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88949A - 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程序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88949A
CN116888949A CN202180091848.8A CN202180091848A CN116888949A CN 116888949 A CN116888949 A CN 116888949A CN 202180091848 A CN202180091848 A CN 202180091848A CN 116888949 A CN116888949 A CN 1168889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protocol
dio
dest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18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岛佑毅
城仓义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88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889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作为无线网状网络的通信系统(53)由使用不同协议的无线通信终端(10、20)和无线通信终端(30)构成。无线通信终端(30)具备与无线通信终端(10、20)所使用的多个协议分别对应的多个通信部。无线通信终端(30)将基于在发送源使用的协议即发送源协议的消息转换成基于在目的地使用的目的地协议的消息,通过多个通信部中的与目的地协议对应的通信部,发送转换后的消息。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程序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构成无线网状网络的无线通信终端。
背景技术
在收集环境信息用的传感器网络和基于智能仪表的电力查表收集用的网络等中使用无线网状网络。在无线网状网络中,收集数据的收集装置与作为子设备的无线通信终端通过无线通信自主地构筑网络。
作为无线网状网络的路由协议,规定了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RPL(IPv6 RoutingProtocol for Low Power and Lossy Networks:适用于低功耗和有损网络的IPv6路由协议)作为因特网标准。
在RPL中,定义了多个用于路径选择的度量,作为选项而设定的设定值按照每个安装而不同。因此,在遵循RPL的节点之间,度量与设定值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设定有时不同。在设定不同的情况下,即便是遵循RPL的节点彼此也无法转送来自作为收集装置的DODAG(Destination-Oriented Directed Acyclic Graph:面向目的节点的无环有向图)根(root)的路径控制消息即DIO(DODAG Information Object:DODAG信息对象),无法进行相互运用。
在无线网状网络中具有如下要求:希望在维持了已经构筑的无线网状网络的数据收集功能的状态下,实现收集周期的高速化或通信的宽带化。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智能仪表的查表网络中能够综合现有智能仪表和下一代智能仪表而进行通信,该下一代智能仪表使用了能够进行相比于现有智能仪表的通信方式为高速的通信的通信方式。在专利文献1中,根据通信方式来转换用于计算路径品质值的信号强度值,选择适合于各个通信方式的通信路径,由此,能够综合现有智能仪表和下一代智能仪表而进行通信。这里,通信方式是PHY(PHYsical:物理)层和MAC(Medium Access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层中的通信的方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75238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IETF RFC6550“RPL:IPv6 Routing Protocol for Low Power andLossy Networks”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以在路由协议中使用同一设定的RPL作为前提,未假定路由协议使用不同设定的RPL的情况。即,在专利文献1中,未假定在节点之间度量和设定值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设定不同的情况。在度量和设定值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设定不同的节点之间,无法转送作为路径控制消息的DIO,无法构筑路径。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无法应对在下一代智能仪表中采用与现有智能仪表的通信方式不同的设定的RPL的情况。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能够将采用了度量和设定值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设定不同的RPL的无线通信终端相互连接。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无线通信终端是构成无线网状网络的无线通信终端,其中,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具备:多个通信部,它们与多个协议分别对应;以及协议转换部,其将基于发送源协议的消息转换成基于所述多个协议中的目的地协议的消息,该发送源协议是在发送源中使用的协议,该发送源是构成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其他无线通信终端,该目的地协议是在目的地中使用的协议,该目的地是构成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与所述发送源不同的无线通信终端,所述多个通信部中的与所述目的地协议对应的通信部发送由所述协议转换部转换后的消息。
发明的效果
在本公开中,具备与多个协议分别对应的多个通信部,在将基于发送源协议的消息转换成基于其他协议的消息之后,通过与其他协议对应的通信部进行发送。由此,能够将采用了度量和设定值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设定不同的协议的无线通信终端相互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通信系统51的结构图。
图2是无线通信终端10的结构图。
图3是通信系统52的结构图。
图4是无线通信终端20的结构图。
图5是将构成通信系统51的一部分无线通信终端10置换成无线通信终端20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是将构成通信系统52的一部分无线通信终端20置换成无线通信终端10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53的结构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终端30的结构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终端30加入到通信系统53的处理的处理流程图。
图10是执行图9所示的处理流程图的处理之前的通信系统53的结构图。
图11是执行图9所示的处理流程图的处理之后的通信系统53的结构图。
图12是在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终端30和无线通信终端10i加入后维护路径的处理的处理流程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1等级转换表341的例子的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1度量转换表342的例子的图。
图15是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终端30加入到通信系统53的处理的处理流程图。
图16是执行图15所示的处理流程图的处理之前的通信系统53的结构图。
图17是执行图15所示的处理流程图的处理之后的通信系统53的结构图。
图18是在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终端10e、无线通信终端20g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f加入后维护路径的处理的处理流程图。
图19是变形例1的通信系统53的结构图。
图20是变形例2的无线通信终端30的结构图。
图21是示出变形例4的第2等级转换表343的例子的图。
图22是示出变形例4的第2度量转换表344的例子的图。
图23是变形例7的无线通信终端30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结构的说明***
<成为前提的结构>
参照图1至图6对实施方式1的成为前提的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1对通信系统51的结构进行说明。
通信系统51是由收集装置1和多个无线通信终端10构成的无线多跳网络。在图1中,作为无线通信终端10,示出了无线通信终端10a~10m。
参照图2对无线通信终端10的结构进行说明。
无线通信终端10采用了第1协议。
无线通信终端10具备通信装置100、传感器装置111、致动器装置112、计时日历113、处理器300、存储器900、辅助存储装置910、输入接口920以及输出接口930。
通信装置100是用于与收集装置1及其他的无线通信终端10进行通信的装置。通信装置100具备用于接收无线信号的天线101、将无线信号数字化的PHY102、以及进行MAC层的控制的MAC103。传感器装置111是进行感测的装置。致动器装置112是用于对外部的设备进行操作的装置。计时日历113是用于取得日期时间的装置。
处理器300是进行处理的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存储器900是暂时存储数据的存储装置。辅助存储装置910是保管数据的存储装置。输入接口920是用于进行来自外部的数据的输入的接口。输出接口930是用于进行向外部输出数据的接口。
无线通信终端10具备通信部311和路径确定部321作为功能结构要素。在辅助存储装置910中存储有实现无线通信终端10的各功能结构要素的功能的程序。该程序由处理器300读入到存储器900,并由处理器300执行。由此,实现无线通信终端10的各功能结构要素的功能。
参照图3对通信系统52的结构进行说明。
通信系统52是由收集装置2和多个无线通信终端20构成的无线多跳网络。在图3中,作为无线通信终端20而示出无线通信终端20a~20m。
参照图4对无线通信终端20的结构进行说明。
无线通信终端20采用了与由无线通信终端10采用的第1协议不同的第2协议。在实施方式1中,不同的协议是指,度量和设定值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设定不同的RPL。而且,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协议,因此,无线通信终端20与无线通信终端10具有如下的不同。
无线通信终端20在取代通信装置100而具备通信装置200这一点与图2所示的无线通信终端10不同。通信装置200具备天线201、PHY202以及MAC203。通信装置200使用与通信装置100不同的信道。
无线通信终端20在取代通信部311和路径确定部321而具备通信部312和路径确定部322作为功能结构要素这一点与图2所示的无线通信终端10不同。在辅助存储装置910中存储有实现无线通信终端20的各功能结构要素的功能的程序。该程序由处理器300读入到存储器900中,并由处理器300执行。由此,实现无线通信终端20的各功能结构要素的功能。
如图5所示,在将构成通信系统51的一部分的无线通信终端10置换成无线通信终端20的情况下,无法构筑多跳通信的路径。这是因为,无线通信终端10和无线通信终端20所采用的协议不同。换言之,是因为,在无线通信终端10与无线通信终端20之间,存在通信装置100与通信装置200的不同、通信部311与通信部312的不同、以及路径确定部321与路径确定部322的不同。
如图6所示,在将构成通信系统52的一部分的无线通信终端20置换成无线通信终端10的情况下,也无法构筑多跳通信的路径。
<实施方式1的结构>
参照图7和图8对实施方式1的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7对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53的结构进行说明。
通信系统53是由收集装置1、1台以上的无线通信终端10、1台以上的无线通信终端20以及1台以上的无线通信终端30构成的无线多跳网络。
参照图8对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终端30的结构进行说明。
无线通信终端30能够按照由无线通信终端10采用的第1协议和由无线通信终端20采用的第2协议双方进行动作。因此,无线通信终端30与无线通信终端10及无线通信终端20具有如下的不同。
无线通信终端30在具备通信装置100和通信装置200双方这一点与图2所示的无线通信终端10及图4所示的无线通信终端20不同。此外,无线通信终端30在作为功能结构要素而具备包含通信部311和通信部312的通信部31以及包含路径确定部321和路径确定部322的路径确定部32这一点与图2所示的无线通信终端10及图4所示的无线通信终端20不同。即,无线通信终端30具备与多个协议分别对应的通信装置、通信部以及路径确定部。
此外,无线通信终端30在作为功能结构要素而具备协议判定部33和协议转换部34这一点与图2所示的无线通信终端10及图4所示的无线通信终端20不同。
在辅助存储装置910中存储有实现无线通信终端30的各功能结构要素的功能的程序。该程序由处理器300读入存储器900中,并由处理器300执行。由此,实现无线通信终端30的各功能结构要素的功能。
***动作的说明***
参照图9至图18对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53的动作进行说明。
尤其是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53中的无线通信终端30的动作步骤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方法。此外,实施方式1的通信系统53中的实现无线通信终端30的动作的程序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程序。
<加入处理1>
参照图9,对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终端30加入到通信系统53的处理进行说明。在图9中,示出在无线通信终端30d加入到图10所示的通信系统53之后、无线通信终端10i加入的处理。
这里,如图10所示,设为是在通信系统53中不存在无线通信终端20的状态。
首先,对无线通信终端30d加入到通信系统53的动作进行说明。
(步骤S101)
在无线通信终端30d中,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IS(DODAG InformationSolicitation)消息(DIS-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广播发送DIS-1。此外,路径确定部322生成DIS消息(DIS-2)。然后,通信部312从通信装置200广播发送DIS-2。另外,虽然在通信系统53中不存在无线通信终端20,在无线通信终端30d中但不清楚是否存在无线通信终端20,因此生成DIS-2。
DIS消息是请求路径控制消息的请求消息。
(步骤S102)
设置于无线通信终端30d的周边的无线通信终端10a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30d发送的DIS-1。这样,在无线通信终端10a中,路径确定部321根据DIS-1而生成DIO(DODAGInformation Object)消息(DI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向无线通信终端30d发送DIO-1。
DIO消息是路径控制消息。在DIO消息中包含通信系统53中的路径的评价指标。具体而言,在DIO消息中,包含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10a的路径的评价指标,即等级值。
(步骤S103)
无线通信终端30d的通信部311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10a发送的DIO-1。这样,在无线通信终端30d中,协议判定部33判定为DIO-1是基于第1协议的消息,将处理转到通信部311和路径确定部321。具体而言,协议判定部33根据消息中包含的信息的差异进行判定。例如,协议判定部33根据消息中包含的指定度量的参数值与消息中包含的标志之间的差异进行判定。另外,协议判定部33也可以根据接收到消息的是通信装置100还是通信装置200来进行判定,还可以根据接收到消息的是通信部311还是通信部312来进行判定。
路径确定部321根据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30d的路径的等级值。度量是DIO-1的接收时的无线通信终端10a与无线通信终端30的通信装置100之间的无线链路的评价指标。
这里,无线通信终端30d只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10a发送的DIO-1。但是,无线通信终端30d有时从多个节点(收集装置1、无线通信终端10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中的任意方)接收DIO-1。在该情况下,路径确定部321将各DIO-1作为对象,根据对象的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30d的路径的等级值,确定成为最小的等级值的DIO-1。另外,这里,说明从无线通信终端20未接收到DIO消息的情况。
而且,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所确定的DIO-1的节点确定为以收集装置1为发送目的地的情况下的下一跳的节点。这里,无线通信终端10a被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AO(DODAG Advertisement Object)消息(DA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经由作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无线通信终端10a向收集装置1发送DAO-1。
DAO消息是针对通信系统53的连接请求消息。由此,无线通信终端30d对通信系统53进行连接请求,加入动作完成。
接着,对无线通信终端10i加入通信系统53的动作进行说明。
(步骤S104)
在无线通信终端10i中,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IS消息(DIS-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广播发送DIS-1。
(步骤S105)
设置于无线通信终端10i的周边的无线通信终端30d的通信部311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10i发送的DIS-1。在无线通信终端30d中,协议判定部33判定为DIO-1是基于第1协议的消息,将处理转到通信部311和路径确定部321。路径确定部321根据DIS-1而生成DIO消息(DI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向无线通信终端10i发送DIO-1。
(步骤S106)
无线通信终端10i的通信部311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30d发送的DIO-1。这样,在无线通信终端10i中,路径确定部321根据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10i的路径的等级值。
这里,无线通信终端10i只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30d发送的DIO-1。但是,无线通信终端10i有时从多个节点(收集装置1、无线通信终端10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中的任意方)接收DIO-1。在该情况下,路径确定部321将各DIO-1作为对象,根据对象的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10i为止的路径的等级值,确定成为最小的等级值的DIO-1。
然后,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所确定的DIO-1的节点确定为以收集装置1为发送目的地的情况下的下一跳的节点。这里,无线通信终端30d被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AO消息(DA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经由作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无线通信终端30d向收集装置1发送DAO-1。
由此,无线通信终端10i进行针对通信系统53的连接请求,加入动作完成。其结果是,构筑了图11所示的通信系统53。
如以上那样,无线通信终端30d在加入通信系统53的情况下,使用通信装置100和通信部311发送由路径确定部321生成的DIS-1,并且使用通信装置200和通信部312发送由路径确定部321生成的DIS-2。由此,搜索能够连接的无线通信终端。然后,无线通信终端30d通过协议判定部33来确定接收到的DIO消息对应于第1协议,将处理转到通信部311和路径确定部321。由此,无线通信终端30d能够通过与无线通信终端10同样的动作,加入到通信系统53。
<维护处理1>
参照图12,来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终端30d和无线通信终端10i加入后维护路径的处理。在图12中,示出图11所示的通信系统53中的无线通信终端10a、无线通信终端30d以及无线通信终端10i维护路径的处理。
这里,如图11所示,设为是在通信系统53中不存在无线通信终端20的状态。
首先,说明无线通信终端10a进行路径的维护的动作。
(步骤S201)
在无线通信终端10a中,路径确定部321在由RFC6206规定的涓流计时器期满时,将目前为止接收到的DIO-1分别设定为对象的DIO-1。路径确定部321根据对象的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10a为止的路径的等级值。
然后,路径确定部321确定成为最小的等级值的DIO-1。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所确定的DIO-1的节点(收集装置1、无线通信终端10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中的任意方)确定为以收集装置1为发送目的地的情况下的下一跳的节点。这里,收集装置1被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AO消息(DA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向作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收集装置1发送DAO-1。
(步骤S202)
在无线通信终端10a中,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IO消息(DI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广播发送DIO-1。
接着,说明无线通信终端30d进行路径的维护的动作。
(步骤S203)
在无线通信终端30d中也同样,路径确定部321在涓流计时器期满时,将目前为止接收到的DIO-1分别设定为对象的DIO-1。路径确定部321根据对象的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30d的路径的等级值。
然后,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所确定的DIO-1的节点(收集装置1、无线通信终端10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中的任意方)确定为以收集装置1为发送目的地的情况下的下一跳的节点。这里,无线通信终端10a被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AO消息(DA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经由作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无线通信终端10a向收集装置1发送DAO-1。
(步骤S204)
在无线通信终端30d中,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IO消息(DI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广播发送DIO-1。
(步骤S205)
在无线通信终端30d中,协议转换部34将在步骤S204中生成的基于第1协议的DIO-1转换成基于第2协议的DIO-2。然后,通信部312从通信装置200广播发送DIO-2。
具体而言,协议转换部34通过将DIO-1中包含的基于第1协议的评价指标转换成基于第2协议的评价指标,从而将DIO-1转换成DIO-2。即,协议转换部34通过将基于第1协议的等级值转换成基于第2协议的等级值,从而将DIO-1转换成DIO-2。即,协议转换部34将第1协议中的等级值的标度(scale)转换成第2协议中的等级值的标度。
例如,协议转换部34参照图13所示的第1等级转换表341和图14所示的第1度量转换表342中的任意方,来转换等级值和度量。在图13中,关于第1协议,使用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SSI)对无线链路进行评价的LQL(Link Quality Level:链路质量级别),如果信号强度为-90dBm(分贝毫瓦)以上,则设定128这样的等级值,如果信号强度为-120dBm以上且小于-90dBm,则设定512这样的等级值,如果信号强度为小于-120dBm,则设定4096这样的等级值。另一方面,关于第2协议,使用基于由RFC6551规定的ETX(Expected Transmission Count:预期传输计数)的分组到达率的等级值(连续值)。在第1协议中,未计测ETX,因此需要转换成第2协议的等级值。于是,协议转换部34基于图13的表,根据在第1协议中计测的RSSI而导出ETX的等级值。
协议转换部34也可以不使用图13那样的转换表,而使用图14那样的LQL的等级值和EXT的等级值的转换式。
接着,说明无线通信终端10i进行路径的维护的动作。
(步骤S206)
在无线通信终端10i中也同样,路径确定部321在涓流计时器期满时,将目前为止接收到的DIO-1分别设定为对象的DIO-1。路径确定部321根据对象的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10i的路径的等级值。
然后,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所确定的DIO-1的节点(收集装置1、无线通信终端10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中的任意方)确定为以收集装置1为发送目的地的情况下的下一跳的节点。这里,无线通信终端30d被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AO消息(DA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经由作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无线通信终端30d向收集装置1发送DAO-1。
(步骤S207)
在无线通信终端10i中,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IO消息(DI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广播发送DIO-1。
如以上那样,无线通信终端30d在维护路径的情况下,发送基于第1协议的DIO-1,并且,发送转换了DIO-1得到的基于第2协议的DIO-2。即,无线通信终端30d发送基于在下一跳的无线通信终端10a中使用的发送源协议(第1协议)的DIO-1,并且,发送基于第1协议以外的其他协议(第2协议)的DIO-2。由此,无线通信终端30d维持所加入的通信系统53。
<加入处理2>
参照图15,对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终端30加入通信系统53的处理进行说明。在图15中,示出在图16所示的通信系统53中依次加入无线通信终端10e、无线通信终端20g、无线通信终端30f的处理。
这里,与加入处理1不同,成为在通信系统53中中途存在无线通信终端20的状态。
首先,对无线通信终端10e加入通信系统53的动作进行说明。
(步骤S301)
在无线通信终端10e中,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IS消息(DIS-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广播发送DIS-1。
(步骤S302)
设置于无线通信终端10e的周边的无线通信终端30b的通信部311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10e发送的DIS-1。在无线通信终端30b中,协议判定部33判定为DIO-1是基于第1协议的消息,将处理转到通信部311和路径确定部321。路径确定部321根据DIS-1而生成DIO消息(DI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向无线通信终端10i发送DIO-1。
(步骤S303)
无线通信终端10e的通信部311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30b发送的DIO-1。这样,在无线通信终端10e中,路径确定部321根据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10e的路径的等级值。
这里,无线通信终端10e仅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30b发送的DIO-1。但是,无线通信终端10e有时从多个节点(收集装置1、无线通信终端10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中的任意方)接收DIO-1。在该情况下,路径确定部321将各DIO-1作为对象,根据对象的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10e的路径的等级值,确定成为最小的等级值的DIO-1。
然后,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所确定的DIO-1的节点确定为以收集装置1为发送目的地的情况下的下一跳的节点。这里,无线通信终端30b被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AO消息(DA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经由作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无线通信终端30b向收集装置1发送DAO-1。
由此,无线通信终端10e进行针对通信系统53的连接请求,加入动作完成。
接着,对无线通信终端20g加入通信系统53的动作进行说明。
(步骤S304)
在无线通信终端20g中,路径确定部322生成DIS消息(DIS-2)。然后,通信部312从通信装置200广播发送DIS-2。
(步骤S305)
设置于无线通信终端20g的周边的无线通信终端30b的通信部312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20g发送的DIS-2。在无线通信终端30b中,协议判定部33判定为DIO-2是基于第2协议的消息,将处理转到通信部312和路径确定部322。
路径确定部322根据DIS-2而生成DIO消息(DIO-2)。此时,协议转换部34将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30b的等级值转换成基于第2协议的等级值。路径确定部322生成包含由协议转换部34转换后的等级值的DIO-2。然后,通信部312从通信装置200向无线通信终端20g发送DIO-2。
(步骤S306)
无线通信终端20g的通信部312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30b发送的DIO-2。这样,在无线通信终端20g中,路径确定部322根据DIO-2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20g的路径的等级值。
这里,无线通信终端20g仅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30b发送的DIO-2。但是,无线通信终端20g有时从多个节点(无线通信终端20和无线通信终端30中的任意方)接收DIO-2。在该情况下,路径确定部322将各DIO-2作为对象,根据对象的DIO-2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20g的路径的等级值,确定成为最小的等级值的DIO-2。
然后,路径确定部322将发送了所确定的DIO-2的节点确定为以收集装置1为发送目的地的情况下的下一跳的节点。这里,无线通信终端30b被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路径确定部322生成DAO消息(DAO-2)。
然后,通信部312从通信装置200经由作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无线通信终端30b向收集装置1发送DAO-2。由此,无线通信终端20g进行针对通信系统53的连接请求,加入动作完成。
另外,此时,在无线通信终端30b中,在通信部312接收到由无线通信终端20g发送的DAO-2时,协议判定部33判定为DAO-2是基于第2协议的消息。这样,协议转换部34将基于第2协议的DAO-2转换成基于在作为无线通信终端30b的下一跳的收集装置1中使用的第1协议的DA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向收集装置1发送DAO-1。
接着,对无线通信终端30f加入通信系统53的动作进行说明。
(步骤S307)
在无线通信终端30f中,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IS消息(DIS-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广播发送DIS-1。此外,路径确定部322生成DIS消息(DIS-2)。然后,通信部312从通信装置200广播发送DIS-2。
(步骤S308)
设置于无线通信终端30f的周边的无线通信终端30b和无线通信终端10e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30f发送的DIS-1。这样,在无线通信终端30b中,路径确定部321根据DIS-1而生成DIO消息(DI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向无线通信终端30f发送DIO-1。同样,在无线通信终端10e中,路径确定部321根据DIS-1而生成DIO消息(DI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向无线通信终端30f发送DIO-1。
这里,在DIO-1中,包含基于第1协议的等级值。
(步骤S309)
设置于无线通信终端30f的周边的无线通信终端30b和无线通信终端20g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30f发送的DIS-2。这样,在无线通信终端30b中,路径确定部322根据DIS-2而生成DIO消息(DIO-2)。然后,通信部312从通信装置200向无线通信终端30f发送DIO-2。同样,在无线通信终端20g中,路径确定部322根据DIS-2而生成DIO消息(DIO-2)。然后,通信部312从通信装置200向无线通信终端30f发送DIO-2。
这里,在DIO-2中,包含基于第2协议的等级值。
(步骤S310)
无线通信终端30f的通信部311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30b发送的DIO-1和从无线通信终端10e发送的DIO-1。这样,在无线通信终端30f中,协议判定部33判定为2个DIO-1是基于第1协议的消息,将处理转到通信部311和路径确定部321。路径确定部321将2个DIO-1分别作为对象,根据对象的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30f的路径的等级值。
无线通信终端30f的通信部312接收从无线通信终端30b发送的DIO-2和从无线通信终端20g发送的DIO-2。这样,在无线通信终端30f中,协议判定部33判定为2个DIO-2是基于第2协议的消息,将处理转到通信部312和路径确定部322。路径确定部322将2个DIO-2分别作为对象,根据对象的DIO-2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30f的路径的等级值。
无线通信终端30f的协议转换部34将计算出的等级值转换成基准形式的等级值。由此,能够对基于第1协议的等级值与基于第2协议的等级值进行比较。
这里,协议转换部34参照第1等级转换表341,将根据DIO-2计算出的基于第2协议的等级值转换成基于第1协议的等级值。然后,路径确定部321对根据2个DIO-1计算出的2个等级值与根据2个DIO-2计算出的转换后的2个等级值这4个等级值进行比较,确定成为最小的等级值的DIO-1或DIO-2。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所确定的DIO-1或DIO-2的节点确定为以收集装置1为发送目的地的情况下的下一跳的节点。这里,确定了从无线通信终端30b发送的DIO-1,无线通信终端30b的通信装置100被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
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AO消息(DA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经由作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无线通信终端30b的通信装置100向收集装置1发送DAO-1。此时,在无线通信终端30b中,在接收到DAO-1时,由协议判定部33判定为是基于第1协议的消息,通过通信部311向收集装置1进行发送。
由此,无线通信终端30f进行针对通信系统53的连接请求,加入动作完成。其结果是,构筑了图17所示的通信系统53。
这里,基于第2协议的等级值被转换成基于第1协议的等级值。但是,也可以将基于第1协议的等级值转换成基于第2协议的等级值。此外,也可以将基于第1协议的等级值和基于第2协议的等级值转换成共同的形式。
另外,这里,在计算出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30f的路径的等级值之后,转换了等级值。但是,也可以在转换了DIO-1和DIO-2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所包含的等级值之后,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30f的路径的等级值。
如以上那样,通过经由无线通信终端30b,无线通信终端20g能够加入通信系统53。
此外,无线通信终端30f能够转换基于第1协议的等级值和基于第2协议的等级值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而进行比较。由此,即便在接收到基于多个协议的DIO消息的情况下,也能够确定下一跳的节点。
<维护处理2>
参照图18,来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终端10e、无线通信终端20g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f加入后维护路径的处理。在图18中,示出图17所示的通信系统53中的无线通信终端30b、无线通信终端10e、无线通信终端20g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f维护路径的处理。
首先,说明无线通信终端30b进行路径的维护的动作。
(步骤S401)
在无线通信终端30b中,路径确定部321在涓流计时器期满时,将目前为止接收到的DIO-1分别设定为对象的DIO-1。路径确定部321根据对象的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30b的路径的等级值。此外,路径确定部322将目前为止接收到的DIO-2分别设定为对象的DIO-2。路径确定部322根据对象的DIO-2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30b的路径的等级值。
协议转换部34将计算出的等级值转换成基准形式的等级值。转换方法与图15的步骤S310的处理相同。路径确定部321确定成为最小的等级值的DIO-1或DIO-2。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所确定的DIO-1或DIO-2的节点(收集装置1、无线通信终端10、无线通信终端20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中的任意方)确定为以收集装置1为发送目的地的情况下的下一跳的节点。这里,收集装置1被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AO消息(DA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向作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收集装置1发送DAO-1。
(步骤S402)
在无线通信终端30b中,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IO消息(DI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广播发送DIO-1。
(步骤S403)
在无线通信终端30b中,协议转换部34将在步骤S402中生成的基于第1协议的DIO-1转换成基于第2协议的DIO-2。然后,通信部312从通信装置200广播发送DIO-2。具体的转换方法与图12的步骤S205的处理中的转换方法相同。
接着,说明无线通信终端10e进行路径的维护的动作。
(步骤S404)
在无线通信终端10e中也同样,路径确定部321在涓流计时器期满时,将目前为止接收到的DIO-1分别设定为对象的DIO-1。路径确定部321根据对象的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10e的路径的等级值。
然后,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所确定的DIO-1的节点(收集装置1、无线通信终端10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中的任意方)确定为以收集装置1为发送目的地的情况下的下一跳的节点。这里,无线通信终端30b被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AO消息(DA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经由作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无线通信终端30b向收集装置1发送DAO-1。
(步骤S405)
在无线通信终端10e中,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IO消息(DI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广播发送DIO-1。
接着,说明无线通信终端20g进行路径的维护的动作。
(步骤S406)
在无线通信终端20g中也同样,路径确定部322在涓流计时器期满时,将目前为止接收到的DIO-2分别设定为对象的DIO-2。路径确定部322根据对象的DIO-2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20g的路径的等级值。
然后,路径确定部322将发送了所确定的DIO-2的节点(无线通信终端20和无线通信终端30中的任意方)确定为以收集装置1为发送目的地的情况下的下一跳的节点。这里,无线通信终端30b被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AO消息(DAO-2)。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200经由作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无线通信终端30b向收集装置1发送DAO-2。
另外,此时,在无线通信终端30b中,在通信部312接收到由无线通信终端20g发送的DAO-2时,协议判定部33判定为DAO-2是基于第2协议的消息。这样,协议转换部34将基于第2协议的DAO-2转换成基于在作为无线通信终端30b的下一跳的收集装置1中使用的第1协议的DA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向收集装置1发送DAO-1。
(步骤S407)
在无线通信终端20g中,路径确定部322生成DIO消息(DIO-2)。然后,通信部312从通信装置200广播发送DIO-2。
接着,说明无线通信终端30f进行路径的维护的动作。
(步骤S408)
在无线通信终端30f中,路径确定部321在涓流计时器期满时,将目前为止接收到的DIO-1分别设定为对象的DIO-1。路径确定部321根据对象的DIO-1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30f的路径的等级值。此外,路径确定部322将目前为止接收到的DIO-2分别设定为对象的DIO-2。路径确定部322根据对象的DIO-2中包含的等级值和接收时的度量,计算从收集装置1到无线通信终端30f的路径的等级值。
协议转换部34将计算出的等级值转换成基准形式的等级值。转换方法与图15的步骤S310的处理相同。路径确定部321确定成为最小的等级值的DIO-1或DIO-2。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所确定的DIO-1或DIO-2的节点(收集装置1、无线通信终端10、无线通信终端20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中的任意方)确定为以收集装置1为发送目的地的情况下的下一跳的节点。这里,无线通信终端30b的通信装置100被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AO消息(DA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经由作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无线通信终端30b的通信装置100向收集装置1发送DAO-1。
(步骤S409)
在无线通信终端30f中,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IO消息(DIO-1)。然后,通信部311从通信装置100广播发送DIO-1。
(步骤S410)
在无线通信终端30f中,协议转换部34将在步骤S409中生成的基于第1协议的DIO-1转换成基于第2协议的DIO-2。然后,通信部312从通信装置200广播发送DIO-2。具体的转换方法与图12的步骤S205的处理中的转换方法相同。
如以上那样,无线通信终端30b和无线通信终端30f在维护路径的情况下,发送基于第1协议的DIO-1,并且发送转换DIO-1后的基于第2协议的DIO-2。即,无线通信终端30b和无线通信终端30f发送基于在下一跳的无线通信终端10a中使用的发送源协议(第1协议)的DIO-1,并且发送基于第1协议以外的其他协议(第2协议)的DIO-2。由此,无线通信终端30b和无线通信终端30f维持所加入的通信系统53。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终端30具备与多个协议分别对应的多个通信部,将基于发送源协议的消息转换成基于其他协议的消息之后,通过与其他协议对应的通信部进行发送。由此,能够将采用了度量和设定值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设定不同的协议的无线通信终端相互连接。
此外,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终端30将根据基于多个协议的各个协议的路径控制消息而计算出的等级值在转换成基准形式之后进行比较,由此,确定最小的等级值。由此,即便在接收到基于多个协议的DIO消息的情况下,也能够确定下一跳的节点。
***其他结构***
<变形例1>
在实施方式1中,针对由收集装置1、无线通信终端10、无线通信终端20以及无线通信终端30构成的通信系统53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19所示,也可以代替收集装置1,由收集装置2构成通信系统53。
在该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通过无线通信终端30对DIO消息和DAO消息进行转换,能够将使用与在收集装置2中使用的第1协议不同的第2协议的无线通信终端10加入通信系统53。
<变形例2>
在实施方式1中,无线通信终端30具备通信装置100和通信装置200双方。也存在通信装置100和通信装置200使用相同的信道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图20所示,无线通信终端30也可以构成为,代替通信装置100和通信装置200而具备与通信装置100及通信装置200使用相同的信道的通信装置500。由此,能够减少无线通信终端30具备的通信装置。
另外,在该情况下,无法根据是由通信装置100和通信装置200中的哪一方接收到消息来判定消息基于哪个协议。但是,如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那样,能够根据消息的内容来判定基于哪个协议。
<变形例3>
在实施方式1中,在图12的步骤S204和步骤S205、图18的步骤S402和步骤S403、以及图18的步骤S409和步骤S410中,无线通信终端30广播发送了DIO-1和DIO-2。
但是,无线通信终端30在清楚了未使用一方的协议的情况下,仅广播发送基于所使用的一方的协议的DIO消息即可。例如,在清楚了不存在使用第1协议的无线通信终端10的情况下,无线通信终端30仅广播发送DIO-2即可。
<变形例4>
在实施方式1中,协议转换部34参照第1等级转换表341和第1度量转换表342,将DIO-1转换成了DIO-2。协议转换部34在将DIO-2转换成DIO-1的情况下,参照图21所示的第2等级转换表343和图22所示的第2度量转换表344中的任意一方即可。由此,与将DIO-1转换成DIO-2的情况同样,能够将DIO-2转换成DIO-1。
<变形例5>
在实施方式1中,利用无线通信终端30将使用第1协议的无线通信终端10与使用第2协议的无线通信终端20相互连接。但是,即便在存在使用3个以上的协议的无线通信终端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同样的考虑方法,利用无线通信终端30进行相互连接。
即,无线通信终端30具备与各协议对应的通信部31、路径确定部32以及通信装置,通过转换成各协议的消息,即便在存在使用3个以上的协议的无线通信终端的情况下,也能够相互连接。
在使用3个以上的协议的情况下,为了转换而定义中间的等级值,预先准备各协议中的等级值与中间的等级值的转换表,由此,能够转换在各协议中使用的等级值。
即,在将第1协议中的等级值向第2协议中的等级值进行转换的情况下,协议转换部34将第1协议中的等级值转换成中间的等级值,将中间的等级值转换成第2协议的等级值。同样,在将第1协议中的等级值转换成第3协议中的等级值的情况下,协议转换部34将第1协议中的等级值转换成中间的等级值,将中间的等级值转换成第3协议的等级值。此外,在将第2协议中的等级值转换成第1协议中的等级值的情况下,协议转换部34将第2协议中的等级值转换成中间的等级值,将中间的等级值转换成第1协议的等级值。同样,在将第3协议中的等级值转换成第1协议中的等级值的情况下,协议转换部34将第3协议中的等级值转换成中间的等级值,将中间的等级值转换成第1协议的等级值。
<变形例6>
对等级值的转换方法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无线通信终端10将接收信号强度作为度量,无线通信终端20将从收集装置1起的跳数作为度量。
在从DIO-1转换成DIO-2的情况下,协议转换部34通过用DIO-1所包含的等级值除以在无线通信终端20使用的度量中每进行1跳而增加的等级值的最小值,从而转换成DIO-2中的等级值。即,通过用DIO-1所包含的等级值即接收信号强度除以每进行1跳而增加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最小值,从而计算与在无线通信终端20中用作度量的跳数相当的值。
在从DIO-2转换成DIO-1的情况下,协议转换部34通过将DIO-2所包含的等级值乘以在无线通信终端10使用的度量中每进行1跳而增加的等级值的最小值,从而转换成DIO-1中的等级值。即,通过将DIO-2所包含的等级值即跳数乘以每进行1跳而增加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最小值,从而计算与在无线通信终端10中用作度量的接收信号强度相当的值。
这里,使用了每进行1跳而增加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最小值。但是,也可以代替最小值,使用任意的常数。
另外,作为路径选择中的评价指标,也可以是如上述那样与无线通信终端间的无线链路相关的指标,还可以是与无线通信终端的状态相关的指标。与无线通信终端的状态相关的指标例如是无线通信终端的电池余量或设备的类别等。
<变形例7>
在实施方式1中,各功能结构要素由软件实现。但是,作为变形例7,各功能结构要素也可以由硬件实现。针对该变形例7,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参照图23,对变形例7的无线通信终端30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各功能结构要素由硬件实现的情况下,无线通信终端30代替处理器300而具备电子电路301。电子电路301是实现各功能结构要素的功能的专用的电路。
作为电子电路301,假定了单一电路、复合电路、程序化的处理器、并行程序化的处理器、逻辑IC、GA(Gate Array:门阵列)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可以由1个电子电路301实现各功能结构要素,也可以使各功能结构要素分散于多个电子电路301而实现。
<变形例8>
作为变形例8,也可以是,一部分各功能结构要素由硬件实现,其他的各功能结构要素由软件实现。
将处理器300和电子电路301称为处理电路。即,各功能结构要素的功能由处理电路实现。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将使用基于在收集装置中使用的协议的主协议的节点优先地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该不同点,针对相同点省略说明。
***动作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在图15的步骤S310、以及图18的步骤S401和步骤S408中,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成为最小的等级值的DIO-1或DIO-2的节点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
在实施方式2中,在图15的步骤S310、以及图18的步骤S401和步骤S408中,路径确定部321将使用基于通信系统53中的收集装置所使用的协议的主协议的节点优先地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
例如,图7所示的通信系统53具备收集装置1,主协议是第1协议。因此,路径确定部321将使用第1协议的收集装置1或无线通信终端10优先地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
具体而言,路径确定部321在接收到基于主协议的DIO消息的情况下,与根据基于其他协议的DIO消息计算出的等级值无关地,将发送了基于主协议的DIO消息的节点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即,在主协议是第1协议的情况下,在接收到DIO-1和DIO-2时,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DIO-1的节点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此时,在接收到多个DIO-1的情况下,路径确定部321将发送了成为最小的等级值的DIO-1的节点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
***实施方式2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终端30将使用主协议的节点优先地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由此,能够减少由于协议的不同而转换等级值等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不容易以因转换而产生等级值的误差。
***其他结构***
<变形例9>
即便在接收到基于主协议的DIO消息的情况下,也可以存在将使用其他协议的节点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的情况。
例如,路径确定部321针对根据基于主协议的DIO消息计算出的等级值,以值变小的方式进行加权。然后,路径确定部321从根据全部的DIO消息计算出的等级值中确定最小的等级值,将发送了成为最小等级值的DIO消息的节点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由此,在将使用主协议的节点优先地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的同时,也保留了将使用其他协议的节点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的可能性。
<变形例10>
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第1协议为主协议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第2协议为主协议。在该情况下,将使用作为主协议的第2协议的节点优先地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
<变形例11>
在实施方式2中,将使用作为收集装置所使用的协议的主协议的节点优先地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但是,也可以将不使用收集装置所使用的协议而使用指定的协议的节点优先地确定为下一跳的节点。指定的协议可以事先由通信系统53的管理者等指定,也可以由收集装置或其他装置指定。
由此,即便在不清楚收集装置所使用的协议的情况下,也能够优先地使用特定的协议。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在优先地发送转移目的地协议的DIO消息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2不同。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该不同点,针对相同点省略说明。
***动作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在图12的步骤S204和步骤S205、图18的步骤S402和步骤S403、以及图18的步骤S409和步骤S410中,无线通信终端30广播发送了DIO-1和DIO-2。
在实施方式3中,在图12的步骤S204和步骤S205、图18的步骤S402和步骤S403、以及图18的步骤S409和步骤S410中,无线通信终端30优先地发送转移目的地协议的DIO消息。例如,在要将通信系统53转移到以无线通信终端20为中心的无线网状网络的情况下,在无线通信终端20中使用的第2协议是转移目的地协议。
具体而言,在图12的步骤S204和步骤S205、图18的步骤S402和步骤S403、以及图18的步骤S409和步骤S410中,无线通信终端30如下那样决定要广播发送的DIO消息。这里,以第2协议为转移目的地协议进行说明。
(1)在仅接收到DIO-1的情况下,无线通信终端30仅广播发送DIO-1。(2)在仅接收到DIO-2的情况下,无线通信终端30广播发送DIO-2和转换DIO-2而生成的DIO-1。(3)在接收到DIO-1和DIO-2双方的情况下,无线通信终端30废弃DIO-1,广播发送DIO-2和转换DIO-2而生成的DIO-1。
更具体而言,如下所述。
在(1)的情况下,路径确定部321生成DIO-1,通信部311广播发送DIO-1。
在(2)的情况下,路径确定部322生成DIO-2,通信部312广播发送DIO-2。此外,协议转换部34将DIO-2转换成基于第1协议的DIO-1。然后,通信部311广播发送DIO-1。
在(3)的情况下,与(2)的情况相同。即,路径确定部322生成DIO-2,通信部312广播发送DIO-2。此外,协议转换部34将DIO-2转换成基于第1协议的DIO-1。然后,通信部311广播发送DIO-1。
***实施方式3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3的无线通信终端30优先地发送转移目的地协议的DIO消息。由此,容易促进向使用了转移目的地协议的无线网状网络的切换。
另外,也可以将以上的说明中的“部”替换为“电路”、“工序”、“步骤”、“处理”或“处理电路”。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也可以组合地实施这些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若干个。此外,也可以部分地实施任意1个或若干个。另外,本公开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51通信系统,52通信系统,53通信系统,1收集装置,2收集装置,10无线通信终端,20无线通信终端,30无线通信终端,100通信装置,101天线,102PHY,103MAC,200通信装置,201天线,202PHY,203MAC,111传感器装置,112致动器装置,113计时日历,300处理器,31通信部,311通信部,312通信部,32路径确定部,321路径确定部,322路径确定部,33协议判定部,34协议转换部,341第1等级转换表,342第1度量转换表,343第2等级转换表,344第2度量转换表,900存储器,910辅助存储装置,920输入接口,930输出接口。

Claims (11)

1.一种无线通信终端,其是构成无线网状网络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具备:
多个通信部,它们与多个协议分别对应;以及
协议转换部,其将基于发送源协议的消息转换成基于所述多个协议中的目的地协议的消息,该发送源协议是在发送源中使用的协议,该发送源是构成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其他无线通信终端,该目的地协议是在目的地中使用的协议,该目的地是构成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与所述发送源不同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多个通信部中的与所述目的地协议对应的通信部发送由所述协议转换部转换后的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其中,
在所述发送源是以收集装置为发送目的地时的下一跳的无线通信终端的情况下,所述协议转换部将多个协议分别作为所述目的地协议,将基于从所述发送源发送的下一跳的路径控制消息而生成的、基于所述发送源协议的自身的路径控制消息转换成基于所述目的地协议的自身的路径控制消息,其中,所述收集装置是从所述无线网状网络收集数据的无线通信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其中,
在所述目的地是以从所述无线网状网络收集数据的收集装置为发送目的地时的下一跳的无线通信终端的情况下,所述协议转换部将从所述发送源接收到的针对收集装置请求与所述无线网状网络连接的连接请求消息转换成基于所述目的地协议的连接请求消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多个通信部中的与所述发送源协议对应的通信部接收从作为所述发送源的无线通信终端发送的消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路径控制消息包括所述无线网状网络中的路径的评价指标,该评价指标是与协议相应的评价指标,
所述协议转换部通过将与所述发送源协议对应的评价指标转换成与所述目的地协议对应的评价指标,从而将基于所述发送源协议的自身的路径控制消息转换成基于所述目的地协议的自身的路径控制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协议转换部将根据从周边的无线通信终端发送的、基于所述多个协议中的任意协议的路径控制消息而计算出的路径的评价指标转换成基准形式的评价指标,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还具备路径确定部,该路径确定部基于由所述协议转换部转换后的基准形式的评价指标,从所述周边的无线通信终端确定下一跳的无线通信终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路径确定部将使用主协议的无线通信终端优先地确定为所述下一跳的无线通信终端,该主协议是在从所述无线网状网络收集数据的收集装置中使用的协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协议转换部在从所述下一跳的无线通信终端接收到基于所述多个协议中的转移目的地协议的所述下一跳的路径控制消息和基于所述转移目的地协议以外的其他协议的所述下一跳的路径控制消息双方的情况下,仅将根据基于所述转移目的地协议的所述下一跳的路径控制消息而生成的、基于所述转移目的地协议的自身的路径控制消息转换成基于所述目的地协议的自身的路径控制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其中,
所述协议转换部仅将所述多个协议中的构成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无线通信终端所使用的协议作为所述目的地协议,将基于所述发送源协议的消息转换成基于所述目的地协议的消息。
10.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用于构成无线网状网络,其中,
协议转换部将基于发送源协议的消息转换成基于多个协议中的目的地协议的消息,该发送源协议是在发送源中使用的协议,该发送源是构成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无线通信终端,该目的地协议是在目的地中使用的协议,该目的地是构成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与所述发送源不同的无线通信终端,
与所述多个协议分别对应的多个通信部中的与所述目的地协议对应的通信部发送转换后的消息。
11.一种无线通信程序,其用于构成无线网状网络,其中,
所述无线通信程序使计算机作为无线通信终端发挥功能,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进行如下处理:
协议转换处理,将基于发送源协议的消息转换成基于多个协议中的目的地协议的消息,该发送源协议是在发送源中使用的协议,该发送源是构成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无线通信终端,该目的地协议是在目的地中使用的协议,该目的地是构成所述无线网状网络的与所述发送源不同的无线通信终端;以及
通信处理,通过与所述多个协议分别对应的多个通信部中的与所述目的地协议对应的通信部,发送通过所述协议转换处理转换后的消息。
CN202180091848.8A 2021-02-08 2021-02-08 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程序 Pending CN1168889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04660 WO2022168327A1 (ja) 2021-02-08 2021-02-08 無線通信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8949A true CN116888949A (zh) 2023-10-13

Family

ID=82741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1848.8A Pending CN116888949A (zh) 2021-02-08 2021-02-08 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程序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37263B2 (zh)
CN (1) CN116888949A (zh)
WO (1) WO202216832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88062B2 (ja) * 2010-03-10 2014-05-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403556B2 (ja) * 2014-12-03 2018-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ゲートウェイ装置、スマートメータおよび無線メッシュネットワーク
CN106559348A (zh) * 2015-09-25 2017-04-0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智能6LoWPAN边界路由实现方法及边界路由器
WO2018158890A1 (ja) * 2017-03-01 2018-09-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68327A1 (ja) 2022-08-11
JPWO2022168327A1 (zh) 2022-08-11
JP7237263B2 (ja) 2023-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76709A1 (en) Zigbee network-base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JP2021184623A (ja) ビーム測定方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US7580711B1 (en) Calibration procedure for wireless networks with direct mode traffic
US7328021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a measure of spectral interference to determine whether to output signals to a wireless link
US9479939B2 (en) Channel switching in mesh type networks
CN112235837B (zh) 一种切换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N113692019B (zh) 电力物联网的无线组网方法及终端
JPWO2019087639A1 (ja) 無線センサシステム、管理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210021534A1 (en) Measuring transmission delay
CN104919890A (zh) 上位基站、下位基站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16888949A (zh) 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程序
CN101945495A (zh) 差频子网络通讯系统和方法
JP7175328B2 (ja) 伝送遅延の測定
JPWO2009011020A1 (ja) パケット遅延特性計測装置及び方法
CN102986272A (zh) 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基站,无线电终端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JP6518029B2 (ja) 管理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El Ghomali et al. A new WPAN Model for NS-3 simulator
CN116782255A (zh) 一种同频子网融合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和存储介质
CN109714722B (zh) 室内天线的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18098699A (ja)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WO2019104483A1 (zh) 一种路由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
JP2019176361A (ja) メッシュネットワーク
CN114374991B (zh) 一种邻区信息提供、获取方法及装置
US20230232353A1 (en) Interface conversion apparatus, control circuit, storage medium, and network configuration method
CN114630378B (zh) 网络的分流确定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