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98618A - 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 - Google Patents

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98618A
CN116898618A CN202310902111.0A CN202310902111A CN116898618A CN 116898618 A CN116898618 A CN 116898618A CN 202310902111 A CN202310902111 A CN 202310902111A CN 116898618 A CN116898618 A CN 1168986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contact element
oral care
front surfac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021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冬
李舟健
李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u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u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u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u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0211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986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98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986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7/00Devices for cleaning, polishing, rinsing or drying teeth, teeth cavities or prostheses; Saliva removers; Dental applian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C17/16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 A61C17/22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 A61C17/32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 A61C17/34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driven by electric motor
    • A61C17/3409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driven by electric motor characterized by the movement of the brush body
    • A61C17/3481Vibrating brush body, e.g. by using eccentric weigh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7/00Devices for cleaning, polishing, rinsing or drying teeth, teeth cavities or prostheses; Saliva removers; Dental applian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C17/16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 A61C17/22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 A61C17/222Brush body details, e.g. the shape thereof or connection to handl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其中,口腔护理元件包括主体10、接触元件载体20、第一接触元件簇30以及第二接触元件簇40。本发明的口腔护理元件中,通过设置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并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植入不同规格的第一接触元件簇和第二接触元件簇。并且通过优化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面积配比,使得口腔护理元件既具有良好的舒适感,也具有足够的清洁力。

Description

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口腔护理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
背景技术
电动牙刷是常用的口腔护理器具,其大致结构包括牙刷头和手柄,牙刷头的一端的前表面上设置有刷丝簇,牙刷头的另一端能够与手柄耦合或者拆卸,手柄内设置有振动电机。在使用时,用户将牙刷头与手柄进行耦合,手柄内的振动电机启动时,其产生振动通过牙刷头传递至刷丝簇,并使得刷丝簇高速摆动。刷丝簇高速摆动时,即可将牙齿或者牙龈上的食物残渣或者污渍清除。
刷丝直径是电动牙刷的重要参数,直径较细的刷丝具有柔和感,舒适度更好,但清洁力较小,直径较粗的刷丝清洁力较大,但是舒适度较差。而现有技术中的电动牙刷难以兼顾清洁性能和舒适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动牙刷无法兼顾清洁性能和舒适度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口腔护理元件,包括:主体,主体包括沿主体轴线延伸的近端和远端,远端用于与驱动组件耦合;保持在近端的接触元件载体,接触元件载体具有前表面、分别与前表面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以及穿过前表面的中心点且垂直于前表面的横向轴线;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互不连通;第一接触元件簇穿过第一通道,从前表面伸出,第一接触元件簇沿横向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末端形成几乎连续的第一清洁区表面;第一接触元件簇由多根第一接触元件形成;第二接触元件簇穿过第二通道,从前表面伸出,第二接触元件簇沿横向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末端形成几乎连续的第二清洁区表面;第二接触元件簇由多根第二接触元件形成;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与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6,和/或,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与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1。
可选地,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与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8。
可选地,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与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15。
可选地,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接触元件载体的前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2至0.6。
可选地,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接触元件载体的前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3至0.5。
可选地,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接触元件载体的前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4。
可选地,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接触元件载体的前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03至0.15。
可选地,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接触元件载体的前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05至0.10。
7.可选地,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接触元件载体的前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07。
可选地,第一接触元件与横向轴线垂直的横截面具有范围为3mil至4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和/或,第二接触元件与横向轴线垂直的横截面具有范围为4mil至6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接触元件载体存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横截面中,第一接触元件伸出前表面的最大长度与第二接触元件伸出前表面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或者,横截面中的第二接触元件伸出前表面的最大长度与第一接触元件伸出前表面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
可选地,接触元件载体包括多个不连通的第一通道。
可选地,接触元件载体包括多个不连通的第二通道。
可选地,多个第一通道中的部分第一通道中穿过的第一接触元件与横向轴线垂直的横截面具有3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多个第一通道中的另一部分第一通道中穿过的第一接触元件与横向轴线垂直的横截面具有4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
可选地,第二接触元件与横向轴线垂直的横截面具有5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
可选地,各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3mm2。
可选地,各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10mm2。
可选地,各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15mm2。
可选地,各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1mm2。
可选地,各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1.5mm2。
可选地,各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3mm2。
可选地,当远端与驱动组件耦合并被驱动组件驱动时,带动第一接触元件与第二接触元件往复摆动,第一接触元件簇与第二接触元件簇的设置满足系数k,k=|A1-A2|÷L1,1.6≦k≦2.4;其中,A1为第一接触元件的摆幅,A2为第二接触元件的摆幅,L1为相邻的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边缘的距离。
可选地,第一接触元件簇伸出前表面的部分在横向轴线上的第一投影长度在5mm至12mm的范围内,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簇伸出前表面的部分在横向轴线上的第二投影长度在5mm至12mm的范围内。
可选地,第一接触元件簇伸出前表面的部分在横向轴线上的第一投影长度在6mm至11mm的范围内。
可选地,第二接触元件簇伸出前表面的部分在横向轴线上的第二投影长度在8mm至13mm的范围内。
可选地,第一接触元件簇伸出前表面的部分在横向轴线上的第一投影长度在8mm至10mm的范围内。
可选地,第二接触元件簇伸出前表面的部分在横向轴线上的第二投影长度在8mm至10mm的范围内。
可选地,以第一通道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4mm至1.0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和/或,以第二通道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4mm至1.0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二通道和/或第一通道。
可选地,以第一通道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6mm至0.8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和/或,以第二通道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6mm至0.8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二通道和/或第一通道。
可选地,以第一通道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7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和/或,以第二通道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7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二通道和/或第一通道。
可选地,接触元件载体存在相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横截面中,第一接触元件伸出前表面的最大长度与第二接触元件伸出前表面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或者,横截面中的第二接触元件伸出前表面的最大长度与第一接触元件伸出前表面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
可选地,第一接触元件的刚度小于等于第二接触元件。
可选地,第一接触元件沿其延伸方向的剖面中,伸出前表面的端部为锥形,第二接触元件沿其延伸方向的剖面中,伸出前表面的端部为圆弧形或接近圆弧形。
可选地,多根第一接触元件在前表面处与横向轴线垂直的截面之和,与第一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的比例在0.65至0.85之间。
可选地,多根第二接触元件在前表面处与横向轴线垂直的截面之和,与第二通道边缘围成的面积的比例在0.65至0.85之间。
可选地,第一接触元件的最大截面形状为三角形、菱形、或者边数不小于四的多边形,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最大截面形状为三角形、菱形、或者边数不小于四的多边形。
可选地,在同时穿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横向轴线的径向方向上,第一通道的内侧边缘位于第二通道外侧边缘的外侧。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动口腔清理器具,包括上述的口腔护理元件,以及握持部,握持部包括用于握持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部的驱动组件、能量元件,以及触发元件;驱动组件与口腔护理元件耦合,若触发元件受到触发,则能量元件为驱动组件提供能量,供驱动组件带动口腔护理元件往复振动。
有益效果:
利用本发明的结构,通过设置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并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植入不同规格的第一接触元件簇和第二接触元件簇。并且通过优化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面积配比,使得口腔护理元件既具有良好的舒适感,也具有足够的清洁力。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动牙刷无法兼顾清洁性能和舒适度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口腔护理元件的的主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的接触元件载体的前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的第一接触元件簇、第二接触元件簇和第三接触元件簇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的第一接触元件、第二接触元件和第三接触元件的端部形状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模拟清洁牙齿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进行振动摆幅实验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的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三接触元件在不同直径和长度下的摆幅实验结果;
图11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的第二接触元件在不同直径和长度下的摆幅实验结果;
图12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的单根第一接触元件、第二接触元件和第三接触元件在略过牙龈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的多根第一接触元件、第二接触元件和第三接触元件在略过牙龈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在进行清洁力、柔和度和各通道占比的关系实验时采用的十个样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的第二通道占比与清洁力的关系实验结果;
图16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的第二通道占比与柔和度的关系实验结果;
图17示出了图14中样品2、样品5和样品8对样本进行清洁后的磨损示意图;
图18示出了第一接触元件、第二接触元件和第三接触元件的单位面积的整体表面积的计算示意;
图19示出了图1中口腔护理元件的植毛率与吸水率的关系实验结果;
图20示出了图14中十个样品的干燥率的实验结果。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区;2、第二区;3、第三区;4、第四区;5、第五区;10、主体;11、近端;12、远端;20、接触元件载体;21、前表面;22、第一通道;23、第二通道;24、横向轴线;25、第三通道;30、第一接触元件簇;31、第一清洁区表面;32、第一接触元件;40、第二接触元件簇;41、第二清洁区表面;42、第二接触元件;50、第三接触元件簇;51、第三清洁区表面;52、第三接触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口腔护理元件包括主体10、接触元件载体20、第一接触元件簇30以及第二接触元件簇40。
主体10包括沿主体轴线延伸的近端11和远端12,远端12用于与驱动组件耦合。
接触元件载体20保持在主体10的近端11,接触元件载体20具有前表面21、分别与前表面21连通的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以及穿过前表面21的中心点且垂直于前表面21的横向轴线24。其中,第一通道22与第二通道23互不连通,在同时穿过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的所述横向轴线24的径向方向上,第一通道22的内侧边缘位于第二通道外侧24边缘的外侧。
第一接触元件簇30穿过第一通道22,从前表面21伸出。第一接触元件簇30沿横向轴线24的延伸方向延伸,末端形成几乎连续的第一清洁区表面31。第一接触元件簇30由多根第一接触元件32形成,第一接触元件32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范围为3mil至4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
第二接触元件簇40穿过第二通道23,从前表面21伸出。第二接触元件簇40沿横向轴线24的延伸方向延伸,末端形成几乎连续的第二清洁区表面41。第二接触元件簇40由多根第二接触元件42形成,第二接触元件42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范围为4mil至6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
接触元件载体20存在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的横截面中,第一接触元件32伸出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或者,横截面中的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一接触元件32伸出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
利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沿口腔护理元件的摆动方向,口腔护理元件的第一接触元件簇3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具有长度差,并且其中一者的最长长度与另外一者的最短长度差的绝对值不超过3mm,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接触元件簇3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在摆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干涉,从而不影响与主体10耦合的驱动组件的振动传递效率,清洁能力更好。同时,第一接触元件32的最大直径或者外接圆直径要小于第二接触元件42的最大直径或者外接圆直径。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接触元件32较为柔软,起到护龈的效果,提高了口腔护理元件的舒适度,并且使得第二接触元件42的硬度较硬,提高了口腔护理元件的清洁力,也即口腔护理元件兼顾了舒适度和清洁力。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动牙刷的振动传递效率低、刷丝簇难以兼顾清洁力和舒适度的问题。
如图1所示,主体10大致呈杆状结构,可以为中空杆,也可以为实心杆。在图1所示的方向中,主体10的近端11为图1的上端,主体10的远端12为图1的下端。其中,近端11和远端12可以理解为主体10使用过程中靠近口腔的端部和背离口腔的端部。
进一步地,主体10的远端12用于与驱动机构进行耦合,主体10的近端11用于安装接触元件载体20。因此驱动机构启动并产生振动时,主体10能够将其远端12的振动传递至近端。
此外,主体10的远端12的外径要大于近端11的外径,一方面加强主体10的远端12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加强振动的传递效果。
如图1和图3所示,接触元件载体20设置在主体10的近端11,接触元件载体20大致呈扁平的椭圆结构。接触元件载体20的作用是安装上述的第一接触元件簇3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当驱动机构启动产生振动时,主体10将其远端12的振动传递至近端11,主体10的近端11的振动传递至接触元件载体20。接触元件载体20振动会驱动第一接触元件簇3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高速往复摆动,使用者将接触元件载体20放置在口腔中,第一接触元件簇3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与牙龈或者牙齿接触,从而起到清洁的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主体10和接触元件载体20二者形成了牙刷头结构。
从图1和图3可以看到,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21指的是在清洁时朝向牙龈或者牙齿的表面,横向轴线24为一个垂直于前表面21,且穿过前表面21的中点的虚拟轴线。进一步地,上述的“接触元件载体20存在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的横截面”中的“横截面”,指的是与前表面21垂直的横截面。从图5可以看到,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21设置有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第一通道22用于安装第一接触元件簇30,第二通道23用于安装第二接触元件簇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2与第二通道23独立互不连通,且沿横向轴线24的任一径向方向,若该径向方向同时穿过第一通道22与第二通道23,则在该径向上,该被穿过的第二通道23的外侧边缘不超过第一通道22的外侧边缘,例如,包括了至少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5中所示,第二通道23整体位于第一通道22的内侧,此时第二通道23的外侧边沿和内侧边沿均不超过第一通道22的外侧边沿,也均不超过第一通道22的内侧边沿。
另一种情况为,第二通道23和第一通道22在沿着横向轴线24的径向方向上具有重合部分,但是第二通道23的外侧边沿不超过第一通道22的外侧边沿,也即第一通道22的外侧边沿位于第二通道23的外侧边沿的外侧。
第一接触元件簇30为刷丝簇,其设置在第一通道22内。并且第一接触元件簇30从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21伸出,沿着横向轴线24的轴向延伸。第一接触元件簇30由多根第一接触元件32,也即多根刷丝构成,由于多根第一接触元件32在工艺上或者使用一段时间后,长度无法保证绝对一致,因此第一接触元件簇30的末端(也即背离前表面21的端部)形成几乎连续的第一清洁区表面31。第一清洁区表面31用于清洁牙龈或者牙齿。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将第一清洁区表面31设置为圆角,从而使得第一清洁区表面31与口腔组织例如牙龈接触时更加顺滑舒适,无刺痛,提供更加温和的触感。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清洁区表面31可以设置为波浪形、弧形等,从而与口腔组织表面更加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元件32的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范围为3mil至4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具体而言:
当第一接触元件32的横截面为圆形时,第一接触元件32的各处直径中,最大的直径选为3mil至4mil。
例如,第一接触元件32的横截面的最大直径可以选为3mil、3.2mil、3.4mil、3.6mil、3.8mil或者4mil。
当第一接触元件32的截面为非圆形时,例如第一接触元件32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菱形、或者边数不小于四的多边形时,则第一接触元件32的各处外接圆直径中,最大的外接圆直径选为3mil至4mil。
例如,第一接触元件32的横截面的最大外接圆直径可以选为3mil、3.2mil、3.4mil、3.6mil、3.8mil或者4mil。
当然,第一接触元件32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例如由曲线构成的形状,或者由直线和曲线组合构成的形状。
第二接触元件簇40为刷丝簇,其设置在第二通道23内。并且第二接触元件簇40从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21伸出,沿着横向轴线24的轴向延伸。第二接触元件簇40由多根第二接触元件42,也即多根刷丝构成,由于多根第二接触元件42在工艺上或者使用一段时间后,长度无法保证绝对一致,因此第二接触元件簇40的末端(也即背离前表面21的端部)形成几乎连续的第二清洁区表面41。第二清洁区表面42用于清洁牙龈或者牙齿。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清洁区表面41可以设置为波浪形、弧形等,从而与口腔组织表面更加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触元件42的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范围为4mil至6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具体而言:
当第二接触元件42的横截面为圆形时,第二接触元件42的各处直径中,最大的直径选为4mil至6mil。
例如,第二接触元件42的横截面的最大直径可以选为4mil、4.2mil、4.4mil、4.6mil、4.8mil、5mil、5.2mil、5.4mil、5.6mil、5.8mil、或者6mil。
当第二接触元件42的截面为非圆形时,例如第二接触元件42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菱形、或者边数不小于四的多边形时,则第二接触元件42的各处外接圆直径中,最大的外接圆直径选为3mil至4mil。
例如,第二接触元件42的横截面的最大外接圆直径可以选为4mil、4.2mil、4.4mil、4.6mil、4.8mil、5mil、5.2mil、5.4mil、5.6mil、5.8mil、或者6mil。
进一步优选地,第二接触元件42的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5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
当然,第二接触元件42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例如由曲线构成的形状,或者由直线和曲线组合构成的形状。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接触元件32沿其延伸方向的剖面中,伸出前表面的端部为锥形,第二接触元件42沿其延伸方向的剖面中,伸出前表面的端部为圆弧形或接近圆弧形。
也即,第一接触元件32为磨尖刷丝,第二接触元件42为磨圆刷丝,也即第一接触元件簇30为磨尖刷丝簇,第二接触元件簇40为磨圆刷丝簇,并且第一接触元件32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要略小于第二接触元件42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因此在清洁牙龈或者在牙齿的过程中,第一接触元件32较为柔软,且容易变形,因此能够提高舒适度,起到护龈的效果;第二接触元件42硬度较高,因此能够提高清洁力,保证清洁效果。因此本实施例的口腔护理元件即兼顾了舒适度,也保证了清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触元件42的突出于前表面21的长度,要大于第一接触元件32突出于前表面21的长度。从图4可以看到,由于第一接触元件簇30的第一清洁区表面31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的第二清洁区表面41并非平面,并且受到工艺以及使用磨损的影响,因此第一接触元件簇30内的多根第一接触元件32长度不一致,第二接触元件簇40内的多根第二接触元件42长度也不一致。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清洁区表面31和第二清洁区表面41可以配合设置为衔接的波浪形、弧形等,从而与口腔组织表面更加贴合。
进一步地,当远端12与驱动组件耦合,并被驱动组件驱动时,带动接触元件载体20上的第一接触元件32和第二接触元件42往复摆动。接触元件载体20的横截面与主体10轴线垂直,同一横截面中的第一接触元件32和/或第二接触元件42可以以主体10轴线的延伸方向为中心线,进行往复摆动,形成摆动扇面。中心线可以与主10体轴线重合,或者平行。第一接触元件32和第二接触元件42由于横截面最大直径不同,抗弯折刚度不同,在受到驱动时摆幅存在差异,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同一横截面中,第一接触元件32伸出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或者,同一横截面中的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一接触元件32伸出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该高度差的存在,可以有效避免同一摆动扇面中的第一接触元件32和第二接触元件42发生摆动干涉的现象,使得第一接触元件32和第二接触元件42末端的第一清洁区表面31、第二清洁区表面41能够分别与牙齿、牙缝和/或牙龈组织充分接触摩擦,提高清洁效果。
进一步地,从图4可以看到,第一接触元件簇3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在背离前表面21的端部具有高度差d,使得第二接触元件簇40的外端要突出于第一接触元件簇30的外端,并且同一横截面中该高度差d不超过3mm。通过设置该高度差,一方面在清洁过程中受力点可以通过第二接触元件簇40有效落在牙齿表面,防止核心清洁受力点被第一接触元件30簇支撑,导致清洁效果减弱,牙龈受损,兼具清洁与护龈;另一方面,该高度差使得第一接触元件簇3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在高速摆动的过程中不发生干涉,从而更好的传递驱动机构的振动,提高清洁效果。第二清洁区表面41作为支撑清洁区清洁牙齿表面,第一清洁区表面31作为护龈区辅助清洁牙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2为多个,并且多个第一通道22中的部分第一通道22中穿过的第一接触元件32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3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多个第一通道22中的另一部分第一通道22中穿过的第一接触元件32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4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横截面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为4mil的第一接触元件32既能有效保护牙龈,也能提供一定的清洁力,还形成第一清洁表面31和第二清洁表面41之间的过渡区域,提供良好的口腔触感。也即多个第一通道22被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第一通道22中设置有直径为3mil的磨尖刷丝,其余部分的第一通道22中设置有直径为直径为4mil的磨尖刷丝。为了便于表述,下文将设置有4mil的磨尖刷丝的第一通道22称为第三通道25,并将设置有4mil的磨尖刷丝的第一通道22内的第一接触元件簇30称为第三接触元件簇50,并将设置有4mil的磨尖刷丝的第一通道22内的第一接触元件簇30的第一接触元件32称为第三接触元件52。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接触元件载体20还包括与前表面21连通的第三通道25,第三通道25与第一通道22、第二通道23互不连通,沿横向轴线24的任一径向方向,若该径向同时穿过第二通道23和第三通道25,则第二通道23的外侧边缘不超过第三通道25的内侧边缘,若该径向同时穿过第一通道22和第三通道25,则第三通道25的外侧边缘不超过第一通道22的内侧边缘,使得第三通道25设置在第一通道22、第二通道23之间。第三接触元件簇50穿过第三通道25,从前表面21伸出,沿横向轴线24的延伸方向延伸,末端形成几乎连续的第三清洁区表面51。第三接触元件簇50由多根第三接触元件52形成,第三接触元件52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范围为3mil至4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接触元件载体20存在第三通道25和第二通道23的横截面中,第三接触元件52伸出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或者,横截面中的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三接触元件52伸出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由此,该高度差可以有效避免第三接触元件52与第二接触元件42产生摆动干涉。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通道25设置在接触元件载体20沿主体轴线延伸方向的两端,并位于在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之间,执行温和的辅助清洁,例如对牙齿进行沟缝清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通道25与第二通道23独立互不连通,且沿横向轴线24的任一径向方向,若该径向同时穿过第二通道23和第三通道25,则在该径向上第二通道23的外侧边缘不超过第三通道25的外侧边缘,例如,包括了以下至少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5中所示,第二通道23整体位于第三通道25的内侧,此时第二通道23的外侧边沿和内侧边沿均不超过第三通道25的外侧边沿,也均不超过第三通道25的内侧边沿。
另一种情况为,第二通道23和第三通道25在沿着横向轴线24的径向方向上具有重合部分,但是第二通道23的外侧边沿不超过第三通道25的外侧边沿,也即第一通道22的外侧边沿位于第二通道23的外侧边沿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通道25与第一通道22独立互不连通,且沿横向轴线24的任一径向方向,若该径向同时穿过第一通道22和第三通道25,则在该径向上第三通道25的外侧边缘不超过第一通道22的外侧边缘,例如,包括了一下至少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5中所示,第三通道25整体位于第一通道22的内侧,此时第三通道25的外侧边沿和内侧边沿均不超过第一通道22的外侧边沿,也均不超过第一通道22的内侧边沿。
另一种情况为,第三通道25和第一通道22在沿着横向轴线24的径向方向上具有重合部分,但是第三通道25的外侧边沿不超过第一通道22的外侧边沿,也即第三通道25的外侧边沿位于第一通道22的外侧边沿的外侧。
第三接触元件簇50为刷丝簇,其设置在第三通道25内。并且第三接触元件簇50从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21伸出,沿着横向轴线24的轴向延伸。第三接触元件簇50由多根第三接触元件52,也即多根刷丝构成,由于多根第三接触元件52在工艺上或者使用一段时间后,长度无法保证绝对一致,因此第三接触元件簇50的末端(也即背离前表面21的端部)形成几乎连续的第三清洁区表面51。第三清洁区表面51用于清洁牙龈或者牙齿。第三清洁区表面51可以与第一清洁区表面31、第二清洁区41表面配合,形成波浪、弧形等,从而与口腔组织表面更加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接触元件52的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范围为3mil至4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具体而言:
当第三接触元件52的横截面为圆形时,第三接触元件52的各处直径中,最大的直径选为3mil至4mil。
例如,第三接触元件52的横截面的最大直径可以选为3mil、3.2mil、3.4mil、3.6mil、3.8mil或者4mil。
当第三接触元件52的截面为非圆形时,例如第三接触元件52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菱形、或者边数不小于四的多边形时,则第三接触元件52的各处外接圆直径中,最大的外接圆直径选为3mil至4mil。
例如,第三接触元件52的横截面的最大外接圆直径可以选为3mil、3.2mil、3.4mil、3.6mil、3.8mil或者4mil。
进一步优选地,第三接触元件52的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4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
当然,第三接触元件52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例如由曲线构成的形状,或者由直线和曲线组合构成的形状。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三接触元件52沿其延伸方向的剖面中,伸出前表面的端部为锥形。也即第三接触元件52与上述的第一接触元件32相同,均为磨尖刷丝,第三接触元件簇50为磨尖刷丝簇。第三接触元件52和第一接触元件32相比,区别在于横截面的最大直径或者最大外接圆直径不同,具体而言,第一接触元件32的横截面的最大直径或者最大外接圆直径优选为3mil,第三接触元件52的横截面的最大直径或者最大外接圆直径优选为4mil,实现兼具清洁与温和触感。
此外,第三接触元件52突出于前表面21的长度,与第一接触元件32突出于前表面21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远端12与驱动组件耦合,被驱动组件驱动时,带动接触元件载体20上的第一接触元件32和第二接触元件42往复摆动。接触元件载体20的横截面与主体轴线垂直,同一横截面中的第一接触元件32、第二接触元件42和/或第三接触元件52可以以主体10轴线的延伸方向为中心线,进行往复摆动,形成摆动扇面。中心线可以与主体10轴线重合,或者平行。第一接触元件32、第二接触元件42和第三接触元件52由于横截面最大直径不同,抗弯折刚度不同,在受到驱动时摆幅存在差异,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同一横截面中,第三接触元件52伸出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或者,同一横截面中的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三接触元件52伸出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该高度差的存在,可以有效避免同一摆动扇面中的第三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42发生摆动干涉的现象,使得第三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42末端的第三清洁区表面51、第二清洁区表面41能够分别与牙齿、牙缝和/或牙龈组织充分接触摩擦,提高清洁效果。
通过设置该高度差,一方面在清洁过程中受力点可以通过第二接触元件簇40有效落在牙齿表面,防止受力点被第三接触元件簇50支撑,导致清洁效果减弱,伤害牙龈;另一方面,该高度差使得第三接触元件簇5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在高速摆动的过程中不发生干涉,从而更好的传递驱动机构的振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接触元件32的刚度小于等于第二接触元件42,并且第三接触元件52的刚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接触元件42。
如图5所示,接触元件载体20包括多个不连通的第一通道22、多个不连通的第二通道23以及多个不连通的第三通道25。
以下详细介绍第一通道22、第二通道23和第三通道25的具体结构。
从图5可以看到,第一通道23包括两个第一区1和两个第二区2,也即一共四个区域。两个第一区1分别设置在前表面21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二区2分别设置在前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区1大致呈弧形结构,第二区2大致呈直线型结构。第一区1和第二区2之间具有间隙,因此第一区1和第二区2互相独立且不连通。两个第一区1和两个第二区2围成外环结构。
从图5可以看到,第二通道22包括四个第三区3和一个第四区4,也即一共五个区域。第三区3大致呈四边形结构,四个第三区3形成了两行两列的矩阵结构,相邻的第三区3之间具有间隙,也即相邻的第三区3之间互相独立且不连通。四个第三区3位于两个第一区1之间,并且也位于两个第二区2之间,也即位于第一通道22的内侧位置。第四区4呈圆形结构,其设置在四个第三区3的中部位置,也位于前表面21的中心位置。第四区4与第三区3之间具有间隙,也即第四区4和第三区3之间互相独立且不连通。
从图5可以看到,第三通道25包括两个第五区5,也即一共两个区域。第五区5大致呈弧形结构。两个第五区5分别位于两个第一区1的内侧位置,并且两个第五区5均位于第三区3的外侧,也即第五区5位于第一区1和第三区3之间。第五区5与第一区1和第三区3之间均具有间隙,也即第五区5与第一区1和第三区3之间互相独立且不连通。
当然,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道22、第二通道23和第三通道25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的排布方式,而不限于上述的结构。
以下详细介绍本实施例中口腔护理元件中各个参数的取值依据。
一、第一接触元件、第二接触元件长度和第三接触元件的长度和直径取值,以及各通道之间间距的取值
第一接触元件32、第二接触元件42和第三接触元件52的长度和直径会影响各接触元件的摆幅,若各接触元件的摆幅取值不合理,则会导致口腔护理元件振动时相邻的接触元件载体摆动发生干涉,从而导致振动无法有效传递,影响清洁效果。因此首先需要对各接触元件在不同的长度和直径下,在同一振动频率下的摆幅进行测量。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远端12与驱动组件耦合,被驱动组件驱动时,带动接触元件载体20上的接触元件往复摆动。例如,将前表面21静止状态下的平面作为摆幅投影面,接触元件在左边、右边两个方向间往复摆动,则将接触元件簇摆动到右边极限位置时簇中最右边的接触元件、与摆动到左边极限位置时簇中最左边的接触元件,在摆幅投影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作为摆动距离,将静止状态下接触元件簇在摆幅投影面上的投影宽度作为静止距离,摆动距离与静止距离的差值绝对值即为接触元件簇的摆幅。
例如,第一接触元件簇30,在左边、右边两个方向间往复摆动,则将第一接触元件簇30摆动到右边极限位置时最右边的第一接触元件32,与摆动到左边极限位置时最左边的第一接触元件32,在摆幅投影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作为摆动距离,将静止状态下第一接触元件簇30在摆幅投影面上的投影宽度作为静止距离,摆动距离与静止距离的差值绝对值即为第一接触元件簇30的摆幅。同理可得第二接触元件簇40、第三接触元件簇50的摆幅。
为此,申请人进行了大量实验,例如图9所示,图9示出了磨尖刷丝在长度为6mm,直径为3mil情况下的摆幅测量示意。图9中右侧视图表示了口腔护理元件在静止状态下的位置示意,图9中左侧视图和中部视图分别示出了口腔护理元件在振动状态下,磨尖刷丝簇摆动至左极限和右极限的位置示意,图9的左侧视图和中部视图通过高速相机进行拍摄。
从图9可以看到,磨尖刷丝簇的摆幅计算方法为,磨尖刷丝簇的摆动两端极限位置的距离,减去磨尖刷丝簇在静止状态下的两侧的距离,按照图9中刻度尺的测量,也即:
摆幅=(60.5-50.0)—(58.75-50.25)=2.0mm;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摆幅指的是磨尖刷丝朝左右方向两侧的摆幅,因此其朝向一侧的摆幅即为1.0mm。
按照图9所示的测量方法,将磨尖刷丝和磨圆刷丝,在不同的长度和直径情况下进行摆幅测量,得到了图10和图11的测量结果(限于篇幅,不一一示出各个测量示意图)。
图10上侧图表示出了直径为3mil的磨尖刷丝在直径为6mm、7mm、8mm、9mm、10mm、11mm和12mm情况下的摆幅。其中,横坐标轴为刷丝长度,纵坐标轴为摆幅。
图10下侧图表示出了直径为4mil的磨尖刷丝在直径为6mm、7mm、8mm、9mm、10mm、11mm和12mm情况下的摆幅。其中,横坐标轴为刷丝长度,纵坐标轴为摆幅。
图11上侧图表示出了直径为4mil的磨圆刷丝在直径为6mm、7mm、8mm、9mm、10mm、11mm和12mm情况下的摆幅。其中,横坐标轴为刷丝长度,纵坐标轴为摆幅。
图11中侧图表示出了直径为5mil的磨圆刷丝在直径为6mm、7mm、8mm、9mm、10mm、11mm和12mm情况下的摆幅。其中,横坐标轴为刷丝长度,纵坐标轴为摆幅。
图11下侧图表示出了直径为6mil的磨圆刷丝在直径为6mm、7mm、8mm、9mm、10mm、11mm和12mm情况下的摆幅。其中,横坐标轴为刷丝长度,纵坐标轴为摆幅。
从图10可以看到,直径为3mil和4mil的磨尖刷丝在8mm至10mm长度区间内摆动较为稳定。当长度超过了10mm后,磨尖刷丝出现了异常摆动的情况,包括磨尖刷丝摆幅异常下降或异常上升。
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接触元件簇30的第一接触元件32可选用5mm至12mm长度的磨尖刷丝。为保障磨尖刷丝具有较大摆幅,提升清洁范围和效果,或者刷丝整体搭配的协调性,可选用6mm至11mm长度的磨尖刷丝。为进一步提升清洁范围,或者刷丝整体搭配的协调性,可以选用8mm至10mm长度的磨尖刷丝。例如,可采用8mm至9.5mm的3mil磨尖刷丝。
由于第三接触元件簇50的第三接触元件52也为磨尖刷丝,因此其取值可以参照第一接触元件32进行。
申请人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对于磨圆刷丝而言,随着直径增大,刷丝摆幅最大值所对应的刷丝长度逐渐减小,例如图11,4mil磨圆刷丝为11mm,5mil磨圆刷丝为10mm。为了保证磨圆刷丝具有较大摆幅,较大的提升清洁范围,从而提高清洁力,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磨圆刷丝的直径可选用5mm至12mm长度的磨圆刷丝。为了提升清洁力,或者刷丝整体搭配的协调性,可选8mm至12mm长度的磨圆刷丝,进一步可选8mm至10mm长度的磨圆刷丝,例如,磨圆刷丝可优选为直径为9mm-10mm的5mil磨圆刷丝。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对于第二接触元件簇40的第二接触元件42而言,为保证磨圆刷丝的摆动的协调性,优选11mm以下长度的磨圆刷丝,同时为保证刷头摆动时能充分传递刷柄的能量,优选7mm以上长度磨圆刷丝。
进一步优选地,由于磨圆刷丝与磨尖刷丝特性不同,也为了与第二接触元件42保持整体造型上的协调性,因此第一接触元件32和第三接触元件52优选为7mm至10mm的长度,第二接触元件42优选为7mm至10mm的长度。
根据上述的第一接触元件32、第二接触元件42和第三接触元件52的长度取值范围,以下给出第一接触元件簇30、第二接触元件簇40和第三接触元件簇50的尺寸取值范围。
当第一通道22内仅设置直径为3mil的磨尖刷丝,也即不设置第三通道25时:
优选地,第一接触元件簇30伸出前表面21的部分在横向轴线24上的第一投影长度在5mm至12mm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一接触元件簇30伸出前表面21的部分在横向轴线24上的第一投影长度在6mm至11mm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一接触元件簇30伸出前表面21的部分在横向轴线24上的第一投影长度在8mm至10mm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二接触元件簇40伸出前表面21的部分在横向轴线24上的第二投影长度在5mm至12mm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二接触元件簇40伸出前表面21的部分在横向轴线24上的第二投影长度在8mm至12mm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二接触元件簇40伸出前表面21的部分在横向轴线24上的第二投影长度在8mm至10mm的范围内。
当第一通道22内设置直径为3mil和4mil两种磨尖刷丝,也即需要设置第三通道25作为部分第一通道22时:
优选地,第三接触元件簇50伸出前表面21的部分在横向轴线24上的第三投影长度在5mm至12mm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三接触元件簇50伸出前表面21的部分在横向轴线24上的第三投影长度在6mm至11mm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三接触元件簇50伸出前表面21的部分在横向轴线24上的第一投影长度在8mm至10mm的范围内。
对于第一通道22,第二通道23和第三通道25之间的间距,间距应当满足:当口腔护理元件振动时,两个通道上接触元件簇的摆动不发生干涉(两个通道可以为: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第一通道22和第三通道25、第二通道23和第三通道25、两个第一通道22、两个第二通道23或者两个第三通道25),从而不影响振动的传递,并且尽可能保证两个接触元件簇摆动时紧密贴合,结合各规格磨尖刷丝和磨圆刷丝的摆幅,以下给出各通道之间的距离计算方式:
当第一通道22内仅设置直径为3mil的磨尖刷丝,也即不设置第三通道25时:
当远端12与驱动组件耦合并被驱动组件驱动时,带动第一接触元件32与第二接触元件42往复摆动,第一接触元件簇30与第二接触元件簇40的设置满足系数k。
其中,k=|A1-A2|÷L1,1.6≦k≦2.4;
进一步地,A1为第一接触元件32的摆幅,A2为第二接触元件42的摆幅,L1为相邻的第一通道22与第二通道23边缘的距离。
其中,以任一通道为基准,其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P1宽度的领域范围内若存在另一通道,且P1不超过预设值,则将这两个通道确定为相邻通道,P1即为相邻通道之间边缘的距离。
例如,以第一通道22为基准,其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P2宽度的领域范围内若存在一第二通道23,且P2不超过预设值,则将这两者确定为相邻的第一通道22与第二通道23,P2即为相邻的第一通道22与第二通道23边缘的距离。
在上述计算公式中,|A1-A2|计算的是第一接触元件32和第二接触元件42的摆幅差值,该值除以L1后,得到系数k,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k值越大,则意味着第一接触元件簇3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设置越密集,k值越小,则意味着第一接触元件簇3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设置越分散。
经过申请人实验发现,当k取2.0时,则两个接触元件簇摆动贴合紧密无干涉。若k取1.6以下则两个接触元件簇显得分散,不利于口腔清洁。若k取2.4以上则两个接触元件簇摆动时将出现明显的干涉现象,不利于振动传递。
因此,本实施例中k取值为1.6至2.4之间,并且优选取值为2。
举例进行说明,若第一通道22内第一接触元件簇30的第一接触元件32选用长度为7mm且直径为3mil磨尖刷丝,第二通道32内第二接触元件簇40的第二接触元件42选用长度为10mm且直径为5mil的磨圆刷丝。根据图10和图11所示的图表,前者摆幅为2mm,后者摆幅为3mm,k值优选为2,则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的间距可选0.5mm。
当第一通道22内设置直径为3mil和4mil两种磨尖刷丝,也即需要设置第三通道25作为部分第一通道22时:
当远端12与驱动组件耦合并被驱动组件驱动时,带动第三接触元件52与第二接触元件42往复摆动,第三接触元件簇50与第二接触元件簇40的设置满足系数k。
其中,k=|A3-A2|÷L2,1.6≦k≦2.4;
进一步地,A3为第三接触元件52的摆幅,A2为第二接触元件42的摆幅,L2相邻的第三通道25与第二通道23边缘的距离。
在上述计算公式中,|A3-A2|计算的是第三接触元件52和第二接触元件42的摆幅差值,该值除以L2后,得到系数k,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k值越大,则意味着第三接触元件簇5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设置越密集,k值越小,则意味着第三接触元件簇5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设置越分散。
经过申请人实验发现,当k取2.0时,则两个接触元件簇摆动贴合紧密无干涉。若k取1.6以下则两个接触元件簇显得分散,不利于口腔清洁。若k取2.4以上则两个接触元件簇摆动时将出现明显的干涉现象,不利于振动传递。
因此,本实施例中k取值为1.6至2.4之间,并且优选取值为2。
当然,上述的公式也可以用于计算相邻的两个第一通道22、相邻的两个第二通道23或者相邻的两个第三通道25之间的距离。以相邻的两个第一通道22为例,当相邻的两个第一通道22内的两个第一接触元件簇30的第一接触元件32的规格(直径和长度)不同时,将两个第一接触元件32的摆幅数据带入上述公式,并对k进行适当取值后,即可计算出相邻的两个第一通道22之间的距离。
除了上述通过公式计算相邻通道的间距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相邻通道的间距的优选值,具体而言,若两个相邻的通道之间的间距过大,则可植入的刷丝较少,刷丝过于稀疏导致存在摆动盲区,清洁效果差;两个相邻的通道之间的间距过小,则植毛件也即接触元件载体的结构强度不足,且毛束密度过大不利于风干,滋生细菌。由此可见,相邻的通道之间的间距取值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当第一通道22内仅设置直径为3mil的磨尖刷丝,也即不设置第三通道25时:
以第一通道22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4mm至1.0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一通道22和/或第二通道23。也即相邻的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之间的间距在0.4mm至1.0mm的范围内,相邻的两个第一通道22之间的间距在0.4mm至1.0mm的范围内。
优选地,以第一通道22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6mm至0.8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一通道22和/或第二通道23。也即相邻的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之间的间距在0.6mm至0.8mm的范围内,相邻的两个第一通道22之间的间距在0.6mm至0.8mm的范围内。
优选地,以第一通道22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7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一通道22和/或第二通道23。也即相邻的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之间的间距选为0.7mm,相邻的两个第一通道22之间的间距选为0.7mm。
以第二通道23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4mm至1.0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二通道23。也即相邻的两个第二通道22之间的间距在0.4mm至1.0mm的范围内。
优选地,以第二通道23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6mm至0.8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二通道23。即相邻的两个第二通道22之间的间距在0.6mm至0.8mm的范围内。
优选地,以第二通道23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7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二通道23。即相邻的两个第二通道23之间的间距选为0.7。
当第一通道22内设置直径为3mil和4mil两种磨尖刷丝,也即需要设置第三通道25作为部分第一通道22时:
以第三通道25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4mm至1.0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第一通道22和/或第二通道23。也即相邻的第三通道25和第一通道22之间的间距在0.4mm至1.0mm的范围内,相邻的第三通道25和第二通道23之间的间距在0.4mm至1.0mm的范围内。
优选地,以第三通道25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6mm至0.8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第一通道22和/或第二通道23。也即相邻的第三通道25和第一通道22之间的间距在0.6mm至0.8mm的范围内,相邻的第三通道25和第二通道23之间的间距在0.6mm至0.8mm的范围内。
优选地,以第三通道25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7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也即相邻的第三通道25和第一通道22之间的间距选为0.7mm,相邻的第三通道25和第二通道23之间的间距选为0.7mm。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接触元件载体20存在相邻的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的横截面中,第一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或者,横截面中的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一接触元件32伸出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由此,通过该高度差的存在,可以有效避免同一摆动扇面中的相邻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中的接触元件发生摆动干涉的现象,相邻的第一清洁区表面31、第二清洁区表面41能够分别与牙齿、牙缝和/或牙龈组织充分接触摩擦,提高清洁效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接触元件载体20存在相邻的第三通道25和第二通道23的横截面中,第三接触元件52伸出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或者,横截面中的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一接触元件32伸出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由此,通过该高度差的存在,可以有效避免同一摆动扇面中的相邻第三通道25和第二通道23中的接触元件发生摆动干涉的现象,相邻的第三清洁区表面51、第二清洁区表面41能够分别与牙齿、牙缝和/或牙龈组织充分接触摩擦,提高清洁效果。
二、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面积占比取值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2和第三通道25植入的是磨尖刷毛,第二通道23植入的是磨圆刷毛,因此第一通道22、第二通道23和第三通道25的面积占比,实际为磨尖刷毛区域和磨圆刷毛区域的占比。如图12所示,对于单根的磨圆刷丝而言,较粗的磨圆刷丝抗变形能力强,压力主要通过磨圆刷丝的尖端传递到牙龈组织。例如单根5mil的磨圆刷丝的压力面积为πr2=π×0.1272=0.051mm2。对于单根的磨尖刷丝而言,较细的尖头刷丝变形能力弱,压力主要通过弯曲后的磨尖刷丝侧面传递至牙龈组织,例如单根3mil的磨尖刷丝的压力面积为2*r*L/2=2×0.0.0762×1/2=0.0762mm2。如图13所示,对于多根磨圆刷丝而言,较粗的磨圆刷丝运动状态下主要呈直线状态,压力只能通过部分刷丝传递到牙龈组织上,并且单位面积内磨圆刷丝数量为206pcs/(R=1mm)。对于多根磨尖刷丝而言,较细的磨尖刷丝运动状态下主要呈弯曲状态,压力通过几乎全部磨尖刷丝传递到牙龈组织上,并且单位面积内磨尖刷丝数量为592pcs/(R=1mm)。
由此可见,较细的磨尖刷丝单根受力面积更大,单位面积内磨尖刷丝数量更多,并且柔软的磨尖刷丝能够尽可能多根的作用在牙龈上,使得较细的磨尖刷丝能够使牙龈感到”柔和”,提高舒适感。较粗的磨圆刷丝单根受力面积较小,对牙齿和牙龈施加的压强较大,因此能够更有效的清除牙齿和牙龈上的食物残渣和污垢,清洁效果好。
如上述所述,磨尖刷毛具有较好的舒适度,而磨圆刷毛具有较高的清洁力,因此第一通道22、第二通道23和第三通道25的面积占比取值会影响本实施例的口腔护理元件的舒适度和清洁力。
为了选出第一通道22、第二通道23和第三通道25的最优配比,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区1、第二区2、第三区3、第四区4和第五区5分别植入磨尖刷毛或者磨圆刷毛,使得前表面上形成的磨尖刷毛区域和磨圆刷毛区域具有不同的比例,并形成了十个样品,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样品中浅色区域植入的是磨尖刷毛,样品中植入的深色区域植入的是磨圆刷毛。图14中个样品的区域,与图5中所示出的第一区1、第二区2、第三区3、第四区4和第五区5对应。以下介绍各个样品的具体情况。
样品1:第一区1、第二区2、第三区3、第四区4和第五区5全部植入磨尖刷丝,磨圆刷丝的面积占比为0%,在r=1mm的单位圆内磨圆刷丝的数量为0,磨尖刷丝的数量为592;
样品2:第一区1、第二区2、第三区3、和第五区5植入磨尖刷丝,第四区4植入磨圆刷丝,磨圆刷丝的面积占比为2.03%,在r=1mm的单位圆内磨圆刷丝的数量为4,磨尖刷丝的数量为578;
样品3:第一区1、第二区2、第三区3、第四区4和一个第五区5植入磨尖刷丝,另外一个第五区5植入磨圆刷丝,磨圆刷丝的面积占比为5.44%,在r=1mm的单位圆内磨圆刷丝的数量为11,磨尖刷丝的数量为560;
样品4:第一区1、第二区2、第三区3和第四区4植入磨尖刷丝,第五区5植入磨圆刷丝,磨圆刷丝的面积占比为10.86%,在r=1mm的单位圆内磨圆刷丝的数量为22,磨尖刷丝的数量为528;
样品5:第一区1、第二区2、第四区4、第五区5植入磨尖刷丝,第三区3植入磨圆刷丝,磨圆刷丝的面积占比为14.19%,在r=1mm的单位圆内磨圆刷丝的数量为29,磨尖刷丝的数量为508;
样品6:第一区1、第二区2、和第五区5植入磨尖刷丝,第三区3和第四区4植入磨圆刷丝,磨圆刷丝的面积占比为16.22%,在r=1mm的单位圆内磨圆刷丝的数量为33,磨尖刷丝的数量为496;
样品7:第一区1和第二区2植入磨尖刷丝,第三区3、第四区4和第五区5植入磨圆刷丝,磨圆刷丝的面积占比为27.08%,在r=1mm的单位圆内磨圆刷丝的数量为56,磨尖刷丝的数量为432;
样品8:第一区1和第五区5植入磨尖刷丝,第二区2、第三区3和第四区4植入磨圆刷丝,磨圆刷丝的面积占比为50.75%,在r=1mm的单位圆内磨圆刷丝的数量为105,磨尖刷丝的数量为292;
样品9:第三区3和第四区4植入磨尖刷丝,第一区1、第二区2和第五区5植入磨圆刷丝,磨圆刷丝的面积占比为83.78%,在r=1mm的单位圆内磨圆刷丝的数量为173,磨尖刷丝的数量为96;
样品10:第一区1、第二区2、第三区3、第四区4和第五区5全部植入磨圆刷丝,磨圆刷丝的面积占比为100%,在r=1mm的单位圆内磨圆刷丝的数量为206,磨尖刷丝的数量为0。
将上述的十个样品进行清洁力和柔和度实验,得到了如图15所示的清洁力与磨圆刷丝面积比例的图表,以及得到了如图16所示的柔和度与磨圆刷丝面积比例的图表。其中,图15中,横坐标轴为磨圆刷丝的面积比例,纵坐标轴为对应样品的清洁力,清洁力越强,对应的清洁力数值越大,清洁力越小,对应的清洁力数值越小。图16中,横坐标轴为磨圆刷丝的面积比例,纵坐标轴为对应样品的柔和度,样品的清洁区表面压强越小,柔和度数值越大,表面压强越大,柔和度数值越小。
需要说明的是,图15中图表的清洁力通过测试设备即可测得。图16中图表的柔和度的计算方式为刷丝数量乘以受力面积,柔和度数值越高,则舒适度越高,柔和度数值越低,则舒适度越低。
申请人通过大量实验发现,总体趋势下,随着磨圆刷丝面积所占比例的提高,清洁力不断提高。在磨圆刷丝面积所占比例在18%以下时,随着磨圆刷丝的面积比例上升,清洁力快速上升。在磨圆刷丝面积所占比例在18%以上时,清洁力的提升放缓,并且趋势线趋近于直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从图15可以得出,磨圆刷丝面积所占比例在20%以上时,继续提高磨圆刷丝面积所占比例,对提高清洁力作用减缓。根据申请人对样品1至样品10进行用户口腔清洁测试后发现,磨圆刷丝面积所占比例在10%以上时,口腔护理元件已经能够满足日常清洁需求。
申请人通过大量实验发现,总体趋势下,随着磨圆刷丝面积所占比例的提高,柔和度不断降低,并且趋势线趋近于直线。并且结合图17可以看到,随着磨圆刷丝面积所占比例的提高,口腔护理元件往复振动在样品上形成的划痕逐渐加重且变宽,则说明口腔护理元件的舒适度在不断下降。结合图1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保证清洁力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的降低磨圆刷丝面积所占的比例。
根据上述实验内容,以下给出第一通道22、第二通道23和第三通道25的面积所占比例范围。
当第一通道22内仅设置直径为3mil的磨尖刷丝,也即不设置第三通道25时:
优选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与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6。也即磨尖刷丝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大于或者等于60%。
优选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与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8。也即磨尖刷丝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大于或者等于80%。
优选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与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1。也即磨圆刷丝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大于或者等于10%。
优选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与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15。也即磨圆刷丝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大于或者等于15%。
当第一通道22内设置直径为3mil和4mil两种磨尖刷丝,也即需要设置第三通道25作为部分第一通道22时:
优选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与第三通道25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与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三通道25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6。也即磨尖刷丝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大于或者等于60%。
优选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与第三通道25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与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三通道25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8。也即磨尖刷丝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大于或者等于80%。
优选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与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三通道25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1。也即磨圆刷丝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大于或者等于10%。
优选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与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和第三通道25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15。也即磨圆刷丝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大于或者等于15%。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给出了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在前表面21所占的比例,以及各第一通道22和各第二通道23的面积取值范围。
优选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21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2至0.6。
优选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21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3至0.5。
优选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21积的比例范围为0.4。
具体而言,较大面积占比的第一通道22,可以保证设置较多的磨尖刷丝来保障柔和触感,对牙龈进行温和清洁。但第一通道22的所占面积过大则会导致接触元件载体20结构强度降低,降低实用性。
进一步地,当设置有第三通道25时,上述的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指的是各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和各第三通道25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
优选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21积的比例范围为0.03至0.15。
优选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积21的比例范围为0.05至0.10。
优选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积21的比例范围为0.07。
具体而言,设置适量面积占比的第二通道23来设置磨圆刷丝,能够保障清洁力。但第二通道23的所占面积过大则会产生刺痛感,降低舒适度。同时,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的整体面积应当合理配比,二者的整体面积不能过多占用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21总面积,否则会降低接触元件载体20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各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3mm2。其中,此处的第一通道22指的是设置有直径为4mil的磨尖刷丝的第一通道22。
优选地,各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10mm2
优选地,各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15mm2。其中,此处的第一通道22指的是设置有直径为3mil的磨尖刷丝的第一通道22,当第一通道22具有较大的面积是,才能够对较细直径的磨尖刷丝提供良好的支撑。
优选地,各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1mm2
优选地,各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1.5mm2
优选地,各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3mm2
三、第一接触元件簇、第二接触元件簇以及第三接触元件簇的植毛率取值
第一接触元件簇30、第二接触元件簇40和第三接触元件簇50的植毛率会影响三者的吸水率和舒适度。植毛率越高,则刷丝表面积越大,吸水率越高,则清洁后干燥时间越长,容易滋生细菌。但过低的植毛率会时口腔护理元件丧失柔感,降低舒适度。因此第一接触元件簇30、第二接触元件簇40以及第三接触元件簇50的植毛率需要进行合理取值。
首先从图18可以看到,在同等单位面积下,磨尖刷丝相较于磨圆刷丝具有更高的植毛率,并且整体表面积更大。在R=1mm的单位面积中,布置有直径为3mil的磨尖刷丝的刷丝簇,相较于布置有直径为5mil的磨圆刷丝的刷丝簇,前者的整体表面积为后者的1.72倍。
图19示出了磨圆刷丝面积比例与口腔护理元件的吸水率的变化趋势图表,测试方法为,将样品浸湿后甩干,并测量样品的残余水量。其中,横坐标轴为磨圆刷丝的面积比例,纵坐标轴为样本的吸水量,吸水量越大,则纵坐标轴数值越大。
从图19可以看到,随着磨圆刷丝比率增加,刷丝密度降低,则润湿后吸水量降低,在同等风干效率的情况下,有利于刷头干燥。
图20示出了磨圆刷丝比例与口腔护理元件的干燥率的变化趋势图表。其中,各条测试线为上述样品1至样品10的测试结果,也即代表了不同磨圆刷丝比例的干燥率的测试结果。测试方法为,样品润湿后,每小时测量刷头残余水量。其中,横坐标轴为风干时间,纵坐标轴为样本的吸水量,吸水量越大,则纵坐标轴数值越大。
从图20可以看到,各条测试线的斜率基本一致,也即不同磨圆刷丝与磨圆是刷丝的面积比例,对口腔护理元件干燥率接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元件簇30、第二接触元件簇40和第三接触元件簇50的植毛率考虑因素包括:
1、植毛率应当至少大于65%,植毛率在65%以下会导致产品的良率降低;
2、植毛率大于70%时,使用舒适度较好;
3、结合舒适度以及风干效率,植毛率优选为80%;
4、植毛率的工艺极限为85%。
综上所述:
当第一通道22内仅设置直径为3mil的磨尖刷丝,也即不设置第三通道25时:
优选地,多根第一接触元件32在前表面21处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截面之和,与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的比例在0.55至0.85之间。也即第一接触元件簇30的植毛率在55%至85%之间。
进一步优选地,多根第一接触元件32在前表面21处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截面之和,与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的比例为0.7。也即第一接触元件簇30的植毛率为70%。
优选地,多根第二接触元件42在前表面处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截面之和,与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的比例在0.55至0.85之间。也即第二接触元件簇40的植毛率在55%至85%之间。
进一步优选地,多根第二接触元件42在前表面处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截面之和,与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的比例为0.7。也即第二接触元件簇40的植毛率为70%。
当第一通道22内设置直径为3mil和4mil两种磨尖刷丝,也即需要设置第三通道25作为部分第一通道22时:
优选地,多根第三接触元件52在前表面21处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截面之和,与第三通道25边缘围成的面积的比例在0.55至0.8之间。也即第三接触元件簇50的植毛率在55%至85%之间。
进一步优选地,多根第三接触元件52在前表面处与横向轴线24垂直的截面之和,与第三通道25边缘围成的面积的比例为0.7。也即第三接触元件簇50的植毛率为70%。
以下给出在半径为1mm的单位圆内,植毛率和3mil直径的磨尖刷丝数量关系,以兼顾口腔护理元件的舒适度和风干速度。
植毛率为0%,磨尖刷丝数量为0;
植毛率5%,磨尖刷丝数量为34;
植毛率为10%,磨尖刷丝数量为69;
植毛率为20%,磨尖刷丝数量为138;
植毛率为30%,磨尖刷丝数量为207;
植毛率为40%,磨尖刷丝数量为276;
植毛率为50%,磨尖刷丝数量为344;
植毛率为60%,磨尖刷丝数量为413;
植毛率为70%,磨尖刷丝数量为482;
植毛率为80%,磨尖刷丝数量为551。
进一步地,当第一通道22内设置直径为3mil和4mil两种磨尖刷丝,也即需要设置第三通道25作为部分第一通道22时,植毛率和4mil直径的磨尖刷丝的数量关系可以参考上述取值。
以下给出在半径为1mm的单位圆内,植毛率和5mil直径的磨圆刷丝数量关系,以兼顾口腔护理元件的清洁力和风干速度。
植毛率为0%,磨圆刷丝数量为0;
植毛率5%,磨圆刷丝数量为12;
植毛率为10%,磨圆刷丝数量为25;
植毛率为20%,磨圆刷丝数量为50;
植毛率为30%,磨圆刷丝数量为74;
植毛率为40%,磨圆刷丝数量为99;
植毛率为50%,磨圆刷丝数量为124;
植毛率为60%,磨圆刷丝数量为149;
植毛率为70%,磨圆刷丝数量为174;
植毛率为80%,磨圆刷丝数量为198。
除了上述磨尖刷丝和磨圆刷丝的植毛率和根数关系外,本实施例还给出了在半径1mm的圆内,第一接触元件32和第二接触元件42的根数范围:
优选地,在半径为1mm的圆内,第一接触元件32的根数范围为210至590。
其中,210为直径为4mil磨尖刷丝在植毛率为65%下的根数,590为直径为3mil磨尖刷丝在植毛率为85%下的根数。
优选地,在半径为1mm的圆内,第二接触元件42的根数范围为90至329。
其中,90为直径为6mil磨圆刷丝在植毛率为65%下的根数,329为直径为4mil磨圆刷丝在植毛率为85%下的根数。
优选地,在半径为1mm的圆内,第一接触元件32的根数范围为440至590。
其中,440为直径为3mil磨尖刷丝在植毛率为65%下的根数,590为直径为3mil磨尖刷丝在植毛率为85%下的根数。
优选地,在半径为1mm的圆内,第一接触元件32的根数范围为210至330。
其中,210为直径为4mil磨尖刷丝在植毛率为65%下的根数,330为直径为4mil磨尖刷丝在植毛率为85%下的根数。
优选地,在半径为1mm的圆内,第二接触元件42的根数范围为90至220。
其中,90为直径为5mil磨圆刷丝在植毛率为65%下的根数,220为直径为5mil磨圆刷丝在植毛率为85%下的根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动口腔护理器具,根据本申请的电动口腔护理器具的实施例包括上述的口腔护理元件,以及握持部。其中,握持部包括用于握持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部的驱动组件、能量元件,以及触发元件。驱动组件与上述实施例的口腔护理元件耦合,若触发元件受到触发,则能量元件为驱动组件提供能量,供驱动组件带动口腔护理元件往复振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电动口腔护理器具为电动牙刷。上述的驱动组件可以为电机,上述的能量元件可以为蓄电池,上述的触发元件可以为手动开关。
用户在使用电动牙刷时,拨动手动开关,蓄电池对电机供电,电机启动时驱动壳体发生振动。壳体的振动传递至主体10,以及主体10端部的接触元件载体20。接触元件载体20振动时,驱动第一接触元件簇30和第二接触元件簇40高速摆动。用户将接触元件载体20至于口腔内,实现对口腔的清洁。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37)

1.一种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10),所述主体(10)包括沿主体轴线延伸的近端(11)和远端(12),所述远端(12)用于与驱动组件耦合;
保持在所述近端(11)的接触元件载体(20),所述接触元件载体(20)具有前表面(21)、分别与所述前表面(21)连通的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以及穿过所述前表面(21)的中心点且垂直于所述前表面(21)的横向轴线(24);所述第一通道(22)与所述第二通道(23)互不连通;
第一接触元件簇(30)穿过所述第一通道(22),从所述前表面(21)伸出,所述第一接触元件簇(30)沿所述横向轴线(24)的延伸方向延伸,末端形成几乎连续的第一清洁区表面(31);所述第一接触元件簇(30)由多根第一接触元件(32)形成;
第二接触元件簇(40)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3),从所述前表面(21)伸出,所述第二接触元件簇(40)沿所述横向轴线(24)的延伸方向延伸,末端形成几乎连续的第二清洁区表面(41);所述第二接触元件簇(40)由多根第二接触元件(42)形成;
所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所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和所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6,和/或,所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所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和所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所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和所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所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和所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之和的比例大于或者等于0.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所述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2至0.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所述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3至0.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所述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所述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03至0.1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所述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05至0.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与所述接触元件载体(20)的前表面积的比例范围为0.07。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元件(32)与所述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范围为3mil至4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和/或,所述第二接触元件(42)与所述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范围为4mil至6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
所述接触元件载体(20)存在所述第一通道(22)和所述第二通道(23)的横截面中,所述第一接触元件(32)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或者,所述横截面中的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一接触元件(32)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载体(20)包括多个不连通的所述第一通道(22)。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载体(20)包括多个不连通的第二通道(23)。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通道(22)中的部分第一通道(22)中穿过的所述第一接触元件(32)与所述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3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所述多个第一通道(22)中的另一部分第一通道(22)中穿过的第一接触元件(32)与所述横向轴线(24)垂直的横截面具有4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元件(52)与所述横向轴线(42)垂直的横截面具有5mil的最大直径或最大外接圆直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3mm2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10mm2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15mm2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1mm2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1.5mm2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均不小于3mm2
2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远端(12)与驱动组件耦合并被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时,带动所述第一接触元件(32)与所述第二接触元件(42)往复摆动,所述第一接触元件簇(30)与所述第二接触元件簇(40)的设置满足系数k,
k=|A1-A2|÷L1,1.6≦k≦2.4;
其中,A1为所述第一接触元件(32)的摆幅,A2为所述第二接触元件(42)的摆幅,L1为相邻的第一通道(22)与第二通道(23)边缘的距离。
2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元件簇(30)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部分在所述横向轴线(24)上的第一投影长度在5mm至12m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第二接触元件簇(40)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部分在所述横向轴线(24)上的第二投影长度在5mm至12mm的范围内。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元件簇(30)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部分在所述横向轴线(24)上的第一投影长度在6mm至11mm的范围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元件簇(40)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部分在所述横向轴线(24)上的第二投影长度在8mm至13mm的范围内。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元件簇伸(30)出所述前表面(21)的部分在所述横向轴线(24)上的第一投影长度在8mm至10mm的范围内。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元件簇(40)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部分在所述横向轴线(24)上的第二投影长度在8mm至10mm的范围内。
2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通道(22)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4mm至1.0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一通道(22)和/或所述第二通道(23);和/或,
以所述第二通道(23)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4mm至1.0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二通道(23)和/或所述第一通道(22)。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通道(22)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6mm至0.8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一通道(22)和/或所述第二通道(23);和/或,
以所述第二通道(23)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6mm至0.8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二通道(23)和/或所述第一通道(22)。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通道(22)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7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一通道(22)和/或所述第二通道(23);和/或,
以所述第二通道(23)的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0.7mm宽度的领域内存在另一第二通道(23)和/或所述第一通道(22)。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载体(20)存在相邻的第一通道(22)和第二通道(23)的横截面中,所述第一接触元件(42)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所述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或者,所述横截面中的第二接触元件(42)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最大长度与第一接触元件(32)伸出所述前表面(21)的最短长度的差值不超过3mm。
3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元件(32)的刚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接触元件(42)。
3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元件(32)沿其延伸方向的剖面中,伸出所述前表面的端部为锥形,所述第二接触元件(42)沿其延伸方向的剖面中,伸出所述前表面的端部为圆弧形或接近圆弧形。
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第一接触元件(32)在所述前表面(21)处与所述横向轴线(24)垂直的截面之和,与所述第一通道(22)边缘围成的面积的比例在0.65至0.85之间。
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第二接触元件(42)在所述前表面处与所述横向轴线(24)垂直的截面之和,与所述第二通道(23)边缘围成的面积的比例在0.65至0.85之间。
3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元件(32)的最大截面形状为三角形、菱形、或者边数不小于四的多边形,和/或,所述第二接触元件(42)的最大截面形状为三角形、菱形、或者边数不小于四的多边形。
3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其特征在于,在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道(22)和所述第二通道(23)的所述横向轴线(24)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通道(22)的内侧边缘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外侧(24)边缘的外侧。
37.一种电动口腔清理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口腔护理元件,以及握持部,
所述握持部包括用于握持的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驱动组件、能量元件,以及触发元件;
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口腔护理元件耦合,若所述触发元件受到触发,则所述能量元件为所述驱动组件提供能量,供所述驱动组件带动所述口腔护理元件往复振动。
CN202310902111.0A 2023-07-20 2023-07-20 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 Pending CN1168986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02111.0A CN116898618A (zh) 2023-07-20 2023-07-20 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02111.0A CN116898618A (zh) 2023-07-20 2023-07-20 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98618A true CN116898618A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56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02111.0A Pending CN116898618A (zh) 2023-07-20 2023-07-20 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9861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02241B1 (en) Brushhead for use in an acoustic toothbrush
US9723912B2 (en) Toothbrush apparatus with an arcuate toothbrush head and bristle configuration
US9668840B2 (en) Oral hygiene appliance with bristle characteristics for effective cleaning
JP2012511944A (ja) 歯ブラシ
KR20130057495A (ko) 구강 관리기구
WO2000015075A9 (en) Improved brushhead for a toothbrush
JP2002512535A (ja) 隣接面間の歯垢除去のための軌道状または往復振動法、ならびに器具
US20030088932A1 (en) Toothbrush
JPH1057149A (ja) 歯ブラシ
HU225548B1 (en) Toothbrush
JP2004202065A (ja) 超音波歯ブラシ
CN116898618A (zh) 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
CN116983113A (zh) 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
JP4306681B2 (ja) 電動歯ブラシ
CN116869684A (zh) 口腔护理元件及电动口腔护理器具
JP2001120358A (ja) 歯ブラシ
JP2001178543A (ja) 歯ブラシ
CN209862674U (zh) 电动牙刷头及电动牙刷
JP4097323B2 (ja) 歯ブラシ
JP2001353025A (ja) 歯ブラシ
JP4688345B2 (ja) 歯ブラシ
JP2015091283A (ja) 歯ブラシ
CN219894963U (zh) 正畸刷头和牙刷
TWI826404B (zh) 電動牙刷用替換刷頭以及電動牙刷
CN220001986U (zh) 一种u型电动牙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