制程(the backend of line,BEOL)。前道制程包括但不限于在衬底上形成上述晶体管10,晶体管10作为一个或多个逻辑电路的重要组成器件。中道制程包括但不限于形成连接电极(contact,CT)。后道制程包括但不限于在晶体管10上形成金属线,金属线可以通过连接电极与一个或多个逻辑电路电连接,一个或多个逻辑电路通过金属线可以与外部电路传输信号。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不对芯片1的类型进行限定,芯片1可以是单片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也可以是单片二维(twodimensional,2D)IC。
如图3a所示,FinFET包括沟道层15、栅极11、源极12和漏极13。其中,沟道层15设置于衬底20上;源极12和漏极13设置于沟道层15背离衬底20一侧;沿与源极12指向漏极13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栅极11横跨沟道层15,且栅极11与沟道层15之间还设置有栅绝缘层。
如图3a和图3b所示,为了避免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直接接触,导致FinFET短路,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还设置有绝缘的间隔层1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FinFET的制备方法,通过减小间隔层14的综合介电常数,来减小边缘寄生电容,乃至边缘寄生电容,从而提高FinFET的性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FinFET的制备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FinFET的制备方法,如图4所示,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S110,在衬底上形成鳍(Fin)。
具体的,图5a-图5k以同时形成4个鳍为例,示出了鳍的制备过程。如图5a所示,可以先在衬底20上依次形成第一膜层151、第一掩模层31和光刻胶32。如图5b所示,对光刻胶32进行曝光,显影后得到光刻胶图案321。如图5c和图5d所示,在光刻胶图案321的保护下,对第一掩模层31进行刻蚀,得到第一掩模图案311,并去除光刻胶图案321。之后,如图5e所示,在第一掩模图案311背离衬底20一侧形成第二掩模层33。如图5f所示,采用干法刻蚀,对第二掩模层33进行刻蚀,得到第二掩模图案331,沿相邻第一掩模图案311的距离方向,第二掩模图案331位于每个第一掩模图案311的相对两侧,且相邻第二掩模图案331之间断开。如图5g所示,去除第一掩模图案311。如图5h和图5i所示,在第二掩模图案331的保护下,对第一膜层151进行刻蚀,得到鳍图案152,并去除第二掩模图案331。
接着,如图5j所示,可以在鳍图案152背离衬底20一侧形成第二膜层161,第二膜层161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材料。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还可以对第二膜层161进行化学机械抛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处理。
接着,可以对鳍图案152进行掺杂,以得到鳍153。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若FinFET为N型晶体管,则可以对鳍图案152进行P型掺杂;若FinFET为P型晶体管,则可以对鳍图案152进行N型掺杂。之后,还可以对鳍图案152进行退火处理。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鳍图案152的掺杂方式进行限定。可选的,可以采用离子注入(implant,IMP)方式,对鳍图案152进行掺杂。
如图5k所示,对鳍图案152进行掺杂得到鳍153之后,还可以对第二膜层161进行回刻,去除第二膜层161中位于鳍153背离衬底20一侧的部分,以得到浅槽隔离层(shallowtrench isolation,STI)16,露出鳍153。其中,浅槽隔离层16位于相邻鳍153之间。
S120,如图6a-图6c所示,在鳍153背离衬底20一侧形成假栅极111和第一间隔层141。沿待形成的源极12指向待形成的漏极13的方向,第一间隔层141位于假栅极111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和图6c所示,在步骤步骤S110之后,在步骤S120之前,FinFET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在鳍153与假栅极111之间形成氧化层17。之后,还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是否继续对鳍153中位于沟道区域的部分进行进一步掺杂。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鳍153中位于沟道区域的部分,是指:鳍153中与待形成的栅极11在衬底20上的正投影重叠、且位于待形成的源极12与待形成的漏极13之间的部分。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假栅极111的材料进行限定,只要在形成假栅极111的过程中,不因假栅极111的材料影响前道制程中其他膜层的性能即可。例如,假栅极111的材料可以包括多晶硅(polysilicon,PO)。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进行限定,只要第一间隔层141可以在待形成的栅极11与待形成的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起到绝缘作用即可。
考虑到步骤S170还需去除假栅极111,为了防止因去除假栅极111和氧化层17,导致第一间隔层141损伤。可选的,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与假栅极111的材料和氧化层17的材料可以具有较大的刻蚀选择比。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形成第一间隔层141的过程可以包括:在鳍153、浅槽隔离层16和假栅极111上形成第三膜层;之后,采用光刻工艺,对第三膜层进行刻蚀,以得到位于假栅极111相对两侧的第一间隔层141。
S130,在衬底20上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源极12和漏极13分设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相对两侧。
具体的,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的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31,如图7a和图7c所示,采用干法刻蚀对鳍153中位于第一间隔层141背离假栅极111侧的部分进行刻蚀,得到沟道层15。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沿鳍153指向衬底20的方向,本申请实施例不对鳍153中被刻蚀部分的厚度进行限定。鳍153中被刻蚀部分的厚度,与步骤S132中形成的源极12和漏极13的厚度有关,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鳍153中被刻蚀部分的厚度。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由于沿与第一间隔层141指向假栅极11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一间隔层141还分设于鳍153的相对两侧,因此,步骤S131还可以包括:采用干法刻蚀对鳍中位于沟道区域相对两侧的部分进行刻蚀,得到沟道层15。
由于干法刻蚀具有各向异性,因此,沿鳍153指向衬底20的方向,对鳍153中位于沟道区域相对两侧的部分进行刻蚀时,不会影响到已形成的其他结构。
S132,如图7b和图7d所示,在沟道层15中被刻蚀的位置处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沟道层15中被刻蚀的位置,是指:鳍153在步骤S13中,被刻蚀的位置。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可以直接生长源极12和漏极13。若N型FinFET为N型晶体管,源极12和漏极13的材料可以包括磷化硅(SiP);拖FinFET为P型晶体管,源极12和漏极13的材料可以包括锗硅(SiGe)。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若本申请实施例制备FinFET的过程,是在一张母板上形成多个FinFET,且多个FinFET既包括N型晶体管,也包括P型晶体管。则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以先形成N型晶体管的源极12和漏极13为例,可以先形成第一硬掩模,第一硬掩模覆盖待形成的P型晶体管所在的区域。之后,在待形成的N型晶体管所在的区域,在沟道层15中被刻蚀的位置处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并去除第一硬掩膜。
接着,形成第二硬掩模,第二硬掩模覆盖待形成的N型晶体管所在的区域。之后,在待形成的P型晶体管所在的区域,在沟道层15中被刻蚀的位置处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并去除第二硬掩膜。
上述示例是以先形成N型晶体管的源极12和漏极13,后形成P型晶体管的源极12和漏极13为例进行说明。在另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也可以先形成P型晶体管的源极12和漏极13,后形成N型晶体管的源极12和漏极13,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源极12和漏极13的具体尺寸和位置进行限定,只要源极12和漏极13分设于沟道区域的相对两侧即可。对于源极12和漏极13与第一间隔层141的相对位置,与步骤S131中对鳍153的刻蚀程度有关。
如图7a和图7b所示,对鳍153进行刻蚀,并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后,源极12和漏极13朝向假栅极111的边沿,可以与第一间隔层141背离假栅极111的边沿齐平。
或者,如图7c和图7d所示,可以对鳍153进行过刻,沿假栅极111指向第一间隔层141的方向,第一间隔层141背离假栅极111的边沿,可以凸出于源极12和漏极13朝向假栅极111的边沿。
S140,如图8所示,在第一间隔层141背离假栅极111侧,形成第二间隔层142。第二间隔层142可以与第一间隔层141接触。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由于假栅极111背离衬底20一侧的表面到衬底20的距离,大于源极12和漏极13背离衬底20一侧表面到衬底20的距离。因此,在源极12和漏极13之后形成的第二间隔层142,可以分别位于源极12和漏极13背离衬底20一侧。也可以说,沿与源极12指向漏极13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二间隔层142可以分别横跨源极12和漏极13。或者说,第二间隔层142在衬底20上的正投影,位于源极12和漏极13在衬底20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沿与源极12指向漏极13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二间隔层142的厚度进行限定,只要不影响原本设置在源极12和漏极13背离衬底20一侧的其他结构即可。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二间隔层142的材料进行限定,只要第二间隔层142为绝缘材料,且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间隔层141的介电常数即可。
可选的,第二间隔层142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可以小于或等于5.5。例如,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SiN)、硅碳氮(SiCN)中的至少一种。第二间隔层142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硅(Si2O3)、氧碳氮化硅(SiOCN)中的至少一种。其中,SiN的介电常数为7,SiOCN的介电常数为5.5,Si2O3的介电常数为3.9。
前文提到,边缘寄生电容是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寄生电容。而假栅极111的设置位置与待形成的栅极11的设置位置相同,源极12用于形成源极12,漏极13用于形成漏极13。因此,假栅极1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结构,关系着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寄生电容。在本申请中,假栅极1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层141和第二间隔层142,且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间隔层141的介电常数,从而降低假栅极1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结构的平均介电常数,以降低边缘寄生电容,改善FinFET的交流性能。并且,由于本申请是在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之后,才形成第二间隔层142,因此,第二间隔层142不会影响源极12和漏极13到沟道区域的距离,进而不会影响FinFET的直流参数。
S150,如图9所示,在第二间隔层142背离假栅极111侧形成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contact etch stop layer,CESL)18,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位于源极12和漏极13背离衬底20一侧。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小于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的介电常数。
相关技术中,在FinFET不包括第二间隔层142的情况下,待形成的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构成电容时,二者之间间隔有第一间隔层141和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
而本申请中,由于在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与第一间隔层141之间设置了第二间隔层142,待形成的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结构,从第一间隔层141和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变为第一间隔层141、第二间隔层142、以及部分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并且,由于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小于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和第一间隔层141的介电常数,因此,待形成的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综合介电常数减小,待形成的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边缘寄生电容减小。
此外,如图10所示,在步骤S150之后,FinFET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依次在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背离假栅极111侧形成接触层介质(interlayer dielectric,ILD)19和前述连接电极20。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形成连接电极20之前,FinFET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形成欧姆接触层,欧姆接触层至少位于源极12和漏极13与连接电极20之间,以降低阻抗。
S160,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去除假栅极111,并在假栅极111位置处形成栅极11。也可以说,去除假栅极111,并在第一间隔层141背离第二间隔层142侧形成栅极11。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可以采用湿法刻蚀,去除假栅极111和氧化层17。而由于湿法刻蚀具有各向同性,因此,在刻蚀假栅极111和氧化层17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位于假栅极111和氧化层17两侧的第一间隔层141造成损伤。因此,可以选取与假栅极111和氧化层17的材料具有较大的刻蚀选择比的材料,作为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以避免刻蚀假栅极111的第一间隔层141时,导致第一间隔层141被刻蚀液损伤。并且,由于第一间隔层141不会被刻蚀液损伤,因此,第一间隔层141还可以更好地保护第二间隔层142。
并且,若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包括介电常数较小的SiOCN,由于SiOCN的刻蚀选择比与假栅极111(材料例如可以包括多晶硅)的刻蚀选择比较小,则还需要特殊机台,来保护第一间隔层141不被刻蚀液损伤。而本申请通过使第一间隔层141与假栅极111的刻蚀选择比,大于第二间隔层142与假栅极11的刻蚀选择比,例如,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包括与假栅极111具有较大刻蚀选择比的SiN,第二间隔层142的材料包括与假栅极111具有较小刻蚀选择比、且介电常数较小的SiOCN,则可以利用第一间隔层141对第二间隔层142起到保护作用,不需要特殊机台对第一间隔层141和第二间隔层142进行保护,节省制备成本。
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FinFET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10,在衬底上形成鳍153。
具体的,图5a-图5k以同时形成4个鳍153为例,示出了鳍153的制备过程。如图5a所示,可以先在衬底20上依次形成第一膜层151、第一掩模层31和光刻胶32。如图5b所示,对光刻胶32进行曝光,显影后得到光刻胶图案321。如图5c和图5d所示,在光刻胶图案321的保护下,对第一掩模层31进行刻蚀,得到第一掩模图案311,并去除光刻胶图案321。之后,如图5e所示,在第一掩模图案311背离衬底20一侧形成第二掩模层33。如图5f所示,采用干法刻蚀,对第二掩模层33进行刻蚀,得到第二掩模图案331,沿相邻第一掩模图案311的距离方向,第二掩模图案331位于每个第一掩模图案311的相对两侧,且相邻第二掩模图案331之间断开。如图5g所示,去除第一掩模图案311。如图5h和图5i所示,在第二掩模图案331的保护下,对第一膜层151进行刻蚀,得到鳍图案152,并去除第二掩模图案331。
接着,如图5j所示,可以在鳍图案152背离衬底20一侧形成第二膜层161,第二膜层161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材料。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还可以对第二膜层161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处理。
接着,可以对鳍图案152进行掺杂,以得到鳍153。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若FinFET为N型晶体管,则可以对鳍图案152进行P型掺杂;若FinFET为P型晶体管,则可以对鳍图案152进行N型掺杂。之后,还可以对鳍图案152进行退火处理。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鳍图案152的掺杂方式进行限定。可选的,可以采用离子注入方式,对鳍图案152进行掺杂。
如图5k所示,对鳍图案152进行掺杂得到鳍153之后,还可以对第二膜层161进行回刻,去除第二膜层161中位于鳍153背离衬底20一侧的部分,以得到浅槽隔离层16,露出鳍153。其中,浅槽隔离层16位于相邻鳍153之间。
S220,如图6a-图6c所示,在鳍153背离衬底20一侧形成假栅极111和第一间隔层141。沿待形成的源极12指向待形成的漏极13的方向,第一间隔层141位于假栅极111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和图6c所示,在步骤步骤S110之后,在步骤S120之前,FinFET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在鳍153与假栅极111之间形成氧化层17。之后,还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是否继续对鳍153中位于沟道区域的部分进行进一步掺杂。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鳍153中位于沟道区域的部分,是指:鳍153中与待形成的栅极11在衬底20上的正投影重叠、且位于待形成的源极12与待形成的漏极13之间的部分。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假栅极111的材料进行限定,只要在形成假栅极111的过程中,不因假栅极111的材料影响前道制程中其他膜层的性能即可。例如,假栅极111的材料可以包括多晶硅。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进行限定,只要第一间隔层141可以在待形成的栅极11与待形成的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起到绝缘作用即可。
考虑到步骤S170还需去除假栅极111,为了防止因去除假栅极111和氧化层17,导致第一间隔层141损伤。可选的,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与假栅极111的材料和氧化层17的材料可以具有较大的刻蚀选择比。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形成第一间隔层141的过程可以包括:在鳍153、浅槽隔离层16和假栅极111之后,可以形成第三膜层;之后,采用光刻工艺,对第三膜层进行刻蚀,以得到位于假栅极111相对两侧的第一间隔层141。
S230,在衬底20上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源极12和漏极13位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相对两侧。
具体的,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的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31,如图7a和图7c所示,采用干法刻蚀对鳍153中位于第一间隔层141背离假栅极111侧的部分进行刻蚀,得到沟道层15。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沿鳍153指向衬底20的方向,本申请实施例不对鳍153中被刻蚀部分的厚度进行限定。鳍153中被刻蚀部分的厚度,与步骤S132中形成的源极12和漏极13的厚度有关,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鳍153中被刻蚀部分的厚度。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由于沿与第一间隔层141指向假栅极11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一间隔层141还分设于鳍153的相对两侧,因此,步骤S231还可以包括:采用干法刻蚀对鳍中位于沟道区域相对两侧的部分进行刻蚀,得到沟道层15。
由于干法刻蚀具有各向异性,因此,沿鳍153指向衬底20的方向,对鳍153中位于沟道区域相对两侧的部分进行刻蚀时,不会影响到已形成的其他结构。
S232,如图7b和图7d所示,在沟道层15中被刻蚀的位置处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沟道层15中被刻蚀的位置,是指:鳍153在步骤S13中,被刻蚀的位置。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可以直接生长源极12和漏极13。若N型FinFET为N型晶体管,源极12和漏极13的材料可以包括SiP;拖FinFET为P型晶体管,源极12和漏极13的材料可以包括SiGe。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若本申请实施例制备FinFET的过程,是在一张母板上形成多个FinFET,且多个FinFET既包括N型晶体管,也包括P型晶体管。则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以先形成N型晶体管的源极12和漏极13为例,可以先形成第一硬掩模,第一硬掩模覆盖待形成的P型晶体管所在的区域。之后,在待形成的N型晶体管所在的区域,在沟道层15中被刻蚀的位置处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并去除第一硬掩膜。
接着,形成第二硬掩模,第二硬掩模覆盖待形成的N型晶体管所在的区域。之后,在待形成的P型晶体管所在的区域,在沟道层15中被刻蚀的位置处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并去除第二硬掩膜。
上述示例是以先形成N型晶体管的源极12和漏极13,后形成P型晶体管的源极12和漏极13为例进行说明。在另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也可以先形成P型晶体管的源极12和漏极13,后形成N型晶体管的源极12和漏极13,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源极12和漏极13的具体尺寸和位置进行限定,只要源极12和漏极13分设于沟道区域的相对两侧即可。对于源极12和漏极13与第一间隔层141的相对位置,与步骤S131中对鳍153的刻蚀程度有关。
如图7a和图7b所示,对鳍153进行刻蚀,并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后,源极12和漏极13朝向假栅极111的边沿,可以与第一间隔层141背离假栅极111的边沿齐平。
或者,如图7c和图7d所示,可以对鳍153进行过刻,沿假栅极111指向第一间隔层141的方向,第一间隔层141背离假栅极111的边沿,可以凸出于源极12和漏极13朝向假栅极111的边沿。
S240,如图13所示,沿第一间隔层141指向假栅极111的方向,去除部分第一间隔层141。沿第一间隔层141指向假栅极111的方向,保留下来的第一间隔层141的厚度小于第一间隔层141原本的厚度。
由于本申请的FinFET增加了步骤S250形成第二间隔层142,因此,还可以去除第一间隔层141中的一部分,避免因增加第二间隔层142影响FinFET的整体尺寸。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一间隔层141中被去除掉的部分的厚度进行限定,只要在步骤S270中去除假栅极111时,保留下来的第一间隔层141足以保护第二间隔层142即可。
S250,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在第一间隔层141背离假栅极111侧,形成第二间隔层142。第二间隔层142可以与第一间隔层141接触。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基于第一间隔层141中保留部分的厚度、以及第二间隔层142的厚度,如图14a所示,第二间隔层142在衬底2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源极12和漏极13在衬底20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合。或者,如图14b所示,第二间隔层142背离假栅极111的边沿,与源极12和漏极13朝向假栅极111的边沿齐平。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沿与源极12指向漏极13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二间隔层142的厚度进行限定,只要不影响原本设置在源极12和漏极13背离衬底20一侧的其他结构即可。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二间隔层142的材料进行限定,只要第二间隔层142为绝缘材料,且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间隔层141的介电常数即可。
可选的,第二间隔层142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可以小于或等于5.5。例如,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可以包括SiN、SiCN中的至少一种。第二间隔层142的材料可以包括Si2O3、SiOCN中的至少一种。其中,SiN的介电常数为7,SiOCN的介电常数为5.5,Si2O3的介电常数为3.9。
前文提到,边缘寄生电容是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寄生电容。而假栅极111的设置位置与待形成的栅极11的设置位置相同,源极12用于形成源极12,漏极13用于形成漏极13。因此,假栅极1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结构,关系着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寄生电容。在本申请中,假栅极1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层141和第二间隔层142,且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142小于第一间隔层141的介电常数,从而降低假栅极1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结构的平均介电常数,以降低边缘寄生电容,改善FinFET的交流性能。并且,由于本申请是在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之后,才形成第二间隔层142,因此,第二间隔层142不会影响源极12和漏极13到沟道区域的距离,进而不会影响FinFET的直流参数。
S260,如图15所示,在第二间隔层142背离假栅极111侧形成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位于源极12和漏极13背离衬底20一侧。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小于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的介电常数。
相关技术中,在FinFET不包括第二间隔层142的情况下,待形成的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构成电容时,二者之间间隔有第一间隔层141和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
而本申请中,由于在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与第一间隔层141之间设置了第二间隔层142,待形成的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结构,从第一间隔层141和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变为第一间隔层141、第二间隔层142、以及部分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并且,由于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小于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和第一间隔层141的介电常数,因此,待形成的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综合介电常数减小,待形成的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边缘寄生电容减小。
此外,如图16所示,在步骤S260之后,FinFET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依次在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背离假栅极111侧形成接触层介质19和前述连接电极20。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形成连接电极20之前,FinFET的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形成欧姆接触层,欧姆接触层至少位于源极12和漏极13与连接电极20之间,以降低阻抗。
S270,如图17a和图17b所示,去除假栅极111,并在假栅极111位置处形成栅极11。也可以说,去除假栅极111,并在第一间隔层141背离第二间隔层142侧形成栅极11。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可以采用湿法刻蚀,去除假栅极111和氧化层17。而由于湿法刻蚀具有各向同性,因此,在刻蚀假栅极111和氧化层17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位于假栅极111和氧化层17两侧的第一间隔层141造成损伤。因此,可以选取与假栅极111和氧化层17的材料具有较大的刻蚀选择比的材料,作为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以避免刻蚀假栅极111的第一间隔层141时,导致第一间隔层141被刻蚀液损伤。并且,由于第一间隔层141不会被刻蚀液损伤,因此,第一间隔层141还可以更好地保护第二间隔层142。
并且,若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包括介电常数较小的SiOCN,由于SiOCN的刻蚀选择比与假栅极111(材料例如可以包括多晶硅)的刻蚀选择比较小,则还需要特殊机台,来保护第一间隔层141不被刻蚀液损伤。而本申请通过使第一间隔层141与假栅极111的刻蚀选择比,大于第二间隔层142与假栅极11的刻蚀选择比,例如,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包括与假栅极111具有较大刻蚀选择比的SiN,第二间隔层142的材料包括与假栅极111具有较小刻蚀选择比、且介电常数较小的SiOCN,则可以利用第一间隔层141对第二间隔层142起到保护作用,不需要特殊机台对第一间隔层141和第二间隔层142进行保护,节省制备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如图11b和图17b所示,该芯片包括FinFET,本申请实施例的FinFET可以通过前述任一实施例制备得到。FinFET包括栅极11、第一间隔层141、第二间隔层142、源极12和漏极13。第一间隔层141设置于栅极11相对两侧,第二间隔层142设置于第一间隔层141背离栅极11的相对两侧。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间隔层141的介电常数。沿第一间隔层141指向第二间隔层142的方向,源极12和漏极13分设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8所示,若采用前述步骤S110-S160形成FinFET,则由于栅极11背离衬底20一侧的表面到衬底20的距离,大于源极12和漏极13背离衬底20一侧表面到衬底20的距离。因此,在源极12和漏极13之后形成的第二间隔层142,可以分别位于源极12和漏极13背离衬底20一侧。也可以说,沿与源极12指向漏极13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二间隔层142可以分别横跨源极12和漏极13。或者说,第二间隔层142在衬底20上的正投影,位于源极12和漏极13在衬底20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若采用前述步骤S210-S270形成FinFET,则如图14a所示,第二间隔层142在衬底2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源极12和漏极13在衬底20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合。或者,如图14b所示,第二间隔层142背离栅极11的边沿,与源极12和漏极13朝向栅极11的边沿齐平。
前文提到,边缘寄生电容是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寄生电容。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结构,关系着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寄生电容。在本申请中,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层141和第二间隔层142,且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142小于第一间隔层141的介电常数,从而降低栅极1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结构的平均介电常数,以降低边缘寄生电容,改善FinFET的交流性能。并且,由于本申请是在形成源极12和漏极13之后,才形成第二间隔层142,因此,第二间隔层142不会影响源极12和漏极13到沟道区域的距离,进而不会影响FinFET的直流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FinFET还包括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设置于第二间隔层142背离栅极11侧,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小于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的介电常数。
相关技术中,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构成电容时,二者之间间隔有第一间隔层141和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
而本申请中,由于在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与第一间隔层141之间设置了第二间隔层142,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结构,从第一间隔层141和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变为第一间隔层141、第二间隔层142、以及部分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并且,由于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小于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和第一间隔层141的介电常数,因此,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综合介电常数减小,栅极11与源极12和漏极13之间的边缘寄生电容减小。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二间隔层142的材料进行限定,只要第二间隔层142为绝缘材料,且第二间隔层142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间隔层141和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的介电常数即可。
可选的,第二间隔层142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可以小于或等于5.5。例如,第一间隔层141的材料可以包括SiN、SiCN中的至少一种。第二间隔层142的材料可以包括Si2O3、SiOCN中的至少一种。其中,SiN的介电常数为7,SiOCN的介电常数为5.5,Si2O3的介电常数为3.9。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FinFET还可以包括至少位于源极12和漏极13与连接电极20之间的欧姆接触层,可以利用欧姆接触层降低阻抗。
此外,如图10所示,FinFET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18背离栅极11侧的接触层介质19和连接电极20。
对于芯片的其他解释说明和有益效果,与前述任一实施例的解释说明和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所述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衬底上依次形成假栅极和第一间隔层;所述第一间隔层设置于所述假栅极的相对两侧;
形成源极和漏极;沿所述第一间隔层指向所述假栅极的方向,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分设于所述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相对两侧;
在所述第一间隔层背离所述假栅极侧,形成第二间隔层;所述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所述第一间隔层的介电常数;
去除所述假栅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源极和漏极之后,所述形成第二间隔层之前,所述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沿所述第一间隔层指向所述假栅极的方向,去除部分所述第一间隔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隔层背离所述假栅极的边沿,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朝向所述假栅极的边沿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隔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次形成第二间隔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间隔层背离所述假栅极侧形成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所述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位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背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所述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的介电常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衬底上形成假栅极和第一间隔层之前,所述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源极和所述漏极,包括:
采用干法刻蚀对所述鳍中位于所述沟道区域相对两侧的部分进行刻蚀,得到沟道层;
在所述沟道层中被刻蚀的位置处形成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层与所述假栅极的刻蚀选择比,大于所述第二间隔层与所述假栅极的刻蚀选择比;
所述去除所述假栅极,包括:
采用湿法刻蚀对所述假栅极进行刻蚀,以去除所述假栅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或等于5.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硅碳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间隔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氧碳氮化硅中的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去除所述假栅极之后,所述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间隔层背离所述第二间隔层侧形成栅极。
12.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所述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间隔层、第二间隔层、源极和漏极;
所述第一间隔层设置于所述栅极相对两侧,所述第二间隔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层背离所述栅极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所述第一间隔层的介电常数;
沿所述第一间隔层指向所述第二间隔层的方向,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分设于所述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的相对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隔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鳍式场效应晶体管还包括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
所述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隔层背离所述栅极侧,所述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所述接触金属刻蚀阻挡层的介电常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隔层的介电常数小于或等于5.5。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硅碳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间隔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氧碳氮化硅中的至少一种。
17.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和权利要求12-16任一项所述的芯片,所述芯片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CN202210355856.5A 2022-04-06 2022-04-06 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终端 Pending CN1169364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55856.5A CN116936473A (zh) 2022-04-06 2022-04-06 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终端
PCT/CN2023/074804 WO2023193515A1 (zh) 2022-04-06 2023-02-07 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55856.5A CN116936473A (zh) 2022-04-06 2022-04-06 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6473A true CN116936473A (zh) 2023-10-24

Family

ID=88243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55856.5A Pending CN116936473A (zh) 2022-04-06 2022-04-06 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36473A (zh)
WO (1) WO202319351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8327B (zh) * 2013-01-10 2017-07-14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4425594B (zh) * 2013-08-20 2018-07-10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US11127825B2 (en) * 2019-03-22 2021-09-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iddle-of-line contacts with varying contact area providing reduced contact resistan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93515A1 (zh) 2023-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83408B2 (en) Middle of the line (MOL) contacts with two-dimensional self-alignment
US9853111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60329338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160069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10312156B2 (en) Vertical 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V-FinFET),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V-FinFET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V-FinFET
US10074564B2 (en) Self-aligned middle of the line (MOL) contacts
US9831172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expanded recess for bit line contact
KR20140052693A (ko)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방법
US9559192B1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5017121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TW201644050A (zh) 具有非主動鰭片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935601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983111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11749734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545734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6936473A (zh) 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终端
US11152370B2 (en) Memory structure having transistors and capaci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555437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3555436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US9559102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230058626A1 (en) Transistor,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9698244B (zh) 半导体装置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17832253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CN113555433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KR20120087586A (ko)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형성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