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84003A - 电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84003A
CN116784003A CN202280009761.6A CN202280009761A CN116784003A CN 116784003 A CN116784003 A CN 116784003A CN 202280009761 A CN202280009761 A CN 202280009761A CN 116784003 A CN116784003 A CN 1167840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ribs
power conversion
top plate
convers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97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末吉麻衣
石山裕人
山下裕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784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840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3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电力转换装置具有基板(1)、壳体(3)和盖(4)。盖(4)相对于基板(1)配置于与壳体(3)的底部(31)相反的一侧。盖(4)包含顶板部(40)、多个第1肋部(41)以及第2肋部(42)。顶板部(40)覆盖基板(1)。多个第1肋部(41)沿着基板(1)与顶板部(40)重叠的方向(DR1)从顶板部(40)突出。第2肋部(42)沿着基板(1)与顶板部(40)重叠的方向(DR1)从顶板部(40)突出。多个第1肋部(41)为直线状。多个第1肋部(41)以隔着第2肋部(42)相面对的方式与第2肋部(42)连接。第2肋部(42)具有环形状。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覆盖设置于电力转换装置的壳体的开口部的盖,有时使用为了提高耐振性而具有高杨氏模量从而具有高刚性的铁。另一方面,面向车载等的电力转换装置也要求轻量化。例如,铝制的盖比铁制的盖更加轻。另一方面,铝的杨氏模量低,因此,存在铝制的盖的刚性低这样的课题。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348506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载用电力转换装置(电力转换装置)中,为了提高盖的刚性,外装罩(盖)具有顶板部和从顶板部突出的凸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485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电力转换装置(车载用电力转换装置)中,凸部仅由直线构成。因此,盖(外装罩)的截面系数不足够大。由此,盖的刚性不足够高。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盖的刚性足够高的电力转换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电力转换装置具有基板、壳体和盖。壳体包含底部。在底部配置有基板。盖相对于基板配置于与壳体的底部相反的一侧。盖包含顶板部、多个第1肋部以及第2肋部。顶板部覆盖基板。多个第1肋部沿着基板与顶板部重叠的方向从顶板部突出。第2肋部沿着基板与顶板部重叠的方向从顶板部突出。多个第1肋部为直线状。多个第1肋部以隔着第2肋部相面对的方式与第2肋部连接。第2肋部具有环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电力转换装置,第2肋部具有环形状。因此,在穿过第1肋部和第2肋部双方的截面中,与未设置第2肋部的情况相比,盖的截面系数大。由此,盖的刚性足够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盖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VII区域的放大图。
图8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0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1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5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4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下面,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使用图1~图7对实施方式1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00包含基板1、壳体3和盖4。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转换装置100还包含电子部件2、多个固定部5和多个固定件6。
基板1构成为电力转换电路。基板1的形状为平板状。基板1包含正面1a和与正面1a对置的背面1b。在图1中,电子部件2仅配置于基板1的正面1a,但是,也可以配置于背面1b。
电子部件2与基板1连接。电子部件2例如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等半导体元件、马达继电器、线圈、电容器等。电子部件2是发热元件。
壳体3包含底部31和周壁部32。在底部31配置有基板1。周壁部32从底部31立起。周壁部32包围基板1的整周。由电子部件2产生的热在底部31和周壁部32中传递而向壳体3的外部散热。优选壳体3的材料为铝合金等具有高散热性的金属。壳体3也可以如后所述包含多个散热片。壳体3朝向盖4开口。
盖4覆盖壳体3的开口。盖4相对于基板1配置于与壳体3的底部31相反的一侧。盖4通过固定部5固定于壳体3的周壁部32。盖4与电子部件2隔开高度方向的间隔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度方向沿着基板1与盖4的后述的顶板部40重叠的方向DR1。
盖4包含顶板部40、多个第1肋部41、以及第2肋部42。顶板部40覆盖基板1。电子部件2与顶板部40、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电子部件2不与顶板部40、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接触。
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第1肋部41沿着基板1与顶板部40重叠的方向DR1从顶板部40突出。第2肋部42沿着基板1与顶板部40重叠的方向DR1从顶板部40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分别从顶板部40朝向基板1突出。即,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构成为盖4的凹部。
多个第1肋部41为直线状。多个第1肋部41以隔着第2肋部42相面对的方式与第2肋部42连接。沿着从顶板部40朝向基板1的方向观察,多个第1肋部41各自的形状为直线状。
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第1肋部41呈放射状地配置。多个第1肋部41相对于第2肋部42的中心呈放射状地与第2肋部42连接。多个第1肋部41包含至少4个第1肋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肋部41包含12个第1肋部41。
第2肋部42具有环形状。沿着从顶板部40朝向基板1(参照图1)的方向观察,第2肋部42具有环形状。第2肋部42配置于顶板部40的中央。第2肋部42的中心也可以配置于顶板部40的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肋部42的形状为圆形,但是如后所述,第2肋部42的形状不限于圆形。
顶板部40具有第1部401和第2部402。在第1部401设置有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第1部401中的相对于第2肋部42的中心相面对且被相邻的第1肋部41彼此夹着的区域彼此也可以具有关于第2肋部42的中心呈点对称的形状。在第2部402固定有固定部5。第2部402包围第1部401的整周。
如图5和图6所示,顶板部40的第1部401比第2部402朝向与基板1(参照图1)相反的一侧突出。在图5和图6中,第1部401中的被第2肋部42包围的区域的高度位置与第1部401中的第2肋部42的外侧的区域的高度位置相同。该情况下,第1部401中的被第2肋部42包围的区域和第2肋部42的外侧的区域分别与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盖4的组装目的地的外部设备的面接触。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将外部设备设置于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盖4上。
虽然未图示,但是,第1部401中的被第2肋部42包围的区域的高度位置也可以比第1部401中的第2肋部42的外侧的区域的高度位置高。该情况下,能够在第1部401中的被第2肋部42包围的区域的下方配置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2(参照图1)。因此,电子部件2(参照图1)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虽然未图示,但是,第1部401中的被第2肋部42包围的区域的高度位置也可以比第1部401中的第2肋部42的外侧的区域的高度位置低。该情况下,即使在外部设备的载置面设置有突起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突起收纳于被第2肋部42包围的区域,因此,设置于电力转换装置100的外部设备稳定。
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是,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中的一部分朝向与基板1(参照图1)相反的一侧突出,另外一部分朝向基板1(参照图1)突出。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的突出方向例如可以根据电子部件2(参照图1)的配置来确定。
如图6和图7所示,第2肋部42的端部也可以带有圆角。由此,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第2肋部42的端部,因此,盖4的强度提高。虽然未图示,但是,多个第1肋部41的端部也可以带有圆角。
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的厚度也可以与顶板部40的厚度相同。虽然未图示,但是,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也可以比顶板部40薄。该情况下,能够减轻盖4的重量。
优选盖4的材料例如为铝(Al)和铝(Al)合金等轻金属。
如图1~图3所示,多个固定部5固定壳体3和盖4。多个固定部5在第2部402中固定壳体3和盖4。多个固定部5例如包含多个第1螺钉51。多个第1螺钉51构成为外螺纹。在多个第1螺钉51构成为外螺纹的情况下,在壳体3的周壁部32设置有多个内螺纹。多个第1螺钉51分别贯通盖4。多个第1螺钉51分别在与周壁部32一起夹着盖4的状态下,与设置于周壁部32的多个内螺纹螺合。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固定部5分别从多个第1肋部41的延长线偏移地配置。多个固定部5被配置成包围多个第1肋部41和多个第2肋部42。
如图1所示,多个固定件6固定基板1和壳体3。多个固定件6例如包含多个第2螺钉61和多个支柱62。多个第2螺钉61分别构成为外螺纹。多个第2螺钉61分别贯通基板1。多个第2螺钉61分别在与支柱62一起夹着基板1的状态下,与设置于多个支柱62的未图示的内螺纹螺合。多个支柱62各自的形状例如为圆柱或六棱柱等。多个支柱62分别配置于基板1与壳体3的底部31之间。因此,通过多个第2螺钉61和多个支柱62,基板1(参照图1)固定于壳体3的底部31。
接着,使用图8和图9对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中,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分别从顶板部40朝向与基板1(参照图1)相反的一侧突出。即,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分别构成为盖4的凸部。
如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中,壳体3包含多个散热片33。多个散热片33分别安装于底部31。多个散热片33分别相对于周壁部32朝向与基板1(参照图1)相反的一侧突出。另外,在壳体3不需要散热的情况下,壳体3也可以不包含多个散热片33。此外,在壳体3不需要散热的情况下,壳体3的材料也可以不是具有高散热性的金属。
接着,使用图10对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中,盖4还包含弯曲部45。弯曲部45沿着基板1(参照图1)与顶板部40重叠的方向DR1从顶板部40突出。弯曲部45与第1肋部41连接。弯曲部45相对于第1肋部41弯曲。沿着从顶板部40朝向基板1(参照图1)的方向观察,弯曲部45具有曲线形状。另外,在图10中,弯曲部45由单点划线包围。
接着,使用图11对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中,盖4还包含折线部46。折线部46沿着基板1(参照图1)与顶板部40重叠的方向DR1从顶板部40突出。折线部46相对于第1肋部41弯折地与第1肋部41连接。折线部46具有直线形状。另外,在图11中,折线部46由单点划线包围。
接着,使用图12对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中,沿着从顶板部40朝向基板1(参照图1)的方向观察,第2肋部42的形状为矩形。在图12中,沿着从顶板部40朝向基板1(参照图1)的方向观察,第2肋部42的形状为长方形,但是,第2肋部42的形状也可以是正方形或多边形。
此外,第2肋部42的中心也可以与顶板部40的中心相同。
此外,多个第1肋部41也可以全部配置于顶板部40的同一平面上。
此外,多个第1肋部41也可以被配置成不到达顶板部40的端边。即,多个第1肋部41也可以与顶板部40的端边分开地配置。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实施方式1的电力转换装置100,如图1所示,第2肋部42具有环形状。因此,在穿过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双方的截面中,与未设置第2肋部42的情况相比,盖4的截面系数大。由此,盖4的刚性足够高。因此,能够抑制盖4的变形。
由于盖4的刚性足够高,因此能够使用轻材料作为盖4的材料。例如,作为盖4的材料,能够使用铝(Al)和铝(Al)合金。因此,能够实现盖4的刚性的提高和轻量化双方。特别地,在面向车载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等要求轻量化的用途中,实现了刚性的提高和轻量化双方的盖4是有效的。
如图1所示,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分别从顶板部40朝向基板1突出。因此,能够抑制盖4朝向壳体3的外部突出。由此,能够抑制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与作为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组装目的地的外部设备发生干涉。因此,能够稳定地将外部设备配置于盖4上。
如图1所示,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分别从顶板部40朝向基板1突出。因此,能够抑制盖4朝向壳体3的外部突出。由此,能够减小电力转换装置10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
如图3所示,多个固定部5分别从多个第1肋部41的延长线偏移地配置。从多个第1肋部41的延长线偏移的位置处的盖4的刚性比多个第1肋部41的延长线上的盖4的刚性低。因此,通过在从多个第1肋部41的延长线偏移的位置处利用多个固定部5将盖4固定于壳体3,能够有效地提高盖4的刚性。
如图5和图6所示,顶板部40的第1部401比第2部402朝向与基板1(参照图1)相反的一侧突出。因此,第1部401的高度位置与第2部402的高度位置不同。由此,与第1部401的高度位置和第2部402的高度位置相同的情况相比,顶板部40的截面系数大。因此,顶板部40的刚性足够高。
如图5和图6所示,顶板部40的第1部401比第2部402朝向与基板1(参照图1)相反的一侧突出。因此,第1部401朝向壳体3的外侧突出。由此,与第1部401的高度位置和第2部402的高度位置相同的情况相比,壳体3的内侧的空间的体积大。因此,配置于壳体3内的电子部件2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如图1所示,电子部件2与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电子部件2不与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接触。由此,能够确保电子部件2与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之间的绝缘距离。因此,能够使电子部件2与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电绝缘。
如图1所示,多个第1肋部41呈放射状地配置。因此,与多个第1肋部41呈直线状地配置的情况相比,盖4的截面系数大。由此,盖4的刚性足够高。
如图1所示,第2肋部42的形状为圆形。在第2肋部42内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圆形状的第2肋部42内的面积比矩形状的第2肋部42内的面积小。因此,能够在将第2肋部42内的区域维持得较小的状态下延长第2肋部42的长度。此外,能够配置多个第1肋部41的区域变大。由此,能够延长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由此,盖4的截面系数大。因此,盖4的刚性足够高。
如图2所示,在第2肋部42为圆形的情况下,在对盖4施加扭转时施加给第2肋部42的应力被分散,以抑制该应力集中于一部分部位。因此,能够得到盖4的刚性变高的效果。此外,在第2肋部42为圆形的情况下,从第2肋部42呈放射状地延伸的第1肋部41彼此能够以成为等角度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得到抑制应力集中于相邻的第1肋部41之间的效果。此外,容易进行第2肋部42的成型。
如图2所示,未在顶板部40设置通气孔等孔,由此,能够得到在对盖4施加力的情况下抑制应力集中的效果。此外,不需要设置用于防止灰尘和水分侵入的部件,因此,能够防止盖4的耐震性降低。
如图3所示,第2肋部42的中心与顶板部40的中心相同。具体而言,第2肋部42的中心被配置成与顶板部40的第1部401的中心相同。此时,能够增大盖4的截面系数,因此,能够得到增大刚性的效果。此外,该情况下,第1肋部41的各肋的长度最长,因此,容易进行钣金加工。此外,在使用模具进行加工时,还能够抑制成型时的翘曲。因此,能够得到加工变得容易的效果。
如图3所示,多个第1肋部41全部配置于顶板部40的同一平面上。具体而言,多个第1肋部41全部配置于顶板部40的第1部401上。
多个第1肋部41与顶板部40的端边分开地配置。具体而言,多个第1肋部41全部被配置成不到达第1部401的端边。因此,能够得到钣金中的成型变得容易的效果。此外,在第1肋部41配置于第1部401上时,通过增大第2部402与第1部401之间的高度,能够将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2配置于基板1。由此,能够得到电子部件2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如图8所示,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分别从顶板部40朝向与基板1(参照图1)相反的一侧突出。因此,能够增大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与基板1(参照图1)之间的间隔。由此,能够抑制电子部件2(参照图1)的配置和高度被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限制。因此,电子部件2(参照图1)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根据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如图10所示,盖4还包含弯曲部45。弯曲部45相对于第1肋部41弯曲。因此,与弯曲部45相邻的第1肋部41和弯曲部45之间的间隔比第1肋部41彼此相邻的情况下的间隔大。由此,与盖4仅包含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的情况相比,壳体3内的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2(参照图1)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此外,与盖4仅包含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的情况相比,从顶板部40突出的部分(肋)的长度由于弯曲部45而变长,因此,盖4的刚性进一步变高。
根据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0,如图11所示,盖4还包含折线部46。折线部46与第1肋部41连接。能够减小折线部46和与连接有折线部46的第1肋部41相邻的第1肋部41之间的间隔,因此,盖4的刚性提高。此外,与盖4仅包含多个第1肋部41和第2肋部42的情况相比,从顶板部40突出的部分(肋)的长度由于折线部46而变长,因此,盖4的刚性进一步变高。
根据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如图12所示,沿着从顶板部40朝向基板1(参照图1)的方向观察,第2肋部42的形状为矩形。在第2肋部42的形状为矩形的情况下,与第2肋部42的形状为具有与该矩形的长边尺寸或短边尺寸相同的直径且与该矩形内切的圆形或椭圆的情况相比,被第2肋部42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大。因此,容易在被第2肋部42包围的区域的下方配置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2(参照图1)。即,电子部件2(参照图1)的配置自由度提高。
实施方式2
接着,使用图13对实施方式2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实施方式2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效果。因此,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多个第1肋部41中的相邻的第1肋部41彼此相对于第2肋部42的中心呈等角度地配置。因此,多个第1肋部41中的相邻的第1肋部41彼此所成的角的角度θ与其他相邻的第1肋部41彼此所成的角θ的角度相等。多个第1肋部41关于第2肋部42的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实施方式2的电力转换装置100,如图14所示,多个第1肋部41中的相邻的第1肋部41彼此相对于第2肋部42的中心呈等角度地配置。因此,顶板部40(盖4中的未设置第1肋部41的区域)的形状关于第2肋部42的中心呈点对称。由此,与盖4的形状不对称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盖4。因此,盖4的刚性足够高。
实施方式3
接着,使用图14对实施方式3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实施方式3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效果。因此,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转换装置100的多个第1肋部41中的相邻的第1肋部41彼此所成的角的角度θ1与其他相邻的第1肋部41彼此所成的角的角度θ2、θ3不同。即,顶板部40的形状不对称。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实施方式3的电力转换装置100,如图14所示,多个第1肋部41中的相邻的第1肋部41彼此所成的角的角度θ1与其他相邻的第1肋部41彼此所成的角的角度θ2不同。因此,能够根据配置于壳体3内的电子部件2(参照图1)的位置来配置第1肋部41。由此,电子部件2(参照图1)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实施方式4
接着,使用图15对实施方式4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实施方式4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效果。因此,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盖4还包含第3肋部43。第3肋部43沿着基板1(参照图1)与顶板部40重叠的方向DR1从顶板部40突出。第3肋部43从顶板部40朝向与基板1(参照图1)相反的一侧突出。电子部件2(参照图1)与第3肋部43隔开间隔地配置。
第3肋部43具有环形状。沿着从顶板部40朝向基板1(参照图1)的方向观察,第3肋部43具有环形状。第3肋部43的形状例如为圆形和矩形。在图15中,第3肋部43的形状为矩形。也可以在第3肋部43连接有多个第1肋部41。第3肋部43配置于第2肋部42的外侧。多个第1肋部41、第2肋部42和第3肋部43彼此连接。在第3肋部43的内部未配置第1肋部4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实施方式4的电力转换装置100,如图15所示,盖4还包含第3肋部43。第3肋部43配置于第2肋部42的外侧。第3肋部43沿着基板1(参照图1)与顶板部40重叠的方向DR1从顶板部40突出。在第3肋部43的内部未配置第1肋部41。因此,能够在第3肋部43的内侧的下方配置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2(参照图1)。在假设未设置第3肋部43的情况下以及假设第3肋部43配置于第2肋部42的内侧的情况下,配置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2(参照图1)的区域限于相邻的第1肋部41彼此之间的下方或第2肋部42的内侧的下方。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肋部43配置于第2肋部42的外侧,因此,还能够将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2(参照图1)配置于第3肋部43的内侧的下方。由此,电子部件2(参照图1)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如图15所示,多个第1肋部41、第2肋部42和第3肋部43彼此连接。因此,能够减小未设置多个第1肋部41、第2肋部42和第3肋部43的盖4的面积。由此,能够通过多个第1肋部41、第2肋部42和第3肋部43增大盖4的截面系数。因此,盖4的刚性通过第1肋部41、第2肋部42和第3肋部43而提高。
应该理解到,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公开的范围不由上述的说明示出,而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标号说明
1:基板;3:壳体;4:盖;5:固定部;31:底部;40:顶板部;41:第1肋部;42:第2肋部;43:第3肋部;100:电力转换装置;401:第1部;402:第2部。

Claims (13)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具有:
基板;
壳体,其包含配置所述基板的底部;以及
盖,其相对于所述基板配置于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部相反的一侧,
所述盖包含覆盖所述基板的顶板部、沿着所述基板与所述顶板部重叠的方向从所述顶板部突出的多个第1肋部、以及沿着所述基板与所述顶板部重叠的方向从所述顶板部突出的第2肋部,
所述多个第1肋部为直线状,并且以隔着所述第2肋部相面对的方式与所述第2肋部连接,
所述第2肋部具有环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1肋部和所述第2肋部分别从所述顶板部朝向所述基板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1肋部和所述第2肋部分别从所述顶板部朝向与所述基板相反的一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1肋部中的相邻的第1肋部彼此相对于所述第2肋部的中心呈等角度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2肋部的中心与所述顶板部的中心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盖还包含第3肋部,该第3肋部沿着所述基板与所述顶板部重叠的方向从所述顶板部突出,并且具有环形状,
所述第3肋部配置于所述第2肋部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1肋部、所述第2肋部和所述第3肋部彼此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还具有多个固定部,该多个固定部固定所述壳体和所述盖,
所述多个固定部分别从所述多个第1肋部的延长线偏移地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顶板部具有:第1部,其设置有所述多个第1肋部和所述第2肋部;以及第2部,其固定有所述固定部,
所述顶板部的所述第1部比所述第2部朝向与所述基板相反的一侧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1肋部与所述顶板部的端边分开地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还具有与所述基板连接的电子部件,
所述电子部件与所述多个第1肋部和所述第2肋部隔开间隔地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1肋部呈放射状地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1肋部关于所述第2肋部的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
CN202280009761.6A 2021-02-19 2022-02-16 电力转换装置 Pending CN1167840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5217 2021-02-19
JP2021-025217 2021-02-19
PCT/JP2022/006136 WO2022176900A1 (ja) 2021-02-19 2022-02-16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84003A true CN116784003A (zh) 2023-09-19

Family

ID=82932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9761.6A Pending CN116784003A (zh) 2021-02-19 2022-02-16 电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507954B2 (zh)
CN (1) CN116784003A (zh)
WO (1) WO202217690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3844A (ja) * 1995-07-17 1997-02-07 Fuji Xerox Co Ltd 光走査装置
JP4764253B2 (ja) 2006-05-25 2011-08-3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JP6332450B2 (ja) * 2014-07-10 2018-05-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ユニット
KR102202419B1 (ko) 2015-04-17 2021-01-13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전동 압축기
JP7143771B2 (ja) 2019-01-17 2022-09-2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力変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507954B2 (ja) 2024-06-28
JPWO2022176900A1 (zh) 2022-08-25
WO2022176900A1 (ja) 2022-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41590B2 (en) Radiator for semiconductor
CN109461710B (zh) 半导体装置
JP2011176096A (ja) 電子機器
WO2014103092A1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4207755B2 (ja) 電子機器装置
US903081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hassi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6784003A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2002324989A (ja) 印刷回路基板の放熱構造
JP5986854B2 (ja) 半導体素子の絶縁取付け構造
CN113287227A (zh) 车辆用通信装置
CN114788429B (zh) 电子设备壳体
US10187993B2 (en) Device having circuit board
JP7429951B2 (ja) 照明装置
US11329527B2 (en) Motor
TW202215930A (zh) 充電器
JP7200481B2 (ja) 電子装置
JP5345179B2 (ja) 回路基板
CN111194163A (zh) 电子装置及其电磁屏蔽组件
JP2016050570A (ja) 車載電子装置
JP7341212B2 (ja) 半導体装置
JP2012199451A (ja) 電子制御装置
JP6161502B2 (ja) 車載用電子装置
JP4070212B2 (ja) 電子機器
KR102681011B1 (ko) 전자제어 장치
JP7172471B2 (ja) 基板構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