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2826A -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2826A
CN116802826A CN202280010637.1A CN202280010637A CN116802826A CN 116802826 A CN116802826 A CN 116802826A CN 202280010637 A CN202280010637 A CN 202280010637A CN 116802826 A CN116802826 A CN 116802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ltoreq
lithium
composite oxide
activ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06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郎野
彭刚
徐磊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02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28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包括正极,所述正极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含基体部和位于所述基体部的远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上的凸起部,所述基体部的厚度为d微米,所述凸起部的高度为a微米,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锂镍复合氧化物,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镍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x,满足:0.2d×x≤a≤1.15d×x。

Description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大、工作电压高、自放电率低、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工具、电能储存和电动汽车等各个领域。近年来,随着电动工具、电动汽车以及无人机装备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功率密度、能量密度、低温性能、高温循环寿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兼顾功率密度提升与能量密度、高温循环寿命提升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以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包括正极,所述正极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含基体部和位于所述基体部的远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上的凸起部,所述基体部的厚度为d微米,所述凸起部的高度为a微米,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锂镍复合氧化物,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镍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x,满足:0.2d×x≤a≤1.15d×x。通过在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基体部上构造凸起部,可以为极片膨胀预留空隙,提供应力释放空间,进一步满足上述关系,所制备的电化学装置既可以实现大倍率放电,又可以提供更长的高温循环寿命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每平方厘米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具有N个所述凸起部,N为1至25。在一些实施例中,N为4至25。通过将凸起部的数量N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凸起部能够提供充足的支撑,从而为膨胀预留足够的空间,进而提高电化学装置的高温循环寿命,同时不会使得加工工艺过于繁琐和复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化学装置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者:(1)5≤a≤70;(2)30≤d≤100;(3)0.4≤x≤0.95;(4)a≤0.95d。
在一些实施例中,5≤a≤40。在一些实施例中,0.15d≤a≤0.55d。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第一一次颗粒和由第二一次颗粒聚集形成的二次颗粒,其中,所述第一一次颗粒中镍元素占所述第一一次颗粒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x1,所述二次颗粒中镍元素占所述二次颗粒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x2,满足:0.02≤x1-x2≤0.35。通过掺混第一一次颗粒,并适当降低二次颗粒的Ni含量,可以有效抑制二次颗粒的破碎,同时通过增加第一一次颗粒的Ni含量,均衡了Li离子的脱嵌速率和分布,从而进一步缓解了极片膨胀,改善电化学装置的高温循环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化学装置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者:(a)所述第一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微米至6微米;(b)所述第二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0纳米至2微米;(c)所述二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8微米至15微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化学装置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者:(1)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还包括Co元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Co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y,且0.01≤y≤0.5;(2)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还包括Mn元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Mn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z,且0.01≤z≤0.5;(3)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还包括M元素,所述M元素包括Al、Nb、Mg、Ti、W、Ga、Zr、W、Y、V、Sr、Mo、Ru、Ag、Sn、Au、La、Ce、Pr、Nd、Sm或Gd中的至少一者,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所述M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a1,0.1%≤a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包括LimNixCoyMnzMa1O2±qTq的,其中,M包括Al、Nb、Mg、Ti、W、Ga、Zr、W、Y、V、Sr、Mo、Ru、Ag、Sn、Au、La、Ce、Pr、Nd、Sm或Gd中的至少一者,T包括F、Cl、Br、I、N或S中的至少一者,0.2≤m≤1.2、0.4≤x≤0.95、0≤y≤0.5、0≤z≤0.5、0≤a1≤0.02以及0≤q≤0.2。在一些实施例中,0.6≤m≤1.2、0.4≤x≤0.95、0.01≤y≤0.5、0.01≤z≤0.5、0.001≤a1≤0.02以及0≤q≤0.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和所述第二层之间,基于所述第一层的质量,所述第一层中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b1,基于所述第二活性层的质量,所述第二层中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b2,满足:b2/b1≥1.2。随着锂镍复合氧化物的膨胀和收缩,远离集流体的第二层所受到的应变较大,通过使得远离集流体处的第二层中的粘结剂更多,有利于抑制极片的厚度变化,从而改善电化学装置的高温循环寿命。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包含根据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化学装置的电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2的正极极片的照片。
图1B是图1A的局部放大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正极极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在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不应被解释为限于一般和词典的含义,而是在发明人被允许适当定义术语以进行最佳解释的原则的基础上基于与本申请的技术方面相对应的含义和概念来解释。因此,说明书中所述的实施方案中所示的描述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的具体实例,而不旨在显示本申请的所有技术方面,并且应当理解,在提交本申请时可以对其完成多种可选等价体和变体。
在具体实施方式及权利要求书中,由术语“中的至少一者”、“中的至少一个”、“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他相似术语所连接的项目的列表可意味着所列项目的任何组合。例如,如果列出项目A及B,那么短语“A及B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仅B;或A及B。在另一实例中,如果列出项目A、B及C,那么短语“A、B及C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或仅B;仅C;A及B(排除C);A及C(排除B);B及C(排除A);或A、B及C的全部。项目A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项目B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项目C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
另外,有时在本文中以范围格式呈现量、比率和其它数值。应理解,此类范围格式是用于便利及简洁起见,且应灵活地理解,不仅包含明确地指定为范围限制的数值,而且包含涵盖于所述范围内的所有个别数值或子范围,如同明确地指定每一数值及子范围一般。
一、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包括正极,所述正极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含基体部和位于所述基体部的远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上的凸起部,所述基体部的厚度为d微米,所述凸起部的高度为a微米,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锂镍复合氧化物,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镍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x,满足:0.2d×x≤a≤1.15d×x。图1A和1B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正极极片的照片,其示出了正极活性材料层中的基体部表面具有凸起部。参见图2,其显示了位于集流体上的基体部以及设置在基体部的远离集流体的表面上的凸起部,其中凸起部的高度为a微米、基体部的厚度d微米。
本申请研究发现,锂镍复合氧化物在充放电过程中,c轴先膨胀后收缩,并且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镍元素的含量越高,在充放电过程中,其c轴的膨胀收缩程度越大,这导致了正极极片会先膨胀后收缩,呈现出跟负极极片不同的界面应力变化,这种变化将导致卷绕结构电芯中卷绕层之间的不规则界面变化。这种不规则界面变化在非平面区域(例如,卷绕拐角处)更加突出。由此产生的不均匀的界面张力将导致电芯出现波浪形变,影响外观、安全性及客户使用。而本申请通过上述设计,即,在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基体部上构造凸起部,可以为极片膨胀预留空隙,提供应力释放空间,从而改善这一问题。经研究,当正极极片中凸起部的高度a微米、基体部的厚度d微米和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镍元素占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x满足关系式0.2d×x≤a≤1.15d×x时,由其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既可以实现大倍率放电,又可以提供更长的高温循环寿命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能,从而满足终端苛刻应用场景的需要。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平方厘米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具有N个所述凸起部,N为1至25。在一些实施例中,N为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N为4至25。单位面积中的凸起部的数量过多将不利于加工,单位面积中的凸起部的数量过少,则其支撑效果有限、为膨胀预留的空间较小,因此,对电芯膨胀的改善有限。通过将凸起部的数量N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凸起部能够提供充足的支撑,从而为膨胀预留足够的空间,进而提高电化学装置的高温循环寿命,同时不会使得加工工艺过于繁琐和复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化学装置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者:(1)5≤a≤70;(2)30≤d≤100;(3)0.4≤x≤0.95;(4)a≤0.95d。在一些实施例中,a为10、15、20、25、30、40、45、50、55、60、65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5≤a≤40。在一些实施例中,d为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x为0.5、0.6、0.7、0.8、0.9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0.15d≤a≤0.55d。通过在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基体部上构造凸起部,可以为极片膨胀预留空隙,提供应力释放空间。然而,当凸起部的高度过高(例如,a>0.55d)时,会降低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同时会导致电化学装置的阻抗增加,降低电化学装置的倍率性能,而当凸起部的高度过低(例如,a<0.15d)时,为正极极片膨胀预留的空间有限,从而会降低电化学装置的高温循环寿命。通过将凸起部的高度a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在实现大倍率放电、更长的高温循环寿命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能的同时,提高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第一一次颗粒和由第二一次颗粒聚集形成的二次颗粒,其中,所述第一一次颗粒中镍元素占所述第一一次颗粒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x1,所述二次颗粒中镍元素占所述二次颗粒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x2,满足:0.02≤x1-x2≤0.3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化学装置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者:(a)所述第一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微米至6微米;(b)所述第二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0纳米至2微米;(c)所述二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8微米至15微米。
Ni含量越高,相同电压下脱出的Li离子越多,c轴变化越明显,比如Ni含量>0.8时,c轴收缩极值在5%以上,而当Ni含量在0.6以下时,则减小至3%。另外,掺混一次颗粒形貌的锂镍复合氧化物可以有效防止颗粒破碎。因此,本申请通过掺混第一一次颗粒,并适当降低二次颗粒的Ni含量,可以有效抑制二次颗粒的破碎,同时通过增加第一一次颗粒的Ni含量,均衡了Li离子的脱嵌速率和分布,从而进一步缓解了极片膨胀,改善电化学装置的高温循环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还包括Co元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Co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y,0.01≤y≤0.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还包括Mn元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Mn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z,0.01≤z≤0.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还包括M元素,所述M元素包括Al、Nb、Mg、Ti、W、Ga、Zr、W、Y、V、Sr、Mo、Ru、Ag、Sn、Au、La、Ce、Pr、Nd、Sm或Gd中的至少一者,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所述M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a1,0.1%≤a1≤2%。锂镍复合氧化物在大倍率充放电过程中,温升高,通过采用M元素掺杂可以提高高温下的界面稳定性,改善循环性能。另一方面,通过M元素掺杂可以增加快充时的界面阻抗,减缓负极平面及拐角处析锂,改善生命周期末期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包括LimNixCoyMnzMa1O2±qTq的,其中,M包括Al、Nb、Mg、Ti、W、Ga、Zr、W、Y、V、Sr、Mo、Ru、Ag、Sn、Au、La、Ce、Pr、Nd、Sm或Gd中的至少一者,T包括F、Cl、Br、I、N或S中的至少一者,0.2≤m≤1.2、0.4≤x≤0.95、0≤y≤0.5、0≤z≤0.5、0≤a1≤0.02以及0≤q≤0.2。在一些实施例中,0.6≤m≤1.2、0.4≤x≤0.95、0.01≤y≤0.5、0.01≤z≤0.5、0.001≤a1≤0.02以及0≤q≤0.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和所述第二层之间,基于所述第一层的质量,所述第一层中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b1,基于所述第二层的质量,所述第二层中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b2,满足:b2/b1≥1.2。随着锂镍复合氧化物的膨胀和收缩,远离集流体的第二层所受到的应变较大,本申请通过使得远离集流体处的第二层中的粘结剂更多,有利于抑制极片的厚度变化,从而改善电化学装置的高温循环寿命。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涉及包含根据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化学装置的电子装置。
二、一种制备前述电化学装置的方法
如下以锂离子电池为例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的制备方法。
负极的制备:将负极活性材料(碳材料、硅材料或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和负极粘结剂按一定的质量比分散于溶剂体系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负极集流体上,经过烘干、冷压,得到负极。
正极的制备:
步骤(1):按照一定的化学计量比准备所需平均粒径的第一前驱体、氢氧化锂(LiOH),并将其均匀混合,在600℃-1000℃下进行一次煅烧10小时-20小时,得到第一一次颗粒。
步骤(2):按照一定的化学计量比准备所需平均粒径的第二前驱体、氢氧化锂,并将其均匀混合在600℃-1000℃下进行一次煅烧10小时-20小时,得到由第二一次颗粒形成的二次颗粒。
步骤(3):将第一一次颗粒与二次颗粒按照一定的质量比均匀混合,以形成正极活性材料。
步骤(4):将正极活性材料与导电剂、粘结剂按照一定的重量比在溶剂体系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正极集流体上,控制涂布质量,经烘干得到正极极片备用。
步骤(5):使用具有所需凸点高度的圆形点状的辊压辊对上述正极极片进行冷压处理,圆形直径控制范围0.5mm~5mm,其它形状控制最长截距在此范围,冷压处理后的正极极片,经分条、裁切,得到正极。
其中,根据需要,上述步骤(1)和/或(2)可进一步包含掺杂和/或包覆的步骤,上述步骤(4)可经控制以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一或多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剂以通过向正极活性材料提供导电路径来改善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导电性。所述导电剂可以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乙炔黑、科琴黑、天然石墨、导电炭黑、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金属粉末或金属纤维(例如铜、镍、铝或银),但所述导电剂的示例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适宜的调节导电剂的量。基于100重量份的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总量,所述导电剂的量的范围为1重量份至30重量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溶剂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N-甲基吡咯烷酮、丙酮或水。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适当的调节溶剂的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剂可以帮助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和导电剂之间的粘结,或者帮助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集流体之间的粘结。所述粘结剂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聚偏氟乙烯、聚偏氯乙烯、羧甲基纤维素、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丙烯、聚乙烯和各种聚合物。基于100重量份的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总量,所述粘结剂的量的范围为1重量份至30重量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集流体具有3微米至20微米范围内的厚度,但本公开内容不限于此。所述正极集流体是导电的,且不在所制造的电池中引起不利的化学变化。所述正极集流体的实施例包括铜、不锈钢、铝、镍、钛或合金(例如铜-镍合金),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表面上可包括细小的不规则物(例如,表面粗糙度)以增强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表面对正极活性材料的粘合。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体可以多种形式使用,其实施例包括膜、片、箔、网、多孔结构体或泡沫体,但本公开内容不限于此。
隔离膜:在一些实施例中,以聚乙烯(PE)多孔聚合薄膜作为隔离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膜的材质可包括玻璃纤维、聚酯、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或其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膜中的孔具有在0.01微米至1微米范围的直径,所述隔离膜的厚度在5微米至100微米范围内。
电解液: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甲酯(DMC)、丙酸丙酯或丙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锂盐包括有机锂盐或无机锂盐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锂盐包括六氟磷酸锂(LiPF6)、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N(CF35O2)2(LiTFSI)、双(氟磺酰)亚胺锂Li(N(SO2F)2)(LiFSI)、双草酸硼酸锂LiB(C2O4)2(LiBOB)或二氟草酸硼酸锂LiBF2(C2O4)(LiDFOB)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电解液的质量,所述锂盐含量为5%-30%。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电解液的质量,所述锂盐的含量为6%-25%。
在一些实施例中,添加剂包含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乙烯基碳酸亚乙酯、1,3-丙烷磺内酯、硫酸乙烯酯、己二腈、丁二腈、戊二腈、1,3,6-己烷三腈、1,2,6-己烷三腈、琥珀酸酐、二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中的至少一者。
将正极、隔离膜、负极按顺序叠好,使隔离膜处于正负极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并卷绕得到裸电芯。将经卷绕所得裸电芯置于外包装中,注入电解液并封装,经过化成、脱气、切边等工艺流程获得锂离子电池。
三、电子装置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根据前述内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子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等。
四、具体的实施例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然而,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是示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至30和对比例1至3
实施例1
正极:
步骤(1):按照LiNi0.82Co0.12Mn0.06O2的化学计量比准备平均粒径为10.1微米的前驱体、氢氧化锂,并将其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控制Li与其他金属总摩尔的比例为1.04,干燥后在860℃下进行一次煅烧16h,得到由一次颗粒(平均粒径为0.5微米)聚集形成的二次颗粒(平均粒径为9.5微米)。
步骤(2):将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与导电炭黑(Super-P)、碳纳米管(CNT)、粘结剂(PVDF)按照重量比97∶1.3∶0.2∶1.5在NMP溶剂体系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10微米的铝箔上,控制涂布质量为15mg/cm2,经105℃烘干得到初级正极极片。
步骤(3):使用凸点高度为20微米的圆形点状的辊压辊对上述初级正极极片进行冷压处理,圆形直径控制在0.5mm~5mm之间的范围内,冷压处理后的极片,经分条、裁切,得到所需的正极。其中,将正极活性材料层中,凸起部的高度a设置为20微米,基体部的厚度d设置为75微米,凸起部间距b设置为10毫米。
隔膜:以PE多孔聚合薄膜作为隔离膜。
负极:将负极活性材料人造石墨、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丁苯橡胶(SBR)、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按照质量比为95∶2∶2∶1在去离子水溶剂体系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Cu箔上烘干、冷压,得到负极。
电解液:在含水量<10ppm的氩气气氛手套箱中,将碳酸乙烯酯(简写为EC)、碳酸二乙酯(简写为DEC)、碳酸丙烯酯(简写为PC)、按照2∶6∶2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再将充分干燥的锂盐LiPF6溶解于上述溶剂,LiPF6的含量为12.5%,再加入1.5%的1,3-丙烷磺内酯、3%的氟代碳酸乙烯酯、2%的己二腈。其中各物质含量是以电解液的总重量计。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将正极、隔膜、负极按顺序叠好,使隔膜处于正负极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并卷绕、置于外包装铝塑膜中,注入配好的电解液并封装,经过化成、脱气、切边等工艺得到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2-22与对比例1-3的制备方法可以参考实施例1,其不同之处参考表1中的参数。例如,实施例2-4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仅在于凸起部的间距b和每平方厘米正极活性材料层中的凸起部个数N,例如,实施例2的凸起部的间距b为5微米、N为9个,实施例3的凸起部的间距b为3微米、N为16个,这可以通过控制辊压辊的参数来实现。再例如,实施例5-9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锂镍复合氧化物的组成/形貌不同,其中Ni含量的不同可以通过原料化学计量比来实现。
实施例15-16、18-19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对正极活性材料的二次颗粒的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的大小进行调整。实施例17、20-22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掺混了一次颗粒,正极活性材料中一次颗粒与二次颗粒的质量比为1∶1,其中,一次颗粒的制备方法如下:按照锂镍复合氧化物的化学计量比准备前驱体、氢氧化锂(LiOH),并将其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干燥后在800℃下进行一次煅烧16h,得到一次颗粒。
实施例23-27
实施例23-27则对正极活性材料进行了掺杂。如下以实施例23为例进行说明,实施例23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步骤(2)中按照LiNi0.82Co0.115Mn0.06Al0.005O2的化学计量比在混合物中加入Al2O3
实施例28-30
实施例28-30对正极活性材料层中的粘结剂进行了研究。如下以实施例28为例进行说明,实施例28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将步骤(2)替换为如下步骤(2a)和步骤(2b),使得b2/b1=1.2;实施例29-30则在实施例28的基础上,调整步骤(2b)中粘结剂的含量,以使得b2/b1分别为1.2、2。
步骤(2a):将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与导电炭黑(Super-P)、碳纳米管(CNT)、粘结剂(PVDF)按照重量比97∶1.3∶0.2∶1.5在NMP溶剂体系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10微米的铝箔上,控制涂布质量为10mg/cm2,经105℃烘干得到初级正极极片备用。
步骤(2b):将上述正极活性材料与导电炭黑(Super-P)、碳纳米管(CNT)、粘结剂(PVDF)按照重量比96.7∶1.3∶0.2∶1.8在NMP溶剂体系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步骤(4a)获得的初级正极极片上,控制涂布质量为5mg/cm2,经105℃烘干得到正极极片备用。
如下表1详细示出了实施例1-30与对比例1-3的不同之处。表2则展示了实施例1-30与对比例1-3的各项电化学性能。
表2:
测试方法
0℃0.5C 10圈充放电循环后析锂程度:取被测电池在0℃测试温度下,静置30分钟,以0.5C的电流将电池恒流充电至满充截止电压(当Ni含量x≥0.8时,满充截止电压为4.25V,其余为4.35V),再以满充截止电压恒压充电至0.05C,使电池达到满充状态;静置5分钟,再以0.5C的电流恒流放电至3.0V,静置5分钟。重复上述充放电流程10次。在第10次循环时,将电池充电至满充状态,拆解电池,取出负极极片,观测确定负极极片的析锂程度。
25℃条件下1C循环500圈后的拐角析锂测试:取被测电池在25℃测试温度下,静置30分钟,以1C的电流将电池恒流充电至满充截止电压(当Ni含量x≥0.8时,满充截止电压为4.25V,其余为4.35V),再以满充截止电压恒压充电至0.05C,使电池达到满充状态;静置5分钟,再以1C的电流恒流放电至3.0V,静置5分钟。重复上述充放电流程500次。在第500次循环时,将电池充电至满充状态,拆解电池,取出负极极片,观测确定负极极片拐角处的析锂情况。
倍率性能(10C/0.2C)测试
在(25±3)℃的环境下,电池用0.5C电流进行恒流充电至满充截止电压(当Ni含量x≥0.8时,满充截止电压为4.25V,其余为4.35V),再以满充截止电压恒压充电至截止电流0.05C,然后分别以0.2C和10C恒流放电至3.0V,分别得到0.2C和10C的放电容量,倍率性能=10C放电容量/0.2C放电容量×100%。
45℃/10C循环容量达80%时的循环次数:
取被测电池在45℃测试温度下,静置30分钟,以10C的电流将电池恒流充电至满充截止电压(当Ni含量x≥0.8时,满充截止电压为4.25V,其余为4.35V),再以满充截止电压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5分钟,再以10C的电流恒流放电至3.0V,记录放电容量C1,静置5分钟。重复上述充放电流程,直到放电容量为80%C1,记录此时的循环次数。
颗粒的平均粒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被测电池正极极片横截面的照片,随机选取50个第一一次颗粒,统计其最长直径,取其平均值作为第一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随机选取50个二次颗粒,统计其最长直径,取其平均值作为二次颗粒的平均粒径;随机选取50个二次颗粒中的第二一次颗粒,统计其最长直径,取其平均值作为第二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
元素及其含量的测试:使用混合溶剂溶解被测电池正极活性材料(例如,0.4g正极活性材料使用10ml(硝酸与盐酸按照1∶1混合)王水与2ml HF的混合溶剂),定容至100mL,然后使用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设备型号:ICAP6300)测试确定正极活性材料中Ni元素、Co元素、Mn元素和M元素的含量。正极活性材料中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各自的元素含量则通过SEM-EDS进行测试。
粘结剂含量的测试:分别取被测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上层和下层样品,通过热重分析获得正极活性材料层中上层和下层各自的粘结剂含量。
正极活性层的基体部厚度d和凸起部高度a的测试:取被测电池正极极片,用切片机进行加工,获得垂直于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截面,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在基体部表面随机选取20处,测量其厚度,取其平均值,即为基体部的厚度d;随机选取20个凸起部,测量其顶点至集流体的高度,取其平均值为H,凸起部的高度a=H-d。
参见上表1和2:
实施例1-30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均包含基体部和凸起部,且基体部的厚度d微米、凸起部的高度a微米和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镍元素占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x均满足关系式0.2d×x≤a≤1.15d×x,而对比例1的正极活性材料层不含凸起部,对比例2中a<0.2dx,对比例3中a>1.15dx。结合表2中的电化学性能数据可知,相比对比例1-3,实施例1-30的各项电化学性能(0℃0.5C 10圈充放电循环后析锂程度、25℃/1C循环500圈后拐角析锂程度、10C的放电保持率以及45℃/10C倍率下循环到初始容量的80%时的循环次数)均显著改善。这主要是因为:锂镍复合氧化物在充放电过程中,c轴先膨胀后收缩,并且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镍元素的含量越高,在充放电过程中,其c轴的膨胀程度越大,这导致正极极片会先膨胀后收缩,呈现出跟负极极片不同的界面应力变化,这种变化将导致卷绕结构电芯中卷绕层之间的不规则界面变化。这种不规则界面变化在非平面区域(例如,卷绕拐角处)更加突出。由此产生的不均匀的界面张力将导致电芯出现波浪形变,影响外观、安全性及客户使用等。而本申请通过上述设计,即,在正极极片的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基体部上构造凸起部,可以为极片膨胀预留空隙,提供应力释放空间,从而改善这一问题。经研究,当凸起部的高度a微米、基体部的厚度d微米和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镍元素占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x满足关系式0.2d×x≤a≤1.15d×x时,由其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既可以实现大倍率放电,又可以提供更长的高温循环寿命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由实施例11与其他实施例的比较可以看出,0.2d×x≤a≤0.7d×x时,锂离子电池具有改善的倍率性能和高温循环寿命。这是由于,a>0.7d×x时,锂离子电池的阻抗将增加,从而降低其倍率性能和高温循环寿命。
由实施例4与其他实施例的比较可知,当每平方厘米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凸起部数目N≥4时,能够进一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和高温循环寿命,这是由于凸起部的数目N≥4时,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撑,能够为膨胀预留足够的空间,从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和高温循环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17、20-22的正极活性材料包括第一一次颗粒和由第二一次颗粒聚集形成的二次颗粒,其中,所述第一一次颗粒中镍元素占所述第一一次颗粒中除锂外的金属的摩尔比例为x1,所述二次颗粒中镍元素占所述二次颗粒中除锂外的金属的摩尔比例为x2。参考表2中实施例20-22,0.02≤x1-x2≤0.35,Ni含量越高,相同电压下脱出的Li离子越多,c轴变化越明显,比如Ni>80时,c轴收缩极值在5%以上,而当Ni含量在60以下时,则减小至3%。因此,通过将粒径较大的二次颗粒的Ni含量设置为低于粒径较小的第一一次颗粒的Ni含量,可以有效缓解不均匀的极片膨胀。另一方面,通过掺混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可以有效防止颗粒破碎。因此,本申请通过设置不同的颗粒形貌以及对不同颗粒形貌颗粒的Ni含量区别设置,即,适当降低大粒径二次颗粒的Ni含量且增加小粒径一次颗粒的Ni含量,均衡了Li离子的脱嵌速率和分布,从而进一步缓解了极片膨胀,改善电化学装置的高温循环寿命。
实施例23-27对掺杂元素进行了探讨。锂镍复合氧化物在大倍率应用过程中,温升高,通过采用掺杂可以提高高温下的界面稳定性,改善循环性能。另一方面,通过掺杂可以增加快充时的界面阻抗,减缓正极平面及拐角处析锂,改善生命周期末期的安全性能。当掺杂元素选自Al、Nb、Mg、Ti、W、Ga、Zr、W、Y、V、Sr、Mo、Ru、Ag、Sn、Au、La、Ce、Pr、Nd、Sm或Gd中的至少一者,且掺杂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a1满足0.1%≤al≤2%时,可以获得较好的高温循环寿命。
实施例28-30对正极活性层中的粘结剂进行了探讨。在这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和所述第二层之间,基于所述第一层的质量,所述第一层中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b1,基于所述第二层的质量,所述第二层中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b2,满足:b2/b1≥1.2。本申请改变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中的粘结剂含量,使得远离集流体处的第二层中的粘结剂更多,更有利于抑制极片的厚度变化,从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寿命。
尽管已经演示和描述了说明性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上述实施例不能被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原理及范围的情况下对实施例进行改变,替代和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包括正极,所述正极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含基体部和位于所述基体部的远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上的凸起部,所述基体部的厚度为d微米,所述凸起部的高度为a微米,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锂镍复合氧化物,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镍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x,满足:0.2d×x≤a≤1.15d×x。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0.2d×x≤a≤0.7d×x。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每平方厘米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具有N个所述凸起部,N为1至25,优选地,N为4至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电化学装置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者:
(1)5≤a≤70;
(2)30≤d≤100;
(3)0.4≤x≤0.95;
(4)a≤0.95d。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电化学装置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者:
(1)5≤a≤40;
(2)0.15d≤a≤0.55d。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第一一次颗粒和由第二一次颗粒聚集形成的二次颗粒,其中,所述第一一次颗粒中镍元素占所述第一一次颗粒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x1,所述二次颗粒中镍元素占所述二次颗粒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x2,满足:0.02≤x1-x2≤0.3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电化学装置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者:
(a)所述第一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微米至6微米;
(b)所述第二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0纳米至2微米;
(c)所述二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为8微米至15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电化学装置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者:
(1)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还包括Co元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Co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y,且0.01≤y≤0.5;
(2)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还包括Mn元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Mn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z,且0.01≤z≤0.5;
(3)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还包括M元素,所述M元素包括Al、Nb、Mg、Ti、W、Ga、Zr、W、Y、V、Sr、Mo、Ru、Ag、Sn、Au、La、Ce、Pr、Nd、Sm或Gd中的至少一者,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所述M元素占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中除锂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例为a1,0.1%≤a1≤2%;
(4)所述锂镍复合氧化物包括LimNixCoyMnzMa1O2±qTq的,其中,M包括Al、Nb、Mg、Ti、W、Ga、Zr、W、Y、V、Sr、Mo、Ru、Ag、Sn、Au、La、Ce、Pr、Nd、Sm或Gd中的至少一者,T包括F、Cl、Br、I、N或S中的至少一者,0.2≤m≤1.2、0.4≤x≤0.95、0≤y≤0.5、0≤z≤0.5、0≤a1≤0.02以及0≤q≤0.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和所述第二层之间,基于所述第一层的质量,所述第一层中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b1,基于所述第二层的质量,所述第二层中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b2,满足:b2/b1≥1.2。
10.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CN202280010637.1A 2022-07-06 2022-07-06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68028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04074 WO2024007187A1 (zh) 2022-07-06 2022-07-06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2826A true CN116802826A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46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0637.1A Pending CN116802826A (zh) 2022-07-06 2022-07-06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02826A (zh)
WO (1) WO202400718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62105A (ja) * 2011-09-13 2013-04-04 Hitachi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202633449U (zh) * 2012-03-06 2012-12-2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片
CN103367702B (zh) * 2013-07-18 2017-05-03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极片及包含该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07437623B (zh) * 2016-05-27 2021-02-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13770B (zh) * 2019-02-26 2021-05-11 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
CN111640912A (zh) * 2020-05-13 2020-09-08 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07187A1 (zh) 2024-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57428A1 (zh) 二次电池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电池包、装置
US20210328215A1 (en) Anode material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1029543B (zh) 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EP4273961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160081692A (ko) 실리콘계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상기 실리콘계 음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음극 및 상기 음극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WO2021249400A1 (zh) 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
US11059724B2 (en) Porous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s thereof, and anodes and device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00227741A1 (en) Cathode material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including cathode material
CN113161532A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包含该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US20220223850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ontaining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140108380A (ko) 실리콘-금속 합금계 음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111146433B (zh) 负极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3102766A1 (zh) 电极、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041226A (zh) 电化学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子装置
CN115836408A (zh) 负极活性材料、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3241195A1 (zh) 正极材料及包含该材料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US20230216026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aining same
WO2023225849A1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2198614A1 (zh)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WO2022178748A1 (zh) 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JP2014099367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6802826A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US20220223853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aining same
EP4089781A1 (e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3206241A1 (zh) 正极材料及包括正极材料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