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2526A -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2526A
CN116802526A CN202280012709.6A CN202280012709A CN116802526A CN 116802526 A CN116802526 A CN 116802526A CN 202280012709 A CN202280012709 A CN 202280012709A CN 116802526 A CN116802526 A CN 1168025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usion film
light diffusion
anisotropic light
angle
anisotrop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27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荒岛纯弥
加藤昌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moegaw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moegawa Pap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moegawa Pap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moegawa Pap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02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25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7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其关于由视角引起的亮度和颜色变化,具有比以往更优异的视角依赖性改善效果。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为根据光的入射角而作为(入射的光的直线方向的透射光量)/(入射的光的光量)的直线透射率发生变化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具有1个散射中心轴、基体区域以及与基体区域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柱状区域,多个柱状区域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一表面开始向着另一表面取向且延伸而构成,与柱状区域的柱轴垂直的截面中的作为柱状区域的平均长径/平均短径的柱状区域的长宽比为2~12,散射中心轴的倾斜方位上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最大直线透射率为30%以下,如果将各向异性光扩散膜表面的法线方向与散射中心轴方向所形成的极角设为散射中心轴角度,则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为35°~45°,光的入射角0°时的直线透射率为5%以上。

Description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和具备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例如透射型的TN方式的液晶存在以特定的方位从斜向视觉观察显示装置时,亮度、对比度降低,与正面方向不同颜色会发生变化(灰度级反转)这样的视角依赖性相关的问题。
为了消除这样的视角依赖性,正在采用根据光的入射角而直线透射率((入射的光的直线方向的透射光量)/(入射的光的光量))发生变化的各向异性光学体。
例如,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显示器件的颜色变化成为最小的方向与散射中心轴为特定的角度范围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用于显示装置,从而改善由视角引起的亮度和颜色变化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278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基于显示装置的显示方法、显示尺寸的多样化等,要求具有更优异的视角依赖性改善效果的各向异性光学体。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关于由视角引起的亮度和颜色变化,提供具有比以往更优异的视角依赖性改善效果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发现通过制成具有特定的性质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从而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由此完成本发明。即,本发明如下。
本发明涉及一种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其为根据光的入射角而作为(入射的光的直线方向的透射光量)/(入射的光的光量)的直线透射率发生变化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具有1个散射中心轴、基体区域以及与上述基体区域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柱状区域;上述多个柱状区域从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一表面开始向着另一表面进行取向且延伸而构成;与上述柱状区域的柱轴垂直的截面中的作为上述柱状区域的平均长径/平均短径的上述柱状区域的长宽比为2~12;上述散射中心轴的倾斜方位上的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最大直线透射率为30%以下;如果将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表面的法线方向与上述散射中心轴方向所形成的极角设为散射中心轴角度,则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为35°~45°;光的入射角0°时的上述直线透射率为5%以上。
优选上述平均短径为0.5~1.6,且上述平均长径为4.5~14.0。
光的入射角60°时的直线透射率优选为3%以下。
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雾度值优选为75%~85%。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为包含液晶层以及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液晶层相比在视觉观察侧层叠有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进一步,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EL显示装置,其为包含发光层以及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有机EL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与发光层相比在视觉观察侧层叠有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关于由视角引起的亮度和颜色变化,能够提供具有比以往更优异的视角依赖性改善效果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入射角依赖性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为表示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表面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表示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4为用于说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中的散射中心轴的三维极坐标表示。
图5为表示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中的光学曲线的一例的图。
图6为表示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入射光角度依赖性测定方法的示意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涉及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进行简单说明之后,对于结构、物性、制造方法、具体的用途进行说明。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为根据光的入射角而直线透射率((入射的光的直线方向的透射光量)/(入射的光的光量))发生变化的、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膜。即,关于对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入射光,预定的角度范围的入射光维持直线性并透射,其它角度范围的入射光显示扩散性。
例如作为一例,在图1所示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情况下,在入射角为20°~50°的情况下,显示扩散性,其它入射角时则不显示扩散性,显示直线透射性。
<<<结构>>>
本发明中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具有基体区域以及与基体区域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柱状区域。各向异性光扩散膜所包含的多个柱状区域通常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一表面开始向着另一表面进行取向且延伸而构成(参照图3等)。
这里,折射率不同只要是入射至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在基体区域与柱状区域的界面上发生反射的程度有差异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柱状区域>>
柱状区域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一表面开始贯通至另一表面的长度,也可以为从一表面开始而没有到达另一表面的长度。
<<<散射中心轴>>>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具有散射中心轴。散射中心轴与柱状区域的取向方向(延伸方向)通常处于平行的关系。另外,散射中心轴与柱状区域的取向方向平行只要满足折射率定律(Snell定律)即可,不需要严格地平行。
Snell定律是指,在从折射率n1的介质对于折射率n2的介质的界面入射光的情况下,该入射光角度θ1与折射角θ2之间,成立n1sinθ1=n2sinθ2的关系。例如,如果n1=1(空气),n2=1.51(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则入射光角度为30°的情况下,柱状区域的取向方向(折射角)成为约19°,但是这样即使入射光角度与折射角不同,只要满足Snell定律,则在本发明中,也包含于平行的概念内。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4,一边对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中的散射中心轴P更详细地说明。图4为用于说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中的散射中心轴P的三维极坐标表示。
散射中心轴如上述那样,是指在使向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入射光角度发生变化时,光扩散性以该入射光角度为界限,与具有大致对称性的光的入射光角度一致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入射光角度为测定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直线透射率,作为绘制各个入射光角度的直线透射率的图谱的光学曲线(图5)中的极小值所夹持的大致中央部(扩散区域的中央部)。
散射中心轴根据图4所示那样的三维极坐标表示,如果将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表面设为xy平面,将相对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表面的法线设为z轴,则能够通过极角θ与方位角φ来表达。即,图4中的Pxy能够称为投影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表面的散射中心轴的长度方向。
这里,能够将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法线(图4所示的z轴)与柱状区域所形成的极角θ(-90°<θ<90°)定义为散射中心轴角度。在使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光固化而形成柱状区域的工序中,通过改变照射的光线的方向,从而能够将柱状区域的轴方向的角度调整为所期望的范围。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散射中心轴角度θ为35°~45°,优选为35°~43°。通过将散射中心轴角度θ这样设定,从而能够发挥所期望的角度依赖性。
<<柱状区域的形状>>
在各向异性光扩散膜所包含的柱状区域中,与柱轴垂直的截面中的柱状区域的截面形状能够成为具有短径和长径的形状。
与柱状区域的柱轴垂直的截面中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成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在圆形的情况下,短径与长径相等,在椭圆形的情况下,短径为短轴的长度,长径为长轴的长度,在多边形的情况下,能够将多边形内的最短的长度设为短径,将最长的长度设为长径。
柱状区域的短径和长径能够将与柱状区域的柱轴垂直的截面(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厚度中心附近的截面)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对于任意地选择的20个柱状区域,计测各自的短径、长径,设为它们的平均值。
此外,柱状区域的长宽比作为平均长径相对于平均短径的比(平均长径/平均短径)而计算得出。
<短径>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柱状区域的短径的平均值(平均短径)优选为0.5μm以上,更优选为0.8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另一方面,柱状区域的平均短径优选为1.6μm以下,更优选为1.4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μm以下。这些柱状区域的短径的下限值和上限值能够适当组合。
<长径>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柱状区域的长径的平均值(平均长径)优选为4.5μm以上,更优选为5.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5μm以上。另一方面,柱状区域的平均长径优选为14.0μm以下,更优选为1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0μm以下。柱状区域的平均长径优选比柱状区域的长度短。通过这样,能够提高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光的直线透射性。这些柱状区域的长径的下限值和上限值能够适当组合。
<长宽比>
柱状区域的长宽比优选为2~12,更优选为5~8。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可以包含具有1个长宽比的多个柱状区域,也可以包含具有不同的长宽比的多个柱状区域。
<关于柱状区域的长宽比的常规见解>
图2表示与柱状区域的柱轴垂直的截面中的柱状区域的截面形状。图2中,LA表示长径,SA表示短径。
图2(a)表示柱状区域的长宽比为2~20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图2(b)表示柱状区域的长宽比为1以上且小于2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将散射中心轴角度为0°的柱状区域作为一例,对于柱状区域的长宽比所涉及的一般的性质进行说明。在长宽比为1以上且小于2的情况下,照射与柱状区域的轴方向平行的光的情况下,该透射光各向同性地扩散(参照图3(a))。另一方面,在长宽比为2~20的情况下,在同样地照射与轴方向平行的光的情况下,基于与长宽比相应的各向异性进行扩散(参照图3(b))。
<<<光学曲线>>>
图5为表示散射中心轴角度为0°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中的光学曲线的一例的图,光学曲线是指在本发明中,显示光扩散性的入射光角度依赖性的曲线。
如图5所示那样,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具有根据入射光角度而直线透射率发生变化的光扩散性的入射光角度依赖性。
光学曲线例如能够如下那样操作来制作。
如图6所示那样,将各向异性光扩散膜配置于光源1与检测器2之间。本方式中,将来自光源1的照射光I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法线方向入射的情况设为入射光角度0°。此外,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以将直线V作为旋转轴能够使其任意地旋转的方式来配置,固定有光源1和检测器2。即,根据该方法,在光源1与检测器2之间配置样品(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一边使样品表面的直线V作为旋转轴使角度发生变化一边对样品进行直射透射,测定进入检测器2的直线透射光量。然后,由直线透射光量算出直线透射率,基于角度对该直线透射率进行绘图,制作光学曲线。
通过该评价方法,从而能够评价在怎样的角度的范围内被入射的光发生扩散。
光学曲线没有直接表现光扩散性,但是通过直线透射率的降低,从而相反地解释为扩散透射率增大,则可以说大致显示光扩散性。
通常的各向同性的光扩散膜中,显示将0°附近的入射光角度作为峰的山型的光学曲线。
与此相对,例如作为一例的图5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为0°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光学曲线图中,显示谷型的光学曲线,即,以0°附近(-20°~+20°)的入射光角度,直线透射率变小,随着入射光角度的绝对值与其相比变大,直线透射率变大。
这样,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具有这样的性质:在靠近散射中心轴的入射光角度范围内入射光被强烈地扩散,在其以上的入射光角度范围内,扩散变弱,直线透射率变高。
此外,在散射中心轴角度为0°以外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情况下,以散射中心轴角度附近的入射光角度,直线透射率变小的方式光学曲线发生移动(光学曲线的谷部向散射中心轴角度侧移动)。
<<<直线透射率>>>
如图5所示那样,将以直线透射率成为最大的入射角入射至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光的直线透射率称为最大直线透射率。
此外,如图5所示那样,将以直线透射率成为最小的入射角入射至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光的直线透射率称为最小直线透射率。
进一步,如图5所示那样,将对应于最大直线透射率与最小直线透射率的中间值的直线透射率的2个入射光角度的角度范围称为扩散区域(将该扩散区域的宽度设为“扩散宽度”),将除此以外的入射光角度范围称为非扩散区域(透射区域)。
直线透射率能够通过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材料的折射率(使用多种树脂的情况下为其折射率差)、涂膜的膜厚、UV照度、结构形成时的温度等固化条件来调整。
<<对于散射中心轴的倾斜方位的性质>>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在散射中心轴的倾斜方位上的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最大直线透射率为30%以下,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18%。
<<对于入射角0°的光的性质>>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入射角0°时的光的直线透射率为5%以上,优选为7%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20%。
<<对于入射角60°的光的性质>>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入射角60°时的光的直线透射率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以下。
<<<雾度值>>>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雾度值(总雾度)为表示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扩散性的指标。如果雾度值变大,则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扩散性变高。
雾度值的测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公知的方法进行测定。例如,能够通过JIS K7136-1:2000“塑料-透明材料的雾度的求法”来测定。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雾度值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60%~85%,更优选为75%~85%,进一步优选为76%~82%。
雾度值能够通过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材料的折射率(使用多种树脂的情况下为其折射率差)、涂膜的膜厚、UV照度、结构形成时的温度等固化条件来调整。
<<厚度>>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5μm~100μm,更优选为20μm~60μm,进一步优选为30μm~60μm。通过成为这样的范围,从而能够在降低材料费、UV照射所需要的费用等制造成本的同时,使视觉依赖性改善效果变得充分。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制造>>>
以下,对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原料>>
关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优选原料,以(1)(甲基)丙烯酸酯、(2)低折射材料、(3)聚合引发剂、(4)阻聚剂、其它任意成分的顺序进行说明。另外,将用于制造各向异性光学膜而使用的组合物以下称为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构成成分优选包含低折射材料。这里,在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保存中等,构成成分的各成分彼此微量反应而得的产物等也成为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原料不限定于此。
以下说明中,在上限值与下限值被分别记载的情况下,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全部的组合记载于本说明书中。
在本发明中,各成分的折射率表示利用按照JIS K0062的方法而测定的值。
<(甲基)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酯需要成为高折射率的(甲基)丙烯酸酯,具体而言,(甲基)丙烯酸酯的折射率nA优选为1.50~1.65,更优选为1.50~1.60,特别优选为1.55~1.60。
(甲基)丙烯酸酯通过使折射率为这样的范围,从而能够制造扩散性优异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此外,(甲基)丙烯酸酯为具有1个以上芳香环和(甲基)丙烯酰基的(甲基)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酯所包含的(甲基)丙烯酰基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或2以上,此外,作为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8以下。
(甲基)丙烯酸酯优选具有多个芳香环。作为包含多个芳香环的结构,优选具有联苯基环结构和/或二苯基醚结构。这样的联苯基结构、二苯基醚结构在骨架中可以仅仅具有1个,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通过具有这样的结构,从而成为具有非常高的折射率的(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这样的(甲基)丙烯酸酯,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下述通式(1)所示的联苯基化合物或下述通式(2)所示的二苯基醚化合物等。
[化1]
[化2]
通式(1)中,R1~R10各自独立,R1~R10的任一个为下述通式(3)或(4)所示的取代基。剩余的只要不含(甲基)丙烯酰基即可,具体而言,可举出氢原子、羟基、羧基、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羟基烷基、羧基烷基和卤原子等取代基。
此外,通式(2)中,R11~R20各自独立,R11~R20的任一个为下述通式(3)或(4)所示的取代基。剩余的只要不含(甲基)丙烯酰基即可,具体而言,可举出氢原子、羟基、羧基、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羟基烷基、羧基烷基和卤原子等取代基。
[化3]
通式(3)中,R21为氢原子或甲基,碳原子数n为1~4的整数,重复数m为1~10的整数。
[化4]
通式(4)中,R22为氢原子或甲基,碳原子数n为1~4的整数,重复数m为1~10的整数。
上述通式(3)和(4)所示的取代基中的重复数m通常优选为1~10的整数,更优选为1~4的整数,进一步优选为1~2的整数。
同样地,通式(3)和(4)所示的取代基中的碳原子数n通常优选为1~4的整数,更优选为1~2的整数。
作为上述通式(1)所示的联苯基化合物的具体例,优选可举出下述式(5)所示的化合物。
[化5]
作为上述通式(2)所示的二苯基醚化合物的具体例,优选可举出下述式(6)所示的化合物。
[化6]
(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仅仅包含1种上述那样的成分,也可以包含多种。
<低折射材料>
低折射材料为成为比较低的折射率的材料(低折射率材料),具体而言,低折射材料的折射率nB优选为1.35~1.54,更优选为1.35以上且小于1.50,进一步优选为1.40以上且小于1.50,特别优选为1.45以上且小于1.50。此外,低折射材料的折射率nB比折射率nA小。
(甲基)丙烯酸酯的折射率nA与低折射材料的折射率nB之差(nA-nB)优选为0.01~0.3,更优选为0.03~0.3,进一步优选为0.05~0.3。
低折射材料如果满足上述折射率,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树脂材料,可举出例如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纤维素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醇缩甲醛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聚偏二氟乙烯等。作为低折射材料,优选为共聚物,更优选为丙烯酸系共聚物。在该情况下,构成单体中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含量优选为10重量%~80重量%。
低折射材料特别优选为由具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环状脂肪族化合物与多元醇化合物(优选为二醇化合物,特别优选为聚亚烷基二醇)和羟基烷基(甲基)丙烯酸酯形成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具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环状脂肪族化合物,可以例示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聚异氰酸酯。
作为多元醇化合物,能够例示例如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聚己二醇等,优选为聚丙二醇。
作为羟基烷基(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例示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3-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羟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3-羟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4-羟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等。
低折射材料能够将上述各成分按照常规方法合成并制造。
需要说明的是,各成分的配合量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具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环状脂肪族化合物”:“多元醇化合物”:“羟基烷基(甲基)丙烯酸酯”=1~5:1:1~5的摩尔比。
低折射材料优选为热塑性聚合物。此外,低折射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40℃以上,更优选为0℃以上,特别优选为30℃以上。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150℃以下。
玻璃化转变温度能够通过按照公知的测定方法,例如,JIS K7121-1987“塑料的转移温度测定方法”的方法来测定。
低折射材料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00~500,000,更优选为2,000~50,000,进一步优选为3,000~20,000。
重均分子量能够使用公知的测定方法,例如,作为聚苯乙烯换算分子量,使用GPC法来测定。
通过使低折射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重均分子量为上述范围,从而提高与(甲基)丙烯酸酯的相容性,能够制成优异性能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例如,提高耐热性试验等中的耐久性,使UV固化前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能够保持适度的弹性模量而以卷状保存等成为可能。
低折射材料可以仅仅包含1种上述那样的成分,也可以包含多种上述那样的成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低折射材料由多个成分形成的情况下,低折射材料的折射率只要取它们的平均值即可。
<聚合引发剂>
聚合引发剂为通过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而产生自由基种的化合物,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聚合引发剂。
作为聚合引发剂,可举出例如二苯甲酮、苯偶酰、米蚩酮、2-氯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偶姻乙基醚、苯偶姻异丙基醚、苯偶姻异丁基醚、2,2-二乙氧基苯乙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代丙酮-1、1-[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甲基-1-丙烷-1-酮、双(环戊二烯基)-双[2,6-二氟-3-(吡咯-1-基)苯基]钛、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代苯基)-丁酮-1、2,4,6-三甲基苯甲酰二苯基氧化膦等。
这些化合物可以以各单体使用,也可以多个混合使用。
聚合引发剂通常可以将粉体直接溶解于聚合性化合物中来使用,在溶解性差的情况下,还能够使用使聚合引发剂预先溶解于溶剂的产物。
<阻聚剂>
阻聚剂为具有作为共轭环式化合物的取代基,加成有羰基或羟基的结构的阻聚剂。
作为具有上述结构的阻聚剂,可举出所谓醌系、苯酚系的阻聚剂。
具体而言,阻聚剂优选为选自由下述化学式(D1)~(D6)所示的化合物所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化合物。
[化7]
式(D1)~(D6)中,R1~R5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卤原子、羧基或C1~C4(优选为C1~C3)的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或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或叔丁基)。
这样,阻聚剂优选为氢醌系(例如,上述式(D1))、甲基醌系(例如,上述式(D2)和式(D4))、苯醌系(例如,上述式(D3))、苯酚系(例如,上述式(D5))、儿茶酚系(例如,上述式(D6))的阻聚剂。
阻聚剂只要具有加成有羰基或羟基的结构即可,因此除了上述式(D1)~(D6)以外,也能够使用邻苯三酚系、萘醌系的阻聚剂等。
在包含作为高折射材料的(甲基)丙烯酸酯与聚合引发剂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中,通过进一步含有预定的阻聚剂,从而后述的结构区域的生长变得适当,获得改善光学特性(特别是对比度)的效果。
<其它成分>
作为其它成分,为了提高光聚合性,可以包含公知的各种染料、敏化剂、其它公知的添加剂等。此外,可以包含溶剂、分散介质等。
进一步,还能够与光聚合引发剂一起并用能够使光聚合性化合物通过加热而固化的热固化引发剂。在该情况下,能够期待在光固化之后进行加热,从而进一步促进光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固化,制成完全的物质。
作为调制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时的溶剂,能够使用例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甲苯、二甲苯等。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作为阳离子聚合性的引发剂而使用的产酸剂在组合物的固化后残存,则在用于显示器等器件的情况下,要考虑对于其它部件带来不良状况的可能性。因此,作为其它成分,优选不含产酸剂。例如,组合物中的产酸剂的含量优选为1%以下。
<<各成分的含量>>
<(甲基)丙烯酸酯>
相对于组合物的总固体成分(将挥发性溶剂除外的不挥发成分的全部量),(甲基)丙烯酸酯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30重量%以上、35重量%以上、40重量%以上或45重量%以上。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99重量%、95重量%、90重量%、85重量%、80重量%、70重量%或60重量%。
<低折射材料>
组合物中的低折射材料的含量在将(甲基)丙烯酸酯的含量设为100重量份时,优选为10重量份~400重量份,更优选为25重量份~20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50重量份~100重量份。
此外,根据其它观点,相对于组合物的不挥发成分全部量(将溶剂、分散介质除外的量),低折射材料的含量优选为10重量%~80重量%,更优选为15重量%~7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20重量%~60重量%。
<聚合引发剂>
组合物中的聚合引发剂的含量在将组合物的不挥发成分全部量设为100重量份时,优选为0.1重量份~20重量份,更优选为0.5重量份~15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重量份~10重量份。
此外,根据其它观点,相对于组合物的不挥发成分全部量,聚合引发剂的含量优选为0.1重量%~10重量%,更优选为0.5重量%~8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8重量%~5重量%。
<阻聚剂>
组合物中的阻聚剂的含量在将组合物的不挥发成分全部量设为100重量份时,优选为0.001重量份~1重量份,更优选为0.005重量份~0.5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008重量份~0.1重量份,特别优选为0.015重量份~0.05重量份。
此外,根据其它观点,相对于组合物的不挥发成分全部量,组合物中的阻聚剂的含量优选为0.001重量%~0.5重量%,更优选为0.005重量%~0.1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01重量%~0.04重量%。
需说明的是,组合物中,“阻聚剂的含量/聚合引发剂的含量”所示的比优选为0.005~0.1,更优选为0.01~0.05。
本发明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用组合物通过使各成分的含量为上述那样的范围,从而能够获得具有优异的扩散性的各向异性光学膜。
<<制造工艺>>
接下来,对于使用了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制造工艺进行说明。
首先,将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以下,有时称为“光固化树脂组合物”)涂布于透明PET膜那样的适当的基体上,设置成片状,成膜,根据需要进行干燥,使溶剂挥发,从而设置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通过对该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上照射光,从而能够制作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更具体而言,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形成工序主要具有以下工序。
(1)工序1-1:将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设置于基体上的工序
(2)工序1-2:从光源获得平行光线的工序
(3)工序1-3:获得具有指向性的光线的工序
(4)工序1-4:使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固化的工序
<工序1-1:将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设置于基体上的工序>
作为将光固化树脂组合物在基体上,片状地设置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的方法应用通常的涂覆方式、印刷方式。具体而言,能够使用气刀涂布、棒式涂布、刮片涂布、刮刀涂布、反转涂布、转移辊涂布、凹版辊涂布、吻涂、浇铸涂布、喷射涂布、狭缝涂布、压延涂布、坝涂、浸渍涂布、模头涂布等涂布、凹版印刷等凹版印刷、网版印刷等孔版印刷等印刷等。在组合物为低粘度的情况下,还能够在基体的周围设置一定高度的堤,向由该堤包围的内部浇铸组合物。
在工序1-1中,为了防止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的氧阻碍,高效地形成作为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特征的柱状区域,还能够在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的光照射侧密合来层叠使光的照射强度局部地变化的掩模。
作为掩模的材质,由于使碳等光吸收性的填料分散于基体中,因此入射光的一部分被碳吸收,但是开口部优选为光能够充分地透射那样的构成的开口部。作为这样的基体,可以包括PET、TAC、PVAc、PVA、丙烯酸、聚乙烯等透明塑料、玻璃、石英等无机物、在这些基体的片中包含用于控制紫外线透射量的图案、吸收紫外线的颜料的基体。
在不使用这样的掩模的情况下,通过在氮气气氛下进行光照射,从而还能够防止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的氧阻碍。此外,即使仅将通常的透明膜层叠于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上,在防止氧阻碍、促进柱状区域的形成上来说是有效的。在介由这样的掩模、透明膜的光照射中,在光固化树脂组合物中,产生与该照射强度相应的光聚合反应,因此易于产生折射率分布,对于本方式涉及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制作而言是有效的。
<工序1-2:从光源获得平行光线的工序>
作为光源,通常使用短弧的紫外线发生光源,具体而言,能够使用高压水银灯、低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氙灯等。此时,需要获得与所期望的散射中心轴平行的光线,这样的平行光线例如能够配置点光源,在该点光源与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之间配置用于照射平行光线的菲涅尔透镜等光学透镜来获得,除此以外,在光源的背后配置反射镜,在预定的方向上使作为点光源的光出射那样等来获得。
<工序1-3:获得具有指向性的光线的工序>
工序1-3为使平行光线入射至指向性扩散元件,获得具有指向性的光线的工序。图7为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工序1-3中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工序1-3所使用的指向性扩散元件301和302只要对于从光源300入射的平行光线D赋予指向性即可。
图7中记载了具有指向性的光E以在X方向上大量扩散、在Y方向上几乎没有扩散的方式,入射至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303。为了获得这样具有指向性的光,例如,能够采用在指向性扩散元件301和302内含有长宽比大的针状填料的同时,使该针状填料在Y方向上长轴方向延伸那样取向的方法。指向性扩散元件301和302除了使用针状填料的方法以外,能够使用各种方法。
这里,具有指向性的光E的长宽比优选为2~20。形成具有与该长宽比几乎对应的长宽比的柱状区域。上述长宽比的上限值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长宽比超过20时,有产生干扰虹、炫光的担忧。
工序1-3中,通过调整具有指向性的光E的宽度,从而能够适当确定形成的柱状区域的大小(长宽比、短径SA、长径LA等)。例如,图7(a)、(b)的任一者中,能够获得本方式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图7的(a)与(b)的不同在于,具有指向性的光E的宽度在(a)中大,与此相对,在(b)中小。取决于具有指向性的光E的宽度的大小,柱状区域的大小不同。
具有指向性的光E的宽度主要取决于指向性扩散元件301和302的种类以及与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303的距离。随着缩短该距离,柱状区域的大小变小,随着增长该距离,柱状区域的大小变大。因此,通过调整该距离,从而能够调整柱状区域的大小。
<工序1-4:使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固化的工序>
向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照射并使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固化的光线需要包含能够使光聚合性化合物固化的波长,通常利用以水银灯的365nm为中心的波长的光。在使用该波长带来制作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情况下,作为照度,优选为0.01mW/cm2~100mW/cm2的范围,更优选为0.1mW/cm2~20mW/cm2。这是因为如果照度小于0.01mW/cm2,则固化需要长时间,因此生产效率变差,如果超过100mW/cm2,则光聚合性化合物的固化过快而不发生结构形成,不能表现出目标的光学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光的照射时间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0秒~180秒,更优选为30秒~120秒。通过照射上述光线,从而能够获得本方式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如上述那样,为通过比较长时间照射低照度的光,从而在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中形成特定的内部结构而得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因此,仅仅这样的光照射时,有时未反应的单体成分会残存,产生发粘而操作性、耐久性具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追加照射1000mW/cm2以上的高照度的光,使残存单体聚合。此时的光照射可以从层叠有掩模一侧的相反侧来进行。
如上述那样,在使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固化时,通过调整照射至未固化树脂组合物层的光的角度,从而能够使所得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散射中心轴成为所期望的散射中心轴。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用途>>>>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视角依赖性改善效果优异,因此能够适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示器等所有显示装置。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特别优选能够用于视角依赖性的问题易于发生的TN方式的液晶。
这里,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包含液晶层和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液晶显示装置。在该情况下,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与液晶层相比设置在视觉观察侧。液晶显示装置可以为TN方式、VA方式、IPS方式等的任一者。更具体而言,一般的液晶装置从显示装置朝向视觉观察侧,具有以光源、偏振片、玻璃基板、透明电极膜、液晶层、透明电极膜、滤色器、玻璃基板、偏振片的顺序被层叠的层结构,此外,进一步具有适当的功能层,但是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可以设置于与液晶层相比成为视觉观察侧的任一处。
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包含发光层和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有机EL显示装置。在该情况下,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与发光层(包含与发光层连接的电极)相比设置(被层叠)于视觉观察侧。有机EL显示装置可以为顶部发光方式、底部发光方式等的任一方式,此外,在彩色的有机EL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可以为RGB分涂方式、滤色器方式等任一方式。此外,有机EL显示可以被进一步多层化。
实施例
<<<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受这些例子的任何限定。
<<各向异性光学膜>>
在厚度100μm的PET膜(东洋纺公司制,商品名:A4300)的缘部整周,使用分配器,利用固化性树脂形成高度20μm~50μm的隔板。在其中滴加下述紫外线固化树脂组合物,制成20μm~50μm厚度的液膜,利用其它的PET膜进行了覆盖。
·间-苯氧基苄基丙烯酸酯(折射率:1.57)54重量份
·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乙酸丁酯形成的共聚物(具有50%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折射率:1.48)45重量份
·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IGM Resins B.V.公司制,商品名:Omnirad651)1.3重量份
·2,5-二-叔丁基-1,4-苯醌(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0.02重量份
对于将其两面用PET膜夹持的液膜,从UV点光源(浜松Photonics公司制,商品名:L2859-01)的落射用照射单元,隔着PMMA透镜照射照射强度10mW/cm2~100mW/cm2的作为平行光线的紫外线。
这里紫外线照射时,通过使用PMMA透镜,将平行光线沿水平方向扩散,从而调整柱状区域的长宽比。此外,通过调整照射沿水平方向扩散的平行光线时的液膜温度、照射角度等,从而进行该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倾斜方向上的最大直线透射率、散射中心轴角度、雾度值的调整。
通过进行以上参数调整,从而获得了具有表1的光学特性的实施例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1~6和比较例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7~10。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厚度的测定>
对于由实施例和比较例获得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膜,使用测微计(Mitutoyo公司制)进行了测定。测定值是将包含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平面中的4个角附近以及平面中的中央附近的1处的合计5处所测定的值的平均值设为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厚度。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散射中心轴角度和直线透射率的测定>
使用图6所示那样的、能够将光源1的投光角、检测器2的受光角任意地可变的变角光度计测角光度计(Genesia公司制),进行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直线透射率的测定(包含入射角60°时的直线透射率)。
在接受来自被固定的光源1的直进光I的位置固定检测器2,在其间的样品固定件上放置由实施例和比较例获得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此时,以将图3所示的TD方向成为图6所示的直线V的直线方向的方式进行设置(该直线V为相对于散射中心轴的倾斜方位,垂直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上的线)。
接着,将直线V作为轴,使各向异性光扩散膜旋转,向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直射透射,测定进入检测器2的直线透射光量。然后,由直线透射光量算出直线透射率,基于角度绘制该直线透射率,制作光学曲线。
另外,直线透射光率的测定使用可见度过滤器,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中进行了测定。
基于以上那样的测定的结果获得的光学曲线,求出直线透射率的最大值(最大直线透射率)和最小值(最小直线透射率),同时由该光学曲线中的最小值所夹持的大致中央部(扩散区域的中央部)求出散射中心轴角度。
<柱状结构体的长宽比的测定(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表面观察)>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由实施例和比较例获得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表面的与柱状区域的柱轴垂直的截面(紫外线照射时的照射光侧),测定柱状区域的长径LA和短径SA。平均长径LA和平均短径SA作为任意的20个柱状区域的平均值来算出。此外,将平均长径LA/平均短径SA作为长宽比来算出。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雾度值的测定>
使用雾度计NDH-2000(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进行由实施例和比较例获得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雾度值的测定。
[表1]
<<评价方法>>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以如下操作进行了评价。
<对比度、灰度级反转的评价>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在TN模式的液晶显示器表面上,以相对于液晶显示器的产生灰度级反转的方向的方位与相对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散射中心轴的倾斜方向的方位所形成的角成为0°的方式进行了贴合。
接着,使用视角测定装置Conometer80(Westboro公司制),测定在该液晶显示器画面上,将从白直至黑分别表示为划分成11个灰度级的灰度图时的、相对于液晶显示器的法线方向的极角0°~80°范围内的亮度分布。
这里,算出液晶显示器单体中相对于产生灰度级反转的方向的方位上的极角75°时的“白亮度/黑亮度”,设为对比度。此外,在液晶显示器单体中相对于产生灰度级反转的方向的方位中,将由上述测定的11个灰度级反转为本来的灰度级时的最小极角设为灰度级反转角度。将它们归纳于表2中。
此外,没有粘贴各向异性光扩散膜而仅显示器的评价中,对比度为8.0,灰度级反转角度为28°。
<视觉观察清晰性的评价>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在TN模式的液晶显示器表面上,以液晶显示器的产生灰度级反转的方向上的方位与相对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散射中心轴的倾斜方向的方位所形成的角成为0°的方式进行了贴合。
接着,利用放大镜,对于显示器画面显示白色图像时的、滤色器的视觉观察清晰性进行目视评价。
关于视觉观察清晰性,将滤色器的黑底的纵横的边界能够判别的情况设为4,将仅一个方向的边界能够判别的情况设为3,将不能判别边界的情况设为2,将滤色器不能判别的情况设为1。将其归纳于表2中。
这里,没有粘贴各向异性光扩散膜而仅显示器的评价中,视觉观察清晰性为4。
<极角75°对比度的判定基准>
将对比度18以上设为◎,15以上且小于18设为○,小于15设为×。
<灰度级反转的判定基准>
将灰度级反转角度为75°以上设为◎,65°以上且小于75°设为○,小于65°设为×。
<视觉观察清晰性的判定基准>
在上述评价方法中,将4设为◎,3设为○,小于2设为×。
[表2]
<<评价结果>>
由表2可知,使用了实施例1~6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液晶显示器中,包含对比度、灰度级反转和视觉观察清晰性的综合评价相对于使用了比较例1~4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液晶显示器,是优异的。
比较例1中,散射中心轴角度小,在斜向方向上的扩散性小,即,深的角度(75°)上的对比度低。
比较例2和3中,都是在深的角度上的对比度良好,在斜向方向上的扩散性充分,但是比较例2中,长宽比小,在正面方向上出射的光的扩散性强,视觉观察清晰性降低,比较例3中,由于入射角0°时的直线透射率小,因此在正面方向上出射的光的扩散性强,它们的视觉观察清晰性也降低了。
比较例4中,长宽比大,虽然视觉观察清晰性充分,但是在斜向方向上的扩散性变小,因此深的角度上的对比度低。
由以上可知,在将本发明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用于TN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灰度级反转的抑制、深的角度上的对比度的提高、正面方向的视觉观察清晰性降低的抑制成为可能,因此通常能够兼具视觉观察困难的方位上的视觉观察性以及静态时视觉观察的正面方向上的视觉观察性,关于由视角引起的亮度和颜色变化,能够期待具有比以往更优异的视角依赖性效果。

Claims (6)

1.一种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其为根据光的入射角而作为(入射的光的直线方向的透射光量)/(入射的光的光量)的直线透射率发生变化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具有1个散射中心轴、基体区域以及与所述基体区域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柱状区域,
所述多个柱状区域从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一表面开始向着另一表面进行取向且延伸而构成,
与所述柱状区域的柱轴垂直的截面中的作为所述柱状区域的平均长径/平均短径的所述柱状区域的长宽比为2~12,
所述散射中心轴的倾斜方位上的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最大直线透射率为30%以下,
如果将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表面的法线方向与所述散射中心轴方向所形成的极角设为散射中心轴角度,则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为35°~45°,
光的入射角0°时的所述直线透射率为5%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均短径为0.5~1.6,且所述平均长径为4.5~14.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
光的入射角60°时的直线透射率为3%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雾度值为75%~85%。
5.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为包含液晶层以及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与液晶层相比在视觉观察侧层叠有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6.一种有机EL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为包含发光层以及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有机EL显示装置,
与发光层相比在视觉观察侧层叠有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CN202280012709.6A 2021-03-31 2022-03-03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8025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2384 2021-03-31
JP2021-062384 2021-03-31
PCT/JP2022/009243 WO2022209566A1 (ja) 2021-03-31 2022-03-03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2526A true CN116802526A (zh) 2023-09-22

Family

ID=83458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2709.6A Pending CN116802526A (zh) 2021-03-31 2022-03-03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09566A1 (zh)
CN (1) CN116802526A (zh)
TW (1) TW202246814A (zh)
WO (1) WO202220956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5066C (zh) * 2001-05-28 2006-01-04 Az电子材料(日本)株式会社 具有受控的散射特性的光扩散膜、光学元件以及采用该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JP2013037337A (ja) * 2011-05-19 2013-02-2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制御フィルム、光散乱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19988A (ja) * 2011-07-08 2013-01-3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制御フィルム
JP2013205688A (ja) * 2012-03-29 2013-10-07 Nitto Denko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203004A (ja) * 2013-04-08 2014-10-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5111523A1 (ja) * 2014-01-21 2015-07-30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KR102372287B1 (ko) * 2016-09-14 2022-03-08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모에가와 세이시쇼 반사형 표시 장치용 광확산 필름 적층체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반사형 표시 장치
JPWO2018180541A1 (ja) * 2017-03-31 2020-02-06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JP7191537B2 (ja) * 2018-03-30 2022-12-19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7428987B2 (ja) * 2018-09-28 2024-02-07 株式会社巴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導光積層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用面状照明装置
JP2020134830A (ja) * 2019-02-22 2020-08-31 Eneos株式会社 映像投影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209566A1 (zh) 2022-10-06
WO2022209566A1 (ja) 2022-10-06
TW202246814A (zh)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60979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926941B2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JP6230670B2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TWI821284B (zh) 頭戴式顯示器
JP6039911B2 (ja) 偏光板用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48712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KR20150093751A (ko) 표시장치
CN116802526A (zh)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和显示装置
JP2019179204A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US11874481B2 (en) Head-mounted display
WO2021187555A1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用組成物及び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7475333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JP7092962B1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用組成物及び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CN116685627A (zh) 各向异性光学膜用组合物及各向异性光学膜
JP7475182B2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21200891A1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581329B1 (ja)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2022157897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表示装置
CN116802525A (zh)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