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30431A - 电动马达 - Google Patents

电动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30431A
CN116830431A CN202180083121.5A CN202180083121A CN116830431A CN 116830431 A CN116830431 A CN 116830431A CN 202180083121 A CN202180083121 A CN 202180083121A CN 116830431 A CN116830431 A CN 116830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electric motor
contact
stator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31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克里斯蒂安·格林
彼得·豪克
莫里茨·奥本多夫
帕特里克·图尔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zewalsburg Automotive Parts Europe
Original Assignee
Bozewalsburg Automotive Parts Europ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zewalsburg Automotive Parts Europe filed Critical Bozewalsburg Automotive Parts Europ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DE2021/10099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22087A1/de
Publication of CN116830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304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2)的电动马达(32),尤其是辅助机组(16)的电动马达,电动马达具备:带有定子绕组(46)的定子(34)和转子(36)以及接线单元(38)和用于电马达端子的触头适配器(40)。定子(34)和转子(36)与马达轴线(44)同心地布置在马达壳体(52)中,马达壳体用垂直于马达轴线(44)布置的轴承端盖(54)封闭。接线单元(38)被放置在定子(34)上并与定子绕组(46)电接触,并且触头适配器(40)被接驳在所述接线单元(38)上并与该接线单元电接触。触头适配器(40)的插塞器端子(62)被布置在轴承端盖(54)的开口(68)中。此外,本发明还涉及用于装配电动马达(32)方法(40)以及机动车(2)的辅助机组(16)。

Description

电动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的电动马达和用于装配电动马达的方法以及机动车的具有电动马达的辅助机组。电动马达分别具有定子、转子以及接线单元和触头适配器。
背景技术
机动车,如乘用车辆(Pkw),具有大量的辅助机组,这些辅助机组并不直接用于推进机动车。此类辅助机组例如对于主驱动器的运行是必要的,或者被用于为机动车的用户提供或提高舒适度。此类辅助机组例如是电动马达式的调节驱动器,如电动马达式的车窗升降器。替选地,辅助机组例如是电动马达式的制冷剂压缩机,它尤其是机动车的制冷剂回路的组成部分。
在另外的替选方案中,电动马达是机动车的制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此,电动马达例如是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循迹控制部或电动马达式操纵的制动力分配部的组成部分。然而也有可能的是,将电动马达用在制动力发生器中。在此,借助电动马达尤其是运行液压泵,从而提高制动液系统中的压力。对电动马达的操纵借助电信号进行,并且制动力发生器与脚踏板或其他输入设备在机械上是分离的。因此,电动马达可以不依赖于用户的操纵或其他输入地进行运行。因此,即使用户在紧急情况下不再可能实现对机动车的制动时,借助制动力发生器也能实现这一点。
为了使磨损尽量少,电动马达通常被设计为无刷的直流马达(BLDC)。在此,电动马达具有转子,转子包括多个永磁体,并且转子抗相对转动地被紧固在转子轴上。转子轴借助一个或多个轴承以能绕转子轴线转动的方式受支承,其中,每个轴承被紧固在各自的轴承端盖上。定子具有多个电线圈,这些电线圈借助放置在定子上的也被称为互连环的接线单元电互连成定子绕组的三个相。在此,各个相端子间关于转子轴线偏移了120°,并且通常有端子与这些相端子进行电接触并被引导穿过轴承端盖的各自的开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说明一种特别合适的机动车的电动马达和一种特别合适的用于装配电动马达的方法以及一种特别合适的机动车的辅助机组,其中,有利地减少废品和/或简化装配。
根据本发明,在电动马达方面,该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解决,在方法方面,通过权利要求10的特征来解决,并且在辅助机组方面,通过权利要求11的特征来解决。有利的改进方案和设计方案是各自的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电动马达是机动车的组成部分。该电动马达适用于此,尤其是为此而设置且设立。换句话说,在常规的状态下,电动马达被装配在机动车的另外的组成部分上。该电动马达适用于此,尤其是为此而设置且设立。机动车尤其是陆上的,并且优选多轨迹地设计。在此,适当地有可能的是,机动车基本上自由地定位,例如定位在相应的路面上。为此,机动车尤其具有相应的车轮。总之,优选有可能的是,机动车基本上不依赖于陆地上其他条件地定位。换句话说,机动车适当地不采用轨道引导方式。优选地,机动车是乘用车辆(Pkw)或商用车辆,如载重车辆(Lkw)或公共汽车。
例如,电动马达是机动车的主驱动器的组成部分,并因此被用于(直接)推进机动车。然而,特别优选的是,电动马达是机动车的辅助机组的组成部分。在常规的用途中,辅助机组不直接用于推进机动车,并因此不是机动车的主驱动器。因此,电动马达优选具有的额定或最大功率在100W到1000W之间,优选在300W到700W之间,并且例如在400W到500W之间。例如,辅助机组在此被用于运行主驱动器或提供机动车运行所需的不直接用于推进机动车的功能。对此替选地,借助辅助机组提高舒适度或提供舒适功能。
辅助机组例如是电动马达式的调节驱动器,如电动马达式的车窗升降器。替选地,辅助机组例如是电动马达式的制冷剂压缩机,它尤其是机动车的制冷剂回路的组成部分。在另外的替选方案中,辅助机组是电动马达式的泵,例如水泵。适当地,电动马达式的泵是润滑剂泵,如发动机油泵或传动装置油泵。在此,借助电动马达例如分别驱动泵轮,该泵轮与要泵送的液体相匹配。在另外的替选方案中,电动马达是风扇的、如散热器风扇或风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它们分别代表辅助机组。在替选方案中,辅助机组是转向支持部,并且借助电动马达尤其驱动转向杆,或借助电动马达调整机动车的被能转向设计的车轮的至少一个转向角,或对该至少一个转向角的调整进行支持。
在另外的替选方案中,辅助机组是机动车的制动系统或者是制动系统的一部分。在此,电动马达例如是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循迹控制部或电动马达式操纵的制动力分配部的组成部分。特别优选的是,辅助机组是制动力发生器。该制动力发生器优选电液式地设计,其中,借助电动马达尤其运行液压泵和/或可能的阀。对此替选地,借助电动马达来使工作活塞运动。工作活塞尤其被布置在泵腔中,在运行中,在泵腔中存在制动液。在工作活塞在泵腔中线性运动时,根据运动方向而定地,制动液被压出泵腔或被吸入。优选的是,机动车的制动系统的制动器的可能的制动活塞都与泵腔液压连接,从而在制动液被压出泵腔时操纵制动器。
例如,在工作活塞上紧固有输入杆,该输入杆适宜地至少区段式地在周边侧上设置有螺纹,经内制齿的驱动齿轮被安放到该螺纹上。在此,借助输入杆和驱动齿轮形成了一种主轴。驱动齿轮适宜地借助电动马达来驱动,例如直接驱动或优选经由传动装置来驱动。在电动马达被通电时,因此力经由驱动齿轮被引入到输入杆中,并因此也被引入到工作活塞上。
优选地,制动力发生器包括传感器,借助传感器在运行中检测作为制动踏板起作用的脚踏板的操纵情况。依赖于此地对电动马达通电。在此,在脚踏板与工作活塞之间没有机械连接部,并且脚踏板例如不是制动力发生器的组成部分。适当地,制动力发生器包括控制设备,借助控制设备对传感器进行读取并调整对电动马达的通电。在一个改进方案中,电动马达借助控制设备以不依赖于脚踏板的实际操纵的方式被通电,优选是依赖于提供的尤其是经由可能的总线系统所传输的请求来被通电。该请求在此例如由机动车的辅助系统或机动车的车载计算机建立。尤其地,在此,该请求依赖于特定的驾驶情况而建立,例如由紧急制动辅助来建立。替选或与之组合地,机动车被设计成部分或完全自主,从而使得前进运动不依赖于用户的控制地进行。该请求在此优选通过所谓的自动驾驶仪建立。
在另外的替选方案中,制动力发生器例如被设计成机电式的制动力放大器。在此,例如,输入杆借助机构接驳到脚踏板上,从而在脚踏板被操纵时直接调节输入杆。在该情况下,电动马达被用于在正常运行中尤其是对脚踏板的运动进行支持,因此使要由用户施加的力减少。替选或与之组合地,例如对要施加的力进行匹配,从而使该力例如始终是恒定的,而不依赖于当前的驾驶情况。然而,在此优选也有可能的是,工作活塞不依赖于脚踏板的操纵地进行运动,即通过相应地对电动马达通电来进行。因此在此也增加了应用领域。
尤其地,电动马达被设计为无刷的直流马达(BLDC)和/或同步马达。电动马达具有定子和转子,它们与马达轴线同心地布置在马达壳体内。马达壳体在此借助垂直于马达轴线布置的轴承端盖封闭。例如,转子包括叠片组,永磁体被嵌入其中或被保持在该叠片组上。适当地,转子包括转子轴,转子轴优选沿也被称为转子轴线的马达轴线布置。转子轴,或至少是转子,适当地借助一个或多个轴承以能转动的方式受支承,其中,轴承中的至少一个轴承适宜地被接驳在轴承端盖上。在此,转子的转子轴的一部分突出超过轴承端盖,从而使得该部分被布置在马达壳体之外,或者转子轴例如不是转子的组成部分。如果存在其他轴承,则该轴承优选与另一轴承端盖相配属,从而使得马达壳体在两侧分别借助轴承端盖被封闭。换句话说,马达壳体至少部分地被设计成空心柱体式的。对此替选地,马达壳体是罐状的,并且其中一个轴承被紧固在马达壳体的罐底部上,因此,罐底部承担了轴承端盖的任务。在此类马达壳体的情况下,提高了密封性,并且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装配。对正也得到了简化。由于转子和定子位于马达壳体中,所以它们借助马达壳体和轴承端盖受到保护免于环境影响,从而提高了鲁棒性。优选地,为此,利用轴承端盖封闭的马达壳体被设计成流体密封。
例如,定子在周边侧包围转子,从而电动马达就被设计成内动子。适当地,在此,定子至少部分被设计成空心柱体式的。定子具有定子绕组。优选地,定子绕组包括多个电线圈,这些电线圈优选由漆包线建立,例如由漆包铝线或漆包铜线建立。优选地,电线圈中各两个电线圈借助共同的线材形成,并因此借助线材区段连接,从而使得各自的两个电线圈电串联。尤其地,定子具有在六个此类电线圈与二十个电线圈之间的电线圈,并且适当地具有十二个电线圈。适宜地,其中每个也被简称为线圈的电线圈被缠绕到分别配属的定子齿上。定子齿优选借助定子的共同的叠片组形成。借助电线圈分别形成了电磁体,或者各自的电磁体至少附加地还包括各自的定子齿。总之,借助定子绕组至少部分地形成了多个电磁体。
电动马达还包括接线单元,该接线单元与定子绕组电接触。例如,在此,接线单元与定子绕组熔焊或钎焊在一起。对此替选地,接线单元例如具有钩子或类似物,形成定子绕组的漆包线的至少一部分被放入其中。在此优选地,定子绕组的各个电线圈借助接线单元互连。在此优选地,电线圈被互连成多个相,其中适当地,给其中每个(电)相配属相同数量的电线圈。在此,当其中一个相在运行中被通电时,该相的所有电线圈都被通电。尤其地,同一相的电线圈被并联或串联在一起。例如,定子包括两个此类的相,并因此电动马达被设计成两相的,或者优选包括三个此类的相,从而电动马达被设计成三相的。这些相本身例如彼此接触以形成三角形或星形电路。换句话说,定子绕组因此被按照三角形或星形电路的类型设计。
为了互连各个电线圈,接线单元适宜地具有一个或多个彼此分开的母线,这些母线在装配状态下尤其与各自的电线圈的相应端部接触。在此,它们例如仅相互间贴靠在一起或优选借助熔焊或硬钎焊来相互间紧固在一起。适当地,接线单元的各个母线被保持在接线单元的主体上,该主体优选由塑料制成。以该方式避免了在各个母线之间发生电短路。
接线单元被放置在定子上。因此,接线单元也位于马达壳体之内,并因此借助该马达壳体受到保护。尤其地,接线单元位于定子的一端上。优选地,接线单元被放置在定子的端侧上,并因此沿马达轴线相对定子偏移。适宜地,接线单元、优选是可能的主体机械地直接贴靠在定子上,从而提高了稳定性和鲁棒性。接线单元适当地与定子全等布置,从而减少空间需求。优选地,接线单元被设计成环形和/或垂直于马达轴线布置,因此进一步减少了空间需求。适宜地,接线单元被紧固在定子上,例如借助粘合剂、卡扣或螺钉紧固。对此替选地,该紧固借助夹子来实现。在另外的替选方案中,接线单元只是松松地放置在定子上。
电动马达还包括用于电马达端子的触头适配器。换句话说,触头适配器适用于、且适宜地被设置且设立成用于与马达端子进行电接触,从而可以借助马达端子对电动马达通电。换句话说,触头适配器被用于容纳电马达端子以及与之进行电接触。在此,(电)马达端子例如是可能的控制部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可能的辅助机组的组成部分,或者马达端子是电动马达的组成部分,尤其是电动马达的电子器件的组成部分。特别优选的是,电桥式电路与马达端子电接触。
触头适配器被接驳在接线单元上,并因此借助该接线单元来稳定化。换句话说,触头适配器借助接线单元来保持,从而尤其是防止触头适配器的脱离。因此,借助接线单元至少部分地预给定了触头适配器的定位。例如,触头适配器被紧固在接线单元上。此外,触头适配器与接线单元电接触并且优选借助接线单元与定子绕组电接触。特别优选地,触头适配器包括一个或多个插塞器触头,其中,定子绕组的其中每个可能的相适当的地与其中至少一个插接器触头相配属并因此与之电接触。
触头适配器还包括插塞器端子,插塞器端子适宜地具有可能的插塞器触头。插塞器端子尤其用于与马达端子机械连接。优选地,插塞器端子为此而相应构成。插塞器端子被布置在轴承端盖的开口中,从而借助轴承端盖的开口来预给定插塞器端子的定位。例如,在开口的边缘与插塞器端子之间形成间隙,或者它们相互间例如力锁合地环绕贴靠,从而尽管有开口也提供了流体密封性。对此替选地,在它们之间例如布置有密封件。尤其地,插塞器端子平行于马达轴线布置,尤其是可能的插塞器触头平行于马达轴线布置。
由于插塞器端子布置在轴承端盖的开口中,使得定子绕组的电接触只有在轴承端盖被紧固在马达壳体上之后才有可能,从而电动马达可以至少部分地被预制。以该方式,简化了制造。由于插塞器端子平行于马达轴线地布置,使得在此有可能借助平行于马达轴线的运动来联接马达端子,因此接触不受马达壳体阻碍。以该方式进一步骤简化了电动马达的装配。
此外,借助开口,插塞器端子的定位被相对精确地预给定,从而无论在建立电动马达时如何选择制造公差,总是实现与例如是电子器件的组成部分和/或被布置在印刷电路板上的马达端子的电接触。在此,在轴承端盖的开口方面只需要选择低的制造公差,从而减少了制造成本并也简化了制造。此外,以该方式还减少废品。此外有可能的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使用电动马达,或使用不同制造商的马达端子。在此,只需更换触头适配器即可。此外可以使用相同件,因此减少了制造成本。
尤其地,插塞器端子与定子绕组的其中每个电相电接触。以该方式有可能的是,使得除了开口以及用于可能的转子轴的另外的开口外,轴承端盖被闭合地设计,从而提高了密封性并提高了鲁棒性。此外,电接触被简化,并且例如有可能的是,具有马达端子的可能的电子器件关于马达轴线偏移地布置,因此减少了所需的结构空间。特别优选地,插塞器端子关于马达轴线偏移,并且例如关于马达轴线关于径向直线不对称地布置。以该方式进一步改善了现有空间的利用。
例如,定子或优选是接线单元具有在装配时在马达壳体之内对正的器件。以该方式确保了,被接驳在接线单元上的触头适配器确实被布置在开口之内,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废品。例如,定子或特别优选是接线单元具有平行于马达轴线但与之偏移布置的孔或其他开口,其被用于临时容纳工具,借助该工具进行定位。为此,该工具优选具有相应的芯棒或类似物以用于导入到孔中,从而使接线单元进而也是定子对正。在此,工具、适当的是芯棒,适宜地借助间隙配合来放入在接线单元的或定子的孔中。以该方式,一方面实现相对精确的定位,其中,另一方面减少力耗费。此外,以该方式,使得由于力的减少避免了对接线单元或定子的损坏。
工具优选具有另外的芯棒或类似物,它与马达壳体的相应的容纳部相互作用,尤其是可能的孔、如紧固孔相互作用,这些孔被设置成用于容纳螺钉或类似物以用于将马达壳体紧固在要被驱动的构件上。总之,工具因此既作用在马达壳体上,也作用在接线单元或定子上,并因此使它们相应地互相对正,这简化了装配。
例如,插塞器端子被刚性地紧固在接线单元上。然而,特别优选地,插塞器端子浮动式地支承在接线单元上。换句话说,插塞器端子相对于接线单元能够实现至少轻微的运动,其中,尽管如此,该插塞器端子优选借助触头适配器的其他的组成部分仍然接驳在接线单元上,并与之电接触。由于浮动式支承,在此使得公差补偿是可能的,从而使得插塞器端子总是能够实现在开口中的布置,其中,尽管如此,插塞器端子与开口的边缘之间的缝隙的宽度仍可以选择得相对较小。
例如,接线单元在插塞器端子的区域内被设计成平滑的。以该方式,插塞器端子由于浮动式支承造成的运动不受接线单元的阻碍。制造也得到了简化。然而,特别优选地,接线单元包括凹陷部,插塞器端子有间隙地布置在该凹陷部之内。在此,借助凹陷部预给定了插塞器端子以哪种程度浮动式地受支承。换句话说,借助凹陷部限制了在浮动式支承时的调节行程,因此在装配时提供了鲁棒性,并因此简化了装配。换句话说,凹陷部因此用于至少暂时定位插塞器端子,并且借助该凹陷部确保了防止或至少限制插塞器端子关于平行于马达轴线延伸的轴线的扭转。因此,使得在装配时将插塞器端子导入到轴承端盖的开口中得到简化。总之,借助凹陷部确保了防止插塞器端子的扭转或倾斜,或至少将其降低到可控的程度。
替选或与之组合地,插塞器端子具有平行于马达轴线延伸的榫头,榫头有间隙地放入在接线单元的孔之内。因此,借助孔预给定了榫头的运动进而也预给定了插塞器端子相对于接线单元的运动。在此,借助榫头还避免或至少限制插塞器端子的倾斜。以销的方式设计榫头适宜地在其自由端部处被设计成锥形,从而在装配时导入孔中得到简化。例如,孔被设计成贯通的或例如盲孔状。但至少孔也平行于马达轴线地延伸,这一方面简化了制造。另一方面,因此简化了榫头在孔中的布置。
例如,插塞器端子借助缆线或类似物紧固在接线单元上。对此替选地,插塞器端子直接紧固在接线单元上,或者例如经由滑动触头进行电接触。以该方式,也能实现相对全面的浮动式的支承。然而,特别优选地,触头适配器包括接触臂,接触臂被接驳在插塞器端子上。例如,接触臂或其至少一部分被成形在插塞器端子上,并因此至少部分地与插塞器端子的一部分是一体式的。以该方式提高了鲁棒性并简化了装配。尤其地,接触臂垂直于马达轴线布置。
接触臂被设计成能弹性变形或具有柔性。此外,接触臂被紧固在接线单元上,尤其是刚性地紧固。因此,借助接触臂的变形实现了插塞器端子的浮动式的支承,其中,尽管如此,插塞器端子经由接触臂仍以防丢失的方式接驳在接线单元上。尤其地,在此,接触臂的与插塞器端子间隔开的区域被紧固在接线单元上,因此改善了浮动式的支承。
尤其地,接触臂具有弯曲的、例如呈圆弧形的适配器区段,该适配器区段被布置在与接线单元的接驳部和与插塞器端子的接驳部之间。优选地,圆弧的中心点在此位于在马达轴线上,从而可以相对有效地充分利用可用的空间,并简化了装配。
优选地,触头适配器具有多个此类的接触臂,从而提高了稳定性。适当地,插塞器端子在此包括插塞器触头,其中适宜地,给其中每个接触臂分别分配其中一个插塞器触头。特别优选地,每个接触臂都具有导电的区域,该区域尤其与各自的插塞器触头进行电接触,并且例如被接驳在其上。特别优选地,每个接触臂还包括电绝缘部,借助该电绝缘部,使得各自的导电的区域至少部分地被包围,并且例如借助塑料包封部来提供。优选地,各自的接触臂的电绝缘部与插塞器端子的壳体是一体式的,插塞器触头借助该壳体来保持。以该方式简化了马达端子的装配。因此也防止插塞器触头经由轴承端盖发生电短路。插塞器触头尤其以主插塞器的方式设计,即所谓的“公”插塞器。马达端子优选具有相对应的插口,各自的插塞器触头在装配状态下至少部分地放入在该插口之内并进行电接触。
优选地,触头适配器与接线单元电接触。为此,触头适配器适宜地具有联接片,联接片位于接触臂的背离插塞器端子的端部处。该联接片适宜地借助硬钎焊的方式与接线单元的相对应的联接元件接触。以该方式提高了鲁棒性,其中,减少了用于建立电接触部的耗费。对此替选地,联接元件和联接片彼此熔焊在一起。在另外的替选方案中,联接片和联接元件插接嵌套,从而不需要另外的辅助器件来建立电接触部。适当地,联接片借助接触臂的能导电的区域/部分、尤其是母线来建立,并且联接片优选被布置在绝缘部之外,并且适宜地形成接触臂的导电区域/部分中唯一布置在各自的绝缘部之外的部分。接线单元的联接元件例如借助定子绕组的一部分形成,该部分定子绕组例如探伸穿过接线单元的可能的主体并因此也与之相配属。然而,优选地,联接元件借助其中一个可能的母线的至少一部分来形成,从而提高了鲁棒性。因此,借助联接元件也实现了经由接触臂对插塞器端子的机械稳定化,从而增加了鲁棒性,其中,减少了所需构件的数量。
例如,开口被设计得相对较大,从而即使在较大的制造公差的情况下,插塞器端子在开口之内的定位也总是可能的。然而,特别优选地,触头适配器具有用于在开口中定位插塞器端子的器件。换句话说,这些器件被用于插塞器端子在开口中的定位及优选的对正。由于该器件,因此也有可能为电动马达的各个构件选择相对较大的制造公差,其中,仍确保了插塞器端子在开口之内定位。在此,只需要在器件方面设置相对较小的制造公差。
适宜地,在此,插塞器端子受浮动式支承和/或接触臂是存在的。在该情况下,例如由于器件,使得在装配时接触臂发生变形,其中,使触头适配器与接线单元的接驳部不被损坏。在此适宜地,也维持了电接触。
例如,器件包括榫头或类似物,其嵌入到轴承端盖的相应的轮廓中或与之卡锁。然而,特别优选地,该器件包括成形在插塞器端子外侧并平行于马达轴线延伸的挤压肋。这些挤压肋同样被定位在开口之内,其中,借助挤压肋使插塞器端子在开口中对正。适当地,为此,挤压肋机械地直接与开口的边缘贴靠。在此,例如,挤压肋发生部分变形,尤其是当存在相对较高的制造公差时。由于挤压肋,在此避免了对插塞器端子造成损坏。优选地,挤压肋在端部侧呈锥形或截平地设计,尤其是在背离接线单元的端部处。因此,简化了到开口中的导入过程,其中,仍然实现插塞器端子在开口之内的相对精确的定位。总之,由于挤压肋与开口边缘的机械接触,实现了插塞器端子的定位,其中,例如,挤压肋部分地变形。然而至少是实现了插塞器端子的定位/对正。
适当地,挤压肋被构造成在插塞器端子平行于马达轴线地导入到开口中时,挤压肋依次与开口的边缘发生机械接触,至少是当已经存在精确对正时是如此。为此,挤压肋尤其被构造成在导入结束后,它们具有探出边缘的平行于马达轴线的不同的超出部。换句话说,挤压肋具有探出边缘的平行于马达轴线的不同的高度。适当地,挤压肋的厚度,即它们垂直于马达轴线的延伸度是相同的或者至少在可能的锥形/经截平的区段之后是恒定的。因此,插塞器端子借助其中一个挤压肋首先在一个维度上对正,并随后借助另外的挤压肋在其他维度上对正,从而一方面避免了倾斜。另一方面,减少了用于将插塞器端子导入到开口中的力耗费。
例如,触头适配器具有两个或更多个此类挤压肋。适当地,该器件具有三个相应的挤压肋。特别优选的是,挤压肋被构成关于马达轴线,首先在切线方向上进行对正,随后在径向方向上进行对正,并优选随后在径向和切向方向上进行对正。
优选地,该器件还具有另外的挤压肋,其中,这些挤压肋的一部分构造成使得它们同时与开口的边缘发生机械接触。换句话说,至少形成一组,组中的挤压肋在导入时基本上同时与开口的边缘发生接触,从而避免由于只在一侧施力而导致插塞器端子的倾斜。然而,还仍然存在至少一个挤压肋,其在导入时在这之前或在这之后才发生与边缘的机械接触。
特别优选地,插塞器端子包括插塞容纳部,插塞容纳部位于背离接线单元的一侧上并平行于马达轴线地延伸。优选按照孔或钻孔的类型设计的插塞容纳部被用于临时容纳定位工具,并且适用于此,且尤其是为此而设置且设立。尤其地,在装配状态下,即在电动马达的制造或装配完成后,插塞容纳部不再被进一步使用并且例如保持空闲。插塞容纳部适当地被布置在可能的插塞器触头之间,从而相对有效地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空间。被用作定位钻孔的插塞容纳部例如被设计成贯通的或优选是盲孔状,从而在容纳定位工具时避免对(位于下方的)接线单元的损坏。
为了装配,尤其首先将定位工具引导穿过轴承端盖的开口进入到插塞容纳部中,从而使插塞器端子相对于开口被合适地对正。随后,使轴承端盖相对于定位工具和插塞器端子运动,从而使插塞器端子被引导穿过开口。相反,插塞器端子相对于定位工具的布置和定位适宜地不发生改变。由于定位工具,避免了插塞器端子与开口的边缘的勾连并且也避免了插塞器端子的倾斜。尤其地,定位工具以销的形式设计,并且优选在自由端部侧呈锥形,从而简化导入到插塞容纳部的过程。替选或者与之组合地,插塞容纳部在开口侧被加宽。在完成了插塞器端子在开口之内的定位后,定位工具尤其被移除。因此,使得该定位工具可以在之后的装配过程中被重新使用。优选地,用于定位插塞器端子的器件是存在的,适当的是挤压肋。在此,借助定位工具尤其进行粗定位,其中,借助挤压肋进行最终的定位。
该方法被用于装配机动车的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在此具备:带有定子绕组的定子和转子以及接线单元和用于电马达端子的触头适配器。定子和转子与马达轴线同心地布置在马达壳体中,该马达壳体用垂直于马达轴线布置的轴承端盖封闭。接线单元被放置在定子上,并与定子绕组电接触,其中,触头适配器被接驳在接线单元上并与之电接触。触头适配器的插塞器端子被布置在轴承端盖的开口中。
根据该方法,即在电动马达的装配中或为了装配,接线单元首先被放置在定子上,并与定子绕组电接触。为此,例如,接线单元被放置在可能的电线圈的端部上,其在端部侧被导入到接线单元的相应的容纳部中,尤其是平行于马达轴线地导入。然后,接线单元被适当地平行于马达轴线扭转,其中,定子绕组的被导入的部分被夹紧。至少优选地,使可能的电线圈的端部运动到直径减小的容纳部的区域中,从而实现了稳定化。此外,接线单元与定子绕组进行电接触,为此,尤其是将接线单元的可能的母线与电线圈的导入到容纳部中的端部熔焊或钎焊在一起。
此外,触头适配器被接驳在接线单元上,并与之电接触。优选地,触头适配器、尤其是可能接触臂被紧固在接线单元上。例如,触头适配器,即其至少一部分,例如接触臂,与接线单元熔焊或钎焊,适当地与接线单元的相应的母线熔焊或钎焊。在此,适宜地,每个母线分别与其中一个可能的接触臂相配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将接线单元放置在定子上并与定子绕组发生电接触发生在将触头适配器接驳在接线单元上并与之发生电接触之前。在替选方案中,首先将触头适配器接驳在接线单元上并与之电接触,随后才将接线单元放置在定子上并与定子绕组电接触。
在之后的工作步骤中,将其上已经放置接驳有触头适配器的接线单元的定子与马达轴线同心地布置在马达壳体中。适当地,接线单元或定子具有孔,借助孔实现在马达壳体之内的定位,该马达壳体尤其呈罐状地设计。在此,例如,定子首先与马达轴线同心地布置在马达壳体之内,并然后借助工具进行对正。然而,优选地,借助工具将定子布置在马达壳体中,从而实现在马达壳体中经对正的布置。尤其地,在此,首先对马达壳体进行加热,从而使其膨胀。然后,将定子经对正地布置在变宽的马达壳体中,随后将马达壳体冷却。以该方式,马达壳体收缩,从而使定子可靠地保持在马达壳体中。替选或与之组合地,附加地借助紧固器件和/或粘合物将定子紧固在马达壳体中。
然后,用轴承端盖封闭马达壳体。在此,转子尤其借助被紧固在轴承端盖上的轴承保持在轴承端盖上。在用轴承端盖封闭马达壳体时,转子与马达轴线同心地尤其是仅除了可能的转子轴之外都被布置在马达壳体中。为了封闭,轴承端盖尤其是平行于马达轴线向马达壳体运动,并尤其是被置入到马达壳体的开口中。在此,插塞器端子被布置在轴承端盖的开口中。优选地,在用轴承端盖封闭马达壳体时或这之前,对插塞器端子进行对正,从而使该插塞器端子总是被布置/定位在轴承端盖的开口中。特别优选地,在此考虑使用定位工具,在借助轴承端盖封闭马达壳体之前,该定位工具被引导穿过轴承端盖的开口并定位在插塞容纳部中。尤其地,在此,借助定位工具也保持了轴承端盖,因此减少了所需的构件的数量。在借助轴承端盖封闭马达壳体后,将轴承端盖适宜地紧固在马达壳体上。
优选地,用于定位插塞器端子的器件存在于开口之内。在此,在将插塞器端子导入到开口中时,触头适配器(即插塞器端子)在相对于轴承端盖的第一轴向定位中在关于马达轴线的切向方向上对正,其中,在该定位中,触头适配器、优选是其中一个挤压肋接触到轴承端盖。而其中至少一个挤压肋仍与开口的边缘相隔,例如在轴向方向上,即在平行于马达轴线的方向上相隔。在相对于轴承端盖的与第一轴向定位不同的第二轴向定位中,触头适配器相对于轴承端盖在关于马达轴线的径向方向上对正,尤其是当触头适配器在切向方向上对正好地接触着轴承端盖时。在第二轴向定位中,尤其地,另外的挤压肋与开口的边缘发生机械接触。在第三轴向定位中,触头适配器、优选是插塞器端子,在轴承端盖的开口中尤其对称地、优选在贴靠在轴承端盖的情况下在径向和/或切向上对正。在第三轴向定位中,另外的挤压肋与开口的边缘适当地发生机械接触。
辅助机组是机动车的组成部分,机动车例如是商用车辆,如公共汽车或载重车辆(Lkw)。特别优选地,辅助机组在装配状态下是乘用车辆(Pkw)的组成部分。在此,辅助机组不直接用于推进机动车,而是用于例如运行主驱动器、提供舒适功能和/或调整机动车的运动方向。
特别优选地,辅助机组是制动力发生器。在此,在电动马达运行时借助制动力发生器尤其提高了制动液系统中的压力。制动液系统在此尤其包括制动力发生器的泵腔,适当地包括补偿腔和优选多个制动活塞,其中尤其地,给机动车的每个车轮配属至少一个制动活塞。适当地,给每个车轮配属多个制动活塞,这些制动活塞尤其被布置在制动钳或制动卡钳上。
例如,制动力发生器被设计成机电式,并因此按照制动力放大器的类型设计。在此,尤其是由于用户操纵脚踏板而引起的机械运动借助制动力发生器得到支持,从而减少了用户所要施加的力。例如,以如下方式进行支持,即,使得不依赖于辅助机组的当前状态,要施加的力总是基本相同的。在一个替选方案中,制动力发生器被设计成电液式的。在此,不存在与可能的脚踏板的机械耦联,并且电动马达的运行尤其只根据例如借助与脚踏板相配属的位移传感器所生成的电信号运行。由于不存在与能由用户操作的输入器的机械耦联,因此有可能的是,不依赖于此地运行制动力发生器,从而借助该制动力发生器也可以至少部分承担防抱死制动系统、循迹控制部、电子稳定控制部和/或电动马达式操纵的制动力分配部的功能。
至少地,辅助机组具有电动马达,电动马达具备:带有定子绕组的定子和转子以及接线单元和用于电马达端子的触头适配器。定子和转子与马达轴线同心地布置在马达壳体中,该马达壳体用垂直于马达轴线的轴承端盖封闭。接线单元被放置在定子上,并与定子绕组电接触,其中,触头适配器被接驳在接线单元上并与之电接触。触头适配器的插塞器端子被布置在轴承端盖的开口中。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具有此类辅助机组的机动车。
结合电动马达阐述的改进方案和优点按意义也被转移到方法/辅助机组/机动车以及彼此之间进行转移,并且反之亦然。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具有电液式制动力发生器的机动车;
图2示意性地示出电液式制动力发生器的剖面图,其具有电动马达;
图3示出电动马达的分解图,其包括定子和转子以及接线单元和触头适配器;
图4示出用于装配电动马达的方法;
图5示出在装配电动马达期间定子的透视图,接线单元被放置在该定子上;
图6、7分别示出触头适配器的透视图;
图8、9截段地示出接驳在接线单元上的触头适配器的透视图或剖面图;
图10示出布置在马达壳体中的定子的透视图;
图11至16分别在剖面图中示出借助包括定位工具的工具将轴承端盖装配在马达壳体上的情况;
图17示出在电动马达的装配期间触头适配器的插塞器端子的透视图,插塞器端子被布置在轴承端盖的开口中;
图18、19分别示出布置在轴承端盖的开口中的插塞器端子的透视图;
图20、21分别示出工具从电动马达上移除的情况;
图22示出装配好的电动马达的透视图。
彼此相应的部分在所有图中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形式为乘用车辆(Pkw)的机动车2的简化示意图。机动车2具有多个车轮4,借助这些车轮与未详细示出的路面实现接触。其中一些车轮4借助未示出的主驱动器来驱动。为了制动,机动车2具有多个制动器6,仅示出了其中单一的一个。其中每个制动器6都包括制动盘8,制动盘抗相对转动地与分别配属的车轮4连接。在车身上固定地保持的是制动器6的制动卡钳10,该制动卡钳具有多个制动活塞,这些制动活塞没有被详细示出。
制动活塞是制动液系统12的组成部分,该制动液系统具有补偿容器14,补偿容器与制动活塞在流体技术上耦联。此外,与补偿容器14耦联有形式为电液式制动力发生器的辅助机组16。制动液系统12被填充有制动液,并在(电/电动马达式的)辅助机组16、即电液式制动力发生器的运行中,让制动液系统12中的压力提高,从而经由补偿容器14对制动活塞进行操纵。
因此,被紧固在制动卡钳10上的制动衬片被压向所配属的制动盘8,从而对机动车2进行制动。
图2中以沿纵向轴线18的剖面图示出辅助机组16,即电液式制动力发生器。该辅助机组具有泵腔20,工作活塞22被布置在泵腔之内并借助泵腔20的侧壁沿纵向轴线18引导。工作活塞22延伸直到泵腔20的内壁,从而使得该泵腔借助工作活塞22被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经由未详细示出的输出端与补偿容器14在流体技术上连接,并完全被填充了制动液。因此,在工作活塞22在泵腔20中运动时,布置在泵腔中的制动液的量发生变化。
工作活塞22经由平行于纵向轴线18的连接杆24紧固在输入杆26上,输入杆26同样沿着纵向轴线18延伸,并且该输入杆借助未详细示出的支承部以能沿着纵向轴线18移动的方式受支承。然而,在此,输入杆26被抗相对转动地支承,从而避免了输入杆26的旋转。
输入杆26是经外部制齿的,并且反之经内部制齿的驱动齿轮28被放置在该输入杆上。因此,输入杆26以及驱动齿轮28被按照主轴的类型设计。附加地,驱动齿轮28经外部制齿并与传动装置30嵌接。传动装置30借助电动马达32驱动,该电动马达被设计为无刷的直流马达(BLDC)。
当电动马达32被通电时,经由传动装置30转动驱动齿轮28。由于与输入杆26的啮合,使得沿纵向轴线18将力施加到输入杆26上。由于力施加,使得工作活塞22在泵腔20中运动。因此,制动液被从泵腔20压出。并且因此,操纵制动器6。在此,当驾驶员操纵没有机械地与辅助机组16耦联的未详细示出的脚踏板(该脚踏板借助相应的传感器被检测)时,电动马达32被操纵。也有可能的是,辅助机组16、即电液式制动力发生器完全不依赖于脚踏板的操纵地被操纵。因此,对机动车2的制动以不依赖于脚踏板的操纵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在紧急制动的范畴内或在机动车2是自动/自主运行的情况下如此。
图3中以分解图示出的电动马达32具有定子34和转子36以及呈环形的接线单元38和触头适配器40。转子36的呈空心柱体式的叠片组相对轴固定地被安设在马达轴或转子轴42上,该马达轴或转子轴同样是空心柱体式的。在叠片组的周边侧上紧固有多个永磁体44。电子换向的电动马达32的定子34承载有形式为多个(电)线圈48的定子绕组46。这些线圈借助接线单元38来彼此或相互间电互连,例如以建立(形成)三角形或星形电路。接线单元38具有多个联接触头或联接片50,为概览起见,在此只对其中一个进行标记。
此外,电动马达32具有罐状的马达壳体52和轴承端盖54。在电动马达32的装配好的状态下,该轴承端盖封闭了马达壳体5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电动马达32还具有两个轴承56,即球轴承。呈环形的波浪形弹簧垫圈58被用于产生作用到轴承端盖侧的轴承56上的调设力或轴向力。在电动马达32的装配状态下布置在马达壳体52的壳体底部上的环形垫圈60例如被用于在马达壳体52之内对定子34进行绝缘和/或阻尼。
触头适配器40具备带有插塞器触头(公触头)64的插塞器端子62。为三相的电动马达32设置有三个插塞器触头64。轴承端盖54具有关于马达轴线66径向向外偏移的开口(插塞开口)68,其中,转子36借助轴承12以能绕马达轴线68转动的方式受支承。在电动马达32的装配状态下,触头适配器40的插塞器端子64穿透过轴承端盖侧的开口68。在此,触头适配器40的插塞器端子62被安置在该轴承端盖侧的开口68中。
在装配状态下,插塞器触头64被马达端子的相应的插口保持,经由这些插口也实现了电接触。在此,插塞器端子62、即引导穿过该轴承端盖64的部分借助马达端子机械地保持住,从而在插塞器端子62与马达端子之间存在稳定的连接。在电动马达32运行中,经由马达端子实现对触头适配器40的通电,因此该触头适配器被用于与马达端子连接。
图4中说明了并示出了用于装配电动马达32的方法70。在第一工作步骤72中,将接线单元38放置在图5中以透视图示出的呈空心柱体式地并与马达轴线66同心布置的转子34的端侧上。为此使接线单元38平行于马达轴线66运动,该接线单元同样与马达轴线同心地设计。在此,使其中每个电线圈48的自由端部都引导穿过接线单元38的主体74中的相应的容纳部72。主体74由塑料制成,并借助该主体保持有多个由铜制成的母线76。
在将接线单元38放置在定子34上之后,将电线圈48的引导穿过容纳部72的端部与其中一个母线76熔焊或硬钎焊在一起,借助母线的端部分别形成了其中两个联接元件50,其中每个联接元件分别与其中一个容纳部72相配属。总之,接线单元38因此被放置在定子34上,并与定子绕组46电接触,其中,接线单元38也由于熔焊或硬钎焊而被保持在定子34上。
此外,在图6和图7中以透视图示出的触头适配器40被接驳在接线单元38上并与该接线单元电接触。如已经陈述地,接线单元40具备带有三个插塞器触头64的插塞器端子62,这些插塞器触头由铜制成。这些插塞器触头被保持在插塞器端子62的壳体78之内,壳体由塑料制成。在制造时,插塞器触头64借助塑料来包封。在插塞器端子62的壳体78上总共成形有三个接触臂80,即各自的接触臂80的因此与壳体78成一体式的绝缘部。每个接触臂80都具有借助绝缘部包围的母线,母线的一端在壳体78之内与所配属的插塞器触头64电接触。其余一端被引出绝缘部以用于构成联接片82,因此,这些联接片形成了各自的接触臂80的背离插塞器端子62的端部。在联接片82与插塞器端子62之间,每个接触臂80都被设计成弧形,并且每个接触臂80的材料都被选定成使接触臂被柔性且弹性地设计而成。
为了装配,在此,将插塞器端子62的位于与插塞器触头64相背的一侧上的榫头84有间隙地布置在接线单元38的平行于马达轴线66延伸的孔86中,该孔被布置在接线单元38的凹陷部88之内。在此,插塞器端子62也利用与插塞器触头64相背的一侧有间隙置入到凹陷部88中,如图8中被截段地示出的那样。每个联接片82借助硬钎焊来紧固在其中一个联接元件50上,并因此也与之电接触。相反,触头适配器40没有进一步被紧固在接线单元38上。由于接触臂的柔性且弹性的设计,使得因此触头适配器40中只有联接片82被方位固定保持在接线单元38上。
如图9中在平行于马达轴线44的剖面图中所示,榫头84有间隙地布置在接线单元38的孔86之内,从而在平行于马达轴线44布置的榫头84与平行于马达轴线44延伸的孔86的边缘之间形成间隙或缝隙。由于该间隙或缝隙以及凹陷部88的边缘,使得插塞器端子62被浮动式地支承在接线单元38上。借助凹陷部88以及孔86,使得插塞器端子62相对于接线单元38垂直于马达轴线44的最大运动的量值在此被预先给定。
在随后的第二工作步骤90中,如图10所示,将其上紧固有接线单元38并且触头适配器40已经接驳在接线单元上的定子34与马达轴线44同心地布置在马达壳体52中。在那里,也如图8和图9所示,已经示出了电动马达32的另外的组成部分,然而,在进行方法70的时期,这些另外的组成部分还没有进行装配,例如轴承12。
为了将定子34布置在马达壳体52中,对由金属制成的马达壳体52进行加热,从而使该马达壳体膨胀。随后,将定子38连带紧固在其上的部件与马达轴线44同心地布置在该马达壳体中并然后进行冷却。为了使定子34和接线单元38在马达壳体52之内对正,将未详细示出的工具的芯棒置入到接线单元38的平行于马达轴线44延伸的孔92中。该工具具有一个或多个另外的芯棒,它们中的每个芯棒分别被导入到马达壳体52的紧固孔94中,这些紧固孔被引入在马达壳体52的与沿马达轴线44与罐底部相对置的法兰96上。在此,总共有四个紧固孔94被分别用于容纳未示出的螺钉,借助这些螺钉可以将电动马达32装配在辅助机组16的另外的组成部分上。
在第三工作步骤98中,利用轴承端盖54封闭马达壳体52,为此使用到图11中以沿马达轴线44的剖面示出的定位工具100。在此,借助定位工具100首先保持住轴承端盖54,该轴承端盖垂直于马达轴线44对正。在此,在轴承端盖54上已经紧固好所配属的轴承12。此外,转子36的马达轴42也被保持在轴承12上,叠片组36和永磁体44被紧固在马达轴上。将剩余的轴承12紧固在转子轴42的与轴承端盖54相对置的端部处。总之,转子36因此被保持在轴承端盖54上,并且当导入到马达壳体52时,使转子36与马达轴线44同心地沿着马达轴线运动进入马达壳体52中,从而使转子36在周边侧被定子38包围。在此,马达壳体52被抗相对转动地保持在保持部102之内。
此外,定位工具100还具有芯棒104,该芯棒被布置在轴承端盖54的开口68之内。在图12中,芯棒104被示意性地简化示出,该芯棒平行于马达轴线44地布置,并且在朝向接线单元54的自由端部处是呈锥形的。在此,芯棒106沿平行于马达轴线44的方向移位地位于插塞器端子62的上方,插塞器端子62以浮动方式支承在接线单元38上,接线单元具有孔86,插塞器端子62的榫头84放入在该孔之内。在与榫头84相背的一侧上,即在背离接线单元38的一侧上,插塞器端子62具有平行于马达轴线44延伸的被设计成盲孔状的插塞容纳部106。插塞容纳部106在此位于插塞器触头64之间并且仅借助插塞器端子62的塑料形成。
在定位工具100朝保持部102的方向运动并因此运动向马达壳体52时,如图13和14所示,芯棒104在自由端部侧沉入到插塞容纳部106中。为此,使芯棒104例如相对于定位工具100的另外的组成部附加地平行于马达轴线44地移位。由于芯棒104的锥形设计,使得在此即使插塞器端子62有偏移,也能够实现沉入。由于插塞器端子62相对于接线单元38的浮动式的支承,使得在沉入时,插塞器端子62垂直于马达轴线44发生偏移并因此被对正。在此,轴承端盖54仍与插塞器端子62间隔开。定位工具100、即芯棒104在此被用于对开口68下面的插塞器端子62进行粗略定位。
在定位工具100进一步接近保持部102时,轴承端盖54达到与马达壳体52机械接触的状态,从而借助垂直于马达轴线44布置的轴承端盖54将马达壳体52封闭。在此,与轴承端盖54间隔开的轴承12到达罐状的马达壳体52底部上的装配定位中,并借助过盈配合紧固在那里。此外,已经借助定位工具100粗略定位的插塞器端子62沉入到轴承端盖54的开口68中并部分地穿透过该开口。因此,触头适配器40的插塞器端子62被布置在轴承端盖54的开口68中并且也保留在那里。
在插塞器端子62侵入到轴承端盖54的开口68中时,插塞器端子64的自由端部首先穿过开口,如图17中以透视图所示。然后,插塞器端子62的塑料部分也部分地穿透布置在轴承端盖54的台阶180的区域中的开口68并将开口遮挡住。借助台阶108,在此使得轴承端盖54被划分成两个不同的与马达轴线44同心布置的环形区域,这些环形区域关于马达轴线44偏移开,其中,其中一个环形区域包围着另一个环形区域。
此外,触头适配器40还包括用于将插塞器端子62定位在开口68中的器件110。器件110具有成形在插塞器端子62的外侧并平行于马达轴线44延伸的多个挤压肋112。挤压肋112在此成形在插塞器端子62的塑料部分的不同侧上,并且分别在朝向插塞器触头64的端部处具有截平部114,从而便于导入到开口68中。此外,挤压肋112被构造成使得在插塞器端子62平行于马达轴线44地导入到开口68中时,其中的部分依次与开口68的边缘发生机械接触。
在此,其中两个挤压肋112被构造成使得这些挤压肋同时与开口68的边缘发生机械接触,其中,插塞器端子62在切向方向上关于马达轴线44的对正借助这些挤压肋来实现。在图17中,这两个挤压肋112已经探伸穿过开口68。然后,在图17中已经可见的并成形在插塞器端子62的朝向马达轴线44的一侧上的其中另一挤压肋112到达并正穿过开口68。然后,如图19所示,其中两个挤压肋112与开口68的边缘发生机械接触。这两个挤压肋位于插塞器端子62的背离马达轴线44的一侧上。借助这些挤压肋112,使得插塞器端子62在开口68之内既在进行径向对正也进行切向对正。总之,由于挤压肋112,使得插塞器端子62根据轴承端盖58相对于马达壳体52的轴向定位而定地被不同地对正,其中,挤压肋112部分发生变形。这种由于插塞器端子62的浮动式支承而能够实现的对正在此是一种精细定位,其中,插塞器端子62与开口68之间的任何尚存在的偏移都得到了补偿。总之,插塞器端子62在开口68中的精细定位借助挤压肋112来实现,从而使得插塞器端子64在完成后处于所期望的定位中。
在挤压肋112依次导入到开口68期间,芯棒104仍位于插塞容纳部106之内,从而使得尽管有挤压肋112和由此施加到插塞器端子上62上的力,仍避免了插塞器端子62倾斜。如图20和图21中所示,在轴承端盖54贴靠在马达壳体52上并被紧固在该马达壳体上之后,将定位工具100和芯棒104从轴承端盖54抬起,而轴承端盖被保留在马达壳体52上。换句话说,定位工具100的芯棒104从插塞容纳部106上移除,因此,插塞容纳部106只被用于暂时容纳定位工具100。
随后结束对电动马达32的制造,这在图22中以透视图示出。在此,马达壳体52借助轴承端盖54封闭,并且触头适配器40的插塞器端子62探伸穿过开口68,从而尽管马达壳体52被封闭,但马达端子仍可以在那里进行插接。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相反,本发明的其他变体也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主题的情况下从中推导出来。尤其地,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主题的情况下,所有结合实施例描述的单个特征也能以其他方式彼此组合。
附图标记列表
2 机动车
4 车轮
6 制动器
8 制动盘
10 制动卡钳
12 制动液系统
14 补偿容器
16 辅助机组
18 纵向轴线
20 泵腔
22 工作活塞
24 连接杆
26 输入杆
28 驱动齿轮
30 传动装置
32 电动马达
34 定子
36 转子
38 接线单元
40 触头适配器
42 马达轴
44 永磁体
46 定子绕组
48 电线圈
50 联接元件
52 马达壳体
54 轴承端盖
56 轴承
58 波浪形弹簧垫圈
60 环形垫圈
62 插塞器端子
64 插塞器触头
66 马达轴线
68 开口
70 方法
72 容纳部
74 主体
76 母线
78 壳体
80 接触臂
82 联接片
84 榫头
86 孔
88 凹陷部
90 第二工作步骤
92 孔
94 紧固孔
96 法兰
98 第三工作步骤
100 定位工具
102 保持部
104 芯棒
106 插塞容纳部
108 台阶
110 器件
112 挤压肋
114 截平部

Claims (11)

1.机动车(2)的电动马达(32),尤其是辅助机组(16)的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具备:带有定子绕组(46)的定子(34)和转子(36)以及接线单元(38)和用于电马达端子的触头适配器(40),
-其中,所述定子(34)和所述转子(36)与马达轴线(44)同心地布置在马达壳体(52)中,所述马达壳体用垂直于马达轴线(44)布置的轴承端盖(54)封闭,
-其中,所述接线单元(38)被放置在所述定子(34)上并与所述定子绕组(46)电接触,
-其中,所述触头适配器(40)被接驳在所述接线单元(38)上并与所述接线单元电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触头适配器(40)的插塞器端子(62)被布置在所述轴承端盖(54)的开口(68)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马达(32),
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塞器端子(62)浮动式地支承在所述接线单元(38)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马达(32),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单元(38)具有凹陷部(88),所述插塞器端子(62)有间隙地布置在所述凹陷部之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动马达(32),
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塞器端子(62)具有平行于马达轴线(44)延伸的榫头(84),所述榫头有间隙地放入在所述接线单元(38)的孔(86)之内。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马达(32),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塞器端子(62)上接驳有柔性和/或弹性的接触臂(80),所述接触臂被紧固在所述接线单元(38)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马达(32),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臂(80)在背离所述插塞器端子(62)的端部处具有用于接触的联接片(82),所述联接片借助硬钎焊的方式与所述接线单元(38)的相对应的联接元件(50)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马达(32),
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适配器(40)包括用于将所述插塞器端子(62)定位在所述开口(68)中的器件(1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马达(32),
其特征在于,
所述器件(100)包括成形在所述插塞器端子(62)的外侧并平行于马达轴线(44)延伸的挤压肋(112),所述挤压肋被构造成在所述插塞器端子(62)平行于马达轴线(44)地导入到所述开口(68)中时,所述挤压肋依次与所述开口(68)的边缘发生机械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动马达(32),
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塞器端子(62)在背离所述接线单元(38)的一侧上具有平行于马达轴线(44)延伸的插塞容纳部(106),用于临时容纳定位工具(100)。
10.用于装配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马达(32)的方法(40),其中,
-将接线单元(38)放置到定子(34)上并与定子绕组(46)电接触,并且将触头适配器(40)接驳在所述接线单元(38)上并与所述接线单元电接触,
-将所述定子(34)与马达轴线(44)同心地布置在马达壳体(52)中,并且
-将所述马达壳体(52)用保持有转子(36)的轴承端盖(54)封闭,其中,使所述转子(36)与马达轴线(44)同心地布置在所述马达壳体(52)中,并且其中,将插塞器端子(62)布置在所述轴承端盖(54)的开口(68)中。
11.机动车(2)的辅助机组(16),尤其是电液式制动力发生器,所述辅助机组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马达(32)。
CN202180083121.5A 2020-12-09 2021-12-09 电动马达 Pending CN1168304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0215587.9 2020-12-09
DE102020215588.7 2020-12-09
DE102021200885.2 2021-02-01
DE102021200885 2021-02-01
PCT/DE2021/100990 WO2022122087A1 (de) 2020-12-09 2021-12-09 Elektromoto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30431A true CN116830431A (zh) 2023-09-29

Family

ID=880483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2779.4A Pending CN116802971A (zh) 2020-12-09 2021-12-09 用于机动车的电动马达
CN202180083121.5A Pending CN116830431A (zh) 2020-12-09 2021-12-09 电动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2779.4A Pending CN116802971A (zh) 2020-12-09 2021-12-09 用于机动车的电动马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680297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2971A (zh) 2023-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32651B2 (en) Motor for controller integrate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5827032B (zh) 旋转电机
US20040108779A1 (en) Electric motor for a pump drive
CN105827068A (zh) 旋转电机
EP2934974B1 (en)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 for a parking brake, electric motor for such an actuator, and assembly methods
US7755248B2 (en) Integrated drive element
US5688028A (en) Brake pressure controller
CN108093665B (zh) 无刷电动机及搭载无刷电动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和车辆
KR20160065843A (ko) 클러치 액추에이터 또는 기어 액추에이터용으로 오버몰딩된 고정자의 위치 설정 및 상기 액추에이터 내부로의 회전자 위치 자석의 도입
US20230318397A1 (en) Electric motor
CN115208091A (zh) 紧凑式齿轮马达
CN113678346B (zh) 具有无刷电动马达的驱动设备
CN113875131A (zh) 旋转电机
CN103415983A (zh) 电动机驱动装置
CN113169633A (zh) 电动驱动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6830431A (zh) 电动马达
JP7384709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13346666A (zh) 电机、包括电机的制动机组和用于制造这类制动机组的方法
CN2842852Y (zh) 齿轮马达
WO2020045680A1 (ja) 電気モータ装置及び電気モータ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527783B1 (ko) 액츄에이터
CA2211488A1 (en) Armature shaft support structure for use in an electric motor
CN118076524A (zh) 机动车辆的辅助机组的电动马达
CN218301155U (zh) 电动马达及构造套件
CN111727545B (zh) 电子控制装置以及电动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