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9497A - 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19497A
CN116919497A CN202311199612.3A CN202311199612A CN116919497A CN 116919497 A CN116919497 A CN 116919497A CN 202311199612 A CN202311199612 A CN 202311199612A CN 116919497 A CN116919497 A CN 116919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rod
holding
sleeve
swi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996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19497B (zh
Inventor
陈佳炜
邢毅飞
宋亚荣
陈梁
何清柳
陈康
刘春钰
丛煜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1119961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194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19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94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194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94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2Needle manipulators
    • A61B17/0625Needle manipulators the needle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interact with the manipulator, e.g. being ridged to snap fit in a hole of the manipulat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061Holders for needles or sutures, e.g. racks, stand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包括持针头、传动拉杆以及手柄,传动拉杆设置在一套柄管内,套柄管的一端转动连接持针头的尾部,套柄管的另一端连接手柄座,传动拉杆的一端连接持针头,另一端穿出手柄座的部分形成操作杆部;操作杆部上设置有转环,两个握持臂各通过一驱动连杆活动连接转环,握持臂上设置有主动件,操作杆部上设置有从动件;两个握持臂在继续施加的外力作用下使主动件与从动件结合以驱动操作杆部转动,进而通过传动拉杆带动持针头转动。本发明在单手操作持针器情况下,能够实现优势手侧的腔镜下缝合,同时也能够进行非优势手侧的腔镜下缝合,极大的降低了医生在腔镜缝合术中的操作难度,提高腔镜缝合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腔镜持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
背景技术
目前腹腔镜手术越来越普及,但使用腔镜持针器进行手术缝合依然是腔镜手术的困难操作,具体包括:
在修复重建领域,需要自体或人工材料去修复原有的组织,原有组织固定不动,游离的自体或人工材料需要与原有组织缝合,这种缝合往往是360°缝合一圈,缝合的顺序都是从固定的组织进针,从游离的组织出针,即右侧缝合为顺时针缝合(从固定组织进针,游离组织出针),左侧缝合则为逆时针缝合(从固定组织进针,游离组织出针);而目前对于右利手术者,习惯性缝合动作为顺时针缝合,左利手术者,习惯性缝合动作为逆时针。因此,对于右利手,在右侧进行顺时针缝合,即优势缝合动作,左侧则进行逆时针缝合,即非优势缝合动作,对于左利手则相反。
对于手术术者的优势手侧,使用持针器进行腔镜缝合可能较为顺利;但对于手术术者的非优势手侧,因为腔镜孔的固定、现有缝合器械的不便以及手术术者腔镜缝合的习惯姿势,导致非优势手侧缝合十分困难;
在腹腔镜手术中,对于同一患处既需要右侧进行顺时针缝合,也需要左侧进行逆时针缝合的情况下,通常需要在腹腔上开设多个腔镜孔或者交换左右手的方式来获得同一患处的优势缝合动作,显然并不利于术中缝合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现有腔镜持针器的功能限制而导致的对于同一患处的缝合需要交换左右手来获得优势缝合动作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包括持针头、传动拉杆、手柄座以及转动连接在手柄座上的两个握持臂;
所述传动拉杆活动设置在一套柄管内,所述套柄管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持针头的尾部,所述套柄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手柄座,所述传动拉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持针头,另一端穿出所述手柄座的部分形成操作杆部;
所述操作杆部上设置有转环,所述转环与所述操作杆部之间能够相对转动;
两个所述握持臂各通过一驱动连杆活动连接所述转环,在两个所述握持臂受力做靠近的相对运动时,所述驱动连杆推动所述操作杆部做远离所述手柄座运动进而使所述传动拉杆驱动所述持针头夹持缝合针;
所述握持臂上设置有主动件,所述操作杆部上设置有与所述主动件配合的从动件;
两个所述握持臂在所述持针头夹持缝合针后,在施加的外力作用下继续做靠近的相对运动,使所述主动件与所述从动件结合以驱动所述操作杆部转动,进而通过所述传动拉杆带动所述持针头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操作杆部上设置有环形槽,所述转环套装在所述环形槽上,且所述转环沿所述操作杆部的位移被限制在所述环形槽的轴向长度的范围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转环的周向侧壁通过球铰的方式实现活动连接;
所述操作杆部与两个所述握持臂在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驱动连杆自所述握持臂的一侧部向所述操作杆部的相对侧设置,以使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竖直平面呈夹角;
且,两个所述驱动连杆的长度方向分别向所述竖直平面的不同侧;
且,所述转环与所述环形槽之间接触产生的摩擦阻力能够使所述转环在所述持针头闭合持针前不发生转动;
其中,两个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竖直平面呈夹角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连杆包括直杆体和套杆体,所述直杆体活动连接在所述套杆体内,所述直杆体位于所述套杆体内部的杆身上套装有弹簧;
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直杆体,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套杆体的内部;
所述直杆体远离所述套杆体的端部球铰接所述转环,所述套杆体远离所述直杆体的端部球铰连接所述握持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簧包括第一弹簧段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弹簧段的一端的第二弹簧段,所述第一弹簧段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第二弹簧段的弹性系数;
所述第一弹簧段远离所述第二弹簧段的端部连接所述直杆体,所述第二弹簧段远离所述第一弹簧段的端部连接所述套杆体。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握持臂上;
所述主动件包括呈弧形的齿条,所述从动件包括斜齿轮;
在两个所述握持臂受力靠近运动时,所述齿条的一端的齿纹与所述斜齿轮接触并啮合;
且在两个所述握持臂受力持续靠近运动时,所述齿条通过啮合方式驱动所述斜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操作杆部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手柄座包括座体,所述握持臂的一端与所述座体转动连接,两个所述握持臂呈镜像对称;
所述座体内设置有贯穿柱孔,所述套柄管的一端设置所述贯穿柱孔中,且所述传动拉杆沿所述贯穿柱孔的轴向穿出所述座体。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位于所述贯穿柱孔中的所述传动拉杆的杆身上设置有阻尼组件,所述阻尼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贯穿柱孔内的导向套,所述导向套上安装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与所述套柄管位于在所述贯穿柱孔内的端部啮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向套上套装有挤压弹簧,所述挤压弹簧的一端通过摩擦垫连接所述转动件,所述挤压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座体。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能够在单手握持持针器的进行缝合动作时,能够实现该手的优势缝合动作,也能够将该手的非优势缝合动作转变为优势缝合动作,极大的减少了医生在腔镜缝合术中的器械操作过程,提高腔镜缝合术中的患处手术缝合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座体和手柄座部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连杆和环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实施例的驱动连杆和环体连接,并且驱动转环转动的相对位置变化的右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10-持针头;20-传动拉杆;30-手柄座;40-套柄管;50-操作杆部;60-驱动连杆;70-转环;80-主动件;90-从动件;
31-握持臂;32-贯穿柱孔;33-阻尼组件;34-导向套;35-转动件;36-摩擦垫;37-挤压弹簧;38-座体;
61-直杆体;62-套杆体;63-弹簧;
631-第一弹簧段;632-第二弹簧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腔镜持针器夹持缝合针的结构和状态是相对固定的,只能通过交换左右手的方式来获得同一患处的优势缝合动作,那么势必要涉及医生的身体位置调节以及腔镜持针器在腔镜孔中反复地进出。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具体提供一种能够单手实现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进针的腔镜持针器,能够通过同一腔镜孔对组织的不同位置,通过手术术者利手(习惯用手,例如右手),操作该腔镜持针器实现顺时针和逆时针的组织缝合操作。
如图1所示,该腔镜持针器具体包括:
包括持针头10、传动拉杆20、手柄座30以及转动连接在手柄座30上的两个握持臂31。
传动拉杆20活动设置在一套柄管40内,套柄管40的一端转动连接持针头10的尾部,套柄管40的另一端连接手柄座30,传动拉杆20的一端连接持针头10,另一端穿出手柄座30的部分形成操作杆部50。
操作杆部50上设置有转环70,转环70与操作杆部50之间能够相对转动。
具体地,在所述操作杆部50上设置有环形槽,转环70套装在环形槽上,且转环70沿操作杆部50的位移被限制在环形槽的轴向长度的范围内。
两个握持臂31各通过一驱动连杆60活动连接转环70,在两个握持臂31受力做靠近的相对运动时,驱动连杆60推动操作杆部50做远离手柄座30运动进而使传动拉杆20驱动持针头10夹持缝合针。
握持臂31上设置有主动件80,操作杆部50上设置有与主动件80配合的从动件90。
两个握持臂31在持针头10夹持缝合针后,在施加的外力作用下继续做靠近的相对运动,使主动件80与从动件90结合以驱动操作杆部50转动,进而通过传动拉杆20带动持针头10转动。
该腔镜持针器使用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操作过程:
持针操作:手持握持臂31,使其相对靠近运动,驱动连杆60对转环70产生沿操作杆部50向外的轴向力,从而带动传动拉杆20向外运动,拉动持针头10闭合持针。
其中,持针头10为持针器常见的持针头10,能够在拉力作用下自动闭合。
正常进针操作:在持针头10闭合持针后,通过转动手臂实现常规进针。当调整换到组织的不同位置时,需要逆向进针的时候,再执行下述操作,不需要时,则到此步骤结束。
逆向进针操作:在持针头10闭合持针后,继续给握持臂31施加握力,使其继续靠近,从而使得主动件80在抵接后能够搓动操作杆部50转动,通过主动件80与设置在操作杆部50上的从动件90摩擦接触。
一般情况下,主动件80与操作杆部50之间存在摩擦力即可实现,而摩擦力非理想情况下都会存在,因此,优选可以在两者表面设置纹路。
一般情况下,整个传动拉杆20的直径或仅操作杆部50上与主动件80抵接部分的直径设置较小,目的是为了握持臂31较小的运动幅度就能够实现传动拉杆20较大角度的转动。
当然,在本发明后续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优选实施例,能够更轻松的实现转动操作,减少对握持臂31形变的要求,以及传动拉杆20的要求。
综上,本发明旨在通过单手施加力量的变化,满足单手完成组织不同位置上不同缝针方式的要求,设计巧妙,仅主要通过增加转环70和主动件80,并巧妙构建其之间的连接关系,解决了相对复杂的操作流程问题。
实际应用上,减少了需要开的腔镜孔数量,减少了持针器反复进入人体的次数,减少了操作步骤,更高效快速的完成腔镜缝合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腔镜持针器的传动拉杆20能够相对其他部件转动是实现逆向进针的主要条件,尤其是需要减小驱动连杆60及其作用过程中对传动拉杆20转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将转环70设置为轴承,且轴承固定套设在所述操作杆部50上,使得传动拉杆20能够自由活动。
但传动拉杆20本身也不能够完全自由活动,因为闭合持针前,传动拉杆20是不动的,因此,实际设计时,需要考虑传动拉杆20与套柄管40之间存在一定摩擦力,能够保持其自然状态下不转动,当然此为依据需要而常规的选择。
驱动连杆60在握持臂31运动时,其两端是能够转动的,采取常规转动连接的方式即可。
例如:在所述轴承的侧壁固定设置连接座,所述驱动连杆60的端部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可以是驱动连杆60端部绕一根轴转动。
以下提供转环70设置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
在所述操作杆部50上设置有环形槽道,所述转环70设置在所述环形槽道内,且被限制在所述环形槽道的轴向长度的范围内;
其中,所述轴向长度与所述转环70的长度相同,或大0.1mm~2mm。
环形槽道的轴向长度与转环70的长度相同时,即两者之间紧密接触,存在间隙时,使用过程中,转环70与环形槽的一侧壁紧密接触,此时要求两者之间或接触面摩擦力较小,得两者在外力作用操作杆部50时能够相对运动。
优选相对光滑或通过滚珠等结构滚动连接。
由于传动拉杆20的直径较小,轴承需要很小的轴承,而且附加的重量略大,这种优选方式相对轴承而言,相当于只是操作杆部50本身的结构进行了调整。
虽然以上实施例都能够很好的便于操作传动拉杆20(操作杆部50)转动,但对主动件80的操作要求比较高。
例如:传动拉杆20过于活动,就需要控制主动件80的动作过程均匀缓慢;传动拉杆20阻力过大,对闭合持针后握持臂31的握力要求比较高,人力操作容易产生手部疲劳,而且握力越大,转环70与环形槽道质检接触面的压力就越大,在非理想无摩擦力情况下,操作力越大,阻碍越大,越不容易转动传动拉杆20。
对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优选地实施例,针对驱动连杆60和转环70的结构进行设计,具体如下:
驱动连杆60的端部与所述转环70侧壁通过球铰的方式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操作杆部50与两个所述握持臂31在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驱动连杆60自所述握持臂31的一侧部向所述操作杆部50的相对侧设置,以使所述驱动连杆60与所述竖直平面呈夹角。
且,两个所述驱动连杆60的长度方向分别向所述竖直平面的不同侧。
且,所述转环70与所述环形槽道内的摩擦阻力能够使所述转环70在所述持针头10闭合持针前不发生转动。
这种方式下优选转环70与所述环形槽道之间存在间隙,目的在于避免紧密两端都紧密接触的情况下,在日常使用时,容易卡住,以及长期紧密接触情况下,侧壁发生质变,从而卡住等问题。
本实施例巧妙的利用了摩擦力,摩擦力不仅能够在闭合持针前作为防止传动拉杆20自由转动的阻力,同时能够在闭合持针后,需要执行逆向进针时,作为驱动操作杆部50的动力,具体方式为:
驱动连杆60倾斜设置,即在施加压力时,其给转环70除了有轴向分力,也有侧向分力,在侧向分力的作用下,随着握力的增加,转环70与操作杆部50之间的摩擦力增加,能够带动操作杆部50向侧向转动,完成逆向进针。
但驱动连杆60的设置位置和方式使其不能够较大幅度的产生沿周向运动,只能够小幅度运动,因此,必须要配合主动件80继续带动操作杆部50转动,相当于转环70的侧向小幅度转动在逆向进针的初始阶段(部分转动范围内),能够配合主动件80更容易实现转动进针。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的具体实施例:
主动件80包括呈弧形的齿条,所述从动件90包括斜齿轮。
在两个握持臂31受力靠近运动时,齿条的一端的齿纹与斜齿轮接触并啮合。
且在两个握持臂31受力持续靠近运动时,齿条通过啮合方式驱动斜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操作杆部50转动。
进一步的,为了减轻对握持臂31及施力的要求,以下提供驱动连杆60的实施例,使驱动连杆60能够在超过某个压力作用下能够收缩,具体如下:
如图5所示,驱动连杆60包括直杆体61和套杆体62,直杆体61活动连接在套杆体62内,直杆体61位于套杆体62内部的杆身上套装有弹簧63。
弹簧63的一端连接直杆体61,弹簧63的另一端连接套杆体62的内部。
直杆体61远离套杆体62的端部球铰接转环70,套杆体62远离直杆体61的端部球铰连接握持臂31。
握持臂31的相向运动在开始时,套杆体62和直杆体61整体驱动传动拉杆2的轴向位移动作(持针头10夹紧缝合针),在持针头10完全夹紧缝合针后,转动主动件80,使得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接触,此时握持臂31继续相向转动,套杆体62和直杆体61开始相对直线移动,那么套杆体62开始对弹簧63施力来获得套杆体62相对于直杆体61的长度方向的位移,从而实现驱动连杆60的双段行程。
具体地,在实现驱动连杆20能够实现双段行程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是通过弹性系数不同的双段弹簧的方式,来实现。
如图5所示,弹簧63包括第一弹簧段631和连接在第一弹簧段631的一端的第二弹簧段632,第一弹簧段631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二弹簧段632的弹性系数。
第一弹簧段631远离第二弹簧段632的端部连接直杆体61,第二弹簧段632远离第一弹簧段631的端部连接套杆体62。
在针对同一腹腔的持针器进入孔以及同一患处,具备同时需要左利手的优势缝合动作和右利手的优势缝合动作的情况,以右利手为例,右手以握持姿势握持两个握持臂31相向转动。
在进行右利手的优势缝合动作时,握持臂31受力使驱动连杆20驱动传动拉杆200的轴向位移,从而使得持针头10夹持缝合针,随后右手顺时针转动,并且带动持针器整体进行顺时针转动,实现右利手的优势缝合动作。
在右手握持持针器实现左利手的优势缝合动作时,握持臂31受力使驱动连杆20驱动传动拉杆20的轴向位移,从而使得持针头10夹持缝合针,随后右手继续握持握持臂31使得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的啮合驱动传动拉杆20开始转动(右手保持静止),夹持针1夹紧状态下的缝合针开始周向转动(逆时针转动)。
这样本发明提供的持针器则能够实现右手本身优势缝合动作的同时也能够将右手的非优势缝合动作转变为优势缝合动作,因此在同一腔镜持针器的腔镜孔上能够实现同时需要左利手和右利手的优势缝合动作的情况的缝合,避免了在进行患处缝合时的左右手交换动作。
如图2所示,本发明是基于现有的腔镜持针器进行优化设计,手柄座3包括座体38(相当于现有公开的腔镜持针器的支架部分),两个握持臂31的一端与座体38均转动连接,两个握持臂31呈镜像对称,座体38内设置有贯穿柱孔32,套柄管40的一端设置贯穿柱孔32中,且传动拉杆20沿贯穿柱孔32的轴向穿出座体38,套柄管40的一端沿贯穿柱孔32的轴向安装在贯穿柱孔32中。其中,贯穿柱孔32位于两个握持臂31连接座体38的连接处的连线的中线上。
位于贯穿柱孔32中的传动拉杆20的杆身上设置有阻尼组件33,阻尼组件33包括安装在贯穿柱孔32内的导向套34,导向套34上安装有转动件35,转动件35与套柄管40位于在贯穿柱孔32内的端部啮合。
导向套34上套装有挤压弹簧37,挤压弹簧37的一端通过摩擦垫36连接转动件35,挤压弹簧3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座体38。
与现有公开的腔镜持针器不同的是,现有的持针柄,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套柄管40是与支架部分固定连接,而本发明中的套柄管40是与座体38活动连接,为了实现套柄管40能够发生周向转动。
虽然上述技术方案中,已经能够实现套柄管40、传动拉杆20以及持针头10整体的周向转动,但是由于套柄管40以及传动拉杆20的整体长度要大于座体38,而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的啮合设置在握持臂31上,需要手指控制握持臂31进行驱动,则具备控制力度上的主观性,也就是不同的人的手指操作握持臂31的力度不同,显然会造成套柄管40、传动拉杆20以及持针头10连接的整体的转动速率不同。
那么对于持针头10夹持缝合针的状态则较为依赖医护人员的经验和手上力度控制,也就是说在驱动套柄管40、传动拉杆20以及持针头10连接的整体上具备不确定因素。
因此,为了保证套柄管40、传动拉杆20以及持针头10能够进行精确的可控性,本发明在贯穿柱孔32上设置有阻尼组件33,阻尼组件33用于增加传动拉杆20在周向转动时的阻尼。
其目的主要是对套柄管40、传动拉杆20以及持针头10连接的整体在转动时的转动惯量的控制,也就是让医护人员适应套柄管40、传动拉杆20以及持针头10连接的整体在周向转动的过程中需要提供给握持臂31相向转动时所需要的力。
那么在公知的技术方案中,阻尼组件33可以是摩擦垫圈,在传动拉杆20或者套柄管40上设置摩擦垫圈是更为直接的方式。
阻尼组件33还可以是棘轮结构,只不过要求棘轮结构只有提供套柄管40、传动拉杆20以及持针头10连接的整体的周向转动阻力的作用,不对其周向转动进行限位,其工作原理类似于不需要换向的双向棘轮扳手的工作原理。
棘轮结构能够实现对于周向转动的单位转动角度的限制,只不过在本发明中希望增加周向转动的阻尼(单位周向转动角度时阻尼),本质上是对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的啮合输出的传动拉杆20周向转动的扭矩进行稳定的输出(即表现为套柄管40、传动拉杆20以及持针头10连接的整体的转动)。
为此,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阻尼组件33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沿贯穿柱孔32轴向安装在贯穿柱孔32内端部的导向套34,导向套34上安装有转动件35,转动件35的一端与套柄管40安装在贯穿柱孔32内的端部啮合,也就是说,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的啮合驱动传动拉杆20转动的扭矩包含了套柄管40与转动件35的连接部分。
当然,由于在进行腔镜缝合的术中,需要医生能够保持极度的专注,这种转动方式产生的噪音可能会影响医生的手术操作。
为此,本实施例中,转动件35与柄套管4的连接端部设置有薄层橡胶垫圈,薄层橡胶大垫圈主视图呈波浪形,转动件35为柱管结构或直齿轮结构。
上述的转动件35和套柄管40的连接方式为直接的硬性连接,缺乏连续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为此,如图2所示,导向套34上套装有挤压弹簧37,挤压弹簧37的一端通过摩擦垫36连接转动件35,挤压弹簧3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座体38,通过挤压弹簧37来进行套柄管40转动过程中对于驱动转动件35轴向位移作用的抑制,摩擦垫36来提供摩擦阻尼,对套柄管40施加于转动件35的径向作用力而使得转动件35的径向转动趋势进行抑制,提供套柄管40周向转动过程中稳定性。
本发明中的握持臂31受力使驱动连杆20的功能实现原理(持针头夹持缝合针的工作原理)与现有的腔镜持针器的工作原理上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本发明中需要实现传动拉杆20在持针头10夹持缝合针后还能够进行周向转动。
因此,本发明中的握持臂31受力使驱动连杆20包括套装在传动拉杆20上的转环70,转环70上铰接有两个驱动连杆60,两个驱动连杆60对称连接在转环70的周向表面上,两个驱动连杆60与两个握持臂31一一对应连接,驱动连杆60不与传动拉杆20固定位置连接,转环70能够实现与传动拉杆20之间的相对转动,并且不影响传动拉杆20的轴向位移。当然传动拉杆20上需要设置有转环70的限位结构,凸起或者与环体配合的嵌入环槽。
如果要实现主动件80的转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可控伺服马达进行直接驱动,那么还涉及电源和控制部分。那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或者结构设置中持针器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并且存在控制失效的可能性,会增加手术缝合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或者直接在传动拉杆20位于两个握持臂31之间的末端上设置有转轮,通过手动拨动转动的方式驱动传动拉杆20的转动,由于缝合过程中需要控制握持臂31,并且缝合是一个重复的动作,显然再通过手指控制转轮的方式显然也不太方便。
本发明则基于两个握持臂31在驱动传动拉杆20的轴向位移的动作,也就是两个握持臂31的相向转动动作,因为驱动传动拉杆20的轴向位移过程中也是需要两个握持臂31的相向转动。
因此,本发明中的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的啮合包括连接在握持臂31上的主动件80以及设置在传动拉杆20上且与主动件80上的齿条能够啮合的从动件90。
其中,主动件80与握持臂31转动连接,使主动件80能够在需要驱动传动拉杆20的周向转动动作时,转动至与从动件90啮合的位置上。
由于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是啮合方式连接,而主动件80是通过转动的方式来与从动件90啮合。
在上述的工作原理中,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的啮合驱动传动拉杆20的转动是在握持臂31受力使驱动连杆60驱动传动拉杆20的轴向动作之后。
也就是持针头10实现对缝合针的夹持后,而主动件80驱动从动件90的方式是通过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之间的啮合。
因此在两个握持臂31的相向转动使得握持臂31受力使驱动连杆60驱动传动拉杆20完成持针头10对缝合针的夹持后,两个握持臂31还需要继续进行相向转动,也就是在此过程中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开始啮合连接。
那么则需要驱动连杆60能够在持针头10实现对缝合针的夹持后不再对传动拉杆20进行施力,或者维持持针头10对缝合针的夹持状态,然后两个握持臂31继续相向转动,使主动件80啮合从动件90开始驱动传动拉杆20转动,也就是需要驱动连杆60具备双段行程。
那么在现有技术中驱动连杆60可以是空气伸缩杆或者双段滑轨结构进行替换。
直杆体61和套杆体62具体可以是中空圆柱形结构,直杆体61和套杆体62轴向套接,或者长条形结构,类似双段滑轨的连接方式。
握持臂31的相向运动在开始时,套杆体62和直杆体61整体驱动传动拉杆20的轴向位移动作(持针头10夹紧缝合针),在持针头10完全夹紧缝合针后,转动主动件80,使得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接触,此时握持臂31继续相向转动,套杆体62和直杆体61开始相对移动,那么套杆体62开始对弹簧63施力来获得套杆体62相对于直杆体61的长度方向的位移,从而实现驱动连杆60的双段行程。
这其中,弹簧63也起到缓冲作用,持针头10对缝合针进行柔性夹紧,同时也能够避免直杆体61和套杆体62整体对传动拉杆20施加过度的轴向驱动力。
那么,直杆体61的远离套杆体62的端部铰接转环70,套杆体62远离直杆体61的端部铰接握持臂31。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握持臂31上设置锁止机构,锁止机构用于在主动件80连接驱动传动拉杆20时,解除直杆体61和套杆体62之间的相对位置的锁定。
在现有的持针器中,只需要完成传动拉杆20的轴向位移即可(也就是完成持针头10的夹持动作),因此握持臂31相向绕轴转动(绕握持臂31和座体38的连接处转动)以驱动驱动连杆60,两个驱动连杆60作用在传动拉杆20上的作用力的合力沿传动拉杆20的轴向获得传动拉杆20(操作杆部50)轴向移动的驱动力。
但是本发明中驱动连杆60是通过转环70连接传动拉杆20的,由于要实现传动拉杆20的转动,因此,转环70和传动拉杆20之间需要能够发生相对周向转动。那么如果驱动连杆60还是与上述的现有传动拉杆20轴向驱动的连接。
这时候转环70显然将作用在传动拉杆20上一个沿传动拉杆20周向的一个作用力,那么转环70和传动拉杆20之间的摩擦力增加,显然不利于传动拉杆20的周向转动,甚至使得传动拉杆20无法发生转动。
当然在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未啮合的前期,可以利用此时的传动拉杆20和转环70之间的摩擦力的增加,避免在需要转动传动拉杆20的前期,也就是夹持针10夹持缝合针的时候阻止传动拉杆20的转动。直至握持臂31的受力超过该摩擦力,这时候主动件80和从动件90啮合驱动传动拉杆20转动(这其中包括两者同步转动的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转环70的转动方向和传动拉杆20的转动方向相同)。
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可以通过润滑的方式来解决,但是由于是手术器械,润滑剂会污染手术工具,显然不太合适,那么可以通过减小沿传动拉杆20轴向作用力的方式来解决。
为此,如图3所示,直杆体61沿转环70的外周向表面的切向与转环70连接,也就是直杆体61作用在转环70上的作用力的方向不指向转环70的轴线,而是与指向环体轴线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一个小角度夹角(根据转环70的直径来确定),也就是本发明提供的直杆体61的作用力和上述中现有的驱动连杆60连接驱动传动拉杆20的作用力的起点相同(连接握持臂31的点)。
这样两个驱动连杆60的直杆体61呈中心对称的情况下,在直杆体61进行传动时,直杆体61对于转环70的作用力大部分来驱动转环70发生相对于传动拉杆20的周向转动(或者说周向转动趋势),小部分形成驱动传动拉杆20进行轴向驱动的作用力(即使是减小了轴向驱动的作用力,也是以能够夹紧缝合针为前提下实现)。
补充说明地是,由于此时转环70在直杆体61的传动驱动时出现了叠加相对于传动拉杆20的周向转动的状态,因此转环70和直杆体61之间的连接优选为球铰连接。
主动件80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握持臂31上,因此,在本发明提供的持针器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就是主动件80连接从动件90的过程中,是通过手动转动主动件80与从动件90接,主动件80在不需要传动拉杆20周向转动的作业中是收纳在握持臂31内,即握持臂31设置有收纳主动件80的空间。
那么在术中需要进行切换时,当然是希望能够获得随时进行持针器的两种转动状态的切换,现有则可能需要两只手进行主动件80的功能切换的操作,并且能够保持传动拉杆20的稳定的进行驱动转动的效果。
为此:本发明中在主动件80朝向座体38的侧边设置有供食指套入的动作套环,这时候用拇指按压一个握持臂31,用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拇指按压另一个握持臂31,这时候食指独立出来,食指卡入动作套环中,弯曲食指,则可以控制主动件80的转动动作,即控制主动件80与从动件90的接触与否。
当然需要补充说明地是,现有中的握持臂31是通过扭力弹簧安装在座体38上的,扭力弹簧的作用是提供反抗两个握持臂31相向转动的作用力,这部分作为公知技术手段,在上面叙述持针器的工作原理的过程中是默认的。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申请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
包括持针头(10)、传动拉杆(20)、手柄座(30)以及转动连接在手柄座(30)上的两个握持臂(31),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拉杆(20)活动设置在一套柄管(40)内,所述套柄管(40)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持针头(10)的尾部,所述套柄管(4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手柄座(30),所述传动拉杆(20)的一端连接所述持针头(10),另一端穿出所述手柄座(30)的部分形成操作杆部(50);
所述操作杆部(50)上设置有转环(70),所述转环(70)与所述操作杆部(50)之间能够相对转动;
两个所述握持臂(31)各通过一驱动连杆(60)活动连接所述转环(70),在两个所述握持臂(31)受力做靠近的相对运动时,所述驱动连杆(60)推动所述操作杆部(50)做远离所述手柄座(30)运动进而使所述传动拉杆(20)驱动所述持针头(10)夹持缝合针;
所述握持臂(31)上设置有主动件(80),所述操作杆部(50)上设置有与所述主动件(80)配合的从动件(90);
两个所述握持臂(31)在所述持针头(10)夹持缝合针后,在施加的外力作用下继续做靠近的相对运动,使所述主动件(80)与所述从动件(90)结合以驱动所述操作杆部(50)转动,进而通过所述传动拉杆(20)带动所述持针头(10)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杆部(50)上设置有环形槽,所述转环(70)套装在所述环形槽上,且所述转环(70)沿所述操作杆部(50)的位移被限制在所述环形槽的轴向长度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连杆(60)的一端部与所述转环(70)的周向侧壁通过球铰的方式实现活动连接;
所述操作杆部(50)与两个所述握持臂(31)在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驱动连杆(60)自所述握持臂(31)的一侧部向所述操作杆部(50)的相对侧设置,以使所述驱动连杆(60)与所述竖直平面呈夹角;
且,两个所述驱动连杆(60)的长度方向分别向所述竖直平面的不同侧;
且,所述转环(70)与所述环形槽之间接触产生的摩擦阻力能够使所述转环(70)在所述持针头(10)闭合持针前不发生转动;
其中,两个所述驱动连杆(60)与所述竖直平面呈夹角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连杆(60)包括直杆体(61)和套杆体(62),所述直杆体(61)活动连接在所述套杆体(62)内,所述直杆体(61)位于所述套杆体(62)内部的杆身上套装有弹簧(63);
所述弹簧(63)的一端连接所述直杆体(61),所述弹簧(6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套杆体(62)的内部;
所述直杆体(61)远离所述套杆体(62)的端部球铰接所述转环(70),所述套杆体(62)远离所述直杆体(61)的端部球铰连接所述握持臂(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63)包括第一弹簧段(631)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弹簧段(631)的一端的第二弹簧段(632),所述第一弹簧段(631)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第二弹簧段(632)的弹性系数;
所述第一弹簧段(631)远离所述第二弹簧段(632)的端部连接所述直杆体(61),所述第二弹簧段(632)远离所述第一弹簧段(631)的端部连接所述套杆体(6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件(80)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握持臂(31)上;
所述主动件(80)包括呈弧形的齿条,所述从动件(90)包括斜齿轮;
在两个所述握持臂(31)受力靠近运动时,所述齿条的一端的齿纹与所述斜齿轮接触并啮合;
且在两个所述握持臂(31)受力持续靠近运动时,所述齿条通过啮合方式驱动所述斜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操作杆部(50)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座(30)包括座体(38),所述握持臂(31)的一端与所述座体(31)转动连接,两个所述握持臂(31)呈镜像对称;
所述座体(38)内设置有贯穿柱孔(32),所述套柄管(40)的一端设置所述贯穿柱孔(32)中,且所述传动拉杆(20)沿所述贯穿柱孔(32)的轴向穿出所述座体(3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贯穿柱孔(32)中的所述传动拉杆(20)的杆身上设置有阻尼组件(33),所述阻尼组件(33)包括安装在所述贯穿柱孔(32)内的导向套(34),所述导向套(34)上安装有转动件(35),所述转动件(35)与所述套柄管(40)位于在所述贯穿柱孔(32)内的端部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套(34)上套装有挤压弹簧(37),所述挤压弹簧(37)的一端通过摩擦垫(36)连接所述转动件(35),所述挤压弹簧(3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座体(38)。
CN202311199612.3A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 Active CN1169194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99612.3A CN116919497B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99612.3A CN116919497B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9497A true CN116919497A (zh) 2023-10-24
CN116919497B CN116919497B (zh) 2024-04-02

Family

ID=88390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99612.3A Active CN116919497B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1949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96882A (zh) * 2024-02-29 2024-04-02 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便捷式超声刀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3545A (zh) * 2019-03-28 2019-05-24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一种持针端可转动的腔镜持针器
CN111658038A (zh) * 2020-05-29 2020-09-15 温州市人民医院 一种腹腔镜下使用的持针器
CN213249398U (zh) * 2020-09-03 2021-05-25 郭佐铭 一种主动旋转持针器
CN214259397U (zh) * 2020-11-17 2021-09-24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 一种可改变角度的腹腔镜持针器
CN215778334U (zh) * 2021-08-09 2022-02-11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一种可调节的腔镜持针器
CN114848061A (zh) * 2022-05-05 2022-08-05 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 一种腹腔镜手术缝合牵引装置
CN115670550A (zh) * 2022-11-04 2023-02-03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一种可调整缝针角度的腹腔镜手术用电控持针器及方法
CN116585006A (zh) * 2023-04-03 2023-08-15 浙江大学 一种握持式多自由度可弯曲的手术器械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3545A (zh) * 2019-03-28 2019-05-24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一种持针端可转动的腔镜持针器
CN111658038A (zh) * 2020-05-29 2020-09-15 温州市人民医院 一种腹腔镜下使用的持针器
CN213249398U (zh) * 2020-09-03 2021-05-25 郭佐铭 一种主动旋转持针器
CN214259397U (zh) * 2020-11-17 2021-09-24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 一种可改变角度的腹腔镜持针器
CN215778334U (zh) * 2021-08-09 2022-02-11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一种可调节的腔镜持针器
CN114848061A (zh) * 2022-05-05 2022-08-05 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 一种腹腔镜手术缝合牵引装置
CN115670550A (zh) * 2022-11-04 2023-02-03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一种可调整缝针角度的腹腔镜手术用电控持针器及方法
CN116585006A (zh) * 2023-04-03 2023-08-15 浙江大学 一种握持式多自由度可弯曲的手术器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96882A (zh) * 2024-02-29 2024-04-02 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便捷式超声刀
CN117796882B (zh) * 2024-02-29 2024-05-24 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便捷式超声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9497B (zh) 202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919497B (zh) 一种握持式逆向进针的腔镜持针器
US7549998B2 (en) Surgical instrument comprising an instrument handle and zero point adjustment
RU2445933C2 (ru) Медицинский манипулятор
US9687303B2 (en) Dexterous wrists for surgical intervention
JP2018529468A (ja) 無制限ロールを付与するハンドル機構
US20040260334A1 (en) Surgical instrument
US20040260336A1 (en) Surgical instrument
WO1997029694A1 (en) Stitcher
JP2007301692A (ja) マニピュレータ
CN107693068A (zh) 一种角度变换机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吻合器
CN111685876A (zh) 手术器械及手术机器人
JP4520471B2 (ja) 外科用処置具
CN109009329A (zh) 蛇形手术器械
CN115670550A (zh) 一种可调整缝针角度的腹腔镜手术用电控持针器及方法
CN115317080A (zh) 便于操作的具有弯曲和无限旋转功能的微创手术器械
CN215534654U (zh) 一种具有多自由度柔性蛇形关节的手术器械
JP3910649B2 (ja) 外科用器具
JP3944514B2 (ja) 外科用器具
CN110200678A (zh) 辅助驱动机构及手术器械
CN115414125A (zh) 一种万向关节组、万向关节组驱动机构及手术机器人
WO2021249550A1 (zh) 手腕附接组件、控制手柄、串联运动机构及微创手术器械
JP3944172B2 (ja) 外科用処置具
CN212592246U (zh) 手术器械
CN210631250U (zh) 一种内窥镜手术器械
CN116322537A (zh) 提供无限制滚动的手柄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