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96281A - 导电单元 - Google Patents

导电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96281A
CN116896281A CN202310325856.5A CN202310325856A CN116896281A CN 116896281 A CN116896281 A CN 116896281A CN 202310325856 A CN202310325856 A CN 202310325856A CN 116896281 A CN116896281 A CN 1168962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conductive member
phase
electric machine
rotating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258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和贵
藤冈征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96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962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19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with provision for replenishing the cooling medium;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leakage of the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电单元,能够确保多个导电部件彼此的绝缘,并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及轻量化。导电单元(10)具备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绝缘罩(12)。U相导电部件(11U)具有U相汇流条(110U)和与U相汇流条(110U)一体地模制成形的模制部件(13)。V相导电部件(11V)具有V相汇流条(110V),不具有模制部件(13)。绝缘罩(12)将U相汇流条(110U)与V相汇流条(110V)隔离,且绝缘罩(12)仅由模制部件(13)支承。

Description

导电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多个导电部件的导电单元。
背景技术
近年来,面向低碳社会或脱碳社会的实现的举措十分活跃,为了削减CO2排放量,驱动源的电动化急速发展。
进而,在驱动源的电动化中,为了改善能量效率,进行了与能量效率更优异的旋转电机、向旋转电机进行电力的授受时的损失的降低有关的研究开发。
通常,在旋转电机的电力的授受中,使用汇流条单元等导电单元,所述汇流条单元具备多个导电部件如汇流条。在导电单元中,要求既能确保导电部件彼此的绝缘,又能以低损耗授受大电力。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导电单元,其具备三个导电部件(导电体)和收纳三个导电部件并将三个导电部件彼此隔离的绝缘部件(逆变器端子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1/055806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导电单元中,绝缘部件(逆变器端子台)支承于马达壳体。因此,需要将用于将绝缘部件(逆变器端子台)固定于马达壳体的固定部设置于绝缘部件(逆变器端子台),在低成本化及轻量化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电单元,其有助于用于削减CO2排放量的驱动源的电动化,并且能够确保多个导电部件彼此的绝缘,并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及轻量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电单元,所述导电单元具备绝缘部件以及多个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导电部件包括:
第一导电部件,其具有导电体和与该导电体一体地模制成形的模制部件;以及
第二导电部件,其具有导电体但不具有所述模制部件,
所述绝缘部件将所述多个导电部件的各所述导电体彼此隔离,且所述绝缘部件仅由所述模制部件支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将多个导电部件的各导电体彼此隔离的绝缘部件仅由于模制部件支承,因此能够不在绝缘部件设置用于固定绝缘部件的固定部地固定绝缘部件。由此,能够确保多个导电部件彼此的绝缘,并且实现低成本化及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左侧观察搭载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电单元的车辆驱动装置的内部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电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X方向另一侧(X2侧)观察图2的导电单元的图。
图4是表示从X方向另一侧(X2侧)观察图2的导电单元的U相导电部件的图。
图5是表示图2的导电单元的区域A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导电单元
11U U相导电部件(导电部件、第一导电部件)
11V V相导电部件(导电部件、第二导电部件)
11W W相导电部件(导电部件、第三导电部件)
110U U相汇流条(导电体)
110V V相汇流条(导电体)
110W W相汇流条(导电体)
111U 第一端部
111V 第一端部
111W 第一端部
112U 第二端部
112V 第二端部
112W 第二端部
113V 弯曲部
113W 弯曲部
12 绝缘罩(绝缘部件)
120 底部
120a 下端部
122a 第一绝缘壁部
13 模制部件
30 第一旋转电机
31 第一转子
31a 上端部
32 第一定子
40 第二旋转电机
60 驱动装置壳体(旋转电机壳体)
64 制冷剂贮存部
RC1 第一旋转轴(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导电单元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附图是根据符号的朝向来观察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电单元10安装于搭载于车辆V的车辆驱动装置20。在本说明书等中,为了简单且明确地进行说明,将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向按照由车辆V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进行记载,且在图1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后方表示为Rr,左方表示为L,右方表示为R,上方表示为U,下方表示为D。另外,也将左右方向称为车宽方向。
【车辆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
车辆驱动装置20具备第一旋转电机30、第二旋转电机40、变速装置50和驱动装置壳体60。第一旋转电机30、第二旋转电机40和变速装置50收纳于驱动装置壳体60。另外,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表面配置有未图示的电力转换装置。导电单元10将收纳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第一旋转电机30与配置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外部的未图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电连接。
【第一旋转电机】
第一旋转电机30是利用搭载于车辆V的未图示的内燃机的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机。并且,由第一旋转电机30发电产生的电力经由未图示的电力转换装置向搭载于车辆V的未图示的蓄电装置或第二旋转电机40供给。
第一旋转电机30具有:第一转子31,其具有大致圆环形状,以在车辆V的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第一旋转轴RC1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第一定子32,其从第一转子31的外周面在径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
在第一旋转电机30的通常驱动时,从第一旋转轴RC1方向的左侧观察,第一转子31顺时针旋转。因此,在第一旋转电机30的通常驱动时,第一转子31的上端部31a朝向后方向旋转。
第一定子32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第一定子铁芯321,其具有从第一转子31的外周面沿径向隔开规定的间隔的圆筒状的内周面;以及第一线圈322,其安装于第一定子铁芯321,从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即车辆V的车宽方向观察,具有大致圆环形状。在第一定子铁芯321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固定部321a,在各固定部321a设置有沿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贯通的贯通孔321b。而且,紧固螺栓33分别贯穿各固定部321a的贯通孔321b,并紧固于驱动装置壳体60,由此第一定子32固定于驱动装置壳体60。
第一线圈322具有U相、V相、W相这3相的绕组。第一线圈322具有左侧线圈端部322L,左侧线圈端部322L从第一定子铁芯321的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的一端侧的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V的车宽方向的左端侧的端面即定子铁芯左端面321L向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的外侧、即车宽方向的左侧突出。同样地,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一线圈322还具有右侧线圈端部,右侧线圈端部从第一定子铁芯321的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V的车宽方向的右端侧的端面即定子铁芯右端面向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的外侧、即车宽方向的右侧突出。
【第二旋转电机】
第二旋转电机40是利用搭载于车辆V的未图示的蓄电装置所积蓄的电力、或者由作为发电机的第一旋转电机30发电产生的电力来输出驱动车辆V的动力的电动机。第二旋转电机40也可以在车辆V的制动时,通过车辆V的驱动轮的动能来发电,对前述的蓄电装置进行充电。
第二旋转电机40具有:第二转子41,其具有大致圆环形状,以与第一旋转轴RC1平行地在车辆V的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第二旋转轴RC2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第二定子42,其从第二转子41的外周面在径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第二旋转轴RC2在比第一旋转轴RC1靠后方且上方,与第一旋转轴RC1平行地在车辆V的车宽方向上水平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电机40配置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旋转电机30在前后方向上重叠,且从前后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旋转电机30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在第二旋转电机40的通常驱动时,从第二旋转轴RC2方向的左侧观察,第二转子41顺时针旋转。因此,在第二旋转电机40的通常驱动时,第二转子41的上端部朝向后方向旋转。
第二定子42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第二定子铁芯421,其具有从第二转子41的外周面沿径向隔开规定的间隔的圆筒状的内周面;以及第二线圈422,其安装于第二定子铁芯421,从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即车辆V的车宽方向观察,具有大致圆环形状。在第二定子铁芯421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固定部421a,在各固定部421a设置有沿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贯通的贯通孔421b。而且,紧固螺栓43分别贯穿各固定部421a的贯通孔421b,并紧固于驱动装置壳体60,由此第二定子42固定于驱动装置壳体60。
第二线圈422具有U相、V相、W相这3相的绕组。第二线圈422具有左侧线圈端部422L。左侧线圈端部422L从第二定子铁芯421的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的一端侧的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V的车宽方向的左端侧的端面即定子铁芯左端面421L向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的外侧、即车宽方向的左侧突出。同样地,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线圈422还具有右侧线圈端部。右侧线圈端部从第二定子铁芯421的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V的车宽方向的右端侧的端面即定子铁芯右端面向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的外侧、即车宽方向的右侧突出。
在第二旋转电机40设置有覆盖左侧线圈端部422L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保护件44。线圈保护件44从车宽方向观察覆盖前下区域的左侧线圈端部422L的外周面及左端面。另外,线圈保护件44以从车宽方向观察时与连结第一旋转电机30的第一旋转轴RC1和第二旋转电机40的第二旋转轴RC2的假想直线交叉的方式配置。
在车辆V的前方碰撞时等载荷从前方输入驱动装置壳体60而使第一旋转电机30向后方位移的情况下,线圈保护件44防止第一旋转电机30的左侧线圈端部322L与第二旋转电机40的左侧线圈端部422L直接接触。由此,即使在车辆V的前方碰撞时等载荷从前方输入驱动装置壳体60而使第一旋转电机30向后方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旋转电机30的左侧线圈端部322L与第二旋转电机40的左侧线圈端部422L直接接触而发生短路等。
【变速装置】
变速装置50是与第二旋转电机40机械连结,将从第二旋转电机40输出的动力缓和并向驱动轮传递的装置。变速装置50例如是齿轮式的动力传递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变速装置50除了第二旋转电机40之外,也可以与搭载于车辆V的未图示的内燃机机械地连结。在该情况下,变速装置50将从第二旋转电机40输出的动力和/或从内燃机输出的动力缓和并向驱动轮传递。
【驱动装置壳体】
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滴下管61,其配置于第一旋转电机30的上方,沿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延伸;以及第二滴下管62,其配置于第二旋转电机40的上方,沿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滴下管61在比第一旋转轴RC1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1根,在比第一旋转轴RC1靠后方的位置设置有1根,即共计2根。另外,第二滴下管62在比第二旋转轴RC2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1根,在比第二旋转轴RC2靠后方的位置设置有1根,即共计2根。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驱动装置壳体60的外部向第一滴下管61和第二滴下管62供给制冷剂。在各第一滴下管61的外周面和各第二滴下管62的外周面,沿着各第一滴下管61和各第二滴下管62的轴向形成有多个向下方开口的未图示的滴下孔。从驱动装置壳体60的外部供给到各第一滴下管61和各第二滴下管62的制冷剂从各第一滴下管61的滴下孔滴下到第一旋转电机30的外周面,从各第二滴下管62的滴下孔滴下到第二旋转电机40的外周面。并且,从各第一滴下管61的滴下孔滴下到第一旋转电机30的制冷剂在与第一旋转电机30接触而将第一旋转电机30冷却之后,因重力而向第一旋转电机30的下方流下。同样地,从各第二滴下管62的滴下孔滴下到第二旋转电机40的制冷剂在与第二旋转电机40接触而将第二旋转电机40冷却之后,因重力而向第二旋转电机40的下方流下。
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下部形成有制冷剂贮存部64。在制冷剂贮存部64中贮存从各第一滴下管61的滴下孔滴下而对第一旋转电机30进行了冷却的制冷剂、以及从各第二滴下管62的滴下孔滴下而对第二旋转电机40进行了冷却的制冷剂。即,从各第一滴下管61的滴下孔滴下而对第一旋转电机30进行了冷却的制冷剂因重力而向第一旋转电机30的下方流下并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64,从各第二滴下管62的滴下孔滴下而对第二旋转电机40进行了冷却的制冷剂因重力而向第二旋转电机40的下方流下并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64。
制冷剂贮存部64形成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前侧下部、第一旋转电机30的下方,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64以使第一旋转电机30的至少一部分浸渍于制冷剂。因此,在第一旋转电机30驱动时,利用旋转的第一转子31将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64的制冷剂搅起,由第一转子31搅起的制冷剂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飞散,对第一旋转电机30、第二旋转电机40、变速装置50等进行温度调节。由此,车辆驱动装置20的温度调节性能提高。
【配电部件】
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连接器单元81和第二连接器单元8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单元81和第二连接器单元82沿前后方向排列地设置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表面,第一连接器单元81处于前方,第二连接器单元82处于后方。另外,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设置有端子台91。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91设置于第一旋转电机30的上方。
第一连接器单元81上下贯穿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表面。第一连接器单元81的上端从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表面朝向上方而向外部露出,第一连接器单元81的下端位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
在第一连接器单元81的上端部从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表面向上方露出的部分,设置有具备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部811U、811V、811W的外部连接器部811。在第一连接器单元81的下端部,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设置有具备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部812U、812V、812W的内部连接器部812。
在外部连接器部811的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部811U、811V、811W分别连接有与配置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方的未图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电连接的U相、V相、W相的导电部件。
在端子台91的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部91U、91V、91W分别连接有U相、V相、W相的配线部件92U、92V、92W。配线部件92U、92V、92W的一端部分别与端子台91的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部91U、91V、91W连接,配线部件92U、92V、92W的另一端部分别与第一线圈322的U相、V相、W相的绕组连接。
第二连接器单元82上下贯穿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表面。第二连接器单元82的上端从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表面朝向上方而向外部露出,第二连接器单元82的下端位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
在第二连接器单元82的上端部,在从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表面向上方露出的部分设置有具备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部821U、821V、821W的外部连接器部821。在第二连接器单元82的下端部,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设置有具备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部822U、822V、822W的内部连接器部822。
在外部连接器部821的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部821U、821V、821W分别连接有与配置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方的未图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电连接的U相、V相、W相的导电部件。
在内部连接器部822的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部822U、822V、822W分别连接有U相、V相、W相的配线部件93U、93V、93W。配线部件93U、93V、93W的一端部分别与内部连接器部822的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部822U、822V、822W连接,配线部件93U、93V、93W的另一端部分别与第二线圈422的U相、V相、W相的绕组连接。
导电单元10配置在第一旋转电机30的上方。导电单元10将第一连接器单元81的内部连接器部812的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部812U、812V、812W与端子台91的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部91U、91V、91W分别连接。
因此,导电单元10将收纳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第一旋转电机30与配置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外部的未图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电连接,进行收纳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第一旋转电机30的电力的授受。
这样,导电单元10配置于第一旋转电机30的上方,因此能够抑制导电单元10受到伴随第一旋转电机30的驱动而产生的热的影响。
【导电单元的详细情况】
如图2和图3所示,导电单元10包括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W相导电部件11W和绝缘罩12。
U相导电部件11U具有U相汇流条110U和与U相汇流条110U一体地模制成形的模制部件13。模制部件13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U相汇流条110U的第一端部111U与第一连接器单元81的内部连接器部812的U相的端子部812U连接,第二端部112U与端子台91的U相的端子部91U连接。
V相导电部件11V具有V相汇流条110V,不具有模制部件13。V相汇流条110V的第一端部111V与第一连接器单元81的内部连接器部812的V相的端子部812V连接,V相汇流条110V的第二端部112V与端子台91的V相的端子部91V连接。
W相导电部件11W具有W相汇流条110W,不具有模制部件13。W相汇流条110W的第一端部111W与第一连接器单元81的内部连接器部812的W相的端子部812W连接,W相汇流条110W的第二端部112W与端子台91的W相的端子部91W连接。
这样,利用U相汇流条110U、V相汇流条11OV和W相汇流条110W将收纳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第一旋转电机30与配置于驱动装置壳体60的外部的未图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电连接。
绝缘罩12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绝缘罩12将U相汇流条110U、V相汇流条110V和W相汇流条110W的各相汇流条彼此隔离。绝缘罩12覆盖U相汇流条110U、V相汇流条11OV和W相汇流条110W的一部分,保护各汇流条。
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在X方向上排列配置。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均沿与X方向垂直的Y方向延伸设置。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使说明明确且简洁,将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的排列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相对于X方向垂直且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延伸设置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相对于X方向和Y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而且,在图2至图5中,为了方便,将X方向的一侧表示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表示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表示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表示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表示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表示为Z2。并且,将U相汇流条110U、V相汇流条110V和W相汇流条110W各自的配置有第一端部111U、111V、111W的一侧定义为Y方向的一侧(Y1侧),将U相汇流条110U、V相汇流条110V和W相汇流条110W各自的配置有第二端部112U、112V、112W的一侧定义为Y方向的另一侧(Y2侧)。
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在X方向上从一侧(X1侧)朝向另一侧(X2侧)按照V相导电部件11V、U相导电部件11U、W相导电部件11W的顺序排列配置。即,V相导电部件11V在X方向上配置于U相导电部件11U的一侧(X1侧),W相导电部件11W在X方向上配置于U相导电部件11U的另一侧(X2侧)。
绝缘罩12具备:底部120,其在Z方向上覆盖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的一侧(Z1侧)的至少一部分;一侧侧壁部121a,其从底部120朝向Z方向另一侧(Z2侧)延伸设置,覆盖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W相导电部件11W中的、在X方向上位于最靠一侧(X1侧)的位置的V相导电部件11V的X方向一侧(X1侧)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另一侧侧壁部121b,其从底部120朝向Z方向另一侧(Z2侧)延伸设置,覆盖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W相导电部件11W中的、在X方向上位于最靠另一侧(X2侧)的位置的W相导电部件11W的X方向另一侧(X2侧)的至少一部分。
绝缘罩12还具备:第一绝缘壁部122a,其从底部120朝向Z方向另一侧(Z2侧)突出,在U相导电部件11U与V相导电部件11V之间沿Y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第二绝缘壁部122b,其在U相导电部件11U与W相导电部件11W之间沿Y方向延伸设置。
第一绝缘壁部122a覆盖U相导电部件11U的X方向一侧(X1侧)的至少一部分。
第二绝缘壁部122b覆盖U相导电部件11U的X方向另一侧(X2侧)的至少一部分。
绝缘罩12还具备:第三绝缘壁部122c,其从底部120朝向Z方向另一侧(Z2侧)突出,在第一绝缘壁部122a与V相导电部件11V之间沿Y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第四绝缘壁部122d,其从底部120朝向Z方向另一侧(Z2侧)突出,在第二绝缘壁部122b与W相导电部件11W之间沿Y方向延伸设置。
第三绝缘壁部122c覆盖V相导电部件11V的X方向另一侧(X2侧)的至少一部分。
第四绝缘壁部122d覆盖W相导电部件11W的X方向一侧(X1侧)的至少一部分。
在第一绝缘壁部122a及第二绝缘壁部122b分别形成有卡止U相导电部件11U的模制部件13的卡止爪123。形成于第一绝缘壁部122a的卡止爪123从第一绝缘壁部122a朝向X方向另一侧(X2侧)突出。形成于第二绝缘壁部122b的卡止爪123从第二绝缘壁部122b朝向X方向一侧(X1侧)突出。
U相导电部件11U从Z方向另一侧(Z2侧)嵌插于第一绝缘壁部122a与第二绝缘壁部122b之间。于是,U相导电部件11U的模制部件13卡止于形成于第一绝缘壁部122a和第二绝缘壁部122b的各个卡止爪123。这样,第一绝缘壁部122a和第二绝缘壁部122b的卡止爪123卡止模制部件13,从而绝缘罩12被模制部件13支承。
这样,绝缘罩12仅由模制部件13支承。
并且,在绝缘罩12支承于U相导电部件11U的模制部件13,U相汇流条110U、V相汇流条110V和W相汇流条110W的各第一端部111U、111V、111W分别与第一连接器单元81的内部连接器部812的端子部812U、812V、812W连接,U相汇流条110U、V相汇流条110V和W相汇流条110W的各第二端部112U、112V、112W分别与端子台91的端子部91U、91V、91W连接的状态下,V相导电部件11V以贯穿一侧侧壁部121a与第三绝缘壁部122c之间的方式配置,W相导电部件11W以贯穿另一侧侧壁部121b与第四绝缘壁部122d之间的方式配置。
这样,将多个导电部件的各导电体彼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U相汇流条110U、V相汇流条110V和W相汇流条110W彼此隔离的绝缘罩12仅支承于模制部件13,因此能够不在绝缘罩12设置用于将绝缘罩12固定于驱动装置壳体60等其他部件的固定部地固定绝缘罩12。由此,能够确保多个导电部件的各导电体彼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U相汇流条110U、V相汇流条110V和W相汇流条110W彼此的绝缘,并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和轻量化。
并且,V相导电部件11V在X方向上配置于具有模制部件13的U相导电部件11U的一侧(X1侧),W相导电部件11W在X方向上配置于具有模制部件13的U相导电部件11U的另一侧(X2侧)。这样,在X方向上排列的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中的位于中央的U相导电部件11U具有模制部件13,绝缘罩12被位于中央的U相导电部件11U的模制部件13支承。由此,与绝缘罩12支承于在X方向上排列的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中的位于端部的导电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V相导电部件11V或者W相导电部件11W的情况相比,绝缘罩12被稳定地支承。
接着,对如下状态的导电单元10进行说明:绝缘罩12被U相导电部件11U的模制部件13支承,U相汇流条110U、V相汇流条110V和W相汇流条110W的各第一端部111U、111V、111W分别与第一连接器单元81的内部连接器部812的端子部812U、812V、812W连接,U相汇流条110U、V相汇流条110V和W相汇流条110W的各第二端部112U、112V、112W分别与端子台91的端子部91U、91V、91W连接。
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的各汇流条110U、110V、110W的第一端部111U、111V、111W形成为,从绝缘罩12露出并且在Z方向上处于彼此隔离的位置。同样地,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的各汇流条110U、110V、110W的第二端部112U、112V、112W形成为,从绝缘罩12露出并且在Z方向上处于彼此隔离的位置。
由此,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的各汇流条110U、110V、110W的第一端部111U、111V、111W和第二端部112U、112V、112W形成为在Z方向上处于彼此隔离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从绝缘罩12露出的第一端部111U、111V、111W彼此和第二端部112U、112V、112W彼此的绝缘性。
并且,在V相汇流条110V,在被绝缘罩12的一侧侧壁部121a和第一绝缘壁部122a夹着的区域、即从X方向观察时与模制部件13重叠的区域,设置有在X方向上向远离U相导电部件11U的一侧、即X方向一侧(X1侧)弯曲的弯曲部113V。
另外,在W相汇流条110W,在被绝缘罩12的另一侧侧壁部121b和第二绝缘壁部122b夹着的区域、即从X方向观察时与模制部件13重叠的区域,设置有在X方向上向远离U相导电部件11U的一侧、即X方向另一侧(X2侧)弯曲的弯曲部113W。
由此,在从X方向观察时不与模制部件13重叠的区域内,能够使V相汇流条110V与U相导电部件11U在X方向上隔开距离并且使W相汇流条110W与U相导电部件11U在X方向上隔开距离,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U相汇流条110U、V相汇流条110V和W相汇流条110W的各汇流条彼此的绝缘性。
U相汇流条11OU的第一端部111U附近向Z方向另一侧(Z2侧)弯曲,从绝缘罩12向Z方向另一侧(Z2侧)及Y方向一侧(Y1侧)露出。而且,U相汇流条110U的第一端部111U向绝缘罩12的Z方向另一侧(Z2侧)及Y方向一侧(Y1侧)露出。
V相汇流条110V的第一端部111V在绝缘罩12的Y方向一侧(Y1侧)露出,位于U相汇流条110U的第一端部111U的Z方向一侧(Z1侧)。
W相汇流条110W的第一端部111W附近向Z方向一侧(Z1侧)弯曲,从绝缘罩12向Y方向一侧(Y1侧)露出。而且,W相汇流条110W的第一端部111W在绝缘罩12的Y方向一侧(Y1侧)露出,位于V相汇流条110V的第一端部111V的Z方向一侧(Z1侧)。
这样,U相汇流条110U的第一端部111U、V相汇流条110V的第一端部111V和W相汇流条110W的第一端部111W从Z方向一侧(Z1侧)向Z方向另一侧(Z2侧)以W相汇流条110W的第一端部111W、V相汇流条110V的第一端部111V、U相汇流条110U的第一端部111U的顺序在Z方向上排列配置。另外,U相汇流条110U的第一端部111U、V相汇流条110V的第一端部111V和W相汇流条110W的第一端部111W在X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
U相汇流条110U的第二端部112U附近向Z方向另一侧(Z2侧)弯曲,从绝缘罩12向Z方向另一侧(Z2侧)及Y方向另一侧(Y2侧)露出。而且,U相汇流条110U的第二端部112U向绝缘罩12的Z方向另一侧(Z2侧)及Y方向另一侧(Y2侧)露出。
V相汇流条110V的第二端部112V在绝缘罩12的Y方向另一侧(Y2侧)露出,位于U相汇流条110U的第二端部112U的Z方向一侧(Z1侧)。
W相汇流条110W的第二端部112W附近向Z方向一侧(Z1侧)弯曲,从绝缘罩12向Y方向另一侧(Y2侧)露出。而且,W相汇流条110W的第二端部112W在绝缘罩12的Y方向另一侧(Y2侧)露出,位于V相汇流条110V的第二端部112V的Z方向一侧(Z1侧)。
这样,U相汇流条110U的第二端部112U、V相汇流条110V的第二端部112V和W相汇流条110W的第二端部112W从Z方向一侧(Z1侧)向Z方向另一侧(Z2侧)以W相汇流条110W的第二端部112W、V相汇流条110V的第二端部112V、U相汇流条110U的第二端部112U的顺序在Z方向上排列配置。另外,U相汇流条110U的第二端部112U、V相汇流条110V的第二端部112V和W相汇流条110W的第二端部112W在X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
【导电单元在驱动装置壳体中的配置】
接着,返回图1,对导电单元10在驱动装置壳体60中的配置进行说明。
导电单元10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配置为,X方向与第一旋转电机30的第一旋转轴RC1平行,即与车宽方向平行地延伸,X方向一侧(X1侧)为右侧,X方向另一侧(X2侧)为左侧。
另外,导电单元10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配置为,Y方向以朝向上方相对于铅垂方向向第一旋转电机30的第一转子31的上端部31a的旋转方向侧倾斜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Y方向一侧(Y1侧)成为上侧,Y方向另一侧(Y2侧)成为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单元10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配置为,Y方向以朝向上方向后方侧倾斜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Y方向一侧(Y1侧)成为上侧,Y方向另一侧(Y2侧)成为下侧。
另外,导电单元10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配置为,Z方向一侧(Z1侧)朝向第二旋转电机40,Z方向另一侧(Z2侧)朝向Z方向的上方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单元10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配置为,Z方向一侧(Z1侧)朝向后下方向,Z方向另一侧(Z2侧)朝向前上方向。
并且,导电单元10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配置为,绝缘罩12的底部120的下端部120a从铅垂方向观察时处于与第一旋转电机30重叠的位置。并且,导电单元10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配置为绝缘罩12的底部120与第二旋转电机40的外周面对置,并且在第二旋转电机40的周向上覆盖第二旋转电机40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
这样,导电单元10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配置为,X方向与第一旋转电机30的第一旋转轴RC1平行地延伸,Y方向以朝向上方相对于铅垂方向向第一旋转电机30的第一转子31的上端部31a的旋转方向侧倾斜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Z方向另一侧(Z2侧)朝向Z方向的上方侧,绝缘罩12的底部120的下端部120a从铅垂方向观察时处于与第一旋转电机30重叠的位置,因此在第一旋转电机30的驱动时,旋转的第一转子31从制冷剂贮存部64搅起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被绝缘罩12的底部120阻挡,沿着绝缘罩12的一侧侧壁部121a与第一绝缘壁部122a之间、第一绝缘壁部122a与第二绝缘壁部122b之问、以及第二绝缘壁部122b与另一侧侧壁部121b之间,顺着底部120流动。并且,导电单元10在驱动装置壳体60的内部配置为,绝缘罩12的底部120的下端部120a从铅垂方向观察时处于与第一旋转电机30重叠的位置,因此沿着绝缘罩12的一侧侧壁部121a与第一绝缘壁部122a之间、第一绝缘壁部122a与第二绝缘壁部122b之间、以及第二绝缘壁部122b与另一侧侧壁部121b之间,顺着底部120流动的制冷剂从底部120的下端部120a向第一旋转电机30流下。
由此,在第一旋转电机30的驱动时,能够将由旋转的第一转子31从制冷剂贮存部64搅起的制冷剂向第一旋转电机30供给,因此第一旋转电机30的冷却性能提高。
导电单元10中,Z方向一侧(Z1侧)朝向第二旋转电机40,绝缘罩12的底部120配置为第二旋转电机40的外周面对置,并且在第二旋转电机40的周向上覆盖第二旋转电机40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由旋转的第一转子31从制冷剂贮存部64搅起的制冷剂向第二旋转电机40飞散。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权利请求的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而且应理解这些变更例及修正例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此外,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任意地组合。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的各汇流条110U、110V、110W的第一端部111U、111V、111W的Z方向上的排列顺序、和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的各汇流条110U、110V、110W的第二端部112U、112V、112W的Z方向上的排列顺序均为从Z方向一侧(Z1侧)向Z方向另一侧(Z2侧)的W相、V相、U相这一相同的顺序。
然而,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的各汇流条110U、110V、110W的第一端部111U、111V、111W的Z方向上的排列顺序也可以与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的各汇流条110U、110V、110W的第二端部112U、112V、112W的Z方向上的排列顺序不同。
这样,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和W相导电部件11W的各汇流条110U、110V、110W形成为从绝缘罩12三维地隔离,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各汇流条110U、110V、110W彼此的绝缘性。
另外,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单元10进行第一旋转电机30的电力的授受,但也可以进行与旋转电机不同的装置的电力的授受。
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了以下事项。在括号内,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1)一种导电单元(导电单元10),其具备绝缘部件(绝缘罩12)以及多个导电部件(U相导电部件11U、V相导电部件11V),其中,
所述多个导电部件包括:
第一导电部件(U相导电部件11U),其具有导电体(U相汇流条110U)和与该导电体一体地模制成形的模制部件(模制部件13);以及
第二导电部件(V相导电部件11V),其具有导电体(V相汇流条110V),不具有所述模制部件,
所述绝缘部件将所述多个导电部件的各所述导电体彼此隔离,且其仅由所述模制部件支承。
根据(1),将多个导电部件的各导电体彼此隔离的绝缘部件仅由模制部件支承,因此能够不在绝缘部件设置用于固定绝缘部件的固定部地固定绝缘部件。由此,能够确保多个导电部件彼此的绝缘,并且实现低成本化及轻量化。
(2)根据(1)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导电部件还包括第三导电部件(W相导电部件11W),所述第三导电部件具有导电体(W相汇流条110W),不具有所述模制部件,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排列配置,
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一侧(X1侧),
所述第三导电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另一侧(X2侧)。
根据(2),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三个导电部件中的位于中央的第一导电部件具有模制部件,绝缘部件由位于第一方向的中央的第一导电部件的模制部件支承。由此,与支承于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导电部件、第二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中的位于端部的导电部件的情况相比,绝缘部件更稳定地被支承。
(3)根据(2)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的各所述导电体上,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模制部件重叠的区域设置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向远离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一侧弯曲的弯曲部(弯曲部113V、113W)。
根据(3),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不与模制部件重叠的区域内,能够使第二导电部件的导电体与第一导电部件在第一方向上隔开距离并且使第三导电部件的导电体与第一导电部件在第一方向上隔开距离,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各导电体彼此的绝缘性。
(4)根据(2)或(3)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Y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的各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个方向侧(Y1侧)的各第一端部(第一端部111U、111V、111W)形成为从所述绝缘部件露出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双方垂直的第三方向(Z方向)上处于彼此隔离的位置,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个方向侧的各第二端部(第二端部112U、112V、112W)形成为从所述绝缘部件露出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处于彼此隔离的位置。
根据(4),第一导电部件、第二导电部件和第三导电部件的各导电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形成为在第三方向上处于彼此隔离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从绝缘部件露出的第一端部彼此和第二端部彼此的绝缘性。
(5)根据(4)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的各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排列顺序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的各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排列顺序不同。
根据(5),第一导电部件、第二导电部件和第三导电部件的各导电体形成为从绝缘部件三维地隔离,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各导电体彼此的绝缘性。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所述导电单元将收纳于旋转电机壳体(驱动装置壳体60)的第一旋转电机(第一旋转电机30)与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外部电连接,并且所述导电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上方。
根据(6),导电单元配置于第一旋转电机的上方,因此能够抑制导电单元受到伴随第一旋转电机的驱动而产生的热的影响。
(7)根据(6)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电机包括第一转子(第一转子31)和第一定子(第一定子32),
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旋转轴(第一旋转轴RC1)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下部形成有制冷剂贮存部(制冷剂贮存部64),所述制冷剂贮存部贮存制冷剂以使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至少一部分浸渍于所述制冷剂,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排列配置,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Y方向)上延伸设置,
所述绝缘部件具备:
底部(底部120),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双方垂直的第三方向(Z方向)上,覆盖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个方向侧(Z1侧)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第一绝缘壁部(第一绝缘壁部122a),其从所述底部向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个方向侧(Z2侧)突出,并在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所述旋转轴平行地延伸,
所述第二方向以朝向上方相对于铅垂方向向所述第一转子的上端部(上端部31a)的旋转方向侧倾斜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另一个方向侧朝向所述第三方向的上方侧,
所述底部的下端部(下端部120a)被配置为从铅垂方向观察时处于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重叠的位置。
根据(7),在第一旋转电机的驱动时,由旋转的第一转子从制冷剂贮存部搅起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被绝缘部件的底部阻挡,沿着绝缘部件的底部流动。而且,导电单元配置为绝缘部件的底部的下端部从铅垂方向观察时处于与第一旋转电机重叠的位置,因此,沿着绝缘部件的底部流动的制冷剂从底部的下端部向第一旋转电机流下。由此,在第一旋转电机的驱动时,能够将由旋转的第一转子从制冷剂贮存部搅起的制冷剂向第一旋转电机供给,因此第一旋转电机的冷却性能提高。
(8)根据(7)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收纳有第二旋转电机(第二旋转电机40),
所述导电单元配置为:
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一个方向侧朝向所述第二旋转电机,并且,
所述底部配置为与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外周面对置且在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周向上覆盖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所述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8),能够抑制由旋转的第一转子从制冷剂贮存部搅起的制冷剂向第二旋转电机飞散。

Claims (8)

1.一种导电单元,其具备绝缘部件以及多个导电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导电部件包括:
第一导电部件,其具有导电体和与该导电体一体地模制成形的模制部件;以及
第二导电部件,其具有导电体,不具有所述模制部件,
所述绝缘部件将所述多个导电部件的各所述导电体彼此隔离,且所述绝缘部件仅由所述模制部件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导电部件还包括第三导电部件,所述第三导电部件具有导电体,不具有所述模制部件,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
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一侧,
所述第三导电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的各所述导电体上,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模制部件重叠的区域设置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向远离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一侧弯曲的弯曲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的各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个方向侧的各第一端部形成为从所述绝缘部件露出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双方垂直的第三方向上处于彼此隔离的位置,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个方向侧的各第二端部形成为从所述绝缘部件露出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处于彼此隔离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的各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排列顺序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三导电部件的各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排列顺序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所述导电单元将收纳于旋转电机壳体的第一旋转电机与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外部电连接,并且所述导电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电机具备第一转子和第一定子,
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旋转轴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下部形成有制冷剂贮存部,所述制冷剂贮存部贮存制冷剂以使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至少一部分浸渍于所述制冷剂,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延伸设置,
所述绝缘部件具备:
底部,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双方垂直的第三方向上,覆盖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个方向侧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第一绝缘壁部,其从所述底部向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个方向侧突出,并在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所述旋转轴平行地延伸,
所述第二方向以朝向上方相对于铅垂方向向所述第一转子的上端部的旋转方向侧倾斜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另一个方向侧朝向所述第三方向的上方侧,
所述底部的下端部被配置为从铅垂方向观察时处于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电单元,其中,
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收纳有第二旋转电机,
所述导电单元配置为:
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一个方向侧朝向所述第二旋转电机,并且,
所述底部配置为与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外周面对置且在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周向上覆盖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所述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
CN202310325856.5A 2022-03-30 2023-03-29 导电单元 Pending CN1168962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56567A JP2023148503A (ja) 2022-03-30 2022-03-30 導電ユニット
JP2022-056567 2022-03-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96281A true CN116896281A (zh) 2023-10-17

Family

ID=88192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25856.5A Pending CN116896281A (zh) 2022-03-30 2023-03-29 导电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18388A1 (zh)
JP (1) JP2023148503A (zh)
CN (1) CN11689628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18388A1 (en) 2023-10-05
JP2023148503A (ja) 2023-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44356B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for driving a vehicle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US20190312492A1 (en) Integrated unit
US10332822B2 (en) Pedestal surface for MOSFET module
US9825509B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US9438082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10389211B2 (en) Axially extending electric machine electronics cooling tower
JP2013059238A (ja) 導体ケーブルのシールド構造及び電動車両
JP5531142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US10090735B2 (en) Radially adaptable phase lead connection
JP2004153891A (ja) 回転電機
US10090727B2 (en) Centrally located control electronics for electric machine
JP2005229755A (ja) モータモジュール
CN110784058A (zh) 母线单元
CN104210345A (zh) 电动车辆
CN116896281A (zh) 导电单元
US11431220B2 (en) Motor assembly including inverter case and wiring harness
CN110784050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JP6090622B2 (ja) 車両用動力ユニット
US11368069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nit
JP5974879B2 (ja) 端子台の周辺構造
CN112172492A (zh) 车辆
CN114175472A (zh) 驱动单元及车辆
EP3996252A1 (en) Driving unit
WO2023063062A1 (ja) 車両駆動装置
US20210194325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