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30425A - 转子 - Google Patents

转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30425A
CN116830425A CN202280005028.7A CN202280005028A CN116830425A CN 116830425 A CN116830425 A CN 116830425A CN 202280005028 A CN202280005028 A CN 202280005028A CN 116830425 A CN116830425 A CN 1168304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core
magnetic
gaps
magnetic poles
outer circum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502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久田秀树
鹿野将
内田秀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30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304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02K1/276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having a flux concentration effec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转子具备:转子铁芯;多个第一磁体收容区域,设于该转子铁芯;多个第一永磁体,收容于该各第一磁体收容区域,且形成多个磁极;一对第一内周侧磁空隙,设于所述各磁极,且与所述第一磁体收容区域的两端部相接;一对第一外周侧磁空隙,设于所述各磁极且位于所述各第一内周侧磁空隙的近旁,并且通过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向该转子铁芯外开放;一对第一隔磁桥部,在所述各磁极中设于所述各第一内周侧磁空隙与所述各第一外周侧磁空隙之间,且相互的间隔从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扩大;一对第二磁体收容区域,在所述各磁极中以将所述第一磁体收容区域夹在中间的状态设置,一端部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侧,另一端部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内周侧;多个第二永磁体,收容于该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一对第二外周侧磁空隙,在所述各磁极中与所述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的所述一端部相接,并且通过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向该转子铁芯外开放;一对第二内周侧磁空隙,在所述各磁极中与所述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的所述另一端部相接;第三磁空隙,在所述各磁极中设于所述各第二内周侧磁空隙相互之间;以及一对第二隔磁桥部,在所述各磁极中设于所述各第二内周侧磁空隙与所述第三磁空隙之间。

Description

转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永磁体的旋转电机的转子。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通过永磁体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开发,开发出了高磁能积的永磁体,使用该永磁体的永磁体型的旋转电机正在被用作电车、汽车的电动机或者发电机。该旋转电机具备圆筒形状的定子以及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定子的内侧的圆柱形状的转子。转子具备转子铁芯以及埋设于该转子铁芯的多个永磁体。通过这些永磁体,在转子铁芯的圆周方向上形成多个磁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04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472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16124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17629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2-15208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3-21761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14-1080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永磁体型的旋转电机中,对于离心力、电磁吸引力保持转子铁芯的充分的强度成为重要的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转子具备:转子铁芯;多个第一磁体收容区域,沿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以规定间隔并且以与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正交的状态设置;多个第一永磁体,收容于各所述第一磁体收容区域,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上形成多个磁极;一对第一内周侧磁空隙,设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与所述第一磁体收容区域的两端部相接;一对第一外周侧磁空隙,设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位于各所述第一内周侧磁空隙的近旁,并且通过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向该转子铁芯外开放;一对第一隔磁桥部,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中设于各所述第一内周侧磁空隙与各所述第一外周侧磁空隙之间,相互的间隔从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扩大;一对第二磁体收容区域,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中以将所述第一磁体收容区域夹在中间的状态设置,一端部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侧,另一端部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内周侧;多个第二永磁体,收容于各所述第二磁体收容区域,与各所述第一永磁体一起形成各所述磁极;一对第二外周侧磁空隙,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中与各所述第二磁体收容区域的所述一端部相接,并且通过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向该转子铁芯外开放;一对第二内周侧磁空隙,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中与各所述第二磁体收容区域的所述另一端部相接;第三磁空隙,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中设于各所述第二内周侧磁空隙相互之间;以及一对第二隔磁桥部,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中设于各所述第二内周侧磁空隙与所述第三磁空隙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永磁体型旋转电机的横截面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中的磁极的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3是表示施加于图2中的转子铁芯的力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参考而示出隔磁桥部变形的例子的图。
图5是将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横截面图。
图6是将图2的其他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横截面图,是作为参考而示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各图是用于与实施方式一起促进对该实施方式的理解的示意图,其形状、尺寸、比例等均存在与实际的装置不同之处,但这些都能够参考以下的说明和公知的技术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永磁体型旋转电机的横截面图,图2是将转子铁芯中的一个磁极放大表示的横截面图。
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1例如构成为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包含:支承于未图示的固定框的环状或者圆筒形状的定子10;以及圆柱形状的转子20,在该定子10的内侧具有中心轴线(旋转中心)G,旋转自如并且与定子10同轴地被支承。旋转电机1例如在混合动力汽车(HEV)、电动汽车(EV)中适当地应用于驱动马达或者发电机。
定子10具备圆筒形状的定子铁芯11以及卷绕于该定子铁芯11的电枢绕组(线圈)12。定子铁芯11通过将多片磁性材料、例如硅钢等圆环状的电磁钢板(铁芯片)同心状地层叠而构成。在定子铁芯11的内周部形成有多个槽13。
各槽13在定子铁芯11的圆周方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排列。各槽13在定子铁芯11的内周面处开口,从该内周面向放射方向延伸。各槽13遍及定子铁芯11的轴向的全长地延伸。伴随着这些槽13的形成,在定子铁芯11的内周部形成有面向转子20的多个(例如48个)定子齿14。电枢绕组12插通于各槽13,并且卷绕于各定子齿14。通过在电枢绕组12中流过电流,在定子10(定子齿14)处形成规定的交链磁通。
转子20具有两端被未图示的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的圆柱形状的旋转轴(轴)21、固定于该旋转轴21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的圆筒形状的转子铁芯22、埋入于该转子铁芯22的多个永磁体M1及多个永磁体M2。转子20在定子10的内侧与该定子10的内周面隔开微小的间隙(气隙)而同轴地配置。转子20的外周面隔开微小的间隙地与定子10的内周面对置。转子铁芯22具有与中心轴线G同轴地形成的内孔23。旋转轴21插通以及嵌合于内孔23,且与转子铁芯22同轴地延伸。
转子铁芯22构成为将多片磁性材料、例如硅钢等圆环状的电磁钢板(铁芯片)同心状地层叠而成的层叠体。转子铁芯22具有沿铁芯片的层叠方向延伸的上述中心轴线G以及与定子10的内周面隔开微小的间隙(气隙)而对置的外周面22x。
转子铁芯22具有多个磁极、例如8个磁极。在转子铁芯22中,将穿过中心轴线G以及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磁极间的边界、且沿转子铁芯22的径向延伸的线称为q轴,并且,将相对于这些q轴在圆周方向上电分离90°的轴、即从中心轴线G穿过各磁极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而沿径向延伸的线分别称作d轴。由定子10形成的交链磁通的易流动方向为q轴。这些d轴以及q轴在转子铁芯22的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并且以规定的相位设置。转子铁芯22的一个磁极是指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根q轴间的区域(1/8周的圆周角度区域)。一个磁极中的圆周方向的中央为d轴。
如图2所示,转子铁芯22具有矩形形状的多个第一磁体收容区域31,多个第一磁体收容区域31沿该转子铁芯22的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并且以与该转子铁芯22的d轴(径向)正交的状态设置。
永磁体M1收纳于各第一磁体收容区域31,例如通过粘合剂等固定于转子铁芯22。在这些第一磁体收容区域31中各收容一个永磁体M1,由该各永磁体M1形成上述8个磁极。永磁体M1在与长边垂直的方向上被磁化。另外,永磁体M1例如形成为横截面为矩形形状的细长的平板状,具有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长度大致相等的长度。永磁体M1遍及转子铁芯22的大致全长地埋入。永磁体M1也可以将沿轴向(长度方向)被分割为多份的磁体组合而构成,在该情况下,多个磁体的合计长度形成为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长度大致相等。
各第一磁体收容区域31形成为与永磁体M1的剖面形状对应的矩形形状,并且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22。各第一磁体收容区域31在长度方向上具有分别成为开放状态的一端部31a及另一端部31b,并且具有与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22x对置的一侧的外侧缘(外周侧长边)31c以及与中心轴线G对置的一侧的内侧缘(内周侧长边)31d。在转子铁芯22中,在从各第一磁体收容区域31的内侧缘31d到一端部31a的区域以及从内侧缘31d到另一端部31b的区域,分别形成有用于限制永磁体M1的动作的磁体保持突起31e、31f。
在转子铁芯22的各磁极,设有与第一磁体收容区域31的一端部31a及另一端部31b相接的一对第一内周侧磁空隙32、32。第一内周侧磁空隙32、32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22而形成。第一内周侧磁空隙32、32是非磁性体的例如包含空气的磁性的空隙,具有与各第一磁体收容区域31的外侧缘31c相连的侧缘32a、从该侧缘32a沿后述的第一隔磁桥部34以倾斜状延伸的侧缘32b、从该侧缘32b分别与上述磁体保持突起31e、31f相连的侧缘32c,作为防止永磁体M1的两端部的磁通(称作磁体磁通)的短路的隔磁槽发挥功能,并且也有助于转子铁芯22的轻量化。
在转子铁芯22的各磁极,设有接近第一内周侧磁空隙32、32、并且通过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22x向该转子铁芯22外开放的一对第一外周侧磁空隙33、33。第一外周侧磁空隙33、33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22而形成。第一外周侧磁空隙33、33是磁性的空隙,包含与第一内周侧磁空隙32对置的侧缘33a、从该侧缘33a弯曲而与外周面22x对置并且一部分通过外周面22x向转子铁芯22的外周开放的侧缘33b、从该侧缘33b与侧缘33a相连的侧缘33c,通过使侧缘33b向转子铁芯22外开放,抑制转子铁芯22内的磁体磁通的短路,并且有助于转子铁芯22的轻量化。
在转子铁芯22的各磁极中,在各第一内周侧磁空隙32与各第一外周侧磁空隙33之间,设有相互的间隔从转子铁芯22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逐渐扩大的一对第一隔磁桥部34、34。
利用第一磁体收容区域31、永磁体M1、各第一内周侧磁空隙32、各第一外周侧磁空隙33以及各第一隔磁桥部34形成第一层的隔磁槽。比该第一层的隔磁槽靠外周侧的区域成为第一铁芯部22a。
在转子铁芯22的各磁极中,以将第一磁体收容区域31夹在中间的状态设有一端部41a位于转子铁芯22的外周侧且另一端部41b位于转子铁芯22的内周侧的一对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41。在以与转子铁芯22的中心轴线G正交的横截面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41排列配置为相对于d轴呈线对称的例如大致V形状。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41相对于d轴以小于90度的角度θ倾斜地延伸。即,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41以距d轴的距离随着从转子铁芯22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扩大的方式倾斜设置。角度θ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能够任意地变更。
永磁体M2收纳于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例如利用粘合剂等固定于转子铁芯22。永磁体M2与各永磁体M1一起形成上述各磁极。永磁体M2沿与长边垂直的方向被磁化。另外,永磁体M2例如形成为横截面为矩形形状的细长的平板状,具有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长度大致相等的长度。永磁体M2遍及转子铁芯22的大致全长地被埋入。永磁体M2也可以将沿轴向(长度方向)被分割为多份的磁体组合而构成,在该情况下,多个磁体的合计长度形成为与转子铁芯22的轴向长度大致相等。
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形成为与永磁体M2的剖面形状对应的矩形形状,并且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22。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一端部41a及另一端部41b,并且具有与d轴对置的一侧的一侧缘41c以及与q轴对置的一侧的另一侧缘41d。在转子铁芯22中,在从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的另一侧缘41d到一端部41a的区域以及从另一侧缘41d到另一端部41b的区域,分别形成有用于限制永磁体M2的动作的磁体保持突起41e、41f。
在转子铁芯22的各磁极,设有与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的一端部41a相接并且通过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22x向该转子铁芯22外开放的一对第二外周侧磁空隙42、42。第二外周侧磁空隙42、42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22而形成。第二外周侧磁空隙42、42是磁性的空隙,包含从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的一侧缘41c以与该侧缘41c共面的方式延伸的侧缘42a、从该侧缘42a弯曲而与外周面22x对置并且一部分通过外周面22x向转子铁芯22的外周开放的侧缘42b、从该侧缘42b与磁体保持突起41e相连的侧缘42c,作为防止永磁体M2的一端部的磁通(磁体磁通)的短路的隔磁槽发挥功能,并且有助于转子铁芯22的轻量化,特别是通过使侧缘42b在转子铁芯22的外周开放来抑制转子铁芯22内的磁体磁通的短路。
在转子铁芯22的各磁极,设有与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的另一端部41b相接的一对第二内周侧磁空隙43、43。第二内周侧磁空隙43、43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22而形成。第二内周侧磁空隙43、43是磁性的空隙,包含从与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的一侧缘41c相接的位置朝向d轴延伸的侧缘43a、从该侧缘43a朝向内孔23延伸的侧缘43b、从该侧缘43b向q轴侧弯曲的侧缘43c、从该侧缘43c朝向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的侧缘41d立起的侧缘43d、从该侧缘43d与上述磁体保持突起41f相连的侧缘43e,作为防止永磁体M2的另一端部的磁通(磁体磁通)的短路的隔磁槽发挥功能,并且也有助于转子铁芯22的轻量化。
在转子铁芯22的各磁极中,在各第二内周侧磁空隙43相互之间设有一个第三磁空隙44。第三磁空隙44是磁性的空隙,具有由四个侧缘44a~44d构成的矩形的剖面形状,遍及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全长地形成。形成第三磁空隙44的四个侧缘44a~44d中的位于外周侧的侧缘44a以与d轴正交的状态与第一磁体收容区域31对置,位于内周侧的侧缘44c以与侧缘44a平行的状态与内孔23对置,位于这些侧缘44a、44c相互之间的侧缘44b、44d以相互平行的状态与后述的第二隔磁桥部45、45邻接。外周侧的侧缘44a与将第二内周侧磁空隙43、43各自的外周侧的侧缘43a相互连结的线位于同一线上。内周侧的侧缘44a与将第二内周侧磁空隙43、43各自的内周侧的侧缘42c相互连结的线位于同一线上。第二内周侧磁空隙43、43成为制冷剂(冷却油)的通路,也有助于转子铁芯22的轻量化。
在转子铁芯22的各磁极中,在各第二内周侧磁空隙43与第三磁空隙44之间设有一对第二隔磁桥部45、45。
利用各第二磁体收容区域41、各永磁体M2、各第二外周侧磁空隙42、各第二内周侧磁空隙43、第三磁空隙44以及各第二隔磁桥部45、45形成第二层的隔磁槽。由该第二层的隔磁槽与上述第一层的隔磁槽包围的区域成为第二铁芯部22b,比第二层的隔磁槽靠内周侧的区域成为第三铁芯部22c。
转子铁芯22的各磁极中的一对第一隔磁桥部34、34是将第一铁芯部22a与第二铁芯部22b结合的结合要素,形成为以相互的间隔从转子铁芯22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逐渐扩大的方式倾斜延伸的柱状。第一隔磁桥部34、34的宽度相互相同,尽可能细以减少磁体磁通的泄漏,但是设定为对于分别施加于该第一隔磁桥部34、34的较强的弯曲应力具有充分的强度的所需最小限度的状态。在产生较大的旋转转矩的状况下,即使在对转子铁芯22的第一铁芯部22a施加了圆周方向的电磁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隔磁桥部34、34从第二铁芯部22b侧稳定地支承第一铁芯部22a。
转子铁芯22的各磁极中的一对第二隔磁桥部45、45是将第二铁芯部22b与第三铁芯部22c结合的结合要素,形成为与d轴大致平行延伸的柱状。第二隔磁桥部45、45的宽度相互相同,尽可能细以减少磁体磁通的泄漏,但是设定为与分别在该第二隔磁桥部45、45产生的离心应力相适应的所需最小限度的状态。在产生较大的旋转转矩的状况下,即使在对转子铁芯22的第一铁芯部22a以及第二铁芯部22b施加了圆周方向的电磁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二隔磁桥45、45从第三铁芯部22c侧稳定地支承第一铁芯部22a以及第二铁芯部22b。
特别是,对于第一隔磁桥部34、34,由于以相互的间隔从转子铁芯22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逐渐扩大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缓和施加于第一隔磁桥部34、34的弯曲应力。即,如图3所示,即使在转子铁芯22如图示那样沿顺时针方向产生了旋转转矩的状态下,离心力、电磁吸引力等箭头方向的力P施加于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22x,也能够缓和施加于第一隔磁桥部34、34的根部的弯曲应力,由此能够将第一隔磁桥部34、34的变形以及伴随于此的转子铁芯22的外周侧部位的位移抑制得较小。
假设,如图4所示,考虑第一隔磁桥部34、34相互平行地延伸的结构,则在上述相同的力P施加于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22x的情况下,第一隔磁桥部34、34的根部被施加较大的弯曲应力,存在第一隔磁桥部34、34倾倒变形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会产生这种不良情况。
另外,在转子铁芯22的各磁极中,如图5放大所示,设有将外周面22x与第一外周侧磁空隙33、33连通且使该第一外周侧磁空隙33、33向外周面22x外开放的一对第一切割孔51、51。在转子铁芯22的各磁极,如图6放大所示,设有将外周面22x与第二外周侧磁空隙42、42连通且使该第二外周侧磁空隙42、42向外周面22x外开放的一对第二切割孔52、52。第一切割孔51、51以及第二切割孔52、52遍及转子铁芯22的轴向地延伸。
而且,在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22x,在每个磁极的第一外周侧磁空隙33、33相互之间设有至少两个弯曲状的第一槽部(也称作凹部、面切割(face cut)部)61、61。在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22x,在每个磁极的第一外周侧磁空隙33、33与第二外周侧磁空隙42、42相互之间设有至少两个弯曲状的第二槽部(也称作凹部、面切割部)62、62。
在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22x,在每个磁极的第二外周侧磁空隙42、42与q轴相互之间设有分别为弯曲状的第三槽部(也称作凹部、面切割部)63、63。这些槽部61~63遍及转子铁芯22的轴向地延伸。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一层的隔磁槽通过第一切割孔51、51向转子铁芯22外开放、并且第二层的隔磁槽通过第二切割孔52、52向转子铁芯22外开放的结构的情况下,转子铁芯22的外周部的磁阻急剧地变化,因此容易产生噪声、振动、转矩脉动等。
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22x上,在各磁极中的第一切割孔51、51相互之间具备第一槽部61、61,在各磁极中的第一切割孔51、51与第二切割孔52、52之间具备第二槽部62、62,在各磁极中的第二切割孔52、52与q轴之间具备第三槽部63、63。通过至少存在第一槽部61、61以及第二槽部62、62,能够将转子铁芯22的外周部的磁阻的变化抑制在实用水平。
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第一槽部61、61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尺寸E1以及径向的深度尺寸F1比第二槽部62、63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尺寸E2以及径向的深度尺寸F2大,使转子铁芯22以及定子10中的交链磁通分布变得更适当。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噪声、振动、转矩脉动。
并且,各第一切割孔51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尺寸A1比各第一外周侧磁空隙33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尺寸B1小。各第一切割孔51在圆周方向上比各第一外周侧磁空隙33窄的部分成为尖梢部51a。各第二切割孔52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尺寸A2比各第二外周侧磁空隙42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尺寸B2小。各第一切割孔52在圆周方向上比各第二外周侧磁空隙42窄的部分成为尖梢部52a。
为了使转子铁芯22的外周部的磁阻的变化更加平滑,除了存在第一槽部61、61以及第二槽部62、62之外,存在尖梢部51a、52a也是重要的要素。
特别是,各第一切割孔51的径向的深度尺寸D1与尖梢部51a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尺寸C1[=(B1-A1)/2]之比(=D1/C1)设定为0.7~1.1的范围。各第二切割孔52的径向的深度尺寸D2与尖梢部52a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尺寸C2[=(B2-A2)/2]之比(=D2/C2)设定为0.7~1.1的范围。这些范围适合于使转子铁芯22的外周部的磁阻的变化更平滑。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身,可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来使其具体化。另外,可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来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给出的所有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而且,也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
例如,转子的磁极数、尺寸、形状等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可根据设计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5)

1.一种转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子铁芯;
多个第一磁体收容区域,沿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以规定间隔并且以与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正交的状态设置;
多个第一永磁体,收容于各所述第一磁体收容区域,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上形成多个磁极;
一对第一内周侧磁空隙,设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与所述第一磁体收容区域的两端部相接;
一对第一外周侧磁空隙,设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位于各所述第一内周侧磁空隙的近旁,并且通过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向该转子铁芯外开放;
一对第一隔磁桥部,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中设于各所述第一内周侧磁空隙与各所述第一外周侧磁空隙之间,相互的间隔从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扩大;
一对第二磁体收容区域,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中以将所述第一磁体收容区域夹在中间的状态设置,一端部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侧,另一端部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内周侧;
多个第二永磁体,收容于各所述第二磁体收容区域,与各所述第一永磁体一起形成各所述磁极;
一对第二外周侧磁空隙,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中与各所述第二磁体收容区域的所述一端部相接,并且通过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向该转子铁芯外开放;
一对第二内周侧磁空隙,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中与各所述第二磁体收容区域的所述另一端部相接;
第三磁空隙,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中设于各所述第二内周侧磁空隙相互之间;以及
一对第二隔磁桥部,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各所述磁极中设于各所述第二内周侧磁空隙与所述第三磁空隙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至少两个第一槽部,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设于每个所述磁极的各所述第一外周侧磁空隙相互之间;以及
至少两个第二槽部,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设于每个所述磁极的各所述第一外周侧磁空隙与各所述第二外周侧磁空隙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第一槽部的所述周向的宽度尺寸E1以及所述径向的深度尺寸F1比各所述第二槽部的所述周向的宽度尺寸E2以及所述径向的深度尺寸F2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第一切割孔,连通于各所述第一外周侧磁空隙并且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处开口,使各所述第一外周侧磁空隙向所述转子铁芯外开放;以及
多个第二切割孔,连通于各所述第二外周侧磁空隙并且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处开口,使各所述第二外周侧磁空隙向所述转子铁芯外开放;
各所述第一切割孔的所述周向的宽度尺寸A1比各所述第一外周侧磁空隙的所述周向的宽度尺寸B1小,
各所述第二切割孔的所述周向的宽度尺寸A2比各所述第二外周侧磁空隙的所述周向的宽度尺寸B2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第一切割孔的所述径向的深度尺寸D1与各所述第一切割孔在所述周向上比所述第一外周侧磁空隙窄的部分即尖梢部的所述周向的宽度尺寸C1之比D1/C1为0.7~1.1,其中C1=(B1-A1)/2,
各所述第二切割孔的所述径向的深度尺寸D2与各所述第二切割孔在所述周向上比所述第二外周侧磁空隙窄的部分即尖梢部的所述周向的宽度尺寸C2之比D2/C2为0.7~1.1,其中C2=(B2-A2)/2。
CN202280005028.7A 2022-01-05 2022-01-05 转子 Pending CN1168304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00102 WO2023132011A1 (ja) 2022-01-05 2022-01-05 回転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30425A true CN116830425A (zh) 2023-09-29

Family

ID=87073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5028.7A Pending CN116830425A (zh) 2022-01-05 2022-01-05 转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83127A1 (zh)
JP (1) JPWO2023132011A1 (zh)
CN (1) CN116830425A (zh)
WO (1) WO202313201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20208B2 (ja) * 2001-11-20 2008-07-1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型同期機
JP5608377B2 (ja) 2010-01-15 2014-10-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WO2012014836A1 (ja) * 2010-07-30 2013-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5120440B2 (ja) 2010-11-12 2013-01-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子
JP5652221B2 (ja) 2011-01-21 2015-01-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子
JP2012161226A (ja) * 2011-02-03 2012-08-23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用回転子
JP5720445B2 (ja) 2011-07-07 2015-05-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5612632B2 (ja) 2012-06-01 2014-10-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回転電機
JP5958305B2 (ja) 2012-11-29 2016-07-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Ipm型電動回転機
JP5650276B2 (ja) 2013-05-07 2015-01-0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JP2016032424A (ja) * 2014-07-30 2016-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ロータコアの製造方法
JP2019140843A (ja) * 2018-02-14 2019-08-2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
WO2022059199A1 (ja) * 2020-09-18 2022-03-24 株式会社 東芝 ロ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132011A1 (zh) 2023-07-13
US20230283127A1 (en) 2023-09-07
WO2023132011A1 (ja) 2023-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16883B1 (en) Rotor for a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KR100918893B1 (ko) 축방향 에어갭타입 전동기
EP0923186B1 (en) Permanent magnet rotor type electric motor
JP7293371B2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EP1643618A2 (en) Ro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11621621B2 (en) Magnets, pole shoes, and slot openings of axial flux motor
CN112055931A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US11837919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7055220B2 (ja) 回転電機
CN110945754A (zh) 旋转电机
JP6466612B1 (ja) 回転電機
JP7362788B2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CN116830425A (zh) 转子
CN117280568A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EP3823136A1 (en) Rotor for a synchronous machine
JP2020182358A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6877944B2 (ja) 同期リラクタンス型回転電機
KR20200085125A (ko) 모터용 회전자
JP7124247B1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7318138B1 (ja) 回転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JP7224986B2 (ja) 回転電機
EP4047788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2021048682A (ja) 回転子
JP2021027742A (ja) 回転子
JP2022105865A (ja) 回転子およびその回転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