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68154A - 电极构件 - Google Patents

电极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68154A
CN116868154A CN202180091911.8A CN202180091911A CN116868154A CN 116868154 A CN116868154 A CN 116868154A CN 202180091911 A CN202180091911 A CN 202180091911A CN 116868154 A CN116868154 A CN 1168681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 pattern
wiring
pattern
insulating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19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亨
竹内正宜
铃木彻也
梅津侑祐
真岛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68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681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极构件能够抑制隔着绝缘间隙而相邻的金属细线的视觉辨认性,能够抑制金属细线的过蚀刻而得到所希望的形状。所述电极构件设置为:在第一电极图案以及第二电极图案的各自中,第一金属细线的第一端部布线夹着绝缘间隙成对,该成对的第一端部布线的第一端面被定位成具有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给定距离而相互对置的部分,在第一电极图案以及第二电极图案的各自中,第二金属细线的第二端部布线隔着绝缘间隙成对,该成对的第二端部布线的第二端面被定位成具有在与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给定距离而相互对置的部分。

Description

电极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用于触摸传感器的输入区域的电极构件。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触摸传感器的电极构件,提出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极、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用于使形成变得容易且提高电极图案的视觉辨认性的结构,公开了如下电极:使沿着电极形成面的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分别延伸的多个带状电极相互交叉而形成格子状的单位电极图案,至少具有连接多个该单位电极图案而设置而成的、第一电极图案区域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区域的电极。这些第一电极图案区域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区域在邻接部分相互邻接配置并且电分离,在该邻接部分,第一电极图案区域的带状电极的端部与第二电极图案区域的带状电极的端部具有在与电极形成面的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重叠的重复部分。
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适合作为透光性电极且用于降低视觉辨认性、减少短路的发生的结构,公开了一种透光性导电材料,其在基材上具有:传感器部,其由经由布线部电连接于端子部的金属图案构成;以及虚设部,其由未经由布线部电连接于端子部的金属图案构成。在该透光性导电材料中,上述传感器部与虚设部的边界设为如下形状:通过假想的边界线切断构成传感器部的金属图案,使传感器部以及虚设部的至少一方沿着假想的边界线错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21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271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极中,相邻的两个电极图案区域的带状电极的端部相互重叠而形成重叠部分,因此在该部分容易视觉辨认电极。进而,在重复部分中,由于带状电极的端部彼此接近,因此蚀刻液容易滞留在端部彼此之间,带状电极容易成为过蚀刻。由此,相邻的两个电极图案区域的间隔容易变宽,并且电极的形状有可能不会成为期望的形状。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透光性导电材料中,由于相邻的金属图案的端部相互接近,因此有可能无法通过过蚀刻得到所希望的形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构件,其在隔着绝缘间隙配置有由金属细线形成为网格状的第一电极图案以及第二电极图案的电极构件中,能够抑制隔着绝缘间隙而相邻的金属细线的视觉辨认性、特别是能够抑制相邻的金属细线在边界部分相互分离的情况容易被视觉辨认,并且能够抑制金属细线的过蚀刻而得到所希望的形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构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电极图案;以及第二电极图案,相对于第一电极图案隔着绝缘间隙形成,第一电极图案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分别由在与绝缘间隙延伸的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一金属细线和在与绝缘间隙延伸的方向以及第一方向双方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二金属细线形成为网格状,第一金属细线在第一电极图案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各自的绝缘间隙侧的端部具有第一端部布线,第一电极图案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各自的第一端部布线夹着绝缘间隙成对,将该成对的第一端部布线的第一端面定位成具有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给定距离而相互对置的部分,第二金属细线在第一电极图案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各自的绝缘间隙侧的端部具有第二端部布线,第一电极图案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各自的第二端部布线夹着绝缘间隙成对,将该成对的第二端部布线的第二端面定位成具有在与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给定距离而相互对置的部分。
由此,能够抑制隔着绝缘间隙相邻的金属细线的视觉辨认性,并且能够抑制金属细线的过蚀刻而得到所希望的形状。
在上述的电极构件中,也可以是,成对的第一端部布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给定间隔而偏移地配置,上述成对的第二端部布线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在与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给定间隔而偏移地配置。
通过这样配置第一端部布线和第二端部布线,容易识别为隔着绝缘间隙相邻的金属细线连续,能够抑制相邻的金属细线在边界部分相互分离而被识别,并且能够抑制金属细线的过蚀刻而得到所希望的形状。
在上述的电极构件中,成对的第一端部布线也可以具有以第一端面彼此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给定距离而分离的方式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地延伸的部分,成对的第二端部布线具有以第二端面彼此在与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给定距离而分离的方式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地延伸的部分。
通过这样配置第一端部布线和第二端部布线,容易识别为隔着绝缘间隙相邻的金属细线连续,并且能够抑制金属细线的过蚀刻而得到所希望的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第一端部布线从与第二金属细线的交叉位置起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二端部布线从与第一金属细线的交叉位置起向与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由此,容易确保绝缘间隙,容易抑制过蚀刻。
在上述的电极构件中,优选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具有尖细形状。由此,能够抑制金属细线的过蚀刻而得到所希望的形状。
在上述的电极构件中,优选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具有曲面形状。由此,能够抑制金属细线的过蚀刻而得到所希望的形状。
在上述的电极构件中,有时优选绝缘间隙具有给定的宽度地延伸,绝缘间隙的宽度为第一金属细线的宽度的0.5倍以上且3.5倍以下。
由此,能够抑制隔着绝缘间隙相邻的金属细线的视觉辨认性,并且,有时容易抑制金属细线的过蚀刻而得到所希望的形状。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构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由金属细线的图案构成的第一电极图案以及第二电极图案;以及绝缘间隙,位于第一电极图案与第二电极图案之间,沿着第三方向延伸,绝缘间隙配置在第一电极图案与第二电极图案之间,以使得在沿着第三方向观察时,能够看到金属细线不位于的部分,构成第一电极图案的金属细线在绝缘间隙侧的端部具备第三端部布线,构成第二电极图案的金属细线在绝缘间隙侧的端部具备第四端部布线,第三端部布线和第四端部布线隔着绝缘间隙相互对置且成对,在从与第三方向正交的第四方向观察时,具有重复的部分。
由此,能够抑制隔着绝缘间隙相邻的金属细线的视觉辨认性,并且能够抑制金属细线的过蚀刻而得到所希望的形状。
在上述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构件中,也可以是,第一电极图案除了第三端部布线以外通过基本图案的反复而构成,第二电极图案除了第四端部布线以外通过基本图案的反复而构成,第一电极图案的基本图案与第二电极图案的基本图案在第四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在第三端部布线以及第四端部布线中的至少一个中,构成基本图案的一部分的金属细线被配置于基于基本图案的反复的位置。
在上述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构件中,也可以是,第一电极图案以及第二电极图案除了第三端部布线以外以及第四端部布线以外通过基本图案的反复而构成,在第三端部布线以及第四端部布线中的至少一个中,金属细线被配置为从基于基本图案的反复的位置偏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隔着绝缘间隙而相邻的金属细线的视觉辨认性,并且能够抑制金属细线的过蚀刻而得到所希望的形状的电极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A部分的俯视图。
图3的(a)是沿着图2的3A-3A’线的剖视图,(b)是沿着图2的3B-3B’线的剖视图。
图4是概念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的(a)是将图4的B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b)是表示变形例中的第一端面的形状的俯视图。
图6是概念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将绝缘间隙的宽度设为第一金属细线的宽度的1倍的情况下的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概念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将绝缘间隙的宽度设为第一金属细线的宽度的2倍的情况下的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概念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将绝缘间隙的宽度设为第一金属细线的宽度的3倍的情况下的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的(a)是概念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将绝缘间隙的宽度设为第一金属细线的宽度的4倍的情况下的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的结构的俯视图,(b)是概念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将绝缘间隙的宽度设为第一金属细线的宽度的5倍的情况下的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0的(a)是概念性地表示在比较例中,将绝缘间隙的宽度设为第一金属细线的宽度的1倍的情况下的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的结构的俯视图,(b)是概念性地表示在比较例中,将绝缘间隙的宽度设为第一金属细线的宽度的4倍的情况下的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1是概念性地表示变形例中的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的(a)是将图11的C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b)是表示变形例中的第一端面的形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构件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列举应用于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为例,但也能够用于静电电容型以外的触摸传感器。进而,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示出在作为平板的基材上设置电极构件的例子,但电极构件能够针对这样的基材以外的基材而设置。例如,也可以在形成面具有凹凸、曲率的板材、能够弯曲或者变形的材料、球/半球等非板状的材料上设置电极构件。
图1是概念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A部分的俯视图。图3的(a)是图2的3A-3A’线处的剖视图,(b)是图2的3B-3B’线处的剖视图。另外,透明电极是透明的,因此本来无法视觉辨认,但在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而示出透明电极的外形。
如图1、图2或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具备基材11、第一透明电极21、第二透明电极22、绝缘层30、桥接布线部31、连结部32、光学透明粘合层12、具有透光性的面板13、探测部以及控制部(均未图示)。由第一透明电极21、第二透明电极22、绝缘层30、桥接布线部31和连结部32构成电极构件20。
如图3所示,从连结部32观察,面板13设置于与基材11相反的一侧。在基材11与面板13之间设置有光学透明粘合层12(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在基材11与连结部32之间设置有由绝缘物构成的绝缘层30。在设置有连结部32的部分,光学透明粘合层12设置于连结部32与面板13之间。
基材11具有透光性,由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环状烯烃共聚物、环烯烃聚合物及其他聚烯烃系聚合物、聚碳酸酯等树脂膜的树脂系基材、玻璃基材等形成。在基材11的一个主面即第一面11a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21以及第二透明电极22。
面板13具有透光性,操作者的手指等操作体从面板13侧接触或接近,进行对透明电极构件的操作。面板13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烯烃系聚合物、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等树脂系基材、玻璃基材等。也可以在树脂系基材上设置将透光性的无机微粒(例示氧化锆、二氧化钛)分散于树脂基质中而成的硬涂层。面板13经由设置在基材11与面板13之间的光学透明粘合层12与基材11接合。光学透明粘合层12包括丙烯酸系粘合剂、双面粘合带等。
在本说明书中,“透明”以及“透光性”是指可视光线透射率为50%以上(优选为80%以上)的状态。进而,雾度值优选为6%以下。在本说明书中,“遮光”以及“遮光性”是指可视光线透射率小于50%(优选小于20%)的状态。
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从沿着面板13的表面13a的法线的方向(Z1-Z2方向)观察,由检测区域16和非检测区域17构成。检测区域16是能够通过手指等操作体进行操作的区域,非检测区域17是位于检测区域16的外周侧的边框状的区域。非检测区域17被装饰层(未图示)遮光,从面板13侧向基材11的光、例如外部光、以及从基材11侧向面板13侧的光、例如来自与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组合使用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源的光难以透过非检测区域17。
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具有第一电极连结体21s(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连结体22s(第二电极层)设置于基材11的一个主面(第一面11a)的结构、即设置于相同表面的结构。
第一电极连结体21s作为具有透光性的第一电极层配置于检测区域16,具有多个第一透明电极21。各第一透明电极21经由细长的桥接布线部31在X1-X2方向上连结。而且,具有在X1-X2方向上连结的多个第一透明电极21的第一电极连结体21s在Y1-Y2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桥接布线部31与第一透明电极21分体形成。桥接布线部31将相邻的两个第一透明电极21相互电连接。
第二电极连结体22s作为具有透光性的第二电极层配置于检测区域16,具有多个第二透明电极22。各第二透明电极22经由细长的连结部32在Y1-Y2方向上连结。而且,具有在Y1-Y2方向上连结的多个第二透明电极22的第二电极连结体22s在X1-X2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连结部32与第二透明电极22一体地形成。另外,Y1-Y2方向与X1-X2方向交叉。例如,Y1-Y2方向与X1-X2方向垂直相交。
第一透明电极21由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金属细线和沿着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金属细线形成为网格状。第二透明电极22以及连结部32由与第一透明电极21共同为同层,由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金属细线和沿着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金属细线形成为网格状。在图3的(a)中,将第二透明电极22的第一金属细线和第二金属细线一律显示为金属细线22a,在图3的(b)中,将第一透明电极21的第一金属细线和第二金属细线一律显示为金属细线21a。第一金属细线和第二金属细线可以通过对金属层进行蚀刻而形成。在为了从金属层形成金属细线(第一金属细线和第二金属细线)而进行蚀刻时,通过针对金属细线的一部分不连续地进行蚀刻,能够形成相互不导通的第一透明电极21、第二透明电极22以及连结部32。作为用于金属层的金属,例如能够使用Cu、Ag、Au、Ni等金属材料、CuNi、AgPd等合金。通过由金属细线构成透明电极,能够减少接触电阻,能够降低透明电极的被视觉辨认性,能够抑制电极间的短路的发生,透明电极的大面积化变得容易,进而容易实现弯曲性强的电极构件。金属细线的配置、形状等后述。
此外,桥接布线部31由ITO(氧化铟锡)、IZO(氧化铟氧化锌)等透明的氧化物导电材料形成,设置在设置于基材11上的未图示的折射率匹配层(IM层)上。由此,与在绝缘层30上设置桥接布线部31的情况相比,在不可见性的方面、即能够难以视觉辨认图案的方面是有利的。
在第一电极连结体21s以及第二电极连结体22s的周围,设置有使基材11的第一面11a露出以使得沿着第一透明电极21以及第二透明电极22的外缘延伸的绝缘区域41。绝缘区域41具有能够使相邻的第一透明电极21和第二透明电极22相互绝缘的宽度,具备基部41a和宽度比基部41a窄的狭小部41b。狭小部41b设置于桥接布线部31与连结部32的附近。
基部41a在沿着基材11的第一面11a的法线观察时,在其内侧的范围设置光学调整区域42(虚设部)。另一方面,在狭小部41b未设置光学调整区域42。光学调整区域42与第一透明电极21以及第二透明电极22同样,由第一金属细线和第二金属细线形成为网格状。光学调整区域42未形成于基部41a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由此,相邻的第一透明电极21和第二透明电极22通过绝缘区域41相互绝缘。另一方面,光学调整区域42与第一透明电极21以及第二透明电极22同样地由第一金属细线和第二金属细线形成为网格状,因此能够减少第一透明电极21与第二透明电极22的边界部分的视觉辨认性。在通过金属层的蚀刻形成第一透明电极21以及第二透明电极22的情况下,通过与这些电极同样地蚀刻金属层,能够形成由金属细线构成的光学调整区域42。
在将各第一透明电极21间进行连接的桥接布线部31的表面设置有绝缘层30。绝缘层30填埋桥接布线部31与第二透明电极22之间的空间。作为绝缘层30,例如使用酚醛清漆树脂(抗蚀剂)。
连结部32与第一透明电极21以及第二透明电极22同样地,由第一金属细线和第二金属细线形成为网格状。连结部32覆盖绝缘层30的表面,并且与位于绝缘层30的Y1-Y2方向的两侧的各第二透明电极22一体地形成。即,连结部32和第二透明电极22以各自的第一金属细线和第二金属细线连续的网格状连续。由此,连结部32将相邻的两个第二透明电极22相互电连接。在通过金属层的蚀刻形成第一透明电极21以及第二透明电极22的情况下,以覆盖绝缘层30的方式形成金属层,以从覆盖绝缘层30的金属层形成与第二透明电极22连续的网格的方式进行蚀刻,由此能够形成连结部32。
在对桥接布线部31的表面设置的绝缘层30的表面设置有将相邻的两个第二透明电极22之间进行连接的连结部32。这样,绝缘层30介于桥接布线部31与连结部32之间存在,第一透明电极21与第二透明电极22成为相互电绝缘的状态。在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中,由于第一透明电极21与第二透明电极22设置于相同的面(基材11的第一面11a),因此能够实现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的薄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的说明中,列举了在覆盖桥接布线部31的绝缘层30的表面30a上,连结部32与第二透明电极22一体地形成,并在Y1-Y2方向上延伸而构成第二电极连结体22s的情况为例,但第一电极连结体21s与第二电极连结体22s的交叉部的配置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第二电极连结体22s所具有的多个第二透明电极22相互分离而在Y1-Y2方向上排列配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二透明电极22之间设置与桥接布线部31同样构造的构件,来构成第二电极连结体22s。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极连结体21s也可以具备与第二电极连结体22s的连结部32同样的构件来代替桥接布线部31。即,多个第一透明电极21在X1-X2方向上排列,相邻的两个第一透明电极21也可以通过与这些第一透明电极21一体且由网格状的金属细线形成的构件(与连结部32对应)而电连接。
如图1所示,在非检测区域17形成有从各第一电极连结体21s以及各第二电极连结体22s引出的多根布线部14。第一电极连结体21s以及第二电极连结体22s分别经由从检测区域16向非检测区域17延伸的连接布线与各布线部14电连接。由于图1概略性地进行示出,因此省略了连接布线的图示。各布线部14与和未图示的柔性印刷基板电连接的外部连接部15连接。即,各布线部14将第一电极连结体21s以及第二电极连结体22s与外部连接部15电连接。外部连接部15例如经由导电膏、Cu、Cu合金、CuNi合金、Ni、Ag、Au等具有金属的材料与未图示的柔性印刷基板电连接。
在与该柔性印刷基板连接的印刷布线板(未图示)搭载有:探测在操作体与透明电极(主要是第一透明电极21以及第二透明电极22)之间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探测部(未图示)、以及基于来自探测部的信号计算操作体的位置的控制部。另外,虽然未进行详细的说明,但在探测部、控制部中使用集成电路。
各布线部14由Cu、Cu合金、CuNi合金、Ni、Ag、Au等具有金属的材料形成,在上述连接布线上在非检测区域17内层叠并电连接。连接布线与第一透明电极21以及第二透明电极22同样地,由第一金属细线和第二金属细线形成为网格状。
布线部14设置于基材11的第一面11a中的位于非检测区域17的部分。外部连接部15也与布线部14同样地设置于基材11的第一面11a中的位于非检测区域17的部分。
在图1中,为了容易理解,以布线部14、外部连接部15被视觉辨认的方式进行显示,但实际上,在位于非检测区域17的部分设置有具有遮光性的装饰层(未图示)。因此,当从面板13侧的面观察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时,布线部14以及外部连接部15被装饰层遮蔽而不被视觉辨认。构成装饰层的材料只要具有遮光性就可以是任意的。装饰层可以具有绝缘性。
在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中,若使手指作为操作体的一例与面板13的表面13a上接触,则在手指与接近手指的第一透明电极21之间、以及手指与接近手指的第二透明电极22之间产生静电电容。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通过探测部探测此时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基于该静电电容变化,能够通过控制部计算手指的接触位置。换句话说,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基于手指与第一电极连结体21s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来探测手指的位置的Y坐标,基于手指与第二电极连结体22s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来探测手指的位置的X坐标(自电容检测型)。
相对于此,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也可以是互电容检测型。即,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也可以对第一电极连结体21s以及第二电极连结体22s的任一者的电极(例如第一电极连结体21s)的一列施加驱动电压,探测第一电极连结体21s以及第二电极连结体22s的任意另一方的电极(例如第二电极连结体22s)与手指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根据在向哪个第一电极连结体21s施加了电压时检测到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探测手指的位置的Y坐标,根据在哪个第二电极连结体22s中静电电容发生了变化来探测手指的位置的X坐标。
接下来,参照图4和图5的(a),对具备金属细线的电极图案进行说明。图4是概念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的(a)是放大表示图4的B部分的俯视图。
图4和图5的(a)所示的第一电极图案110和第二电极图案120隔着具有给定的宽度W1的绝缘间隙130相邻地配置,通过绝缘间隙130相互绝缘。第一电极图案110和第二电极图案120是以相互绝缘的状态相邻的两个电极图案,在图1~图3所示的结构中,第一透明电极21和第二透明电极22分别对应于上述两个电极图案,或者,第一透明电极21或者第二透明电极22和光学调整区域42分别对应于上述两个电极图案。
第一电极图案110由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的多个第一金属细线111和沿着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多个第二金属细线112形成为网格状。第二电极图案120由沿着上述第一方向D1延伸的多个第一金属细线121和沿着上述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多个第二金属细线122形成为网格状。
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是与绝缘间隙130延伸的方向(纵向Dg、图4和图5的(a)的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能够将彼此交叉的角度设定为0度以外的任意的角度。在图5的(a)中,该交叉角度为当以绝缘间隙130的宽度方向Dw为基准时,第一方向D1沿着顺时针以角度/>的方向延伸,第二方向D2沿着逆时针以角度/>的方向延伸。
第一电极图案110中的第一金属细线111和第二金属细线112的宽度彼此相同,为L1,多个第一金属细线111彼此的间隔和多个第二金属细线112彼此的间隔也彼此相同。第一金属细线111以及第二金属细线112各自的宽度、以及第一金属细线111彼此的间隔以及第二金属细线112彼此的间隔优选考虑金属细线的视觉辨认性、接触电阻等而设定。
第二电极图案120中的第一金属细线121和第二金属细线122的宽度与第一电极图案110中的第一金属细线111和第二金属细线112的宽度相同,多个第一金属细线121彼此的间隔和多个第二金属细线122彼此的间隔与第一电极图案110中的多个第一金属细线111彼此的间隔和多个第二金属细线112彼此的间隔相同。
第一电极图案110在绝缘间隙130侧的端部110e,从第一金属细线111与第二金属细线112的交叉位置CP11起,第一端部布线111b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端部布线112b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作为第一端部布线111b的前端面的第一端面111a以及作为第二端部布线112b的前端面的第二端面112a面向绝缘间隙130。第一电极图案110除了第一端部布线111b以及第二端部布线112b以外,使俯视时为菱形的基本图案P1分别沿着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反复而构成。
关于第二电极图案120,在绝缘间隙130侧的端部120e,从第一金属细线121与第二金属细线122的交叉位置CP12起,第一端部布线121b也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端部布线122b也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作为第一端部布线121b的前端面的第一端面121a以及作为第二端部布线122b的前端面的第二端面122a面向绝缘间隙130。第二电极图案120除了第一端部布线121b以及第二端部布线122b以外,使俯视时为菱形的基本图案P1分别沿着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反复而构成。
如图5的(a)所示,第一电极图案110的第一端部布线111b以及第二电极图案120的第一端部布线121b隔着绝缘间隙130成对,这些成对的第一端部布线(第一端部布线111b、第一端部布线121b)的第一端面(第一端面111a、第一端面121a)被定位成具有在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为绝缘间隙130的宽度方向Dw)上隔开给定距离而相互对置的部分。
作为第一电极图案110的第一金属细线111的端部的第一端部布线111b由从交叉位置CP11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的金属细线构成。作为第二电极图案120的第一金属细线121的端部的第一端部布线121b由从交叉位置CP12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的金属细线构成。
如图5的(a)所示,若使构成第一端部布线111b的金属细线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则该金属细线的第二电极图案120侧的端部所形成的假想线V1与构成第一端部布线121b的金属细线的第一电极图案110侧的端部之间的分离距离与金属细线的宽度L1相等。即,第一电极图案110的第一端部布线111b和第二电极图案120的第一端部布线121b均由沿着第一方向D1以分离距离L1排列延伸的两个金属细线各自的一部分构成。
如上所述,由于相对于第一方向D1的宽度方向Dw的角度为因此,这两个金属细线在第一方向D1的宽度方向Dw上的分离宽度成为/>因此,隔着绝缘间隙130成对的第一端部布线(第一端部布线111b、第一端部布线121b)在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Dw)上作为给定间隔隔开/>而偏移(shift)配置。
第一端面111a和第一端面121a均具有沿着纵向Dg切断而成的尖细形状。通过设为这样的形状,在细线的形成时容易呈现出形状,能够确保绝缘间隙130的宽度。
此外,第一电极图案110的第二端部布线112b以及第二电极图案120的第二端部布线122b隔着绝缘间隙130而成对,这些成对的第二端部布线(第二端部布线112b、第二端部布线122b)的第二端面(第二端面112a、第二端面122a)被定位成具有在与第二方向D2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为宽度方向Dw)上隔开给定距离相互对置的部分。
作为第一电极图案110的第二金属细线112的端部的第二端部布线112b由从交叉位置CP11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金属细线构成。作为第二电极图案120的第二金属细线122的端部的第二端部布线122b由从交叉位置CP12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金属细线构成。
如图5的(a)所示,若使构成第二端部布线112b的金属细线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则该金属细线的第二电极图案120侧的端部所形成的假想线V2与构成第二端部布线122b的金属细线的第一电极图案110侧的端部之间的分离距离与金属细线的宽度L1相等。即,第一电极图案110的第二端部布线112b和第二电极图案120的第二端部布线122b均由沿着第二方向D2以分离距离L1排列延伸的两个金属细线各自的一部分构成。
如上所述,由于相对于第二方向D2的宽度方向Dw的角度为这两个金属细线在第二方向D2的宽度方向Dw上的分离宽度成为/>因此,这些成对的第二端部布线(第二端部布线112b、第二端部布线122b)在与第二方向D2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Dw)上作为给定间隔隔开/>而偏移配置。
第二端面112a和第二端面122a均具有沿着纵向Dg切断而成的尖细形状。通过设为这样的形状,在细线的形成时容易呈现出形状,能够确保绝缘间隙130的宽度。
这样,由于成对的端面适当地分离,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构件20在沿着纵向Dg观察时,存在第一电极图案110与第二电极图案120不重复的区域,这形成绝缘间隙130。因此,例如在利用湿式的蚀刻工艺从金属膜形成金属细线时,构成金属细线的材料的蚀刻液能够通过绝缘间隙130而容易地从检测区域16排出。因此,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极的对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构件20能够适当地确保位于绝缘间隙130附近的金属细线的加工精度,蚀刻残渣也不易残留。与此相对,若想要同样地湿式地形成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极,则蚀刻液容易滞留于带状电极的端部重复的区域。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极中,担心过蚀刻导致的加工精度的降低、残渣的残留等。从兼顾抑制绝缘间隙130的视觉辨认性和适当地抑制蚀刻液的残留的观点出发,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有时优选为金属细线(第一金属细线111、121、第二金属细线112、122)的宽度L1的0.5倍以上且3.5倍以下。
另外,在图4以及图5的(a)所示的金属图案中,在满足的情况下,在从宽度方向Dw观察时,成对的端部布线(第一端部布线111b以及第一端部布线121b、第二端部布线112b以及第二端部布线122b)的端面(第一端面111a以及第一端面121a、第二端面112a以及第二端面122a)相互完全重复。图5的(a)表示该情况下的金属图案。与该情况相比,若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变大,则成对的端部布线的端面的从宽度方向Dw观察时的重复变少,若满足/>则这些端面不重复。从使连续地视觉辨认成对的端部布线变得容易的观点、即降低绝缘间隙130的视觉辨认性的观点出发,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优选为/>以下。从该视觉辨认性的观点出发,不设定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的下限,但从抑制过蚀刻的影响的观点出发,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优选为金属细线的宽度L1的0.5倍以上,更优选为1倍以上。
为了形成从这样的宽度方向Dw观察时的重复部分,成对的第一端部布线(第一端部布线111b、第一端部布线121b)的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的合计、以及成对的第二端部布线(第二端部布线112b、第二端部布线122b)的第二方向D2上的长度的合计都可以比上述基本图案P1中的各边的长度长。通过具有这样的重复的部分的结构,能够确保绝缘间隙130的宽度而抑制过蚀刻的影响,并且能够抑制第一电极图案110与第二电极图案120之间的绝缘间隙130的视觉辨认性。
图5的(b)是表示图5的(a)所示的第一端面111a、121a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5的(a)所示的第一端面111a、121a具有沿着纵向Dg截取而成的尖细形状,但在包含端部布线(第一端部布线111b、第一端部布线121b、第二端部布线112b以及第二端部布线122b)的金属细线通过湿式蚀刻工艺形成的情况下,该除去加工各向同性地进行,因此不容易正确地形成上述的尖细形状。因此,通过使端部布线的端部形状曲面化,能够提高加工形状的形状精度。
具体而言,如图5的(b)所示,通过将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端部布线211b的第一端面211a设为半圆形状,即使各向同性地进行蚀刻,也不易产生端部形状的变化。在图5的(b)中,第一端部布线221b的第一端面221a也成为半圆形状。
另外,若这样将第一端面211a、221a设为半圆形状,则与图5的(a)所示那样的第一端面111a、121a具有尖细的形状的情况相比,端面间的分离距离稍短。在图5的(b)所示的例子中,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比图5的(a)所示的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窄,为70%左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相对的第一端部布线211b与第一端部布线221b之间确保绝缘,在纵向Dg上能观察到金属细线不位于的部分,则即使在湿式蚀刻工艺中进行金属细线的加工,也能够防止过蚀刻导致的加工精度的降低。这样的曲面的端面形状也同样能够应用于相邻成对的第二端面112a、122a。
在此,若将第一电极图案110的端部布线统称为第三端部布线,将第二电极图案120的端部布线统称为第四端部布线,则隔着绝缘间隙130而相互对置且成对的第三端部布线和第四端部布线在沿着作为第四方向的宽度方向Dw观察时,具有重复的部分。具体而言,当沿着第四方向(宽度方向Dw)观察时,隔着绝缘间隙130而相互对置且成对的作为第三端部布线的第一端部布线111b和作为第四端部布线的第一端部布线121b具有重复的部分。关于隔着绝缘间隙130相互对置且成对的第二端部布线112b和第二端部布线122b,若沿着第四方向(宽度方向Dw)观察,则具有重复的部分。由于存在该重复的部分,因此第三端部布线与第四端部布线的间隙难以被视觉辨认。另一方面,在沿着第三方向(纵向Dg)观察时,能够看到金属细线不位于的部分,因此适当地抑制金属细线的过蚀刻。
在图4以及图5的(a)所示的金属图案中,第一电极图案110和第二电极图案120处于第一电极图案110和第二电极图案120的一方偏移的关系,以使得在绝缘间隙130的宽度方向Dw(与纵向Dg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分离宽度具体而言,第二电极图案120以第一电极图案110为基准,位于向宽度方向Dw的右侧偏移了宽度/>的位置。在图5的(b)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电极图案110和第二电极图案120中的一方偏移,以使得以绝缘间隙130的宽度/>分离。换言之,第一电极图案110的基本图案P1和第二电极图案120的基本图案P1在第四方向(宽度方向Dw)上分离开/>而配置。
而且,在第三端部布线以及第四端部布线的每一个中,构成基本图案P1的一部分的金属细线被配置于基于基本图案P1的反复的位置。具体地说明,第一电极图案110除了第三端部布线(第一端部布线111b、第二端部布线112b)以外,通过上述基本图案P1的反复而构成。另一方面,构成第三端部布线的第一端部布线111b以及第二端部布线112b都具有构成基本图案P1的一部分的金属细线被配置于基于上述的基本图案P1的反复的位置的结构。同样地,除了第四端部布线(第一端部布线121b、第二端部布线122b)以外,第二电极图案120通过上述基本图案P1的反复而构成。另一方面,构成第四端部布线的第一端部布线121b以及第二端部布线122b具有构成上述基本图案P1的一部分的金属细线被配置在基于基本图案P1的反复的位置的结构。在图5的(b)所示的例子中,第三端部布线(第一端部布线211b)以及第四端部布线(第一端部布线221b)也分别具有构成基本图案P1的一部分的金属细线配置于基于上述的基本图案P1的反复的位置的结构。
图6、图7、图8、图9的(a)以及图9的(b)是概念性地表示在图4和图5的(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改变了位于第三端部布线与第四端部布线之间的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的情况下的第一电极图案110和第二电极图案120的结构的俯视图。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在图6中设为第一金属细线111、121的宽度L1的1倍,在图7中设为第一金属细线111、121的宽度L1的2倍,在图8中设为第一金属细线111、121的宽度L1的3倍,在图9的(a)中设为第一金属细线111、121的宽度L1的4倍,在图9的(b)中设为第一金属细线111、121的宽度L1的5倍。
另外,在图6、图7、图8、图9的(a)以及图9的(b)中,第一电极图案110的基本图案P1与第二电极图案的基本图案P1在第四方向(宽度方向Dw)上的偏离宽度(图案偏离宽度)固定为该图案偏离宽度是图4以及图5的(a)所示的第一电极图案110与第二电极图案120的图案偏离宽度的1/2。因此,在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满足的范围内,在从第四方向(宽度方向Dw)观察成对的第三端部布线以及第四端部布线时,这些端部布线的端面具有重复的部分。在图6的(a)、图7的(a)、图8的(a)、图9的(a)以及图9的(b)中,角度/>为60°,因此,在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为第一金属细线111、121的宽度L1的0.7倍左右至3.5倍左右的范围内,在从第四方向(宽度方向Dw)观察时,成对的第三端部布线的端面与第四端部布线的端面具有重复的部分。
在图6、图7以及图8所示的例子中,由于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为第一金属细线111、121的宽度L1的1倍至3倍,因此在从第四方向(宽度方向Dw)观察时,成对的第三端部布线与第四端部布线具有重复的部分。因此,这些布线容易连续地被视觉辨认。即,难以视觉辨认绝缘间隙130。
在图9的(a)以及图9的(b)所示的例子中,绝缘间隙130的宽度W1是第一金属细线111、121的宽度L1的4倍以及5倍,因此在从第四方向(宽度方向Dw)观察时,成对的第三端部布线与第四端部布线不具有重叠的部分。在这些结构中,例如当扩大图案偏离宽度时,隔着绝缘间隙130相对且成对的端部布线(第三端部布线、第四端部布线)沿着金属细线的延伸方向变长。其结果,上述成对的端部布线在从第四方向(宽度方向Dw)观察时具有重叠的部分。通过这样做,能够降低绝缘间隙130的视觉辨认性。具体而言,在图9的(a)中,图案偏离幅度为但若像图5的(a)所示的金属图案那样图案偏离幅度为/>则成对的端部布线(第三端部布线、第四端部布线)具有重复的部分。
图10的(a)以及图10的(b)是概念性地表示在比较例的结构中改变了绝缘间隙330的宽度W3的情况下的第一电极图案310和第二电极图案320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0的(a)以及图10的(b)所示的比较例,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基本图案P1相同的菱形状的图案,分别由宽度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金属细线311、321以及第二金属细线312、322构成电极图案310、320,隔着绝缘间隙330对置且成对的第一金属细线311、321的第一端部布线配置在相同直线上,并且隔着绝缘间隙330对置且成对的第二金属细线312、322的第二端部布线也配置在相同直线上。通过将绝缘间隙330沿着纵向Dg设置为直线状,第一端部布线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部布线的第二端面分别成为与图6至图8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同样的尖细形状。
比较例中的绝缘间隙330的宽度W3在图10的(a)中设为第一金属细线311、321的宽度L1的1倍,在图10的(b)中设为第一金属细线311、321的宽度L1的4倍。在比较例中,成为在第一电极图案110与第二电极图案120之间没有图案偏离、即图案偏离宽度为0、在连续的金属图案的一部分配置宽度W3的绝缘间隙330来形成第一电极图案110和第二电极图案120的构造。
在图10的(a)所示的结构中,由于绝缘间隙330较窄,因此第一电极图案310的金属细线和第二电极图案320的金属细线容易被连续地视觉辨认。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在蚀刻工艺中,端部布线容易从前端进行过蚀刻,若产生过蚀刻,则端部布线在纵向Dg以及宽度方向Dw双方沿着金属细线的延伸方向后退。因此,成对的端部布线的分离距离容易变宽。相对于此,在图6至图9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下,即使产生过蚀刻而端部布线(第三端部布线和第四端部布线)的前端消失,只要从宽度方向Dw观察时仅这些布线中的重复的部分消失,则难以显现为成对的端部布线的分离距离的变宽。因此,即使在端部布线产生过蚀刻,也容易维持绝缘间隙130的不可视性。
根据以上那样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10中,能够抑制隔着绝缘间隙130而相邻的第一电极图案110和第二电极图案120中的金属细线的视觉辨认性,容易识别为隔着绝缘间隙130相邻的金属细线连续,并且能够抑制金属细线的过蚀刻而得到所希望的形状。
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变形例中的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2的(a)是放大表示图11的C部分的俯视图。在图11和图12的(a)所示的电极图案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图案110和第二电极图案120同样地,第一电极图案160和第二电极图案170隔着具有给定的宽度W2的绝缘间隙180相邻地配置,通过绝缘间隙180相互绝缘。第一电极图案160和第二电极图案170是以相互绝缘的状态相邻的两个电极图案。
第一电极图案160由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的多个第一金属细线161和沿着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多个第二金属细线162形成为网格状。第二电极图案170由沿着上述第一方向D1延伸的多个第一金属细线171和沿着上述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多个第二金属细线172形成为网格状。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是与绝缘间隙180延伸的方向(纵向Dg)不同的方向。
第一电极图案160中的第一金属细线161和第二金属细线162、以及第二电极图案170中的第一金属细线171和第二金属细线172除了端部布线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在图4和图5的(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布线111b、121b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端部布线112b、122b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但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绝缘间隙180侧的端部160e,第一电极图案160的第一端部布线161b延伸,在绝缘间隙180侧的端部170e,第二电极图案170的第一端部布线171b延伸。第一端部布线161b、171b分别在图12所示的俯视时相对于第一方向D1在顺时针方向上形成角度θ地延伸。此外,在绝缘间隙180侧的端部160e,第一电极图案160的第二端部布线162b延伸,在绝缘间隙180侧的端部170e,第二电极图案170的第二端部布线172b延伸。第二端部布线162b、172b分别在俯视时相对于第二方向D2在逆时针方向上形成角度θ地延伸。在此,角度θ在俯视时的顺时针方向以及逆时针方向的任一方向上均大于零,且小于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所成的角度。
换言之,第一电极图案160的第一端部布线161b以及第二电极图案170的第一端部布线171b分别具有相对于第一方向D1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具体而言,这些端部布线在具有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Dw)的分量的方向上,端部布线的整体延伸,以使得在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绝缘间隙180的宽度方向Dw)上隔开给定距离(绝缘间隙180的宽度W2)而分离。
此外,第一电极图案160的第二端部布线162b以及第二电极图案170的第二端部布线172b分别具有相对于第二方向D2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具体而言,这些端部布线在具有与第二方向D2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Dw)的分量的方向上,各个端部布线的整体延伸,以使得在与第二方向D2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Dw)上隔开给定距离(宽度W2)而分离。
在此,第一电极图案160的第一端部布线161b从与第二金属细线162的交叉位置CP21起,在俯视时在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第二电极图案170的第一端部布线171b从与第二金属细线172的交叉位置CP22起,在俯视时在与第二方向D2交叉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第一电极图案160的第二端部布线162b从与第二金属细线162的交叉位置CP21起,在俯视时在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第二电极图案170的第二端部布线172b从与第二金属细线172的交叉位置CP22起,在俯视时在与第二方向D2交叉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通过以上的结构,第一电极图案60的第一端部布线161b以及第二电极图案170的第一端部布线171b设置为隔着绝缘间隙180而成对,这些成对的第一端部布线(第一端部布线161b、第一端部布线171b)的第一端面(第一端面161a、第一端面171a)被定位成具有在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为宽度方向Dw)上隔开给定距离(具体而言为宽度W2)而相互对置的部分。
在沿着作为绝缘间隙180的延伸方向(纵向Dg)的第三方向观察时,绝缘间隙180配置在第一电极图案160与第二电极图案170之间,以使得能够看到金属细线不位于的部分。而且,成对的端部布线(属于第三端部布线的第一端部布线161b、属于第四端部布线的第一端部布线171b)隔着绝缘间隙180而相互对置,在从与第三方向(纵向Dg)正交的第四方向(宽度方向Dw)观察时,具有重复的部分。该重复的部分的沿着第三方向(纵向Dg)的长度为L2。
如图11所示,在本变形例中,构成第一电极图案160的基本图案P2和构成第二电极图案170的基本图案P2的形状相同,在这两个基本图案P2中也没有第四方向(宽度方向Dw)的位置偏离。没有该图案位置偏离这一点与图4所示的例子不同。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2的(a)所示,两个第三端部布线(第一端部布线161b、第二端部布线162b)以及两个第四端部布线(第一端部布线171b、第二端部布线172b)均以基本图案P2的一部分偏离基于基本图案P2的反复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图12的(b)是表示图12的(a)所示的第一端面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12的(b)所示的第一端部布线261b的第一端面261a和第一端部布线271b的第一端面271a与在图12的(a)中相邻且成对的两个第一端面161a、171a同样地,隔开与绝缘间隙180的宽度W2对应的给定间隔而相互分离。这些第一端面261a、271a在俯视时具有曲面形状(具体而言为半圆形状),隔着绝缘间隙180相互对置。由此,形成金属细线时的形状稳定性提高,绝缘间隙180的宽度W2的偏差变少。该倾向在利用湿式的蚀刻工艺形成金属细线时显著。这样的曲面形状也同样能够应用于相邻且成对的第二端面162a、172a。
另外,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第一端部布线也可以从与第二金属细线的交叉位置不同的位置、例如比交叉位置更接近绝缘间隙的位置、或者更远离绝缘间隙的位置延伸。这也可以设为第二端部布线也同样地从与第一金属细线的交叉位置不同的位置、例如比交叉位置更接近绝缘间隙的位置或更远离的位置延伸。此外,第一端部布线和第二端部布线只要具有各自的端面(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相互对置的部分,则也可以是在俯视时包含曲线那样的形状。
或者,如图4、图5等所示,在第一电极图案110的基本图案P1与第二电极图案120的基本图案P1在宽度方向Dw上偏离的情况下,基本图案P1偏离的方向可以具有沿着纵向Dg的分量,也可以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构成端部布线的金属细线配置在从基本图案P1偏离的位置。
参照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改良为目的或在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改良或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 静电电容型触摸传感器
11 基材
11a 第一面
12 光学透明粘合层
13 面板
13a 表面
14 布线部
15 外部连接部
16 检测区域
17 非检测区域
20 电极构件
21 第一透明电极(电极构件)
21a 金属细线
21s 第一电极连结体
22 第二透明电极(电极构件)
22a 金属细线
22s 第二电极连结体
30 绝缘层(电极构件)
30a 表面
31 连结部(电极构件)
32 桥接布线部(电极构件)
41 绝缘区域
1a 基部
41b 狭小部
42 光学调整区域
110、160、310 第一电极图案
120、170、320 第二电极图案
110e、120e、160e、170e 绝缘间隙侧的端部
111、121、161、171、311、321 第一金属细线
111a、121a、161a、171a 第一端面
111b、121b、161b、171b 第一端部布线
112、122、162、172、312、322 第二金属细线
112a、122a、162a、172a 第二端面
112b、122b、162b、172b 第二端部布线
130、180、330 绝缘间隙
211a、221a、261a、271a 第一端面
211b、221b、261b、271b 第一端部布线
CP11、CP12、CP21、CP22 交叉位置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Dg 纵方向
Dw 宽度方向
L1、L2 给定间隔
P1、P2 基本图案
V1、V2 假想线
W1、W1’W2、W3 间隙宽度
Φ、θ 角度。

Claims (10)

1.一种电极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电极图案;以及
第二电极图案,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图案隔着绝缘间隙形成,
所述第一电极图案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图案分别由在与所述绝缘间隙延伸的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一金属细线和在与所述绝缘间隙延伸的方向以及所述第一方向双方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二金属细线形成为网格状,
所述第一金属细线在所述第一电极图案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图案各自的所述绝缘间隙侧的端部具有第一端部布线,所述第一电极图案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图案各自的所述第一端部布线夹着所述绝缘间隙成对,将该成对的所述第一端部布线的第一端面定位成具有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给定距离而相互对置的部分,
所述第二金属细线在所述第一电极图案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图案各自的所述绝缘间隙侧的端部具有第二端部布线,所述第一电极图案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图案各自的所述第二端部布线夹着所述绝缘间隙成对,将该成对的所述第二端部布线的第二端面定位成具有在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给定距离而相互对置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构件,其中,
所述成对的所述第一端部布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给定间隔而偏移地配置,
所述成对的所述第二端部布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在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所述给定间隔而偏移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构件,其中,
所述成对的所述第一端部布线具有以所述第一端面彼此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所述给定距离而分离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地延伸的部分,
所述成对的所述第二端部布线具有以所述第二端面彼此在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所述给定距离而分离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地延伸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构件,其中,
所述第一端部布线从与所述第二金属细线的交叉位置起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端部布线从与所述第一金属细线的所述交叉位置起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构件,其中,
所述第一端面以及所述第二端面具有尖细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构件,其中,
所述第一端面以及所述第二端面具有曲面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构件,其中,
所述绝缘间隙具有给定的宽度地延伸,所述绝缘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金属细线的宽度的0.5倍以上且3.5倍以下。
8.一种电极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由金属细线的图案构成的第一电极图案以及第二电极图案;以及
绝缘间隙,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图案与所述第二电极图案之间,沿着第三方向延伸,
所述绝缘间隙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图案与所述第二电极图案之间,以使得在沿着所述第三方向观察时,能够看到所述金属细线不位于的部分,
构成所述第一电极图案的所述金属细线在所述绝缘间隙侧的端部具备第三端部布线,
构成所述第二电极图案的所述金属细线在所述绝缘间隙侧的端部具备第四端部布线,
所述第三端部布线和所述第四端部布线隔着所述绝缘间隙相互对置且成对,在从与所述第三方向正交的第四方向观察时,具有重复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构件,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图案除了所述第三端部布线以外通过基本图案的反复而构成,
所述第二电极图案除了所述第四端部布线以外通过所述基本图案的反复而构成,
所述第一电极图案的所述基本图案与所述第二电极图案的所述基本图案在所述第四方向上分离地配置,
在所述第三端部布线以及所述第四端部布线中的至少一个中,构成所述基本图案的一部分的所述金属细线被配置于基于所述基本图案的反复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构件,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图案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图案除了所述第三端部布线以外以及所述第四端部布线以外通过基本图案的反复而构成,
在所述第三端部布线以及所述第四端部布线中的至少一个中,所述金属细线被配置为从基于所述基本图案的反复的位置偏离。
CN202180091911.8A 2021-03-01 2021-12-27 电极构件 Pending CN1168681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2048 2021-03-01
JP2021032048 2021-03-01
PCT/JP2021/048509 WO2022185694A1 (ja) 2021-03-01 2021-12-27 電極部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68154A true CN116868154A (zh) 2023-10-10

Family

ID=83153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1911.8A Pending CN116868154A (zh) 2021-03-01 2021-12-27 电极构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19971A1 (zh)
JP (2) JP7456062B2 (zh)
KR (1) KR20230128552A (zh)
CN (1) CN116868154A (zh)
DE (1) DE112021007182T5 (zh)
WO (1) WO202218569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R201807964T4 (tr) * 2012-06-28 2018-06-21 Polyic Gmbh & Co Kg Çok katmanlı gövde.
JP6033671B2 (ja) 2012-12-27 2016-11-30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光透過性導電材料
KR101443986B1 (ko) * 2012-12-27 2014-09-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US9052766B2 (en) * 2013-02-14 2015-06-09 Synaptics Incorporated Mesh sensor design for reduced visibility in touch screen devices
JP6534381B2 (ja) * 2014-03-28 2019-06-26 株式会社カネカ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KR102199340B1 (ko) * 2014-10-08 2021-01-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윈도우
JP6481236B2 (ja) 2015-03-31 2019-03-13 トッパン・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電極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6633622B2 (ja) * 2015-05-01 2020-01-22 東芝ホクト電子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6756538B2 (ja) * 2016-08-03 2020-09-1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2018120397A (ja) * 2017-01-25 2018-08-0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センサ及びタッチセンサ内蔵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1007182T5 (de) 2023-12-21
JP7456062B2 (ja) 2024-03-26
US20240019971A1 (en) 2024-01-18
WO2022185694A1 (ja) 2022-09-09
JP2024024090A (ja) 2024-02-21
JPWO2022185694A1 (zh) 2022-09-09
KR20230128552A (ko)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1394B (zh)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US10831295B2 (en) Touch screen,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7111392B (zh)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US10048820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6170420B2 (ja)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EP2613235A2 (en) Touch panel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2530565A2 (en) Electrode structure of the touch panel,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panel
TW201923531A (zh) 導電構件及觸控面板
KR20140100090A (ko) 플렉서블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US11079887B2 (en) Conductive member for touch panel and touch panel
US20100207891A1 (en) Structural improvement to touch panel
TWI557623B (zh) A transparent planar substrate with a contact and a touch panel
US20120105133A1 (en) Input device
US9760230B2 (en) Touch screen,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160095314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111752422B (zh) 用于触摸面板的电极、包括其的触摸面板及终端设备
CN116868154A (zh) 电极构件
JP7122577B2 (ja) タッチセンサ
JP2013156949A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111552413A (zh) 触控基板、触控屏和显示装置
TWI416394B (zh) Touch panel structure
JP2019091349A (ja) 配線構造および配線構造の配線方法
TWI661342B (zh) Input device
JP7043186B2 (ja) タッチセンサおよび表示装置
JP3173905U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セン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