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4900A -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4900A
CN116804900A CN202210271858.6A CN202210271858A CN116804900A CN 116804900 A CN116804900 A CN 116804900A CN 202210271858 A CN202210271858 A CN 202210271858A CN 116804900 A CN116804900 A CN 1168049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display
layer
display device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718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阔
王博
盖人荣
许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7185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0490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8648 priority patent/WO202317404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804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49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面板、盖板以及第一触控层组;柔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第一显示部与第二显示部相对设置;盖板设于第二显示部背离第一显示部的一侧;第一触控层组设于盖板靠近第二显示部的一侧,且与第二显示部之间设置有间隙。在收卷状态时,触控显示装置的背面可以通过第一触控层组感测外界的触控动作,实现触控功能;第一触控层组与第二显示部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一触控层组和盖板不会影响第二显示部的展开;盖板还能够起到对第二显示部的保护作用,避免对第二显示部的磨损。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显示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目前,研发了新一代的滑卷显示装置,滑卷显示装置可以改变显示画面的面积。
但是,滑卷显示装置在收卷状态时,背面的显示区域无法实现触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
柔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所述第一显示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相对设置;
盖板,设于所述第二显示部背离所述第一显示部的一侧;
第一触控层组,设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第二显示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显示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还具有第三显示部,所述第三显示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显示部和所述第二显示部之间,所述第三显示部为弯曲状,所述第一显示部为固定部,所述第二显示部和所述所述第三显示部为滑卷部。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层组完全覆盖所述盖板靠近所述第二显示部的一侧面,所述盖板包括:
平板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相对设置;
曲面部,连接于所述平板部,且与部分所述第三显示部相对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触控层组最靠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显示部靠近所述盖板的一面之间具有设定的间距,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的显示面垂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背板;
第二触控层组,设于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部、第二显示部以及第三显示部。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触控层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部和至少部分第三显示部,所述第二部分至少位于所述第二显示部。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层组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部分重合,或,所述第一触控层组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靠近所述第一部分的边沿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部分的边沿重合。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间隔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触控层组还包括:
第二触控驱动引线,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
第二触控感应引线,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
第三触控驱动引线,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
第三触控感应引线,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层组包括:
第一触控导体层,设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且为透明导电材质;
第一触控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控导体层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
第二触控导体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控绝缘层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且为透明导电材质;
第二触控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二触控导体层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触控层组包括:
第三触控金属层,设于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
第三触控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三触控金属层远离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
第四触控金属层,设于所述第三触控绝缘层远离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
第四触控绝缘层,设于所述第四触控金属层远离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
若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为收卷,则控制第一触控层组进行工作。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第一触控层组进行工作的同时,控制第二部分停止工作,且控制第一部分进行工作。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二部分停止工作,包括:
屏蔽所述第二部分的触控感应信号,或,控制关闭所述第二部分的触控功能。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若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为展开,则控制第二触控层组进行工作,且控制所述第一触控层组停止工作。
本公开的触控显示装置,在盖板靠近第二显示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触控层组,第一触控层组与第二显示部之间设置有间隙。一方面,第一触控层组与盖板贴合,在收卷状态时,触控显示装置的背面可以通过第一触控层组感测外界的触控动作,实现触控功能;另一方面,第一触控层组与第二显示部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一触控层组和盖板不会影响第二显示部的展开;再一方面,盖板还能够起到对第二显示部的保护作用,避免对第二显示部的磨损。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显示装置一示例实施方式处于收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显示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柔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触控层组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一触控层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第二触控层组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第二触控层组另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一示例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柔性显示面板;11、第一显示部;12、第二显示部;13、第三显示部;
14、显示背板;141、衬底基板;142、遮光层;143、缓冲层;144、有源层;145、栅绝缘层;146、栅极;147、层间介电层;1481、源极;1482、漏极;149、平坦化层;150、第一电极;151、像素定义层;152、发光层组;153、第二电极;154、封装层组;
16、第二触控层组;16a、第三触控金属层;16b、第三触控绝缘层;16c、第四触控金属层;16d、第四触控绝缘层;
161、第一部分;162、第二部分;
163、第三触控单元;1631、第三触控电极;1632、第三连接部;
164、第四触控单元;1641、第四触控电极;1642、第四连接部;
165、第二触控驱动引线;166、第二触控感应引线;167、第三触控驱动引线;168、第三触控感应引线;169、间隔部;
17、偏光片;18、粘接层;19、覆盖层;20、连接结构;
2、盖板;21、平板部;22、曲面部;
3、第一触控层组;3a、第一触控导体层;3b、第一触控绝缘层;3c、第二触控导体层;3d、第二触控绝缘层;
31、第一触控单元;311、第一触控电极;312、第一连接部;
32、第二触控单元;321、第二触控电极;322、第二连接部;
33、第一触控感应引线;34、第一触控驱动引线;
4、间隙;5、固定支架;6、柔性电路板;
71、第一触控芯片;72、第二触控芯片;8、卷轴;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参照图1-图7所示,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柔性显示面板1、盖板2以及第一触控层组3;柔性显示面板1具有第一显示部11和第二显示部12,第一显示部11与第二显示部12相对设置;盖板2设于第二显示部12背离第一显示部11的一侧;第一触控层组3设于盖板2靠近第二显示部12的一侧,且与第二显示部12之间设置有间隙4。
本公开的触控显示装置,第一触控层组3与盖板2贴合,在收卷状态时,触控显示装置的背面可以通过第一触控层组3感测外界的触控动作,实现触控功能;而且,第一触控层组3与第二显示部12之间设置有间隙4,第一触控层组3和盖板2不会影响第二显示部12的展开;再者,盖板2还能够起到对第二显示部12的保护作用,避免对第二显示部12的磨损。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装置可以是滑卷式的触控显示装置。参照图1和图2所示,触控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固定支架5,在固定支架5上固定柔性显示面板1的一部分。在固定支架5内设置有卷轴8,一部分柔性显示面板1卷绕在卷轴8上,卷轴8可以移动和转动以带动柔性显示面板1收卷或展开,柔性显示面板1的一端还连接有连接结构20,连接结构20连接至固定支架5。柔性显示面板1的另一端设置有柔性电路板6,在柔性电路板6上设置有第二第二触控芯片72。在固定支架5上还设置有盖板2。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显示装置的具体结构均以在收卷状态时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因此,参照图1所示,在柔性显示面板1处于收卷状态时,柔性显示面板1可以包括第一显示部11、第二显示部12和第三显示部13。第一显示部11和第二显示部12相对设置,且均设置为平板状。第三显示部13连接于第一显示部11和第二显示部12之间,第三显示部13设置为弯曲状。第一显示部11为固定部,位于触控显示装置的正面;第二显示部12和第三显示部13为滑卷部,第二显示部12位于触控显示装置的背面,第三显示部13位于触控显示装置的侧面。第二显示部12的显示面积小于第一显示部11的显示面积。
参照图2所示,在柔性显示面板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显示部12和第三显示部13均展开,且与第一显示部11共面形成一个显示平面,均位于触控显示装置的正面。
请继续参照图1所示,在触控显示装置的背面设置有盖板2,即盖板2设于第二显示部12远离第一显示部11的一侧;盖板2可以对第二显示部12进行保护,避免对第二显示部12的磨损,但是盖板2是固定设置的,即无论柔性显示面板1处于收卷状态还是展开状态,盖板2一直位于触控显示装置的背面;而且,盖板2不能够与第二显示部12粘接,盖板2与第二显示部12粘接将会使柔性显示面板1无法展开,因此,导致盖板2与第二显示部12形成有间隙4,该间隙4可以是空气间隙4。由于空气间隙4的存在,导致在收卷状态时,第二显示部12无法感测外界的触控动作,从而无法产生触控信号,无法实现触控功能。
参照表一所示的正常的触控显示装置和设置有空气间隙的触控显示装置的通过铜柱仿真数据对比表。铜柱的直径大约是7mm,表中:Cm是没有铜柱触控时触控驱动电极Tx与触控感应电极Rx之间产生的耦合电容,又叫做Tx/Rx的互电容;Cm’(表中未示出)是有铜柱触控时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互电容;ΔCm是Cm-Cm’的值;ΔCm/Cm是互电容变化率;ΔCm/Cm常规要求大于5%。仿真铜柱与触控驱动电极的电容为Cftx,仿真铜柱与触控感应电极的电容为Cfrx。评价触控性能好坏的重要参数为仿真铜柱与触控基板的电极的耦合电容(即Cftx与Cfrx)越大越好。Cs-tx是触控驱动电极相对于盖板的耦合电容,Cs-rx是触控感应电极相对于盖板的耦合电容。
表一
电容参数 设置有空气间隙的触控显示装置 正常的触控显示装置
Cm(pF) 0.927 0.920
ΔCm(pF) 0.019 0.111
ΔCm/Cm 2.02% 12.03%
Cftx(pF) 0.136 1.26
Cfrx(pF) 0.137 1.27
Cs-tx 9.94 10.07
Cs-rx 10.00 10.13
从表一中可以得到,盖板对触控电极负载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设置有空气间隙的触控显示装置的Cftx和Cfrx都减小很多,而且ΔCm/Cm小于5%,因此,无法实现触控功能。
参照表二所示的两种触控显示装置的设置有空气间隙和正常状态的通过触控芯片仿真数据对比表。
表二
32×Cs-tx表示有32个触控驱动电极,42×Cs-tx表示有42个触控驱动电极;SNR表示信噪比,一般要求信噪比需要大于36,Best表示信噪比最好的情况,Worst表示信噪比最差的情况。
第二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容值更大,评估的噪音值更大,因此,第二种触控显示装置的SNR低于第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SNR。
通过表二可以得到:在设置有空气间隙的情况下,两种触控显示装置的TIC(触控芯片)无法感测到触控信号,无法实现触控功能。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盖板2靠近第二显示部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触控层组3,第一触控层组3与盖板2贴合,在收卷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一触控层组3感测外界的触控动作,实现触控功能;而且,第一触控层组3与第二显示部12之间设置有间隙4,第一触控层组3和盖板2不会影响第二显示部12的展开,还能够起到对第二显示部12的保护作用。
盖板2可以包括平板部21和曲面部22,平板部21与第二显示部12相对设置;曲面部22连接于平板部21,且与部分第三显示部13相对设置。曲面部22的覆盖面积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另外,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曲面部22,即盖板2可以仅包括平板部21。
第一触控层组3完全覆盖盖板2靠近第二显示部12的一侧面,因此,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层组3可以包括第一触控部分和第二触控部分。第一触控部分与平板部21相对设置,第一触控部分也设置为平板状;第二触控部分与曲面部22相对设置,第二触控部分也设置为弯曲状。
但是,由于柔性显示面板1的第二显示部12需要从盖板2内滑出,因此,在第三方向Z上,第一触控层组3最靠近柔性显示面板1的部分与第二显示部12靠近盖板2的一面之间具有设定的间距H,才能保证第二显示部需要从盖板2内顺利滑出。第一触控层组3最靠近柔性显示面板1的部分是第一触控层组3远离固定支架5的一侧边沿。第三方向Z与所述第一显示部11的显示面垂直。
参照图3所示,第一触控层组3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触控导体层3a、第一触控绝缘层3b、第二触控导体层3c以及第二触控绝缘层3d;具体地,第一触控导体层3a设于盖板2靠近柔性显示面板1的一侧;第一触控绝缘层3b设于第一触控导体层3a远离盖板2的一侧;第二触控导体层3c设于第一触控绝缘层3b远离盖板2的一侧;第二触控绝缘层3d设于第二触控导体层3c远离盖板2的一侧。第二触控绝缘层3d对第二触控导体层3c以及整个第一触控层组3进行保护。
参照图4所示,第一触控导体层3a可以包括第一触控电极311、第二触控电极321和第二连接部322,第一触控电极311、第二触控电极321和第二连接部322同层同材料设置。第二触控导体层3c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312。第一触控感应引线33和第一触控驱动引线34可以设置在第一触控导体层3a,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触控导体层3c。第一触控感应引线33和第一触控驱动引线34连接至第一触控芯片71,第一触控芯片71通过第一触控感应引线33和第一触控驱动引线34实现与第一触控层组3的信号传输。
具体地,第一触控层组3可以为互容式结构。参照图4所示,第一触控层组3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31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32。第一触控单元31具有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线形状,多个第一触控单元31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列。第二触控单元32具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多个第二触控单元32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交叉。每个第一触控单元31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11和多个第一连接部312,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11间隔设置,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311通过第一连接部312彼此连接。每个第二触控单元32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21和第二连接部322,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21间隔设置,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321通过第二连接部322彼此连接。
第一触控电极311和第二触控电极321形成电容。通过检测该电容的变化,可以确定触摸点的位置。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电极311、第二触控电极321和第二连接部322同层设置,均设置在第一触控导体层3a,第二触控电极321和第二连接部322为一体结构。参照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312可以设置于第二触控导体层3c形成桥接结构,第一连接部312和第二连接部322之间设置有第一触控绝缘层3b,即在第一触控绝缘层3b上设置有过孔,第一连接部312通过该过孔与第一触控电极311连接。
在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电极311、第一连接部312和第二触控电极321同层设置,均设置在第一触控导体层3a,第一触控电极311和第一连接部312为一体结构。第二连接部322可以设置于第二触控导体层3c形成桥接结构,第一连接部312和第二连接部322之间同样设置有第一触控绝缘层3b。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电极311可以是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321可以是感应电极。在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电极311可以是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321可以是驱动电极。
多个第一触控单元31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32构成M行驱动电极*N列感应电极,即包括M个第一触控单元31和N个第二触控单元32,M和N为大于二的正整数。
在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电极311和第二触控电极321可以具有菱形状,例如可以是正菱形,或者是横长的菱形,或者是纵长的菱形。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触控电极311和第二触控电极321可以具有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和其它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电极311和第二触控电极321可以是透明导电电极形式。由于第一触控层组3与柔性显示面板1之间是可以相对移动的,因此,第一触控导体层和第二触控导体层均为透明导电材质,可以避免对柔性显示面板1的遮挡,从而影响柔性显示面板1的出光效率。在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电极311和第二触控电极321可以是金属网格形式,金属网格由多个金属线交织形成,金属网格包括多个网格图案,网格图案是由多个金属线构成的多边形。金属网格式的第一触控电极311和第二触控电极321具有电阻小、厚度小和反应速度快等优点。金属网格与子像素相对设置,使得子像素发出的光可以通过网格射出,避免影响显示效果。
下面对柔性显示面板1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所示,柔性显示面板1可以包括显示背板14和第二触控层组16。第二触控层组16设于显示背板14的显示面,在第二触控层组16远离显示背板14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有偏光片17、粘接层18和覆盖层19。
显示背板14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41,衬底基板141的材料可以包括无机材料,例如,该无机材料可以为玻璃、石英或金属等。衬底基板141的材料还可以包括有机材料,例如,该有机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类材料。该衬底基板141可以由多层材料层形成,例如衬底基板141可以包括多层基底层,基底层的材料可以是上述的任意一种材料。当然,衬底基板141还可以设置为单层,可以是上述任一一种材料。
在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还可以形成遮光层142,从衬底基板141射入有源层144的光线会在有源层144产生光生载流子,进而对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巨大影响,最终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通过遮光层142可以遮挡从衬底基板141射入的光线,从而避免对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影响,避免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
在遮光层142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还可以形成缓冲层143,缓冲层143起到阻隔衬底基板141(特别是有机材料)中的水汽以及杂质离子的作用,并且起到为后续形成的有源层144增加氢离子的作用,缓冲层143的材质为绝缘材料,可以将遮光层142与有源层144绝缘隔离。
在缓冲层143的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设置有源层144,有源层144可以包括沟道部以及设置在沟道部两端的导体部,在有源层144的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设置有栅绝缘层145,在栅绝缘层145的一侧设置有栅极146,在栅极146的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设置有层间介电层147,在层间介电层147上设置有第一过孔,第一过孔连通至导体部;在层间介电层147的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设置有源极1481和漏极1482,源极1481和漏极1482分别对应通过两个第一过孔连接至两个导体部。在源极1481和漏极1482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化层149,在平坦化层149上设置有第二过孔,第二过孔连接至源极1481。有源层144、栅极146、源极1481和漏极1482形成薄膜晶体管。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说明的薄膜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薄膜晶体管还可以是底栅型或双栅型,对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而且,在使用极性相反的薄膜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等下,“源极1481”及“漏极1482”的功能有时互相调换。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源极1481”和“漏极1482”可以互相调换。
在平坦化层149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设置有发光器件,发光器件可以包括第一电极150、像素定义层151、发光层组152以及第二电极153。
具体地,在平坦化层149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150,第一电极150通过第二过孔连接至驱动背板的源极1481,第一电极150可以是阳极。
在第一电极150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设置有像素定义层151,像素定义层151上设置有第三过孔,在第三过孔内设置有发光层组152。在发光层组152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153,第二电极153可以是阴极,第二电极153连接至地线VSS。一个第三过孔内的发光层组152发光形成一个子像素,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
发光层组152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空穴注入层与第一电极150接触,电子注入层与第二电极153接触。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发光层组152可以仅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组152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其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在第二电极153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设置有封装层组154,封装层组154可以设置为多层,封装层组154可以包括有机层和无机层,具体材料和层数在此不再赘述。
在封装层组154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触控层组16。第二触控层组16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触控金属层16a、第三触控绝缘层16b、第四触控金属层16c以及第四触控绝缘层16d;第三触控金属层16a可以与封装层组154相邻设置。第三触控金属层16a设于显示背板14的一侧;即第三触控金属层16a设于封装层组154远离衬底基板141的一侧。第三触控绝缘层16b设于第三触控金属层16a远离显示背板14的一侧;第四触控金属层16c设于第三触控绝缘层16b远离显示背板14的一侧;第四触控绝缘层16d设于第四触控金属层16c远离显示背板14的一侧。
参照图6所示,第三触控金属层16a可以包括第三触控电极1631、第四触控电极1641和第四连接部1642,第三触控电极1631、第四触控电极1641和第四连接部1642同层同材料设置。第四触控金属层16c可以包括第三连接部1632。第二触控感应引线166、第二触控驱动引线165、第三触控感应引线168和第三触控驱动引线167可以设置在第三触控金属层16a,也可以设置在第四触控金属层16c。第二触控感应引线166、第二触控驱动引线165、第三触控感应引线168和第三触控驱动引线167均连接至第二触控芯片72,第二触控芯片72通过上述引线实现与第二触控层组16的信号传输。
具体地,第二触控层组16可以为互容式结构。参照图6所示,第二触控层组16可以包括多个第三触控单元163和多个第四触控单元164。第四触控单元164具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线形状,多个第四触控单元164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第三触控单元163具有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线形状,多个第三触控单元163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列,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交叉。每个第三触控单元163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三触控电极1631和多个第三连接部1632,多个第三触控电极1631间隔设置,相邻的第三触控电极1631通过第三连接部1632彼此连接。每个第四触控单元164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列的多个第四触控电极1641和第四连接部1642,多个第四触控电极1641间隔设置,相邻的第四触控电极1641通过第四连接部1642彼此连接。
第三触控电极1631和第四触控电极1641形成电容。通过检测该电容的变化,可以确定触摸点的位置。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三触控电极1631、第四触控电极1641和第四连接部1642同层设置,均设置在第三触控金属层16a,第四触控电极1641和第四连接部1642为一体结构。第三连接部1632可以设置于第四触控金属层16c形成桥接结构,第三连接部1632和第四连接部1642之间设置有第三触控绝缘层16b,即在第三触控绝缘层16b上设置有过孔,第三连接部1632通过该过孔与第三触控电极1631连接。
在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三触控电极1631、第三连接部1632和第四触控电极1641同层设置,均设置在第三触控金属层16a,第三触控电极1631和第三连接部1632为一体结构,第四连接部1642可以设置于第四触控金属层16c形成桥接结构,第三连接部1632和第四连接部1642之间同样设置有第三触控绝缘层16b。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三触控电极1631可以是驱动电极,第四触控电极1641可以是感应电极。在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三触控电极1631可以是感应电极,第四触控电极1641可以是驱动电极。
多个第三触控单元163和多个第四触控单元164构成M行驱动电极*N列感应电极,即包括M个第三触控单元163和N个第四触控单元164,M和N为大于二的正整数。
在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三触控电极1631和第四触控电极1641可以具有菱形状,例如可以是正菱形,或者是横长的菱形,或者是纵长的菱形。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触控电极1631和第四触控电极1641可以具有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和其它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三触控电极1631和第四触控电极1641可以是透明导电电极形式。在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三触控电极1631和第四触控电极1641可以是金属网格形式,金属网格由多个金属线交织形成,金属网格包括多个网格图案,网格图案是由多个金属线构成的多边形。金属网格式的第三触控电极1631和第四触控电极1641具有电阻小、厚度小和反应速度快等优点。金属网格与子像素相对设置,使得子像素发出的光可以通过网格射出,避免影响显示效果。
第二触控层组16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61和第二部分162。
参照图6所示,第一部分161和第二部分162可以是连接在一起的,第二触控驱动引线165连接于第一部分161;第二触控感应引线166连接于第一部分161;第三触控驱动引线167连接于第二部分162;第三触控感应引线168连接于第二部分162。这种情况下,第二触控芯片通过第二触控驱动引线165、第二触控感应引线166、第三触控驱动引线167以及第三触控感应引线168来分别控制第一部分161和第二部分162。
参照图7所示,第一部分161和第二部分162之间间隔设置,即第一部分161和第二部分162之间设置有间隔部169;需要说明的是,该间隔部169很小,只要使得第一部分161的触控电极和第二部分162的触控电极之间不会产生电连接即可,使得在展开状态时,不会影响第二触控层组16的触控功能。
位于同一线形上的第三触控单元163被分割成两部分,位于第一部分161的第三触控单元163与第二触控感应引线166连接,位于第二部分162的第三触控单元163与第三触控感应引线连接。
位于第一部分161的第四触控单元164与第二触控驱动引线165连接,位于第二部分162的第四触控单元164与第三触控驱动引线167连接。
参照图1所示,第一触控层组3在柔性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部分162重合,使得在收卷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一触控层组3代替第二部分162实现触控功能。
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层组3在柔性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的靠近第一部分161的边沿与第一部分161靠近第二部分162的边沿重合。在第一部分161和第二部分162是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与,第一触控层组3在柔性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部分162重合是一致的。在第一部分161和第二部分162之间间隔设置的情况下,第一触控层组3在柔性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部分162以及间隔部169重合。同样,使得在收卷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一触控层组3代替第二部分162实现触控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控层组3在柔性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形成正投影的光线与第一触控层组3是垂直的,即在曲面部22形成正投影时,正投影的光线与曲面部22是垂直的。
第一部分161位于第一显示部11和至少部分第三显示部13;第二部分162至少位于第二显示部12。在第一触控层组3与全部第二显示部12和部分第三显示部13相对设置的情况下,第一部分161位于第一显示部11和部分第三显示部13,第二部分162位于第二显示部12和部分第三显示部13。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触控层组3仅与第二显示部12相对设置的情况下,第一部分161位于第一显示部11和第三显示部13,第二部分162位于第二显示部12。
而且,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类型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常用的显示装置类型均可,具体例如手机等移动装置、手表等可穿戴设备、VR装置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用途进行相应地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显示器为例,具体例如外壳、电路板、电源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参照图8所示,该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接收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
步骤S20,若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为收卷,则控制第一触控层组3进行工作。
下面对触控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S10,接收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可以包括两个,分别为收卷和展开。参照图1所示,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为收卷时,第一显示部11位于触控显示装置的正面,第三显示部13位于触控显示装置的侧面,第二显示部12位于触控显示装置的背面,即第二显示部12被盖板2覆盖。参照图2所示,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为展开时,第一显示部11、第二显示部12和第三显示部13均位于触控显示装置的正面。
步骤S20,若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为收卷,则控制第一触控层组3进行工作。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为收卷时,第二触控层组16的第二部分162无法实现触控功能,控制第一触控层组3进行工作,可以通过第一触控层组3感测外界的触控动作,实现触控功能。
进一步的,在控制第一触控层组3进行工作的同时,控制第二部分162停止工作,虽然第二部分162的触控信号较弱,但是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控制第二部分162停止工作可以避免第二部分162影响第一触控层组3的触控功能;且控制第一部分161进行工作,第一部分161工作和第一触控层组3工作可以实现对触控显示装置的全覆盖,使得触控显示装置的各处均有触控功能。
进一步的,控制第二部分162停止工作可以包括:屏蔽第二部分162的触控感应信号,即第二触控芯片72不接受第二部分162的触控感应信号,更具体地,第二触控芯片72不接受第三触控感应引线168传输的触控感应信号。还可以是,控制关闭第二部分162的触控功能,例如,可以是第二触控芯片72不给第二部分162输入触控驱动信号,更具体地,第二触控芯片72不给第三触控驱动引线167输入触控驱动信号。
若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为展开,盖板2没有覆盖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第一触控层组3没有覆盖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面;因此,控制第一触控层组3停止工作。第二触控层组16工作可以实现对触控显示装置的全覆盖,因此,控制第二触控层组16进行工作,就可以使触控显示装置的各处均有触控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触控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5)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所述第一显示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相对设置;
盖板,设于所述第二显示部背离所述第一显示部的一侧;
第一触控层组,设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第二显示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显示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还具有第三显示部,所述第三显示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显示部和所述第二显示部之间,所述第三显示部为弯曲状,所述第一显示部为固定部,所述第二显示部和所述所述第三显示部为滑卷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层组完全覆盖所述盖板靠近所述第二显示部的一侧面,所述盖板包括:
平板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相对设置;
曲面部,连接于所述平板部,且与部分所述第三显示部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触控层组最靠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显示部靠近所述盖板的一面之间具有设定的间距,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的显示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背板;
第二触控层组,设于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部、第二显示部以及第三显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层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部和至少部分第三显示部,所述第二部分至少位于所述第二显示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层组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部分重合,或,所述第一触控层组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靠近所述第一部分的边沿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部分的边沿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层组还包括:
第二触控驱动引线,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
第二触控感应引线,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
第三触控驱动引线,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
第三触控感应引线,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层组包括:
第一触控导体层,设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且为透明导电材质;
第一触控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控导体层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
第二触控导体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控绝缘层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且为透明导电材质;
第二触控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二触控导体层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层组包括:
第三触控金属层,设于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
第三触控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三触控金属层远离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
第四触控金属层,设于所述第三触控绝缘层远离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
第四触控绝缘层,设于所述第四触控金属层远离所述显示背板的一侧。
12.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
若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为收卷,则控制第一触控层组进行工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为权利要求6~11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第一触控层组进行工作的同时,控制第二部分停止工作,且控制第一部分进行工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所述第二部分停止工作,包括:
屏蔽所述第二部分的触控感应信号,或,控制关闭所述第二部分的触控功能。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滑卷状态为展开,则控制第二触控层组进行工作,且控制所述第一触控层组停止工作。
CN202210271858.6A 2022-03-18 2022-03-18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68049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71858.6A CN116804900A (zh) 2022-03-18 2022-03-18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CT/CN2023/078648 WO2023174048A1 (zh) 2022-03-18 2023-02-28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71858.6A CN116804900A (zh) 2022-03-18 2022-03-18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4900A true CN116804900A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22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71858.6A Pending CN116804900A (zh) 2022-03-18 2022-03-18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04900A (zh)
WO (1) WO202317404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34168B (zh) * 2019-03-29 2021-07-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2873896U (zh) * 2020-08-12 2021-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093943B (zh) * 2021-04-14 2024-03-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215494959U (zh) * 2021-04-30 2022-01-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CN217426092U (zh) * 2022-03-18 2022-09-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4048A9 (zh) 2023-11-23
WO2023174048A1 (zh) 2023-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91289B2 (ja) タッチセンサ
US10892305B2 (en) Touch structur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 display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EP3506066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including touch sensor
CN109074186B (zh) 压力传感器、含其的触摸输入装置及用其的压力检测方法
CN214586834U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210373712A1 (en) Input detection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2314254A (zh) 触摸面板
CN11158069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62512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859649B (zh)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0531895B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880522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1665999A (zh) 显示装置及其自容式触控面板
US1152043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902796A (zh) 构成多个信道的压力传感器、包括其的触摸输入装置及利用其的压力检测方法
CN217426092U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112435988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721534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6804900A (zh)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11374066B2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shielding layer grounded through touch layer
CN114725176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4253419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8957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96127B2 (en)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345402B (zh) 传感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