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25076B - 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825076B CN116825076B CN202311098567.2A CN202311098567A CN116825076B CN 116825076 B CN116825076 B CN 116825076B CN 202311098567 A CN202311098567 A CN 202311098567A CN 116825076 B CN116825076 B CN 11682507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ise reduction
- noise
- data
- ear
- parame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08000009205 Tinnitus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10000000613 ear cana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621 AMOLE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7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416 au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54 tympanic membra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降噪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本申请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在实现环境降噪的过程中,通过对接听方耳道处的噪音进行采集得到耳内噪音数据,然后利用耳内噪音数据对降噪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利用优化后的降噪参数来实现环境降噪;耳内噪音数据可以反应每个接听方实际听到的噪音,这样,利用耳内噪音数据优化得到的降噪参数,是适用于每个接听方自身的降噪参数,如此,本申请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在不同手持姿势、不同耳道下都可以实现较佳的降噪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降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等)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普及程度非常高。语音通话是智能电子设备的一项基本功能,语音通话品质的提升是所有智能电子设备都致力于努力研究的课题。
在周围环境比较嘈杂时,由于环境噪声的影响会导致用户听不清对方所讲内容,即使将听筒音量提高,在达到最大音量时,仍有可能无法继续解决环境嘈杂的问题。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语音通话降噪方法,降低周围环境噪音的干扰,提高通话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包括:检测到电子设备处于音频输出状态,并且满足降噪条件;获取外部环境噪音数据对应的第一降噪参数和用户的耳内噪音数据;根据耳内噪音数据对第一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二降噪参数;基于第二降噪参数对外部环境噪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
可以理解的,在进行语音通话时,由于环境噪音的存在,语音通话的质量会下降,即无法听清楚对方的声音。本申请实施例中,首先,在检测到电子设备处于音频输出状态,并且满足降噪条件时,获取外部环境噪音数据对应的第一降噪参数和用户的耳内噪音数据,这里,耳内噪音数据表征实际传入用户耳内的噪音数据,如此,根据耳内噪音数据对第一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的第二降噪参数,是适用于用户自身的降噪参数,这样,基于第二降噪参数对外部环境噪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可以使得不同手持姿势、不同耳道的用户都可以实现较佳的降噪效果,提升通话中对方语音的可懂度。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耳内噪音数据基于电子设备的屏幕侧麦克风对用户耳道处的噪音进行采集得到。
可以理解的,屏幕侧麦克风由于更加靠近耳道ERP位置,这样采集得到的耳内噪音数据更接近用户实际听到的耳内噪音,有利于提高消噪数据的准确度,以及提升降噪的效果。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耳内噪音数据包括实际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和基于第一降噪参数确定的消噪数据。
其中,实际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与外部环境噪音数据不同,实际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可以理解为外部环境噪音数据经过电子设备的遮挡后进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降噪参数包括至少两个降噪参数;至少两个降噪参数为不同时刻对外部环境噪音进行降噪处理时所设置的降噪参数;根据耳内噪音数据对第一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二降噪参数,包括:根据不同时刻在用户的耳道处采集得到的耳内噪音数据,对至少两个降噪参数中任意一个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二降噪参数。
可以理解的,只有通过数据的变化才能确定第一降噪参数的优化方向,因此需要至少两个降噪参数,通过切换该至少两个降噪参数,获取每个降噪参数各自对应的耳内噪音数据,然后根据不同时刻在用户的耳道处采集得到的耳内噪音数据,对至少两个降噪参数中任意一个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二降噪参数。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降噪参数包括第一时刻对应的第三降噪参数和第二时刻对应的第四降噪参数;根据不同时刻在用户的耳道处采集得到的耳内噪音数据,对第一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二降噪参数,包括:根据第一时刻在用户的耳道处采集得到的第一耳内噪音数据,以及根据第二时刻在用户的耳道处采集得到的第二耳内噪音数据,对第三降噪参数或者第四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二降噪参数;其中,第一耳内噪音数据包括第一时刻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和基于第三降噪参数确定的第一消噪数据;第二耳内噪音数据包括第二时刻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和基于第四降噪参数确定的第二消噪数据。
可以理解的,在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分别采用第三降噪参数和第四降噪参数,第三降噪参数可以与第四降噪参数相近但不相同;如此,利用第一耳内噪音数据和第二耳内噪音数据,对第三降噪参数或者第四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二降噪参数。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时刻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与第一时刻对应的外部环境噪音数据之比,等于第二时刻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与第二时刻对应的外部环境噪音数据之比。
可以理解的,外部环境噪音数据是实时变化的,不同时刻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与不同时刻的外部环境噪音数据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这里,不同时刻指的是短时间内,例如预设时长内的不同时刻,由于短时间内电子设备的姿态基本不会发生变化,例如用户打电话时手持手机的姿态基本不会变化,从而可以利用这种规律,以及以第二降噪参数下的耳内噪音数据为0的优化目标,准确计算出第二降噪参数。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还包括:基于第三降噪参数、第一时刻对应的外部环境噪音数据、电子设备的硬件参数,确定第一消噪数据;基于第四降噪参数、第二时刻对应的外部环境噪音数据、电子设备的硬件参数,确定第二消噪数据。
可以理解的,第一消噪数据用于与第一时刻对应的外部环境噪音数据相抵消,第二消噪数据用于与第二时刻对应的外部环境噪音数据相抵消。这里,电子设备的硬件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背部麦克风的硬件参数和屏幕侧听筒的硬件参数,具体是哪些硬件参数与电子设备实际应用中的降噪链路设计有关。背部麦克风的硬件参数和屏幕侧听筒的硬件参数均是已知的固定参数,包括但不限于灵敏度、信噪比等。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降噪条件包括环境噪音的分贝值大于预设分贝值、电子设备与人耳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距离和检测到人为操作触发的降噪指令中的至少一个。
可以理解的,当电子设备处于手持姿势的语音通话状态时,可以自动检测环境噪音的分贝值,然后基于检测的分贝值来确定是否满足降噪条件。如此,电子设备可以自动、及时地对环境噪音进行降噪,无需人为操作,还可以通过预设分贝值来调节降噪的灵敏度,提升降噪的智能度。另外,电子设备在语音通话状态时,主要有两种可能的手持姿势。一种是当电子设备通过扬声器播放通话语音时,手持的电子设备可以远离人耳,此时也能听见对方的声音;另一种是当电子设备通过听筒播放通话语音时,手持的电子设备必须贴近人耳,才能听见对方的声音;从而,电子设备也可以在检测到其与人耳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距离时,直接确定满足降噪条件。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 外部环境噪音数据基于电子设备的外侧声音采集单元进行采集得到, 其中,外侧声音采集单元包括背部麦克风、顶部麦克风和底部麦克风中的至少一个。
本申请实施例中,外侧声音采集单元指的是屏幕外侧的声音采集单元,可以包括背部麦克风、顶部麦克风和底部麦克风中的至少一个;在未知噪声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上不同位置的麦克风采集得到外部环境噪音。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还包括: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姿态时,基于第二降噪参数对外部环境噪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检测到电子设备从第一姿态转换为第二姿态,获取用户的第三耳内噪音数据;根据第三耳内噪音数据对第二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五降噪参数;基于第五降噪参数对外部环境噪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
可以理解的,采用优化后的第二降噪参数进行降噪后,如果电子设备的姿态发生改变,如从第一姿态转换为第二姿态,那么需要重新对第二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即重复以上步骤,重新采集用户的耳内噪音数据实现降噪参数的优化,如此,可以随电子设备姿态变化自动调整降噪参数,提升降噪的自适应能力。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还包括:检测到人为操作触发的降噪指令,获取用户的第三耳内噪音数据;根据第三耳内噪音数据对第二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五降噪参数;基于第五降噪参数对外部环境噪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
其中,人为操作触发的降噪指令指示用户存在降噪意图,用户可以通过实施预设操作触发该降噪指令;采用优化后的降噪参数进行降噪后,只要检测到该人为操作触发的降噪指令,则对第二降噪参数再次进行优化,这与上一可能的实现类似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还包括:通过电子设备的屏幕侧听筒播放消噪数据;或者,通过设于电子设备屏幕上的发声单元播放消噪数据。
一般地,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屏幕侧听筒播放实时消噪数据;或者,通过在电子设备的屏幕上增加一个发声单元,使得该发声单元的位置更加靠近用户接听电话时耳朵的位置,这样,可以确保播放消噪数据时,用户直接接收到该发声单元发出的最大声音,避免漏音。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指令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相关技术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耳朵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相关技术的降噪效果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前馈降噪链路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手持手机的场景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触发进入降噪模式的流程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降噪参数优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语音通话降噪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前馈降噪链路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手机屏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说明性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一种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为更加清楚理解本申请的方案,首先对本申请涉及到的相关领域术语进行解释说明。
主动降噪:主动降噪(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ANC)一般可以细分为前馈主动降噪 (Feedforward ANC),反馈主动降噪(Feedback ANC) 以及混合主动降噪(HybridANC)。
前馈主动降噪:捕捉环境噪音的麦克风被放置在电子设备的外部。
前馈降噪链路:基于前馈主动降噪技术实现的电子设备的外侧声音采集单元到屏幕侧声音播放单元之间的降噪通路,如背部麦克风和屏幕侧听筒之间的降噪链路;降噪通路上设置降噪控制器,降噪控制器的参数为降噪参数。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在图1所示的通话场景中,接听方通过手持手机进行语音通话,对方的声音会通过手机屏幕侧听筒播放,因此接听方将手机贴近耳朵,以便听清对方说的内容。然而,在接听方的周围环境比较嘈杂时,由于环境嘈杂接听方会听不清对方说什么,通常情况下,接听方会将手机的听筒音量提高,但仍无法解决环境嘈杂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为了解决环境嘈杂的问题,如图2所示,通过手机背部麦克风对环境噪音信号进行采集并计算出一个与环境噪音信号相反的消噪信号,然后通过屏幕侧听筒播放该消噪信号,实现对环境噪音的抵消,这样可以提升对通话人声的清晰度,接听方可以听清对方所讲内容。但是,由于通话时不同人手持姿势存在差异,且如图3所示,每个人的耳朵参考位置(ear reference point,ERP)、耳道入口参考位置(ear entrance point,EEP)以及鼓膜参考位置(drum reference point,DRP)存在差异,不同人实际所听到的环境噪音不尽相同,这导致现有降噪方案在不同人员身上的降噪效果不一致,如图4所示的降噪效果示意图中,展示了在100~1000Hz环境噪音范围内,针对不同人员所实现的降噪量,其中,人员1具有较佳的降噪效果,而在550~600Hz环境噪音下,人员3对应的降噪量仍大于0,即无法保证不同人员都具有较佳的降噪效果。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适应性地调整和优化降噪参数,以获得与实际使用者相匹配的降噪参数,使得不同使用者都能获得较佳的降噪效果。方法中,当电子设备检测到电子设备处于音频输出状态,并且满足降噪条件(例如,当用户处于通话过程中,周围的噪音值达到预设阈值时,满足降噪条件),可以获取环境音数据对应的第一降噪参数以及获取用户的耳内噪音数据,其中,用户的耳内噪音数据可以指实际传入人耳的噪音数据,然后利用该实际传入人耳的噪音数据对第一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降噪参数,最后采用优化后的降噪参数来实现环境降噪;这样,由于耳内噪音数据是针对每个实际使用者来确定的,从而基于该耳内噪音数据优化得到的降噪参数可以满足每个实际使用者的降噪需求,对于不同使用者均能实现较佳的降噪效果。
可以理解,本申请可以基于电子设备的屏幕侧麦克风对耳道处的噪音进行采集,得到耳内噪音数据。可以理解的,屏幕侧麦克风的位置靠近用户耳道ERP位置,这样采集得到的耳内噪音数据更接近用户实际听到的耳内噪音。
本申请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可以应用在任意具备音频输出功能的电子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以音频输出状态为语音通话状态为例进行说明,但本申请的音频输出状态不限于语音通话状态,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音乐或视频的播放状态。
下面在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之前,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电子设备进行介绍。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设备、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电子设备的形态不做具体限定。
以电子设备是手机为例,下面介绍能够实现本申请方法的手机1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手机1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电源模块140、存储器180,移动通信模块130、无线通信模块120、传感器模块190、音频模块150、摄像头170、接口模块160、按键101以及显示屏102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1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 (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处理器(micro-programmed control unit,MCU)、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处理器或可编程逻辑器件(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的处理模块或处理电路。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处理器110中可以设置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单元为高速缓冲存储器18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提及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存储器180可以存储有用于执行本申请提及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的相关指令。
电源模块140可以包括电源、电源管理部件等。电源可以为电池。电源管理部件用于管理电源的充电和电源向其他模块的供电。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部件包括充电管理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充电管理模块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电源管理模块用于连接电源,充电管理模块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接收电源和/或充电管理模块的输入,为处理器110,显示屏102,摄像头170,及无线通信模块120等供电。
移动通信模块13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天线、功率放大器、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y,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30可以提供应用在手机1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30可以由天线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3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3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30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1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蓝牙 (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和/或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技术等。所述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satellite 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无线通信模块120可以包括天线,并经由天线实现对电磁波的收发。无线通信模块120可以提供应用在手机1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手机1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的移动通信模块130和无线通信模块120也可以位于同一模块中。
显示屏102用于显示人机交互界面、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02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 (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light-emitting 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等。
传感器模块190可以包括接近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等。
音频模块15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或者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15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5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或将音频模块15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50可以包括扬声器、听筒、麦克风以及耳机接口。其中,麦克风可以包括背部麦克风和屏幕侧麦克风,背部麦克风可以采集本申请提及的环境噪音数据,屏幕侧麦克风由于靠近耳道ERP位置,可以用于采集本申请提及的耳内噪音数据。
摄像头170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图像信号处理(image signalprocessing, 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手机1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70,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102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接口模块160 包括外部存储器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等。其中外部存储器接口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SD卡,实现扩展手机1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用于手机10和其他电子设备进行通信。用户标识模块卡接口用于与安装至手机1010的SIM卡进行通信,例如读取SIM卡中存储的电话号码,或将电话号码写入SIM卡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还包括按键101、马达以及指示器等。其中,按键101可以包括音量键、开/关机键等。马达用于使手机10产生振动效果,例如在用户的手机10被呼叫的时候产生振动,以提示用户接听手机10来电。指示器可以包括激光指示器、射频指示器、LED指示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手机10的硬件功能组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更改,可以理解的是,上文所介绍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电子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他可以实现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方式同样是本申请所要保护的范围,在此不再赘述。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可以由电子设备执行,如图6所示,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可以包括:
S601:当电子设备处于语音通话的降噪模式时,获取前馈降噪链路的初始降噪参数。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电子设备若处于降噪模式,可以理解为检测到电子设备处于音频输出状态,并且满足降噪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环境嘈杂时,电子设备可以自动或由接听方手动触发进入降噪模式,在降噪模式下,通过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实现对环境的降噪,提升接听方的通话品质。其中,触发电子设备进入降噪模式的方式在后文中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如上文所述,前馈降噪链路是基于前馈主动降噪技术实现的电子设备的外侧声音采集单元到屏幕侧声音播放单元之间的降噪通路,可以理解的,前馈降噪链路被设计为对外部环境噪音进行降噪处理,得到用于抵消环境噪音的消噪数据;其中,前馈的意思是,采集外部环境噪音的外侧声音采集单元被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外侧,这里,外侧是相对于屏幕侧而言,外侧声音采集单元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背部麦克风、顶部麦克风和底部麦克风。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前馈降噪链路可以对应一个外部环境噪音采集单元和一个消噪数据播放单元,外部环境噪音采集单元即外侧声音采集单元,消噪数据播放单元用于播放抵消环境噪音的消噪数据,示例性的,在图1所示的场景中,消噪数据播放单元可以包括屏幕侧听筒。
以前馈降噪链路为背部麦克风和屏幕侧听筒之间的降噪通路为例,一般地,通过背部麦克风采集电子设备周围的环境噪音,电子设备周围的环境噪音即外部环境噪音,然后根据降噪通路中降噪控制器设置的对应的降噪参数计算出与外部环境噪音数据相反的消噪数据,然后通过屏幕侧听筒播放该消噪数据,这样外部环境噪音数据与消噪数据相互抵消,实现对环境噪音的降噪。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前馈降噪链路不作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设计。
为了便于说明与理解,下面提供一种可能的前馈降噪链路示意图,如图7所示,图7中所示出的前馈降噪链路包括背部麦克风和屏幕侧听筒之间的降噪通路,降噪通路上设有降噪控制器;实际应用中,降噪链路主要是通过降噪控制器的降噪参数实现对环境的降噪;这里,背部麦克风即上述外部环境噪音采集单元,屏幕侧听筒即上述消噪数据播放单元。可以理解的,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基于背部麦克风采集的外部环境噪音进行降噪处理,通过屏幕侧听筒播放消噪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及的初始降噪参数可以是本申请提及的第一降噪参数。初始降噪参数,为背部麦克风和屏幕侧听筒之间的降噪通路上降噪控制器所设置的降噪参数。
S603:获取耳内噪音数据。
这里,耳内噪音数据可以利用电子设备上靠近耳道ERP位置的屏幕侧麦克风,对耳道处的噪音进行采集得到。耳内噪音数据表征实际传入人耳的噪音数据;实际传入人耳的噪音数据包括传入人耳的环境噪音数据和基于初始降噪参数确定的消噪数据。
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电子设备上已有的屏幕侧麦克风进行采集,或者,在电子设备上新增屏幕侧麦克风,以便于采集耳道处的噪音。如图8所示,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手持手机的场景示意图,手机在手持姿势下屏幕侧麦克风非常贴近耳道,则通过其对耳道处的噪音进行采集,得到耳内噪音数据。
S605:根据耳内噪音数据对初始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降噪参数。
如图7所示,本申请新增了控制器优化模块,通过控制器优化模块利用耳内噪音数据,对降噪控制器的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具体优化过程将在下文展开,此处暂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及的优化后的降噪参数可以是本申请提及的第二降噪参数。
S607:基于优化后的降噪参数对实时采集的环境噪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得到实时消噪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基于优化后的降噪参数对后续实时采集的环境噪音即外部环境噪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实时消噪数据,该实时消噪数据可以与通话人声叠加并通过屏幕侧听筒播放,如此,实时消噪数据可以与实际传入接听方耳朵的环境噪音数据相抵消,使得接听方可以更加清楚的听见对方讲话。
本申请实施例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用户的手持姿势差异、耳道或耳廓差异,会导致不同用户听到的环境噪音不同,基于同一降噪参数对环境噪音进行降噪的效果因人而异,因此,本申请通过采集耳内噪音数据,利用耳内噪音数据对前馈降噪链路的初始降噪参数进行优化,然后利用优化后的降噪参数来实现环境降噪,由于耳内噪音数据是在使用者的耳道处采集得到的,反应了使用者实际听到的噪音,这样,利用耳内噪音数据去优化得到的降噪参数,是适用于使用者自身的降噪参数,可以使得不同使用者都能实现较佳的降噪效果。可见,本申请实施例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在不同手持姿势、不同耳道下都可以实现较佳的降噪效果。
如上文所述,在环境嘈杂时,电子设备可以自动或由接听方手动触发进入降噪模式。下面提供几种以自动或手动触发方式进入降噪模式的实施例。如图9所示,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第一种触发进入降噪模式的方法流程图,包括:
S901:当电子设备处于手持姿势的语音通话状态时,对电子设备周围的环境噪音的分贝值进行检测。
以手机为例,接听方使用手机与对方进行语音通话时,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手持姿势,手持姿势下,手机通过屏幕侧顶部听筒播放对方的声音,接听方为听清对方讲话,将手机贴近耳朵。当手机处于手持姿势的语音通话状态时,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外侧声音采集单元,对手机周围的环境噪音进行采集;通过对手机周围的环境噪音进行采集,并进行相应的信号处理后输出环境噪音的分贝值。
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也可以在处于语音通话状态时,或者电子设备处于语音通话状态且电子设备距离用户耳朵的距离处于设定阈值时,或者电子设备处于语音通话状态且用听筒播放对方声音时,对电子设备周围的环境噪音的分贝值进行检测。
S903:在检测到分贝值大于预设分贝值时,进入降噪模式。
其中,预设分贝值指的是能够允许的最大噪音分贝值,该最大噪音分贝值下不影响接听方的通话品质,即接听方不受环境影响可以听清对方讲话。预设分贝值可以是固定值,也可以是根据算法自适应调整的,根据实际需求来设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当检测到的环境噪音的分贝值大于该最大噪音分贝值时,手机自动进入降噪模式,在降噪模式下实现对环境噪音的降噪或消噪,提升接听方通话品质。
上述实施例中,手机等电子设备处于手持姿势的语音通话状态时,可以自动检测环境噪音的分贝值,基于检测的分贝值来确定是否进入降噪模式。如此,电子设备可以自动、及时地对环境噪音进行降噪,无需人为操作;其次,电子设备可以通过预设分贝值来调节降噪模式的灵敏度,可以提升降噪模式的智能度。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种触发进入降噪模式的方法:当电子设备处于手持姿势的语音通话状态时,若检测到电子设备与人耳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距离时,进入降噪模式。
该实施例中,考虑到不同接听方对于环境噪音的忍受度不同,对于噪音敏感人群来说预设分贝值并不能满足其降噪需求,因此,为了适应所有用户群体,可以通过手机上的传感器检测手机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当检测到电子设备与人耳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距离时,手机自动进入降噪模式;这样,只要当手机贴近人耳就进行降噪,用户自始就不会感知到环境噪音的存在,可以解决噪音敏感人群的困扰,保证语音通话全程不被干扰。示例性的,手机上用于感知用户距离的传感器可以包括距离传感器,距离传感器一般由一个红外LED灯和红外辐射光线探测器组成,一般设置在手机顶部听筒附近,工作原理是:红外LED灯发出的不可见红外光,射向附近的物体,然后反射后,被红外辐射光线探测器探测,基于探测到的反射光计算出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触发进入降噪模式的方法:当电子设备处于手持姿势的语音通话状态时,若检测到人为操作触发的降噪指令,进入降噪模式。
可以理解的,除了前两种自动触发进入降噪模式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手动触发方式进入降噪模式。该实施例中,响应于预设人为操作,生成降噪指令,进入降噪模式。其中,预设人为操作可以是用户预先设置的表征用户存在降噪意图的任意操作,示例性的,用户预设敲击两次屏幕的操作用来表征其存在降噪意图;或者,预设人为操作也可以是点击通话界面上的降噪图标。
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进入降噪模式的方式,不仅包含自动触发的方式,还包含手动触发方式,实际应用中,电子设备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也可以选择性的组合使用。比如,通过自动和手动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降噪模式的触发多样性,还可以在自动触发方式失灵的情况下,通过手动触发的方式,保证降噪模式能够有效触发。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处于降噪模式时,在初始降噪参数的基础上,利用耳内噪音数据可以将初始降噪参数调整为适用于实际使用者耳道的降噪参数,实现更好的降噪效果。下面基于图7的前馈降噪链路,以及图10所示的降噪参数优化方法示意图,说明如何根据耳内噪音数据对初始降噪参数进行优化。
这里,首先说明,耳内噪音数据是对初始降噪参数进行优化的,因此,耳内噪音数据由两部分组成,即人耳实际听到的环境噪音加上基于初始降噪参数确定的消噪数据。其中,人耳实际听到的环境噪音与上述电子设备周围的环境噪音不同,人耳实际听到的环境噪音可以理解为被电子设备遮挡过的环境噪音;基于初始降噪参数确定的消噪数据,是前馈降噪链路基于初始降噪参数确定的与电子设备周围的环境噪音相反的消噪数据。
若要确定初始降噪参数的优化方向,需要在变化的环境中采集至少两组数据来进行计算。即,在不同的初始降噪参数下采集各初始降噪参数对应的耳内噪音数据,以计算出优化的降噪参数。
下面提供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如图10所示,本申请的降噪参数优化方法可以包括:
S1001:获取第一初始降噪参数和第二初始降噪参数。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及的第一初始降噪参数可以是本申请提及的第三降噪参数,本申请提及的第二初始降噪参数可以是本申请提及的第四降噪参数。
这里,前馈降噪链路参照图7所示的降噪链路,通过在不同时刻切换不同的初始降噪参数,利用不同的初始降噪参数对不同时刻的环境噪音进行降噪。
具体的,前馈降噪链路中的降噪控制器可以在第一时刻采用第一初始降噪参数,在第二时刻采用第二初始降噪参数,这里,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小于等于预设时长;预设时长可以是几微秒、几纳秒或几皮秒,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S1003:获取在第一时刻屏幕侧麦克风采集的第一耳内噪音数据。
这里,利用如图8所示的屏幕侧麦克风采集耳道处的噪音数据。
具体的,获取在第一时刻屏幕侧麦克风采集的第一耳内噪音数据,第一耳内噪音数据包括第一时刻传入人耳的环境噪音数据和基于第一初始降噪参数确定的第一消噪数据。其中,第一时刻传入人耳的环境噪音数据,可以理解为第一时刻的环境噪音经过手机遮挡进入人耳的噪音;基于第一初始降噪参数确定的第一消噪数据,可以理解为降噪链路基于第一初始降噪参数确定的与第一时刻的环境噪音相反的消噪数据。这里,第一消噪数据可以根据第一初始降噪参数、第一时刻背部麦克风采集的第一环境噪音数据、背部麦克风的硬件参数和屏幕侧听筒的硬件参数计算得到;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耳内噪音数据可以通过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如公式(1):
其中,FB1表示第一耳内噪音数据;FF1’表示第一时刻传入人耳的环境噪音数据,即第一时刻的环境噪音经过手机遮挡进入人耳的噪音;FF1*mic*spk*K1表示基于第一初始降噪参数确定的第一消噪数据;FF1表示第一时刻的环境噪音;K1表示第一初始降噪参数;mic表示背部麦克风的硬件参数;spk表示屏幕侧听筒的硬件参数;*表示卷积运算符号。
S1005:获取在第二时刻屏幕侧麦克风采集的第二耳内噪音数据。
该步骤与上述S1003类似的,获取在第二时刻屏幕侧麦克风采集的第二耳内噪音数据,第二耳内噪音数据包括第二时刻传入人耳的环境噪音数据和基于第二初始降噪参数确定的第二消噪数据。其中,第二时刻传入人耳的环境噪音数据,可以理解为第二时刻的环境噪音经过手机遮挡进入人耳的噪音;基于第二初始降噪参数确定的第二消噪数据,可以理解为降噪链路基于第二初始降噪参数确定的与第二时刻的环境噪音相反的消噪数据。这里,第二消噪数据可以根据第二初始降噪参数、第二时刻背部麦克风采集的第二环境噪音数据、背部麦克风的硬件参数和屏幕侧听筒的硬件参数计算得到;
相应的,上述第二耳内噪音数据也可以通过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如公式(2):
其中,FB2表示第二耳内噪音数据;FF2’表示第二时刻传入人耳的环境噪音数据,即第二时刻的环境噪音经过手机遮挡进入人耳的噪音;FF2*mic*spk*K2表示基于第二初始降噪参数确定的第二消噪数据;FF2表示第二时刻的环境噪音;K2表示第二初始降噪参数;mic表示背部麦克风的硬件参数;spk表示屏幕侧听筒的硬件参数。
其中,背部麦克风的硬件参数和屏幕侧听筒的硬件参数均是已知的固定参数,包括但不限于灵敏度、信噪比等。
下面通过一张表格展示在优化降噪参数时,至少需要获取的两组数据。该两组数据均为已知参数,直接设定或直接采集得到。
S1007:根据第一耳内噪音数据和第二耳内噪音数据,对第一初始降噪参数或者第二初始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降噪参数。
该步骤中,考虑到虽然电子设备周围的环境噪音实时变化,但在手持姿势不变的短时间内,实际进入耳内的环境噪音与周围的环境噪音之比是恒定的;如此,可以确定第一时刻传入人耳的环境噪音数据(FF1’)与第一时刻背部麦克风采集的第一环境噪音数据(FF1)之比,等于第二时刻传入人耳的环境噪音数据(FF2’)与第二时刻背部麦克风采集的第二环境噪音数据(FF2)之比,即FF1’/FF1=FF2’/FF2;从而,利用上述原理,以及耳内噪音数据为0的优化目标,计算求解优化的降噪参数,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将上述公式(1)除以FF1,得到公式(3):
其次,将上述公式(2)除以FF2,得到公式(4):
其次,设中间参数m= K2/ K1,公式(3)*m,得到公式(5):
其次,由于FF1’/FF1=FF2’/FF2,则公式(4)-公式(5),可得:
由于FB1、FF1、FB2、FF2均为已知量,为简化表达式,令FB1/FF1= FB1’, FB2/FF2=FB2’;可以理解的,FB1’和FB2’也为已知量;
则,公式(6)可以简化为:
其次,假设K3(未知)为优化后的降噪参数,此时耳内噪音数据为0,则有:
其次,由于FF1’/FF1=FF2’/FF2=FF3’/FF3,同时将K2作为待优化的降噪参数,y为优化系数,即K3= K2*y;那么,只需计算y的值,则,公式(8)可以改为:
结合公式(4),可得表达式(10):
结合公式(7),并设中间参数n= FB2’/FB1’以简化最终表达式,可得(11):
如此,得到优化系数y的表达式中均为已知量,将K2*y即可得到优化后的降噪参数K3,从而基于K3进行后续的降噪处理,可以达到提升降噪效果的目的。
下面结合图11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总结性说明。如图11所示,在使用者使用手机处于手持通话模式时,手机自动开启环境降噪功能,进入降噪模式;在手持通话模式下,通过数据采集模块如上述背部麦克风、屏幕侧麦克风,采集当前环境噪音数据,通过噪音检测模块对噪音强度进行检测,若检测到噪音强度≥70dB,则降噪控制器分别切换参数1、参数2,如第一初始降噪参数K1、第二初始降噪参数K2,并采集降噪优化计算所需的数据,包括参数1、参数2、切换参数1/参数2的时间,以及对应时间下背部麦克风、屏幕侧麦克风采集的环境噪音数(至少包括如上文表格中所示出的6个数据);然后,控制器优化模块会根据采集的数据计算出当前最优参数3,并烧录参数3,实现优化不同手持姿势和耳道差异下的降噪效果。
上文以图7所示的前馈降噪链路介绍了如何利用耳内噪音数据来对初始降噪参数进行优化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前馈降噪链路可以包括背部麦克风和屏幕侧听筒之间的第一降噪链路、顶部麦克风和屏幕侧听筒之间的第二降噪链路、底部麦克风和屏幕侧听筒之间的第三降噪链路,以及底部扬声器和底部麦克风之间的第四降噪链路;这里,由于本申请主要针对如图1所示的手持姿势下的语音通话场景,消噪数据主要由位于顶部的、更加贴近耳朵位置的屏幕侧听筒播放,因此涉及底部扬声器的降噪链路可以忽略。
可以理解的,背部麦克风、顶部麦克风和底部麦克风作为环境噪音采集单元,背部麦克风、顶部麦克风和底部麦克风分别采集电子设备各个方位上的环境噪音;第一降噪链路、第二降噪链路和第三降噪链路分别对各个方位上的环境噪音进行降噪,即分别计算各个方位对应的消噪数据,来抵消各个方位上的环境噪音。
针对包括多条降噪链路的情况,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以分别获取上述第一降噪链路、第二降噪链路和第三降噪链路的初始降噪参数;然后,针对每条降噪链路,通过上述实施步骤S1001~S1007对每条降噪链路的初始降噪参数进行优化,确定出各自对应的优化后的降噪参数;具体计算过程可以参照上文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针对包括多条降噪链路的情况,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以仅获取第一降噪链路、第二降噪链路和第三降噪链路中任一降噪链路的初始降噪参数;然后,仅对该降噪链路的初始降噪参数进行优化,确定出该降噪链路对应的优化后的降噪参数。
可以理解的,考虑到前馈降噪链路包括多条降噪链路的情况下,分别对每条降噪链路的降噪参数进行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消耗的计算资源也比较多,可能导致降噪实时性降低;因此,针对前馈降噪链路包括多条降噪链路的情况下,优选的方式是,可以仅对上述第一降噪链路进行降噪参数的优化,这是由于第一降噪链路对应的背部麦克风采集范围最广,针对各个方位的噪声源都可以采集到,从而选择上述第一降噪链路进行降噪参数的优化,在提升降噪效果的同时可以降低对实时性的影响。
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考虑到前馈降噪链路可以被设计为对多个环境噪音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综合环境噪音进行消噪;例如,前馈降噪链路可以对基于背部麦克风、顶部麦克风和底部麦克风分别采集的环境噪音进行整合处理得到的环境噪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这种情况下,前馈降噪链路的降噪参数的优化过程可以参照实施步骤S1001~S1007,整合处理得到的环境噪音数据可以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背部麦克风采集的环境噪音数据,具体优化过程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不管前馈降噪链路具体如何设计,均可基于耳内噪音数据来对前馈降噪链路的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在利用耳内噪音数据对初始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后,基于优化后的降噪参数对实时采集的环境噪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得到实时消噪数据,如此,使得基于优化后的降噪参数确定的实时消噪数据更加贴合人耳实际听到的环境噪音,实现在不同手持姿势下、不同耳道差异下的降噪效果一致。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采用优化后的降噪参数进行降噪后,如果检测到电子设备的姿态发生变化,例如用户手持电子设备的姿势发生改变会导致电子设备的姿态发生变化,此时,需要再次对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即,将优化后的降噪参数重新作为初始降噪参数,再次获取耳内噪音数据,根据耳内噪音数据再次优化降噪参数,如此,可以随电子设备姿态变化自动调整降噪参数,提升降噪的自适应能力。
具体的,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上的传感器,典型的如陀螺仪传感器,来识别电子设备的位移变化和角速度变化,以此来判断电子设备的姿态是否发生改变。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与电子设备进入降噪模式的方式类似的,当检测到人为操作触发的降噪指令时,将优化后的降噪参数重新作为初始降噪参数。这里的人为操作可以与进入降噪模式时所预设的人为操作相同,电子设备若进入降噪模式后再次检测到相同的预设人为操作,表示用户对当前降噪效果不满意,则可以重新对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具体优化过程不再赘述。
由上述两种实施例可以看出,本申请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可以不止一次对降噪参数进行优化,每次都需要重新获取耳内噪音数据完成对降噪参数的优化,如此,可以保证语音通话全程的降噪效果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考虑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屏幕侧听筒通常设置靠近手机顶部的位置,有些接听方手持手机进行语音通话时,会有意识将手机下移,使得屏幕侧听筒能够贴近耳道,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屏幕侧听筒来播放实时消噪数据。
此外,考虑到有些接听方不存在这种意识,大部分接听方手持手机时,都是屏幕贴近耳道,从而,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通过利用屏幕发声技术,在手机屏幕上增加屏幕发声单元,如图13所示,图13示例性的示出屏幕发声单元的位置,该屏幕发声单元的位置相较于屏幕侧听筒更加靠近用户接听电话时耳朵的位置,如此,可以保证播放实时消噪数据时,接听方可以直接接收到屏幕发声单元发出的最大声音,最大程度上对传入耳道的环境噪音进行抵消。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屏幕发声单元的具体结构设计不作要求。
本申请公开的各实施例可以被实现在硬件、软件、固件或这些实现方法的组合中。本申请的实施例可实现为在可编程系统上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或程序代码,该可编程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系统(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存储元件)、至少一个输入设备以及至少一个输出设备。
可将程序代码应用于输入指令,以执行本申请描述的各功能并生成输出信息。可以按已知方式将输出信息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为了本申请的目的,处理系统包括具有诸如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或微处理器之类的处理器的任何系统。
程序代码可以用高级程序化语言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便与处理系统通信。在需要时,也可用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来实现程序代码。事实上,本申请中描述的机制不限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范围。在任一情形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语言或解释语言。
在一些情况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固件、软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实现。所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被实现为由一个或多个暂时或非暂时性机器可读(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或存储在其上的指令,其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和执行。例如,指令可以通过网络或通过其他计算机可读介质分发。因此,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用于以机器(例如,计算机)可读的形式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机制,包括但不限于,软盘、光盘、光碟、磁光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 ,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卡或光卡、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闪存、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或用于利用因特网以电、光、声或其他形式的传播信号来传输信息(例如,载波、红外信号数字信号等)的有形的机器可读存储器。因此,机器可读介质包括适合于以机器(例如,计算机)可读的形式存储或传输电子指令或信息的任何类型的机器可读介质。
在附图中,可以以特定布置和/或顺序示出一些结构或方法特征。然而,应该理解,可能不需要这样的特定布置和/或排序。而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特征可以以不同于说明性附图中所示的方式和/或顺序来布置。另外,在特定图中包括结构或方法特征并不意味着暗示在所有实施例中都需要这样的特征,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不包括这些特征或者可以与其他特征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各设备实施例中提到的各单元/模块都是逻辑单元/模块,在物理上,一个逻辑单元/模块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模块,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模块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模块的组合实现,这些逻辑单元/模块本身的物理实现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逻辑单元/模块所实现的功能的组合才是解决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问题的关键。此外,为了突出本申请的创新部分,本申请上述各设备实施例并没有将与解决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模块引入,这并不表明上述设备实施例并不存在其它的单元/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的示例和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虽然通过参照本申请的某些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申请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申请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到电子设备处于音频输出状态,并且满足降噪条件;所述降噪条件包括环境噪音的分贝值大于预设分贝值、所述电子设备与人耳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距离和检测到人为操作触发的降噪指令中的至少一个;
获取外部环境噪音数据对应的第一降噪参数和用户的耳内噪音数据;所述耳内噪音数据包括实际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和基于所述第一降噪参数确定的消噪数据;所述第一降噪参数包括至少两个降噪参数;所述至少两个降噪参数为不同时刻对外部环境噪音进行降噪处理时所设置的降噪参数;
根据所述耳内噪音数据对所述第一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二降噪参数;所述根据所述耳内噪音数据对所述第一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二降噪参数,包括:根据不同时刻在所述用户的耳道处采集得到的耳内噪音数据,对所述至少两个降噪参数中任意一个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所述第二降噪参数;
基于所述第二降噪参数对外部环境噪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噪参数包括第一时刻对应的第三降噪参数和第二时刻对应的第四降噪参数;
所述根据不同时刻在所述用户的耳道处采集得到的耳内噪音数据,对所述至少两个降噪参数中任意一个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所述第二降噪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时刻在所述用户的耳道处采集得到的第一耳内噪音数据,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时刻在所述用户的耳道处采集得到的第二耳内噪音数据,对所述第三降噪参数或者所述第四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所述第二降噪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耳内噪音数据包括所述第一时刻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和基于所述第三降噪参数确定的第一消噪数据;所述第二耳内噪音数据包括所述第二时刻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和基于所述第四降噪参数确定的第二消噪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刻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与所述第一时刻对应的外部环境噪音数据之比,等于所述第二时刻传入用户耳内的环境噪音数据与所述第二时刻对应的外部环境噪音数据之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三降噪参数、所述第一时刻对应的外部环境噪音数据、所述电子设备的硬件参数,确定所述第一消噪数据;
基于所述第四降噪参数、所述第二时刻对应的外部环境噪音数据、所述电子设备的硬件参数,确定所述第二消噪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内噪音数据基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幕侧麦克风对用户耳道处的噪音进行采集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环境噪音数据基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侧声音采集单元进行采集得到,
其中,所述外侧声音采集单元包括背部麦克风、顶部麦克风和底部麦克风中的至少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姿态时,基于所述第二降噪参数对外部环境噪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
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姿态转换为第二姿态,获取用户的第三耳内噪音数据;
根据所述第三耳内噪音数据对所述第二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五降噪参数;
基于所述第五降噪参数对外部环境噪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到人为操作触发的降噪指令,获取用户的第三耳内噪音数据;
根据所述第三耳内噪音数据对所述第二降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第五降噪参数;
基于所述第五降噪参数对外部环境噪音数据进行降噪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幕侧听筒播放所述消噪数据;
或者,通过设于所述电子设备屏幕上的发声单元播放所述消噪数据。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语音通话降噪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98567.2A CN116825076B (zh) | 2023-08-29 | 2023-08-29 | 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98567.2A CN116825076B (zh) | 2023-08-29 | 2023-08-29 | 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25076A CN116825076A (zh) | 2023-09-29 |
CN116825076B true CN116825076B (zh) | 2023-11-07 |
Family
ID=88141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98567.2A Active CN116825076B (zh) | 2023-08-29 | 2023-08-29 | 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82507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158321B (zh) * | 2024-05-09 | 2024-08-27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参数设置方法及相关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57150A (zh) * | 2015-09-29 | 2016-06-08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噪音消除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0996215A (zh) * | 2020-02-26 | 2020-04-10 | 恒玄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确定耳机降噪参数的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CN114466107A (zh) * | 2020-11-10 | 2022-05-10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音效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75291B2 (en) * | 2007-12-19 | 2012-05-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microphone based speech enhancement |
-
2023
- 2023-08-29 CN CN202311098567.2A patent/CN11682507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57150A (zh) * | 2015-09-29 | 2016-06-08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噪音消除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0996215A (zh) * | 2020-02-26 | 2020-04-10 | 恒玄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确定耳机降噪参数的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CN114466107A (zh) * | 2020-11-10 | 2022-05-10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音效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25076A (zh) | 2023-09-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0078237A1 (zh) | 音频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10290262B (zh) | 一种通话方法及终端设备 | |
CN114697812B (zh) | 声音采集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 |
CN113496708B (zh) | 拾音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09639996B (zh) | 高动态场景成像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6825076B (zh) | 语音通话降噪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6851119B (zh) | 一种图片生成的方法和设备以及移动终端 | |
CN114466097A (zh) | 防漏音的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的声音输出方法 | |
JP2023511090A (ja) | ステレオ収音方法および装置、端末デバイス、ならびに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 |
CN111741394A (zh)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 | |
WO2023151526A1 (zh) | 音频采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外设组件 | |
CN111698593B (zh) | 主动降噪方法及装置、终端 | |
US20230162718A1 (en) | Echo filtering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CN116668892B (zh) | 音频信号的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EP4145816B1 (en) | Audio module detection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 |
CN114120950B (zh) | 一种人声屏蔽方法和电子设备 | |
US20230370718A1 (en) | Shoot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4666444B (zh) |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5278441A (zh) | 语音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存储介质 | |
CN115706755A (zh) | 回声消除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3596662A (zh) | 啸叫声的抑制方法、啸叫声的抑制装置、耳机及存储介质 | |
CN114915682B (zh) | 语音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 |
CN111383648B (zh) | 一种回波消除方法和装置 | |
CN115410547B (zh) | 音频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24152690A1 (zh) | 声道模式切换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