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88462A - 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 - Google Patents

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88462A
CN116788462A CN202310847365.7A CN202310847365A CN116788462A CN 116788462 A CN116788462 A CN 116788462A CN 202310847365 A CN202310847365 A CN 202310847365A CN 116788462 A CN116788462 A CN 1167884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p
dock
whole
semi
tand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4736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甲伟
李芝忠
胡小才
徐占勇
蒋林勇
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aigaoqiao Shipbui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aigaoqiao Shipbui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aigaoqiao Shipbui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aigaoqiao Shipbui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4736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884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88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884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Handling Of Building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在船坞内同时合拢一条整船和一条半船,其中半船位于整船的前部或后部;S2:在合拢过程中,通过固定装置将半船固定在船坞墙上,以控制其位置稳定;S3:在合拢完成后,逐步排水使整船和半船同时起浮;S4:控制起浮过程中船体的浮动平衡;S5:当水位达到预设高度时,通过牵引或推动整船将其从船坞内移出;S6:完成整船的出坞后,对半船进行调整和精确定位;S7:将半船精确落墩,并进行船底工况检查。确保整船和半船的连接准确性和稳定性,在合拢完成后,逐步排水使整船和半船同时起浮,然后通过牵引或推动整船将其从船坞内移出,实现了整船和半船的同步出坞,提高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内船舶制造工程,具体涉及一种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
背景技术
为提高船坞利用效率,缩短船坞建造周期,很多船厂会采用一条整船加一条半船的建造方法。船坞半串联造船(一条半造船法),即在同一船坞内建造一艘船体(第一工位)的同时,在一端空余的位置上建造第二艘船的尾段(第二工位),当第一艘船出坞后,该尾段原位落墩或移至第一艘船的位置上(第一工位)进行整船的建造,并在原第二艘船尾段位置上(第二工位)继续建造第三艘船的尾段,并依此类推进行坞内建造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船坞半串联造船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在船坞内同时合拢一条整船和一条半船,其中半船位于整船的前部或后部;
S2:在合拢过程中,通过固定装置将半船固定在船坞墙上,以控制其位置稳定;
S3:在合拢完成后,逐步排水使整船和半船同时起浮;
S4:控制起浮过程中船体的浮动平衡;
S5:当水位达到预设高度时,通过牵引或推动整船将其从船坞内移出;
S6:完成整船的出坞后,对半船进行调整和精确定位;
S7:将半船精确落墩,并进行船底工况检查。
在本方案中,同时施工整船和半船:通过在船坞内同时合拢一条整船和一条半船,实现了同时施工的效果,大大缩短了造船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固定装置将半船固定在船坞墙上,在合拢过程中控制其位置的稳定,确保整船和半船的连接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步起浮和出坞:在合拢完成后,逐步排水使整船和半船同时起浮,然后通过牵引或推动整船将其从船坞内移出,实现了整船和半船的同步出坞,提高了生产效率;浮动平衡的控制:控制起浮过程中船体的浮动平衡,确保船体在水中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半船的调整和精确定位:完成整船的出坞后,对半船进行调整和精确定位,确保半船的连接精度和稳定性;船底工况检查:将半船精确落墩,并进行船底工况检查,以确保船体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较佳地,步骤S2包括步骤S21:控制船坞内的水位达到预设水位以保证船体顺利起浮、移位和落墩。
在本方案中,通过精确控制水位,确保整船和半船能够按照预定计划完成起浮、移位和落墩的过程。
较佳地,步骤S4包括步骤S41:通过增减浮力或调整船体重心位置来调整浮动平衡。
在本方案中,通过控制浮力或调整船体重心位置,确保船体在起浮过程中能够保持平衡,避免倾斜或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较佳地,步骤S41包括步骤S411:通过压载水或加压铁来控制船体的纵向浮态和横向平衡。
在本方案中,通过调整压载水的量或增加加压铁的位置,实现对船体纵向浮态和横向平衡的控制,确保船体在起浮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和平衡
较佳地,步骤S4包括步骤S42:采用浮标测量船体的浮动平衡。
在本方案中,通过浮标的测量,可以准确监测船体的浮动平衡情况,及时调整和控制浮动状态,确保船体在起浮过程中保持平衡。
较佳地,步骤S6包括步骤S61:采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来测量船舶位置并进行调整。
在本方案中,通过使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工具,可以准确测量船舶的位置和姿态,以便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精确定位,确保船舶在装配和定位过程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较佳地,在步骤S6和S7之间还包括步骤S62:对船底进行水密性测试和涂漆处理。
在本方案中,水密性测试可以检测船底是否存在泄漏问题,确保船体在水中的密封性。涂漆处理可以提高船体的耐腐蚀性和外观质量,增加船舶的寿命和价值。
较佳地,在合拢过程中,采用定位辅助工装装置来确保半船的精准定位。
在本方案中,通过引入定位辅助工装装置,可以提供额外的定位支持,确保半船在合拢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定位到预定位置,提高装配的准确性和效率。
较佳地,所述辅助工装装置包括公母槽,所述公母槽包括定位销和定位槽,所述定位销安装在船的底部,所述定位槽固定在坞底。
在本方案中,通过公母槽的使用,定位销可以与定位槽进行精确配合,实现半船的准确定位和固定,确保装配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较佳地,其中对于船坞内整船和半船的加工、装配和检验工作,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或机器人技术进行操作。
在本方案中,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或机器人技术对船坞内整船和半船的加工、装配和检验工作进行操作。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机器人技术可以提高施工的精度和效率,减少人工操作的需求,提高工作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人为错误的风险。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同时施工整船和半船:通过在船坞内同时合拢一条整船和一条半船,实现了同时施工的效果,大大缩短了造船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固定装置将半船固定在船坞墙上,在合拢过程中控制其位置的稳定,确保整船和半船的连接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步起浮和出坞:在合拢完成后,逐步排水使整船和半船同时起浮,然后通过牵引或推动整船将其从船坞内移出,实现了整船和半船的同步出坞,提高了生产效率;浮动平衡的控制:控制起浮过程中船体的浮动平衡,确保船体在水中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半船的调整和精确定位:完成整船的出坞后,对半船进行调整和精确定位,确保半船的连接精度和稳定性;船底工况检查:将半船精确落墩,并进行船底工况检查,以确保船体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整船和半船在船坞中的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半船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公母槽对半船进行定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公母槽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整船1
半船2
公母槽3
定位销31
定位槽32
坞底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在船坞内同时合拢一条整船1和一条半船2,其中半船2位于整船1的前部或后部;
S2:在合拢过程中,通过固定装置将半船2固定在船坞墙上,以控制其位置稳定;
S3:在合拢完成后,逐步排水使整船1和半船2同时起浮;
S4:控制起浮过程中船体的浮动平衡;
S5:当水位达到预设高度时,通过牵引或推动整船1将其从船坞内移出;
S6:完成整船1的出坞后,对半船2进行调整和精确定位;
S7:将半船2精确落墩,并进行船底工况检查。
在本实施例中,同时施工整船1和半船2:通过在船坞内同时合拢一条整船1和一条半船2,实现了同时施工的效果,大大缩短了造船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固定装置将半船2固定在船坞墙上,在合拢过程中控制其位置的稳定,确保整船1和半船2的连接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步起浮和出坞:在合拢完成后,逐步排水使整船1和半船2同时起浮,然后通过牵引或推动整船1将其从船坞内移出,实现了整船1和半船2的同步出坞,提高了生产效率;浮动平衡的控制:控制起浮过程中船体的浮动平衡,确保船体在水中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半船2的调整和精确定位:完成整船1的出坞后,对半船2进行调整和精确定位,确保半船2的连接精度和稳定性;船底工况检查:将半船2精确落墩,并进行船底工况检查,以确保船体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2包括步骤S21:控制船坞内的水位达到预设水位以保证船体顺利起浮、移位和落墩。通过精确控制水位,确保整船1和半船2能够按照预定计划完成起浮、移位和落墩的过程。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4包括步骤S41:通过增减浮力或调整船1体重心位置来调整浮动平衡。通过控制浮力或调整船1体重心位置,确保船体在起浮过程中能够保持平衡,避免倾斜或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41包括步骤S411:通过压载水或加压铁来控制船体的纵向浮态和横向平衡。通过调整压载水的量或增加加压铁的位置,实现对船体纵向浮态和横向平衡的控制,确保船体在起浮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和平衡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4包括步骤S42:采用浮标测量船体的浮动平衡。
在本方案中,通过浮标的测量,可以准确监测船体的浮动平衡情况,及时调整和控制浮动状态,确保船体在起浮过程中保持平衡。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6包括步骤S61:采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来测量船舶位置并进行调整。通过使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工具,可以准确测量船舶的位置和姿态,以便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精确定位,确保船舶在装配和定位过程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6和S7之间还包括步骤S62:对船底进行水密性测试和涂漆处理。水密性测试可以检测船底是否存在泄漏问题,确保船体在水中的密封性。涂漆处理可以提高船体的耐腐蚀性和外观质量,增加船舶的寿命和价值。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合拢过程中,采用定位辅助工装装置来确保半船2的精准定位。通过引入定位辅助工装装置,可以提供额外的定位支持,确保半船2在合拢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定位到预定位置,提高装配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辅助工装装置包括公母槽3,公母槽3包括定位销31和定位槽32,定位销31安装在船的底部,定位槽32固定在坞底4。通过公母槽3的使用,定位销31可以与定位槽32进行精确配合,实现半船2的准确定位和固定,确保装配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其中对于船坞内整船1和半船2的加工、装配和检验工作,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或机器人技术进行操作。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或机器人技术对船坞内整船1和半船2的加工、装配和检验工作进行操作。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机器人技术可以提高施工的精度和效率,减少人工操作的需求,提高工作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人为错误的风险。
具体步骤如下:
1.1在船舶起浮前,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机舱区域的吃水以下部分,货舱区域具备两个完整的货舱,或能满足船舶半船2起浮要求。船体结构基本完成焊接工作,包括加压载水舱的舱室密封工作。
1.2根据船体起浮要求,在船体两侧的前端第一肋位和最后一道舱壁肋位区域,共四处设置临时水尺标志,按照工艺图要求进行标记。
1.3在坞底4原理论中心线驳到主船体和尾封板上,用洋冲进行标记,并进行内部验收。
1.4完成主甲板水平标尺的标记,并进行内部验收。
1.5根据船舶移位定位布置图的要求,在船体靠坞边的一侧外板上划出肋骨定位标志和坞底4船体定位标志。使用激光仪在船体中心线和二条直剖线上进行标记,并在坞门一侧的门柱上进行标记。坞门关闭后,将标记恢复到原位,以便船舶坐墩使用,并进行内部验收。
1.6固定船舶上影响安全的船用设备和施工设备。确保不吊下物件,并进行固定。
1.7脚手架可以保留不拆除,但不能影响船舶移位。无法固定的工具设备和废料箱等需要离船舶吊离,具体操作视现场情况而定。
1.8清除船坞内影响起浮移位的物件,并拆除半船2移位落墩区域超出基线高度的墩木。
1.9在船移动时,岸边应有足够的移动靠把,并指定专人负责。
1.10根据工艺要求,在半船2移位前布置好坞墩位置。
2首端管弄封板及尾轴出口处的封板需要进行密封,加压载水舱的管道符合密性要求,并关闭相关阀门,确保水不流入相邻的舱室。
3施工部门按照设计规定对舱室进行加水。
4船舶合拢过程如下:
4.1整船1合拢前,将半船2的艏和艉进行封堵固定。
4.2当坞内水位达到约3.3米时,开始半船2的起浮过程。使用缆绳将半船2固定在坞墙上,以控制其位置。
4.3当水位达到约7米时,开始整船1的起浮过程。
4.4为了准确定位半船2,设置两个辅助定位工装装置在半船2外底板的前后位置,使用公母槽3进行配合。
4.5在半船2的外板上划出安装位置线,并安装母槽工装。
4.6在整船1相对应位置放出公槽工装线,使用1500*1500钢板平铺在预埋件上,通过电焊与钢板焊牢,并用卡码固定。
4.7将公槽工装焊接在钢板上,四周使用150*150*15的支撑材将工装与钢板(预埋件)固定,支撑材的长度和数量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增加。
4.8半船2起漂前,使用钢缆或尼龙缆带将其固定在坞墙上的带缆桩上。随着水位的上升,逐渐收紧缆绳以控制半船2的位置。
4.9当坞内外水位一致时,开启坞门,将整船1牵引出坞,并关闭坞门。
5.船舶落墩过程
5.1在半船2漂移过程中,使用坞墙上的动力牵引小车进行缓慢前移操作,漂移速度不超过3米/分钟。同时,通过临时水尺测量水平,控制船舶的纵向和横向倾斜在±80毫米内。
5.2当半船2漂移到大致位置时,进行粗定位。测量人员使用测距仪测量坞平台基准点与外板之间的距离,并确定定位标记的位置。
5.3粗定位后,使用吊车将4个高墩吊到两侧外板处。为方便定位,预先在高墩处系上绳子,通过调整绳子的松紧来调整高墩的位置。
5.4使用全站仪对船舶进行定位,并使用二台泵排水。根据全站仪和测距仪的数据随时调节
5.船舶落墩过程
5.4使用全站仪对船舶进行定位,并使用二台泵排水。根据全站仪和测距仪的数据随时调节高墩位置,以保持船舶水平和纵向位置的准确性。
5.5在精确定位后,进行船舶下墩操作。这通常涉及使用液压缸和钢丝绳等设备,将高墩缓慢降低到船舶的底座上,并通过调整设备来确保墩位的准确对齐。
5.6船舶下墩后,进一步调整船1舶的水平和纵向位置,以确保船舶与墩位的完全对齐。具体可以使用液压缸、螺杆等设备来微调船舶的位置。
5.7在船舶稳定后,将高墩固定在墩位上。通常使用钢筋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进行固定,以确保高墩与船舶的牢固连接。
5.8最后,完成船舶下墩后的检查工作,包括检查墩位固定的牢固性、船舶与墩位的对齐程度等。确保所有操作都符合安全标准和设计要求。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在船坞内同时合拢一条整船和一条半船,其中半船位于整船的前部或后部;
S2:在合拢过程中,通过固定装置将半船固定在船坞墙上,以控制其位置稳定;
S3:在合拢完成后,逐步排水使整船和半船同时起浮;
S4:控制起浮过程中船体的浮动平衡;
S5:当水位达到预设高度时,通过牵引或推动整船将其从船坞内移出;
S6:完成整船的出坞后,对半船进行调整和精确定位;
S7:将半船精确落墩,并进行船底工况检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坞半串联造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步骤S21:控制船坞内的水位达到预设水位以保证船体顺利起浮、移位和落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坞半串联造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包括步骤S41:通过增减浮力或调整船体重心位置来调整浮动平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坞半串联造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1包括步骤S411:通过压载水或加压铁来控制船体的纵向浮态和横向平衡。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坞半串联造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包括步骤S42:采用浮标测量船体的浮动平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坞半串联造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包括步骤S61:采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来测量船舶位置并进行调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坞半串联造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6和S7之间还包括步骤S62:对船底进行水密性测试和涂漆处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坞半串联造船法,其特征在于,在合拢过程中,采用定位辅助工装装置来确保半船的精准定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船坞半串联造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工装装置包括公母槽,所述公母槽包括定位销和定位槽,所述定位销安装在船的底部,所述定位槽固定在坞底。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船坞半串联造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对于船坞内整船和半船的加工、装配和检验工作,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或机器人技术进行操作。
CN202310847365.7A 2023-07-11 2023-07-11 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 Pending CN1167884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47365.7A CN116788462A (zh) 2023-07-11 2023-07-11 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47365.7A CN116788462A (zh) 2023-07-11 2023-07-11 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88462A true CN116788462A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39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47365.7A Pending CN116788462A (zh) 2023-07-11 2023-07-11 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8846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29121A (en) Concrete removal apparatus
KR100496137B1 (ko) 부양식 독에서 선박을 건조하는 방법
CN102167140A (zh) 一种大型浮船坞浮态下持续变载精度测量方法
CN110937096B (zh) 一种船舶烟囱脱硫改装工艺
US20140366792A1 (en) Mobile barg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of mobile barge
CN109795615B (zh) 一种二次进坞船舶舵桨装置安装方法
US4084529A (en) Floating dry dock with lifting pontoons
CN212772503U (zh) 一种沉箱安装双gps测量定位装置
CN110104121B (zh) 活动甲板的安装方法
CN105464049A (zh) 深水抛填船实时测控验收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14670986A (zh) 一种船舶总段浮态对接方法
CN102312436A (zh) 钢管桩沉桩施工工艺
CN116788462A (zh) 船坞半串联造船方法
CN114275118B (zh) 一种开体船舶落墩拉靠方法
KR101654608B1 (ko) 반잠수식 리그 및 반잠수식 리그의 경사시험 방법
CN110979595B (zh) 一种海损船修复方法
CN113006029B (zh) 一种升压站导管架基础的施工调平方法
CN106965909A (zh) 双艇潜艇拖运水上装船定位方法
CN109263793B (zh) 一种船舶喷泵安装工艺
CN220924468U (zh) 一种湖泊用浮坞
CN114455030B (zh) 深水大型四立柱储油式生产平台建造集成精度控制方法
CN115246467B (zh) 一种艉半船的主机安装方法
CN211592885U (zh) 一种船舶起坡辅助工装及安装有该辅助工装的斜船架
CN209492679U (zh) 一种河网地区输电线路施工专用浮体平台
CN113895588B (zh) 一种船舶加长改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